KR1b0053 禹貢錐指-清-胡渭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錐指卷十
              徳清胡渭撰
黒水西河惟雍州説文雍於用反
 傳曰西距黒水東據河龍門之河在冀州西正義曰
 河在雍州之東而謂之西河者以冀州西界故王制
 云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對而為東西
 也渭按黒水水經注云出張掖雞山南流至燉煌過
 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括地志云源出伊州伊吾縣
[010-1b]
 北百二十里南流絶三危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四
 十里二説未知孰是通典云孔鄭通儒莫知其所或
 是年代久逺遂至堙涸無以詳焉辯見導水河經龍
 門而南至于華隂為西河左傳昭十三年晉叔魚謂
 季孫曰將為子除館於西河禮記子夏退而老於西
 河之上史記魏武侯浮西河而下封吳起為西河守
 皆此水也
[010-2a]


爾雅河西曰雝州注云自西河至黒水疏引李巡



云兼得梁州之地周禮正西曰雍州疏云周之雍



豫於禹貢兼梁州之地按梁併於雍說本漢志然



雍州西北二邊世有戎翟之患自夏桀時畎夷入



居邠岐之間成湯既興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諸



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



曰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言武丁能繼湯之烈也及武乙暴虐犬戎㓂邊周


[010-2b]
古公踰梁山而避於岐下及太丁之時季歴伐燕



亰之戎戎人大敗周師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



患北有玁狁之難遂攘戎翟而戍之莫不賔服厲



王無道戎狄㓂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宣王承



厲王之後玁狁孔熾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于涇



陽雍州之域為戎翟所侵陵如此則其疆場未必



能悉如禹貢又禹貢梁州之山水無一入職方者



故杜氏言梁州當夏殷之間為蠻夷之國蓋即牧


[010-3a]


誓所稱庸蜀盧彭等是也雍之併梁亦虚名耳今



据周禮言之正東曰青州其南則有揚其北則有



幽而西則不然目雍州以正西其西北西南兩隅



皆缺焉然則梁地為羈縻之國固不待言而雍之



西境如西傾積石豬野流沙三危黒水之區皆沒



於戎翟禹貢之舊疆不可復問矣爾雅目雝州以



河西則華山以南不在界中可知其西北亦當虧



損殷周之雍實小於禹貢或因併梁之說而反以


[010-3b]
為大此耳食之學未可與道古也



雍州為奥區神臯后稷始封於邰一作駘又作斄公劉處



豳太王徙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及扈崇密須之



封皆在焉春秋時可考者虢文王弟所封曰西虢周召畢豐



初封咸林之地漢為鄭縣屬京兆今華州是秦芮梁崇密驪戎白狄



西境是凡十四國戰國時屬秦而魏趙亦兼得其



地秦并天下置内史上郡北地九原隴西雲中西南



境唐榆林郡是漢以其地之西偏置凉州領郡十漢志云改雍曰凉


[010-4a]


三輔則領於司隷後漢並因之魏分置秦州晉又



分置雍州領郡國七治京兆凉州領郡國八治武威秦州領郡六治上邽唐為亰



畿之亰兆府雍州華隂馮翊扶風新平



郡關内道之汧陽安定彭原安化平凉



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



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九原



安北大都護府分豐勝二州界置等郡隴右道之天水



隴西金城㑹寧安鄉臨洮和政


[010-4b]
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燉煌



伊吾交河西北庭庭州後為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等郡



按以上通典所列伊吾交河北庭安西自古為戎



狄不在禹貢九州之限又河湟之間吐谷渾故地



未嘗為郡縣故不入雍域以今輿地言之陜西臨



洮平凉慶陽延安鳳翔五府其西安府則唯商州



洛南山陽鎮安商南鞏昌府則唯鳳縣兩當徽州



成縣階州文縣為梁域餘皆屬雍又榆林衛寧夏


[010-5a]


衛寧夏中衛及靖逺岷州洮州三衛行都司所領



甘州莊浪等諸衛所其在化外者南至西傾積石



西踰三危北抵沙漠皆古雍州域也



黒水今不可得詳據括地志言出伊吾南流絶三



危山則當自燉煌北大磧外流入郡界南經白龍



堆東三危山西又南經吐谷渾界中又南經吐蕃



界中繞出河源之外而入于南海梁州之黒水别



是一川非為雍西界者也說見導水


[010-5b]
西河東與冀分界自今榆林衛故勝州東北折而



南且西經府谷神木又西南經葭州吳堡又南經



綏徳清澗延川延長又東南經宜川並屬延安府又南



經韓城郃陽朝邑以至于華隂並屬西安府與豫接界



河行凡一千七百餘里



雍之南界自華隂太華山以西為華州渭南藍田



鄠縣盩厔並屬西安府郿縣寳雞並屬鳳翔府皆以南山與



梁分界又西為鳳縣有大散嶺又西為徽州有鐡


[010-6a]


山木皮嶺又西為成縣有鷲峽羊頭峽龍門戍並屬



鞏昌府又西為岷州衛又西為洮州衛有西傾山皆



與梁分界處也詳見梁州自西傾又西歴吐谷渾南至



大積石自積石又西歴吐谷渾南党項白蘭之北



至于黒水吐谷渾本遼東鮮卑種也東晉初徙居



枹罕宋景平中其子孫有阿豺者升西彊山觀墊



江源則其地南至西傾矣又數傳為夸呂始自號



可汗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據有甘松之南


[010-6b]
洮水之西南極於白蘭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



餘里党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時燒當羌亦嘗居



之白蘭者羌之别種也其地皆與吐谷渾接吐谷



渾在河湟之間即先零燒當諸羌故地積石在其



西南南枕賜支河曲禹導河自此始則湟水之南



積石之北西傾之西其為雍州之域無疑矣



雍之北界經無可見約略言之自今塞外東受降



城之西與冀分界元和志云東受降城在勝州榆林縣東北八里又西四


[010-7a]


百里為中受降城元和志云南至麟州四百里又西四百餘里



為西受降城元和志云在豐州西北八十里唐景龍二年張仁愿



所築南直今榆林衛黄河經三城之南謂之北河



河北有隂山為華夷大限侯應曰北邊塞至遼東



外有隂山東西千餘里是也又西為髙闕山戰國



時趙築長城並隂山下至髙闕為塞及秦始皇斥



逐匈奴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度河取髙闕陶山



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是也其地又有光祿塞


[010-7b]
雞鹿塞漢受降城皆雲中五原二郡境也又西為



河西四郡之北鄙漢太初中收匈奴休屠渾邪王



地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通西域隔絶羌胡往



來武威姑臧縣北三百里有白亭軍元和志云在



馬城河東岸天寳十年哥舒翰置因白亭海為名



也張掖東北一千五百餘里有地曰居延元狩二



年霍去病出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太初三年使



路博徳築居延澤上今甘州衛塞外居延故城是


[010-8a]


也亦曰居延塞元為亦集乃路地理志云在甘州



北一千五百里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沙磧乃



漢居延故城明洪武初馮勝㧞肅州進至掃林山



亦集乃路是也合黎山在張掖縣西北二百里弱



水由此東北入居延澤遮虜障在肅州酒泉縣北



二百四十里李陵與單于戰處敦煌即今廢沙州



衛衛北抵大磧磧外即古伊吾盧地唐置伊州今



為廢哈密衛也自雲中至敦煌六郡皆古雍州之


[010-8b]
域後為戎翟所據至秦漢始收復者其北皆臨大



磧大磧即沙幕漢人謂之幕唐人謂之磧東西數千里南北逺



者千里無水草不可駐牧雖禽獸亦不能居之



通典曰梁州境宇雖遐逺而雜以夷獠中夏唯冀



州最大渭按九州雍為大冀梁次之雍東西相距



約三千七百餘里南北相距約二千五百餘里四



隅無大空缺禹導山水所行無外國地河自積石



入雍域為中國河禹導河自此沿流而下直至于


[010-9a]


龍門則金城朔方之河必不在戎翟界中可知也



杜氏誤以龍支之積石為禹貢之積石遂謂河湟



之間自古為羌戎非中國所有雍西南境虧地廣



二千里輪千餘里矣故語大不數雍云


弱水既西
 傳曰導之西流至于合黎正義曰諸水言既道此言
 既西由地勢導之使西流也鄭云衆水皆東此水獨
 西故記其西下也程氏曰弱水初必壅遏而東既導
 之西則逆者順矣渭按地理志張掖刪丹縣桑欽以
[010-9b]
 為導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今陜西行都司之山
 丹衛故刪丹縣也詳見導水


傅同叔云横流之時弱水亦東侵而被於河河不



安而涇亦受其患禹導之使西以復其故道則河



西無氾濫之水河安而涇亦安矣渭按弱水在大



河之西其地雖逺而氾濫特甚雍州之患無急於



此者故禹先治之河大矣弱水之去來不足為重


[010-10a]


輕其為災亦止河西耳涇水更不相及不可以既



字連下為義


涇屬渭汭釋文涇音經屬之蜀反汭本又作内同如銳反
 傳曰屬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涇水入于渭正義曰屬
 謂相連屬故訓為逮逮及也言水相及毛詩傳云汭
 水涯也鄭云汭之言内也蓋以人皆南面望水則北
 為汭也且涇水南入渭而名為渭汭知水北曰汭言
 治涇水使之入渭亦是從故道也地理志云涇水出
 安定涇陽縣西幵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入渭行
[010-10b]
 千六十里渭按涇陽故城在今陜西平凉府平凉縣
 西南幵頭山在縣西一百里陽陵故城在今西安府
 髙陵縣西南二十里說文汭水相入也左傳閔公二
 年虢公敗犬戎于渭汭杜預曰水之隈曲曰汭


周禮雍州其川涇汭詩大雅曰淠彼涇舟烝徒楫



之邶風曰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皆禹貢之涇水也



水經無涇水之目渭水篇中於入渭處僅附見一


[010-11a]


語而寰宇記原州平髙縣笄頭山一名崆峒山下



引水經注云蓋大隴山之異名莊子謂黄帝學道



於廣成子蓋在此山百泉縣涇水下引水經涇水



出安定涇陽縣髙山注云山海經曰髙山涇水出



焉東流注于渭入關謂之八水彈箏峽下引水經



注云涇水逕都盧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彈箏之聲



行者聞之鼔舞而去又云絃歌之山峽口水流風



吹滴崖響如彈箏之韻因名涇州靈臺縣蒲川下


[010-11b]
引水經注云蒲川水出南山蒲谷東北合細川水



又東北合且氏川水邠州宜祿縣芮水下引水經



注云汭水又東逕宜祿川俗謂之宜祿川水芹川



下引水經注云出羅山縣千子山山一名千子嶺



東流逕宜祿縣北真寧縣大陵水下引水經注云



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逕寧陽城故豳



詩云夾其皇澗陵水即皇澗也乾州永壽縣髙泉



下引水經注云甘泉即髙泉山也耀州雲陽縣涇


[010-12a]


水下引水經注云涇水東流歴峽謂之涇峽五龍



谷泉下引水經注云五龍水出雲陽宮西南雍州



醴泉縣谷口城下引水經注云九嵕山東仲山西



謂之谷口即寒門也此皆言涇水而今本無之是



水經元有涇水篇宋初尚存後乃亡之耳今據通



典元和志寰宇記長安志及近世州縣志所載以



補水經之闕涇水出平凉府平凉縣西筓頭山縣為



府治本漢涇陽縣幵頭山在崆峒山西亦作筓頭史記黄帝西至于崆峒登筓頭之山是也又作雞


[010-12b]
頭秦始皇巡隴西北地至雞頭山是也元和志原州平髙縣筓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又



百泉縣西至州九十里涇水源出縣西南涇谷地理志涇陽縣筓頭山涇水所出淮南子云筓頭山



一名薄落山故涇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逕都盧山山路之中常如彈箏之聲故行旅因謂之彈箏



峽按百泉本漢朝那及涇陽地今為平凉縣地故山入其界平髙即今固原州元和志云筓頭山在



平髙縣西一百里誤也平髙當作平凉東南流逕其縣南又東南逕



華亭縣東北華亭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本漢汧縣地又東逕涇州南



涇州在府東一百五十里本漢安定縣唐為保定縣涇州治元和志涇水在縣東一里又東



逕長武縣北汭水入焉長武在邠州西北八十里本漢鶉觚縣地唐為宜祿


[010-13a]


縣汭水源出鳳翔府隴州西四十里弦蒲藪東流過長武縣南而東注于涇汭一作芮又東



南逕邠州北邠州在西安府西北三百五十里本漢漆縣唐為新平縣邠州治元和志



新平縣涇水西北自宜祿縣界流入又東南逕淳化縣西淳化在州東少南一



百四十里本漢雲陽縣元和志涇水在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又南逕永壽縣東



永夀在西安府乾州北九十里本漢漆縣地元和志涇水自新平縣界流入舊志涇水在縣東五十



又南逕醴泉縣東醴泉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本漢谷口縣九嵏山在縣東



北五十里長安志云醴泉縣在九嵏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谷之處故謂之谷口今縣東四十里谷



口城是又東南逕涇陽縣南涇陽在府北七十里本漢池陽縣晉惠帝析置


[010-13b]
涇陽縣元和志云苻秦置今縣東南涇陽故城是也隋移今治池陽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後周廢



入涇陽溝洫志云秦令水工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注填閼



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闗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名曰鄭



國渠至武帝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嵗兒寛為左内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旁髙卬之田後



十六嵗大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



千五百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



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渭按中讀曰仲



即今九嵏之東仲山也邸至也瓠口即冶谷亦稱瓠中北山即嶻嶭諸山也涇水在今涇陽縣南七


[010-14a]


里左傳成十三年晉師及秦戰于麻隧秦師敗績晉師濟涇及侯麗而還襄十四年晉帥諸侯之師



伐秦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即此水也仲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東北接嵯峨山西麓中



隔冶谷西南連九嵏山涇水經其中冶水出谷處俗謂之東谷口西距谷口二十餘里即封禪書所



謂寒門谷口也宋至道初議脩鄭白渠詔皇甫選何亮相度選等言鄭渠並仲山而東鑿斷岡阜首



尾三百餘里連亘山足岸壁頽壊堙廢已久度其制置之始涇河平淺直入渠口暨年代寖逺涇河



陡深水勢漸下與渠口相懸水不能至峻崖之處渠岸久廢實難致力三白渠溉涇陽櫟陽髙陵雲



陽三原富平六縣田三千八百五十餘頃宜增築堤堰以固護之自是以後三白渠屢加修治頗得



其利而鄭渠卒不可興復元和志云大白渠在涇陽縣東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白渠東流入髙陵


[010-14b]
縣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東南流亦入髙陵縣界也六輔渠在鄭渠上流之南三白渠在鄭渠下流



之南又東南逕髙陵縣西南入于渭水縣志云涇水至縣西南上



馬渡入渭



汭之言内其字或作内河内曰冀州州在内北也



漢中郡亦在漢水之北閻百詩云渭汭汭字解有



作水北者有作水之隈曲者有作水曲流者有作



水中州者總不若說文汭水相入也於此處為確



解左氏一書莊四年曰漢汭閔二年曰渭汭宣八


[010-15a]


年曰滑汭昭元年曰雒汭四年曰夏汭五年曰羅



汭二十四年曰豫章之汭二十七年曰沙汭定四



年曰淮汭哀十五年曰桐汭水名下繫以汭者衆



矣又何疑於禹貢渭按汭水相入與水之隈曲曰



汭二義適相成而不相悖蓋兩水相入其水㑹襟



帶處必有隈曲詩大雅芮鞫之即芮即職方涇汭



之汭水名也漢志扶風汧縣下云芮水出西北東



入涇詩芮阸雍州川也師古曰阸讀與鞫同余因


[010-15b]
此悟水北曰汭之義盖涇水東南流至邠州長武



縣東芮水自平凉府靈臺縣界流經縣南而東注



于涇公劉所居故豳城正在二水相㑹内曲之處



及其後人衆而地不能容則又營其外曲以居之



故曰止旅迺宻芮鞫之即鄭箋曰水之内曰隩水



之外曰鞫外即南内即北也推之洛汭亦然召誥



太保以庶殷攻位于洛汭傳云洛水北今河南城



也漢河南縣即周之王城東去鞏縣之什谷尚百


[010-16a]


有餘里召公治都邑之位豈逼側洛水入河之口



乎知洛汭則知渭汭矣或曰雍州有二渭汭從孔



義則凡渭北之地皆為渭汭此渭汭當為漢髙陵



縣地後渭汭當為漢褱徳縣地今朝邑同一渭汭而



前後所指各别經豈支離若是邪曰地異而其為



渭汭則同髙陵者涇渭二水之㑹也褱徳者河渭



二水之㑹也均為水北均為水相入均為水之隈



曲渭汭兼地而言不專指水口也


[010-16b]
易氏曰洛入河處謂之洛汭渭入河處謂之渭汭



涇至雲陽而入渭又至華隂之永豐倉而入河此



二百八十里間涇與渭相連故曰涇屬渭汭吳㓜



清取之今按詩邶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傳云涇



渭相入而清濁異故辛氏三秦記附㑹其辭曰涇



渭合流三百里清濁不雜此山齋之說所自出也



然詩人之意亦謂涇水得渭而形其濁耳毛傳云



相入正所謂水相入者專指渭汭而言未必如辛


[010-17a]


氏所云也蓋自先儒有濟與河亂南出還清之說



世因謂涇渭亦然又專指渭口為渭汭故復作是



解草廬舍舊而從新好異之過也



蔡傳云涇渭汭三水名屬連屬也涇水連屬渭汭



二水也黄東發非之曰古說涇入于渭水之内而



漆沮既從灃水攸同皆主渭言之文意俱協若以



汭為一水而入涇則涇屬渭汭者是涇既入渭汭



又入涇下文漆沮之從灃水之同孰從孰同耶職


[010-17b]
方氏其川涇汭易氏解云汭非禹貢之汭禹貢言



汭皆水内此川名鄒季友亦曰涇水先㑹汭水後



入渭水則經當言涇屬汭渭不當先渭而後汭况



下文即有渭汭字不可異說一言破的蔡說可以



永廢矣


漆沮既從釋文沮七徐反
 傳曰漆沮之水已從入渭顔氏曰漆沮即馮翊之洛
 水吳氏曰從如恒衛既從之從渭按地理志沮水出
[010-18a]
 北地直路縣西東入洛洛水至馮翊褱懐同徳縣東南
 入渭直路縣自後漢已廢其故城在今延安府鄜州
 中部縣西北二百里褱徳今西安府同州之朝邑縣
 也縣西南四十三里有懷徳故城水經注云渭水東
 過華隂縣北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華隂縣
 北即懐徳縣南也


導渭傳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正義



云地理志漆水出扶風漆縣依十三州記漆水出


[010-18b]
岐山東入渭則與漆沮不同矣此云㑹于涇又東



過漆沮是漆沮在涇水之東故孔以為洛水一名



漆沮水經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入洛又曰鄭渠



在太上皇陵東南濁水入焉俗謂之漆水又謂之



漆沮其水東流注於洛水志云在馮翊懷徳縣東



南入渭以水土騐之與毛詩古公自土沮漆者别



也彼漆即扶風漆水彼沮則未聞渭按此說是也



本疏引扶風漆水蓋未定之論失於刋正耳


[010-19a]


水經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丁活反音詡



縣北東入于洛今延安府之宜君縣西安府之耀州及同官縣皆漢祋祤縣地



云沮水自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東南流歴檀臺



川俗謂之檀臺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



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在今鄜州宜君縣界縣北去鄜州二百十里又得



黄嶔水口水西北出雲陽縣石門山黄嶔谷東南流注宜君水雲陽今淳化縣東南



流逕祋祤縣故城西城在今耀州東一里又南合銅官水水出



東北而西南逕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逕祋祤縣東而南逕其城南原下西南注宜君水今同


[010-19b]
官縣北有銅官川水蓋即寰宇記所謂漆水也唐書神龍元年同官縣水溢漂居民五百餘家太和



三年同官曓水漂沒二百餘家又南出土門山西復謂之沮水山在



今耀州東南四里又東南歴土門南原下東逕懐徳城南



城在今富平縣西南非朝邑之懐徳故城也又東逕漢太上皇陵北元和



志漢太上皇陵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今為臨潼縣地而東注鄭渠又東濁



水注焉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黒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注鄭渠又東逕太上陵南北



屈與沮水合分為二水一水東南出即濁水也至白渠



與澤泉合俗謂之漆水又謂之漆沮水漆本作㭍古桼字也


[010-20a]


澤泉水自鄭渠合沮水又直絶注濁水至白渠合焉故濁水得漆沮之名絶白渠東逕



萬年縣故城北為櫟陽渠萬年故城即櫟陽故城在今臨潼縣東北七十



又南屈更名石川水括地志云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富平縣東南入櫟



陽蓋即此與濁水合流者也又西南逕郭&KR1668城西與白渠枝渠



合又南入于渭水今濁水至三原縣界散絶白渠亦不入富平縣境縣所恃以溉



者唯石川水而已其一水東出即沮水也東與澤泉合水



出沮東澤中與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東流逕懷



徳城北東南注鄭渠合沮水長安志云澤多泉在富平縣西十三里東


[010-20b]
南入漆沮即此水也縣志謂之温泉水云出縣西北仲山麓沮循鄭渠東逕當



道城南城在頻陽縣故城南頻陽故城在今富平縣東北五十里又東逕蓮勺



縣故城北今渭南縣東北有蓮勺廢縣蓮音輦又東逕漢光武故城



北又東逕粟邑縣故城北今白水縣界有粟邑故城又東北注



於洛水洛水在白水縣東渭按酈元以濁水為漆水宋人



則以銅官川水來合沮水者為漆水近志皆承其



說云沮水出中部縣西北子午嶺中部在延安府鄜州南一百四



十里本漢馮翊翟道縣姚秦改置中部縣直路故城在焉唐屬坊州寰宇記云沮水自坊州昇平縣


[010-21a]


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合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按昇平廢縣在今宜君縣西北三十五里



沮水所經非所出也子午山在中部縣北亦曰子午嶺沮水出焉嶺綿亘慶陽延安二府之間其南



麓抵縣界或云即橋山也東南流逕宜君縣東北又東南逕同



官縣西同官在今耀州北七十里又南逕耀州西而東㑹漆水



耀州在西安府北少東一百六十里本唐華原縣漆水出同官縣東北西



南流至縣城東北注于銅官水又西南至州南與



沮水合寰宇記云華原縣漆水自東北同官縣界來合沮水長安志云漆水經華原縣界十



五里南流合沮水入富平縣界俗名石川水同官志云漆水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北髙山以其地


[010-21b]
多漆木而名西南流合銅官川水耀州志云沮水經州城西循西乳山東㑹漆水漆水自同官縣西



南流入州境尹師澗水入焉又南經五臺山西至乳山與沮水合韓邦竒曰嘗至同官縣見一大潭



水湧出三面皆青石山如壁立水流出東壑問其居人曰漆潭正所謂自同官縣界來者沮水



又東南逕富平縣西南今鄭渠堙廢沮水不復東入洛又東南逕



白水縣南而東注于洛白水縣在同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白水即沮水今其



水不至縣南之水乃烏泥川之下流耳然漆水原委宋人始言之他



無所考據也



禹貢豫有洛而雍無洛洛水之名其昉于殷周之


[010-22a]


際乎周禮雍州之浸曰渭洛詩小雅曰瞻彼洛矣



維水泱泱毛傳云洛宗周溉浸水也周語幽王時



三川震韋昭云涇渭洛也史記周本紀西伯獻洛



西之地於紂晉世家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



之間魏世家築長城自鄭濵洛以北有上郡漢志



洛水出北地歸徳縣北蠻夷中入河山海經曰白



於之山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元和志云



白於山一名女郎山在洛源縣北三十里按歸徳


[010-22b]
廢縣在今慶陽府安化縣東北隋改曰洛源五代



時廢寰宇記云廢洛源縣在慶州東北二百七十



里白於山又在其北也慶陽舊志云山在合水縣北二十里誤水經



無洛水之目唯沮水渭水注中各一見然寰宇記



慶州安化縣尉李下引水經注云尉李城亦曰不



窋城白馬水下引水經注云洛川南逕尉李城東



北合馬嶺水號曰馬水華池縣子午山舊名翟道



山一謂雞山引水經云有烏雞水出焉西北注于


[010-23a]


洛水樂蟠縣有水出縣西北引水經注云與青山



水合寧州安定縣洛水下引水經一名馬嶺川水



注云洛水又南逕栒邑故城北與新陽川水合珊



瑚谷水下引水經云珊瑚水東南至栒邑入洛襄



樂縣大延水下引水經注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



南延溪西南流逕襄樂縣南於延城西二水合流



油水下引水經云與追語川水並出東翟道山鄜



州洛交縣白水下引水經云白水源出分水嶺三


[010-23b]
川縣葦谷水下引水經注云自葦谷東南流入三



川黄原水下引水經注云砂羅谷水南流逕黄原



祠東合葦川坊州中部縣石堂山下引水經注云



猪水西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穆天子



傳曰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



野逕絶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縣西之石堂山也



郭璞以為隴右狄道非也淺石川下引水經云淺



石川水出翟道山香川水下引水經注云香川水


[010-24a]


出中部縣北香山在縣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縣



界來南香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出遺谷泥水下引



水經云泥水出翟道縣泥谷蒲水下引水經注云



蒲谷水源出中部縣蒲谷原丹州宜川縣丹陽川



下引水經云蒲川水自鄜州洛川縣流入丹陽川



延州膚施縣清水下引水經注云清水出上郡北



流至老人谷俗謂老人谷水又東逕髙奴縣合豐



水同州馮翊縣商原下引水經注云洛水南逕商


[010-24b]
原西俗謂許原也沙阜下引水經注云洛水東逕



沙阜北其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



沙苑澄城縣新城下引水經注云雲門谷水源出



澄城縣界朝邑縣朝坂下引水經注云洛水東南



歴彊梁原俗所謂朝坂此皆言洛水而今本無之



是水經元有洛水篇宋初尚存後乃亡之耳今據



通典元和志寰宇記長安志及近世州縣志所載



以補水經之闕洛水出安化縣東北白於山安化慶陽


[010-25a]


府治本漢郁郅縣屬北地郡今縣治即其故城南流逕廢洛源縣府志云有蘆草



溝在安化縣北百七十里即洛水之源又東逕保安縣西南保安在延安府



西北一百八十里本唐永康鎮宋置保安軍又東南逕安塞縣西安塞在府



西南四十里本漢髙奴縣地又南逕甘泉縣西甘泉在府西南九十里本漢雕



隂縣寰宇記云洛水逕雕隂縣秦望山今縣南二十里雕隂山是也又東南逕鄜州



鄜州在府南一百八十里本漢雕隂縣地唐為洛交縣鄜州治又南為三川水



在州南六十里慶陽之華池水黒水流經此㑹因名亦謂之洛交水又南逕洛川縣



西南洛川在州東六十里本漢鄜縣地又南逕中部縣東北縣志云縣


[010-25b]
東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㑹處亦曰龍首川渭按此不過沮水之枝津至近世下流壅塞不由富



平入洛則此遂為二水交㑹之通川耳又南逕宜君縣東又東南逕



白水縣東與沮水合沮水舊循鄭渠東至此入洛今自富平界已絶又東



南逕澄城縣西與蒲城縣分水澄城在同州北一百里本漢徴縣溝



洫志云武帝用嚴熊言穿渠自徴引洛水至商顔下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惡地穿得龍骨故名曰



龍首渠商顔即今同州北三十五里之商原也蒲城在華州北少西一百二十里本漢重泉縣長安



志洛水在蒲城縣東五十里又南逕同州西南同州在西安府東北二百八十



里本漢臨晉縣又東逕沙阜北寰宇記云沙苑一名沙阜在馮翊縣南十二里其阜


[010-26a]


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又東南逕朝邑縣西之朝坂即彊梁原元和



志云朝邑縣以北據朝坂為名又南自趙渡鎮歴華隂縣西北葫



蘆灘入渭水經注云渭水至華隂縣北洛水入焉



闞駰以為漆沮之水是也明成化中洛水改流而



東過鎮南徑趨於河不復至華隂入渭矣漢志歸徳下云



洛入河褱徳下云入渭蓋雜採古記故有不同其曰入河者以二水合流渭亦可稱洛耳或疑禹時



漆沮本入河其後改流入渭成化中乃復故非也然黄文叔云今洛入河處與渭稍離亦水道改矣



則似不始于成化當考


[010-26b]
詩大雅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傳云沮水漆水也周



頌猗與漆沮潛有多魚傳云漆沮岐周二水也此



皆謂扶風之漆沮而林少頴以猗與漆沮釋漆沮



既從恐非小雅瞻彼洛矣傳以為宗周溉浸之水



亦不言洛即漆沮謂漆沮亦曰洛水實自安國書



傳始而闞駰酈道元從之孔穎逹復援以釋詩於



是洛與漆沮合而為一水矣其濁水上承雲陽大



黒泉名漆沮水者乃土俗之稱而洛水之為漆沮


[010-27a]


則先儒皆以為然故顔師古注漢書亦用其說然



直路之沮自櫟陽縣界合濁水分為二水一循鄭



渠而東注洛其間二百餘里實鄭國之所鑿漢志



云沮入洛亦據既有鄭渠後言之耳自鄭渠一廢



而濁水絶於三原沮水不抵富平可見此水在古



時元合濁水至櫟陽入渭而不與洛通也程大昌



雍錄謂禹貢漆沮惟富平石川河正當其地確不



可易


[010-27b]
扶風有二漆水而沮則無聞漢志漆縣下云水在



縣西不言其所出入水經云出杜陽縣俞山東北



入于渭杜陽今為麟遊縣説文云出杜陽岐山東入渭闞



駰云出漆縣西北岐山東入渭酈道元云周太王



去邠度漆踰梁山止岐下故詩曰民之初生自土



沮漆又曰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此一漆也闞駰云



有水出杜陽縣岐山北漆溪謂之漆渠西南流注



岐水酈道元云杜水出杜陽山東南流合漆水水


[010-28a]


出杜陽之漆谿謂之漆渠南流合岐水至美陽縣



注于雍水美陽今為岐山扶風二縣地隋志扶風普潤縣有漆



括地志同普潤故城在今麟遊縣西一百二十里此又一漆也元和志



云漆水在新平縣西九里漆縣唐為新平縣今邠州是北流注



于涇今麟遊縣東南亦有漆水與此異寰宇記云



按注水經曰漆水自宜祿界來又東過漆縣北今本



水經注無此文元和志云宜祿縣東至邠州八十一里今長武縣是即今邠州所治



也今縣西九里有白土川東北流經白土原東陳


[010-28b]
陽原西又東北注涇水恐是漢之漆水但古今異



名耳麟遊之漆水南流與杜陽水合非漢之漆水



也渭按涇水今自邠州北東南流入永壽縣界漆



水東北流必注於涇言入渭者非漆縣之漆注涇



以入渭普潤之漆合杜岐雍以入渭皆在涇水之



西其不得為禹貢之漆也明矣二漆中必有一沮



在麟遊之漆當是沮水土俗音訛以沮為漆耳


灃水攸同釋文灃芳弓反
[010-29a]
 傳曰灃水所同同之於渭正義曰渭發源逺以渭為
 主上云涇屬渭是矣漆沮既從已從於渭灃水所同
 亦同於渭以渭為主故也地理志灃水出扶風鄠縣
 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渭按鄠縣今屬陜西西安府
 其故城在今縣北二里上林苑在今長安縣西南灃
 水至咸陽縣西南入渭詩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言
 同於渭也


灃一作豐又作酆漢志扶風鄠縣古國有扈谷亭


[010-29b]
扈夏啓所伐鄷水出東南又有潏水皆北過上林



苑入渭水經無灃水之目其附見渭水篇中者曰



渭水自槐里縣故城南槐里今為興平縣在西安府西少北一百里



東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流至鄠縣合澇水入渭甘誓云大戰于甘即此地又東



豐水從南來注之地說云渭水與豐水㑹于短隂



山内水㑹無他髙山異巒所有唯原阜石激而已



漢書音義張揖曰酆水出鄠縣南山酆谷北入渭



長安志豐水出長安縣西南五十五里終南山豐


[010-30a]


谷其源闊一十五歩其下闊六十步水深三尺自



鄠縣界來終縣界由馬坊村入咸陽合渭水咸陽縣在



西安府西北五十里昔文王作豐武王治鎬詩詠其事鄭康



成云豐在豐水之西鎬在豐水之東相去蓋二十



五里也



相如上林賦曰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



餘委蛇經營乎其内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



態李善注引關中記云涇渭灞滻酆鎬潦潏凡八


[010-30b]
川也按八川唯涇在渭北餘皆在渭南出南山谷



中北入渭灃水禹功之所及獨著於經餘詳見導






蘇傳云從如少之從長渭大而漆沮小故言從涇



渭相若故言同林少穎以為曰屬曰從曰同但變



其文耳無異義也



雍州先涇次漆沮次灃禹治水之序也導渭先灃



次涇次漆沮渭納水之序也


[010-31a]


林少穎云雍州之地東距龍門之河當夫河流泛



濫未折而東雍州亦被其害及禹既載壺口治梁



及岐二山在孟門龍門之間實河之所經河自此



順流而東則治河之功既見於冀州矣故經序此



州治水之迹唯弱水既西渭合衆水以歸於河則



其功畢矣自荆岐既旅而下遂言平地川澤皆已



有成績也


荆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渭按惇史記作敦
 傳曰已旅祭言治功畢此荆在岐東非荆州之荆終
[010-31b]
 南惇物鳥䑕三山名正義曰治水從下自東而西先
 荆後岐荊在岐東也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
 翊懐徳縣南三山空舉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
 文也地理志云扶風武功縣有太一山古文以為終
 南垂山古文以為惇物皆在縣東渭按荆岐鳥䑕並
 詳見導山鳥䑕山在今陜西臨洮府渭源縣西渭水
 出焉上文言入渭者唯三水而禹之所治不盡於此
[010-32a]
 也故於渭北舉荆岐渭南舉終南惇物以包之梁岐
 之役渭亦既治矣而自岐以西則未也至是旅及于
 烏䑕則滌源之事畢矣


詩秦風曰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傳云周之名山曰



終南亦作中南左傳司馬侯曰中南九州之險是



也漢書東方朔傳曰南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良材



百工所取給萬民所仰足也又有秔稻棃栗桑麻



竹箭之饒土宜薑芋水多䵷魚貧者得以人給家


[010-32b]
足無饑寒之憂地理志曰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



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闗中記曰終南一名中南言



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釋文曰三秦記云終南又名地肺



終南之名唯見於秦風而小雅則稱南山不一而



足又有北山蓋南山謂都南諸山終南太一在焉



北山謂都北諸山九嵏甘泉嶻嶭等也古終南止



於盩厔自秦襄公取周地為諸侯徙都於汧國人



作詩以美之以終南起興終南逺接岍岐蓋自此


[010-33a]


始説者遂以終南蔽南山謂西起秦隴東徹藍田



横亘八百里皆終南矣漢人又以都南之山為秦



嶺西都賦云睎秦嶺是也而終南則以武功之太



一當之若盩厔以東無終南焉殊不可曉今按張



衡西京賦云於前則終南太一潘岳西征賦云面



終南而背雲陽又云太一巃嵸李善注云漢書武



功縣有太一古文以為終南此賦下云太一明與



終南别山西京賦云於前則終南太一二山明矣


[010-33b]
此説是也竊意太一垂山皆禹貢之惇物後人改



名離為二山耳水經注云太一山亦曰太白山在



武功縣南武功故縣在今鳯翔府都縣東四十里渭水逕其北南對太白山去長



安二百里不知其髙㡬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



百杜彦達曰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



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郿縣志云太白山在縣東



南四十里渭水之南東連武功縣界武功志云太



白山在縣西南九十里亦名太乙山接郿縣及盩


[010-34a]


厔界而垂山則但述漢志語其形體若何髙大㡬



何莫能言之蓋垂山即太一之北峰無二山也俱



在縣東故莫得而判焉後人又以太一之南為武



功其北為太白在禹貢則總為惇物郭景純所謂



一實而數名者也程大昌雍録云終南山既髙且



廣多出物産故禹貢曰終南惇物不當别有一山



自名惇物此臆説也經文簡奥鳥䑕同穴已省却



二字而終南之下加以惇物不㡬成附贅懸疣耶


[010-34b]
傳言三山相望正義云至于為首尾之辭故言相



望按終南與惇物接謂之相望可也惇物西北距



鳥䑕且千里安得謂之相望



陳大猷云古人舉事必祭况治水大事乎然旅獨



於梁雍言之者蓋九州終於梁雍以見諸州名山



皆有祭也旅獨於蔡䝉荆岐言之者蓋紀梁之山



終於蔡䝉紀雍之山始於荆岐以見州内諸名山



皆有祭也故下文復以九山刋旅總結之渭按陳


[010-35a]


説自佳然恐非經旨壺口治河梁岐治河兼治野



故曰載曰治䝉羽岷嶓專治野故曰藝蔡䝉荆岐



終南惇物鳥䑕專治谿谷之水非田野不可言藝



故曰旅三危治黒水兼治谿谷之水使人可居故



曰宅其言各有所當要皆紀水土之功書旅意不



在祀典也


原隰厎績至于豬野
 傳曰下溼曰隰豬野地名言皆致功正義曰下溼曰
 隰釋地文地理志云武威縣東北有休屠音除澤古文
[010-35b]
 以為豬壄澤鄭玄以為詩云度其隰原即此原隰是
 也原隰豳地從此致功西至豬野之澤也渭按今西
 安府邠州及三水縣皆豳地漢武威縣屬武威郡今
 為陜西行都司鎮番衛地休屠澤在衛東北


爾雅廣平曰原下溼曰隰原本作邍周禮夏官有



邍師掌辨丘陵墳衍邍隰之名説文邍髙平之野



人所登隰坂下溼也詩云畇畇原隰曾孫田之又


[010-36a]


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又云皇皇者華于彼原隰



又云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原隰處處有之公劉云



度其隰原當亦與流泉夕陽相類非一定之地名



也又如復降在原脊令在原隰有荷華隰有萇楚



之類或單稱原或單稱隰二字可合可離故公劉



稱隰原與泉單為韻若一定之地名則豈可顛倒



以就韻乎周禮大司徒以土㑹之灋辨五地之物



生其五曰原隰禮記孟春之月善相丘陵阪險原


[010-36b]
隰土地所宜他書言原隰者尚多皆非一定之地



名也以公劉之隰原為禹貢之原隰義實未安然



論其地望則渭南渭北皆已旅平唯豳地尚宜致



功且從此西此逾河以至武威道塗順便而原隰



又無地以應之故諸家皆從鄭氏



水經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注云縣在姑臧城北



三百里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其水上



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又東北


[010-37a]


逕馬城東謂之馬城河城即休屠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漢志武威郡休屠



縣有休屠城元和志云在凉州姑臧縣北六十里河水又東北與横水合



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也漢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遷於冀晉徙治此其水側城北流注馬



城河今涼州衛治即姑臧故城也北至鎮番衛一百九十里又東北清澗水入



焉俗亦謂之五澗水水出姑臧城東而西北流注馬城河又與長泉



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西北歴黄沙阜而東北流注馬城河漢志揟次屬武威郡其故城在



今莊浪所西北又東北逕宣威縣故城南漢志宣威屬武威郡西魏省入



姑臧今為鎮番衛地又東北逕武威縣故城東漢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王


[010-37b]
殺休屠王降以其衆置武威縣地理志曰合水出姑臧南山北至



武威入海届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



之西海一水又東逕一百五十里入豬野世謂之



東海通謂之都野矣太康地記云河北得水為河塞外得水為海晉省



武威入姑臧故括地志云豬野澤在凉州姑臧縣



東北二百八十里也舊志謂白亭海即豬野澤今



按元和志白亭軍在姑臧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



岸因白亭海為名白亭海一名㑹水在肅州酒泉


[010-38a]


縣東北百四十里以北有白亭故名白亭海是軍



與海東西相距八九百里徒遥取為名耳後人以



軍在姑臧而名白亭遂混為一處陜西行都司志



云白亭海一名小闊端海子五澗谷水流入此海



蓋誤以休屠澤為白亭海也



禹貢稱厎績者三冀覃懐梁和夷及此原隰是也



孔傳不言原隰為地名漢志亦闕愚按原隰雖處



處有之而秦中之原獨多地勢髙下相因有原則


[010-38b]
必有隰其卑於原者即隰也西京賦曰於後則髙



陵平原據渭踞涇澶漫靡迤作鎮於近此言渭北



諸原也今涇陽縣有石安原百頃原覆車原豐稔



原西成原清涼原其西則咸陽縣有畢原咸陽原



短隂原興平縣有始平原郿縣有積石原亦稱北原



功縣有西原亦稱雍原東原扶風縣有三畤原岐山縣



有周原鳯翔縣有石鼓原西畤原其東則髙陵縣



有奉政原鹿苑原三原縣有天齊原豐原孟侯原


[010-39a]


白鹿原富平縣有掘陵原羊蹄原中華原北鹵原



南鹵原八公原同州有商原即商顔許原朝邑縣有



彊梁原即朝坂其北則長武縣有鶉觚原一名淺水原



萯原耀州亦負髙原故縣名華原澄城縣有臨髙



原韓城縣有韓原髙門原此皆原之在渭北者西



都賦曰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萬疆埸綺分



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是也渭南亦有原凡南山之



麓陂陀漫衍者皆原也長安縣有細柳原其東則


[010-39b]
咸寜縣有畢原畢終南之道名神禾原少陵原即鴻固原樂遊



原藍田縣有白鹿原凉風原亦稱風凉原臨潼縣有普



陀原或云即藕原斷原渭南縣有新豐原一名光明原又名青原



其西則郿縣有五丈原詩小雅云信彼南山維禹



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畆是



也原多則隰亦多不可勝名故總謂之原隰其地



則盡今之西安府境兼得鳳翔府之東鄙張良所



謂沃野千里班固所謂九州之上腴者也梁岐之


[010-40a]


役固嘗施功於渭矣至是兼治其南北使涇漆沮



灃皆由渭入河此决川距海之事也五山主谿谷



而言原隰主田野而言皆濬畎澮距川之事也厥



田上上宻邇帝都故禹治之也加詳詩兩稱禹甸



一為梁山一為南山南山明言原隰梁山之野平



原最多班固叙鄭白之沃亦稱原隰原隰所該甚



廣與大陸相似謂公劉之隰原亦在厎績中則可



謂禹貢之原隰專在豳地則不可也世宗鄭氏已


[010-40b]
久故仍存其説而以管見附焉



自原隰以至豬野中間所歴之地不可復考未知



從河處渡河按今莊浪所本漢武威郡地延袤千



餘里號為沃壤東阻黄河與靖逺衛分水衛治即唐㑹州



㑹寜縣疑當時從此渡河歴莊浪抵鎮番也若夫豬



野之治則亦不專治此澤必併其上源而治之姑



臧皆在厎績中矣漢書稱凉州之畜為天下饒東



漢時目姑臧為脂膏之地後魏書太武滅北凉勅


[010-41a]


太子晃曰姑臧城東西二門外湧泉合於城北其



大如河自餘溝渠流入漠中其間仍無燥地水草



既豐土地亦美此禹貢所以志豬野也


三危既宅三苖丕叙渭按宅史記作度
 傳曰西裔之山已可居三苖之族大有次敘正義曰
 左傳稱舜去四凶投之四裔舜典云竄三苖于三危
 是三危為西裔之山也地理志杜林以為敦煌郡即
 古瓜州昭九年左傳云先王居檮杌於四裔故允姓
 之姦居於瓜州注云允姓隂戎之祖與三苖俱放於三
[010-41b]
 危瓜州今燉煌也禹治水未畢已竄三苖水災既除
 彼得安定故云三苖之族大有次叙吕氏曰三苖不
 道竄于三危自後世觀之凡以罪流放者聽其自殘
 自生在所不恤聖人之心不如此方其有罪必行竄
 棄刑行之後施仁發政自當同及故禹治水至三危
 亦為畫其居宅傅氏曰三危既宅此治黒水之成功
 也渭按漢敦煌唐分為瓜沙二州水經注云三危山
[010-42a]
 在敦煌縣南括地志云在沙州燉煌縣東南四十里
 山有三峰故名亦名卑羽山今為嘉峪闗外廢沙州
 衛地衛本屬行都司後棄之化外既宅謂降丘宅土也治黒水及
 三危而止兼有濬畎澮之事故言山以包之自豬野
 至黒水中隔弱水弱水先已治故豬野功畢即繼以
 黒水也三苖今為湖廣岳州府地吳起曰三苖之國
 左洞庭右彭蠡是也舜臣堯竄其君及民于三危至
 是禹安定之
[010-42b]
正義云三危山必是西裔未知山之所在鄭玄引



地記書曰三危之山在鳥䑕之西南當岷山則在



積石之西南地記乃妄書其言未必可信要知三



危之山必在河之南也渭按水經注兩引山海經



以證尚書之三危一云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廣



圓百里在鳥䑕山西見第四十卷末一云三危在燉煌南



與岷山相接山南帯黒水見第三十一卷江水與地記畧同



鳥䑕之西南當岷山則在今臨洮府南岷州衛北


[010-43a]


矣又云在積石之西南殊不可曉山南帯黒水蓋



以扶州之黒水出素嶺山入白水者當之也妄言



無疑三危山自當以在沙州者為是後魏書太平



真君六年討吐谷渾杜豐追被囊度三危至雪山



即沙州之三危也肅州舊志云白龍堆沙東倚三



危北望蒲昌是為西極要路推其地望可以得三



危之形勢矣



上句統居人言之下句則經理三苖之事苖雖竄


[010-43b]
其頑梗之性未必盡除與良民雜處或為害及是



措置得宜俾各安其業不相侵擾人皆以為仁之



至而不知其義之盡也



今文虞夏書凡言苖者五何遷乎有苖堯在位七



十載中事也竄三苖于三危舜攝位時事也三苖



丕叙禹治雍州時事也苖頑弗即工禹弼成五服



時事也分北三苖舜即位九載後事也苖自是不



復為惡矣晚出大禹謨更有徂征之事在禹攝位


[010-44a]


之後舜竄其族而無所難禹用大師而反不服識



者疑之


厥土惟黄壤
 林氏曰天下之物得其常性者最貴土色本黄此州
 黄壤故其田為上上而非餘州之所及
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
 傳曰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正義曰此與荆州賦田
 升降皆較六等荆州升之極故云人功修此州降之
 極故云人功少其餘相較少者從此可知也王制云
[010-44b]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
 得也則民當相準而得有人功修人功少者記言初
 置邑者可以量之而州境闊逺民居先定新遭洪水
 存亡不同故地勢有美惡人功有多少治水之後即
 為此差在後隨人少多必得更立其等此非永定也


九州田賦之髙下先儒皆云以人功修不修故人



功一以開墾多為修否則為不修一以糞多而力


[010-45a]


勤為修反是則為不修雍田第一而賦居第六斯



為人功少之極矣今按詩云奕奕梁山維禹甸之



經所謂治梁及岐者是也鄭白之沃皆在焉秦漢



資以富饒其西為岐陽西北為豳地詩詠太王之



遷岐曰周原膴膴菫荼如飴詠公劉之遷豳曰度



其隰原徹田為糧則豳岐之土亦膏腴也此皆田



之在渭北者也詩曰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則田之



在渭南者東方朔云豐鎬之間號為土膏賈畆一


[010-45b]
金是也史記貨殖傳曰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



沃野千里虞夏之貢以為上田然則雍地雖大其



在中邦之限禹所則壤以成賦者不過方千里其



間又有髙山長谷可以為田者少不若冀之平原



曠野一望皆良田又則壤之地居多即令雍他日



人功益修亦未能及冀賦之第一由是推之田美



而少則賦亦不甚多田惡而多則賦亦不甚少不



盡係乎人功之修否也


[010-46a]


九等之賦只就告成時言之疏云在後隨人少多



必得更立其等真通人之見愚謂此不但賦等為



然即貢物之多少他日亦未必盡同也



或問漢書云自鄭渠成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闗



中始為沃野無凶年然則前未有渠時渭北之地



皆舄鹵也雍田何以稱上上乎曰此地之為舄鹵



以溝洫廢也禹盡力乎溝洫導谿谷之水以注之



田間蓄泄以時旱潦有備髙原下隰皆良田也涇


[010-46b]
水在其旁禹莫之用豈其智不若後人哉誠無所



藉於此也自商鞅壊井田開阡陌而溝洫之制廢



矣溝洫之制廢則水泉寫去其地為鹹鹵五榖不



殖秦人患之此鄭國之策所以行也然渠成之後



舄鹵仍不少兒寛所謂鄭國旁髙卬之田嚴熊所



謂重泉以東故惡地是也故又有輔渠白渠龍首



渠之役及後漢都雒諸渠漸廢杜佑云秦漢時鄭



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四千五百餘頃唐永徽中


[010-47a]


所溉唯萬許頃洎大歴初又減至六千頃則兩渠



之利至唐而益㣲矣宋人以鄭渠久廢不可興復



唯修三白渠其所溉者涇陽富平等六縣田三千



八百餘頃而已熙寜中於仲山旁更穿豐利渠溉



田二萬五千餘頃元至正初以新渠堰壊乃復治



舊渠口溉田四萬五千餘頃其數不減於漢然未



㡬亦廢何也則以涇流愈深渠身愈髙水不能入



口故也蓋地有髙下勢有順逆濬畎澮之水以距


[010-47b]
川其勢順而易引川之水以入畎澮其勢逆而難



順而易者行之萬世而無弊間有小壊修治亦易



為力逆而難者其始雖有不訾之利而其後將窮



而無所復嵗嵗作堰浚渠得不償勞由今日觀之



闗中沃野徒虗語耳此行所無事聖人之智所以



為大而後世之穿渠溉田者為智之鑿而不足貴



也子因舄鹵之説而致疑於禹貢若雍州之田非



兩渠無以成其美不亦過乎


[010-48a]
厥貢惟球琳琅玕釋文球音求琳韋音來金反琅音郎玕音干渭按球史記作璆
 傳曰球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玉正義曰釋地云西
 北之美者有崑崙虚之璆琳琅玕焉説者皆云球琳
 美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陸氏曰山海經云崑崙山
 有琅玕樹


益稷戞擊鳴球傳曰球玉磬正義曰釋器云球玉



也樂器唯磬用玉故球為玉磬顧命大玉夷玉天



球在東序傳曰球雍州所貢正義曰鄭玄云大玉


[010-48b]
華山之球也夷玉東北之珣玗琪也天球雍州所



貢之玉色如天者皆璞未見琢治故不以禮器之



名釋也渭按特磬以玉為之堂上之樂也鳴球是



已成之磬其未成器者謂之天球言天然之球也



鄭云色如天非是雍州所貢當為磬材未經琢治



者故傳釋天球以此實之不然則豫貢磬錯將安



所用邪然球亦不止為磬材詩小雅鞞琫有珌傳



云鞞容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也諸侯璗琫而璆


[010-49a]


珌大夫鐐琫而璆珌商頌受小球大球箋云受小



玉謂尺二寸圭也受大玉謂珽長三尺禮記玉藻



曰笏天子以球玉注云球美玉也是圭珽笏珌皆



用球為之也琳美玉上林賦云玫瑰碧琳西都賦



云琳珉青熒則琳乃玉之青碧色者其為用也廣



琅玕後世以為雜佩之飾古時則未有聞也



爾雅崑崙虗之璆琳蓋即西域于闐之玉也陶弘



景本草經注曰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


[010-49b]
中日南盧容水中外國疎勒于闐諸處皆善潔白



如豬膏叩之鳴者是真也蘓頌圖經本草曰今藍



田南陽日南不聞有玉惟于闐國出之晉鴻臚卿



張匡鄴使于闐作行程記載其國采玉之地云玉



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崑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



于闐界牛頭山乃疏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東



三十里二曰緑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烏玉河



在緑玉河西七里其源雖一而其玉隨地而變故


[010-50a]


其色不同每嵗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至



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



謂之撈玉其國中有禁器用服食往往用玉中國



所有亦自彼來渭按漢地理志京兆藍田縣山多



美玉東方朔傳云南山出玉石外戚傳云壁帯往



往為黄金釭函藍田璧西都賦云陸海珍藏藍田



美玉李善注引范子計然曰玉英出藍田水經注



云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隂多金其陽多玉是玉


[010-50b]
本雍州所産後魏書云李預羨古人餐玉之法乃



採訪藍田掘得若環璧雜器者大小百餘枚皆光



潤可愛又開元傳信記云太真妃最善擊磬明皇



令採藍田緑玉為磬李賀老夫採玉歌云採玉採



玉須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飢寒龍為愁藍



谿水氣無清白是唐時藍田尚有玉而蘇頌曰今



不聞有之未知何縁遂絶丘文莊云漢藍田出玉



其時西域未通也今中國所用之玉來自于闐有


[010-51a]


白玄緑三種皆出於河與古時異豈土石之精其



生有限而收之有盡邪然爾雅以璆琳繫之崑崙



則中國之玉取給於西域尚矣禹時雍州所貢亦



未必盡出藍田也



琅玕傳云石而似玉或云似珠玉言其質珠言其



形也山海經曰槐江之山上多琅玕金玉又曰開



明山北有珠樹又曰赤水之上有三珠樹淮南子



曰崑崙山有碧樹在其北又曰曾城九重有琅玕


[010-51b]
在其東珠樹碧樹即琅玕也乃石之精液凝結成



樹形人截斷其枝刓之使圓若珠狀與珊瑚相類



故張揖廣雅以珊瑚為珠郭璞爾雅注云琅玕石



之似珠者或言樹之子似珠妄也琅玕之狀唯本



草言之最詳有石䦨干者生蜀郡平澤名醫别録



以為即琅玕陶弘景曰此蜀都賦所稱青珠也琅



玕是崑崙山上樹名蘇頌曰今秘書中有異魚圖



載琅玕青色生海中云海人以網於海中取之初


[010-52a]


出水紅色久而青黒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竅如



蟲蛀擊之有金石聲蓋石之美者明瑩若珠之色



而狀森植爾冦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國出琅玕



蘇恭謂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之物琅玕非火



成者安得同類李時珍曰琅玕生於西北山中及



海山厓間其云生於海底網取者是珊瑚非琅玕



也在山為琅玕在水為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回



地方出一種青珠與碧靛相似恐是琅玕所作又


[010-52b]
曰珊瑚生海厎五七株成林出水變紅色者為上



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碧色者亦良昔人謂之青



琅玕許慎云珊瑚赤色或生於海或生於山據此



説則生於海者為珊瑚生於山者為琅玕尤可徴



矣渭按張衡四愁詩曰何以報之青琅玕曹植美



女篇曰腰佩翠琅玕琅玕色青翠故後人取以名



竹杜甫哀王孫曰腰下寳玦青珊瑚珊瑚之青者



即琅玕也琅玕又頗與瑟瑟木難相似瑟瑟即今


[010-53a]


寳石中之碧色者木難亦碧色似珠但瑟瑟出坑



井中寳石出西番回鶻地方諸坑井内雲南遼東亦有之有紅緑碧紫數色碧者唐人謂之瑟



瑟紅者宋人謂之紅靺鞨今通呼為寳石以鑲首飾器物大者如指頭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狀



木難乃鳥沫所成美女篇曰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善注引南越異物志云木



難金翅鳥吐沫所成碧珠也大秦國珍之而琅玕則生山厓間森挺若



樹以是為别云



古者任土作貢責其所有不責其所無固也然當



時亦必有通融之法凡貢物繫之以地者如岱畎


[010-53b]
之絲枲鉛松怪石羽畎之夏翟嶧陽之孤桐泗濵



之浮磬但以出此地者為良非謂地在其境内者



貢之他國則不貢也余素持此論然諸州貢物頗



多又有篚此理不易見及觀雍州所貢而益信前



説之不妄也球琳琅玕非州産又無篚即以藍田



之玉當球琳所貢亦止此耳雍州據王制言之大



小二百一十國茍惟藍田在其境内者貢玉而餘



國則偃然坐享其賦税一無所獻於天子有是理


[010-54a]


乎其必令市取以貢無疑也魯頌曰憬彼淮夷來



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淮夷徐州之夷也元



龜出九江象齒出嶺表南金出荆揚之域非市取



之境外何從得此以獻魯邪



聖人不貴逺物然禮樂文章之事有必須此以給



其用者則亦令諸侯市取之外國以獻如象齒翠



羽球琳琅玕之屬是也想其時賈胡各以其國之



所出來相貿易禹曰懋遷有無化居此亦其一端


[010-54b]
州境附近彼土者市取之良易後世或謂交廣之



地在古荆揚之域以象齒翠羽為證然則球琳琅



玕出自崑崙將西域三十六國亦在古雍州之域



邪其不通甚矣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
 傳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沿河順流而北
 千里而東千里而南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正義曰
 地理志云積石山在金城河闗縣西南羌中龍門山
[010-55a]
 在馮翊夏陽縣北林氏曰此州達於帝都有二道浮
 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者一道也自渭汭以逹于河
 者又一道也蔡氏曰雍之貢道有二其東北境則自
 積石至于西河其西南境則㑹于渭汭王氏曰東
 北當云西北蓋雍東距河若東北境則直浮西河不
 須浮于積石也渭按漢河闗縣在今陜西西寜衛西
 南塞外夏陽今西安府之韓城縣也積石龍門見導
 河渭汭見上文雍之西北境逺近不同各從其便以
 至龍門不盡由積石其曰浮于積石者舉逺以該近
[010-55b]
 耳㑹于渭汭言出渭之舟逆流而上與浮河之舟相
 㑹于渭水之北今韓城縣北龍門山南是其地也


或問雍西北境與西南境分為二道當作何界别



曰西傾鳥䑕之西漢朔方五原及河西五郡地皆



浮河是為北道太華終南惇物以北漢隴西天水



安定北地上郡之地皆浮渭是為南道人欲避龍



門之險苟有水可以通渭者無不由南道矣織皮


[010-56a]


以下十二字即不從蘇氏更定其三國之貢道亦



必浮積石下龍門也



渭汭在河之西岸華隂朝邑韓城之地皆是也東



與蒲州榮河分水此言雍之貢道故特以西岸言



之韓汝節云今蒲州舜所都也渭水之北今朝邑



縣南境渭水至此東入河折而北三十里即蒲州



故舟皆㑹于渭北今按北船出龍門至榮河縣北



汾水入河處便當東轉泝汾無縁更順流而下至


[010-56b]
朝邑與南船㑹也且禹告成當堯時帝都平陽距



蒲阪三百餘里韓城北連龍門東對汾口南北貢



船相㑹當在其間曷為引蒲州以證乎



傳云逆流曰㑹不必泥又云自渭北涯逆水西上



西當作而謂南船出渭之後逆河水而上與北船



相㑹也孔疏不知為誤字釋曰禹白帝訖從此西



上更入雍州界真是郢書燕説



閻百詩據金城郡為漢昭帝所置以辨孔傳之偽


[010-57a]


黄子鴻難之曰安知傳所謂金城非指金城縣而



言乎百詩未有以應也今按安國卒於武帝之世



昭帝紀始元六年以邉塞闊逺始取天水隴西張



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此六縣中不知有金城縣



否地志積石山繫河闗縣下而金城縣無之觀羌



中塞外四字則積石山不可謂在金城郡界矣况



縣乎且水經注所叙金城縣在郡治允吾音鉛牙



東唐為五泉縣蘭州治宋曰蘭泉即今臨洮府之


[010-57b]
蘭州也與積石山相去懸絶傳所謂金城蓋指郡



言而郡非武帝時有也此豈身為博士者之手筆






蔡傳曰按邢恕奏乞下熙河路造船五百隻於黄



河順流放下至㑹州西小河内藏放熙河路漕使



李復奏竊知邢恕欲用此船載兵順流而下去取



興州契勘㑹州之西小河鹹水其闊不及一丈深



止於一二尺豈能藏船黄河過㑹州入韋精山石


[010-58a]


峽險窄自上垂流直下髙數十丈船豈可過至西



安州之東大河分為六七道散流渭之南山逆流



數十里方再合逆溜水濺灘磧不勝舟載此聲若



出必為夏國侮笑事遂寢邢恕之策如李復之言



可謂謬矣然此言貢賦之路亦曰浮于積石至于



龍門西河則古來此處河道固通舟楫矣而復之



言乃如此何也金吉甫云李復所奏河道一則恐



出於吏民之託辭一則故道久廢岸谷變遷亦恐


[010-58b]
非復禹迹之舊渭按孟門以上河患絶少未必有



岸谷變遷之事恕邪人將開邉釁吏民之所苦復



因人情而奏寢其事所陳二處湍險恐亦非欺罔



然韋精山石峽懸流豈能及龍門竹箭之駛西安



州逆溜灘磧亦不過如厎柱閼流之艱龍門可下



而厎柱可度此二處何遂不可行大槩是不欲興



作故極言其害


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釋文崙魯門反析星歴反搜所由反渭按崑崙
[010-59a]
史記作昆侖漢書作昆崘搜漢書作叟顔師古云叟讀曰搜
 顔氏曰崑崙析支渠搜三國名也林氏曰三國皆西
 戎之種故以西戎總括於下又曰蘇氏謂三國皆篚
 織皮但古語有顛倒詳畧耳其文當在厥貢惟球琳
 琅玕之下浮于積石三句當在西戎即叙之下以記
 入河水道結雍州之末簡編脱誤不可不正某竊謂
 不然經所叙有先後之不同者皆據當時事實而言
 之如冀州恒衛既從大陸既作獨在田賦之下亦據
 當時事實而言之必如蘇説則亦當屬至于衡漳之
[010-59b]
 下矣蘇氏多變易經文以就已意此類是也傅氏曰
 梁州言熊羆狐貍織皮此獨言織皮者䝉上文也渭
 按三國皆西戎而西戎不止於三國三國乃西戎之
 大者皆來入貢則其餘無不賔服故曰西戎即叙


輕改經文此學者之大患然古經實有脱誤不可



曲為附㑹蹈郢書燕説之弊者如雍州織皮以下



十二字是也不必逺證第參以梁州之文則此為


[010-60a]


錯簡明甚其曰織皮即熊羆狐貍織皮也但文有



詳畧耳曰崑崙析支渠搜猶西傾也但國有多少



耳曰西戎即叙猶言因桓是來也但辭有同異耳



曰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猶言浮于



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也但彼為一道此為二



道耳梁西傾貢物在貢道之前雍何獨不然其浮



于積石三句為雍闔州之貢道猶浮于潛四句為



梁闔州之貢道也然三國之貢非積石無由入而


[010-60b]
雍之西北境則不由積石者多是又不可執一而



論矣推尋事理蘇説為長余不敢變置經文故順



經立義於前而重伸其説於後林氏引冀州恒衛



大陸之例以折其非是或一義然八州之貢物未



有列於貢道之後者而雍獨如此則織皮以下十



二字定當在厥貢球琳琅玕之下安得謂蘇氏變



置經文以就已意哉蔡傳宗林氏而仍存蘇説於



圈外蓋亦心知其長而不能盡廢也


[010-61a]


崑崙國名蓋附近崑崙山者傳記言崑崙凡四處



一在西域山海經云崑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



北隅釋氏西域記謂之阿耨達山水經注云按山



海經自崑崙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里又引凉土



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



源禹紀所云崑崙者是也一在海外大荒經云西



海之南流沙之濵有大山名曰崑崙其下有弱水



之淵環之此山與條支大秦國相近禹本紀云去


[010-61b]
嵩髙五萬里者是也一在酒泉漢志金城臨羌縣



西北有西王母石室西有弱水崑崙山祠崔鴻十



六國春秋云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



山即崑崙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謂此



山也上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宫禹貢



崑崙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括地志云在酒泉縣



西南八十里今肅州衛西南崑崙山是也一在吐



蕃通典云吐蕃自云崑崙山在國中西南河之所


[010-62a]


出唐書吐蕃傳云劉元鼎使還言自湟水入河處



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



崑崙虜曰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



是也渭按酒泉在雍州之域不可謂西戎西海距



玉門陽闗四萬餘里而崑崙更在西海之南去積



石太逺其非禹貢之崑崙國明甚西域吐蕃未知



孰是吐蕃悶摩黎山以劉元鼎言計之東北距大



積石不過千餘里浮河甚便然自唐以前未有言


[010-62b]
崑崙在羌中者何可深信西域之崑崙據山海經



云至積石一千七百餘里則浮河亦不難蓋崑崙



與析支渠搜皆在雍州之外禹治雍身歴其境三



國聞風慕義爭先入貢其過化存神之妙有如此






水經注云積石在西羌之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



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校尉叚熲討之追出塞至



積石山斬首而還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


[010-63a]


濵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逕於析支



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



闗之西東去河闗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



也後漢西羌傳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苖姜姓之别



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闗之西



南羌地是也濵於賜支至乎河首緜地千里賜支



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



鄯善車師渭按漢人以西域兩河合流至鹽澤潛


[010-63b]
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故謂積石為河首



北音讀析如賜字從聲變故一作賜支其地後為



党項所居通典云党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西羌



之别種北連吐谷渾也



傅同叔云陸氏曰漢志朔方郡有渠搜縣武紀云



北發渠搜是也以余考之漢朔方之渠搜非此所



謂渠搜此亦當是金城以西之戎也後世種洛遷



徙故漢有居朔方者若禹時渠搜居朔方則不應


[010-64a]


浮積石陸説非也渭按水經河水自朔方東轉逕



渠搜縣故城北注云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



交阯此以北對南禹貢之所云析支渠搜矣誤始



道元陸氏因之大戴禮漢武帝詔並有三朝記語



渠搜與交阯對舉則不在朔方可知龜兹音丘慈



國治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而上郡有龜兹縣



師古曰龜兹國人來降附者處之於此故以名云



朔方之渠搜亦此類也周書王㑹篇曰渠搜以


[010-64b]
犬注云露犬也能飛食虎豹凉土異物志曰古渠



搜國在大宛北界隋書西域傳曰鏺汗國都蔥嶺



之西五百餘里古渠搜國也本裴矩西域圖記渠搜之在



西域有明徴矣據漢書大宛北與康居接並在蔥



嶺西而異物志言渠搜在大宛北界豈漢時康居



部落即古渠搜之地與或曰鏺汗在蔥嶺之西以



為渠搜毋乃太逺曰奚有於是條支國臨西海去



玉門陽闗四萬餘里漢時猶且來獻今鏺汗國都


[010-65a]


去長安不過一萬二千二百五十餘里浮河而下



至平陽則視長安又差近何言太逺也西域傳云康居國王



治去長安萬二千三百里大宛國王治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古渠搜在大宛北界道里當畧



同又水經注引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里通典云燉煌郡去西京三千七百五十五里并



蔥嶺西五百餘里計之則鏺汗去長安一萬二千二百五十餘里恰與康居里數相符其為古渠搜



國又何疑焉且後世徳不足以及逺尚能威行萬里之



外况舜禹之徳聲名洋溢無逺弗届者哉經首崑



崙次析支次渠搜蓋以入貢之序為先後也


[010-65b]
傳云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屬蓋以



西戎與三國並列而為四孔疏分渠搜為二國非



傳意也然西戎乃總名安得與三國並列而為四



王肅云西戎西域也吳㓜清云西戎又在三國之



外如漢之西域亦總三十六國今按漢之羌唐之



吐蕃皆西戎也非獨西域三國亦西戎不可謂西



戎在三國之外析支為羌種崑崙渠搜乃西域要



之皆西戎也諸説並未當


[010-66a]


或問璆琳琅玕出崑崙而三國顧以織皮貢何與



曰班固西域傳贊云書曰西戎即叙禹既就而序



之非上威服致其貢物也島夷貢皮服卉服西傾



崑崙析支渠搜貢織皮蓋自上古有然逺人嚮化



苟以是物至則受之而已非若九州之貢制有常



品相循為嵗事也李善文選注引世本曰舜時西



王母獻白玉環及佩則告成之後亦或有以寳玉獻



者然魯語云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八蠻各以


[010-66b]
其方賄來貢而肅慎氏所貢惟楛矢砮石則亦不



必皆寶玉若王㑹篇所列則與蒲梢龍文鉅象師



子猛犬大雀之類無異矣漢文却千里之馬世為



美談聖人不貴異物縱彼以是貢吾豈不能却之



周書固未可盡信也


 禹貢錐指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