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2 禹貢長箋-清-朱鶴齡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長箋卷十      呉江朱鶴齡撰
導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岍又/作汧
 此下隨山也岍岐荆皆雍州山漢地理志呉山在扶
 風郡岍縣今鳳翔/府隴州西古文以為岍山天中記國語謂/之西呉秦都咸
 陽以為/西岳蔡傳今隴州呉山縣呉嶽山也周禮雍州山
 鎮曰嶽山又按寰宇記隴州汧源有岍山岍水所出
[010-1b]
 禹貢所謂岍水括地志岍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里其山東連汶岫西接隴岡汧水出
 焉雍大記在今隴州西四十里王樵曰汧水出其西/而南入渭汭水出其北而東入涇按水經注汧水出
 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蔡傳汭出弦蒲是二水本通流愚按岍山地理志
 水經注皆云即呉嶽商周之世疑以岍為西嶽故爾
 雅職方皆名嶽山爾雅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恒一統志岍山呉
 嶽山並載岍山在隴州西四十里呉嶽山/在隴州南八十里今為西鎮雍大記亦
 云岍與呉嶽非一山而蔡傳引晁氏説又謂今隴山
 天井金門秦嶺皆古之岍山不知何据岐荆見雍州
[010-2a]
 河即龍門西河壺口見冀州漢地理志雷首在河東
 蒲坂縣今平陽府蒲州水經注/雷首北去蒲坂三十里南或云首陽山即雷
 首之南阜山臨大河山下有雷澤相傳即舜漁處/括地志雷首一名中條山亦名歴山
 岳見冀州孔傳太岳在上黨西厎柱在西虢界正義
 厎柱在太陽關東析城之西水經注山在虢城東北/太陽城東太陽虢都北
 虢也在今陜州按地理志云北虢在太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孔傳謂厎柱在西虢界則似以太陽
 為西/虢矣水經注河水分流包山而過石見水中若柱然
 故曰厎柱也山西通志厎柱在平陽府平陸縣東界/河自河津西來微析而南至平陸東流
[010-2b]
 五十里至厎柱達于垣曲髙不踰數/尋圍不及百丈巋然中流撑持地軸亦謂之三門山
 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平如/砥禹鑿之為三水行其間聲激若雷鬼門尤為險惡
 愚按蔡傳本水經注以三門山為厎柱州志亦以砥
 柱即三門山都穆謂厎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黄河之
 中循河至三門集津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
 十步為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蔡氏未嘗親歴其地
 故誤據此則底柱又在三門之東漢地理志析城在
 河東𫉬澤縣今澤州/陽城縣西山西通志析城在陽城縣西/南七十里太行支山下有神
[010-3a]
 池其深莫測世/傳與濟瀆相通晁氏説之曰山峯四面如城漢地理
 志王屋在河東郡垣縣今平陽府絳/州垣曲縣東北濟水所出
 一統志王屋在澤州陽城縣南境廣三十里又云在/懷慶府濟源縣西八十里其絶頂曰天壇濟水𤼵源
 處/晁氏説之曰山狀如屋故名或云王屋車葢山形
 如之漢地理志太行山在河内郡山陽縣今懷慶府/河内縣
 西北一統志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述征記首始河内北至幽
 州凡百嶺有八陘徐廣曰陘者山絶之名常山有井/陘中山有苦陘程大昌曰居庸關
 其最北之/第八陘朱子曰太行自崑崙北支入中國西南行
[010-3b]
 歴三晉抵河東復與河㑹過河便見太行在/天半如黑雲然河北諸
 州皆旋其趾太行分畫東西上黨是山脊最髙處按/山西通志太行亙三省隨地異名析城
 王屋即其支也關鎮志/以太行即恒山似誤程子謂太行山千里片石衆
 山皆石上起峰爾漢地理志恒山在常山郡上曲陽
 縣今真定府定/州曲陽縣西北漢避文帝諱改常山括地志在/定州恒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
 愚按恒山一在曲陽一在雲中據周禮恒山為并州
 鎮當以雲中為正一統志古北嶽在大同府渾源州
 南二十里廟址猶在山北四十里即蜚狐口上有飛
[010-4a]
 石窟兩崖懸立豁然中虛相傳飛至曲陽故歴代就
 祠以為嶽靈所寓然故封不可不正也明代𢎞治中/馬文升建議
 欲改祠渾源為禮臣倪/岳所格見昭代典則碣石見冀州入于海言此諸
 山之水皆有趨海之勢也孔傳百川經此衆山禹皆
 治之川多不可勝名故以山言之正義謂漳潞汾涑
 在壺口雷首大河經厎柱析城濟出王屋淇近太行
 恒衞滹沱&KR0740易近恒山碣石等以上皆大河以北之
 山愚按逾於河唐孔氏謂山勢相望越河而東蘇傳
[010-4b]
 云地之有山猶人之有脈有近而不相屬者有逺而
 相連者雖江河不能絶也北條諸山河不能盡南條
 諸山江不能絶非地脈而何蔡傳則深非之謂逾者
 禹自荆山而過於河也禹之治水其表識諸山之名
 必髙大可以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
 以見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脈絡所自來若今
 葬師所言也即以山脉言之河北諸山根本脊脈皆
 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乘髙而來其脊以西之水則
[010-5a]
 西流以入龍門西河之上流其脊以東之水則東流
 而為桑乾諸水以入于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太岳次
 一支包汾晉之源而南出以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
 以為雷首又次一支乃為太行又次一支乃為恒山
 其間各隔沁潞諸州不相連屬豈自荆岐跨河而為
 是諸山哉其説本朱子朱子謂太行自西北𤼵脈來/為天下之脊厎柱王屋等山皆是太行山
 脚/其辨甚核然疏謂山𫝑越河但言壺口雷首與河
 西諸山綿亙不絶非以厎柱太行等山皆從荆山𤼵
[010-5b]
 脈也即子瞻解亦未可盡非朱蔡于岷山條有南支
 北支之説非所云地脈耶 鄭曉曰由壺口而雷首
 自北而南順行也由雷首而太岳則向北逆行也冀/西
 河上/山由厎柱而析城自西而東順行也由析城而王
 屋則向西逆行也冀南河/上山由王屋而東北有太行由
 太行而北有恒山由太行恒山迤邐而東北有碣石
 則皆順行也冀東河/上山壺口雷首厎柱析城太行恒山
 千里而近其至于太岳王屋碣石千里而遥又東河
[010-6a]
 之山長于南河南河之山長于西河 吕氏祖謙曰
 山川之分見于九州者其經也聚見于後者其緯也
 無經則不知其定所無緯則不知其脈絡又曰導山
 有二意水之源未有不出于山水之𫝑未有不因于
 山既隨山通道相其源委又以導山旁磵谷之水而
 納之川也林氏之竒曰方洪水懷襄故川舊瀆皆浸
 没不見不可施功故先以九州髙山巨鎮為表識自
 西決之使東以殺其滔天之勢水既潤下漸入于海
[010-6b]
 川流故迹稍稍可求於是濬川之功施焉葢其序然
 也徐常吉曰導有疏通推挽之意山何以言導也易
 曰山澤通氣西周之季三川竭而岐山崩是山川之
 通為一也使山之氣壅遏而不行則水之流必泛溢
 而善潰故禹之導水必先以導山導之云者芟繁剔
 蔚接殘陻㫁以使其脈絡之相通而已 導山先儒
 有三條四列之説三條者導岍北條西傾中條嶓冢
 岷山南條此馬融王肅之説也四列者導岍正隂列
[010-7a]
 西傾次隂列嶓冢次陽列岷山正陽列此鄭𤣥之説
 也大畧即蒙恬所謂地脈然内方大别在荆州岷在
 梁州相去數千里豈可合為一條四列雖是而隂陽
 正次名稱未當故蔡仲黙不取分之為南北二條而
 江河以為紀焉然此説亦有所本唐天文志云天下
 山河之𧰼存乎兩戒南條北條即所謂南戒北戒江
 為南河河為北河南北兩河上應雲漢葢天文地理
 自然之分判也于二之中又分為二北條有大河之
[010-7b]
 南北南條有江漢之南北横則先北而南從則自西
 而東義視王鄭益精密矣
西傾朱圉鳥䑕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栢至于陪尾
 西傾見梁州鄭曉曰此西傾在鞏昌府漳縣西北非/梁州臨洮之西傾臨洮西傾渭水未嘗
 經流按梁雍二州無二西傾一統志鞏昌府西接/臨洮故此山二府並載本與渭水無涉鄭説誤也
 地理志朱圉在天水郡冀縣今鞏昌府/伏羌縣雍大記山/在伏羌縣
 西南三里鄭曉云/去鳥䑕西二百里水經注山在冀縣南梧中聚開山
 圖謂之天鼓山王應麟曰在西和州大潭縣俗呼/為白崖山西和今鞏昌府西和縣
[010-8a]
 鼠見雍州漢地理志華山在京兆華隂縣南山海經/太華之
 山削成而四方髙五千仞廣千里陜志太華山在華/隂縣南十里即西嶽以西八十里有少華山故此曰
 太/華述征記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黄河流于其間王樵
 曰河自下龍門南流其勢湍急及太華之隂喬岳綿
 亘不可復南乃折而東行渭率灃涇漆沮洛率伊瀍
 澗諸水争赴焉山水一大交㑹也正義西傾朱圉傳
 言在積石以東見河所經也按朱圉非/河所經鳥鼠東望太
 華甚逺故傳云相首尾而東漢地理志熊耳在𢎞農
[010-8b]
 郡盧氏縣註見/豫州東伊水所出孔傳洛經熊耳一統志/熊耳在盧氏縣西南五
 十里山連永寧界/兩峯相並如熊耳愚按熊耳當據地志蔡傳謂在上
 洛今商/州葢本山海經註若熊耳在上洛則為雍州山
 矣漢地理志潁川郡嵩髙縣有嵩一作崧/又作崈髙山括地/志在
 洛州陽城縣西北二十三里陽城即今河南府登封/縣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隂註云嵩髙之北
 古文以為外方郭璞曰太室山别名外方即中岳也
 伊水所經述征記東北曰太室西南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金氏履祥曰
 外方非嵩山也嵩髙為中嶽安得與江夏之内方相
[010-9a]
 為内外哉據唐志陸渾山一名方山葢古外方云在
 伊闕漢地理志桐柏在南陽郡平氏縣今南陽/府唐縣東南
 淮水所出史記索𨼆桐柏一名大復山一統志桐柏/山在南陽府
 唐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其山東南接隨州界/西接棗陽界隨州屬徳安府棗陽屬襄陽府漢地理
 志江夏郡安陸縣今湖廣徳安/府安陸縣東北有横尾山一統/志横
 尾山在徳安府/城東北四十里古文以為陪尾淮水所經俗呼/横山金氏
 履祥曰陪尾徐州山也泗水縣桃墟西北有陪尾山
 乃泗水所出一統志陪尾山在兖州府泗水/縣東五十里泗水源𤼵于此舊説拘
[010-9b]
 于地脈故謂即横尾鄭曉曰此徐州泗水所出之陪/尾因安陸有陪尾故誤為一
 愚按禹貢書法凡言及者以相距之近也言至者以
 相去之逺也太華去鳥鼠逺故曰至則陪尾亦應逺
 觀經文導淮自桐柏東㑹於泗沂其為徐州之陪尾
 明矣孔傳四山相連疏云四山接/華山而相連東南在豫州界王/樵
 曰志熊耳四山明伊/洛淮水之所以治先舉所施功之山于上而後條
 列所治水于下互相備以上皆大河以南之山按陪/尾地
 志云在安陸宜屬荆州金氏云在泗水宜屬徐州孔/氏以安陸之陪尾在豫州界與志不合唐書天文志
[010-10a]
 曰中國地絡在南北河之間首自西傾極于陪尾故/隨申光皆豫州分屬鶉火則亦以安陸屬豫州矣
  鄭曉曰西傾在雍州西南自西傾而東有朱圉鳥
 鼠又轉而南至于太華熊耳在豫州東南當作/西北自熊
 耳而東有外方桐柏又轉而南至于陪尾其間皆非
 止一山 王樵曰山川之脈皆起西北上導河之北
 境故自雍而盡乎冀之東北此導河之南境故自雍
 而盡乎豫之東南 曾氏曰岍與西傾皆北條山故
 西傾不言導其文蒙于導岍也岷嶓皆南條山故岷
[010-10b]
 山不言導其文蒙于嶓冢也
導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嶓冢見梁州荆山南條荆山見荆州漢地理志章山
 在江夏竟陵縣今承天府沔陽州景/陵縣皆漢竟陵地東北古文以為
 内方山水經沔水自荆城東南流經當陽縣今承天/府當陽
 縣/章山註禹貢所謂内方也愚按左傳呉自豫章與
 楚夾漢杜預云豫章漢東江北地名圖經豫章即章
 山一統志内方山在荆門州南一百八十里漢江之
[010-11a]
 上一名章山是也其漢陽漢川縣南六十里亦有内
 方山與禹貢不應名偶同耳湖廣名勝志章山在安/陸縣城東四十里古内
 方山荆州記山髙三/十丈周圍百餘里漢地理志大别在六安國安豐
 縣今鳯陽府壽/州霍丘縣西南鄭𤣥亦云在盧江安豐一統志/霍丘縣有大别山接河南固始
 界/正義左傳楚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乃近漢
 之山無縁得在安豐必在荆州界也愚按水經注漢
 水東行觸大别之陂南與江合今漢陽府漢陽縣東
 北漢江右有大别山是也一名翼際山一名魯山漢
[010-11b]
 水至此入江謂之沔口小别山在其西一統志小别/在漢陽府漢
 川縣南十里一名/甑山山形如甑孔傳荆山内方大别在荆州漢所
 經漢水經此三山/其入海尚逺以上皆江漢北境之山 鄭曉曰
 嶓冢而東至于荆山千里而逺内方而南至于大别
 千里而近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岷山見梁州變文言陽者明為南條之南也衡山見
 荆州正義衡即横也東西長今人謂之嶺愚按孔傳
[010-12a]
 衡山江所經今大江未嘗經衡山也水經註云衡山
 東南二面臨映湘水江水流入洞庭湖勢似中㫁衡
 山正與相望孔氏所云特舉地脈言之耳九江詳荆
 州孔傳敷淺原一名傅陽山在揚州豫章界漢地理
 志豫章郡歴陵縣今九江府/徳安縣南有傅陽山傅陽川在
 南古文以為敷淺原蔡傅晁氏以鄱陽有博陽山又/有歴陵山以為應地志然鄱陽
 漢舊縣不應又為歴陵江州徳安近之潯陽志博陽/山在徳安縣南十三里根蟠三十里為一邑之鎮
 接韻㑹敷古作敷隷作敷或作傅史世家傅錫其庶/民漢文紀傅納以言是也博陽山傅陽川其字皆當
[010-12b]
 作敷敷轉為傳傅訛為博耳又按通典云潯陽蒲塘/驛漢歴陵縣也有敷淺原西十里有博陽山與志不
 合羅泌云今縣南十三里有陽居山舊經以為敷淺/原名博陽山縣境僅有一水流入大江又謂傅陽川
 乃在此山東北復與志不合潯陽志云博陽山在徳/安縣南十三里望夫山在徳安縣西北十五里邑人
 或謂縣古有敷淺原登此可以/望之故名望敷存其説以待考愚按徳安博陽朱蔡
 疑其山卑小不足表識又非山脈盡處朱子答程泰
 之書云詳經文敷淺原是衡山東北一支盡處意即
 今廬山山之陽為南康/山之隂為九江若如晁氏説以為江入海處
 合是今京口所過之水又不特九江而已鄭曉謂廬
[010-13a]
 山在大江彭蠡之交當南北滙水口猶導嶓冢于漢
 入江書至于大别也王樵亦謂廬山雖髙而其中原
 田連亙人民錯居故名為敷淺原顔師古云博陽當
 為敷陽敷陽者敷淺原之陽也其山正在廬阜西南
 是可証敷淺原為廬阜本名矣其説皆本朱子甚有
 據但水經註稱廬山叠嶂千層崇巖萬仞周四百餘
 里最髙且大恐不當有淺原之目及考爾雅廣平曰
 原而敷淺之名尤不似山水經注敷淺原地在豫章
[010-13b]
 歴陵縣西南羅泌曰水經所載禹貢山川澤地凡六/十稱地者四流沙九江東陵敷淺原也
 若作地名與導水至于東陵一例于敷淺原之稱甚
 合特未詳果在歴陵否耳以上皆江漢南境之山又
 按過九江孔傳衡山連延過九江接敷淺原朱子主
 禹過説蔡傳因之謂岷山之脈其北一支為衡山盡
 于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嶺在湖廣/郴州包瀟湘之原
 而北經袁今𡊮/州府今瑞/州府之境以至敷淺原按敷淺原/在衡山北
 而曰南支者以其/環出北支之南也二支之間湘水間㫁衡山在湘水
[010-14a]
 西南敷淺原在湘水東北其一支又南而東度庾嶺
 在江西/南安府包彭蠡之源以北盡于建康其一支則又東
 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盡會稽南其尾以盡閩粤
 也經文正舉前二支金氏曰岷山之陽東出一支為/衡山其南行而東者為嶺包瀟湘之源而又一支
 北向以至敷淺原故禹自衡/山過洞庭而至敷淺原也大抵過九江與導岍逾
 于河同義近秦繼宗徐常吉郝敬皆左朱蔡而右二
 孔今備其説待詳 鄭曉曰自岷山而東至衡岳為
 逺自衡岳而北至敷淺原為近
[010-14b]
 陳氏櫟曰岍岐一列河濟所經既入海矣何下文導
 河導沇二條又各言入于海歟意者當時水患河濟
 尤甚比江漢淮用功尤難故自𤼵源以至入海先之
 相視疏導後之開鑿濬導必極于歸宿之地若江漢
 淮之屬則先行疏導且可至陪尾大别敷淺原而止
 下文方自源徂流言之歟 鄭曉曰導岍及岐一條
 從河西北迤邐而東南西傾一條從河西南迤邐而
 東北此雍梁豫冀兖徐六州表裏之山導嶓冢一條
[010-15a]
 從漢西北迤邐而東南岷山一條從江西南迤邐而
 東北此梁荆揚三州表裏之山程泌曰導山獨言雍/梁冀豫荆揚之山而
 兖青徐不記焉葢三州之山絶在東/河之東不與西屬各于其州見之矣 導山不及濟
 淮洛渭者王屋則濟也鳥鼠至桐柏則伊洛淮渭也
 鄭康成以為四列正此至所謂隨山疑禹只循行關
 要將天下水脈大勢統㑹胸中其餘皆更宜遣官各
 處浚治若必一一禹自親歴山必臨巅水必窮源雖
 八年奈之何哉 唐僧一行言山河兩戒頗合禹貢
[010-15b]
 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隂東及太華逾河
 並雷首厎柱王屋太行北抵恒山之右乃東循塞垣
 至薉貊朝鮮是謂北紀以限戎狄南戒自岷山嶓冢
 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
 洛南逾江漢攜武當荆山至于衡陽乃東循嶺徼達
 東甌閩中是謂南紀以限蠻夷故星傳謂北戒為胡
 門南戒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
 隂而與地絡會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與
[010-16a]
 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循
 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㑹並行而東及荆山之
 陽分而東流與漢水淮瀆相為表裏謂之南河故𢎞
 農分陜今陜/州為兩河之㑹自陜而西為秦凉北紀山
 河之曲為晉代南紀山河之曲為巴蜀皆負險用武
 之國也自陜而東為成周宋鄭陳蔡邶衞申隨皆四
 戰用文之國也北紀之東至北河之北為邢趙南紀
 之東至南河之南為荆楚自北河下流為三齊北燕
[010-16b]
 自南河下流為鄒魯呉越皆負海之國貨財之所阜
 也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為戎狄自江源循嶺徼
 南東及海為蠻越天官書東井西曲星曰鉞鉞北北/河鉞南南河此南北兩戒之所分
  魏校曰南絡發于崑崙之東委蛇南行其背為西
 戎其面為中國而其餘氣為南蠻葱嶺自起為祖南
 起雪山其東為江源地脈因界為二江以南仍為南
 絡其北别為中絡與大河分為兩戒南絡葢與岷山
 别祖折而南行東出為五嶺乃折而北大盡于建康
[010-17a]
 而長江至此入海自昔以為帝王都矣 王樵曰山
 本同而末異故導山言某至某者其勢漸分水本異
 而末同故導水各言所自所㑹所入者其勢漸合
 鄭漁仲言山過山則分水過水則合愚謂山過山則
 分雖分而性不分其脈理通也水過水則合雖合而
 性不合其色味别也
 
 
[010-17b]
 
 
 
 
 
 
 
 禹貢長箋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