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2 禹貢長箋-清-朱鶴齡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長箋卷一     呉江朱鶴齡撰
夏書
 金氏履祥曰禹貢禹謨舊皆名夏書以夏史之所述
 也夫子升禹謨于虞書以著三聖相傳之道冠禹貢
 于夏書以明大禹有天下之本按國語禹賜姓姒氏/曰有夏及有天下遂
 以為號路史云禹封髙宻以處于櫟是為有夏曰夏/伯世紀云夏今陽翟地志亦云陽翟夏禹國今開封
 府禹/州
[001-1b]
禹貢
 王氏炎曰賦者諸侯以供其國用貢者諸侯以獻于
 天子挈貢名篇有大一統之義焉林氏之竒曰禹貢
 實典之體貢是賦税之總稱田賦包篚皆在其中
 丘濬曰水土既平始可任土作貢分田定税禹成功
 後條九州所有以為定法孔子删書特載于夏書之
 首以示訓天下俾後世取民之制視此為凖焉凡外
 此别為名目如進奉和買勸借之𩔖皆非經常之法
[001-2a]
 也
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敷説文作敷/刋漢書作栞
 蔡傳敷分也分别土地以為九州曾氏曰祭法共工
 氏霸九州其來久矣周公職錄黄帝受命風/后授圖割地布九州洪水湮
 沒禹治水復分别之舜即位分為十二州冀東為并
 東北為幽青東北為營至商又但言九圍九有爾雅
 九州有幽營而無青梁其商制歟周禮職方氏有幽
 并而無徐梁營則周制也鄭曉曰敷土者經之為九
[001-2b]
 州孰卑治當先孰髙治可緩緯之為五服孰近治宜
 詳孰逺治宜畧也愚按分州是治水綱領孔疏作命
 官布治不可從林氏謂水性順下敷土而散之順其
 條理所以成功其説本之考工記凡溝逆地阞謂之
 不行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鄭注阞謂脉理屬讀為/注孫順也言造溝必察
 土之脉絡順土之條/理逆之水必不行近𡊮黄亦主之然不如蔡傳之
 當正義於時平地盡為流潦鮮有陸行之路故将欲
 治水隨行山林斬木通道以望觀所當治者則規其
[001-3a]
 形而度其功焉蘇傳隨山者隨其地脉而究其終始
 也山行多迷刋木以表之且以通道史記行山表木
 鄭曉曰隨山刋木是治水之節目隨岍岐以至碣石
 隨西傾以至陪尾隨嶓冢以至大别隨岷山以至敷
 淺原孰為塞水之源而當疏孰為壅水之流而當導
 盖林木阻絶不惟水勢難逹抑亦人力難通也正義
 禮定噐于地通名為奠是奠為定也曾氏曰禹别九
 州非用私智天文地理區域各定故星土之法則有
[001-3b]
 九野而在地者必有髙山大川為之限隔風氣不通
 民生其間亦各異俗故禹因髙山大川所限别為九
 州又定其山之髙峻水之深大者為其州之鎮秩其
 祭而使其國主之也愚按髙山大川不專五嶽四瀆
 五嶽嵩岱衡華恒/四瀆江河淮泲孔傳謂定其差秩祀禮所視如王
 制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然實以
 為一州之紀綱蔡氏所謂别州境是也鄭樵曰郡縣
 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
[001-4a]
 必以山川定界使兖州可移而濟河之兖不能移梁
 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不能遷是故禹貢為萬世
 不易之書後之史家主于州縣州縣移易其書遂廢
 馬端臨曰堯時禹别九州至舜分為十二州周職方
 復分為九州而又與禹異漢承秦分天下為郡國而
 復以十三州統之晉時分州為十九自晉以後為州
 彌多所統彌狹且建治之地亦不一所姑以揚州言
 之自漢以來或治歴陽今和/州或治夀春今夀/州或治曲
[001-4b]
 阿今丹/陽或治合肥今合/肥或治建業而唐始治廣陵至
 南北分裂之後務為夸大僑置諸州以㑹稽為東揚
 京口為南徐廣陵為南兖歴陽為南豫歴城今濟南/府歴城
 為南冀襄陽為南雍魯郡今兖/州府在禹跡為徐州而漢
 則屬豫州所領陳留今開/封府在禹跡為豫州而晉則屬
 兖州所領離析磔裂循名失實而禹貢之九州不復
 可考矣
冀州
[001-5a]
 爾雅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釋名其地有險有
 易帝王所都孔傳帝都不言境界以餘州所至可知
 晁氏説之曰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愚按
 爾雅燕曰幽州郭璞云自易水至北狄禹貢則合之
 于冀盖商分冀為二冀/幽周分為三冀幽/并成氏申之曰
 冀三面距河河自積石東北流入中國則折而南流
 雍州在其西故曰西河至華隂折而南流豫州在其
 南故曰南河至大伾又折而東北流兖州在其東故
[001-5b]
 曰東河冀在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地最廣
 今河東河北皆是居天下四分之一舜分為幽并幽
 州今燕薊幽涿朔莫等州是也并州今太原澤潞晉
 代汾絳等州是也 熊氏曰冀州北距長城依山為
 塞外即北狄之境玁狁匈奴突厥契丹皆居其地有
 天下者定都建邑長安洛陽之外此亦一都㑹也愚
 按堯治平陽堯始封于唐今保定府唐縣後徙晉/陽即帝位都平陽今平陽府臨汾縣
 治蒲坂今平陽/府蒲州禹治安邑今平陽府安邑縣/縣西有鳴條岡三都相
[001-6a]
 去各二百里漢書言河東土地平易饒鹽鐵曹操亦
 因河東資實平闗中朱子則以平陽蒲坂其地磽瘠
 朴陋非堯舜不能都此據後世而論耳幽薊在鴈門
 碣石之間于易東北為艮萬山峙北萬水宗東所謂
 成始成終之地後世言建都者形𫝑之雄無踰于此
 班固配十二次班固取三統厯十/二次配十二野自胃七度至畢十
 一度為大梁之次費直周易分野起婁十度蔡邕月/令章句起胃一度爾雅大梁昴也
 昴一名/旄頭于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自尾十度至南
[001-6b]
 斗十一度為析木之次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爾雅析木謂之津箕斗之
 間漢/津也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自危十六度至奎
 四度為娵訾之次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娵訾一名豕韋爾雅作娵觜
 辰在亥衛之分野左傳星孛及漢申須曰漢水祥也/衛顓頊之墟其星為大水是也
 屬并州春秋緯文鈎耀太行以東/至碣石王屋底柱屬樞星晉天文志昴畢趙
 冀州魏郡入昴一度鉅鹿入昴三度常山入昴五度
 廣平入昴七度中山入昴一度清河入昴九度信都
 入畢三度趙郡入畢八度安平入畢四度河間入畢
[001-7a]
 十度真定入畢十三度尾箕燕幽州凉州入箕中十
 度上谷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
 西河上郡北地遼西東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
 渤海入箕一度樂浪入箕三度𤣥菟入箕六度廣陽
 入箕九度營室東壁衛并州安定入營室一度天水
 入營室八度隴西入營室四度酒泉入營室十一度
 張掖入營室十二度武都入東壁一度金城入東壁
 四度武威入東壁六度燉煌入東壁八度按左傳帝/遷實沈于
[001-7b]
 大夏主參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故參為晉星趙故/晉地而天文志以觜參屬益州衞本受封河内其郡
 邑皆在冀兖之間而天文志以娵訾為衛屬并州且/以安定天水等郡係之而雲中定襄等郡乃列雍州
 皆不可曉又帝王世紀云四方方七宿合一百八十/二星東方蒼龍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𤣥武三十
 五星九十八度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一百一十二度共為十二次一次三十
 度有竒各以附其七宿毎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近/世𡊮黄頗譏其謬謂毎度畧廣四百餘里説亦無據
 周職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陽
 紆按爾雅秦有陽紆淮南子禹治洪水具禱陽紆/髙誘註亦以為秦藪職方則屬冀州未詳所在
 川漳其浸汾潞通考潞水在今宻雲縣按潞水有二/一在上黨一在宻雲此以汾潞並言
[001-8a]
 當是上/黨之潞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在今廣/寧衛西其澤
 藪曰貕音/兮鄭𤣥云貕養在長廣漢志/長廣屬瑯琊一云在萊陽其川河濟其
 浸菑時鄭𤣥云菑出萊蕪時出般陽按菑即青州/濰淄之淄漢志萊蕪屬泰山般陽屬濟南
 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餘祈在太原/府祁縣
 久涸鄭𤣥/云在鄔縣其川滹沱水出鴈門鄭/𤣥云出鹵城昔/甌鄭𤣥云/出平舒
 浸淶易通典舜以冀州南北濶大分衛水以西為并
 州燕以北為幽州其分野兼得秦魏衛之交秦置郡
 為鉅鹿邯鄲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河東上黨太原
[001-8b]
 代郡鴈門雲中及三川郡之北境漢武置十三州此
 為冀州幽州并州後漢魏並因之漢地理志河東本
 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
 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魏亦姬姓在晉之南河
 曲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詩譜唐地在冀州太/行恒山之西魏地在
 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渉汾水史記/唐在河汾東方百里正義曰魏城在陜州芮城縣北
 五里芮城/今屬平陽至文公遂有河内河内本殷舊都周分為
 三國即三監今彰/徳衛輝地詩風邶鄘衛是也衛為狄滅更屬
[001-9a]
 于晉後韓魏趙自立是為三晉趙地北有信都景帝/時為
 廣川國後復今/真定府南宫縣真定光武併/入常山常山故城在今真/定府西南中山
 今真定/府定州又得涿郡之髙陽鄭州鄉東有廣平光武併/入鉅鹿
 鉅鹿今為縣/屬順徳清河今東昌府恩縣其廣平清河/縣乃漢之信成縣清河屬邑河間
 内清河郡通/考入兖州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朿州
 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内黄斥丘浮水/屬渤
 海餘屬/魏郡西有太原定襄本平城故城在今大同/府城西北二十八里雲中
 故城在今大/同府城北五原上黨皆趙分内五原應入雍州史/記正義上黨以北皆
[001-9b]
 太原/地邯鄲趙郡今為/縣屬廣平北通燕涿南有鄭衛漳河之間
 一都㑹也其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髙氣𫝑輕為奸徐/堅
 曰三卿分晉自蒲州畧河東至懐州屬魏自澤潞而/南至衛州盡太原以北屬趙 按史記正義華隂蒲
 坂同丹鄜延銀綏等州盡河西濵洛之地七國時屬/魏自恵王從安邑徙大梁而河西上郡皆納于秦嵐
 勝以南石州藺離石趙邊邑也隔河即秦晉絳澤潞/等州皆韓地趙西境也東至瀛州東北即營州之境
 東胡烏丸之地又武靈王畧中山至寧葭西北至樓/煩榆中則邊患趙獨當之故長城之築始于趙也
 燕地東有漁陽故城在今/宻雲縣右北平故城在/今薊州遼西故城/在今
 盧龍/縣東遼東西有上谷代郡故城在今/蔚州東鴈門代州南得
[001-10a]
 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
 渤海之安次皆燕分樂浪𤣥莬亦宜屬焉薊燕都今/薊州
 南通齊趙渤碣之間一都㑹也上谷至遼東數被胡
 㓂俗與趙代相𩔖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際烏丸夫餘
 顔師古曰烏丸本東胡也為冒頓所滅餘𩔖保烏丸/山因以為號夫餘在長城北去𤣥菟千里夫音扶
 東賈真蕃之利蘇秦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
 按林胡樓煩在嵐勝以北今朔州即林胡今鴈/門即樓煩今朶顔山後之夷即鮮卑東胡地後漢
 郡國志冀州刺史治鄗今/髙强縣部郡國九魏郡故城在今/臨漳縣
[001-10b]
 鉅鹿常山中山安平故信都明帝名樂成安帝/更安平今為縣屬真定河間
 清河趙國今真定/府趙州渤海今河間/府滄州并州刺史治晉陽/今太原
 郡國九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雲中定襄鴈門朔
 方内上郡五原朔/方皆應入雍州幽州刺史治/薊部郡國十一涿郡髙/帝
 分上谷置/今涿州廣陽故燕國昭帝改為郡/故城在今良鄉縣代郡上谷漁陽
 右北平遼東遼西𤣥莬樂浪遼東屬國而河内河東
 二郡為司𨽻校尉部司𨽻治/河南唐地理志河東道採訪/使治
 蒲/州古冀州域河中河東郡/本蒲州絳/郡平陽本/臨汾郡文成亦/曰南汾
[001-11a]
 州/太/寧昌/化太原本并/州西河本/浩州定襄析/樓煩置上/黨
 髙/平陽/城樂平析/并州置為實沈分代鴈/門雲/中馬/邑安/邊
 今朔州/西境今保/安州樓煩本/東㑹州本樓煩監牧嵐/州刺史領之為大梁
 分府二河中/太原河北道採訪使/治魏州古幽冀二州域孟析河/南府
 置/河/内析魏/州置汳/郡及魏魏/郡博平析/魏州置鄴郡本/魏郡
 南境為娵訾分邢鉅鹿本/襄國郡廣/平本磁州析相/洺二州置清/河
 冀信/都饒陽析瀛冀/定三州置趙/郡常山本/恒州博陵本/髙陽郡及魏
 博相之北境為大梁分滄景城本/渤海郡析滄/州置平/原為𤣥
[001-11b]
 枵分瀛河/間文安析瀛/幽二州置范陽本/涿郡上/谷涿析幽/州置北/平
 媯媯川析/幽州置宻/雲漁陽析/幽州置栁城本/遼西郡為析木津分都
 䕶府一安東内魏博徳滄貝五州通典入兖州北初/學記河東道即并冀二州地西南距河 盡
 朔垂幽冀營三州及兖州北界今並為河北道南距/河東至海北盡幽營 按唐安東府即漢遼東郡也
 漢樂浪𤣥莬又在遼東/郡之東唐悉為東夷地宋史古冀州境為河北東路
 府一河間州四冀莫雄本涿/州霸軍三乾寧信安保定
 河北西路府四真定中山本定/州信徳本邢/州慶源本趙/州
 州八相懐衛洺深磁祁保軍四安肅永寧廣信順安
[001-12a]
 河北路合禹貢兖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兖為/多南濵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河東路
 府三太原隆徳平陽州十一絳澤代忻汾遼憲嵐石
 隰慈函史又有麟/府豐三州軍八慶祚屬平/陽威勝平定岢嵐寧
 化火山本嵐/州地保徳亦嵐/州地晉寧河東路合禹貢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為多西
 控党項東際常山南/盡晉絳北控雲朔陜西路府一河中州一解軍一
 慶成屬河/中及金人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來
 歸宣和四年增置燕山府路大明一統志古冀州域
 在山西省則太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置太原鴈/門二郡漢兼置并州唐為太原府
[001-12b]
 曰北都五代唐曰西京宋徙太原治陽曲元為冀寧/路其地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襟四塞之要
 衝控五原/之都邑平陽春秋屬晉戰國屬韓魏後屬趙秦漢/為河東郡三國魏置平陽郡唐曰晉
 州宋置建雄軍陞平陽府元曰晉寧其地/背負闗陜南阻大河北接汾晉西連同華大同春秋/北戎
 所居戰國屬趙秦置雲中代二郡又為鴈門定襄郡/地漢因之東漢末郡廢元魏置北恒州唐置雲州石
 晉賂契丹號西京其地東連上谷/南逹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潞安周赤狄潞子/國戰國韓别
 都後屬趙秦置上黨郡唐曰潞州置昭義軍節/度宋陞隆徳府其地居天下之脊當河朔之㗋汾州
 戰國魏西河地後屬趙秦漢屬太原三國魏置西河/郡晉為西河國唐宋曰汾州元屬太原路其地山河
 險/固五府沁戰國屬韓後屬趙秦漢屬上/黨隋置沁州宋曰威勝軍戰國屬韓/後屬趙秦
[001-13a]
 屬上黨漢屬上黨河東唐宋/為澤州其地全有太行之險戰國屬韓後屬趙秦/漢屬上黨唐置遼州
 其地居太/行絶頂三州在河南省則彰徳春秋屬晉戰國魏/鄴地秦屬邯鄲漢
 置魏郡治鄴東漢徙冀州治焉曹操石虎慕容㒞東/魏北齊並都之唐曰相州五代置彰徳軍其地西澤
 潞東大名南衛輝北/洺滋平廣為天下要衛輝春秋屬衛戰國屬魏秦屬/東郡漢屬河内三國魏置
 朝歌郡晉改汲郡北魏置義州徙治枋頭/唐宋曰衛州其地南濵大河西際上黨懐慶春秋/屬晉
 戰國魏衛之境秦屬三川郡漢置河内郡唐曰懐州/治野王元改懐孟路其地負太行襟大河舟車都㑹
 三府在北直𨽻則順天秦屬上谷漁陽漢為燕國分/置涿郡已為廣陽郡晉為范
 陽國唐置范陽節度遼曰南京金曰中都元曰大/都其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
[001-13b]
 定戰國屬趙秦屬上谷鉅鹿郡漢屬涿郡及中山信/都國晉屬范陽髙陽中山安平河間國隋屬上谷
 慱陵河間三郡宋為保雄等州元改保定路其地四/野平坦當倒馬瓦橋紫荆三闗之㑹新城白溝河宋
 與遼分/界處河間春秋屬晉戰國為燕趙齊三國之境秦/屬上谷鉅鹿漢置河間國及渤海郡隋
 唐曰瀛州宋置瀛海軍後陞河間府/其地西倚太行南枕滹沱東瀕滄海真定春秋鮮虞/地戰國屬
 趙秦屬鉅鹿漢置中山恒山二郡及真定國唐為鎮/趙二郡陞成徳軍節度宋置保定府為重鎮其地面
 滹水背恒山左接瀛海/右抵太行當燕趙之郊順徳春秋屬晉戰國屬趙漢/屬鉅鹿常山置信都國
 石勒所都隋置邢州唐因之宋/陞信徳府其地依太行阻漳水廣平春秋赤狄地後/屬晉戰國趙所
 都秦置邯鄲郡漢置廣平國隋曰武安/唐宋曰洺州其地肘翊太行漳河都㑹永平古孤竹/國春秋
[001-14a]
 山戎所居戰國屬燕秦屬遼西右北平二漢因之晉/隋唐曰平州五代後屬遼金元改平灤路其地四塞
 險固山如游龍/所謂盧龍塞也各府及延慶秦漢屬上谷晉置廣甯/郡唐曰媯州其地險要
 南居庸闗/北龍門所保安州古幽州北境戰國燕趙地秦漢為/上谷郡唐曰新州其地在雲中之
 東/萬全都司戰國屬燕秦漢屬上谷唐曰武州元曰/宣徳其地前望京都後控沙漠左居庸
 右雲中北/陲重鎮其大名府春秋晉衛之境戰國屬魏秦屬/東郡漢屬魏郡三國魏分置陽
 平郡唐為魏州宋曰北京其/地襟山帶河征討必争之地則冀兖二州域滑縣濬/縣開州
 長垣屬/冀州遼東都司戰國屬燕漢襄平遼東地唐征髙/句驪置盖遼二州以安東都䕶統
 之後入契/丹號東京則冀青二州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秦以/幽州為遼西郡今冀寧以
[001-14b]
 西是當/屬冀州
 曹學佺曰堯都平陽河正在西故以河為西河而地
 曰河東山西者太行山之西秦晉兼得而言三家分
 晉以後秦并吞之則燕齊韓趙魏之地皆為山東矣
 國朝以齊為山東晉為山西盖自太行首尻目之云
 平陽蒲絳是/太行盡處 朱子曰冀州山脉從雲中𤼵來雲中
 正髙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入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
 水則東流入于海冀州黄河環繞華山聳于右為虎
[001-15a]
 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案遂去為泰山聳于左
 為龍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
 第三四重案魏校曰大地之脉咸祖崑崙而南北二
 絡最大北絡𤼵于崑崙之隂折而東行其背為北狄
 其面為中國其中結為冀都其左結為燕京冀都則
 恒山祖脉若從天降下為平陽大河三面環之以截
 龍氣天文北極不動而衆星共冀都正北南面以臨
 天下上應微垣乃第一都㑹堯舜禹由是興焉北絡
[001-15b]
 極于幽燕而大河至此入海與鴨緑江㑹按鴨緑江/班志作馬
 訾水出女直界之長白山在朝鮮國城西北斜迤/東南入海胡三省曰金人謂鴨緑水為混同江
 夷為其下沙此山水一大交㑹也其北崇岡千疊而
 其前平夷千有餘里泰山聳于南誠國家萬年之基
 但今河徙而南氣不交固又以漕渠故淮泲諸流皆
 拂經于人事無乃有未盡乎帝都論北龍有燕山即
 今京師以燕然山脈盡此故曰燕山程大昌北邊備/對漢竇憲大破
 北單于稽落山遂登燕然山去塞五千餘里刻石紀/漢威徳而還燕然山在速邪烏之地速邪烏在漠北
[001-16a]
 非薊之/燕山也其龍𤼵崑崙之中派綿亘數千里至于闐歴
 瀚海出夷入貊又萬餘里始至燕然山入中國為燕
 雲北京為山前曰燕/大同為山後曰雲復東行數百里起天夀山乃落
 平洋方廣千餘里遼東遼西兩支闗截黄河前繞鴨
 緑後纒而隂恒太行諸山與海中諸島相應近則灤
 河在盧/龍縣桑乾河自渾源州流至宛/平縣為盧溝河易河即古/易水并諸小
 水界限分明桂文襄萼所謂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
  石晉所賂契丹十六州地幽今順/天地今薊/州今河/間地
[001-16b]
 莫今任/丘縣涿今涿/州今宻/雲縣今順/義縣七州在山前新今保/安州
 媯今延/慶州今永/寧縣今朔州/西境今大/同地今應/州今馬/邑縣
 今朔/州今蔚/州九州在山後合契丹所取劉仁恭平今/永
 平/地今昌/黎縣今灤/州三州中國共失州十九周世宗復/闗南地即
 瀛莫二州實/失州十七宋宣和時與金人約攻遼止求石晉故
 地而不及營平灤後金人復背初議止許宋燕山六
 州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闗即今紫/荆闗昌平之西
 乃居庸闗順州之北乃古北闗景州東北乃松亭闗
[001-17a]
 平州之東乃榆闗即今山/海闗榆闗之東乃金人來路凡
 此諸闗隘為蕃漢之限必得諸闗燕山之地始可守
 然平營灤遼為平州路檀順諸州遼為燕京路海上
 之盟但云燕雲兩路初謂得燕山可盡有闗内之地
 殊不知平州與燕山自成兩路由是破遼之後金人
 復據平州據平州則蕃漢雜處雖得燕山無所用之
 斡哩雅布遂自平州進攻此當時議割燕雲不明地理
 之誤也輯文獻/通考 愚按宋宋琪言國家取燕于雄霸
[001-17b]
 直入非我戰地當令大軍于易州循孤山渉涿水抵
 桑乾河出安保寨則東瞰燕城纔及一舎此周徳威
 取燕之路不知山後諸州乃幽薊肩背徳威取燕之
 易實因李嗣源先下山後八軍守光坐守孤城故能
 以偏師克之元人取金亦道由雲中則其形𫝑可見
 矣太宗伐遼本命潘美出鴈門先趨雲朔山後未定
 而曹彬急圖幽州故有岐溝之敗其失豈在由雄霸
 進師乎 丘濬曰今山前山後皆吾中國地山前七
[001-18a]
 州今為畿甸太行西來連岡叠嶂北歴居庸而東極
 于醫無閭以為内藩籬山後諸州自永寧四海冶在/宣
 府/鎮西歴雲代重闗列戍以為外藩籬茍得人守禦可
 無他患惟昌平以東遵化永平一帶往者有大寧都
 司興營義㑹等衛在山後為外障其後移入内地靖/難
 後烏梁海内附徙大寧都司于保定以大寧全地/與之即諾延三衛也自此遼東宣府聲援隔絶
 籬單薄異時外患未必不由于此又曰今日京師𫝑
 大非漢唐都闗中比闗中地被山此則被乎太行一
[001-18b]
 帶之險闗中帶河此之所襟帶者則大海也然漢邊
 在北咸陽去朔方千餘里唐邊在西長安去吐蕃亦
 千餘里嘗觀元人進金史表曰勁卒𢷬居庸闗北拊
 其背大軍出紫荆口南扼其吭此都燕者防患之炯
 鑑今京師北抵居庸東北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闗
 近者百里逺者不過三百里所謂居庸則吾之背也
 紫荆則吾之吭也據闗中者将以搤中國之吭而拊
 其背都幽燕者切近北狄又恐其反搤吾之吭而拊
[001-19a]
 吾之背也勞堪曰秦漢所急在西北上谷北平為緩/本朝所急在東北甘肅寧夏為緩秦塞起
 臨洮漢武置朔方緩東北也故誘匈奴入則/于馬邑開𤣥菟樂浪當時非之本朝反是又曰今
 邊鎮有九五在冀州之域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
 鎮也薊鎮即大寧鎮山西鎮即三/闗鎮三闗偏頭寧武鴈門也自真定以北至永
 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居庸在順天府/北紫荆在大同山海
 喜峰古北黄花鎮俱在/薊鎮險阨尤著夫舜分冀為幽并
 以此二州捍蔽使不得接畿甸所以壯京師之藩衛
 也國家自豐勝淪沒宣大已失屏蔽興寧内徙薊北
[001-19b]
 遂為危疆烽烟羽檄之警靡嵗蔑有豈非守險之道
 失乎
 正義水性下流治水皆從下為始冀州帝都于九州
 近北故首從冀起而東南次兖而東南次青而南次
 徐而南次揚從揚而西次荆從荆而北次豫從豫而
 西次梁從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髙故在後也自兖以
 下皆凖地之形𫝑從下向髙從東向西青徐揚三州
 並為東偏雍髙于豫豫髙于青徐雍豫之水從青徐
[001-20a]
 而入海也梁髙于荆荆髙于揚梁荆之水從揚而入
 海也兖在冀東南冀兖二州之水各自東北入海也
 冀州之水不經兖州以冀是帝都河為大患故先冀
 而後兖 王氏炎曰九州之序禹貢始于冀次以兖
 而終于雍職方氏則始于揚次以荆而終于并者盖
 禹貢言治水之序職方言逺近之序也序治水自下
 而上序王化先逺而近 林氏之竒曰洪水泛濫其
 始必相水之大𫝑順地髙下漸次導之下文所紀導
[001-20b]
 山導水之序是也此序九州但各記一州之事及其
 山川所在施功之曲折非謂先治一州之水既畢更
 治一州也
既載壺口
 蔡傳經始治之曰載漢地理志壺口在河東北屈縣
 春秋晉屈邑今平/陽府吉州大寧縣東南一統志壺口山在吉州西七
 十里金氏履祥曰冀雍之交夾河而南皆山也壺口
 乃受河之口龍門則河南出之門也愚按河自積石
[001-21a]
 北行出塞外阻隂山乃折而東行凡二千里又折而
 南下壺口當其衝鄭曉曰壺口在梁岐二山/之南正河流北來南注處禹治冀
 州之水經始于壺口然必先導碣石九河以逹其入
 海之路下流既疏則上壅自殺是故龍門可鑿伊闕
 可排也孔傳既載連冀州讀云先施貢賦役載于書
 蔡傳始連壺口讀云經始壺口以殺河𫝑盖本朱子
治梁及岐
 蔡傳吕梁山在石州離石縣今太原/府石州東北司馬彪曰/在離石縣
[001-21b]
 西山西通志在石州東北一百/里俗名殺積山接交城縣界水經注河水自楨陵
 縣漢志屬雲中郡北去/雲中城一百二十里南流逕鴈門郡治又經西河
 今汾/州府歴吕梁山而為吕梁洪吕梁巨石崇竦河流盪
 激昔吕梁未闢河出孟門之上孟門山即龍門之/上口在今石州西
 大禹所鑿以通河也蔡傳狐岐山在汾州介休縣今/汾
 州府介休縣通志在汾州孝/義縣西八十里一名薛頡山水經注勝水出西狐岐
 之山山海經狐岐之/山勝水出焉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
 于其下防離石諸胡因為大鎮後置西河郡焉蔡傳
[001-22a]
 二山實古河逕之險阨治之所以開河道也先儒謂
 雍州梁岐非是正義梁山在左馮翊夏陽縣西北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夏陽今西
 安府韓城縣美陽今鳯翔府扶風縣蔡困學紀聞治/梁及岐晁氏謂冀州之吕梁狐岐山 氏集傳從之
 愚按雍州梁岐在河西此在河東梁山之見于經者
 不一弈弈梁山韓侯受命今韓城縣之梁山也太王
 踰梁山今岐山縣之梁山也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
 河三日不流杜預註在馮翊夏陽此即韓城梁山春
 秋時屬秦晉之界晉為覇主故得望而祭之傳所謂
[001-22b]
 晉望是也蔡傳引以證此之吕梁山恐未合黄度謂
 禹貢冀界逾河自梁至岐包漢三輔于其中若然則
 禹貢可不立雍州且龍門之河何以謂之西河耶此
 盖因傳疏而誤耳 陳氏大猷曰魏志梁山北有龍
 門禹所鑿河莫險于龍門吕梁疏闢疑就狹處鑿而
 廣之未必如賈讓所謂墮斷天地之性也 茅瑞徴
 曰壺口在冀西南河下流梁岐在冀西北河上流壺
 口疏鑿寛廣下流既通二山始可施功又曰壺口孟
[001-23a]
 門之東山也梁山龍門之南山也禹于壺口之西闢
 孟門而始事于壺口于梁山之北闢龍門而終事于
 梁山 吕氏祖謙曰孟子謂禹行其所無事如鑿龍
 門析底柱闢伊闕豈無事哉鑿所當鑿不憚難而止
 乃是行所無事也若避難趨易而謂行無事可乎 金
 氏履祥曰凡山言治者或水道之衝有疏闢之功或
 表山以該水土也言藝者剪其蓊鬰與民種藝傳所
 謂以啟山林也言旅者祭之以為其州之鎮望記所
[001-23b]
 謂取材出雲為雨者也
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岳漢書/作嶽
 孔傳髙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正義釋地云廣平曰/原髙平曰陸孔以太
 原地髙故言髙平按今太原府太原縣漢太原郡治/金氏曰太原亦險阻但榆次與平定諸處為髙平
 即春秋晉陽岳太岳霍山也漢地理志河東彘縣東
 彘周厲/王所奔有霍太山一統志霍山在平陽府霍州東/南三十里接趙城界為中鎮
 傳太岳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陽程大昌云陽日也日/出天東凡山南水北
 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今岳陽縣地今平陽府岳陽縣/按岳陽謂霍太山
[001-24a]
 之陽其地所包者廣蔡/專指岳陽縣言之非是堯所都揚雄冀州箴岳陽是
 都是也汾水出太原經太岳東入于河此則導汾水
 也愚按今河北多有鯀隄太原岳陽帝都所在鯀必
 極意崇防禹因其舊而修之成先績也然不以此為
 始事者盖必河道通而汾水之來始有可受禹急于
 河之大鯀急于河之小此成功所以殊爾 漢地理
 志汾水出太原郡汾陽縣今太原府/治陽曲縣北山西南至河
 東汾隂縣今平陽府/滎河縣入河過郡二太原/河東行千三百四
[001-24b]
 十里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山海經管/涔之山汾
 水出焉西流注于河/管涔山在今静樂縣西至汾隂縣北西注于河按汾/水入
 河在龍門口故山海經水經注/俱作西注蔡傳東入于河疑誤鄭樵曰汾水出忻州
 歴太原汾晉絳蒲等州愚按汾源出靜樂天池經趙
 城洪洞襄陵絳州稷山滎河界智伯謂汾水可浸平
 陽宋取北漢亦壅汾水灌太原是汾水為河東害甚
 大禹治之自不容緩豈獨以帝都所在哉 茅瑞徴
 曰凡言既者皆據成功創造曰治沿緒曰修道里附
[001-25a]
 近曰及有所包曰至皆書法
覃懐厎績至于衡漳漳漢書/作章
 孔傳覃懐近河地名漢地理志河内郡有懐縣在河
 之北今懐慶府河/内等縣地曾氏曰覃懐平地在孟津之東太
 行之西淶水出其西淇水出其東淶水水經作拒馬/河出代郡廣昌縣
 淶山東至東平舒入海地理志東南至涿郡容城入/河淇水一名清水水經注出林慮縣西大號山東至
 黎陽界南入河廣昌今屬大同東平舒今順天/府大城縣容城今屬保定黎陽今大名府濬縣懐襄
 之時平地致功為難故曰厎績金氏履祥曰太行為
[001-25b]
 河北脊其山脊諸山皆山險至太行山盡地始平廣
 田皆腴美俗稱小江南古覃懐也漢地理志濁漳水
 出上黨長子縣今屬路/安府鹿谷山御覽註漳水出鹿谷/山與𤼵鳩山連麓而
 在/南東至魏郡鄴縣今彰徳府/臨漳縣合清漳清漳水出上黨
 沾縣今太原府/樂平縣大黽谷一統志出樂/平縣沾嶺東北至渤海郡
 阜城縣今屬河間府縣有胡/盧河即古衡漳别名入大河過郡五考水經/漳水經
 上黨魏郡廣平信都/河間渤海凡六郡行千六百八十里水經濁漳水
 出長子縣𤼵鳩山山海經𤼵鳩之/山漳水出焉東北過東平舒縣
[001-26a]
 南東入海清漳水出沾縣西北少山山海經𤼵鳩東/北百二十里曰
 少山清漳/水出焉大黽谷東至武安今屬彰/徳府入濁漳酈注漳/水于武
 安縣東清水自渉縣東南來注/之謂交漳口渉縣今屬彰徳沈括曰水清濁相糅
 為漳漳者文也别也二漳合于上黨包如螮蝀數十
 里方溷如圭璋之合正義衡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
 故曰横漳漳在懐北五百餘里曾氏曰地形東西為
 横南北為從河自大伾北流漳水東注之則河從而
 漳横矣應劭曰漳水出斥漳縣治北入河其國斥鹵/故曰斥漳馬端臨曰漳水横流入河在今廣
[001-26b]
 平郡西北肥鄉縣界易氏曰洺州洺水縣本漢斥漳/縣地屬廣平國有衡漳故瀆俗名阿難渠按斥漳今
 廣平府威縣隋洺水阿難渠是魏将/阿難所導以利衡漳者見水經注茅瑞徴曰衡漳
 蒙厎績之文盖指旁地言 蔡傳桑欽漢江南人/著水經
 二漳合流歸海唐人亦言漳水能獨逹于海請以為
 瀆而不云入河者盖禹之導河自洚水大陸至碣石
 入海本隨西山杜佑曰西山/即太行恒山下東北去周定王五年
 河徙砱礫音伶/厯則漸遷而東漢初漳猶入河其後河
 日東取漳水益逺至欽時河自大伾而下已非故道
[001-27a]
 而漳自入海矣 愚按今二漳合流彰徳之林縣經
 安陽磁州臨漳俱屬/彰徳至東昌府館陶界入衛河衛河/在館
 陶縣西一里漢名屯氏河隋疏為永濟渠亦曰御河/ 萬厯初漳水北徙入曲周釜陽河而舒流遂絶
 自地理志云洚水𤼵源屯留下亂漳津水經漳水東/北過鉅鹿縣
 東酈注漳水又北洚瀆出焉/即枯洚鉅鹿今屬順徳府故張洎謂洚水即濁漳
 而酈道元又謂徒駭瀆連洚漳按水經漳水至阜城/縣北與滹沱河㑹班
 固誤以徒駭河即滹沱河/故此云徒駭瀆連洚漳也今故渠湮徙不可復究至
 闞駰以潞水即漳水考潞水在潞城縣東微子城𤼵
[001-27b]
 源西流合濁漳則潞與漳其非一水明矣愚按魏襄
 王時史起為鄴令引漳水灌鄴而河内以饒夫起能
 用漳以富魏不過師周公溝防蓄洩之法耳嗣後鄭
 國導涇水而谷口興禾黍之謡鄭當時通渭渠而闗
 中足溉灌之利又地志所載南海有海浦官江夏有
 雲夢官溝洫志言汝南九江諸郡可引淮朔方酒泉
 諸郡可引河夫水政無不修則地力無不舉豈獨一
 漳水為可用哉
[001-28a]
厥土惟白壤
 孔傳無塊曰壤説文壤/軟土也正義九章筭術穿地四為壤
 五壤為息土則壤是土和緩之名陳氏大猷曰水去
 而後土性復色質辨始可興地利定賦法夏氏曰周
 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
 藝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則教民
 樹藝與因地制貢固不可不先于辨土白以辨其色
 壤以辨其性也周禮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
[001-28b]
 澤用鹿醎瀉用貆勃壤用狐埴壚用豕/疆㯺用蕡輕爂用犬㯺音檻爂音浮曾氏曰冀州
 之土豈盡白壤土㑹之法從其多者論也周禮以土/㑹之法辨
 五地之物生五地謂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茅瑞徴曰九州言厥土而總
 結以庶土庶土則凡土皆在内禹貢未嘗有穀土之
 説桑土則于兖州特言之
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蔡傳賦田所出穀米兵車之𩔖魏了翁曰上頒其式/曰賦下以供上曰貢
 賦通人力所出/貢止是地所産孔傳上上第一等錯雜也雜出第二
[001-29a]
 等中中第五等正義髙下肥瘠共相參對通九州/言之
 為九等又云多者為正少者為錯冀州言上上錯者
 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後言錯豫州言錯上中者
 少在正上故先言錯而後言上中上言厥土此言厥
 田者鄭𤣥云地能吐生萬物曰土據人功作力所得
 則為田也朱子曰賦入既有常數而又間出他等者
 嵗有豐凶不能皆如其常故有錯法以通之然則夏
 法亦未嘗不通也而孟子以為不善者雖間有通融
[001-29b]
 不若商周之全通于民也林氏之竒曰冀州先賦後
 田者冀王畿之地天子所自治并與塲圃園田漆林
 之𩔖而征之徐常吉曰今山西未/嘗産漆林説失考如周官載師所掌
 賦非盡出于田也故以賦屬于厥土之下餘州皆田
 之賦也故先田而後賦 正義冀州甸服為天子治
 田入穀故不獻貢篚差異于餘州陸樹聲曰禹貢九
 州曰貢者八曰篚者三曰包者二匭者一而冀州獨
 無之盖畿内之地其物之所有皆屬于王則虞衡澤
[001-30a]
 虞牧人罟人掌之何貢之為周官以九貢致邦國之
 用用于諸侯而王畿之内則太宰掌其九職九賦而
 已亦未嘗言貢也按穀米兵車之賦常賦也周/禮之九賦又不在常賦之數 孔
 氏頴逹曰禹貢之貢與周禮太宰九貢不殊但周禮
 分之為九耳其賦與周禮九賦全異彼賦謂口率出
 錢按古民無賦筭口錢貢禹謂起自/武帝鄭樵謂起自秦孝公疏似誤楊慎曰劉貺云
 井牧始于黄帝左傳謂井衍沃牧臯隰也井即助法
 牧即貢法孟子云五十而貢考夏小正三農服于公
[001-30b]
 田由此觀之雖夏亦助也井田黄帝良法不應自禹
 廢之或洪水方割未遑復舊姑從民宜如禹貢所稱
 有天下之後又重定其制衍沃則井之臯隰則牧之
 未可知也
 賦出于田而九州之田與賦不並等者何哉冀豫沃
 衍之區荆揚魚鹽之海他物所出利倍于田所以田
 輕而賦重也青徐土狹民瘠雍梁地險患多田土之
 外雜出不厚所以田重而賦輕也至夏商周取民皆
[001-31a]
 什一而授田多寡不同羅泌謂禹時沉菑未逺人功
 未盡修而可耕之地尚少故家授五十沿歴夏商人
 力寖廣疆土益闢是故商七十而周則百其言固然
 要以古之百畆非今之百畆也周制六尺為歩步百
 為畆自秦至今皆二百四十歩而一畆顧野王云秦/孝公以二百
 三十歩/為畆周尺當宋尺八寸四分當今營造尺八寸織
 造尺六寸四分則周人百畆為今二十二畝有竒耳夏
 田視周之半者亦以尺度代更非田有多寡也夏十
[001-31b]
 寸為尺周八寸為尺蔡邕獨斷云夏十寸為尺/殷九寸為尺周八寸為尺
 亦以六尺為歩百歩為畆則夏之五十畆當今田二
 十四畆有竒視周田畧等矣夫務廣地者荒數口之
 家治田五十畆必至鹵莽多至百畆必至蕪棄古聖
 王之厚民也躬教之稼敬授之時使之繁碩頴栗少
 田之入當多田之收故田野治而民用足夏后氏之
 五十殷七十周百畆政限制之使不得廣種而鮮收
 也且井田之制世業世禄相傳已久溝凃經界為力
[001-32a]
 甚難三代革命若皆一一更張不太煩擾乎度其時
 不過更易尺度以為一代之典曰五十曰百止易其
 名數不易其封植亦畧舉成數言之耳董穀曰古百/歩為畆以今
 弓准之一畆當今四分强耳后稷為田一畆三畎廣/尺深尺是横過一弓直長一百弓也古一夫百畆當
 今四十一畆播種之區一畆三畎/通計百畆三十丈濶六十丈長 漢制三十税一
 似甚輕然田賦之外有口賦民年三嵗出口錢/二十至十四而止有筭
 賦十五嵗出筭錢百二/十至五十六而止武帝征伐四夷又増口為二
 十三而更賦代錢月二千已非文景之舊矣唐因口
[001-32b]
 分世業唐制人授田一頃八十畆/為口分三十畆為世業為租庸調之法受/田
 者丁嵗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隨鄉所出嵗輸絹/二疋綾絁二丈綿三兩麻三斤非𧖟鄉則輸銀十四
 兩謂之調毎丁嵗役二十日/不役者日折絹三尺謂之庸以人丁為本開元以後
 户籍散亂田畆賣易楊炎遂作兩税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
 月/ 鄭介夫曰自古天下之田無不屬官先王使貧
 富强弱無以相過各有其田得以自耕故天下無甚
 貧甚富之民至成周時其法大備畫地為井八鳩五
 規二牧九夫以等其髙下溝洫畎澮川凃畛徑以立
[001-33a]
 其隄防疆井既定無得侵奪商鞅開阡陌開者廢/壊之
 有豪强兼并之患然未明以田與民也官不得治民
 乃自占為業耳迄于漢亡兵燹之餘人稀土曠天下
 之田既不在官亦不終在民但隨力所能至而耕之
 元魏行均田稍近古唐因而損益之為法雖善然令
 民得賣其口分永業始有券信日漸一日公田盡變
 為私田而井田永不可復矣蘇氏轍曰唐制授民田
 有口分永業皆取之于官斂民財有租庸調皆計之
[001-33b]
 于口其後變為兩税户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
 中以貧富為差田之在民其漸由此貿易之際不復
 可知貧者急于售田則税多而田少富者利于避役
 則税少而田多僥倖一興税役皆弊馬端臨曰隨田
 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復問其多寡始于商鞅隨民之
 有田者税之而不復視其中下始于楊炎井田之良
 法壊于鞅租庸調之良法壊于炎二人之事君子羞
 稱而後之為國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變之則反至
[001-34a]
 于煩擾無稽國與民俱病則古今異宜故也又曰禹
 貢甸服有米粟之輸而餘四服皆無之説者謂王畿
 之外八州皆以田賦當供者市易貢物故不輸粟然
 則土貢即租税也王樵曰諸侯食其税于國則税名/為禄納其賦于王則賦名為貢
 漢唐以來任土作貢著之令甲猶曰當其租入然季
 世苛賦徃徃租自租而貢自貢矣丘濬曰三代貢助
 徹只是視田而賦之未有尸口之賦夫定税以丁稽
 考為難定税以畆檢覈為易兩税以資産為宗未必
[001-34b]
 全非也但立法之初謂兩税外毫無科率兵興費廣
 不能不于税外别有徴求國初稽古定制以天下之
 墾田定天下之賦税因其地宜為等則夏税秋糧嵗
 有定額惟逐户編為里甲十年一輪差其法一定而
 可守今制為賦者二夏曰税秋曰糧此用楊炎之兩/税為役者三曰里甲曰均徭曰雜泛而又有銀
 與力之不同盖兼/用宋人差雇之法
恒衛既從大陸既作
 漢地理志恒水出常山上曲陽縣今真定府定/州曲陽縣恒山
[001-35a]
 北谷寰宇記大茂山在真定縣西南/界即恒山别名禹貢恒水所出東入&KR0740水經/&KR0740
 出代郡靈丘縣髙氏山東南過上曲陽縣北恒水西/來注之又東北入易水地理志東至渤海文安入大
 河按酈注&KR0740水即温夷水朱謀瑋云當作嘔夷見周/禮一統志嘔夷水出大同府靈丘縣西北髙氏山今
 名唐/河薛氏肇明曰恒水入&KR0740水至瀛州髙陽縣今屬/保定
 府/入易水水經注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西山東/入濡水出北新城北合滱水東過束州縣
 南東入于海故安今保定府易州北新/城漢志屬中山國束州今河間縣地晁氏説之曰
 今恒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縣東流入滋水地理/志滋
 水出常山南行唐縣牛飲山白陸谷東至鉅鹿新市/縣入滹沱水一統志滋河在真定府城北三十里
[001-35b]
 又南流入衡水非古逕矣漢地理志衛水出常山郡
 靈夀縣今屬真/定府東北東入滹沱河地理志滹沱河自/代郡鹵城至渤海
 文安入海按滹沱河出太原府繁畤縣泰戲山下經/靈夀平山晉州深州衛水武邑至直沽入海班固謂
 即九河之/徒駭大誤薛氏肇明曰衛水合滹沱河過信安軍入
 易水真定府志衛水在靈夀縣/東北十里俗呼雷溝河爾雅十藪晉有大陸
 漢地理志在鉅鹿郡鉅鹿縣今屬順/徳府北杜佑曰大陸
 澤在鉅鹿饒陽縣界唐志鉅鹿縣屬邢/州饒陽縣屬深州蔡傳孫炎曰
 大陸鉅鹿北廣阿澤河所經也程氏曰鉅鹿去古河
[001-36a]
 絶逺河未嘗經邢以行鉅鹿之廣阿非是按爾雅髙
 平曰陸大陸者四無山阜曠然平地盖禹河自澶相
 以北皆行西山之麓及其已過信洚漢志冀州信都/縣有洚水故曰
 信洚詳/導河之北則西山𫝑斷曠然四平以此地謂之大
 陸乃與下文北至大陸合故隋改趙之昭慶以為大
 陸縣一統志趙州隆平縣本/漢廣阿縣隋改大陸縣唐又割鹿城置陸澤縣
 唐志陸澤/縣屬深州皆疑鉅鹿之大陸不與河應而求之向北
 之地杜佑李吉甫以邢趙深三州邢州今順徳府地/趙深二州今屬真
[001-36b]
 定/府為大陸者得之徐常吉曰導河北過洚水至于大
 陸漢志冀州信都有洚水夫既過冀州信都則已越
 邢趙而之北矣又安得求大陸于二州之境耶繼之
 曰又北播為九河九河既在滄景間則大陸當求之
 于冀之下滄之上以深州當之可耳隋人改大陸縣
 安知非屬附㑹正義春秋傳魏獻子田于大陸焚焉/還卒于寗杜氏以為汲郡修武縣吳
 澤寗即修武也與此/大陸異所而同名蘇傳二水已復故道則大陸之
 地可耕作蔡傳恒衛水小而地逺大陸地平而近河
[001-37a]
 故其成功在田賦之後 茅瑞徴曰記此于田賦後
 可得帝王經畫畿輔之深意是時京師既無輓漕嵗
 入不過千里使野多曠土何以佐經費又賦額最重
 寧忍厲民取盈如覃懐大陸一帶彌望沃野皆堪耕
 作而洪水初退之時因之樹藝其收必倍故記之以
 見力穡為天下倡亦以實京師而壯根本也連言衡
 漳恒衛者大河之旁其地最苦崩嚙横决得一二支
 水疏引穿渠以便灌溉尤于耕作為易禹不云乎濬
[001-37b]
 畎澮距川此又記衡漳恒衛之㫖也 愚按恒衛二
 水水經不載郡志亦畧班志稱衛水出靈夀入滹沱
 今衛河合淇漳諸水過臨漳分為二其一北流至武
 邑屬真/定府合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臨清至直沽在順/天府
 武清/縣㑹白河入海𡊮黄曰白河源出口外白石塘嶺/經宻雲順義通州至衛河入海
 茅瑞徴疑即經所云衛水然考衛河即漢屯氏河出
 衛輝府輝縣之蘇門山與衛水源𣲖各别未可强合
 而為一也又考各志束鹿縣屬保/定府在晉深二州間本
[001-38a]
 大陸地隆平縣屬真/定府在趙州東南百里亦大陸地又
 寧晉縣屬真/定府東南十里有大陸城雖與禹貢大陸未
 必悉合然漳水滹沱環之其地皆沃衍可耕
島夷皮服島漢書/作鳥
 孔傳海曲謂之島釋名海中/可居曰島王肅曰島夷東北邊夷
 説文東北夷曰薉貉顔師古曰貉在東北方三韓之/屬按三韓馬韓卞韓辰韓也今
 朝鮮地本/遼東外徼皮服即爾雅所謂東北方之文皮林氏之
 竒曰諸夷不責其必貢欲效誠亦不拒也如卉服織
[001-38b]
 皮之𩔖
夾右碣石入于河
 漢地理志碣石在北平郡驪城縣今永平府/撫寧縣西南水
 經注驪城枕海當山巔有大石如柱形立巨海中世
 名天橋柱漢武嘗登之以望海韋昭三國/吳人指為碣石
 也山海經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韋昭/曰碣石舊在河口海濵後水溢漸淪入海遂去岸
 五百里按杜佑謂碣石在漢樂浪郡遂城縣東截遼/水而入髙麗禹貢右碣石在平州南三十里則髙麗
 中為左碣石也考漢志遂城無/碣石且夾右二字相連佑謬蘇傳河自碣石山南
[001-39a]
 渤海之北入海正義導河入于海傳云入于渤海渤/海郡當以此海為名訃渤海北距碣
 石五百餘里漢渤海/郡今河間府滄州夾挾也自海入河逆流而西右
 顧碣石如在挾掖𡊮黄曰碣石在今撫寧縣西南海
 中永平府志碣石在昌/黎縣西北二十里離岸三十里盖古滄州與平
 州相對自滄州望之則離岸五百里自平州言之止
 三十里耳北邊貢賦之來在五百里之海内行舟則
 碣石政在其右蔡傳謂離岸五百里應止據滄州志
 而言又謂遼濡滹易之水皆中髙不與河通此引程/氏説
[001-39b]
 亦誤濡易滹沱諸水去帝都近縱使入河亦不由行
 遼水又在塞外安得由之水經濡水出涿郡故安縣/西北獨山東合易水注拒
 馬水遼水出塞外衛臯山/東南至遼東安布縣入海朱子曰冀州三面距河其
 建都實取轉運之利朝㑹之便故九州之終皆言逹
 河以紀入都之道冀帝都亦曰入河者為北境絶逺
 者言之明海道亦可至也按註疏以入于河作禹還/都白帝説大誤朱蔡始正
 之/ 鄭曉曰碣石當河入海之衝自河旁地淪海碣
 石遂去岸五百里其地今為遼東西南小海漢王横/所言大
[001-40a]
 風海溢西南浸數百里/即今小海辨詳青州其西即冀河入海故道山海
 闗至薊州豐潤一帶是也未有小海時遼東亦不屬
 兖者盖必入山海闗從永平薊州方至兖逺矣若屬
 青州片帆可逹故唐虞時遼東屬青遼西屬冀韓邦
 竒曰今永平府撫寧縣西南即昌黎縣有山穹窿似
 冢山頂有石特起如柱此碣石也離海三十里又曰
 東海至永平府南𤼵出一洋東西百餘里河從此洋
 之西自北注之此洋正逆河也碣石在右轉屈之間
[001-40b]
 碣石在海洋北洋濶五百餘里自洋南逺望如在海
 中實未淪入于海也按此與韋昭説不同然碣石淪/海實不可信今一統志亦云離
 海三十里則非/在海中明矣徐常吉曰孔頴逹疑渤海北距驪城
 五百餘里河入海處逺在驪城碣石之南其言近似
 而未得其要今觀禹貢所謂至于碣石入于海則自
 言導山而非言導水導河但言同為逆河入于海而
 初不言碣石後世相沿以為河自碣石入海者誤也
 河自在渤海静海静海宋縣/今屬河間之間入海想在今衛河
[001-41a]
 入海之處今京師以東地静海一帶為下轉而之北
 為永平昌黎則地勢漸髙陵谷易遷而地形不改禹
 時之地當亦不異于今則河水决無由驪城入海之
 理也夫所謂夾右碣石入于河者海水漫漶入河之
 道難認碣石髙峙其右由海入河望之如在右腋此
 史曲寫其由海入河之形而非謂河自碣石入海也
 程尚書大昌雖有辨而亦糾結于諸家之説其他勦
 説雷同則又不足道矣按此與朱蔡説/不同然極有理 今碣石在
[001-41b]
 山海闗闗在撫寧其北/為山其南為海山自居庸而東其勢漸南海
 自直沽而東其勢漸北轉入遼境金復州南岸即登
 萊二府界也秦始皇起黄腄地理志黄縣/腄縣屬東萊瑯琊負海
 之粟轉輸北河在朔/方唐時亦通海運于此杜甫詩雲
 帆轉遼海秔稻來東吳此其證也明初山東之賦浮
 海給遼今山海城泊舟遺址猶存而運道久廢不復
 講矣遼東盖州衛有梁房闗海運舟由此入遼/河金州衛有旅順闗海運舟由此登岸 又
 曰王畿不制貢碣右與島夷連書此即島夷入貢之
[001-42a]
 道也鄭端簡/主此説夫帝王之制中外限山截海各分疆域
 三代之時北狄憑陵而肅慎入貢楛砮亦以隔在遼
 海之外内地夷險無由習知其制之亦易也後世三
 韓來助梟騎漢髙/祖始資其力矣鮮卑易種遼西晉武/帝
 始弛其防矣資其力則彼之求難厭弛其防則我之
 情易得久而伺隙乗便禍亂遂深乃知島夷制貢紆
 道海曲既使就我戎索又不使狃我井疆其為中國
 慮豈不至深逺哉
[001-42b]
 鄭曉曰冀州河水盤旋而繞其三面鄭樵曰自河南/徙懐慶以下穿
 豫入徐僅繞冀/州西南之半羣山拱抱而析為數支禹之治水始
 于西北壺口梁岐遂至太原而南盡岳陽諸山皆列
 峙于大河之東與雍州隔境自此而又東則有覃懐
 衡漳盖平曠之區非山麓之阻大抵與豫州對境若
 恒衛大陸又皆直在帝都之東境而與兖州接壤矣
 宋時自雄州今保定/府雄縣東際于海多積水遼人患之不
 敢由此入㓂盖宋失燕薊以内地為邊故恃塘濼以
[001-43a]
 限戎馬亦因以溉田而積穀元泰定中虞集言京師
 之東瀕海數千里北極遼海南濵青齊萑葦之塲也
 海潮日至淤為沃壤請用浙人法築塘捍水為田丘/文
 莊以潞白諸水于直沽直瀉入海灌溉不多欲于沿/海諸處依禹貢逆河法截斷河流築長隄以攔鹹水
 之入疏溝㑹以導淡水/之來此即虞伯生遺意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衆分
 授以地能以萬人耕者授以萬人之田為萬夫長千
 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視其成以地之髙下定額以次
 漸征之五年有蓄積命以官就所儲給之禄十年不
[001-43b]
 廢得世襲如軍官之法則東海民兵數萬可以近衛
 京師外禦島夷逺寛東南民力順帝時托克托以京畿
 近水地西自西山南自保定河間北抵檀順東及遷
 民鎮若募江南人耕種嵗入必多不煩海運明徐貞
 明言京都輔郡皆負山控海負山則泉深而土澤控
 海則潮淤而壤沃諸州邑泉從地湧一决即通皆可
 田其言十四利甚悉今北方但地平廣有水泉可引
 處皆堪種稻周官設稻人掌稼下地盖為此也况在
[001-44a]
 甸服之内治農尤根本重務昔北齊稽曄曾開幽州
 督亢舊陂在今/涿州嵗收稻粟數十萬石誠得若人而任
 之因水陸之便建阡陌濬溝渠廣灌溉數年之後地
 無遺利豈至以西北之人全仰食于東南哉輯諸/家説
 
 
 
 
[001-44b]
 
 
 
 
 
 
 
 禹貢長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