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1 尚書埤傳-清-朱鶴齡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埤傳卷四
             呉江朱鶴齡撰
夏書
 禹貢
  孔疏當時水土既治史即録此篇其初必在虞書
  之内蓋夏史抽入夏書或仲尼始退其第
禹敷土 奠高山大川
[004-1b]
 馬端臨曰堯時禹别九州舜攝位分十二州禹後又
 復為九左傳稱有夏貢金九牧鑄九鼎以象九州此
 可證也商但言九圍九有周秦兩漢分割不同自晉
 以後為州彌多所統彌狹且建治之地亦不一所姑
 以揚州言之漢以來或治厯陽或治壽春或治曲阿
 或治建業而唐始治廣陵南北分裂務為廣大僑置
 諸州以㑹稽為東陽京口為南徐廣陵為南兖歴陽
 為南豫厯城為南冀襄陽為南雍魯郡在禹跡為徐
[004-2a]
 州而漢則豫州所領陳留在禹跡為豫州而晉則兖
 州所領離析磔裂循名失實而禹貢之九州不復可
 考矣
 鄭樵曰郡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
 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界使兖州可移而濟河之
 兖不能移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不能遷是故
 禹貢為萬世不易之書後之史家主于州縣州縣移
 易其書遂廢
[004-2b]
冀州
 方囘曰堯都冀州兼幽并營州地極廣不如是不足
 為帝畿重内輕外以内制外之艮法也漢高祖定都
 關中西巴蜀北隴西上郡北地不以封諸侯王其王
 者皆在函谷武關之東以關西制關東猶之堯舜禹
 以一河北冀州制河東數十百侯服也顧炎武曰周
 禮職方河内曰冀州史記正義云古帝王之都多在
 河東河北故呼河北為河内河南為河外又云河從
[004-3a]
 龍門南至華隂東至衛州東北入海曲繞冀州故言
 河内蓋自大河以北總稱河内而非若今之但以懐
 州為河内也愚按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
 都相去二百里漢書言河東平易饒鹽鐵曹操亦因
 河東資實平關中朱子則以平陽蒲坂其地磽瘠朴
 陋非堯舜不能都此據後世而論耳幽冀在雁門碣
 石之間于易東北為艮萬山峙北萬水朝東後世言
 建都者形勢之雄無加于此
[004-3b]
治梁及岐
 王應麟曰梁岐二山若從注疏則雍州之山距冀州
 甚逺壺口太原不相涉晁以道用水經注以為吕梁
 狐岐蔡傳從之愚按雍州梁岐在河西此在河東梁
 山之見于經者不一奕奕梁山韓侯受命今韓城縣
 之梁山也太王踰梁山今扶風縣之梁山也春秋成
 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杜預注在馮翊夏陽此
 即韓城梁山春秋時屬秦晉之界晉為霸主故得望
[004-4a]
 而祭之傳所謂晉望是也蔡傳引以證此之吕梁山
 未合
岳陽
 按霍太山今為中鎮此岳陽謂霍山之南其地所包
 者廣蔡傳專指岳陽縣言之非是又按汾水入河在
 龍門口故山海經水經俱作西注于河蔡傳云東入
 疑亦非
覃懐 衡漳
[004-4b]
 附/考蔡傳淶水出乎其西愚按水經拒馬河即淶水在
 今大同保定去懐慶甚逺疑當作沁水今沁水源出
 沁州流岳陽縣界穿太行達濟源經武陟入黄河正
 在懐慶之西也注既以淇水出乎其東東西並言則
 不當逺取淶水明矣
 曾肇曰地形東西為横南北為從河自大伾北流漳
 水東注之則河從而漳横矣 附/考蔡傳河徙砱礫音/伶
 歴/按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砱礫溪口是也
[004-5a]
白壤
 附/考蔡傳五物九等按周禮注五物五地之物也謂山
 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九等謂騂剛赤緹音/蹄墳壤渴
 其列/反澤鹹㵼勃壤埴壚强其兩/反呼覽/反輕爂音/浮也騂
 剛土赤而剛强緹絳色也墳潤解也渴澤故水處爂
 輕脆也用牛用羊用麋鹿等謂煮其骨汁以漬種
厥賦 厥田
 冀州惟言賦不言貢篚畿内之地物之所有皆屬于
[004-5b]
 王也周官以九貢制邦國之用于諸侯王畿則九賦
 斂財亦此意按穀米兵車之賦常賦也周/禮之九賦又不在常賦之數
 楊慎曰劉貺云井牧始于黄帝左傳所謂井衍沃牧
 臯隰也井即助法牧即貢法孟子云五十而貢考夏
 小正三農服于公田由此觀之雖夏亦助也井田黄
 帝良法不應自禹而廢當時任土作貢或衍沃則井
 之臯隰則牧之未可知也
 賦出于田而九州之田與賦不並等者何哉冀豫衍
[004-6a]
 沃之區荆揚魚鹽之海他物所出利倍于田所以田
 輕而賦重也青齊土狹民瘠雍梁地險患多土田之
 外雜出不厚所以田重而賦輕也至夏商周取民皆
 什一而授田多寡不同羅泌謂禹時沉菑未逺人功
 未盡修可耕之地尚少故家授五十沿厯商周人力
 寖廣疆土益辟是故商七十而周則百其言固然要
 以古之百畝非今之百畝也周制六尺為步步百為
 畝自秦至今皆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周尺當宋尺八
[004-6b]
 寸四分當今營造尺八寸織造尺六寸四分則周人
 百畝為今二十二畝有竒耳夏田視周之半亦以尺
 度代更非田有多寡也夏十二寸為尺周八寸為尺
 蔡邕獨斷云夏十寸為尺/殷九寸為尺周八寸為尺若亦以六尺為步百步為
 畝則夏之五十畝當今田二十四畝有竒視周田畧
 等矣夫務廣地者荒數口之家治田五十畝必至鹵
 莽多至百畝必至蕪棄聖王之厚民也躬敎之稼敬
 授之時使之繁碩頴栗少田之入當多田之收故田
[004-7a]
 野治而民用足夏五十殷七十周百畝正限制之使
 不得廣種而鮮收也且井田之制世業世禄相傳已
 久溝塗經界為力甚難三代革命若皆一一更張不
 太煩擾乎度其時不過更易尺度以為一代之典曰
 五十曰七十曰百止易其名數不易其封殖亦畧舉
 成數言之耳輯章俊卿/諸家說 鄭介夫曰古天下之田無
 不屬官先王使貧富强弱無以相過各有其田得以
 自耕故天下無甚貧甚富之民至成周時其法大備
[004-7b]
 畫地為井八鳩五規二牧九夫以等其高下溝洫畎
 澮川涂畛徑以立其隄防疆井既定無得侵奪商鞅
 開阡陌開者廢/壞之乃有豪强兼并之患然未明以田與
 民也官不得治民乃自占為業耳迄于漢亡兵燹之
 餘人稀土曠天下之田既不在官又終不在民但隨
 力所能至而耕之元魏行均田稍近古唐因而損益
 之為法雖善然令民得買其口分永業始有券信日
 漸一日公田盡變為私田而井田永不可復矣蘇轍/曰唐
[004-8a]
 制授民田有口分永業皆取之于官斂民財有租庸/調皆計之于口其後變為兩稅戸無主客以見居為
 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田之在民其漸由此貿易/之際不復可知貧者急于授旧則稅多而田少富者
 利于避役則稅少而田/多僥倖一興稅役皆弊馬端臨曰隨田之在民者稅
 之而不復問其多寡始于商鞅隨民之有田者稅
 之而不復視其丁中始于楊炎井田之良法壊于鞅
 租庸調之艮法壊于炎二人之事本君子所羞稱而
 後之為國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變之則反致于煩
 擾無稽國與民俱病則以古今異宜故也又曰禹貢
[004-8b]
 甸服有米粟之輸餘四服俱無之東萊謂王畿之外
 八州皆以田賦當供者市易貢物故不輸粟然則土
 貢即稅租也諸侯食其稅于國則稅名為/禄納其賦于王則賦名為貢漢唐以來
 任土作貢著之令甲猶曰當其租入然季世苛賦徃
 徃租自租而貢自貢矣丘濬曰三代貢助徹只是視
 田而賦之未有戸口之賦賦算口錢貢禹謂始自武/帝鄭𤣥注周禮九賦以為
 計口取民錢如漢之口算/人百二十魏鶴山深非之夫定稅以丁稽考為難定
 稅以畝檢覈為易兩稅以資産為宗未必全非也但
[004-9a]
 立法之初謂兩稅外毫無科率兵興費廣不能不于
 稅外别有徵求國初稽口定制以天下之墾田定天
 下之賦稅因其地宜為等則夏稅秋糧歲有定額惟
 逐戸編為里甲十年一輪差其法一定而可守今世/為賦
 者二夏曰稅秋曰糧此用楊炎之兩稅為役者三曰/里布曰均徭曰雜泛而又有銀與力之不同蓋用宋
 人差雇/之法
大陸既作
 徐常吉曰蔡氏引李吉甫杜佑以邢趙深三州為大
[004-9b]
 陸按導河北過洚水至于大陸漢志冀州信都有洚
 水夫既過冀州信都則已越邢趙而之北矣又安得
 求大陸于二州之境耶繼之曰又北播為九河九河
 既在滄景間則大陸當求之于冀之下滄之上以深
 州當之可耳隋改趙之昭慶為大陸縣安知非屬傅
 㑹 茅瑞徵曰記此于田賦後可得聖王經畫畿輔
 之深意是時京師既無輓漕歲入不過千里使野多
 曠土何以佐經費又賦額頗廣何忍厲民取盈如覃
[004-10a]
 懐大陸一帶彌望沃野皆堪耕作而洪水初退之時
 因之樹藝其收必倍故記之以見力穡為天下倡所
 以實京師而壯根本也連言衡漳恒衛者大河之旁
 其地最苦崩齧横決得一二支水疏引穿渠以便灌
 溉尤于耕作為易也
夾石碣石入于河
 韓邦竒曰東海至永平府南發出一洋東西百餘里
 河從此洋之西自北注之此洋正逆河也碣石正在
[004-10b]
 右轉屈之間碣石在海洋北洋濶五百餘里自洋南
 逺望如在海中實未嘗淪入于海也韋昭曰碣石舊/在河口海濱後
 水溢漸淪入海/遂去岸五百里袁黄曰碣石在今撫寧縣西南海中
 離岸三十里蓋古滄州與平州相對自滄州望之則
 離岸五百里自平州言之止三十里耳北方貢賦之
 來在五百里之海内行舟則碣石正在其右蔡傳離
 岸五百里應止縁滄州志而未考其實遂謂九河皆
 淪于海豈知其見在乎又引程氏說謂遼濡滹易之
[004-11a]
 水皆中高不與河通亦誤濡易滹沱之水去今帝都
 近縱使入河亦不由行遼水又在塞外安得由之徐
 常吉曰孔穎達疑渤海北距驪城即今撫/寧縣五百餘里
 河入海處逺在驪城碣石之南其言近似而未得其
 要今觀禹貢所云至于碣石入于海自言導山而未
 嘗言導水導河但言同為逆河入于海而初不言碣
 石後世相沿以為河自碣石入海者誤也河自在渤
 海靜海之間入海想在今衛河入海之處今京師以
[004-11b]
 東地靜海一帶為下轉而之北為永平昌黎則地勢
 漸高陵谷易遷而地形不改禹時之地當亦不異于
 今則河水没無由驪城入海之理也夫所謂夾右碣
 石入于河者海水漫天入河之道難認碣石高峙其
 右由海入河望之如在右掖此史臣曲寫其由海入
 河之形而非謂河之自碣石入海也程泰之大昌/
 有辨而亦糾結于諸家之說其他勦說雷同又不足
 道矣此與朱蔡説不/同然極有理
[004-12a]
 鄭曉曰王畿不制貢碣石與島夷連書此即島夷入
 貢之道也本黄文/叔說愚謂帝王之治夷貊限山絶海視
 若鱗介三代之時北狄慿陵而肅慎入貢楛砮亦以
 隔在遼海之外内地夷險無由習知其制之亦易也
 後世三韓來助梟騎漢高/祖始資其力矣鮮卑易種遼
 西晉武/帝始弛其防矣資其力則彼之求難厭弛其防
 則我之情易得久而伺隙乗便禍亂遂深乃知島夷
 制貢紆道海曲既使就我戎索又不使狎我井疆其
[004-12b]
 慮豈不至深逺乎
濟河惟兖州
 司馬光曰兖州境包今之河朔漢兖州界在今河陽
 非禹貢舊境也章如愚曰三代以前黄河自宋衛州
 之黎陽縣境折而北流故北京今大/名府及河北東路諸
 州在河之東即古兖州之域秦漢以還河決而東下
 故兖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東之名乃移在并州
九河
[004-13a]
 吕祖謙曰禹不惜數百里地疏為九河以分其勢善
 治水者不與水爭地也 按九河故道孔疏謂徒駭
 最北鬲津最南皆在滄瀛景德之間朱子孟子注分
 簡絜為二蓋本爾雅蔡傳合之為一從輿/地記云其一即
 河之經流呉氏桯/謂南皮縣明有簡河何嘗合絜為
 一且徒駭乃河之本道九者之外安得更有經流乎
 韓邦竒曰古河今止長垣開州清豐畧見其跡然未
 必禹時故道也永平府碣石山在海東南之灣永平
[004-13b]
 謂之南海此洋東西長南北狹古河從此入海今河
 徙而洋存又曰據山東通志馬頰在商河覆釡在海
 豐鈎盤在德平鬲津在樂陵徒駭在齊河皆濟南府
 屬今真定府東三百里方是濟南北境真定去濟南
 東西六百餘里古河自洚水直趨北至大陸皆真定
 地又北播為九河固永平河間地也不應河至大陸
 折而東反囘流而南以至濟南之境滄州古志云徒
 駭在本州廢清池縣西北太史在南皮縣治北馬頰
[004-14a]
 在景州東光縣界胡蘇在滄州慶雲縣西南簡絜在
 南皮縣城外鈎盤在獻縣東南鬲津在慶雲縣其地
 相去不逺當是九河故道古志得之土人可徵也徐
 常吉曰今衛河入海之道地形最下禹時九河當入
 海于此凡海水易溢之處古皆有捍塘今淮安嘉興
 皆然獨滄瀛一帶為沮洳萑葦之場則北海之未易
 溢可知也王横漢人假令自堯至漢海溢浸數百里
 則自漢至今滄瀛之地桑田當盡為海矣蔡九峰據
[004-14b]
 之遂謂九河入海于碣石方九河未没海之時從今
 海岸東北更五百里平地夫水勢就下滄瀛之地既
 已濱海何不遂注之于海乃更引之向北斜行經五
 百里此何為耶若如所云是引河以就碣石初非即
 碣石以證河其誤明矣
灉沮
 按爾雅釋名灉反入反入者河決出復還入也王晦
 叔炎/云灉出曹州兖州府志灉河在曹州東南二十
[004-15a]
 五里惟沮無考水經注濮陽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
 城豈城以水得名歟九域志濮州有沮溝/即禹貢灉沮之沮古河濟支
 流當在曹濮之間自河遷濟伏今皆塞為平地諸家
 多引汳雎為言二水皆經流豫徐與兖無干況經文
 之沮本子余切雎水之雎乃許規切音雖漢高彭城
 之敗雎水為之不流音義既殊津途互别蔡傳引曾
 氏說疑雎水即沮水失考故耳
厥賦貞
[004-15b]
 金履祥曰貞字本下下字也古篆文凡重字者或于
 上字下添二兖賦下下篆從下下或誤作正正通作
 貞朱震曰貞者隨所卜而後定之名也兖地最卑狹
 水患難平盈虚未卜故必作十有三載厯厯試之史
 記太隂正義云太隂歲/後二辰為太隂在子旱明歲美至夘穰明歲
 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蓋厯十二辰
 而豐儉可定始可得其大同之法也按說文貞卜問/也周語有貞于
 陽卜此說本/此了凡取之
[004-16a]
浮于濟漯
 愚謂近說濟南入于河漯支分于河或浮濟或浮漯
 各從其便夫所謂南入河者以南溢之滎言也滎澤
 在豫州若兖州之貢必假道于豫則入豫之南河矣
 濟水出陶丘而北即經流兖境雷澤濟之鍾也沮水
 濟之别也至壽張而合汶至厯下而合濼今兖濟以
 北皆濟水也安在必南溢之滎為可達河耶古時濟
 漯通流漢以後遂不相屬孔疏云從漯入濟自濟入
[004-16b]
 河與經文所次水道不合當是從濟入漯從漯入河
 鄭端簡亦云舊/作二道者非是 黄度曰孟子禹疏九河瀹濟漯而
 注諸海史記河至大伾禹以河從來高湍悍難行平
 地厮二渠引河北載之高地二渠濟漯也濟通滎濮
 鉅野旁連菏孟為停涵游緩之勢漯行魏博淄齊間
 逶迤千餘里乃入海皆所以殺河暴怒然後得引而
 載之高地也孟康謂二渠一漯一出貝丘今東昌府/清平縣
 西南折王莽時空世稱王莽河者非也王莽乃是秦
[004-17a]
 漢間河瀆自周時河徙故瀆難慿矣又曰河過洛汭
 勢當就卑禹既疏濟然後引河而東過大伾又當就
 卑禹又疏漯然後引河而北於是河行漳洚瀆合滹
 沱滱易以入海所謂不逆地仂附屬孫順者也鄭樵
 曰史遷河渠書厮為二渠一漯一北瀆北/瀆即王莽河復禹舊跡
 是以二渠出于禹及考之禹貢河自龍門至于大陸
 皆為一流至秦決魏郡始有二流子長之論蓋誤指
 秦時所決之渠以為禹蹟也二渠說不同/備存待考愚按水經
[004-17b]
 云浮水故瀆浮水一名繁/淵即澶淵東北至東武陽縣今東昌/府朝城
 縣/東入河漯水出焉西漢末河并行漯川其後河徙
 而漯不復存今故道難詳東昌志漯河在高唐西二
 里一統志濟南章丘縣東北七里有/漯河齊乘謂之獺河非禹貢之漯蓋畧得其彷彿
 程氏謂出東武陽者乃漢河與漯異羅泌又謂漯是
 濟派至東武陽縣入河皆不知何所據而云也
海岱惟青州
 鄒季友曰孔傳東北據海疏云據謂跨之也故以海
[004-18a]
 北遼東西之地為青州之域今蔡傳云東北至海則
 疆域至海而止又冀州傳中引程氏云冀之北境則
 遼東西右北平蓋與孔說異矣而舜典傳中尚仍孔
 傳分青州為營州之語自相背戾當正之也青州貢
 道自汶達濟别無海外之道而冀州夾右碣石入河
 則正是遼東西貢道乃青州北境所至之海也王樵
 曰孔疏引漢末公孫度據遼東自號青州刺史為證
 中國疆界固有非至海畔而止者如朱崖在大海中
[004-18b]
 自為一隅而屬于嶺南然雖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
 無可附若遼東則固中國之東壤耳豈有不屬接壤
 之冀而遙屬隔海之青乎愚按周并營州于幽州職
 方氏其澤藪貕養其浸菑時康成注皆在青州域内
 則周之幽州半得青州故壤又爾雅名青州曰營州
 馬融云舜以燕齊遼逺分燕置幽州分齊置營州亦
 同二孔氏之說然以經文貢道考之誠如鄒氏所疑
 豈遼東屬青乃商周以後之制禹時則不然耶更考
[004-19a]
 顧炎武曰遼東西石北平不載禹貢止碣石/繫之冀州疏謂青州當越海而有遼東無據于欽曰
 青州東北跨海跨小海也本名渤海亦謂之渤澥海
 别支名也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門島是為渤海
 之口濶五百里西入直沽幾千里焉漢王横乃謂九
 河之地淪為小海然則唐虞之地青州跨海者跨何
 海耶蔡氏書傳金氏通鑑前編皆祖横說又謂小海
 所淪青兖北境悉非全壤豈二州北境有荒漠棄地
 為海所淪没而厯代信史不之書耶無是理也愚按
[004-19b]
 志稱沙門島大海以西皆為青州北海今青州古北
 海濟南河間古渤海地名分而海則一孔傳所云東
 北據海者此是也永平府南至海岸一百六十里即
 此海其登萊之海在正東又非禹貢所表識
濰淄
 按淄水地理志云入濟水經則云入海蓋馬車瀆以
 下齊乗云青水泊北出為/馬車瀆今高家港也乃濟水入海處淄水入海
 之道與濟水正同或疑淄若入濟貢道何不由之而
[004-20a]
 以班志為誤特未考耳蔡傳此云入濟下又云入海
 宜定從一陳啓源曰蔡傳漢志淄水博昌縣入濟今
 青州壽光縣也按漢博昌屬千乗郡在宋為博興縣
 若壽光本漢縣屬北海郡宋亦名壽光宋志青州見
 有博興壽光二縣蔡以博昌為壽光誤矣又水經注
 淄水至千乘琅槐入海不云壽光考通志淄水入海
 在壽光界蓋博興與壽光本壤接
浮于汶達于濟
[004-20b]
 按今張秋北有鹹河即大清河/古濟今汶通㑹城是浮汶故道
 山東通志宋初都汴京東之粟厯曹濟及鄆入五丈
 原在魚/臺縣至京師元初開濟州新河由大清利津諸河
 入海由海道至直沽既而海口沙塞復從東阿陸輓
 至臨清入御河元初之漕泝河至中灤陸運至淇門/復由衛河以達京師中灤在封丘縣
 西南淇門在濬/縣西南古枋頭又開膠萊新河以通海運其後開㑹
 通河自濟寧直達臨清水運四百里然河渠淺澁舟
 不負重歲運不過數十萬石終元之世海運不能廢
[004-21a]
 也國初給餉遼卒海運如故永樂都北亦嘗行之其
 後復浚㑹通河于是漕利通而海運罷膠萊故道亦
 遂湮廢于慎行曰汶水由東平北流合北濟故瀆以
 入于海泗水由曲阜南流合南濟故瀆以入于海此
 水經故道也自元憲宗七年宋理宗/季年濟倅畢輔國始
 于堽城之左作斗門遏汶流至任城今濟/寧州入泗以餉
 宿蘄戍邊之衆謂之引汶入濟濟水/故道此堽城壩所由
 始也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運不通自任城開
[004-21b]
 渠達于安山凡百五/十里為一牐于奉符即堽/城壩以導汶水
 入洸為一牐于兖州即金/口壩以遏泗水㑹洸合而至任
 城㑹源閘南北分流此天井閘之所由始也二十六
 年用壽張尹韓仲暉言復自安山開河由壽張西北
 至東昌臨清直屬御漳凡二百五十里/建牐三十一謂之引汶絶
 濟絶者濟為漕河/所遏不得東也此㑹通河所由始也國初河決原
 武㑹通河塞永樂九年命宋尚書禮濬其故道遏汶
 水全流南出汶水之西築壩于東平戴/村横亘五里入于南旺南/旺
[004-22a]
 最為高阜而河身跨焉在汶上/縣西三十里濟寧北八十里分而為二六分北流
 以達御漳入/海四分南流以接沂泗入/淮此南旺所由分
 也比舊河北徙幾二十里又于戴村北留坎河口溢/則決之以入海涸則塞之以濟運由是汶水不復
 入洸而㑹/通河復矣然當㑹通初開未受河患安流者數十年
 至正統景泰以後河徃徃決祥符黄陵諸口横貫張
 秋運渠東流入海而運受河患于北于是徐有貞劉
 大夏相繼治之此張秋決河所由平也正德嘉靖以
 後徃徃決曹單諸口直貫魚臺蹋場口東南入淮而
[004-22b]
 運多受河患于南于是盛應期朱衡相繼治之此夏
 鎮新河所由成也總之漕在東者出入兖境十居其
 七而沂泗汶洸諸水汶之支為洸/泗之合為沂挾百八十泉之流
 互相輸轉以入于運自金口堰修而泗水盡入于漕
 戴村堰修而汶水盡入于漕張秋功成而河之北決
 塞夏鎮功成而河之南道徙故漕之利在汶與泗其
 要害在河王樵曰今漕道南自淮隂北抵海口計三
 千餘里而山東之泉水通運河者不過汶泗諸流當
[004-23a]
 河之未南徙也以汶泗諸流濟三千餘里而未嘗不
 足及河之決而入運河也不憂其汜濫則虞其淤塞
 雖有山東諸泉不復為運河之利何也黄河未來運
 道全賴諸泉故當時建閘築堰以節宣之尺寸之水
 盡為漕用黄河既來而運道不資于泉故泉政日弛
 泉流日微或為豪强所侵或為沙礫所塞譬猶人身
 精氣愛養則常盈耗散則隨竭無足怪也山東轉漕/全賴汶水
 濟運原不資于黄河說者謂引黄入漕如延盜入室/正德以後黄流益盛當其漫溢濟汶諸水皆從之入
[004-23b]
 海而㑹通輒水衝沙淤/于是治運難治河益難
海岱及淮惟徐州
 于慎行曰徃時大河流燕齊間由岱宗之北挾濟入
 海今從徐方顧反出岱南挾淮入海地道所由變遷
 也愚按禹時淮北為徐州淮南為揚州周淮北為青
 州春秋淮北為魯為齊為宋南為呉故晉欲通呉必
 假道宋之彭城後楚破越東侵泗上盡取呉故地而
 淮南北皆為楚
[004-24a]
 章如愚曰禹别九州其道里廣狹全不相侔濟河兖/
 淮岱徐/相去不能千里荆河豫/千里而嬴海岱青/
 里而縮荆山衡陽荆/二千里東海西河冀/二千里壽
 春之淮潮陽之海揚/相去且五千里龍門之黄河燉
 煌之黑水雍/相去亦四千里至華陽黑水梁/窮數千
 里而未知所經是何廣狹之殊也或謂九州之内品
 列墳壤故道里無得而均然荆河淮濟之間兖徐豫/三州境
 至不能當淮海一州之半使三州壤别難并揚州之
[004-24b]
 大獨不可得而釐耶蓋九州之制實倣井田之法王
 畿居内八州環拱是同養公田之義也故區别壤境
 不因土宇之小大惟據民田之多寡而均之耳如荆
 河淮濟之間百舎坦夷萬頃一瞬而又當中原要區
 民力修地利盡故徐兖豫土最狹也至淮漢以南揚/在
 淮南荆/在漢南函劒以西雍在函谷西/梁在劒門西江湖環流關嶺重複
 又僻在遐陬濶疏稼政平地蓋寡闢田甚難故荆揚
 雍梁最遼濶也西漢去古未逺方其極盛天下戸口
[004-25a]
 千二百餘萬徐兖豫當五百五十萬青冀二州當三
 百五十萬而荆揚雍梁四州僅當三百萬戸夫民非
 穀不生榖非民不殖推其戸口之數足以見田疇之
 多寡九州之别惟民田是均斷可識矣愚按古時封
 建其疆域道里之數亦當以井田為準如周公封魯
 孟子云方百里明堂位云七百里所謂百里蓋指酇
 鄙郊遂之地可建畮出賦者而言如後世所/云食實封魯地在
 泰山之陽徂徠梁父諸山皆居封域濟河環之其井
[004-25b]
 甸所出罔不能越百里而加嬴也若明堂位之七百
 里則包丘陵阪險及附庸閒田在内王制名山大川
 不以封而又有閒田以眡列侯之功罪而予奪之孟
 子所謂慶以地讓以地者是也然其法止可行于中
 原博衍之區至于交益甌閩地皆崇山巨浸則載師
 所不能詳此禹服五千之外先王半棄之而為夷貊
 也歟
淮沂
[004-26a]
 金履祥曰徐之水以沂名者不一出今兖州泗水縣
 尼丘山過魯城南入泗者曾㸃浴沂之沂也今海州
 沐陽縣有沂河口周禮沂沐之沂也出沂州新泰縣
 今沂/水縣艾山西南入泗者最大此禹貢之沂也愚按今
 沂水一出沂水縣艾山合沂山之汶流至邳入泗達
 淮地志出泰山蓋縣者是也一出曲阜尼山東南六
 十里西流至兖城與泗合注濟寧水經注出尼丘經
 雩壇者是也其沐陽之沂即艾山派耳齊乘云沂水/至沂州城東
[004-26b]
 又南分入三十六/穴湖東通沐水吉甫分為三恐非
大野
 王樵曰蔡傳謂鄆州中都西南有大野陂宋鄆州今
 東平州即古東原而中都即汶上也今南旺湖實在
 汶上西南汶水西南/流至此分縈迴一百五十里河紀云南旺/湖周百里蜀
 山湖周六/十五里漕河貫乎其中西湖南/旺廣衍倍于東湖蜀/山
 湖在南/旺東而東湖北接馬踏伍莊坡湖以及安山南接
 馬塲坡湖以及昭陽諸湖綿亘數百里而東原徐鄆
[004-27a]
 諸邑又悉環列于左右與古今志合是南旺湖即古
 大野無疑齊乗云鉅野今梁山泊北出為清河宋時/與泊水滙而為一自㑹通河開始畫為二
  禹時大野澤既鍾清濟洙泗而成而泗通于淮濟
 通于汶淮通于沂汶通于洸而泗之上源又自大野
 而通于濟則是大江以北中原諸水縱横交織皆于
 大野相連而當時入貢之路若青之浮汶兖之浮濟
 徐與揚之浮淮泗亦皆與大野相關是大野在古已
 為貢道之要㑹矣今漕運尤資之設四水櫃曰南旺
[004-27b]
 在汶/上曰安山在東/平曰馬場在濟/寜曰昭陽在沛/縣各建閘
 壩以時啓閉而南旺分水嶺地最高所謂水脊向非
 南旺㑹通雖開亦枯瀆耳但今者有沙淤盜佃決隄
 之三患此不獨漕河失利而泰山以西夏秋水發奔
 注此中汴宋末嘉祥鉅野曹濮壽張之間遂成巨浸
 是以有梁山濼之亂可無慮哉輯王方麓/諸家說
浮于淮泗達于河
 按泗水入淮淮泗不與河通而云達于河者西則由
[004-28a]
 灉東則由濟蔡傳引許慎說文其說是也疏云徐州/北接青州
 既浮淮泗當浮汶入濟以達于河按汶泗通流始自/近代古時汶北入海泗南入淮故蔡傳用許氏之說
 金吉甫言古文尚書作達于菏說文引書亦作菏菏
 澤與濟通而泗水上注之自泗達菏則達濟可知然
 八州之貢皆以達河為至兖州言達于河故青不言
 徐州言達于河故揚不言其義實相因安知古文不
 有誤耶 蘇傳自淮泗入河必達于汴世傳隋煬帝
 始通汴入泗疑禹時無此水道按漢書項羽與漢約
[004-28b]
 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東為楚文穎注云于滎
 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
 淮泗㑹于楚即今官渡是也魏武與袁紹相持于官
 渡乃楚漢分裂之處蓋自秦漢以來有之安知非禹
 跡耶禹貢各州之末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不能
 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其必開此道以通之其
 後或為鴻溝或為官渡或為汴上下百餘里間不可
 必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故王濬伐呉杜預與
[004-29a]
 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藩當徑取秣陵自江入淮逾
 于泗汴沂河而上振旅還都夫王濬舟師之盛千古
 未有而自泗汴入河可以班師則汴水之大不減于
 今亦足以見秦漢魏晉皆有此水道非隋煬創開也
 自唐以前汴泗㑹于彭城之東北然後東南入淮近
 歲汴水直達于淮不復入泗矣茅瑞徵曰今運河亦
 從淮合泗而接流㑹通河必經于濟此取道山東者
 也子瞻所指蓋自宋都河南一路言之即水經所謂
[004-29b]
 汳水為灉入泗者也韻會汳皮變反今作汴蓋/避反字羅苹云隋煬所易 丘
 濬曰漢以來漕路所謂汴船不入河者率由蔡河經
 泗州入淮而吕梁之險未有以之為運道者惟謝𤣥
 淝水之役堰吕梁水利漕蓋瀦水以備用耳非通運
 也宋真宗時趙守倫建議自京東分廣濟河自定陶
 至徐州入清河以達江淮漕路又以吕梁灘磧之險
 而罷至本朝始用之為運道云吕梁洪在吕梁山下/昔稱天險今削平
 尚書埤傳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