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6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清-王頊齡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卷一
  虞書
   集傳虞舜氏因以為有天下之號也書凡五篇陸/氏
   徳明曰虞書凡十/六篇十一篇亡堯典雖紀唐堯之事然本虞史
   所作故曰虞書其舜典以下夏史所作當曰夏書
   春秋傳亦多引為夏書此云虞書或以為孔子所
   定也
[003-1b]
   集說孔氏穎逹曰莊八年左傳云夏書曰臯陶邁/種徳僖二十四年左傳引夏書曰地平天成
   二十七年引夏書賦納以言襄二十六年引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寕失不經皆在大禹謨臯陶謨當
   云虞書而云夏書者以事闗禹故引為夏書若洪/範以為周書以箕子至周商人所陳而傳引之即
   曰商書也○夏氏僎曰二典禹謨俱謂之虞書者/盖三聖授受實守一道謂之唐書則可以該舜不
   可以該禹謂之夏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堯惟/曰虞書則見舜上承於堯下授於禹○薛氏季宣
   曰虞書詳於舜而畧於堯追記可知○黄氏鎮成/曰堯典雖言堯事而自疇咨以下實為禪舜張本
   三謨䓁萹亦舜時事所以均謂之虞書也○王氏/樵曰舜史記堯事禹史記舜事不應皆曰稽古以
   理考之紀載出於虞史而緒成於夏啓以後史臣/之手稽古等語夏史所加也春秋傳多引為复書
[003-2a]
  據所成也孔子定/為虞書原所作也
  堯典
   集傳堯唐帝名孔氏穎逹曰號之曰堯者釋名/以為其尊髙堯堯然物莫之先
   故謂之堯也○胡氏安國曰占者不以名為諱/堯典稱有鰥在下曰虞舜則堯舜者固二帝之
   名也○朱子曰看/來堯舜只是名說文曰典從冊在丌上尊閣
   之也此篇以簡冊載堯之事故名曰堯典後世
   以其所載之事可為常法故又訓為常也今文
   古文皆有董氏鼎曰篇題下毎書古今文有無/者孔壁伏生二書之分耳非以字畫
[003-2b]
   言辭/論也
   集說孔氏安國曰言堯可為百代常行之道○/孔氏穎逹曰舜登庸由堯故追堯作典○
   經之與典俱訓為常名典不名經者以經是總/名包殷周以上皆可為後代常法故以經為名
   典者經中之别特指堯舜之徳於常行之内道/最為優故名典不名經也○程子曰上古世淳
   人朴順事而為治耳至堯始為治道因事制法/著見功跡而可為典常也不惟隨時亦其憂患
   後世而有作也故作史者以典名其書○吕/氏祖謙曰二典與他書不同如易之有乾坤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
四表格于上下
[003-3a]
 集傳曰粤越通古文作粤曰若者發語辭周書越若
 來三月亦此例也稽考也史臣將敘堯事故先言考
 古之帝堯者其徳如下文所云也朱子曰曰若稽古/帝堯是作書者叙
 起/曰者猶言其說如此也放至也猶孟子言放乎四
 海是也勳功也言堯之功大而無所不至也蘇氏軾/曰自孟
 子太史公咸以放勳重華文命為堯舜禹之名/然有不可者以類求之則臯陶為名允廸乎欽恭
 敬也明通明也敬體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
 文著見而思深逺也吕氏祖謙曰散而在外則為文/欽明之發見也藴而在内則為
[003-3b]
 思欽明之潛蓄也/文思表裏之謂安安無所勉強也言其徳性之美
 皆出於自然而非勉強所謂性之者也黄氏度曰安/安從容中道
 盛徳之/形容也允信克能也常人徳非性有物欲害之故有
 強為恭而不實欲為讓而不能者惟堯性之是以信
 恭而能讓也光顯被及表外格至上天下地也言其
 徳之盛如此故其所及之逺如此也吕氏大臨曰格/極其所至也徳
 之盛者上下與天/地同流而無閒也蓋放勳者總言堯之徳業也欽明
 文思安安本其徳性而言也允恭克讓以其行實而
[003-4a]
 言也至於被四表格上下則放勳之所極也孔子曰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故書敘帝王之徳莫盛於堯而
 其贊堯之徳莫備於此且又首以欽之一字為言此
 書中開卷第一義也讀者深味而有得焉則一經之
 全體不外是矣其可忽哉
 集說孔氏穎逹曰史述帝堯心意恒敬智慧甚明發/舉則有文謀思慮則能通敏在於已身有此四
 徳又能信實恭勤善能謙讓恭則人不敢侮讓則人/莫與爭由此為下所服名譽著閒聖徳美名充滿被
 溢於四方之外又至於上天下地言其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莫不聞其聲名被其恩澤也○林氏之竒曰
[003-4b]
 史記曰堯有大功於是推言其所以為大功者欽眀/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此其所以
 為大功也○朱子曰堯是初頭出治第一箇聖人堯/典是第一篇典籍説堯之徳都未下别字欽是第一
 箇字聖賢千言萬語大事小事莫不本於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盡看道理不盡只是不
 専一○敬是徹上徹下工夫做到聖人田地也只放/下這箇敬不得如堯舜也只終始是一箇敬如説欽
 眀文思頌堯之徳四箇字獨將這箇敬為首如說恭/已正南面而已如説篤恭而天下平皆是○欽是箇
 本領能敬便能眀惟眀故文理詳察粲然可觀而其/間意思自是深逺○安安只是重疊字若小心翼翼
 成性存存言堯之欽明文思皆本於自然不勉強也/○真氏徳秀曰堯之徳以欽為首而其行以恭為先
 學者之學聖人此其凖的也○金氏履祥曰經緯天/地曰文謂其彌綸天地之道煥乎其有文章思言其
[003-5a]
 運量周密所謂其智如神也安安盖盛徳從容之極/恭讓謂之允克則其至誠之發貞實氣象又自不同
 光被四表言其發越覆冐之盛格於上下言其充塞/感通之極也朱子常言聖人之心精明純粹而已則
 欽明二字已足以盡聖人之徳而又曰文思兼語其/用也文者明之用思者欽之用欽明即惟精惟一文
 思即允執厥中也○王氏充耘曰或謂書以道政事/故堯典篇首先言功而後言徳及觀吾夫子曰巍巍
 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本言堯之徳巍巍乎其有成/功則言堯之功其先徳後功雖與先功後徳不同然
 於功徳二者皆以巍巍乎三字稱之無異辭廼知夫/子所言史臣所記辭異㫖同初非有意以功徳為先
 後而表是書為政事之編也○吕氏柟曰欽眀文思/允恭克譲猶稱舜者曰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稱仲尼
 曰温良恭儉譲也是故欽徳之聚也明徳之通也文/徳之理也思徳之深也安安徳之定也允徳之積也
[003-5b]
 恭徳之顯也克徳之才也讓徳之固也以欽為先者/徳之始以讓為後者徳之終也○董氏其昌曰堯徳
 只是一箇欽為主欽之昭晰處為眀欽之經緯處為/文欽之謀慮處為思而欽之形現出來是為恭為讓
 纔有此徳便有此光華這光/被及四表以至於上下也
克明俊徳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
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集傳明明之也俊大也朱子曰克明俊徳是明明/徳之意與文王克明徳同
 之大徳上文所稱是也九族髙祖至𤣥孫之親禮記/親親
 以三為五以五為九鄭康成注已上親父下親子三/也以父親祖以子親孫五也以祖親髙祖以孫親𤣥
[003-6a]
 孫九/也舉近以該逺五服異姓之親亦在其中也孔氏/穎逹
 曰夏侯歐陽等以為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皆據異姓有服○朱子曰九族以三族言者較大然
 亦不必如此泥但/其所親者皆是睦親而和也王氏安石曰睦/者交相親也平均
 章眀也金氏履祥曰平均齊/無偏章品節有文百姓畿内民庶也昭明
 皆能自明其徳也萬邦天下諸侯之國也黎黒也民
 首皆黒故曰黎民於歎美辭變變惡為善也陳氏大/猷曰於
 如詩於穆之於盖神化之妙難以/形容與直言變者氣象不侔矣時是雍和也此言
 堯推其徳自身而家而國而天下所謂放勳者也
[003-6b]
 集說孔氏安國曰言天下衆民皆變化從上是以風/俗大和○程子曰前言堯之徳此言堯之治其
 事有次序○林氏之竒曰堯之徳其見於充實輝光/者如天地之覆載日月之照臨極其至矣此又言其
 舉而措之天下事業者也○唐氏聖任曰睦者親之/應昭明者平章之應時雍者協和之應也○朱子語
 類問堯典自欽明文思以下皆說堯之徳則所謂克/眀俊徳者古注作能眀俊徳之人似有理曰且看文
 勢不見有用人意○平章百姓只是近處百姓黎民/則合天下之民言之矣典謨中百姓只是說民如㒺
 咈百姓之類若國語說百姓則多是指百官族姓○/此家齊而後國治之意百姓昭明乃三綱五常皆分
 曉不鶻突也○九族既睦是堯一家之明徳百姓昭/眀是堯一國之明徳黎民於變時雍是堯天下之明
 徳○真氏徳秀曰欽明文思者衆徳之目俊徳即其/總名也明俊徳者脩身之事其下即齊家治國平天
[003-7a]
 下之事也百姓昭明謂新民而民亦有以明其徳也/堯典其大學之宗祖歟○陳氏櫟曰以脩齊治平論
 此章始於司馬公稽古錄朱子從之真氏又揭此章/冠大學衍義一書且以為火學之宗祖至論也○王
 氏充耘曰此盡已之性能盡人之性者也○王氏樵/曰上備舉堯之衆徳而首以欽之一言此總挈堯之
 盛徳而蔽以眀之一言聖人之心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是以清眀在躬志氣如神而其功及於家國天下
 程子所謂唯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而四靈畢至此體信逹順之道○聖人之
 徳固無積累之漸然其功化之/及物則未嘗不自近以及逺
 附錄孔氏穎逹曰百官謂之百姓者隠八年左傳云/天子建徳因生以賜姓謂建立有徳以為公卿
 因其所生之地而賜之以為其姓令其收歛族親自/為宗主明王者任賢不任親故以百姓言之○蘇氏
[003-7b]
 軾曰百姓凡國之大族民之望也方是時上世帝皇/之子孫其得姓者盖百餘族而已故曰百姓○林氏
 之竒曰敦宗睦族之道必徧内外之親晏子曰使吾/父之黨無不乘車吾母之黨無不足衣食妻之黨無
 有凍餒者敦九族之道固自此始時雍者/程氏曰化成俗美而時雍和程氏之說善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集傳乃者繼事之辭羲氏和氏主厯象授時之官孔/氏
 安國曰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朱子曰羲和即是那四子或云有羲伯和伯共六人
 未必/是若順也昊廣大之意厯所以紀數之書象所以
 觀天之器如下篇璣衡之屬是也王氏安石曰厯者/步其數象者占其
[003-8a]
 象/曰陽精一日而繞地一周月隂精一月而與日一
 㑹星二十八宿衆星為經金木水火土五星為緯皆
 是也漢天文志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隂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
 發於天者也○張子曰五緯五行之精氣○/朱子曰緯星是隂中之陽經星是陽中之隂辰以日
 月所會分周天之度為十二次也陸氏徳明曰日月/所㑹謂日月交會
 於十二次也○朱子曰辰天壤也毎一辰各有/幾度謂如日月宿於角幾度即所宿處為辰也人時
 謂耕穫之候凡民事早晚之所關也其說詳見下文
 集說孔氏穎逹曰已上論堯聖性此說堯之任賢故/云乃命非時雍之後方始命之○楚語云顓頊
[003-8b]
 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育重/黎之後使復典之以至夏商據此則自堯及商無他
 姓也吕刑稱乃命重黎傳云重即義黎即和也義和/雖别為氏族而出自重黎故吕刑以重黎言之○昊
 天者渾元之氣昊然廣大也四方中星者二十八宿/布在四方随天轉運更互在南方毎月各有中者月
 令毎月昏旦推舉一星之中若使毎日視之即諸宿/毎日昏旦莫不當中中則人皆見之故以中星表宿
 天子南面而視四方星之中知人緩急故曰敬授人/時辰日月所會者舉其人目所見以星言之論其日
 月所會以辰言之其實一也命義和令以算術推歩/累歴其所行法象其所在具有分數節候叅差不等
 敬記此天時以為厯而授人也○王氏安石曰古聖/人重厯數至周官益輕盖創端造始推測天度非上
 哲有所不能及成法已具有司守之亦可步占所以/始重終輕其勢然也○程子曰事之最大最先在推
[003-9a]
 測天道治厯明時萬事莫不本於此脩齊治平治之/道也順時治厯創制立度治之法也聖人治天下惟
 此兩端而已○厯象之法大抵主於日日一事正則/其他皆可推○林氏之竒曰改正朔始於周古惟用
 夏正人時但言民時也○朱子曰義和主厯象授時/而已非是各行其方之事○厯是古時一件大事故
 少皥以鳥名官首曰鳯鳥氏厯正也嵗月日時既定/則百工之事可考其成無厯則無以知三辰之所在
 無璣衡則無以見三辰之所在○如何見得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只是天得過處為度天之過處便是日
 之退處日月會為辰○天道左旋日月星竝左旋星/不是貼天天是隂陽之氣在上面下人看見星随天
 去耳○問經星左旋緯星與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諸/家是如此說横渠說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
 之說極是只恐人不曉所以詩傳只載舊說或曰此/亦易見如以一大輪在外一小輪載日月在内大輪
[003-9b]
 轉急小輪轉慢雖都是左轉只有急有慢便覺日月/似右轉了曰然但如此則厯家逆字皆著改做順字
 退字皆著改做進字○厯家言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非也其實天左旋日月星辰皆左旋但天之行疾
 於日天一日一周更攙過一度日一日一周恰無贏/縮以月受日光為可見月之望正是日在地中月在
 天中所以日光到月四畔更無虧欠惟中心有黶翳/處是地有影蔽者爾及日月各在東西則日光到月
 者止及其半故為上下弦逐夜増减皆以此推地在/天中不為甚犬只將日月行度折筭可知天包乎地
 其氣極𦂳試登極髙處驗之可見形氣相催𦂳束而/成體但中閒氣稍寛所以容得許多品物若一例如
 此氣𦂳則人與物皆消磨矣謂日月只是氣到寅上/則寅上自光氣到夘上則卯上自光者亦未必然既
 曰日月則自是各有一物方始各有一名星光亦受/於日但其體微爾○吕氏祖謙曰作厯之前欽若昊
[003-10a]
 天是先天而天弗違作厯之後敬授人時是後天而/奉天時皆以欽敬為主○真氏徳秀曰敬之見於經
 始此○黄氏鎮成曰天體蒼蒼無以測其旋運古之/聖人乃舉二十八舍推晝夜之所移以分度限一嵗
 而周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有竒因列舍之/方析而為四象因日月之所會布而為十二次天體
 於是可推四時於是可正東方七宿曰角亢氐房心/尾箕有蒼龍之形北方七宿曰南斗牽牛須女虚危
 營室東壁有𤣥武之形西方七宿曰奎婁胃昴畢觜/觽参有白虎之形南方七宿曰東井輿鬼栁星張翼
 軫有朱鳥之形謂之四象自南斗至須女曰星紀須/女至危曰𤣥枵危至奎曰娵訾奎至胃曰降婁胃至
 畢曰大梁畢至東井曰實沈東井至栁曰鶉首栁至/張曰鶉火張至軫曰鶉尾軫至氐曰夀星氐至尾曰
 大火尾至南斗曰析木謂之十二次故經於春曰星/鳥者以見四方列舍之有四象之形也於夏曰星火
[003-10b]
 者以見一嵗日月所㑹之有十二次也於秋曰星虚/於冬曰星昴者以見象次皆列舍之所分也中星所
 指定正南之位分二十四氣以察四仲所指之星綴/日於天正虚一度則為冬至昴宿昏見於午斗杓指
 子為仲冬之中氣随時逓轉可以類知○二十八舎/度最多者莫如東井三十三度通志三十四度其次
 莫如南斗二十六度通志二十五度度最少者莫如/觜觽二度通志一度其次莫如輿鬼四度通志二度
 ○陳氏櫟曰四子先總命之繼分命之末復總命之/雖分方與時其實通掌正如春官正至冬官正雖分
 四時實通兼云○陳氏雅言曰聖人事天治民亦欽/敬之心而已敬天之心嚴於厯象之際勤民之心嚴
 於授時之際聖人於事何徃不敬而况於事天治民/之大者乎○潘氏士遴曰因星辰以定日月之㑹而
 日以推月月以推嵗嵗成而分至啓閉始得不爽其/候天之元氣無形可見只觀斗綱所建之辰凡日月
[003-11a]
 一歲十二會也二十八宿日月常經行其度金木水/火土随時過宫但有遲速耳邵子云天無星處皆辰
 地無石處皆土/是星與辰一也
 案厯以紀日月星辰所歴象以著日月星辰之像厯/象首及於日盖因日由黄道行有恒度雖有盈縮加
 減之差而差亦有恒度故厯象先測太陽而後及諸/耀是日行為諸耀之本也次及於月月之晦朔弦望
 一生於日盖日與月各随天行又各有自行度分遲/疾不一因而有朔望兼有交食錯綜損益而閏餘生
 焉又次及於星星以二十八宿為經所以定諸耀之/行度次舍所謂日躔躔於星也所謂月離離於星也
 星以五行為緯而推歩五緯亦以經星為準盖諸耀/之行循於黄道而黄道非有光象可求必用經星之
 度分以紀之也又次及於辰邵子云天無星處皆辰/盖辰者日月所會五緯所經分周天為十二辰所以
[003-11b]
 紀日月五緯推行之次也後世又參以地圎之理地/心地面之說而因地以測諸差法益加密焉是故厯
 象日月星辰為作厯之綱綢既定而後厯可成/其曰欽若敬授實古聖敬天勤民之至意也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
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集傳此下四節言厯既成而分職以頒布且考驗之
 恐其推步之或差也或曰上文所命盖羲伯和伯此
 乃分命其仲叔未詳是否也宅居也嵎夷即禹貢嵎
 夷既畧者也地理今釋嵎夷今朝鮮地案孔安國傳/東表之地稱嵎夷正義曰青州在東界
[003-12a]
 外之畔為表故云東表之地禹貢錐指援據後漢書/以嵎夷為朝鮮地盖朝鮮古屬青州與今山東登州
 府隔海相對正合孔傳東表之語薛季宣書古文訓/謂嵎夷海隅諸夷今登州于欽齊乗又指為寧海州
 皆非/也曰𤾉谷者取日出之義孔氏安國曰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
 暘/谷羲仲所居官次之名盖官在國都而測候之所則
 在於嵎夷東表之地也寅敬也賓禮接之如賓客也
 亦帝嚳厯日月而迎送之意張氏守節曰言作厯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迎
 之過而/送之出日方出之日盖以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
 而識其初出之景也平均秩序作起也東作春月嵗
[003-12b]
 功方興所當作起之事也朱子曰平秩東作之類只/是如今穀雨芒種之節候
 爾林少頴作萬物作/之作說即是此意盖以厯之節氣早晚均次其先
 後之宜以授有司也日中者春分之刻於夏永冬短
 為適中也晝夜皆五十刻舉晝以見夜故曰日星鳥
 南方朱鳥七宿孔氏穎逹曰總舉七宿春分/之昏未鳥七宿皆得見也唐一行
 推以鶉火為春分昏之中星也金氏履祥曰午上有/鶉鳥星在星星之東
 首西尾東星為星鳥未/為鶉首已為鶉尾是也殷中也春分陽之中也析分
 散也先時冬寒民聚於隩至是則以民之散處而驗
[003-13a]
 其氣之温也乳化曰孳交接曰尾以物之生育而驗
 其氣之和也
 集說孔氏穎逹曰堯於羲和之内乃分命其羲氏而/字仲者○以春位在東因治於東方其實主四
 方春政○馬融云古制刻漏晝夜百刻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
 夜亦五十刻融之此言據日出見為說天之晝夜以/日出入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前二刻
 半為眀日入後二刻半為昏損夜五刻以禆於晝則/晝多於夜復校五刻古今厯術與太史所候皆云夏
 至之晝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之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秋分之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此其不易之法也然今太史細候之法則校常法半/刻也○蘇氏軾曰羲和之任亦重矣堯都冀州而其
[003-13b]
 所任之臣乃在四極萬里之外理或不然當是致日/景以定分至然後厯可起故使徃驗於四極非常宅
 也○朱子曰宅嵎夷之類恐只是四方度其日景如天/唐時尚使人去四方觀望○在地之位一定不易在
 之象運轉不停惟天之鳥星加於地之午位乃與地/合得天運之正○中星或以象言或以次言或以星
 言者盖星適當昏中則以星言如星虚星昴是也星/不當中而適當其次者則以次言如星火是也次不
 當中而適界於两次之間者則以象言如星鳥是也/○陳氏大猷曰或問孔言中星與林氏異如何曰考
 論中星當以林說為是林曰鳥火虚昴皆是分至之/昏見於南方直正午之中星而孔氏以謂七星畢見
 不以為中星故唐孔氏云仲春之月日在奎婁入於/酉地則初昏之時井鬼在午栁星張在巳翼軫在辰
 仲夏之月日在東井而入於辛地則初昏之時角亢/在午氐房在巳箕尾在辰仲秋之月日在角而入於
[003-14a]
 酉地則初昏之時斗牛在午女虚危在巳室壁在辰/仲冬之月日在斗入於申酉地則初昏之時奎婁在
 午胃昴在巳畢觜參在辰信如孔說則是鳥火虚昴/當分至之昏皆見於已非正午也何以為四方中星
 哉王肅覺其非遂謂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朔方孟/月也日中日永宵中日短仲月也鳥火虚昴季月也
 此說並與天象偶合然分孟仲季非書之意盖二孔/王肅皆不知厯家有嵗差之法以月令日在某宿而
 求之所以不合○鄭氏伯熊曰二十八宿環列四方/随天而西轉四方雖有定星而星無定居各以時見
 於南方仲春星火在東星鳥在南星昴在西星虚在/北至仲夏則鳥轉而西火轉而南虚轉而東昴轉而
 北至仲秋則火轉而西虚轉而南昴轉而東鳥轉而/北至仲冬則虚轉而西昴轉而南鳥轉而東火轉而
 北来嵗仲春則鳥又轉而南矣堯典考中星以正四/時甚簡而明○陳氏師凱曰春分之日初出之景於
[003-14b]
 地則在卯方之中於日則在卯時之中盖春分巳前/則冬至日出辰漸漸南來未及乎夘中也春分巳後
 漸漸北去至夏至而日出寅又過乎夘中也直至秋/分則又自北而來至於夘中秋分巳後又自夘中南
 行而至於辰為冬至故春分秋分日皆出夘晝夜皆/五十刻而氣候亦得寒温之中也○朱鳥七宿一行
 撰開元大衍厯中星者所以正四時日行之所在昏/中則夕見於地之正南方旦中則晨見於地之正南
 方月令記昏旦二中堯典止記昏中古者玉衡之器/以玉為管横設之以二端對南北自南面北望之則
 北極正對管之北端自北面南望之則昏時某星正/直管之南端在南上正午之地故謂之中星其北極
 一處則凝然不動常對管端其南上中星則逐時移/動毎夜定挨過一度盖太陽所在星輝隠没本不知
 其行在甚度惟從中星推之中星挨至某宿第幾度/則黄道日軌亦退至西上日入䖏某宿第幾度晝考
[003-15a]
 諸日影夜考諸中星則七政之運皆可推而厯日不/差矣鶉火午上栁星張三宿也自驚蟄至清明則此
 三宿逐次為中星當春分之夕則星宿為中星也然/此只是就堯典論之後世如月令史漢晉隋唐宋諸
 書所載中星皆不同有二十四氣中星又有五更中/星盖後世厯法漸宻推步愈精不如古厯之簡易也
 案朱子云宅嵎夷之類恐只是四方度其日景如唐/時尚使人去四方觀望此說極是至於測中星亦所
 以測日也恒星當午自人視之為天之中故曰中星/盖因晝有日光而不見星故於初昏測之既得中星
 計至日入度分加入昏刻所行而太陽之真躔乃得/確據晝測日影夜考中星此厯家之要務也又中星
 諸方各異隨時不同故分測四方參互考驗始無差忒/然恒星隨天左旋自東而西又有自行度分自西而東
 毎嵗所行今定為五十一杪即古之嵗差也其自行/分秒雖微久則自著堯時春分日躔在昴而初昏中
[003-15b]
 星為鶉鳥今之春分日躔在室而初昏中星則在東/井自堯至今四千餘年而相差若此是知厯不可以
 一時為準法不可以一隅而定惟使疇人専家眀習/其理隨時隨地實測互証常加修改協於天行斯無
 弊之良/法也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厥民因鳥獸希革
 集傳申重也南交南方交阯之地黄氏度曰案漢初/置交阯郡後置交
 州杜佑通典曰復禹舊號是則本名交後世増益之/也地理今釋南交今安南國林之竒尚書解云南交
 即交阯也史記五帝本紀曰黄帝之地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則交阯之對幽都其東尚矣陳氏
[003-16a]
 曰南交下當有曰明都三字訛化也謂夏月時物長
 盛所當變化之事也史記索隠作南為謂所當為之
 事也敬致周禮所謂冬夏致日盖以夏至之日中祠
 日而識其景如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者也周禮疏云周公欲求土中而營/王城故有土圭測日影之法永長也日永晝
 六十刻也星火東方蒼龍七宿火謂大火孔氏穎逹/曰火蒼龍
 之中星特舉一星舉中則七星可知仲夏初昏之時/東方七宿皆得見也○金氏履祥曰心宿有三星中
 一星名/曰大火夏至昏之中星也正者夏至陽之極午為正
[003-16b]
 陽位也因析而又析以氣愈熱而民愈散處也希革
 鳥獸毛希而革易也
 集說晉天文志云鄭衆說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與土圭等謂之地中
 今潁川陽城地也鄭𤣥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也以此推之
 日當去其下地八萬里矣日邪射陽城則天徑之半/也體圓如彈丸地處天之半而陽城為中則日春秋
 冬夏昏眀晝夜去陽城皆等無盈縮矣故知從日邪/射陽城為天徑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旁萬五千里
 句也立極八萬里股也從日邪射陽城弦也以句股/求弦法入之得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
 尺三寸六分天徑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數也倍之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
[003-17a]
 天徑之數也以周率乗之徑率約之得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
 數也○孔氏穎逹曰又就所分羲氏之内重命其羲/氏而字叔者○七宿房在其中但房心連體心統其
 名左傳言火中火見詩稱七月流火皆指房心為火/故曰火蒼龍之中星特舉一星與鳥不類○方氏慤
 曰陽生於子而其氣舒故晝刻多日浸長隂生於午/而其氣促故晝刻少日浸短以隂生於午則陽極於
 此故仲夏言日長至陽生於子則隂極於此故仲冬/言日短至所謂冬至夏至者其名盖出於此然而以
 刻數之則如是爾以景量之夏至日極北而在東井/其景尺有五寸冬至日極南而在牽牛其景丈有三
 尺以為長短之極則與此異矣盖刻之長短由日出/之早晚景之長短由日行之南北故也○林氏之竒
 曰敬致者孔氏謂敬行其教以致其功則何獨於南/方言之周官冬夏致日左氏曰日官居卿以底日則
[003-17b]
 敬致者致日之謂也○朱子曰伊川云測景以三萬/里為準若有窮然有至一邉已及一萬五千里者而
 天地之位盖如初也此言盖誤所謂升降一萬五千/里中者謂冬夏日行南陸北陸之間相去一萬五千
 里耳非謂周天只三萬里也○王氏天與曰案月令/疏云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毎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
 同此朱子之所引也以此推之自仲春至仲夏滿九/十一日有竒而星宿随天所過之度亦樍至九十一
 度有竒故夏至初昏星鳥嚮西而星火正見南方下/文星虚星昴亦然此四時中星所以不同也○申氏
 時行曰敬致與寅賔寅餞不同盖夏至之日既行於/北陸而不同於春秋之晷測候之所又在於南方而
 不同於出入之處故於夏至之午立土圭之法伺日/行之中天而察其晷影之長短此所謂敬致也○潘
 氏士遴曰夏至午時立八尺表表下横置尺五之土/圭伺日行至中天去極六十七度強夏至之午景與
[003-18a]
 土圭相齊恰長一/尺五寸便是地中
 案堯時夏至日躔在星而初昏中星為大火今夏至/日躔於觜而初昏中星則亢宿中之大角偏東數分
 餘/也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
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
 集傳西謂西極之地也地理今釋西朔方案史記五/帝紀注徐廣曰西者今天水
 之西縣漢屬隴西郡非也西縣秦置在今陕西鞏昌/府秦州界非以和仲宅西而名西之不可為西縣猶
 朔方之不可為朔方郡皆不當専指一處黄度尚書/說云禹貢西被流沙自流沙以西皆夷界山川不紀
[003-18b]
 於職方故稱西以見境域之不至此也朔則北限沙/漠荒茫攸逺山川不可見故稱朔方以為大界或曰
 山海經北荒有幽都山樂史寰宇記/幽州有幽都山皆為附㑹此說良是曰昧谷者以日
 所入而名也孔氏安國曰昧𡨕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餞禮送行者
 之名納日方納之日也申氏時行曰納/日在酉時酉位盖以秋分之
 莫夕方納之日而識其景也西成秋月物成之時所
 當成就之事也宵夜也宵中者秋分夜之刻於夏冬
 為適中也晝夜亦各五十刻舉夜以見日故曰宵孔/氏
 穎逹曰宵/陽氣消也星虚北方𤣥武七宿之虚星秋分昏之中
[003-19a]
 星也孔氏穎逹曰虚𤣥武之中星/七星秋分之日昏時竝見亦曰殷者秋分隂
 之中也夷平也暑退而人氣平也毛毨鳥獸毛落更
 生潤澤鮮好也
 集說孔氏頴逹曰又分命和氏而字仲者○谷者日/所行之道故謂日入之處為昧谷非實有谷而
 日入也○三時皆言日惟秋言夜明日中宵亦中宵/中日亦中春之與秋日夜皆䓁春言出日即以日言
 之秋言納日即以夜言之○孫氏覺曰仲春陽中故/舉日仲秋隂中故舉宵○王氏肯堂曰出日納日之
 日日月之日也日中永短之日日夜之日也○潘氏/士遴曰四方之職皆互文見宅西則嵎夷為東可知
 朔言方則三方可知北曰幽都則南明都可知言南/交則朔方為北可知舉春日中則宵中可知秋宵中
[003-19b]
 則日中可知日永短則宵永短可知春中星全舉七/宿之鳥則夏秋冬之為龍虎𤣥武可知夏獨舉大火
 一辰則春鶉火秋𤣥枵冬大梁可知秋/冬獨言一宿則春星宿夏房宿可知
 案堯時秋分日躔在房而初昏中星為虚今秋分日/躔於翼而初昏中星則斗宿第四星偏東數分餘也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
冬厥民隩鳥獸氄毛
 集傳朔方北荒之地謂之朔者朔之為言蘇也萬物
 至此死而復蘇李氏巡曰萬物盡於北/方蘇而復生故北稱朔猶月之晦而
 有朔也日行至是則淪於地中萬象幽暗故曰幽都
[003-20a]
 朱氏祖義曰即幽州也史/記黄帝之地北至幽陵在察也朔易冬月歲事已
 畢除舊更新所當改易之事也朱子曰朔易亦是時/候嵗一改易於此有
 終而復/始之意日短晝四十刻也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
 宿冬至昏之中星也孔氏穎逹曰西方七宿昴/為中故昴為白虎之中星亦曰
 正者冬至隂之極子為正隂之位也隩室之内也孫/氏
 炎曰室中隠/隩之處也氣寒而民聚於内也氄毛鳥獸生耎毳
 細毛以自温也盖既命羲和造厯制器而又分方與
 時使各驗其實以審夫推步之差聖人之敬天勤民
[003-20b]
 其謹如是是以術不違天而政不失時也又案此冬
 至日在虚昏中昴今冬至日在斗昏中壁中星不同
 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有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餘嵗日四
 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運而舒日道常内轉而
 縮天漸差而西歲漸差而東此嵗差之由唐一行所
 謂歲差者是也古厯簡易未立差法但隨時占候脩
 改以與天合至東晋虞喜始以天為天以嵗為嵗乃
[003-21a]
 立差以追其變約以五十年退一度朱子曰中星自/堯時至今已差
 五十/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
 劉焯取二家中數七十五年為近之然亦未為精密
 也因附著於此
 集說孔氏穎逹曰又重命和氏而字叔者○王氏安/石曰北方以位言之則日月星辰之象皆伏而
 不見以時言之則草木歸根昆蟲閉蟄皆有隠伏之/意故謂之幽都○程子曰落下閎作厯言數百年當
 差一日其差理必然何承天以其差遂立嵗差法以/所差分數攤在所厯之年看一嵗差著幾分其差後
 亦不定獨邵堯夫立差法冠絶古今却於日月交感/之際以隂陽虧盈求之遂不差大抵隂常虧陽常盈
[003-21b]
 故只於這裏差了厯上若是通理所通為多○林氏/之竒曰鳥獸孳尾希革毛毨氄毛盖萬物之微感天
 地至和之氣而動作應時故作厯者觀此以候天時/之早晚如禮記月令云魚上冰獺祭魚倉庚鳴鴻雁
 來之類是堯典之遺法也○朱子曰今之造厯者無/定法只是趕趁天之行度以求合或過則損不及則
 益所以多差因言古之鍾律細算寸分毫釐絲忽皆/是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起古之聖人
 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為之也意古之厯/書亦必有一定之法而今亡矣三代而下造厯者紛
 紛莫有定議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季通常言天之運無常日月星辰積氣皆動
 物也其行度疾徐或過不及自是不齊使我之法能/運乎天而不為天之所運則其疏密遲速或過不及
 之間不出乎我此虚寛之大數縱有差忒皆可推而/不失矣何者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之無定自無差
[003-22a]
 也季通言非是天運無定乃其行度如此其行之差/處亦是常度但後之造厯者為數窄狭而不足以包
 之耳○堯時昏卫星中於午月令差於未漢晋以来/又差今比堯時似差四分之一古時冬至日在牽牛
 今却在斗○太史公厯書說是太初然却是顓頊四/分厯劉歆三統厯唐一行大衍厯最詳備五代王朴
 司天考亦簡嚴然一行王朴之厯皆止用之二三年/即差王朴厯是七百二十加去季通亦用却依康莭
 三百六十數○吕氏祖謙曰既成今歳之終又慮來/歲之始故謂之朔易始而終終而始此天地生生不
 窮之道而聖人體之以贊化育艮始終萬物之意也/○陳氏埴曰謂之中星者當南方之正直午位之中
 者也然星隨天西轉無刻不有中星但其法以初昏/為候故堯典之所指即謂昏中也其以星鳥言者是
 以四象言也其以星火言者是以二十八宿言也要/皆不出於二十八宿四分之則為四象十二分則為
[003-22b]
 十二辰耳然堯典但提其大綱若厯家則轉加密矣/故月令析為十二三統折為二十四氣且兼旦中而
 言則愈析愈宻固不厭析也盖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分其度而得一謂零散數也其一晝
 夜左旋一周天而乂竒一度置周不數而獨數其竒/故謂星日行一度若甲日某星初度中即乙日某星
 二度中日有三百六十六即中星亦有三百六十六/必星官以玉衡窺之毫釐不差斯可以定莭氣而成
 四時若三統分二十四氣在厯家且爾况月令堯典/乎古今厯法不同大抵較踈宻耳○陳氏大猷曰案
 厯家自北齊向子信始首知嵗差之法以古厯指之/凡八十餘年差一度月令日在某宿比之堯時則已
 差矣以日會月在某宿未知中星宜具不合矣故唐/一行云日在虚一則星火星昴皆以仲月昏中而沈
 存中亦云堯典日短星昴今乃日短星束壁以是知/嵗差之法乃厯家之所通知特先儒未之思耳○陳
[003-23a]
 氏櫟曰訂傳謂今冬至日在十昏壁中所謂今者文/公之時也證之今日又不同矣近嵗方氏囬當至元
 十八年辛巳作孫君山經序有曰今冬至日在箕九/度昏室中由此觀之烏可不用嵗差法隨時追其變
 而治厯以與天合哉既當隨時修改以與天合則執/經膠泥以求與占合决所不可也○金氏燧曰歲有
 差數先賢故立嵗差之法以步之差法當以七十三/年者為稍的堯時冬至日在虚七度昏昴中至月令
 時該一千九百餘年月令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昏/奎中至本朝初該一千七百餘年冬至日在斗初度
 昏壁中今延祐又經四十餘年而冬至日在箕八度/矣昏亦壁中以此驗之誠有不同○潘氏士遴曰凡
 測星治地令平規而圜之徑二十歩一尺七寸四分/寸之二六尺為歩周三百六十五寸二十五分一尺
 為一度以象周天之數立一表于地圭之中命曰中/表不動從表之北向南而星星置一表於正南之經
[003-23b]
 頭命曰游儀之表毎日逐星西過以尺量其下去所/表之數毎一尺為一度候星以牽牛為始望星在正
 南之昏時為法從此以後日西過經八日昏時女星/來中故牛為八度復候女星至十二日後虚星來中
 故為十二度復候虚星至十/日後危星來故虚為十度
 案堯時冬至日躔於虚而初昏中星為昴今冬至日/躔於箕而初昏中星則室宿中之雲雨星偏東數分
 餘/也
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
時成歲允釐百工庻績咸熙
 集傳咨嗟也嗟歎而告之也暨及也朞猶周也孔氏/安國
[003-24a]
 曰匝四時曰朞○鄭氏康成曰中數曰嵗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作厯日○陸氏徳明
 曰十日為旬○蘇氏軾曰有六/旬有六日有讀為又占又有通允信釐治工官庶衆
 績功咸皆熙廣也天體至圎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范氏蔚宗曰在天成度在厯成日○胡氏/方平曰四分度之一者天行毎一度計九
 百四十分分為四分則計/四箇二百三十五分也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
 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故日行一日亦繞地一周而
 在天為不及一度積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
 之二百三十五陳氏師凱曰九百四十分者厯家額/設一日細數也二百三十五者即四
[003-24b]
 分日之一也○胡氏方平曰天一度有九百四十分/嵗一日亦有九百四十分均以四分分之毎分計二
 百三十五分是天與/日所行之餘分也而與天㑹是一歲日行之數也
 月麗天而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
 七胡氏方平曰十九分度之七者以九百四十分分/為十九分毎分計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絲六忽
 八秒十九分内中取七分總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絲七忽六秒此月行一日不及天與日常度
 之餘/分也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
 與日會朱子曰天無體只二十八宿便是體且如日/月皆從角起天亦從角起日則一日一周依
 舊只在角上天則一周了又過角些/子日月累上去則一年便與日㑹十二㑹得全日
[003-25a]
 三百四十八陳氏師凱曰十二/箇二十九日也餘分之積又五千九
 百八十八陳氏師凱曰十二箇/四百九十九分也如日法九百四十而
 一得六陳氏師凱曰以九百四十為一日之法而除/五千九百八十八得六箇九百四十為六日
 也/不盡三百四十八黄氏瑞莭曰將餘分五千九百/八十八除之六日外餘三百四
 十八/分也通計得日三百五十四陳氏師凱曰有全日三/百四十八并餘分之積
 得六/日也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陳氏師凱曰即/上除不盡之數
 計四時令三十四/分三分分之二也是一嵗月行之數也嵗有十二月
 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嵗之常數也陳氏師凱/曰厯家設
[003-25b]
 此為常額多於此者/為盈少於此者為虚故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九百四
 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為氣盈胡氏方平曰氣則/二十四氣自今年
 冬至至来年冬至前一日計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是於三百六十日外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
 者為/氣盈月與日㑹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
 十二者為朔虚胡氏方平曰朔則十二月朔自今年/十一月初一至來年十一月初一前
 一日計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是於三/百六十日内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者為朔虚合氣
 盈朔虚而閏生焉金氏燧曰閏所以消/其盈而息其虚也故一嵗閏率
 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黄氏瑞莭曰/將日行所多
[003-26a]
 五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合月行所少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通得十日又八百二十七分一嵗之閏率也
 三嵗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單一
 五歲再閏則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
 五胡氏方平曰三嵗一閏積氣朔之數三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計三十二日六百單一分五嵗再閏
 積五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計五十四日三百七十/五分但五嵗内無再閏而易繫乃有五嵗再閏之文
 者盖以氣盈六日朔虚六日而再閏在五/嵗内者舉成數也在六嵗内者舉本數也十有九歲
 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黄氏瑞節曰十九嵗/七閏合十九歲日行
 所多月行所少通得整日一百九十毎嵗餘分八百/二十七以十九乗之得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以日
[003-26b]
 法九百四十分而一除之得十六日猶餘六百七十/三分并一百九十日通二百單六日又六百七十三
 分也今為七閏月毎月二十九日通二百單三日毎/月餘分四百九十九分以七乗之得三千四百九十
 三以日法九百四十分而一除之得三日猶餘六百/七十三分并二百單三日通二百單六日又六百七
 十三分也所謂氣朔分齊者十九年合氣盈朔虚得/二百單六日不盡六百七十三分七閏月亦二百單
 六日不盡六百七十三分氣之分與朔之分至/十九年而皆齊此所謂氣朔分齊而為一章也故三
 年而不置閏則春之一月入於夏而時漸不定矣子
 之一月入於丑而歲漸不成矣積之之久至於三失
 閏則春皆入夏而時全不定矣十二失閏子皆入丑
[003-27a]
 歲全不成矣其名實乖戾寒暑反易農桑庶務皆失
 其時故必以此餘日置閏月於其間然後四時不差
 而嵗功得成以此信治百官而衆功皆廣也
 集說孔氏安國曰一嵗三百六十六日除小月六為六/日是為一嵗有餘十二日未盈三嵗是得一月
 則置閏焉以定四時之氣節成一嵗之厯象○王氏/肅曰斗之所建是為中氣日月所在斗指兩辰之間
 無中氣故以為閏也○孔氏穎逹曰日日行一度則/一朞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今言三百六十六
 日者王肅云四分日之一又入六日之内舉全數以/言之也○無閏時不定嵗不成故須置閏以定四時
 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歸/餘於終事則不悖是也○黄氏度曰秦顓頊厯置閏
[003-27b]
 在嵗後堯厯考中星定分至隨月置閏故四時不差/遂為後世法○朱子曰天道與日月五星皆是左旋
 天道日一周天而常過一度日一日一周天起度端/終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一度月行不及天十三度
 十九分度之七今人却云月行速日行遲此錯說也/但厯家以右旋為說取其易見日月之度爾○問天
 道左旋自西而東日月右行則如何曰横渠說日月/皆是左旋説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速健次於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被
 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二日天進二度則日為退/二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
 之度又恰周得本數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盡本數/遂與天㑹而成一年是謂一年一周天月行遲一日
 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天為/退了十三度有竒至二十九日半強恰與天相值在
[003-28a]
 恰好處是謂一月一周天進數為順天而左退數為/逆天而右厯家以進數難筭只以退數算之故謂之
 右行且曰日行遲月行速○厯家只算所退之度却/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竒此乃截法故有日月
 五星右行之説其實非右行也横渠云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此說最好○閏餘生於朔
 不盡周天之氣周天之氣謂二十四氣也月有大小/朔不得盡此氣而一嵗日子足矣故置閏○中氣只
 在本月若趲得中氣在月盡後月便當置閏○問厯所/以叅差古今豈無人考得精者曰若考得精宻有箇
 㝎數永不會差伊川說康節厯不會差今厯愈宻而/愈差因以兩手量卓邉云且如這許多濶分作四段
 被他界限濶便有差不過只在一段界限之内容易/推測便有差容易見今之厯法於這四界分作八界
 又分作十六界界限愈密則差數愈逺何故以界限/愈宻而踰越多也其差則一而古今厯法踈密不同
[003-28b]
 故耳只是不曽推得定移來凑合天之運行只有季/通說得好當初造厯便合并天運所蹉之處都算在
 裏幾年後蹉幾分幾年後蹉幾度將這蹉數都算做/正數直推到盡頭如此可以正而不差今人不曽得
 箇太統正說天之運行有差不知天之運行合當如/此○吕氏祖謙曰閏者一嵗之樞紐天地之數惟竒
 則無窮一嵗餘十二日有竒苟不置閏則四時之氣/無由而定一嵗之功無由而成以閏月歸竒始可以
 定時而成嵗○金氏履祥曰周天概舉全日而中星/亦通舉辰象其間度刻則有司隨時推之以與天合
 後世度不足而析為分分不足而又為秒有為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太初則又為八十一分
 日之二十分少劉氏王氏又為五百八十九分日之/百四十五唐大衍又析一度為三千四十分而毎嵗
 日餘三十七分大至朱震統元厯析一度為萬分歲/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四十六分七十二秒半
[003-29a]
 而周天則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二分二十/五秒分秒愈多算法當愈宻久亦未甞不差者聖人
 言天常寛而厯則宻後世作厯常宻而於天反踈盖/聖人因天以定厯後世制厯以推天也○王氏肯堂
 曰日差則月不成月差則時不成時差則嵗不成故/先舉朞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大數以見一嵗之盈虚
 而以置閏月為定四時之要以定四時為成嵗之/要嵗成於時時定於月月正於日此作厯之要也
 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盖舉成數言之即今嵗實/也歴代諸家所定嵗實不一漢志以天周為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在天為一度在厯為一日是以/天周即嵗周也東晋虞喜分天周為三百六十五度
 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餘定嵗周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為四分之一不足宋何承天改天周為
 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嵗周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元郭守敬考古準今定天周為三百六
[003-29b]
 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嵗周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然天周嵗周俱用竒零勢難齊
 一惟邵子元會運世以三百六十為率盖天周為起/數之宗天度既整然後以整馭零為法較易故今時
 憲厯定天周為三百六十度度為六十分分為六十/秒秒以下俱以六十逓折而嵗周為三百六十五日
 二四二一八七五日為十二時時為八刻刻為十五/分分為六十秒秒以下俱以六十遞折二四二一八
 七五當十二時中二時七刻零三分四十五秒歴代/以來雖餘分多寡稍有増損要皆本乎堯典之成數
 而脩明之至月與日㑹而有合朔日與天㑹而有分/至其中氣朔䇿之不齊而氣盈朔虚之數以生乃置
 閏以通之使四時咸得其正此堯/典之法所以為萬世之規範也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放齊曰𦙍子朱啟明帝曰吁嚚訟
[003-30a]
可乎
 集傳此下至鯀績用弗成皆為禪舜張本也疇誰咨
 訪問也若順庸用也堯言誰為我訪問能順時為治
 之人而登用之乎放齊臣名𦙍嗣也𦙍子朱堯之嗣
 子丹朱也啓開也言其性開明可登用也吁者歎其
 不然之辭嚚謂口不道忠信之言訟争辯也朱盖以
 其開明之才用之於不善故嚚訟禹所謂傲虐是也
 此見堯之至公至明深知其子之惡而不以一人病
[003-30b]
 天下也或曰𦙍國子爵堯時諸侯也夏書有𦙍侯周
 書有𦙍之舞衣今亦未見其必不然姑存於此云
 集說孔氏穎逹曰堯任羲和衆功已廣復求賢人欲/任用之○林氏之竒曰虞書上采堯事為舜典
 張本則必推本舜之所以得天下於堯使朱果𦙍國/之君則其事不應載之堯典史記作嗣子丹朱其說
 是也○朱子曰自疇咨若時登庸到篇末只是一事/皆是為禪位設也一舉而放齊舉篇子再舉而驩兜
 舉共工三舉而四岳舉鯀皆不得其人故卒以天下/授舜○吕氏祖謙曰登庸者大用之意也○啓明之
 中有不同君子因啓明以為善小人因啓明以為惡/○姚氏舜牧曰上古為治只是一箇順看此處若時
 若采及舜典若工若上下草木鳥獸可見○龎氏招/俊曰時字泛指氣化若者因風氣漸開而盡裁成輔
[003-31a]
 相之道值人文已著而樹經綸調變之功也朱以啓/眀之才用之嚚訟必致逞已見拂時宜故决其不可
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吁静
言庸違象恭滔天
 集傳采事也都歎美之辭也驩兜臣名共工官名盖
 古之世官族也方且鳩聚僝見也孔氏穎逹曰/僝然見之状言共
 工方且鳩聚而見其功也朱子曰方鳩僝功語未可/曉亦未灼然知僝功為見
 功且依/古注說靜言庸違者静則能言用則違背也象恭貌
 恭而心不然也孔氏穎逹曰貌象/恭敬而心傲狠滔天二字未詳與
[003-31b]
 下文相似疑有舛誤林氏之竒曰象恭云滔天其說/難通故齊唐以謂古者竹簡容
 二十字自象恭至滔天始及一行故傳/者誤書滔天二字○朱子曰羡文也上章言順時
 此言順事職任大小可見鍾氏庚陽曰上順時總治/之職此順事分治之職
 集說陸氏九淵曰堯之知共工丹朱不是於形跡間/見之直是見他心術○時氏瀾曰常人之情言
 人之惡必至忿嫉聖人則有咨嗟歎憫之心○陳氏/櫟曰兜共四凶之二同惡相濟敢為欺罔堯已燭其
 姦未及誅之耳舜既受禪長惡不悛故罪之○羅氏/欽順曰嚚訟圯族剛惡也静言庸違象恭柔惡也小
 人之情状固不止此然即此三者亦足以概之○申/氏時行曰采即禮樂刑政工虞教養等事静言庸違
 者言行不相顧也象恭者表裏不相符也以之順事/安能有實績乎此共工所以不可用也○姚氏舜牧
[003-32a]
 曰驩兜是黨惡的人與放齊不同然共工方鳩僝功/亦是實事小人欲自見於天下何甞不竭力供職微
 著其功惟是言行相違表裏不一任以大事必至傾/覆耳○王氏肯堂曰事而曰若者凡事莫不有當然
 不易之理遵而行之無所違悖是之謂順/知此則雖通變宜民亦行其所無事也
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懐山襄陵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
族岳曰异哉試可乃已帝曰徃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集傳四岳官名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也湯湯水
 盛貌洪大也孟子曰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
[003-32b]
 也盖水涌出而未洩故氾濫而逆流也割害也孔氏/穎逹
 曰刀害為割/故割為害也蕩蕩廣貌懐包其四面也㐮駕出其上
 也大阜曰陵浩浩大貌滔漫也極言其大勢若漫天
 也俾使乂治也言有能任此責者使之治水也僉衆
 共之辭四岳與其所領諸侯之在朝者同辭而對也
 於歎美辭鯀崇伯名孔氏穎逹曰周語云有崇伯鯀/鯀是崇君伯爵故云鯀崇伯之
 名/歎其美而薦之也咈者甚不然之之辭方命者逆
 命而不行也王氏曰圎則行方則止方命猶今言廢
[003-33a]
 閣詔令也盖鯀之為人悻戾自用不從上令也圯敗
 族類也言與衆不和傷人害物鯀之不可用者以此
 也楚辭言鯀婞直是其方命圯族之證也岳曰四岳
 之獨言也异義未詳疑是已廢而復強舉之之意潘/氏
 士遴曰說文异舉也曰/舉哉便有不得已意試可乃已者盖廷臣未有能
 於鯀者不若姑試用之取其可以治水而已言無預
 他事不必求其備也朱子曰异哉是不用亦可試可/乃已言試而可則用之亦可已
 而已/之也堯於是遣之徃治水而戒以欽哉盖任大事不
[003-33b]
 可以不敬聖人之戒辭約而意盡也載年也孔氏穎/逹曰夏
 曰嵗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孫炎/曰載取萬物終而更始是年之别名九載三考功用
 不成故黜之
 集說孔氏頴逹曰人有性雖不善才堪立功者衆皆/據之言鯀可試冀或有益故遂用之李顒曰堯
 雖獨明於上衆多不逹於下故不得不副倒懸之望/耳○鯀既無功早應黜廢而待九年無成始退之者
 水為大災而百官謂鯀能治及遣徃治非無小益下/人見其有益謂鯀實能治之日復一日以終三考三
 考無成衆人乃服然後退之祭法云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脩鯀之功然則禹之大功顧亦因鯀是治水
 有益之驗但不能成功耳○程子曰古之時民居少/人各就髙而居中國雖有水亦未為害也及堯之時
[003-34a]
 人漸多漸就平廣而居水氾濫乃始為害當是時龍/門未闢伊闕未析砥柱未鑿堯乃因水之氾濫而治
 之以為天下後世無窮之利非堯時水特為害也盖/已久矣上世人少就髙而居則不為害後世人多就
 下而處則為害也○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至公之/心能舍已從人盡天下之議則不能成其功豈方命
 圯族者所能哉鯀雖九年弗成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惟其功有緒故其自任益強咈戾圯族益甚公
 議隔而人心離是以其惡愈顯而功卒不可成也○/薛氏季宣曰四岳不名尊大臣之禮也其所以咨四
 岳者四岳輔導之任而諸侯之長也○黄氏度曰箕/子曰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
 疇彜倫攸斁水失其性而五行皆亂彜倫由是而斁/是之謂毁其類堯見微知著衆人固不識也夫有材
 而不知道逆而施之鮮不敗其類者○朱子語類問/四岳百揆曰四岳是總在外諸侯之官百揆則總在
[003-34b]
 内百官者又問四岳是一人是四人曰汝能庸命巽/朕位不成讓於四人又如咨二十有二人乃四岳九
 官十二牧尤見得四岳只是一人○問堯既知鯀如/何猶用之曰鯀也是有才智想見只是狠拗自是所
 以楚辭說鯀婞直以亡身必是他去治水有不依道/理壊事處○庸命方命之命皆謂命令也庸命者言
 能用我之命以巽朕位也方命者言止其命令而不/行也○時氏瀾曰觀徃欽哉之命見鯀非無治水之
 材所以方命圯族本於忽視天下使其降志下心知有/天下有所當敬則命何敢方族何敢圯自然成功而
 餘矣○陳氏經曰聖人觀人觀其心術不觀其才朱/之啓明共之僝功鯀之試可其才豈無所長心術不
 正其才適足為為惡之資耳○陳氏大猷曰於人所/共賢而賢之易於人所共賢而知其非賢難○吴氏
 澂曰邵子皇極經世書帝堯六十一載命鯀治水六/十九載其績弗成或疑績用弗成盖在舜既徴庸之
[003-35a]
 後史言之於此以終上事也○申氏時行曰上而方/命則必不能體君之心下而圯族則必不能全民之
 命又何以順水之道而治之哉堯之所言謂其徳之/不足用也岳之強舉取其才之猶可用也堯知之而
 復用之者盖以方割之民不可以坐視而一已之見/不可先四岳耳此堯所以有愛民之仁而卒不失為
 知人/之智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
徳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
烝烝又不格姦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
[003-35b]
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集傳朕古人自稱之通號吴氏曰㢲遜古通用言汝
 四岳能用我之命而可遜以此位乎盖丹朱既不肖
 羣臣又多不稱故欲舉以授人而先之四岳也否不
 通忝辱也明明上明謂明顯之下明謂已在顯位者
 揚舉也側陋微賤之人也言惟徳是舉不拘貴賤也
 蘇氏軾曰明其髙/明者揚其側陋者師衆錫與也四岳羣臣諸侯同辭
 以對也鰥無妻之名虞氏舜名也王氏肅曰虞地名/也○皇甫氏謐曰
[003-36a]
 今河東太陽山西虞地是也○/黄氏度曰虞今觧州安邑縣俞應許之辭予聞者
 我亦嘗聞是人也如何者復問其徳之詳也岳曰四
 岳獨對也瞽無目之名言舜乃瞽者之子也舜父號
 瞽叟心不則徳義之經為頑母舜後母也象舜異母
 弟名傲驕慢也諧和烝進也言舜不幸遭此而能和
 以孝使之進進以善自治而不至於大為姦惡也程/子
 曰烝烝勉益漸進之意○陳氏埴曰不格/姦亦謂能感動其慈愛之心至於和豫女以女與
 人也時是刑法也二女堯二女娥皇女英也此堯言
[003-36b]
 其將試舜之意也荘子所謂二女事之以觀其内是
 也盖夫婦之間隠微之際正始之道所繫尤重故觀
 人者於此為尤切也釐理降下也陳氏埴曰釐降只/是他經理二女下
 降時/事爾媯水名在今河中府河東縣皇輿表河中府今/平陽府河東縣今
 蒲州竝/隸山西出歴山入河爾雅曰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
 水之名盖兩水合流之内也故從水從内盖舜所居
 之地孔氏頴逹曰媯水在河東虞鄉縣歴山西西流/至蒲坂縣南入於河舜居其旁周武王賜陳胡
 公之姓為媯為舜居媯水故也○薛氏季宣曰媯水/出觧州觧縣地理今釋媯汭在今山西平陽府蒲州
[003-37a]
 界案孔安國傳云舜所居媯水之汭經典釋文云汭/水之内也皆不以汭為水名而水經注云歴山有舜
 井媯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異源同歸渾流南/入於河史記正義亦引地記云河東郡青山東山中
 有二泉南流者媯水北流者汭水今考山西平陽府/蒲州南有媯汭二水皆南注大河與水經注地記二
 書合盖汭本訓北訓内又為小水入大水之名或後/人見媯水北有一小水入媯遂蒙堯典文而加名耳
 嬪婦也虞舜氏也史言堯治装下嫁二女於媯水之
 北使為舜婦於虞氏之家也欽哉堯戒二女之辭即
 禮所謂徃之女家必敬必戒者况以天子之女嫁於
 匹夫尤不可不深戒之也
[003-37b]
 集說孔氏安國曰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在位/七十年則時年八十六○以二女妻舜觀其施
 法度於二女將使治國故先使治家○周子曰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聧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媯汭舜可禪乎吾兹
 試矣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於身而已矣○司馬/氏光曰舜自脩於畎畝之中而閒於堯此舜之所難
 也舜在畎畝之中而堯聞之此堯之所難也○程子/曰四岳堯之輔臣固賢者也堯將禪帝位固宜先四
 岳四岳不能當復使之明揚在下之可當者宜其得/聖人也後世多疑以為岳可授則盍授之不可授則
 何命之也夫将以天下之公器授人堯其冝獨為之/乎故先命之大臣百官以至天下有聖過於已者必
 見推矣遞相推譲卒當得最賢者矣事事次序理自/當然○曽氏敗曰唐虞建官内有百揆四岳時無百
[003-38a]
 揆則官無隆於四岳四岳之賢於羣臣可知想其徳/未足以宅百揆則於庸命有所不能可知古之人自
 知甚明其所不當受者雖與之天下不受也○朱子/曰先儒多疑舜乃前世帝王之後在堯時不應在側
 陋此恐不然上古人夀長傳數世之後經歴之逺自/然有微而在下者○呂氏祖謙曰明明揚側陋見堯
 為天下得人之意廣大無間自朝廷自草野自幽隠/自逺僻明者可舉則眀之側陋者可舉則揚之其公
 天下之道如此○堯曰予聞者不過亦嘗聞舜之名/非堯先有欲遜舜之心學者因予聞之說以為堯已
 知有舜欲用之久矣先遜四岳料其必辭待其薦而/後用舜此後世之心也盖堯雖聞舜賢舜為人果
 如何堯亦未知也觀如何二字足以見堯之心○時/氏瀾曰四岳之舉舜指家庭之事而言之堯之試舜
 亦於家庭之事而觀之○真氏徳秀曰堯問若時登/庸之人而放齊以朱對又問若采之人而驩兜以共
[003-38b]
 工對又問治水之人而四岳以鯀對此不當舉而舉/者也後問可以巽位之人而四岳以舜對此當舉而
 舉者也堯於其不當舉者則吁而歎之於其當舉者/則俞而然之此其所以為聖歟○陳氏大猷曰舜自
 處頑嚚傲之間而盡其道固難使二女處焉而亦盡/其道尤難使非化二女與已同徳安能如此二女亦
 舜之儔也歟○羅氏欽順曰能使頑父嚚母傲弟相/與感化而不格姦則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矣非甚盛
 徳其孰/能之
 總論程子曰自放勲至格於上下堯之徳也自克明/俊徳至於變時雍堯治天下之道也自乃命義
 和至庻績咸熙堯立治之法也自帝曰疇咨以下至/萹終言堯之聖眀能知人也○吕氏祖謙曰堯典一
 篇始終無非欽也始之欽明終之欽哉其中曰允恭/曰欽若曰敬授曰寅賔寅餞曰敬致曰徃欽哉皆以
[003-39a]
 敬為辭○熊氏禾曰韓子曰堯以是道傳之舜舜以/是道傳之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則堯典是第一傳道
 之祖以前雖有伏羲神農黄帝三聖人者作孔子作/易大傳不過略述其開物成務大概而已創制立法
 盖未詳也堯典曰放勲孔子稱之亦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盖混沌既判至堯適當一元文
 眀之㑹也○人君以一身出而為天地人物之宗主/不過為生民立極盡其輔相財成之道三才之責既
 盡則聖人之能事畢矣○董氏鼎曰帝堯為五帝之/盛帝堯典為百篇之首篇吕氏謂書首二典猶易首
 乾坤乾君道坤臣道也天地之道備於乾坤而君臣/之道見於二典至當之論也然堯典篇中不過三大
 莭脩齊治平一也治厯明時二也知人舉舜三也節/目有三而綱領惟一一者欽而已欽敬者一心之主
 宰而萬事之根本見於脩齊治平者此敬見於治厯/明時者亦此敬見於知人傳賢者亦此敬一篇之中
[003-39b]
 言欽不一曰恭曰寅何徃非一敬所貫通者先儒謂/敬者百聖傳心之法讀是書者宜亦曰毋不敬○薛
 氏瑄曰書載堯舜之事皆先徳行而後/事功事功之大者莫大於用人之一事
 案古之帝王有治法有道法有心法治法三才竝建/命羲和以厯象所以治天時也咨四岳以俾乂所以
 治水土也咨若時若采所以治民事也道法者欽明/以下至親睦平帝皆是也惟心法則欽之一字可以
 聚衆徳貫治道聖聖相傳不越乎此非獨一書中綱/領即堯典一篇三致意焉雖其說必待程朱發之而
 大昭其義然上古史官實足窺見大聖之精微其言/已揭日月而行矣舜典悉同於堯二聖人所以為千
 古立極禹湯文武周公寕外是歟雖然用人乃為治/之最要者所以末三節歸重於疇咨可見不得其人
 而輔佐之雖堯舜不能為治則/知人之難可不兢兢慎之歟
[003-40a]
 
 
 
 
 
 
 
 
[003-40b]
 
 
 
 
 
 
 
欽定書經傳説彚纂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