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6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清-王頊齡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
  書序
   集傳漢劉歆曰孔子修易序書班固曰孔子纂書
   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今考序文於見存之
   篇雖頗依文立義而識見淺陋無所發明其間至
   有與經相戾者於已亡之篇則依阿簡略尤無所
   補其非孔子所作明甚顧世代久逺不可復知然
[000-1b]
   孔安國雖云得之壁中而亦未嘗以為孔子所作
   但謂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與討論墳典等語
   隔越不屬意亦可見今姑依安國壁中之舊復合
   序為一篇以附卷末而疏其可疑者於下云
   集說孔氏穎達曰安國既以同序為卷檢此百篇/凡有六十三序序其九十六篇明居咸有一
   德立政無逸不序所由直云咎單作明居伊尹作/咸有一德周公作立政周公作無逸六十三序者
   若汨作九共九篇槀飫十一篇共序其咸又四篇/同序其大禹謨臯陶謨益稷夏社疑至臣扈伊訓
   肆命徂后太甲三篇盤庚三篇說命三篇泰誓三/篇康誥酒誥梓材二十四篇皆三篇同序其帝告
[000-2a]
  釐沃汝鳩汝方伊陟原命髙宗肜日髙宗之訓八/篇皆共卷類同故同序同序而别篇者三十三篇
  通明居無逸等四篇為三十七篇加六十三即百/篇也○馬氏廷鸞曰書序自為一篇堯典之後皆
  相續/之辭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
堯典
 集傳聰明文思欽明文思也光宅天下光被四表也
 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以虞書也作者追言作書之意
 如此也
[000-2b]
 集說孔氏安國曰言聖徳之逺著遜遁也老使攝遂/禪之○程子曰聼廣曰聰視逺曰明文文章也
 謂文理明順成文也思謀慮意思也謂其含蓄堯以/此聰明文思臨治天下其道光顯故云光宅言光顯
 而居天下也○蘓氏軾曰聖人之徳如日月之光貞/一而無所不及也○林氏之竒曰昔在者篇首起語
 之辭書序自為一篇故以昔在帝堯起於篇首遜遁/也春秋夫人姜氏遜于齊公遜于邾其義盖出於此
 遜于位非謂逃遁而去也盖厭倦萬幾之務將使舜/攝行天子之事而嬗焉孟子所謂堯老而舜攝也○
 朱子曰小序多可疑堯典一篇自是說堯一代為治/之次第至讓于舜方止今却說是讓于舜後方作舜
 典亦是説一代政事之始終却說歴試諸難是為要/受讓而作也○馬氏廷鸞曰案維昔黃帝法天則地
 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此太史公序傳之文與
[000-3a]
 書序堯典之說一也是皆古策書史官/之序語如此今史記序傳亦自為一篇
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歴試諸難作舜典
 集傳側微微賤也歴試徧試之也諸難五典百揆四
 門大麓之事也今案舜典一篇備載一代政治之終
 始而序止謂歴試諸難作舜典豈足以盡一篇之義
 集說孔氏安國曰為庶人故微賤嗣繼也試以治民/之難事○孔氏穎達曰此云側微即堯興側陋
 也不在朝廷謂之側其人貧賤謂之微居處褊隘故/言陋昭八年左傳云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似其繼
 世相傳常有國土孔言為庶人者堯典云有鰥在下/此云虞舜側微必是為庶人矣蓋至瞽瞍始失國也
[000-3b]
 ○黃氏度曰舜自虞即帝位都安邑或曰蒲坂或曰/平陽○呂氏祖謙曰舜之聞本於師錫而此言堯聞
 者人君以天下為耳目四岳/之薦即堯之聞君臣一體也
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飫
 集傳漢孔氏曰言舜理四方諸侯各設其官居其方
 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類使相從也汨治作興也言
 治民之功興也槀勞飫賜也凡十一篇亡今案十一
 篇共只一序如此亦不可曉
 集説孔氏穎達曰凡此不見其經暗射無以考中孔/氏順其文為傳耳是非不可知也他皆倣此○
[000-4a]
 左傳言犒師者以師枯槁用酒食勞之是槀得為勞/也襄二十六年左傳云將賞為之加膳加膳則飫是
 飫得為賜也○葉氏夢得曰别生因生以賜姓也分/類胙土以命氏也故禹平水土後亦曰錫土姓○朱
 子曰方設居方逐方各設其居之道九共九篇劉侍/讀以共為邱言九邱也劉原父云古文邱共相近誤
 為共○問張子以别生分類為明庶物察人倫恐未/安曰書序本無證據今引來解說更無理㑹了○陳
 氏經曰隨方别居方之法如/所謂量地制邑度地居民
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謨益稷
 集傳矢陳申重也序書者徒知臯陶以謨名禹以功
 稱而篇中有來禹汝亦昌言與時乃功懋哉之語遂
[000-4b]
 以為舜申禹使有言申臯陶使有功其淺近如此而
 不知禹曷嘗無言臯陶曷嘗無功是豈足以知禹臯
 陶之精微者哉
 集說孔氏穎達曰臯陶為帝舜陳其謀禹為帝舜陳/已成所治水之功舜因其所陳從而重美之史
 錄其辭作大禹臯陶二謨又作益稷凡三篇也篇先/大禹序先言臯陶者臯陶之篇臯陶自先發端禹乃
 然而問之臯陶言在禹先故序先言臯陶益稷之篇/亦是禹之所陳因臯陶之言而禹論益稷在臯陶謨
 後故後其篇○林氏之竒曰虞史既述二典又序其/君臣之間嘉言善政以為三篇備二典之所未備○
 一序分三篇者竹簡所載不能多分為三篇便簡冊/而已非謂大禹謨盡在第一篇臯陶謨盡在第二篇
[000-5a]
 也三篇中凡禹所言皆大禹謨凡臯陶所言皆臯陶/謨○朱子曰帝舜申之序者之意見書中臯陶陳謨
 了帝曰來禹汝亦昌言故先説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又使禹亦陳昌言耳今書序固不能得書意後
 來説書者又不曉序者之意只管穿鑿求巧妙耳○/帝舜申之之説亦嘗疑之既而考其文則此序乃三
 篇之序也臯陶矢厥謨即謂臯陶謨篇也禹成厥功/即謂大禹謨篇也陳九功之事故曰成厥功也申重
 也帝舜因臯陶陳九徳而禹俞之因復申命禹曰來/禹汝亦昌言而禹遂陳益稷篇中之語此一句序益
 稷篇也以此讀之文意甚明不煩生意○小序只是/周秦間低手人作然後人亦自理㑹他本義未得且
 如禹謨序申重也序者本意先説臯陶後説禹謂舜/欲令禹重説故將申字繋禹字蓋伏生書以益稷合
 於臯陶謨而思日贊贊襄哉與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相連申之二字便見舜令禹重言之意此是序者本
[000-5b]
 意今人都不如此説説得雖多皆非其本意也○陳/氏櫟曰案朱子語錄甚明蔡氏不純祖述仍用交互
 申禹使有言申臯/陶使有功之説
禹别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
 集傳别分也分九州疆界是也隨山者隨山之勢濬
 川者濬川之流任土者任土地所宜而制貢也
 集說陸氏德明曰九州周公職錄云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春秋説題辭云州之言殊也
 ○孔氏穎達曰計九州之境當應舊定而云禹别者/以堯遭洪水萬事改新此為作貢生文故言禹别耳
 ○黃氏度曰肇十二州禹并為九州商周因之疆域/進退微有不同因時之宜也以職方界域與禹貢合
[000-6a]
 觀為可見○林氏之奇曰禹之取民既有田賦又有/貢篚者鄭氏謂以所出之穀市其土地所生異物各
 獻其所有蓋九州之内土地所生之物有可以供天/子服食器用必使之得以辨其多寡以充每歲之常
 賦以是知所謂貢者其實乃在于九等田賦之内非/于田賦之外别有貢也夫九州之貢雖有上下輕重
 之不同皆不過乎什一此所以為任土作貢也貢乃/賦稅之總稱不必漆絲鹽絺之類然後謂之貢蓋併
 與田賦之所出包篚之所入皆在其中矣○呂氏祖/謙曰先别九州使疆界既定水乃可治隨山有兩説
 一謂水源皆出於山山脈與水脈通隨山即所以導/水一謂隨山開道以觀水勢而治之隨山濬川見禹
 之智任土作貢見禹之仁○陳氏大猷曰隨與任行/其所無事也隨其土之所有而不責其所無是謂任
 土/
[000-6b]
啓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
 集傳經曰大戰于甘者甚有扈之辭也序書者宜若
 春秋筆然春秋桓王失政與鄭戰于繻葛夫子猶書
 王伐鄭不曰與不曰戰者以存天下之防也以啓之
 賢征有扈之無道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也序書者
 曰與曰戰若敵國者何哉孰謂書序為夫子作乎
 集說孔氏安國曰夏啓嗣禹立伐有扈之罪○黃氏/度曰與賢與子孟子論之盡矣謳歌訟獄朝覲
 皆歸啓啓是以嗣禹而立不知扈何以不服至於天/子親征而猶大戰于其國野哉禹禪征苗啓繼征扈
[000-7a]
 人心不同故事變多端也○朱子曰交兵曰戰○呂/氏祖謙曰讀書者必觀其時識其變堯舜禹三聖相
 承渾然無間至啓而有跋扈之臣臣與君抗其勢若/均其體若敵遂至於戰視有苗弗率汝徂征之氣象
 有間/矣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集傳經文已明此但疣贅耳下文不注者放此
 集說陸氏德明曰五子名字書傳無聞仲康蓋其一/也○孔氏穎達曰昆弟五人自有長幼故稱昆
 弟○馬氏廷鸞曰如湯誓大誥等初未嘗言所作之/意而引序以冠之此為得體否則安知是篇何自而
 作乎至五子歌旅獒之/類復加以序則為贅矣
[000-7b]
羲和湎淫廢時亂日𦙍徃征之作𦙍征
 集傳以經考之羲和蓋黨羿惡仲康畏羿之強不敢
 正其罪而誅之止責其廢厥職荒厥邑爾序書者不
 明此意亦曰湎淫廢時亂日亦有所畏而不敢正其
 罪耶
 集說孔氏安國曰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自/唐虞至三代世職不絶承太康之後沈湎於酒
 過差非度廢天時亂甲乙𦙍國之君受王命徃征之/○孔氏穎達曰經云酒荒于厥邑惟言荒酒不言好
 色故訓淫為過言耽酒為過差也聖人作厯數以紀/天時不存厯數是廢天時也日以甲乙為紀不知日
[000-8a]
 食是亂甲乙也○蘇氏軾曰羲和掌天地四時之官/堯時為四人今此有國邑而以沈湎得罪則一人而
 已不知其何自為一也○陳氏櫟曰廢時失分至之/節亂日紊甲乙之序○陳氏大猷曰帝王之道莫大
 於奉天堯作厯象舜作璣衡蓋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羲和之征仲康可謂知帝王之
 家法矣先儒於此書疑焉者蓋以時日為輕也夫葛/伯不祀不過其身自得罪於祖宗而湯以為始征羲
 和廢時亂日使人君上失奉天之道下失生民之務/其罪過於不祀遠矣又況有脅從渠魁之事乎學者
 不疑湯之征葛而疑𦙍/侯之征羲和者過矣
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
 集說孔氏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邱遷焉故/曰從先王居○陸氏徳明曰此五亡篇舊觧是
[000-8b]
 夏書馬鄭之徒以為商書兩義竝通○孔氏穎達曰/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云帝立子生
 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邱及今湯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
 未詳聞也○孔言湯自商邱遷焉以相土之遷商邱/其文見於左傳耳此言不必然也何則相土契之孫
 也自契至湯凡八遷若相土至湯都遂不改豈契至/相土三世而七遷也相土至湯必更遷都但不知湯
 從何地而遷亳耳必不從商邱遷也○經文既亡其/義難明孔以意言耳所言帝告不知告誰序言從先
 王居或當告帝嚳也○陳氏櫟曰契帝嚳子舜封之/商賜姓子嚳元都亳帝告疑即帝嚳釐理治沃沃饒
 之/土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
[000-9a]
 集說孔氏安國曰為夏方伯得專征伐葛國伯爵也/廢其土地山川及宗廟神祇皆不祀湯始伐之
 伐始於葛○孔氏穎達曰王制云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
 不孝者君黜以爵是言不祀必廢其土地山川之神/祇及宗廟皆不祀故湯始征之湯伐諸侯始於葛仲
 虺之誥云初征自葛是也孟子湯居亳/與葛為鄰云云是説伐始於葛之事也
伊尹去亳適夏既醜有夏復歸于亳入自北門乃遇汝
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集傳漢孔氏曰先王帝嚳也醜惡也不期而㑹曰遇
 鳩方二臣名五篇亡
[000-9b]
 集說孔氏穎達曰湯欲以誠輔桀冀其用賢以治不/可匡輔乃始伐之此時未有伐桀之意故貢伊
 尹使輔之○黃氏度曰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進之/於桀古者貢士壹適謂之好徳再適謂之賢賢三適
 謂之有功伊尹五就桀幸桀之改徳也醜言其徳垢/穢為可醜也於是為不足事伐桀定於伊尹醜夏歸
 亳之日始入國門而遇汝鳩汝方與論夏事二臣商/賢人二書必有異同之論惜乎其亡也○張氏九成
 曰惜二篇之亡不得見湯尹之心而孫武乃曰/商之興也伊摰在夏以伊尹為反間甚可怪也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
 集傳以伊尹為首稱者得之咸有一德亦曰惟尹躬
 暨湯咸有一德陑在河曲之陽鳴條在安邑之西升
[000-10a]
 自陑義未詳漢孔氏遂以為出其不意亦序意有以
 啓其陋與
 集說孔氏穎達曰桀都在亳西當從東而徃今乃升/道從陑升者從下向上之名言陑當是山阜之
 地歴險迂路為出不意故也鳴條在安邑之西桀西/出拒湯故戰于鳴條之野伊訓曰造攻自鳴條朕哉
 自亳今安邑見有鳴條陌○林氏之奇曰伊尹既醜/有夏以歸而桀之作惡不悛終無改過之意於是相
 湯伐夏救民也湯得伊尹必使之就桀而輔以正之/至於五反而桀終不改然後伐之天下後世知湯之
 伐桀非其本心也彼以伊尹為湯作間於夏者此乃/戰國之士以己之私意臆度伊尹者也升自陑者所
 從伐夏之道也漢孔氏意謂桀都安邑在亳之西從/東而徃湯不由安邑之東而由其西兵法所謂出其
[000-10b]
 不意者也蘇氏曰古今地名道路有易改不可知者/安知陑鳴條之必在安邑西邪升陑以戰記事之實
 猶泰誓言師渡孟津而已此説甚善夫威文節制之/師已無事於詐謀而况湯武之仁義乎謂出其不意
 者其説固陋矣而唐孔氏又謂湯承禪代之後嘗為/桀臣慙而且懼故出其不意果如此説則湯之伐夏
 是誠何心哉○朱子語類問湯誓升自陑先儒以為/出其不意如何曰此乃序説經無明文要之今不的
 見陑是何地何以辨其正道竒道湯武之興決不如/後世之譎詐若陑是取道近亦何必迂路大抵讀書
 須求其要處古人所謂味道之腴最有理又問凡書/傳中如此者皆可且置之曰固當然○呂氏祖謙曰
 升自陑或謂出其不意豈王者之師哉或謂湯得人/和不必地利亦非人情也王者固仁義之兵然利害
 向背亦必決擇升自陑必用/師當行之道夏之可攻處也
[000-11a]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集傳程子曰聖人不容有妄舉湯始欲遷社衆議以
 為不可而不遷是湯有妄舉也蓋不可者湯不可之
 也唐孔氏以於時有議論其事者詳序文以為欲遷
 者湯欲之也恐未必如程子所言要之序非聖人之
 徒自不足以知聖人也三篇亡
 集說孔氏安國曰湯承堯舜禪代之後順天應人故/革命創制改正易服變置社稷而後世無及句
 龍者故不可而止言夏社不可遷之義○孔氏穎達/曰湯既勝夏欲遷其社無人可代句龍故不可而止
[000-11b]
 於時有議論其事故史敘之為篇○易革卦彖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大傳云改正朔易服色此
 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故於是之時變置社稷昭二/十九年左傳云共工氏冇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
 社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已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已來祀之祭法云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
 子曰農能殖百榖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
 為社是言變置之事也湯於初時社稷俱欲改之周/棄功多於柱即令廢柱立棄而上世治水土之臣其
 功無及句龍者故不可遷而止漢世儒者説社稷有/二左傳説社祭句龍稷祭柱棄惟祭人神而已孝經
 説社為土神稷為榖神句龍柱棄是配食者也孔無/明説而此序云遷社孔傳云無及句龍即以社為句
 龍也疑至與臣扈相類當是二臣名也蓋亦言其不/可遷之意馬融云聖人不可自專復用二臣自明也
[000-12a]
 ○程子曰湯以為國既亡則社自當遷然遷之不若/不遷之愈故但屋之春秋書亳社災是魯有亳社屋
 之故有火災也記喪國之社屋之○陳氏櫟曰孔注/謂後世無及句龍者故不可而止此易社神非遷社
 也書亡本無所考據以序意詳之初欲遷夏社作夏/社篇繼以二臣之議而止故又作疑至臣扈篇自商
 初不遷夏社垂為後法周遂亦不遷商社所以亳社/春秋猶存焉忠厚之仁監戒之義蓋兩得之始以為
 可卒也不可縱以人言而不可主/之者亦湯也伊川之説正不必辨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
典寶
 集傳三朡國名今定陶也俘取也俘厥寶玉恐亦非
[000-12b]
 聖人所急篇亡
 集說孔氏安國曰三朡國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桀/自安邑東入山出太行東南涉河湯緩追之不
 迫遂奔南巢俘取也玉以禮神使無水旱之災故取/而寳之二臣作典寳一篇言國之常寳也○孔氏穎
 達曰楚語云玉足以庇廕嘉榖使無水旱之災則寳/之韋昭云玉禮神之玉也言用玉禮神神享其徳使
 風雨調和可以庇廕嘉榖故取而寳之○葉氏夢得/曰非貪其寳也國之庸器也則非以珍異為寳可知
 矣/
 附錄鄭氏伯熊曰胡氏春秋傳曰古者寳玉世守罔/敢失墜以昭先祖之徳存肅敬之心告終易代
 𢎞璧琬琰天球夷玉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矢莫不陳/列非直為觀美也先王所寳傳及其身全而歸之則
[000-13a]
 可以免矣况神器之大者乎典寳之作其以祖宗之/物所當常寳若無徳則天亦不可常可不儆戒乎
湯歸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誥
 集傳大坰地名
 集說孔氏安國曰自三朡而還○孔氏穎達曰上言/遂伐三朡故傳言自三朡而還不言歸自三朡
 而言歸自夏者伐夏而遂逐桀於今方始旋歸以自/夏告廟故序言自夏傳本其來處故云自三朡耳大
 坰當是定陶向亳之路所經湯在道而言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故仲虺至此地而作誥也○林氏之奇
 曰此篇序上一句言其作誥之時下一句言其所誥/之地而湯之慙徳與夫仲虺之所以廣湯之意者初
 無一言及之若此之類其/為史官記載之辭也審矣
[000-13b]
湯既黜夏命復歸于亳作湯誥
 集說孔氏安國曰黜退也退其王命以伐桀大義告/天下○孔氏穎達曰史錄其事作湯誥仲虺在
 路作誥此至亳乃作故次仲虺之下○陳氏櫟/曰諸侯來朝湯告之以與天下更始序意欠明
咎單作明居
 集傳一篇亡
 集說孔氏安國曰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孔氏穎達曰百篇之序此類有四伊
 尹作咸有一徳周公作無逸作立政與此篇直言所/作之人不言作者之意蓋以經文分明故略之馬融
 云咎單為湯司空傳言主/土地之官蓋亦為司空也
[000-14a]
成湯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肆命徂后
 集傳孟子曰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
 甲顛覆湯之典刑史記太子太丁未立而死立太丁
 之弟外丙二年崩又立外丙之弟仲壬四年崩伊尹
 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序書者以經文首言奉嗣王祗
 見厥祖遂云成湯既沒太甲元年後世儒者以序為
 孔子所作不敢非之反疑孟子所言與本紀所載是
 可歎也肆命徂后二篇亡○吳氏曰太甲諒隂為服
[000-14b]
 仲壬之喪以是時湯葬已久仲壬在殯太甲太丁之
 子視仲壬為叔父為之後者為之子也祗見厥祖謂
 至湯之廟蓋太甲既立伊尹訓于湯廟故稱祗見厥
 祖若止是殯前既不當稱奉亦不當稱祗見也
 集說孔氏安國曰肆命陳天命以戒太甲徂后陳徃/古明君以戒○蘇氏軾曰太史公案世本湯之
 後二帝七年而後至太甲其迹明甚不可不信而孔/安國獨據經臆度以為成湯沒而太甲立且以是歳
 改元學者因謂太史公為妄初無二帝而太史公妄/增之豈有此理哉殷道親親兄死弟及若湯崩舍外
 丙而立太丁之子則殷道非親親矣安國謂湯崩/之歳而太甲改元不待明年者亦因經文以臆也
[000-15a]
 附錄孔氏安國曰太甲太丁子湯孫也太丁未立而/卒及湯沒而太甲立稱元年○孔氏穎達曰周
 法以踰年即位知此即以其年稱元年者此經云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太甲
 中篇云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若是踰年即位二者皆當以正月行事何以用
 十二月也明此經十二月是湯崩之踰月太甲中篇/三祀十二月是服闋之踰月以此知湯崩之年太甲
 即稱元年也顧氏云殷家猶質踰月即改元年以明/世異不待正月以為首也商謂年為祀序稱年者序
 以周世言之故也據此經序及太甲之篇太甲必繼/湯後而殷本紀與經不同彼必妄也○陳氏大猷曰
 孔氏謂太丁未立而卒程子謂年齒也外丙方二歳/仲壬方四歲故立太甲此説是也邵康節皇極經世
 書起於堯即位之甲辰歴譜帝王世次湯起乙未太/甲起戊申無外丙仲壬也謂湯崩甲立非同一年則
[000-15b]
 可謂中間猶隔七年則非成湯既沒而以太甲元年/繼之則太甲繼湯明矣况康節厯數所譜悉與經合
 又何疑乎○胡氏一桂曰案湯後有外丙仲壬二王/蔡氏力主之邵子經世書又合孔注朱子孟子集注
 亦云二説未知/孰是闕之可也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
作太甲三篇
 集傳案孔氏云桐湯葬地也若未葬之辭蓋上文祗
 見厥祖言湯在殯故此不敢為已葬使湯果在殯則
 太甲固已密邇其殯側矣捨殯而欲密邇湯於將葬
[000-16a]
 之地固無是理也孔氏之失起於伊訓序文之繆遺
 外丙仲壬二帝故書㫖不通
 集説孔氏安國曰不用伊尹之訓不明居喪之禮不/知朝政故曰放○孔氏穎達曰經稱營于桐宮
 密邇先王知桐是湯葬地也舜放四凶徙之逺裔春/秋放其大夫流之他境嫌此亦然故辨之云不知朝
 政故曰放與彼放逐事同故亦稱放也○王氏天與/曰思庸漢孔氏曰念常道蘇氏曰思用伊尹之言也
 陳氏曰孟子所謂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聼伊尹之訓已者也
伊尹作咸有一德
 集說孔氏安國曰言君臣皆有純一之徳以戒太甲/○孔氏穎達曰太甲既歸於亳伊尹致仕而退
[000-16b]
 恐太甲徳不純一故作此篇以戒之此主戒太甲而/言臣有一徳者欲令太甲亦任一徳之臣經云任官
 惟賢材左右惟其人是戒太甲使善用臣也○朱氏/祖義曰伊尹示太甲以傳心之要故咸有一徳之書
 作焉太甲克終允德徳固一矣然人心無常一念茍/差則前日之允徳安保其不變哉伊尹告歸之際猶
 以為慮一徳其大矣乎明乎一徳之理推而為用人/已一也君民一也幽明古今終始無適非一伊尹心
 欲太甲君臣咸有純/一之徳故以名篇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集說孔氏安國曰沃丁太甲子伊尹既致仕老終以/三公禮葬訓暢其所行功徳之事咎單忠臣名
 作此篇以戒也○孔氏穎達曰皇甫謐云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餘歲○蘇氏軾曰咎單訓伊尹事猶
[000-17a]
 曹參述行蕭何之政也咎單作明居司空之職也舜/宅百揆亦司空之事也禹作司空以此考之自堯舜
 至商蓋嘗以司/空為政也歟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伊陟贊于巫咸作
咸又四篇
 集説孔氏安國曰祥妖怪二木合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孔氏穎達曰二木合生謂共處生也七
 日大拱伏生書傳有其文鄭云兩手搤之曰拱生七/日而見其大滿兩手也殷本紀云一暮大拱所聞不
 同故説異也五行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時則有/青眚之祥漢書五行志云肅敬也内曰恭外曰敬人
 君行已體貌不恭則不能敬木色青故有青眚之祥/是言木之變怪是貌不恭之罰也○禮有贊者皆以
[000-17b]
 言告人故贊為告也君奭傳曰巫氏也名咸鄭云巫/咸謂之巫官者案君奭咸子又稱賢父子竝為大臣
 必不世作巫官故孔言巫氏是也○王氏安石曰兆/乎物者禍福特未定皆謂之祥應以徳則為福應以
 不徳則為禍○眞氏徳秀曰史記云太戊立伊陟為/相桑榖生于朝一暮大拱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
 聞妖不勝徳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徳太戊從之/祥桑枯死太戊遇災而懼如此故周公稱之曰昔在
 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是可謂知中宗之心矣
太戊贊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集説孔氏安國曰告以改過自新原臣名○孔氏穎/達曰言太戊贊于伊陟惟告伊陟不告原也史
 錄其事而作伊陟原命二篇則太戊告伊陟亦告原/俱以桑榖事告故序總以為文也原是臣名而云原
[000-18a]
 命猶如囧命畢命也○陳氏榇曰咸乂以巫咸能乂/王家也意此臣下自相警戒之書太戊又告命二臣
 意此君臣交/相警戒之書
仲丁遷于囂作仲丁
 集說孔氏安國曰大戊子去/亳囂地名陳遷都之義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集說孔氏安國曰仲丁/弟相地名在河北
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集傳沃丁太甲之子咎單臣名伊陟伊尹之子太戊
[000-18b]
 沃丁弟之子桑榖二木合生于朝七日而拱妖也巫
 咸臣名囂相耿皆地名囂相在河北耿在河東耿鄉
 河水所毁曰圯凡十篇亡
 集說孔氏安國曰亶甲子圯于相遷于耿河水所毁/曰圯○孔氏穎達曰此三篇皆是遷都之事竝
 陳遷都之義如盤庚之誥民也發其舊都謂之遷到/彼新邑謂之居遷于囂與居相亦事冋也李顒云囂
 在陳留浚儀縣皇甫謐云在河北或曰今河南敖倉/未知孰是○孔以河亶甲居相祖乙即亶甲子故以
 為圯于相地乃遷都于耿也據文圮于耿謂遷來于/耿為水所毁更遷他處故言毁于耿耳非既毁乃遷
 耿也盤庚云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及其數之惟有亳/囂相耿四處而已知此既毁于耿更遷一處盤庚又
[000-19a]
 自彼處而遷於殷耳殷本紀云祖乙遷于邢馬遷所/為説耳鄭云祖乙去相居耿而國為水所毁於是修
 德以禦之不復從也錄此篇者善其改政而/不徙如鄭所言稍為文便但未可依信也
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盤庚三篇
 集傳以篇中有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序遂曰盤庚五
 遷然今詳于今五邦之下繼以今不承于古罔知天
 之斷命則是盤庚之前已自有五遷而作序者考之
 不詳繆云爾也又五邦云者五國都也經言亳囂相
 耿惟四邦耳盤庚從湯居亳不可又謂之一邦也序
[000-19b]
 與經文既已差繆史記遂謂盤庚自有五遷誤人甚
 矣
 集說孔氏穎達曰商自成湯以來屢遷都邑盤庚最/在其後故序總之經言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故
 序言盤庚五遷傳嫌一身五遷故辨之云自湯至盤/庚凡五遷都也上文言自契至于成湯八遷并數湯
 為八此言盤庚五遷又并數湯為五湯一人再數故/班固云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其實止十二也此序云
 亳殷下傳云殷亳之别名則亳殷/即是一都湯遷還從先王居也
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作說命三篇
 集傳案經文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是高宗
[000-20a]
 夢得良弼形象乃審其狀貌而廣求于四方說築傅
 巖之野與形象肖似如序所云似若高宗夢得傅說
 姓氏又因經文有羣臣百官等語遂謂使百官營求
 諸野得諸傅巖非惟無補經文而反支離晦昧豈聖
 人之筆哉
 集說孔氏安國曰盤庚弟小乙子名武丁徳高可尊/故號高宗夢得賢相其名曰説使百官以所夢
 之形象經求之於野得之於傅巖之谿命説為相使/攝政○孔氏穎達曰以工為官見其求者衆多故舉
 百官言之皇甫謐云使百工寫其形象則謂工為工/巧之人與孔異也谿是水流之處巖是山崖之名序
[000-20b]
 稱傅巖傳云傅巖之谿以巖是縂名故序言之耳○/林氏之奇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徳創業垂統有功
 者祀以為祖守文之主有徳者祀以為宗其廟皆百/世而不毁商人立廟之制其所祖而祀之者成湯是
 也所宗而祀之者太甲太戊高宗是也宗之者既不/止於一人則人不可以無别故以太甲為太宗太戊
 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曰太曰中曰高者所以為廟之/制也唐室以宗為廟號之常稱不復論徳而先王建
 廟立宗之制至是紊矣○呂氏祖謙曰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慾將至有開必先高宗舊學于廿盤恭黙
 思道至誠所召必有以開其先矣故形於夢大抵誠/則一一則通至誠者志為氣之帥見之於夢無非兆
 朕之先故夢得説遂信之而不疑而果得之其後/如武王言朕夢協朕卜皆周禮之所謂正夢也
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已訓諸王作高宗
[000-21a]
肜日高宗之訓
 集傳經言肜日而序以為祭成湯經言有雊雉而序
 以為飛雉升鼎耳而雊載籍有所傳歟然經言典祀
 無豐于昵則為近廟未必成湯也宗廟都宫堂室深
 逺幽邃而飛雉升立鼎耳而鳴亦已異矣高宗之訓
 篇亡
 集說孔氏安國曰耳不聰之異○孔氏穎達曰經言/肜日有雊雉不知祭何廟嗚何處故序言祭成
 湯升鼎耳以足之禘祫與四時之祭祭之明日皆為/肜祭不知此肜是何祭之肜也洪範五行傳云視之
[000-21b]
 不明時則有羽蟲之孽先儒多以此為羽蟲之孽非/為耳不聰也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鼎三足三公象
 也而以耳行野烏居鼎耳是小人将居公位敗宗廟/之祀也鄭云雉升鼎耳而鳴象視不明天意若云當
 任三公之謀以為政劉鄭雖小異其為羽蟲之孽則/同與孔意異詩云雉之朝雊尚求其雖説文云雊雄
 雉鳴也雷始動雉乃鳴而雊其頸○名高宗之訓所/以訓高宗也此二篇俱是祖已之言竝是訓王之事
 但所訓事異/分為二篇
 附録金氏履祥曰此篇首稱高宗肜日終言無豐于/昵高宗廟號也似謂高宗之廟昵近廟也似是
 祖庚繹于高宗之廟惟史記謂此書/作于祖庚之時而其説又不分明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
[000-22a]
 集傳咎惡乘勝也詳祖伊所告無一言及西伯者蓋
 祖伊雖知周不利於商而又知周實無所利於商序
 言殷始咎周似亦未明祖伊奔告之意
 集說孔氏安國曰祖伊祖已後賢臣戡亦勝也○陸/氏徳明曰黎國名尚書大傳作耆○林氏之竒
 曰文王之為西伯得專征伐之權出於紂之命也黎/乃諸侯之國其地密邇王畿其君黨惡於紂而虐用
 其民文王既專征伐於是率師戡黎而勝之曰殷始/咎周者非是舉殷國之人皆知咎周也但指祖伊而
 言之耳史記曰祖伊聞之而始咎周此言為得其實/周人既乗黎而勝之祖伊恐其将不利於殷為是震
 恐而奔告于紂也○袁氏黙曰周人乘其勢以戡之/戡如左傳戡定禍亂曰武○董氏鼎曰祖伊奔告于
[000-22b]
 受蓋謂民罔弗欲喪而大命者不至耳初無怨于周/而曰殷始咎周何也經明曰西伯而序曰周人何也
殷既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少師
 集說孔氏安國曰錯亂也告二師而去紂○孔氏穎/達曰不指言紂惡而言錯亂天命者天生蒸民
 立君以牧之為君而無君道是錯亂天命為惡之大/故舉此以見惡之極耳○林氏之竒曰微子箕子皆
 有國邑故以其爵為稱比干雖為三孤於王朝而未/有封爵故不以爵稱三人皆是紂之懿親位尊職近
 與紂同其休戚者也紂之暴虐不道於人事顛倒錯/亂而無所統故天命亦皆至於紛錯此篇所載皆其
 錯天命之事也此三人者知其滅亡不旋踵而至矣/情廹於中不能自已故微子謀於比干箕子而箕子
 遂言國勢危迫如此吾三人者所處不同各當順其/勢之所宜因其心之所安以處乎是而不可以茍同
[000-23a]
 殷史得之以為此篇○董氏鼎/曰錯亂天命如孟子所謂逆天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

 集傳十一年者十三年之誤也序本依放經文無所
 發明偶三誤而為一漢孔氏遂以為十一年觀兵十
 三年伐紂武王觀兵是以臣脅君也張子曰此事間
 不容髪一日而命未絶則是君臣當日而命絶則為
 獨夫豈有觀兵二年而後始伐之哉蓋泰誓序文既
[000-23b]
 有十一年之誤而篇中又有觀政于商之語偽泰誓
 得之傳聞故上篇言觀兵之事次篇言伐紂之事司
 馬遷作周本紀因亦謂十一年觀兵十三年伐紂訛
 繆相承展轉左驗後世儒者遂謂實然而不知武王
 蓋未始有十一年觀兵之事也且序言惟十有一年
 武王伐殷繼以一月戊午師渡孟津即記其年其月
 其日之事也夫一月戊午既為十三年之事則上文
 十一年之誤審矣孔氏乃離而二之於十有一年武
[000-24a]
 王伐殷則釋為觀兵之時於一月戊午師渡孟津則
 釋為伐紂之時上文則年無所繫之月下文則月無
 所繫之年又序言十一年伐殷而孔氏乃謂十一年
 觀兵十三年伐殷是蓋繆中之繆遂使武王蒙數千
 百年脅君之惡一字之誤其流害乃至於此哉
 集說朱子曰柯國材言序稱十有一年史稱十有三/年書序不足慿至洪範謂十有三祀則是十三
 年明矣使武王十一年伐殷到十三年方訪箕子不/應如是之緩此説有理○陳氏櫟曰案此之一月即
 武成之一月壬辰也戊午即中篇之戊午次于河朔/也二月旁死魄壬辰則戊午二十八日也經之十有
[000-24b]
 三年即洪範之十有三祀也一年之一字誤顯然矣/○董氏鼎曰泰誓誓三篇非一時一所所作序謂作
 於一日豈/理也哉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作牧誓
 集傳戎車馳車也古者馳車一乘則革車一乘馳車
 戰車革車輜車載器械財貨衣装者也司馬法曰一
 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
 五人廐養五人樵汲五人馳車七十五人革車二十
 五人凡百人二車故謂之兩三百兩三萬人也虎賁
[000-25a]
 若虎賁獸之勇士百人之長也
 集說陳氏櫟曰一虎賁必長百人一乘車總用百人/以虎賁數合車數蓋三萬人也○董氏鼎曰經
 無戎車而序乃自言之何也豈其附會禮記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而為此序歟孟子蓋亦本於此
武王伐殷徃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集傳歸獸歸馬放牛也武成所識其事之大者亦多
 矣何獨先取於歸馬放牛哉
 集說林氏之竒曰此篇是武王克商之後史官記載/其本末以見其一時應天順人之大槩自徃伐
 之初至於歸獸之後其所施設/政事皆識於此識謂紀其事也
[000-25b]
 附録吳氏棫曰史記本紀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班固亦云歸狩當以狩為正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集傳唐孔氏曰言殺受立武庚者序自相顧為文未
 見意也
 集說程子曰武王不曾殺紂紂自殺遂言殺紂也○/蘇氏軾曰洪範大法也武王所以問洪範者明
 武王之得箕子蓋師而不臣也箕子之言曰殷其淪/䘮我罔為臣僕殷亡則箕子無復仕之道以此表正
 萬世為君臣之法如伯夷叔齊之志也太史公曰武/王封箕子朝鮮而不臣也非五服之外賔客之國則
 箕子不可得而侯也然則曷為為武王陳洪範也天/以是道畀禹而傳至于箕子不可使自我而絶也以
[000-26a]
 武王而不傳則天下無復可傳者矣故為箕子者傳/道則可仕則不可此叙書之意也○呂氏祖謙曰殷
 之當勝紂之當殺武庚之當立箕子之當以歸竝行/而無心循天命之正由至公之理也除天下之大害
 傳天下之大法事之重一也以箕子歸以字當深玩/箕子自言殷其淪喪我罔為臣僕又言我不顧行遯
 其無臣服歸周之意久矣曰以箕子歸見箕子不欲/歸以箕子歸者武王也自武王言之見其能尊徳樂
 道屈致賢者自箕子言之見其道統在身欲遺範/百王未嘗渝其不欲歸周之意而又不得不言也
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
 集傳宗彝宗廟彝尊也以為諸侯分器篇亡
 集說孔氏穎達曰序云邦諸侯者立邦國封人為諸/侯也樂記云封有功者為諸侯詩賚序云大封
[000-26b]
 於廟謂此時也釋言云班賦也周禮有司尊彞之官/鄭云彜亦尊也鬱鬯曰彝彝法也言為尊之法正然
 則盛鬯者為彜盛酒者為尊皆祭宗廟之酒器也分/宗廟彝器酒尊以賦諸侯既封乃賜之也○昭十二
 年左傳楚靈王云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竝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十五年傳
 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杜預云謂明徳之分器也
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集傳獻貢也
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
 集傳篇亡
[000-27a]
 集說孔氏安國曰殷之諸侯伯爵也南方逺國武王/克商慕義來朝芮伯周同姓圻内之國為卿大
 夫陳威徳以命巢○孔氏穎達曰武王克商即來受/周之王命知是殷之諸侯伯是爵也仲虺之誥云成
 湯放桀于南巢或此巢是也故先儒相傳皆以為南/方之國今聞武王克商慕義而來朝也鄭𤣥以為南
 方世一見者孔以夷狄之爵不過子此君伯爵夷夏/未明故直言逺國也○芮伯在朝作命必是王臣旅
 訓為陳陳王/威徳以命巢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集說孔氏穎達曰案經周公策命之書自納金縢之/匱及為流言所謗成王悟而開之史叙其事乃
 作此篇○陳氏櫟曰周公納祝冊于金縢之匱中耳/周公東征而歸之後史作此書述禱疾事為始耳書
[000-27b]
 非周公作也此序不特不/能盡此書之事大意全非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集傳三監管叔蔡叔霍叔也以其監殷故謂之三監
 集說孔氏安國曰黜絶也將以誅叛之義大誥天下/○黄氏度曰大誥專為黜殷而作湯伐夏遂黜
 夏命武王伐殷不黜殷命因其國立武庚武庚叛乃/黙殷命何也曰湯黜夏命固以為天下之公也天下
 不幸而復有放伐之事不可以為典常故立武庚繼/殷後其意以為天遂廢之雖其國猶在不能病天下
 天將興之則雖周亦當退聼以俟天命之所授是亦/為天下之公也天卒歸周未嘗改命武庚為亡國後
 而弗克畏天悁忿妄作蓋嘗受周封爵而臣周矣今/乃叛之而招天下以為亂是豈得復存哉或曰武庚
[000-28a]
 於周為讎得間稱兵無乃不可乎曰非也凡殺人而/不義雖國君不得行於匹夫故具讎當復殺之而義
 者雖匹夫不得讎讎之則死武王行天討為天下誅/殘賊而可讎乎武庚能從父於死則可既受周封爵
 而叛周則不可凡此天下之通義也○呂氏祖謙曰/序言三監而不及武庚武庚之叛生於三監之謀也
 書言武庚而不及/管蔡為親者諱也
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啓代殷後作微子之命
 集傳微子封於宋為湯後
 集說孔氏穎達曰黜殷命謂絶其爵也樂記云武王/克殷既下車投殷之後於宋爾時未為殷之後
 也初封於宋不知何爵此時因舊宋命之為公令為/湯後使祀湯耳○林氏之竒曰封微子為書以命之
[000-28b]
 蓋陳其所以封之之意而勉以所當為之事後世之/命官必以制書蓋出於此○吴氏棫曰微子封宋蓋
 在武王時此書乃爵為上公申命之書如孔氏/之説則是微子前此朱封至成王而始封非矣
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于東
作歸禾
 集說孔氏安國曰唐叔食邑内得異禾異畝同穎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徳所致周公東征未還故
 命唐叔以禾歸周公唐叔後封晉○孔氏穎達曰歸/禾年月史傳無文不知在啓金縢之先後也王啓金
 縢正當禾熟之月若是前年得之於時王疑未解必/不肻歸周公當是啓金縢之後喜得東土和平而有
 此應故以歸周公也昭元年左傳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所滅之唐即晉國是也然則得禾之時未封於
[000-29a]
 唐從後稱之/為唐叔耳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集傳唐叔成王母弟畝壟也穎穗也禾各一壟合為
 一穗葛氏曰唐叔雖幼因禾必有獻替之言成王既
 悟風雷之變因命唐叔以禾歸周公于東旅陳也二
 篇亡
 集說孔氏安國曰已得唐叔之禾遂陳成王歸禾之/命而推美成王善則稱君天下和同政之善者
 故周公作書以嘉禾名篇○陳氏經曰此天地委和/借草木之靈以彰成王周公始疑終信之象乃君臣
[000-29b]
 和同之徳之所感召也唐叔獻諸天子必以此意歸/美稱徳成王不有歸美於周公知有公不知有已也
 周公不有歸美於成王知有王不知有已/也二書雖亡君臣和氣藹然猶可想見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

 集傳案胡氏曰康叔成王叔父也經文不應曰朕其
 弟成王康叔猶子也經文不應曰乃寡兄其曰兄曰
 弟者武王命康叔之辭也序之繆誤蓋無可疑詳見
 篇題又案書序似因康誥篇首錯簡遂誤以為成王
[000-30a]
 之書而孔安國又以為序篇亦出壁中豈孔鲋藏書
 之時已有錯簡邪不可考矣然書序之作雖不可必
 為何人而可必其非孔子作也
 集説左傳定四年祝鮀曰分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封畛土略命以
 殷誥而封於殷虚啓以商政疆以周索○孔氏穎達/曰酒誥梓材亦戒康叔但因事而分之康誥戒以德
 刑又以化紂嗜酒故次以酒誥卒若梓人之治材為/器為善政以結之○康圻内國名管蔡郕霍皆國名
 則康亦國名而在圻内惟鄭𤣥以康/為諡號以史記世家云生康伯故也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000-30b]
 集說孔氏穎達曰成王於時在豐欲居洛邑以為王/都使召公先徃相其所居之地因卜而營之王
 與周公從後而徃召公於庶殷大作之時乃以王命/取幣以賜周公因告王宜以夏殷興亡為戒史序其
 事作召誥○呂氏祖謙曰豐者舊都宗周之地也洛/邑之宅一以道里之均受四方之朝㑹一以遷有商
 之民一以定周鼎此國家之大事也成王重其事使/召公大臣先徃相宅建作洛之規摹故召公因作誥
 使成王知/艱難之理
召公既相宅周公徃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
 集說林氏之竒曰使來告卜者當周公之至洛王尚/在塗故遣使而來所以得吉卜告於成王也王
 之至洛蓋後周公而來也先儒又謂周公與王之相/問答乃周公既成洛邑又歸宗周之後故篇末云王
[000-31a]
 在新邑明戊辰以前皆是宗周之事此亦不然篇内/有曰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又曰公定予徃已是成
 王将退而歸鎬京欲周公留居於洛/則其相與應答皆在洛邑也明矣
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
 集傳遷殷頑民在作洛之前序書者考之不詳以為
 成周既成遷殷頑民繆矣詳見本篇題
 集説陳氏櫟曰書稱商王士殷多士殷遺多士未始/目為頑民小序之云然殊失周家忠厚之意其
 失不但昧遷殷/民之先後也
周公作無逸
[000-31b]
 集説孔氏安國曰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無逸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悅周公作
君奭
 集傳蘇氏曰舊說或謂召公疑周公陋哉斯言也愚
 謂序文意義含糊舊説之陋有以啓之也
 集說林氏之竒曰相成王為左右者言周召以師保/而為成王左右之相説命曰王置諸其左右命
 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周召之為左右相是亦陳/善閉邪以輔成人主之徳也惟周召既為左右相故
 因命以為二伯分總天下之諸侯王制曰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夫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
[000-32a]
 是也召公自武王時已居太保之位至於成王即政/之後將欲與周公謝事告老故周公作此篇言已不
 得不留輔成王兼留召公共政蘇氏曰周公何以不/歸也察成王之德未可以舍而去也周公齊百官以
 輔王而王之所用悉其私人受教於王者此其徳豈/能離師友而弗反也哉此説是矣然不獨此也殷之
 餘民染紂之化草竊姦宄無所不為至康王之世而/其餘風猶未殄茍一舉措之失宜則彼將乘間而起
 矣此周公所以長慮却顧而以為不可告歸也○陳/氏櫟曰書中略不見召公不悦之意諸説揣摩皆序
 之陋/啓之
蔡叔既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
 集説蘇氏軾曰蔡叔死于囚不得稱沒仲為卿士無/囚父用子之理蓋釋之矣仲踐蔡叔之舊國以
[000-32b]
 鮮為始封之君則周既/赦其罪矣故得稱沒
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
 集傳踐滅也篇亡
 集説孔氏安國曰成王即政淮夷奄國又叛王親征/之遂滅奄而徙之○孔氏穎達曰周公攝政之
 初奄與淮夷從管蔡作亂周公征而定之成王即政/淮夷與奄又叛成王親徃征之成王即政始封伯禽
 費誓之稱淮夷徐戎竝興魯侯征之王伐淮夷魯伐/徐戎是同時討伐知成王即政之年復叛也○黄氏
 度曰淮夷種類不一奄蓋其大者也淮夷嘗與管蔡/叛周故周公伐奄成王朝諸侯于洛邑淮夷又不至
 成王於是東伐淮夷遂踐奄奄猶首亂也踐蹂也謂/滅其國也成王始祭天地宗廟見諸侯遷殷民封蔡
[000-33a]
 踐奄禮樂征伐無不行焉作書/名成王政言王政於此成也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集傳史記作薄姑篇亡
 集説孔氏安國曰已滅奄而徙其君及人臣之惡者/於蒲姑蒲姑齊地近中國教化之言將徙奄新
 立之君於蒲姑告召/公使作册書告令之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周公作立政
 集説胡氏士行曰無逸立政相為經緯無無逸之心/則立政方冊而已無立政之體則勞於細故秦
[000-33b]
 皇隋文之程石傳餐矣○朱氏祖義曰周公戒成王/以用人之事不曰用人而以立政名篇蓋謂得人則
 政自/立
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集傳成王黜殷久矣而於此復言何邪
 集説黄氏度曰還歸在豐作周官周官書成自文王/之廟發之古者大命令大誥誓皆發於祖廟○
 林氏之竒曰召誥序曰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蓋宅洛者亦是朝廷之大事故至于豐以告
 廟也○陳氏櫟曰序言歸在豐書云歸于宗周乃歸/鎬非豐也自惟周王撫萬邦至董正治官乃此書之
 本序辭甚明/白小序贅矣
[000-34a]
成王既伐東夷肅愼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愼之命
 集傳賄賂也義未詳篇亡
 集説孔氏安國曰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貊之屬武/王克商皆通道焉成王即政而叛王伐而服之
 故肅慎氏來賀榮國名同姓諸侯為卿大夫王使之/為命書以幣賄賜肅愼之來賀○孔氏頴達曰肅愼
 氏以王戰勝逺來朝賀王賜以財賄使榮伯為䇿書/以命之嘉其慶賀慰其勞苦之意○魯語云武王克
 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於是肅慎氏來賀貢楛矢則/武王之時東夷服也成王即政奄與淮夷近者尚叛
 明知逺夷亦叛蓋成王親伐淮夷而滅之又使偏師/伐東夷而服之君統臣功故言王伐不是成王親自
 伐也肅愼之於中國又逺於所伐諸夷見諸夷既服/故懼而來賀也○晉語云文王諏於蔡原訪於辛尹
[000-34b]
 重之以周召畢榮榮於文王之時名次畢公之下則/是大臣也未知此時榮伯是彼榮公以否或是其子
 孫也同姓諸侯相傳為然注國語者亦云榮周同姓/不知時為何官○黄氏度曰肅愼海外國魏時東夷
 挹婁通中國云即古肅/愼在扶餘東千餘里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告周公作
亳姑
 集傳此言周公在豐漢孔氏謂致政歸老之時而下
 文君陳之序乃曰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
 方未命君陳時成周蓋周公治之以公沒故命君陳
[000-35a]
 然則公蓋未嘗去洛矣而此又以為在豐將沒則其
 致政歸老果在何時邪篇亡
 集説孔氏穎達曰帝王世紀云文武葬于畢畢在杜/南長安西北序説葬周公之事其篇乃名亳姑
 與序不相允㑹其篇既亡不知所道○蘇氏軾曰畢/有文武墓亳姑蒲姑也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至此
 并告以遷歟○黄氏度曰伊尹從湯葬周公從文武/葬皆國禮猶後世陪葬山陵也○吕氏祖謙曰公欲
 葬成周蓋宗臣垂死憂國之心以邦之安危惟兹殷/士致不忘之意意不在葬也成王領其意不從其葬
 使祔于/文武也
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000-35b]
 集説孔氏安國曰成王重周公所營故命君陳分居/正東郊成周之邑里官司作書命之○孔氏穎
 達曰分别居處正此東郊成周之邑成周周之下都/成王重周公所營猶恐殷民有不服之者故命君陳
 分正東郊成周也以畢命之序言分居知此分亦為/分居分别殷民善惡所居即畢命所云旌别淑慝表
 厥宅里是也言東郊者鄭云天子之國五十里為近/郊今河南洛陽相去則然是言成周之邑為周之東
 郊也○蘇氏軾曰君陳命于周公之後畢公之前必/周之老臣也鄭𤣥以為周公子非也畢公成王之父
 師弼亮四世豈以周公之子先之○陳氏櫟曰治洛/以化殷民為重故君陳畢命曰尹兹東郊保釐東郊
 雖以東郊言實全付以治洛之任也君陳繼周公畢/公繼君陳其任一也小序一分字辭意欠明或者遂
 謂分東郊之地成周之邑使君陳為之正長/王城之事君陳不與焉此說蓋小序誤之也
[000-36a]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
 集説黃氏度曰召公以太保為冢宰畢公以司馬兼/太師畢公序召公下名數不同也召畢率諸侯
 為諸侯長也君奭周召相重在/師保顧命召畢相重在率諸侯
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
 集傳尸天子亦無義理太康尸位羲和尸官皆言居
 其位而廢棄其事之稱序書亦用其例謬矣
 集説孔氏穎達曰康王既受顧命主天子之位羣臣/進戒於王王遂報誥諸侯史叙其事作康王之
 誥伏生以此篇合於顧命共為一篇後人知其不可/分而為二○黃氏度曰周人大封諸侯重監牧之權
[000-36b]
 齊魯衛晉土壤廣斥當時固有翼衞之效數傳之後/事體必變周公成王見其幾矣故二書變禮皆為訓
 飭諸侯○呂民祖謙曰遂繼事之辭也既宅尊位繼/即誥諸侯其辭之廹則其勢必有不容己者四國流
 言之變未逺亟頒新天子之號令所以鎮浮議而折/姦萌哀恫不言之際康王二公豈得已而不已者乎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集傳分居里者表厥宅里殊厥井疆也
 集説孔氏穎達曰周禮内史云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此云命作冊者命内史為冊書以
 命畢公○林氏之竒曰成周郊即君陳序所謂東郊/成周成周為王城之東郊故因謂之成周郊也篇内
 曰保釐東郊即此郊也分居里言分其居里於成周/東郊之地○陳氏櫟曰案此序康王命作問畢一句
[000-37a]
 文義難通必有缺誤孔傳似為得之而朱子非之何/也○大意謂王命作冊書以任畢公耳○朱氏祖義
 曰商俗三紀之後與周公君陳之時大異化之尤難/蓋是時為善已衆不可無所勸為惡雖寡不可無所
 懲非有元老重望不足以/膺此責康王所以命畢公
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牙
 集傳序無所發明曰周云者殊無意義或曰此春秋
 王正月例也曰春秋魯史故孔子繫之以王此豈其
 例邪下篇亦然
 集說黃氏度曰諸侯有司徒司馬司空亦有宗伯司/寇故天子司徒以下稱大以别之○林氏之竒
[000-37b]
 曰是時大司徒缺穆王命君牙為之篇内有/曰𢎞敷五典式和民則此正大司徒之職也
穆王命伯囧為周大僕正作囧命
 集說孔氏穎逹曰正長也周禮大馭中大夫大僕下/大夫此言大僕正則官高於大僕為周禮大御
 若是大僕何須云正乎且此經云命汝作大正正于/羣僕案周禮大御最為長既稱正于羣僕故以為大
 御中大夫且與君同車最為親近故春秋隨侯寵少/師為車古漢書文帝愛趙同命之為御凡御者最為
 密昵故此經云汝無昵于憸人大僕雖掌/燕朝非親近之任是下大夫不得為長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集傳此序亦無所發明但增一夏字自古刑辟之制
[000-38a]
 豈專為夷狄不為中夏邪或曰訓夏贖刑謂訓夏后
 氏之贖刑也曰夏承虞治不聞變法周禮亦無五刑
 之贖其非古制明甚穆王耄荒車轍馬跡無所不至
 呂侯竊舜典贖刑二字作為此刑以聚民財資其荒
 用夫子以其書猶有哀矜之意而錄之至其篇首特
 以耄荒二字發之其意微矣詳見本篇
 集說孔氏穎達曰呂侯得穆王之命為天子司宼之/卿穆王於是用呂侯之言訓暢夏禹贖刑之法
 呂侯稱王之命而布告天下史錄其事作呂刑○經/言陳罰贖之事不言何代之禮故序言訓夏以明經
[000-38b]
 是夏法王者代相革易刑罰世輕世重殷以變夏周/又改殷夏法行於前代廢已久矣今復訓暢夏禹贖
 刑之法以周法傷重更從輕以布告天下以其事合/於當時故孔子錄之以為法○陳氏大猷曰呂命二
 字為句疑/有闕文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集傳經文止言秬鬯而此益以圭瓚有所傳歟抑錫
 秬鬯者必以圭瓚故經不言歟
 集說孔氏安國曰以圭為杓柄謂之圭瓚幽王為大/戎所殺平王立而東遷洛邑晉文侯迎送安定
 之故錫命焉○孔氏穎達曰祭之初酌鬱鬯之酒以/灌尸圭瓚者酌鬱鬯之杓杓下有槃瓚即槃之名也
[000-39a]
 是以圭為杓之柄故謂之圭瓚周禮典瑞云祼圭有/瓚以肆先生以祼賓客鄭司農云於圭頭為器可以
 挹鬯鄭𤣥云肆解牲體以祭因以為名爵行曰祼漢/禮瓚槃大五升口徑八寸下有槃口徑一尺詩云瑟
 彼玉瓚黃流在中也傳云玉瓚圭瓚也黃金所以飾/流鬯也鄭云黄流秬鬯也圭瓚之状以圭為柄黃金
 為勺青金為外朱中央是説圭瓚之形狀也禮無明/文而知其然者祭統云君執圭瓚祼尸大宗執璋瓚
 亞祼鄭云圭瓚璋瓚祼器也以圭璋為柄酌鬱鬯曰/祼然則圭瓚璋瓚惟柄以圭璋為異其瓚形則同考
 工記玉人云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大璋中璋/九寸邉璋七寸厚寸鼻寸鄭云鼻勺流也凡流皆為
 龍口也三璋之勺形如圭瓚是鄭以璋形如此知圭/瓚亦然毛傳又云九命然後錫以秬鬯圭瓚則晉文
 侯於時九命為東西大伯故得受此賜也○林氏之/奇曰序言秬鬯圭瓚而篇中特言秬鬯此亦互見其
[000-39b]
 義以相備也○陳氏櫟曰成王以秬鬯錫周公於作/洛之餘見西周所以盛平王以秬鬯錫文侯於遷洛
 之始見東周所以衰蓋以我周東遷於晉焉依已位/已定不啻足矣錫賚之重可以成王待周公者待文
 侯矣記曰賜弓矢然後征賜圭瓚然後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茍以此律之今賜圭瓚則文侯可
 自為鬯不資於天子矣錫以圭瓚則假之禮器賚以/弓矢則假之兵權又不止於成王待周公者矣嗚呼
 其周之/東乎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竝興東郊不開作費誓
 集傳徐徐戎也夷淮夷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經稱淮夷徐戎序言徐夷略之也/諸侯之制於郊有門恐其侵逼魯境故東郊之
[000-40a]
  門不開○蘇氏軾曰二寇皆在魯東東郊門不開非/謂冦已至東郊也如漢烽火通甘泉而棘門霸上皆
  屯兵吳楚七國反而閉函谷關耳蓋戒嚴也○林氏/之竒曰曲阜魯之所都左傳所謂少皥之虚者也魯
  之分地實禹貢徐州之境其地南抵於淮徐戎淮夷/蓋東方戎夷之種落錯居於魯之境内者也常紂之
  時中國無政嘗侵入職方之地肆為吞噬則其心必/不利於齊魯之建國故伯禽之始居曲阜而淮夷徐
  戎竝興者蓋與之爭魯也戎之與夷壤地相望蓋有/脣齒犄角之勢服則俱服叛則俱叛常武之詩曰率
  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悶宮之詩曰/保有鳬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莫不率從
  言淮浦必言徐土言徐宅必言淮/夷明此二者嘗有竝興之勢故也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000-40b]
  集傳以經文意考之穆公之悔蓋悔用杞子之諜不
  聽蹇叔之言序文亦不明此意
  集說呂氏祖謙曰秦穆因杞子之閒潛師襲鄭書法/宜曰襲不宜曰伐師未加鄭移兵滅滑書法宜
  曰滑不宜曰鄭兵端發於鄭而加於滑晉襄公帥師/敗諸崤乘人之隙者人亦乘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
  也還歸作秦誓傷於外者反於家動心忍性將以進/於二帝三王之治者此其階也○鄒氏季友曰伯禽
  魯之先君當諱其名而乃斥言伯禽秦本伯爵故春/秋書秦伯任好卒而乃稱秦穆公此決非孔子筆削
  之/例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書序全
[0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世宗憲皇帝御製書經傳說彚纂序
 朕思六經皆治世之書而帝王之大經大法昭垂萬古
 者惟尚書為最偹葢自繼天立極精一執中二帝三王
 之心法遞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傳今觀書所載成
 天平地經國造邦建官立教禮樂兵刑之𢎞綱大用與
 夫賡揚都俞之休風嘉謨嘉猷之陳告凡所為永膺天
 命而致時雍協和之效者雖相去數千年尚可於方䇿
[000-41b]
 中想見其欽明寅畏之衷敷布經綸之跡後之君臣得
 奉為模楷以追蹤於唐虞三代之隆詎不於書是賴哉
 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聖學淵深治功𢎞逺存於中者二帝三
 王之心𤼵於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學於典謨
 訓誥之篇沈潛研究融㑹貫通初
命講官分日進講著有解義一編頒示海内復
指授儒臣薈萃漢唐宋元明諸家之說㕘考折中
[000-42a]
親加正定廣大悉備於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為
 書經傳說彚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刋校告竣與易詩
 春秋諸經次第傳布敬製序文勒之卷首夫後世之天
 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為典章心法之原
 於性命者先後同揆百世之聖君賢輔未能易也故為
 君者必思比徳於堯舜禹湯文武而後無忝乎為君為
 臣者必思嫓休於臯夔伊傅周召而後無忝乎為臣朕
 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誠之道以遂覲光揚烈之懷
[000-42b]
 尤冀卿尹百執事共體元首股肱之誼殫協恭勵翼之
 忱寅亮天工諴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於以逺
 宗聖哲而仰承
皇考尊崇經學啟牖萬世之盛心顧不美歟是為序
 雍正八年仲春十二日
[000-43a]
   雍正八年三月十四日奉
旨開列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總裁校對分修校刋諸臣職名
   總裁
   ︵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王頊齡
   南書房校對
   ︵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張廷玉
   ︵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蔣廷錫
[000-43b]
   經筵講官太子少傅刑部尚書臣/勵廷儀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臣/王圖炳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臣/魏廷珍
   在館分修校對
   太  常  寺  少  卿臣/陸紹琦
   原任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臣/吳廷揆
   鴻臚寺卿降一級調用臣/李鳳翥
   原 任 湖 北 巡 撫臣/鄭任鑰
[000-44a]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臣/蔣 漣
  左春坊左諭徳兼翰林院修撰臣/王希曾
  原任提督貴州學政左春坊左賛善臣/王奕仁
  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臣/陳 均
  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臣/湯大輅
  原 任兵部車駕司主事臣/李同聲
  行 人 司 掌 印 司 正臣/董 洪
  原任廣東廣州府知府臣/張 鋗
[000-44b]
  監           生臣/張雲章
  監           生臣/王簡心
  校刋
  通 政 使 司 通 政 使臣/趙之垣
[000-45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目錄  書類
  卷首上
   引用姓氏
   書傳圖
  卷首下
   綱領
  卷第一
[000-45b]
   虞書
    堯典
  卷第二
   虞書
    舜典
  卷第三
   虞書
    大禹謨  臯陶謨  益稷
[000-46a]
 卷第四
  夏書
   禹貢上
 卷第五
  夏書
   禹貢下
 卷第六
  夏書
[000-46b]
   甘誓   五子之歌  𦙍征
 卷第七
  商書
   湯誓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卷第八
  商書
[000-47a]
   咸有一徳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卷第九
  商書
   說命上   說命中   說命下
   髙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卷第十
  周書
[000-47b]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卷第十一
  周書
   洪範
 卷第十二
  周書
   旅獒    金縢   大誥
[000-48a]
 卷第十三
  周書
   微子之命 康誥    酒誥
 卷第十四
  周書
   梓材   召誥
 卷第十五
  周書
[000-48b]
   洛誥    多士
 卷第十六
  周書
   無逸    君奭
 卷第十七
  周書
   蔡仲之命  多方
 卷第十八
[000-49a]
  周書
   立政    周官
 卷第十九
  周書
   君陳    顧命
 卷第二十
  周書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000-49b]
   囧命
 卷第二十一
  周書
   吕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書序
    臣/等謹案書經傳説彚纂二十一卷
 聖祖仁皇帝御定大學士臣/王頊齡等奉
[000-50a]
 命修校尚書自孔安國据壁藏古文為全經作傳後
    惟蔡沈親受朱子之傳著為集傳義最該備
    而訓詁考證尚未精覈是編彚萃衆説略短
    取長大要雖𠂻蔡傳而於制度名物道里山
    川益加詳審是萬古
 治世之大法實備於此固不僅為説經標凖已也乾
    隆四十一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000-50b]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