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0 尚書日記-明-王樵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日記卷五     明 王樵 撰
 夏書
  禹貢
書序曰禹别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孔氏曰分其圻
界刋其未深其流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此堯
時事而在夏書之首禹之王以是功○金氏曰夏史叙
禹平水土之功總以貢名識其成也每州有賦有貢有
[005-1b]
篚而貢則夏后氏田賦之總名也故以為名禹貢叙水
土之事在唐虞之際禹謨序功謨之事則在有虞之時
舊皆名夏書以夏史之所述也夫子定書升禹謨于虞
書以著三聖相傳之道冠禹貢于夏書以明大禹有天
下之本也○許氏曰禹貢專為紀治水之成功而併及
貢賦之數故九州紀水道土色田賦之等貢物貢道為
詳餘皆或見或不見古史言簡而意密則又有言外之
意惟冀梁雍言山獨詳諸州不言者天下之勢西北髙
[005-2a]
而多山故也徐雖言山乃蒙羽之小者又止言藝則不
專主于導山冀青梁不言澤者冀梁多山而地峻青邊
海而水易洩故二州無澤也雍雖多山而豬野在其西
北之偏黄河之外地形稍下故有之也揚荆豫梁不言
原隰者諸州有大澤者無原隰有原隰者無澤揚州彭
蠡太湖其浸甚大荆州雲夢闊數百里豫之滎波菏澤
孟豬皆巨浸則原隰之地固少矣兖徐雍二者皆有者
兖止言宜桑之土耳而雍則豬野在河外原隰在河内
[005-2b]
相去甚逺惟徐之東原不同東原地甚卑常有水患雖
曰原其實下濕謂居泲之東而稍高爾梁州二者皆無
者為多山而下不足豬水且無曠平之地也梁雍無篚
者多山之地惟出獸皮而所織為罽不假于篚也兖荆
豫不言夷者凡地接于山海邊陲之地則有夷豫居天
下之中荆雖居于南而禹貢之地不踰嶺兖雖在東北
而其東南則接青徐西北皆冀境故三州無夷也兖徐
揚獨言草木者三州在東方皆河淮江之下流被水特
[005-3a]
甚草木不生今水既洩而生草木故特書此以表地平
也至于冀之不言境域及貢篚則傳已言之矣
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敷分也敷土序所謂别
九州也分州始于黄帝葢天文地理區域各定故星土
之法則有九野而在地者則山川為之限隔風氣為之
不通民生為之異俗聖人因其自然而分之厥後唐因
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亦此意也計九州之來久矣
而云禹别者杜佑所謂堯遭洪水而天下分絶使禹治
[005-3b]
之還為九州是也隨山刋木者水之源必出于山水之
勢必因于山山之脉絡即水之經紀也故禹之治水必
隨山之勢以為施工之序導岍四節即隨山之事也某
山至于某山所謂山勢也某水所出某水所經某所當
何如施工所謂相其便宜也隨山刋木是二事隨山以
相度刋木以通道路而後水工可興也奠髙山大川者
奠定也禮定器于地通名為奠髙山如岱華荆衡之類
大川如河淮泲黒水之類定之以别州境而為治水之
[005-4a]
紀綱如兖之泲河青之海岱揚之淮海雍之黒水西河
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華陽黒水或界
以山或界以川或表其二面或表其三面鄭樵謂州國
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
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泲河之兖州不能移梁
州可遷而華陽黒水之梁州不能遷斯言得之矣
冀州正義曰冀州不言疆界以餘州所至可知兖州云
泲河自東河以東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
[005-4b]
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
北是冀州之境也金氏曰冀為帝都故為九州之首不
言所至春秋王者無外之意也○按冀有疆界爾雅曰
兩河間曰冀州是也諸州貢道皆言達河則冀之疆界
雖不言而隠然如披圖而見其為天下所輻輳矣此古
史之妙也
 古今論建都者以形勢則言闗中以土中則言洛陽
 以諸方水道所輳東南之都㑹財賦所出則言建康
[005-5a]
 以上可以通闗陜中可以向許洛下可以通山東則
 言武昌皆各就一方而言其所長未有及天下之大
 形勢以六合為一家以山河為一體而廓然無復疆
 界之見者此惟堯舜之冀州為然黄河三面環繞華
 山聳于右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案遂去
 為泰山聳于左為龍淮南諸山是為第二重案江南
 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此朱子之說也以論
 冀州形勢之善愚謂此非形勢之説也惟天地以為
[005-5b]
 量者能當之而向之所論者皆不足道矣
既載壺口經始治之謂之載九州之次以治為先後以
水性下流當從下而泄故治水皆從下為始冀州帝都
于九州近北故首從冀起而東南次兖而東南次青而
南次徐而南次揚從揚而西次荆從荆而北次豫從豫
而西次梁從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髙故在後也自兖而
下皆準地之形勢從下向髙從東向西冀雍之交夾河
而南皆山也壺口葢受河之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應劭/云以
[005-6a]
有南屈故稱北屈慈州春秋晉/州之屈邑禹貢壺口山在焉治之所以殺河勢也葢
河自積石北行出塞外阻隂山乃折而東行凡二千里
又折而南流壺口當其南下之衝此禹冀州之功所以
于是而經始也
 朱子曰禹自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一篇
 禹貢不過此數語極好細看今人説禹治水始于壺
 口鑿龍門某未敢深信方河水洶湧其勢迅激縱使
 鑿下龍門恐這石仍舊壅塞又下面水未有分殺必
[005-6b]
 且潰決四出葢禹先決九川之水使各通于海又濬
 畎澮之水使各通于川使大水有所入小水有所歸
 禹只是先從低處下手某嘗謂禹治水當始于碣石
 九河葢河患惟兖為甚兖州是河曲處其曲處兩岸
 無山皆是平地所以決潰常必在此故禹自其決處
 導之用功尤難禹之治水乃是自下而上了又自上
 而下此書多句為文而尤嚴于一字之用其條理精
 密而義例可推固不待旁引曲證而後通學者當玩
[005-7a]
 索而得之○林氏曰洪水泛濫其始必相水之大勢
 順地之髙下漸次導之其首尾本末大概相應下文
 所紀導山導水之序是也此叙九州但各記一州之
 事及其山川所在施工之曲折非謂先治一州之水
 既畢更治一州也
治梁及岐金氏曰梁吕梁山也在今石州離石縣北吕
不韋謂吕梁未闢河出孟門之上水經注謂吕梁之山
鉅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盪震動天地葢大禹所闢
[005-7b]
以通河也岐狐岐山也在今汾州介休縣勝水所出統
為西山古河逕之險阨治二山以廣河道也舊說雍之
梁岐者非九州凡山之言治者或水道之衝有疏闢之
功也或表山以該水土也言蓺者翦其蓊鬱與民種蓺
也傳所謂以啓山林也言旅者祭之以為其州之鎮望
記所謂取材出雲為雨者也
既脩太原至于岳陽因舊治之曰脩記曰禹能脩鯀之
功髙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岳太岳霍山也山南曰陽
[005-8a]
蔡氏謂汾水出于太原經于太岳此為導汾水然禹經
理水土濬畎澮畫井疆物土宜凡事葢並手皆作不獨
汾也岳陽堯之所都事以河為急帝都為重此其序也
○楊子雲冀州箴曰岳陽是都帝都所在故曰修以見
畿甸之中畎澮井疆無不治也主汾以見山川之護環
帶左右無不平也○河北有鯀堤葢鯀之治河也障之
所以害愈甚而功不成若太原岳陽諸處則鯀非無可
因之功故禹因而修之若夫載壺口治梁岐疏九河則
[005-8b]
皆禹之獨智而無所因所謂順而導之而不以障遏為
事者也及字至字亦當有别有所包謂之至曰及無所
包矣○朱子曰凡所舉山川皆先地後績者覩成功而
言也壺口梁岐及太原皆先績後地者本用功之始而
言也豈治之有難易與
覃懷底績至于衡漳金氏曰覃懷地名太行為河北脊
其山脊諸州皆山險至太行山盡地始平廣田皆腴美
俗謂小江南古覃懷也即今懷州其地亦有懷水入河
[005-9a]
衡漳即今漳河有兩原一出今平定軍樂平縣少山者
曰清漳一出潞州長子縣發鳩山者曰濁漳沈存中謂
凡二水合流而有文者皆名漳正義曰衡即古横字漳
水横流入河故曰衡漳漳在懐北五百餘里從覃懐致
功而北至横漳也○初濁漳合清漳東北至阜城入河
河徙後漳自入海
厥土惟白壤水去土復其性色白而壤壤柔土無/塊
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孔氏曰賦謂土地所生以
[005-9b]
供天子上上第一錯雜雜出第二之賦田之髙下肥瘠
九州之中為第五○正義曰賦者税歛之名往者洪水
為災民皆墊溺九州賦税葢亦不行水災既除土復本
性以作貢賦之差因九州差為九等上上是第一也錯
是間雜之義上上之下即次上中雜出第二之賦也孟
子稱税什一為正税俱什一而得為九等差者人功有
强弱收穫有多少傳以荆州田第八賦第三為人功修
也雍州田第一賦第六為人功少也是計人功多少總
[005-10a]
計以定差冀州以上上為正而雜為次等言出上上時
多而上中時少也多者為正少者為雜此州言上上錯
者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後言錯豫州言錯上中者
少在正上故先言錯而後言上中揚州云下上上錯不
言錯下上者以本設九等分三品為之上中下下上本
是異品故變文言下上上錯也梁州云下中三錯者梁
州之賦凡有三等其出下中時多故以下中為正上有
下上下有下下三等雜出故言三錯足明雜有下上下
[005-10b]
下也一升一降不可常同冀州自出第二與豫州同時
則無第一之賦豫州與冀州第一同時則無第二之賦
○朱子曰常出者為正間出者為錯錯在上上之下則
間出等二等也賦有九等此乃計九州嵗入多寡相較
以為之等非科定取民也取民則皆用什一賦入既有
常數而又有間出他等之時者嵗有豐凶不能皆如其
常故有錯法以通之然則雖夏法亦未嘗不通也林氏
曰三代取民既不出什一而有九等之差者九州地有
[005-11a]
廣狹民有多寡其賦入之總數自有不同不可以田之
髙下為準也○林氏曰冀州先賦後田者冀乃王畿之
地天子所自治并與埸圃園田漆林之類而征之葢兼
土賦而言賦非盡出于田也故以賦屬于厥土之下餘
州皆田之賦也故先田而後賦冀獨不言貢篚者冀天
子封内無事于貢篚也
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恒水出恒山北谷合于滱而入易
衛水出真定府靈壽縣合滹沱河過信安軍入易從從
[005-11b]
其道也今滹沱實出恒山諸谷衛水與之合流大陸爾
雅在九藪之數今邢州鉅鹿猶有廣阿澤唐杜佑李吉
甫謂今邢趙深三州皆大陸之地葢古河本穿西山之
麓以北流既出枯洚西山勢斷地勢平廣脊上諸水鍾
匯為藪河泛溢又盤洄其間是為大陸作者言可耕治
也恒衛水小而地逺可以緩治大陸地平而近河難以
急治故成功在田賦之後
 魏太常曰大地之脉咸祖昆侖而南北二絡最大北
[005-12a]
 絡發于昆侖之隂折而東行其背為塞北其面為中
 國而其餘氣為東夷東夷氣散而弱世為不侵不叛
 之臣塞北廣漠萬里龍氣深厚其性沈鷙隂山横亘
 千餘里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控御北垂至為要害南
 面為中國其中結為冀都其左結為燕京冀都則恒
 山祖脉若從天降下為平陽而大河三面環之以絶
 龍氣天文北極不動而衆星共焉冀都正北南面以
 臨天下上應微垣此第一都㑹也堯舜禹由是興焉
[005-12b]
 北絡極于幽燕而大河至此入海與鴨緑江㑹東夷
 為其下沙此山水一大交㑹也其北崇岡千疊而其
 前平夷數千里泰山聳于南誠國家萬年之基也但
 河徙而南氣不交固今其勢且北而以害于漕河則
 障之使南且國家北都燕而逺漕江南之粟民力易
 罷地則有遺利矣以漕河故多逆水性大河淮泲皆
 拂經是于天時人事無乃有未盡乎○又曰淮小于
 江不啻倍蓰而吞大河豈待智者決其為患河北有
[005-13a]
 鯀隄而無禹隄後世師鯀而不師禹河患何時而平
 也海運期期母講上䇿莫若脩虞集故事其次法唐
 宋轉般國家設淮徐臨徳通五倉遺意猶存在得其
 人以脩舉焉耳○魏襄王時史起為鄴令起曰魏氏
 之行田也以百畝賦田之法/一夫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
 漳水在其旁西門豹不知用是不智也于是引漳水
 溉鄴而河内以富一漳水也史起能用之以富魏之
 河内于井法廢壊之後而況在神禹衡漳底績之時
[005-13b]
 乎唐元和中韓重華開營田于代北募人為十五屯
 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畝就髙為堡東起振武西逾
 雲州極于中受降城凡六百餘里列柵二十墾田三
 千八百餘頃嵗收粟二千萬石省度支錢二千餘萬
 緡自有屯田以來未有得利如此者也彼時沿邊之
 地多為藩鎮所專其興農之效猶若此況全盛之世
 舉全冀之膏壤而甸焉如所謂太原岳陽之脩覃懐
 之致功大陸之作者乎宋時自雄州東際于海多積
[005-14a]
 水戎人患之不敢由此路入宼順安軍至北平二百
 里地平坦無隔閡每嵗敵騎多由此入議者謂宜度
 地形勝隨其水陸之便建阡陌濬溝洫益樹五榖所
 以實邊廪而限戎馬葢宋失燕薊以内地為邊故恃
 塘濼以設險亦因以溉田而積榖今塘濼或不必盡
 如宋時而所謂因水陸之便建阡陌濬溝洫以興農
 而制敵者則歴世不刋之長䇿也因魏太常之論舉
 此三端以見幽冀農政可興地利可盡古治可復之
[005-14b]
 效○元泰定中虞集為翰林直學士進言曰京師之
 東瀕海數千里北極遼海南瀕青齊&KR0841葦之塲也海
 潮日至淤為沃壤請用浙人之法築隄捍水為田聽
 富民欲得官者合其衆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為限
 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人之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
 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三年後視其成以地之
 髙下定額以次漸征之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所儲
 給以禄十年不廢得以世襲如軍官之法邱文莊公
[005-15a]
 曰集此䇿當時不曽行及其末世海運不至謀國者
 思集之言于是有海口萬戸之設大略宗之每年亦
 得數十萬石以助國用亦已晚矣嘗聞為田者者必
 築隄岸以攔鹹水之入疏溝渠以導淡水之來今由
 白河以至潞渚觀其入海之水最大之處無如直沽
 然其直瀉入海灌溉不多請于將盡之地依禹貢逆
 河法截斷河流横開長河一帶收其流而分其水然
 後于沮洳盡處築為長隄隨處各為水門以司啓閉
[005-15b]
 外以截鹹水俾其不得入内以洩淡水俾其不至漫
 如此則田可成矣于凡有淡水入海所在皆依此法
 行之則沿海數千里無非良田非獨民資其利而官
 亦賴其用矣按此法不但沿海可行今京師西山稻
 田皆引泉以溉灌用江南種法樵昔為行人使大同
 問所食稻云來自代州則知北方但地平廣有水泉
 可引處皆可種稻周官設稻人掌稼下地葢為此也
 北齊嵇曄曽開幽州督亢舊陂嵗收粟數十萬石此
[005-16a]
 等處甚多○漢史稱黄霸朱邑龔遂召信臣等所居
 民富所去見思及考其事則皆勞來循行課耕桑為
 民興利廣溉灌益墾田畜積有餘戸口増倍盗賊獄
 訟衰止所謂所居民富者也吏治有實效未有如漢
 者誠得朝廷加意興舉豈無若人者出即北方地盡
 闢民盡富嵗漕不復仰給東南可也又何虞集之事
 之足云
島夷皮服金氏曰島夷海島之夷冀東北邊之國如遼
[005-16b]
潼朝鮮之地不附庸于青而徑屬于冀者也其貢皮服
爾雅所謂東北方之文皮者
夾右碣石入于河孔氏曰碣石海畔山漢志云碣石山
在北平驪城縣西南蘇氏曰夾挾也自海入河逆流而
西右顧碣石如在掖也朱子曰碣石山負海當河之衝
自海道夾出碣石之右然後入河達帝都也冀州三面
距河其建都實取轉漕之利朝㑹之便故九州之終皆
言達河以紀其入帝都之道冀實帝都亦曰入河者為
[005-17a]
北境絶逺者言之以明海道亦可至也愚按後人指此
為海運之證殊非其實此貢道不過在冀本州又不過
本州東北方之一道他州初無預焉何得指為海運之
證杜甫詩有雲帆轉遼海秔稻來東吳之句此疑隋唐
征遼之役間或有之未嘗為常運之道也以海運為常
起于元然風濤之阻島嶼之險或不能無没溺未可以
為長計也
泲河惟兖州孔氏曰東南據泲西北距河按據泲者非
[005-17b]
止于泲且跨而過之距河者未至于河但以河為表識
也餘州凡言據距者放此○林氏曰自兖而下八州皆
以髙山大川定逐州之疆界序所謂别九州篇首所謂
奠髙山大川也鄭樵謂禹貢以地名州為萬代地理家
成憲按泲即沇水出王屋山既東為泲入海者也其從
水從齊者自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入泜非四瀆之水
俗誤以泲為濟
九河既道按爾雅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釡四
[005-18a]
胡蘇五簡六潔七鈎盤八鬲津九朱子注孟子亦引之
又楚辭集註云禹治河至兖州分為九道以殺其溢其
間相去二百餘里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葢徒駭是河之
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蔡傳合簡潔為一而謂經流在
外殊誤今南皮縣明有潔河未聞與簡河為一也○按
九河在今滄瀛景徳之間或者求于此而不得則以為
淪入于海殊不知河昔北流故分為九河自周定王五
年河道既改則九河漸湮乃必然之理豈得經流既息
[005-18b]
而枝流仍在乎縱非海水淪沒其故迹亦豈可得而復
求乎大率河底常髙今于開封境測其中流冬春深僅
丈餘夏秋亦不過二丈餘水行地上初無長江之淵深
故自古瀕河之地每有異常之水河必驟盈盈則決每
決必瀰漫横流深者成渠以漸成河淺者淤澱以漸成
岸數年之後下流淤塞則中流河底又以漸而髙而河
又不容于不徙矣既徙之後則其丈餘深之故槽風填
沙塞復為平陸無足怪者此九河之故迹所以不可復
[005-19a]
尋也今慶雲縣尚有古黄河廣可三里許兩岸隄皆髙
丈餘居人歴歴能道之慶雲距滄州百四十里距天津
三百餘里九河非海湮其理明甚○順其道謂禹新開
之道也葢河源只一派禹因其勢浩大又乗髙而來至
兖卑下之地為害尤甚故開八條以洩其怒連原一條
而謂之九此兖州最大之水也蔡傳謂分播合同皆水
勢之自然此實妙理長江萬里吞納百川不聞潰決者
以兩岸有山以為之限也惟河自大伾以下行于平地
[005-19b]
河勢悍猛而平地土疏非隄防所能捍禦故百川惟一
而河有九其到此而不得不分者乃理勢之必然而禹
能因其勢順其理以盡其相導之力此所以為大智而
功在萬世也○禹之治水于河用功尤多下則疏九河
自下而上上則治壺口龍門梁岐自上而下故史臣叙
兖之成功其文異于他州者有二記桑土一也記賦貞
十三載乃同二也皆以河患故也○凡水禹導之而後
道則曰既道泛濫既去而水自得其故道則曰其道
[005-20a]
雷夏既澤金氏曰今濮州雷澤縣西北雷夏陂東西二
十里南北十五里計古雷夏必大于今○按均一澤而
或曰既澤或曰既豬正義謂洪水之時髙原亦水澤不
為澤今髙地水盡而澤復為澤雷夏既澤是也孫氏謂
既澤向未為澤今始為澤既瀦向已為澤今復舊也此
亦不可不知但雷夏小故曰既澤彭蠡大故曰既瀦洞
庭浩𣺌方八百里又非他比故特異其文曰孔殷震澤
震動難定故曰底定大野大于雷夏等故亦曰既瀦又
[005-20b]
有水降土升澤不復為澤者雲土夢作乂大陸既作是

灉沮㑹同按爾雅釋水曰灉反入又曰水自河出為灉
泲為濋反入者注曰即河決出復還入者河之有灉猶
江之有沱○金氏曰爾雅水自河出為灉泲出為濋沮
有濋音二水河泲之别也然自河遷泲伏則灉沮不可
復尋矣說者以為濮耀二水古入雷澤一説灉即汳水
張明謂禹開隂溝以通河泗許慎謂汳受隂溝至蒙為
[005-21a]
灉水東入于泗汳今作汴沮即今睢水經稱㑹同古當
合入泲後世導之入淮入泗爾○二水勢均故曰㑹同
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桑土宜桑之土既蠶得桑而宜
蠶也蠶性惡濕于下地非宜兖地宜桑于水退始宜故
獨于兖志之○孔氏曰地髙曰邱大水去民下丘居平
土就桑蠶正義曰降丘宅土與既蠶連文知下丘居平
土就桑蠶也按蠶桑之利既興則諸土皆平矣不必以
降丘宅土為就蠶桑也○下丘居土諸處皆然獨于此
[005-21b]
州言之者鄭𤣥云此州寡于山而夾川兩大流之間遭
洪水其民尤困水害既除于是下丘居土以其免于厄
尤喜故記之
厥土黒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孔氏曰色黒而墳起按
墳土膏脉起也後凡言墳者俱同○孔氏曰繇茂條長
也正義曰繇是茂之貌條是長之體言草茂而木長也
九州惟此州與徐揚三州言草木者三州偏宜之也宜
草木則地美矣而田非上者為土下濕故也按九州土
[005-22a]
田連舉惟兖徐揚又入草木一條葢三州居河泲江淮
下流水未平則為下濕于草木非宜水既平則為沃衍
于草木尤宜故惟三州言草木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孔氏曰田第六
貞正也州第九賦正與九相當治水十三年乃有賦法
與他州同正義曰作者役工作務謂治水也治水十三
年乃有賦法始得貢賦與他州同也堯典言鯀治水九
載績用弗成然後堯命舜舜舉禹治水三載功成堯乃
[005-22b]
禪舜此言十三載者并鯀九載數之蔡氏訓作/為耕治按厥賦
貞孔氏謂州第九賦正與九相當蔡氏謂名第九等賦
為貞示君天下以薄賦為正金氏則謂貞字乃篆書下
下字之誤宜更詳之作十有三載乃同此句因田賦而
言則作為耕作之作乃合記田賦之通例九州通例記
水土平治後始及田賦並無記田賦之後又言治水兖
地雖最下亦不應治水獨至十三年之久也注疏附合
十三年之數尤鑿
[005-23a]
厥貢漆絲厥篚織文孔氏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蠶織文
錦繡之屬盛之筐篚而貢焉正義曰篚是入貢之時盛
在于篚鄭𤣥云貢者百功之府受而藏之其實于篚者
入于女工故以貢篚别之歴檢篚之所盛皆共衣服之
用入于女工如鄭言矣檿絲中琴瑟之絃亦是女工所
為也漢世陳留襄邑縣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州綾
錦美也
浮于泲漯達于河孔氏曰順流曰浮泲漯兩水名因水
[005-23b]
入水曰達漢志云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乗
縣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按漯字本作濕經典相承
作漯而以濕為燥濕之濕漯為河之枝流泲入河而南
出故浮泲浮漯皆可以達河史記禹釃二渠引河其一
漯也西漢末河併行漯川其後河徙而漯亦不復存矣
累天答反/又他合反
海岱惟青州孔氏曰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正義曰海非
可越而言據者東萊東境之縣浮海入海曲之間青州
[005-24a]
之境非至海畔而已故言據也漢末有公孫度者竊據
遼東自號青州刺史越海收東萊諸郡堯時青州當越
海而有遼東也舜為十二州分青州為營州營州即遼
東也按遼東屬青州之説説見舜典冀遼實接壤我朝
遼士入試者初附山東尋以不便改𨽻京師可見○中
國疆界固有非至海畔而止者如珠崖在大海中自為
一隅而屬于嶺南然雖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無可附
若遼東則固中國之東壤耳豈有不屬接壤之冀而遥
[005-24b]
屬隔海之青乎周時營州併于幽州則堯時决非屬于
青州矣蔡仲黙于冀州傳中引程氏云冀之北境則遼
東西右北平是矣于舜典傳中乃仍用孔氏之說至此
易據為至而不明其故是尚欠歸一也○金氏曰青州
于中國為正東故名從東方之色岱泰山也在今襲慶
府奉符縣其山特起東方為中國水口表鎮連延而生
諸山北即原山濰水出其西淄水出其東東即蒙艾為
沂水諸源又東濰山濰水所出西南即泗水所出
[005-25a]
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嵎夷東隅出日之地略是立溝塗
為封植獨言嵎夷者舉逺以見近也其道者泛濫既去
而水自得其故道獨言濰淄者此外無餘功也他州皆
先水而後土此以嵎夷為青州邊界之地無預于淄濰
故先言之○漢志云濰水出琅邪箕屋山北至都昌入
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
北至千乗博昌縣入海今蔡傳作/入泲誤○青雖近海不當衆
流之衝故但記濰淄之治而已
[005-25b]
厥土白墳海濵廣斥說文云鹵鹹地也東方謂之斥西
方謂之鹵海畔逈闊地皆斥鹵故云廣斥言水害除復
舊性也林氏曰此州土有二種平地之土色白而性墳
海濵之土彌望皆斥鹵
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田第三賦第四
厥貢鹽絺至厥篚檿絲鹽絺海物綂言一州絲枲鉛松
怪石皆岱畎所出也凡貢物蔡傳皆詳其所用周書曰
惟服食器用見貢皆常用所須無異物也鹽斥地所出
[005-26a]
管子曰海王之國謹正鹽筴上古鹽入于川澤之衡邦
國之貢鹽人掌其用而已太公通魚鹽之利葢亦為民
資以富國自管仲始貢物不以精麤為叙而以多寡為
叙青州鹽居多故叙于先他州倣此絺細葛也青州有
鹽鐵絲枲之利漢時齊有三服官又稱織作氷紈綺繡
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氷謂布帛之細其色鮮
潔如氷也紈素也禹時貢絺其亦此類也夫海物有闗
于服食器用者其種非一不可以名舉故以惟錯總之
[005-26b]
今人所謂海錯者非怪竒耳目之玩則魚蛤疏甲之微
非古人之意也然海錯今盛于嶺粤而海岱則微鹽利
今盛于淮滄而海岱亦不逮葢古人之用儉故利源不
甚開絲枲鉛松怪石皆蒙岱畎之文正義曰泰山之谷
有此五物美于他方所有故貢之也麻有子曰枲無子
曰苴鉛黒錫松泰山之名林怪石取為器用猶今徐之
碭也碭文石也其山/出焉因以名縣林氏曰凡貢不言所出之地以一
州所出皆可貢也言所出之地者以此地所出為良也
[005-27a]
萊夷作牧作耕作牧畜牧也朱子曰萊夷及揚之島夷
間于厥篚之間切意時貢土物以見來王之意與此説
當入傳中今蔡傳但云作牧言可牧放夷人以畜牧為
生如此則是與雍州三苗丕叙一例可得間于貢篚之
間乎爾雅云檿絲出東萊又曰檿桑山桑郭璞曰柘屬
也檿絲是蠶食檿桑所得絲紉中琴瑟之絃按萊之檿
絲至今有之繭生山桑不浴不飼土人取以為繒帛尤
堅韌難敝但欲以此即為萊夷所貢則又未有明文疑
[005-27b]
檿絲出萊而青州貢之非貢自夷人故如此立文也
浮于汶達于泲漢志云汶水出奉山萊蕪縣原山西南
入泲青州有濰淄二水不通河惟汶入泲可以達河濰
去汶逺惟淄與汶俱出原山而貢道由汶者入泲故也
○汶水自古東北入海以智力導引使南接淮泗北通
白衛自元人始○小清河一名濼水源出歴城之趵突
泉由華不注山下東行㑹巨合水又東㑹淯漯孝婦諸
水東北抵樂安髙家港入海大清河即泲水故渠也自
[005-28a]
東阿之張秋東北抵利津富國鹽塲入海往年舟楫浮
于二河商鹽徧于齊魯諸郡水利鮮儷焉自永樂以來
湮塞不通一值霖潦平地巨浸壊民田廬弗可勝計成
化間牟都御史嘗疏之水循故道退出鄒平等縣膏腴
可耕之田數萬頃青船入于泲泲船入于張秋人大稱
便今復湮矣○國初漕運原不資于黄河有山東諸泉
為之命脉然今漕輓之道南自淮隂北抵海口道路三
千餘里而山東泉水之通運河者不過汶泗諸流耳當
[005-28b]
黄河之未南徙也以汶泗諸流濟三千餘里而未嘗不
足及河之决而入運河也不憂其泛濫則虞其淤塞雖
有山東諸泉不復為運河之利何也葢黄河未來之時
運道命脉全在諸泉故當時建閘築堰以節宣之尺寸
之水盡為漕用黄河既來而運道不資于泉故泉政日
弛泉流日微或為豪强侵占或為砂礫阻塞譬猶人身
精神愛養則常盈耗散則隨竭無足怪也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之域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西
[005-29a]
不言泲者岱之陽泲東為徐岱之北泲東為青言泲不
足以辨故略之也七州皆止一至此州獨載其三邊者
止言海岱則同于青止言淮海則同于揚
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底平金氏曰淮出
今唐州桐柏山行千七百里至海州入海徐之水以沂
名者非一其出兖州泗水縣尼丘山過魯城南入泗者
曽㸃浴沂之沂也今海州沭音/術陽縣有沂河口者周禮
沂沭之沂也出沂州新泰縣艾山西南至淮陽下邳入
[005-29b]
泗者此沂為最大即禹貢之沂也淮沂乂則其他川浸
小者可知蒙山與龜山相聨其陽為費縣其隂為蒙隂
縣羽山在祝其縣凡山言藝者亦因山以表地言是山
之墟皆可種藝矣正義曰淮出桐柏山發源逺矣于此
州言之者淮水至此而大為害始甚喜得其治故于此
記之王炎謂淮沂乂而後蒙羽可藝事之相因也其實
淮沂固係一州之利害而蒙羽之藝亦有工夫非謂淮
沂乂而蒙羽便享其無事之成功也大野東原亦然○
[005-30a]
孔氏曰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東原致功而平言可耕
按周禮職方兖州其藪澤曰大野漢志大野在鉅野縣
北而何承天云鉅野廣大南導洙泗北連清泲則其地
與其所鍾可知矣孫炎謂既澤者向未為澤今始為澤
既豬者向已為澤今復舊也或云鄆州中都西南有大
野陂鄆州今東平州即古東原而中都則汶上縣也去
古既逺陵谷變遷求古大野未知孰是顧今南旺湖實
在汶上西南縈廻百五十餘里而漕河貫乎其中湖界
[005-30b]
為二西湖廣衍倍于東湖東湖北接馬踏伍莊坡湖以
及安山南接蜀山馬塲坡湖以及昭陽諸湖連亘數百
里而東原徐鄆諸邑又悉環列左右與古經志合是南
旺湖即古大野無疑○徐無泲泲之分流入大野而東
原在其東故謂以志泲○此四句見川浸山澤土皆治
耳無相因意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土黏曰埴土性之美者也而又
墳起最宜于生物故草木漸包漸進長也叢生曰包齊
[005-31a]
人名曰稹郭璞曰今人呼叢緻者為稹漸包謂長進叢
生言其美也蔡傳叢生而稹/也稹或作積誤
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田第二賦第五徐之土美故田
在第二然而賦五等者生聚人工或未及也
厥貢惟土五色至厥篚𤣥纖縞孔氏曰王者封五色土
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黄土
苴以白茅茅取其潔黄取王者覆四方夏翟翟雉名羽
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
[005-31b]
瑟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正義曰夏翟共為雉名
周禮立夏采之官取此按夏翟共為雉名因雉具五色
而染者象之故染五色謂之染夏染鳥羽象而用之謂
之夏采夏翟是其總名其類有六其毛羽五色皆備成
章染者擬以為淺深之度桐以孤生向日者良陸佃謂
桐宜下濕不生髙岡詩傳曰梧桐不生髙岡太平而後
生朝陽嶧陽葛嶧之陽在鄒縣者曰鄒嶧山在下邳者
曰葛嶧山泗出泗水縣陪尾山其水四源並發循城北
[005-32a]
八里始合為一至曲阜縣經嵫陽城東五里與沂水合
至臨淮入淮曰泗濵則知在水旁曰浮則知水中見石
若水上浮然取以為磬貴其聲之清越也今靈壁石猶
其類也金氏曰淮出唐州其百餘里内尚淺而多潭有
蠙珠潭今其地凡十四潭而不復生珠矣魚今淮白魚
𤣥黒繒縞白繒繒似/陵反異經白緯曰纖𤣥之用三為衮以
祭為端以齋為冠以居所謂𤣥冠也衣有襦裳曰端所
謂𤣥端也記曰有虞氏縞衣而養老又古者祥而縞禫
[005-32b]
而纖禫徒感/反除服祭名○馬融王肅孔安國皆以淮夷
為二水名按淮夷與萊夷島夷正同又費誓淮夷見于
經者非一安得此獨為水名乎鄭𤣥以為淮水之上夷
民獻此珠與魚得之○蠙珠近取淮夷與海錯義同大
抵古人不貴逺物異物任土作貢貢土所有惟服食器
用故以金三品瑶琨怪石球琳琅玕蠙珠橘柚之類雖
唐虞時亦已有之末流之濫乃有如合浦珠官荔枝驛
騎此如作酒為祭祀而後人至以沉湎䘮邦故明王投
[005-33a]
珠抵璧而示弗貴周公之法羣飲者殺然周公何嘗以
商紂而廢酒致美乎黻冕何嘗廢飾也
浮于淮泗達于河泗入淮淮泗不與河通而云浮于淮
泗達于河何也葢灉水出于河而入于泗者也由泗而
遡灉由灉而遡河此一道也泲入河而南出而泗則至
大野而受泲之合者也由泗之上源以遡泲由泲而達
河此又一道也河説文作菏云水出山陽湖陵南
淮海惟揚州北據淮東南據海杜佑曰自晉以下歴代
[005-33b]
史皆云五嶺之南至于海並是禹貢揚州之地按禹貢
物産貢篚職方山藪川浸皆不及五嶺之外又按荆州
南境至衡山之陽若五嶺之南在九州封域則以隣接
宜屬荊州豈有舎荆而屬揚斯不然矣此則近史之誤
也今按若如近史之説則揚州東南所至之海南盡閩
廣之交其疆域為兼今數圻矣禹時五服止于五千則
五嶺之南當在荒服之外杜佑之説為是但此經篇末
記其聲敎所及云朔南暨朔朔方南交趾也則聖人制
[005-34a]
五服雖止于五千而威徳所被已方制萬里矣杜又云
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州南境五嶺之南所置郡縣並
非九州封域之内
彭蠡既豬陽鳥攸居孔氏曰彭蠡澤名隨陽之鳥鴻鴈
之屬冬月所居于此澤金氏曰彭蠡今鄱陽湖自洪官
亭受江西嶺北江東諸水在江饒南康興國之間至池
州湖口入江漢志所謂湖漢九水者是也禹豬彭蠡廢
其旁地為蘆葦以備浸淫故陽鳥居之如漢築河隄去
[005-34b]
河各二十五里以防泛濫其後民頗居作其間常被漂
沒以此知大禹廢彭蠡之濵以居陽鳥其為民防患之
意葢深○正義曰日之行也夏至漸南冬至漸北鴻鴈
之屬九月而南正月而北與日進退左思蜀都賦所云
木落南翔氷泮北徂是也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三江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
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
江為三江金氏曰三江之說不一其可據者二一説謂
[005-35a]
古名漢為北江江為中江則彭蠡之水為南江至揚雖
已合為一然以其三水合流謂之三江猶洞庭九水俱
匯謂之九江也范蠡所謂吳之與越三江環之民無所
移謂俱在大江之南爾今通州福山鎮猶名三江渡是
也然三江既以彭蠡為一則上文既出彭蠡不應下文
又出三江且經文二既字對舉皆本效之辭彭蠡既豬
矣則陽鳥攸居三江既入矣則震澤底定則三江者乃
震澤下流之三江也震澤太湖也周圍三萬六千頃西
[005-35b]
南湖州諸溪西北宣州諸溪並注之大約太湖納百川
之水而注之江三江泄太湖之水而入于海三江不通
太湖所以艱噎不快而東南水患之所以多也禹時三
江深通入海無阻震澤西納乎諸水東吐乎三江克底
于定非謂三江既入而震澤自定也北方之水河為大
故凡水名皆以河為總稱南方之水江為大故凡水名
皆以江為總稱然則三江之江不必疑為大江之江也
今按揚州之境嶺至郴䖍北枝趨敷淺原水皆東流又
[005-36a]
自建嶺一枝轉而北趨介衢為歙嶺亘宣而抵建康其
岡脊以西之水皆西流是俱匯為彭蠡其岡脊以東之
水南則浙江北則震澤也彭蠡之水不豬則今江西江
東諸州之水為揚西偏之患震澤之水不泄則今浙西
諸州之水為揚東偏之患揚雖北邊淮而于徐已書乂
雖中貫江而于荆已書朝宗獨大江之南西偏莫大于
彭蠡東偏莫大于震澤二患既平則揚之土田皆治矣
故特舉二澤以見揚功之告成若其南偏率是山險浙
[005-36b]
亦山谿計不勞施工故餘不書也
 蘇子瞻曰三吳之水豬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
 以入海海水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
 路而江水清駛隨輙滌去海口常通則無水患○朱
 長文曰地傾東南而揚州居東南最卑處固宜多水
 患昔禹之治水也因其勢之可决者疏而為三江因
 其勢之必聚者豬而為太湖乃底于定○趙子瀟曰
 太湖者數州之水所豬而松江又太湖之所泄也以
[005-37a]
 數州豬水而獨泄于一江宜其勢有不逮是以昔人
 于常熟之北開二十四浦疏而導之揚子江又于崑
 山之東開一十二浦分而納之海後因潮汐往來泥
 沙積淤舊置開江之卒亦廢此太湖所以艱噎不快
 而水患所以多也○元任都水曰太湖納百川之水
 而注之江三江洩太湖之水而入于海水有所歸復
 有所洩夫何患之有吳淞江前時深通今何為而塞
 東坡有言若欲吳淞江不塞吳江一縣之民可盡徙
[005-37b]
 于他處庶上源寛闊清水力盛泥沙自不能積大抵
 治水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闊築圍岸必髙厚置閘
 竇必多廣設遇水旱就三者而乗除之自然不能為
 害倘人力不盡而一切歸數于天寧有豐年邪○東
 坡又言浙西水旱乃人事不修之積○越絶書云太
 湖周圍三萬六千頃西南湖州諸溪西北宣州諸溪
 並注之葢諸山峙于西地形髙阜兼南北東江海之
 岸皆髙水積其中形若盤盂非籍江河深利何以通
[005-38a]
 泄○金藻曰禹貢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又曰九川
 滌源九澤既陂今東江已塞而松江復㣲是川源無
 滌也太湖泛濫隄防不修是澤無陂障也無陂所以
 靡定無滌所以靡入又曰三江流水也滌源流水之
 所以治也震澤止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使禹
 貢無此二句總結于後將謂三江既入震澤自定矣
 自漢以來治經者多忽此○歸有光曰吳地庳下水
 之所都為民利害尤劇治之者皆莫得其源委禹之
[005-38b]
 故迹其廢久矣吳東北邊境環以江海中豬太湖自
 湖州諸溪從天目山西北宣州諸山溪水所奔注而
 從吳江過甫理經華亭入青龍江以入海葢太湖之
 廣三萬六千頃入海之道獨有一路所謂吳淞江者
 顧江自湖口距海不逺有潮泥填淤反土之患湖田
 膏腴往往為民所圍占而與水争尺寸之利所以松
 江日隘議者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别
 濬浦港以求一時之利而松江之勢日失所以沿至
[005-39a]
 今日僅與支流無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遂至湮塞
 此豈非治水之過與葢自宋揚州刺史王濬以松江
 滬瀆壅噎不利從武康紵谿為渠浛直達于海穿鑿
 之端自此始夫以江之湮塞宜從其湮塞而治之不
 此之務而别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逺也
 世之論徒區區于三十六浦間或有及于松江亦不
 過濬蟠龍白鶴匯未見能曠然修禹之迹者宜興單
 鍔著書為蘇子瞻所稱然欲修五堰開夾苧干瀆絶
[005-39b]
 西來之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揚州藪澤天所以豬東
 南之水也今以人力遏之夫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
 利就使太湖可涸于民豈為利哉余以為治吳之水
 宜專力于松江松江既治則太湖之水東下而餘水
 不勞餘力矣又曰旁江之民積占茭蘆指以告佃為
 名所納斗升之稅所占即百頃之江兼之漲灘之税
 亦多吏胥隠沒昔宋時圍田皆有禁約今姦民豪右
 占江以遏水道更經二三年無吳淞江矣又曰單鍔
[005-40a]
 毘陵人故多論荊溪運河古迹地勢蓄泄之法獨不
 明禹貢三江未識松江之體勢欲截西水入揚子江
 上流工緒支離未得要領揚州藪澤曰具區其川三
 江葢澤不患其豬而川患其不流也今不專力于松
 江而欲涸其源是猶惡腹之脹不求其通利徒閉其
 口而奪之食豈理也哉近世華亭周生綱領之論實
 為卓越然其欲尋東江古道則于嫡庶之辨終猶未
 明誠以一江洩太湖之水力全則勢壯故水駛而常
[005-40b]
 流力分則勢弱故水緩而易淤此禹時之江所以能
 使震澤底定而後世之江所以屢開而屢塞也松江
 源本洪大故别出而為婁江東江今松江既細㣲則
 東江之迹滅沒不見無足怪者故當復松江之形勢
 而不當求東江之古道也周生勝國時以書干于行
 省及都水營田使司皆不能行其説其後張氏據吳
 得其書開濬諸水數年間水潦不為患故能以區區
 一隅之地抗天下而力不屈○古者震澤之水其西
[005-41a]
 北上原則有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由宜興百瀆以
 下震澤其西南則有苕霅諸水由湖州七十二港以
 入焉而所賴導之以入于海者松江婁江東江而已
 水來甚多而洩之者甚緩此東南所以多水患也自
 宋築五堰于宜興以西溧陽之上而宣歙諸水皆西
 北以入蕪湖固有以殺西北上原之勢其後商人以
 &KR1097木往來之阻紿于官而壞其防昔人欲復五堰者
 此也五堰既廢由是荆溪多積水而百瀆湮塞無以
[005-41b]
 遂其東下之勢昔人欲疏百瀆者此也慶歴以來築
 長橋于吳江岸以利舟行之牽輓而水道阻緩昔人
 欲易置千橋以分利之者此也此皆單鍔之遺意也
 自我太祖髙皇帝定鼎金陵一時財賦仰給東南鑒
 三吳水患因宋五堰之舊迹立為銀渚東壩禁商&KR1097
 往來此壩一成既可以挽東壩以西之水北㑹于南
 京以成朝宗之勢又使東壩以東之水返注于蕪湖
 不下震澤而三吳成陸海之饒是豈徒得五堰之遺
[005-42a]
 意而已哉乃東南萬世之利也東壩既足以當五堰
 之利則上源既殺下流亦減荆溪百瀆疏之亦可不
 疏亦可長橋之在吳江去之則有妨于運道存之亦
 未見大有阻于太湖也其所急者惟在吳淞江之通
 利闊深耳若歸子之論得之矣
&KR2732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孔氏曰&KR2732竹箭簜大竹
水去已布生少長曰夭喬髙也孫炎曰竹闊節者曰簜
○他州記草木而已此州草木之上又首言&KR2732簜既敷
[005-42b]
者爾雅曰東南之美者有㑹稽之竹箭焉是揚州之竹
箭尤美故别出之也南方地暖故草木皆少詩照/反丁/丈
反/而木多上竦河朔地寒雖合抱之木不能髙也兖徐
言草木皆居厥土之下是凡土皆然揚州先言草木者
揚土塗泥有不盡然者也青不言草木而貢有松有檿
絲可知揚記夭喬貢有惟木而荆不言者貢有杶榦栝
栢亦可知矣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地泉濕田第
[005-43a]
九賦第七雜出第六金氏曰揚江湖之區下濕之地其
土塗泥而其田反居第九古人尚黍稷田雜五種故雖
水潦旱乾而各有所收塗泥之土其田獨宜稻不利他
種故第為最下厥賦第七又有時雜出于七等之上則
人功亦稍修矣自唐以來江淮之田號為天下最漕餉
皆仰給東南矣
 羅文莊公曰井田勢不可復限田勢未易行天下之
 田雖未能盡均然亦當求所以處之之術不然養民
[005-43b]
 之職無時而舉矣今自兩淮南北西極漢沔大率土
 曠人稀地有遺利而江浙之民特為蕃庶往往無田
 可耕于此有以處之其所濟亦不少矣○魏司馬懿
 伐吳使鄧艾于淮北廣田積榖○丘文莊公曰今天
 下水田惟揚州最賤陸田惟潁壽為輕且地介兩京
 間相距畧等今天下一家雖無魏人南征之役然用
 其法以行于今曰亦可賴以少寛民力省嵗漕請于
 淮南一帶湖蕩之間沮洳之地蘆葦之塲盡數以為
[005-44a]
 屯田遣官循行其地度地勢髙下測泥塗淺深召江
 南無田之民先度地勢因宜制便先開為大河闊二
 三丈者以通于海又各開中河八九尺者以達于大
 河又隨處各開小河四五尺者以達于中河使水有
 所洩然後于其低窪不可耕作之處濬深以為湖蕩
 及于原近舊湖之處疏通其水使有所豬或為隄以
 限水或為堰以蓄水或為斗門以放水俱如江南之
 制民之無力者給以食田成之後依官田以起科民
[005-44b]
 之有力者計其庸田成之後依民田以出税六七年
 間其所得恐不減于魏人也夫魏人以偏安之國有
 外敵之患猶能兼淮潁而盡田之矧今盡四海以為
 彊此地又為運道經行之路有魚鹽之利昔人所謂
 揚一之地且去大江僅百里許大江之南民多而田
 少居者佃富家之田為之僕𨽻出者逐什一之利輕
 去鄉閭倘朝廷頒方尺之詔遣一介之使鼓舞而招
 徠之無不成者既成之後又于潁壽之間召民開墾
[005-45a]
 陸田亦隨地勢以分田因民力而定税其功又易于
 水田者考之唐史上元中于楚州今淮/安古射陽置洪
 澤屯于壽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獲其利俱在此
 地遺蹟可考也
厥貢惟金三品至厥包橘柚錫貢三品金銀銅也瑶琨
石之美似玉者取之以為禮器古有瑶爵篠以為矢之
音/梓簜以為樂管及符節之函周禮英簜注盛節器也
蔡傳云可/為符節誤齒象齒草犀兕之草可為甲周有象輅以象
[005-45b]
飾諸末革輅輓之以革也羽鳥羽南方之鳥孔雀翡翠
之屬其羽可以為飾故貢之也旄犛牛之尾可為旌旂
之飾木楩梓豫章之屬也卉服草服若葛越之屬是也
葛越南方布名用葛為之左思賦云蕉葛升越弱于羅
紈鄭𤣥謂島夷亦以其服為貢也貝錦名詩云萋兮斐
兮成是貝錦凡為織者先染其絲乃織之則文成記曰
士不衣織小曰橘大曰柚包裹而致錫命乃貢言不常
也○古荆揚有木貢有則貢之棟字器用有所須則用
[005-46a]
之甚儉而易共也後代有營繕則工師求大木至于深
山窮谷人跡不到之處懸崖弔橋艱難萬倍此至溪澗
必待夏秋洪水泛漲方抵大江嗚呼林麓盡矣帝省其
山則何辭以對是故禹卑宫室而作訓以峻宇彫墻為
戒豈非人君之所當守哉○卉服蔡氏兼以木綿為言
丘文莊公亦以為唐虞時島夷時或以充貢而已中國
未有也故嬪婦之治止于絲枲民未有其服官未有其
調也宋元間種始傳入中國闗陜閩廣首獲其利閩廣
[005-46b]
通商舶闗陜接西域故也今按若果唐虞時外夷已充
貢豈有歴代傳記畧無及之者元史食貨志亦不之載
是當再考也貝錦名是鄭𤣥説有詩貝錦可據蔡仲黙
因謂南夷木綿之精好者亦謂之吉貝以卉服來貢而
吉貝之精者則入篚焉然吉貝之名但昉見于南史不
可因布名吉貝而遂以織貝為卉服之精者也今外夷
卉服之精信有之使唐虞時即以入篚不㣲近于尚異
物之嫌乎且諸州篚實非必出于各夷也○裹曰包藉
[005-47a]
曰苴揚州橘柚錫貢荆州納錫大龜豫州錫貢磬錯皆
為非常並在篚下
沿于江海達于淮泗孔氏曰順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
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正義曰文十年左傳云沿漢泝江
泝是逆沿是順故順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順也自海
入淮自淮入泗逆也○兖言浮于濟漯達于河故青言
浮于汶達于濟徐言浮于淮泗達于河故揚言沿于江
海達于淮泗皆蒙上文也○林少潁曰禹時江淮未通
[005-47b]
故揚州入貢必由江以入海然後達于淮泗至吳夫差
掘溝通水與晉㑹黄池然後江淮始通孟子謂禹排淮
泗而注之江葢誤指所通之水以為禹迹吳氏曰江北
淮南地髙于水雖曰溝通江淮止是江淮之間掘一横
溝兩端築隄今瓜儀淮/安霸是壅水于中以行舟耳江淮二水
實未始通流也○按上古海路不甚通揚州雖有沿海
之文然所沿者由江至淮之海面而已上古海利亦不
甚通鹽與海錯取諸青州今謂瘠海不啻足矣閩廣兩
[005-48a]
浙之路莫之通也聖人先見之明防患之逺不貴逺物
異物以生外釁郊圻封守申畫慎固民敦本業而安井
疆亦豈有賈市招誘之事哉近世倭人之禍則海路海
利日通而莫之為禁之咎也漢書言樂浪海中有倭人
分為百餘國以嵗時來獻見云雖漢世已通中國然止
樂浪海中一路則其他道路固猶未之通也自元人與
之交兵彼始得我之情有窺我之漸國初沿海備禦葢
亦甚嚴承平禁弛乃生前代未有之患當事者繹禹貢
[005-48b]
之㫖則得所以治之之要矣
荆及衡陽惟荆州孔氏曰北據荆山南及衡山之陽正
義曰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據也南及衡山之陽
其境過衡山也以衡是大山其南無復有名山大川可
以為記故言陽見其南至山陽也○有兩荆山此荆州
之荆山非雍州荆岐既旅之荆○此荆山其南為荆州
其北為豫州在南郡臨沮縣北
江漢朝宗于海孔氏曰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
[005-49a]
百川以海為宗宗尊也正義曰諸侯見天子之禮春見
曰朝夏見曰宗以海水大而江漢小以小就大似諸侯
歸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鄭云江水漢水其流遄疾
又合為一共赴于海猶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
荆楚之域國有道則後服國無道則先彊故記其水之
義以著人臣之禮○邵文莊公曰前乎此者江漢未合
水勢未可知也後乎此者江漢既合水勢不必言也故
朝宗一書于荆而江漢水勢于是乎定○鄭端簡公曰
[005-49b]
江漢朝宗于海書于荆州者二水發源于梁而荆當其
下流之衝入海于揚而荆據其上游之㑹故于此言朝
宗見其上無所壅下有所洩○按朝宗者未入海而其
勢已奔趨于海以朝宗二字狀出水勢之妙惟嘗親見
之而讀此則便若大江動我前爾○江水至東陵而北
㑹于漢漢水至大别而南入于江于荆州記江漢之合
不言其合而言其朝宗于海一言而盡水勢殆傳水之
神也二水在梁揚二州自是無可得而書既言朝宗于
[005-50a]
海則入海不俟言言則為贅故知三江既入不指大江

九江孔殷九江洞庭湖也孔甚殷正也言水道甚得其
正也其源有九水故名九江其後㑹聚日廣洞庭百里
而洞庭山遂在其中故因山得名而曰洞庭焉所謂荆
湖南北路者自是而分羅君章湖中記曰湘水之出于
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沒于其中也朱子
嘗考定九江源委一曰瀟江出道州營道縣九疑山亦/名營水過零陵下與相江
[005-50b]
合/二曰湘江出静江府興安縣陽山東北/名鏵觜東北至潭州入洞庭三曰蒸江出/衡
州衡陽縣西㑹衡山諸源而下合/于湘以其水氣特盛故名為蒸四曰澬江出武岡軍/至益陽西
北入/洞庭五曰沅江出沅州西蠻界中/至辰州與酉江合六曰漸江出索縣東/流與沅合
七曰序江出辰州溆浦縣鄜/梁山西流與沅合八曰辰江出辰州西南蠻/界中東流與酉
合/九曰酉江出㑹溪城西山中至辰州東合/沅辰北流至鼎州東入洞庭此九江也
但郴江亦一州之水其源出嶺至郴州城下始勝州又
五十里與東江合而始大北入湘江舊皆不在九江之
數但不知與漸序二水孰為大小今不敢更有升降○
[005-51a]
導江云東至于澧過九江則是古者澧先入江而後九
江入也澧當在九江數外○今按九江之為洞庭理已
無疑而九者之名訖難的指故朱子嘗以為若旁計横
入小江之數則自岷山以東至入海處不知當為幾千
百江且經文言九江孔殷則正以見其吞吐壯盛浩無
津涯之勢决非尋常分泒小江之所可當也如朱子之
言禹時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自有九水年代久逺不可
以今水證古水闕之可也觀經文江漢朝宗于海即繼
[005-51b]
曰九江孔殷導江不曰播為九江而曰過九江則大江
自大江九水自九水可見而孔氏謂江于此分為九道
者其非明矣又證以東至于澧過九江之文則九江當
在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而不在潯陽與今之江州尤明

沱潛既道爾雅曰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鄭𤣥曰今
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尾入江首不出江也華容有夏
水首出江尾入沔葢此所謂沱也潛則未聞金氏曰今
[005-52a]
江陵府松溪縣南枝江縣北江分三十餘下流復合曰
笊籬江公安縣有沱潛港此皆沱也潛出今江陵府潛
江縣按潛水既難考不/如闕之説具渠州
雲土夢作乂金氏曰江北為雲左氏所謂濟江入于雲
中是也江南為夢左氏所謂田于江南之夢是也皆在
今江陵府之境但今徳安府有雲夢縣而荆門之長林
縣岳州之巴陵縣亦有雲夢司馬相如稱雲夢方八九
百里其所連亘固廣矣正義曰雲夢一澤而每處有名
[005-52b]
者此澤跨江南北故每處名存焉○水降土升雲土夢
耕按蔡傳地勢有髙卑水落有先後人工有早晚三者
相因此二語實足該之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孔氏曰田第八賦
第三人功修
厥貢羽毛齒革至九江納錫大龜荆貢略與揚同揚利
金錫荆利丹銀齒革所産不無優劣故各以所善者為
先也曽氏曰揚言惟木多不勝名也荆木名之貢止此
[005-53a]
也杶栝柏皆木名栝柏所施者多杶材中弓弩之榦故
舉其用言杶榦周官所謂荆之餘是也其木柏葉松身
陸機云杶㯉栲漆相似如一孔氏曰砥細于礪皆磨石
也砮石中矢鏃蘇子瞻自儋耳北歸江上得古箭鏃槊
鋒而劒脊其亷可劌而其質則石以為此即所謂楛矢
石砮春秋隼集于陳廷楛矢貫之石砮長尺有咫時人
莫能知而問于孔子孔子不近取之荆梁而逺取之肅
慎則荆梁之不貢此久矣按女直即古肅慎之地今尚
[005-53b]
産楛矢石砮石砮出黒龍江口名水花石堅利入鐵子
瞻之所見者古荆梁外徼固宜有之也丹朱砂也今辰
錦所出光明砂并溪洞老鵶井所出尤佳箘簵美竹也
一名聆風性至勁楛木堅小而直葉如荆而赤莖似蓍
二物皆中矢笴而三邦所貢又為名材三邦未詳其地
考工記曰妢胡之笴唐志云零陵貢葛笴豈此類與箘
簵是兩種竹包匭菁茅孔氏以包為橘柚匭匣也菁以
為菹茅以縮酒蔡氏金氏以菁茅為一物以包匭為一
[005-54a]
事或包之或匣之皆以菁茅而言菁茅一茅三脊管子
謂出江漢之間召陵之師責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無以縮酒即此也禮記縮酌用茅縮亦作莤説文禮束
茅加於裸圭而灌鬯酒是為莤又釃酒謂之莤泲釃音
枲下酒也朱子謂古人榨酒不以絲帛而以編茅王室
祭祀之酒則以菁茅取其至潔也𤣥纁璣組三者冕服
所須古人𤣥衣纁裳考工記曰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
入為緇鄭𤣥謂𤣥色在緅緇之間此州染𤣥纁色善故
[005-54b]
貢之璣珠不圓者組綬類辮絲為之佩以貫玉帶以為
紐約者也孔氏曰尺二寸曰大龜出九江水中史記龜
䇿傳云龜千嵗滿尺二寸蔡氏曰非可常得故不為常
貢若偶得之則使之納錫于上按曰納者下與上之辭
曰錫者重神物也○金三品之貢葢古者以珠玉為上
幣以黄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
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人
事而平天下則有時而用焉其取之有時其用之有節
[005-55a]
其貢也致之邦國而天子無私求與私藏也周之衰荆
揚之貢金不入而周王求之于魯春秋譏之漢元帝時
貢禹請罷采珠玉金銀鑄錢之官母復以為幣租税禄
賜皆以布帛及榖使百姓一意農桑貢禹之言固先王
之意也然泉貨所以交通百物布帛不可以尺寸分裂
禹因後世之弊而遂欲廢先王之制幣則過矣
浮于江沱濳漢逾于洛至于南河正義曰浮此四水乃
至洛本或濳下有于誤耳蔡氏曰江沱濳漢其水道之
[005-55b]
出入不可詳而大勢則自江沱而入濳漢也逾越也漢
與洛不通故舎舟而陸以逹于洛自洛而至南河也凡
曰逾者皆水道不通遵陸而後能逹也按荆州曰浮于
江沱濳漢梁州曰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濳則明有沱濳
為轉輸之道項平甫謂夾蜀山而行凡谿谷之水至江
而出者皆名為沱至漢而出者皆名為濳夫谿谷之流
多在深山夐僻之處豈得為轉輸之道乎又凡水之自
大川而别出者如自河出為灉泲出為沮洛出為波正
[005-56a]
與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濳一例何得以江漢反為沱濳
所出之路乎
荆河惟豫州豫于九州為中土南跨漢而抵荆山北距
南河荆豫皆以荆山為界其/南為荆州其北為豫州
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漢志云伊水出𢎞農盧氏縣熊耳
山東北入洛洛水出𢎞農上洛縣冡嶺山東北至鞏縣
入河瀍水出河南榖城縣替亭北東南入洛澗水出𢎞
農新安縣東南入洛蔡傳從郭璞云伊水出上洛之熊/耳非盧氏又云澗出今之澠池至
[005-56b]
新安/入洛○豫之洛猶雍之渭而書法不同涇澧漆沮雖皆
入渭而水之大小不同故曰屬曰從曰同各别志之伊
洛瀍澗四水相敵故綂志其入河與江漢同文○北水
以河為宗豫水以洛為宗
滎波既豬泲水自温縣入河溢為滎今鄭州滎澤是其
處至西漢末泲不復南溢涸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
為滎澤爾雅曰水自洛出為波職方曰其浸波溠是波
亦澤名矣馬鄭王本皆作滎播謂此澤名滎播孔氏謂
[005-57a]
滎之波水已豬皆非是
導菏澤被孟豬菏音柯又工可反豬左氏爾雅皆作諸
孔氏曰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流溢覆被
導水云又東至于菏是泲流至其地蔡氏云被及/也及即餘波覆及之意澤言導又二澤言被惟此
按孟豬之藪可田則有水草而淺涸時多故導菏澤之
溢時乎被孟豬不常入也或言導菏澤又導孟豬故言
及非也澤無言導者此二澤相通故可以導此之溢被
彼之地故言導也○正義曰地志山陽郡有胡陵縣不
[005-57b]
言其縣有菏澤又云菏澤在泲隂定陶縣東孟豬在梁
國睢陽縣東北以今地驗之則胡陵在睢陽之東定陶
在睢陽之北其水皆不流溢東北被孟豬也然郡縣之
名隨代變易古之胡陵當在睢陽之西北故得東出被
孟豬也○金氏曰菏澤在今曹州泲隂縣孟豬在今應
天府虞城縣自菏澤至孟豬凡百四十里二水舊相通
今菏澤自分南北清河近時大河亦被孟豬併行睢水

[005-58a]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土不言色者其色雜也壚土黒而
疏也周禮草人掌土化之法凡糞種墳壤用麋渴澤用
鹿土化之法謂化之使美若汜勝之術也糞種鄭注謂
煑取汁今人不知其法按博物志麋聚草澤而食其塲
成泥名曰麋暖民隨之種稻其收百倍此即今人糞田
法也草人土化之法有用麋用鹿恐亦是之類也墳壤
潤解也渴澤故水處也即此經所云墳壚也
厥田惟上中厥賦錯上中田第四賦第二又雜出第一
[005-58b]
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纎纊錫貢磬錯孔氏曰纊細綿治
玉石曰錯治磬錯正義曰纊是新綿纎是細故言細綿
今按蔡氏云纊細綿也纎字無訓葢仍為𤣥纎之纎也
如孔說則篚無他物惟貢細綿恐亦無此理孔于徐州
之纎亦訓細說文紵檾屬據絺為細葛則枲與紵疑亦
成布而後貢也顔師古謂織紵以為布及練練熟素繒

浮于洛達于河豫在河南渉河即冀矣洛自西來中分
[005-59a]
豫境其東半徑入河其西半則浮于洛而後至河
 魏太常曰南絡發于昆侖之東委蛇南行其背為西
 戎其面為中國而其餘氣為南蠻葱嶺自起為祖南
 起雪山其東為江源地脉因界為二江以南仍為南
 絡其北别為中絡與大河分為兩界中絡岷山為祖
 自蜀入隴結于初龍則為長安四塞以為固金城千
 里天府之國也結于中龍則為洛陽四時之所交風
 雨之所㑹隂陽之所和天地之中也南絡傳大江放
[005-59b]
 于海北絡傳大河放于海惟中絡止于嵩髙其前平
 夷凡幾千里而泰山特起東方張左右翼為障以天
 下大勢言之長安龍首穴也洛陽龍心穴也兹其大
 龍之腹乎宋都大梁亦在龍腹而國勢弱者汴坦無
 備其勢必宿重兵民力坐而困矣余嘗至洛陽相
 其形勢熊耳祖龍發自終南逺則太行為後托近
 則嵩髙為左障然終南自為長安前朝太行亦為
 平陽左障嵩髙雖迴障洛陽而大情自欲東出與
[005-60a]
 萬里平原作祖然後黙識天道之公大地相為勾
 連其融結非一處王氣發久而歇又轉之他帝王
 有徳也而興無徳也而亡是不一姓宇宙所以無
 窮也
華陽黒水惟梁州孔氏曰東據華山之陽西距黒水今
蔡傳易置據距二字葢以東境止于華陽而漢志言黒
水出犍為水經言出張掖故知西境之跨黒水也華山
地絡之所交㑹其陽為梁州其隂為雍州其隂則北河
[005-60b]
其陽則南河
岷嶓既藝沱濳既道荆州記江漢而及沱濳本支之别
也以發源此州復詳其源委岷山江源嶓冡漢源岷山
之下沃野千里與漢中俱號天府之國江漢之源既滌
則岷嶓之墟皆可種藝矣岷山地志蜀郡有湔道岷山
在西徼外在今汶山縣而晁氏則謂蜀以山近江源者
通為岷山連峯叠岫不詳逺近青城天彭諸山之所環
繞皆古之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峯也今按岷山蟠據華
[005-61a]
夷江出其間誠有如晁氏之所言但禹導江必有所始
導山曰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則固有定指矣湔音箋漢
制縣有羌夷曰道汶山縣屬茂州有江瀆廟葢禹導江
始此云水經漾出隴西氐道嶓冡山東至武都為漢常
璩華陽國記曰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為漾水
禹貢導漾是也西源出隴西嶓冡山逕葭萌入漢酈道
元曰東西兩川俱出嶓冡而同為漢水今西縣嶓冡山
西漢水所導也沱濳孔氏曰沱江别名潛水名正義曰
[005-61b]
經無濳之本源故直云水名愚按濳水雖鄭康成猶無
考而以為未聞葢濳則有之而求其首自漢出則甚難
合也蔡傳據地志濳水所出有二一出巴郡宕渠縣入
江一出漢中郡安陽縣鬵谷入漢然皆未有以考其果
自漢出否也若沱則郫縣汶江皆有沱而入江又江源
縣有&KR1514江出江又反入此皆沱也疏謂郫之沱安陽之/濳尾入江漢爾首不
出江漢也&KR1514江真沱蔡却未載/宕渠之濳是從漢出詳見後梁州不言江漢以岷嶓
沱濳源流之治見之江河淮漢惟一見而沱濳于二州
[005-62a]
再書既道何也其名雖同而源委各别也
蔡蒙旅平和夷底績金氏曰蔡山在今雅州嚴道縣南
蒙山在今雅州名山縣東雲霧常蒙其嵿其山上合下
開沫水逕其中出為溷崖水沫水即大渡河也蜀守李
氷嘗鑿離堆避沫水之害則禹當時于此處用功多也
祭山曰旅旅平者祭告水土既平也旅獨于梁雍言之
葢九州終于梁雍見諸州之山皆旅告也旅獨于蔡蒙
荆岐言之葢紀梁之山終于蔡蒙紀雍之山始于荆岐
[005-62b]
見州内之山皆旅告也○和夷蔡氏謂嚴道以西有和
川有夷道或其地也則以和夷為二金氏謂和川即青
衣水夷人所居今為覊縻州縣以和夷為一凡言底績
皆地名或地名因水未有水而言底績者故蔡氏不取
晁氏和水夷水之説
厥土青黎按孔氏曰色青黒而沃壤蔡氏因之亦曰黎
黒也然考之經文辨土有因色不一而不言色者矣未
有言色而不言質者也亦未有兩言其色者也馬融王
[005-63a]
肅皆曰黎小疏也其説為是正義亦引王肅之説則亦
知以黎為黒之未安矣金氏曰梁土色青故生物易性
疏故散而不實向聞吏牘謂成都土疏難以築城葢此

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孔氏曰田第七賦第八雜
出第七第九三等正義曰既言下中復言三錯舉下中
第八為正上下取一故雜出第七第九與第八為三也
邵文莊公曰賦錯出者他州無與焉升降之説非是吳/氏
[005-63b]
謂冀賦第一或時數少于豫則降為第二而升豫為上/上豫賦第二或時數多于冀則升為第一而降冀為上
中/蔡氏曰按賦雜出他等者或以為嵗有豐凶或以為
户有増減皆非也意者地力有上下年分不同如周官
田一易再易之類與按周官有不易之地謂嵗種之地
為上田有一易之地謂休一嵗乃復種也為中田有再
易之地謂休二嵗乃復種也為下田蔡氏之意謂田遇
年分休不耕者多則賦從而少然豈偏冀揚豫梁四州
田有一易再易而餘州皆可嵗耕者邪葢冀州地大物
[005-64a]
繁賦既上上而又間出上中以寛之豫為中土原田既
美人功亦修幾與冀埒故賦既上中而又間出上上以
進之揚田下下然人稠而地力亦盡故賦髙于田二等
而間出又進一等此實東南繁阜之權輿矣梁田下上
似優于揚然多山而少田人功亦劣故賦之等退在下
中而又以七九二等為之上下間出此其調劑可謂宻
矣舉此四州為法而餘州可見雍與荆州賦田升降皆
較六等荆州升之極人功修也雍州降之極人功少也
[005-64b]
其餘相較不多者從此可知也徐田上中而其賦中中
青田上下而其賦中上兖田中下而其賦下下賦皆降
于田而相較不等兖當河流之衝作十有三載乃同經
已明著其義矣無錯者其等已定有錯者其等難定時
進退以通節之也後代卒不能易禹之等惟雍州沃野
千里秦漢以來稱天府之國而禹時洪水初平風氣未
開觀公劉太王之初起陶復陶穴則昔之雍州豈後之
雍州哉人事未至聖人固不能預進之也然田曰上上
[005-65a]
則人事氣化亦已有所待矣
厥貢璆鐵銀鏤至織皮孔氏曰璆玉石爾雅曰璆琳玉/也蔡氏以為玉
磬/誤鏤剛鐵以剛可/以刻鏤卓程以鐵冶富至擬封君梁利鐵可
知漢志犍為郡朱提縣有朱提山出銀每八兩為一流
直千五百八十是梁之銀美也砮貢于荆又貢于梁重
武事也蔡氏曰鐵先于銀者鐵之利多于銀也織皮者
梁州之地山林為多獸之所走熊羆狐貍四獸之皮制
之可以為裘其毳毛織之可以為罽也罽紀/例反按罽西胡
[005-65b]
毳布織毛為之若氈毼氍毹之類字當作&KR1455作罽非罽
魚網也
西傾因桓是來至亂于河孔氏曰西傾山名桓水自西
傾山南行因桓水是來浮于濳漢上曰沔越沔而北入
渭絶流曰亂按西傾在今臨洮府西南一百五十里一
名嵹臺山洮水出其北桓水出其南或云洮即桓水自
西傾南行因桓水是來浮于潛水水經濳水出巴郡宕
渠縣注曰濳水葢漢水枝分濳出故受其稱今受有大
[005-66a]
穴濳水入焉通罡山下西南濳出謂之伏水或以為古
之濳水鄭𤣥曰漢别為濳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
合禹自廣漢疏通即為西漢水○自西傾而至葭萌浮
于濳水自濳遡流而屆于晉壽界有漾枝津之阻由陸
而南歴罡穴水經注罡山名有/大穴作岡北者誤而迤邐以接漢沔此經
所謂逾于沔也沔渭不通而褒氷通沔斜水通渭褒斜
之間又絶水百餘里故歴漢川而至于褒水乃逾褒而
暨于衙嶺之南溪乃灌于斜川屆于武功而北以入于
[005-66b]
渭焉蔡氏謂當曰逾于渭褒斜二水名又有褒谷斜谷
説者云棧道七百里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為一谷兩
谷髙峻中間谷道褒水所流褒水出太白山經鳳縣南
流入褒谷又南流入沔斜水出衙嶺山北至郿入渭所
謂絶水百餘里者以褒斜二水兩首相距言之非謂褒
斜二谷也張湯謂以車轉從斜下渭則漢中榖可致是
浮濳逾沔之道漢人嘗用之今蜀中通貢職水則大江
陸則棧道濳沔入渭之道無復講矣○西傾因桓是來
[005-67a]
為西境絶逺者言之漢志又言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
行羌中入南海信若斯言則初發西傾不知南行幾何
始得桓水何以因桓是來也漢始出為漾東南流為沔
至漢中東行為漢沔故云漢上曰沔
黒水西河惟雍州孔氏曰西距黒水東據河龍門之河
在冀州西正義曰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東向西故言
梁州之境先華陽而後黒水從梁適雍自南向北故先
黒水而後西河計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
[005-67b]
西逾黒水王肅云西據黒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
徧檢孔本皆云西距黒水東據河必是誤也又河在雍
州之東而謂之西河者龍門在冀州西界故謂之西河
王制云自東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對而為東
西也四面積髙曰雍雍州得名以此又今鳳翔府西北
三十里有雍山雍水所出
弱水既西正義曰諸水言既道此言既西由地勢不同
導之使西流也鄭云衆水皆東此水獨西故記其西下
[005-68a]
也○柳宗元愚溪對説弱水或寓言不足為據蔡傳引
魏太武擊柔然西行至莵園水又循弱水至涿邪山謂
弱水在莵園水西涿邪山東為得之
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孔氏曰屬連也水北曰
汭言治涇水入于渭漢志云涇水出安定涇陽縣西岍
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入渭行千六百里蔡氏以汭
為水名汭芮通出扶風汧縣弦蒲藪渭見導水雍州之
水渭為大涇之源最居雍之北境自北而南注以渭為
[005-68b]
歸而汭東入焉是涇上屬于汭而下屬于渭也夫渭汭
不相及而一涇以屬之見水之逺近連絡者其勢也涇
渭之清濁不同源而渭受涇之屬見水之大小相納者
其理也經不以渭立文而曰涇屬渭汭以涇水在中先
㑹汭水後入渭水順其勢而言故謂屬渭汭者涇而其
實納涇汭者渭也○漆出同官沮出宜君二水合于華
原固為一矣而其勢相敵不足以相有也故並著其名
而志其從于渭焉入渭實在同州朝邑之東南不曰入
[005-69a]
而曰從者小從大曰從衆歸之曰從涇漆沮皆在渭水
之北涇水自北來注于渭漆沮自東北來注于渭惟灃
水在渭之南自南來注于渭灃水出扶風鄠縣終南山
東至咸陽入渭灃大故曰同詩曰灃水東注維禹之績
言灃水自東北流經豐邑之東入渭而注于河也
荆岐既旅至鳥䑕孔氏曰己旅祭言治功畢此荆在岐
東非荆州之荆終南惇物鳥䑕三山名言相望正義曰
至于為首尾之辭故言相望也三山空舉山名不言治
[005-69b]
意蒙上既旅之文也按荆山蔡氏以為即今耀州富平
縣掘陵原而三原馬伯循則謂此原乃唐之獻陵非山
也四夷郡縣圖記謂黄帝鑄鼎處在今三原嵯峨山葢
嵯峨即荆山也其山髙出雲表登其巔則涇渭黄河俱
在目前俯視秦川其平如掌其别嶺有西原中原東原
乃縣所由名也山陽有鼎州即黄帝鑄鼎處岐東惟嵯
峨為大嵯峨之為荆山明矣岐在今岐山縣詩天作髙
山太王荒之言太王始邑其下也山有兩岐故名焉又
[005-70a]
名天柱山終南乃闗中南山西起隴鳳東踰商洛綿亘
千里隨地異名總言之則曰南山爾地志一名太乙山
秦記云又名地肺南山深處髙而長大無異名者曰秦
嶺乃地絡所由分秦嶺以南之水皆謂之江秦嶺以北
之水皆謂之河惇物在武功縣東又名垂山鳥䑕説見
導水
原隰底績至于豬野原隰泛言則為廣平下隰之地此
對豬野則有所定指故蔡氏引詩度其隰原以為説鄭
[005-70b]
氏曰其地在豳朱子詩傳亦曰豳在岐山之北原隰之
野禹之底績公劉之徹田為糧一也豬野即休屠音/除
在凉州姑臧魏太武伐凉謂姑臧城東西門外湧泉合
于城北其大如河其餘溝渠流入澤中其間乃無燥地
澤草茂盛水土如此即指此也此禹所以底績也○施
功自下而上成功自髙而下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通典沙州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
其地也其後子孫為羌戎代有其地謂之瓜州其地多
[005-71a]
生長瓜瓜長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左傳允姓之姦居
于𤓰州是也秦及漢初為月支匈奴之地武帝開其地
後分酒泉置燉音/屯煌郡即古𤓰州也三危山在其東南
山有三峯故名焉金氏曰聖人黜惡以逺為罰經理則
不以逺為間故三危亦定厥宅三苗之在其地者亦丕
就吾之功緒矣
厥土惟黄壤金氏曰黄土之正色而又細柔故厥田為
九州第一後世號闗中為沃野謂之天府葢以此也然
[005-71b]
就其間較之亦惟涇渭澧漆之區最為沃壤西北二邊
逼于戎狄故禹于雍州自終南至鳥䑕則自東而西自
原隰至豬野三危則自内而外賦出六等生聚葢不同
也至戰國秦漢富庶甲天下唐不如宋滋不如西有夏
北有契丹雍冀悉非古矣雖闗中亦仰東南之粟古今
地利之不同豈無其由哉
 歸有光曰陜固周秦漢隋唐之所都昔人稱其被山
 帶河四塞以為固而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
[005-72a]
 千里雖三河天下之中王者之所更居然古今建都
 之形勝無踰闗中者太祖髙皇帝初定天下嘗幸汴
 幸洛將幸闗陜時以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之
 亂戎馬蹂踐所過皆空城千里無行跡而金陵廟社
 已定遂為帝都亦其時與勢不得不然也永樂北遷
 而萬世之業定矣昔鄭國兩渠之饒衣食京師億萬
 之口至唐杜佑以為大歴初所溉田比于漢減三萬
 八千頃是時長安尚為京師而佑言已如此誠如其
[005-72b]
 計復此兩渠勸農置官嚴脩障塞積榖繕兵以收漠
 南之地漢唐之盛豈不庶幾哉宋慶歴初時天下全
 盛范文正公請城東京議者以為迂後乃思其言先
 朝丘文莊公亦以幽燕迫近北境而漕河易噎欲重
 山後之守尋元海運之法誠以闗中百二之險使膏
 壤千里百姓殷富而漢唐河渭之漕故在于以為國
 家之陪京此萬世之慮也
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孔氏曰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
[005-73a]
○通論見梁州田賦條下
厥貢惟球球琅玕孔氏曰球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玉
爾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墟之球琳琅玕焉山海經
云昆侖山有琅玕樹&KR1015征曰火炎崑岡玉石俱焚西北
崑山出玉在古葢甚著丘文莊公曰漢時闗中之藍田
幽州之玉田皆出玉其時西域未通也今中國所用之
玉皆來自于闐有白𤣥緑三種皆出于河亦與古異抑
土石之精其生有限而取之有盡古人比徳于玉用為
[005-73b]
器用雜佩之屬不一而足是玉在古多而為用夥今世
小民有不識玉者由是推之漢之金以斤計每以萬言
唐漸少宋與今益少無乃千嵗之後中國之金將與玉
同邪不可不為之限節也
 按貢物除冀州外雍梁二州無篚餘六州皆有篚篚
 皆嬪貢衣服之用言錫者三揚橘柚荆大龜豫磬錯
 言包者二揚橘柚荆菁茅言織皮者二荆州梁州織
 皮製之為裘織之為罽與單言皮服不同
[005-74a]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孔氏曰積石山在
金城西南河所經也沿河順流而北千里而東千里而
南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正義曰地志云積石山在金
城河闗縣西南羌中河行塞外東北入塞内積石非河
之源故云河所經也河從西來至此北流故沿河順流
而北釋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故千里而東千里而南
至于龍門西河也地志云龍門山在馮翊夏陽縣北此
山當河之道禹鑿以通河東郡之西界也按蔡氏云雍
[005-74b]
之東北境則自積石至于西河西南境則㑹于渭汭東
北當云西北葢雍東距河若東北境則直浮西河不須
浮于積石也積石在今臨洮府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兩山如削中流黄河西臨蕃界龍門在今西安府韓城
縣東北八十里河水至此自山直下懸水百仞濺沫如
雨濤聲如雷地皆震撼兩厓斷山絶壁相對如門惟神
龍可越故曰龍門計浮于積石而來者至于龍門之上
則止此一道也浮渭而來者則㑹于渭汭此又一道也
[005-75a]
蔡氏所以知其為兩道者以龍門非可越而渭自鳥䑕
而東中貫雍境取漕莫徑焉使内地之漕則當徑達西
河更無用經渉龍門以此知其為西北一道西南一道
也河從積石北流北入北狄界中折而東流凡二千餘
里漢人謂之北河其内今謂之河套即秦始皇所斥奪
匈奴河南地也在古已為通舟轉輸之道葢唐虞聲敎
暨于朔南冀之北垂逺出河外猶在荒服此其所以不
可及也三代之季北狄入居河内秦始皇逐出之秦楚
[005-75b]
劉項之際復為匈奴所據漢武帝開朔方復取之唐築
三受降城即其處宋時為西夏所據河内外州郡凡二
十有二以一隅之地能抗衡中國葢其地肥饒其人勁
悍又産徤馬乃闗中之屏蔽得之則强失之則弱歴代
知其為邊境之要害而不知其為唐虞之故疆也蔡氏
引李復之説疑積石至龍門三千里通舟無阻以後世
之迹質之于經多所不合然神禹導川通貢著其道路
所經明若指掌觀此曰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後曰
[005-76a]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曰導曰至非河通流至于龍門之
驗邪曰浮曰至非舟通行至于龍門之驗邪李復所奏
一則恐出吏民之托辭一則故道久廢岸谷變遷復之
所指亦恐非禹迹之舊矣不特此爾北河之外隂山横
亘南北大限當以此分敵得之則據以窺中國中國得
之則據以窺敵乗髙以望出沒踪跡皆見其外皆大磧
南北數千里東西數千里無水草不可駐牧敵若不得
隂山必踰大磧而居其北北即漠北也昔漢武帝驅匈
[005-76b]
奴隂山之外而漠南無王庭彼過之未嘗不哭漠南即
隂山之南黄河之北敵所利以飽其力而内犯者也柰
何北河之内復使得為巢窟哉
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氏曰織皮毛布有此
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屬皆就次序美禹
之功及戎狄也○金氏曰蘇氏謂此錯簡當在厥貢球
琳琅玕之下然雍州西界黒水此諸國又在黒水之外
故附于後以織皮冠之者此皆皮服之國貢織皮者也
[005-77a]
崑崙國名崑崙山旁小國也崑崙無定所而莊騷雜書
皆云西王母所居為是則在今肅州酒泉郡南山石室
玉堂珠璣鏤飾尚在事具晉書張駿傳太守馬岌所言
是必古崑崙國也析支國名有析支河唐與吐蕃舊界
也漢武帝開朔方置渠搜縣為漢極北界此可見唐虞/時北河之内
皆即叙/之地矣三原馬伯循謂析支渠搜皆在今河套内寧夏
東北河水遇山析為二支處有析支城水經曰河自朔
方東轉經渠搜縣故城北鄒季友謂雍梁二州元無入
[005-77b]
篚之貢此三國叙在章末貢道之後與萊夷淮夷島夷
之例不同
導岍及岐至至于敷淺原孔氏曰更理説所治山川首
尾所在治山通水故以山名之百川經此衆山禹皆治
之不可勝名故以山言之○正義曰荆岐上已具矣而
此復言之以山勢相連而州境隔絶更從上理説所治
山川首尾所在總解此下導山水之意也其實通水而
文稱導山者導山本為治水故以導山名之○吕氏曰
[005-78a]
曰山川之分見于九州者其經也山川之聚見于後者
其緯也無經則不知其定所無緯則不知其脉絡此作
書之妙也按地理有分界不可無經山川有脉絡不可
無緯本朝修一綂志山川散見各郡縣有經無緯故未
盡○先儒有三條四列之説三條者導岍北條西傾中
條嶓冢南條此馬融王肅之說也四列者導岍為隂列
西傾為次隂列嶓冢為次陽列岷山為正陽列此鄭𤣥
之説也大略皆不離地脉之説蔡仲黙不取據導字分
[005-78b]
之為南北二條而江河以為之紀此説亦有所本唐天
文志云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是也南條北條即所
謂南戒北戒江為南河河為北河南北兩河上應雲漢
葢天文地理自然之分判也于二之中又分為二焉北
條有大河之北境者有大河之南境者南條有江漢之
北境者有江漢之南境者論横勢則先北而南論縱勢
則皆自西而東義視王鄭始益精宻矣○金氏曰禹貢
所書多是即山以名其地天下山川相為綱紀必自西
[005-79a]
徂東周覽形勢窮竟源委然後賦功故導山為導水也
○隨山以治水故以導言水之源未有不出于山水之
勢未有不因于山○導岍一節導大河北境之山也岍
岐荆三山皆雍州山壺口以下皆冀州山岍在隴州吳
山縣一名吳嶽葢虞周之世疑以此為西嶽故又有嶽
山之名汧水出其西而南入渭汭水出其北而東入涇
禹導山始此乃東至于岐乃東至于荆而渭之入河灃
漆沮汧之入渭皆在所經矣于是逾于龍門之西河則
[005-79b]
壺口正在河之東岸河自塞外玦長城而入而壺口當
其衝冀州之功于是伊始以殺河勢者也乃南至于雷
首雷首在河中府河東縣雷水出焉山臨大河北去蒲
坂三十里爰至于太岳汾水所經堯都在焉太原岳陽
之修葢于是而相度也又于是而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底柱在陜州陜縣三門鎮大河中流有石如柱析城在
澤州陽城縣山峯四面如城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泲
水出焉黄屋王者車葢山形如之故名王屋舊謂山狀
[005-80a]
如屋非也從底柱至王屋禹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而
沇水之導覃懐之績皆在所經矣又于是而太行恒山
至于碣石太行在懐州之北連亘數州為河北脊以接
恒嶽河北諸州皆旅其趾程子謂太行山千里片石衆
山皆石上起峯爾恒山北嶽在雲中者為是歴代以上
曲陽縣之山為北嶽非古之恒山也碣石一在平州南
一在髙麗界中史臣歴叙衆山而繼之以入于海者謂
此諸山所出所經之水皆得其道以歸于海矣正義曰
[005-80b]
言山旁之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大河北境之水不特
河泲如漳潞汾洓淇淶恒衛滹沲滱易之屬皆此諸山
所出所經多不勝名故但以山言則水皆可知所隨者
山所導者水也故終以入于海此三字正應首導字蔡/傳
元無河泲所經等語坊本有之俗/子所加也諸處為所私竄者亦多○鄭端簡公曰壺口
雷首至于太岳冀西河上山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冀南
河上山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冀東河上山壺口雷首底
柱析城太行恒山千里而近其至于太岳王屋碣石千
[005-81a]
里而遥○逾于河正義謂山逾于河非是○孔氏曰西
傾朱圉在積石以東鳥䑕渭水所出在隴西之西三者
雍州之南山至于太華相首尾而東熊耳以下四山相
連東南在豫州界洛經熊耳伊經外方淮出桐柏經陪
尾凡此皆先舉所施功之山于上而後條列所治水于
下互相備正義曰言在積石以東見河所經也鳥䑕東
望太華太逺故云相首尾而東按此導大河南境之山
也此不言導蒙導岍之文至嶓冢乃更言導者南條北
[005-81b]
條之别也西傾至太華皆雍州山熊耳至陪尾皆豫州
山山川之脉皆起西北故每條皆自西起上節導河之
北境故自雍而盡于冀之東北此節導河之南境故自
雍而盡于冀之東南西傾見梁州朱圉在天水冀縣俗
呼白巖山鳥䑕見導水太華在華隂縣南十里即西嶽
以西有少華山故此名太華禹偱西傾而東至于太華
其隂則北河與地絡之所㑹也其陽則南河與地絡之
所㑹也河自下龍門其勢湍急及華之隂喬嶽綿亘其
[005-82a]
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而涇渭澧漆伊洛瀍澗諸水
入焉熊耳在𢎞農盧氏縣東嵩髙山在潁川嵩縣古文
以為外方山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横尾山在江
夏安陸縣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四山者志伊洛淮水
之所以治也金氏曰陪尾徐山也泗水縣桃墟西北泗
水所出舊説拘于地脉故謂即横尾金氏又謂舊以嵩
髙為外方者非是嵩髙世所名中嶽安得與江夏内方
相為内外哉據唐志陸渾山一名方山葢古外方云在
[005-82b]
伊闕○導嶓冢一節此導江漢北境之山也孔氏曰漾
水出嶓冢在梁州經荆山荆山在荆州内方大别二山
名在荆州漢所經正義曰地志云章山在江夏竟陵縣
東北古文以為内方山地志無大别左氏云吳既與楚
夾漢楚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則二别近漢
之名雖不知其處要與内方相接金氏曰大别山在今
漢陽軍漢陽縣西有小别山漢水至此入江謂之沔口
○岷山之陽一節此導江漢南境之山也岷山見梁州
[005-83a]
衡山南嶽在長沙湘南縣九江見荆州敷淺原葢今之
廬阜也過九江此言禹自衡山經洞庭以北向爾孔氏
謂衡山之脉連延而過九江者非是禹之隨山因其有
闗于水道者表之爾豈區區焉推其脉絡之所來止如
葬師之言乎而山川自然之形勢則固各有條理凡經
之所記非錯然而及之也朱子曰凡兩山夾行中間必
有水兩水夾行中間必有山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
而行那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這邊一支為湖南
[005-83b]
又一支為建康而餘氣為福建二廣又曰岷山之脉其
一支為衡山者已盡于洞庭之西論山勢與/禹迹甚合其一支又
南而東度桂嶺者則包瀟湘之源而北經袁筠之境以
盡于廬阜金氏曰岷山之陽東出一支為衡山其南行/而東者為嶺包瀟湘之源而又一支北向以
至敷淺原故禹自衡山過洞庭/而至敷淺原也按金説當玩其一支又南而東度庾
嶺者則包彭蠡之源以北盡于建康其一支則又東包
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盡乎㑹稽南其尾以盡乎閩粤
也按經文舉大綱爾其間曲折則朱子盡之然經文亦
[005-84a]
無所不包也廬山雖髙而其中原田連亘人民錯居故
有敷淺原之名後世匡俗結廬居之遂名廬阜而其支
隴林麓猶蒙其舊名江州潯陽縣蒲唐驛前有敷淺原
西有傅陽山敷古文作傅傅陽者傅淺原之陽也其山
正在廬阜西南然則敷淺原為廬阜本名審矣漢志亦
言此山在豫章其在徳安者甚庳小且于江流無闗係
○唐一行言山河兩戒頗傍禹貢之意北戒自三危積
石負終南地絡之隂東及太華逾河並雷首底柱王屋
[005-84b]
太行北抵恒山之右乃東循塞垣至獩貊朝鮮是謂北
紀以限戎狄南戒自岷山嶓冢負北絡之陽東及太華
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漢㩗武當荆山
至于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中是謂南紀以限蠻
夷故星傅謂北戒為塞門南戒為嶺門河源自北紀之
首循雍州北徼達華隂而與地絡㑹並行而東至太行
之曲分而東流與涇渭泲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江源
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㑹並行
[005-85a]
而東及荆山之陽分而東流與漢水淮瀆相為表裏謂
之南河○山本同而末異故導山言某至某者其勢漸
分水本異而末同故導水各言所自所㑹所入者其勢
漸合○川有百所注者四入海者四而已瀆有四為兩
戒則江河而已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孔氏曰合黎水名在
流沙東金氏曰弱水出吐谷渾界窮石山至甘州張掖
縣合黎山下居延澤即古合黎澤水溢則被流沙流沙
[005-85b]
通典謂在沙州西八十里其沙隨風流行大抵西北之
地多是沙磧史書所謂河沙諸國佛書所謂沙界恒河
沙是也沙則水滲而下又曰此以下導水葢總叙水之
源委泝源而及流即大以綂細也○程氏曰禹導弱水
至合黎則其逆行者已順其逺而無所事治者固不必
極之於西海近而無能為害者亦任其餘波之入流沙
則已矣故於雍止曰既西而於導水不必曰入于西海
皆紀實也弱水不經中國則不繫民患而不可不導者
[005-86a]
聖人輔相天地無一而不當經理也○張掖今甘州酒
泉今肅州刪丹縣今山丹衛桑欽以為導弱水自此西
至酒泉合黎流沙當又在其西漢志誤此雍州弱水既/西條下錯簡
○按此以下所導凡有九水大意亦自北為始以弱水
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黒水雖在河南水從雍
梁西界南入南海與諸水不相參渉故又次之四瀆江
河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其次則江漢皆發源自西經
中國以入海故次漢次江漢先于江者漢在江北也泲
[005-86b]
發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俱為四瀆以其獨達于海也
源短于江漢故次泲次淮渭與洛入河故後言之正義
曰計流水多矣此舉大者言爾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
水黒水沇水不出于山文單故以水配其餘六水文與
山連既繫于山不須言水積石非河上源記施工之處
故云導河積石言發首積石起也漾江先山後水淮渭
洛先水後山皆是史文詳略無義例也又淮渭洛言自
某山者皆是發源此山欲使異于導河故加自爾又按
[005-87a]
導山導水只是一事導山以記禹行之次第所謂至于
某至于某者禹所至也導水以記水行之次第所謂至
于某入于某者水所至也
導黒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漢志黒水出犍為郡南廣
縣汾闗山水經/不同金氏曰黒水出雍之西而南入于南海
為雍梁二州之西界葢出崐崘之南谷也自積石西傾
岷山青衣岡脊以西諸水天竺以東諸水皆入之故黒
水諸源亦非一林氏云衆水皆東而弱水獨西黒水獨
[005-87b]
南順其性而已矣正義曰張掖燉煌並在河北所以得
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積石以西多伏流故黒水得越河
而南也
導河積石至同為逆河入于海孔氏曰施功發于積石
至于龍門或鑿山或穿地以通流河自龍門南流至華
山北東行底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
柱然在西虢之界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輳古今以
為津洛汭洛入河處山再成曰伾至于大伾而北行降
[005-88a]
水水名入河大陸澤名北分為九河以殺其溢在兖州
界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皆禹所加功故
叙之○正義曰河源不始于此記其施功處爾故言施
工發于積石釋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則河從積石北
行又東乃南行至于龍門計應二千餘里龍門底柱鑿
山也其餘平地穿地也釋水云河出崐崘墟色白李廵
曰崐崘山名墟山下地也郭璞云發源髙處激湊故水
色白潛流地中受渠衆多渾濁故水色黄漢書西域傳
[005-88b]
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
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去玉
門陽闗三百餘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増
減皆以為濳行地下南出于積石為中國河○鄭漁仲
言河水自西域來其大原有三正原出崐崘山東北陬
而東行一原出天竺蔥嶺一原出于闐南山北行與葱
嶺河合而東入于崐崘河或云張騫窮河源至葱嶺河
爾故西域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而沒其
[005-89a]
正源也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命學士蒲察篤實西窮
河源得今西番朶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
之間有泉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髙望之若星宿布列故
名其地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府之正西三千餘里
較之張騫所指殆為近焉按以沇水發源王屋而又出
于温縣平地觀之河源未必果窮于是○金氏曰爾雅
河出崐崘而説崐崘者多誕妄今不盡辯而説具總論
積石在今積石軍其下蘭州臯蘭山石門黄河所出西
[005-89b]
南涵浸轉而東北流洮水北流入之又北而湟水㑹星
海諸水入之其祁連山青海之水出浩音誥/水名音門水/流峽山
岸深若/門也東流合于湟水皆入焉皆崑崙北谷諸水也又
北入北狄界中漸轉而東至唐受降城折而南流為冀
西河大抵盤束山硤之間千數百里禹載壺口治梁岐
皆為冀河已見冀州故此不書又南至河中府龍門縣
之西山開岸豁自髙而下奔放傾瀉聲如萬雷是為龍
門南至華州華山之隂渭水入焉水勢撞擊地名潼闗
[005-90a]
折而東流為冀南河至陜州陜縣底柱壅河中流世傳
禹鑿二門以通之又名三門山又東至今孟州孟津河
流始緩南北通津謂之孟津東過今鞏縣洛水入焉名
為洛汭又東至澶音/蟬州黎陽縣大伾山即今黎陽山也
折而北流為冀東河至今冀之信都洚水入焉今名枯
洚河是也又北至大陸説見冀州又北播為九河説見
兖州逆河之得名以潮至而水逆流也○兖地最狹而
承河之委為禹最所施工處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
[005-90b]
海此三句内有多少工夫後世河患正坐分播合同不
得其勢而入海之路狹也○按禹之治河龍門上下河
行于山雖有疏鑿之功無復變遷之患大伾以下河始
出峻而就平則厮之而為二大陸以下地益平土益疏
水益善潰則播之而為九自禹之後河順其道不復為
患者千餘年至周定王五年河始決葢王政衰濬川溝
洫不復盡力列國復行其私壅防百川各以自利河不
得其道所以多决自漢以來未有百年無事者歸之天
[005-91a]
數豈盡然哉
 賈讓之言極盡利害本原古者立國居民必遺川澤
 之分度水勢所不及此即闗並所謂河决曹衛之域
 其南北不過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民室者
 也如此則無築隄防之勞費而河自不能為害其次
 言隄防起自戰國拂水之性然去河各二十五里水
 尚有所遊盪時至而去但小民見目前之利不思後
 日之害因水去填淤肥美耕作其間遂起室宅久而
[005-91b]
 成聚落恃隄為命是與水澤争處所水至而湛溺固
 其宜也所説利害不但漢時至今猶然也○漢時河
 决頓丘遂漸南徙隋煬帝引河入汴引汴入淮河淮
 始通至于全河注淮則害莫甚于今日○宋神宗熈
 寧十年河大决于澶州曹村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
 匯于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
 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縣四十五而澲齊鄆徐尤
 甚壊田逾三十萬頃丘文莊公曰此黄河入淮之始
[005-92a]
 然是時淮僅受河之少半耳金之亡也河始自開封
 北衛州决入渦河以合于淮舊河在開封城北四十
 里東至虞城下達濟寧州界本朝洪武二十四年河
 决原武之黒陽山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行至項城
 經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而故道遂淤永樂九
 年復疏入故道正綂十三年又决滎陽東過開封城
 之西南自是汴城在河之北矣又東南經陳留自亳
 入渦口又經蒙城至懐逺東北而入于淮焉○賈讓
[005-92b]
 之上䇿欲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放河使北入海本
 朝宋景濓亦欲分其半使之北流愈于全河入淮淮
 不能當此在當事者熟咨訪講求倘無别害行之以
 漸則其濟大矣○余闕曰多其委使河之大有所㵼
 而其力有所分此禹治河之道也自周定王時河徙
 訖于漢而禹之故道失矣故西京時受患特甚後河
 入千乗而徳隶之河又播為八漢人指以為太史馬
 頰者大抵偶合于禹迹故訖東都至唐河不為害者
[005-93a]
 千有餘年至宋而河又南决又東南以入于淮以河
 之鉅且悍惟一淮以為之委故今之河患與武帝時
 無異顧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議者以
 為河之北則㑹通之漕廢當築隄起曹南訖嘉祥東
 西三百里以障遏之不使之北予則以為河患而㑹
 通之漕不廢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霍詹事云
 三代以前黄河東北入海宇内全氣隨而鍾聚雍冀
 齊魯聖賢迭興今圖便宜之策自河隂原武懐孟之
[005-93b]
 間審視地勢引河注衛冬春水平漕舟由江入淮泝
 流至于河隂順流至于衛河則一舉而得兩運道不
 惟徐沛水患可殺一半京師形勢亦壯一倍也若以
 黄河南流徐沛受患分流于北徳州滄州或亦受患
 此不可知然皆人謀之失非地道之尤也夫水之流
 行于地猶血之運行于人之身也血在人身調理得
 宜其潤吾之毛髮澤吾之體膚皆血之能也今黄河
 之水自西域至于徐沛妄行而横决猶血注于下積
[005-94a]
 而為痔也自孟津懐慶疏一支于海猶血運于肘腋
 也沿河州郡疏為溝洫引納河水旱以溉灌潦以通
 洩猶血運于肌膚而全體愈光澤也○黄河之勢遷
 徙不常為患已久前代河半北行而鮮河患今日河
 盡南徙而河屢决葢由地勢南髙而北下北順而南
 逆也國家運道徐沛以北悉資泉水通流徐吕二洪
 則借黄水接濟先年河徙鳳陽宿州一帶則二洪有
 淺涸之虞河决曹單張秋諸處則諸閘有淤塞之患
[005-94b]
 嘉靖二十八年河自小浮橋入洪不三四年又自秦
 溝濁河大小溜溝入徐皆於運道無妨但因河復北
 徙向之出小浮橋者幾至斷流本年七月内黄水驟
 發泥沙涌積而大小溜溝等處倐就淤塞以致全河
 之水盡衝出飛雲橋河身既窄不能容受必至漫流
 横决此實河患之所由起也此嘉隆間治河工部/尚書朱衡疏中語
 揚水患其受病之本在於下流海口之壅而本中標
 病又在於上游河身之髙然欲疏濬河身必先大開
[005-95a]
 河口臣肅将明命開挑草灣擬将黄淮二水引入安
 東金城鎮五港口等處下海已經興工再當講求五
 港口以下工程及興鹽諸縣入海港汊次第修舉病
 本庶幾可祛至於河身之髙臣嘗詳究其故葢黄河
 原係濁流黄水一斗貯而澄之其沙數升當河道直
 㵼之時沙不停積水行甚駛邇者雲梯闗海口漲沙
 長亘數里下流既閼上流始緩於是徐邳而下數百
 里之間年復一年泥沙停積河底日髙一遇水發便
[005-95b]
 至四溢為患往時黄河每深十丈今深者二三丈或
 僅深丈許至七八尺四五尺者有之至如徐州河身
 髙過徐城徐吕二洪昔稱湍險者今悉已淤平後議/用混
 江龍疏瀹河身不錄右/係總漕侍郎吴桂芳疏其要歸於修隄束水使之歸
 槽近日治河右都御/史潘季馴疏中語通前朱司空所論乃近嵗治河
 之大略也按天地之有四瀆猶人身血脉之有大經
 絡瀆者獨入於海也今河淮併行河奪淮之道至於
 泛濫猶人身血紊經絡此豈可謂天地之常哉孟子
[005-96a]
 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後世失其道所以多變但昔
 之議治河也則治河而已而今之治河則欲以通漕
 也當事者惟知以通漕為急遂不暇為治河長久之
 計如霍文敏所言不知於事勢可行行之有無他不
 便皆不可不素講求也誠欲講求竊以為河淮必各
 得其道而後河不害漕河漕必各計其便而後河可
 言治夫漕不可以一嵗不通而河則不可以嵗月而
 治今之隨决脩治隨塞疏濬不過為通漕而已河實
[005-96b]
 未嘗治也真欲治河必復其故道而後可今無論禹
 之故道亦非永樂中之故道矣永樂中開㑹通河北
 達漳御南接淮泗閘河不資黄水黄水不入清河河
 未嘗為害如今日之甚也為今之計能使河東北入
 海復禹之道上也不得已猶當使河淮有分河漕兩
 利如永樂之舊次也夫禹之治河於其下流播而為
 九今以河之鉅且悍而一淮以為之委又無可分而
 容之之地誠可使之北而有道以分之有地以容之
[005-97a]
 然後河可以永久無患而徐沛淮揚數百里間免于
 閭殫為河退出可耕之地不知其幾其利又大矣
嶓冢導漾至東為北江入于海江漢二水勢均力敵皆
能自達于海者也故荆雖紀其合流仍各見其首尾孔
氏曰泉始出山曰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
漢水蔡氏曰又東為滄浪之水武當縣北四十里漢水
中有洲曰滄浪洲水曰滄浪水是也葢水之經歴隨地
得名謂之為者明非他水也三澨水名今郢州長壽縣
[005-97b]
磨石山發源東南流者是也大别見導山入江在今漢
陽軍漢陽縣匯迴也彭蠡見揚州北江未詳入海在今
通州静海縣按東匯澤為彭蠡朱子以為多句東為北
江入于海鄭漁仲以為衍文此千古之卓見漢水入江
江獨達于海此古今之迹所同亘天地不改者也若曰
禹時江漢匯為彭蠡之後又分為北中兩江入于海則
漢水即當列四瀆矣何以自古四瀆無漢水邪若曰漢
嘗入江而不列于瀆則泲亦嘗入河而又南出以入海
[005-98a]
正與北江同何以獨取泲而舍漢邪朱子有辯甚詳其
要不過兩言曰彭蠡有源非江漢/之所匯兩江不分北江中江/只一大江
孔氏謂自彭蠡江分為三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鄭
𤣥曰三江既入入于海不入震澤也此易明者惟江分
為三之説世儒惑泥堅不能破則以經有北江中江之
文爾嶓冢之江為北江岷山之江為中江豫章之江為
南江此以經文質之則合以水道考之則决不可通强
説無益也地志云南江從㑹稽吳縣南東入海此恐指/吴淞江
[005-98b]
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東至陽羡縣東入海此指/大江北江
從㑹稽毘陵縣北東入海未詳/所在古今水道變遷或上古
入海之處江分二道不可知但為北為中孰為漢之所
分則難以意言爾正義曰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澤震
澤之東别有松江等三江按職方揚州其川曰三江宜
舉州内大川其松江雖出震澤入海既近周禮不應捨
岷山大江而記松江等小江按正義之言固亦有理但
三江既宜首舉大江震澤下流之松江雖小而實為東
[005-99a]
南洩水之要道仍當在三江之一然則中江大江也南
江松江也惟北江為不可考爾水經云江水竒分謂之/三江口東至㑹稽餘姚
入海○郭璞云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
岷山導江至東為中江入于海金氏曰江至永康軍導
江縣諸源既盛遂分為沱東至眉州彭山縣復合于江
江南受青衣大渡馬湖江北受嘉陵江又南受黔江出
三峽而後東注于澧不書諸水以梁州蔡蒙和夷潛沔
皆互見而三峽天險非入都通道計不施功故略之也
[005-99b]
至于東陵今岳州巴陵也東迤北㑹于匯當作㑹于漢
葢江勢迤北處正受漢口若至彭蠡則東流久矣澧水
名楚辭曰濯余佩兮澧浦鄭𤣥以長沙有澧陵縣指為
陵名非是鄭𤣥以經文之例凡言至于者或山或澤皆
非水名故以合黎為山名澧為陵名不知二處皆指水
也甘州有合黎山亦有合黎水澧陵亦因水而得名不
當舍水而指陵也正義曰迤者靡迤斜出之意東溢分
流又都共聚合北㑹彭蠡言散流而復合也按此條東
[005-100a]
迤北㑹于匯若作東迤北㑹于漢入于海無東為中江
一句則經義甚明水道甚合○朱子曰過九江至于東
陵者言導岷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庭之口以
至巴陵也是漢水過三澨之例也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者言導岷陽之山而導山之人至于衡山之麓遂越洞
庭之尾東取山路以至于敷淺原也是導岍岐荆而逾
于河以盡恒碣之例也○黄氏潤玉曰江水源發岷山
東出巫峽則分流為沱凡出沔南者是也正流東至澧
[005-100b]
乃荆之南境今沿江築圩而田獨華容縣章華臺下仍
通川水過九江即洞庭湖所受澧江黔江沅江益陽江
安鄉江湘江耒江瀏陽江平江九水漲則瀰漫港汊所
謂孔殷也至於東陵即岳陽城陵之境又東一帶迤北
皆與前沱水㑹為匯澤故沔南之湖澤最廣今江水衝
直城陵磯而臨江驛至岳陽湖口六十里皆淤沙漲起
南環湖北沿江塞隘九江之口其章華臺之水亦淤窄
矣漢水西源于嶓冢之漾漾水東經漢中之境總名曰
[005-101a]
漢又東經武當山北名滄浪過三澨乃沔北隨郢景陵
諸水流瀦雲夢者至于大别山趾入于中江而江東匯
澤為彭蠡葢彭蠡因小孤山彭磯至左蠡而得名實彭
澤也非謂鄱陽之湖且川江勢大若江漲時迴流入洞
庭最迅予嘗乗驛船必須人纜拽出湖口但到彭澤江
漲已緩惟涌回鄱水不得流爾凡江自澧以西名上江
東陵以東名中江彭蠡而下名北江而叙江漢皆曰東
者主岷嶓居西而云非指曲折所向為文也○范氏至
[005-101b]
能曰江出岷山其源實自西戎萬山來至嘉州而沫水
自嶲州卭部合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㑹之至叙州而
馬湖江出自夷中以㑹之又十五里而南廣江㑹之至
瀘州而内江又自資簡等州㑹之至恭州而嘉陵江自
利閬果合等州㑹之至涪州而黔江又自黔州合南夷
諸水㑹之至萬州而開江水自開達等州㑹之夫然後
總而入於峽是江自峽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峽而下
岳陽則㑹之者洞庭湖所受湖南北諸郡水也又自是
[005-102a]
而下鄂渚則㑹之者漢口所受興元諸郡水也又自是
而下黄州東四十里則㑹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江
州則㑹之者彭蠡今名鄱陽湖所受江東西諸郡水也
又自是而下則㑹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然後
總而入于海是以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略計天下
之水㑹于江者居天地間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考者
凡十有三故曰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以達海
所受者衆也嗚呼問學者可以觀矣
[005-102b]
導沇水至又北東入于海孔氏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泲
在温西北平地泲水入河並流十數里而南截河又並
流數里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陶丘丘再成正義曰地
志云泲水在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徳縣入
河傳言在温縣平地者泲水近在河内孔必驗而知之
見今泲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餘里温是古之舊縣
故計温言之泲水入河以下此皆自驗為説也泲水既
入于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泲清南出還
[005-103a]
清故可知也釋丘云再成為陶丘李廵曰再成其形再
重也郭璞云今泲隂定陶城中有陶丘垣縣蔡傳垣下/多一曲字垣曲
是後世名今/屬平陽府○沇水發源王屋天壇之巔太乙池伏流
九十里復見今泲源祠有東西兩源合流至温縣始名
為泲歴虢公臺西南入于河此處二孔説分明如畫九
夏之辰冷熱之風亦各為隊豈必謂無水過水哉釋名
云泲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蔡氏謂其若斷若續
而實有源流或見或伏而脉絡可考盡之矣自陶丘之
[005-103b]
出不復伏而東至于菏東北㑹汶以入海此古泲水之
道也至王莽末不復南溢而河南無泲瀆滎自受河為
浚儀渠然泲未嘗不伏流地中也今阿井煑膠其性鎮
墜能清濁水歴下發地皆泉皆泲所過也又大小清河
七十二泉皆泲水也或分流以濟漕或疏引以溉田泲
之隠功及人甚溥有益于國甚大而人不知故表而出
之○曽子固齊州二堂記言岱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
西北匯于黒水柏崖之灣至渴馬之崖泊然而止北至
[005-104a]
歴城之西五十里而有泉涌出是為趵突之泉而不明
言其為泲水蔡傳引之則以為王屋之派矣○李獻吉
曰泲之性勁源于晉伏流地中乍見乍伏一支穿太行
東出為百泉為衛水一支為泲源出山東為七十二泉
孟州泲縣今屬懐慶府泲水再/見處志云王屋山在其西百里導淮自桐柏至東入于
海孔氏曰桐柏山在南陽之東與泗沂二水合正義曰
地志云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水經云
出胎簮山東北過桐柏山胎簮葢桐柏之旁小山地志
[005-104b]
云沂水出泰山葢縣南至下邳入泗泗水出泲隂乗氏
縣至臨淮睢陵縣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入淮爾以沂
水入泗處去淮已近故連言之入海在今淮浦
導渭自鳥䑕同穴至入于河正義曰釋文云鳥䑕同穴
其鳥為䳜其䑕為鼵李廵曰共處一穴天性然也○陜
西志鳥䑕同穴山一名青雀山在渭源縣西二十里渭
水發源于下南谷山在西與此山相聨以鳥䑕同穴為
二山者誤○岳季方學士云禹貢鳥䑕同穴孔疏云云
[005-105a]
而蔡仲黙不信予戍甘時過莊浪親見之鳥形色似雀
而稍大頂出毛角飛即厓穴穴口有䑕狀如人家常䑕
但唇缺似兎蓬尾似鼬與鳥偕入彼此狎眤有類雌雄
者問之土人皆孔説也○山在隴西首陽縣至入河千
八百七十里○東㑹于灃即灃水攸同也東㑹于涇即
涇屬渭汭也東過漆沮即漆沮既從也灃涇大與渭敵
故曰㑹漆沮小故曰過前分言于雍而自源徂流言之
于此也
[005-105b]
導洛自熊耳至又東北入于河有兩熊耳地志謂伊水
出盧氏之熊耳山海經郭璞謂伊水出上洛之熊耳地
志謂洛水出上洛冢領山據經則洛出熊耳上洛亦有
熊耳與冢領同在一縣則洛出熊耳明矣今商州熊耳/在其西四十
里伊水出焉冢領在其/南六十里洛水出焉○按蔡氏謂導河積石導淮自
桐柏導渭自鳥䑕同穴導洛自熊耳皆非出于其山特
自其山以導之爾然渭源縣之南谷山實鳥䑕相連之
枝山相去不逺胎簮乃桐柏之旁小山而謂渭非出于
[005-106a]
鳥䑕特自鳥䑕導之淮出胎簮特自桐柏導之似俱未
安竊詳經文之例凡云導某水自某山者皆水出其山
之名也惟河不出積石故但言導河積石沇多伏流故
經不顯其所出孔氏亦不質言其所出但以其在温縣
平地者言之蔡氏拘于先言山而後言水先言水而後
言山之説則孔疏有一言足以斷之曰漾江先山後水
淮渭洛先水後山皆是史文詳略無義例也
九州攸同至四海㑹同孔氏曰九州攸同所同事在下
[005-106b]
四方之宅已可居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矣九
州之川已滌除泉源而無壅塞矣九州之澤已陂障無
决溢矣四海之内㑹同于京師九州同風萬國共貫按
此總結水土無不平治也首句包下四隩既宅言土舉
卑以見髙結覃懐底績降丘宅土等事也九山刋旅言
山舉始末以包中間刋者治水之始旅者功成祭告結
岷嶓既藝蔡蒙荆岐等事也九川滌源言水舉源以見
流結既從既道既入等事也九澤既陂言澤舉外以見
[005-107a]
中澤有陂障則不泛溢結既澤既豬底定孔殷等事也
又言四海㑹同者言九州之外薄于四海百川以四海
為歸是無不㑹同也九州言水之治其文不同而此則
總之曰九川滌源滌源二字理最深㣲聖人萬事無不
從其本而治之也要之鑿龍門疏九河有治其上流有
治其下流是其功非一處而惟總之曰滌源則皆舉之
矣正義曰川言滌除泉源從其所出至其所入皆蕩除
之又曰澤言既陂往前泛濫今時水定或作陂以障之
[005-107b]
詩云彼澤之陂毛傳云陂澤障也春曰朝夏曰宗時見
曰㑹殷見曰同江漢朝宗于海四海㑹同皆借義也
六府孔修至成賦中邦此總叙貢賦之典也水者五行
之先土者萬物之本地平而天成此六府之所以孔修
也庶土交正底慎財賦此土賦也咸則三壤成賦中邦
此田賦也鄭𤣥云以萬物生焉則言土以人所耕而樹
蓺焉則言壤庶土色性不同五方物生異宜交相質校
以制天下之地征三壤上中下也三之中又三焉其賦
[005-108a]
有定則故曰成賦中邦任土作貢或及外夷什一之征
止在中國
錫土姓金氏曰水土既平田制既定于是修封建之法
各使守之錫土者賞其功勞定其限制也錫姓者表其
勲徳輯其分族也封建之來因經洪水之患則限制多
不明有水土之功則庸勞所宜賞此所以脩封建之制
也當時堯舜在上封建雖非禹所專而實出禹所經畫
所謂弼成五服也○孔氏曰天子建徳因生以賜姓謂
[005-108b]
有徳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賜之姓以顯之正義曰周
語稱帝嘉禹徳賜姓曰姒胙四岳賜姓曰姜左傳稱周
賜陳胡公之姓為媯皆是因生賜姓之事按左氏天子
因生以賜姓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朱子謂因生以
賜姓如舜居媯汭及武王即位封舜之後于陳賜姓為
媯是也諸侯以字為謚謚當作氏孫以王父之字為氏
如魯有子展其後為展氏展喜展禽是也此姓與氏之
分也後世以氏為姓而姓氏遂無辨唐時姓異而所出/同者尚有禁不得
[005-109a]
為婚/姻
祗台徳先不距朕行孔氏曰台我也王者常自以敬我
徳為先則天下無距違我行者蔡氏曰敬我徳以先天
下○一篇皆記禹經理之事而此二句突出又竒葢禹
經理之要也無此以為之本雖胼手胝足勞其身以為
天下能使人之丕應徯志而轉移氣化也哉九州殊貫
萬國異疆而禹能使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者無他
祗台徳先而已他書記事功則事功爾無復此意矣
[005-109b]
五百里甸服至二百里流正義曰更叙弼成五服之事
甸侯綏要荒五服之名堯之舊制洪水既平之後禹乃
為之節文使賦役有恒職掌分定甸服去京師最近賦
役尤多故每于百里即為一節侯服稍逺故二百里内
各為一節三百里外共為一節綏要荒三服去京師益
逺每服分而為二内三百里為一節外二百里為一節
甸服入榖侯服以外貢不入榖○孔氏曰規方千里之
内謂之甸服為天子服治田禾藁曰總入之供飼國馬
[005-110a]
銍刈謂禾穗秸槀也所納精者少麤者多正義曰言甸
者主田故服名甸也直納粟米為少禾槀俱送為多其
于税也皆當什一但所納有精麤逺輕而近重爾周禮
掌客待諸侯之禮有芻有禾此總是也説文銍穫禾短
鎌也禾穗用銍以刈故以銍表禾穗也秸亦槀也四百
里猶尚納粟此當槀粟别納非是徒納槀也○金氏曰
有殻曰粟無殻曰米總納繁重故惟百里之内納之若
二百里則去總而納銍四百里則簡銍而納粟五百里
[005-110b]
又逺則去殻而納米近者重而逺者輕重者麤而輕者
精賦皆什一力則以逺近輕重爾○又曰古人九數有
粟米均輸二法葢本于此然獨三百里之民納槀而不
粟視他處為甚輕而有服役之事焉服役獨在三百里
者葢酌五百里之中為轉輸粟米之賦也四百里粟五
百里米不言賦納葢使三百里之民轉而輸之于都爾
夫三百里之民受逺郊之米粟而為轉輸力若勞而賦
則省又以見古者賦役不兩重此帝王之良法而萬世
[005-111a]
之所當行也○朱子曰里者道塗逺近之數非方井之
里也○蘇氏曰獨言甸服之賦者内詳王畿之法而諸
侯可推也○按詩曰赫赫梁山維禹甸之禹之甸法達
于天下而王畿獨以甸名服葢農國之本也史稱秦地
五方厝雜富人則商賈為利豪傑則游俠通姦又云郡
國輻輳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夫秦地為漢之京師而
其俗如此故禹當時制名甸服示天下以務本重榖也
後世轉輸外郡而京師習于坐食元人為嵗漕不至始
[005-111b]
經營京東海田城門一不開貴人無所得食抱珠玉而
死可為明監也○禹貢八州皆有貢物而冀州無之甸
服有粟米之輸而餘四服無之説者以為畿外八州皆
以田賦市易所當供者以為貢故不輸粟然則土貢即
租税也葢諸侯食其税于國則税名為禄納其賦于王
則賦名為貢○古者天子之制地方千里不如是不足
以待諸侯然而粟米之輸近取諸甸而已足而無仰于
外葢漕輓外郡以給中都後世之失非先王之法也張
[005-112a]
良曰闗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
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
輸丘文莊公曰秦致負海之粟猶是資以行師國都之
漕自張良始○韓欲罷秦毋令東伐使水工鄭國間説
秦令鑿涇水為渠中作而覺秦欲殺國國曰始臣為間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
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闗中
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諸侯夫秦事至不足道
[005-112b]
然務農積榖以强其根本則漢人所不能及故秦并天
下用闗中而有餘漢有天下乃仰漕闗東而猶常不足
○秦外事攻戰而誘三晉之人為之力耕于内夫三晉
之人秦得而誘之秦盡其地力三晉不能用其人如之
何不為秦所并也○甸服之外四面各五百里為侯國
之服故名侯服而于其中又分為三等百里則采也二
百里男也三百里則諸侯也采按孔氏曰供王事正義
曰事謂役也有役則供不主于一故但言采今蔡氏以
[005-113a]
采為卿大夫采地然周制家削邦縣俱在畿内夏制雖
不可考要之采地恐不及畿外也男邦小國言男以兼
子也諸侯大國言侯以兼公與伯也内小國則弱有所
依外大國則足以為屏翰○侯服外四面各五百里為
綏服謂之綏者漸逺王畿而取綏安之義内取王畿外
取荒服各千里而綏服介于其中故以内三百里揆文
敎所以接華夏之敎以撫要荒以外二百里奮武衛所
以禦要荒之變以安華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獨綏服
[005-113b]
言之以見由此而内其文敎之揆由此而外其武備之
奮皆凖之也又見内非無武而以文敎為主外非無文
而以武衛為主居羌胡于塞内自廢其防與快心狼望
之北務逞其武者皆非王者奮武衛之意也○綏服之
外四面各五百里為要服要取要約之義其文法略于
中國覉縻之而已一説如裳之有要所以綱綂四裔也
于其中分三百里為夷二百里為蔡夷易也無中國禮
法蔡放也如殺管叔而蔡蔡叔之蔡○要服之外四面
[005-114a]
各五百里為荒服此為四逺蠻夷之地田野不井人民
不多故謂之荒服所以經略之者又簡于要服矣其中
三百里謂之蠻因其俗也二百里謂之流則有罪者流
徙于此如流共工于幽州是也蔡流皆放逐罪人之地
罪有輕重故地有逺近云○按周禮大行人邦畿方千
里其外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要服各方五百里要
服蠻服也此以上為九州之内又有夷服鎮服蕃服在
九州之外内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七千里與
[005-114b]
禹服不同考周地幅圎葢不廣于禹立政言方行天下
陟禹之迹則亦以禹迹為極爾葢禹時四方有不盡之
地聽四夷居之故五服止于五千周則盡禹迹所至而
疆畫之是以不同爾
東漸于海至成功聲敎至于海濵則止何云漸于海葢
海島之夷與流沙以西之羌戎咸賔貢于中國是以有
虞之聲敎東不止于海且漸入于海中西不止于流沙
又蒙被流沙之外矣漸深于被被逺于暨東西皆有所
[005-115a]
止之地南北獨不言何也葢朔朔方南交趾也以堯典
宅朔方宅南交證之可見或言古時百粤未盡開南不
至交趾非也五服之境固南盡衡山之陽聲敎則訖于
四海矣何云不至交趾邪○謂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
南蹙非也謂自秦而下東南展而西北縮則是○上之
與下謂之錫禹奉𤣥圭而云錫者何也葢為舜成百世
之功不可以常辭書猶之衆舉舜而曰師錫葢為天下
得人亦非常之事也
[005-115b]
首曰禹敷土終曰禹錫𤣥圭告厥成功只起結二禹字
而中間數千言貫串相應文之妙也○金氏曰天地常
形固相為句連貫通然其條理亦各有脉絡若以脉絡
之可見者言之崑崙四垂而為海天下諸山皆起于崑
崙而崑崙無定名地之最髙山之所聚江河諸源之所
出即崑崙爾崑崙之上綿亘紏繆句連盤錯其南為岷
山而岷山最大其北為積石諸峯其東為西傾朱圉鳥
䑕諸峯其西北諸山尤為綿亘紛錯河之所以北弱水
[005-116a]
之所以西黒水之所以南皆是也惟江淮河漢行乎中
國自崑崙而東北言之則自積石而北為湟水星海青
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入匈奴以東為隂山又東南自
代北雲朔而南趨為北岳以至太行為河北之脊壺口
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羣峯河之折而南汾晉諸水
之所以西入河涿易漳滱恒衛之所以東入海也分而
東趨者行幽燕之北為五闗之險以至營平而為碣石
此北絡也自崑崙以東言之則東為西傾而洮水出其
[005-116b]
北入河桓水出其南入江又東為朱圉鳥䑕諸隴則為
渭之源自渭源以北即夾河源而北以東若岍岐若荆
山諸峯涇水漆沮諸源也自渭以南即西傾而下諸峯
亘為終南屹為泰華東北為殽陜東南為熊耳外方伊
洛之源又南為桐柏淮源以達于淮西諸山此中絡也
又自西傾朱圉而南分為嶓冢漢源夾漢而趨者北則
終南華熊諸隴南則蜀東諸峯説者謂蜀東諸山皆嶓
冢正謂其岡岫綿亘爾又東則為荆山内方此中絡之
[005-117a]
次也自崑崙之東南言之是為岷山江源夾江而東者
北支則西傾以南嶓冢以西之脉為桓水西漢水嘉陵
江諸源其南支即南趨為蒙蔡諸山青衣大渡馬湖江
諸源又東包涪黔一盤而北為三峽其東出者包絡九
江之源中盤中為衡山其再盤而北為廬阜其嶺之東
出者又為袁吉章貢旴信諸江之源至分水魚梁嶺三
盤而北過趨新安峙天目盡昇潤凡再盤之間其水聚
為洞庭三盤之間其水聚為彭蠡三盤以東則南為閩
[005-117b]
浙北為震澤此南絡也惟泰山則特起東方横亘左右
以障中原此所以為異與大抵水者山之液故山盤而
水之源出焉此所以聚而為川流之盛地道以句連為
固故山束而水之流壅焉此所以資于疏闢之功此其
大約也○按易曰地勢坤凡金氏所言不出地勢二字
其髙下相因脉絡句連皆有自然之理堪輿家因而為
龍脉之説流而失真則有繆悠荒誕而不足信者矣坤
順也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所謂順也一篇禹貢
[005-118a]
要亦不出地勢二字而禹之道則順之一言足以盡之
金氏之論則于勢之一字頗有所發是以備載之○又
按堯時洪水莫知所因今因金氏言水者山之液云云
則洪水之由亦可推矣參同契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兮
𤣥溝數萬里河鼓臨星紀兮人民皆驚駭晷景妄前却
兮九年被凶咎天地間莫大者水百川為脉絡四海為
尾閭山澤為竅尸聖賢為之闗鍵低昻則害氣奔走而
江河注海也此雖養生家之寓言然亦可以為當時之
[005-118b]
喻矣自禹功一施而既道者道其乂者乂底平者平山
川有常位化育有常序謂之曰萬世永賴信乎其永賴
之也後之山樵而地植水航而陸車宫居而廟享者誰
之賜也與彼睹河洛而思禹者猶為但知其一爾𤣥溝
謂天漢河皷星名星紀丑位九年謂洪水也
 
 
 尚書日記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