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30 尚書通考-元-黃鎭成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通考卷四     元 黄鎮成 撰
   蔡西山黄鐘生十一律解
    本文岀司馬律書生鐘分一為九寸/之𩔖出西山律吕新書解則愚説也
子一分
 一為九寸
  一為九寸者一分全用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為九寸全數故黄鐘之管長九寸而上下損益以
[004-1b]
  生十一律也
    右陽辰當位自得故子為黄鐘居子他倣此
丑三分二分字以上皆黄鐘全數分字以/下乃本律所得之數後皆倣此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為三分丑得
  其二分為十一萬八千九十八乃子之十七萬七
  千一百四十七三分去一之數也
 一為三寸
  一為三寸者丑三每以一為三寸則得三箇三為
[004-2a]
  九寸全數
    右丑三分得其二分以一為三寸則二為六
    寸故林鐘之管長六寸為黄鐘三分去一下
    生之律
    右隂辰則居其衝故丑為林鐘居未乃丑之
    衝後倣此
寅九分八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為九分寅得
[004-2b]
  八分為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乃丑之十一萬
  八千九十八三分益一之數也
 一為一寸
  一為一寸者寅九每以一為一寸則得九箇一為
  九寸全數
    右寅九分得其八分以一為一寸則八為八
    寸故太蔟之管長八寸為林鐘三分益一上
    生之律
[004-3a]
卯二十七分十六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為二十七分
  卯得十六分為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乃寅之十
  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三分去一之數也
 三為一寸
  三為一寸者卯二十七以三為一寸則得九箇三
  為九寸全數
 一為三分
[004-3b]
  一為三分者卯二十七每以一為三分則得二十
  七箇三分為八十一分即寸有九分之全數也
    右卯二十七分得十六分以三為一寸則十
    五為五寸又以一為三分則合十六為五寸
    三分故南吕之管長五寸三分為太蔟三分
    去一下生之律也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為八十一分
[004-4a]
  辰得六十四分為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乃卯
  之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三分益一之數也
 九為一寸
  九為一寸者辰八十一每以九為一寸則得九箇
  九為九寸全數
 一為一分
  一為一分者辰八十一每以一為一分則得八十
  一箇一為八十一分全數
[004-4b]
    右辰八十一分得六十四分以九為一寸則
    六十三為七寸又以一為一分則合六十四
    為七寸一分故姑洗之管長七寸一分為南
    吕三分益一上生之律也
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為二百四十
  三分巳得一百二十八分為九萬三千三百一十
  二乃辰之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三分去一之
[004-5a]
  數也
 二十七為一寸
  二十七為一寸者已二百四十三每以二十七為
  一寸則得九箇二十七為九寸全數
 三為一分
  三為一分者已二百四十三每以三為一分則得
  八十一箇三為八十一分全數
 一為三釐
[004-5b]
  一為三釐者巳二百四十三每以一為三釐則三
  箇二百四十三得七百二十九釐為分有九釐全
  數
    右巳二百四十三分得一百二十八以二十
    七為一寸則一百八為四寸以三為一分則
    十八為六分以一為三釐則二為六釐合一
    百二十八則為四寸六分六釐故應鐘之管
    長四寸六分六釐為姑洗三分以下闕文/
[004-6a]


[004-7a]
  益一得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為蕤賔重上生
  之數也
 二百四十三為一寸
  二百四十三為一寸者未二千一百八十七每以
  二百四十三為一寸則得九箇二百四十三為九
  寸全數
 二十七為一分
  二十七分為一分者未二千一百八十七每以二
[004-7b]
  十七為一分則得八十一箇二十七為八十一分
  全數
 三為一釐
  三為一釐者未二千一百八十七每以三為一釐
  則得七百二十九箇三為七百二十九釐全數
 一為三毫
  一為三毫者未二千一百八十七每以一為三毫
  則得六千五百六十一毫為釐有九毫全數
[004-8a]
    右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得一千二十四以
    二百四十三為寸則九百七十二為四寸又
    以二十七為一分又以三為一釐則二十四
    為八釐又以一為三毫合一千二十四則為
    四寸一分八釐三毫然大吕在陽則用倍數
    方與氣應故大吕之管長八寸三分七釐六
    毫為蕤賔三分益一重上生之律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004-8b]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作六千五百
  六十一分申得四千九十六分為十一萬五百九
  十二乃未之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三分去一
  之數也
 七百二十九為一寸
  七百二十九為一寸者申六千五百六十一每以
  七百二十九為一寸則得九箇七百二十九為九
  寸全數
[004-9a]
 八十一為一分
  八十一為一分者申六千五百六十一每以八十
  一為一分則得八十一箇八十一為八十一分全
  數
 九為一釐
  九為一釐者申六千五百六十一每以九為一釐
  則得七百二十九箇九為七百二十九釐全數
 一為一毫
[004-9b]
  一為一毫者申六千五百六十一每以一為一毫
  則得六千五百六十一毫為釐有九毫全數
    右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得四千九十六以
    七百二十九為寸則三千六百四十五為五
    寸以八十一為分則四百五為五分以九為
    釐則四十五為五釐又以一為一毫合四千
    九十六則為五寸五分五釐一毫故夷則之
    管長五寸五分五釐一毫為大吕三分去一
[004-10a]
    下生之律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作一萬九千
  六百八十三分酉得八千一百九十二分為十四
  萬七千四百五十六乃申之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三分益一之數也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者酉一萬九千六百八
[004-10b]
  十三每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則得九箇二
  千一百八十七為九寸全數
 二百四十三為一分
  二百四十三為一分者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每以二百四十三為一分則得八十一箇二百四
  十三為八十一分全數
 二十七為一釐
  二十七為一釐者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每以
[004-11a]
  二十七為一釐則得七百二十九箇二十七為七
  百二十九釐全數
 三為一毫
  三為一毫者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每以三為
  一毫則得六千五百六十一箇三為六千五百六
  十一毫全數
 一為三絲
  一為三絲者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每以一為
[004-11b]
  三絲則得五萬九千四十九為毫有九絲全數
    右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得八千一百
    九十二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為寸則六千五
    百六十一為三寸以二百四十三為一分則
    一千四百五十八為六分以二十七為一釐
    則一百六十二為六釐以三為一毫則九為
    三毫以一為三絲則二為六絲合八千一百
    九十二則為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絲然夾
[004-12a]
    鐘在陽則用倍數方與氣應故夾鐘之管長
    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為夷則三分益一
    上生之律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作五萬九千
  四十九分戌得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分為九萬
  八千三百四乃酉之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三
  分去一之數也
[004-12b]
 六千五百六十一為寸
  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者戌五萬九千四十九
  每以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則得九箇六千五
  百六十一為九寸全數
 七百二十九為一分
  七百二十九為一分者戌五萬九千四十九每以
  七百二十九為一分則得八十一箇七百二十九
  為八十一分全數
[004-13a]
 八十一為一釐
  八十一為一釐者戌五萬九千四十九每以八十
  一為一釐者得七百二十九箇八十一為七百二
  十九釐全數
 九為一毫
  九為一毫者戌五萬九千四十九每以九為一毫
  則得六千五百六十一箇九為六千五百六十一
  毫全數
[004-13b]
 一為一絲
  一為一絲者戌五萬九千四十九每以一為一絲
  則得五萬九千四十九絲全數
    右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得三萬二千七百六
    十八以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則二萬六
    千二百四十四為四寸以七百二十九為一
    分則五千八百三十二為八分以八十一為
    一釐則六百四十八為八釐以九為一毫則
[004-14a]
    三十六為四毫以一為一絲則八為八絲合
    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則為四寸八分八釐
    四毫八絲故無射之管長四寸八分八釐四
    毫八絲為夾鐘三分去一下生之律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

  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分之亥得六
  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分仲吕用倍數故為十三萬
[004-14b]
  一千七十二乃戍之九萬八千三百四三分益一
  之數也
 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
  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者亥一十七萬七
  千一百四十七每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
  寸則得九箇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九寸全數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者亥一十七萬七千一
[004-15a]
  百四十七每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則得八
  十一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八十一分全數
 二百四十三為一釐
  二百四十三為一釐者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
  十七每以二百四十三為一釐則得七百二十九
  箇二百四十三為七百二十九釐全數
 二十七為一毫
  二十七為一毫者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004-15b]
  每以二十七為一毫則得六千五百六十一箇二
  十七為六千五百六十一毫全數
 三為一絲
  三為一絲者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每以
  三為一絲則得五萬九千四十九箇三為五萬九
  千四十九絲全數
 一為三忽
  一為三忽者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每以
[004-16a]
  一為三忽則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忽為絲
  有九忽合黄鐘九寸之全數
    右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得六萬五
    千五百三十六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
    一寸則五萬九千四十九為三寸以二千一
    百八十七為一分則四千三百七十四為二
    分以二百四十三為一釐則一千九百四十
    四為八釐以二十七為一毫則一百六十二
[004-16b]
    為六毫以三為一絲則六為二絲又以一為
    三忽合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為三寸二分
    八釐六毫二絲三忽然仲吕在陽則用倍數
    方與氣應故仲吕之管長六寸五分八釐三
    毫四絲六忽為無射三分益一上生之律
西山曰按黄鐘生十一律六陽辰當位自得子寅辰午/申戌為陽
辰/六隂辰則居其衝丑卯巳未酉/亥為隂辰其林鐘南吕應鐘三
吕在隂無所増損未酉亥月之管此所謂陰者/以自午至亥皆隂生之月也其大吕
[004-17a]
夾鐘仲吕三吕在陽則用倍數方與十二月之氣應蓋
隂之從陽自然之理也丑夘巳月之管此所謂陽者/以自子至巳皆陽生之月也
又曰按十二律之實實謂本律所得之數如丑/三分二則二乃實也下同至仲吕
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盡二筭其數不行此
律之所以止於十二也
[004-18a]
   十二正律管相生長短圗黄鐘生十一律謂全者半律/半者正半律所 子聲也
[004-19a]
   變律以下並見律吕新書/
黄鐘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小分四百/八十六
 全八寸七分八釐一毫六絲二忽不用半四寸三分
 八釐五毫三絲一忽
林鐘十一萬六千五百闕/ 八小分三百/二十四
 全五寸八分二釐四毫一絲一忽三初半二寸八分
 五釐六毫五絲六初
太蔟十五萬五千三百四十四小分四百/三十二
[004-19b]
 全七寸八分二毫四絲四忽七初不用半三寸八分
 四釐五毫六絲六忽八初
南吕十闕/萬三千五百六十三小分四/十五
 全五寸二分三釐一毫六絲一初六杪半二寸五分
 六釐七絲四忽五初三杪
姑洗十三萬八千闕/ 八十四小分/六十
 全七寸一釐二毫二絲一初二杪不用半三寸四分
 五釐一毫一絲一初一杪
[004-20a]
應鐘九萬二千闕/ 五十六小分/四十
 全四寸六分七毫四絲三忽一初四杪餘一/筭 半二
 寸三分三毫六絲六忽六杪彊不用
 按十二律各自為宫以生五聲二變其黄鐘林鐘太
 蔟南吕姑洗應鐘六律則能具足至蕤賔大吕夷則
 夾鐘無射仲吕六律則取黄鐘林鐘太蔟南吕姑洗
 應鐘六律之聲少下不和故有變律變律者其聲近
 正律而少髙於正律也然仲吕之實一十三萬一千
[004-20b]
 闕/ 七十二以三分之不盡二算既不可行當有以
 通之律當變者有六故置一而六三之得七百二十
 九以七百二十九因仲吕之實十三萬一千闕/ 七
 十二為九千五百五十五萬一千四百八十八三分
 益一再生黄鐘林鐘太蔟南吕姑洗應鐘六律又以
 七百二十九歸之以從十二律之數紀其餘分以為
 忽杪然後洪纎髙下不相奪倫至應鐘之實六千七
 百一十闕/萬八千八百六十四以三分之又不盡一
[004-21a]
 算數又不可行此變律之所以止於六也變律非正
 律故不為宫也
   律生五聲禮運鄭𤣥註附/
宫聲八十一宫數八十一黄鐘長九寸九九/八十一也三分宫去一生徴
商聲七十二商數七十二太蔟長八寸八九/七十二也三分商去一生羽
角聲六十四角數六十四姑洗長七寸九分寸之一七/九六十三九分寸之一為六十四也三分
 角去一生變宫三分變宫益一生變徴/自此以後隨月而變所謂還相為宫也
徴聲五十四徴數五十四林鐘長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徴益一生商
[004-21b]
羽聲四十八羽數四十八南吕長五寸三分寸之一五/九四十五又三分寸之一為四十八也三
 分羽益/一生角
 按黄鐘之數九九八十一是為五聲之本三分損一
 以下生徴徴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商三分損一以下
 生羽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至角聲之數六十四以
 三分之不盡一算數不可行此聲之數所以止於五
 也或曰此黄鐘一均五聲之數他律不然曰置本律
 之實以九九因之三分損一以為五聲再以本律之
[004-22a]
 實約之則宫固八十一商亦七十二角亦六十四徴
 亦五十四羽亦四十八矣假令應鐘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以八十一乗之得
 七百五十五萬八千二百七十二宫以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約之得八十一三分宫損一得五百闕
 三萬八千八百四十八為徴以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約之得五十四三分徴益一得六百七十二萬八
 千四百六十四為商以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約之/得七十二三分商損一得四百四十七萬八千九百
 七十六為羽以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約之得四十/八三分羽益一得五百九十七萬一千九百六十八
 為角以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約之得六十四
   變聲
[004-22b]
變宫聲四十二小分/六  變徴聲五十六小分/八
 按五聲宫與商商與角徴與羽相去各一律至角與
 徴羽與宫相去乃二律相去一律則音節和相去二
 律則音節逺故角徴之閒近徴收一聲比徴少下故
 謂之變徴羽宫之閒近宫收一聲少髙於宫故謂之
 變宫也角聲之實六十有四以三分之不盡一算既
 不可行當有以通之聲之變者二故置一而兩三之
 得九以九因角聲之實六十有四得五百七十六三
[004-23a]
 分損益再生變徴變宫二聲以九歸之以從五聲之
 數存其餘數以為彊弱至變徴之數五百一十二以
 三分之又不盡二算其數又不行此變聲所以止於
 二也變宫變徴宫不成宫徴不成徴古人謂之和繆
 又曰所以濟五聲之不及也變聲非正故不為調也
杜佑通典曰十二律相生之法自黄鐘始黄鐘之/管九寸三分
損益下生林鐘林鐘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上
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生蕤賔蕤賔上生大吕
[004-23b]
大吕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鐘夾鐘下生無射無射上
生仲吕仲吕之管長六寸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此謂十二
律長短相生一終於仲吕之法又制十二鐘以准十二
律之正聲又鳬氏為鐘以律計自倍半以子聲比正聲
則正聲為倍以正聲比子聲則子聲為半但先儒釋用
倍聲有二義一義云半十二律正律為十二律之子聲
之鐘二義云從於仲吕之管寸數以三分益一上生黄
鐘以所得管之寸數然後半之以為子聲之鐘其為半
[004-24a]
正聲之法者以黄鐘之管正聲九寸子聲則四寸半又
上下相生之法者以仲吕之管長六寸一萬九千六百
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上生黄鐘三分益
一得八寸五萬九千闕/ 四十九分寸之五萬一千八
百九十六半之得四寸五萬九千闕/ 四十九分寸之
二萬五千九百四十八以為黄鐘又上下相生以至仲
吕皆以相生所得之律寸數半之以為子聲之律
 按此説黄鐘九寸生十一律有十二子聲即謂正律
[004-24b]
 正半律也又自仲吕上生黄鐘黄鐘八寸五萬九千
 闕/ 四十九分寸之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六又生十
 一律亦有十二子聲即所謂變律變半律也正律及
 半凡四十八聲上下相生最得漢志所謂黄鐘不復
 為他律役之意與律書五聲小大次第之法但變律
 止於應鐘雖設而無所用則其實三十六聲而已其
 間陽律不用變聲而黄鐘又不用正半聲隂律又不
 用正半聲而應鐘又不用變半聲其實又二十八聲
[004-25a]
 而巳又曰律吕散亡其器不可復見然古人所以制
 作之意則猶可攷也太史公曰細若氣微若聲聖人
 因神而存之雖妙必效言黄鐘始於聲氣之元也班
 固所謂使伶倫取竹斷兩節閒吹之以為黄鐘之宫
 又曰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定劉昭所謂宓羲紀
 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又曰吹以攷聲律以候氣皆以
 聲之清濁氣之先後求黄鐘者也是古人制作之意
 也夫律長則聲濁而氣先至極長則不成聲而氣不
[004-25b]
 應律短則聲清而氣後至極短則不成聲而氣不應
 此其大凡也今欲求聲氣之中而莫適為準則莫若
 且多截竹以擬黄鐘之管或極其短或極其長長短
 之内每差一分而為一管皆即以其長權為九寸而
 度其圍徑如黄鐘之法焉如是而更迭以吹則中聲
 可得淺深以列則中氣可驗苟聲和氣應則黄鐘之
 為黄鐘者信矣黄鐘者信則十一律與度量衡權者
 得矣後世不知出此而唯尺之求晉氏而下則多求
[004-26a]
 之金石梁隋以來又參之秬黍下至王朴剛果自用
 遂專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復攷矣夫金石真偽固難
 盡信若秬黍則歳有豐凶地有肥瘠種有長短大小
 圎安不同尤不可恃況古人謂子榖秬黍中者實其
 龠則是先得黄鐘而後度之以黍不足則易之以大
 有餘則易之以小約九十黍之長中容千二百黍之
 實以見周徑之廣以生度量衡權之數而已非律生
 於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
[004-26b]
 於聲氣之元而毋必之於秬黍則得之矣
 愚按黄鐘為萬事根本律度量衡皆由此始其長九
 寸陽數之極也分釐毫絲忽咸以九為度故九寸八
 十一分七百二十九釐六千五百六十一毫五萬九
 千四十九絲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忽者黄鐘
 一律之長也又置一而三乘之三者天地人之定位
 也故子一丑三寅九夘二十七辰八十一巳二百四
 十三午七百二十九未二千一百八十七申六千五
[004-27a]
 百六十一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戌五萬九千四
 十九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者黄鐘一律之實
 也以此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數三分損益以
 生十一律而各得其管之長短由是而被之以五聲
 則為六十調然十二律各自為均之時宫長於衆律
 則用正律他律長於宫則陵犯而不和故又有正半
 律所謂子聲也又黄鐘君象不為他律役故自仲吕
 再生黄鐘不及九寸為變律六然其管長於宫者亦
[004-27b]
 止用其半故又有變半律五聲九九八十一以為宫
 亦三分損益以生徴商羽角周加文武二聲故又有
 變宫變徴由是均之為八十四調清濁髙下相濟相
 成所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者也然易該隂陽之妙
 律統天地之和故二者之數皆出自然是以三分之
 法正律止於十二變律止於六五聲止於五變聲止
 於二自此以上其數不行亦猶揲扐之變參伍錯綜
 有非人力所能與於其間也然自秦漢以來去古逾
[004-28a]
 邈尺度墮廢而中聲不定累黍有圎撱之殊指尺有
 短長之異是以代變新樂議論紛紜卒無以追還雅
 正予嘗考夫二帝三王之盛皆以仁義教化涵濡天
 下及其乆也充暢浹洽隂陽調風雨時無一民一物
 不遂其性陵犯之風絶乖戾之氣消君臣上下翕然
 大和由是而播之歌詠被之聲音施之郊廟朝廷鄉
 黨無一而不得其宜故曰樂有本有文以和為本則
 天地之和應而候氣之法可用氣正而尺度均尺度
[004-28b]
 均而中聲得樂之文無不協矣斯義也惟太史公知
 之其論律至文帝曰百姓無内外之繇得息肩於田
 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鷄鳴犬吠煙火萬里可謂
 和樂者乎其次則班固因之曰至治之世天地之氣
 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定淵哉言矣世
 之作者有能求人心之和以得天地之和使黄鐘一
 律既定而他律無不定度量權衡亦猶是而協矣心
 和則氣和氣和則律和天地之大和交應天下其有
[004-29a]
 不長治乆安也哉
   歴代樂名
伏羲樂名扶來亦曰立基
神農樂名扶持亦曰下謀
黄帝作咸池咸皆也池施也/言徳無不施也
少昊作大淵
顓帝作六莖莖根/也
帝嚳作五英英茂/也
[004-29b]
堯作大章章明/也
舜作大韶韶紹也言能/繼堯之徳
禹作大夏夏大也言能/大堯舜之徳
湯作大濩言濩救/於人也
周武王作大武以武功/定天下
周公作勺言勺取先/祖之道又有房中之樂歌后妃之徳春官
 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大武此周所存六代之樂以六律六吕五聲八
[004-30a]
 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祇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
 安賔客以説逺人以作動物
秦始皇時六代廟樂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
 曰五行房中曰壽人衣服同五行樂之色
漢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
 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髙帝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太祝迎神於廟門
 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
[004-30b]
 行歩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獨上歌
 不以管弦亂人聲欲在位者徧聞之猶古清廟之歌
 也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
 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巳成也又有房中祠
 樂髙帝唐山夫人所作也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
 髙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六年又作昭容樂禮
 容樂昭容者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徳舞禮容者主
 出文始五行舞舞入無樂者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
[004-31a]
 也出用樂者以舞不失節能以樂終也大抵皆因秦
 舊焉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髙祖更名文始以示不
 相襲也而五行仍舊
孝恵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寛備其簫管更名房中樂曰
 安世樂
孝文作四時舞以示天下之安和也
孝景采武徳舞以為昭徳以尊大宗廟文帝也
孝武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
[004-31b]
 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造為詩賦略論律吕以合
 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然未有本於祖宗之事八
 音調均又不協於鐘律而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
 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才亦
 以治道非禮樂不成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之
 樂事者以著樂記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太樂官常
 存𨽻之歳時以備數然不常御
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能言其義其弟子
[004-32a]
 宋曅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等考試以為河
 間修興雅樂大儒公孫𢎞董仲舒皆以為音中正雅
 立之太樂春秋鄉射於學官希濶不講故自公卿大
 夫觀聼者但聞鏗鏘不曉其意而欲風諭衆庶其道
 無由是以行之百有餘年徳化至今未成宜風示海
 内事下公卿以為乆逺難明當議復寝是時鄭聲尤
 甚黄門名倡貴戚五侯滛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
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及即位罷樂府官在經非鄭
[004-32b]
 衞之音者條奏别屬他官丞相孔光大司馬何武奏
 樂人貟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
 罷可領屬太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咸鄭衞
 之聲皆可罷奏可然百姓漸漬日乆又不制雅樂以
 相變豪富吏民沉湎自若陵夷至於王莽也
後漢光武平隴蜀増廣郊祀髙帝配食樂奏青陽朱明
 西皓𤣥㝠雲翹育命之舞北郊及祀明堂並奏樂如
 南郊迎時氣五郊春歌青陽夏歌朱明並舞雲翹之
[004-33a]
 舞秋歌西皓冬歌𤣥㝠並舞育命之舞季夏歌朱明
 並舞二舞
明帝東平王蒼緫定公卿之議曰宗廟宜各奏樂不宜
 相襲所以明功徳也遂采文始五行武徳為大武之
 舞薦之光武之廟時樂四品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
 之所用焉二曰雅頌樂辟雍鄉射之所用焉三曰黄
 門鼓吹樂天子宴羣臣之所用也四曰短簫鐃歌樂
 軍中之所用也又采百官詩誦以為登歌
[004-33b]
章帝籍田𤣥武司馬班固奏籍田歌辭用商頌載芟祠
 先農自東京大亂絶無金石之樂樂章亡缺不可復
 知矣
魏武帝平荆州獲杜夔善八音常為漢雅樂郎尤悉樂
 事於是使創定雅樂又散騎郎鄧静尹商善調雅樂
 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能曉知先
 代諸舞夔悉領之考㑹古樂始設軒懸鐘磬復先代
 古樂自夔始也而柴玉左延年之徒妙善鄭聲被寵
[004-34a]
 唯夔好古存正
文帝改漢巴渝舞曰昭武舞安世樂曰正世之樂嘉至
 樂曰迎靈樂武徳曰武頌昭容曰昭業雲翹曰鳯翔
 育命舞曰靈應舞武徳舞曰舜頌文始舞曰大韶五
 行舞曰大武舞其衆歌詩多則前代之舊使王粲改
 作登歌安世巴渝詩而已
明帝太和初詔曰凡音樂以舞為主所司之官皆曰太
 樂漢依䜟改大予至是復舊名於是公卿奏請太祖
[004-34b]
 武皇帝宜曰武始之舞髙祖文皇帝曰咸熙之舞夫
 歌以詠徳舞以象事於文文武為斌臣等謹制舞名
 章斌之舞有事於天地宗廟此三舞宜並薦饗臨朝
 大享宜並舞之三舞宜有緫名可名大鈞之樂侍中
 繆襲又奏徃昔以房中歌后妃之徳以風天下正夫
 婦宜改安世之名為正始之樂襲又省安世歌詩有
 后妃之義今享先祖恐失禮意可改歌曰享神歌奏
 可王肅議髙皇至髙祖文昭廟皆宜兼用先代及武
[004-35a]
 始大鈞之舞又使繆襲改漢鐃歌十二曲為詞述以
 功徳言代漢之意
晉武帝禮樂權用魏儀但使傅𤣥改樂章詞又令荀勗
 張華等造郊廟諸樂歌詞荀勗以杜䕫所制律吕乖
 錯依古尺作新律吕以調聲韻造正徳大恱二舞張
 華作樂章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籥舞曰宣文
 舞羽籥本魏武始/咸熙章斌二舞又命傅𤣥改漢鼓吹鐃歌還為二
 十二曲
[004-35b]
懷帝永嘉末伶官樂器皆没於劉石
東晉江左初立宗廟尚書下太常祭祀所用樂名太樂
 賀循荅以舊京荒廢今既散亡音韻曲折又無識者
 於今難以意言於時以無雅樂器及伶人省太樂并
 鼓吹令是後頗得登歌食舉之樂猶有未備
成帝咸和中復置太樂官以戴綬為令鳩集遺逸而尚
 未有金石
恵帝元康三年詔荀勗子蕃修定金石以施郊廟尋遇
[004-36a]
 喪亂庾亮為荆州與謝尚共修復雅樂亮尋斃庾翼
 桓温等事軍旅樂器在庫遂至朽壞謝尚鎮壽陽採
 拾樂人以備大樂並製石磬雅樂始頗具
孝武大元中破苻堅得樂工楊朂等閑習舊樂於是四
 廂金石始備乃使曹毗王珣等増造宗廟歌詩然郊
 祀遂不設樂
宋武帝廟祀用晉樂永初元年撰立新歌詞改正徳舞
 曰前舞大悦舞曰後舞
[004-36b]
文帝元嘉二十年南郊始設登歌詔顔延之造歌詩廟
 樂猶缺
孝武帝孝建元年建平王宏議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
 武舞祖宗廟樂緫以徳為名祠南郊及廟迎送神並
 奏肆夏皇帝入廟門奏永至南郊初登壇及廟門中
 詣東壁奏登歌初獻春凱容宣烈之舞終獻奏永安
 之樂又使謝荘造郊廟樂舞明堂諸樂歌辭又公卿
 行事亦奏登歌
[004-37a]
廢帝元徽中大樂雅鄭共千餘人後堂雜伎不在其數
齊武帝有司參議郊廟雅樂歌辭太廟登歌用禇彦回
 辭餘悉用謝超宗辭太廟二室及郊配用王儉辭祀
 南郊羣臣出入奏肅咸之樂牲出入奏引牲之樂薦
 籩豆毛血奏嘉薦之樂迎送神奏昭夏之樂皇帝入
 東門奏永至之樂升壇奏登歌初獻奏文徳宣烈之
 樂次奏武徳宣烈之樂太祖配享奏髙徳宣烈之樂
 飲福奏嘉胙之樂就燎位奏昭逺之樂還便殿奏休
[004-37b]
 和之樂北郊初獻奏地徳凱容之樂次奏昭徳凱容
 之樂瘞埋奏𨽻幽之樂餘同南郊明堂初獻奏凱容
 宣烈之樂餘與南北郊同祠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太
 祝祼地奏登歌諸皇祖各奏凱容帝上福酒奏永胙
 送神奏肆夏餘同明堂
梁武帝自制四器名之為通以定雅樂以武舞為大壯
 舞文舞為大觀舞國樂以雅為稱止乎十二則天數
 也皇帝出入奏皇雅郊廟同用皇太子出入奏𦙍雅
[004-38a]
 王公出入奏寅雅上壽酒奏介雅食舉奏需雅徹饌
 奏雍雅三朝用之牲出入奏牷雅降神迎送奏諴雅
 飲福酒奏獻雅北郊明堂太廟同用燎埋俱奏禋雅
 衆官出入奏俊雅二郊太廟明堂三朝同用並沈約
 製辭是時禮樂制度粲然有序又去鼓吹充庭十六
 曲為十二合四時也又制正樂十篇皆述佛法又有
 法樂歌梵唄設無遮㑹則為之其後臺城淪沒
簡文帝王僧辨破侯景諸樂並在荆州經亂工器頗闕
[004-38b]
元帝詔有司補綴方備荆州陷沒周人不知用工人並
 入闗中隨例多沒為奴婢
陳武帝初並用梁樂唯改七室舞辭
文帝天嘉元年始定圎丘明堂宗廟樂衆官出入奏肅
 咸牲出入奏相和五引薦血毛奏嘉薦迎送神奏昭
 夏皇帝入壇奏永至升陛奏登歌皇帝初獻太尉亞
 獻光禄勲終獻並奏宣烈皇帝飲福奏嘉胙就燎位
 奏昭遠還便殿奏休成
[004-39a]
宣帝大建元年定三朝之樂采梁故事奏相和五引辭
 用宋曲宴准梁樂取神人不襍也五年定南北郊明
 堂儀改齊樂以韶為名其鼓吹雜伎取晉宋之舊微
 更附益
後主沉荒於酒使宫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又於清
 樂中造黄鸝留玉樹後庭花金釵兩臂垂等曲男女
 倡和甚衆
後魏道武帝天興元年詔鄧彦誨定律吕協音樂追尊
[004-39b]
 祖考諸帝用八𦙍舞皇始舞更製宗廟入廟門迎神
 乾豆上奏登歌曲終下奏神胙出門奏揔章八𦙍舞
 次送神曲南郊用皇矣奏靈和之舞事訖奏維皇北
 郊樂用神胙奏大武之舞正月上日饗羣臣備列宫
 縣正樂兼用燕趙吳秦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六年詔
 太樂緫章鼓吹増修襍伎以備百戯大饗設於殿庭
 如漢晉之舊
大武帝破赫連獲古樂平涼州得伶人器服並擇而存
[004-40a]
 之後通西域又以般悦國鼓吹設於樂部署其後古
 樂音製罕復𫝊習舊工更盡聲曲多亡
孝文帝太和初詔議定樂事率無洞曉音律樂部不能
 立其事彌有殘缺然方樂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列於
 大樂金石羽旄之飾為壮麗於往時矣
宣武帝正始中詔太常修營樂器時張陽子等七人頗
 解雅樂正聲八𦙍文武二舞鐘磬管弦登歌聲調皆
 令教習
[004-40b]
孝明帝先是陳仲儒自江南歸國頗閑樂事請依京房
 立準以調八音詔不許正光中詔王延明與門生信
 都芳博采古今樂事芳後集餘器物准圗二十餘事
 而不得在樂署
武帝永熙二年祖瑩請改韶武舞名宗廟用宫縣舞人
 冠服詔樂以大成為名二舞依舊為文武
北齊文宣帝初尚未改舊章後祖珽采魏王延明信都
 芳等所著樂説而定正聲始具官縣之器仍雜西涼
[004-41a]
 之曲樂名廣成而無所號所謂洛陽舊樂也
武成帝始定四郊宗廟之樂羣臣入出奏肆夏牲入出
 薦毛血奏昭夏迎送神及皇帝初亞獻禮五方上帝
 並奏髙明之樂為覆燾之舞皇帝入壇門升壇飲福
 就燎位還便殿並奏皇夏以髙祖配享奏武徳之樂
 為昭烈之舞祼地奏登歌四時祭廟禘祫六代五代
 諸神室並奏始陛之樂為恢祚之舞神武神室奏武
 徳舞昭烈文襄神室奏文徳舞宣政文宣神室奏文
[004-41b]
 正舞光大孝昭神室奏文明舞休徳餘同四郊禮其
 時郊廟宴享皆魏代故西涼伎即晉初舊聲魏太武
 平涼所得也鼓吹朱鷺等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
 徳諸州鎮戍各給鼓吹樂人多少各以大小等級為
 差其雜樂琵琶五絃歌舞之伎自文襄已來皆所愛
 好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
後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自能度曲親執樂器别采
 新聲為無愁曲極於哀思
[004-42a]
後周文帝平江陵大獲梁氏樂器及建六官乃令有司
 詳定郊廟樂歌舞各有差
武帝天和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南北郊雩壇太廟禘
 祫時享朝日夕月降神獻熟以次用大夏大濩大武
 正徳武徳山雲之舞建徳二年六代樂成奏於崇徳
 殿宫縣依梁三十六架皇帝出入奏皇夏太子出入
 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驁夏五等諸侯元日獻玉帛奏
 納夏宴族人奏旅夏大㑹至尊執爵奏登歌十八曲
[004-42b]
 食舉奏深夏舞六舞於是正定雅音為郊廟樂創造
 鐘律頗得其宜其後又得康國龜兹等樂更雜以髙
 昌之舊並於大司樂習焉
宣帝改前代鼔吹制為十五曲述受魏禪及戰功事帝每
 晨出夜還恒陳鼓吹公私頓弊以至於亡
隋文帝初因周樂俄沛公鄭譯請更修正聲律詔太常
 牛𢎞博士何妥等議正樂然淪謬既乆積年議不定
 九年平陳獲宋齊舊樂詔於太常置清商署以受之
[004-43a]
 求得陳太樂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復居其職隋代雅
 樂唯奏黄鐘一宫郊廟朝享用一調迎氣用五調舊
 工更盡其餘聲律皆不復通牛𢎞又修皇后房内之
 樂文帝嘗作歌二首名地厚天髙託言夫妻之義因
 取為房内曲於是牛𢎞姚察虞世基等共議周制通
 為六代之樂四時祭祀分而用之以六樂配十二調
 今既與祭法有别乃以神祇位次分樂配焉乃奏黄
 鐘歌大吕以祀圎丘奏太蔟歌應鐘以祭方澤奏姑
[004-43b]
 洗歌南吕祀五郊神州奏蕤賔歌林鐘以享宗廟奏
 夷則歌小吕以祭社稷先農奏無射歌夾鐘以祭廵
 守方岳同用文武二舞圎丘降神八變宗廟禘祫降
 神九變皆用昭夏其餘享祀皆一變皇帝出入奏皇
 夏羣官出入奏肆夏舉酒上壽奏需夏迎送神奏昭
 夏薦獻郊廟奏咸夏宴享殿上奏登歌並文武舞合
 為八曲又迎氣五郊奏宫商角徴羽五引月令所謂
 孟春其音角是也合天髙地厚通為十五曲人君食
[004-44a]
 用當月之律以調暢四體令得時氣之和祭祀既已
 分樂迎氣臨軒朝㑹並用當月之律欲感人君性情
 允協隂陽之序並撰歌詩三十首詔令施用
煬帝詔修髙祖廟樂唯新造髙祖歌九首禮樂之事竟
 無成功帝頗耽滛曲搜周齊梁陳樂工子弟三百餘
 人倡優雜揉哀管滛絃皆出鄴城之下髙齊舊曲也
唐太宗留心雅正貞觀之初合考隋氏南北之樂乃命
 太常祖孝孫正宫調吕才習音韻張文收考律吕平
[004-44b]
 其散濫為之折𠂻漢已來郊社明堂有夕牲迎神登
 歌等曲近代加祼地迎性飲福酒今夕牲祼地不用
 樂公卿攝事又去飲福之樂周享神以夏為名宋以
 永為名梁以雅為名後周亦以夏為名隋氏因之今
 國家以和為名旋宫之樂乆喪漢章帝時鮑鄴始請
 用之順帝陽嘉中復廢累代為黄鐘一均變極七音
 則唯擊七鐘五鐘廢而不擊反謂之啞鐘祖孝孫始
 為旋宫之法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初
[004-45a]
 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作秦王破陣樂名七徳
 舞又太宗生於慶善宫正觀二年幸之宴從臣賞賜
 同里作功成慶善樂號九功舞元日冬至朝㑹慶賀
 同奏二舞
髙宗作上元舞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
 七政八風九宫十洲得一慶雲之曲通文武二舞謂
 之三大舞
玄宗開元中又造三和共十五和曰元和順和永和肅
[004-45b]
 和雍和壽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祴和正和承和豐
 和宣和又制文舞朝廷謂之九功舞武舞謂之七徳
 舞樂用鐘磬柷敔等謂之雅樂唯郊廟元㑹冬至及
 册命大禮則辨其曲度章服而分始終之次初髙祖
 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曰燕樂伎清商伎西涼伎天
 竺伎髙麗伎龜兹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及太宗
 平髙昌收其樂揔為十部樂開元中升胡部於堂上
 又作龍池樂以初賜第隆慶坊坊南地變為池又作
[004-46a]
 聖壽樂小破陣樂舞者被甲胄又作光聖樂以歌王
 迹所興又作夜半樂還京樂以自潞州還京夜半誅
 韋后凡樂人音聲太常子弟生數萬人教於梨園謂
 之梨園弟子自周陳已後雅鄭淆襍至隋始分雅俗
 二部唐自髙祖太宗作三大舞襍用於燕樂其他諸
 曲出於一時之作雖非純尚不至於滛放𤣥宗以散
 樂分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
 坐部伎因以生日名節君臣共為荒樂
[004-46b]
五代之亂禮樂之制寂然無聞
周世宗留意雅樂時王朴竇儼俱號知音顯徳六年詔
 朴儼考正雅樂朴以為十二律管互吹莫得其真乃
 依京房為準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長短寸分設柱
 用七聲為均其樂乃和朴復以古累黍法審度造律
 以定六律六吕旋相為宫之義
宋太祖建隆三年有司請改一代樂名并太廟四室酌
 獻迎送神樂章詔竇儼撰進四月儼新定舞曲樂章
[004-47a]
 文為文徳之舞武為武功之舞祭天用髙安之曲祭
 地用靖安之曲宗廟用理安之曲天地宗廟登歌用
 嘉安之曲皇帝臨軒用隆安之曲王公出入用正安
 皇帝飲食用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用順安皇太
 子出入用良安正冬朝㑹登歌用永安郊廟爼入用
 豐安登享酌獻飲福受胙用禧安五月儼上廟室舞
 名并登歌辭僖祖舞大善奏大善之曲順祖舞太寧
 奏太寧之曲翼祖舞大順奏大順之曲宣祖舞大慶
[004-47b]
 奏大慶之曲乾徳元年陶榖上祀感生帝樂曲降神
 用大安太尉行禮用保安奠玉幣用慶安司徒奉爼
 用咸安酌獻用崇安飲福用廣安亞終獻用文安送
 神用普安四年和峴言郊廟殿庭通用文徳武功之
 舞其綴兆未稱武徳之形容陛下以揖遜受禪宜先
 奏文舞殿庭所用文舞請改為𤣥徳升聞之舞又陛
 下以神武定海内次奏武舞請改為天下大定之舞
 而文徳武功二舞請於郊廟仍舊通用又按唐正觀
[004-48a]
 中張文收采古朱鴈天馬之義制景雲清河歌名曰
 讌樂元㑹第二奏是也伏見今春有進甘露嘉禾紫
 芝緣毛龜白兔欲依月律撰五瑞各一曲朝㑹登歌
 首奏之先是帝每謂雅樂聲髙不合中和因詔和峴
 討論峴以王朴律尺短於景表銅臬知今樂聲之髙
 皆由於此帝乃令依古法别造新尺并黄鐘九寸管
 令工人品校其聲果下於朴管一律乃下尚書集官
 議定重造十二律管取聲自此雅音和暢後峴又作
[004-48b]
 四瑞樂章以備登歌
太宗集萬國朝天樂曲平晉樂曲同和之舞定功之舞
 二曲樂譜二曲樂章至道元年新増琴為九弦曰君
 臣文武禮樂正民心阮為五弦曰金木水火土别造
 新譜俾太常樂工肄習之以備登薦淳化三年和㠓
 上言兄峴請改定殿庭舞名今登歌五瑞之曲已從
 改制請改𤣥徳升聞之舞為天下化成之舞天下大
 定為威加海内之舞舞有六變每變各有樂章歌詠
[004-49a]
 太祖功徳詔可
眞宗景祐中先是太常燕肅建言金石不調願以王朴
 律準更加攷校詔李照宋祁共領其事明年金石一
 部成照因言金石之音與朴律準已協然比古樂差
 髙五律比禁坊樂差髙二律臣願制管以調度尺成
 乃下太常四律於是詔鄧保信與照改作金石命聶
 冠卿檢閲相府緫領焉帝乃親制雅樂聲譜及郊廟
 樂章二十一曲又詔吕夷簡等分造樂章參施郊祀
[004-49b]
 其後議者以李照立黍累尺為非乃於樂書刪去李
 照樂事一節詔張方平與宋祁同共刪潤
仁宗皇祐中王堯臣等議國朝樂宜名曰大安其祀感
 生帝大安曲請更為元安又詔胡瑗范鎮司馬光考
 正大樂鎮上疏論律尺之法
神宗元豐中詔范鎮與劉几定樂鎮曰定樂當先正律
 又乞訪求真黍以定黄鐘而劉几即用李照樂加用
 四清聲而奏樂成詔罷局
[004-50a]
哲宗即位鎮欲造樂獻之乃先請致仕得謝請太府銅
 為之逾年乃成比李照樂下一律有竒詔以樂下太
 常實元祐三年也
  愚按樂者聖王所以象功徳移風俗動天地而感
  鬼神者也故聲音之和怨繫邦國之治亂豈徒以
  悦耳目娛心志而已哉三代以降帝王雅樂不行
  於天下齊王對孟子已謂直好世俗之樂魏文侯
  聼古樂則惟恐卧聖人所以放鄭聲正雅頌其以
[004-50b]
  是歟然則漢世惟以鄭聲施朝廷河間雅樂存而
  不御非一日之故矣吁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
  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後世姦聲靡樂流為教
  坊倡優之一技而欲求治古若奚可哉故歴代樂
  名雖非此書所繫亦備抄録有志於禮樂者得以
  考世變之所趨焉
   度
度亦以絲起隋志曰𧖟所吐絲為忽十忽為杪十杪為
[004-51a]
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周禮玊人璧羨度尺好三寸以
為度蔡西山曰其好三寸所以為璧也裁其兩旁以益
上下所以為羡也袤十寸廣八寸所以為度尺也則周
家十寸八寸皆為尺矣陳氏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
尺為丈十丈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則八尺為尋倍尋
為常說文曰周制寸咫尺尋常仞皆以人體為法又周
以八寸為尺人長八尺故曰丈夫説苑曰一粟為一分
十分為一寸易緯通卦驗以十馬尾為一分又九十黍/度黄鐘之
[004-51b]
長凡黍實於管中則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滿一分積九十分則千有二百黍矣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謂之五度本起黄鐘之長以子榖
秬黍中者孟康曰子北方黒謂黒黍顏師古曰子穀猶/言穀子秬即黒泰無取北方為號中者不大
不小/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
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見漢/志
   周尺說古錢并/尺圖附○武夷清碧杜氏刻本
             尺以五寸為準
             兩之則一尺
[004-52a]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何器非道何道非
器初未嘗以精粗别也土龍固可棄於既禱之餘而筌
蹄不可遽忘於求魚兎之始予作律本義欲各從諸法
[004-52b]
裁管候氣以求其應然必度知長短之梗槩而製之可
也自漢亡世無正尺於今千有餘載矣律度量權衡靡
有孑遺度無自而起漢志所謂秬黍之中者空言雖存
定形何在諸儒心竭於思口弊於議卒不能决蓋不得
古物終不復見古人之制理勢然也惟晉太始中中書
監荀勗尺校古物七品多合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
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
七曰建武銅尺依尺鑄律時得漢時故鐘吹律命之皆
[004-53a]
應然時好推遷諸代異制亦莫永傳隋書載尺有十五
等以荀尺為本大槩周尺漢劉歆尺建武銅尺宋祖沖
之所傳尺皆與荀氏一體晉田父玉尺得一尺二分二
釐一毫漢官尺得一尺三分七毫晉時始平掘地得古/尺以校荀尺短四分
與漢官尺相近先是阮咸謂荀尺短管聲髙後得此尺/世遂稱咸為神解然識者議之曰據無聞之一尺駁周
之二/器魏杜夔尺得一尺四分七釐魏陳留王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云王莽
時劉歆斛尺弱於今尺四分五釐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即晉荀勗所云杜夔尺長於今尺四分半也
晉後尺得一尺六分二釐江東/所用魏前尺得一尺二寸七
[004-53b]
釐中尺得一尺二寸一分一釐後尺得一尺二寸八分
一釐即開皇官尺/及後周市尺東魏後尺得一尺五分八毫銀錯銅
龠尺及後周玉尺得一尺一寸五分八釐宋氏尺得一
尺六分四釐萬寳常水尺得一尺一寸八分六釐劉曜
渾儀尺得一尺五分梁朝俗閒尺得一尺七分一釐自
時厥後荀尺亦莫傳用唐有張文收律尺有景表尺五
代有王朴律尺雖皆見稱於時而非古物維則太府寺
有尺四等又髙若訥嘗校古尺十五等李照胡翼之鄧
[004-54a]
保信各有黍尺崇寧中魏漢律乞用聖上指尺紹興中
内出金字牙尺二十八遂以其中皇祐二年所造大樂
中黍尺作景鐘然不知以何法累黍伊川程氏定周尺
以為當省尺五寸五分弱而省尺之度卒難攷詳紫陽
朱氏家禮載司馬氏及攷定雅樂黄鐘尺不明言長短
則周尺之制迄無成説獨丁度建言歴代尺度屢改惟
劉歆制銅斛之世所鑄錯刀大泉五十王莽天鳳中鑄
貨布貨泉之𩔖不聞後世有鑄者遂以此四物參校分
[004-54b]
寸正同伏況經籍制度皆起周世劉歆術業之博祖沖
之筭數之妙晉荀氏之詳密既合姬周之尺則最為可
法者焉唐景表尺以貨布等校之則景表尺長六分有/竒王朴律尺又比漢錢尺長二分有竒其阮逸
胡氏鄧保信並李照用/太府寺等尺其制彌長今據丁議則與荀尺同而周漢
之制可攷但惜其事尋罷今不見此四物則丁尺亦無
傳予偶得大泉五十貨布貨泉三品按漢制王莽更造
大錢徑寸二分文曰大泉五十天鳳五年作貨布長二
寸五分廣一寸首長八分有竒廣八分其圜好徑二分
[004-55a]
半足枝長八分閒廣二分其文右曰貨左曰布貨泉徑
一寸文右曰貨左曰泉試以貨布一分為率參較其首
身足枝長廣之數以為尺又以大泉之寸二分貨泉之
徑寸較之彼此豪髪無差乃始自信按慶元令諸度量
衡以北方秬黍中者為準調鐘律測晷景合藥劑制冠
冕則準式用之計此則為丁尺荀尺漢尺周尺而鐘律
可作矣嗟夫晉荀氏得古物七而尺初定丁氏得古物
四而尺再定予又得古物三而尺三定夫荀氏之尺不
[004-55b]
能壽於今而壽荀丁之尺者又上於荀氏數百載以議
者攷古若是之難也又知遺物之不易得或者乃曰逸
廵守禮云八寸為尺許氏説文云周制以八寸為尺今
以十寸為周尺可乎曰周官玉人鎮圭尺有二寸亘圭
九寸使八寸為尺當云亘圭尺有一寸按鄭氏註王制
云周以十寸為尺蓋六國時多變亂法度或云周尺八
寸則逸禮説文失於未審鄭氏為得之或又曰王制云
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白虎
[004-56a]
通云八寸為尺則漢尺當周八寸今以周漢同度可乎
曰王制雖漢儒所録然攷其文義乃言歩之長短謂周
以八十寸為歩漢以六十四寸為歩非以是論尺則二
代之度本不殊也況荀氏嘗以周漢七物較之乎因為
之記将有用於協律焉
   量
其法用銅為之外圎内方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
耳為合龠
[004-56b]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謂之五量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
黄鐘之龠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
準其槩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
量加矣按十龠當/作合龠
儀禮聘禮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藪色縷/切十藪曰秉秉
十六斛左氏昭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釡鍾四升為豆各
自其四以登於釡釡十則鍾注云四豆為區區斗六升/四區為釡釡六斗四升鍾
六斛/四斗
[004-57a]
   衡
衡者銖兩斤鈞石也謂之五權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
也本起於黄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
得二十四銖為兩象二十/四氣十六兩為斤得三百八十四/銖象易二篇之
 三十斤為鈞象一/月四鈞為石象四/時權與物鈞而生衡
衡運生規規圎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
而鈞權矣是謂五則大小有準輕重有數各應其象五
權謹矣
[004-57b]
 
 
 
 
 
 
 
 尚書通考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