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22 尚書要義-宋-魏了翁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尚書要義      書類
提要
    等謹案尚書要義二十卷宋魏了翁撰了
    翁謫居靖州時著九經要義凡二百六十三
    卷皆摘注疏中精要之語標以目次以便簡
    閲其周易要義已著録此其所摘尚書注疏
    也孔安國傳本出依託循文衍義無大發明
    亦無大瑕纇故宋儒説詩排小序説春秋排
[000-1b]
    三傳而説書則不甚排孔氏孔穎達正義雖
    詮釋傳文不肯稍立同異而原原本本考證
    粲然故朱子語録亦謂尚書名物典制當看
    疏文然尚書文既聱牙注疏又復浩汗學者
    卒業為艱了翁汰其冗文使後人不病於蕪
    雜而一切考證之實學已精華畢擷是亦讀
    注疏者之津梁矣是書傳寫頗稀此本有曠
[000-2a]
    翁手識一印山陰祁氏藏書一印澹生堂經
    籍記一印猶明末祁彪佳家所藏也原目二
    十卷中共計六卷俱皆有目無書因無别本
    可以校補今亦姑仍其闕焉乾隆四十六年
    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000-2b]
[000-3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要義序
            宋 魏了翁 撰
漢得今書於齊魯孔注至魏晉方興
夫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䇿暨乎七雄已戰
五精未聚儒雅與深穽同埋經典共積薪俱燎漢氏大
濟區宇廣求遺逸採古文於金石得今書於齊魯其文
則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説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則兩漢
亦所不行安國注之實遭巫蠱遂寢而不用厯及魏晉
[000-3b]
方始稍興故馬鄭諸儒莫覩其學所注經傳時或異同
晉世皇甫謐獨得其書載於帝紀其後傳授乃可詳焉
但古文經雖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
雅故復而不厭久而愈亮江左學者咸悉祖焉
近至隋初始流河朔
隋初古文始流河朔正義六家惟二劉詳雅其為正義
者蔡大寳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其諸公㫖趣多
[000-4a]
或因循帖釋注文義皆淺略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
焯乃織綜經文穿鑿孔穴詭其新見異彼前儒非險而
更為險無義而更生義炫嫌焯之煩雜就而刪焉雖復
㣲稍省要又好改張前義義更太略辭又過華雖為文
筆之善乃非開奨之路義既無義文又非文欲使後生
若為領䄂此乃炫之所失未為得也今奉眀勑考定是
非云云十六年又奉勑云為正義凡二十卷
結繩書契文籍之義
八卦畫萬物之象文字書百事之名故繫辭曰仰則觀
[000-4b]
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
取諸物始畫八卦是萬象見於卦然畫亦書也與卦相類故
知書契亦伏犧時也結繩者當如鄭注云為約事大大
其繩事小小其繩王肅亦曰結繩識其政事是也言書
契者鄭云書之於木刻其側為契各収其一後以相考
合若結繩之為治孔無明文義或當然説文云文者物
象之本也籍者借也借此簡書以記録政事故曰籍
[000-5a]
辯諸儒以文籍不始於伏犧難孔
尚書緯及孝經䜟皆云三皇無文字又班固馬融鄭玄
王肅諸儒皆以為文籍初自五帝亦云三皇未有文字
與此說不同何也又蒼頡造書出於世本蒼頡豈伏犧
時乎且繫辭云黄帝堯舜為九事之目末乃云上古結
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是後世聖人即黄帝堯
舜何得為伏犧哉孔何所據而更與繫辭相反如此不
同者藝文志曰仲尼沒而㣲言絶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况遭秦焚書之後羣言競出其緯文鄙近不出聖人前
[000-5b]
賢共疑有所不取通人考正偽起哀平則孔君之時未
有此緯何可引以為難乎其馬鄭諸儒以據文立說見
後世聖人在九事之科便謂書起五帝自所見有異亦
不可難孔也而繫辭云後世聖人在九事之下者有以
而然案彼文先厯説伏犧神農盖取下乃云黄帝堯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諸乾坤是黄帝堯舜之事也又
舟楫取渙服牛取隨重門取豫臼杵取小過弧矢取睽
[000-6a]
此五者時無所繫在黄帝堯舜時以否皆可以通也至
於宫室葬與書契皆先言上古古者乃言後世聖人易
之則别起事之端不指黄帝堯舜時以此葬事云古者
不云上古而云易之以棺椁棺椁自殷湯而然非是彼
時之驗則上古結繩何廢伏犧前也其蒼頡則說者不
同故世本云蒼頡作書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玄皆
云蒼頡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
之王也徐整云在神農黄帝之間譙周云在炎帝之世
衛氏云當在庖犧蒼帝之世慎到云在庖犧之前張揖
[000-6b]
云蒼頡為帝王生於禪通之紀是說蒼頡其年代莫能
有定亦不可以難孔也
文字與天地並興伏羲以教世
易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是文字與天地並
興焉文字在三皇之前未用之教世至伏犧乃用造書
契以代結繩之政是教世之用猶燧人有火中古用以
燔黍捭豚後聖乃修其利
[000-7a]
伏犧有筮則有六爻
繫辭至神農始有噬嗑與益則伏犧時其卦未重當無
雜卦而得有取諸夬者此自鄭玄等說耳案說卦曰昔
者聖人幽賛於神眀而生蓍繫辭曰天生神物聖人則
之則伏犧用蓍而筮矣故鄭注說卦亦曰昔者聖人謂
伏犧文王也繫辭又曰十有八變而成卦是言爻皆三
歸竒為二變十八變則六爻眀矣則筮皆六爻伏犧有
筮則有六爻何為不重而怪有夬卦乎
[000-7b]
皇大於帝而後世死者通稱皇
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故後代措廟立
主尊之曰皇生者莫敢稱焉而士庶祖父稱曰皇者以
取美名可以通稱故也
孔以黄帝為皇少昊為帝首與諸書異
孔君以黄帝上数為皇少昊為五帝之首耳若然案今
世本帝繫及大戴禮五帝徳并家語宰我問太史公五
帝本紀皆以黄帝為五帝此乃史籍明文而孔君不從
[000-8a]
之者孟軻曰信書不如其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䇿而
已言書以漸染之濫也孟已然况後之說者乎又帝繫
本紀家語五帝徳皆云少昊即黄帝子青陽是也顓頊
黄帝孫昌意子帝嚳髙辛氏為黄帝曽孫玄囂孫僑極
子堯為帝嚳子舜為顓頊七世孫此等之書説五帝而
以黄帝為首者原由世本經於暴秦為儒者所亂家語
則王肅多私定大戴禮本紀出於世本以此而同盖以
少昊而下皆出黄帝故不得不先説黄帝因此繆為五
帝耳亦由繫辭以黄帝與堯舜同事故儒者共數之焉
[000-8b]
孔君今者意以月令春曰太昊夏曰炎帝中央曰黄帝
依次以為三皇又依繫辭先包犧氏没神農氏作又没
黄帝氏作亦文相次皆著作見於易此三皇之眀文也
月令秋曰少昊冬曰顓頊自此為五帝然皇帝是皇今
言帝不云皇者以皇亦帝也别其羙名耳太昊為皇月
令亦曰其帝太昊易曰帝出於震是也又軒轅之稱黄
帝猶神農之云炎帝神農於月令為炎帝不怪炎帝為
[000-9a]
皇何怪軒轅稱帝
八卦謂之八索與左傳義異
索謂求索亦為搜索以易八卦為主故易曰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曰八卦相盪是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出於八卦就八卦而求其
理則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䇿天下之事得故謂之索非
一索再索而已此索於左傳亦或謂之索說有不同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
孔子世家云安國是孔子十一世孫而上尊先祖故曰
[000-9b]
先君榖梁以為魯㐮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孔子
生左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計以周靈王
時生敬王時卒故為周末
十一文籍史籍典籍之名
籍者古書之大名由文而有籍謂之文籍因史而書謂
之史籍可以為常故曰典籍義亦相通也但上因書契
而言文下傷秦滅道以稱典於此言史者不但義通上
[000-10a]
下又以此史籍不必是先王正史是後代好事者作
十二修春秋黜八索除九丘
孔子之脩六藝年月孔無眀說論語曰吾自衛反魯然
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孔子以魯哀公十一年反魯
為大夫十二年孟子卒孔子弔則致仕時年七十以後
修述也詩有序三百一十一篇全者三百五篇云三百
者亦舉全数計職方在周禮夏官亦武帝時出於山巖
屋壁即藏祕府世人莫見以孔君為武帝博士於祕府
而見焉知必黜八索除九丘者以三墳五典本有八今
[000-10b]
序只有二典而已其三典三墳今乃寂寞明其除去既
墳典書内之正尚有去者况書外乎故知丘索亦黜除
也黜與除其義一也
十三張霸偽造尚書百兩篇緯附之
云凡百篇㨿序而數故耳或云百二篇者誤有所由以
前漢之時有東萊張覇偽造尚書百兩篇而為緯者附
之因此鄭云異者其在大司徒大僕正乎此事為不經
[000-11a]

十四伏生壁傳而云口授
案史記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火起劉漢定天
下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以教於齊魯
之間則伏生壁内得二十九篇而云失其本經口以傳
授者盖伏生初實壁内得之以教齊魯傳教既乆誦文
則熟至其末年因其習誦或亦目暗至年九十晁錯往
受之時不執經而口授之故也又言裁二十餘篇者意
在傷亡為少之文勢何者以數法隨所近而言之若欲
[000-11b]
多之當云得三十篇今裁二十餘篇言裁亦意以為少
之辭又二十九篇自是計卷若計篇則三十四去泰誓
猶有三十一
十五泰誓始出之時及古今文真偽
案史記及儒林傳皆云伏生獨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
則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案馬融云泰誓後得鄭玄
書論亦云民間得泰誓别録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書
[000-12a]
於壁内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說之數月皆起傳以教人
則泰誓非伏生所傳而言二十九篇者以司馬遷在
武帝之世見泰誓出而得行入於伏生所傳内故為史
㧾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復曲别分析云民間所得其實
得時不與伏生所傳同也但伏生雖無此一篇而書傳
有八百諸侯俱至孟津白魚入舟之事與泰誓事同不
知為伏生先為此説不知為是泰誓出後後人加増此
語案王充論衡及後漢史獻帝建安十四年黄門侍郎
房宏等說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有壊老子屋得
[000-12b]
古文泰誓三篇論衡又云以掘地所得者今史漢書皆
云伏生傳二十九篇則司馬遷時已得泰誓以并歸於
伏生不得云宣帝時始出也則云宣帝時女子所得亦
不可信或者爾時重得之故於後亦據而言之史記云
伏生得二十九篇武帝記載今文泰誓末篇由此劉向
之作别録班固為儒林傳不分明因同於史記而劉向
云武帝末得之泰誓理當是一而古今文不同者即馬
[000-13a]
融所云吾見書傳多矣凡諸所引今之泰誓皆無此言
而古文皆有則古文為真亦復何疑但於先有張覇之
徒偽造泰誓以藏壁中故後得而惑世也亦可今之泰
誓百篇之外若周書之例以於時實有觀兵之誓但不
録入尚書故古文泰誓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将天
威大勲未集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冡君觀政於商是

十六上古書謂尚書此孔得伏意
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者此文繼在伏生之下則言
[000-13b]
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此伏生意也孔君親見伏生
不容不悉
十七書本無尚字伏生所加
言虞夏商周之書者以壁内所得上有題目虞夏商周
書其序直云書序皆無尚字故其目録亦然故不云尚
書而言虞夏商周之書安國亦以此知尚字是伏生所
加推此壁内所無則書本無尚字明矣
[000-14a]
十八論語孝經孔子傳說皆謂之傳
凡書非經則謂之傳言及傳論語孝經正謂論語孝經
是傳也漢武帝謂東方朔云傳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
言又漢東平王劉雲與其太師䇿書云傳曰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又成帝賜翟方進䇿書云傳曰髙而不危所
以長守貴也是漢世通謂論語孝經為傳也以論語孝
經非先王之書是孔子所傳説故謂之傳所以異於先
王之書也
[000-14b]
十九以隷古定故孔書為古文
科斗書古文也所謂蒼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
是古人所為故名古文形多頭麤尾細状腹團圓似水
蟲之科斗故曰科斗也以古文經秦不用故云廢已久
矣就古文内定可知識者為隷古定不言就伏生之書
而云以其所閫者眀用伏生書外亦考之故云可知者
謂并伏生書外有可知不徒伏生書内而已言隷古者
正謂就古文體而從隷定之存古為可慕以隷為可識
[000-15a]
故曰隷古以雖隷而由古由此故謂孔君所傳為古文

二十書本六體蒼籕二體秦八體新六書
案班固漢志及許氏說文書本有六體一曰指事上下
二曰象形日月三曰形聲江河四曰㑹意武信五曰轉
注考老六曰假借令長此造字之本也自蒼頡以至今
字體雖變此本皆同古今不易也自蒼頡以至周宣皆
蒼頡之體未聞其異宣王紀其史籕始有大篆十五篇
號曰篆籕惟篆與蒼頡二體而已衛恒曰蒼頡造書觀
[000-15b]
於鳥跡因而遂滋則謂之字字有六義其文至於三代
不改及秦用篆書焚燒先代典籍古文絶矣許慎説文
言自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
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亡新居攝
以應制作改定古文使甄豐校定時有六書一曰古文
孔子壁内書也二曰竒字即古字有異者三曰篆書即
小篆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秦隷書也五曰繆
[000-16a]
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由此而論
即秦罷古文而有八體非古文矣以至亡新六書并八
體亦用書之六體以造其字其亡新六書於秦八體用
其小篆蟲書摹印隷書去其大篆刻符殳書署書而加
以古文與竒字其刻符及署書盖同摹印殳書同於繆
篆大篆正古文之别以慕古故乃用古文與竒字而不用
大篆是孔子壁内古文即蒼頡之體故鄭玄云書初出
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以形言之為科
斗指體即周之古文鄭玄知者若於周時秦世所有至
[000-16b]
漢猶當識之不得云無能知者又亡新古文亦云即孔
氏壁内古文是其證也
廿一科斗書竹簡
鄭玄云周之象形文字者揔指六書象科斗之形不謂
六書之内一曰象形也又云更以竹簡寫之眀留其壁
内之本也顧氏云䇿長二尺四寸簡長一尺二寸
廿二書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卷謂除同序
[000-17a]
知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伏生之本亦壁
内古文而合者盖以老而口授之時因謂而連之故殊
耳其盤庚本當同卷故有并也康王之誥以一時之事
連誦而同卷當以王出在應門之内為篇首及以王若
曰庶邦亦誤矣以伏生本二十八篇盤庚出二篇加舜
典益稷康王之誥凡五篇為三十二篇加所増二十五
篇為五十八加序一篇為五十九故云復出此篇并序
凡五十九篇此云為四十六卷者謂除序也下云定五
十八篇既畢不更云卷數明四十六卷故爾又伏生二
[000-17b]
十九卷而序在外故知然矣此云四十六卷者不見安
國明說葢以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故五十八篇為
四十六卷何也五十八篇内有太甲盤庚説命泰誓皆
三篇共卷减其八又大禹謨臯陶謨益稷又三篇同序
共卷其康誥酒誥梓材亦三篇同序共卷則又减四通
前十二以五十八减十二非四十六卷而何其康王之
誥乃與顧命别卷以别序故也其餘錯亂摩㓕五十八
[000-18a]
篇外四十四篇也以不可復知悉上送官其可知者已
用竹簡寫得其本亦俱送入府故在秘府得有古文也
廿三或稱傳或稱注觧
傳名出自丘眀賔牟賈對孔子曰史失其傳又喪服儒
者皆云子夏作傳是傳名乆矣但大率秦漢之際多
名為傳於後儒者以其傳多或有改之别云注觧者乃
有同者以當時之意耳説者為例云前漢稱傳於後皆
稱注誤矣何者馬融王肅亦稱注名為傳傳何有例乎
[000-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