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9 陳氏尚書詳解-宋-陳經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詳觧卷十四
             宋 陳經 撰
太甲上商書/
 讀此篇之書伊尹何其不幸哉當其處有莘之野樂
 堯舜之道天下之責不在伊尹及其幡然而改以天
 下自任則其責在伊尹矣一出而相湯以放桀其次
 則放太甲賢者之為人臣也固當如是乎吾聞之曰
[014-1b]
 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伊尹之事盖達節者之所為
 然天下不以為非後世不以為疑其始終之心載之
 于書與夫子之序事迹甚明序書以為不明而放諸
 桐三年而復歸作書者以為嗣王不恵于阿衡伊尹
 作書曰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王未克變伊尹
 曰兹乃不義王徂桐宫克終允徳伊尹以冕服奉嗣
 王歸于亳以不明而放之既悔而復之伊尹何容心
 哉盖伊尹為成湯腹心之臣受託孤之任義不與衆
[014-2a]
 臣同其放太甲也以成湯之命而放之其復太甲也
 亦以成湯之心而復之天下後世尚何非且疑哉故
 曰有伊尹之志則可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
尹作太甲三篇
 孔子序此書以為既立不明則知未立之前未至于
 不明也凡中材庸主不見可欲易以寡過故太甲之
 未立也未見所可欲也及其既立則𫝑位之隆尊貴
[014-2b]
 之極豈不足以動其縱欲之心哉故太甲之所以不
 明者為其既立故也伊尹知其不明之故在于既立
 縱欲之原常生于快意肆志之境故放之于桐置之
于幽深僻逺之地起其悲憂慘戚之心而不見其所謂快
 意肆志之境則太甲于此時善端復萌惡念已消故
 三年喪畢復歸于亳思前日之庸愚而痛自懲艾深
 自改過復為賢君矣然則伊尹能必太甲之悔過乎
 曰太甲之必能悔過伊尹盖預知之矣使伊尹不能
[014-3a]
 必知太甲之悔過則其初必不立之既立而放之放
 之而其終不改則伊尹之罪將不可逃矣彼霍光之
 所以不得為伊尹者為其不知昌邑之不能改也既
 立以為君而又廢之則霍光不得無慚矣雖然伊尹
 之于太甲書之所載特曰營于桐宫宻邇先王其訓
 而已特曰王徂桐宫居憂而已使太甲于桐宫而居
 喪若未甚害也而書之所載又無放字夫子何以書
 放諸桐嗚呼此有以見聖人之公心終不敢為伊尹
[014-3b]
 囬䕶寧直書之使伊尹以過聞于天下之人而無飾
 非之心則亂臣賊子庶乎其不敢借伊尹以文姦也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
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祇肅天監厥徳用集大
命撫綏萬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肆嗣王丕承基
緒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後嗣
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嗣王戒哉祇爾厥辟辟不辟忝
厥祖
[014-4a]
 阿倚也衡平也官名也湯之所倚以平天下者在乎
 伊尹故立此官以處之嗣王太甲也不恵于阿衡則
 伊尹所言太甲不順之而違之者多矣此皆其不明
 之故也伊尹于是作書以戒之舉先王之事以為訓
 曰先王成湯顧諟天之明命天之明命即天理也在
 天則謂之明命在天下則謂之理在身則謂之心顧
 者有内省之意諟者有取正之意惟其顧諟天命而
 不敢違故敬心常存推之以承上天神下地祇者此
[014-4b]
 心也社稷宗廟罔不祗敬而嚴肅亦此心也湯之心
 有以合天故天心有以命湯天監觀其徳用以集大
 命于成湯之身俾之綏萬方為民之主其本皆在于
 顧諟之心而已惟尹躬親又能左右輔助其君以安
 天下之衆盖尹與湯同體一心故嗣王今日大承其
 基業者皆湯與伊尹勤勞之所致也嗣王豈可不知
 所自來哉既舉先王之君臣又舉前代有夏之君臣
 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夏都在亳西有夏之君能以
[014-5a]
 周而有終周者謂能畏懼于心凡治身治國無一不
 備苟有一毫之虧缺則不可謂之周惟其周備如此
 故能保其終為之相者以其君能如此則已與君同
 其終其後嗣王指桀也罔克有終則其虧缺而不周
 備多矣故不能有終既不終其所以為君人臣雖欲
 竭心力以終之其可得乎其本原處皆在乎君伊尹
 以此言責望太甲亦重矣嗣王戒哉當致其戒而無
 忽祗敬爾所以為君之道君而不能盡其為君道則
[014-5b]
 不惟辱其身且將辱其祖伊尹舉此二端以告之其
 意亦甚切矣
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旁求俊彦啟迪後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慎乃儉徳惟懷
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祖攸行
惟朕以懌萬世有辭
 太甲之不明至此極矣其始立也伊訓之書肆命之
 書徂后之書所以告之詳矣猶且不恵于阿衡及伊
[014-6a]
 尹作書厯舉湯之敬心與有夏之君臣亦甚切矣猶
 且罔念聞惟其庸愚之故是以聴伊尹之言如無所
 念聞然伊尹于是面命而言之曰先王昧爽丕顯坐
 以待旦昧爽者天欲明而未明之時湯于此時丕顯
 其心無一毫人欲之累坐以待旦其勤如此猶以為
 未足也旁招俊彦之人求之非一方也以啟迪我後
 之人古之君臣所以遺其子孫者莫大于得人湯以
 伊尹遺太甲周武王以周召遺成王武帝以霍光遺
[014-6b]
 昭宣皆此𩔖也爾太甲當念先王所以望後人之意
 而不可隕墜其命以自覆亡也命者即天理也慎乃
 儉徳惟懐永圖此又指太甲之病從而箴救之太甲
 之所以欲敗度縱敗禮者以其不自儉也儉者非止
 節用之謂心有所節而不敢為者皆儉也惟儉則可
 以為永乆之謀如虞人之張機必省察其矢括之合
 于度則釋言事當審諸己而不可輕為也欲知其所
 以審諸己而不可輕為其要則在于敬其止以取法
[014-7a]
 于先王敬其所止則心純一而不雜率乃祖之所行
 則動合舊章而無過若太甲能敬其心取法先王而
 事無所輕舉豈有不合于伊尹之心此朕之所以懌
 也不惟懌在伊尹雖太甲亦有美名于萬世矣
王未克變伊尹曰兹乃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
營于桐宫宻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宫居憂克
終允徳
 其始也不恵于阿衡其次也庸罔念聞則視伊尹之
[014-7b]
 言如以水投石也至此王未克變則伊尹之言浸淫
 于太甲之耳欲變而未能也葢其善根将𤼵而習惡
 尤勝伊尹于此時知其不可以口舌争也于是謀之
 于羣臣之中求所以轉移太甲之心以謂兹乃不義
 之事其習與性成矣太甲之性本來無此特為習所
 勝則性亦與習成予不可使狎近于不順之人于是
 營桐宫桐宫乃成湯所葬之地使之宻邇先王其訓
 起其哀思之念而屏逺其可欲之事困心衡慮而後
[014-8a]
 有得無俾一世之人迷惑也然則太甲之不明何與
庶人葢君仁莫不仁君茍迷惑則一世之人皆迷矣王
 徂桐宫居憂果能修其誠信之徳允徳者以其誠心
 之發見也伊尹之放太甲也豈得已而為之哉其不
 恵于阿衡也作書以告之其罔念聞也則以言而警
 之其未克變也而後俾之往桐宫作書者述此三節
 而伊尹之事判然無疑于天下後世嗚呼大臣格君
 心之非者當如是哉
[014-8b]
太甲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書
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
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徳實萬世無疆之休
 此章深見伊尹欣幸不已之意始者其君不明而放
 之君臣之際㡬于不克終矣至此其君克終允徳而
 復之君臣相與之情得以如初伊尹之忠節至此而
 益明其欣幸之意當何如耶三祀十有二月朔即三
[014-9a]
 年之正月初一日也喪服亦闋矣伊尹以冕服奉嗣
 王以歸亳遂作書以告太甲所以叙其情曰民非后
 罔克胥匡以生謂太甲在桐宫時民曠年無君常如
 不能相正以有生則民不可以無君也如此后非民
 罔以辟四方亦謂太甲在桐宫時不得其民而有之
 無以為四方之君君之不可以無民如此今也太甲
 復歸于亳則太甲有其民而民亦有其君矣此非天
 佑商家何以能使嗣王能終厥徳乎萬世無疆之休
[014-9b]
 將于此乎在使太甲終于不明而伊尹終于放君則
 其何以垂休後代耶太甲之明也實伊尹啟迪之力
 何以歸之天耶葢天下之理可必者在我而不可必
 者在天伊尹能盡其所以為臣之道而不能必太甲
 之悔過則太甲之所以悔過者歸之天可也設若人
 事之不盡而一切委之于天伊訓肆命徂后之書不
 作桐宫之放尹無所寘力而謂太甲不明天實為之
 殆非聖賢所謂以義合命者也
[014-10a]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徳自底不𩔖欲敗度縱
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
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徳圖惟厥終
 伊訓肆命徂后之書作矣而太甲不明嗣王戒哉之
 訓陳矣而罔念用面命之言復陳矣而未克變及桐
 宫之既放亳之既歸則王於此始有拜手稽首始有
 不明于徳之責既有以自作孽不可逭而任諸己復
 以尚賴正救而責諸臣雍雍然有唐虞揖遜氣象則
[014-10b]
 知太甲固不可以言語口舌間所能正救而伊尹亦
 不以言語口舌之間而為之正救也然則何為不知
 太甲之不明而必立之及其既不明則放諸桐以宻
 邇先王其訓伊尹必為是費力歟曰伊尹受湯之託
 以立太甲則太甲之不明伊尹雖知之亦不敢忘君
 命也尹知太甲之不明亦知太甲之能悔過故以成
 湯之命而立太甲無害也向使太甲終于不明則尹
 之心其始必不立也君而稽首于其臣可乎曰伊尹
[014-11a]
 乃受遺託孤之大臣禮貌之所必加而不可拘于君
 臣之常禮也予小子不明于徳自底不𩔖不𩔖不善
 也所以致于不善者徒以不明之故所以欲敗度縱
 敗禮以自取其戾天作孽猶可違謂災之自天者可
 以已而禳之若成王悟而天反風宋景公出仁人之
 言而熒惑退舍是也災之自已作則已受之尚何逃
 耶如秦隋之奢侈天下終為漢唐所有雖人力有不
 能振救也既往背師保之訓弗能于其初悔之不可
[014-11b]
 追矣尚賴正救以圖其終則太甲之心惟恐伊尹之
 言不得以繼聞也其遷善之喜為何如耶雖然伊尹
 亦嘗明言烈祖之成徳以訓于王矣亦嘗引先王制
 官之説以告于王矣書之作亦未嘗不在于先王顧
 諟天之明命矣言之陳亦未嘗不在于先王昧爽丕
 顯矣凡所以為太甲告歴歴于兹殆未始棄成湯也
 桐宫之放亦不過宻邇先王其訓而已奈何成湯之
 訓伊尹援引以為之告則終不能變太甲不明之累
[014-12a]
 放之桐宫使之宻邇先王乃可以使太甲終允徳何
 耶夫古者朝廷容面折廷諍之臣以補人主之闕話
 言以告之而正所以誘掖之也不言何以訓誨歟曰
 此正伊尹造化太甲也訓導之弗知教誨之弗率是
 其心之奢侈外物得以役之于伊尹之言無所受納
 營于桐宫則口傳不若意憶外物無以役其心聲色
 無以役其耳目自然善心油然而長謂之克終允徳
 固宜然成王有過周公撻伯禽太甲有過伊尹放之
[014-12b]
 于桐無非所以造化之也太甲之克終允徳也聞伊
 尹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之數
 言而太甲遂為之稽首知其不明不𩔖敗度敗禮如
 此其曉然見一己之過何耶葢向也在不明之中則
 方且以不𩔖為是以敗度敗禮者為當然則伊尹之
 言如未聞也至此則良善之心油然而生始悟向者
 之非庶㡬來者之可圖宜其厯數已過如是其曉然
 也孟子曰人恒過然後能改又曰生于憂患而死于
[014-13a]
 逸樂葢上智之資者則不待有所激而自然為善茍
 非上智則啟發之機必有待于憤悱者矣太甲之悔
 過也豈非桐宫之放有以動心忍性而然歟秦穆公
 無殽之敗則必無秦誓之作漢武帝無巫蠱之禍則
 必無輪臺之詔大抵欲觀人之良心發者必自其悔
 過者觀之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徳恊于下惟明后先王子
恵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悦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
[014-13b]
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徳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
接下思恭視逺惟明聴徳惟聰朕承王之休無斁
 此伊尹就太甲良心既發處又從而推廣之也孟子
 曰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則足以保四海
 太甲之心正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矣故伊尹所以推
 廣之之意則曰脩厥身謂天下國家之本皆在于身
 允徳者即誠實之徳也人欲不留無一毫之偽即允
 徳也太甲能悔過即知允徳矣然允徳之在身者未
[014-14a]
 足為允徳之至必使恊于下而後可以為明君協于
 下者愛人而人親之治人而人治之禮人而人答之
 此協于下也若愛人不親治人不治禮人不答其可
 謂之允徳乎于是又即成湯之徳所以恊于下者為
 證先王子恵困窮困窮之民若不必恤也而湯子愛
 之加恵之即允徳之推也未㡬而民服厥命則罔有
 不悦未㡬而有邦厥鄰之人皆徯我君之來有以恤
 我而無罰何以使人至于是哉允徳之恊于下也觀
[014-14b]
 此當知伊尹于戒王之際未始一日忘于成湯也太
 甲即位之初不明之時伊尹固嘗援引先王以為訓
 矣太甲悔過之後若不必復泥于先王可也而且不
 忘焉盖以大臣之告君不患君之不從而患其言之
 無所據夫人之情莫不信于有所據而疑于泛然之
 辭也伊尹欲其君行己之言則不得不有以信其心
 欲信其心則不得無所據是以即成湯而為之據使
 太甲心朗目耀曉然于面前無惑疑不決之患則始
[014-15a]
 終之詞不得以異其説以至太甲下篇咸有一徳之
 篇開口措辭之際莫非成湯之事迹則伊尹其善于
 告君歟既以成湯而陳之于前次以太甲而例之于
 後意者盖欲使太甲法成湯以為之據也王懋乃徳
 乃徳非自外來也即中心之允徳也視乃烈祖成湯
 當以先王為凖的無時豫怠則勉之又勉有一時而
 豫怠則不足以為允徳矣即此徳則奉先而思孝以事
 親即此徳而接下則思恭以待其臣即此徳以視逺
[014-15b]
 則惟明而不為淺近之見即此徳以聴徳則惟聰而
 不為側言之信其用不同而其為允徳則一也太甲
 而能至于此則伊尹承王之休美無所厭斁矣
 人臣之樂豈在于爵位之崇一己之奉為妻子計為
 持禄保位計哉君心既格則人臣之樂無以加此矣
 曰朕云者天子自稱曰朕伊尹自稱以為朕盖古者
 朕之字即訓我非有君臣之别自後世始分朕為天
 子之稱禹曰朕徳罔克皋陶曰朕言恵周公曰朕復子
[014-16a]
 明辟皆可証也
太甲下
伊尹申告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懐
懐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
 申告者有重複不已之意太甲三篇之書當作三節
 看上篇乃其過未改之時其君方在縱欲之中故伊
 尹所以攻之者尤峻中篇則方改過伊尹有忻懌之
 情故其辭寛緩和柔下篇則已改過之後矣人莫難
[014-16b]
 于過之已改而過之未改者為易盖過之未改其過
 顯然人所同見故迷之極者必返而縱欲之極者必
 知變茍能返而變則良心頓回矣及過已改之後常
 兢兢業業戰懼是念惟恐有過之在身則庶乎知免
 矣若自謂其過之已改泰然無事則必有進鋭退速
 之患此伊尹之所慮也故下篇之書尤嚴所以隄防
 之于其終而指示之以踐履篤實之地嗚呼惟天無
 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懐懐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
[014-17a]
 克誠人君之有天下上當有以得天下當有以得民
 幽當有以得鬼神天之無親民之無常懐鬼神之無
 常享則人君者其何所恃哉此盖于至難者警之也
 雖然至難之中有至易者存天人之心與鬼神之心
 吾不求之于彼而求之于我惟敬則為天所親敬者
 天之理也惟仁則為民所懐仁者人之心也惟誠則
 為鬼神所享誠者鬼神之徳也天位艱哉自其無親
 無常懐無常享觀之豈非至難人君不可以位為逸
[014-17b]
 樂之具也
徳惟治否徳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
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先王惟時懋敬厥徳克配上帝今
王嗣有令緒尚監兹哉
 徳者即上文敬與仁與誠之徳也合之則為一用之
 以事天則為敬以愛民則為仁以事鬼神則為誠有
 徳則其心常存事事無所失故治無徳則心出其位
 事事不止其所故亂與治世而同其道則無有不興
[014-18a]
 與亂世而同其事則無有不亡事與道所以異者必
 治世不同其道而後可事有變而道無變如三聖相
 授所守者一道若以事論則夏商之官非唐虞之官
 夏商之刑已非唐虞之刑故不必同其事也若亂世
 則其道有不足言但有一二事之同則足以亡國如
 厲王之弭謗秦王之禁偶語之𩔖是也終始慎厥與
 者終始常一心謹其所以與治同道而無與亂同事
 可也安危存亡之機常在于决擇之初謹其所與則
[014-18b]
 知所趋向取舍矣自非明明之君安能决擇如是之
 審哉先王惟時懋敬厥徳此言當與先王同其道也
 先王所以能配合上帝與天同其大者惟在于懋敬
 其徳敬即天徳也能勉敬其徳不欺不愧無作無輟
 豈非天乎今王監先王之善業當以此為監則與治
 同道者得矣伊尹此言盖欲太甲亦以懋敬為心純
 一不已方可以繼先王不可謂過已改而無所事也
若升髙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
[014-19a]
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
汝志必求諸非道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
萬邦以貞
 記曰君子之道譬如行逺必自邇譬如登髙必自卑
 易曰知崇禮卑葢為學之道當有次序徐行後長即
 堯舜人倫也故皆天理若夫語髙遺卑言體不及用
 自謂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自謂得性命之
 淵源而簡薄于日用常行之間皆升髙而不自下陟
[014-19b]
 遐而不自邇者也太申之未改過未知徳者也伊尹
 故無用此言及已改過已知徳矣太甲之心安知不
 以徳為止于是乎以徳為止于是則日用行常之際
 細微之事未必不忽畧此伊尹所以有自下自邇之
 言欲其務實也民事不可輕當以為難而後可太甲
 若自謂吾過已改吾徳已知于民事如此足矣豈非
 輕乎位不可安當以為危而後可太甲若自謂吾過
 已改吾徳已知于位如此亦無害矣豈非安乎稍有
[014-20a]
 一毫自矜自恃之心便謂之輕謂之安慎終如始太
 甲此心兢業戰懼之于終亦當如其始未改過之時
 自怨自艾處仁遷善如此則可若言逆汝心而遂拒
 之言遜汝志而遂受之豈慎終如始之道哉人之情
 安于順已而惡其拂已者必是以已為是此有我之
 心未忘也今焉屏去好惡逆順之私情而惟以理為
 主則言之逆汝心者必求其言之所以合于道不然
 彼何為而逆我哉言之遜汝志者必求之非道不然
[014-20b]
 彼何為而遜我哉雖然逆己之言亦有時而不合于
 道者遜已之言亦有時合于道者然逆已之言合道
 為多遜已之言不合道者為多亦在夫求之者而已
 矣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此二句尤為切天下之
 理必有思也而後有所得必有行也而後有所成伊
 尹所以告太甲之言不為不諄諄矣若太甲自不能
 思思而不能行又奚益慮之者所以知乎此而為之
 者所以行乎此也若一人至于元良而大善則君仁
[014-21a]
 莫不仁君義莫不義萬邦以貞寧不信然
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

 此伊尹不惟警太甲又以自警也不惟以自警亦所
 以示萬世君臣之法一人元良萬邦以貞矣人君之
 心可以已乎曰未也若斯須不謹辯言一入則先王
 之政将紛更變亂治俄而亂安俄而危矣辯言者人
 君之所易喜也誘其君以富強而動其君于功利則
[014-21b]
 鮮有不聴者此帝舜命禹于允執厥中之後必曰無
 稽之言勿聴夫子告顔子以四代禮樂之後必曰逺
 佞人也人臣之有功孰非當為之事若貪其寵利則
 以成功自居成功而不退必有後患伊尹至此將有
 告歸之意矣聖賢之處斯果何容心哉當其以天下
 自任也一出而相湯伐桀再出而放太甲今太甲已
 克終允徳功成當退所過者化豈復有所貪哉周勃
 霍光不知此意所以不免有廷尉之繫赤族之誅人
[014-22a]
 之不可以不學也如此君不以辯言亂舊政而全其
 所以為君之道臣不以寵利居成功而全人臣之節
 邦之休美也信乎其永也
 
 
 
 
 
[014-22b]
 
 
 
 
 
 
 
 尚書詳解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