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9 陳氏尚書詳解-宋-陳經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詳解卷六
             宋 陳經 撰
禹貢夏書/
 此篇俱述禹隨山濬川首尾與夫九州之界田賦之
 等土性之不同貢篚之所岀奏之于上而藏之史官
 史官從而刪潤以為夏書若祗台徳先不距朕行此
 是禹之辭若禹錫𤣥圭告厥成功乃作史者之辭然
[006-1b]
 禹治水在堯時而書謂之夏書者夏史所録故謂之
 夏書此書記事甚衆言貢而不及賦篚者葢貢乃夏
 時法制之總名民得平土而居懐報上之心以其土
 地之所出樂以供上雖謂之賦篚其實出于民之願
 輸而非上設法以取之也故名曰貢
禹别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作禹貢
 此夫子敘一篇之大概洪水泛濫疆界莫辨不先有
 以别九州雖欲隨山濬川不可得也隨山濬川之功
[006-2a]
 未加則水患未除雖欲任土作貢亦不可得也此其
 言自有次第堯舜之前已有九州至禹始别之以復
 其舊如濟河惟兖海岱及淮惟徐州之𩔖九州之疆
 界既辨始得以施功故隨山以刋其木濬川以深其
 流水之源出于山故先隨山而後濬川道之而始至
 海則民得平土而居可以任地方所出而作貢不廢
 其所有不强其所無此任土也鄭康成云任土謂定
 其肥磽之所生是言用肥瘠多少為差也賦者自上
[006-2b]
 税下之名謂治田出穀故經定其差等謂之厥賦貢
 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其所出之穀而任其土地所
 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即與周禮太宰九貢不
 殊但周禮分之為九賦與周禮九賦全異彼賦謂口
 率出錢不言作賦而言作貢取下供上之義以是知
 即在九等田賦之内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商人
 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先王取民
 有制豈肯于田賦之内别有貢耶此篇載治水為詳
[006-3a]
 而書以貢名者因制貢可以見水土之平也又以見
 聖人取民與斯民所以樂輸之意為重他篇皆言作
 某篇而此篇不言作禹貢者因上文有任土作貢則
 不復言作矣如仲虺作誥則不復言作仲虺之誥微
 子作誥則不復言作微子古人作文之簡如此
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
 先言禹治水先定之規模天下之事此定其大體其
 間纎悉委曲又自此而推之孔頴達云左氏云舜舉
[006-3b]
 八凱使主后土則伯益與稷輩佐禹多矣禹必身行
 九州規模設法乃使佐之之人分布治之于時平地
 盡為流潦鮮有陸行之路故于治水隨行山林斬木
 通道鄭氏云必隨所過之山而登之除木為道以觀
 其所當治者則規其形而度其功焉是言禹登山意
 也孟子曰三過其門而不入門猶不過其餘所歴多
 矣來而復徃非止一處故言敷布治之竊意禹在當
 時隨山刋木通道相視地形講究利害所自譬如醫
[006-4a]
 者用藥先察脈理某處當補某處當汗然後一用藥
 而疾可愈髙山猶五岳之𩔖大川猶四瀆之𩔖奠定
 也論其疆界則若兖州專以川荆州專以山論其一
 州大畧若揚州其山鎮曰㑹稽其川三江之𩔖皆奠
 髙山大川也其規模大要先定也
冀州
 孔頴達云九州之次以治為先後以水性流下當從
 下而泄故治水者皆從下而始冀帝都于九州近北
[006-4b]
 故首從冀地而東南次兖而東南次青而南次徐西
 次揚從揚而西次荆從荆而北次豫從豫而西次梁
 從梁而北次雍雍地至髙故在後自兖以下皆準地
 之形勢從下向髙從東向西青徐揚三州並為東偏
 雍髙于豫豫髙于青徐雍豫之水從青徐而入海梁
 髙于荆荆髙于揚梁州之水從揚而入海兖州在冀
 東南冀兖二州水各自東北入海冀州之水不經兖
 州以冀是帝都河為大患故先從冀起而次治兖若
[006-5a]
 使冀州水東入兖州水無去處治之無益雖是帝都
 不得先也此經大體每州之水先言山川後言平地
 青梁先山後川徐雍先川後山兖雍揚荆豫有川無
 山揚豫不言平地冀州田賦之下始言恒衛既從史
 以大畧為文不為例也每州之下言水路相通通向
 帝都之道言禹毎州事了入朝以白帝也東坡曰堯
 時河患最甚江次之淮次之河行冀兖為多而徐其
 下流被害亦甚堯都冀故禹行自冀始次兖次青徐
[006-5b]
 四州治而河患衰雍豫雖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少
 緩故次揚次荆以治江淮而水患平故次豫次梁次
 雍以治江河上流餘患或者以前二説未盡謂九州
 特紀其疆界而治其先後之序則自導岍及岐以下
 是也葢水勢未嘗不自上而下切意禹之行既自下
 而上從東向西因其下流隨其州而先治之及九州
 既畢功方見得衆水之原因記水所自出與向來加
 功之處未必是先導河使入于海已畢又導江使入
[006-6a]
 于海如此不亦勞乎諸家之説皆兩存之此州不言
 疆界以餘州所至可見兖言濟河自河以東也豫言
 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言西河自西河以西也冀州
 三靣距河自積石東北流入于中國則折而南流雍
 在其西曰西河自華隂折而東流豫在其南曰南河
 至于大伾則又折而北流兖在其東曰東河明東河
 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冀州之境也王制曰自東
 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
[006-6b]
 又况王者以天下為家冀乃帝都不當以山川為界
 若他州也職方所載以方為界東南曰揚州正南曰
 荆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兖州正西曰
 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皆指州
 之王都所向之方而言况于王都混同于其間無所
 辨别河南曰豫州非特不能别王都之所在乃并與
 九州所正之方無所别與禹貢異矣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
[006-7a]
 載言始有事也東坡云敷道修載敘乂皆治也孔頴
 達據漢先儒所載山川地理附益以班固地理志謂
 孔君去漢初七八十年蕭何入闗圖籍先收則圖籍
皆在漢孔君身為博士必當具見其山川必是驗實而
 至班固據漢山川必得其大概壺口在冀州梁岐在
雍州地理志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梁山在左馮翊
 夏陽縣北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師古曰岐山即
 今岐州壺口在河之東梁岐在河之西壺口西至梁
[006-7b]
 山梁山西至岐山從東而向西北三山脈本相貫禹
 于壺口之西梁岐之東鑿為龍門以通河此所以施
 功于此三山因以治之作書者因其施功而述其事
 不得分言之于雍州何以知禹鑿龍門為分此三山
 以導岍及岐至于荆山荆即梁山也而言逾于
 河又言壺口雷首是知此山雖鑿以通河脈猶
 相貫然則禹鑿龍門以通河安得謂之行其所無事
 葢禹之行其所無事者豈得全無所事鑿其所當鑿
[006-8a]
 皆所以順水之性也龍門狹隘不能通河流故必鑿
 之使通
既修太原至于岳陽
 太原即晉陽也漢以為郡下文云至于太岳岳陽即
 太岳也屬河東郡在太原西南地理志云河東彘縣
 東南有霍太山職方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即此太岳
 曽氏曰太原汾水所出太岳之南汾水所經禹導汾
 水故也職方曰其浸汾潞
[006-8b]
覃懐底績至于衡漳
 河内郡有懐縣在河之北漳水横流入河曰衡漳衡
漳水出長子縣東至鄴縣入清漳清漳出上黨沾縣大
 黽谷東北至渤海阜城縣入河此二水相合横流入
 河也曽氏曰河自大伾折而北流漳水東流以注之
 地之形南北為從東西為横河北流而漳東流則河
 從而漳横矣禹自覃懐致功遂逾太行而北既得漳
 流導之河漳水合河下流如不治道則亦害于河流
[006-9a]
 故也禹自壺口至衡漳皆治河流之害與别流之入
 于河者下文導河積石以下載河流之大概其委曲
 見冀兖等州禹之加功見三處治壺口則梁岐之水
 皆治既治太原之水㳂流至太岳之水太岳在太原
 西南上流治則下流通而入于南河矣既治覃懐之
 水則至于衡漳之水入于東河矣此皆審其利害所
 在規模簡要不煩也
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006-9b]
 水退可以制貢賦之法矣然制貢賦必先辨其土性
 與色土性不同所宜之穀亦異如職方荆揚宜稻冀
 雍宜黍稷之𩔖因所宜而教之播種則所收亦多然
 土壤之宜有二曰黒白之𩔖其色也曰墳壤之𩔖其
 性也孔安國曰無塊曰壤柔土亦曰壤唐孔氏云壤
 是土和緩之名冀之土色白而性壤雍州則黄壤豫
 之惟壤不言色葢州内之土不純一色也既辨其土
 宜則九等田賦可得而定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
[006-10a]
 商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皆什一也什一天下
 之中制輕則貊重則桀不出于什一而乃有九等之
 差者葢九州之賦税計其所入之摠数而多寡比較
 有此九等非是取于民之時有此九等之輕重也孔
 頴達曰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謂税穀以供天子
 鄭𤣥云此州入穀不貢是也因九州差為九等上上
 是第一交錯是間雜之義故錯為雜雜出第二等之
 賦税俱什一而得為九等差者人工有强弱收穫有
[006-10b]
 多寡摠計以定差冀以上上為正而雜為次等言出
 上上時多而上中時少也多者為正少者為雜故言
 第一之賦此州言上上錯者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
 而後言錯豫州言錯上中者少在正上故先錯而後
 言上中揚州言下上上錯不言錯下上者以本設九
 等分三品為之中下下上本是異名故變文言下上
 上錯梁州言下中三錯者梁州之賦有三等其出下
 中時多故以下中為正上有下上下有下下三等雜
[006-11a]
 出故言三錯此九等所較無多諸州相雜為等級耳
 此計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或説云九州之賦疆理
 其地者以其田授農夫較数嵗之中以為常矣是九
 州之賦自有常数九等之差不可易又有錯出于他
 等之時者葢嵗有豊凶水旱不同時有所蠲以利民
 是以所入之摠数自有増損多寡龍子曰治地莫
 不善于貢貢者較数嵗之中以為常此言以救戰國
 之政則可若謂禹之法不善則何為又出于他等之
[006-11b]
 時是凶年無取盈之理意者後世不善用取必于毎
 嵗之常所以為弊本朝太宗平河東制為和糴之法
 時斗米千餘錢民樂與官為市其後物貴和糴不改
 遂為河東世世之患夫謂河東和糴為弊政則可謂
 太宗之法不善則不可其説恐或然歟田中中等五
 等九州之田髙下肥瘠共相參對以為九等鄭𤣥云
 地當隂陽之中能吐生萬物曰土據人工作力競得
 而田之則為之田田土所以異名也田之髙下既分
[006-12a]
 九等則田賦亦當稱是而乃有異同者葢田有髙下
 逐畝所收之多寡則其税賦所入摠数自不同不可
 以田之髙下而準之冀豫荆揚則田卑賦髙青徐梁
 雍則田髙賦卑兖則田賦適當荆之田賦所差五等
 雍之田賦所差亦五等所以如是大遼絶者葢水既
 平之後民之蕩析離居未復其業必有偏聚之地闢
 地有先後人工有修否不可得而均所以賦入與田
 之等級如是懸絶也餘州先田後賦冀州先賦後田
[006-12b]
 孔頴達云賦以收穫為差田以肥瘠為等若田在賦
 上則賦宜從田田美則宜賦重無以見人功修否故
 今賦先于田以見賦由人功此州既見此理餘州從
 可知皆令賦在田下欲見賦從田出為此故殊于它
 州一説王畿千里之地天子所以自治併與場圃園
 池漆林之類而征之而周官載師之所載則非盡出
 于田賦故其文屬厥土之下餘州即由之賦也貢篚
 之制它州言之此獨不言鄭氏云此州入穀不貢下
[006-13a]
 文五百里甸服是謂天子治田入穀不獻貢篚一説
 云天子之封内無所事于貢東坡云田賦所出粟米
 兵車之𩔖冀州畿内也田中中賦上上理不應爾必
 當時事有相補除者豈以下貢而多賦耶推原東坡
 之意葢冀為天子之都事事皆出于此所以重賦然
 别有所利亦與他州相等
恒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此言其功之成在冀州田賦既定之後不與至于衡
[006-13b]
 漳文勢相屬一説云豈以山川岩險戎狄所居不足
 定其賦乎亦未可知也恒水出恒山上曲陽東入滱
 水衛水出恒山靈壽縣東北入滹沲大陸鉅鹿縣北
 河患既平二水方從故道大陸始可耕作曽氏云恒
 衛二水左帝都之北而且逺大陸地最卑而二水所
 經故其成功在田賦既定之後島夷者海曲謂之島
 海曲有山夷居其上也食鳥獸之肉而衣其皮此本
 性也遭洪水不得以遂其性今得衣皮服明水害除
[006-14a]
 也碣石地理志云在北平驪城縣西南故安國謂碣
 石海畔山碣石在海之北海在碣石之南而河又其
 南也禹行河逺至冀州之極盡處然後自海入河遡
 流而西以歸帝都方其入河時碣石山乃挾掖之右
 此記山川形𫝑所在也禹每定一州其土色貢物包
 篚以至于山川之迹戎狄之事無不入奏以審定利
 便也或説云九州之末皆載通帝都之道葢天子之
 都必求其舟楫之可至使諸侯朝貢商賈貿易雖其
[006-14b]
 地甚逺其輸甚易葢以冀州三靣距河建邦設都之
 意誠有取于轉輸之利朝貢之便也每州皆言達于
 河達河則達帝都矣青揚二州不言達于河葢兖言
 濟漯達于河故青州因上之文直云達于濟葢由濟
 以至河也徐州言浮于淮泗達于河故揚州因上之
 文直云達于淮泗葢由淮泗以至河也古人作文之
 簡如此云夾右碣石入于河葢在冀州之北逺于帝
 都之地或有舟楫以入帝都必導海以入河本朝都
[006-15a]
 大梁所以取其轉輸之便自江淮閩蜀而來者導于
 汴河自京西來者導于蔡河自山東而來者導于五
 丈河凡欲至京者皆以達河為主
濟河惟兖州
 禹治冀州水畢遂東行治兖之水此以下八州皆以
 山川定其疆界孔安國謂東南據濟西北距河唐孔
 氏云據謂跨之距至也濟河之間相去路近兖州之
 界跨濟而過東南越濟水西北至東河也此州之界
[006-15b]
 既定則風土所宜田賦所出可得而考矣
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㑹同
 河自大陸之北分為九道大陸在冀州九河在兖之
 界河從大陸東畔北行而東北入海冀州之東境至
 河之西畔水分大河東為九道故知在兖州界平原
 以北是也爾雅載九河之名云徒駭太史馬頰覆釜
 胡蘇簡潔鈎盤鬲津漢武帝時許商上書曰古記九
 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中
[006-16a]
 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間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
 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葢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
 分為八枝許商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
 蘇在東光鬲津在鬲縣餘不復知也孔頴達云謂爾
 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既知三河之處其餘六者太
 史馬頰胡蘇覆釡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簡潔鈎盤
 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塞時有故道鄭𤣥
 云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河今河間弓髙以東徃
[006-16b]
 徃有遺處春秋緯寳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吕填閼
 八流以自廣鄭氏葢據此文為齊桓公塞之言閼八
 流拓境則塞其東流八枝并使歸于徒駭也大抵善
 治水者不與水争地禹捐數百里之地所捐者小所
 得者大後世不忍捐數百里之地所以多河患九河
 之道禹之前已有之至是疏達之使從故道雷夏澤
 名舜漁雷澤是其處也在濟隂西城縣北灉沮二水
 河未復故道則澤不為澤今河既道則雷夏之水可
[006-17a]
 得而儲蓄陳氏云雷夏之水昔嘗散漫至是而聚川
 欲其行而不可使之湮澤欲其聚而不可使之散或
 道之而行宜澤而不聚其為害無異河既導澤既陂
 然後二者各得其宜灉沮二水各㑹同于雷澤周希
 聖云㑹同朝宗皆諸侯見天子之禮故以為喻然此
 州治水畧不及山則知兖多平地寡山河患為甚也
桑土既𧖟是降丘宅土厥土黒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兖之水患既除宜桑之土可養𧖟之而民得降丘宅
[006-17b]
 土趨桑𧖟之利矣𧖟性溫柔惡濕故也兖州尤宜𧖟
 向也避水害故就髙丘今則降髙丘而居平地諸處
 皆然何獨于兖言之此州寡山而夾兩大流之間遭
 洪水其民尤困水害除而降丘宅土以其免于厄喜
 而記之也土色黒而性墳起論草木則草茂而木長
 禹之功不特人而得其利雖草木而遂其性也九州
 惟兖徐揚三州言草木唐孔氏曰以土地髙美異于
 他州田非上上以其下濕説者以為不然九州之𫝑
[006-18a]
 西北多山東南多水多山之地草木為宜至于東南
 卑濕種藝誠非所宜此三州勢居下流洪水為患草
 木尤不得其性至是而繇條漸苞以見草木遂其性
 而水已退此非偏宜草木也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中下田第六厥賦貞孔安國謂州第九賦與九相當
 其説謂此州治水在後畢州為第九成功其賦亦第
 九是下下之賦也不若東坡之説云貞正也賦當隨
[006-18b]
 田髙下此其正也其不相當葢必有故如向所言相
 補除者非其正也此州田中下賦亦中下皆六作十
 有三載乃同孔頴達云作謂治水也治水十三年乃
 以有賦法始得貢賦與他州同他州十二年此州十
 三年比于他州最在後也堯典言鯀治水九載績用
 弗成然後堯命舜舜乃舉禹治水三載功成堯即禪
 舜此言十三載者并鯀九載數之祭法云禹能修解
 之功明鯀已加功而禹因之此言十三載者記其治
[006-19a]
 水之年言其水害除耳非十三年内皆禹治水施功
 馬融曰禹治水三年八州平故堯以為功而禪舜是
 十二年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兖州平因其説考之兖
 河患為甚故後于他州禹治水則舜歴試三年堯乃
 禪位以禹成功也舜受堯禪乃始巡守始分十二州
 使水未平能為此乎頴達之説為有據
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漆林可以為器用絲與織文可以為衣服織文錦綺
[006-19b]
 之屬此兖州所産人工所長貢于上也有貢又有篚
 乃貢内物實之于篚經云厥篚𤣥黄是也八州之貢
 荆揚為至多兖雍為至寡各因其地之所宜不强其
 所無也雖有或多或寡皆得以其所入準其髙下以
 兖每嵗常賦是以有多寡而無輕重禹因以定其所
 出使後世不得増損責其所無求所難得若後世求
 金求車漢唐以來荔枝之貢甚為民害豈禹之意哉
 順流曰浮因水入水曰達師古曰浮謂舟行水漯水
[006-20a]
 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乗縣入海濟水具下文
 自漯入濟入河以通冀都孔頴達云徐州浮于淮泗
 達于河以徐州北接青州既浮淮泗當浮汶入濟達
 于河也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畧濰淄其道
 青州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據越也海安可言越頴達
 謂東萊東境之縣浮海入海曲之間而遼東在海外
 猶在青州之境漢末公孫度據遼東自號青州刺史
[006-20b]
 越海收東萊諸郡堯時青州當越海而有遼東舜分
 青州為營州即遼東也禹以髙山大川定九州之界
 萬世之下雖有更易而禹之所貢者皆可考至于爾
 雅不言青州是青并于徐職方氏不言徐是徐并于
 青也嵎夷即堯典之宅嵎夷東方極地也既為之封
 畧矣為之封畧者恐其猾夏之變九州如冀揚之島
 夷青之嵎夷梁之和夷徐之淮夷此是數州之境界
 于要荒之地故有蠻獠之民雜處其地如後世蠻洞
[006-21a]
 羈縻州郡者是也禹貢敘治水之績與貢篚之屬則
 并及之以見成功無逺邇内外皆得其利也孔頴達
 以嵎夷和夷萊夷為地名淮夷為水名島夷為狄名
 恐未必然春秋時諸侯之國亦有夷狄種𩔖在境内
 如泉皐陸渾之戎在伊洛之間皐洛氏在晉絳之間
 此𩔖多矣濰水出瑯琊箕屋山北至都昌縣入海淄
 水出太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乗博昌縣入海此
 故道也故曰其道禹治水但言既載既修底績既從
[006-21b]
 既作既道既澤既畧其道其乂其藝既豬既入底定
 而不言治水之由葢治水之法前此已言之矣决九
 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此但言其成功直敘之而自
 顯也青州既近海不當衆流之衝葢河濟之下流則
 兖受之淮之下流徐州受之江漢之下流揚州受之
 此州施功惟濰淄二水比于徐州為易故二水其道
 而地遂可以制貢矣
厥土白墳海濵廣斥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上
[006-22a]
 此州土有二種平地之土色白而性墳起海濵之土
 則鹹東方曰斥西方曰鹵海畔迥濶地皆斥鹵故言
 廣斥復舊性也管仲輕重漁鹽之權以富齊因此地
 也田第三賦第四濵海雖斥鹵不植五穀而與海相
 去逺處不害其為田第三賦第四
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
篚檿絲
 鹽即廣斥之地所出絺細葛錯雜非一也海物魚之
[006-22b]
 𩔖瀕海之地所出故貢之宜桑故貢絲宜麻故貢枲
 以金則産鉛以木則産松怪石石之似玉者此數物
 皆出于岱山之谷葢其所出有至美之地者必指其
 地而言之如嶧陽之有孤桐三邦之箘簵楛也禹貢
 之書垂法將來所貢無非服食器用怪石非服食器
 用何以貢之意當時制禮作樂有資之以為飾者非
 徒為玩好之具漆器雕爼諫者不止而為人主可以
 玩好而責貢哉萊夷地有夷人也夾谷之㑹萊人以
[006-23a]
 兵刼魯侯孔子曰兩君合好裔夷之俘以兵亂之此
 東萊有夷也水退可以牧牛馬作牧者可以放牧也
 葢夷人以蓄牧為業射獵為娱故從其俗而言之檿
 山桑也其絲中琴瑟之用此萊夷所出効臣子之義
 故貢之以見因作牧而後有
浮于汶達于濟
 此青州入河之路不言入于河上兖州浮于濟漯達
 于河矣故此但言達于濟順流曰浮以水入水曰達
[006-23b]
 汶水出太山萊蕪縣至西南入濟濟水出河東垣縣
 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徳縣入河下文導沇水東流
 為濟又東北會于汶二水相通故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
底平
 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徐州之境北接于青故以
 岱言之南接于揚故以淮言之此篇所載地理極有
 法不但冀州不言境界以餘州見之八州亦然夫一
[006-24a]
 州之境必有四靣今所載但及二靣是其所不載者
 已互見于鄰州之間觀之者可以參考淮水出桐柏
 其源逺矣而徐受其害故禹加功而治其下流既喜
 其乂故如此記之沂水出太山葢縣臨樂子山南至
 下伾入泗泗不為害而沂為害亦加功焉夫水不加
 功而順導之令自然行于地中則曰道加功以通其
 所不通則曰乂蒙山在太山蒙隂縣西南羽山在東
海祝其縣南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此蒙山也大野
[006-24b]
 澤名在山陽鉅野縣北水所停曰豬東原郡唐東平
 郡廣平曰原淮沂二水得其治則蒙羽始得以耕種
 大野之水既有所停則東原底平則是水之流止與
 地之險易無所不見矣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此州有二種而同色埴土粘也周禮有塼埴之土墳
 起也漸進也包業生也土與草木皆復其本性矣田
 第二賦第五
[006-25a]
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濵浮磬淮夷蠙
珠暨魚厥篚𤣥纎縞
 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與之使
 歸其國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㓗黄取王
 者覆四方之義韓氏外傳曰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青
 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黒上冒以黄土將封諸侯各取
 其方色土苴以白茅為社明有土謹敬潔清也徐州
 備此五色故貢之前言赤埴墳此言五色大抵此州
[006-25b]
土赤色者多青黄黒白僅有之羽山即蒙羽其藝之羽
 嶧山在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此泗水出濟隂乗
 縣東南至臨淮睢陵縣入淮夏翟雉也其羽中旌旗
 之飾孤桐特生之桐中琴瑟之用浮磬用為編磬石
 在水傍水中見石若石在水上浮然貢石而言磬為
 此石宜為磬以此三者其材可以為禮樂之用聖賢
 所以取物者必有其地必擇其材非徐州皆出此三
 物也故有其地若夏翟必出于羽之谷若孤桐必出
[006-26a]
 于嶧山之陽若浮磬必出于泗水之濵此取之有地
 也非羽畎嶧陽泗濵所出此三者皆可用也故擇其
 材若翟必夏翟以言五色之備桐必孤桐以其生之
 特磬曰浮磬以其若出水之上此擇之因其材也詩
 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桐之生以其向日者為貴詩
 有淮夷來獻其琛淮上之夷也蠙蚌屬出珠𤣥黒繒
 纎細縞白繒孔安國云𤣥黒繒縞白繒纎在中明二
 物皆細此五物皆淮夷所出故或貢或篚以効誠于
[006-26b]
 上非堯科别其名使之必貢也經曰四夷咸賔畢獻
 方物
浮于淮泗達于河
 淮泗入河必道于汴此故道也世謂隋煬帝欲幸維
 揚始通汴入泗禹時無此水東坡云謹按西漢書項
 羽與漢髙帝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
 楚文頴注云于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
 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于楚即今官渡水魏武與
[006-27a]
 袁紹相持于官渡乃楚漢分裂之處自秦漢以來有
 之安知非禹迹耶禹貢九州之末皆記入河之道而
 淮泗獨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必開此道
 以通之其後或為鴻溝或為官渡或為汴故王濬伐
 吳杜預與之書曰足下當徑取秣陵討累世之逋冦
 釋吳人于塗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泝河而下振旅
 還都亦曠世之一事也王濬舟師之盛古今絶倫而
 自汴泝河可以班師則汴水之小大當不减于今又
[006-27b]
 足以見秦漢魏晉皆有此水道非煬帝創開也自唐
 以前汴泗㑹于彭城之東北然後東南入淮近嵗汴
 水直達于淮不復入泗矣吳王夫差開渠通水與會
 黄池而江始有入淮之道今徐州之末直云浮于淮
 泗達于河不自海鴻溝官渡汴水之𩔖自禹以來有
 之矣東坡考據甚詳然夷考汴水時有湮塞隋帝豈
 亦濬其湮塞故世說有自云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006-28a]
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
 北據淮南距海揚州之界也南距海則今之閩廣皆
在其中彭蠡在豫章彭蠡縣東唐孔氏云彭蠡是江漢
 合處下云導漾水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是也日
 之行也夏至漸南冬至漸北鴻鴈之屬九月而南正
 月而北蜀都賦云木落南翔氷泮北徂是也日陽也
 此鳥南北與日進退故曰陽鳥冬月居此彭蠡之澤
 向也洪水滔天彭蠡泛濫不辨今也水退陽鳥亦得
[006-28b]
 其性而安處焉鴻鴈秋來江南皆然奚獨彭蠡其意
 謂鴻鴈來南至彭蠡而止今極南五嶺外不復見鴻
 鴈矣三江既入東坡云予以所見考之自豫章而下
 入于彭蠡而東至于海為南江自蜀岷山至于過九
 江㑹于彭蠡以入海為中江自嶓冢導漾東流
 為漢過三澨大别㑹彭蠡以入于海為北江此
 三江自彭蠡以上為二自夏口以上為三江漢合于
夏口而與豫章之江皆㑹于彭蠡則三江為一至于秣
[006-29a]
陵京口以入海不復三矣然禹貢猶有三江之名曰中
 曰北者以味别之也葢此三水性不相入江雖合而
 水味異禹之敘漢水也曰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
 流為滄浪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滙澤為
 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夫漢既已入江且滙為彭蠡
 安能出為北江以入海乎知以其味别也禹之敘江
 水也曰岷山導江至東為中江入于海夫江既已與
 漢合且為滙為彭蠡矣安能自别為中江知以其味
[006-29b]
 别也漢為北江岷山之江為東江則豫章之江為南
 江可知矣禹以味别信乎曰濟水既入于河而溢為
 滎禹不以味别安知滎之為濟堯水之未治也東南
 皆海豈復有吳越及彭蠡既豬三江入海則吳越始
 有可宅之土水之所鍾特震澤而已故曰三江既入
 震澤底定安國謂自彭蠡分為三江入震澤為北江
 入于海葢安國未嘗南逰按經文以意度之不知三
 江距震澤甚逺决無入理震澤决不足以受三江之
[006-30a]
 水此東坡以所見考之為詳也先儒或以為南江從
 㑹稽吳縣中江從丹陽蕪湖縣北江從㑹稽毗陵縣
 入海或以為松江浙江浦陽江或以為岷江浙江松
 江或以為自義興自毗陵自吳縣此皆東南枝流小
 水自相𣲖别而入海者禹貢所謂中北江自彭蠡出
 者也徒見禹貢有三江中北江之名而不知一江合
 流而異味則雜支流小水以應三江之數今京口之
 江視數江猶畎澮禹不應遺其大而數其小也東坡
[006-30b]
 以味别之説猶為精確又曰今金山少北取其中水
 味殊絶輕重亦以異葢蜀江江所為出也余因而推
 之按唐相李文饒好飲惠山泉置驛以取水有僧言
 長安吳天觀井水與惠山泉通雜以他水十餘缶試
 之僧獨指二缶曰此惠山泉也文饒以此罷水驛味
 别之説古今皆有此理不誣矣㑹稽吳縣有具區在
 西古文以為震澤是吳南大湖名太湖蓄水南方名
 曰湖按職方揚州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
[006-31a]
 湖五湖即震澤揚州浸藪同處論其水謂之浸論其
 澤謂之藪篠簜既敷竹之小者曰篠大者曰簜敷布
 而生少長曰夭喬髙也草木至此遂其性矣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
 塗泥卑濕也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揚州田比九
 州最下品賦乃出第七或第六人工修也在堯時揚
 州賦止如此自漢以來嵗漕闗東八百萬粟以給中
 都六朝建國盡在建業至唐取東南之賦尤重軍興
[006-31b]
 取給于江淮秦少逰云今之所謂沃壤莫如吳越閩
 蜀一畝所入比它州數倍則知後世人工倍加培植
 灌溉之功至雖以下下之田猶為沃壤况其上之數
 等哉䘏農勸耕勿加苛擾使之盡力于土地其為國
 計豈小補哉
厥貢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齒革羽毛惟木島夷卉服厥
匪織貝厥包橘抽錫貢
 三品即金銀銅瑶者玉之次琨者石之似玉篠者竹
[006-32a]
 之小簜者竹之濶節齒者象牙詩曰元龜象齒革謂
 犀革傳曰犀兕尚多棄甲則那羽謂鳥羽南方之鳥
 有孔雀翡翠之羽可以為飾毛謂牛毛西南夷旄牛
 可為旌旗之飾木謂梗楠豫章南海島夷以草為服
 葛越是也北方極寒故冀之島夷皮服南方極熱故
 揚之島夷卉服亦非所貢唐孔氏云島夷皮服是夷
 自皮服非所貢也島夷卉服言夷狄得遂其本性耳
 厥篚織貝則南方之夷自効臣子之義以織貝為貢
[006-32b]
 篚亦如萊夷之檿絲也鄭曰詩言萋兮斐兮成是貝
 錦凡織者先染其絲乃織是貝文成矣此説是也蘇
 氏謂南方織草木為服如今吉貝木棉之𩔖是小曰
 橘大曰柚師古曰柚似橘而大其味酸橘柚不耐寒
 故包裏而貢錫貢者待錫命而後貢非金三品齒革
 之𩔖為每嵗常貢防人君于口腹之欲而有偏嗜以
 勞民祭祀賔客之用則可蘇氏曰禹貢言錫者三大
 龜不可常得磬錯不可常用橘柚常貢則勞民害物
[006-33a]
 如漢永平唐天寳荔枝之害矣故皆錫命而後貢
㳂于江海達于淮泗
 順流而下曰㳂以水入水曰達自江入海自海入淮
 自淮入泗由泗入河不言達于河因徐州浮于淮泗
 達于河之後亦猶青州達于濟禹時未有入淮之路
 故順流入海然後自海入淮至春秋時吳王夫差掘
 溝瀹濟漯而注之海矣决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則
 江又有通淮之路其説可疑故兩存之以待能辨之
[006-33b]
 者
荆及衡陽惟荆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
雲土夢作乂
 孔安國曰北據荆州南及衡山之陽舊有三條之説
 北條荆山在馮翊懐徳縣南條荆山在南郡臨沮縣
 東北東坡云自南條荆山至衡山之陽為荆州自北
 條荆山至于河為豫州以地理考之北條與河相去
 甚近豫州之境不應如是之狹曽氏曰臨沮之荆隂
[006-34a]
 為豫州陽為荆州此説是也豫荆二州皆以荆山為
 界猶青徐以岱為界也此荆州北至荆山南過衡山
 以徃孔頴達謂衡山是大山南無名山大川可以為
 記故言陽見其南至山南也江漢二水𤼵源梁州入
 海實在揚州禹于此而施功已有朝宗之𫝑朝宗者
 諸侯見天子之名唐孔氏曰水無性識非有此義以
 海水大而江漢小以小就大似諸侯歸天子假人事
 而言之詩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是也九江孔氏云
[006-34b]
 江于此州界分為九道地理志九江在廬江潯陽縣
 南潯陽記有九江名曰烏江蚌江烏白江嘉靡江畎
 江源江廩江提江淮江皆謂江水至是分為九鄭康
 成云九江從山溪所出也如此說是九江各有源不
 與大江同孔頴達謂江以南水無小大俗人皆呼為
 江或從江分或從外合來故孔鄭各為别解世代相
 逺難以指定以經意考之當從孔安國之説孔殷言
 甚得地𫝑之中也沱潛既道據地理志及鄭氏皆以
[006-35a]
 荆梁二州皆有沱潛東坡按爾雅曰水自江出為沱
 自漢出為潛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尾入江華容縣有
 夏水首出尾入沔此荆州沱潛也蜀郡郫縣及中安
 陽皆有沱水潛水尾入江漢此梁州沱潛也孔安國
 云沱潛𤼵源梁州入荆州孔頴達云孔安國為武帝
 時博士地理志無容不知葢以水從江漢出者皆曰
 沱潛但地𫝑西髙東下雖于梁州合流還從荆州分
 出亦如濟水入河還從河出以二孔氏之言考之則
[006-35b]
 味别之説古人知之久矣梁荆相去數千里非以味
 别安知其合而復出耶雲土夢作乂據左傳昭公三
 年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定公四年楚昭王寢
 于雲中此澤即一澤亦得單稱雲單稱夢地理志南
 郡華容縣南有雲夢澤杜預云南郡枝江縣西有雲
 夢城江夏安陸縣亦有雲夢雲夢一澤而毎處有名
 者司馬相如賦云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則澤跨江南
 北每處有名王氏之説曰雲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
[006-36a]
 非特土見而草木生之人有加功乂之矣是以澤為
 二處王氏如此説謂𫝑有髙卑雲之澤則土見夢之
 澤可以作乂不若從先儒孔安國之號其中有平土
 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畝之地頴達見安國之説謂土
 字在二字之間葢史文兼上下東坡云古語如此今
 考漢志曰雲夢土孔氏之説勝矣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
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006-36b]
包匭菁茅厥篚𤣥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
 此州土與揚州同田第八賦第三葢培糞灌溉之功
 至也羽毛齒革金三品與揚州貢同而次第不同者
 頴達云以善者為先薛氏云以多為先然二州之貢
 特其文勢自不同爾必以善者為先則梁州鐵先于
 銀豈銀果不如鐵乎杶似樗而大者柏葉松身曰栝
 杶栝柏三木之名榦柘也為弓榦考功記云工人取
 榦之道以柘為上是也揚州言惟木不言其名此州
[006-37a]
 特言名者揚州所貢之木不可勝名此州所貢止于
 此耳礪砥皆磨石砥細于礪砮石中矢鏃丹砂也箘
 簵美竹楛木名三物皆可為矢三邦漢孔氏云三物
 皆出雲夢澤近澤三國常致貢是也厥名擇其所産
 之至美有名者而貢之據荆揚所出之物大抵中原
 所資以為兵器之用昔文公謂楚子曰羽毛齒革則
 君地生焉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葢中原所出者不
 得如此二州故必資之為用色匭菁茅漢孔氏以包
[006-37b]
 為橘柚非也菁以為菹周禮菁菹鹿臡茅以縮酒二
 物所在皆有貢于此州以所産之善者記曰籩豆之
 薦水土之和氣也葢祭祀先王必得九州之美物傳
 云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則茅自古用包匭匣也
 既匭匣之外又從而包裹之以祭祀之用尤致其潔
 不敢輕也厥篚𤣥纁璣組爾雅曰三染謂之纁絳色
 也此州善染𤣥纁之色璣乃珠之不圓者組乃綬之
 𩔖實于匣以貢大龜即元龜國之寳也出于九江尺
[006-38a]
 有二寸曰大龜國有大事則卜之其龜不可常得必
 蓄之以待上之錫命然後納焉
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此荆州入河之路順流而下曰浮自江而至于沱自
 沱至潛自潛至漢捨舟陸行以越于洛自洛入于河
 河在冀州之南故曰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
孟豬
[006-38b]
 此州界西南至荆山荆山之南則荆州也北距河水
 河水之北即冀州也葢豫在荆之東北冀之南以荆
 河為界禹貢它州未有止言其地荆豫言荆青徐言
 岱使豫州不言荆山則北之至河者在河北故言南
 至荆山則北之至河者自知其為南河矣東坡雖指
 為北條荆山復自疑其去河甚近意謂荆州既言北
 至荆山則豫之南境從可知殊不知河𫝑延長若南
 不定其所至則烏知北至河之為南河乎况北條荆
[006-39a]
 山在河之西雍州之内地不當以為豫州之境也伊
 洛瀍澗孔氏曰伊出陸渾山洛出洛山澗出沔池山
 瀍出河南北山地理志云伊出𢎞農盧氏縣東熊耳
 山東北入洛洛水出𢎞農上洛縣冡嶺山東北至鞏
 縣入河瀍水出河南谷城縣潛亭北東南入洛澗水
 出𢎞農新安縣東南入洛志與傳異者頴達謂熊耳
 在陸渾縣西冡嶺在上洛縣境之内沔池在新安縣
 西谷城潛亭北此即河南境内之北山志詳而傳畧
[006-39b]
 所據小異今據經文導洛自熊耳與岷山導江文𫝑
 相先後不同則是洛非出熊耳山但其導之自熊耳
 而始也下文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㑹于
 伊又東北入于河是伊澗瀍入于洛而洛入于河也
 滎波既豬孔氏曰滎澤波水已成遏豬葢洪水之時
 此澤之水動成波浪今則豬蓄而不泛濫矣滎澤即
 滎陽也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沇水東流謂
 之濟濟水潛行地中自河而溢出則謂之滎在河南
[006-40a]
 也春秋閔二年衛狄戰于滎澤杜預注此滎陽當在
 河北衛敗方始渡河戰處在河北孔頴達乃謂此澤
 跨河南北以經文考之濟水溢為滎是在河北為濟
 河南為滎今河北亦謂之滎澤豈堯時北為濟至春
 秋時以滎𤼵源自濟亦以濟為滎乎導菏澤被孟豬
 安國謂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河東北頴達以地
 志考之山陽郡有胡陵縣不言有菏澤又云菏澤在
 濟隂定陶縣東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以今地驗
[006-40b]
 之則胡陵在睢陽之東定陶在睢陽之北其水皆不
 流溢東北被孟豬也求其説而不得乃為之辨曰郡
 縣隨代易名古之胡陵當在睢陽之北故得東出被
 孟豬也東坡則曰沇水東出于陶丘北又東為菏澤
 在濟隂定陶縣東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水流溢
 覆被之其説逕直不言入而言被者不常有也水盛
乃覆被之猶弱水出合黎餘波入于流沙也此言孟豬
 左傳爾雅作孟諸職方作望諸其實一地職方青州
[006-41a]
 澤藪曰望諸者葢職方之青州在豫之東故得兼有
 孟豬之澤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
枲絺紵厥篚織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
 無塊曰壤壚䟽也亦曰黒也地之髙者其性則壤地
 之下者則墳壚土有髙下如青州曰厥土白墳海濵
 廣斥是也田第四賦第二雜出第一以土性之美人
 工之修故也九州之賦言錯者四如冀如豫如揚梁
[006-41b]
 説者謂當其制貢之時青徐雍荆所入之賦各得其
 常數惟此四州有豐凶之年故其賦雜出它等其所
 以出它等者總其九州所輸之賦彼此相形為此九
 等之差也冀州賦第一豫州賦第二茍冀州有豐荒
 水旱之嵗其賦有减除則反出于豫州之下于是豫
 當為第一冀當為第二揚州賦第七梁州賦第八茍
 揚州遇樂嵗有豐衍而梁出于第七則揚州故出第
 六如是嵗凶之年有所蠲减出于第九則于兖州相
[006-42a]
 形必有强弱于其間故揚州厥賦下上上錯梁州厥
 賦下中三錯兖州曰作十有三載乃同是皆彼此相
 形為髙下餘州雖無有錯出然以意逆志則凶年必
 無取盈之理漆林枲麻絺細葛紵師古曰織紵為布
 及練周官載師漆林之征周官以為征此則貢者周
 之時豫在畿内故載師掌其征禹時豫在畿外故有
 貢推此則知冀州所以不言貢之意織纊細綿也治
 玉之石曰錯治磬錯也詩曰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錫
[006-42b]
 命而後貢之不常用之物懼其勞民也揚州先言橘
 柚後言錫貢此州先言錫貢後言磬錯者橘柚言包
 則與厥篚之文無嫌故言錫貢在後磬錯則與厥篚
 之文嫌與相屬故言錫貢在先豫之去帝都甚近浮
 洛即達河此河即南河也
華陽黒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䝉旅平和夷
底績
 孔安國曰東據華山之南西拒黒水頴達云職方氏
[006-43a]
 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是華山在豫州界梁州之境東
 據華山之南爾不得有其山陽者謂此州之西雍之
 境也職方不言梁州顔師古曰省徐州以合青州并
 梁州以合雍州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嶓冡山在
 隴西郡西漢水所出自江别出為沱自漢别出為潛
 二山已有種藝在江漢之水得其治矣沱潛亦得從
 其故道江漢之水歴二州界綿亘數千里然後至揚
 州入海經于此州曰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荆州曰江
[006-43b]
 漢朝宗于海沱潛既道揚州曰三江既入水之首尾
 源委可知矣蔡䝉二山名䝉山在蜀郡青衣縣旅祭
 山也平為治功畢也和夷西南夷也亦已致其功而
 水患平矣禹貢諸夷或言于制貢之後或言于制貢
 之前葢帝者之于夷狄來不拒去不追或内而同中
 國之朝貢受命于天子則為之制其田賦如青之嵎
 夷梁之和夷是也或不能焉或嚮風慕義獻其方物
 而已則亦使貢其方物如青之萊夷徐之淮夷是也
[006-44a]
 梁州之水其受害者只四處故禹特舉其大槩他州
 可以𩔖推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
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
于渭亂于河
 黎黒也田第七賦第八雜出第七第九等璆美玉也
 鏤鋼鐵也可以鏤物砮與砮丹之砮同磬石磬也徐
 州貢浮磬此州貢石磬豫州言磬錯則知當時樂器
[006-44b]
 磬為最重其聲尚角在清濁小大之間為難和者也
 夔曰擊石拊石不言金與絲竹可見聲之難和制貢
 尤詳也熊羆狐貍四獸以罽曰織以裘曰皮西傾山
 名在隴西臨洮縣東南桓水出焉因桓是來浮于潛
 自潛入沔泉水始出山為漾東南流為沔至漢中東
 行為漢孔安國曰漢上曰沔入于渭亂于河東坡曰
 沔在梁州山南渭在漢州山北沔無渭之道按前漢
 書武帝時人上書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張湯問之
[006-45a]
 云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漕從南陽上沔入褒
 絶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穀
 可致此則自沔入渭之道也然褒斜之間絶水百里
 故曰逾于河葢時通渭褒為沔也其說有據計沔在
 渭南五百里故自沔陸行而北入渭渭水入河逾字
 當在渭字上今加沔字上向也自荆入河則曰浮于
 江沱潛漢逾于洛謂自漢陸行至洛也逾字在洛上
 今自沔洛行至渭而逾字不在渭上古人之文體不
[006-45b]
 可執一而言自渭至河絶流入河也横渡為絶
黒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
攸同荆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㡳績至于豬
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孔安國曰西距黒水東距龍門之河頴達謂雍州之
 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西踰黒水王肅云西據
 黒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雍梁二州皆以黒水
 為界頴達謂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東向西故言梁
[006-46a]
 州之境先華陽而後黒水從梁適雍自南向北故先
 黒水而後西河其説為當河在雍之東境而曰西河
 者龍門在冀州之西河自積石東北流自中國折而
 南至華隂又折而東至大丕又折而北冀州帝都界
 三河之間王制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東
 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河相對而為東西曰東曰南
 曰西皆自冀州而言濟河惟兖此東河也在冀州之
 東荆河惟豫此南河也在冀州之南黒水西河此西
[006-46b]
 河也在冀州之西雖自冀州而言有此三河其實一
 河也弱水不能載物故導之西流地𫝑西髙東下水
 性皆東而此水獨西亦其性也禹行其所無事不于
 水性之外别有増損于其間聖人之治天下亦猶是
 也修其教不變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商鞅變法以
 成富强是欲弱水之東也涇屬渭汭禹導渭水併及
 此水下文曰導渭自鳥鼠同穴東㑹于灃又東㑹于
 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此數水脈絡相貫而渭水為
[006-47a]
 大併入于渭以入河涇水出安定涇陽縣至馮翊陽
 陵縣入渭涇屬渭汭詩曰涇以渭濁是涇水合渭之
 流屬附也及也水北曰汭人皆以南面望水則北為
 汭涇水自南入渭也漆沮既從灃水攸同漆沮二水
 名渭水之大受涇水漆水沮水灃水故涇水自涇陽
 縣來入渭漆水自枝山縣來入渭灃水自扶風縣來
 入渭沮水自北地來入渭惟此四水皆入于渭乃得
 其性曰屬曰從曰同實一理也荆岐二山洪水時祭
[006-47b]
 祀已廢今水退可旅祭雍州地東距龍門之河當河
 流之泛濫未折之而東雍州亦被害及禹施功于冀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壺口在冀梁岐在雍州此二山
 實河之所經河既順流而東則是治河之害既載于
 冀州故經序此州治水之迹惟弱水既西渭合衆水
 以入河其功畢矣故自荆岐既旅而下遂言平地川
 澤已有成績也荆山即北條荆山非荆及衡陽之荆
 孔安國云荆在岐東終南惇物鳥鼠三山相為首尾
[006-48a]
 地理志扶風武功縣有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
 古文以為惇物皆在扶風武功縣之東九州之地西
 北多山東南多水考揚州與雍州可見秦都長安號
 為百二之險以其山多也孔頴達曰三山空舉山名
 不言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其說是也原隰底績至
 于豬野廣平曰原下濕曰隰詩曰度其隰原在豳國
 之地即此處豬野在武威縣東北有休屠澤即此豬
 野也從原隰致功西至豬野之澤三危既宅三苗丕
[006-48b]
 敘舜典竄三苗于三危在西裔昭公九年左氏傳云
 先王居檮杌于四裔允姓之姦居于𤓰州杜預注允
 姓之祖與三苗俱放于三危𤓰州今敦煌也舜竄三
 苗在洪水未平時舜擇其惡之尤者投諸四裔更立
 親近使居三苗之國及洪水既平三危可居則三苗
 之種族得其次序以此知舜之逐四凶未嘗有疾惡
 之心必欲使其大有次序安其居止無憂愁之苦而
 後已此聖人之仁心也
[006-49a]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
搜西戎即敘
 此州之土色黄而性壤田第一賦第六孔頴達云此
 與荆州田賦升降皆較六等荆州升之極故云人功
修此州降之極故云人功少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
 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則民當相準而
 得有人功修人功少者記言初置邑者可以量之州
[006-49b]
 境濶逺民居先定新遭洪水存亡不同故地𫝑有美
 惡人功有多少治水之後即為此差其後更立其等
 此非永定也此説是也球琳者皆玉名琅玕石似珠
 者九州惟雍所出物色為寡乃知禹治水之後其于
 貢賦濶畧簡易如此者憂深思逺不肯貽禍後世以
 啓昏主之侈心也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積石在
 金城河闗縣西南河行塞外東北入塞内積石非河
 之源乃河之所經也河從西來至此北流故禹㳂河
[006-50a]
 順流而北釋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故孔安國謂千
 里而東千里而南至于龍門西河也龍門山在馮翊
 夏陽北禹鑿以通河也㑹于渭汭孔安國云逆流曰
 㑹自渭北涯逆水西上孔頴達謂從河入渭禹白帝
 訖從此西上更入雍州界諸州之末惟言其還都之
 道此州事終言𤼵都更去明諸州皆然不若從東坡
 之説云渭水至長安東北入河河始大自渭汭而下
 巨舟重載皆可以達冀州如此則言是㑹渭汭之水
[006-50b]
 以入河也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織皮説與
 梁州同師古以為三國唐孔氏以渠搜為二國并崑
 崙析枝為四鄭𤣥云以渠搜為一不若從師古之説
 此西戎之三國也所貢者織皮言西戎即敘則又不
 止三國矣禹之功不惟及中國雖夷狄亦得其利焉
 黑水弱水決之而西歸于南海則西戎之國免昏墊
 之患禹以四海為壑是也東坡云禹貢之所篚皆在
 貢後立文而青徐揚三州皆萊夷淮夷島夷所篚此
[006-51a]
 云織皮崑崙析支渠搜大意與三州無異葢言西戎
 即敘而崑崙析支渠搜三國皆篚織皮但古語云有
 顛倒詳畧耳其文當在厥貢惟球琳琅玕之下其浮
 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三句當在西戎即
 敘之下以記入河水道以結雍州之末簡編脱誤不
 可不正
導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㡳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006-51b]
 敘禹貢者曰禹别九州隨山刋木任土作貢此一篇
 之大槩也自冀州既載壺口至于西戎即敘為别九
 州自導岍及岐至于敷淺原為隨山自導弱水至于
 東北入于河為濬川自庶土交正而下為任土作貢
 其間治水曲折田賦貢篚通道帝都又各隷于逐州
 之末矣前後之相連首尾之相貫則無所考據故于
 導岍而下言山之首尾導弱水而下言川之原委也
 孔安國云治山通水故以山名之頴達謂上文毎州
[006-52a]
 説其治水登山從下而上州境隔絶未得徑通今更
 從上而下條説治水山本以通水舉其山相連屬言
 此山之旁所有水害皆治訖也川多不可勝名故以
 山言之如漳水潞水汾水在壺口雷首太行經㡳柱
 析城濟出王屋淇近太行恒衞滹沱滱易近恒山石
 林先生云周官言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
 則導山者濬兩山之川屬之大川以同入于海今以
 經文考之下文言入于海則先儒與石林之說不誣
[006-52b]
 矣導山導水皆始雍州者葢天地方形天不滿西北
 地不滿東南自西北傾東南然傾東為甚而南次之
 水之性萬折必東是以山之脈自北而東少趨南焉
 而水之原出于山所以俱自雍州始也前輩諸儒如
 班固馬融王肅治尚書皆有三條之說導岍以下為
 北條西傾以下為中條嶓冢以下為南條地里志亦
 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翊懷徳縣南南條荆山在南
 郡臨沮縣東北是舊有三條之説若鄭康成云又以
[006-53a]
 為四列康成疑岷嶓雖同在梁州而異處故以此條
 為正隂列以中條為次陰列而分南為次陽列正陽
 列東坡亦云隨山者隨其地脈而究其終始何謂地
 脈曰地之有山猶人之有脈有近而不相連有逺而
 相屬者雖江河不能絶也自秦蒙恬始言地脈而班
 固馬融王肅皆有三條之説鄭𤣥以為四列古之達
 者己知此矣北條之山起岍岐而逾于河以至太岳
 東盡碣石以入于海是河不能絶也南條之山自嶓
[006-53b]
 冢岷山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是江不能絶
 也皆禹之言卓然見于經者非地脈而何以此觀之
 地脈之說古人知之詳矣導岍及岐此以下乃北條
 荆山正隂列也岍岐皆雍州之山岍即扶風吴岳山
 岐在扶風美陽縣西北荆山在左馮翊懐徳縣壺口
 雷首太岳底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皆冀州山
 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太
 岳在河東彘縣東霍泰山即岳陽是也底柱在陜縣
[006-54a]
 東北形若柱也析城在河東獲澤縣西王屋在河東
 垣縣東北太行在河内山陽縣西北常山在恒山上
 曲陽西北碣石在北平驪城縣西南此北條山首起
 岍岐逾于河正龍門西河謂此處山脉不絶河不能
 間斷既絶河又為壺口雷首及太岳皆河東之山也
 又為㡳柱析城王屋自冀州南河之北東行也又為
 太行恒山碣石迤邐東北入于海而止是此條山首
 起岍岐碣石為尾而衆水皆入于海矣孔頴達曰太
[006-54b]
 行去恒山大逺恒山去碣石又逺故漢孔氏則以此
 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于海言山旁之水皆入海也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此中條之山次隂列也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朱
 圉在天水冀縣南言在積石以東河之所經也鳥鼠
 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是三者在雍之南山太華在
 京兆華隂縣南熊耳在𢎞農盧氏縣東外方嵩髙山
 桐柏在南陽平氏縣東南陪尾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006-55a]
 此四山接華山相連東南在豫州界中條之山首起
 西傾至陪尾為尾其脈相連屬也凡舉山名皆為治
 水故安國言水之所經鳥鼠渭水所出洛出熊耳伊
 經外方淮出桐柏經陪尾凡此先舉所施功之山于
 上而後條列所治之水于下互相備也
導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此南條荆山而析為次陽列也在隴西縣梁州之山
 也荆山乃南郡臨沮縣之荆山内方在江夏竟陵縣
[006-55b]
 東北春秋𫝊曰吳楚夾漢而陣自小别至于大别二
 别皆在漢上荆山内方大别荆州之山也南條次陽
 列也首起嶓冢大别為尾其脈相連如此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此南條荆山析而為正陽列也岷山在蜀郡梁州之
 山也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九江在廬江潯陽縣
 南荆州之界也敷淺原即豫章歴陵縣南博陽山在
 揚州之界禹既導嶓冡至于大别而止復自岷山導
[006-56a]
 之至于敷淺原而止隨山之功畢矣孔頴達云岷山
 之南至敷淺原别以岷山為首不與大别相接由江
 水所經别記之耳以見岷非三條也鄭氏分為四列
 者葢以岷山而下諸山在大江之南内方大别之𩔖
 在江之北不得同為一脈而導之雖岷山之山不言
 導而理不可與内方大别同為一條禹之導山雖曰
 因而治衆水大槩岍岐之列河水所經故首于雍州
 至冀州西傾之列伊洛淮渭所經故首雍州至豫州
[006-56b]
 嶓冢之列漢水所經故首于梁州至荆州岷山之列
 江水所經故亦首梁州至荆州其他衆山可以𩔖推
 矣九州之山獨記雍冀梁豫荆揚不及青徐兖葢三
 州皆在河東之東與四列不相通青徐山惟岱兖州
 無山此三州水惟河則不必隨山也導岍及岐之末
 言入海其餘或曰至于陪尾至于大别至于敷淺原
 不言入海者葢岍岐所導之山自西而東自東而北
 山脈未絶至碣石而止則已近海矣彼西傾嶓冡岷
[006-57a]
 川者皆以導為言弱水水之無力在衆水為至異也
 故衆水皆東而此水獨西觀栁子愚溪對可見弱水
 黑水之異合黎孔安國謂水名在張掖郡流沙即居
 延澤流沙是合黎水所鍾之地故得溢其餘波以被
 于流沙
導黒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孔安國曰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據
 地理志益州郡計在蜀郡西南三千餘里故滇王國
[006-57b]
 也武帝元封二年始為郡郡内有滇池縣縣有黑水
 池不知水之所在酈元水經謂黑水出張掖鷄山南
 流至燉煌過三危山南流入南海豈黑水𤼵源張掖
 伏流地中歴滇地以入南海乎何為滇地有其祠而
 不見水也張掖燉煌皆在河北黒水過三危山入南
 海豈得越積石之河哉頴達云河自積石以西皆多
 伏流故此水得越河而南東坡亦云三危至南海不
 知其㡬千里禹導黒水至三危即得其故道葢從此
[006-58a]
 山之列其山脈所至去海尚逺故不言入海下文導
 水所載則入海之導也言導岍而不言導西傾以二
 山皆在雍以岍岐見之言導嶓冢而不言導岷山以
 二山皆在梁以嶓冢見之此史之省文也竊以天下
 之勢猶人一身山川猶人筋骨水猶人血脈以一體
而分四肢以一臂而分五指筋骨雖相連屬血脈雖相
貫注而支分𣲖别不同醫者必隨其所苦之處而治之
或有三條或有四列安知其非一體而分四肢歟北條
[006-58b]
 之山或自岍岐而起或自㡳柱而起或自太行而起
 安知非一臂而分五指歟岍岐之言山逾于河岷山
 言過九江則知禹于山川地脈察之熟矣至唐一行
 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界北紀所以限戎狄南
 紀所以限蠻夷隂陽家亦有山水之説豈非有所本
 乎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自此以下言濬川之事也導山之首尾既具于前則
[006-59a]
 濬川之首尾豈可闕禹不特為當世計葢欲使萬世
 知山川首尾如此在山則不可絶其地脈在川則不
 可絶其故道孔頴達云此下所導凡有九水大意亦
 自北為始以弱水最在西北水西流故先言之黒水
 雖在河南水從雍梁西界南入南海與諸水不相參
 涉故又次之四瀆江河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漢入
 于江故先漢後江濟𤼵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俱為
 四瀆故次洛以淮渭與濟俱入于河故後之計水亦
[006-59b]
 多矣此舉大者言爾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水黑水
 沇水不出于山文單故以水配其餘六水文與山連
 既出于山不須言水積石山非河源記施功之處故
 云導河積石言𤼵首自積石起矣漾江先山後水淮
 渭先水後山皆是史文詳畧無義例也又淮渭畧言
 自某山者皆是𤼵源自此山欲使異于導河故加自
 字鯀之治水謂之湮湮者拒而湮之也禹治水謂之
 導導者順而導之也孟子言行其所無事故經言濬
[006-60a]
 徑入南海不勞人功之修治也且弱水黑水即決之
 塞外則是注之南夷之地可以無恤矣然禹之心視
 華夷之民無此疆爾界雖塞外水亦必順導之使入
 流沙入南海蠻夷之民無墊溺之患聖人之仁心于
 此可見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㡳柱又東至
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丕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
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006-60b]
 禹導四瀆惟河施功為多釋水云河出崑崙虚色白
 李巡注云崑崙山名虚山下地也郭璞云𤼵源高處
 激湊故水色白潛流地中受渠衆多濁渾故水色黄
 漢書西域𫝊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
 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
 鹽澤去玉門陽闗三百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
 冬夏不増減皆以為潛行地中南出于積石為中國
 河班固張騫皆云禹本紀言河出崑崙高二千五百
[006-61a]
 餘里日月所相避隠為光明也自張騫使大夏之後
 入于南海其所載惟見其治水之績而已非如其他
 地里必欲其盡載原委之詳孔安國云鑿山或穿池
 以通流皆不可得而知惟以經文為信可也南至于
 華隂河自龍門南行至華山之北又東行至底柱其
 底柱在西虢之界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
 以治之為尤難河從積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于龍
 門計三千餘里其說所經歴之處甚衆經皆不載此
[006-61b]
 篇本為治水而作惟施功則記非施功則不記禹自
 積石得河之故道至龍門而加功故以龍門繼積石
 之後猶三危距南海甚逺經但云導黑水至于三危
 窮河源烏覩所謂崑崙乎以此觀之自積石而西河
 之源無所考據或以為出葱嶺出于闐出崑崙其說
 不一經言導河積石論河者當斷自積石而始可也
 河源不始于此惟記其施功處所以經文不言自與
 導淮導渭之文不同禹治水之時惟河不得其原所
[006-62a]
 在然又自㡳柱東至于孟津孟津在河内河陽縣南
 都道所凑古今以為津渡自華隂至于底柱河夾兩
 山之間其流湍悍至孟津其𫝑稍緩可以横舟而渡
 武王伐紂㑹于孟津後世謂之武津此即其處也東
 過洛汭至于大丕河流至孟津東行及河南鞏縣東
 而過洛水之北洛入河在此處自洛汭東流至于大
 丕漢孔氏曰山再成曰丕爾雅曰三成曰伾李巡注
 云成重也唐孔氏云葢所見異今以孔氏之説為正
[006-62b]
 大丕在黎陽或曰成皋不知孰是臣瓚之說謂在黎
 陽縣為正北過降水至大陸河行自華隂至大丕始
 折而北流大丕之西則南河也其折而北流始謂之
 東河降水入河在信都縣大陸在鉅鹿縣北降水入
 河是河過于降水也此與東過洛汭同葢洛水降水
 皆小于河以小入大則謂之過不謂之㑹又北播為
 九河播布也又布為九河以殺其溢也河自西戎入
 塞經秦隴陜河夾山而行其𫝑雖湍悍而兩山相距
[006-63a]
 其力足以悍河流之衡使不至于奔突治之者惟于
 河之兩傍為之疏鑿使廣袤而已至于自大丕折而
 北流其地已平又合受渭洛澗瀍衆水豈一河所能
 任也哉禹于此施功其規模甚逺分而為九則水𫝑
 自有所殺兖州曰九河既道則是河之北行已有此
 道禹因其舊迹而疏導之也所謂行其所無事同為
 逆河入于海既為九以分之又為逆河以合之一分
 一合而後河得其安流逆迎也以一迎八而入于海
[006-63b]
 即渤海也禹治水惟河為甚考之于經如導河積石
 以至同為逆河凡八加功而知其為患之甚于他水
 也河行始于雍州至冀州積石龍門華隂皆在雍州
 底柱孟津洛汭大丕降水大陸皆在冀州九河在兖
 州使河源若在中國余知禹之治與導渭導洛者同
 後世河患為大者以禹既不得其源而禹之故迹又
 有湮塞其决壊何疑三代數千年間無此水患至漢
 而為患始極據漢之河决常在平原左右者以其地
[006-64a]
 妨九河之故道以是知禹所疏之九河茍其八支不
 為齊桓所窒則當漢之世自無此患矣智者明見禹
 之故迹不肯廢數州為河路以行水但坐視其弊而
 已可惜哉
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禹貢導川立文不同嶓冢導漾岷山導江不言自者
 此乃史之變文非如導河不言自之有異義也嶓冢
[006-64b]
 在梁州山南漢水所出又曰漾者安國云泉始出水
 為漾東南流為沔至漢中為東行為漢地理志云漾
 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有沔水豈以
 沔水乃漢水上流其流不逺更名為漢故不復别沔
 漢之名又東為滄浪之水此即漢水東流也漢水梁
 州界滄浪荆州界即漁父所歌也曰漾曰沔曰漢曰
 滄浪亦如沇水有三名謂之為者水流至此隨地得
 名非是它水自外來入也過三澨至于大别三澨水
[006-65a]
 名入漢大别漢上山也師古謂三澨在江夏竟陵縣
 葢漢既東流為滄浪矣于是過三澨水所入漢處觸
 大别山以與江合漾雖為沔為漢為滄浪而漢之名
 獨𫝊逺屈完對齊侯曰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是
 也南入于江孔安國謂觸山迴南入江是也漢之本
 性欲東特為大别所觸而南葢江在南漢將與江合
 必折而南既南復東以滙為彭蠡之澤彭蠡在揚州
 水至此鍾為彭蠡之澤滙迴也東迴而入于彭蠡然
[006-65b]
 則彭蠡能止其性乎曰不能也漢之水性欲東非至
 于海不止也讀坎卦見聖人論水之性矣曰維
 心亨以其心常行也所以常行以剛陽居中故爾
 觀此可以見水之性矣東為北江入于海北江之
 義如何曰岷山之江亦滙為彭蠡與漢水合而入海
 故其東也則謂之中江而東坡斷以自豫章而下彭
 蠡而東海至為南江三水合于彭蠡亦猶河流分
 為九葢禹治水至于下流之地使水有所宛轉然後
[006-66a]
 安流順導故河分為九然後同為逆河漢江滙為彭
 蠡然後分為三江或先分之後合之或先合之後分
 之其用意則一此説從彭蠡復分為三與東坡之説
 又異
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
迤北㑹為滙東為中江入于海
 此言江水經歴岷山亦在梁州江水所出水自江出
 為沱沱乃江之别流江東南流沱東流江在沱之南
[006-66b]
 也此亦水之本性也又東至于澧此江水其别者為
 沱而正水乃至于澧水也楚詞曰濯予佩兮澧浦是
 也過九江至于東陵九江即荆州九江孔殷是也澧
 水東陵皆在荆州所以得名為九江者以大江之水
 自禹之前已有此九道洪水作害水失故道今禹自
 岷山導江復過前所謂九江者以至東陵此江之故
 道非别有九江之水也夫江自岷出歴蜀漢巴峽數
 州然後至于澧今經云東别為沱遂東以至于澧葢
[006-67a]
 此特記其加功處爾東迤北會為滙迤者迤邐也滙
 即彭蠡也江漢二水皆自西來至于合處則其𫝑迤
 邐而東屬自嶓冡皆東流至其將與江合則稍折而
 南江自岷山皆東流至其將與漢合則稍折而北葢
 江在漢南漢在江北其𫝑相屬故會于彭蠡而復東
 不言㑹彭蠡者上有東滙澤為彭蠡之文也東為北
 江入于海江漢二水皆合彭蠡故東為北江入于海
 自北而東則南江為豫章之江可知矣此即揚州三
[006-67b]
 江既入是也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
至于菏又東北㑹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沇水與漾同𤼵源曰漾既流則為漢而漾之名息矣
 𤼵源者沇既流則為濟而沇之名息矣至江水東别
 為沱乃其枝流爾江水之名自若也此流與别之異
 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徳縣入河
 孔安國曰濟水入河並流十數里而南截河又並流
[006-68a]
 數里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頴達推其意謂此皆自
 驗為説濟入于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
 濟清南出還清故可知也東坡云以味别之東出于
 陶丘北此濟水自滎澤東出于陶丘之北也山再成
 為陶丘再成其形再重也其地在濟隂定陶西南謂
 之東出者是濟水自滎澤伏流地中至陶丘北復出
 也又東至于菏菏即菏澤在濟隂定陶縣東又東北
 㑹于汶濟與汶合也汶水出太行萊蕪縣至西南入
[006-68b]
 濟今言濟水自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
 北㑹于汶是汶水自西南來濟水自東北徃以汶則
 言㑹于濟故前曰浮于汶達于濟以濟言則會于汶
 故此言東北㑹于汶兩水相合故曰㑹也又北東入
 于海濟與汶通以入于海此濟水自然之性不可遏
 也如此水𤼵源自兖州流于豫州至青州與汶合而
 入海也
導淮自桐柏東㑹于泗沂東入于海
[006-69a]
 按地理志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經
 云淮出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頴達云胎簪葢桐柏
 之旁小山竊意堯時雖胎簪亦謂之桐柏也東㑹于
 泗沂東入于海沂水出太山葢縣南至下邳泗水出
 濟隂乗氏縣至臨淮睢陵縣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
 入淮以沂水入泗處去淮已近故連言之淮之𤼵源
 距海為近故所歴未久與他水不同此水𤼵源于豫
 州流揚州至徐州與沂泗同入海也
[006-69b]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㑹于灃又東㑹于涇又東過漆沮
入于河
 地理志隴西首陽山西南有鳥鼠同穴渭水所出安
 國云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張氏地理志云不
 為牝牡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東則灃水㑹焉上文灃
 水攸同是也又東則涇水㑹焉即上文涇屬渭汭是
 也又東過漆沮即上文漆沮既從是也灃水出扶風
 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涇水出安定涇陽縣東
[006-70a]
 南至馮翊陽陵縣入渭漆沮水按孔頴達云雍州漆
 沮既從則以為即扶風漆沮以合于詩所謂自土漆
 沮之文于下文漆沮則以為即洛水與自土沮漆者
 異今按顔師古注漢書于雍州漆沮既從之文則曰
 即馮翊之洛水孔安國于下文東過漆沮亦曰洛
 水出馮翊北周禮職方雍州其浸渭洛之文亦曰洛
 即漆沮在馮翊則是非有兩漆沮也此洛水與豫州
 伊洛瀍澗之洛不同
[006-70b]
導洛自熊耳東北㑹于澗瀍又東㑹于伊又東北入于

 經云導洛自熊耳地理乃謂伊水出熊耳洛水出冡
 領何也豈當堯時冡領亦謂之熊耳乎石林云淮出
 胎簪至桐柏而始大渭出南谷至鳥鼠而大洛出冡
 領至熊耳而大因其流之大可以為人害者治之而
 非其原曽氏曰嶓冡者漾之原岷山者江之原有是
 山而後見是水故先言山河出崑崙虛而後至于積
[006-71a]
 石淮出胎簪而後至桐柏渭出南谷而後至鳥鼠洛
 出冡領而後至熊耳積石桐柏熊耳先有是水而後
 至是山故先言水此隨所見而為之説姑存之東北
 㑹于澗瀍二水隨洛水以入于河孔氏曰㑹于河南
 城又東㑹于伊伊水入洛在洛陽之南又東北入于
 河在鞏縣之東四水合然後東北流入河上文云伊
 洛瀍澗既入于河言此四水以入河為性也此水皆
 在豫州天下之水亦多而特舉九者以當時水失故
[006-71b]
 道此九水為甚故也至于先後之序山自岍岐始水
 自弱水始以治水終于雍州又雍州在西北地𫝑自
 上而下因敘山與水皆始雍州也隨山濬川之義備
 見此二章鄭謙仲云禹貢之篇知山之盤踞與水之
 出入或不齊或不止一州一邑故序九州已然後别
 出山川總序于後班固以來作史者無法遂將山水
 與故迹並𨽻州縣下且小山短水不出一州一縣者
 即于州縣之下言之固無害若乃大山所距大水所
[006-72a]
 經何啻一州一邑班固遂以州縣下列言之可謂無
 法鄭之説善矣導山言至于者十導水言至于者十
 一曰至云者即其施功而言之也導水言入海者七
 言入河者三謂近于河者自河而入海也導水之名
 入也㑹也至也與九州同而又有詳焉者曰流曰别
 曰溢曰迤曰過曰滙盖順流為流分流為别以小入
 大曰入二水𫝑均而兩相㑹曰㑹以大水受小水曰
 過止而畜之曰滙畜而不能盡受曰溢旁而斜出者
[006-72b]
 為迤則人為之功也此其大略也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
海㑹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
中邦錫土姓祇台徳先不距朕行
 周官職方氏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必辨之于始然
 後可同于終自冀州既載而下既辨之矣自九州攸
 同而下又所以同之葢辨之則廣谷大川異制民生
 其間異俗各得其所不相雜亂故有以同之如車同
[006-73a]
 軌書同文各要其所歸不見其異此先王疆理天下
 之大要也四隩者深逺也深逺之處皆可居則其他
 可知九山刋旅則九州之山皆刋木通道而旅祭矣
 九川滌源九州之川皆滌其泉源無壅塞矣九澤既
 陂則九州之澤皆已陂障無决溢矣頴達云上文諸
 州有言山川澤者皆舉大要而言之所言不盡故于
 此復總言之四海㑹同謂東戎西夷南蠻北狄是也
 向也洪水為害道路不通欲㑹同京師不可得至禹
[006-73b]
 治九州之功畢毎州之末皆載達河之道如江不通
 淮則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江沱潛漢不通洛則曰
 逾于洛至于南河或航海或陸運皆以達河為至至
 是則四海之内外皆有通帝都之道朝覲貢賦無有
 遏絶矣六府孔修則金木水火土穀向者洪水未平
 則五者皆失其性葢五行一曰水鯀湮洪水則五行
 汨陳禹行無事則五行皆得其敘孔修則甚修也庶
 土交正則又重述任土作貢之事葢山澤已平人無
[006-74a]
 昏墊之患四海同則有通貢賦之道六府修而有充
 貢賦之物則可以制貢也九州衆土壤墳壚埴之異
 性青黄赤白之異色交相參考而王之所以致謹其
 財賦謹者責其所有不責其所無也一不謹則貽萬
 世之害然後立上中下三等以别九州之壤而定其
 田賦之髙下焉則又準三壤以分輕重而立賦法焉
 四夷財賦不及止聽其貢篚故言成賦止于中邦也
 師古云庶土各以所出交易有無而不失正致謹財
[006-74b]
 賦以供貢賦皆隨其土地田上中下之三品成其賦
 于京師也中邦即京師也林少頴推廣顔氏之説謂
 九州之辨所敘九等之賦止言其多寡相交之差未
 言其所以充賦之物謂九州之内所制之賦使之各
 以其土地所出之正物轉相交易懋遷有無以充所
 入之賦若後世之支移折變也雖交易其所出之物
 以充賦然數之多寡實以田之三壤為準三壤即上
 中下之𩔖葢賦本于田故其支移折變則其田賦多
[006-75a]
 寡之數致之京師也如下之五服其輸粟藁惟甸服
 之外不能盡使如甸服所輸惟以田賦所入之數定
 其多寡而輸于京師則得以支移折變而致之如此
 則其力簡其費省如荆揚之地金錫竹箭之𩔖皆得
 以懋遷有無而充賦此亦一説也或説云下言成賦
 而上文言財賦則下之賦者田賦也故曰三壤財賦
 者不待田賦凡出于土皆可以供上之服食器用者
 皆貢之田賦則及于中國財賦則四夷之外皆得以
[006-75b]
 貢之如西戎織皮淮夷蠙珠之𩔖錫土姓祗台徳先
 不距朕行至此可以建萬國親諸侯矣錫之土以為
 社錫之姓以為宗傳曰天子建徳因生以賜姓胙之
 土而命之氏契封于商賜姓子稷封于邰賜姓姬是
 也然使之一徳以尊天子必有為之倡者焉祗台徳
 先所以率先之而無有違所行者洪水未平之先亦
 已建諸侯至是禹之治水其下有成功者受封自禹
 成功而言之祗台徳先者禹能以身率之益稷言予
[006-76a]
 創若時至弼成五服禹之敬徳也各迪有功則不距
 朕行也舜美禹亦曰迪朕徳時乃功惟敘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
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
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
里蠻二百里流
 此以下更言京師諸夏戎狄之别故為五服逺近之
[006-76b]
 制五服乃堯舊制洪水既平禹于是乎使之賦役有
 常職掌分定甸服于京師最近税賦尤多毎于百里
 即為一節侯服稍近故二百里内各為一節三百里
 外其為一節綏要荒益逺故毎服分二節詳内畧外
 之意也王甸方千里皆曰甸服為天子治田謂治田
 出穀税下文納銍納秸是也百里賦納總是甸服内
 之百里近王畿者納總謂藁與穗並納二百里則稍
 逺矣故納銍銍割禾鐵謂割禾穗而納之不輸藁也
[006-77a]
 三百里則又逺故納秸秸者藁也納秸則易于納穗
 葢逺則彌輕矣雖然四百里五百里尤逺胡為又出
 粟米耶唐孔氏謂藁别納納粟之外斟酌納藁非是
 徒納藁也據經文但曰納秸安知其與粟兼納考之
 經文總銍粟米下皆無服字此有服字當知納秸雖
 優所以相補除者在此師古曰秸藁也服者言有役
 則服之王氏曰納秸而服輸將之事以正在五百里
 之中優于畿内移用故其利薄于粟米又使之服輸
[006-77b]
 將之事則其力之所出足以補其財之所入財之所
 入足以優其力之所入矣四百里五百里愈逺故納
 粟米禹以什一之法取民今其不同如此漢孔氏以
 精者少粗者多唐孔氏謂直納粟米為少禾藁俱送
 為多其于税皆當什一但所納有精粗逺輕而近重
 耳聖人體盡人情優民之力如此孔頴達云賦今自
 送入官故三百里内皆言納四百里五百里不言納
 者從上省文也上文九州皆言田賦此但言五百里
[006-78a]
 甸服者鄭氏曰侯綏等所出賦税各入本國則有納
 總銍之差此但據天子立文耳薛氏曰畿内天子之
 居其所賴以養天子者在此千里之民而已故所賦
 所納備言于此餘服則賦各歸其國故禹畧之義或
 然也侯服以下但言建國逺近之制不及所輸之物
 其辭不費讀者可以意曉五百里侯服此王畿之外
 又五百里盡以封諸侯衛王畿也孔安國以謂斥候
 頴達謂伺候盗賊五等爵止曰侯者三恪之後方稱
[006-78b]
 上公所以等前代若當代之封則皆諸侯周制太保
 為東伯率東方諸侯畢公為西伯率西方諸侯此朝
 廷三公也一公居中二公分陜以治侯服之不及公
 所從來久矣侯服之内王畿之百里則為卿大夫所
 食采地若周官六卿之外六遂六遂之外有家邑為
 大夫采地小都為卿采地大都為公采地王子弟所
 食邑也又采之外百里為男邦男小國也又其外三
 百里為諸侯自此以徃皆諸侯大國次小國也必先
[006-79a]
 采地次男邦乃及諸侯先小後大王氏曰欲王畿不
 為大國所迫而小國易獲京師之助又况諸侯敵王
 所愾則大者居外宜也賦税則逺輕近重建諸侯則
 逺大近小聖人疆理各有法也五百里綏服乃侯服
 之外五百里也綏安也内以治中國外以安四夷如
 下文揆文教奮武衛皆所以為安也此亦諸侯以其
 稍逺故變名為綏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
 衛賔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賔服即綏服也先王之
[006-79b]
 制此服有二名謂之侯服者以其諸侯為王室之衛
 則外皆安矣聖人疆理天下尤謹華夷之辨自王畿
 之外既建侯小大相維矣外則要荒之服故于此設
 綏服焉以為内外之辨也故三百里近于甸服者則
 揆度文教而行之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自度可否
 而行之二百里則奮武衛以其接于要荒慮其蠻夷
 為中國患先王賴以守衛中國者葢亦在此二百里
 夷狄之于中國本不敢有欺侮窺伺惟中國失所以
[006-80a]
 為備則啓侮矣李唐頡利引直至渭水皆有以致之
 也五百里要服自綏服之外五百里特存其典要約
 羈縻而巳何休曰以不治治之要服三百里曰夷夷
 有簡易之意亦是要約之也二百里蔡蔡放罪人于
 此左傳殺管叔而蔡蔡叔五百里荒服自要服之外
 五百里以其荒忽無常王者但以若有若無來不拒
 去不追待之而已荒服之外三百里曰蠻蠻者以其
 慢而無禮也夫既曰蠻曰夷聖人列之五服者葢聖
[006-80b]
 人乃天地之人民蠻夷鳥獸草木之主禹平水土使
 之丕敘即敘衣皮卉服各遂其性安得不使之在五
 服乎此又見一視同仁也荒服之外二百里則流罪
 人于此地先王之于罪人以其不以中國蓄之殺之
 又不忍故流放之于蠻夷之地輕者蔡而重者流若
 流其工于幽州是也劉敞曰輕罪蔡之要服重罪流
 之荒服此謂投之四裔屏之逺方五宅三居之二矣
 然而一在畿内綏服九州之内也夷性近于人蠻性
[006-81a]
 逺于人故近稱夷逺稱蠻然要服之三百里夷外二
 百里亦夷也三百里蠻外二百里亦蠻也而謂之蔡
 謂之流者葢流放罪人取其至逺者言之若其蠻夷
 之地則蒙上文也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𤣥
圭告厥成功
此言禹之功成風聲文教迄于四海也王制曰自恒山
 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
[006-81b]
 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東河至于東海千里而遥自
 東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
 遥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
 山今此東言海西言流沙朔南不言所在以是知不
 止于恒山衡山而已也四海之内南北長東西短故
 也漸入也被覆也暨及之也禹錫𤣥圭告其成功于
 天𤣥天之色也禹功與天同不曰堯錫禹而曰禹錫
 讀書者不必以一字疑聖人之經東坡云以為水
[006-82a]
 徳之應禹之功其大如此而未聞有矜伐之心此其
 所以為大聖人歟
 
 
 
 
 
 
[006-82b]
 
 
 
 
 
 
 
 尚書詳解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