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07 尚書全解-宋-林之奇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全解卷十六
            宋 林之竒 撰
太甲上       商書
 古者簡册以竹為之編次而成篇一篇之所編不可
 以多也故其文之多者或析而為二或析而為三以
 便於習讀析而為二者則於篇名之下加上下二字
 以别若禮記曲禮檀弓雜記孟子梁惠王公孫丑等
[016-1b]
 篇是也析而為三者則有上中下之别如經所載太
 甲盤庚説命泰誓是也其所以析之為二為三者本
 於簡册之繁多其勢不可合而為一故出於不得已
 而然也至於後世既以紙易簡册則其一篇所載足
 以容古者百餘簡之所書而世之文人不悟夫古人
 分篇之意獨有泥於簡册之制者如桞子厚時令等
 篇皆分為上下篇李翺之復性書分為上中下篇皆
 是泥於古制不逹夫時變者惟韓退之之制作未甞
[016-2a]
 如此觀其原性等書雖有長短不同而皆别立篇名
 各盡其意而已未嘗離為上下以泥古制此皆得體
 可以為後世屬文之法也史之分篇為三有分而為
 上中下者若太甲盤庚說命泰誓是也有不分為上
 中下而以篇名為别者若皐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
 舜申之作大禹皐陶謨益稷成湯既没太甲元年伊
 尹作伊訓肆命徂后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
 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據此皆以序而有三篇亦
[016-2b]
 可以分為上中下而但以篇名為别者此盖出於一
 時史官各自以其意題其簡編以為别異耳非有深
 義於其間也此篇名以太甲者唐孔氏曰伊訓肆命
 徂后與此三篇及咸有一德皆是伊尹戒太甲不可
 同名伊訓故隨事立稱以太甲名篇此說是也此篇
 亦是訓之體不可以名伊訓故别之曰太甲史記載
 太甲篇序以為太甲訓三篇意者漢之時此篇名猶
 有訓字而後世失之也然而太史公父子皆未嘗見
[016-3a]
 孔壁中書此篇在孔壁二十五篇之内是乃孔安國
 所傳遭巫蠱事而不出者也太史公既未嘗見古文
 故於殷本紀但緫篇序之言而臆度之是以全與此
 篇内不合其說以謂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
 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攝政當
 國以朝諸侯三年太甲悔過改善於是伊尹乃迎太
 甲歸于亳而立之太甲修德諸侯咸服百姓以寧伊
 尹嘉之遂作訓太甲三篇以襃太甲據經之所載乃
[016-3b]
 是自太甲不惠阿衡以至於營于桐宫而歸于亳史
 官述其本末之詳非是伊尹之嘉太甲而作是篇也
 中篇曰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
 于亳則其所以不明者惟在於即位數月内耳故至
 於終喪則已悔過自艾而被冕服以歸于亳太史公
 乃謂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亂德於是伊尹放于桐宫
 其說皆與經文不同盖未嘗真見古文尚書而妄為
 之說班孟堅於孔安國傳又謂安國為諌議大夫授
[016-4a]
 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
 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夫遷實未嘗見古文書
 其史記所序惟伏生書耳而孟堅乃以謂其多載此
 又孟堅之失也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
 謂太甲既立數月不用伊尹之言不明居喪之禮也
 桐宫湯之葬地也太甲既背伊尹之訓不可以言語
 口舌争矣於是使之往居墓側加之以放逐之名致
[016-4b]
 之於憂患之地以作其憤悱之意至於三年喪服已
 畢而能悔過遷善克終允德於是自桐宫復歸于亳
 而思用伊尹之言也故曰三年復歸于亳思庸自始
 立至於放而復歸伊尹每進言以戒之史序其事以
 作太甲三篇雖實史官之所序而其所言則皆伊尹
 之言故推本其言所自出而曰伊尹作太甲三篇首
 尾序述以盡出於伊尹之手也
伊尹作太甲三篇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016-5a]
 伊訓肆命徂后太甲三篇咸有一德皆是太甲末年
 商史所録故其叙述先後本末相屬成文若史家本
 紀之所載也但其簡冊繁重故分而為七耳惟嗣王
 不惠于阿衡此文勢與上篇伊訓肆命徂后相屬盖
 自太甲之立伊尹所以丁寧嗣王激切論興亡禍福
 之理以告戒之者可謂深切著明矣然誨爾諄諄聽
 我藐藐曽無從順之意也其下流之性所以陷溺其
 心者深故言雖切而未易入也伊尹自湯伐桀之時
[016-5b]
 既為相矣及太甲既立實以冡宰總百官其曰阿衡
 者尊之之稱也猶周以太公為尚父齊以管仲為仲
 父也髙宗命傅說其稱伊尹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
 王保衡即伊尹也古者大臣居人主之左右輔翊主
 德者盖有阿衡之名王莾依放古制建公輔之官甄
 邯為太保劉歆為少阿甄豐為太阿以是知阿保皆
 師傅之官尊之之稱也伊尹稱阿衡盖其一時所以
 極其推尊之意者其義則無傳焉孔氏曰阿倚衡平
[016-6a]
 言湯倚而取平王氏云保其國如阿平其國如衡此
 皆是隨字立義未必得其當時所以命名之㫖猶毛
 氏解尚父曰可尚可父云爾
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
宗廟罔不祇肅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
 作書者作為簡冊之書以陳其所勸戒之意若後世
 之章䟽也漢世簡冊未變故其以章䟽進說於上者
 以皂囊封之謂之上封事盖其所由來逺矣楊子曰
[016-6b]
 捈中心之所欲通諸人之㗲㗲者莫如言著古昔之
 昬昬𫝊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盖古人之所以宣其
 意者惟書與言爾伊尹明言烈祖之成德訓于王此
 其言也自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下則其書也漢孔
 氏云顧謂常目在之諟是也唐孔氏曰諟與是古今
 之字異故變文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視是天
 之明命常目在之以顧為常目在之理固然也至以
 諟為是非之是則又無所據王氏曰諟以言其不違
[016-7a]
 蘇氏曰以言許人曰諟亦皆是率意而為此說未敢
 以為信詳考經意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但謂天之
 明命吉凶善惡皆以類至其福善禍淫若影響之應
 形聲先王知命之可畏也如此故其兢兢業業洋洋
 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雖一言一動皆不敢忘也
 詩曰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昊天
 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此則顧諟之意
 也惟知其天命之可畏顧諟而不敢忘故上以承于
[016-7b]
 天神下以承于地祇以至社稷宗廟無不致其祗肅
 盖其所以事鬼神者出於其嚴恭祗事之誠心而不
 區區於犧牲玉帛之間矣惟其誠意之孚如是故其
 馨香之德感于神明而天監之遂集天命於其身使
 之克夏以有天命而撫綏萬方之民也蓋成湯之所
 以由七十里而有天下其恭則自於寅畏上天之命
 其事則見夫致恭盡禮於祭祀之間洞洞乎屬屬乎
 如弗勝如將失之則其感格于天地鬼神之意受明
[016-8a]
 命以式九圍非自外至也商道事神明鬼之俗盖出
 於此此盖成湯之所以詒孫謀以遺後世者故伊尹
 作書以戒嗣王首及於此也
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肆嗣王丕承基緒惟尹躬先
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後嗣王罔克有終
相亦罔終嗣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沗厥祖
 惟成湯盡其寅畏兢兢業業之誠以膺上天之所眷
 命撫綏萬方故我能以左右輔翼之以奄宅此天下
[016-8b]
 之衆故嗣王得以大承基緒盖謂非湯之自能克慎
 厥德則雖伊尹亦無所致其左右之力而嗣王亦無
 以享其盈成之業也尹伊尹名唐孔氏曰孫武兵書
 及吕氏春秋皆云伊尹名摯則尹非名也今自稱尹
 者盖湯得伊尹正天下故號曰尹人皆呼之為尹故
 亦以尹自稱禮君前臣名不稱名者古人質直不可
 以後代之禮約之此說不然伊尹每自稱必曰尹躬
 則其君前臣名也審矣孫武吕氏春秋之言非所以
[016-9a]
 為據也前既言成湯自慎其德然後伊尹得以左右
 之然其義猶未盡也詩曰商鑒不逺在夏后之世其
 君相之間所以克終與不克終可以為鑒而盡其義
 也夏都安邑其地在亳之西故謂惟我尹躬見此有
 夏先世之君自能以忠信而有終故其相亦能克終
 周忠信也論語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
 氏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忠信而謂之周者施博士
 曰作偽者心勞而日拙則當缺露而不周忠信則無
[016-9b]
 偽矣自能周而無缺此說是也其後世之嗣王謂桀
 也既不能以忠信自周而有終故相亦不克終盖相
 之所以克終者惟係諸君而已君有終則相得其終
 君罔克終則相亦罔終矣伊尹言此者盖謂湯之顧
 諟天命盡其恭敬以事天地社稷宗廟可謂自周有
 終矣故我得以左右厥辟宅師而有終也今太甲承
 湯之基緒苟不能以忠信有終則我亦何以克終哉
 言欲使我能致其克終之效惟在嗣王先能有終而
[016-10a]
 已故又繼之曰嗣王戒哉言不可以不戒慎也所以
 戒慎者當敬爾為君君不敬其為君則將忝辱爾祖
 矣
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旁求俊彦啓廸後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慎乃儉德惟懐
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祖攸行
惟朕以懌萬世有辭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惟大人為能
[016-10b]
 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伊尹作書以戒太甲其反覆所陳
 若此者盖太甲至於欲敗度縱敗禮殊不以社稷之
 安危為念者其意必以謂伊尹之力足以任天下之
 重吾雖盤樂怠傲然有伊尹在必不至於亡也故伊
 尹為之稱其祖成湯慎德於先然後已得以左右之
 於後夏之先世能以忠信有終則相亦惟終其後嗣
 王不克有終則相亦罔終且告以辟不辟忝厥祖盖
[016-11a]
 以謂苟不能盡其為君之道則我亦末如之何矣意
 此盖以格其心之非也漢昭帝薨霍光迎昌邑王賀
 賀亦恃有霍光為之輔佐故其即位以後行淫亂益
 甚凡二十七日而為光所廢其見廢也謂霍光曰聞
 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彼盖以謂我
 雖無道而光猶可恃以不失其天下也太甲之意諒
 亦如此然伊尹之於太甲則為之稱道今古以教誨
 之至於再三而猶不改然後營桐宫而使居之卒至
[016-11b]
 於克終允德而霍光之於昌邑王直廢之而已烏覩
 所謂格君心之非者哉不格其心之非而遂廢之廢
 之而更立君而田延年以謂是舉也合於伊尹之廢
 太甲光遂信以為誠然光之不學無術也如此孔子
 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盖上智不可移而為愚若堯
 舜之不可與為惡是也下愚不可移而為智若桀紂
 之不可與為善是也苟智而未至於上智愚而未至
 於下愚皆可移也故智者而與之為惡則將移而為
[016-12a]
 惡愚者而與之為善則將移而為智此則謂中人之
 性以其可上而可下也太甲實中人之性也伊尹知
 其性之可移而為智故諄諄然以誨之則冀其改過
 以遷善然其所性雖可移而未易移也故誨之諄諄
 聽我藐藐而有類夫下愚之不移者盖由其所䧟溺
 者深故其移之為難惟其有可移之理而移之為難
 是雖終於克終允德而其始也則猶罔念聞於伊尹
 之言也薛氏曰王惟庸者王當思而用之也罔念聞
[016-12b]
 者心不是念耳不是聽也王雖罔念聞而伊尹所以
 繩愆紏繆格其非心之意不可以已也故於是又申
 前之義以謂先王所以授我以遺孤之託凡欲使我
 以道德仁義輔導爾子孫而已今至於欲敗度縱敗
 禮則是我之所以輔翼者不至而負乃祖所以寄託
 之意為罪大矣故為之詳陳所以祗厥辟之義其言
 寛而不廹遜而不怒優游饜飫以入之也昧晦也爽
 明也昧爽者或晦或明也或晦而或明未旦之時也
[016-13a]
 言先王於未旦之時大明其德正心誠意養其平旦
 之氣以待平明出而聼朝也其所以孜孜汲汲不遑
 寧處者無他惟欲旁求俊彦之士以啓廸爾後世之
 子孫而已盖古之所謂託六尺之孤者非特扶持其
 位使之不傾而已必使之成就其德正之直之輔之
 翼之以格其非心使之知創業之艱難念守文之不
 易而為成德之主斯無負於寄託矣如太甲成王皆
 中材之主伊周受託於湯武而相之皆能使其德之
[016-13b]
 成就而為一代之顯王盖湯武之所以託之者如此
 而伊周所以不負其所託者亦以此至於後世所謂
 受遺託孤者則不復論其德之如何惟冀其位之不
 失而已如霍光諸葛孔明世皆以伊周許之予嘗觀
 此二人者其忠義之心誠無負於國家社稷其視曹
 孟德司馬懿軰欺人孤兒寡婦而奪之位譬如霄壤
 之殊而較於伊周之事則非二子之所及也何則不
 能啓廸其主之德以格其君心之非使為成德之主
[016-14a]
 而徒屑意於事為之末則僅能使其位之不傾而已
 故伊尹論其所以授寄託於先王者則以啓廸後人
 為言盖所以成就爾太甲之德者是湯之所以望於
 我也湯之所以望於我以啓廸後人者其任固専於
 伊尹而曰旁求俊彦者以見湯之立賢無方其所賴
 以啓廸者衆也惟伊尹與其一時之俊彦咸以啓廸
 為任而今也太甲欲敗度縱敗禮誨之諄諄聽我藐
 藐則是將隕越厥命以自取覆亡雖有俊彦亦末如
[016-14b]
 之何矣欲無越厥命以自取覆者則在於求其所以
 自顚覆之道而反諸其本故曰慎乃儉德惟懐永圖
 此盖所以啓廸之也秦為宫室之麗起咸陽而西離
 宫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而其後世曽不得聚廬
 而託處為馳道之麗東窮燕齊南極呉楚隐以金椎
 樹以青松而其後世曽不得蓬顆以蔽冢而託𦵏自
 古人君侈靡之極者無如秦而亂亡之速子孫無置
 錐之地亦莫若秦盖奢侈敗亡之徴也禹卑宫室菲
[016-15a]
 飲食惡衣服豈故為是儉陋而已哉誠知夫懷永圗
 者必自夫慎乃儉德故也太甲欲敗度縱敗禮盖已
 昩夫所謂永圗矣苟其駸駸焉日入於奢侈而不知
 反則至於越厥命以自覆亦豈難哉故所以格其非
 心而反之於善者則蔽以一言謂欲懷永圗必自夫
 慎乃儉德可謂切中其疾夫人臣之進諫於君如醫
 者之用藥惟其切中所受病之處苟為以寒益寒以
 熱益熱則是促人之死而已如漢之武帝可謂窮奢
[016-15b]
 極侈而不知紀極矣而董仲舒對䇿於其時以謂儉
 非聖人之中制者此則與夫公孫𢎞所謂人主病不
 廣大人臣病不節儉者無以異也議者論仲舒之䇿
 緩而不切以此言觀之則其言豈非緩而不切也哉
 慎乃儉德惟懷永圗言之於太甲縱欲之時可謂不
 費辭矣能懷永圗以慎乃儉德則神全氣定不為外
 物之所變遷其心安然而不撓然後可以泛應萬機
 之務而無有過舉矣故繼之曰若虞機張往省括于
[016-16a]
 度則釋此言應物之審也機弩牙也括矢括也度其
 所準望盖正鵠也弩之發者在機矢之所中者在括
 苟能虞機而張之省括于度而釋之使機必應于括
 括必應于度則百發而百中苟此三者差之於毫釐
 之間則失之者在尋丈之外矣楊子曰修身以為弓
 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其立
 意正與此同所謂奠而後發者則虞機省括之謂也
 夫其應物之審如此故能欽厥止以率乃祖攸行夫
[016-16b]
 為人子孫者孰不欲率其祖之所行苟使應物不審
 而不能敬其所止則其心蕩然無所適從而小人之
 善紛更者得以進其嘗試之說於是變亂先王之政
 刑至於小大而天下始大亂矣伊尹之告太甲其序
 如此者盖太甲之不明也由其不惠于阿衡故至於
 欲敗度縱敗禮由其縱欲以敗度禮故至於顛覆湯
 之典刑是以其啓廸之也首告以先王所以旁求俊
 彦遺爾後人次又告以儉德之為可永圗末遂告之
[016-17a]
 以欽厥止率乃祖之攸行盖其所以繩愆紏繆格其
 非心者不可不推本其所以然者也王能如此則我
 伊尹之心乃可以喜恱其無負先王之所寄託而至
 於萬世猶有辭也有辭盖謂為萬世之所稱也是所
 謂相亦惟終者也苟使嗣君終不能改過自艾則越
 厥命以自覆而商之社稷遂不復存則相亦罔終矣
 尚何至於萬世有辭也哉
王未克變伊尹曰兹乃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
[016-17b]
營于桐宫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宫居憂克
終允德
 伊尹雖丁寧懇切如此而王猶安於不善未能變也
 故伊尹以謂此乃習於不義之事且將失其所固有
 之性而淪於惡習且將與性俱成於惡矣夫苟其所
 固有之善猶有存者則其所以諄諄以誨之者如此
 之深切著明豈不少悟而知所愧恥者哉今也曽是
 莫聽安其危而樂其所以亡者則是不義之習殆將
[016-18a]
 成其性若其固有者矣豈復可以言語而動之哉故
 當此時可以勢動而不可以理聽也故惟使之弗狎
 習于弗順之事而放僻邪侈之習皆無因而至前則
 其外馳之心息矣而又有以動其哀戚之情而作其
 愧恥之意是以孝敬之心油然而生矣雖不暇諄諄
 而誨之而其反於善也盖有不期然而然矣故曰予
 弗狎于弗順營于桐宫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盖
 於是營之於成湯之墓側而使居之以密邇先王而
[016-18b]
 思其訓無使終迷而不反也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
 而民哀既奪其所嗜好之習而致之於哀戚易感之
 地放逺小人之黨擇賢俊而與之居彼其至於自怨
 自艾處仁遷義盖理之必然也王於是而往桐宫而
 居憂卒能思念其祖而終其信德也孟子曰教亦多
 術矣予不屑之教誨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盖君子
 之教人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逹材者有答
 問者有私淑艾者若夫道之而弗從誘之而不逹而
[016-19a]
 君子猶不忍棄也而私以善淑之使之憤悱啓發入
 於善而不自知此不屑之教誨也王制論先王之教
 民其不帥教者命國之右鄉移之左左鄉移之右不
 變移之郊又不變移之遂又不變然後屏之逺方終
 身不齒此皆不忍絶之於自棄之域而私以善淑之
 盖所謂不屑之教也伊尹之於太甲誨之諄諄聽我
 藐藐度其不可以教也則營諸桐宫而使居焉以感
 動其憂戚之心終以克終允德非不屑之教而何然
[016-19b]
 而以不屑教之而其名曰放者盖其所以欲敗度縱
 敗禮道之而弗從誘之而弗逹者彼以為伊尹受成
 湯寄託之重以天下為己任我雖無道而有伊尹必
 不至於亡也其所見如此非有以摧折激勵以生其
 憂患之心則若存若亡終不可得而正也故其遷之
 於桐宫命之曰放盖示以將廢而不得立彼知其將
 不得立也於是憤悱而反於善此其所以為教也然
 則使太甲而終不改則奈何是亦廢之而已盖其遷
[016-20a]
 於桐宫也既處之於人情天理之極以觀之矣於人
 情天理之極而不知自反焉是無所可望也已古之
 人將知人君之德必於其哀戚之所感動者而觀之
 當哀戚而不哀戚豈復可以君天下乎魯襄公卒欲
 立公子禂穆叔不欲曰是人也居喪而不哀在慼而
 有嘉容是謂不度不度之人鮮不為患武子不聽卒
 立之比及葬三易衰衰祍如故衰而昭公卒以不終
 漢成帝為太子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弔元帝感悲不
[016-20b]
 能自止而太子殊不哀元帝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
 可奉宗廟為民父母乎而成帝卒為漢室基禍之主
 盖人情天理之極苟為有人之心者則宜於此焉變
 矣於是而不變尚何望焉使太甲居桐宫遭放黜而
 憤悱哀戚之心不由是而感發則雖與天下共廢之
 可也惟其困於心衡於慮而後改作也故終有天下
 為商太宗天下萬世仰其德之無斁是放之之效也
 世徒知伊尹之放其君而不求其所以放之之意則
[016-21a]
 是伊尹不免於慙德而亂臣賊子亦將以之為口實
 矣故孟子發明其心以貽天下後世曰有伊尹之志
 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也此言簡而盡矣
太甲中       商書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
 曽子曰愼終追逺民德歸厚矣先王之所以制為喪
 祭之禮豈苟為是文飾而已哉盖以孝慈之心人皆
 有之民之所以生厚者其本在於此故先王之制禮
[016-21b]
 使民知喪以慎終祭以追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
 存以反其所謂孝慈之本苟其心之所固有者油然
 而生則自能歸厚矣太甲即位之初般樂怠傲不明
 居喪之禮伊尹推本其心術之所蔽惟其孝慈之心
 不篤故至於是遂乃營桐宫之地使之往居焉盖使
 之慎終追逺以生其孝慈之心而反之於忠厚也彼
 太甲之性既非下愚之不移而一旦去其般樂怠傲
 之習寢苫塊啜粥面深墨以居始雖出於勉強不得
[016-22a]
 已而為之及其乆也則其固有之性發於哀戚之間
 殆有不期然而然者故及其終喪也則既能處仁遷
 義非復昔日之太甲矣故伊尹於是迎之以歸當是
 時也以天時言之則適當夫三年之喪畢冢宰之攝
 國事至是而可以歸政以人事言之則太甲徂桐宫
 居憂密邇先王其訓至是而亦可以即政矣伊尹可
 以歸政太甲可以即政天時人事於是而合此所以
 順天人之望而迎之以歸也太甲以元年十一月居
[016-22b]
 仲壬之喪至此三年十二月朔盖二十五朔祥禫之
 祭已畢於前月至是則可以變凶而即吉矣故伊尹
 以吉服奉之以歸于亳也周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
 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衮
 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
 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𤣥冕六冕冕皆有服其服
 皆𤣥衣纁裳此但云冕服不言其冕之名漢孔氏但
 以冕為冠亦無明說唐孔氏云天子六冕大裘之冕
[016-23a]
 祭天尚質弁師惟掌五冕備物盡文惟衮冕耳此盖
 衮冕之服義或然也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盖於是
 除喪即位而始踐天子之位也
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
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王之歸亳盖喜其能處仁遷義而不墜成湯之業也
 於是作為簡冊之書以稱美之曰民非君則無能相
 胥正以生不能相胥正以生則亂矣君非民則無以
[016-23b]
 君四方無以君四方則亡矣言君民之勢相待以存
 也夏之民惟其遭桀之亂不能相正以生故相率而
 去以就湯而君之湯以民之歸之故遂以君四方而
 有天下盖民之情至於亂而無以正之則固擇夫能
 正之者以為君之而賴之以君四方矣太甲之始不
 明厥德斯民已擇其所以能正之者而君之若去桀
 而從湯矣當是時雖伊尹亦末如之何也故太甲之
 不明於初是乃取亂亡之道也有可以取亂亡之道
[016-24a]
 而卒能處仁遷義以念成湯之訓此豈人力之所能
 為哉盖以皇天之於商家眷顧佑助之不使成湯之
 業再傳而遂亡也故天誘其衷於冥冥之中使嗣王
 克終厥德則民所賴以生者不失其正之之望矣民
 不失其所望我商家之所以君四方者又可以保之
 而不失矣是誠萬世無彊之休羙也夫太甲之所以
 能終厥德者是誠伊尹之力也盖非營桐宫而使居
 之致之扵哀慼之地加之以放逐之名以作其憤悱
[016-24b]
 之志則太甲亦終為下流之歸而已而其所以奉之
 歸亳作書以序其意乃以為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
 克終厥德雖實一時謙抑之意然君子能致人於悔
 過遷善之地而不能必其人有悔過遷善之心伊尹
 之始事湯盖嘗五就桀矣豈非以夫民所賴之胥正
 以生者在桀將欲使之遷善悔過而不失其所以辟
 四方之道乎其所以事桀者雖不得而盡見然以夫
 所以成就太甲之德者而觀之則其於桀五就之而
[016-25a]
 不厭所以使之遷善逺罪者必已盡其道矣而桀之
 下愚終無自怨自艾之意故伊尹不得已相湯而伐
 之今也太甲乃能聽其訓己之言而克終允德非天
 之眷佑有商疇克爾哉竊謂天之於人其吉凶禍福
 之間若未嘗有切切然與於其間者然而要其所終
 而究其成則實未嘗有錙銖之差積善之家必有餘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成湯之孫宜其餘慶之所
 鍾無有不善者而太甲為之孫秦始皇之後宜其餘
[016-25b]
 殃之所逮無有令淑之人而扶蘇為之子太甲為之
 孫冝商祚遂至於亡矣然而成湯以寛仁之德伐夏
 弔民以有天下其善之所積者厚矣豈應一再傳而
 遂亡哉故雖太甲欲敗度縱敗禮而終克終允德以
 守成湯之業此無他以湯之社稷有必存之理則雖
 太甲為之孫而終不亡也扶蘇之仁厚而為秦始皇
 之子則秦若可以存矣然始皇虐用其民以殘虐嗜
 殺而得天下其不善之所積者厚矣苟使扶蘇立則
[016-26a]
 秦未可以遽亡也故始皇崩於沙丘而扶蘇卒以得
 罪重之以二世之暴戾而秦遂以滅此天實以秦之
 社稷有必亡之理則扶蘇為之子而終亦不得存也
 論至於此則是天地報應之理雖若眇忽茫昧而不
 可曉及要其極致而究其所以然則不啻若影響之
 應形聲可不戒哉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
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
[016-26b]
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圗惟厥終
 拜手首至手也稽首首至地也既首至手乃復申頭
 以至於地欽之至也臣之於君則有此禮太甲之於
 伊尹而拜手稽首者盡欽於師保故其禮如此蜀先
 主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太甲拜手稽
 首於伊尹是亦事之如父也非其事之如父則其放
 之也安得不怒其復之也安得而不憾彼商人之見
 其或廢或立皆在其掌握亦安得而不疑也哉太甲
[016-27a]
 既拜手稽首矣於是悔謝前過而述其自怨自艾之
 意以謂予小子不明于己之德喪其固有之良心而
 自致於不類不類猶不肖盖謂喪其德而失人道之
 正也詩曰克明克類惟克明然後能克類既不明于
 德所以自厎不類也惟其自厎不類故欲敗度縱敗
 禮以速戾于厥躬王氏曰欲而無以節之則敗度縱
 而無以操之則敗禮欲而無以節之謂廣其宫室侈
 其衣服之類縱而無以操之謂惰其志氣弛其言貌
[016-27b]
 之類此說比先儒為長要之多欲者必縱肆縱肆者
 必多欲不類之人必有此二者之失故其至於敗度
 敗禮而不自反則召罪戾於其身也速戾于厥躬盖
 指放于桐宫之事也孽災也違逭皆逃避也天作孽
 謂已無以致之而其災出於天之所作者盖無妄之
 災也此則可以違避若乃欲敗度縱敗禮則是自作
 之災孽也其召戾于厥躬必矣此則不可逃矣孟子
 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
[016-28a]
 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夫人必自侮
 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國必自伐而後
 人伐之遂引此言為證盖為國家者苟有畏危亡之
 心常思兢兢業業以維持之而我無以致危亡之道
 則雖有天作之災吾猶可恐懼脩省而避之苟其咎
 自我作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於是自取
 之而已其危亡之至豈可得而逃哉孟子之言所以
 申明太甲之意以諭後世也太甲云我之所以速戾
[016-28b]
 于厥躬者盖自作之咎既往者背違師保之教訓不
 能脩德於其初矣尚有賴於伊尹正救之德圗謀其
 終以逭夫自作之孽也盖於是始知伊尹之忠而望
 其啓沃即序所謂思庸者也夫伊尹云太甲克終厥
 德盖以謂皇天眷佑有商之所致至太甲言其不明
 則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不以其所不明
 者歸之於天何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
 者命也古之人所為非其力之所能致者然後歸之
[016-29a]
 於無可奈何而委分於天如伊尹之於太甲能言烈
 祖之成德以訓之至於不改又諄諄而誥戒之至於
 又不改則營桐宫而居之其所以自盡者能如是而
 已矣至於克終允德則非伊尹之所能必也而太甲
 遂能克終允德豈非天乎若夫太甲之自厎不類欲
 敗度縱敗禮實自為也豈莫之為而為之者哉實自
 致也豈莫之致而至之者哉故其孽皆自作之孽而
 不可以歸於天也如以自作之孽而歸之於天則人
[016-29b]
 事廢矣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受曰天既訖我
 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
 天性不廸率典而紂答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殷之
 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夫祖伊言天之命而紂
 亦言天命祖伊乃以為紂責命于天而深陳其不可
 者盖命非人主之所言也安危存亡之勢皆於己取
 之而已矣苟為責命于天而謂已無預乎事則無復
[016-30a]
 有悔過遷善之心矣若夫人臣之於君雖在我者能
 盡夫為臣之道而從與不從在夫君從之則安且治
 不從則危且亂從與不從之間而治亂安危分焉非
 己之所能必也伊尹之言太甲從之者天也祖伊之
 言紂不從之者亦天也故二子可以言天若太甲與
 紂不可以言天矣太甲以為自作孽遂終厥德紂以
 為我生不有命在天故至於亡學者觀諸此則可以
 知天命之所自出矣
[016-30b]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于下惟明后先王子
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恱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
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
接下思恭視逺惟明聽德惟聦朕承王之休無斁
 伊尹於是而盡敬於太甲拜手稽首以致其言而又
 陳其所以告戒之意也孟子曰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辭遜之心
 人皆有之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
[016-31a]
 始然泉之始逹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人有仁義禮智也豈以獨善其一身而
 已哉其心擴而充之使其四端之充實輝光發見於
 外使四海之人咸受其賜然後為能盡其性之所固
 有此古聖人之治天下所以始於致知格物正心誠
 意以修其身矣而遂舉斯心以加諸彼至於家齊國
 治而天下平也太甲之居於桐宫既能自怨自艾處
 仁遷義以聽伊尹之訓已其於欲敗度縱敗禮以速
[016-31b]
 戾于厥躬者亦已悔而不復為矣於是伊尹以冕服
 奉之以歸于亳始踐天子之位於是時也既能處仁
 遷義則是既以伊尹之訓正心誠意以修厥身而成
 其允德矣故在夫以其仁義禮智之實擴而充之使
 天下咸受其賜然後為能盡為君之道是以伊尹於
 其始踐位既言君之與民其勢相須以生盖其為皇
 天之所眷佑克終允德以為萬世無疆之休矣於是
 又欲善推其所為以惠及斯民也故遂告之曰人君
[016-32a]
 之正心誠意以修厥身必使允行之德協于羣下之
 心然後可以為明后也蘇氏曰允德信有德也下之
 協從從其非偽者盖欲天下中心恱而誠服苟非其
 德出於固有之誠心未有能至者既言其理之如是
 於是又以祖成湯之允德所以協于下者發明其意
 而盡其義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
 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盖先王之治天下所以
[016-32b]
 能使天下中心恱而誠服者無他惟其不忍人之政
 出於不忍人之心而已其愛養百姓之心惟恐一夫
 之失其所視民之有困窮而無告者哀矜惻隐若已
 實致之於困窮之地者故其愛惠之心也若子然既
 視之若子矣豈有不能盡其所以撫字鞠育之道哉
 故困窮之民先王之所以受天命之本於困窮而能
 子惠之則其深仁厚澤無所不被盖可見矣惟其子
 惠及於困窮則斯民信其有愛人利物之心矣故服
[016-33a]
 其命令而罔有不恱也罔有不恱則欲以為君矣故
 當時與湯同為諸侯者皆鄰並而有邦矣湯所有者
 惟亳之民以湯為君者亦惟亳之民今也湯之德惠
 及困窮故鄰國之民非湯之所有者亦皆以湯為君
 而望其來曰徯我后后來無罰盖是時諸侯之邦皆
 化於桀之虐政峻法以荼毒斯民民墜塗炭不獲保
 其生而湯之在亳獨以仁政至於困窮之民無不被
 其澤者其深仁厚澤雖其所施者未出於亳邑而其
[016-33b]
 惻怛愛民之意已固結於天下故鄰國之徯之也曰
 我后之來其無刑罰也必矣此其所謂允德協于下
 者也予竊以謂孟子之游諸侯大率用此意盖是時
 諸侯皆以暴虐為政非使民以攻戰則厚賦斂以虐
 之嚴刑罰以脅之孟子之意以謂今之諸侯苟有行
 仁政者則諸侯之為暴虐者皆為之驅民而歸之矣
 故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如有不嗜
 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又曰彼奪其
[016-34a]
 農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
 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又曰信
 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
 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大凢此皆伊
 尹所謂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后后來無罰之意
 也惟湯之子惠困窮而其允德協于下其見於已然
 之效者如此今也太甲繼之既能處仁遷義克終允
 德矣將欲擴而充之使民服厥命罔有不恱亦如成
[016-34b]
 湯之時豈有他哉惟在勉之而已故繼之曰王懋乃
 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謂惟其不豫怠以勉其德則
 至於成湯亦不難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
 日新湯之所以懋其德者其新之又新也如此豈有
 一時之豫怠也哉故欲懋乃德則當視乃祖之所以
 又日新者無時豫怠則其德愈崇而民無不被其澤
 矣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逺惟明聽德惟聦此又告
 之以懋乃德之實也為湯之子孫而欲懋其德以子
[016-35a]
 惠困窮使民服厥命罔有不恱苟非孝恭以立本聦
 明以致用其安能使其民被其澤哉故其上承祖宗
 之託則其奉之也不可不思孝下膺臣民之歸則其
 接之也不可不思恭奉先思孝則能懋乃德視乃厥
 祖無時豫怠矣接下思恭則能子惠困窮使民服厥
 命罔有不恱矣然人君以眇然之身處於九重之上
 垂旒蔽明黈纊塞聦而欲盡知四方情偽以子惠其
 困窮非其聦明足以察見人情之好惡則其聞見止
[016-35b]
 於耳目所接之地而已故又在夫明足以視逺聦足
 以聽德然後為盡明曰視逺聦曰聽德者唐孔氏曰
 視戒見近迷逺故言視逺聽戒背正從邪故曰聽德
 各準其事相配為文此說是也而未若林子和之說
 為善子和云髙其目所視者逺然後可以為明下其
 耳所聽者德然後可以為聦此盖言聦明之用其所
 施者有不同故也既能孝恭以立本聦明以致用則
 為君之道盡矣其能擴而充之者斯可以協于下矣
[016-36a]
 伊尹之所以望大甲者既得之矣故終之曰朕承王
 之休無斁言我承王之休美無有厭斁者也
太甲下       商書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
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德惟治否
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
惟明明后
 申重也伊尹於是重誥于王以盡其所以警戒之意
[016-36b]
 盖優游饜飫欲其入之深而不背也書之六體典謨
 訓誥誓命之文雖曰其體有六亦無截然為謨為訓
 為誓為命之理盖其體亦有相參混者如太甲三篇
 與伊訓皆是伊尹訓太甲言盖皆訓體也而此篇曰
 伊尹申誥于王則訓之與誥義亦相通盖此二字亦
 皆是有所警戒之意無逸曰古之人猶胥訓誥則是
 二字之義盖不相逺學者於此尤不可以穿鑿通之
 也嗚呼者歎而發其辭也古人有言曰善亦何常師
[016-37a]
 之有蹈之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惟善與不善之
 無常也故太甲始也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
 可謂其心為小人之歸矣而其一旦幡然而改則遂
 能克終允德以聽伊尹之訓已此有以見其不善之
 無常也然雖幡然改於不善而徙夫善而其中人易
 流之性常為放僻邪侈之所變遷安能保其終不至
 於棄其善以從於不善也故伊尹懼夫善之無常也
 則為之稱道夫天人神鬼所以禍福吉凶向背之際
[016-37b]
 惟在善不善之間盖所以警動其恐懼修省之意而
 欲成其克終之善也惟天無親民罔常懷鬼神無常
 享盖言天之所親民之所懷鬼神之所享皆無常也
 其所以無常者盖有德則親之懷之享之無德則不
 親不懷不享矣故曰克敬惟親懷于有仁享于克誠
 盖謂惟有德則可常也敬仁誠皆是有德之名但變
 其文耳惟天與鬼神之所親享民之所懷其無常也
 如此則人君所處之天位可謂難矣其所以難者盖
[016-38a]
 有德則治否德則亂故也所以德惟治者以與治同
 道罔不興故也所以否德則亂者以與亂同事罔不
 亡故也治曰同道亂曰同事言治之難而亂之易也
 蘇氏曰堯舜讓而帝子噲讓而絶湯武行仁政而王
 宋襄行仁義而亡與治同事未必興也必同道而後
 興道同者事未必同也周厲王弭謗秦始皇禁偶語
 周景王鑄大泉王莽作泉貨紂積鉅橋之粟隋煬帝
 洛口諸倉其事同其道無不同者故與亂同事無不
[016-38b]
 亡矣此說為盡大抵伊尹之誨太甲每告之以成之
 甚難而壞之甚易故始之所訓者則謂爾惟德罔小
 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至此又曰與治同
 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欲與治同道非大德不
 可也苟與亂同事以不德之小者足以墜厥宗矣此
 皆伊尹至忠之訓也夫與治同道則興興之之難也
 如此與亂同事則亡亡之之易也如此將欲同其所
 以治之之道而不同其所以亂之之事者無他惟在
[016-39a]
 謹其所與之人而已所與者君子固與治同道矣所
 與者小人則與亂同事矣能終始之際謹其所與君
 子而不使小人得以乘間而進惟是明明之主明明
 者明之至也
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兹
哉若升髙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荀子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自古治亂之所生
 必自夫君子小人進退之間然人主即政之始銳意
[016-39b]
 於治則往往多用君子及其享富貴之日乆驕縱之
 心日生而忘其禍亂之機故每至於用小人小人既
 用則天下由是亂矣盖始用君子而卒用小人者此
 中材庸主之通患也故其國家亦皆始治而終亂且
 以唐室觀之髙宗始與長孫無忌禇遂良則治終與
 李義府許敬宗則亂明皇始與姚宋則治終與李林
 甫楊國忠則亂德宗始與崔祐甫則治終與裴延齡
 盧杞則亂憲宗始與杜黃裳裴度則治終與皇甫鎛
[016-40a]
 程异則亂此數主者始終之際其用君子小人相反
 如此而治亂之應亦如影響之不差則是安危存亡
 之機果在此而不在彼也太甲雖能自怨自艾處仁
 遷義以聽伊尹之訓已然而亦安能保其終不與小
 人以至於亂天下者哉夫以堯舜之聖聦明睿智出
 於天縱其不惑於小人也必矣然猶且憂驩兜遷有
 苗畏巧言令色孔壬況如太甲中材之主也伊尹論
 君子小人之無常治亂之難易而緫結之曰終始慎
[016-40b]
 厥與惟明明后使太甲知夫安危存亡之本以克慎
 厥終古所謂一言而興邦者此類之謂也伊尹既論
 天人向背之理與夫治亂難易之勢以致其所以誥
 戒之意然猶未足以盡其義也又稱夫其祖成湯知
 夫天之所親民之所懷鬼神之所享不可常也有德
 而與治同道則治無德而與亂同事則亡治亂興亡
 之際如此其不可恃也故於是勉敬其德德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以慎其所與於終始之際無時豫怠是
[016-41a]
 以自七十里興而伐夏弔民以有天下創業垂統貽
 子孫萬世之法為啇家之太祖克配上帝之祀也孝
 經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古者祭昊天上帝必以其祖考之肇造基
 業者為之配盖所以極其尊嚴之道而盡其孝敬之
 儀周之祀明堂以文王配則商之祀以成湯配盖可
 知也此曰克配上帝盖是指其廟為太祖而克配食
 於上帝之祀也必言其克配上帝者盖創業之君其
[016-41b]
 德至於配食上帝之祀則是其始終之際懋敬厥德
 者至是而成矣賈誼陳治安之䇿謂大數既得則天
 下順治海内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没為明神名
 譽之美垂於無窮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
 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大抵論人主之盛德
 必至於鴻名熙號與天地宗廟之祀相為無窮然後
 為至未至於是則天之所親民之所懷鬼神之所享
 猶未敢自必其有常也惟湯之所以兢兢業業克終
[016-42a]
 厥德也如此而太甲繼其有令善之緒當夙夜庶幾
 監視此成湯之所以懋敬者率而行之夫繼世而有
 天下莫不承祖考之緒然有若仲康之世所承者太
 康之緒宣王之世所承者厲王之緒則其欲大有為
 於天下必也有所變更移易而治功不可以遽成太
 甲之所承者湯之緒可謂善矣嗣有善緒則其舉而
 措之天下無難矣長卿曰軌迹夷易易遵也湛恩厖
 洪易豊也憲度著明易則也垂統理順易繼也是以
[016-42b]
 業隆於襁褓而崇冠乎二后盖謂成王因文王之令
 緒故其成德如此其易也太甲之繼成湯亦若是而
 已矣故為太甲者夫復何為哉惟監成湯之德以盡
 其持盈守成之志則何施而不可哉自此而下於是
 丁寧反覆告之以嗣守成湯之令緒持盈守成之道
 也夫成湯之所以懋敬厥德至於克配上帝者夫豈
 於一日之間襲而取之哉盖由其明夫物之本末事
 之終始而知所先後故其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
[016-43a]
 至於是也故伊尹欲太甲之監於成湯之懋敬厥德
 則首告之以若升髙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盖以夫
 人之所以升髙陟遐者喻修德者之不可以無漸也
 夫自下而升於髙自邇而陟于遐皆由其跬歩而積
 之積跬歩而不已極其所如往而無跬歩之闊焉然
 後能至未有不積跬歩而能至者故中庸論君子之
 道亦以謂譬如行逺必自邇譬如登髙必自卑盖進
 德修業之喻未有如此之切者成湯之懋敬厥德所
[016-43b]
 以銘於盤盂之上以為朝夕之監戒而曰德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誠知夫所以自修之道如升髙陟遐然
 雖跬歩不可廢也故太甲欲率乃祖之攸行亦惟見
 於躬行之實明夫先後本末始終之序如自下而升
 髙自邇而陟遐不可以陵節躐等而無其序也
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
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嗚呼弗慮胡
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以辯言亂舊政
[016-44a]
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夫既以懋敬厥德如升髙陟遐之不可以無漸然則
 其所當先者果何事哉下焉為億兆之所倚賴一有
 輕之之心則乖離之釁生矣故必難之而後可難之
 者深思逺慮惟恐一夫之失其所也上焉為祖宗之
 所付託一有安之之心則亂亡之機兆矣故必危之
 而後可危之者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氷惟恐
 有一朝之患也無輕民事惟難則民事日益修無安
[016-44b]
 厥位唯危則天位日益安矣夫人君所以懋敬厥德
 自其始而慎之以至於終不越夫此二者而已故繼
 之曰慎終于始言欲謹其終必於其始謹之始之不
 克謹終亦無可見之效矣如升髙者必自下而慎之
 如陟遐者必自邇而慎之不慎其自下自邇而能至
 於髙與遐者未之有也然自古人君之治天下處於
 持盈守成之世亦莫不欲重民事保天位以終始其
 德然往往或至於忽民事而不念以危其位則有始
[016-45a]
 而無終者無他繼體守成之君生於深宫之中長於
 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危未嘗知哀未嘗知懼
 處富貴之極不知下民之疾苦雖自力於為善而至
 於享逸樂之乆海内治安上恬下嬉廓然無事則往
 往好人之順已而惡人之逆已於是謟䛕之言日進
 而忠鯁之義不聞此民事之所以日忘而天位之所
 以日危而德之所以不終也如唐明皇即位姚宋為
 相姚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善守文以持天下之
[016-45b]
 正遂成開元之治及其太平日乆一惑於聲色玩好
 盡忘其平日好賢樂善之心於是張九齡以忠直見
 疎而李林甫楊國忠以諂佞獲用一旦漁陽竊發四
 海橫流而猶不悟觀其與裴士淹論宰相賢否至宋
 璟曰彼賣直以取容耳彼宋璟者乃明皇初年賴其
 忠直以致太平者也至其狎習於小人遜志之言而
 逆耳之諌乆不接於耳也則指之為賣直而不自知
 嗚呼明皇未足道也以唐太宗之英睿盖天錫之勇
[016-46a]
 智而又躬冒矢石䟦履艱難以有天下然至其治定
 功成之後其從善納諌之心亦寖以陵替故魏鄭公
 曰陛下貞觀之初導人使諌三年以後見諌者恱而
 從之比三年強勉受諌而終不平也夫始也導人使
 諌是惟恐人之不逆其志也及其強勉受諌而終不
 平則是欲人之遜其志矣此實溺於宴安之習無敵
 國外患以儆其寅畏之心則其好人之順已而惡人
 之逆已者是人情之常也而非魏鄭公日陳其不克
[016-46b]
 終之漸以類戒之則其至於追咎忠諌之人以為賣
 直取名如明皇天寳之亂亦不難也太甲之居於桐
 宫困於心衡於慮而作也雖既能處仁遷義以聽伊
 尹之訓已而伊尹懼其安於逸樂之乆則或至於好
 人之順已惡人之逆已以寖不克終故告之以慎終
 于始矣又繼之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
 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此盖告之以聽言之道也有言
 逆于汝心是拂耳之言也拂耳之言不可以逆已而
[016-47a]
 遂怒之必以其言而求諸道使其言果合於道則固
 忠直之言也雖逆耳而當從之也有言遜于汝志是
 順耳之言也順耳之言不可以從已而遂喜之必以
 其言而求諸非道果非道則固諂䛕之言也雖順耳
 而當拒之也逆順之際不徇吾好惡之情而一斷之
 於道則君子得以伸其忠小人無所容其姦矣此終
 始謹厥與之要漸也然言之逆順必以道而求之苟
 其心不斷然知夫道與非道之為異則或至於以道
[016-47b]
 為非道而以非道為道矣欲知道與非道之異而不
 惑於是非則奈何亦不過乎慎思之力行之而已故
 伊尹於是又歎其難而曰弗慮則不獲盖欲其深思
 之也弗為則不成欲其力行之也慎思力行則慮而
 獲矣為而成矣此一人所以元良也元良言其大也
 一人大善則知道與非道之别故逆耳之言不可以
 情拒之順耳之言不可以情受之如此則君子在位
 而小人不得容其讒佞於其間此萬邦所以正也孟
[016-48a]
 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
 而國定矣一人元良萬邦以正之謂也至於一人元
 良萬邦以正則伊尹之所以期望於太甲者盡於此
 矣彼太甲能事斯言躬行以懋敬厥德而慎之於終
 始之際則能灼知君子小人之情狀而浸潤之譖膚
 受之愬必不得行彼小人之類進其嘗試之說以變
 亂先王之政刑者將無隙而入矣故終之以君罔以
 辯言亂舊政言先王之舊政可以為萬世常行之道
[016-48b]
 惟小人之辯言為能亂之君不信辯言則舊政不亂
 矣太甲能不以辯言亂舊政則離師傅而弗反矣故
 伊尹得以遂其功成身退之志不以寵利居成功而
 引身告老以歸也君罔以辯言亂舊政則君之道得
 矣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則臣之道得矣君臣各得其
 道則我商家可以保其永乆之年信有休美于無窮
 矣自古膺受遺託孤之任其進退之際可謂至難矣
 盖其德之可以託六尺之孤必也耆年宿德為一世
[016-49a]
 之老成人然後可以服天下之心故其至於功成事
 定也以其年齒論之則可以告老而歸而以事勢觀
 之則或未可以遽去者盖為幼主者類多血氣未定
 趨舎未堅苟其德未能至於離師傅而弗反而吾則
 引身以去使小人得以乘隙而進則將至於辯言亂
 舊政而貽四方之禍矣故召公不恱周公之留輔成
 王而周公反覆再三言其所以不得不留之意者則
 其勢未可以去則亦不得以寵利居成功為嫌也太
[016-49b]
 甲之自桐宫而歸也既能處仁遷義以克終允德矣
 而其當時内外協德無有異心上則無管蔡流言下
 則無頑民之不率教者伊尹之心度其必能終始謹
 厥與不以辯言亂舊政也故諄復明告以堅其心於
 申誥之時而遂示其所以引身求退之意盖如是而
 不能引身而去則為以寵利居成功矣昔霍光受武
 帝寄託輔翼少主昭帝即位方年十四而其時又有
 上官蓋燕之徒懷異志而窺伺神器當此之時不可
[016-50a]
 一日而無光也故方其不引身而去於昭帝之時其
 義為得至於宣帝之立年已長矣其聦明慈仁足以
 獨當萬機之勢而守髙皇之業光可以歸政矣而猶
 執其權者累年寵盛勢極卒成族滅之禍予嘗以為
 光在昭帝之時是周召之勢也在宣帝之時伊尹之
 勢也伊尹不以寵利居成功而光居之所以為不學
 無術也
 
[016-50b]
 
 
 
 
 
 
 
 尚書全解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