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07 尚書全解-宋-林之奇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全解卷二
            宋 林之竒 撰
舜典        虞書
 堯典舜典皆虞書也堯典序云昔在帝堯聦明大思
 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譲于虞舜作堯典舜典序言虞
 舜側㣲堯聞之聦明將使嗣位歴試諸難作舜典考
 其文意若終始相因之辭也葢堯典終於四岳薦舜
[002-1b]
 堯妻之二女將授以天下接於舜典歴試諸難以受
 堯之禪故其序如此
虞舜側㣲堯聞之聦明將使嗣位歴試諸難作舜典舜

 側㣲者孔氏云不在朝廷謂之側其人貧賤謂之㣲
 孟子曰舜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
 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又曰舜之飯糗茹草若將
 終身焉以是觀之則知舜之其居側其人㣲一匹夫
[002-2a]
 耳而史記案世本帝系以為堯與舜同出於黄帝黄
 帝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勾望勾
 望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舜如此則舜者黄帝
 之八代孫葢帝之族姓也豈有帝之族姓而謂之側
 㣲者哉左氏傳載史趙之言曰自幕至於瞽瞍無違
 命舜重之以明徳寘徳於遂遂世守之信斯言也則
 是自督瞍而上皆有國邑以相傳襲尤不可謂之側
 㣲也故當以孟子及書序之言為證歴試諸難者自舜
[002-2b]
 典而下是也舜之釐降二女事之至難莫難於此堯將
 授以天下固斷然無疑矣而將協天人之望故歴試焉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
 堯典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舜典曰重華協于帝二
 典相因而成書也葢堯舜之徳充實輝光之徳充塞
 乎天地之間初無異也而史官欲經緯錯綜以成文
 體故於堯典先言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而後言
 光被四表格於上下葢言堯有如是之徳故能有如
[002-3a]
 是之輝光也舜典先言重華協于帝而後言濬哲文
 明葢言所以有如是之輝光也以其有如是之徳也
 是皆錯綜其體以成文以見堯舜一道非善形容聖
 人之徳美者豈足及此也
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程氏曰濬深宏也哲睿知也文文章也明聦明也温
 粹和也恭恭欽也允信義也塞充實也凡論聖人者
 必取其徳之焕發者而稱之隨其所取不必同也故
[002-3b]
 堯曰欽明文思夫子温良恭儉讓要之皆是聖人之
 徳美也稱之所以見其為聖譬如論玉之美者或取
 其色之温潤或取其質之堅正要之舉其一則知其
 為寳矣此說甚善而王氏以謂堯曰欽明文思者成
 徳之序也舜曰濬哲文明温恭允塞者修為之序也
 故於堯則言性之所有於舜則言學以成之此鑿說
 也據龜山李校書已言其非矣
𤣥徳升聞乃命以位
[002-4a]
 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此所謂𤣥
 徳也岳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此所
 謂升聞也自慎徽五典而下是所謂乃命以位也孔
 氏曰𤣥謂幽濳濳行道徳升聞天朝遂見徴用葢謂
 修之於此而升聞於彼也莊子曰以此處上聖王天
 子之徳也以此處下元聖素王之道也亢倉子曰舜
 之徳之盛為天下君善事父母所致也劉晏曰舜耕
 而田者相遜釣而漁者相與當是時口不設言手不
[002-4b]
 指麾執𤣥徳於心而化馳若神此皆𤣥徳之證也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叙賔于四門四
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伏生以舜典合於堯典慎徽五典而下合於堯典帝
 曰欽哉之文共為一篇至孔安國纂壁中書始釐而
 為二加乃命以位上二十八字由是始為二篇雖釐
 為二篇然慎徽五典之文與帝曰欽哉之文辭意相
 接其實一篇也故序言歴試諸難篇中言乃命以位
[002-5a]
 葢堯試舜以難事凡歴數職皆能其官也慎徽五典
 司徒之事也為司徒而慎徽五典則五典克從宅百
 揆奮庸熙載之任也使揆度百事而百事莫不時序
 賔于四門使典領方岳諸侯之事四岳之職也賔諸
 侯于四方之門而四方諸侯來朝者莫不和睦如詩
 所謂有來雍雍至止肅肅是也凡此所謂使之主事
 而事治也納于大麓所謂薦之於天是也烈風雷雨
 弗迷所謂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也孔氏曰麓録
[002-5b]
 也納舜使大録萬機之政此說不然周官曰唐虞稽
 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則是當堯之時官無尊
 於百揆者大録萬機之政非百揆而何既已納于百
 揆矣又納于大麓必無此理說者以謂麓地名也即
 禹貢所謂大陸既作也又說者以謂麓泰山之足若
 梁父之類然經無明文不可得而見據上文慎徽五
 典而下既是主事而事治此必是主祭之事但不知
 大麓之祭果何祭也王氏云古者易姓告代必無是
[002-6a]
 理要之世代緜逺大麓之地與夫祭於大麓皆不可
 考惟孟子使之主祭之言為可憑爾烈風雷雨弗迷
 有二說孔氏謂隂陽和風雨時各以其節無有迷錯
 愆伏王氏因之遂以謂風之烈而雷雨弗迷者則隂
 陽不失序可知矣太史公以謂山林川澤烈風雷雨
 舜行不迷而蘇氏因之遂以為洪水為患使舜入山
 林相視原隰雷雨大至衆懼失常而舜不迷其度量
 有絶人者天地鬼神亦或有以相之與此二說不同
[002-6b]
 太史公之言渉於神怪然而以理揆之亦有未安夫
 自慎徽五典而下皆試舜之事則納于大麓者是亦
 將試之試之時使入山林川澤安知天之必有烈風
 雷雨而視其迷與不迷乎孔氏謂隂陽和風雨時則
 合乎百神之說但既曰隂陽和風雨時則不應又有
 烈風雷雨也程氏曰無烈風雷雨之迷錯其辭亦不
 順惟孫博士推廣王氏之說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所可推者隂陽之氣矣隂陽以散而生風至於烈風
[002-7a]
 則隂陽之極也隂陽薄而成雷隂陽亨而成雨雷雨
 則隂陽相成之極也隂陽之極多迷而不復常則為
 物之害聖人在上徳足以當天心雖風之烈而雷雨
 不至於迷而害物則隂陽之不失其序此說粗通矣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
讓于徳弗嗣
 既以歴試諸難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
 受之矣於是攝行天子之事而陟帝位者焉故且曰
[002-7b]
 格汝舜格來也猶云來汝說也詢事考言乃言厎可
 績三載孔氏云汝言致可以立功三年矣薛氏言舜
 之始見堯也必有以論天下之事其措置當爾而其
 成當如何者三年而其言驗乃致其功葢唐虞官人
 之法必先察其言然後考其成功之稱否而加黜陟
 焉此所謂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是也曽氏
 謂以事考言之道以理言之則厎可以效言之則考
 不害績績不害考此說雖然非書之意也詢事考言
[002-8a]
 底可績猶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豈有考與績之
 異哉王氏云譲于徳者有徳之人也弗嗣弗肯陟帝
 位以嗣堯也葢以舜之命禹宅百揆而禹譲于稷契
 臯陶命垂作共工而垂譲殳斨伯與命益作朕虞而
 益讓朱虎熊羆命伯夷典禮而伯夷譲于夔龍葢濟
 濟相譲者唐虞之風也
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舜既不獲讓矣故於是以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攝
[002-8b]
 行天子之事也上日孔氏以謂朔日王氏謂上旬之
 日曽氏云所謂上辛上丁上戊之類此二說不同據
 下文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大禹謨言正月朔旦受
 命于神宗則此上日宜為朔旦特史官變其辭而云
 爾猶正月朝㑹謂之元㑹元㑹亦朔日也豈有受命
 于神宗獨用朔日而受終于文祖獨不用朔日乎然
 月令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則元日亦不必為朔
 日也元日既不必為朔日則上日亦不必為上旬之
[002-9a]
 日也曽氏以謂舜之受終其日不可以不卜卜之而
 朔日不吉則用上旬之日下言用朔日葢朔既吉不
 須用他日此說雖長然而世代久逺時日之詳不可
 得而考曽氏之說亦不敢以為必然之論受終于文
 祖者舜受堯之禪終于文祖之廟也受終而不言舜
 者蒙上之文也王氏徒見此文不加舜字遂以謂堯
 受終于文祖李校書云信如王氏之說則下文在璿
 璣玉衡以齊七政亦當屬之堯矣孟子曰堯老而舜
[002-9b]
 攝也又曰舜相堯二十有八載始堯命舜云汝陟帝
 位而又言受終于文祖則是自此以後堯不復有庶
 政矣此論是也文祖者堯之太祖也薛氏云受天下
 於人必告於其人之所從受者此論當矣然而所祖
 之人不可得而知也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
 祖顓頊而宗堯舜典大禹謨皆虞書也既是虞書則
 所稱祖宗必自虞世言之神宗即堯也神宗為堯則
 文祖亦可指為顓頊然而去古逺矣不可以為必然
[002-10a]
 之論唐孔氏云堯之文祖不可強言此亦慎言闕疑
 之義先儒忠厚葢見於此
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在者察也葢與平在朔易之在同璿璣玉衡漢孔氏
 傳云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正後世之渾儀也
 璿璣者以璿為璣也玉衡者以玉為衡也璣徑八尺
 圓周二大五尺象天可以運轉也玉衡横簫也長八
 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葢懸璣以象天而
[002-10b]
 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曽氏云歩七政之軌度
 時數而以轉璣窺衡兩不差焉故曰齊其不齊者為
 陵歴鬬食盈縮犯守者也葢璣衡之所見者皆其軌
 度時數之當然不如璣衡則為變異此說是也渾儀
 自漢以來相承用之以至於今實唐虞之遺法也沈
 存中云天文象有渾儀測天之器置於崇徳以候垂
 象葢古之璣衡也熙寧中予受詔典歴官考察星歴
 以璣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復出窺管候之
[002-11a]
 凡歴三月極星方常循窺管之中夜夜不差窺管即
 玉衡也璿孔氏云美玉也王氏云美珠謂之璿唐孔
 氏從先儒之說以璿為美玉則從左傳瓊弁玉纓為
 證孫氏從王氏之說以璿為寶珠引列子有玉者方
 流有珠者圜折之言古詩云玉水記方流璿源載圜
 折穆天子傳云天子之寳璿珠以是璿為美珠此說
 不同然後世之渾儀既不用珠玉而用銅為之則古
 之璿璣或以玉為之或綴珠於其上皆不可得而知
[002-11b]
 孔氏云舜察天文齊七政以審已當天心與否此說
 不然夫舜既受堯之終于文祖之廟矣乃始在璿璣
 玉衡以齊七政以審已之當天心與否使其七政有
 失度則將奈何古之人授受之義自不然也使其不
 當天心不符人望則不授之而已既已授之而方且
 察天心之當否進退無所據矣孔氏於烈風雷雨弗
 迷下注云明舜徳之合於天心則是舜未受終以前
 已當天心矣至此又曰審已當天心與否其說亦自
[002-12a]
 相違戾舜之受終則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者葢既
 攝帝位則將廵狩於方岳以考制度協時月正日同
 律度量衡也七政者日月五星也堯之歴象日月星
 辰命羲和之四子方且考四方之中星而已至舜考
 察日月之行加之以五緯之躔度然後其法加宻也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嵗星日行千
 七百二十八分度之百四十五熒惑星日行一萬三
 千八百二十四分度之七千二百五十五太白辰星
[002-12b]
 日各行一度鎮星日行四千三百二十分度之百四
 十五惟其七政之躔度其多寡長短之不同如此故
 必以璿璣玉衡然後立法無差忒矣而王氏云堯典
 言歴象舜典言璣衡璣衡者器也堯典言日月星辰
 此言七政七政者事也堯典所言者皆道也於此所
 言皆器也事也此說殊不然夫堯典所謂歴象即舜
 典之所謂璣衡也舜典所謂七政即堯典所謂日月
 星辰皆在其中矣豈有道與器與事之異哉
[002-13a]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肆遂也程氏云猶後世作文者言於是也類于上帝
 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羣神皆以攝位告也類者
 孔氏云攝位事類其說不然周禮肆師類造上帝注
 云類祈因郊祀而為之葢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也
 非常祭而祭告於天則其禮依郊祀而為之故謂之
 類武王伐商類于上帝王制曰天子將出類于上帝
 皆非常祭是也謂之類上帝者孔氏云以攝位告天
[002-13b]
 及五帝葢五天之說起於漢而出於緯書詳於鄭康
 成康成之說曰昊天上帝天皇大帝北辰之星也五
 帝五行精氣之神也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
 熛怒中央黄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黒帝
 叶光紀孔氏謂告天及五帝皆本於此而王肅諸儒
 皆以為不然王肅之言是也士無二王家無二主尊
 無二上天即帝也帝即天也二猶不可况於五乎天
 蒼蒼而在上不可得而名言也自其形體而言之則
[002-14a]
 謂之天自其主宰而言之則謂之帝其實一也必欲
 指其孰為天孰為帝抑何不思之甚也然而有曰昊
 天上帝又有曰五帝五帝者趙伯循曰凡帝必及於
 五帝者五帝之功多遂為五方之主即月令其帝太
 皡等是也以其功高故歴代肈於四郊而祀之次於
 天帝此說甚是類于上帝但謂攝位告天矣而曰告
 天及五帝此皆漢儒之失禋于六宗禋者精意以享
 之之謂也六宗先儒有九說孔氏曰四時也寒暑也
[002-14b]
 日月也星辰也水旱也而歐陽大小夏侯皆云上不
 謂天下不謂地旁不謂四方在六者之間助隂陽變
 化實一而名六宗孔光劉歆謂乾坤六子水火雷風
 山澤也賈逵以謂天宗日月星辰地宗河海岱馬融
 曰天地四時鄭𤣥以謂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司
 馬彪謂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屬也地宗社稷五祀
 之屬也四方之宗四時五帝之屬其說近於馬融而
 孟康謂天地閒遊神也紛紛異同幾於聚訟惟張髦
[002-15a]
 謂三昭三穆學者多從其說王氏程氏亦皆從之而
 二蘇獨取於孔氏而為之說曰謂古者郊祭天地必
 及於天地間所謂尊神者此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
 于羣神葢與類于上帝為一禮耳祭法曰燔柴於泰
 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則此所謂類于上帝
 者也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
 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
 也則此所謂禋于六宗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
[002-15b]
 谷邱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
 百神此所謂望于山川徧于羣神也祭法所叙郊祀
 天地從祀諸神之壇位者舜典之章句義䟽也此說
 為得之而謂從祀天地諸神之壇位則不然夫舜之
 以攝位告是亦即其常事而告耳若以謂從祀天地
 則泰壇坎壇之類皆當合為一處恐無是理也三昭
 三穆然愚亦知其不然者葢七世之廟自太祖而下
 謂之六宗則不可古者祖有功宗有徳必有徳者而
[002-16a]
 宗之如云周之六宗是也若以三昭三穆為六宗則
 七世之廟皆宗古無是理也而蘇氏謂受終之初既
 有事于文祖其勢必及餘廟豈有獨祭文祖於齊七
 政之前而祭餘廟於類上帝之後者乎以此觀之則
 張髦之說雖近似不可從也望于山川徧于羣神孔
 氏云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
 羣神謂邱陵墳衍古之聖賢皆祭之此亦本於祭法
 而為之說也
[002-16b]
輯五瑞
 歛五等諸侯之瑞也案周禮玉人云天子執瑁圭以
 朝諸侯鄭康成云名玉曰冒者言徳能覆葢天下也
 諸侯始受命天子錫以命圭圭頭斜銳其冒當下斜
 刻之其刻長短廣狹如圭頭諸侯來朝以圭授天子
 天子以圭冒之刻處冒此圭頭其小大相當則是本
 所賜其有不同則圭是偽作以是知諸侯信與不信
 猶今之合符也又曰天子以瑁冒天下之圭則與公
[002-17a]
 侯伯之圭等也此瑁惟冒圭耳不得冒璧璧亦稱瑞
 不知所以齊信此說為盡舜既居攝輯諸侯所執之
 瑞以冒之驗其信偽為之更始也
既月乃日覲四岳羣牧
 既月盡二月也程氏云既月則四方諸侯至矣逺近
 不同來者有先後故以既月而日日見之非如常朝
 㑹期於一日也此論甚當四岳則盡率方岳之諸侯
 羣牧則各率其方之諸侯以從四岳猶康王之誥云
[002-17b]
 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
 門右葢於是始見四方之諸侯也
班瑞于羣后
 言既已合符矣於是頒而還之使歸其國也唐孔氏
 謂此瑞本受于堯歛而又還之若言舜新付之今為
 舜臣與之正新君之始此說固是然謂與之正始則
 可與之正新君之始則不可咸邱蒙曰舜南面而立
 堯率諸侯北面而朝之孟子曰此非君子之言齊東
[002-18a]
 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舜典曰二十有八載放
 勲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宻八音孔子
 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率天下諸
 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葢舜雖受終于文祖
 其實攝行天子之事未嘗正名以為新君使舜正名
 以為新君諸侯皆改為舜臣則將何以處堯乎孔氏
 此言正齊東野人之語
嵗二月東巡守
[002-18b]
 孔氏云既頒瑞之明月乃東廵此說不然據上文云
 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
 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羣神輯五瑞而後
 曰既月乃日覲四岳羣牧頒瑞于羣后則是覲岳牧
 而頒瑞者二月之事也孔氏於覲岳牧頒瑞以為盡
 正月内故以此既頒瑞之明月夫苟頒瑞果在正月
 中則其文當與輯五瑞相接何須更加既月乃三字
 曽氏知其說不通遂為之說曰覲岳牧頒瑞二月之
[002-19a]
 事也而此須言正月者正朔三而改堯正丑舜正子
 舜未改堯正則載二月者正之二月也猶周官凌人
 言正嵗十有二月同意此說雖順經文然改正朔之
 事出於周時唐虞夏之世惟以建寅為正非有嵗與
 年之異若周禮之所言也曾氏之說亦不可為據竊
 謂嵗二月者來嵗之二月故加嵗一字於其中葢前
 一年羣后來朝故至明年舜乃廵狩考制度于四岳
 非與覲岳牧頒瑞同在一年之中嵗二月東廵狩狩
[002-19b]
 者廵諸侯之所守也必以嵗二月東廵者朱博士曰
 天子廵守必順隂陽之氣以出入春則之乎東夏則
 之乎南秋則之乎西冬則之乎北而又以地言之自
 東祖南自南徂西自西徂北然後自北而歸京師亦
 其理也此說盡之
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岱者東岳泰山之别名也以其為四岳之長故謂之
 曰岱宗柴者燔柴祭天以告至也既柴而望秩其序
[002-20a]
 然也時邁之詩曰廵狩告祭柴望也葢廵狩之禮如
 此望秩于山川者望于山川而必秩之者葢有當祭
 而不祭者有不當祭而祭者與其品位之高下牲禮
 之厚薄莫不各得其所也
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
 肆與肆類于上帝之肆同葢於是始見東方之諸侯
 也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者葢所以考制度也漢
 孔氏曰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
[002-20b]
 也此說為備而唐孔氏所說甚略曽氏之說尤詳可
 以補正義之未備者曽氏曰治歴之法協時月為最
 難又曰三百六十當期之日然時之為九十日常有
 餘故四時之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常期
 為有餘月之為三十日常不足故月一小一大而十
 有二月或但三百五十四日而已則常期為不足四
 時常期為有餘十有二月常期為不足故協之為難
 審也如此并時之有餘月之不足而協之故十九年
[002-21a]
 而七閏謂之章二十七章謂之㑹三㑹謂之統三統
 合為一元時首月者也月首朔者也時月之朔由章
 㑹至於統元則至與朔合焉此之謂協時月時月既
 協則日不可不正葢日在天為度在歴為日則時月
 由此積焉故正之此說為盡舜之廵狩也必協時月
 正日者春秋左氏傳曰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日
 官居卿以眂日禮也日御不失日以受百官於朝葢
 古者天子諸侯國皆有掌歴之官天子歴官主頒朔
[002-21b]
 於諸侯若堯之命羲和四子是也諸侯之歴則不得
 自為歴必受歴於天子之國以其歴頒授於萬民堯
 既命羲和四子定閏餘而四時成嵗矣故舜之居攝
 則廵狩而考制度於四岳考制度而先言協時月正
 日者懼時月之有差也周室衰廵狩之禮不講天子
 不頒歴於諸侯諸侯亦自為歴哀公十二年十一月
 朔日有食之於是辰在申司歴過也再失閏矣明年
 春無氷杜元凱曰欲置兩閏以應天正故正月建子
[002-22a]
 無氷為災夫周不頒歴而魯自為歴當其無也則至
 再失閏及其有也則欲置両閏以求合舜之考制度
 而先協時月正日者葢慮此也
同律度量衡
 律者十二律也六律黄鍾太蔟姑洗為陽𬎼賔夷則
 無射為隂六吕大吕夾鍾中吕為陽林鍾南吕應鍾
 為隂十二月之氣同類娶妻隔八生子黄鍾生林鍾
 林鍾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應鍾
[002-22b]
 應鍾生𬎼賔𬎼賔生大吕大吕生夷則夷則生夾鍾
 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中吕十二律既備文之以五聲
 播之以八音而樂成焉度者所以度長短也千二百
 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謂
 之五度量者所以量多寡也千二百黍為龠十龠為
 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謂之五量衡者所
 以知輕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
 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謂之五權同律度
[002-23a]
 量衡者所以齊民信也老蘇權衡論云先王欲杜天
 下之欺也為之度以一天下之長短為之量以齊天
 下之多寡為之權衡以信天下之輕重故度量權衡
 法必資之官而後天下同今也庶民之家刻木比竹
 繩絲槌石以為之富商大賈内以大出以小齊人適
 楚不知其孰為斗孰為斛持東家之尺而較之西鄰
 則若十指然以此觀之則舜之同律度量衡其急務
 也夫命羲和四子歴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至舜廵
[002-23b]
 守考制度于四岳而又加之以同律度量衡者班孟
 堅律歴志云推歴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
 繩嘉量探賾索隠鈎深致逺莫不用焉葢律歴之法
 同起於數洛下閎曰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
 之分也以是知律歴皆自數而起既自數而起故度
 起於黄鍾之長量起於黄鍾之龠衡起於黄鍾之重
 由衡生規由規生矩由矩生繩由繩生準而天下制
 度舉不出於此矣堯歴象之時制度已備舜之時不
[002-24a]
 過同之協之而已以此觀之則四岳為羲和之四子
 信矣
修五禮
 五禮者吉凶軍賔嘉也唐孔氏謂歴驗此經亦有五
 事類于上帝者吉也百姓如喪考妣凶也羣后四朝
 賔也大禹謨云禹徂征軍也堯典云女于時嘉也其
 意葢謂當堯之時此五禮已備亦不必如此分別也
 要之人之交接不出於五者而已上言同律度量衡
[002-24b]
 此言修五禮者葢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故也伊川云
 正五等諸侯之秩序制度之等差是修五禮也五等
 之制古有之矣防其差亂故廵守所至必修明也正
 其五等制度并其君臣所執圭幣皆使合禮也
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
 五玉五等諸侯所執之圭璧也孔氏以五玉連上修
 五禮之文故唐孔氏謂不言修者蒙上之修字也此
 說不然夫禮固有因革損益謂之修可也五等諸侯
[002-25a]
 執圭璧來朝方岳之下不過正品秩而已何修之有
 張横渠以修五禮為一句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為
 一句葢得之矣案周禮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
 圭子執榖璧男執蒲璧其短長之數皆如其命桓圭
 長九寸信圭躬圭長七寸穀璧蒲璧皆徑五寸此之
 謂五玉三帛孔氏謂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𤣥附
 庸之君執黄案周禮典命諸侯適子未誓於天子則
 以皮帛繼子男之下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眂小國之
[002-25b]
 君據此文但有諸侯世子公之孤執帛之文而不言
 其色至於附庸之君所執則全不見於經而孔氏云
 爾者孔氏采摭羣言古人忠厚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彼其於三帛斷然明言所執之人與其色其與卿執
 羔大夫執鴈士執雉同稱略不致疑於其間必有所
 據而云耳鄭氏謂三帛者薦玉也必致三者之帛高
 陽氏之後用赤繒高辛氏之後用黒缯其餘諸侯用
 白繒此臆說也夫既已言五等諸侯所執圭璧於其
[002-26a]
 上而又言薦玉帛於其下文豈不重複也曽氏以為
 皮帛羔帛鴈帛其說皆不通二生者卿執羔大夫執
 鴈是也一死者士執雉也自五玉至於一死贄皆其
 所贄之物量其貴賤輕重以寓其等差而已非有義
 理於其間王氏曲生義訓皆從而為之辭穿鑿為甚
 如此等說皆無取焉三帛二生一死贄則受之惟五
 玉則禮畢而復還之者聘義云以圭璋聘重禮也巳
 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五器卒乃復亦
[002-26b]
 猶是也而王氏謂諸侯有不能臣之義復之所以賔
 之也其說非也有曰五瑞有曰五玉有曰五器其實
 一也葢史官之變文也
五月南廵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廵守至于西岳
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
用特
 岱宗禮畢則南廵守以五月至于南岳其柴望秩于
 山川以下皆如岱宗之禮八月西廵十有一月朔廵
[002-27a]
 禮亦皆然曰岱禮曰西禮曰如初皆史官之變文也
 北岳禮畢然後歸於京師葢一嵗而廵四岳也胡舍
 人則疑之以謂計其地理考其日程豈有萬乗之尊
 六軍之衛百官之富一嵗而周萬五千里哉此說殊
 不然叔恬問於文中子曰舜一嵗而廵守四岳國不
 費而民不勞何也文中子曰儀衛少而徵求寡也夫
 惟儀衛少而徵求寡故國不費而民不勞元朔六年
 冬十月勤兵十餘萬北廵朔方東望緱山登中岳少
[002-27b]
 室東廵海上還封泰山禪梁父復之海上並海北之
 碣石歴西朔方九原以五月至於甘泉周萬八千里
 夫武帝儀衛可謂多矣徵求可謂衆矣尚能八月之
 間周歴萬八千里而舜則儀衛少而徵求寡豈不能
 周歴萬五千里乎胡氏之說不可為據既廵四岳而
 歸於是告祭于藝祖之廟藝祖即文祖也或曰藝祖
 或曰文祖特史官之變文也春秋桓二年公及戎盟
 于唐冬公至自唐左氏曰告於廟也凡公行告於宗
[002-28a]
 廟反行飲至舎爵䇿勲禮也歸格于藝祖用特則是
 禮也用特者用特牛以祭也薛氏云格廟用特其禮
 儉也廟禮從儉制度可知矣必儉其用度而後可以
 廵守此說為善據此云廵守四岳既畢然後歸格于
 藝祖用特則是一年而周四岳然後歸也鄭氏以孟
 月禮畢而歸仲月復徃夫一年而廵四岳胡舍人尚
 計其地理考其日程而謂不能周歴萬五千里若廵
 一岳歸至於仲月復徃則一嵗間周數萬里此必無
[002-28b]
 之理也
五載一廵守羣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孔氏云各㑹朝於方岳之下凡四處故曰四朝此說
 不然諸侯朝於方岳之下於上文肆覲東后如岱禮
 如初如西禮已備言之矣不應於此又言之也鄭氏
 云廵守之年諸侯來朝於方岳之下其間四年則四
 方諸侯分來朝京師此說乃得之周官之六年五服
 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廵考制度于四岳諸侯各朝于
[002-29a]
 方岳大明黜陟此則唐虞之禮也但其年嵗久近之
 不同耳胡氏既疑舜之時不能一載而廵四岳遂以
 五載而廵守謂一年而東一年而南一年而西一年
 而北此羣后所以四朝也五載之中一嵗息駕行李
 往來之費皆可備也信如此說則是諸侯惟朝天子
 於方岳之下而未嘗朝於京師也必無是理五載一
 廵守葢言廵守於方岳之下以協時月正日同律度
 量衡以至於如五器卒乃復之事而諸侯來朝京師
[002-29b]
 則有此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之三事也葢
 諸侯來朝則訪問之使陳其言既言之矣則明試其
 言以考其功功之既著者則庸之以車服此但不止
 一時之事一人之身於其來朝敷奏以言使試其功
 便庸以車服葢待之以嵗月之久則其未來朝也敷
 奏以言其既來朝也則或考其功功之有效者則旌
 其車服葢是緫衆諸侯而言之於朝有此三者之事
 也庸與格則承之庸之庸同葢言通用之也采菽之
[002-30a]
 詩曰君子來朝何以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乗馬又何
 予之𤣥衮及黼此車服以庸之事也而王氏必以周
 官六功之說於放勲則引王功曰勲於此則引民功
 曰庸夫六功之說出於周官以是而見於堯典舜典
 之言非正義矣至知其說不通則迂濶而求合於放
 勲則曰功嚮於王於此則曰六功皆曰上之所報以
 民功為主薛氏所謂人本無病病從藥生此類是也
 然唐虞之用刑賞有黜陟謂之明試以功是有其效
[002-30b]
 也若其幽而宜黜者鮮矣罰不足道也以舜之三考
 黜陟而分北之止於三苖而已則宜黜者少於此可
 見此說為美傳曰堯舜臨民有五葢言唐虞之治惟
 此五者為臨民之政所謂五者五載一廵守羣后四
 朝之謂也葢苟以封建為國則廵守朝覲之時不可
 以不嚴舜五載一周四岳覲諸侯考制度定禮樂以
 一四方之視聽其間四年則使四方之諸侯分來朝
 於京師考試其言行而黜陟之於是諸侯皆奉天子
[002-31a]
 之政令莫敢有異議者兹其所以為唐虞之治也及
 成周之時設官分職雖號祖述唐虞然而王乃時廵
 考制度于四岳則其法已不如唐虞之宻東遷之後
 此禮皆廢天子不廵守諸侯不朝覲於是強陵弱衆
 暴寡大併小而周道陵夷不可復振論者不探其本
 如栁子厚則以封建為不可行此葢未嘗深考唐虞
 致治之績也
肇十有二州
[002-31b]
 典之所載雖紀舜事而先後不以相屬此又言舜既
 使禹治水之後更定疆界分天下為十二州也十二
 州者於九州之地擇其疆理闊逺者又増置三州三
 州先儒謂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葢
 周禮職方氏載九州有并幽而無徐梁爾雅載九州
 無梁青而有幽營先儒於此三者參較禹貢而於九
 州之外又得三州焉曰幽曰并曰營故遂以此充為
 十二州然而世代久逺是非不可得而知馬融云舜
[002-32a]
 以冀州之地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逺分燕置幽州
 分齊置營州此說雖善亦是本職方氏爾雅而為之
 說未必有據然或近之矣
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氏云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封大也
 據左氏傳云封豕長蛇則封固可以訓大也周禮職
 方氏每州皆取其大者以為鎮若揚州山鎮曰會稽
 荆州山鎮曰衡山之類耳先儒之說未為無據然封
[002-32b]
 十有二山而言大十有二山則其為文不順據左氏
 傳曰將善是封殖易曰不封不殖則封之為言封殖
 之謂也葢洪水既平之後封殖其山而加樹藝焉謂
 之封殖者非必於每州封一山之最大者凡十有二
 州之山皆封殖之如九山刋旅者謂凡九州之山皆
 得刋木而旅祭也濬川者洪水既平不可以不時而
 䟽導之也唐孔氏謂禹之治水通鯀為十三載則舜
 攝位元年九州始畢當是二年之後始封為十二州
[002-33a]
 也竊謂去古已逺時月之詳不可得而考然學者於
 聖人之經但求其意而已至於時月則不可設為一
 定之論如禹之治水其時月最難考信洪範曰鯀則
 殛死禹乃嗣興左傳云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
 又曰鯀殛而禹興祭法曰鯀鄣洪水而殛死顧此數
 說則是鯀既殛于羽山已死然後舉禹而治水也益
 稷曰予創若時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啓呱呱而泣予
 弗子則是鯀既死之後禹終三年之喪既娶而後治
[002-33b]
 水也則舜攝之元年安得洪水之功畢乎觀此則治
 水功畢當在舜居攝以後數年也然舜之居攝次年
 則廵守朝諸侯考制度使洪水未平則此禮亦不可
 得而講也觀此則知治水功畢又當居攝之前而孟
 子又謂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凡此數說求
 之皆齟齬學者當闕之
象以典刑
 此又言舜明慎用刑之道也王氏云象者垂以示人
[002-34a]
 之謂若周官垂法象魏是也此說比先儒為長葢王
 者之法如江河必使易避而難犯故必垂以示之使
 知避之苟不垂以示之使知所避及陷於罪然後從
 而刑之是罔民也周官司宼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
 邦國都鄙乃懸象刑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象挾日
 而歛之此則唐虞之象以典刑之意也而說者多以
 象刑為畫象刑其說皆出於大傳與漢帝之詔此說
 雖近似然以象刑為畫象而解象以典刑之句其辭
[002-34b]
 為不順而象刑亦有難治者荀子曰世俗之說曰治
 古無肉刑而有象刑是不然以為治邪則人固莫觸
 罪非獨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以為人或觸罪矣
 而直輕其刑然則是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也罪
 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也亂莫大焉薛氏又論
 世俗以為畫衣冠異章服為象刑豈非讀舜典而誤
 與此說有理
流宥五刑
[002-35a]
 此葢象刑之目也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也流宥五刑
 者王氏謂制五流之法以宥五刑之輕者葢人之罪
 有被之五刑為已重加之鞭扑為已輕故制為流法
 以宥焉
鞭作官刑扑作教刑
 鞭作官刑者以鞭為治官之刑也扑作教刑者不勤
 道業則撻之唐刑法志曰唐用刑有五一曰笞笞恥
 也罪之小者則加鞭撻以恥之此舜典所謂扑作教
[002-35b]
 刑是也二曰扙扙持也可持以擊之此舜典所謂鞭
 作官刑是也要之此二者皆鞭撻之刑有輕有重之
 不同其曰官刑教刑者此亦據大凡而言葢教刑多
 用輕者故以朴係之其實二者皆通用也
金作贖刑
 葢謂人有過誤入罪與事渉疑似者使之以金贖其
 罪孔氏以謂黄金而唐孔氏謂古之贖罪皆用銅漢
 始用黄金但少其斤兩令其與銅相敵後魏以金為
[002-36a]
 難得故大辟之罪其罰千鐶贖銅三百七十五斤然
 或用金亦不可得而知之也
眚災肆赦
 自流宥五行至金作贖刑此象刑之目也自鞭作官
 刑至於眚災肆赦葢量人情之輕重也昔者聖人雖
 設為常法然必原人情之輕重然後用其常刑故能
 刑期于無刑使過誤者得罰金而故犯者必不赦君
 子不䧟於無辜小人不至於苟免人將遷善逺罪日
[002-36b]
 趨於君子之域此則刑期無刑之謂也眚災者不幸
 而入於罪戾也李校書曰周官甸師之職喪事代王
 受眚災眚災古語有是爾猶言天作孽云耳其罪非
 已作或為人罣誤而入於刑猶論語所謂雖在縲絏
 之中非其罪也如此之人其情在所可恕故其逋逃
 而未獲則肆縱之已獲而繫囚則赦宥之也春秋言
 肆大眚其實葢本諸此
怙終賊刑
[002-37a]
 孔氏謂怙姦自終當刑殺之此說不然夫以賊刑為
 刑殺之則是聖人用刑所以賊人也左傳載叔向之
 言曰已惡而掠美為昬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
 賊昬墨賊殺臯陶之刑也杜元凱云三者皆死刑昬
 墨賊殺與怗終賊刑文勢正同葢怙恃其惡者與終
 不能改者與賊害人者皆律家所謂情重故刑之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孫氏云史官既言舜用刑之目於是又言其明徳慎
[002-37b]
 罰恤刑之意曰舜之用刑也欽哉欽哉是刑之為憂
 恤哉言其哀矜憂恤之至而或以為舜語非也此說
 為是
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苖于三危殛鯀于
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官既言明慎用刑於是又論誅四凶之罪以見其
 用刑之當也共工象恭滔天足以惑世故流之幽州
 幽州者先儒謂在州境之北邉也驩兜黨共工其罪
[002-38a]
 同故放之于崇山崇山者先儒謂禹貢無崇山未知
 其處葢在衡山之陽葢者疑之之辭也三苖國名也
 縉雲氏之後貪冒無厭不恤其民故竄之于三危三
 危在雍州也鯀九載績用弗成違戾圮族益甚故殛
 之于羽山羽山即徐州所謂蒙羽其藝也流放竄殛
 皆是屏之逺方也左氏傳所謂流四凶族投諸四裔
 以禦魑魅是也而有放流竄殛之異者孔氏曰異其
 文述作之體其說是也凡典之所載有一言而再言
[002-38b]
 之者則必變其文如既曰正月上日又曰月正元日
 而又曰正月朔旦既曰五瑞又曰五玉又曰五器既
 曰文祖又曰藝祖南岳曰如岱禮西岳曰如初北岳
 曰如西禮及此流放竄殛皆是經緯其語以成文體
 非有異義也殛鯀于羽山說者多以為殺之遂舉洪
 範鯀則殛死之言為證是不然使鯀之罪果在所當
 殺則直殺之矣何必殛之羽山洪範所謂殛死者正
 如後世史傳言貶死也太祖皇帝讀書歎曰堯舜之
[002-39a]
 世四凶之罪止從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宻也太祖之
 言可謂得聖人之意矣葢舜之制為流法以宥五刑
 四凶之罪可謂大矣而止於從殛竄則終舜之世死
 刑未嘗用也史記云以見舜之盛徳云耳四凶不誅
 於堯世而誅於舜之時何也程氏曰四凶在堯之朝
 知其惡之不可行則能隱其惡立堯之朝以助堯之
 治堯何因而誅之及舜登庸於側隱之中而居其上
 始有不平之心而肆其惡故舜誅之耳幽州崇山三
[002-39b]
 危羽山皆是棄之逺惡之地左氏傳云投諸四裔謂
 之四裔則亦是猶四處而言非必有南北東西之異
 太史公曰流共工于幽州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
 以變南蠻竄三苖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
 變東夷孔氏因此說遂以幽州為北裔崇山為南裔
 三危為西裔羽山為東裔夫四凶之罪貫盈而不可
 赦故投於逺惡之地而絶之其何以變東夷西戎南
 蠻北狄哉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002-40a]
 見弃於中國而可以變於蠻貊無是理也四罪而天
 下咸服者罰既當罪而天下心服之也據舜誅四凶
 在於歴試之初肈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在命
 禹平水土之後而作典者載先後之辭如此者葢史
 官因言舜之明慎用刑遂援其誅四凶之事以為證
 非謂先肈十有二州而後誅四凶也
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宻
八音
[002-40b]
 言舜之居攝二十有八年而後堯死也殂落死也葢
 人之死也魂氣歸於天故謂之殂體魄降於地故謂
 之落百姓如喪考妣言百姓之失堯如失父母也孔
 氏云言百官感徳思慕非也夫百姓有指百官而言
 之者若堯典平章百姓是也有指民而言之者若論
 語修已以安百姓是也此百姓葢指民而言之言堯
 之徳及於民也深且久其崩也百姓若失父母無小
 大無逺近皆然非獨百官而已三載四海遏宻八音
[002-41a]
 指其地而言之則曰四海指其人而言之則曰百姓
 其實不異也而王氏云聖人之政其施不能無厚薄
 則其報施之義亦不能無厚薄也此葢曲生穿鑿無
 義理也夫謂百姓如喪考妣者非是處苫塊真如居
 父母之喪也但謂憂愁不樂也惟憂愁不樂則於三
 年之問遏密八音此葢相因之辭無有臣與民之異
 也遏絶也宻靜也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凡音
 之起由人心生人心歡樂則八音之奏和恱而無有
[002-41b]
 厭斁苟其心一有所不樂則雖八音陳於前而心不
 在焉不知其為樂也堯之崩也百姓哀慕如喪考妣
 至於三載四海遏宻八音此葢至誠所感自然而然
 非有刑政以驅之也竊惟堯舜之世有後世所不可
 跂及者二事驩兜共工之徒皆世之所謂大姦大惡
 立於其朝非惟不逞其姦而反為世所用此其所不
 可跂而及者一也堯老而舜攝者二十八年堯以天
 子之尊不復以庻政自聞而退處於上舜以匹夫之
[002-42a]
 賤攝行天子之事歴年如是之久而讒間不生及堯
 崩舜率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之喪然後即天子之
 位内外大小無有纎豪之隙者此後世所不可跂而
 及者二也且如唐明皇肅宗親父子之間及肅宗即
 位明皇處西内而程元振之徒一肆其讒問則父子
 之間不啻如仇讎堯與舜初非有天屬之親而舜能
 率天下以事堯使斯民戴堯之心無有厭斁及其崩
 也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宻八音此其為難葢
[002-42b]
 本試於諧頑嚚刑二女也桞子厚智不足以知此且
 謂堯不能使民忘之不能以天下授舜舜不能自係
 於民不能以受堯之天下且謂如喪考妣三載四海
 遏宻八音乃是舜歸徳於堯史尊堯之辭此葢以一
 已之私意測度聖人者也子厚之心術葢可見矣
 
 
 尚書全解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