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04 尚書注疏-漢-孔安國 (master)


[000-1a]
御製讀尚書有㑹櫽括為言
心傳允在辨危微敷政平章慎萬㡬念彼有為兼有守
所其無逸乃無違欽承祖訓惟時乂顧畏民碞敢作威
千古帝王師法具歛時錫極㑹而歸
[000-2a]
御製書無逸篇因題其後
訪落殷憂慎始圖昌言一帙擬三謨為元后則時天若
知小人依所逸無享國明標四迪哲𤼵端深致七嗚呼
詎惟尚父丹書繼信是千秋帝範模
[000-3a]
御製讀召誥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予讀召誥之篇求其一
言以蔽之者莫若曰曷其奈何弗敬盖召公因成王始
政拳拳致告蔡傳所謂究其歸以諴民為祈天之本而
又以敬徳為諴民之本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則所謂奈
何弗敬者非挈一篇之領要乎夫奈何者一唱三歎之
意言有盡而義無窮奈何者更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則敬之施於外者也敬勝怠者
[000-3b]
吉義勝欲者從然必敬勝而後能義勝則又敬之存乎
内者也内外交養誠實無妄祈天永命其弗基於此乎
兹因謁明陵而思及受命保命之要必當以奈何弗敬
為棘且君者
天之子也
天者君之父也父之於子無不亟其愛子之於父當無
不亟其敬然及其失父之爱一再失其敬者猶示以警
以訓誨之至於訓誨而弗改則父亦弗爱之而已矣嗚
[000-4a]
呼可不懼乎可不敬乎厯代遥矣不可屈指數明之事
則近可徴也如永樂之簒位大行誅戮應其亡也而天
弗亡之正統之北狩應其亡也而天亦弗亡之正徳之
荒淫失徳應其亡也而天尚弗亡之此非慈父之逭其
罪而仍有所顧惜乎必至萬厯怠政天啟童騃崇禎有
猜忌之失無恢復之能而後亡之讀史而有受命保命
之責者可不知懼知敬乎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人
莫不讀召誥鮮能知要也兹舉其一言以蔽之者於謁
[000-4b]
明陵之日後之攬者亦可以絜矩知吾意矣
[000-5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尚書注疏       書𩔖
目錄
  尚書正義序    尚書序
  尚書原目     尚書注解傳述人
 卷一
  虞書堯典/
 卷二
[000-5b]
  虞書舜典/
 卷三
  虞書大禹謨/臯陶謨
 卷四
  虞書益稷/
 卷五
  夏書禹貢/
  卷六
[000-6a]
  夏書廿誓/𦙍征 五子之歌/
 卷七
  商書湯誓上仲虺之誥/太甲 太甲中 湯誥下伊訓有一徳/太甲 咸
 卷八
  商書盤庚上/盤庚下 盤庚中/
 卷九
  商書説命上日説命中戡説命下子/髙宗肜 西伯 黎 微
 卷十
[000-6b]
  周書泰誓上武泰誓中/牧誓 成 泰誓下/
 卷十一
  周書洪範/
 卷十二
  周書&KR0729/大誥 金縢之命/微子
 卷十三
  周書康誥/梓材 酒誥/
 卷十四
[000-7a]
  周書召誥/洛誥
 卷十五
  周書多士/君奭 無逸/
 卷十六
  周書蔡仲之命/立政 多方/
 卷十七
  周書周官/顧命 君陳/
 卷十八
[000-7b]
  周書康王之誥刑畢命/冏命 呂 君牙/
 卷十九
  周書文侯之命/泰誓 費誓/
    臣/等謹案尚書注疏十九卷漢孔安國傳唐
    孔頴達疏漢初惟傳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
    篇後安國得壁中書較多於伏生所傳又其
    字體與漢𨽻異是為古文永嘉之亂古文中
    絶晉梅賾乃上古文尚書四十五篇並安國
[000-8a]
    所作傳識者疑之頴達作正義專主安國翻
    疑康成等所見古文為偽書何也晁公武謂
    其因梁費甝疏廣之盖六朝諸家尚書義疏
    世多不傳惟是書猶存其崖畧云乾隆四十
    二年八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陸 費 墀
[000-9a]
 尚書正義序        唐孔穎達撰
夫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䇿古之王者事總
萬㡬發號出令義非一揆或設教以馭下或展禮以事
上或宣威以肅震曜或敷和而散風雨得之則百度惟
貞失之則千里斯謬樞機之發榮辱之主絲綸之動不
可不慎所以辭不茍出君舉必書欲其昭法誡慎言行
也其泉源所漸基於出震之君黼藻斯彰郁乎如雲之
后勲華揖讓而典謨起湯武革命而誓誥興先君宣父
[000-9b]
生於周末有至徳而無至位修聖道以顯聖人芟煩亂
而翦浮辭舉宏綱而撮機要上斷唐虞下終秦魯時經
五代書總百篇採翡翠之羽毛㧞犀象之牙角罄荆山
之石所得者連城窮漢水之濱所求者照乗巍巍蕩蕩
無得而稱郁郁紛紛於斯為盛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埀
法將來者也暨乎七雄已戰五精未聚儒雅與深穽同
埋經典共積薪俱燎漢氏大濟區宇廣求遺逸採古文
於金石得今書於齊魯其文則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説
[000-10a]
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則兩漢亦所不行安國注之實遭
巫蠱遂寢而不用歴及魏晉方始稍興故馬鄭諸儒莫
覩其學所注經傳時或異同晉世皇甫謐獨得其書載
於帝紀其後傳授乃可詳焉但古文經雖然早出晚始
得行其辭富而備其義宏而雅故復而不厭乆而愈亮
江左學者咸悉祖焉近至隋初始流河朔其為正義者
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其諸公㫖趣多或
因循怗釋注文義皆淺略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焯
[000-10b]
乃織綜經文穿鑿孔穴詭其新見異彼前儒非險而更
為險無義而更生義竊以古人言誥惟在達情雖復時
或取象不必辭皆有意若其言必託數經悉對文斯乃
鼔怒浪於平流震驚飊於静樹使教者煩而多惑學者
勞而少功過猶不及良為此也炫嫌焯之煩雜就而刪
焉雖復微稍省要又好改張前義義更太略辭又過華
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奨之路義既無義文又非文欲
使後生若為領袖此乃炫之所失未為得也今奉明勑
[000-11a]
考定是非謹罄庸愚竭所聞見覽古人之傳記質近代
之異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煩而増其簡此亦非敢
臆説必據舊聞謹與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臣王徳韶
前四門助教臣李子雲等謹共銓叙至十六年又奉勑
與前脩疏人及通直郎行四門博士驍騎尉臣朱長才
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徳融登仕郎守太
學助教雲騎尉臣隨徳素儒林郎守四門助教雲騎尉
臣王士雄等對勑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二
[000-11b]
十卷庶對揚於聖範冀有益於童稚略陳其事叙之云

 
 
 
 
 
 尚書正義序
[000-12a]
 尚書正義序考證
晉世皇甫謐獨得其書載於帝紀○臣召南/按此帝紀
 謂謐所撰之帝王世紀也謐依孔安國説以伏羲神
 農黄帝為三皇以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異乎
 史記
其為正義者蔡大寳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臣/
 召南/按隋唐二志蔡大寶南梁蕭察司徒撰尚書義
 疏三十卷巢猗梁國子助教撰尚書百釋三卷尚書
[000-12b]
 義三卷唐志作義疏十卷費甝梁國子助教撰義疏
 十卷顧彪隋秘書學士撰疏二十卷劉焯隋太學博
 士撰義疏三十卷劉炫隋國子助教撰述義二十卷
 以時世先後為次則巢猗費甝似應敘蔡大寶之前
謹共銓敘○銓字疑應作詮
對勅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臣召南/按五經正義孔穎
 達及諸儒於貞觀初奉勅撰至十六年又同諸儒覆
 審者以博士馬嘉運掎摭其疵至相詆譏太宗詔再
[000-13a]
 詳定至髙宗永徽二年又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
 博士𢎞文館學士攷正之四年三月始頒正義於天
 下葢兩經詳審而書始定也尚書正義序但敘初撰
 及第一次詳審人姓名至永徽再加刋定唐書藝文
 志具列於尚書正義撰人之後太尉長孫无忌司空
 李勣左僕射于志寜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髙季輔吏
 部尚書褚遂良中書令栁奭𢎞文館學士谷那律劉
 伯莊太學博士賈公彦范義頵齊威太常博士栁士
[000-13b]
 宣孔志約四門博士趙君贊𢎞文館直學士薛伯珍
 國子助教史士𢎞太學助教鄭祖元周元達四門助
 教李元植王真儒與王徳韶隨徳素等共二十三人
 不書於各經下而書於尚書下葢互文也儒林傳但
 云于志寜張行成髙季輔就加増損取其尤著者也
 附錄以備掌故之一則
 
 尚書正義序考證
[000-14a]
 尚書序
  漢孔氏撰 唐陸徳明音義 孔穎達疏
  尚書序音義此孔氏所作述尚書起之時代并叙/為注之由故相承講之今依舊為音
  疏正義曰道本沖寂非有名言既形以道生物由/名舉則凡諸經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從事
  著聖賢闡教事顯於言言愜羣心書而示法既書/有法因號曰書後人見其乆逺自於上世尚者上
  也言此上代以来之書故曰尚書且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是故存言以聲意立書以記言故易
  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言者意之筌蹄書言相/生者也書者舒也書緯璿璣鈐云書者如也則書
  寫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也又劉熙釋名云書者/庶也以記庶物又為著言事得彰著五經六籍皆
[000-14b]
  是筆書此獨稱書者以彼五經者非是君口出言/即書為法所書之事各有云為遂以所為別立其
  稱稱以事立故不名書至於此書者本書君事事/雖有別正是君言言而見書因而立號以此之故
  名異諸部但諸部之書隨事立名名以事舉要名/立之後亦是筆書故百氏六經總曰書也論讖所
  謂題意別名各自載耳昭二年左傳曰晉韓起適/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此總名書也
  序者言序述尚書起訖存亡注説之由序為尚書/而作故曰尚書序周頌曰繼序思不忘毛傳云序
  者緒也則緒述其事使理相𦙍續若繭之抽緒但/易有序卦子夏作詩序孔子亦作尚書序故孔君
  因此作序名也鄭𤣥謂之贊者以序不分散避其/序名故謂之贊贊者明也佐也佐成序義明以注
  解故也安國以孔子之序分附篇端故己之/總述亦謂之序事不煩重義無所嫌故也
[000-15a]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
 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音義伏古作虙犧本又作羲/亦作戲許皮反説文云
 賈侍中説此犧非古字張揖字詁云羲古字戲今字/氏一號庖犧氏三皇之最先風姓母曰華胥以木徳
 王即太皥也王于況反畫乎麥反卦俱賣反契苦計/反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一云
 以書契約其事也鄭𤣥云以書書木邉言其事刻其/木謂之書契也結繩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
 聖人易之以書契文/文字也籍書籍也正義曰代結繩者言前世之/政用結繩今冇書契以代之
 則伏犧時始有文字以書事故曰由是文籍生焉自/今本昔曰古古者以聖徳㐲物教人取犧牲故曰伏
 犧字或作宓犧音亦同律厯志曰結作網罟以取犧/牲故曰伏犧或曰包犧言取犠而包之顧氏讀包為
[000-15b]
 庖取其犧牲以供庖㕑顧氏又引帝王世紀云伏犧/母曰華胥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是履之有娠
 生伏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月令云其帝太昊繫辭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是直變包言伏耳則伏犧
 是皇言王天下者以皇與帝王據跡為優劣通亦為/王故禮運云昔者先王亦謂上代為王但自下言之
 則以上身為王據王身於下謂之王天下也知伏犧/始畫八卦者以繫辭云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後乃云
 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𩔖萬物之情故知之也/知時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者亦以繫辭云上古結
 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是造書契/可以代結繩也彼直言後世聖人知是伏犧者以理
 比況而知何則八卦畫萬物之象文字書百事之名/故繫辭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
 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始畫八卦是萬象/見於卦然畫亦書也與卦相𩔖故知書契亦伏犧時
[000-16a]
 也由此孔意正欲須言伏犧時有書契本不取於八/卦今云八卦者明書卦相𩔖據繫辭有畫八卦之成
 文而言明伏犧造書契也言結繩者當如鄭注云為/約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王肅亦曰結繩識其政
 事是也言書契者鄭云書之於木刻其側為契各持/其一後以相考合若結繩之為治孔無明説義或當
 然説文云文者物象之本也籍者借也借此簡書以/記錄政事故曰籍蓋取諸夬夬者決也言文籍所以
 決斷宣揚王政是以夬繇曰揚于王庭繫辭云包犧/氏之王天下又云作結繩而為㒺罟蓋取諸離彼謂
 結罔罟之繩與結為政之繩異也若然尚書緯及孝/經讖皆云三皇無文字又班固馬融鄭𤣥王肅諸儒
 皆以為文籍初自五帝亦云三皇未有文字與此説/不同何也又蒼頡造書出於世本蒼頡豈伏犧時乎
 且繫辭云黄帝堯舜為九事之目末乃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是後世聖人即黄帝堯
[000-16b]
 舜何得為伏犧哉孔何所據而更與繫辭相反如此/不同者藝文志曰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而大
 義乖況遭秦焚書之後羣言競出其緯文鄙近不出/聖人前賢共疑有所不取通人考正偽起哀平則孔
 君之時未有此緯何可引以為難乎其馬鄭諸儒以/據文立説見後世聖人在九事之科便謂書起五帝
 自所見有異亦不可難孔也而繫辭云後世聖人在/九事之下者有以而然案彼文先厯説伏犧神農蓋
 取下乃云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是黄帝堯舜之事也又舟楫取渙服牛取隨重門取
 豫臼杵取小過弧矢取暌此五者時無所繫在黄帝/堯舜時以否皆可以通也至於宫室𦵏與書契皆先
 言上古古者乃言後世聖人易之則別起事之端不/指黄帝堯舜時以此𦵏事云古者不云上古而云易
 之以棺槨棺槨自殷湯而然非是彼時之驗則上古/結繩何廢伏犧前也其蒼頡則説者不同故世本云
[000-17a]
 蒼頡作書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𤣥皆云蒼頡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徐整云在神農黄帝之間譙周云在炎帝之世衛氏/云當在庖犧蒼帝之世慎到云在庖犧之前張揖云
 蒼頡為帝王生於禪通之紀廣雅曰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嵗分為十紀則大率一紀二十七萬
 六千年十紀者九頭一也五龍二也攝提三也合雒/四也連通五也序命六也循蜚七也因提八也禪通
 九也疏仡十也如揖此言則蒼頡在獲麟前二十七/萬六千餘年是説蒼頡其年代莫能有定亦不可以
 難孔也然紀自燧人而下揖以為自開闢而設又伏/犧前六紀後三紀亦為據張揖慎到徐整等説亦不
 可以年斷其疏仡之紀似自黄帝為始耳又依易緯/通卦驗燧人在伏犧前表計寘其刻曰蒼牙通靈昌
 之成孔演命明道經鄭𤣥注云刻謂刻石而記識之/據此伏犧前已有文字矣又隂陽書稱天老對黄帝
[000-17b]
 云鳳皇之象首戴徳背負仁頸荷義膺抱信足履政/尾繫武又山海經云鳳皇首文曰德背文曰義翼文
 曰順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又易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是文字與天地竝興焉又韓詩外傳稱
 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餘人仲尼觀焉不能盡識又/管子書稱管仲對齊桓公曰古之封太山者七十二
 家夷吾所識十二而已首有無懐氏封太山禪云云/其登封者皆刻石紀號但逺者字有彫毁故不可識
 則夷吾所不識者六十家又在無懐氏前孔子覩而/不識又多於夷吾是文字在伏犧之前已自乆逺何
 怪伏犧而有書契乎如此者蓋文字在三皇之前未/用之教世至伏犧乃用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是教
 世之用猶燧人有火中古用以燔黍捭豚後聖乃修/其利相似文字理本有之用否隨世而漸也若然惟
 繫辭至神農始有噬嗑與益則伏犧時其卦未重當/無雜卦而得有取諸夬者此自鄭𤣥等説耳案説卦
[000-18a]
 曰昔者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繫辭曰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則伏犧用蓍而筮矣故鄭注説卦亦曰昔
 者聖人謂伏犧文王也繫辭又曰十有八變而成卦/是言爻皆三歸竒為三變十八變則六爻明矣則筮
 皆六爻伏犧有筮則有六爻/何為不重而怪有夬卦乎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
 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
 典言常道也音義神農炎帝也姜姓母曰文登以火/徳王三皇之二也黄帝軒轅也姬
 姓少典之子母曰附寳以土德王三皇之三也史記/云姓公孫名軒轅一號冇熊氏墳扶云反大也少詩
 照反昊胡老反少昊金天氏名摯字青陽一曰𤣥囂/己姓黄帝之子母曰女節以金徳王五帝之最先顓
 音專頊許玉反顓頊髙陽氏姬姓黄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景僕謂之女樞以水德王五帝之二也髙辛
[000-18b]
 帝嚳也姬姓嚳口毒反母名不見以木徳王五帝之/三也唐帝堯也姓伊耆氏堯初為唐侯後為天子都
 陶故號陶唐氏帝嚳之子帝摯之弟母曰慶都以火/德王五帝之四也虞帝舜也姓姚氏國號有虞顓頊
 六世孫瞽瞍之子母曰握登以土徳王五帝之/五也先儒解三皇五帝多與孔不同並見發題正/義
 曰墳大也以所論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以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
 常道也此三皇五帝或舉徳號或舉地名或直指其/人言及稱便不為義例顧氏引帝王世紀云神農母
 曰女登有神龍首感女登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黄帝/母曰附寳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附寳感而懐孕二
 十四月而生黄帝日角龍顔少昊金天氏母曰女節/有星如虹下流意感而生少昊顓頊母曰景僕昌意
 正妃謂之女樞有星貫月如虹感女樞於幽房之宮/而生顓頊堯母曰慶都觀河遇赤龍晻然隂風感而
[000-19a]
 有孕十四月而生堯又云舜母曰握登見大虹感而/生舜此言謂之三墳謂之五典者因左傳有三墳五
 典之文故指而謂之然五帝之書皆謂之典則虞書/臯陶謨益稷之屬亦應稱典所以別立名者若主論
 帝徳則以典為名其臣下所為隨義立稱其三墳直/云言大道也五典直云言常道也不訓墳典之名者
 以墳大典常常訓可知故略之也常道所以與大道/為異者以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故以典言
 之而皇優於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更大於常/故言墳也此為對例耳雖少有優劣皆是大道並可
 常行故禮運云以大道之行為五帝時也然帝號同/天名所莫加優而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
 帝也故後代措廟立主尊之曰皇生者莫敢稱焉而/士庶祖父稱曰皇者以取美名可以通稱故也案左
 傳上有三墳五典下言墳是三皇之書典是五帝之/書孔知然者案今堯典舜典是二帝二典推此二典
[000-19b]
 而丄則五帝當五典為五帝之書今三墳之書在五/典之上數與三皇相當墳又大名與皇義相類故云
 三皇之書為三墳孔君必知三皇有書者案周禮外/史職掌三皇五帝之書是其明文也鄭𤣥亦云其書
 即三墳五典但鄭𤣥以三皇無文或據後録定孔君/以為書者記當時之事不可以在後追録若當時無
 書後代何以得知其道也此亦孔君所據三皇有文/字之驗耳鄭𤣥注中候依運斗樞以伏犧女媧神農
 為三皇又云五帝座帝鴻金天髙陽髙辛唐虞氏知/不爾者孔君既不依緯不可以緯難之又易興作之
 條不見冇女媧何以輙數又鄭𤣥云女媧修伏犧之/道無改作則已上修舊者衆豈皆為皇乎既不數女
 媧不可不取黄帝以充三皇耳又鄭𤣥數五帝何以/六人或為之説云徳協五帝座不限多少故六人亦
 名五帝若六帝何有五座而皇指大帝所謂耀魄寳/止一而已本自無三皇何云三皇豈可三皇數人五
[000-20a]
 帝數座二文舛互自相乖阻也其諸儒説三皇或數/燧人或數祝融以配犧農者其五帝皆自軒轅不數
 少昊斯亦非矣何燧人説者以為伏犧之前據易曰/帝出於震震東方其帝太昊又云古者包犧氏之王
 天下也言古者制作莫先於伏犧何以燧人厠在前/乎又祝融及顓頊以下火官之號金天已上百官之
 號以其徵五經無云祝融為皇者縱冇不過如共工/氏共工有水瑞乃與犧農軒摯相類尚云霸其九州
 祝融本無此瑞何可數之乎左傳曰少昊之立鳳鳥/適至於月令又在秋享食所謂白帝之室者也何為
 獨非帝乎故孔君以黄帝上數為皇少昊為五帝之/首耳若然案今世本帝繫及大戴禮五帝德并家語
 宰我問太史公五帝本紀皆以黄帝為五帝此乃史/籍明文而孔君不從之者孟軻曰信書不如其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言書以漸染之濫也孟軻/已然况後之説者乎又帝繫本紀家語五帝徳皆云
[000-20b]
 少昊即黄帝子青陽是也顓頊黄帝孫昌意子帝嚳/髙辛氏為黄帝曾孫𤣥嚻孫僑極子堯為帝嚳子舜
 為顓頊七世孫此等之書説五帝而以黄帝為首者/原由世本經於暴秦為儒者所亂家語則王肅多私
 定大戴禮本紀出於世本以此而同蓋以少昊而下/皆出黄帝故不得不先説黄帝因此謬為五帝耳亦
 由繫辭以黄帝與堯舜同事故儒者共數之焉孔君/今者意以月令春曰太昊夏曰炎帝中央曰黄帝依
 次以為三皇又依繫辭先包犧氏王沒神農氏作又/沒黄帝氏作亦文相次皆著作見於易此三皇之明
 文也月令秋曰少昊冬曰顓頊自此為五帝然皇帝/是皇今言帝不云皇者以皇亦帝也別其美名耳太
 昊為皇月令亦曰其帝太昊易曰帝出於震是也又/軒轅之稱黄帝猶神農之云炎帝神農於月令為炎
 帝不怪炎帝為皇何怪軒轅稱帝而梁主云書起軒/轅同以燧人為皇其五帝自黄帝至堯而止知帝不
[000-21a]
 可以過五故曰舜非三皇亦非五帝與三王為四代/而已其言與詩之為體不雅則風除皇已下不王則
 帝何有非王非帝以為何人/乎典謨皆云帝曰非帝如何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
 教不倫雅誥奥義其歸一揆音義夏禹天下號也以/金徳王三王之最
 先商湯天下號也亦號殷以水徳王三王之二也周/文王武王有天下號也以木徳王三王之三也誥故
 報反告也示也奥烏報/反深也揆葵癸反度也正義曰既皇書稱墳帝書/稱典除皇與帝墳典之外
 以次累陳故言至于夏商周三代之書雖復當時所/設之教與皇及帝墳典之等不相倫類要其言皆是
 雅正辭誥有深奥之義其所歸趣與墳典一揆明雖/事異墳典而理趣終同故所以同入尚書共為世教
 也孔君之意以墳典亦是尚書故此因墳典而及三/代下云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是墳典亦是尚書
[000-21b]
 之内而外史偏掌之者以其逺代故也此既言墳典/不依外文連類解八索九丘而言三代之書厠於其
 間者孔意以墳典是尚書丘索是尚書外物欲先説/尚書事訖然後及其外物故先言之也夏商周之書
 皆訓誥誓命之事言設教者以此訓誥誓命即為教/而設故云設教也言不倫者倫類也三代戰爭不與
 皇帝等類若然五帝稱典三王劣而不倫不得稱典/則三代非典不可常行何以垂法乎然三王世澆不
 如上代故隨事立名雖篇不目典理實是典故曰雅/誥奥義其歸一揆即為典之謂也然三王之書惟無
 典謨以外訓誥誓命歌貢征範類猶有八獨言誥者/以別而言之其類有八文從要約一誥兼焉何者以
 此八事皆有言以誥示故總謂之誥又言奥義者指/其言謂之誥論其理謂之義故以義配焉言其歸一
 揆見三代自歸於一亦與墳典為一揆者况喻之義/假譬人射莫不皆發志揆度於的猶如聖人立教亦
[000-22a]
 同揆度於至/理故云一揆是故厯代寶之以為大訓疏正義曰顧/命云越玉
 五重陳寶即以赤刀大訓在西序是寳之以為大訓/之文彼注以典謨為之與此相當要六藝皆是此直
 為書者指而言之故彼注亦然也彼直周時寶之此/知厯代者以墳典乆逺周尚寶之前代可知故言厯
 代/耳八卦之説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
 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
 書也音義索所白反下同求也/徐音素本或作素正義曰以墳典内/外文而知其丘索
 與墳典文連故連而説之故總引傳文以充足己意/且為於下見與墳典俱被黜削故説而以為首引言
 為論八卦事義之説者其書謂之八索其論九州之/事所有志記者其書謂之九丘所以名丘者以丘聚
[000-22b]
 也言於九州當有土地所生之物風氣所宜之事莫/不皆聚見於此書故謂之九丘焉然八卦言之説九
 州言之志不同者以八卦交互相説其理九州當州/有所志識以此而不同此索謂求索亦為搜索以易
 八卦為主故易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曰八卦相盪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
 四爻皆出於八卦就八卦而求其理則萬冇一千五/百二十䇿天下之事得故謂之索非一索再索而已
 此索於左傳亦或謂之索説有不同皆後人失其真/理妄穿鑿耳其九丘取名於聚義多如山丘故為聚
 左傳或謂之九區得為説當九州之區域義亦通也/又言九州所有此一句與下為總即土地所生風氣
 所宜是所有也言土地所生即其動物植物大率土/之所生不出此二者又云風氣所宜者亦與土地所
 生大同何者以九州各有土地有生與不生由風氣/所宜與不宜此亦職方禹貢之類別而言之土地所
[000-23a]
 生若禹貢之厥貢厥篚也風氣所宜若職方其畜宜/若干其民若干男若干女是也上墳典及索不別訓
 之以可知故略之丘訓既難又須別言九州所/有已下故先訓之於下結義故云皆聚此書也春秋
 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
 謂上世帝王之遺書也音義左史史官在左倚於綺/反劉琴綺反相息亮反
 倚相楚靈/王時史官正義曰以上因有外文言墳典丘索而/謂之故引成文以證結之此昭十二年
 左傳楚靈王見倚相趨過告右尹子革以此辭知倚/相是其名字蓋為太史而主記左動之事謂之左史
 不然或楚俗與諸國不同官多以左右為名或別有/此左史乎彼子革答王云倚相臣問祈招之詩而不
 知若問逺焉其焉能知之彼以為倚相不能讀之此/云能者以此據左傳成文因王言而引之假不能讀
[000-23b]
 事亦無妨况子革欲開諫王之路倚相未必不能讀/也言此墳典丘索即此書是謂上世帝王遺餘之書
 也以楚王論時已在三王之末故云遺書其丘/索知是前事亦不知在何代故直總言帝王耳先君
 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
 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讚
 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音義刪色/姦反正義/曰既
 結申帝王遺書欲言孔子就而刋定孔子世家云安/國是孔子十一世孫而上尊先祖故曰先君穀梁以
 為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孔子生左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訃以周靈王時生敬
 王時卒故為周末上云文籍下云滅先代典籍此言/史籍籍者古書之大名由文而有籍謂之文籍用史
[000-24a]
 所書謂之史籍可以為常故曰典籍義亦相通也但/上因書契而言文下傷秦滅道以稱典於此言史者
 不但義通上下又以此史籍不必是先王正史是後/代好事者作以此懼其不一故曰蓋有不知而作之
 者我無是也先言定禮樂者欲明孔子欲反於聖道/以歸於一故先言其舊行可從者修而不改曰定就
 而減削曰刪準依其事曰約因而佐成曰贊顯而明/之曰述各從義理而言獨禮樂不改者以禮樂聖人
 制作已無貴位故因而定之又云明舊章者即禮樂/詩易春秋是也以易道職方與黜八索除九丘相對
 其約史記以刪詩書為偶其定禮樂文孤故以明舊/章配之作文之體也易亦是聖人所作不言定者以
 易非如禮樂人之行事不須云定又因而為作十翼/故云贊耳易文在下者亦為黜八索與除九丘相近
 故也為文之便不為義例孔子之脩六藝年月孔無/明説論語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000-24b]
 則孔子以魯哀公十一年反魯為大夫十二年孟子/卒孔子弔則致仕時年七十以後脩述也詩有序三
 百一十一篇全者三百五篇云三百者亦舉全數計/職方在周禮夏官亦武帝時出於山巖屋壁即藏祕
 府世人莫見以孔君為武帝博士於祕府而見焉知/必黜八索除九丘者以三墳五典本有八今序只有
 二典而已其三典三墳今乃寂寞明其除去既墳典/書内之正尚有去者況書外乎故知丘索亦黜除也
 黜與除其義一也黜退不用而除去之必云贊易道/以黜者以不有所興孰有所廢故也職方即周禮也
 上已云定禮樂即職方在其内別云述之以為除九/丘舉其類者以言之則云述者以定而不改即是遵
 述非更有/書以述之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
 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
[000-25a]
 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音義斷丁亂反訖居乙反/又許乙反芟色咸反
 翦咨淺反撮七活反機本又作㡬典凡十五篇正典/二攝十三十一篇亡謨莫胡反凡三篇正二攝一訓
 凡十六篇正二篇亡攝十四三篇亡誥凡三十八篇/正八攝三十十八篇亡誓市制反凡十篇正八攝二
 一篇亡命凡十八篇正十/二三篇亡攝六四篇亡正義曰言孔子既懼覽/之者不一不但刪詩約
 史定禮贊易有所黜除而已又討整論理此三墳五/典并三代之書也論語曰世叔討論之鄭以討論為
 整理孔君既取彼文義亦當然以書是亂物故就而/整理之若然墳典周公制禮使外史掌之而孔子除
 之者蓋隨世不同亦可孔子之時墳典已雜亂故因/去之左傳曰芟夷蘊崇之又曰俘翦惟命詩曰海外
 冇截此孔君所取之文也芟夷者據全代全篇似草/隨次皆芟使平夷若自帝嚳已上三典三墳是芟夷
[000-25b]
 之文自夏至周雖有所留全篇去之而多者即芟夷/也翦截者就代就篇辭冇浮者翦截而去之去而少
 者為翦截也舉其宏綱即上芟夷煩亂也撮其機要/即上翦截浮辭也且宏綱云舉是據篇代大者言之
 機要云撮為就篇代之内而撮出之耳宏大也綱者/網之索舉大綱則衆目隨之機者機關撮取其機關
 之要者斷自唐虞以下者孔無明説書緯以為帝嚳/以上朴略難傳唐虞已来煥炳可法又禪讓之首至
 周五代一意故耳孔義或然典即堯典舜典謨即大/禹謨臯陶謨訓即伊訓髙宗之訓誥即湯誥大誥誓
 即甘誓湯誓命即畢命顧命之等是也説者以書體/例有十此六者之外尚有征貢歌範四者并之則十
 矣若益稷盤庚單言附於十事之例今孔不言者不/但舉其機約亦自征貢歌範非君出言之名六者可
 以兼之此云凡百篇據序而數故耳或云百二篇者/誤有所由以前漢之時有東萊張霸偽造尚書百兩
[000-26a]
 篇而為緯者附之因此鄭云異者其在大司徒大僕/正乎此事為不經也鄭作書論依尚書緯云孔子求
 書得黄帝𤣥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逺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
 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以為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黄帝𤣥孫以為不可依用今所考覈尚書
 首自舜之末年以禪於禹上錄舜之得用之事由堯/以為堯典下取舜禪之後以為爵讓得人故史體例
 別而不必君言若禹貢全非君言而禹身事受禪之/後無入夏書之言是舜史自錄成一法後代因之耳
 所以恢𢎞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帝王之制坦然明
 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並受其義音義恢苦回反大/也坦土但反
 疏正義曰此論孔子正理羣經已畢總而結之故為/此言家語及史記皆云孔子弟子三千人故云三
[000-26b]
 千之/徒也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學士逃難解
 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音義始皇名政二十/六年初并六國
 自號始皇帝焚詩書在始皇之三十四年坑/儒在三十五年坑苦庚反難乃旦反解音蟹正義/曰言
 孔子既定此書後雖曰明白反遭秦始皇滅除之依/秦本紀云秦王政二十六年平定天下尊為皇帝不
 復立諡以為初并天下故號始皇為滅先代典籍故/云坑儒焚書以即位三十四年因置酒於咸陽宫丞
 相李斯奏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令下三十日不燒黥
 為城旦制曰可是焚書也三十五年始皇以方士盧/生求仙藥不得以為誹謗諸生連相告引四百六十
 餘人皆坑之咸陽是坑儒也又衛宏古文竒字序云/秦改古文以為篆隷國人多誹謗秦患天下不從而
[000-27a]
 召諸生至者皆拜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種𤓰/於驪山硎谷之中温處瓜實乃使人上書曰瓜冬有
 實有詔天下博士諸生説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生方相論難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
 皆終命也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者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鯉字伯魚魚生伋字子思思生白字
 子上上生求字子家家生箕字子京京生穿字子髙/髙生慎慎為魏相慎生鮒鮒為陳涉博士鮒弟子襄
 為惠帝博士長沙太守襄生中中生武武生延陵及/安國為武帝博士臨淮太守家語序云子襄以秦法
 峻急壁中藏其家/書是安國祖藏之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
 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
 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
[000-27b]
 得聞音義校户教反詩箋云鄭國謂學為校闡尺善/反大也明也濟子禮反郡名也伏生名勝
 過古卧反後同傳直專反下傳之子孫/同二十餘篇即馬鄭所注二十九篇也正義曰將/言所藏之
 書得之所由故本之也言龍興者以易龍能變化故/比之聖人九五飛龍在天猶聖人在天子之位故謂
 之龍興也言學校者校學之一名也故鄭詩序云子/衿刺學校廢左傳云然明請毁鄉校是也漢書云惠
 帝除挟書之律立學興教招聘名士文景以後儒者/更衆至武帝尤甚故云旁求儒雅詩小雅曰匪先民
 是程匪大猷是經彼注云猷道也大道即先王六籍/是也伏生名勝為秦二世博士儒林傳云孝文帝時
 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冇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已九十有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臣鼂
 錯往受之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是年過/九十也案史記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
[000-28a]
 流亡漢定天下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齊魯之間則伏生壁内得二十九篇而云
 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者蓋伏生初實壁内得之以教/齊魯傳教既乆誦文則熟至其末年因其習誦或亦
 目暗至年九十鼂錯往受之時不執經而口授之故/也又言裁二十餘篇者意在傷亡為少之文勢何者
 以數法隨所近而言之若欲多之當云得三十篇今/裁二十餘篇言裁亦意以為少之辭又二十九篇自
 是計卷若計篇則三十四去泰誓猶有三十一案史/記及儒林傳皆云伏生獨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則
 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案馬融云泰誓後得鄭𤣥/書論亦云民間得泰誓別錄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
 書於壁内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説之數月皆起傳以/教人則泰誓非伏生所傳而言二十九篇者以司馬
 遷在武帝之世見泰誓出而得行入於伏生所傳内/故為史總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復曲別分析云民間
[000-28b]
 所得其實得時不與伏生所傳同也但伏生雖無此/一篇而書傳有八百諸侯俱至孟津白魚入舟之事
 與泰誓事同不知為伏生先為此説不知為是泰誓/出後後人加增此語案王充論衡及後漢史獻帝建
 安十四年黄門侍郎房宏等説云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有壊老子屋得古文泰誓三篇論衡又云以
 掘地所得者今史漢書皆云伏生傳二十九篇則司/馬遷時已得泰誓以并歸於伏生不得云宣帝時始
 出也則云宣帝時女子所得亦不可信或者爾時重/得之故於後亦據而言之史記云伏生得二十九篇
 武帝記載今文泰誓末篇由此劉向之作別錄班固/為儒林傳不分明因同於史記而劉向云武帝未得
 之泰誓理當是一而古今文不同者即馬融所云吾/見書傳多矣凡諸所引今之泰誓皆無此言而古文
 皆有則古文為真亦復何疑但此先有張霸之徒偽/造泰誓以藏壁中故後得而惑世也亦可今之泰誓
[000-29a]
 百篇之外若周書之例以於時實有觀兵之誓但不/録入尚書故古文泰誓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
 天威大勲未集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冢君觀政於/商是也又云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者此文繼在
 伏生之下則言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此伏生意/也若以伏生指解尚書之名名已先有有則當云名
 之尚書既言以其上古之書今先云以其則伏生意/之所加則知尚字乃伏生所加也以尚解上則尚訓
 為上上者下所慕尚故義得為通也孔君既陳伏生/此義於下更無是非明即用伏生之説故書此而論
 之馬融雖不見孔君此説理自然同故曰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是也王肅曰上所言史所書故曰
 尚書鄭氏云尚書上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二家以尚與書相埒則上名不正出於伏生鄭𤣥
 依書緯以尚字是孔子所加故書贊曰孔子乃尊而/命之曰尚書璿璣鈐云因而謂之書加尚以尊之又
[000-29b]
 曰書務以天言之鄭𤣥溺於書緯之説何冇人言而/須繫之於天乎且孔君親見伏生不容不悉自云伏
 生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何云孔子加也王肅曰/上所言史所書則尚字與書俱有無先後既直云尚
 何以明上之所言書者以筆畫記之辭羣書皆是何/知書要責史所為也此其不若前儒之説密耳云上
 古者亦無指定之目自伏生言之則於漢世仰遵前/代自周已上皆是馬融云有虞氏為書之初耳若易
 厯三世則伏犧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禮/運鄭𤣥以先王食腥與易上古結繩同時為上古神
 農為中古五帝為下古其不相對則無例耳且太之/與上為義不異禮以唐虞為太古以下有三代冠而
 推之為然是為不定則但今世已上仰之已古便為/上古耳以書是本名尚是伏生所加故諸引書直云
 書曰若有配代而言則/曰夏書無言尚書者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
[000-30a]
 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
 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
 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音義共音恭亦作龔又作/恭共王漢景帝之子
 名餘好呼報反下好古同壊音怪下同字林作&KR2900云/公壞反毁也傳謂春秋也一云周易十翼非經謂之
 傳論如字又音倫科苦禾反/科斗蟲名蝦蟆子書形似之正義曰欲云得百篇/之由故序其事漢景
 帝之子名餘封於魯為王死諡曰共存日以居於魯/近孔子宅好治宮室故欲裒益乃壞孔子舊宅以増
 廣其居於所壊壁内得安國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是科斗文字王雖得此書
 猶壊不止又升孔子廟堂聞金鐘石磬絲琴竹管之/音以懼其神異乃止不復敢壊宅也上言藏家書於
[000-30b]
 屋壁此亦屋壁内得書也亦得及傳論語孝經等不/從約云得尚書而煩文言虞夏商周之書者以壁内
 所得上有題目虞夏商周書其序直云書序皆無尚/字故其目錄亦然故不云尚書而言虞夏商周之書
 安國亦以此知尚字是伏生所加推此壁内所無則/書本無尚字明矣凡書非經則謂之傳言及傳論語
 孝經正謂論語孝經是傳也漢武帝謂東方朔云傳/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又漢東平王劉雲與其太
 師䇿書云傳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又成帝賜翟方/進䇿書云傳曰髙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是漢世通
 謂論語孝經為傳也以論語孝經非先王之書是孔/子所傳説故謂之傳所以異於先王之書也上已云
 壞孔子舊宅又云乃不壞宅者初王意欲壞之已壞/其屋壁聞八音之聲乃止餘者不壞明知已壞者亦
 不敢居故云/乃不壤宅耳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乆時人無
[000-31a]
 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
 𨽻古定更以竹簡寫之増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
 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
 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復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
 為四十六卷其餘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
 之書府以待能者音義隷音麗謂用隷書寫古文二/十五篇謂虞書大禹謨夏書
 五子之歌𦙍征商書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徳説命三篇周書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
 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合舊音閤/又如字下同臯音高本又作咎陶音遥本又作繇盤
[000-31b]
 歩干反本又作般復扶又反下同五十九篇即今所/行五十八篇其一是百篇之序其餘錯亂摩滅謂虞
 書汩作九共九篇槀飫夏書帝告釐沃湯征汝鳩汝/方商書夏社疑至臣扈典實明居肆命徂后沃丁咸
 又四篇伊陟原命仲丁河亶甲祖乙髙宗之訓周書/分器旅巢命歸未嘉禾成王政將蒲姑賄肅慎之命
 亳姑凡四十二/篇亡上時掌反正義曰既云王不壞宅以懼神靈/因還其書已前所得言悉以書還
 孔氏則上傳論語孝經等皆還之故言悉也科斗書/古文也所謂蒼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
 人所為故名古文形多頭麤尾細狀腹團圓似水蟲/之科斗故曰科斗也以古文經秦不用故云廢已久
 矣時人無能知識者孔君以人無能知識之故已欲/傳之故以所聞伏生之書比校起發考論古文之義
 考文而云義者以上下事義推考其文故云義也定/其可知者就古文内定可知識者為隷古定不言就
[000-32a]
 伏生之書而云以其所聞者明用伏生書外亦考之/故云可知者謂并伏生書外有可知不徒伏生書内
 而已言𨽻古者正謂就古文體而從𨽻定之存古為/可慕以𨽻為可識故曰𨽻古以雖𨽻而猶古由此故
 謂孔君所傳為古文也古文者蒼頡舊體周世所用/之文字案班固漢志及許氏説文書本有六體一曰
 指事上下二曰象形日月三曰形聲江河四曰會意/武信五曰轉注考老六曰假借令長此造字之本也
 自蒼頡以至今字體雖變此本皆同古今不易也自/蒼頡以至周宣皆蒼頡之體未聞其異宣王紀其史
 籀始有大篆十五篇號曰篆籀惟篆與蒼頡二體而/已衞恒曰蒼頡造書觀於鳥跡因而遂滋則謂之字
 字有六義其文至於三代不改及秦用篆書焚燒先/代典籍古文絶矣許慎説文言自秦有八體一曰大
 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𨽻書亡新居攝以應制作改定古
[000-32b]
 文使甄豐校定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内書也/二曰竒字即古字有異者三曰篆書即小篆下杜人
 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秦隷書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由此而論即秦罷
 古文而有八體非古文矣以至亡新六書并八體亦/用書之六體以造其字其亡新六書於秦八體用其
 小篆蟲書摹印𨽻書去其大篆刻符殳書署書而加/以古文與竒字其刻符及署書蓋同摹印殳書同於
 繆篆大篆正古文之別以慕古故乃用古文與竒字/而不用大篆也是孔子壁内古文即蒼頡之體故鄭
 𤣥云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以形言之為科斗指體即周之古文鄭𤣥知者若於
 周時秦世所有至漢猶當識之不得云無能知者又/亡新古文亦云即孔氏壁内古文是其證也或以古
 文即大篆非也何者八體六書自大篆與古文不同/又秦有大篆若大篆是古文不得云古文遂絶以此
[000-33a]
 知大篆非古文也六書古文與蟲書本別則蟲書非/科斗書也鄭𤣥云周之象形文字者總指六書象科
 斗之形不謂六書之内一曰象形也又云更以竹簡/寫之明留其壁内之本也顧氏云策長二尺四寸簡
 長一尺二寸増多伏生二十五篇者以壁内古文篇/題殊別故知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伏
 生之本亦壁内古文而合之者蓋以老而口授之時/因誦而連之故殊耳其盤庚本當同卷故有并也康
 王之誥以一時之事連誦而同卷當以王出在應門/之内為篇首及以王若曰庶邦亦誤失以伏生本二
 十八篇盤庚岀二篇加舜典益稷康王之誥凡五篇/為三十三篇加所增二十五篇為五十八加序一篇
 為五十九故云復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此云為/四十六卷者謂除序也下云定五十八篇既畢不更
 云卷數明四十六卷故爾又伏生二十九卷而序在/外故知然矣此云四十六卷者不見安國明説蓋以
[000-33b]
 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故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卷/何者五十八篇内有太甲盤庚説命泰誓皆三篇共
 卷減其八又大禹謨臯陶謨益稷又三篇同序共卷/其康誥酒誥梓材亦三篇同序共卷則又減四通前
 十二以五十八減十二非四十六卷而何其康王之/誥乃與顧命別卷以別序故也其餘錯亂摩滅五十
 八篇外四十二篇也以不可復知亦上送官其可知/者已用竹簡寫得其本亦俱送入府故在祕府得有
 古文也以後生可畏或賢聖間出/故須藏之以待能整理讀之者承詔為五十九篇
 作傳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羣言以立訓
 傳約文申義敷暢厥㫖庶幾有補於將來音義為于/偽反
 覃徒南反深也思息嗣反採本又作采摭/之石反一音之若反敷芳夫反暢丑亮反正義曰/安國時
[000-34a]
 為武帝博士孔君考正古文之日帝之所知亦既定/訖當以聞於帝帝令注解故云承詔為五十九篇作
 傳以注者多言曰傳傳者傳通故也以傳名出自丘/明賓牟賈對孔子曰史失其傳又喪服儒者皆云子
 夏作傳是傳名乆矣但大率秦漢之際多名為傳於/後儒者以其傳多或有改之別云注解者仍有同者
 以當時之意耳説者為例云前漢稱傳於後皆稱注/誤矣何者馬融王肅亦稱注名為傳傳何有例乎以
 聖道𢎞深當須詳悉於是研覈精審覃靜思慮以求/其理冀免乖違既顧察經文又取證於外故須廣博
 推考羣經六籍又捃拾採摭羣書之言以此文證造/立訓解為之作傳明不率爾雖復廣證亦不煩多為
 傳直約省文令得申盡其義明文要義通不假煩多/也以此得申故能徧布通暢書之㫖意是辭達而已
 不求於煩既義暢而文要則觀者曉悟故云庶㡬有/所補益於將來讀之者得悟而有益也敷布也厥其
[000-34b]
 也庶幸也㡬冀也爾雅有訓既云經籍又稱羣言者/經籍五經是也羣言子史是也以書與經籍理相因
 通故云博考子史時有所須故云採摭耳案孔君此/傳辭㫖不多是約文也要文無不解是申義也其義
 既申故云敷暢其義之㫖趣耳考其此注不但言少/書之為言多須詁訓而孔君為例一訓之後重訓者
 少此亦/約文也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
 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畢會國有巫
 蠱事經籍道息用不復以聞傳之子孫以貽後代若
 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亦所不隱也音義為于偽/反又如
 字見賢遍反冠工亂反巫蠱漢武帝末征和中江充/造蠱敗戾太子故經籍道息焉巫音無蠱音古貽以
[000-35a]
 之反/遺也正義曰孔君既言已立傳之意又當斟酌所/宜而書序雖名為序不是總陳書意汎論乃
 篇篇各序作意但作序者不敢厠於正經故謙而聚/於下而注述者不可代作者之謙須從利益而欲分
 之從便云序序所以當篇為作此書之意則是當篇/作意觀序而昭然意義顯見既義見由序宜各與其
 本篇相從附近不宜聚於一處故毎篇引而分之各/冠加於篇首令意昭見序既分散損其一篇故定五
 十八篇然此本承詔而作作畢當以上奏聞知但會/值國家有巫蠱之事好愛經籍之道滅息假奏亦不
 能行用為此之故不復以此傳奏聞亦以既傳成不/得聞上惟自傳於已之子孫以遺與後世之人使行
 之亦不敢望後世必行故云若後世有好愛古道廣/博學問志懐雅正如此之君子冀能與我同於慕古
 之志以行我道我道得此人流行亦所以傳不隠蔽/是𢎞道由人也言巫蠱者王制曰執左道以亂政者
[000-35b]
 殺鄭𤣥注云左道謂巫蠱之屬以非正道故謂之左/道以蠱皆巫之所行故云巫蠱蠱者總名左傳云惑
 蠱其君則蠱者怪惑之名指體則藥毒害人者是若/行符厭俗之為魅令人蠱惑夭年傷性皆是也依漢
 書此時武帝末年上已年老淫惑鬼神崇信巫術由/此姦人江充因而行詐先於太子宫埋桐人告上云
 太子宫有蠱氣上信之使江充治之於太子宮果得/桐人太子知己不為此以江充故為䧟己因而殺之
 而帝不知太子實心謂江充言為實即詔丞相劉屈/氂發三輔兵討之太子釋長安囚與鬭不勝而出走
 奔湖遂自殺此即巫蠱事也言不隱者不謂恐隱藏/已道以已道人所不知懼其幽隱人能行之使顯為
 不隱蔽耳易曰謙謙君子仁者好謙而孔君自作揄/揚云君子知己者亦意在教世欲令人覩此言知己
 傳是深逺因而有所曉寤令之有益故不/可以茍謙也亦猶孔子曰何有於我㢤
[000-36a]
 
 
 
 
 
 
 
 
[000-36b]
 
 
 
 
 
 
 
 尚書序
[000-37a]
 尚書序考證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疏其緯文鄙近不出聖人前
 賢共疑有所不取通人考正偽起哀平則孔君之時
 未有此緯何可引以為難乎○臣召南/按漢人注經
 大有功於聖籍其過則在執緯以誣經唐人疏經亦
 大有功於前賢其過則在屈經以從注若此疏原本
 張衡力闢邪説可謂懸諸日月而不刋者矣夫安國
 當孝武時未嘗有緯况可誣緯為孔子所作乎穎達
[000-37b]
 於此序毅然呵之乃其疏毛詩疏禮記又曲䕶康成
 箋注凡所引緯必巧為附會以伸其説是何意也宋
 歐陽修嘗言孔疏所載既博所擇不精欲刪䜟緯之
 文然後經義純一無雜至言哉
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
 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王應麟曰前言
 謂臯夔稷契有何書可讀理實未然黄帝顓頊之道
 在丹書武王所以端絻東面而受於師尚父也少皡
[000-38a]
 氏之紀官夫子所以見郯子而學也孰謂無書可讀
 哉
 疏按周禮外史職掌三皇五帝之書○臣浩/按監本
 作小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非也小史但掌邦國之志
 奠繫世辨昭穆耳今据周禮改正臣召南/按孔疏引
 周禮外史所掌以証三皇五帝之書可謂確當但周
 禮祗云三皇五帝之書不云皇名三墳帝名五典也
 左傳所謂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者亦
[000-38b]
 無明文孰為三皇之書孰為五帝之書故康成注周
 禮但引左傳而不實指其名至杜預注左傳但云皆
 古書名并不略援周禮葢其慎也左傳正義亦出穎
 達之手先引孔傳此文旁及賈逵馬融康成三説而
 斷之云此諸家者各以意言無正騐杜所不信較此
 疏為尤確矣
述職方以除九丘○劉敞曰虞書有九共九篇應作九
 &KR0588古文&KR0588作□與共相近故誤傳以為共耳孔序曰
[000-39a]
 述職方以除九丘按職方氏之書一官所守耳周禮
 出於周公仲尼未嘗刪述而云除九丘乎
用藏其家書於屋壁疏子襄以秦法峻急壁中藏其家
 書是安國祖藏之○臣召南/按藏書於壁説亦不同
 此疏作子襄是孔鮒弟即家語所謂孔騰也漢記尹
 敏傳云是孔鮒隋書志云是孔惠陸氏經典釋文亦
 然
為𨽻古定疏正謂就古文體而從𨽻定之○鄭樵曰古
[000-39b]
 文之別十有三而科斗者特水蟲也古文之體不一
 漢儒總謂之科斗今之所謂古文者有上古之文科
 斗之類是也有中古之文史籕大篆是也有𨽻古之
 文孔安國以𨽻存古是也皆謂之古文
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朱子曰小序斷不是孔子
 作又曰是周秦間低手人作金履祥曰方漢初時泰
 誓且有偽書何况書序之類孫寶侗曰逸書之名亦
 多不典如左傳定四年祝佗告萇𢎞其言魯曰命以
[000-40a]
 伯禽言衞曰命以康誥言晉曰命以唐誥是則伯禽
 之命康誥唐誥周書之三篇孔子所必録也為書序
 者不知不列篇名於百篇之内疎漏顯然是則不但
 書序可疑并百篇之名亦未可信矣顧炎武曰今攷
 傳記引書並無序所亡四十二篇之文則篇名葢未
 可信臣召南/按書序不知誰作與安國同時而信書
 序者有司馬遷於夏商周本紀中凡逸篇之名俱載
 
[000-40b]
 
 
 
 
 
 
 
 尚書序考證
[000-41a]
 尚書注疏原目
虞書音義凡十六篇十一/篇亡五篇見存
 堯典第一疏古文尚書堯典第一一正義曰檢古本/并石經直言堯典第 無古文尚書以
 孔君從隸古仍號古文故後人因而題於此以別伏/生所出大小夏侯及歐陽所傳為今文故也堯典第
 一篇之名當與衆篇相次第訓為次也於次第之内/而處一故曰堯典第一以此第一者以五帝之末接
 三王之初典策既備因機成務交代揖讓以垂無為/故為第一也然書者理由舜史勒成一家可以為法
 上取堯事下終禪禹以至舜終皆為舜史所錄其堯/舜之典多陳行事之狀其言寡矣禹貢即全非君言
 準之後代不應入書此其一體之異以此禹之身事/於禪後無入夏書之理自甘誓已下皆多言辭則古
[000-41b]
 史所書於是乎始知五子之歌亦非上言典書草創/以義而錄但致言有本各隨其事檢其此體為例有
 十一曰典二曰謨三曰貢四曰歌五曰誓六曰誥七/曰訓八曰命九曰征十曰範堯典舜典二篇典也大
 禹謨臯陶謨二篇謨也禹貢一篇貢也五子之歌一/篇歌也甘誓泰誓三篇湯誓牧誓費誓泰誓八篇誓
 也仲虺之誥湯誥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康王之/誥八篇誥也伊訓一篇訓也説命三篇微子之命蔡
 仲之命顧命畢命冏命文侯之命九篇命也𦙍征一/篇征也洪範一篇範也此各隨事而言益稷亦謨也
 因其人稱言以別之其太甲咸有一德伊尹訓道王/亦訓之類盤庚亦誥也故王肅云不言誥何也取其
 徙而立功非但錄其誥髙宗肜日與訓序連文亦訓/辭可知也西伯戡黎云祖伊恐奔告于受亦誥也武
 成云識其政事亦誥也旅獒戒王亦訓也金縢自為/一體祝亦誥辭也梓材酒誥分出亦誥也多士以王
[000-42a]
 命誥自然誥也無逸戒王亦訓也君奭周公誥召公/亦誥也多方周官上誥於下亦誥也君陳君牙與畢
 公之類亦命也呂刑陳刑告王亦誥也書篇之名因/事而立既無體例隨便為文其百篇次第於序孔鄭
 不同孔以湯誓在夏社前於百篇為第二十六鄭以/為在臣扈後第二十九孔以咸有一徳次太甲後第
 四十鄭以為在湯誥後第三十二孔以蔡仲之命次/君奭後第八十三鄭以為在費誓前第九十六孔以
 周官在立政後第八十八鄭以為在立政前第八十/六孔以費誓在文侯之命後第九十九鄭以為在呂
 刑前第九十七不同者孔依壁内篇次及序為文鄭/依賈氏所奏別錄為次孔未入學官以此不同考論
 次第孔/義是也虞書疏正義曰堯典雖曰唐事本以虞史所/錄末言舜登庸由堯故追堯作典非
 唐史所錄故謂之虞書也鄭𤣥云舜之美事在於堯/時是也案馬融鄭𤣥王肅別錄題皆曰虞夏書以虞
[000-42b]
 夏同科雖虞事亦連夏此直言虞書本無尚書之題/也案鄭序以為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
 十篇贊云三科之條五家之教是虞夏同科也其孔/於禹貢註云禹之王以是功故為夏書之首則禹夏
 別題也以上為虞書則十六篇又帝告釐沃湯征汝/鳩汝方於鄭𤣥為商書而孔并於𦙍征之下或以為
 夏事猶西伯戡黎則夏書九篇商書三十五篇此與/鄭異也或孔因帝告以下五篇亡并註於夏書不廢
 猶商書乎別文所引皆云虞書曰夏書曰無并言虞/夏書者又伏生雖有一虞夏傳以外亦有虞傳夏傳
 此其所以宜別也此孔依虞夏各別而存之莊八年/左傳云夏書曰臯陶邁種徳僖二十四年左傳引夏
 書曰地平天成二十七年引夏書賦納以言襄二十/六年引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寜失不經皆在大禹謨
 臯陶謨當云虞書而云夏書者以事關禹故引為夏/書若洪範以為周書以箕子至周商人所陳而傳引
[000-43a]
 之即曰商書也案壁内所得孔為傳者凡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卷三十三篇與鄭注同二十五篇増多鄭
 注也其二十五篇者大禹謨一五子之歌二𦙍征三/仲虺之誥四湯誥五伊訓六太甲三篇九咸有一徳
 十説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二十周官二十一君陳
 二十二畢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冏命二十五但孔/君所傳值巫蠱不行以終前漢諸儒知孔本有五十
 八篇不見孔傳遂有張霸之徒於鄭注之外偽造尚/書凡二十四篇以足鄭注三十四篇為五十八篇其
 數雖與孔同其篇有異孔則於伏生所傳二十九篇/内無古文泰誓除序尚二十八篇分出舜典益稷盤
 庚二篇康王之誥為三十三増二十五篇為五十八/篇鄭𤣥則於伏生二十九篇之内分出盤庚二篇康
 王之誥又泰誓三篇為三十四篇更增益偽書二十/四篇為五十八所增益二十四篇者則鄭注書序舜
[000-43b]
 典一汩作二九共九篇十一大禹謨十二益稷十三/五子之歌十四𦙍征十五湯誥十六咸有一徳十七
 典寳十八伊訓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冏命二十四以此二十四為十六
 卷以九共九篇共卷除八篇故為十六故藝文志劉/向別錄云五十八篇藝文志又云孔安國者孔子後
 也悉得其書以古文又多十六篇篇即卷也即是偽/書二十四篇也劉向作別錄班固作藝文志並云此
 言不見孔傳也劉歆作三統歴論武王伐紂引今文/泰誓云丙午逮師又引武成越若來三月五日甲子
 咸劉商王受並不與孔同亦不見孔傳也後漢初賈/逵奏尚書疏云流為烏是與孔亦異也馬融書序云
 經傳所引泰誓泰誓並無此文又云逸十六篇絶無/師説是融亦不見也服䖍杜預注左傳亂其紀綱並
 云夏桀時服䖍杜預皆不見也鄭𤣥亦不見之故注/書序舜典云入麓伐木注五子之歌云避亂於洛汭
[000-44a]
 注𦙍征云𦙍征臣名又注禹貢引𦙍征云厥篚𤣥黄/昭我周王又注咸有一徳云伊陟臣扈曰又注典寶
 引伊訓云載孚在亳又曰征是三朡又注旅獒云獒/讀曰豪謂是酋豪之長又古文有仲虺之誥太甲説
 命等見在而云亡其汩作典寶之等一十三篇見亡/而云已逸是不見古文也案伏生所傳三十四篇者
 謂之今文則夏侯勝夏侯建歐陽和伯等三家所傳/及後漢末蔡邕所勒石經是也孔所傳者膠東庸生
 劉歆賈逵馬融等所傳是也鄭𤣥書贊云我先師棘/子下生安國亦好此學衛賈馬二三君子之業則雅
 才好博既宣之矣又云歐陽氏失其本義今疾此蔽/冒猶復疑惑未悛是鄭意師祖孔學傳授膠東庸生
 劉歆賈逵馬融等學而賤夏侯歐陽等何意鄭注尚/書亡逸並與孔異篇數並與三家同又劉歆賈逵馬
 融之等並傳孔學云十六篇逸與安國不同者良由/孔注之後其書散逸傳注不行以庸生賈馬之等惟
[000-44b]
 傳孔學經文三十三篇故鄭與三家同以為古文而/鄭承其後所注皆同賈逵馬融之學題曰古文尚書
 篇與夏侯等同而經字多異夏侯等書宅嵎夷為宅/嵎䥫昧谷曰栁谷心腹腎腸曰憂腎陽劓刵劅剠云
 臏宫劓割頭庶剠是鄭注不同也三家之學傳孔業/者漢書儒林傳云安國傳都尉朝子俊俊傳膠東庸
 生生傳清河胡常常傳徐敖敖傳王璜及塗惲惲傳/河南桑欽至後漢初衛賈馬亦傳孔學故書贊云自
 世祖興後漢衛賈馬二三君子之業是也所得傳者/三十三篇古經亦無其五十八篇及傳説絶無傳者
 至晉世王肅注書始似竊見孔傳故注亂其紀網為/夏太康時又晉書皇甫謐傳云姑子外弟梁栁邊得
 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往往載孔傳五十八篇之/書晉書又云晉太保公鄭沖以古文授扶風蘇愉愉
 字休預預授天水梁栁字洪季即謐之外弟也季授/城陽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頤字仲真又
[000-45a]
 為豫章内史遂於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時已亡/失舜典一篇晉末范甯為解時己不得焉至齊蕭鸞
 建武四年姚方興於大航頭得而獻之議者以為孔/安國之所注也值方興有罪事亦隨寢至隋開皇二
 年購募遺典乃得其篇焉然孔注之後厯及後漢之/末無人傳説至晉之初猶得存者雖不列學官散在
 民間事雖久/逺故得猶存孔氏傳傳即注也以傳述為/義舊説漢已前稱傳正義曰/以注者
 多門故云某氏以別衆家或當/時自題孔氏亦可以後人辨之
 舜典第二音義王氏注相承云梅賾上孔氏傳古文/尚書云舜典一篇時以王肅注頗類
 孔氏故取王注從眘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以續孔傳徐仙氏亦音此本今依舊音之
 大禹謨第三音義徐云本虞書總為一卷凡一十/二卷今依七志七錄為十卷
[000-45b]
 臯陶謨第四
 益稷第五
夏書
 禹貢第一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𦙍征第四
商書音義凡三十四篇/十七篇存
[000-46a]
 湯誓第一
 仲虺之誥第二
 湯誥第三
 伊訓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咸有一德第八
[000-46b]
 盤庚上第九
 盤庚中第十
 盤庚下第十一
 説命上第十二
 説命中第十三
 説命下第十四
 髙宗肜日第十五
 西伯戡黎第十六
[000-47a]
 微子第十七
周書
 泰誓上第一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下第三
 牧誓第四
 武成第五
 洪範第六
[000-47b]
 旅獒第七
 金縢第八
 大誥第九
 微子之命第十
 康誥第十一
 酒誥第十二
 梓材第十三
 召誥第十四
[000-48a]
 洛誥第十五
 多士第十六
 無逸第十七
 君奭第十八
 蔡仲之命第十九
 多方第二十
 立政第二十一
 周官第二十二
[000-48b]
 君陳第二十三
 顧命第二十四
 康王之誥第二十五
 畢命第二十六
 君牙第二十七
 冏命第二十八
 呂刑第二十九
 文侯之命第三十
[000-49a]
 費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000-49b]
 
 
 
 
 
 
 
 尚書注疏原目
[000-50a]
 尚書注疏原目考證
虞書音義凡十六篇十一篇亡五篇見存○臣浩/按此
 段音義監本刻在堯典第一之下非也堯典祗一篇
 安得有十六篇乎此總計虞書自堯典舜典至九共
 九篇凡十六篇耳今改正
堯典第一疏禹貢即全非君言凖之後代不應入書○
 臣召南/按孔疏殊誤左右史分記言動尚書重在紀
 言此亦論其大致則然在古人原無一定之例也且
[000-50b]
 疏謂甘誓以下始多言辭右史所書於是乎始斯又
 誤矣武成金縢不專敘事乎
虞書疏非唐史所録故謂之虞書也○顧炎武曰竊疑
 古時有堯典無舜典有夏書無虞書而堯典亦夏書
 也孟子引二十有八載而謂之堯典左傳所引虞書
 皆謂之夏書周語内史過引衆非元后何戴二句亦
 謂之夏書則後之目為虞書者贅矣何則記此書必
 出於夏之史臣雖傳之自唐而潤色成文不無待於
[000-51a]
 後人故篇首言曰若稽古以古為言明非當日之記
 也世更三聖事同一家以夏之臣追記二帝之事不
 謂之夏書而何
 又疏按壁内所得孔為傳者凡五十八篇○顧炎武
 曰漢時尚書今文與古文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藝
 文志曰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師古曰
 安國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鄭元
 序贊云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藝文志又曰經二
[000-51b]
 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三十二卷師古曰此
 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此今文與古文為二也儒林
 傳曰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覇成帝時求其古
 文者覇以能為百兩徴以中書校之非是此又孔氏
 古文與張覇之書為二也後漢書儒林傳曰孔僖魯
 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又曰扶風杜林傳
 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元注
 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然則安國所傳以至孔
[000-52a]
 僖者竟無其傳而杜林賈逵馬融鄭元則不見安國
 傳而為之作訓作傳作注解此則孔鄭之學又當為
 二而無可考矣臣召南/按張覇之百兩篇偽古文也
 而賈馬鄭所解之古文則就伏生所傳之二十八篇
 其字句稍異於歐陽夏侯三家故亦稱古文尚書耳
 然賈馬鄭皆未見古文全經亦並未見孔傳是以注
 解不同穎達疏詳核矣
 又疏姑子外弟梁栁邊得古文尚書○臣召南/按邊
[000-52b]
 字衍文梁栁即皇甫謐姑子外弟也但推詳文義姑
 子上似脱從字言謐從栁得古文尚書乃作帝王世
 紀耳
 又疏至隋開皇二年購募遺典○鄭樵曰古文遭秦
 而失其半其半存者又𨼆而不見自漢武征和二年
 巫蠱事起至隋開皇二年凡六百七十餘嵗然後五
 十八篇得傳於學者而大備自開皇二年至唐天寶
 三載又百六十餘嵗始改古𨽻而從今文馬端臨曰
[000-53a]
 唐藝文志有今文尚書十三卷注言元宗詔集賢學
 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然則漢所謂古文者科斗書
 今文者𨽻書也唐所謂古文者𨽻書今文者世所通
 用之俗字也
 
 
 
 
[000-53b]
 
 
 
 
 
 
 
 尚書注疏原目考證
[000-54a]
 尚書注解傳述人
  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呉縣開國男陸徳明錄
 書者本王之號令右史所記孔子刪録斷自唐虞下
 訖秦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而為之序及秦
 禁學孔子之末孫惠壁藏之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
 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漢/紀尹敏傳以為孔鮒藏之漢興欲立尚書無能通者
 聞濟南伏生名勝故/秦博士傳之文帝欲徴時年已九十餘
 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受焉古文尚書云/伏生年老不
[000-54b]
 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伏生失其本經口誦二十九篇傳
 授漢書云伏生為秦禁書壁藏之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
 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鄭𤣥以為孔子撰書尊而命/之曰尚書尚者上也蓋言若
 天書然王肅云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伏生授濟南張生千乘歐陽
 生字和伯/千乘人生授同郡兒寛御史/大夫寛又從孔安國受業
 以授歐陽生之子歐陽大小夏侯/尚書皆出於寛歐陽氏世傳業至
 曾孫髙作尚書章句為歐陽氏學髙孫地餘字長賓/侍中少
 府/以書授元帝傳至歐陽歙字正思後/漢大司徒歙以上八世
[000-55a]
 皆為博士濟南林尊字長賓為博士論石渠/官至少府太子太傅受尚書
 於歐陽髙以授平當字子思下邑人徙平陵官至丞/相封侯子晏亦明經至大司徒
 及陳翁生梁人信都太/傅家世傳業翁生授殷崇琅邪人/為博士及龔勝
 字君賓楚/人右扶風當授朱普字公文九江/人為博士及鮑宣字子都勃/海人官至
 司/𨽻後漢濟隂曹曾字伯山/諫大夫受業於歐陽歙傳其子祉
 河南/尹又陳留陳弇字叔明受/業於丁鴻樂安牟長字君髙河内/太守中散大
 夫/竝傳歐陽尚書沛國桓榮字春卿太子太傅/太常五更關内侯受尚
 書於朱普東觀漢記云榮事九/江朱文文即普字以授漢明帝遂世相
[000-55b]
 傳東京最盛漢紀云門生為公卿者甚衆學者慕之/以為法榮子郁以書授和帝而官至侍
 中太常郁子焉復以書授/安帝官至太子太傅太尉張生濟南人/為博士授夏侯都尉
 魯/人都尉傳族子始昌始昌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教授為昌邑太傅始昌傳
 族子勝字長公後屬東平長/信少府太子太傅勝從始昌受尚書及洪
 範五行傳説災異又事同郡簡卿卿者兒寛門人又
 從歐陽氏問為學精熟所問非一師善説禮服受詔
 撰尚書論語説藝文志夏侯勝尚/書章句二十九卷號為大夏侯氏學
 傳齊人周堪堪字少卿太子/少傅光禄勲及魯國孔霸字次[孑*焉-正+?]孔/子十三世
[000-56a]
 孫為博士以書授元帝官至/太中大夫闗内侯號襃成君霸傳子光字子夏丞相/博山侯光又
 事牟/卿堪授魯國牟卿為博/士及長安許商字伯長四至/九卿善算著
 五行/論商授沛唐林字子高王莽/時為九卿及平陵呉章字偉君/王莽時
 博/士重泉王吉字少音王莽/時為九卿齊炔欽字幼卿王/莽時博士後漢北
 海牟融亦傳大夏侯尚書夏侯建字長卿勝從父兄/子為博士議郎太
 子少/傅師事夏侯勝及歐陽髙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
 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為小夏侯氏
 學傳平陵張山拊字長賓為博士/論石渠至少府山拊授同縣李尋
[000-56b]
 字子長/騎都尉及鄭寛中字少君為博士授成帝官至/光禄大夫領尚書事闗内侯山陽
 張無故字子儒廣/陵太傅信都秦恭字延君城陽内史/増師法至百萬言陳留
 假倉字子驕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寛中授東郡趙𤣥御史/大夫無故
 授沛唐尊王莽/太傅恭授魯馮賓為博/士後漢東海王良亦
 傳小夏侯尚書漢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
 篇獻之與伏生所誦合三十篇漢世行之然泰誓年
 月不與序相應又不與左傳國語孟子衆書所引泰
 誓同馬鄭王肅諸儒皆疑之漢書儒林傳云百兩篇
[000-57a]
 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
 傳書序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
 帝時劉向校之非是後遂黜其書古文尚書者孔惠
 之所藏也魯恭王壞孔子舊宅漢景帝程姬之子名/餘封於魯諡恭王
 於壁中得之□禮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
 國字子國魯人孔子十二世孫受詩/於魯申公官至諫大夫臨淮太守以校伏生所誦
 為𨽻古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藝文志云/多十六篇又伏生
 誤合五篇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藝文志云尚書/古文經四十六
[000-57b]
 卷五十/七篇安國又受詔為古文尚書傳值武帝末巫蠱
 事起經籍道息不獲奏上藏之私家安國并作古文/論語古文孝經
 傳藝文志云安國獻尚書/傳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以授都尉朝司馬遷亦從
 安國問故遷書多古文説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
 小夏侯三家經文脱誤甚衆藝文志云酒誥脱簡一/召誥脱簡二文異者七
 百有餘脱/字數十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名譚亦/傳論語庸生授清河
 胡常字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為博/士至部刺史又傳左氏春秋常授虢徐敖右扶/風掾
 又傳/毛詩敖授琅邪王璜及平陸塗惲字子/真惲授河南乘
[000-58a]
 欽字君長一/本作桑欽王莽時諸學皆立惲璜等貴顯范曄後
 漢書云中興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賈逵字景伯扶/風人左中
 郎將/侍中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𤣥注解由是古文尚書
 遂顯于世案今馬鄭所注竝伏生所誦非古文也孔
 氏之本絶是以馬鄭杜預之徒皆謂之逸書王肅亦
 注今文而解大與古文相類或肅私見孔傳而秘之
 乎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内史梅賾字仲真/汝南人奏上孔
 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注堯
[000-58b]
 典從眘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之孔序謂伏/生以舜典
 合於堯典孔傳堯典止説帝曰欽哉而/馬鄭王之本同為堯典故取為舜典學徒遂盛後
 范甯字武子順陽人東晉/豫章太守兼注穀梁變為今文集注俗間或取
 舜典篇以續孔氏齊明帝建武中呉興姚方興采馬
 王之注造孔傳舜典一篇云於大&KR2008頭買得上之梁
 武時為博士議曰孔序稱伏生誤合五篇皆文相承
 接所以致誤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生雖昬耄何容
 合之遂不行用漢始立歐陽尚書宣帝復立大小夏
[000-59a]
 侯博士平帝立古文永嘉喪亂衆家之書竝滅亡而
 古文孔傳始興置博士鄭氏亦置博士一人近唯崇
 古文馬鄭王注遂廢今以孔氏為正其舜典一篇仍
 用王肅本孔安國古文尚書傳十三卷馬融注十一
 卷字季/長鄭𤣥注九卷王肅注十卷謝沈注十五卷字/行
 思會稽人東晉尚書/部郎領著作録一卷李顒注十卷字長林江夏人/東晉本郡太守
 甯集解十卷姜道盛集解十卷天水人宋給/事中字道盛尚書大
 傳三卷伏生/作為尚書音者四人孔安國鄭𤣥李軌徐/邈案漢人不作音後
[000-59b]
 人所/託梁國子助教江夏費甝作義疏行於世
 
 
 
 
 
 
 尚書注解傳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