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50 周易孔義集說-清-沈起元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孔義集説卷十二
           光祿寺卿沈起元撰
  下經
乾下/兌上  中爻重乾
 程傳澤水之聚也乃上于至髙之處有潰決象五陽
 在下長而將極一陰在上消而將盡衆陽決去一陰
 所以為夬也
[012-1b]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傳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
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
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孔仲達曰王庭百官所在之處君子決小人故可顯
 然發揚決斷之示至公而无私隠耑用威猛以此即
 戎便為尚力取勝即是決而不和其道窮矣○王介
 甫曰柔乘五剛上六乘九五之剛衆陽比五親決五
[012-2a]
 為王位故曰揚于王庭決去柔邪當先明信其法宣
 其號令一小人猶在上故須常懐危厲故曰危乃光
 也○程傳下健上説是健而能說決而能和決之至
 善也兌說為和柔居五剛之上猶為乘陵之象當顯
 揚其罪于王朝大庭使衆知善惡盡誠信以命其衆
 而知有危懼則君子之道无虞而光大也聖王誅亂
 必先修已舜之敷文徳是也○游廣平曰揚于王庭
 誦言于上也孚號誕告于下也告自邑自近而及逺
[012-2b]
 也○本義夬陽決陰也三月之卦以五陽決一陰必
 猶有危厲不可安肆又當先治其私而不可耑尚威
 武則利有所往也以一小人加于衆君子之上是其
 罪也剛長乃終謂一變即為純乾 語錄孚號惕號
 无號取𧰼之義兌為口故多言號也○耿希道曰植
 徳莫如滋除惡莫如盡故一柔已窮而猶決五剛已
 盛而猶利往也○張紫巖曰无怒之之心曰說有生
 之之意曰和此中正之道也然後能除大害譬如治
[012-3a]
 病使疾去而元氣无損○朱漢上曰決而不失其和
 非亢暴忿疾以力勝之決之至善也五得尊位體兌
 兌為口訟言于王庭與衆君子共去之一柔未去有
 危道其危猶曰其亡則決小人之道光矣光謂與衆
 棄之若隠其誅如唐去李輔國則不光矣○郭白雲
 曰有乾之健故能決有兌之說故能和小人既決天
 下說而和四罪而天下咸服剛長乃終必夬之義也
 ○李隆山曰上六雖處至窮之勢然九五與之比九
[012-3b]
 三與之應九四與之同體其與之敵者初九九二耳
 又逺于上雖欲決之勢所不及故曰有厲曰有戎有
 凶有者不必然之辭五陽相信知其危而戒之斯有
 萬全之勢无一跌之虞○項平甫曰其危乃光與中
 未光相應不利即戎與暮夜有戎相應剛長乃終與
 終有凶相應○李西溪曰一陰在五陽之上小人據
 尊位而在君側其巧詐之深未易動故揚于王庭使
 人主明知其為小人號令于衆使舉朝皆知其為小
[012-4a]
 人告于邑使舉國皆知其為小人舉兵誅之惡在君
 側其勢不順故不利即戎○胡雲峯曰陰勢雖微蔓
 或可滋窮或為敵不可于小人道衰之時忘戒懼也
 小人有一人之未去猶足為君子之憂人欲有一分
 之未盡猶足為天理之累○呉敬齋曰復利有攸往
 譬如平地之一簣故喜其進而曰剛長也夬利有攸
 往譬如九仭之尚虧一簣故恐其止而曰剛長乃終
 也○華霞峰曰決之象従澤順而排之因其勢而利
[012-4b]
 導之若決澤而使之流通決之善也然有潰決之憂
 不得其道則潰決四出而泛濫為害矣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𧰼傳不勝而往咎也
 王輔嗣曰居健之初為決之始宜審其䇿以行其事
 往而不勝宜其咎也不勝之理在往前也○本義前
 猶進也當決之時居下任壯不勝宜矣 語類與大
 壯初爻同此卦大率似大壯○沈守約曰卦變為大
 過本末弱也往而不勝其任則有敗撓之凶○朱漢
[012-5a]
 上曰夬自大壯積之在大壯時四剛已壯長而至于
 五剛則初九壯于前大壯之趾也无應不可先動不
 曰凶者陰將盡也○王童溪曰九以剛動之才居夬
 之初唱決柔之謀者也壯于前趾居衆動之先先衆
 而動之象○毛伯玉曰勝在往前者兵法也必往之
 道也往不勝為咎者逺慮也所以戒其往也○潘天
 錫曰陰在髙位初欲決之猶布衣論權臣不量力之
 甚○胡潛齋曰京房欲去恭顯劉蕡欲去宦官而卒
[012-5b]
 困于恭顯宦官此往不勝之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象傳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蘇子瞻曰戎上六也惕號莫夜警也有戎勿恤静也
 能静而不忘警能警而不用得中道矣與大壯九二
 貞吉同故皆稱其得中○程傳處中居柔不為過剛
 能知戒備處夬之至善也内懐兢惕而外嚴戒號雖
 莫夜有兵亦可勿恤矣○張子警懼申號能孚號而
 有厲也以必勝之剛決至危之柔能自危厲有戎何
[012-6a]
 恤○朱漢上曰二動成離目巽多白眼惕懼之象巽
 風為號日在兌之下莫也巽為入日入于地莫夜也
 離為戈兵戎也我得中道行之以正千萬人往矣况
 窮寇乎○郭白雲曰惕知懼也號明戒也有備則无
 患大壯以初九九三用壯而二則貞吉皆與夬同惕
 號鄭氏音作號呼者非其義也○李西溪曰小人罪
 彰利在為亂故有有戎之象九二不可啓兵端但勿
 恤其計不行矣○趙汴水曰勿恤者九之剛能前定
[012-6b]
 二之柔能敬謹此中道也○梁孟敬曰五以陽居尊
 位決陰者也二與五應居柔得中助五以決陰者二
 也
  按蘇氏以惕號莫夜為句有戎勿恤為句與𧰼傳
  合宜従之且有戎之意仍可蒙上而言也
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象傳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荀慈明曰九三體乾乾為君子三五同功二爻俱欲
[012-7a]
 決上故曰君子夬夬獨行謂獨上與陰相應故遇雨
 ○王介甫曰頄在上而見于外九三乾體之上剛亢
 外見夬夬者必乎夬之辭應乎上六疑于汚也故曰
 若濡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若濡則有慍之者矣
 和而不同有夬夬之志焉何咎之有○本義温嶠之
 于王敦其事類此 語錄九三雖與上六為應而以
 陽居陽有能決之𧰼故壯于頄則有凶而和柔以去
 之則无咎○沈守約曰在夬而善處嫌疑之地者也
[012-7b]
 有凶非必凶也戒也乾健也變而為兌說也健而說
 所以能決○朱漢上曰頄頰間骨兌澤下流遇雨也
 上六兌三動復成兌乾為衣而遇兌澤霑濡也巽多
 白眼上視而不説愠也○鄭東谷曰夬決之時雖當
 揚于王庭若三與上應應則相疑故三之處夬當委
 曲致慮捨其朋而獨行恃吾之朋而往迫之窮則變
 矣遇雨相應而和如受其汚衆皆疑我之不決而吾
 心期于必決故終无咎平勃之決諸吕盖得是理三
[012-8a]
 與五任夬之責而又純陽皆言夬夬○王童溪曰九
 三上六之應應之者決之也如明夷九三之于上六
 也九三以陽居陽又處健極與小人居相應之地疾
 惡之心見于顔面而不知濟之以和悅小人我疑則
 君子禍至故有凶夬夬夬之至以和悦之道而濟是
 夬夬應之乃所以決之則其遇雨又何嫌焉○馮厚
 齋曰夬分二體為𧰼故三在下卦上為頄四在上卦
 下為臀○蔡節齋曰雨上也若濡不至為雨所濡也
[012-8b]
 ○俞石澗曰夬之五陽皆君子今獨稱九三為君子
 明其不為小人之黨也遇者不期而會非其本心○
 何𤣥子曰健而説決而和故曰遇雨
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傳其
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李氏鼎祚曰兌為羊四五體兌四為臀以陽居之故
 无膚○本義以陽居陰不中不正居則不安行則不
 進○張紫巖曰羊取剛進觸物為義次且何哉盖斷
[012-9a]
 大事決大議非剛中者莫能周公大告邦君卿士㒺
 不反曰艱大所見不同非懐奸者故无凶咎悔吝○
 鄭亨仲曰膚陰柔之物故噬嗑剝言膚皆陰爻○沈
 守約曰三陽健進而四處兌始以塞其路位既不當
 懼侵而傷居之不安臀无膚也一陰在上四以同體
 居陰趨下无志于決迫于衆陽進非得已其行次且
 也不與衆陽同志宜有悔矣惟强勉而前以輔于五
 乃免于悔牽羊悔亡也盖居兌之下兌為毁折變而
[012-9b]
 為坎坎為血卦臀无膚𧰼卦變為需險在前兌體本
 弱險又在前行次且𧰼兌羊而險阻之牽羊𧰼坎為
 耳而兌塞之聰不明𧰼○項平甫曰九四一爻却與
 大壯不同大壯之四震體尚進進則成夬故曰壯于
 大輿之輹夬之四兌體悅陰而迫于三陽不能自決
 進退之間故曰臀无膚其行次且○張舜元曰本爻
 變為坎兌為口坎為耳變故聞言終不成坎故不信
 ○趙復齋曰夬之四説上六而不決姤之三望初六
[012-10a]
 而不去同體故也○趙汴水曰言如揚庭孚號係于
 兌體遲疑不斷雖聞羣剛之告戒而不之信○吳草
 廬曰羊羣行九四兌之下畫羊之在後者九五兌之
 中畫羊之在前者九五陽長之主如羊羣之在前四
 在五後牽聨而進以決柔則悔亡此勉其進也○來
 矣鮮曰凡易中言臀者皆坎也坎為溝瀆臀之象乾
 為言乃前若自邑之言變坎為耳痛故云聞言不信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象傳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012-10b]
 王輔嗣曰草之柔脆決之至易○本義莧陸今馬齒
 莧感陰氣之多者九五為決之主而切近上六之陰
 如莧陸然若決而決之而又不為過暴合于中行則
 无咎矣○朱漢上曰震為蕃鮮兌為澤莧蕢澤草也
 葉柔根小陸商陸亦澤草也葉柔根堅○鄭東谷曰
 莧陸本草云一名商陸其根至蔓雖盡取之而旁根
 復生小人之類難絶如之○王童溪曰九五決柔之
 主既以陽徳居陽位又藉衆陽之助往決一柔宜若
[012-11a]
 易然故有莧陸夬夬之𧰼 健而説決而和者決之
 善也故必中行而後无過咎若有剛過之失而无説
 和之善則雖勝一小人揆之中道未為光大九五剛
 而中者謂五陽之勢强盛故戒其或過九三以陽居
 陽而處乾健之極九五以陽居陽而藉衆陽之助故
 曰夬夬○丘行可曰凡陽之決陰逺則不能相及唯
 比與應當之○胡雲峯曰初陽位在下不能決三五
 陽位當決者也故皆曰夬夬五當可決之位勢易于
[012-11b]
 三三唯夬夬即可以无咎五之夬夬或失之過暴則
 猶為有咎也夬三月卦莧始生之時姤五月卦𤓰始
 生之時故以取𧰼○熊梅邊曰莧陸馬鄭王皆作一
 物近有音莧為完者太鑿
  按夬彖曰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彖傳曰決而和
  其危乃光聖人去小人不尚剛壯如此九三以陽
  居陽既戒其壯頄而以遇雨若濡為无咎九五居
  中得正无壯頄之凶然以剛長之極互體重乾決
[012-12a]
  陰于近視如摧枯故特明其中行无咎亦慮其過
  剛而以中和之道劑其剛强之過未光即其危乃
  光之光正以剛之極夬之易恐失有厲其危之儆
  且以五陽決一陰即如莧陸之易亦未足為功故
  曰未光也諸儒以應比之故重為三五咎詳玩兩
  言夬夬乃本爻純陽之象非戒辭所為咎者正慮
  剛過為咎似无應比為累之象俞石澗云宋成曰
  詳註驗經誤増中字
[012-12b]
上六无號終有凶 象傳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本義小人居窮極之時黨類已盡无所號呼終必有
 凶○沈守約曰兌為口而處于極號之𧰼變而為乾
 陰消亡也○郭白雲曰上六當五剛進決之時不可
 苟免不可長者又言終凶之速也
  按夬卦六爻善者止於无咎未有言吉亨者聖人
  於窮極之陰不敢忽如此盖物窮則變寇窮則挺故
  六爻皆以過剛為戒不以得勝為慶也君子得時
[012-13a]
  得勢宜玩斯義
巽下/乾上  中爻重乾
 邵子復次剝明治生于亂姤次夬明亂生于治乎陰
 始遇陽履霜之謹其在此乎○本義剝盡為純乾四
 月之卦至姤一陰而為五月之卦○馮厚齋曰古文
 姤作媾遇也亦婚媾也以女遇男為𧰼王洙易改今
 文
姤女壯勿用取女 彖傳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
[012-13b]
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
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孔仲達曰一柔遇五剛一女遇五男為壯至甚故戒
 之曰勿取此女就卦以驗名義只是女遇于男博尋
 遇之深㫖乃至道該天地○陸君陽曰姤之主在初
 六陰氣尚微安得女壯乎巽為長女為風為入微陰
 遇陽有長女之性風動而无所不入○句氏微曰二
 五之剛在姤遇之時皆得中正之位則天下人倫之
[012-14a]
 化大行○蘇子瞻曰九二亡而後為遯始无臣也九
 五亡而後為剥始无君也剛者二也中正者五也姤
 之世上有君下有臣君子之欲有為无所不可故曰
 天下大行○程傳天地不相遇則萬物不生君臣不
 相遇則政治不興○張子非中爻不能備卦徳故曰
 剛遇中正○朱子陽來謂之復復是本來之物陰來
 謂之姤姤是偶然相遇一陰遇五陽是不正的如人
 盡夫也之事故曰女壯 天地相遇天下大行正是
[012-14b]
 好事節而不好之漸已生于微矣故當謹○吕藍田
 曰一女而遇五男一臣而遇五君壯而不可貞不可
 取也○李氏元量曰夬之一陰不為主者陰往而窮
 也故曰剛決柔姤之五陽不為主者陰來而信也故
 曰柔遇剛月建一陰月曰蕤賓則陰為主而陽已為
 之賓矣○張紫巖曰姤雖陰長之卦而陰陽至理以
 遇合為貴特在所遇正不正之間在卦體則勿用取
 女而不可長在二五則剛遇中正天下大行聖人發
[012-15a]
 其兩端俾知一治一亂本所遇之正不正也一陰在
 内象君心之陰已生小人得乘間而進一小人遇引
 類以至宜慎矣坤陰變乾為天地相遇○朱漢上曰
 陽生于子轉而至午陽極陰生午離也故萬物相見
 相見也咸章也皆謂出于離也○郭白雲曰觀一陽
 之復猶曰朋來无咎而姤以一陰之遇不待得朋陽
 至四五而後言壯姤至一陰方長即為壯者亦見君
 子小人之情狀不同也○王童溪曰姤遇也若不期
[012-15b]
 而會然陰長于内陽消于外陰為主而陽為客主日
 勝客日負理勢必然故曰不可與長○吕東萊曰一
 陰何以壯一念初發善善惡惡莫不皆甚壯也○項
 平甫曰一陰方長已言女壯猶坤之初六即言堅氷
 也小人方壯引以為配必至滅剛故四雖正應不可
 取初遇與取不同遇如君遇民臣遇主分未甞廢取
 則一與之齊不可復制矣故六爻喜遇不喜應○李
 隆山曰以一陰遇五陽女下于男即相比附有不正
[012-16a]
 之象故曰勿用取女一陰之生是為五月在辰為午
 南離之光所照耀品物咸章○郝京山曰巽入而乾
 不覺方喜其遇故戒之
  按天地以下四語孔子見陰陽之原不可無但以
  中正之剛為主則陰適足為輔耳以補彖辭外意
  亦即照九五爻意合文周以盡姤義也
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象傳
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012-16b]
 荀慈明曰絲繫于柅猶女繫于男故諭以初宜繋二
 也順二則吉往四則凶○虞仲翔曰柅謂二也巽為
 繩乾為金巽木入金柅之象陰道柔牽于二也○宋
 仲子曰巽為股又為進退股而進退則蹢躅矣初應
 于四為二所據不得従應故不安體巽為風動摇之
 𧰼○本義一陰始生静貞則吉往進則凶故以二義
 戒小人使不害于君子則有吉而无凶然其勢不可
 止也故以羸豕蹢躅曉君子使深為之備云○沈守
[012-17a]
 約曰巽伏也其究為躁卦始雖伏而終必躁也○項
 平甫曰柅絡絲之跗絡絲柱以木為之跗令不動以
 金為之愈堅重矣○趙復齋曰初六遇九二陰陽之
 情相得有所繫而止故吉反此則凶陰不可長○趙
 汴水曰羸豕位雖在下而上孚于四恃有必壯之勢
 蹢躅不定猶之小人初進其志未甞不思跳梁小人
 柔邪侫媚其牽聫而不絶猶之絲也絲繫于柅則不
 得縱亂柔道牽釋𧰼甚明○徐進齋曰金柅謂二牽
[012-17b]
 繫也柔方進而遇二則牽于二而止豕陰躁之物初
 𧰼○胡雙湖曰初六不正故戒以正則吉金二剛𧰼
 與蒙金夫同柅巽木象豕初陰象周公但于初陰取
 不必卦内有坎也○胡雲峰曰巽為繩繫𧰼一陰之
 柔能自繋于五陽之下而不進是謂静正之吉動而
 進則見凶使小人自擇焉一陰甚微故于豕為羸壯
 可畏也羸不可忽也○唐凝菴曰陰雖向長然猶幸
 陰性善牽故一見二之陽遂従而牽之巽為進退故
[012-18a]
 有繋有往○易外羸豕可繋而不可孚孚者繫之反
 豕蹢躅于乾之孚不蹢躅于乾之繫也
  按此一卦主爻自當主陰而言九二以上乃有制
  陰之責者金柅傳義従馬氏説作止車器玩象傳
  牽字當従絡絲跗為得孚字以趙汴水説為當惟
  與四孚應故有蹢躅之勢攸往之凶在此其貞吉
  陰之貞陽之吉也往見凶陰之往陽之凶也見者
  將來之謂也
[012-18b]
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象傳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孔仲達曰初以陰處下故稱魚○陸君陽曰包而有
 之使其邪不及于外○蘇子瞻曰姤者主求民之時
 非民求主之時故近而先者得之逺而後者不得也
 不論其應與否○程傳在他卦則初正應于四在姤
 則以遇為重包苴之有魚于遇為无咎包苴之魚豈
 能及賓謂不可更及外人也○本義二與初遇制之
 在已猶可无咎若不制而使遇于衆則其害廣矣○
[012-19a]
 沈守約曰以才則剛以位則中于陰則至近可以包
 有小人而制之巽伏也變而為艮止也畜而止之包
 有之象○朱漢上曰初六之民為二所有九四所不
 能包者逺于民也一民不可有二君亦義之所不及
 也○鄭東谷曰賓非獨言四二為初主非主皆賓也
 ○楊誠齋曰魚者衆漁之所利衆漁求魚一漁先得
 者遇之之蚤也○易山齋曰包者以陽而包陰故三
 爻皆言包○趙汴水曰爻言不利非謂二欲害四也
[012-19b]
 止由義不得兼故以不及釋之○雷西仲曰魚之為
 物制得其道則可得而有之民象史記曰平易近民
 民必歸之近民者親近而愛養之之謂○胡雙湖曰
 周公取象何常之有初爻象豕二又象魚五又象瓜
 剝五稱貫魚則一魚為一陰可見○俞石澗曰止初
 六之進全在九二二不能止則長而為遯不至于剝
 不已也○蘇紫溪曰包有魚重一包字不視小人為
 異類而直以兼容之量包之既不邇之使近亦不激
[012-20a]
 之使无所容
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象傳其行次且行
未牽也
 孔仲達曰陽之所據者陰也九三處下體之上以乘
 于二无陰可據居不獲安上又无應同于夬卦九四
 之失據故曰臀无膚其行次且○程傳處既不安則
 當去之而居姤之時志求乎遇一陰在下是所欲也
 其行次且不能遽舍也然三剛正處巽知其不正而
[012-20b]
 懐危懼則可无大咎非義求遇固已有咎知危而止
 則不至于大也○本義過剛不中下不遇於初上无
 應於上故其象占如此然既无所遇則无陰邪之傷
 故雖危厲而无大咎○張紫巖曰巽進退不果為次
 且○王童溪曰一陰在下衆陽皆所欲遇以三剛正
 不免于此者盖巽其究也躁而三者巽之究故也凡人
 不能以道制欲者皆躁之為也故以厲責之○李隆
 山曰易之六爻唯九三自乾以下多厲无咎之辭豈
[012-21a]
 非重剛不中須知戒懼然後危而復安乎○項平甫
 曰益六二即損六五姤九三即夬九四以反對觀之
 一也无大咎者三與初非比非應本不相及也○易
 山齋曰夬以上為決而四阻于五姤以初為遇而三
 阻于二故臀无膚其行次且○趙復齋曰九二為初
 所牽三尚間一爻至遯始牽而不可去○李蒙齋曰
 居則臀在下故困初六言臀行則臀在中故夬姤三
 四言臀○龔泉峯曰未為初所牽雖行次且而不進
[012-21b]
 亦无大咎○胡雙湖曰夬九四當上卦之下姤九三
 當下卦之上取臀𧰼夬不取三姤不取四者以其乾
 體故也爻位皆剛故无膚
  按臀象見夬四此同以三變成坎也
九四包无魚起凶 象傳无魚之凶遠民也
 程傳四與初為正應而初已遇二矣失其所遇猶包
 之无魚以不中正而失其民為上而下離必有凶變
 起者將生之謂民心既離難將作矣逺民者己逺之
[012-22a]
 也上使之離也○張紫巖曰四近君必下遇于民而
 後能上遇于君民有逺志位其虚矣○郭白雲曰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凶之起自无魚始矣
 他卦正應有間多為終吉獨姤之時以遇為急故也
  按彖辭勿用取女初爻有攸往見凶則四之包无
  魚宜為四幸而曰起凶何也孔子慮後世不得其
  謂故以逺民釋之噫易道之不可為典要唯變所
  適乃如是夫盖初四正應所謂天地相遇在此一
[012-22b]
  爻故于初之陰不為女象而為民象四入乾體為
  天初陰為地本當相遇今初包于二是天地不相
  遇而舉天之下无民之應凶自此起且彖傳曰剛
  遇中正天下大行今四以不中正而不遇非凶兆
  乎觀象傳直曰无魚之凶可見凶在无魚非有他
  也而後之説易者猶泥于女壯之意而以起為妄
  動則凶且或慿空添入争奪之意不若程傳之得
  㫖也
[012-23a]
九五以杞包𤓰含章有隕自天 象傳九五含章中正
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于令升曰初二體巽為草木○蘇子瞻曰金柅包杞
 皆九二也豕魚𤓰皆初六也 陰長而消陽天之命
 也有以勝之人之志也君子不以命廢志○張子杞
 之為物根固于下𤓰之為實潰必自内○游廣平曰
 以九二之剛中包初六之柔脆用賢得民之象○郭
 白雲曰𤓰緜緜相繼之實民𧰼也髙其木大其蔭緜
[012-23b]
 緜之屬託其木而有生焉其為包也大矣含章九五
 之徳也○朱漢上曰二巽木也杞似樗葉大而蔭九
 五當陰長之時含章不耀中正自處是以能用九二
 以盡其才○李隆山曰杞性堅而夀𤓰柔而不正附
 麗而生易以滋蔓小人之性初六之才也○王秋山
 曰剛健居尊衆陽為輔一陰之微去之易易而乃以
 中正之道含蔵其剛健之美但包而容之如𤓰在杞
 木覆蔭包容之中略无去之之意者盖以姤亦自乾
[012-24a]
 而來則一陰猶自天而降崇陽而抑陰固聖人之志
 有陽必有陰亦天道之常志不舍命者聖人雖有抑
 陰之志亦不違天道之常也○何𤣥子曰制陰于方
 長亦難矣乃不以決而以包其包也又不自而以人
 天下見以為恭已无為而孰知其制之神歟故曰含
 章盖以姤自乾來亦倚伏循環之理善制之使不為
 害斯可矣彖傳所謂剛遇中正天下大行正此爻也
 乾為離健而明故其神于用如此以陰陽之流行觀
[012-24b]
 之復為天根陽含陰也姤為月窟陰含陽也不有天
 根孰為之顯不有月窟孰為之蔵如陽不遇陰陰不
 遇陽即天地亦无以成咸章之化况于世道○錢啟
 新曰初在下二已能包九五中正合下三陽撰為重
 乾以包一柔髙為之覆蔭而大為之容茹以杞包𤓰
 象一柔在初遂成天地品物之章含章象○華霞峰
 曰陽剛中正主卦于上天下大行之時乾姤只争些
 子自乾之姤其幾甚微非陽剛中正之主不能識其
[012-25a]
 㡬未免有鋪張揚厲之意所以象曰九五含章中正
 也纔自滿足飛龍之利見便化為羸豕之蹢躅矣天
 行一剝即復一夬即姤自夬上反為姤初初之一陰
 原従天降含章者志有隕者命九五之志即无以囘
 天而易命終不付之天命之自然而舍之故曰志不
 舍命以杞包𤓰𤓰包于杞雨露所不潤其有蔓延而
 成實者鮮矣人主以陽剛中正主于上而小人自潛
 移黙奪于其下其象如是○孫夏峯曰𤓰之為物得
[012-25b]
 所附而後止種𤓰杞下自能収拾散蔓君道廣覆自
 能斷絶民奸含章中正是志與天命相周旋也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象傳妬其角上窮吝也
 虞仲翔曰乾為首位在首上故稱角○本義角剛乎
 上者上九以剛居上而无位不得其遇故其象占與
 九三類○趙汴水曰初之陰惟上與之无涉今言姤
 直舉卦名以明其時耳无涉于初得免陰剝之患故
 止于吝无可咎者爻以致吝止以五陽至上而窮非
[012-26a]
 有他也
  按周公於此四五兩爻自發陰陽不可偏無之意
  非復女壯之辭也孔子玩辭故於彖傳先發天地
  相遇品物咸章以為姤之時義而説易者猶泥于
  勿用取女之辭以釋上三爻之義宜其格矣
坤下/兌上  中爻艮巽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下亨字陸氏云諸本皆无唯王肅本有程/朱云衍文項氏云彖傳初不及此字可見 彖傳萃
[012-26b]
聚也順以説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
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
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王輔嗣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情同乃聚氣合乃羣
 ○孔仲達曰招民聚物物聚而歸假至也王至大聚
 之時孝徳乃洽順説而以剛為主主剛而履中以應
 故得聚也聚而无主不散則亂唯大徳之人能宏正
 道乃得常通而利貞大人為主聚道乃全以此而用
[012-27a]
 大牲神明降福人聚神祐何往不利○陸君陽曰氣
 聚而生氣散而死魂氣游散无所依歸故聖人于萃
 聚之時立宗廟以致孝享○劉長民曰人聚于貨食
 人君聚而能散謂之仁天道惡盈聚而能散斯順天
 命○蘇子瞻曰易言薦與禴享非正言也皆有寄焉
 用大牲猶曰用大利祿云天命我為物主非以厚我
 也故利有攸往順天命也不期而聚者必至之情○
 程明道曰萃渙皆立廟因其精神之萃而形于此為
[012-27b]
 其渙散立廟以収之○程傳王者聚天下之道至于
 有廟極也天子萃合人心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于
 宗廟萃不以正則人聚為苟合財聚為悖入用大牲
 吉以祭享而言上交鬼神下接民物百用莫不皆然
 當萃之時交物以厚天下莫不同其富樂萃而後用
 動而有裕天理然也天地之化育萬物之生成凡有
 者皆聚也有无動静終始之理聚散而已故觀其所
 以聚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張紫巖曰順以説
[012-28a]
 得民也剛中而應得賢也坤在内為得民巽木在上
 為有廟巽為天命坤下為順天命○朱漢上曰艮為
 門闕巽為髙上為宗廟坤為牛兌為刑殺○郭白雲
 曰道不順情不説則无萃聚之道剛中而應九五萃
 之主也順以説為物聚之理剛中而應為能聚之道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者時也時則所謂天命當可為
 而為所以順天命天地萬物之情不過順説是以彖
 傳言可見也○王童溪曰觀坤兌之順説而知上下
[012-28b]
 之萃觀二五之相應而知君臣之萃觀致孝以享廟
 而知人神之萃觀天命之不可不順而又知天人之
 萃○趙復齋曰陽聚于上陰聚于下君臣聚于上民
 聚于下否分而情隔觀尊而不親非所以聚也順理
 而説剛中應物故徳聚不散上有二陽利見者九五
 ○李西溪曰宗廟者人心所係武王伐商載車以行
 係人心也○趙汴水曰聚必有主天下主王者以聚
 其生王者主宗廟以聚其民君子將營宫室宗廟為
[012-29a]
 先有廟者萃人心之本比唯一陽其綂一萃有二陽
 其權分九四近在君側當三陽之塗宜率三陰以萃
 于五斯為得正○雷西仲曰得萬國之歡心四海之
 内各以其職來祭然後可以謂之有廟而致孝享此
 謂天子之孝 利有攸往者冉有所謂既庶矣既富
 矣又何加焉○胡雙湖曰自五以下皆艮𧰼止蓄而
 有萃義又艮土坤土土萃而益多亦有萃𧰼○熊南
 沙曰兌為巫宫室中有巫廟𧰼○錢啟新曰澤衆水
[012-29b]
 所聚說衆動所聚正秋揫斂地氣所聚
  按王假有廟玩彖辭義有字最重觀渙大象先王
  以享于帝立廟可見有廟者立廟之謂假字訓至
  為是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
 象傳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趙復齋曰比一陽居五得聚而專萃則益之以九四
 豫一陽居四位近而逼萃則益之以九五 有孚不
[012-30a]
 終私疑四也乃亂乃萃昧卦義也勿恤所疑釋也往
 无咎従應宜也柔故有疑順故疑釋○鄭東谷曰五
 君位四大臣之位四五以陽剛同徳聚于上所以為
 萃初之陰必萃于陽然萃四則亂乃萃也四五雖同
 徳而下之所歸當歸于五君不可分其所聚也初雖
 信于四而信必不終以其亂乃萃也號者攄所欲言
 握者合而為一若能號四與之為一樂附于五而不
 恤其他則往而无咎○朱漢上曰巽為進退兌為口
[012-30b]
 巽為號艮為手握手也兌為口為説笑也○沈守約
 曰變為震動也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若號為笑之
 𧰼○趙汴水曰不終始孚而終疑也號呼而與之語
 也○俞石澗曰四五同體初往従四亦可因四以萃
 于五○何𤣥子曰大𧰼肖坎為有孚惑于二陽不能
 堅決故不終坤為迷亂象四五同徳又為兌體四説
 于五乃萃人心以效之五者勿以失身従四為憂也
 坤為震順以動故往无咎○錢啟新曰初四以順相
[012-31a]
 號以說相應則握手之間一笑契合勿用憂恤孚必
 有終○錢爾卓曰萃與比同比初无應曰有孚者一
 于五也萃初與四應有孚不終者不終于四也
  按此卦二陽在上有二君之嫌故彖辭利見大人
  特指九五明下三爻皆當萃于五乃為聚以正也
  然在九四與五同徳非如豫四有震主之威又為
  說體君臣相說无貳无猜又為互艮之主介然自
  守无違道結下之私特自下觀上勢若可疑初之
[012-31b]
  所以惑于萃也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象傳引吉无咎中未變

 虞仲翔曰應巽為繩艮為手故引吉得正應五故无
 咎○程傳五有中正之徳二以中正之道往與之萃
 君臣和合也禴祭之簡薄者不尚備物以誠意交於
 神明也孚乃者謂有其孚則可不用文飾専以至誠
 交於上也○趙復齋曰萃升之二皆曰孚乃利用禴
[012-32a]
 孚者二五交也○馮厚齋曰下卦中爻多引其𩔖如
 泰與小畜之𩔖是也本爻與五為正應引初六六三
 以萃于五為得君臣之大義○何𤣥子曰爻變坎故
 𧰼孚又𧰼禴禴古作礿其享以樂為主坎為律坎又
 為耳主聽故取作樂象二引初三之同𩔖以聚于五
 剛中而應上下交孚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助祭順
 莫大焉是乃利用禴也
  按引吉即彚征之意三陰皆當萃于五以利見大
[012-32b]
  人為正乃以上有二陽初與四應三與四比各有
  誤于所萃之患二以中正為順之主與五相應故
  能引𩔖而萃五盖唯其得中不以上有二陽變惑
  其事君之志而能使初三之不中不正者皆獲所
  萃聚以正之功二居多焉彖之用大牲者上之接
  下當厚其祿二之利用禴者下之報上惟竭其誠
  以實不以文也取感通之意故以祭祀言中未變
  者見初之亂三之嗟唯其不中也引者孚者唯其
[012-33a]
  中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傳往无咎上
巽也
 趙復齋曰萃如嗟如疑四也无攸利失時也豫九四
 動而險故三盱豫悔萃九四說而巽故三往无咎萃
 之九四非彊臣九五非弱君○鄭東谷曰下二陰皆
 萃于陽三獨无附故咨嗟怨歎而无攸利然當萃之
 時下求萃于上上亦求萃于下三不以无應之故能
[012-33b]
 往歸于上亦可无咎與上本非相得小吝上巽而受
 之无咎也上非上六謂在上之陽也○李蒙齋曰自
 三至五為巽三所以往而无咎者以上之九四九五
 巽而可入也○吳草廬曰三雖无應而比近九四之
 陽苟能往而上求九四則可无咎以一陰入二陽之
 下成巽體故曰上巽也○俞石澗曰應在上六上方
 涕洟无攸利矣三與四比亦可因四以萃五第无正
 應而近比于四所聚非正有此小疵四五居已之上
[012-34a]
 同為互體之巽故曰上巽孔子于此明以互體示人
 或以上為上六誤矣上六非巽體也○何𤣥子曰无
 應比四五為萃主于心不安故自嗟歎兌為口嗟象
九四大吉无咎 象傳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房𤣥齡曰大吉謂匪躬盡瘁始終无玷可免專民之
 咎○程傳上比九五下比羣陰得上下之萃然以陽
 居陰非正也必得大吉然後无咎○項平甫曰无尊
 位而得衆心故必大吉而後可无咎○沈守約曰當
[012-34b]
 承尊之地而以剛處之居說之首而下據其衆非至
 公奉上之大吉則違道說民專權附衆咎之大也卦
 變為比大吉无咎之象○趙汴水曰九而居四于豫
 為大有得者柔君倚之也萃則剛明在上嫌于分民
 故戒之必如大有九四匪其彭乃可知戒懼則為伊
 周不然霍子孟以之族○王秋山曰得君專而不僭
 得人衆而不私則大吉○胡雲峯曰五曰萃有位以
 見四之萃非有位也
[012-35a]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傳萃有位志
未光也
 趙復齋曰諸卦九五不言有位而此言之嫌也别九
 四也二陽均五有位故萃道歸五異于豫之貞疾恒
 不死矣匪孚以二陽也元永貞徳優于四與比辭同
 則悔亡矣○丘行可曰元永貞之徳比萃二卦有之
 然在比則吉在萃止悔亡者比以一陽統五陰一則
 專萃以二陽萃四陰二則分分則不得以専萃此匪
[012-35b]
 孚不如顯比也○沈守約曰以中正當位居尊是以
 无咎衆附于四匪孚也體長人之徳長守其正則民
 終歸之○王秋山曰无長人之徳則聚而不親无可
 久之道則聚而必離无貞正之守則聚而不固聚道
 惟此三者 五有其位而猶有未孚是萃天下之志
 未光大也○俞石澗曰五之所孚唯六二耳初則四
 之應三則四之比皆匪孚于我者也豈能无悔悔亡
 由于元永貞比唯一陽天下皆知比于五故元永貞
[012-36a]
 言于彖萃有二陽恐天下莫知所萃故元永貞言于
 五
  按九五陽剛中正不可謂有位無徳其匪孚其未
  光以九四也
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象傳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王輔嗣曰居于上極五非所乘内无應援處上獨立
 逺近无助危莫甚焉若憂懼之甚衆所不害故得无
 咎○趙復齋曰乘剛危衆萃己孤能懼故无咎○項
[012-36b]
 平甫曰齎咨兌口之聲涕洟兌澤之流○趙汴水曰
 六性柔暗不能固窮既失所萃聲容如此然得免于
 聚不以正之咎上卦外之位非上下之上欲萃不能
 故未安于位○龔泉峯曰萃與比相似但比一萃二
 比専萃分萃者比之始比者其萃之終歟○來矣鮮
 曰萃六爻皆无咎者水潤澤其地萬物羣聚而生乃
 天地為物不貳生物不測之理所以六爻皆无咎
  按此爻與比上相似皆卦外窮无所歸又上畫偶
[012-37a]
  開水澤潰決故有此象然比上凶而本爻得无咎
  者彼居險極此處說極爻徳不同也且于此可得
  比與萃成卦不同之故焉比一陽統五陰特嚴君
  臣之分有率土皆臣之義豈容一人得外王化故
  无首而凶萃二陽萃四陰專明羣𩔖之聚雲龍風
  虎従類翕集而名分未定有擇臣擇君之𧰼即或
  上下无交未妨獨來獨往故雖不得所萃而无咎
  闗壯繆之事曹魏有孚不終也蕭丞相之薦韓信
[012-37b]
  引吉也吳漢之初事朱鮪萃如嗟如也皆臣擇君
  之象彖辭之有廟利見利往其聖人受命初開國
  之時乎孔子于九五而謂之未光亦謂光大之治
  尚有所待乎六爻之情與比似同而實異者以此
巽下/坤上  中爻兌震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傳柔以時升巽而
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
志行也
[012-38a]
 鄭康成曰木生地中日長于上故謂之升○代仲顔
 曰尊爻无大人故曰用見○蘇子瞻曰巽之為物非
 能破堅達强者幸而遇坤故能升○程傳南征前進
 也○張紫巖曰巽而順可升之徳剛中而應可升之
 資二以剛中應五剛徳盛于内是以其亨大曰元亨
 木在地中其本既盛二陽之氣並進上達莫之禦矣
 自巽而離自離而坤柔道正位于離而成物于坤曰
 時升巽不果勿恤宜戒至離萬物皆相見南征之吉
[012-38b]
 互兌為有慶○郭白雲曰天地萬物皆有升在人則
 位之升徳之升皆升也升位則行道升徳則進道是
 以元亨升位而見大人故无附麗小人之失升徳而
 見大人則日入于君子之途○王童溪曰柔不可无
 剛故剛中而應升以元亨○林黄中曰巽東南坤西
 南自巽升坤必涉乎離離南方也自南而征斯為善
 矣○沈守約曰升明萃之效也聚以正是以升也巽
 在下木道方生坤在上地道上行地以生物為徳五
[012-39a]
 居坤體而應二地以順道容而生之也木之升由于
 陽道之升由大人是以利見也南明方陽也向陽利
 進是以志行○項平甫曰萃剛中在上其勢必聚升
 剛中在下其勢必升故萃以五為大人升以二為大
 人○徐進齋曰大人二也五當應二也用見九二剛
 中之臣以升于徳 升晉二卦皆以柔為主剛則有
 躁進之意○李隆山曰元亨與蠱鼎大有同皆九居
 二六居五盖主陽剛有應于上而言也○趙汴水曰
[012-39b]
 初六巽之主柔指初也六五升柔之主二以剛中上
 應故大亨○王秋山曰物之升也自下而上木之升
 也由柔而剛○胡雲峯曰剛而在上者常也柔升于
 上時也晉與升皆取進義晉則明己出于地上方進
 而未已故不假言亨升則木方生于地下他日可必
 其進而未已故言元亨○胡雙湖曰自二以上皆震
 𧰼上行又巽木之上有震木陰木得陽木升而益髙
 易以陽為大巽順不足以大亨必剛中而應是以大
[012-40a]
 亨○俞石澗曰時指巽而言巽東南之卦于時為夏
 地氣至此而升騰也○來矣鮮曰不曰利見而曰用
 見者九二雖大人乃臣位六五之君欲用九二則見
 之○何𤣥子曰巽為木一陰在下象木之根二陽在
 上象木之幹
初六允升大吉 象傳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王輔嗣曰巽卦三爻皆應升上初與九二九三合志
 俱升是以大吉○程傳初巽之主上承九二之剛巽
[012-40b]
 之至也二以剛中上應于君當升之任者允信従也
 初柔无應不能自升信従于剛中之賢以進合志同
 升也上謂九二○吕藍田曰雖處至下上與三陰同
 升衆之所允无所不利○本義當升之時巽于二陽
 則信能升而大吉矣○沈守約曰變而為乾健而上
 行卦變為泰君子彚征大吉象○王童溪曰升以柔
 升也然居升始非有剛援亦未易升唯承九二剛明
 之賢二亦以同體而與之合志以同升故曰允升○
[012-41a]
 郭白雲曰所謂用見大人勿恤者也○鄭合沙曰初
 附二陽而升三陰又與之一體○鄭東谷曰上合志
 凡在上者其志无不合也○楊誠齋曰初六柔而旁
 散在一卦之下木之根也二剛在初上木之榦也木
 與土相信而相得其升必鋭○王元龜曰柔以剛而
 孚允升象柔得剛而大大吉象○趙復齋曰與上三
 陰合志○王秋山曰初柔巽承于二得陽則愈升○
 胡雙湖曰初六一爻為成卦之主升之所以名也以
[012-41b]
 兩體觀之巽在坤下如未出地之木初其根二三其
 榦方其勾未萌甲未折而根株已備勢必破地而出
 上升莫禦長養于夏凌霜于秋傲雪于冬而不改柯
 易葉者皆由于此巽為夏兌為秋坤為冬震位其間
 春氣无乎不貫聖人設卦觀象而命之名與夫爻辭
 之所由作豈苟然哉○何𤣥子曰木得地氣以滋其
 升也允矣所以為升者巽也所以為巽者初也為梁
 為棟由此始基
[012-42a]
  按上合志之上或為二陽或為三陰或為九二皆
  可通然皆偏辭也東谷説最精盖巽體同升一也
  陰必資陽二也剛中而應三也地道敏樹坤陰翕
  受四也合而為允升大吉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象傳九二之孚有喜也
 陸君陽曰以陽處陰以剛處柔以此而升恭以應也
 升與萃反對萃之六二以盡誠于五升之九二以推
 誠于五故皆利用禴○朱子人積其誠以事鬼神有
[012-42b]
 升而上通之義○張紫巖曰事君猶事神事天舎誠
 不能有格也五順二巽中道黙通曰孚志得道行君
 子之喜互兌為有喜○沈守約曰利用禴徳升聞也
 上享其誠神嘉其徳方且有喜何咎○馮縉雲曰二
 中也五亦中也中誠相感故二為有喜五為大得志
 ○項平甫曰禴夏祭即南征之義升與萃相反而孚
 乃利用禴皆在下卦中爻者盖禴所以享上也六二
 求萃于上九二求升于上故其義皆同孚者五用情
[012-43a]
 于二禴者二用情于五也○胡雙湖曰萃六二以中
 虚為孚升九二以中實為孚虚實不同孚則一而已
 ○俞石澗曰與萃二小異者萃二所應九五之剛既
 引而吉孚可知矣故先言无咎後言孚升二所應六
 五之柔安知其孚與否故先言孚後言无咎不孚而
 用禴不惟不利且有咎矣○何𤣥子曰變艮為謙互
 兌變坎又大𧰼肖坎故二有孚互兌為祭祀故二四
 皆取祭享象五居君位而才弱二居臣位而質剛疑
[012-43b]
 剛柔未能相合唯孚誠在中于以用禴雖鬼神猶格
 何况人主所謂南征吉此也
九三升虗邑 象傳升虗邑无所疑也
 蘇子瞻曰以陽用陽其升也果矣故曰升虗邑无所
 疑也不言吉者其為禍福未可知也存乎其个而已
 ○程傳以陽剛之才正而且巽上皆順之復有援應
 以是而升如入无人之邑○張子上皆陰柔往无所
 疑○本義陽實陰虗而坤有國邑之象九三以陽剛
[012-44a]
 當升時而進臨于坤故其𧰼占如此○沈克齋曰以
 陽實進臨坤陰之虗由此南征坤土平曠了无阻礙
 ○易外三震主自震至坤為升坤為衆震為侯有震
 之侯斯有坤之衆此南征之吉所致也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亨馬云祭也朱子云亨即/享字古文无享字亨享烹
通/用 象傳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程傳四近君之位而當升時吉无咎者有順徳也以
 柔居坤順之至也文王之亨于岐山亦順時而已○
[012-44b]
 朱子以順而升登祭于山之象○趙復齋曰二四不
 言升嫌五也二以誠通四以順事○易山齋曰陰柔
 得位而在順體之下有順而升之理然至此不可復
 升故爻不言升○徐進齋曰岐山在禹貢雍州境南
 坤西南象○熊梅邊曰互兌故言岐山○來矣鮮曰
 王指六五 觀彖以柔正居上體之初升之最順而
 善者王者用之以亨于岐山乃為順事鬼神之道不
 曰西山者卦有南征之義不欲錯其文也○朱髙安
[012-45a]
 曰六四上順君下順民順之至也使之主祭而百神
 享也順理而事君孚神格此六四之以時升升以順
 也
  按亨于岐山假象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
  事殷率太顛閎夭以事紂極順之事也故以升中
  於天者象之
六五貞吉升階 象傳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虞仲翔曰巽為髙坤為土震升髙升階象○張子柔
[012-45b]
 中極尊不拒來者使物皆由已而升正而且吉志宜
 大獲也易所謂得志聖賢得其願欲○張紫巖曰坤
 以柔升五坤中順徳格于上下剛賢應之徳進不已
 用得志于四海坤土為階自下而上曰升○王童溪
 曰彖傳柔以時升盖謂五也○程沙隨曰下應剛徳
 之臣自二升五如階有級此人君升進賢臣之象○
 趙復齋曰柔升至五貞乃吉能守中也人由我升我
 為之階進賢君道也○李蒙齋曰六五謙虗接下羣
[012-46a]
 賢並升君徳日進○吳草廬曰坤三耦如地勢之自
 下而髙故𧰼階○何𤣥子曰大指九二剛爻言二得
 五之應大遂其欲升之志彖傳所謂剛中而應有慶
 志行者也
  按易中二五貞吉大都以中則无不正也此爻乃
  坤之六五備中順之徳為正位居體之美觀象傳
  辭无不足不必以貞吉為戒辭
上六㝠升利于不息之貞 象傳㝠升在上消不富也
[012-46b]
 王酸棗曰升而不已至于不可升之處猶自升之是
 㝠升者乎若不能止必致于困既困物必消散无以
 保其所有之富盛矣○程傳以小人貪求无已之心
 移于進徳則何善如之○朱漢上曰坤為㝠晦陰虚
 為不富升極當降長極當消○沈守約曰坤而為艮
 地而為山陰長上極卦變為蠱風落山隕其實消不
 富象○吕東萊曰昏㝠嗜進固有消而无富若用之
 于正至誠无息則所過者化如物之在爐盡皆消釋
[012-47a]
 无所係累亦所謂消不富也○趙復齋曰不息之貞
 終而復始无止也○髙忠憲曰㝠者不識不知而升
 正不息之貞也伎倆不存渣滓盡去日進于不可知
 之神其消不富之謂歟○觀彖當晉極者唯自治其
 私當升極者唯固守其正自治守正則髙而不危滿
 而不覆保終之道莫過于此
 
 
[012-47b]
 
 
 
 
 
 
 
 周易孔義集說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