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45 周易函書約存-清-胡煦 (master)


[046-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函書别集卷九   禮部侍郎胡煦撰
篝燈約㫖
大學
曽子之學盡在忠恕觀大學一書而可知矣格致誠正
忠之事也然于誠意一章便言好惡由此而進焉心正
于好惡身修于好惡家齊于好惡國治于好惡即天下
之平亦莫非絜此好惡則忠而恕之事也
[046-1b]
眀徳之徳與孟子固有之有同義指其實有于中者言
也徳也者天良之固而不少虧也明也者靈妙之體而
無勿燭也孟子良知良能正是此㫖故朱子以得于天
者釋之
不専曰徳而曰明徳乾卦乃見天則復卦克見天心此
兩見字便是此明字非其本明曷由能見譬若昏夜入
于奥室雖衆美備具孰從而别之帝王以道相傳帝典
康誥咸言明徳子思亦言誠明無異辭無異㫖也後之
[046-2a]
學者若能領㑹及此方可親承一貫之㫖此惟中庸自
誠明之明與此明字相同姚江自號陽明至其立教又
奉良知二字以為之主彼非無見者也然亦止可為知
者道耳大賢以下凡克著書垂訓要皆各有確實見地
存焉如必推勘至盡求其語病而指摘之雖孟子猶不
免矣况下此者乎故擇理不厭其過精而論人則無取
乎太刻
孟子之良知良能指赤子之心而言陽明之良知指妙
[046-2b]
悟而言不可混看然而妙悟之心終非有加于赤子之
心唯妙悟者知之
先儒有夢覺關人鬼關夫夢覺之境即迷悟之一大機也
後之儒者不察其故纔説聖道有悟境便指為頓教便
指為放下屠刀夫夢而方覺亦暫時之事也然稱為夢
覺則是之稱為頓悟則非之何為是彼而非此也夫學
人之致力有漸迨于既能解㑹皆是倐然之境原不待
時者也是惟至者知之不至者不知也夫明明有倐然
[046-3a]
之境但文其辭曰夢覺則羣以為然謂之為悟則羣以
為不然是悦其文而不悦其理也此與易性惡之説而
指為氣質亦大略相似葢性之有善而無惡孟子辨之
詳矣不察吾性之何以必善但覺得其中原有些子戾
氣存焉因文其辭曰氣質之性此等語病悮人不淺曷
不將中庸孟子合而參之
中庸
中庸首章從天説入性從性説出中和從中和説到位
[046-3b]
育皆大本之所發達道之事也遡其源頭可見愚夫之
渺見胥天徳胥天才矣能率者不違性之初故理曰天
理不能率者悉屬情之偽故欲曰人欲本然者賦于天
勉然者染于人也只此一章便提出千古學聖的綱領
學者不可不細心體察
為髙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用間諜者因敵人而用
之則情通而勢順行福廣者藉土人而導之則路熟而
行安聖人方將範圍曲成幹當大事安得不先戒懼慎
[046-4a]
獨涵養天徳哉
四子書洩露太盡者無若中庸首章天人交闗處打合
不攏既未知理氣之禀賦厥有由來則位育大作用何
能做出看他從天説入性便已探本窮原到得率性不
離發而中節便見性情流通徹上徹下融成一片而忠
恕二字不足言矣所以能中和致而位育成也後人看
位育二字太懸絶似非常人所能只為看天字太逺耳
因吾性所稟之天徳出吾性自具之天才以經理天秩
[046-4b]
天叙仍然是天工天用而已
性字心旁加生有二義一謂心所由生一謂心中之生
氣資始于天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故曰心所由生一元
之善普利美于不言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曰心中
之生氣
性情二字分䟽不明到底不解一貫之妙譬之于水其
流也其不盈也其行險也皆從源頭奮發出來何嘗非
水之動用本宜以情言之而今曰水性如是未有不以
[046-5a]
為然者如必離性于情另作一解豈知率性之率與大
本逹道相為流通皆一以貫之之妙乎但解情也者性
之動也道也者性之周也便是位天地育萬物皆不能
出此性之外便見分曉孔子之保合太和便是性中涵
情孟子之四端便是情中涵性
自天以下水之泉源未有不清者以泉配性則清其善
也其有不清則後面攙和行潦耳攙和者自外而至率
情者自内而出所由曰率性之謂道率也者順其本然
[046-5b]
之謂也朱子曰性所以立乎水之靜情所以行乎水之
動欲則水之流而至于濫也以濫為欲恐未必然濫特
水之泛溢者耳水之下流固無不汪洋浩瀚者是水所
應有者也欲雖在動處見得然而非其性矣今曰率性
之謂道謂率則為道不率則非道也率也者從源而出
者也欲也者外面之攙和不率于源者也即水之泥沙
汙濁攪擾清源者也人性本善原非氣質可言子思孟
子一脉相傳胥如此矣聖人最精最宻之訓無若以克
[046-6a]
復告顔淵必如先儒之説便宜以克去者為氣質之性
矣氣質既已屬性則吾心之内具者矣又何待以視聴
之説告之然而克己之目則首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聴
豈不是從外面把截住懼泥沙之攙和乎
先儒以性為體以情為用以知覺運動者為心所以有
性猶太極心猶隂陽之説然太極隂陽只動靜體用之
分耳如上以心字向運動處説豈不與情字犯重張子
曰心統性情此心字只如子思之中字指其所在之位
[046-6b]
而言如人指凡物之中便謂為心者然也非另有個心
字在性情之外别煩講究盖人所具中和之徳無過一
體一用一静一動而已善動者陽之類也明而可見者
陽之類也若隂則靜而先迷者耳隂陽既各有定性人
禀隂陽之氣得隂而成形得陽而成性陽固善動而光
明者也知覺明之類也知覺之發動之類也然必有至
靜而立體者存之于先是心性情隨人所别而一體一
用一動一靜已無餘義也何得另有心字煩作三様解
[046-7a]

先儒論性必要説個理字則子思之中字為不當矣必
要説入氣質則孟子之性善為不當矣恐于克復實際
于率性實際于孺子入井實際未能見透也此便是聖
賢與儒者兩下分途處然則性字宜作何解但當云人
所禀受在中各正之太和云耳陽明曰有未發之中即
有發而皆中節之和今人未能有發而皆中節之和湏
知是他未發之中亦未能全得此等語非深知性善非
[046-7b]
深知率性之謂道未易言也然工夫到此實無可全之
法止有戒懼于靜存之時省察于將動未動之際耳故
顔子之四勿便是兼靜存動察而宻其功也
性之一字只天命之謂四字已盡中庸後面説於穆不
已天之所以為天穆字説在靜邉不已説在動邉便是
體用流通天如是性亦如是而已今必説個理字是有
知有覺之後方始見得者也豈性之體耶豈子思用中
字之妙耶孔子之繫易也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既將
[046-8a]
理性分説則理字非性可知乃理字之上用一窮字豈
不全在知識上面用功至于性但説個盡字故知理字
必與性字有别
率者順也不作行字解順則自内循循而出行則外面
之動象也道字解曰猶路是將率字認作行字了彼其
方出于性原在念頭將動未動之時豈遂有行之可言
行也者道之徧著于事務者也看率字既差則認道字
亦不切矣子思説此一句以性字推道字之源頭以道
[046-8b]
字究性字之歸宿下文所云大本達道是也觀其屬意
原在兩頭而中用一率字以發其前後流通隱顯不二
之妙故曰率者順也譬若從京都而至某省非從他省
而至某省也又如云從京都而至某省非但從京都而
至某府某州也是確不可移者正在兩端之性道二字
所以謂之為順今曰猶路但取中間可行之一段而前
無發足之地後無歸宿之所矣試觀後面君子之道費
而隱此豈路字所能解乎又觀語大莫載語小莫破此
[046-9a]
豈路字所能解乎又觀造端夫婦察乎天地此豈路字
所能解乎四子之書諒無二道亦可云朝聞路夕死可
乎所由謂先儒言學者多言道者少職是故耳然則道
字宜作何解觀上面遡原于天推本于性下面説到中
和位育則道也者廣大精㣲性情流通顯㣲無間天人
合一之名目也唯孟子認得源頭確看得率字當所以
能説出性善二字所以能引出孺子入井一條至于孩
提知愛莫非性天流行何有矯揉何有造作豈得不謂
[046-9b]
為順乎
廣大精㣲之謂道觀費隠諸章可知
性情流通之謂道觀大本達道之説可知
顯㣲無間之謂道觀不睹不聞莫見莫顯之説可知
天人合一之謂道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及中和
致而位育成能可知言道者不推本孔子子思孟子之
言彼所謂道亦道其所道而已然道畢竟屬大用一邉
何也葢天命之性原在未發一邉到得發而為和始稱
[046-10a]
達道故也
或曰子思明言修道矣道而可修豈専謂順乎曰道而
可修便是用邉之事如禮樂刑政之屬安得不修故下
遂補出教字予所謂道是率性之道是從本源上説起
烏可不順曰道有二乎曰道非有二而本末則不能無
辨修道之道逹道之道也率性之道據大本之發動而
言也亦如天命之謂性與率性之性便有分别天命之
性是各正性命太和之保合也説在賦畀一邉下性字
[046-10b]
則喜怒哀樂渾然在中者也即元為善長之説説在稟
受一邉上性字在天則流行之太極在人則敦化之太
極下性字則在人之太極逮于已發則流行之大用故
以為和而又以為達道也
氣質之説必不可以言性今試思氣為何物質為何物
謂性知是乎此亦不辨自明者也
乾健也繼乾者坤坤順也率性之謂道以人承天坤徳
焉耳所以謂為繼之者善也
[046-11a]
何云率字為順義性天之本具于人心是一元之所亨
太和之保合於穆之流衍一誠之分著者也若其不順
則岐而為妄離而為偽背而為惡矣三者非性也是泥
沙之參和清泉感于外緣而旁出者也所以必率于性
乃始為道所以孔子教顔子亦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聼
而子思亦曰戒慎恐懼莫見莫顯而慎獨也
性非理可言也是定命之靈源含生之主宰也道非路
可言也是體用同原之宻㫖天人合一之奥府也
[046-11b]
延平李氏曰方其未發性也及其發而中節情也孟子
曰性善又曰情可以為善其説盖出于子思
必待既覩而始勿視不已視乎其勿也不已晚乎故孔
子曰非禮勿視而子思曰戒慎乎其所不睹必待既聞
而始勿聼不已聼乎其勿也不已晚乎故孔子曰非禮
勿聼而子思曰恐懼乎其所不聞此克復之實功存養
之至宻者也
道在事物公共上見理在逐事逐物條理分明細㣲曲
[046-12a]
節上見故喜怒哀樂雖出于一人之心而喜怒哀樂之
所及則不可以時地限矣如僅在一人身上理㑹便將
道字看狹了何能做出位育底事功亦並不知天下歸
仁之秘㫖矣當知吾得大公之理以有其性則天之所
生凡有性者亦莫不各得此大公之理是吾性原涵此
公共之天而公共之天遂無徃而非吾性所由位之而
位育之而育故以為達道也達也者由大本而達即由
性而達之者也發者達之初機達者發之究竟也
[046-12b]
子貢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除却中庸别無可聞之法
葢此章原具天人合一之妙本與易道相為發明今略
言之天性之原也命天之動也性天之定也天元也命
亨也性則其利而貞焉者也其在人也性人之天也情
性之動也道性之充也性元也情亨也道則其利而貞
焉者也
朱氏公遷曰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子思之論葢本于此但易先言道而後言性此
[046-13a]
道字是統體一太極子思先言性而後言道此道字是
各具一太極也按此二道字原各不同一為天之大
用一為人之大用天之大用是各正性命之時是賦畀
一邉事此時人性方成故在天則可以道言而在人則
止以繼善成性言也若在人之道則率性之後已發之
和也此二道字原不相混葢統體之太極乃乾之元也
統天御天者是也至于既亨而隂陽呈露乃始有雲行
雨施保合太和之事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謂統體之
[046-13b]
大用已行也乃自天賦而論則為保合之太和自人之
禀受而論乃始為性此性字即各具之太極故以繼善
成性説在隂陽之後繼善之善即元為善長之善也葢
乾之文言皆言率性之事至于發而中節仍不離和故
子思謂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此又各具之太極既行
之大用也不知子思天命一句本乾彖來率性一句本
文言來凡將道字説在所以然處皆非聖賢之本㫖也
天命之謂性是體統之太極遡繼善所由來率性之謂
[046-14a]
道是流行之太極推位育所由起
西山真氏曰生之謂性以氣言者也天命之謂性則以
理言者也以氣言之則人物所禀之不同以理言之則
天之所命一而已矣然則虎狼之搏噬馬牛之踶觸非
道耶曰子思之所謂率性云者循其天命之性也若有
搏噬踶觸則氣禀之所為而非天命之本然矣豈獨物
為然凡人之為善者皆循天命之性也其為不善則發
乎氣禀之性矣按循字最妙乃率字正解即所云
[046-14b]
順性而出之者也至兼氣而言性仍與性相近也之註
同一見解大約宋儒皆如此説不知天之賦于人物者
皆是各正之太和故人心之靈悉是太和若形體之成
則氣之為也人之心未有不靈者則未有不具此太和
者也此太和之賦畀人與物莫不如是特在人則靈為
氣主在物則氣多而靈少耳故其知識皆偏不能如人
心之妙孟子謂性為善子思發皆中節皆乾彖之㫖也
當知氣自氣質自質與虚靈之體何渉至告子生之謂
[046-15a]
性是誠以氣言者矣此告子之誤也故孟子以犬羊律
之論其形而已矣豈儒者上法孔孟固可與告子同一
見哉
不覩不聞者元也莫見莫顯者亨也戒懼慎獨則謹于
亨慎于利以求合乎道而為貞者也
未發元也發亨也發而皆中則利所中之節則貞也
大本元也逹道貞也本之能逹則亨逹無不逹則利逹
而不離乎本則貞而為道者也即大本而為逹道所以
[046-15b]
謂之率于性率之云者不矯揉不縱逸不違背故以為
順也是推性合情反情歸性内外一如性情流通之妙
也故以為道也
中之一字也大竒只緣其中不能實証其無而又不能
一一指稱其有姑即其所在之位而証之因謂為中耳
若既有條理可言已在有知有覺之後則充塞洋溢之
極功是道也非性也故惟中之一字亘古亘今攧撲不
破比周子之無極圖相去則天淵矣故後之學者還當
[046-16a]
以六經四子書為的不當以先儒之説自畫
喜春象樂夏象怒秋象哀冬象
喜少陽樂太陽怒少隂哀太隂
喜近仁樂近禮怒近義哀近智
中無為而靜正者也戒慎恐懼是從門户道路上把持
欲使之率性而為道耳顔子四勿正于此地做工夫故
不覩不聞即勿視勿聴之義
既知率性為道由大本以逹則見道皆見性之地矣既
[046-16b]
知性為天命又以位育還諸天地則率性皆逹天之能
矣如但謂元亨為大通則已埋没了元字實際如謂利
貞為利在正固則又埋没了利字精神不惟賛辭與戒
辭渺如天壤且將四徳説成兩件皆與率性之㫖不合
位育之道著力在一致字致之者是中到極處無一物
不中和到極處無一物不和者也全是聖人地位攙不
得纎毫工夫在内雖離不了禮樂刑政却非徳位兼具
者不能盖範圍曲成必非甫能戒懼慎獨人所能辦也
[046-17a]
中和二字上僅用一個致字不曰致中又致和便是合
一不分底妙處葢以一人之中逹而為和則工夫在致
字上以一人之中和逹而為萬物之中和則工夫亦在
致字上始知中和二字分疏到底者皆未知止用一致
字之妙也
位育之具總在禮樂刑政若曰吾之氣順天地之氣亦
順恐無是理夫春秋之有孔子豈可謂氣不順乎而亂
賊如故何未聞天地之氣順也至云天地之心亦正便
[046-17b]
是見得天地亦嘗有不正之心矣學者仔細思量果其
然乎天地而有不正之心不獨乖戾之可虞也竊恐化
育亦無自而有然自開闢至今生生者日出而不窮曽
有何時見得天地有不正之心此等語病當細心察識
天地何嘗有不正之心有不正者氣之干也天地何嘗
有不順之氣有不順者人之擾也故中和致而位育可
能也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便是位育大作用
聖人位天地育萬物别無範圍之法止有調停氣機之
[046-18a]
法聖人亦别無調停氣機之法止有匡正人心之法故
位育之能必歸諸致中和者是無有一人一物不中不
和故謂為中和之極功而命之為致也孟子厯觀古人
升降之運而欲以獨力肩之但曰我亦欲正人心便是
深達子思之㫖故自謂為私淑
人之作為能干天地之和而何害乎天地之中能使天
地之氣不順而不能使天地之心不正然而育萬物必
在位天地之後者是一串話頭所由謂和為己發之中
[046-18b]
大本由逹道出也
既云人之作為能干天地之和亂天地之氣而并使人
致疑于天地之心又云匡正人心即所以調停氣機調
停氣機即所以範圍天地豈不將育字説在位字前面
去了今試看人情所發一不得正并將性字都帶累壊
了葢性之與情止是一事己發未發混合而為一耳又
看中和二字既本率性句來原是説性情流通内外一
如之妙則此二字原不可分葢能位即所以能育能育
[046-19a]
即所以能位也因有作有為之事業原止做得有作有
為一邉其無聲無臭之中常黙黙自有以相應故位字
即在育字之中所以子思于中和之上僅用一個致字
若説致中又湏致和便是重重分别已不解二字流通
之妙且將致字作工夫字面看過便不知此語説在逹
道之後全是渾全極至底身分若將致字看作工夫便
是打初入手之事下面位育如何做得出來恐子思立
言之㫖不是如此
[046-19b]
位育二者説在致中和之後已全是逹道一邉事故中
和宜合看而位育二語亦并宜合看也
中和性也位之育之則道矣或曰子思明曰率性之謂
道又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則是中為性而和為情矣
今曰中和性也何也曰子思本未説情但曰率性之為
道耳苟知此矣便是位育亦皆性中之事何也率于性
故也
致中和便是逹道一邉事位育則逹道之效也
[046-20a]
既曰致中則非特吾心未發之中而後可以為致既曰
致和則非特吾身發皆中節之和而後可以為致如但
以吾之心正為中吾之氣順為和則止一人之中和己
耳既不知絶大作用皆一致字所包含不惟中和是懸
虚的恐位育之能終為虚語今試觀博厚髙明悠久洋
洋優優畢竟是何等氣象豈能離禮樂刑政而指為一
身之事耶又觀三重以後建天地俟百世川流敦化經
綸大經立本知化此豈一身之事耶又觀衣錦章為中
[046-20b]
庸總結靜存動察而後繼以奏假無言即曰時靡有爭
繼以不顯惟徳即曰百辟其刑此豈一身之事耶不知
絶大作用全在致字但謂一人之心一身之氣足以幹
當此事恐與執空談道者無别
孟子好辯章言天地有一畨氣運即言聖人有一畨裁
成輔相及至自叙則曰我亦欲正人心便可知後世之
治亂皆人心之邪正使然故舍正心而言位育皆無據
者耳
[046-21a]
參賛位育皆充塞一邉事皆聖人之大用故謂四子書
為聖人言道之書道也者逹之天下者也至其所以然
皆天性一邉事至精至神至變非周易莫之明矣
致中和的致字是從無思無為推到有作有為之極若
作由戒懼而約之由慎獨而精之便是從有作有為之
時返到無思無為裏面去豈非倒説了况戒懼慎獨原
是説存養省察工夫致中和是説逹道葢性是無思無
為之地是有作有為之本逹道是有作有為之事本無
[046-21b]
思無為而來即孔子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妙也
戒懼兩節是在將動未動時扶而正之使不至岐趨耳
到得致之而位矣致之而育矣便是極大作用安可返
説向裏邉去
子思分䟽大本逹道不是要將大本逹道分而為二止
是要將大本逹道合而為一故説大本不是説凝住不
可逹之本便是要説未逹之本所以竟將未發二字説
在中邉將天下字説在中邉將喜怒哀樂亦遂説在未
[046-22a]
發邊説個未發便有能發者在也説逹道不是説空空
之逹便要説大本之逹所以竟將和字説在發邉于發
處反不言喜怒哀樂直領未發之中字來發由中發則
有所持以徃是和亦中之所本具者也故中和兩字俱
屬大本一邉和亦中之所涵而已果使中和克到極至
處則道斯逹矣且聖人之道一以貫之到得融通地位
内之與外原無可分中庸為子思傳道之書這便是子
思親承的㫖便是一貫之道所以前面從天性説入道
[046-22b]
中間只用一個率字率者順也道必有所自來和必有
所自出不知此義何由知聖人之一貫故致中和三字
斷不可分葢和之一字即中之所藴即天性之至精故
以為率也
愚夫愚婦孰則無情終不可以言和非其率于大本者
也和字來歴不知落處則不知孟子性善之説則不逹
聖人之道
孔子釋乾卦其元亨利貞四字固皆止説賦予一邉尚
[046-23a]
未屬在人上然其解説利貞既以為各正性命便以為
保合太和夫各正性命非人物受生之始乎然已有太
和之保合存焉則和之即中而具也審矣文言謂元為
善長及其言亨便以為嘉非善而曷以嘉乎及其言利
便以為義之和非由長善之一元保合之太和而奚由
和乎只因天命賦予之初全是善幾全是太和所由曰
繼善成性子思深逹此㫖故其説性但從天字説起下
面止用一率字便遂説出道來總由元善保合之太和
[046-23b]
順流而出不旁雜不岐趨者也孟子深逹此㫖故遂説
出性善
孟子之性善原于子思之中庸子思天命一章原于孔
子之易葢在天之元亨利貞全是賦畀之事繼善成性
皆後起事也在人之元亨利貞全是率性之事發皆中
節皆後起事也自資始統天至保合太和始露出性命
二字言賦畀也子思所云天命之謂性是也自善之長
至正固足以幹事中間標出四端言秉受也是未發之
[046-24a]
事觀足以二字可知矣子思所云率性之謂道孟子所
云四端是也元為太極在藴而未宣之地其曰萬物資
始只説萬物之所仰頼在此中耳元字本位到底不曽
説著在人但説善之長只如云大美之聚諸善發源此
為始初處耳因其本無可言而實為大美之聚故孔子
善之善之者美之也嘉亦善也和則其善而可嘉者也
逮于利貞各正性命遂以為保合太和非此之是善是
嘉而孰善之孰嘉之乎後面説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046-24b]
善故美也剛健中正純粹精也正所以美之也孔子但
善之嘉之美之以大哉賛之而已并未有理之可言也
可知後人攙入理字其不可以言性也明矣至于氣質
之説原本于幾善惡三字竟與性惡無異恐未深悉孔
子之㫖
子思發皆中節之和孟子之性善皆本孔子太和二字
來一元之藴既為太和故以為善之長子思率性之謂
道率此太和者也試觀後面發而中節便謂之和此和
[046-25a]
由外襲乎若使襲之于外則不得謂為發矣發也者本
其内之所藴而言也如爆竹中含火氣然後發而爆烈
泉源中含水氣然後發而為江湖也因其所發之和而
推本于所藴之和則孔子保合太和之説明矣孟子之
言四端曰非由外鑠我也豈其未逹于孔子子思之㫖

尼山授受一脉相傳不差累黍由太和之説而有率性
之道由發皆中節而有性善何嘗走作絲毫故言性學
[046-25b]
者六經四子書盡之此外則未之取也
中庸全部皆言道用其體只未發之中四字究非可以
言傳費隠章説費又説隠隠矣而何可言乎後惟至誠
盡性章一提性字説到未發之中而所以能盡其性者
卒莫之能言也故中庸言道之書也
孟子私淑諸人其好辯章與性善養氣諸章全從中庸
得力故參賛位育大事功惟孟子做得出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反即相背之説言與君子不同
[046-26a]
爾小人之中庸也不必添一反字天命之性秉彛之徳
是人人同具的雖小人原不以中庸禁之葢人性本善
原不因小人而有惡故人至牿亡之後平旦之氣要亦
有時呈露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此君子小人雖
因上文而重列其人却只在時中無忌憚五字中看出
若説既為君子既為小人則是君子小人在天地間竟
成自然之品行了湏知此二句是倒装文法隨時處中
政是中庸政是成其為君子處無所忌憚政是反中庸
[046-26b]
政是成其為小人處此處亦不必添又字若必添一又
字請問隨時處中無所忌憚之外更有何事可成君子
小人
費隠者道也費而隠則貫中之一也中庸言道皆在用
邉故先從費字説起其隠則費之不可知者而已曽子
之唯不能向門人直措一詞為其隠而已矣
語大莫載語小莫破若將大小看作兩件便不是了但
將大小合而為一方是聖人之道後面小徳川流大徳
[046-27a]
敦化亦湏合攏作一處方是正㫖
以禘嘗配郊社以事先配事天此便是本天本祖之意
探生人生物之大原而合以致其奉若之誠此治國之
所以不難而孝之所以逹也然非匹夫匹婦所能解説
故或人問禘孔子但曰不知
鬼神二字不必分疏鬼者歸義也神即鬼之靈處詩人
之稱先祖也謂之曰神言其靈而已矣神罔時怨神罔
時恫是也葢天地間萬事萬物皆離不得隂陽神陽而
[046-27b]
鬼隂者也陽徳善動而善遷非隂以凝之則不聚故鬼
神者鬼之神也
鬼神合而言之只是天地之至靈而已鬼隂而神陽鬼
而靈矣政以幽杳虚暗之中皆不可測也
中庸言誠字最親切處無若夫㣲之顯誠之不可揜及
誠者自成不誠無物數語當與天命章叅看
誠明原不相離曽子之明徳政此明字無明則誠為無
用之物無誠則明為搜索之具耳孔子嘗合言知仁便
[046-28a]
是如此如以虚靈二字相配則誠即虚也明即靈也
惟誠始能盡性惟盡性始能參賛此便是位育之㫖總
離不了知明處當若節節次次不能分晰明了如何做
得出故智者不惑是學聖者第一緊闗事
知仁勇三者雖是性之徳然費隠數章却是實拍拍地
言性不然則天命源頭何以打得通後邉位育事功何
能做得出
成己之仁成物之知俱以為一性之所涵故一成已便
[046-28b]
能兼之張子之西銘及孔子問禘章與中庸郊社之禮
節皆是此㫖知此則可知性量之廣大不可限量而孔
子天下歸仁及子思位育之極功非虚語也
見乎蓍龜動乎四體天地自然之明即誠而具所以謂
幾者動之㣲也
水之將至其氣必寒火之將至其氣必熱冬之將至必
先有秋夏之將至必先有春此皆幾之動于㣲而顯然
可據者也聖人立卦揲蓍之法皆不踰四象以萬物之
[046-29a]
理攝于隂陽少隂少陽即太隂太陽之幾也
一嵗之氣止有寒暑二者而已是隂陽之别也然暑不
遽暑必先有春寒不遽寒必先有秋此皆氣之先見者
也所由有太少之别而邵子遂于每件打成四截矣
末章説不顯推極于無聲無臭以發明天載此處豈容
得一理字故知性字之解只天命之謂便是若另添注
脚便非
中庸以天命章為主其下皆此章注脚也知仁勇則性
[046-29b]
中之徳所用以戒懼慎獨者也是第二節第三節注脚
費隠數章則大本逹道性情流通之故是第四節注脚
自誠明以下以人道形天道便是表章聖人中和極至
的身分便是致中和注脚自祖述以下説入天徳便是
位育注脚然必本諸三重及敦化之大徳川流之小徳
者政修道之教不離夫禮樂刑政者也
中者虚而肆應之謂庸者凡民可能之謂
中庸一書除首末兩章外所言皆修道之教莫非言性
[046-30a]
中之道也首從天性説起是探原之説便是子思絶大
本領知化原所自起末章歸本于天便是内外同原顯
㣲一致之妙與易繫之首章大略相同非子思親傳聖
道那易辨此集註詳言修道之教而略于天性陸子詳
言天性而略于修道之教以為必兼本末身體而詳
味之庶于子思之意㫖相符予于周易探索五十餘年
覺得乾坤兩卦皆言天性悉屬未發之中其坎離震兊
四卦是性天之方動正一元之將享已是將發之候然
[046-30b]
猶未離乎本故予函書所釋皆發性天之㫖與他卦逈
别自餘乾坤六子錯雜之卦則皆言修道之教也學者
讀書湏將六經打通知是一個道理方稱合拍
朱子曰子思作中庸首三句乃天地萬物之大本大根
萬化皆從此出按此是將道字看作所以然之意豈
知這是一串話頭至于道則全在用邉是本末俱備非
専言本也所以後文便説出逹道便全説在既發之後
位育兩言非逹道之用乎
[046-31a]
雲峰胡氏曰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子思之論葢本于此但易先言道而後言性此
道字是統體一太極子思先言性而後言道此道字是
各具一太極也按易之所謂道者是生天之大用故
説在隂陽一邉此天命之大作用也率性之道則人身
之大用渺然絶不相同若但認作一個道悮人不淺邵
子曰心者道之形體方是天命之性的性字方是此道
字邵子之外恐未易言也何得云各具之太極與朱子
[046-31b]
作所以然看相同多因天人之界未能劃清如要劃清
當知天命之性此性字便是賦畀之事便是天之作用
便是天之道何也此正天之大用所以普遍者也率性
之謂道此道字便是繼善以後之事便是性中之作用
與天命之性的性字相似何也此正人心之大用由性
而出與天命之性由命而出者同也
又曰靜致其中動致其和極其功至于位天地育萬物
按末節只説逹道耳子思但用一致字與一貫之㫖
[046-32a]
相同原不是以中和分貼
番陽李氏曰中庸一書性道教三言為一篇之綱領而
道之一字為三言之綱領按亦是看道字在本上不
知末節止是言道道也者節只是言修道之方由率性
而始耳以性字原無明証不可實説故止多説大用一
邉至第四節亦止標出一個中字而中庸全部所言則
無非道也


[046-32b]
周易函書别集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