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39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清-納喇性德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十六
          頭等侍衛納喇性徳編
艮下/艮上
 伊川先生曰艮序卦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
 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動静相因動則有静静則有
 動物无常動之理艮所以次震也艮者止也不曰止
 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堅實之意非止義可盡也乾坤
[058-1b]
 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陽居二隂之上陽動而上進之
 物既至於上則止矣隂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為艮
 也然則與畜止之義何異曰畜止者制畜之義力止
 之也艮止者安止之義止其所也易/傳 看一部華嚴
 經一本作/法華不如看一艮卦經只言/一止觀 艮卦只明使萬
 物各有止止分便定並語/録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濓溪先生曰艮其背背非見也静則止止非為也通/書
[058-2a]
 明道先生曰艮其背止於所不見也劉絢/師訓 人之情
 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自私
 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一作/物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
 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鑑而
 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
 子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兩忘兩忘則澄然无事矣无事則定定則
 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與横/渠書
[058-2b]
 伊川先生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
 牽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
 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則
 无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
 忘我也无我則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
 不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
 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
 之道於止為无咎也一无也字/ 易傳 艮其背乃止也背
[058-3a]
 无欲无思也故可止陳氏/拾遺
  兼山郭氏曰艮止也天下之欲无窮而人每患於
  不能止者葢不知无欲之地而止之也止於无欲
  之地所謂艮其背也人之耳目口鼻皆有欲也至
  於背則无欲也内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
  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止其止矣不見其人止
  於行矣内外兼止故人欲自滅而天理固存孟子
  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艮其背之義乎自一身言
[058-3b]
  之庭與四海皆一也聖人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
  業皆行其庭之事也此道可明以理不可窮以辭
  即所謂中庸之道也艮止/圖說
  白雲郭氏曰伊川曰艮與畜止之義何異曰畜止
  者制畜之義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義止其所
  也雍曰艮止之義最為近道而知之行之者鮮且
  天下之欲无窮而人每患於不能止者葢不知无
  欲之地而止之也有欲而止之大畜是也故有說
[058-4a]
  輹豶豕之象伊川所謂力止之者也止於无欲之
  地所謂艮其背也人之有目欲於色者也耳欲於
  聲者也口欲於味者也鼻欲於臭者也至於背則
  无見无知故无欲常與物背馳而不相向使欲无
  自而生故得安於止之道一身且不獲況外物乎
  内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
  不獲其身忘我也不見其人忘人也忘我者在止
  之止也忘人者在行之止也以止而忘我之止施
[058-4b]
  之於行施之於人皆一也内外兼止則人欲自滅
  而天理固存是以无咎孟子言養心莫善於寡欲
  與艮其背之義正同易/說
  新安朱氏曰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隂之上陽自下
  升極上而止也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
  亦止於極而不進之意也其占則必能止於背而
  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見其人乃无咎也葢身動
  物也唯背為止艮其背則止於所當止也止於所
[058-5a]
  當止則不隨身而動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則雖
  行於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見其人矣葢艮其背
  而不獲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見其人者
  行而止也動静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静焉所以得
  无咎也本/義 艮其背不獲其身只見个道理不見
  自家行其庭不見其人一似不曽見人一般不獲
  其身不得其身也猶言討自家身已不得語/録 艮
  止也背非有見之地也艮其背者止於不見之地
[058-5b]
  也止於不見之地則静静則止而无為一有為之
  之心則非止之道矣通書/釋義
  東萊吕氏曰艮背之用前說誠過髙而未切竊謂
  在學者用之政當操存戒懼實從事於夫子告顔
  子視聽言動之目馴致不已然後可造安止之地
  耳 問艮背之指在學者當如何用荅曰艮背之
  義在學者用之莫若止其所有所止則外物之交
  乎前不能汨之故夫子釋彖之辭不曰艮其背而
[058-6a]
  曰艮其止其意可見荅朱/元晦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
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
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明道先生曰艮其止止其所也八元有善而舉之四
 凶有罪而誅之各止其所也釋氏只曰止安知止乎
 劉絢/所録 艮其止止其所也各止其所父子止於恩君
 臣止於義之謂艮劉絢/師訓 艮止也止則便生不止則
[058-6b]
 不生艮始終萬物語/録
 伊川先生曰艮為止止之道唯其時行止動静不以
 時則妄也不失其時則順理而合義在物為理處物
 為義動静合理義不失其時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
 子所貴乎時仲尼行止久速是也艮體篤實有光明
 之義 艮其止謂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
 得其所也止不得其所則无可止之理夫子曰於止
 知其所止謂當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則父止於慈
[058-7a]
 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
 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
 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 上
 下敵應不相與也以卦才言也上下二體以敵相應
 无相與之義隂陽相應則情通而相與乃以其敵故
 不相與也不相與則相背為一作/與艮其背止之義一/有
 同/字也 是以不獲其身至无咎也相背故不獲其身
 不見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則无咎也並易/傳 聖人只
[058-7b]
 言止所謂止如人君止於仁人臣止於敬之類是也
 易之艮言止之義曰艮其止止其所也言隨其所止
 而止之人多不能止劉元承/手編 艮其背止欲於无見
 若欲見於彼而止之所施各異若艮其止止其所也
 止各當其所也聖人所以應萬變而不窮一作/勞者事
 各止當其所也若鑑在此而物之妍媸自見於彼也
 聖人不與焉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時行對時止而言
 亦止其所也動静不失其時皆止其所也陳氏/拾遺
[058-8a]
 横渠先生曰雖處喧閧亦无害於為學有人於此或
 日月而至焉亦有終日而不至者及其久也去者常
 少若居於家聞嬰孩之啼則有不忍之心聞奴婢喧
 戾則有不容之意至於市井紛囂一不與我事何傷
 於存誠養志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
 人无咎夫入它人之庭不見其人可止也艮其背至
 近於人也然且不見以其上下无應也時止則止時
 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學者必時其動静
[058-8b]
 則其道乃不蔽昧而明白今人從學之久不見進長
 正以莫識動静見它人擾擾非闗已事而所脩亦廢
 由聖學觀之㝠㝠悠悠以是終身謂之光明可乎易/說
  艮一陽為主於兩隂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勢止也
 易言光明者多艮之象著則明之義也 動静不失
 其時義之極也義極則光明著見唯其時物前定而
 不疚並正/蒙
  藍田吕氏曰艮止而不相交也背之於身五官之
[058-9a]
  用四體之運動皆所不與止其所而與物不相交
  者也止道施於背則一身之運動皆所不與故曰
  艮其背不獲其身止其所而與物不相交故行其
  庭不見其人時止則止止不失時所以无咎時行
  而止時止而不止皆失之固止而不止其所則亂
  而失其所矣耳司聽目司視火之炎水之潤各止
  其用而不可亂也達於父子夫婦長㓜君臣尊卑
  貴賤親踈之分各安其所而不亂此道所以光明
[058-9b]
  也
  龜山楊氏曰艮止也止其所也故繫辭曰止萬物
  者莫善乎艮又曰成言乎艮艮者萬物之所成終
  而成始也止於此矣復出乎震不終止也故艮卦
  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餘杭/語録
  白雲郭氏曰夫止有止之止有行之止其行止之
  間又有時焉葢行止繫乎時而不繫乎止也止所
  以應行止者也時所以為行止者也是則艮止之
[058-10a]
  止在我而行止之止則在彼矣行止為時則艮止
  為道矣故彖言時止則止又曰艮其止所以兼明
  有二義也且艮之道時方止則止其止時方行則
  行其止行止在時艮止在此在時者不可必在此
  者可必不以在此之可必而易時之不可必則止
  道盡矣是以艮止之中復有行而行止之行復有
  艮之止是所謂行其道者也孔子曰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
[058-10b]
  皆以止道應時也莊子曰寜其死為留骨而貴乎
  寜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往矣吾將曳尾
  於塗中是為知止不知行有我廢時者也欲孰甚
  焉且天下之欲常生於必而无欲生於不必孔子
  所以毋必者止其欲也莊子不知必之可止而欲
  必其生之樂是以失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之義老
  氏有曰絶聖棄智絶仁棄義莊子又曰焚符破璽
  掊斗折衡彼時有之而我絶之欲不在時與物而
[058-11a]
  在我也易在彼之欲而為我之欲其惑甚矣故雖
  艮止之道聖人不能廢時老莊氏未之知也動静
  統言之也行止亦動静也動静俱不失時其道至
  矣故光明也道大成則明故中庸曰誠則明其道
  光明則艮道大成矣艮始於止施之於行止又施
  之於行止之時此其所以為大成也止其所者又
  言止无它義知其所而止之耳上下敵應不相與
  者艮之六爻皆敵也敵所以成艮也知敵而相與
[058-11b]
  則為交戰之道失艮止之義逺矣知敵而不相與
  則與敵背馳情欲自逺是以能不獲其身不見其
  人无咎也无咎者於道无失其為義大矣易/說 艮
  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雖止之道有行而行之時
  復有止焉葢艮以止為主故也艮之止中庸之中
  是或一道中庸/解
  漢上朱氏曰以三畫卦言之陽止於二隂之上止
  也以重卦言之上下内外各得其止故曰艮止也
[058-12a]
  止非一定之止也行止相為用所以明道也猶寒
  暑之成歳晝夜之成日時焉而已矣艮者震之反
  艮止也静也震動也行也艮直坤之初六可止之
  時也震直大壯之九四可行之時也不可止而止
  猶不可行而行其失道一也是以一動一静震艮
  相反而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矣坎月在東光明
  之時也夫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又曰无可
  无不可者此也彼入而不出往而不反者豈知道
[058-12b]
  之大全哉故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光明此
  以震艮反復言乎艮也艮之所以能止者止之於
  其所也背止之象韓愈曰艮為背夫動生於欲欲
  生於見背止於其所不見也上下兩體爻不相應
  譬則兩人震之初九越五而之上一人背而往也
  九四去四而之三一人背而來也五四中爻體艮
  中在門闕之中庭也庭交際之地兩人背行於庭
  雖往來於交際之地然背行則不與物交无所見
[058-13a]
  也且自顧其後不獲其身矣安能見人乎不獲其
  身忘我也不見其人㤀物也所以能各止其止也
  以人倫言之君止於仁臣止於敬父止於慈子止
  於孝以至萬物庶事各有所止古人繡黻於裳兩
  已相背其艮之象乎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
  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无咎也上下敵應不相與可止之時故无咎若施
  之於他卦則有咎矣此以震艮相反推明艮其背
[058-13b]
  也在卦氣為十月故太𤣥準之以堅易/傳
  新安朱氏曰艮止也至其道光明此釋卦名艮之
  義則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時故時止而止止也時
  行而行亦止也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大畜
  於艮亦以輝光言之艮其止此釋卦辭易背為止
  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體言内外之
  卦隂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内不見已外
  不見人而无咎矣晁氏曰艮其止當依卦辭作背本/義
[058-14a]
   艮其背便不獲其身不獲其身便不見其人行
  其庭對艮其背只是對得輕身是動物不道動都
  是妄然而動斯妄矣不動自无妄 艮其背渾只
  見得道理合當如此入自家一分不得著一些私
  意不得不獲其身不干自家事這四句須是說艮
  其背了静時不獲其身動時不見其人所以彖辭
  傳中說是以不獲其身至无咎也周先生所以說
  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静這依舊只是就艮其背
[058-14b]
  邊說下來不是内不見已外不見人這兩卦各自
  是一箇物不相偢睬 八純卦都不相與只是艮
  卦是止尤不相與内不見已是内卦外不見人是
  外卦兩卦各自去 伯豐問兼山所得於程門者
  云艮内外皆止是内止天理外止人欲又如門限
  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此意如何先生
  云何故恁地說因論艮其背彖云止其所便是解
  艮其背葢人之四肢皆能運轉惟背不動止其所
[058-15a]
  之義也程傳解作止於所不見恐未安若是天下
  之事皆止其所已何與焉人亦何與焉此所謂不
  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也又問莫是舜有天下
  而不與之意否曰不相似如所謂百官萬務金革
  百萬之衆飲水曲肱樂在其中萬變皆在人其實
  无一事是也又曰艮其背静而止也行其庭動而
  止也萬物皆止其所只有理而已不獲其身不見
  其人也 問伊川艮其背傳看來所謂止者正謂
[058-15b]
  應事接物之時各得其所也今云止於所不見又
  云不交於物則是无所見无所交方得其所止而
  安若有所見有所交時是全无可止之處矣曰這
  處无所見底意思周先生也恁地說是它偶看這
  一處錯了相傳如此但看孔子釋彖之辭云艮其
  止止其所也葢此一句即是說艮其背人身皆動
  惟背不動這便是所當止處此句伊川却說得好
  若移此處說它腦子便无許多勞攘 伊川易傳
[058-16a]
  艮其背一段只是非禮勿視聽言動則止於所不
  見无欲以亂其心不獲其身者葢外既无非禮之
  視聽言動則内自不見有私己之欲矣外物不接
  便是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
  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之意 又曰艮其背不
  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易中只是說艮其止止
  其所人之四肢百體皆能動作惟背不能動止於
  背是止得其當止之所明道答横渠定性書舉其
[058-16b]
  語是此意伊川說却不同又自是一說不知伊川
  解艮其止止其所也又說得分曉却解艮其背又
  自有異想是照顧不到周先生通書之說却與伊
  川同也 又曰艮其背看伊川說只是那非禮勿
  視聽言動今人又說得深少閒恐便走作如釋老
  氏之說屏去外物也又因說止於所不見曰非禮
  之事物須是常去防閑他不成道我恁地了便一
  向去事物裏面衮 問艮其背不獲其身是静中
[058-17a]
  之止行其庭不見其人是動中之止伊川云内欲
  不萌外物不接如是而止乃得其正似只說得静
  中之止否先生曰然此段當分作兩截艮其背不
  獲其身為静之止行其庭不見其人為動之止總
  說則艮其背是止之時當其所而止耳所以止時
  自不獲其身行時自不見其人此三句乃艮其背
  之效驗所以彖辭先說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
  與也却云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也又
[058-17b]
  問止有兩義得所止之止則是指義理之極行止
  之止則是就人事所為而言先生曰然時止之止
  止字小得其所止之止止字大此段工夫全在艮
  其背上人多是將行其庭對此句說便不是了行
  其庭是輕說過縁艮其背既盡得了則不獲其身
  行其庭不見其人矣 問艮之象何以為光明先
  生云定則光明凡人胷次煩擾則愈見昏昧中有
  定止則自然光明莊子所謂宇泰定者天光𤼵焉
[058-18a]
  是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只見道理所當止處不
  見自家自已不見害不見利不見痛痒只見道理
  如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是見得道理合當
  恁地處置皆不見是張三與是李四 伊川說艮
  其背是止於所不見其意如說閑邪存誠如所謂
  制之於外以安其内如所謂姦聲亂色不留於聰
  明淫樂慝禮不接於心術此意亦自好但易之本
  意未必是如此伯恭又錯㑹伊川之意謂止於所
[058-18b]
  不見者眼雖見而心不見恐无此理伊川之意却
  不如此 劉公度問老子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
  亂與易傳同否荅云老子之意是要得使人不見
  故温公解此一段認得老子本意聖人之治虚其
  心是要得人无思无欲實其腹是要得人充飽弱
  其志是要得人不爭强其骨是要得人作勞後人
  解得皆過髙了 通書云背非見也亦似伊川說
  止非為也亦不是易本意語録中有云周茂叔謂
[058-19a]
  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下面注云言各止
  其所他這裏却看得止字好 外物不接内慾不
  萌之際南軒以為之際二字當除去今程傳已/无之際字
  又曰欲出於身人才要一件物事便須以身已去
  對副他若无所欲則只恁地平平過便似无此身
  一般又曰伊川解艮其背一段若别做一段看却
  好只是移放易上說便難通須費心力口舌方始
  為說得出又曰上下敵應不相與猶言各不相管
[058-19b]
  只是各止其所又曰明道曰與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兩㤀也說得最好便是不獲其身行其
  庭不見其人不見有物不見有我只見其所當止
  也如為人君止於仁不知下面道如何只是我當
  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不知上面道如何只是我
  當止於敬只認我所當止也以至父子兄弟夫婦
  朋友大事小事莫不皆然從伊川之說到不獲其
  身處便說不來至行其庭不見其人越難說只做
[058-20a]
  止其所止更不費力 又曰艮其背不獲其身只
  見道理不見自家行其庭不見其人只見道理不
  見是那人艮其背字恐是止字彖中分明解云艮
  其止止其所也伊川易傳解止其所也極解得好
   艮卦是箇最好底卦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又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徳皆艮之象也艮居外
  卦者入而皆吉惟蒙卦半吉半凶如賁之上九白
  賁无咎上得志也大畜上九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058-20b]
  蠱上九不事王侯志可則也頤上九由頤厲吉大
  有慶也損上九弗損益之大得志也艮卦敦艮之
  吉以厚終也蒙卦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雖
  小不利然卦爻亦自好葢上九以剛陽居上擊去
  蒙蔽只要恰好不可太過太過則於彼有傷而我
  亦失其所以擊蒙之道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
  庭不見其人此是說廓然而大公孟子曰所惡於
  智者為其鑿也此是說物來而順應 李守約問
[058-21a]
  伊川易傳艮其背之義曰此說似差了不可曉若
  據夫子說止其所也只是物各有所止之意伊川
  又却於解艮其止止其所也又自說得分明恐上
  面是失點檢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行固非止然
  行而不失其理乃所以為止也並語/録
  廣漢張氏艮齋銘曰艮齋建安魏元履燕居之室
  也在易艮為止止其所也某嘗考大學始終之序
  以知止為始得其所止為終而知止則有道矣易
[058-21b]
  與大學其義一也敬為之銘物之感人其端无窮
  人為物誘欲動乎中不能反躬殆滅天理聖昭厥
  猷在知所止天心粹然道義俱全是曰至善萬化
  之源人所固存曷自違之求之有道夫何逺而四
  端之著我則察之豈惟慮思躬以達之工深力到
  大體可明匪由外鑠如春𤼵生知既至矣必由其
  知造次克念戰兢自持事物雖衆各循其則其則
  匪它吾性之徳動静以時光明篤實艮止之妙於
[058-22a]
  斯為得任重道逺時不我留嗟我同志勉哉勿休
  繄我小子懼弗克力咨爾同志以起以掖南軒/集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康節先生曰莊子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
 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其位而行之意也觀/物
 外/篇
 伊川先生曰上下皆山故為兼山此而并彼為兼謂
 重復一作/複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觀艮止之象而思安
[058-22b]
 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
 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乆或過或不
 及皆出其位也況踰分非據乎易/傳 艮思不出其位
 乃止其所也陳氏/拾遺
 横渠先生曰位所安之分也如素夷狄行乎夷狄素
 患難行乎患難易/說
  白雲郭氏曰艮之為卦上下皆艮故曰兼山下卦
  内也内為身上卦外也外為人兼内外而統之所
[058-23a]
  以有不獲其身不見其人之象也止无它義止其
  所而已以君子之位言之則思不出其位者亦止
  其所也位非獨爵禄而已所守之分皆位也必曰
  思者未有事之時也未有事之時則无欲矣待其
  有欲而止則非艮也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𤼵謂
  之中然則艮之為止其在兹時乎易/說
  漢上朱氏曰兩山相兼而峙然各止其所焉位者
  所處之分君子據正循分亦各止其所而已周公
[058-23b]
  之忠大舜之孝皆分當然也横渠曰如素夷狄行
  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也二四坤爻在中而正
  思不出位也夫易言思者皆坤也故太𤣥以五五
  土為思或曰心火也脾土也心乃有思以為土何
  也曰心火也有所思則繫之於土猶悲主肺怒主
  肝悲怒有不由於心者乎故曰心居中而治五官
  易/傳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058-24a]
 伊川先生曰六在最下趾之象趾動之先也艮其趾
 止於動之初也事止於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以柔
 處下當趾之時也行則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隂柔
 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
 永貞固則不失止一作/正之道也 當止而行非正也
 止之於初故未至失正事止於始則易而未至於失
 也並易/傳
  自雲郭氏曰趾初象也凡動之先莫先於趾止於
[058-24b]
  動之先則易而止於既動之後則難止於其先故
  得无咎止於既動之後不能无得失也利永貞者
  利在乆於其道而固守之也中庸曰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是不知利永者也又
  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是能利貞者也
  象言未失正者止於未動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小畜於復自道言吉復於不逺復言元吉艮之初
  六有過於二者而不言吉葢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058-25a]
  二卦之復雖與正相近然有失而能止則謂之復
  凡言復皆先失後得復則吉不復則凶吉凶可得
  而言也艮其趾則止於未失得之前吉凶失得皆
  在所止矣是以不言吉也然則艮之无咎豈不足
  於小畜與復之吉哉葢不使累於得失而已故象
  言未失正則止於无失止於无失則未嘗有得矣
  然世多以吉為過於无咎是不知吉與无咎自為
  二道論有為則莫善於吉論守道則无咎為大是
[058-25b]
  以易辭或言吉或言无咎或吉而无咎或凶而无
  咎不可同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初在下體之下動而應足者趾也四
  震為足艮其趾者止其動之初也六居初不正宜
  有咎事止之於初其止早矣未失正也可動而動
  則正矣利永貞者非永止也動而正也正則行止
  一也不能止則亦不能行矣初四相易成巽為長
  永貞也初六隂柔患不能久故戒之以利永貞易/傳
[058-26a]
  新安朱氏曰以隂柔居艮初為艮趾之象占者如
  之則无咎而又以其隂柔故又戒其利永貞也本/義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隨未退
聽也
 伊川先生曰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上无應
 援不獲其君矣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
 乃剛而失中不得止之宜剛止於上非能降而下求
 二雖有中正之徳不能從也二之行止繫乎所主非
[058-26b]
 得自由故為腓之象股動則腓隨動止在股而不在
 腓也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捄三之不中則必勉
 而隨之不能拯而唯隨也雖咎不在已然豈其所欲
 哉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
 之處髙位則有拯无隨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有
 拯之不得而後隨 所以不拯之而唯隨者在上者
 未能下隨也退聽下從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腓體之隨也不能禁其趾而徒止其腓
[058-27a]
 腓所未聽故心不能快易/說
  藍田吕氏曰六二居趾之上腓之象也腓之行止
  一隨於趾不可得而専也二以隂静欲止其腓而
  柔弱隨下不能止其趾乃欲止而不得止者也腓
  既主隨當退聽於趾以為行止則无患矣今不能
  救趾之不止又不聽趾之行止此心所以不快如
  孟子所謂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也
  白雲郭氏曰腓腨腸也下體之所主也上而股下
[058-27b]
  而足皆隨之故為六二之象也六二下卦之主也
  初六九三之所隨也六二雖居中得正得止之道
  然以柔用柔才有不足是以不能舉其隨而其心
  不快也方止之時忘我忘人而六二不拯其隨其
  心不快何哉葢六二有為之臣位也君子正心誠
  意之初故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及
  其道之大成施之於天下國家欲天下各安其所
  止葢伊尹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
[058-28a]
  民孟子欲正人心之時而不能極其隨者是以其
  心不快也此謂其隨失隨之義故君子其心不快
  象言未退聽謂隨者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二動成巽巽為股二艮之柔膚也膚
  在下應股腓也腓膞腸也二不能動三剛而失中
  止之於上不獲往應於五艮其腓也九三止矣六
  二亦隨而止則所謂其隨者隨九三也三震二動
  成兊澤雷之象故曰隨拯一作抍音承馬融曰舉
[058-28b]
  也三震起也三若之五成艮為手有舉之象二未
  能使三退處於二而聽從於已不能上行一舉手
  以濟五之柔不抍其隨也其隨猶言其事當隨也
  三坎為耳退處於二退聽也易傳曰退聽下從也
  故曰未退聽也二又不能自動應五故其心不快
  二動成兊兊為決其心快也二不能動坎為心病
  不快也六二止於下制於九三之彊而拳拳然不
  忘納忠於君非中正君子孰能如是乎孟子出弔
[058-29a]
  王驩輔行之時乎易傳曰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
  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之處髙位則有拯无隨
  在下位則有當拯者有當隨者有拯之不得而後
  隨者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三為限
  則腓所隨也而過剛不中以止乎上二雖中正而
  體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爻占
  在象中下爻放此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聽乎二
[058-29b]
  也本/義
  東萊吕氏曰不拯其隨之義固由有所制然必可
  隨者葢我既盡所以拯之者非未嘗拯而遽隨也
  又隨之一字甚有意味常人於是常争之而不從
  者不得已而為之必有乖戾不平氣象非所謂隨
  也隨者委曲妥帖若己欲為之者但其心不快而
  已无跡見於外也荅潘/叔度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薫心象曰艮其限危薫心也
[058-30a]
 伊川先生曰限分隔也謂上下之際三以剛居剛而
 不中為成艮之主決止之極也已在下體之上而隔
 上下之限皆為止義故為艮其限是確乎止而不復
 能進退者也在人身如列其夤夤膂也上下之際也
 列絶其夤則上下不相從屬言止於下之堅也止道
 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於一其堅强如此則
 處世乖戾與物睽絶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舉
 世莫與宜者則艱蹇忿畏焚撓其中豈有安裕之理
[058-30b]
 厲薫心謂不安之一作/其勢薫爍其中一有/心字也 謂其
 固止不能進退危懼之慮常薫爍其中心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一身而動止中列危至薫心易/說
  藍田吕氏曰九三當止之時陽剛當位分别名分
  嚴不可犯物情不安故危薫心
  白雲郭氏曰不能止之於初至於三則難矣九三
  用剛有力止之象猶大畜說輹豶豕之道也限所
  以制内外也内欲不生外境不入所謂艮其限也
[058-31a]
  亦猶列身之夤而制其左右也厲薫心者常以危
  亡之憂薫爍其心使不亡也所謂其亡其亡繫于
  苞桑者也曰薫者與詩言憂心如薫同意凡此者
  皆以九三之止失於早辯故必極於用力以限止
  之方之初六則甚難矣然艮止之道行无不善是
  以六爻終无凶危特有難易之别也雖然止而言
  厲何也中庸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
  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君子失性之危中庸謂之陷
[058-31b]
  阱則艮之言厲一道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薫子夏傳王弼本同孟喜京房馬融
  王肅作熏馬王曰熏灼其心虞翻本作閽虞曰艮
  為閽閽守門人坎盜動門故厲閽心古閽作熏字
  又曰馬君言熏灼其心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
  也荀爽曰以熏為勲或誤作動葢古本當作動心
  動心二字傳者誤併作勲字耳再傳者又脫其偏
  傍作熏而後來者又加草遂成薫字故荀以熏為
[058-32a]
  勲虞亦曰古閽字作熏字今以象考之宜作動心
  三在上下體之際限也限腰也帶之所限三止之
  極止而不動艮其限也夤膂也一作䏖馬融曰夾
  脊肉鄭氏本作&KR1569古之人不動其心者善養吾浩
  然之氣而已進退綽然有餘裕故其心不動九三
  知止之止而不知無止之止堅强固止與物睽絶
  无安裕之理譬之一身下體欲静上體動而爭之
  則上下不相屬列絶其&KR1569危厲動其心宜矣坎為
[058-32b]
  心病故曰厲動心觀此知孟子之不動心非體易
  者不能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夤膂也止
  於腓則不進而已九三以過剛不中當限之處而
  艮其限則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危
  厲熏心不安之甚也本/義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伊川先生曰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當止者也以隂
[058-33a]
 柔而不遇剛陽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則可
 无咎所以能无咎者以止於正也言止其身无咎則
 見其不能止物施於政則有咎矣在上位而僅能善
 其身无取之甚也 不能為天下之止能止於其身
 而已豈足稱大臣之位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止於心故能艮其身咸之九四朋從爾
 思義近之易/說
  藍田吕氏曰六四以隂居隂止乎至静在上體之
[058-33b]
  下任一身之事故曰止諸躬也
  白雲郭氏曰以初論四則初為早辨者也然有初
  之艮其趾然後四能艮其身先後之序理亦宜然
  艮其身則一身之内合於自然无不止也是以无
  咎止諸躬者謂能成己而已未能成物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坤為身三坎折之為躬四在大臣之
  位而六五柔中不足於剛健故不能止天下之當
  止惟止其身自止於正故无咎若責以天下則安
[058-34a]
  得无咎夫身有大身萬物與我同體者是也六四
  下不能止天下之當止上不能正其君局局然自
  止其身不亦小哉故夫子易身為躬王弼謂自止
  其躬不分全體輔嗣其知之歟易傳曰僅能善其
  身豈足稱大臣之任乎易/傳
  新安朱氏曰以隂居隂時止而止故為艮其身之
  象而占得无咎也本/義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058-34b]
 伊川先生曰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
 隂柔之才不足以當此義故止以在上取輔一有/之字
 言之一无/之字人之所當慎而止者唯言行也五在上故
 以輔言輔言之所由出也艮於一作/其輔則不妄出
 而有序也言輕𤼵而无序則有悔止之於輔則一作/故
 悔亡也有序中節有次序也輔與頰舌皆言所由出
 而輔在中艮其輔謂止於中也 五之所善者中也
 艮其輔謂止於中也言以得中為正正之於輔使不
[058-35a]
 失中乃得正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不能施止於心而能止其言故悔可亡
 也易/說
  藍田吕氏曰六五柔得尊位輔之象也中正无邪
  故止其輔而言有序也
  白雲郭氏曰六五君位一卦之主葢主天下之止
  者也天下命令之所由出可不慎乎故艮其輔言
  有序而後悔亡也輔頰車也言之所出也有序中
[058-35b]
  節也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有
  序者固如此也是以其悔可亡惟中正之君故能
  慎而止之如此庸主忽其言故天下亦共違之也
  觀舜命九官則知艮其輔言有序之道而商紂謂
  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无益謂暴无傷葢有
  間矣豈孔子所謂喪邦之言哉易/說
  漢上朱氏曰三至上體頤五動成巽五應二五成
  艮二成兊艮在首下動而上止為輔兊為口舌言
[058-36a]
  之象五巽而出之與二相應荅艮其輔言有序也
  六五不正宜有悔施止道於其輔頰言必中正斯
  可以止天下之動矣是以悔亡易/傳
  新安朱氏曰六五當輔之處故其象如此而其占
  悔亡也悔謂以隂居陽正字羡文協韻可見本/義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伊川先生曰九以剛實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
 終止之至堅篤者也敦篤實也居止之極故不過而
[058-36b]
 為敦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
 事或廢於久人之所同患也一无/上字九能敦厚於終止
 道之至善所以吉也六爻之徳唯此為吉 天下之
 事唯終守之為難能敦於止有終者也上之吉以其
 能厚於終也並易/傳
  藍田吕氏曰上九止之時以剛居上所守不遷敦
  重其所止以終其事也
  白雲郭氏曰居止之極止之過中者也過中則疑
[058-37a]
  於有失矣然慎厥終惟其始者古人之戒有始有
  卒者聖人之事能過於止是厚於終也又安有失
  哉故言敦艮吉易/說
  漢上朱氏曰艮為山篤實也動成坤厚也篤實而
  厚敦之象上艮之極止極者有不止焉九以剛居
  上動而必正能厚其終知止於至善之道正故吉
  非篤實之君子能之乎易傳曰人之止難於乆故
  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事或變於久人之所同
[058-37b]
  患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以陽剛居止之極敦厚於止者也本/義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