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39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清-納喇性德 (master)


[055-1a]
欽定四庫全書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十三
          頭等侍衛納喇性徳編
離下/兑上
 伊川失生曰革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井
 之為物存之則穢敗易之則清潔不可不革者也故
 井之後受之以革也為卦兑上離下澤中有火也革
 變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滅火火涸水相變革者也
[055-1b]
 火之性上水之性下若相違行則睽而已乃火在下
 水在上相就而相克相滅息者也所以為革也又二
 女同居而其歸各異其志不同為不相得也故為革
 也易/傳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伊川先生曰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
 故必已日然後人心信從元亨利貞悔亡弊壊而後
 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故革之而可以大亨革之
[055-2a]
 而利於正道則可久而得去故之義无變動之悔乃
 悔亡也革而无甚益猶一有/有字可悔也况反害乎古人
 所以重改作也易/傳
  白雲郭氏曰甚哉革道之難也天下之事不和則
  革和則无革是革之繫乎時者也聖人以道論之
  乖於道則革不乖於道則不革是革又繫乎聖人
  也然方革之初固不能使天下之盡信俟其盡信
  則失時矣故聖人觀當革之時盡其在我所以革
[055-2b]
  之之道雖衆所未孚革巳則其孚必矣盖得革之
  道故也故卦辭首言巳日乃孚以明革道之難也
  革道如之何元亨利貞是也元亨利貞天徳也无
  欲也革之而不失天徳是可革也故革之而當已
  日可孚其悔亦亡矣革之而失天徳是不可革也
  不可革而革則革之不當巳日不孚必有大咎不
  止於其悔不亡而已悔亡者凡欲革者皆以有悔
  而革是以革之當則能亡其悔也易/説
[055-3a]
  新安朱氏曰革變革也兊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
  則水乾水決則火滅中少二女合為一卦而少上
  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為革也變革之初人未之
  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又以其内有文明之徳而外
  有和説之氣故其占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
  正所革皆當而所革之悔亡也一有不正則所革
  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本/義 鄭東卿少梅說易象
  亦有是者如鼎卦分明是鼎之象他說革是爐之
[055-3b]
  象亦恐有此理澤中有火革䷰上畫是爐之口
  五四三是爐之腹二是爐之下口初是爐之底然
  亦偶然此兩卦如此耳語/錄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
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
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
矣哉
 康節先生曰樵者又問漁者曰魚可生食乎曰烹之
[055-4a]
 可也曰必吾薪濟子之魚乎曰然曰吾知有用乎子
 矣曰然則子知子之薪能濟吾之魚不知子之薪所
 以能濟吾之魚也薪之能濟魚久矣不待子而後知
 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則子之薪雖積丘山獨且奈
 何哉樵者曰願聞其方曰火生於動水生於静動静
 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體也用生於利
 體生於害利害見乎情體用𨼆乎性一性一情聖人
 成能子之薪猶吾之魚微火則皆為腐臭朽壊而无
[055-4b]
 所用也又安能養人七尺之軀哉樵者曰火之功大
 於薪固已知之矣敢問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後傳漁
 者曰薪火之體也火薪之用也火无體待薪然後為
 體薪无用待火然後為用是故凡有體之物皆可焚
 之矣曰水有體乎曰然曰能焚水乎曰火之性能迎
 而不能隨故滅水之體能隨而不能迎故熱是故有
 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謂也曰火之道生於用亦有
 體乎曰火以用為本以體為末故動水以體為本以
[055-5a]
 用為末故静是火亦有體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濟又
 能相息非獨水火則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
 如耳邵子/外書 又曰三皇同性而異化五帝同情而異
 教三王同形而異勸五伯同體而異率同形而異勸
 者必以功以功勸民者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夫政
 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謂也天下之正莫如利
 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能利民者正則謂之
 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則謂之賊矣以利除害安有去
[055-5b]
 王邪以王去賊安有弑君邪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
 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歸焉所以聖人有
 言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其斯之謂歟 又曰昔者孔子語堯舜則曰垂衣裳
 而天下治語湯武則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斯言可以
 該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堯禪舜以徳舜禪禹以功
 以徳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徳下一等則入於功矣
 湯伐桀以放武王伐紂以殺以放王也以殺亦王也
[055-6a]
 然而放下一等則入於殺矣是知時有消長事有因
 革前聖後聖非出於一塗哉並觀物/内篇
 明道先生曰息訓為生者盖息則生矣一事息則一
 事生中无閒斷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澤火相滅息又二女志不相得故為革
 息為止息又為生息物止而後有生故為生義革之
 相息謂止息也 事之變革人心豈能便信必終日
 而後孚在上者於改為之際當詳告申令至於已日
[055-6b]
 使人信之人心不信雖强之行不能成也先王政令
 人心始以為疑者有矣然其乆也必信終不孚而成
 善治者未之有也 文明以說以卦才言革之道也
 離為文明兊為說文明則理无不盡事无不察說則
 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事理和順人心可致大亨而
 得貞正如是變革得其至當故悔亡也天下之事革
 之不得其道則反致弊害故革有悔之道唯革之至
 當則新舊之悔皆亡也 推革之道極乎天地變易
[055-7a]
 時運終始也天地隂陽推遷改易而成四時萬物於
 是生長成終各得其宜革而後四時成也時運既終
 必有革而新之者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故易世謂之
 革命湯武之王上順天命下應人心順乎天而應乎
 人也天道變改世故一作/事遷易革之至大也故賛之
 曰革之時大矣哉並易/傳 革言水火相息息止息也
 既有止息之理亦有生息之理周行/已録
  藍田吕氏曰革變舊而新之也陽極生隂隂極生
[055-7b]
  陽氣之所以革也息生也水火相即隂陽之義二
  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則所之各異不可同其歸故
  曰睽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女子有行不可終於
  此故曰革文明則民喻而不疑說則民服而不違
  大亨以正則因時順理无所不宜革至於是然後
  當當然後悔亡
  龜山楊氏曰或問成湯放桀曰予有慙徳何也曰
  横渠嘗言湯武之功聖人之不幸也若論君臣之
[055-8a]
  義則為臣而事其君當使其君如堯舜乃是既不
  能使君如堯舜至其君得罪於天下而放之豈其
  所欲哉成湯之事以言順乎天而應乎人何慙之
  有然自人情觀之既以堯舜之禪為盡善則征誅
  而有天下安能无愧乎餘杭/語錄
  白雲郭氏曰息滅也非生息也水火之性以勝相
  滅然有相違者則不息也不幸如二女同居而不
  能相違其志復不相得則必革而息矣已日乃孚
[055-8b]
  言革而後信之也文明以說大享以正然後革而
  當其悔乃亡非文明以說大亨以正則知其革必
  不當其悔不能亡矣文明故見於未革之先說故
  孚於已革之後大亨故能終革之道正故能明革
  之公以是為當而悔亡則革之道其難矣哉然天
  地尚有革而不能廢況人道乎此湯武革命所以
  不能自已也惟順天故元亨利貞惟應人故已日
  乃孚上乃順天下能應人故悔亡能此則為湯武
[055-9a]
  不能此是簒也且桀紂之君上則得罪於天下則
  結怨於民湯武知當革之時盡所以革之之道以
  順天應人而已曽無私欲焉此革之道也是以革
  通天道非止人事改更而已故曰大矣哉易/說
  漢上朱氏曰兊澤離火而彖曰水火何也曰坎兊
  一也澤者水所鍾无水則无澤矣坎上為雲下為
  雨上為雲者澤之氣也下為雨則澤萬物也故屯
  需之坎為雲小畜之兊亦為雲坎為川大畜之兊
[055-9b]
  亦為川坎為水革兊亦為水又兊為金金者水之
  母此水所以周流而不窮乎坎陽兊隂隂陽二端
  其理則一知此始可言象矣故曰曲而中水得火
  而竭火得水而滅水火相止息則變少女志處乎
  内而在外中女志適乎外而在内二女同居其志
  不相得則變之所由生不可不革也故曰革水火
  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此以兩體言革
  也革變也非常之事方革之初人豈能遽信哉傳
[055-10a]
  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巳日先儒讀作巳事之已
  當讀作戊巳之巳十日至庚而更更革也自庚至
  巳十日浹矣巳日者浹日也革自遯來无妄變也
  二變家人三變離四變革无妄之震納庚革之離
  納已故有此象二應五三應上孚也湯之伐桀猶
  曰舍我穡事而割正夏故革即日不孚浹日乃孚
  乃難辭也故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此以離兊二
  五三上言革之難也坤離為文明兊為說天下之
[055-10b]
  事至於壊而不振者文亂而不理事暗而不察民
  怨而上不恤也故萬物否隔人道失正所以當革
  文明則事理說則民心和故曰文明以說此以兩
  體言革之道也五上相易各當其位相易亨也各
  當其位正也文明以說然後大亨而大亨之道利
  在於正正則不正者正矣故曰元亨利正彖曰大
  亨以正此復以五上言革之道也革而當者六五
  之上也上五革而各得其正者當也文明以說大
[055-11a]
  亨以正革而當三者具其悔乃亡革之非其道或
  不當革而革或革之而无甚益其於新舊皆有悔
  是本欲去悔復入於悔矣秦革封建子弟无立錐
  之地漢革郡縣而七國叛唐革府兵而兵農分不
  當故耳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此再以上五言革
  之戒也乾始於坎而終於離坤始於離而終於坎
  乾終而坤革之地革天也陽極生隂乃為寒坤終
  而乾革之天革地也隂極生陽乃為暑天地相革
[055-11b]
  寒暑相成是亦水火相息也坎冬離夏震春兊秋
  四時也故曰天地革而四時成兊革離而成乾巽
  乾為天坤為順巽為命六二順五順乎天也九五
  應二應乎人也湯武改物創制革天之命以順天
  應人而已猶寒暑之相代天道變於上民物改於
  下因其可革而革之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
  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此復以五上升降推廣革之
  道也在卦氣為三月故太𤣥準之以更易/傳 又曰
[055-12a]
  澤中有火非火居澤下也如以剛限之故火不見
  滅是水在鼎中火巽鼎下之象非革象也葢水火
  之性寒熱燥濕皆有常然澤中有火則水火之性
  革其常矣息止也火炎上而水息之水潤下而火
  息之有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之象故曰水火相
  息若以剛限之則无同居之象郭璞言有温泉而
  无寒燄璞其知革睽之象歟叢/説
  新安朱氏曰水火相息以卦象釋卦名義大略與
[055-12b]
  睽相似然以相違而為睽相息而為革也息滅息
  也又為生息之義滅息而後生息也 文明以說
  大亨以正以卦徳釋卦辭 天地四時湯武順應
  極言而賛其大也並本/義 因說革卦曰革是更革
  之謂到這裏須盡飜轉更變一番所謂上下與天
  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小補云者謂扶衰救弊逐
  些補緝如錮鏴家事相似若是更革則須徹底重
  新鑄造一番非止補苴罅漏而已湯武應天順人
[055-13a]
  便是如此孟子所說王政其効之速如此想見做
  出來好看只是大麄些又少些如其禮樂以俟君
  子底意思或曰不知他如何做曰須是從五𤱔之
  宅百𤱔之田雞豚桑麻處做起他兩三番如此說
  想不過只是如此做 易言順乎天而應乎人後
  來人盡言應天順人非也 問革二女志不相得
  與睽不同行有異否先生曰意則一但變韻而叶
  之耳並語/録
[055-13b]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
 伊川先生曰水火相息為革革變也君子觀變革之
 象推日月星辰之遷易以治厯數明四時之序也夫
 變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跡之至著莫四時觀
 四時而順變革則與天地合其序矣易/傳
  白雲郭氏曰革天道也非人力也天道謂之革人
  力為之則曰簒也惟革本天道故卦具四徳而象
  言治厯明時聖人所以明天道而欽授之此革之
[055-14a]
  所以為大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水火相㑹其氣必革澤中有火革之
  時也其在地則温泉是已君子觀澤中有火則知
  日月坎離有交㑹之道日火也月水也冬至日起
  牽牛一度右行而周十二次盡斗二十六度則復
  還牽牛之一度而厯更端矣牽牛者星紀也水之
  位也日月交㑹於此澤中有火之象也厯更端者
  革也昔者黄帝迎日推䇿始作調元厯閱世十一
[055-14b]
  歴年五千而更七厯至漢造厯歳在甲子乃十一
  月冬至甲子朔為入厯之始是時日月合璧復㑹
  於牽牛距上元太初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歳
  葢日月盈縮與天錯行積乆閏差君子必修治其
  厯以明四時之正所謂四時之正者冬至日月必
  㑹於牽牛之一度而弦望晦朔分至啟閉皆得其
  正矣日月不㑹者司厯之過也震嘗問厯於郭忠
  孝曰古厯起於牽牛一度沈括謂今宿於斗六度
[055-15a]
  謂之歳差何也曰乆則必差差乆必復於牽牛牽
  牛一度者乃上元太初起厯之元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四時之變革之大者本/義 澤中有火
  水能滅火此只是說隂盛陽衰火盛則克水水盛
  則克火此是澤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時改革底
  意思君子觀這象便去治厯明時林艾軒說因革
  卦得厯法云厯須年年改革不改革便差了天度
  此說不然天度之差葢縁不曾推得那厯元定却
[055-15b]
  不因不改而然厯豈是那年年改革底物治厯明
  時非謂厯當改革葢四時變革中便有箇治厯明
  時底道理 澤中有火革葢言隂陽相勝復故聖
  人治厯明時向林艾軒嘗言聖人於革著治厯者
  葢厯必有差須時時改革方得此不然天度固必
  有差須在吾術中始得如度幾年當差一分便就
  此添一分去乃是 又云厯數微眇如今下漏一
  般漏管稍澀則必後天稍濶則必先天未子而子
[055-16a]
  未午而午 問革之象不曰澤在火上而曰澤中
  有火葢水在火上則水滅了火不見得水決則火
  滅火炎則水涸之義曰澤中有火則二物並在有
  相息之象否先生曰亦是恁地 又曰澤中有火
  自與治厯明時不甚相干聖人取象處只是依稀
  地說不曽確定指殺只是見得這箇意便說並語/録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伊川先生曰變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
[055-16b]
 才審慮而慎動而後可以无悔九以時則初也動於
 事初則无審慎之意而有躁易之象以位則下也无
 時无援而動於下則有僭妄之咎而无體勢之重以
 才則離體而陽也離性上而剛體健皆速於動也其
 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葢剛不中而體躁所不足
 者中與順也當以中順自固而无妄動則可也鞏局
 束也革所以包束黄中色牛順物鞏用黄牛之革謂
 以中順之道自固不妄動也不云吉凶何也曰妄動
[055-17a]
 則有凶咎以中順自固則不革而已安得便有吉凶
 乎 以初九時位才皆不可以有為故當以中順自
 固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賤而无應非大享以正之徳中堅自守
 不可有為易/說
  藍田吕氏曰初九當革之初居下无位比於六二
  上无正應雖有剛徳不敢自任惟固結六二以自
  固不可有為待時而後革也故鞏用黄牛之革六
[055-17b]
  二居中柔順故曰黃牛以其堅固故曰鞏與遯六
  二同義
  白雲郭氏曰革有革者有革之者有從革者有輔
  君之革者諸爻之義不同初九在下非能革人亦
  非人所革者從革而已故固用黄牛之革黄中色
  也牛順物也戒其用中而順從是以不可有為也
  不可戒辭也初九雖非可為之爻聖人之辭又所
  以戒不知革道者也易/說
[055-18a]
  漢上朱氏曰初九革之始在下而九四不應離體
  務上速於革者也鞏固也坤離為黄牛初動艮為
  皮革日熯之不可動鞏固也黄牛者中順也鞏固
  用黄牛之革堅韌不動以中順守之可也初動艮
  又為手為指莊子曰指窮於為初不可動不可有
  為也易傳曰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
  才審慮慎動而後可以无悔易/傳
  新安朱氏曰雖當革時居初无應未可有為故為
[055-18b]
  此象鞏固也黄中色牛順物革所以固物亦取卦
  名而義不同也其占為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
  為聖人之於變革其謹如此本/義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伊川先生曰以六居二柔順而得中正又文明之主
 上有剛陽之君同徳相應中正則无偏蔽文明則盡
 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无違悖時可矣位得矣
 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然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
[055-19a]
 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徳所居
 之地所逢之時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當進
 而上輔於君以行其道則吉而无咎也不進則失可
 為之時為有咎也以二體柔而處當位體柔則其進
 緩當位則其處固變革者事之大故以此戒二得中
 而應剛未至失於柔也聖人因其有可戒之疑而明
 其義耳使賢才不失可為之時也 已日而革之征
 則吉而无咎者行則有嘉慶也謂可以革天下之弊
[055-19b]
 新天下之事處而不行是无救弊濟世之心失時而
 有咎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俟上之唱革而往應柔中之徳所之乃
 吉易/說
  藍田吕氏曰六二與九五為應以柔變剛以下變
  上用力也難久而後能革之然同處於中水火相
  濟行必有嘉故吉无咎
  白雲郭氏曰六二得君得位柔順中正可以革矣
[055-20a]
  而臣道不當先君故君已革而後乃革之也已日
  乃革之非從君之革也謂終君之事而革天下也
  是以進則吉而无咎已日革之則盡臣道故其行
  有嘉君未革而革之則失君臣之道非嘉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六二得位得時上應九五有可革之
  才然不可遽為必俟人情既浹上下既信之日乃
  可革之十日之次自庚至已浹焉離納已已日者
  浹日也故曰已日乃革之九五中正二應上行而
[055-20b]
  又其難其慎如此革道之美无以復加乾為美六
  上行則二有嘉美故辭曰征吉无咎象曰行有嘉
  也夫變動貴乎適時趨舍存乎機㑹二當可革濡
  滯而不行於革道安得无咎征吉无咎者以行有
  嘉也二巽體不果故勉之易傳曰以六居二柔順
  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陽之君同徳相應中
  正則无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
  則无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
[055-21a]
  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六二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有應
  於上於是可以革矣然必已日然後革之征吉而
  无咎戒占者猶未可遽變也本/義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

 伊川先生曰九三以剛陽為下之上又居離之上而
 不得中躁動於革者也在下而躁於變革以是而行
[055-21b]
 則有凶也然居下之上事茍當革豈可不為也在乎
 守貞正而懐危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革言謂
 當革之論就成也合也審察當革之言至於三而皆
 合則可信也言重慎之至能如是則必得至當乃有
 孚也已可信而衆所信也如此則可以革矣在革之
 時居下之上事之一作/有當革若畏恐而不為則失時
 為害唯當慎重之至不自任其剛明審攷公論至於
 三就一作/復而後革之則无過矣 稽之衆論至於三
[055-22a]
 就事至當也又何之矣乃俗語更何往也如是而行
 乃順理時行非已之私意所欲為也必得其宜矣並/易
 傳/
 横渠先生曰以文明炎上剛陽之徳進而之兊兊内
 柔外剛勢窮必反故以征則凶能守正戒懼文命告
 之此三革言彼三從命必然可信之理也一云征則
 雖正而危易/說
  藍田吕氏曰九三居下體之上自初至三徧行三
[055-22b]
  爻革之有漸革道以成故曰革言三就言三就言
  至於三則民信之矣故有孚道成民信姑待其革
  不可以有行也然以剛居陽行猶不已廹之已甚
  民之不從取凶之道不知消息之理雖正危也
  白雲郭氏曰革之為卦上則九五下則六二為革
  之主三不中而用剛非革之主也故以革道進則
  凶以革道守則厲不知革不可妄為有天道存焉
  非九三用剛炎上之性可自任之時也首言征凶
[055-23a]
  貞厲葢九三之象如此下言革言三就有孚則明
  革之卦辭言三就之道也三就有孚者謂元亨利
  貞悔亡及已日乃孚也三者皆得之是為三就也
  故進則无凶貞則无厲九三既非其位又非其人
  而舍革言三就之道則又何之乎宜其征則凶貞
  則厲是誠不若初九鞏用黄牛之革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九三剛正而明處下之極革之而當
  不可復動往而不已有凶成則必虧以正守之猶
[055-23b]
  厲故曰征凶貞厲然守之者其在懼乎初不可有
  為也二已日乃革之三革之而就稽之於衆其言
  亦曰三就故曰革言三就三極數也月之盈虧氣
  候之變皆以三五三則就矣往而不已人必有言
  兊為口革言也上六應九三孚也革於此信於彼
  有孚也民情既孚革道已就欲往何之違民妄作
  則有凶咎九三離體務上革而過中聖人戒之故
  辭曰革言三就有孚象曰又何之矣易/傳
[055-24a]
  新安朱氏曰過剛不中居離之極躁動於革者也
  故其占有征凶貞厲之戒然其時則當革故至於
  革言三就則亦有孚而可革也又何之矣言已審
  也本/義 革言三就言三番結裹成就如第一番商
  量這个是當革不當革說成一番又更如此商量
  一番至於三番然後說成了却不是三人來說語/録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伊川先生曰九四革之盛也陽剛革之才也離下體
[055-24b]
 而進上體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革之勢也得近君
 之位革之任也下无係一有/无字應革之志也以九居四
 剛柔相濟革之用也四既具此可謂當革之時也事
 之可悔而革之革之而當其悔乃亡也革之既當唯
 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改命吉改命改為也謂革
 之也既事當而弊革行之以誠上信而下順其吉可
 知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唯其處柔也故剛而不
 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乃中正之人也易之取
[055-25a]
 義无常也隨時而已 改命而吉以上下信其志也
 誠既至則上下信矣一作/也革之道以上下之信為本
 不當不孚則不信當而不信猶不可行也況不當乎
 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約已居隂心无私係革而必當見孚於
 衆改命倡始信已可行故吉易/說
  藍田吕氏曰九四始入上體其命當改雖有无應
  之悔而革言三就之後物情已信不必私應故悔
[055-25b]
  亡有孚悔亡有孚吾志可信改命无疑矣故改命
  吉
  白雲郭氏曰九四近君而用柔輔君之革者也輔
  君之革非自用也故其悔可亡而上下信之是以
  有孚改命吉也不曰革而曰改命者四不若二之
  中正不能行已日乃革之大特可奉行改命而已
  猶之出納之臣也書曰夙夜出納朕命惟允然則
  出納王命以信為主此九四所以有有孚信志之
[055-26a]
  辭信志者志可信於人者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九居四宜有悔然當水火相革之際
  有其時矣其才也以柔濟剛其動也革而當是以
  悔亡革五爻皆正四動初應則上下靡不信不動
  有悔故曰有孚動而正近與五相得逺與初相應
  故抗君之命反君之事解國之大難除國之大害
  无招權擅事之凶巽為命四動改命也故曰改命
  之吉信志也易傳曰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惟
[055-26b]
  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
  而上下信其志矣易/傳
  新安朱氏曰以陽居隂故有悔然卦已過中水火
  之際乃革之時而剛柔不偏又革之用也是以悔
  亡然又必有孚然後革乃可獲吉明占者有其徳
  而當其時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也本/義 問革
  下三爻有謹重難改之意上三爻則革而善者葢
  事有新故革者變故而為新故漸漸好先生曰然
[055-27a]
  乾卦到九四爻謂乾道乃革也是到這處方變了
  語/録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伊川先生曰九五以陽剛之才中正之徳居尊位大
 人也以大人之道革天下之事无不當也无不時也
 所過變化事理炳著如虎之文采故云虎變龍虎大
 人之象也變者事物之變曰虎何也曰大人變之乃
 大人之變也以大人中正之道一作/徳變革之炳然昭
[055-27b]
 著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也天下蒙大人
 之革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 事理明著若
 虎文之炳煥明盛也天下有不孚乎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以剛居尊說而唱下為衆所覩其文炳
 然不卜而孚望而可信下觀而化革莫盛焉 虎變
 文章大故炳豹變文章小故蔚並易/傳 行前定而不
 疚光明也大人虎變夫何疚之有正/䝉
  白雲郭氏曰盛矣哉九五之革也大人之道也且
[055-28a]
  虎之文炳然而易見大人之道文明而可覩使天
  下曉然知大公至正革命之當无隂謀可疑之事
  以順天應人則天下不必占決而信之也昔湯征
  自葛而天下信之其大人虎變未占有孚之道歟
  易/說
  漢上朱氏曰乾為大人兊為虎虎生而具天地之
  文然未著也既變則其文炳然易見京房謂虎文
  疎而著是也六二離變兊為文明虎變也九五剛
[055-28b]
  健中正而得尊位大人之革也其舉事无悔其應
  曲當文理彰著天下曉然知之猶虎變也豈俟於
  既革而後孚哉葢未革之先在窔奥之閒簟席之
  上其文章固已炳然而具矣不假占決質之鬼神
  其下既孚二五未易而應未占有孚也二離為龜
  兊乾為決兊乾變離決龜也決謂之占非天下之
  至誠不言而信能如是乎文王之不長夏以革而
  虞芮質厥成是已易/傳
[055-29a]
  新安朱氏曰虎大人之象變謂希革而毛毨也在
  大人則自新新民之極順天應人之時也九五以
  陽剛中正為革之主故有此象占而得此則有此
  應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時人已信其如此乃足以
  當之耳本/義 未占有孚伊川於爻中占字皆不把
  做卜筮尚其占說語/録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
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055-29b]
 伊川先生曰革之終革道之成也君子謂善人良善
 則已從革而變其著見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昏愚難
 遷者雖未能心化亦革其面以從上之教令也龍虎
 大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
 以變化然有下愚雖聖人不能移者以堯舜為君以
 聖繼聖百有餘年天下被化可謂深且乆矣而有苗
 有象其來格烝又葢亦革面而已小人既革其外革
 道可以為成也茍更從而深治之則為已甚已甚非
[055-30a]
 道也故至革之終而又征則凶也當貞固以自守革
 至於極而不守以貞則所革隨復變矣天下之事始
 則患乎難革已革則患乎不能守也故革之終戒以
 居貞則吉也居貞非為六戒乎曰為革終言也莫不
 在其中矣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
 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
 自暴也一无/也字自棄也人茍以善自治則无不可移者
 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唯自暴者拒之以不
[055-30b]
 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
 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暴自棄者非必皆昏
 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幸是也聖人以
 其自絶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既曰下
 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
 則與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君子從化遷善成文彬蔚章見於外也中人以上
 莫不變革雖一作/唯不移之小人則亦不敢肆其惡革
[055-31a]
 易其外以順從君上之教令是革面也至此革道成
 矣小人勉而假善君子所容也更往而治之則凶矣
 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盛徳之容顔孟以上始可以觀若顔子
 變則必大變即大人虎變虎變則其文至也如此則
 不待占而有信君子所至之分以致文則足以為班
 班之縟革面而聽命已不敢犯此所謂盡飾之道斯
 行者逺矣然猶是就小成上以致其文顔子地位於
[055-31b]
 豹變已為屑就未必肯於此𤼵見此所以如愚愚雖
 是於吾言无所不說然必夫子省其私始知不愚察
 其人焉惟是徇内尚質爾然𤼵則不小發大抵止乃
 有光明艮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光明形則著
 著則明必能止則有光明今作事特未決葢非止也
 止乃決為然後就其上文章顔子見其進未見其止
 未止故未𤼵見其所止又必欲如所期葢未見夫子
 著心處故未肯止是之謂隠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
[055-32a]
 勿用學者至此地位亦必如愚然顔子學舉指亦无
 不致文中節處自是謂博我以文則文豈不足但顔
 子不以為意所謂有若无實若虚也有顔子之心則
 不為顔子之文可也 以柔為徳不及九五剛中炳
 明故但文章蔚縟能使小人改觀而從也並易/說
  藍田吕氏曰九五以剛居尊而履中正革道大成
  聖人作而萬物覩者也煥乎其有文章不待占而
  後信也上六與九五皆革道已成之時變而成文
[055-32b]
  五以剛得位居中故為大人上以柔无位失中故
  為君子虎之文脩大而有理豹之文宻茂而成斑
  葢大人與天地合其徳其文炳然如火之照而易
  辨也君子學以聚之其文蔚然如草之暢茂而叢
  聚也當革之終小人猶知革面則革道亦可以已
  也革而不已變亂紛擾民无所措其手足矣正惟
  静而不變則因革以時矣故曰貞吉无咎也
  白雲郭氏曰上六革道既成君子小人皆從九五
[055-33a]
  大人而革者也君子弸中彪外至誠以從君故其
  文蔚然以成豹變炳者文之著明也蔚者文之茂
  宻也豹與虎相類葢言從君之徳也詩所謂濟濟
  多士秉文之徳羣黎百姓徧為爾徳是也小人雖
  无徳自將亦能革面從君不失順從之道此所以
  為革道之成也革道既成則无革矣猶欲以革進
  則凶惟能居守其貞是以吉也書曰夏廸簡在王
  庭豈豹變之君子乎易/說
[055-33b]
  漢上朱氏曰陸績曰兊之陽爻稱虎隂爻稱豹考
  之天文尾為虎火也箕為豹水也而同位於寅虎
  豹同象而異文也離二文之中也故二交五其文
  炳明離三文已過故三交上其文蔚茂繁縟蔚文
  之過也三交上成九君子豹變也乾為首兊為說
  乾首而說見於外面也上交三成六小人革面也
  何也君子韜光逺害小人自徇其面今也君子豹
  變其文蔚然小人革面内嚮順從其上革面非謂
[055-34a]
  面從也旋其面目也如是則革道大成坤順也兊
  口順之從也成則不可復動故三征凶上居貞吉
  下三爻革弊弊去當守以懼上三爻革命命定當
  復其常故曰征凶上六革道大成柔戒於不守故
  曰居貞吉上有伏艮居之象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
  面以聽從矣不可以往而居正則吉變革之事非
  得已者不可以過而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也
[055-34b]
  故占者如之本/義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