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39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清-納喇性德 (master)


[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三十五
          頭等侍衛納喇性徳編
艮下/兊上
 伊川先生曰咸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
 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
 後禮義有所錯天地萬物之本夫婦人倫之始所以
[037-1b]
 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繼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
 分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婦故咸與恒皆二
 體合為夫婦之義咸感也以説為主恒常也以正為
 本而説之道自有正也正之道固有説焉巽而動剛
 柔皆應説也咸之為卦兊上艮下少女少男也男女
 相感之深莫如少者故二少為咸也艮體篤實止為
 誠慤之義男志篤實以下交女心説而上應男感之
 先也男先以誠感則女説而應也易/傳 咸恒體用也
[037-2a]
 體用无先後劉絢/師説
 横渠先生曰咸之為道以虚受為本有意於中則滯
 於方體而隘矣拇腓股脢輔以一卦通體高下為言
 易/説
  新安朱氏曰否泰咸恒損益既濟未濟此八卦首
  尾皆是一義如咸皆是感動之義之類 或問咸
  内卦艮艮止也何以皆説動曰艮雖是止然咸有
  交感之義都是要動所以都説動卦體雖是動妄
[037-2b]
  動便不吉動之所以不吉者以其内卦屬艮也
  咸就人身取象看來便也是有些取象説咸上一
  畫如人口中三畫有腹背之象下有人脚之象艮
  就人身取象便也似如此上一陽畫有頭之象中
  二隂有口之象所以艮其輔於五爻言之内卦以
  下亦有足象並語/録
  東萊吕氏曰咸恒二卦須合看咸卦説中有正恒
  卦正中有説何故咸兊上艮下兊説艮止故説中
[037-3a]
  有正恒震上巽下震動巽順故正中有説咸卦少
  女少男故為説恒卦長女長男故為正易/説
咸亨利貞取女吉
 伊川先生曰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義男女交相
 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復甚焉凡君臣上下
 以至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感則有亨通之理
 君臣能相感則君臣之道通上下能相感則上下之
 志通以至父子夫婦親戚朋友皆情意相感則和順
[037-3b]
 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有亨之理也利貞相感之道
 利在於正也不以正則入於惡矣如夫婦之以淫姣
 君臣之以媚説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
 取女吉以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剛下二氣感應相與
 止而説男下女之義以此義取女則得正而吉也易/傳
  白雲郭氏曰易卦六爻皆相應者有泰否咸恒損
  益既濟未濟八卦雖名義各有所主而其為道皆
  大咸以感為義葢无所不感故謂之咸感而无不
[037-4a]
  通是以言亨咸无不亨上也利貞以感次也夫婦
  之感人倫之始人道之大也是以以咸取女則无
  不吉然序卦言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
  下皆有咸之道者也聖人明人道故卦辭以男女
  為言而彖并天地萬物言之所以盡卦之象也易/説
  新安朱氏曰咸交感也兊柔在上艮剛在下而交
  相感應又艮止則感之專兊説則應之至又艮以
  少男下於兊之少女男先於女得男女之正婚姻
[037-4b]
  之時故其卦為咸其占亨而利貞取女則吉盖感
  有必通之理然不以貞則失其亨而所為皆凶矣
  本/義
  東萊吕氏曰咸亨利貞取女吉天下之理有通有
  塞以誠相感無所不通一或不誠則雖近而一家
  亦閉塞而不通故交相感乃亨然交相感三字言
  之甚易曉其所以交相感之理則難知也若我至
  誠必待彼至誠然後謂之交相感則是有待於外
[037-5a]
  彼或不誠則不能相感矣此説甚未安我苟至誠
  則天下自然相感初无待於外也然人之交相感
  易不得正故必利貞然後亨易/説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説男
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伊川先生曰咸之義感也在卦則柔爻上而剛爻下
[037-5b]
 柔上變剛而成兊剛下變柔而成艮隂陽相交為男
 女交感之義又兊女在上艮男居下亦柔上剛下也
 隂陽二氣相感相應而和合是相與也止而説止於
 説為堅慤之意艮止於下篤誠相下也兊説於上和
 説相應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之道如此是以
 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是則吉也卦才如此大率感
 道利於正也 既言男女相感之義復推極感道以
 盡天地之理聖人之用天地二氣交感而化生萬物
[037-6a]
 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
 以和平由聖人感之也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理
 與聖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矣感通之理知道者黙而觀之可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咸感也其爻雖相應而辭多不吉顧其
 時如何耳説者多以咸恒配天地殊不知咸自可配
 天地故於序卦獨不言咸咸既可以配天地則恒亦
 可以配天地皆夫婦之道也咸之為言皆也故語咸
[037-6b]
 則非事咸感也不可止以夫婦之道謂之咸此一事
 耳男女相配故為咸也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聖
 人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也或以異而應男女是也
 二女同居則无感也或以相説而感或以相畏而感
 如虎先見犬犬自不能去犬若見虎則能避之又如
 磁石引針相應而感也若以愛心而來者自相親以
 害心而來者相見容色自别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
 風動之也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人欲老其老
[037-7a]
 此是以事相感也感如影響无復先後有動必感咸
 感而應故曰咸速也易/説 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
 人心聖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
 心 有无一内外合庸聖同此人心之所自來也若
 聖人則不專以聞見為心故能不專以聞見為用无
 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
 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无合天地乾
 坤隂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
[037-7b]
 受雖不同皆无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 感
 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信
 動静終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通萬
 物而謂之道體萬物而謂之性並正/蒙
  龜山楊氏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
  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君
  臣上下而禮義有所錯故上經始於乾坤乾坤萬
  物父母也下經始於咸恒咸恒夫婦之義也艮山
[037-8a]
  也兊澤也山澤通氣而交感形焉卦之所以為咸
  也咸也者交相感之謂也與天地定位雷風相薄
  水火不相射異矣剛上而柔下剛柔之定位也柔
  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也止而説以卦之才
  言兊三索而得女艮三索而得男兊上艮下男下
  女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各止其所也夫婦
  之道止而不説則離説而不止則亂男不下女則
  剛不接非夫婦之正也故止而説男下女然後亨
[037-8b]
  正取女吉也夫天地萬物一體也情也者感而動
  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以其无二
  故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蜀才曰此本否卦六升上上九降三
  是柔上剛下二氣交感相與也 咸感也而謂之
  咸有以无心感者然後盡咸之義如天地之感也
  以氣聖人之感也以心由所感之不同故咸之所
  通亦異如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言天地
[037-9a]
  之感也止而説男下女亨利貞娶女吉言人道之
  感也故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
  和平其大小亦異也故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
  之情可見矣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其或天欲雨
  而柱礎潤銅山傾而洪鐘鳴无足疑也然天人之
  感終有以異乎曰聖人賛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
  亦曰憲天之聰明而已並易/説
  和靖尹氏曰咸感也不言感而言咸盖咸有皆感
[037-9b]
  之義感只是感得同類也其感狹也若憧憧往來
  朋従爾思只是感得同類者故云未光大若二氣
  感應以相與是咸也語/録
  白雲郭氏曰伊川曰柔上變剛而成兊剛下變柔
  而成艮故曰柔上而剛下雍曰咸自否來六三上
  而成兊是柔上也上九下而成艮是剛下也柔上
  而剛下謂二爻之變也變所以成艮兊二氣感應
  相與之道止而説咸感之情也男下女内外之象
[037-10a]
  也自咸感至男下女同釋文王之辭自天地感而
  萬物化生所以盡明一卦之象夫天地非感不能
  生萬物聖人非感不能平天下則咸之為感雖天
  地不能外是又豈止男女夫婦而已哉故由所感
  以觀之大而天地細而萬物其情皆可得而見此
  咸所以通三才而无間不獨以感人心為道也然
  文王之辭舉其微而著者孔子極其大與幽逺言
  之然後咸之道備孔子曰文不在兹乎信不誣矣
[037-10b]
  易/說
  漢上朱氏曰咸感也不曰感者交相感也咸自否
  變乾天也坤地也六三之柔上上九之剛下天地
  之氣感應而上下相與則亨矣故辭曰咸亨彖曰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感應以相與此以三上交感
  六爻相應言咸所以亨也闗子明謂咸者天地之
  交是也剛下柔而為艮之九三正也柔上剛而為
  兊之上六亦正也艮止也兊説也上下相感以正
[037-11a]
  則止而説矣相感之道利於正不正則淪胥以敗
  男女相説朋友非義君臣不以道合非止而説也
  故辭曰利正彖曰止而説此以上六九三合艮兊
  二體言感之道當以正也艮少男感而來兊少女
  應而往匪媒不得待禮而行其感以正止而説者
  也取女如是君子之道造端於夫婦矣吉孰大焉
  故辭曰取女吉彖曰男下女此以二體申言感之
  道也夫二氣相感人道相説不過於正而已故緫
[037-11b]
  言曰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男下女者相感之一
  也无所不感者其唯天地乎二氣交感雨澤時行
  動者植者自化自生兊為澤巽者萬物潔齊之時有
  化生之象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无所不感
  亦若天地也否上九聖人也六三中位人心也上
  九之三聖人下感乎人心也三之上人心感乎聖
  人也乾變兊則剛者説天為澤則髙者平不曰以
  心感人者感人以无心也張載曰有意於中滯於
[037-12a]
  方隅而隘其无心之謂乎且天地至大感則相與
  萬物至衆感則化生天地一氣萬物同體未有感
  而不動者也故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矣此以上三兩爻合互體推之以盡咸感之道也
  在卦氣四月故太𤣥準之以迎易/傳
  新安朱氏曰咸感也釋卦名義 以卦體卦徳卦
  象釋卦辭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曰咸自旅
  來柔上居六剛下居五也亦通 天地萬物之情
[037-12b]
  可見是極言感通之理並本/義 或問近略考卦變
  以彖辭考之說卦變者凡十九卦盖言成卦之由
  凡彖辭不取成卦之由不言所變之爻程子專以
  乾坤言變卦然只是上下兩體皆變者可通若只
  一體變者則不通兩體變者凡七卦隨蠱賁咸恒
  漸渙是也一體變者兩卦訟无妄是也七卦中取
  剛來下柔剛上柔下之類者可通至一體變者則
  以來為自外來故説得有礙大凡卦變須觀兩體
[037-13a]
  上下為變方知其所由以成之卦先生曰便是此
  處説得有礙且程傳賁卦所云豈有乾坤重而為
  泰又自泰而變為賁之理若其説果然則所謂乾
  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
  變者其説不得而通矣盖有則俱有自一畫而二
  二而四四而八而八卦成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
  二三十二而六十四而重卦備故有八卦則有六
  十四矣此康節所謂先天者也若震一索而得男
[037-13b]
  以下乃是己有此卦了就此卦生出此義皆所謂
  後天之學今所謂卦變者亦是有卦之後聖人見
  得有此象故發於彖辭安得謂之乾坤重而為是
  卦則更不可變而為他卦邪若論先天一卦亦无
  既畫之後乾一兊二離三震四至坤居末又安有
  乾坤變而為六子之理凡今易中所言皆是後天
  之易耳以此見得康節先天後天之説最為有功
   董銖問咸卦本義以為柔上剛下乃自旅來旅
[037-14a]
  之六五上而為咸之上六旅之上九下而為咸之
  九五此謂柔上剛下與程傳不同先生問所以不
  同何也銖曰此易中自有卦變耳先生曰須知程
  子説有不通處必著如卦變説方見得下落此等
  處當録出看並語/録
  東萊吕氏曰咸感也止取女吉也君尊而臣卑夫
  倡而婦和上天下地理之常也然下天而上地則
  為泰男下女則為咸盖以位言則上下之分一定
[037-14b]
  而不可易以交感之道言則必在上者先感下則
  在下者斯應上如君必屈己以下臣男必屈己以
  下女是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
  下和平各有所感而无不應如行不著習不察之
  人徒見人心感而天下和平而不知各有所感觀
  其所感一句最要看盖聖人巍然在上百姓林然
  在下須是看觀其所感一句易/説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037-15a]
 伊川先生曰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潤
 漸通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之
 象而虚其中以受於人夫人中虚則能受實則不能
 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則无感不通以量而
 容之擇合一作/交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易/傳
 横渠先生曰山上有澤非交感不能也感物之善莫
 若以虚受人有所繫慕皆非正吉故六爻皆以有應
 不盡卦義而有所譏也易/説
[037-15b]
  藍田吕氏曰咸以无心感也咸之所感不一故咸
  之義又為感天與地相感故萬物化生聖人與人
  心相感故天下和平理義者人心之所同然感无
  不應應无不同好色好貨親親長長以斯心加諸
  彼未有不和不平者也天地萬物形氣雖殊同生
  乎一理觀於所感則其情亦未嘗不一也澤居下
  而山居高然山能出雲而致雨者山内虚而澤氣
  通也土灰候氣可以知也故君子居物之上物情
[037-16a]
  交感者亦以虚受也
  龜山楊氏曰山藏疾澤鍾水有虚受之象焉故君
  子體之以虚受人易/説
  兼山郭氏曰山之性包以畜止萬物者也澤之性
  浸潤以説萬物者也二者皆以虚受而通氣者也
  傳曰山藪藏疾又曰虚穴來風有自然矣舜自耕
  稼陶漁以至為帝无非取諸人以為善及其終也
  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盖其推而上之如此易/説
[037-16b]
  白雲郭氏曰山生物也澤利物也天地之大亦相
  感而後萬物化生況山澤乎是以交感而後生利
  萬物也君子法之以虚受人惟虚故受受故能感
  不能感者以不能受故也不能受者以不能虚中
  故也充虚中之道故至於无所不感无所不通然
  後盡咸之道矣聖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盖本諸此言虚者本山澤有容之義盖卦无虚
  之象而咸有虚之義也易/説
[037-17a]
  漢上朱氏曰澤在下而達之山上以興雲雨利萬
  物者山體内虚澤氣上通交感也君子以是屈己
  虚其中以受人之益故能受盡言能用大才能任
  大事易/傳
  新安朱氏曰山上有澤以虚而通也本/義 或問君
  子以虚受人伊川注云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
  莫是要著意容之否曰非也以量者乃是隨我量
  之大小以容人便是不虚了 山上有澤咸當如
[037-17b]
  伊川説水潤土燥有受之義又曰土若不虚如何
  受得又曰上兊下艮兊上缺有澤口之象兊下二
  陽畫有澤底之象艮上一畫陽有土之象下二隂
  畫中虚便是滲水之象並語/録
  東萊吕氏曰山上有澤咸山髙而上有澤焉是山
  澤通氣也君子觀象然後能以虚受人谷虚則有
  應伊川解虚以受人最當玩味若心不虚而中有
  私主所主者在官職則山林之言不受所主者在
[037-18a]
  山林則應世之言不受惟无所主故泛然无不受
  且如一江之濶只受一江之水如受兩江之水則
  溢矣今之人只説與正人處至邪人已不能與處
  惟聖人无限量故不擇合无邪无正皆能受之所
  以然者以其中心虚而无不受也大凡天下之理
  虚則能受實則不能受伊川云虚中者无我也中
  无私主則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
  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此六句最當看易/説
[037-18b]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伊川先生曰初六在下卦之下與四相感以微處初
 其感未深豈能動於人故如人拇之動未足以進也
 拇足大指人之相感有深淺輕重之異識其時勢則
 所處不失其宜矣 初志之動感於四也故曰在外
 志雖動而感未深如拇之動未足以進也並易/傳
  藍田吕氏曰咸之六爻皆以身為之象下卦象下
  體上卦象上體初六最下而應九四四以心感而
[037-19a]
  初以足行然後相應不曰足而曰拇者初以隂居
  下静而未行足雖不行不害拇之能動盖心與四
  應而迹未應也
  龜山楊氏曰咸感也感而動者物皆然而人為之
  主故咸六爻之象皆取諸身而已初在下咸其拇
  者也在下而居艮體雖有應乎上未能進也故在
  外而已易/說
  兼山郭氏曰拇繫於足无繫於事功者也易/說
[037-19b]
  白雲郭氏曰咸之名卦盖取六爻无不相感故合
  一卦論之則足以見天地萬物之情自六爻觀之
  則所遇所感不同其咸分矣不足以見其大全猶
  耳目手足之用不同又安足以識人之大體哉各
  言其手足耳目之一用可也故咸之諸爻皆不能
  盡充咸之義各舉其一偏言之也初之感四其感
  未深有志於感而已故曰志在外也外四也易之
  六爻上為首而初為足故初言拇而上言輔頰舌
[037-20a]
  也然天地男女皆以二氣相感而六爻言拇言腓
  雖一物亦有感而後用於此見萬物之情无所不
  感矣又非特天地男女二體而已易/説
  漢上朱氏曰艮為指在下體之下而動為拇拇足
  大指也初感而動不能自止觀其拇之動則知志
  在外矣虞翻曰志在外謂四也咸之初所感未深
  而志已先動動則四不應易傳曰感有淺深輕重
  之異識其時勢則所處不失其宜矣易/傳
[037-20b]
  新安朱氏曰拇足大指也咸以人身取象感於最
  下咸拇之象也感之尚淺欲進未能故不言吉凶
  此卦雖主於感然六爻皆宜静而不宜動也本/義
  東萊吕氏曰初六雖與四相感然感之初者也感
  之初信未孚志未交此一爻只如此看甚分明當
  玩味志在外也一句今人與朋友親戚交感但責
  人而不責己只説我誠意已孚而彼不應不知己
  之誠未孚如足指之方動安能感人此一爻不以
[037-21a]
  誠已孚而責人不應但以志尚在外而不能自足
  又曰六處咸之下是感之淺者也故以拇言象曰
  志在外也者常人之感人感之不入即止初六則
  不然謂感其拇是在我微未足感人也故志在於
  外无自己之心求為感通而後已易/説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伊川先生曰二以隂在下與五為應故設咸腓之戒
 腓足肚行則先動足乃舉之非如腓之自動也二若
[037-21b]
 不守道待上之求而如腓先動則躁妄自失所以凶
 也安其居而不動以待上之求則得進退之道而吉
 也二中正之人以其在咸而應五故為此戒復云居
 吉若安其分不自動則吉也 二居中得正所應又
 中正其才本善以其在咸之時質柔而上應故戒以
 先動求君則凶居以自守則吉象復明之云非戒其
 不得相感惟順理則不害謂守道不先動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居則吉趨則凶以男下女為正咸之道
[037-22a]
 也易/説
  藍田吕氏曰六二柔中雖居不往不失乎順一作/雖柔
  而居中不/失乎順
  龜山楊氏曰腓下體之中也二居下卦之中故有
  腓之象焉腓行則先動也艮以一陽止乎上而二
  以隂柔應於五説而不知止者也故凶然上承九
  三能順而止則不害矣故雖凶居吉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腓腨腸也六二柔而中正何以有凶
[037-22b]
  以其爻有艮巽是以居則得咸艮之義是以吉也
  伊川曰隂不可以先動腓應上而先動者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咸之道至難言故文王明之以男女
  夫婦之道而六爻又以人之一身取義盖因其易
  明而可言者也然自拇而腓腓而股股而心心而
  脢脢而頰舌自下而上之象也腓腨腸也在足之
  上股之下腓動則足舉而後隨之足之力本諸此
  為下體之要下卦六二之象實似之二居止之中
[037-23a]
  腓為動之主吉凶之責在此是以吉凶之義特在
  夫動止之間耳雖渉妄動之凶苟能居而止之亦
  不害順感之道咸之六爻雖其應皆順然妄動求
  感失居正虚受之義尤非艮止之宜聖人戒其違
  時是以不若居吉也易/説
  漢上朱氏曰腓腨腸也巽為股二在下體之中腓
  也腓行則先動躁之象二感五不能守道自止動
  而遽趨之躁動凶之道也若居位不動順理以待
[037-23b]
  上之求不害也二動失位為疾有害之意坤順也
  易傳曰質柔上應故戒以先動求君則凶居貞自
  守則吉易/傳
  新安朱氏曰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躁妄而不
  能固守者也二當其處又以隂柔不能固守故取
  其象然有中正之徳能居其所故其占動凶而静
  吉也本/義
  東萊吕氏曰大抵君臣上下貴賤之間君當求臣
[037-24a]
  臣不可求君上當求下下不可先求於上貴賤
  之理亦如此焉二與五正應五在上二在下六二
  柔順説於上有如腓之好動動不知止凶之道也
  若不待五求而先自動則不能安分諂諛冒進惟
  能居守而不好動則可以吉象復明其順不害者
  言長沮桀溺之徒乃與君相忘但不可先動使君
  倡而臣和可也盖上下君臣之間又不可隔絶而
  不通要得其求則順而従之毫釐之間不可不察
[037-24b]
  易/説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
隨人所執下也
 伊川先生曰九三以陽居剛有剛陽之才而為主於
 内居下之上是宜自得於正道以感於物而乃應於
 上六陽好上而説隂上居感説之極故三感而従之
 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隨身而動者也故
 以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隨物而動如股然其所執
[037-25a]
 守者隨於物也剛陽之才感於所説而隨之如此而
 往可羞吝也 云亦者盖象辭一作/體本不與易相比
 自作一處故諸爻之象辭意有相續者此言亦者承
 上爻一有/象字辭也上云咸其拇志在外也雖凶居吉順
 不害也咸其股亦不處也前一作/下二隂爻皆有感而
 動三雖陽爻亦然故云亦不處也不處謂動也有剛
 陽之質而不能自主一作立/一作處志反在於隨人是所操
 執者卑下之甚也並易/傳
[037-25b]
 横渠先生曰心寜静於此一向定疊前縦有何事亦
 不恤也休将閒細碎在思慮易曰何思何慮天下殊
 塗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天地之道惟有日月寒暑之
 往來屈伸動静兩端而已在我精義入神以致用則
 細碎皆不能出其間在於術内已過未來者事著在
 心畢竟何益浮思游想盡去之惟圖向去日新可也
 孔子以富不可求則曰従吾所好以思无益則曰不
 如學也故於咸三以見此義易/説
[037-26a]
  藍田吕氏曰九三剛而不中居下體之上力雖不
  任而无所自執股之象也
  龜山楊氏曰股身之下腓之上也九三居下卦之
  上股之象也股不足以有行隨下而已故曰志在
  隨人所執下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九三股繫於上下之體而非制動之
  主徒介於上下之間而中有巽義故曰志在隨人
  者也易/説
[037-26b]
  白雲郭氏曰足之力在腓而行之用在拇股无所
  事隨之而已所應在上所隨在下以是而往能无
  吝乎九三居止之極亦以隨人尚不能處是其所
  執愈下者也以其不能自動而隨人故特曰吝苟
  自動則凶矣君子於行止之間有道存焉孔子可
  以止則止至公山佛肸之召欲往而不往是以无
  九三執隨之吝有六二居中之吉也然則咸腓之
  動往吝之隨不得不深為之戒也易/説
[037-27a]
  漢上朱氏曰巽為股股䏶也感上而動三陽才剛
  為内卦之主當位宜處説於上六而動亦若二隂
  爻然故曰咸其股亦不處也下比於二二腓也股
  動則腓動三在上反隨二不能自止所執在下執
  其隨者也非為上之道艮為手有執意隨人謂二
  虞翻謂志在二是己故曰志在隨人所執下也隨
  二則感上而往亦吝雖不處也豈能往哉是以進
  退皆失其宜易/説
[037-27b]
  新安朱氏曰股隨足而動不能自專者也執者主
  當持守之意下二爻皆欲動者三亦不能自守而
  隨之往則吝矣故其象占如此 言亦者因前二
  爻皆欲動而云也二爻隂躁其動也宜九三陽剛
  居止之極宜静而動可吝之甚也並本/義
  東萊吕氏曰觀頤之初九可見九三之義頤之初
  九有剛陽之才不自知其剛陽之貴反與九四為
  應如人自有靈智之徳反舍之而觀其人之朶頤
[037-28a]
  所以謂之觀我朶頤咸之九三亦如此以九居三
  不自知其剛陽之才可貴以自處反慕上六舍陽
  従隂舍上従下是不能自貴反有隨於人之動其
  吝可知故曰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
  不處也謂不能以貴自處而感於卑下也又曰志
  在隨人所執下也謂九三以剛陽之才而不知自
  信不能使人従己而反従人也今之學者盖亦如
  此吾之性本與天地同其性吾之體本與天地同
[037-28b]
  其體不知自貴乃慕爵禄不知一體之中自有廣
  大之道所謂舍爾靈龜觀我朶頤咸其股執其
  隨者也易/説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象曰貞吉悔亡未
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伊川先生曰感者人之動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
 在下而動之微腓取先動股取其隨九四无所取直
 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上
[037-29a]
 當心之位故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貞正則吉而悔
 亡感不以正則有悔也又四説體居隂而應初故戒
 於貞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繫則害於感通乃有
 悔也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𤾉无不通无不應
 者亦貞而已矣貞者虚中无我之謂也憧憧往來朋
 從爾思夫貞一則所感无不通若往來憧憧然用其
 私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
 不能感也是其朋類則従其思也以有繫之私心既
[037-29b]
 主於一隅一事豈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繫辭曰天下
 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
 何慮夫子因咸極論感通之道夫以思慮之私心感
 物所感狹矣天下之理一也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慮
 雖百而其致一有極字/一作極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
 統之以一則无能違也故貞其意則窮天下无不感
 通焉故曰天下何思何慮用其思慮之私心豈能无
 所不感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
[037-30a]
 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嵗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來
 屈信明感應之理屈則有信信則有屈所謂感應也
 故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嵗成功用由是而
 成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動也有感必有應凡
 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一有/所字感復有
 應所以不已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
 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徳也過此
[037-30b]
 以往未之或知也前云屈信之理矣復取物以明之
 尺蠖之行先屈而後信盖不屈則无信信而後有屈
 觀尺蠖則知感應之理也龍蛇蟄蔵所以存息其身
 而後能奮迅也不蟄則不能奮矣動息相感乃屈信
 也君子潛心精微之義入於神妙所以致其用也潛
 心精微積也致用施也積與施乃屈信也利用安身
 以崇徳也承上文致用而言利其施用安處其身所
 以崇大其徳業也所為合理則事正而身安聖人一/作
[037-31a]
 賢/能事盡於此矣故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
 知化徳之盛也既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更以此語
 終之云窮極至神之妙知化育之道徳之至盛也无
 加於此矣 貞則吉而悔亡未為私感所害也繫私
 應則害於感矣憧憧往來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狹矣
 故云未光大也並易/傳 貞吉悔亡言感之不可以一
 心也不得只恁地看過更留心語/録
 横渠先生曰釋氏以感為幻妄又有憧憧思以求朋
[037-31b]
 者皆不足道也 感非有意咸三思以求朋此則不
 足道 聖人惟於屈伸有感能有屈伸所以得天下
 之物何用憧憧以思而求朋大抵咸卦六爻皆以有
 應不盡咸道故君子欲得虚受人能容以虚受人之
 道也苟曉屈伸心儘安泰寛裕盖為不與物校待彼
 伸則已屈然而屈時少伸時多假使亂亡横逆亦猶
 屈少伸多我尚何傷日月寒暑往來正以相屈故不
 相害尺蠖之屈以求伸龍蛇之蟄以存身人精義入
[037-32a]
 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徳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
 普萬物而无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无情故
 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則順應故曰貞吉
 悔亡憧憧往來朋従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際将見
 感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无窮不
 可得而降也 以陽居隂非躁感於物者也然體兊
 性恱未免乎思以求朋之累也盖體恱之初應止之
 始己勞於上朋止於下故憧憧得朋未為光大不持
[037-32b]
 以正則有諂凟之悔並易/説
  藍田吕氏曰居上體之下當一身之中以心感者
  也雖獨與初應未能无心周物然以陽居隂制之
  以静所感於初者未深未渉於害故貞吉悔亡也
  憧憧往來朋従爾思者有心於周物而未能无心
  猶自思焉天下何思何慮将无所不感斯所以光
  大矣
  龜山楊氏曰九四脢之下股之上心之位也不言
[037-33a]
  心心无不該不可以位言也夫吉凶悔吝生乎動
  者也寂然不動心之體也故貞吉悔亡傳曰心静
  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而物至則无潛形焉故
  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憧憧往來則動而與物交
  構而従爾思者朋而已匪其朋則思之不能及也
  故曰未光大也易/説 易於咸卦初六言咸其拇六
  二言咸其腓九三言咸其股九五言咸其脢上六
  言咸其輔頰舌至於九四一爻由一身觀之則心
[037-33b]
  是也獨不言心其説以謂有心以感物則其應必
  狹矣唯忘心而待物之感故能无所不應其繇辭
  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従爾思夫思皆縁其類
  而已不能周也所謂朋従者以類而應故也故孔
  子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
  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夫心猶鏡也居其所而物
  自以形來則所鑒者廣矣若執鏡隨物以度其形
  其照幾何或曰思造形之上極過是非思之所能
[037-34a]
  及故惟天下之至神則无思也无思所以體道有
  思所以應世此為不知易之義也易所謂无思者以
  謂无所事乎思云耳故其於天下之故感而通之
  而已今而曰不可以有思又曰不能无思此何理
  哉荆州/語録
  兼山郭氏曰九四失位而不中故有悔貞吉悔亡
  初嫌於失正也介於三五之二剛皆非已應故上之
  而往下之而來故有憧憧之象非若无心感之為
[037-34b]
  大也朋者已應也憧憧之感朋従而已以語何思何
  慮則未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九四失位過中非吉之象而咸道利
  貞九四之感初出於貞又以説道感人人之所願
  従故吉也吉則悔亡矣許慎以憧憧為意不定此
  言憧憧則其感无定也朋従爾思言其類従而感
  也然思之所及者能感而従之思所不及者朋未
  従也且天地之間往來者非一豈志意之所能盡
[037-35a]
  虚己聽之可也而欲皆以心思感之是以憧憧无
  定盖不知咸之大有在於何思何慮者也象言貞
  吉悔亡未感害者言九四本无貞吉悔亡之道而
  在咸則未為害者咸道利貞故也憧憧固不足以
  盡往來相感之道故未為光大往來之道繫辭言
  之詳矣易/説
  漢上朱氏曰九四感不以正則不誠不誠則害於
  感有悔也動則貞而吉其悔亡雖勉而至未為感
[037-35b]
  害也何以知勉動而貞也故曰貞吉悔亡未感害
  也四兊感於初方來而説初艮従於四欲往而止
  是以九四憧憧勞思慮於往來之際而不能定也
  四隂初六亦隂故曰朋四居中在三之上心思之
  所在夫思之所至則從思之所不至則不従朋従
  爾思所感亦狭矣能无悔乎四動而正初九不應
  去其偏繫之私心則誠誠則虚而无所不感動成
  坎離光大之象故曰憧憧往來未光大也易傳曰
[037-36a]
  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𤾉然无不通无不應
  者亦貞而已貞者虚中无我之謂也易/説
  新安朱氏曰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又當三陽之
  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當正而固乃得其
  理今九四乃以陽居隂為失其正而不能固故因
  占設戒以為能正而固則吉而悔亡若憧憧往來
  不能正固而累於私感則但其朋類從之不復能
  及逺矣感害言不正而感則有害也本/義 往來是
[037-36b]
  感應合當有底憧憧是私感應自是當有只是不
  當私感應耳 問貞吉悔亡易傳云貞者虚中无
  我之謂本義云貞者正而固不同何也曰某尋常
  解經只要依訓詁説字如貞字作正而固仔細玩
  索自有滋味若曉得正而固則虚中无我亦在裏
  面又問憧憧往來朋従爾思莫是此感彼應憧憧
  是添一箇心否曰往來固是感應憧憧是一心方
  欲感他一心又欲他來應如正其義便欲謀其利
[037-37a]
  明其道便欲計其功又知赤子入井之時此心方怵
  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這便是憧憧底
  病 或説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従爾思云一往
  一來皆感應之常理也加憧憧焉則私矣此以私
  感彼以私應所謂朋従爾思非有感必通之道矣
  先生然之又問往來是心中憧憧然往來猶言往
  來於懷否曰非也下文分明説日往則月來月往
  則日來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安得為中心之
[037-37b]
  之往來伊川説微倒了所以致人疑一往一來感
  應之常理也自然如此又問是憧憧於往來之間
  否曰亦非也這个只是對那日往則月来底説那
  个是自然之往來此憧憧者是加私意不好底往
  來憧憧只是加一个忙廹底心不能順自然之理
  猶言助長正心與計獲相似方往時又便要來方
  來時又便要往只是一个忙又曰方做去時是往
  後面來底是來如人耕種下種是往少間禾生是
[037-38a]
  來 問憧憧往來如霸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應
  自然往來如王者我感之也無心而感其應我也
  无心而應周徧公溥无所私繫是如此否曰也是
  如此又問此以私而感恐彼之應者非以私而應
  只是應之者有限量否曰也是以私而應如自家
  以私惠及人少間被我之惠者則以我為惠不被
  我之惠者則不以我為惠矣王者之感如王用三
  驅失前禽去者不以為恩獲者不以為怨如此方是
[037-38b]
  公正无私心又問天下何思何慮人固不能不思
  慮只是不可加私心欲其如此否曰也不曾教人
  不得思慮只是道理自然如此感應之理本不消
  思慮空費思量空費計較空費安排都是枉了元
  无益於事只順其自然而已 憧憧往來自不妨
  如暑往寒來日往月來皆是常理只著个憧憧字
  便閙了 或問易傳説感應之理謂凡有動皆為
  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如何曰
[037-39a]
  如日往則感得那月來月往則感得那日來寒往
  則感得那暑來暑往則感得那寒來一感一應一
  往一來其理无窮感應之理是如此曰此以感應
  之理言之非有情者云有動皆為感似以有情者
  言曰父慈則感得那子愈孝子孝則感得那父愈
  慈其理亦只一般 器之問程子説感通之理曰
  如晝而夜夜則復晝循環不窮所謂一動一静互
  為其根皆是感通之理木之問所謂天下之理无
[037-39b]
  獨必有對便是這話否曰便是天下事那件无對
  來隂與陽對動與静對一物便與一理對君可謂
  尊矣却便與民對人説棊槃中間一路无對某説
  道便與許多路為對因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
  來與屈伸消長之説邵氏擊壤集云上下四方謂
  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因説易咸感處伊川説得
  未備往來自還他有自然之理惟正静為主則吉
  而悔亡至於憧憧則私意為主而思慮之所及者
[037-40a]
  朋従所不及者不朋従矣是以事未至則迎之事
  已過則将之全掉脱不下今人皆病於无公平之
  心所以事物之來少有私意雜焉則陷於所偏重
  矣並語/録
  東萊吕氏曰九四居感之中正是心虚中虚感應
  之大者所以咸之一卦九四之爻最大貞之一字
  最好看伊川云貞者虚中无我之謂虚中无我四
  字固是貞只認此四字但識虚中无我又不識貞
[037-40b]
  字貞之一字果到虚中无我地位方見在易謂之
  貞在大學謂之正心此心一正則其所感者无有
  壅遏之患自然无往不吉而悔自亡若夫憧憧往
  來之人心既不正則往來不息乍形乍滅乍起乍
  伏本心既失己是私心則是隨其朋類方始思得
  此思却有限量有思則有无思則无若到貞吉悔
  亡則窮天下之事无不感通繫辭於九四一爻推
  廣何思何慮一章指教學者何思何慮當如伊
[037-41a]
  川説然前説皆是心之正體未曾説下手處至
  於屈伸相感止以崇徳也却是下手處象曰貞
  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所以貞吉
  悔亡由其思不出位未為外物所誘故正正者其
  良心良知之所在固无交感之害也局於小智憧
  憧起伏所以未光大以其无所有之光大反逐於
  物而私應蔽之盖心本光大至此則光大皆不見
  易/説
[037-41b]
九五咸其脢无悔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伊川先生曰九居尊位當以至誠感天下而應二比
 上若繫二而説上則偏私淺狹非人君之道豈能感
 天下乎脢背肉也與心相背而所不見也言能背其
 私心感非其所見而説者則得人君感天下之正而
 无悔也 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為其存心一作/志
 未繫二而説上感於私欲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九五處恱之中未免偏繫之弊故不能
[037-42a]
 感人心而曰一无/曰字咸其脢惟聖人然後能感人
 心也易/説
  龜山楊氏曰脢背肉也无思无慮故无悔然而非
  不為也不能而已與所謂寂然不動者異矣居得
  尊位比上而不能通天下之故則其志末矣非為
  上之道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輔嗣云脢者心之上口之下盖下之
  无憧憧之心上之无滕口之説可以无悔而已方
[037-42b]
  其論天地之感萬物聖人之感人心於脢也何所
  取哉易/説
  白雲郭氏曰子夏傳曰在脊曰脢盖感於不思不
  動之地其道優矣是以无悔然不能舍脢之感而
  志夫體之大全未足以盡君人之道故曰志末也
  君人之道如之何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也易/説
  漢上朱氏曰九五有伏艮下感六二艮為背脢鄭
  康成曰背脊肉也虞翻陸震劉牧同易傳曰與心
[037-43a]
  相背而不見者也故曰咸其脢九五得尊位背其
  私心以中正相感感非其所見而説者則得人君感
  天下之正而无悔故曰咸其脢无悔然於感之義
  猶有未盡者九五比於上六也卦以初為本上為
  末有所志則私矣雖志於末未為无所繫也盡感
  之義者其惟去其所志虚中无我萬物自歸乎故
  聖人立象盡意又繫之辭以明之也張載曰六爻
  皆以有應不盡卦義易/傳 又曰有因前爻之動以
[037-43b]
  為象者如咸九五咸其脢明夷之二夷於左股叢/説
  新安朱氏曰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
  无私繫九五適當其處故取其象而戒占者以能
  如是則雖不能感物而亦可以无悔也志末謂不
  能感物本/義
  東萊吕氏曰九五咸其脢大抵為學最要識向背
  若任私心而行私心所喜則感不喜則不感所見
  者感所不見者不感如此則所感淺狹六五雖咸
[037-44a]
  其脢然所感不大止无悔而已曷足為咸感之人
  君哉故象言志末也易/説
上六咸其輔頰舌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説也
 伊川先生曰上隂柔而説體為説之主又居感之極
 是其欲感物之極也故不能以至誠感物而發見於
 口舌之間小人女子之常態也豈能動於人乎不直
 云口而云輔頰舌亦猶今人謂口過曰唇吻曰頰舌
 也輔頰舌皆所用以言也 惟至誠為能感人乃以
[037-44b]
 柔説騰揚於口舌言説豈能感於人乎並易/傳
  藍田吕氏曰脢與輔頰舌居心之上皆末也脢无
  情以无悔輔頰舌感不以誠而以言者也
  龜山楊氏曰兊三索而得女則上六兊之主也兊
  為口舌故咸其輔頰舌居感之終兊之上説之至
  也以説感人是滕口説而已非感人之道也然不
  言凶咎者以説感人未至於凶咎故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易稱近取諸身獨咸艮二卦言之為
[037-45a]
  詳而其成終者特異豈非咸極於説而艮終於止
  而已邪觀艮其輔言有序為可知矣易/説
  白雲郭氏曰先人曰易稱近取諸身獨咸艮二卦
  言之為詳而其成終者特異豈非咸極於説而艮
  終於止而已邪觀艮其輔言有序為可見矣雍曰
  咸之六爻莫善於脢莫不善於頰舌口舌感人小
  人之道也故中庸言聲色之化民末矣是以聖人
  不為也然咸之道以身觀之以男女觀之以聖人
[037-45b]
  和平天下觀之以天地萬物觀之皆可得而見特
  舉其至近而易明者則莫若人之一身也故六爻
  取象如此易/説
  漢上朱氏曰乾為首兊外為口内為舌艮止也兊
  説也上六兑感艮口動而上止者輔也輔上頷也
  九三乾艮感兑在首而説見於外面頰也兊口動
  而内見者舌也上三相感不離於輔頰舌三者而
  已不能以至誠感物徒發見於言語之間至於舌
[037-46a]
  弊而不已者也滕王昭素作騰騰傳也上三相應
  騰口之象兊為説故曰騰口説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輔頰舌皆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
  六以隂居説之終處感之極感人以言而无其實
  又兊為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本/義
  東萊吕氏曰至誠方能感人上六以隂柔居卦之
  終專以口舌感人譬之巧言如簧其口雖不能辨
  其心終不感且如二帝未嘗无典謨其所以感人
[037-46b]
  者乃在典謨之外三王未嘗无訓誥其所以感人
  者乃在訓誥之外孔子未嘗无答問其所以感人
  者乃在荅問之外若无誠意而徒有典謨訓誥荅
  問未免為滕口説也易/説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