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39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清-納喇性德 (master)


[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三十三
          頭等侍衛納喇性徳編
坎上/坎下
 伊川先生曰習坎序卦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理无過而不己過極則必陷坎所以次大
 過也習謂重習他卦雖重不加其名獨坎加習者見
 其重險險中復有險其義大也卦中一陽上下二隂
[035-1b]
 陽實隂虛上下无據一陽陷於二隂之中故為坎陷
 之義陽居隂中則為陷隂居陽中則為麗凡陽在上
 者止之象在中陷之象在下動之象隂在上説之象
 在中麗之象在下巽之象陷則為險習重也如學習
 温習皆重複之義也坎陷一作/險也卦之所言處險難
 之道坎水也一始於中有生之最先者也故為水陷
 水之體也易/傳 問張子曰隂陽之精互藏其宅然乎
 曰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看水離物不得故水有離
[035-2a]
 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之象胡氏/拾遺
 横渠先生曰習坎重襲之義八純卦惟此加習者餘
 皆一字可盡其義坎取其險故重之而其險乃著也
  色以離見聲以震聞臭以巽知味以坎達 坎離
 者天地之中二氣之正交然離本隂卦坎本陽卦以
 此見二氣其本如此而交性也非此二物則无易並/易
 説/ 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能去為離
 正/蒙
[035-2b]
  漢上朱氏曰坎生於坤本乎地也故潤下離生於
  乾本乎天也故炎上叢/説
  新安朱氏曰朱氏問習坎程傳云一始於中有生
  之最先者故為水夫陽氣之生必始於下復卦之
  象是也今曰始於中其義未詳先生曰氣自下而
  上為是程説别是一義各有所主不相妨然亦不
  可相雜語/録
  東萊吕氏曰坎陷也陽居隂中則為陷離麗也隂
[035-3a]
  居陽中則為麗是知小人猶可以依附君子君子
  於小人羣衆中決无容身之地易/説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伊川先生曰陽實在中為中有孚信維心亨維其心
 誠一故能亨通至誠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險難之
 不可亨也行有尚謂以誠一而行則能出險有可嘉
 尚謂有功也不行則常在險中矣易/傳
 横渠先生曰人欲得正己而物正大抵道義雖不可
[035-3b]
 緩又不欲急廹在人固須求之有漸於己亦然盖精
 思潔慮以求大功則其心隘惟是得心洪放得如天
 地易簡易簡然後能應物皆平正博學於文者只要
 得習坎心亨盖人經歴險阻艱難然後其心亨通博
 學者皆是小徳應物不學則無由知之故中庸之欲
 前定將以應物也經學/理窟
  白雲郭氏曰易中諸卦於卦上無加字者獨此稱
  習坎孔氏正義云以坎為險難故特加習名王原
[035-4a]
  叔先生引徐氏新義謂習坎字上脱卦名一坎字
  而易中卦名之下亦无重言卦者故離卦不曰離
  重離巽卦不曰巽重巽其重言卦名者皆孔子彖
  辭也孔氏既未明徐氏尤失之或者云本無習字
  縁坎卦六畫漫滅正如習字故傳冩者誤以漫滅
  之卦畫為習字又於其上添畫一卦是坎字之上十
  二畫矣然雖以習字漫滅觀之僅有六畫之象如
  此則其誤在𨽻古既出之後而彖象皆已先言習
[035-4b]
  坎則此説又非矣大抵坎加習字學者思慮終不
  能得不可更附㑹穿鑿也坎離等六卦卦辭并彖
  皆只以三畫取義坎以剛中而實故稱有孚心亨
  有剛中之徳者未有不能濟難也故行有尚如頤
  大過噬嗑中孚之類皆六畫取象者也坎以三畫
  取義是一卦之中其象再見故云習坎豈乾坤不
  可稱習而六子之序始於坎故坎獨稱歟其義則
  六卦俱有之矣疑當闕之未可深辯也易/説
[035-5a]
  新安朱氏曰習重習也坎險陷也其象為水陽陷
  隂中外虚而中實也此卦上下皆坎是為重險中
  實為有孚心亨之象以是而行必有功矣故其占
  如此本/義
  東萊吕氏曰或問易傳曰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
  尚惟其心誠一故能亨通至誠可以通金石蹈水
  火何險難之不可亨也竊謂易傳句句字字當作
  實事看此心苟誠則赴湯蹈火无有齟齬一不誠
[035-5b]
  焉則出言吐氣亦不成倫理如李廣之射入石唐
  之番人能水行三十里不噎又如心風人力倍常
  時與被火之人竄身於煙火之中而能保全者是
  其誠一之所致也未知是否乞賜詳誨荅曰是其
  誠一之所致也此語有病别/集
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
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
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035-6a]
 康節先生曰易曰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中正行險
 往且有功雖危無咎能自信故也伊尹以之是知古
 之人患名過實者有之矣其間有幸與不幸者雖聖
 人人力有不及者矣伊尹行冢宰居責成之地借使
 避放君之名豈曰不忠乎則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
 正嗣君成終始之大忠者乎吁若委寄於匪人三年
 之間其如嗣君何則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伊尹
 也坎有孚維心亨不亦近之乎觀物/内篇
[035-6b]
 伊川先生曰習坎者謂重險也上下皆坎兩險相重
 也初六云坎窞是坎中之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陽
 動於險中而未出於險乃水性之流行而未盈於坎
 既盈則出乎坎矣行險而不失其信陽剛中實居險
 之中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坎中實水就下皆為信
 義有孚也 維其心可以亨通者乃以其剛中也中
 實為有孚之象至誠之道何所不通一作/亨以剛中之
 道而行則可以濟險難而亨通也 以其剛中之才
[035-7a]
 而往則有功故可嘉尚若止而不行則常在險中矣
 一作/也坎以能行為功 高不可外者天之險也山川
 邱陵地之險也王公君人者觀坎之象知險之不可
 陵也故設為城郭溝池之險以守其國保其民人是
 有用險之時其用甚大故賛其大矣哉山河城池設險
 之大端也若夫尊卑之辨貴賤之分明等威異物采
 凡所以杜絶陵僭限隔上下者皆體險之用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可盈則非謂重險也中柔則心無常何
[035-7b]
 能亨也内外皆險義不可止故行有尚也 坎維心
 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
 濟而往有功也 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无復
 疑滯人在前惟知有義理而已則復何囘避所以心
 通並易/説
  藍田吕氏曰習坎更試乎至難也八卦乾健坤順
  震動艮止離明坎險巽入兑説惟險非吉徳君子
  所不取故於坎也獨以習坎為名更試重險乃君
[035-8a]
  子所有事也流水之為物雖行險不礙其必下也
  君子之為徳雖行險不失其必信也剛陷二隂之
  間而皆得中心亨者也剛中而習險往必有功也
  險非吉徳而王公法天地以設險其取於險也大
  矣
  龜山楊氏曰北方寒極而隂凝一陽動乎中故凝
  釋而為水水者一之所生也一之所起有一而未
  形其為物不貳矣故有孚心亨陽在内也誠孚於
[035-8b]
  中險不能陷故亨天險非可止之地止於險則終
  於陷而已故行有尚往乃有功也水流而不盈陽
  微未出中也萬折必東行險而不失其信險之陷
  陽小人害君子之象也宜无施而可然易變易也
  隨時變易以從道則險亦有時而平矣王公設險
  以守其國是也險之時用豈不大矣哉繫辭曰變
  動不居周流六虛其斯之謂歟設險之義伊川論
  之詳矣易/説
[035-9a]
  兼山郭氏曰二五剛中故為有孚維心亨有過物
  者必濟故行有尚天險不止於法度之威地險不
  止於高城深池在夫王公所設之如何爾易/説
  白雲郭氏曰彖言重險正釋習坎二字則習之為
  重明矣先儒謂便習非也水流而不盈者坎之險
  无窮已也行險而不失其信者坎之徳有孚也夫
  以一陽而揜於二隂非亨也然終不能陷者剛中
  也剛中則所守至固雖非亨而心亨矣孟子所謂
[035-9b]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也故孔
  子亦謂棖也欲焉得剛剛中之徳用以有行何往
  而非功其本則自於有孚心亨之微推而及之天
  下也君子正心誠意而能治天下國家者以此故
  中庸之學不離乎一性之内其失則為罟擭陷阱
  而君子每慎其獨者所以守剛中之徳為心亨之
  道也天非險也而人不可升者豈天之大險歟地
  非險也而山川邱陵豈地之大險歟天地之大尚
[035-10a]
  未離乎坎險之道是以王公内則治教政刑外則
  城郭溝池皆所以象天地之險以守其國也故彖
  又曰險之時用大矣哉盖人知用險於小而不知
  險有大人之事孟子所謂王請大之者是亦孔子
  大矣哉之意也坎无時險有時故曰險之時用易/説
  漢上朱氏曰坎一陽二隂在地為水水之流動陽
  也其靜隂也流動乎隂中者陽陷乎隂也陷為險
  難八卦皆一字重坎加習然後盡險之象故曰習
[035-10b]
  坎此以兩坎言坎也坎自臨變初九之五坎為水
  九二兊澤決而流流而不出乎中不盈也凡水之
  流有物阻之然後盈流而就下則不盈不盈者中
  也初之五復為坎行險也行險而不出乎中五必
  應二不失其信也水必就下流濕萬折而必東有
  諸己之謂乎必曰習坎者惟習坎乃見其然君子
  動而不過臨難而不苟似之故辭曰有孚彖曰水
  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此以卦變言坎之徳
[035-11a]
  也心者中也二五也亨者自初之五陽得位而亨
  水之流行雖處至險无所不通者亨也乃以剛中
  而不變也君子之在險亦然身雖蹈難其心則亨
  亦以剛中也初之五者往也剛得中而亨者往有
  功也坎之道有尚乎此君子濟難出險亦豈離乎
  剛中哉剛中者誠實也誠實則金石可貫水火可
  蹈天地可動故曰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
  有功也此以卦變明處險之道也險者坎之用也
[035-11b]
  能用乎險則无惡乎險矣天地之大不可以去險況
  王公乎坎在上天險也天之所以險者震足止於
  下不可升也坎在下地險也地之所以險者艮為
  山坎為川半山為邱陵也坤在上國也五乾為王
  三為三公四為諸侯坤國而坎據之王公設險以
  守其國也設險不唯城郭溝池兵甲之利綱紀法
  度人所不能踰者皆是所以法天地也故曰天險
  不可升也地險山川邱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035-12a]
  此推明二五反覆以盡習坎之義也難生者險之
  時也用之以道濟天下之難者險之用也不知其
  時不得其用行之不以中反陷乎險中小則亡身
  大則亡國故夫子歎曰險之時用大矣哉在卦氣
  為大雪故太𤣥凖之以勤易/傳
  新安朱氏曰重險釋卦名義不失其信以卦象釋
  有孚之義言内實而行有常也往有功者以剛在
  中心亨之象如是而往必有功也時用大矣哉極
[035-12b]
  言之而贊其大也本/義 水流而不盈纔是説一坎
  滿便流出去一坎又滿又流出去行險而不失其
  信則是説決定如此語/録
  東萊吕氏曰常人言險必以為凶徳坎所謂天險
  不可升也地險山川邱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險之用乃如此盖易之道甚大百物不廢若惡險
  而棄之是廢一物廢一物不足為易易/説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徳行習教事
[035-13a]
 伊川先生曰坎為水水流仍洊而至兩坎相習水流
 仍洊之象也水自涓滴至於㝷丈至於江海洊習而
 不驟一作/讓者也其因勢就下信而有常故君子觀坎
 水之象取其有常則常久其徳行人之徳行不常則
 偽也故當如水之有常取其洊習相受則以習熟其
 教令之事夫發政行教必使民熟於聞聽然後能従
 故三令五申之若驟告未喻遽責其従雖嚴刑以驅
 之一无/之字不能也故當如水之洊習易/傳
[035-13b]
  藍田吕氏曰水之走下繼至而不絶有習險之義
  焉徳行教事非習不成也
  龜山楊氏曰習坎重險也水洊至相仍而不絶故
  積習而為重險行險而不失其信有常徳行之象
  焉盈科而進不舍晝夜有習教事之象焉故君子
  以之易/説
  兼山郭氏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
  失其信言坎之常也行有尚往有功言坎之用也
[035-14a]
  故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徳行習教事易以
  坎為水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凖而大匠可以取
  法及其過也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非方舟順風不
  能以濟也是以聖人制為刑法以治其小陳其甲
  兵以防其大有亷陛之峻以象天有封疆之固以
  象地每嵗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又曰三時務
  農一時教戰无非教也故常徳行以立事也習教
  事以制變也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七十二戰而
[035-14b]
  禽滅蚩尤用此道也經曰地中有水師成諸坎也
  易/説
  白雲郭氏曰坎者水也原泉混混不舍晝夜放乎
  四海故言洊至洊至則其來不已險陷亦不已是
  為習坎之義也君子法之以常徳行習教事曰常
  曰習皆不已之義也常徳行所以行險而不失其
  信習教事所以設險而固其國造次顛沛必於是
  斯為常矣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斯為習矣
[035-15a]
  常徳行故能有孚維心亨習教事故能行有尚而
  往有功二者豈可一日廢乎亦猶君子自强不息
  以法乾之健者也易/説
  漢上朱氏曰卦言坎者水也大象言坎者水流之
  坎窞也水流行不止至於坎矣復至於坎其行洊
  至有常習之象常徳行習教事非一日之積如水
  洊至也二五正中徳也震為行坤順也為民教順
  民者也常徳行可以渉險習教事可以夷險易/傳
[035-15b]
  新安朱氏曰治己治人皆必重習然後熟而安之
  本/義
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伊川先生曰初以隂柔一无/柔字居坎險之下柔弱无援
 而處不得當非能出乎險也惟益陷於深險耳窞坎
 中之陷處己在習坎中更入坎窞其凶可知 由習
 坎而更入坎窞失道也是以凶能出於險乃不失道
 也並易/傳
[035-16a]
 横渠先生曰比於二无出險之志故云入于坎窞也
 易/説
  龜山楊氏曰柔不當位失道也居重險之時承剛
  而在下失道而不足以出險則益陷於險矣故入
  於坎窞凶窞坎中之陷處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習坎重險也初六以隂柔之才居重
  險之下陷於坎險而不能出者也不能出者无剛
  中之徳而失處險之道是以凶也若従便習之義
[035-16b]
  則初六不為坎窞之凶矣易/説
  漢上朱氏曰初六本臨之六五自外入於初歴兩
  坎習重也故曰習坎窞坎底也道由正而行也君
  子處險當以正道乃可出險初六不正不能出險
  反入于重坎之底失道而凶也此何異學泅者不
  知與没俱出而溺死者乎易/傳
  新安朱氏曰初本以隂柔居重險之下其陷益深
  故其象占如此本/義
[035-17a]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伊川先生曰二當坎險之時陷上下二隂之中乃至
 險之地是有險也然其剛中之才雖未能出乎險中
 亦可小自濟不至如初益陷入於深險是所求小得
 也君子處險艱而能自保者剛中而已剛則才足自
 衞中則動不失宜 未出中者方為二隂所陷在至
 險之地以剛中之才不至陷於深險是所求小得然
 未能出坎中之險也並易/傳
[035-17b]
 横渠先生曰險難之際弱必附强上下俱隂求必見
 従故求則必小得然二居險中而未出也易/説
  龜山楊氏曰二隂在外有險也一陽閒乎二隂之
  間未能出中也雖有剛明之才未出中則不足以
  夷天下之險故求小得而已夫求者自求也外雖
  有險而心常亨故曰求小得易/説
  白雲郭氏曰以一陽揜於二隂之中不能无難也
  故曰坎有險然剛而得中有心亨之道故可以求
[035-18a]
  小得而不至於喪其良心也一離乎中則失之矣
  故象言求小得以其未出中也求得之際道之所
  以失也以九二剛中尚且小得而已况无剛中之
  徳者乎是以君子戒慎恐懼乎不睹不聞之際誠
  非用心之過也聖人所謂求小得不過如明哲保
  身而已異乎小人之求之也易/説
  漢上朱氏曰二剛中而陷於二隂上有坎險居坎
  而又有險者也動而有求五必應之五艮為手求
[035-18b]
  之象隂為小故小有得然未出乎險中其剛纔足
  以自濟易傳曰君子處艱難而能自保者惟剛中
  而已易/傳
  新安朱氏曰處重險之中未能自出故為有險之
  象然剛而得中故其占可以求小得也本/義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來之坎坎
終无功也
 伊川先生曰六三在坎陷一作/險之時以隂柔而居不
[035-19a]
 中正其處不善進退與居皆不可者也來下則入於
 險之中之上則重險也退來與進之皆險故云來之
 坎坎既進退皆險而居亦險枕謂支倚居險而支倚
 以處不安之甚也所處如此惟益入於深險耳故云
 入于坎窞如三所處之道一无之/道字不可用也故戒勿
 用 進退皆險處又不安若用此道當益入於險終
 豈能有功乎以隂柔處不中正雖平易之地尚致悔
 咎況處險乎險者人之所欲出也必得其道乃能去
[035-19b]
 之求去而失其道益困窮耳故聖人戒如三所處不
 可用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前之入險退來枕險入窞與初六同易/説
  藍田吕氏曰六三險且枕安於所未安也
  龜山楊氏曰來則乘剛之則渉險故來之俱坎也
  險且枕居險而止故入于坎窞入于坎窞則終於
  陷而已矣故不可用易/説
  白雲郭氏曰三居重險之中當上下之際進則遇
[035-20a]
  險退亦險也又履非其位所處亦險矣既无濟險
  之道終陷于坎窞而已宜其勿用也又安有行有
  尚往有功之義哉是知其終无功也來之猶來往
  也進退之象坎之下卦言處險之道上卦言用險
  之道枕言處險之上也易/説
  漢上朱氏曰六三柔而不中履非其位不善處險
  者也往之於上則坎險之極五有艮木支倚而礙
  之險且枕也陸希聲曰枕閡礙險害之貌來而處
[035-20b]
  三在上坎之底入于坎窞也來坎也往亦坎也終
  无濟險之功故終勿用三下之終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以隂柔不中正而履重險之間來往
  皆險前險而後枕其陷益深不可用也故其象占
  如此枕倚著未安之意本/義 問六三來之坎坎先
  生曰經文中疊字如兢兢業業之類是重字來之
  自是兩字各有所指謂下來亦坎上往亦坎之往/也
  進退皆險也 六三險且枕只是前後皆是險枕
[035-21a]
  便如枕頭之枕並語/録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象曰樽酒簋貳
剛柔際也
 伊川先生曰六四隂柔而下无助非能濟天下之險
 者以其在高位故言為臣處險之道大臣當險難之
 時唯至誠見信於君其交固而不可間又能開明君
 心則可保无咎矣一作/也夫欲上之篤信唯當盡其質
 實而已多儀而尚飾莫如燕享之禮故以燕享喻之
[035-21b]
 言當不尚浮飾唯以質實所用一樽之酒二簋之實
 復以瓦缶為器質之至也其質實如此又須納約自
 牖納約謂進結於君之道牖一有/有字開通之義室之暗
 也故設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處以況君心
 所明處詩云天之牖民如壎如箎毛公訓牖為道亦
 開通之謂一作/義人臣以忠信善道結於君心必自其
 所明處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所蔽者暗處
 也所通者明處也當就其明處而告之求信則易也故
[035-22a]
 云納約自牖能如是則雖艱險之時終得无咎也且
 如君心蔽於荒樂唯其蔽也故爾雖力詆其荒樂之
 非如其不省何必於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則能悟
 其心矣自古能諫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
 訐直强勁者率多取忤而温厚明辯者其説多行且
 如漢祖愛戚姬将易太子是其所蔽也羣臣爭之者
 衆矣嫡庶之義長幼一作/少長之序非不明也如其蔽而
 不察何四老者高祖素知其賢而重之此其不蔽之
[035-22b]
 明心也故因其所明而及其事則悟之如反手且四
 老人之力孰與張良羣公卿及天下之心其言之切
 孰與周昌叔孫通然而不従彼而従此者由攻其蔽
 與就其明之異耳又如趙王太后愛其少子長安君
 不肯使質於齊此其蔽於私愛也大臣諫之雖强既
 曰蔽矣其能聽乎愛其子而欲使之長久富貴者其
 心之所明也故左師觸龍因其一有/所字明而導之以長
 久之計故其聽也如響非惟告於君者如此為教者
[035-23a]
 亦然夫教必就人之所長所長者心之所明也従其
 心之所明而入然後推及其餘孟子所謂成徳達才
 是也 象只舉首句此比多矣樽酒簋貳質實之至
 剛柔相際接之道能如此則可終保无咎君臣之交
 能固而常者在誠實而已剛柔指四與五謂君臣之
 交際也並易/傳 或問坎之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
 自牖何義也曰坎險之時也此是聖人論大臣處險
 難之法樽酒簋貳用缶謂當險難之時更用甚得无
[035-23b]
 非是用至誠也納約自牖言欲納約於君當自明處
 牖者開明之處也欲開悟於君若於君所蔽處何由
 入得如漢高帝欲易太子它人皆爭以嫡庶之分夫
 嫡庶之分高祖豈不知得分明直知不是了犯之此
 正是高祖所蔽處更豈能曉之獨留侯招致四皓此正
 高祖所明處盖高祖自匹夫有天下皆豪傑之力故憚
 之留侯以四皓輔太子高祖知天下豪傑歸心於惠
 帝故更不易也昔秦伐趙欲以長安君為質太后不
[035-24a]
 可左師觸龍請見云云遂以長安君為質焉夫太后
 只知愛子更不察利害故左師以愛子之利害開悟
 之也劉元承/手編
 横渠先生曰四五俱得隂陽之正險阻之際近而相
 得誠素既接雖簡略於禮无咎也上比於五有進出
 之漸故无凶易/説
  龜山楊氏曰四居大臣之位无剛健之才不足以
  夷天下之險故以人臣處險之道言之傳曰為臣
[035-24b]
  必臣敬恪恭儉臣也則為臣之義以敬恪恭儉為
  主樽酒簋貳以儉為禮也缶器之質者也至欽无
  文不致飾也務盡敬恪而已夫處重險之中非多
  儀尚文之時故用缶納約自牖所以進結其君以
  是而已牖所以通内外開其明也齊宣王曰寡人
  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則以文武之事告之好貨色
  則以公劉太王之事告之好勇猶云可也好貨好
  色人君之邪心不可為也而孟子皆曰惟恐王之
[035-25a]
  不好也盖逆閉其塗而拒絶之則齊王進善之心
  熄矣故孟子啓其閉開其明使通内外庶乎其有
  見矣此自牖之義歟知此則知所以事君矣易/説
  兼山郭氏曰醴酒之設𤣥酒之尚貴其誠之著也
  國有凶荒則殺禮而多昬時有險易也是以至薄
  之禮虚中之器可以自幽以達明坎之時為然四
  五近比而相親非正也自牖之象也説者謂觸龍
  善因闇以發其明然卦无是象也易/説
[035-25b]
  白雲郭氏曰有孚者坎之徳君子行險而不失其
  信所以法其徳也觀乎六四盖可見矣且一樽之
  酒貳簋之食瓦缶之器至微物也苟能虚中盡誠
  以通交際之道君子不以微薄為失禮亦由自牖
  納約其情已至不必階序行禮之地是以終无咎
  也坎之六四在上體之下與五為比當剛柔交際
  之地所謂能用有孚之道者也傳曰苟有明信澗
  谿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
[035-26a]
  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者无他焉交
  際之道以誠為主故也春秋之時齊侯衛侯胥命
  于蒲葢申約言而退終二公之世未嘗以征伐相
  加雖二君未賢於當時之君胥命未為得禮亦猶
  自牖納約之事而聖人有取焉傳亦言其近古近
  正者盖其信為有餘也孔子不以人廢言况屢盟
  長亂之世有約言近古之事乎是亦不得中行而
  與狂狷之義也由是觀之則樽酒簋貳足以盡交
[035-26b]
  際之道者主於習坎有孚而已易/説
  漢上朱氏曰四自初至五有震坎艮坤坎震酒也
  艮鼻震足坤腹樽簋之形皆有首鼻腹足而樽異
  者有酒也有樽酒象而簋象亦具焉簋貳也貳副
  之也樽酒而簋副之燕饗之禮君臣上下剛柔相
  濟之時也三四坤為土為腹土器有腹缶也缶樸
  素之物質之象坤為闔戸坎艮為穴穴其戸傍通
  日月之光牖也明之象約者交相信四五相易而
[035-27a]
  後四應初五應二納約也約誠信固結之象六四
  柔而正九五剛中而正四五无應四非五莫之比五
  非四亦莫之承上下協力可以濟險故四當剛柔
  相濟也用質以交於上因五之所明以納其誠信
  則言辭易入險難易濟終无咎也四五相易宜有
  咎而易則五出險矣故終无咎終謂上六不動也
  易傳曰自古能諫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
  故訐直强勁者率多取忤而温厚明辯者其説易
[035-27b]
  行古人有行之者左師觸龍之於趙張子房之於
  漢是也非惟告其君如此教人亦然孟子所謂成
  徳達才是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晁氏云先儒讀樽酒簋為一句貳用
  缶為一句今従之貳益之也周禮大祭三貳弟子
  職左執虚豆右執挾七周旋而貳是也九五尊位
  六四近之在險之時剛柔相際故有但用薄禮益
  以誠心進結自牖之象牖非所由之正而室之所
[035-28a]
  以受明也始雖艱阻終得无咎故其占如此 晁
  氏曰一本无貳字今從之本/義 易難看不惟道理
  難尋其中或有用當時俗語亦有他事後人不知
  者且如樽酒簋貳今人硬説作貳簋其實无二簋
  之實陸徳明自注斷人自不曾去看如所謂貳乃
  是周禮大祭三貳之貳是副貳之貳此不是某穿
  鑿郤有古本若是强為一説无來歴全不是聖賢
  言語 陸氏釋文本象无貳字今従之 納約自
[035-28b]
  牖雖有向明之意然非路之正 問六四舊讀樽
  酒簋貳為句用缶為句乃古注及程氏説晁以道
  本樽酒簋句/貳用缶句/本義従之其説如何先生
  曰既曰樽酒簋貳又曰用缶亦不成文理貳益之
  也六四近尊位而在險之時剛柔相際故有但用
  薄禮益以誠心進納自牖之象又問牖非所由之
  正乃室中受明之處豈險難之時不容由正以進
  邪先生曰非是不可由正盖事變不一勢有不容
[035-29a]
  不自牖者終无咎者始雖不甚好然於義理无害
  故終亦无咎无咎者善補過之謂也 樽酒簋做
  一句自是釋文如此 不由戸而自牖以見艱難
  之時不可直致也並語/録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伊川先生曰九五在坎之中是不盈也盈則平而出
 矣祗宜音柢抵也復卦云无祗悔必抵於已平則无
 咎既曰不盈則是未平而一无/而字尚在險中未得无咎
[035-29b]
 也以九五剛中之才居尊位宜可以濟於險然下无
 助也二陷於險中未能出餘皆隂柔无一作/非濟險之
 才人君雖才安能獨濟天下之險居君位而不能致
 天下出於險則為有咎必祗既平乃得无咎 九五
 剛中之才而得尊位當濟天下之險難而坎尚不盈
 乃未能平乎險難是其剛中之道未光大也險難之
 時非君臣協力其能濟乎五之道未大以无臣也人
 君之道不能濟天下之險難則為未大不稱其位也
[035-30a]
 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險難垂出而下比於四不能勉成其功
 光大其志故聖人惜之曰祗既平无咎而已矣不能
 往有功也一本云坎盈則進而/往有尚矣 易説
  龜山楊氏曰剛得中而履尊位宜可以濟天下之
  險矣然以一陽在重險之中則剛雖中而未大也
  故坎不盈祗既平而已盈則出險矣然既平則有
  出險之漸故无咎易/説
[035-30b]
  白雲郭氏曰水之來終不可盈而不失其平者水
  之常也守其常而不變固可以无咎矣然九五以
  剛中之才而居君位當法天地設險以守其國盖
  思有濟險之道以二隂見揜无應以助之僅能守
  常而已非大人之事也故象曰中未大也與屯膏
  小貞之義相類易/説
  漢上朱氏曰九五本臨初九往之五坎中而不盈
  雖不盈也有出險之理然九五下比六四所係者
[035-31a]
  狹四五相易中存而大毁是水不盈坎適至於平
  而止也出險之道在剛中正剛正則大中而未大
  幾可以出險故聖人惜之曰祗既平无咎而已祗
  適足之辭横渠曰不能勉成其功光大其志此所
  以為可惜歟易/傳
  新安朱氏曰九五雖在坎中然以陽剛中正居尊
  位而時亦将出矣故其象占如此中未大者有中
  徳而未大本/義 坎水只是平不解滿盈是滿出來
[035-31b]
   問坎不盈中未大也曰水之為物其在坎祗能
  平自不能盈故曰不盈盈高之義中未大者平則
  是得中不盈是未大也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祗
  字他无説處看來只得作抵字解復卦亦然不盈
  則未是平但将來必㑹平二與五雖是陷於隂中
  畢竟是陽㑹動陷他不得如有孚如維心亨如行
  有尚皆是也並語/録
  東萊吕氏曰凡水火以常論之水屬隂火屬陽至
[035-32a]
  以爻論之天一生水水中有陽故坎卦上下二隂
  中央一陽故水屬陽也夫水之流行必先盈滿而
  後流出若澗而盈則能出澗之類是也坎之未至
  於盈非坎深之故但水未能盈滿耳九五君位也
  如徳未至於堯舜必求至於堯舜是坎而止於盈
  也若五一爻特患未至於盈耳此君子所以釋之
  曰中未大也易/説
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嵗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
[035-32b]
凶三嵗也
 伊川先生曰上六以隂柔而居險之極其陷之深者
 也以其陷之深取牢獄為喻如係縛之以徽纆囚寘
 于叢棘之中隂柔而陷之深其不能出矣故云至於
 三嵗之久不得免也其凶可知 以隂柔而自處極
 險之地是其失道也故其凶至於三嵗也三嵗之久
 而不得免焉終凶之辭也言久有曰十有曰三隨其
 事也陷於獄至於三嵗久之極也它卦以年數言者
[035-33a]
 亦各以其事也如三嵗不興十年乃字是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上六過中逃險而失道者也不附比陽
 中幾於迷復之凶故為所係累也隂柔不能附比於
 隂處險之極乗剛宜其為所拘戮也易/説
  龜山楊氏曰居重險之極无剛健之才終於陷而
  已矣猶之係徽纆而寘叢棘也无出險之才而寘
  叢棘可謂失道矣其凶三嵗不亦宜乎三嵗者終
  凶之辭也易/説
[035-33b]
  兼山郭氏曰坎者水也源泉混混不舍晝夜決之
  東方則東流決之西方則西流水无分於東西然
  而萬折必東者以其信也水由地中放乎四海注
  焉不滿泄之不竭大通不加窮居不損猶之人也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者由心亨也經曰巽乎
  水而上水羸其瓶凶以動出為功也故曰有孚維
  心亨行有尚九二求小得未出中也九五祗既平
  中未大也皆未能終坎之功至於上六專取用險
[035-34a]
  之極非聖人之所尚三嵗不得免而無恥由上失其
  道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坎之爻以近中為得初與四是也初
  居重險之下失道而凶獨四能行其志是以得納
  約自牖之道其過中而失之者三與上也三處險
  而不能有功上用險之過亦已失矣盖刑法坎險
  之象而非用坎之道故用徽纆叢棘為坎之道者
  上六之過也雖使三嵗之久亦将不得其情能无
[035-34b]
  凶乎是上失其道而終凶也其道如何有孚維心
  亨是也以是行之斯有功矣古之聖人任徳不任
  刑故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上六之失
  其在兹乎易/説
  漢上朱氏曰上動成巽巽為繩坤坎為黑變巽徽
  纆也巽木交坎為叢棘上六柔无出險之才處險
  極之時守正可也不當動而動則愈陷矣譬如有
  人陷於狴犴之中坐而省過雖上罪也不過三嵗
[035-35a]
  得出矣妄動求出則舉手掛徽纆投足蹈叢棘陷
  之愈深雖三嵗豈得出哉係之寘之不得出也然
  險極必平巽木數三乾為嵗凶三嵗也初六可動
  而不能上六不可動而妄動皆失道也易/傳 又曰
  易傳謂十為數極又十年不克征為終不可行而
  坎之上六三嵗為終不得出若以始終言之上六
  終也若以三嵗言之三非極數叢/説
  新安朱氏曰以隂柔居險極故其象占如此本/義
[035-35b]
  問上六徽纆二字文云三股曰徽兩股曰纆皆索
  名是否曰據釋文如此語/録
  東萊吕氏曰上六此一爻否極必泰屯極必通坎
  極必出險理之自然也然而若知否極而泰不知
  致泰之道則不能去否屯極則通不能為致通之
  理則不能去屯上居坎之極必能出險然以隂柔
  之質居之則不知所以出險故三嵗之久至於凶
  也易/説
[035-36a]
 
 
 
 
 
 
 
 
[035-36b]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