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08 周易像象述-明-吳桂森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像象述卷二
           明 吳桂森 撰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難也物始生而未/通之意險中能動雖
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而未可遽進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
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天造猶言天運草/襍亂昧晦㝠也
 屯是乾坤後第一卦要識天地開闢後如何便有屯
[002-1b]
 象邵子曰无極之前隂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隂也
 何謂隂含陽二氣未分以静含動是隂含陽也何謂
 陽分隂二氣既判陽常為主而統乎隂是陽分隂也
 易於乾坤後首列屯卦正是隂陽既剖靜而向動陽
 出而統隂之始屯上坎萬物入坎隂含陽下震萬物
 出震陽分隂名曰屯者此際生機雖動渾淪未判混
 混沌沌然屯即沌字之義故序卦曰盈天地之間皆
 萬物屯盈也物之始生也以時運言之為冬至子之
[002-2a]
 半一陽初動之歴元以一日言之為半夜雷聲坎為/子時
 以人生言之為孩提初覺之念落地/一聲以天地言之為
 人物初生聖人始出之時此時生生伊始充天塞地
 渾是一个生機所以謂之盈乾資始坤資生皆於屯
 中造端托始故屯有元亨利貞四徳邵子詩一陽初
 動處萬物未生時屯正其時也這㸃子中陽最宜安
 俟不宜輕動故勿用有攸往這震初一陽在四徳為
 善之長在人為不學不慮之良心在世為天地間第
[002-2b]
 一仁人故利建侯建者從此立基從此下脚震/足君子
 務本本立而道生則建侯之謂也屯建侯就是人起
 手學問孔之志學孟子尚志皆本於此
 乾剛坤柔屯交之始交則生之始凡始生自是難故
 曰始交而難生儲康甫曰頭/胎生必難坎一陽陷於隂在險中
 從險中而動萬物之生何者不從此出坎物之孕藏
 從坎一動動而生不可已所以動乎險中自然大亨
 貞這一動動則充塞乾坤盈天地皆動滿天地皆動
[002-3a]
 必有這一畨盈滿天地之雲雷方開得乾坤成得清
 明世界故云天造草昧此時正要開闢宇宙創造一
 个清寧世界若不從天地根元處竪基如何為天地
 主得心為生民立得命故須建侯而不寧曰侯正是
 天地之元善之長也程子曰學者須先/識仁是這个意思曰不寧有一
 息不可緩之意猶云不得少停也
 屯義於鳥卵最可觀卵中黄白相含分明坎象卵將
 出生必須動動者一㸃陽氣也俗云/有雄動則黄白交所/謂
[002-3b]
 始/交自然生而不可已所謂動乎險中也陽動則全卵
 皆動所謂滿盈也此時一毫輕動不得少泄漏/便不生所謂
 勿用有攸往然必須時時保䕶此陽謂之建侯雞抱
 卵建侯法也彖不釋勿用有攸往句其義見於雷雨/之動滿盈盖不輕往正是待其滿盈也
 雲雷未合/豈可先雨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經綸治絲之事經/引之綸理之也
 雲雷屯與雷雨作其義不同雷雨將作之前必先有
 一團結塞絪緼之氣欝蒸於天地之間此屯時也作
[002-4a]
 則其氣解矣故屯有元㑹運世之屯洪荒之世是也
 有一代之屯亂極思治人心欝結時也君子何以經
 綸之曰為天下求仁人而已故湯之經綸商也不於
 南巢而於聿求元聖時武之經綸周也不於牧野而
 於既獲仁人時所謂利建侯也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
下賤大得民也
 屯六爻坎輪震馬分明駕車之象四柔爻駟馬之象
[002-4b]
 皆坤中行地无疆之馬也兩剛爻則乾中乘龍御天
 之人也故必待初動則合四柔同為開屯之人矣爻
 中三言班如正駕以待人之象
 初九磐桓震初之才天生一乾坤柱石撑天拄地者
 柱礎曰磐植基如此寧定也柱立曰桓自竪如此挺
 勁也分明以己身天下之任者只是輕易出不得故
 利居貞居以正盖為欲行以正也故象下一雖字如/以
 不進為磐桓/則雖字无用如初者本生民之主故惟建之為侯則
[002-5a]
 大得民矣象曰以貴下賤者初位在下也建立仁人
 為公侯正為仁民計書經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
 民/居貞乃初之利建侯則非但五之利通天下之利
 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去/聲馬班如匪㓂婚媾女子貞不字十
年乃字字許嫁也至于十年數窮理極則/妄求者去正應者合而可許矣象曰六二之
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妄行/取困
[002-5b]
之/象象曰即鹿无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二邅如是當致其難之謂以時未可動而乘初易動
 故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二正應在五非為有㓂害
 我之婚媾者也本義初非為冦也乃求與己婚媾耳/一體无婚媾以初為冦不如虚説
 只是女子輕從則失正故必待正應之合十年乃字
 方得其常道用世大君子尚未可有為豈輕出干進
 之時乎六三震動終爻又不應五不言班如有喜動
[002-6a]
 之象故詳言其失鹿衆隂之象鹿以/象民虞人初剛之象
 林中撰坤之象所幸震體猶能知幾可以舍而不往
 也舍安靜不輕動之謂三五合則撰艮/故有行止之介四與初正應
 可以交初者全在四之下求故曰求婚媾曰往與初
 同往也吉若四能為天下得人者故象曰明也内三
 爻震體同一戒輕動之詞四坎體示以求通之路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象曰屯其膏施去/聲未光也
上六乗馬班如泣血漣如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002-6b]
 五屯膏屯時之膏元輕施不得只有經綸事當做小
 貞只做柔事也大貞剛大之作為也大貞凶乃時有
 必然盖屯時經綸草昧之主舉世未能知舉世未能
 從渾身是凶境故只有柔小事可做做不得大貞這
 膏要珍重即文王可見如小心服事獻地請去炮烙
 之刑皆小心膏澤如何大霈得雲雨然幾不免虎口
 矣直到化行南國戡黎伐宻方是文王底大貞此則
 脱屯而解矣論屯時只是凶也惟凶而終不失大貞
[002-7a]
 方見聖人之變化
 上去初逺不能得初所以至於泣坎/象然必有此泣血
 苦心則濟屯精神方為真切可以通一卦之人而皆
 心五之心矣泣血正是不寧之極以此要終有味
 總 屯之時以唐虞觀之帝堯在上如稷契臯陶伯
 益在下然屯膏未能施必堯得舜舜得禹方為建侯
 而洪荒之草昧造矣司養者仍是稷司教者仍是契
 司刑者仍是臯陶司火者仍是益但无舜禹只是乗
[002-7b]
 馬得舜禹便都是經綸之人屯可一日无建侯哉三/之
 无虞/象鯀
 禮月令仲冬水泉動屯之實象是月也隂陽爭諸生
 蕩註云蕩動也屯之明義爭即所云交
 屯天地開闢之子中陽復一年一轉之子中陽每卦/有六
 様位可就六等人説有六様時可就一人身上説前/解就六位言也因屯搃是不可動之時故爻辭如此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利貞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
[002-8a]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言行句/時中也匪
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
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釋利貞/之義
 物生必蒙蒙者物之穉也乾坤交而生三男坎中交
 人之心也震下動即人心之生機艮上止即人心之
 定體亦即人心之明覺艮體/光明所以屯後受之以蒙
 坎震合為屯人物始生震一陽則人心初念孩提愛
 敬是也坎艮合為蒙即人心真知艮一陽從坎透上
[002-8b]
 即初念一㸃光明孟子所云幾希是也屯後為蒙以
 初心之明明而未著艮為少男/少時之明蒙蒙然命之曰蒙即
 鴻𪷟𪷟字之義坎為子艮為寅子寅之交天光將發
 未發有蒙之象人心平旦此明現體時也即為人心
 真覺一定之體聖人所以覺萬世者不過欲覺此人
 之所以學先覺者不過學乎此故師道于蒙而立舊
 説屯言君道蒙言師道猶二之也天生聖人為斯民
 主不開羣蒙登覺路何言君道故君師一事屯蒙一
[002-9a]
 道匪我以下則詳言師道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坎在艮止之下正是人生而靜
 之心寂然不動天命本然之體也此為山下有險然
 這㸃心體即是天理至極天下之至善在焉故曰險
 而止惟其險乃山下所有之險其險也為天下之定
 極此正見得純然天體不識不知一无揉襍是赤子
 真心故象之曰蒙此靜中心體即是天下大本萬理
 具足蒙所以亨其命之於天所謂皇降之衷者在是
[002-9b]
 其稟之於人所謂受中以生者在是立之即天下之
 大本達之即天下之達道立之即為建極之中達之
 即為隨時之中在人能行與不行耳故能以亨道行
 之則隨時皆天則隨時皆有中曰時中也此句極言
 蒙之義如此其大虞廷人心道心所謂山下有險允
 執厥中所謂以亨行時中也時中也一句極賛蒙之/亨其妙如此與别卦大
 矣哉一例非/訓釋亨字也
 論蒙之心體人人具足聖凡同一中也惟以亨行則
[002-10a]
 聖凡不啻千里矣故必待先知以覺後知先覺以覺
 後覺而師道立矣九二只吾心這㸃剛中便是覺天
 下之主然所以覺天下者只在于我不在求蒙而覺
 之我之心體克完於此則天下人人同此心人人同
 此求明之念自然響應影從不期来而自来匪我求
 之童蒙自求我有所以感自有所以應故曰志應也
 何為初筮以初心来求我也初心是本来真心以此
 心求者則告之正就其本心上指㸃曰以剛中也惟/蒙
[002-10b]
 不可求故爻/中只説包納若二三之心便有為而求非初出无染
 之水乃有汚有染之瀆水不可告矣這㸃剛中性命
 之正從此培養豈不是作聖根基故蒙之利貞養聖
 之功也蒙彖指一中于人心又提聖功于一正孟子
 曰人心有同然聖人與我同類又曰人皆可以為堯
 舜正是此㫖萬世心學之宗師道之宗也蒙彖中六/爻之義井
 然可見故知周公作/爻辭一毫無増入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徳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漸也
[002-11a]
 坎曰維心亨行有尚故蒙言心而曰以亨行心體之
 正不正在行耳山下出泉有源之水可以无逺不達
 但恐塞而不行或行而有阻若果其行則日流日衍
 達之无非天徳矣故可以育徳果行是實落行也親
 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此所謂果行育
 徳本義必行貼果字有漸貼育字/看育字是養正之義故主一直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説音/脫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
人以正法也
[002-11b]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
行不順也
 二剛爻不必専指司教言剛中一念即是包剛克一
 念即是擊初在下順以承二故取法乎二莫善於初
 曰以正法也不知法二而以已往則必吝之道發者
 發動之發如孟子云待文王而興也初因二興起發
 蒙也二身覺世之任須有天包度量包蒙者有教无
[002-12a]
 類也其有順徳者尤不可以不受納婦者擇賢而與
 也包之吉以容衆納之吉以得賢故兩言之子克家
 者作君作師原是父母天下之事因五柔有位而徳
 不足師世二代為之此宗子天下為家之事也謂之
 克家世无飛龍故見龍出世以代其任曰剛柔接也
 謂以剛接柔所以克家納婦有精義六禮有納采納
 幣納吉納徵夫有所以納于婦則婦納於夫為順婦
 矣教者有所以納於蒙則蒙納於教者為順婦矣三
[002-12b]
 之女與婦正相反初在二之下能順/三在二之上不順順而貞於一者
 可以為婦三不順也未見其貞於一女之未知所從
 者故有見可貴金夫不必/泥上九爻而不能有諸己之象所以
 不可取勿取無往教之意只可待其来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逺實也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㓂利禦冦治蒙過剛故為擊蒙之象/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
又反為之害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于嚴密乃為得宜象曰利用禦㓂上下
[002-13a]
順也上下皆/得其道
 四以逺二故困困蒙如質下如過時皆困也故亦須
 困以教之如不憤不啓五正應二真能不失赤子之
 心故稱童若上九雖不若二之中其欲開一世之蒙
 立心與力量則一但未免亢於剛故至於擊然擊而
 傷蒙是為㓂也為蒙除不善是禦冦也但可禦冦豈
 利為冦盖蒙有真心可順養不可戕賊善教者防患
 禦害皆所以順其本心擊而不為冦以上順下也如
[002-13b]
 此必无行不順如三者下亦順上也此為上下順擊
 是擊醒之如孟子于樂克教中之變法也
 總 人有生来氣質就是桎梏習染又是桎梏惟學
 則氣不能拘物不能蔽儀型正人學先覺也所以脱
 桎梏蒙以養正法正人養蒙第一義也人渉世後情
 欲是冦名利是冦到底不可不防利禦冦養蒙究
 竟義也四柔為蒙其位各異初在下只貴取法乎剛
 中即養之正也三不順反而順二何不可取之有原/在
[002-14a]
 包/中則雖乗二亦必下順乃為得師四曰逺實繫辭曰
 逺近相取雖逺而能取乎二亦何吝之有五以中應
 二故直曰順以巽可見蒙之所貴者順而已故要終
 言上下順也本義三爻順/改慎不必
 人人聖基只此孩提一念從此萌動曰發就此涵養
 曰包不取所以防外見困學所以破愚柔必不得已
 後設擊之一法蒙養无遺教矣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渉大川需待/也
[002-14b]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徤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
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

 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蒙以養正需之所養
 正是養此聖基蒙坎在下山下有險人本来之心體
 這心體不從天理上涵濡如何得出險需之所養正
 從此心養人一日不養不可以生故需為飲食之道
 吾人莫危於此心亦莫㣲於此心坎上乾下此心以
[002-15a]
 乾天為主心方得其為心有孚坎中一陽與乾孚孚
 則心與理合而為一矣故光而亨而貞而吉又利渉
 大川生人之養孰大於此人生渉世有順有逆有常
 有暫於心體上无不是險富貴有富貴之險貧賤有
 貧賤之險夷狄患難固是險安常處順尤是險人正
 要在險處養不歴得險天理如何得熟不得天理為
 主險如何得不陷故彖曰需須也乾須坎坎須乾相
 須為養也又曰險在前時時有險在前也不知險則
[002-15b]
 為險所陷知險則險不能為陷乾易知險故能險在
 前也乾在内險在前則隨所渉之險盡從乾天中透
 出險境俱是天理流行皆成坦途何陷之有故其義
 不困窮矣在前二/字可玩如此心纔證得天理人人有心天
 之理是心之本位到得剛徤不陷心即理理即心適
 得其位而成孚故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以
 此往往无不利險都是日用飲食曰有功也
 需養也需須也需不進也凡三解惟相須乃所以成
[002-16a]
 養惟從容乃可以相須總之所以成其養毎卦有幾/義俱要通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水在下有險上於天則雲矣雲上於天何險之有人
 心不合天理則險上於天則皆成妙用何險之有雲
 皆太虚中之變化也人心皆天理中之流行也如此
 終日之飲食方得為知味飲食所渉之境遇皆宴樂
 安居故曰以飲食宴樂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未近于險/之象也象曰需于郊不犯
[002-16b]
難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沙則近/于險矣象曰需于沙衍在中
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九三需于泥致冦至泥將陷/于險矣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自
我致冦敬慎不敗也
 郊取曠逺需郊者置身於可進可退之地是全身逺
 害學問這无他疑難只要安常處易不犯險難故曰
 未失常也此是能見險于逺不以逺慮遺近憂者也
[002-17a]
 二得中不求逺險初/亦不犯險三/却自有个置身於
 无害之道取象于沙沙是在水而水不濡能使水流
 行而无礙者象曰衍在中衍字更妙衍之路路皆通
 君子得理之中真是用之境境皆通此需沙之妙也
 三近坎取象于泥有不避艱險不辭汚濁之義此臨
 難不苟免學問也又曰致冦至致冦之事更不易言
 古兩軍相遇必用勇將致師勝敗之機全㸔致師力
 量必如孔子之磨不磷湼不緇方可以致師可以需
[002-17b]
 泥矣涵養到此等處歴得過是全副本領故於乾終
 爻言之象曰敬慎不敗正見非此必致敗甚嚴之也
 解之三爻象曰致戎/戎與冦其義有辨在外言相去不逺
 人不能處險只為先不知有常道在知得常道險不
 過境何足患只依常道去自有坦途故初要不失常
 人既臨患難不得不犯難而行但須先有个必不陷
 之道方可以身試故有致冦之説不是養得十分勇
 氣何能當事勇决若此然曰敬慎則原非輕試也
[002-18a]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穴者險陷之所四交坎體入/乎險矣故為需于血之象象曰
需于血順以聴也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終吉象曰不速
之客来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當都浪反後/同作平聲是
 四則入險矣内三爻見險猶是境上涵養到得在險
 中實實身受要在血脉内下工夫討調理絲絲線線
 都是自家身子内事故象需於血其需之道只有个
[002-18b]
 順以聽聽者聽於天理也又曰出自穴者惟四己在
 險中所以必須能出凡險原不足陷人只怕人自穴
 于險中即如坎/之窞如孟子所云安其危而利其菑虎險
 而不為險所穴是則出之道也亦只是/順聽五則正位乎
 天位者稱需于酒食是醉以酒飽以徳者也養道以
 五而成上六亦險體曰入于穴四要出矣何以又要
 入盖若求去險以為出終无出法就險中不陷于險
 方是真出上之入穴所謂穴不能囿以入為出者也
[002-19a]
 入穴則无心於去患必有自致之吉機有不速之客
 来也但敬之則終吉矣上柔體下乾三陽上行有客
 三人之象人能安于險則天理之妙隨處發現不待
 邀求而吉自至惟吾所遇是不速之客也四居險之
 下則言出上居險之上則言入一出一入皆為妙境
 入而不出出而不入險而險者也入而出出而入則
 險非險也皆乾易之坦途矣彖言不陷正與出入之
 義互發
[002-19b]
 象曰不當位者何入穴之力量比出穴更大是視險
 如夷无入不自得境位也然視五之酒食天下則為
 不同以位非五位也然于剛徤不陷之義已是一毫
 无欠故曰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總 内三爻以險在前為義外三爻以能不陷為義
 初有恒二有衍三敬慎四順聴一步一步養去方有
 酒食可需養道豈可不從客以待乎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訟爭/辨也
[002-20a]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徤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来而
得中也終㓙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
大川入於淵也
 訟爭辨也只是个爭字之義看做好/字面堯説丹朱曰嚚
 訟孔子有云内自訟俱是從心上爭辨是非不可便
 認作訐訟之訟序曰飲食必有訟禮始諸飲食故汙
 樽抔飲相親相悦必以飲食為揖讓相咈相忤必於
 飲食起攘奪人情大抵然今騐之孩提赤子其嬉怒
[002-20b]
 之情猶為可見故需後有訟需從天理中養心體必
 得心體都是天理流行方成需訟從心體中勘天理
 必得心體盡與天理符合方成訟故屯蒙後即有需
 訟學問大關頭在此
 訟上天下水天一生水原是一氣然一成水水便下
 注天是上運不免相違起来故論人心與天理何曽
 有兩然一落人心便日流日下趨而下甚易挽而上
 甚難與天相違起来只為坎體下注之故所以訟之
[002-21a]
 命義正要在違處争爭者謂天人之界上達下達之
 界於此分不得不爭也若知得這个險一味自反自
 爭爭則始之違者究竟不違這訟便不可少若不知
 這个險聴其相違日違日逺只管與天背馳但見已
 是不見已非其爭也不用於内反用於外究竟爭勝
 爭奪无所不至這訟便不可有故聖人干訟明繫吉
 凶兩路儆省特嚴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正在訟
 卦辨别彖曰上剛下險惟剛在上不下交險在下不
[002-21b]
 上行所以相違然能於險中透徤則乾坎原合這須
 是自訟之功故曰險而徤訟坎中一剛原從乾剛而
 来其相違者陷于兩柔之故即人之落于形氣也若
 從這剛中論何嘗有二體自然有孚所以人心與天
 理自然信得真合得真要他孚而不違只在知窒損/窒
 欲之/窒只在知惕窒者從坎上用力也心/體惕者從乾上
 着功也天/理中者心體與天理一線不差處也故窒惕
 而中則吉剛来而得中也若任從這一㸃違端日流
[002-22a]
 日長不審剛中只任/氣質便必至違與天理相逺之極便成了个訟
 局如何挽囘得故曰終凶訟不可成也尚書怙終即
 此終字盖差錯之端一不辨究竟到大相背謬不至
 遂非怙惡不止矣天地間只有一个中正之理便是
 天命便是大人行事能見得个中正在何至有違行
 故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渉大川言不可冒險而前也需之險在外故利
 涉大川可以向前出險訟之險在内豈可冒險而行
[002-22b]
 故不利於渉須還從自心中求出險象曰入於淵正
 從内心徹底去此險也入淵恐陷/其説膚淺入淵有妙義論人
 心之險不知而冒涉有无限風波不可測識最易陷
 最易溺者此險天下之大川也若知其險而自求有
 无限義理不勝自得其極深沈極空洞者此險也吾
 心之淵淵也乾曰/在淵淵是自家心體要自家能入入淵
 方探得靜深之本則自有時出之妙更何險可言若
 不能入只管泛泛涉去大川如何涉得過所以不利
[002-23a]
 涉而當入也入淵入穴同一義能入淵則淵即天天
 即淵淵坎也/天乾也必无天水違行之端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違行二字特/筆要另看
 違行二字把天人界劃然分開来謀始正從違之起
 頭處下挽囘之力也虞廷惟危惟微惟精惟一之語
 正是訟學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
也雖小有言其辨明也
[002-23b]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无眚象曰不克訟
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掇自取也象三百/户兩柔爻
 初爻正是天水違行之始訟之端皆起于此能辨不
 能辨正分于此九二中能以剛中正初之違者故不
 克訟九四乾體應初能以天理克初之違者故不克
 訟不克訟訟心難抑易熾曰不克用幾許窒惕氣力
 味語意如曰克不訟然
 訟最怕成成于永乆所以從初説不永所事這須是
[002-24a]
 小處就辨起小有言就辨其不可叫做其辨明
 二剛来得中二能險中透徤便不成訟曰不克訟歸
 者歸于天理也乾五中/正之理逋者出于險局也坎爻上/下兩柔
 而逋自歸於正理跳出險機如此方不克訟故能化
 一邑之人皆息險而无訟三百户无眚也眚是小誤
 書經云/眚災眚且无必不至于怙終可知矣象曰竄者舜
 竄三苗是移置地方改文亦/曰㸃竄把這須險穴盡情改換
 歸于天理謂之竄不是這竄必至自下訟上自取其
[002-24b]
 患矣何為下訟上凡理能勝我者其所處在上理屈
 于人者其所處在下訟者正是不服在下要爭勝為
 上豈知患害立至所謂掇也知得下不可與上爭則
 惟有歸逋一着卒之化一邑為无眚不克訟豈不貴
 乎
六三食舊徳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象曰食舊徳從
上吉也食猶食邑之食六三隂柔非能吉/訟者故守舊居正則雖危而終
 三與初同為柔險然初在下而下注三則在上而上
[002-25a]
 從合四五撰巽是三以柔順從上者也三之才非二
 四雖未能不克訟却能以柔順自安謂之食舊徳舊
 徳謂本分中素有之徳循理守已只於本分中生活
 三之得吉能安意從上也人之好勝好爭皆起不安
 常分一念安于從上則是非可否惟上之聴何至違
 而成訟此為貞此所以厲終吉若出而從王事則不
 敢自主其成就是從上之道盖為臣任事難於一味
 自守故申此義无成正是守分也坤曰地道无成/訟三即坤之三
[002-25b]
 之妙全在一從從與違行正相反食舊徳即/吃虧二字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
失也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
九五訟元吉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終訟无理而或取勝/然其所得終必失之
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四乾體初或有違乎四四即能正乎初何至有訟故
 亦稱不克訟反初之違而復還天理是在乎四故曰
[002-26a]
 復即命命五中正之天命也改初之違而歸於一正
 亦在乎四故曰渝安貞命指理言曰復/貞指事言曰渝如此方无違
 行之失象曰不失也二之力在一歸四之力在一復
 九五中正其訟也以至當天理照本来真心正剛中/之相應
 也/
 時時内自訟正是聖人盡心至命心與天一歩不違
 工夫所以元吉上九過剛不中處訟之終有成訟之
 象以其居高應柔有訟勝之象訟而勝即或錫之鞶
[002-26b]
 帶能束服人而不敢爭然能服其外不能服其心安
 得有敬畏之心終朝而三褫之矣褫徹去也
 按本義訟而能勝之故有錫命受服之象大意因訟
 得利皆是必失之道故以三褫示警此亦至理但鞶
 帶以皮為之禮記男/鞶革所以束下體未見為命服也且
 訟而强束縳人者恒有訟而獲賜於上者不恒有故
 從服人之説
 總 處訟善道二以徳自勝四以理剋制初能識微
[002-27a]
 于事先三能自屈於當局五盡歸中正故稱元吉元
 吉第一義也工夫豫于平時若不克訟之義則人人
 所宜置力亦臨事當機之要訣也
師貞丈人吉无咎卦惟九二一陽居下卦之中為將之/象上下五隂順而從之為衆之象九
二以剛居下而用事六五以柔居上而任之為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卦之名曰師丈人長老之稱
彖曰師衆也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
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以謂能左/右之也應
謂六五/應之
[002-27b]
 需訟心體從乾上摩盪過師比心體從坤上摩盪過
 從乾上摩盪只透得乾始知體從坤上摩盪方透得
 坤能行事師之險在内正要從千險萬險中透出坤
 順故夫子雜卦于乾坤之後首列之以比樂師憂然
 不有先天下之憂何以有後天下之樂故序卦師先
 于比正是從前下手憂危剋戰治心最切工夫也師
 者衆之死生國之存亡係焉故行師者戰戰兢兢无
 一時不險无一念不險掺心之法能時時念念常知
[002-28a]
 此險真見得一或不慎便是死生存亡關係知此可
 與言師矣師道无過一正師以正動乃為王者之師
 故曰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已也以師之正正天下
 之不正者便是王道然必先于自正能使一軍同以
 正天下為心方是能以衆正也丈人云者即爻中所
 稱長子以二撰震故也坎中一陽即/震初一陽震為長男元善
 之長是天地之仁徳也行師天下之至險惟有以仁
 徳行之殺道盡是生道如此天下豈有不順從者所
[002-28b]
 謂行險而順丈人正神武不殺之仁將也所以正衆
 者在此正天下者在此盖師以戢暴禁亂安民和衆
 故非仁人不可以言師
 師之所加不但被師者受荼毒即行師者勞民傷財
 亦極受毒然不是這一畨毒不足以勘暴亂定民生
 成正邦之功也人心難正不是一畨毒亦不能尅治
 以收清明寧一之功故非毒天下而民從之何得吉
 又无咎
[002-29a]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衆
 地中有水險藏于順也容民之中而畜衆焉兵藏於
 民也險王公之所以守國惟民中藏兵可以潜消天
 下之邪心而无敢不一於正天下之至險在焉先王
 養兵之法如此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否臧謂/不善也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

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
[002-29b]
也王三錫命懐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尸凶象曰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初在下從主帥初之律也故從律則臧失律則否臧
 其律謂何不殺二之律也二曰在師中真能以衆正
 方稱得在師中在字重看左/傳不在軍事孟子曰無敵于天下者
 天吏也為將之道一行一止都奉天為生殺方是師
 中之道如此方承得天寵而受王三錫之命矣小象/承天
 寵句起/下文語盖主將事事奉行天道則事事皆生天下之
[002-30a]
 道萬邦自然歸心故曰懐萬邦也二為主師則三四
 皆偏禆矣三乗二有輿尸之象輿尸謂參輿中之事
 如二主仁三則主殺豈能使長子成師中之功故必
 凶而謂之大无功也
六四師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敵/加
于己不得已而應之故為/田有禽之象言語辭也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
子輿尸使不當也
[002-30b]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論功行賞/之時也象曰大
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四順體左次者聴命於主將之義也此禆將之常道
 故曰未失常軍事尚右故左次即次之次/非必退舍順帥之象
 亦尚仁之象左仁也/右義也五命將者也田有禽妨民者也
 故利執言聲罪致討也惟命將也原為去亂以仁民
 故使將也必且任仁而黜暴中行長子所以可使輿
 尸弟子所以不當使上六則師之成功惟其有承天
[002-31a]
 之仁將所以致有受命之大君故稱有命若小人一
 用則違天逆命所以必不可用為必亂邦也
 小人勿用小人未嘗无功只以殺為功與仁人之功
 正相反故其害必亂邦與懐萬邦亦正相反師中之
 小人即理中之欲念弟子必不可輿尸欲念豈得使
 勝理知此方可以承天而有命
 總 何謂師貞則仁而已矣士卒之律律此也故失
 律謂之不臧王之所寵寵此也故錫命謂之承天懐
[002-31b]
 柔萬國之上公即不殺為威之仁將五云田有禽有
 殘吾民之禽獸則執言以討之討其害仁者也上云
 以正功有以衆正之功臣則開國以賞之賞其行仁
 者也故將有五徳首曰仁為將且然况大君乎震生
 元善也為人心真主宰舍此无可憂者矣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昝不寧方来後夫凶比親輔也以/一人而撫萬
邦以四海而/仰一人之象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
[002-32a]
中也不寧方来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乾坤既列凡叙六坎以人生坎險難平之故自屯蒙
 需訟而至于師曰行險而順已從師憂中百般防攝
 過来至此險者已出而不見其險矣故聖人于比獨
 不言險字盖師之險在内内而克盡其憂危比之險
 在外則外險自得其通達比所以樂雜卦/比樂從兢業中
 透出心體達之无不遍滿能通天下為一心故樂也
 心體到比纔得乎心之正位滿得心之分量九五剛
[002-32b]
 中全是乾五飛龍體叚所謂百體皆從此剛也所謂
 萬物皆覩此剛也故比自吉其所以吉以衆隂輔一
 陽无不順從于下也卦徳莫吉於一陽為主有一君
 統衆民之象惟比以一陽居九五言其徳徳則居乎
 天位言其位位乃位乎天徳真是大君建極之象故
 特稱原筮原者萬化一原之原筮者千變萬化推衍
 不窮之道比五剛中真能執一以御萬居中以定四
 方萬事萬化无不於此出謂之原筮也以其徳之可
[002-33a]
 大曰元以其徳之可乆曰永以其可大可乆而又无
 不正曰元永貞五字皆/賛辭元永貞是與天地合其徳也
 元乾道永/貞坤道以此其徳自无一人不順從矣不寧方来
 者下之人内外逺近不同同一心以歸往内而近者
 不敢自安于内且近外而逺者不敢自阻於外且逺
 方方而来上下順也又有後夫凶只因上六一爻乗
 五有不順之象以其在上之人也稱夫以其過于五
 也稱後夫盖比之貴惟在徳徳之貴惟在剛中今上
[002-33b]
 六既无其徳又非其位全是過中失正何以成比故
 曰其道窮言不能比五又不能為下所比也即如堯
 舜之德一當倦勤尚且擇賢禪位正為中不可過也
 上六之无所/終即此義比无上比下下比上兩義凡位在下者
 自比上位在上者自比下相須成比只一个道理本/義
 分屬/未妥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地五方異氣高下燥濕之不同血脉則流貫而通于
[002-34a]
 一水是也故地上有水比象萬國之民氣稟習俗之
 不同其血脉亦流貫而通于一心是也故建萬國親
 諸侯欲使上下之心常得流通如地上之水也天子
 得諸侯心與民通坎象民得諸侯心與天子通坤象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来有他吉象曰比之
初六有他吉也
 比輔也下順從也其所以能使之順從者全以歸往
 之徳在五初在下其去五最逺通之不易然初為坤
[002-34b]
 順首爻初若不從何由成比故惟一心向往以孚元
 永貞之徳方得比于五而无咎也又曰有孚盈缶者
 初雖與五不相當却與四正相應初六孚五之誠積
 之滿而得比於四則合于五矣缶土器坤象盈缶取
 其透過坤之三爻而及于四也又曰終来者六四上
 六同為坎體初之孚既盈于四而四来則上六亦孚
 而終来合全卦成比有他吉也有他者猶云意外初
 原始要比之成必于初乎始故爻辭先及終吉焉
[002-35a]
 以心體言之從初要信得中體真是為有孚然必從
 一事孚積而至于事事孚方是盈缶如此心體到底
 相安曰終来縱有意外疑難亦无他害有他吉也以
 王道言之初是下位逺臣四是公卿近地初之比須
 是一片誠心充積之盛通於王之近臣則亦通於王
 而成大順矣如此天下豈復更有不從王者是皆初
 之誠意感孚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002-35b]
六三比之匪人隂柔不中正/承乘應皆隂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四外比之貞吉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二以應五稱内比三以應上為比匪人四以近五反
 稱外比何謂内比觀小象曰不自失則所云内者一
 心以向上只是内自盡其心也何謂外比觀小象曰
 比于賢則所云外者合衆心之順以歸五所以謂之
 以從上也以者能/左右之二如天子心腹臣四乃公侯之位
 能聨逺近内外以從五故有此象曰比于賢能順五
[002-36a]
 者即賢也二之内比非无外聨衆人之心四之外比
 非无自盡其誠之意因位而分言之互觀則同一比
 之善道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象曰顯比之
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故為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之象盖雖私屬亦喻上意不相
警備以求/必得也
 隂之比陽逺近内外不同若五之比下何分内外何
[002-36b]
 分逺近中正而天下歸蕩蕩平平顯用其道天下共
 由人人得而比之曰顯比王用三驅下則正舉王者
 田獵一事以明顯比之象三驅之禮從王者行則為
 順而取之背王者行則為逆而舍之是王者明明白
 白與人一條大明之路人人可由但人自不肯由如
 前禽之失是也失謂失其正路邑人不誡王者此心
 人人共曉故王者所取人皆取之王者所舍人皆舍
 之不求其必得也此句又極狀王道之顯而共由如
[002-37a]
 此
 朱子曰田獵之禮置旃以為門獵者自門驅而入禽
 獸向我而出者免被驅而入者皆獲 按如此舍者
 生獲者死矣盖獲者獲以供祭祀享賔客充君庖也
 用莫大焉此為盡物之性惟君之獲士亦然羅而致
 之生之用也死之用也期无見棄焉則皆吉矣孫聞/斯説
 又説細察田獵之禮當以向王者而来為順取者為/使之去而得生也以背王者而入為逆舍者舍其生
 也故失者為前禽而邑人不誡亦/曰不求必得也此論亦有理存之
[002-37b]
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上于位則已亢于徳則過中必不能為天下首出者
 也以此為比究竟何終此必凶之道曰无所終也如
 觀之上九方是有終也
 總 欲識心體之廣大只觀一比五爻
 師内坎一段戰兢恐懼之心不可不在内比外坎一
 段流通公溥之心不可不在外皆在坤順中置力
小畜亨宻雲不雨自我西郊畜未極而施未行故有宻/雲不雨自我西郊之象
[002-38a]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上下謂/五陽健而巽
剛中而志行乃亨宻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
本義畜止之説切于大畜不切于小畜/聞斯説柔得位而上宜句下應之另句 孫/
 小畜履二女與乾摩盪柔道之用與三男之用絶不
 同如震之動坎之陷艮之止皆以一剛為君故爻専
 以剛為主如巽之入兊之説雖以一柔為用然須以
 中爻之剛為主柔而得乎剛中則巽所當巽説所當
 説柔道之用无非所以從剛若不得剛中則所巽所
[002-38b]
 説便易有弊故小畜四履三兩柔爻通卦之主而皆
 无吉詞以柔不能主剛也此易之大㫖
 小畜以柔小畜乾是從細微處涵養天徳曰小畜大
 畜以艮剛畜乾是大涵養曰大畜盖乾只是一个天
 徳无可分大小然其用功却不同必從細微精宻處
 一一透過方可尋歸根詣極而成大涵養故小畜之
 功在大畜前天下萬理紛紜皆是天徳散見无一處
 不貫通无一處不脗合纔得天理流行故必如風之
[002-39a]
 行天无所不入无所不到纔成得畜畜云小乃以一
 貫萬功夫所謂一本而萬殊大畜則所謂萬殊而一
 本交相為養者也小畜一柔乃得位之柔乃上下皆
 應之柔以其居四而巽五剛中謂之得位居當巽之
 地也惟有此柔内外相通本末相通巨細相通上下
 應也以健而巽所巽者又剛中何畜不成故曰剛中
 而志行乃亨亨曰乃見非剛中不足以行不足以亨
 也
[002-39b]
 宻雲不雨二句則發明畜之義必積乆而盛然後有
 流行之妙故積之貴不已也乾是老陽巽是長女少
 隂以隂畜陽必畜乆而隂陽相和方成妙用故以雲
 之積盛而雨為象雲必積而宻宻則自然雨未宻而
 雨雨必不霈故須宻之又宻只管積而不已曰尚往
 也又曰自我西郊乾在西北巽在東南以巽来畜乾
 是雲在西郊也這只是隂来感陽必雲之宻自西北
 而滿于東南則陽亦應隂相和而雨矣此時尚未故
[002-40a]
 曰施未行直至上九則滿東南矣故爻曰既雨云
 程傳云東風多雨西風多不雨今騐之東南風必在
 雨前西北風必在雨後雨之施行正在二氣感應和
 合時東南風多雨必積得多西北風早雨必止得早
 小畜取象正在積時恰好宻雲尚在西也自我西郊/往西去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徳
 風行天上巽風所到皆天之生氣所到所以發育萬
 物成天道之精華君子巽徳所通皆乾剛之徳所通
[002-40b]
 所以兼備衆美成文徳之精華懿美之至也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九二牽復吉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輿説輻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程/子
曰説輻反目/三自為也
 畜之名小以六四一柔然以剛而用此一柔則皆畜
 也如主六四以為畜則柔要成弊大凡學問能巽志
 以入何處不可取益然或逐流忘源徇末遺本未免
[002-41a]
 都做了弊病必須仍以九五剛中為主方合得乾来
 此小畜之精義
 初九是畜之始又是乾體與四柔正應不患不能用
 四為畜只是先要識本領天理乾/是本本立然後可
 以博取所以貴復復者自復于道自家道理一復乃
 知散殊道理一一皆吾故有巽之所入皆畜乾也此
 畜第一要義故咎自无而又吉也无咎只是補過/何咎則咎自无
 二稍與四不相當然却得中雖不如初之自復却也
[002-41b]
 可以牽而復牽復便未免要借巽之力牽巽䋲/之象因其
 得中所以轉得快醒得早一巽便知復歸天徳亦如
 初之能復於道曰亦不自失也兩自字同可味初復
 顔子之克復與博約也牽復子貢之繇多學而一貫
 也九三剛過而&KR0997矣與四柔不能相取有以乾徳自
 用不能巽畜之象殊不知非巽乾終不可行也故謂
 之説輻乾車也巽輻也三十輻共一轂分之則各一
 輻於車何用合之則一輪車不得不可行散殊之理
[002-42a]
 亦然有乾无巽是車而自說其輻也不惟不得其用
 必至於僨車矣又如夫婦然夫而能用婦則婦夫之
 助也婦可廢乎惟夫不能用婦則婦有反目視夫以
 傷其夫者矣此其失在夫不在妻所以致此故曰不
 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徳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象曰
[002-42b]
既雨既處徳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四五有孚皆孚於乾三爻也剛柔相孚健巽相孚到
 有孚是學問最妙境界四五雖同體却要知得四是
 血血隂氣人身不可一日无然只活得形骸血氣中
 還有主乎血氣者天性乾/是也故須血去惕出方得
 无咎惕乾之惕惕出血氣透出天性也要去這血合
 五之剛便不成血故曰上合志也到得五中乾巽合
 一剛相/合天徳便是衆理衆理亦是天徳融通浃洽故
[002-43a]
 曰有孚攣如若膠結而不可解然時習而/悦光景如此五之
 富通上下俱成富无不成畜以其鄰也上九巽徳於
 此極畜道於此成矣西郊宻雲於此雨矣正室夫婦
 於此處矣車不脫輻積而載載皆徳矣婦道之克盡
 可謂能貞矣可謂能危矣如此女道巽/克配乾道是
 月而幾望也然其道只是个順只是个從剛究竟婦
 要知有个夫在月要知有个日在若認這女道就是
 男道一路只管前行此為君子征凶何也為其隂而
[002-43b]
 疑陽也坤上隂疑於陽嫌於无陽就是這疑字學問
 中小畜功夫真是㑹萬歸一由博反約必不可少然
 到底要忘這博化這多故曰君子多乎哉又曰吾何
 執正怕犯了君子征㓙之病如大畜上九則曰何天
 之衢道大行也此則君子征吉之路也二卦互相發
 其㫖精矣
 易先小畜于大畜謂通小而後成大也若執小為得
 便都成意見私心皆血氣也血之取象於人身最切
[002-44a]
 血纔有餘不足都是病坤要戰血需要養血小畜要
 去血都治這血病後渙卦渙其血象曰逺害也血字
 之義益分明 學問凝滯處一㑹到本源處便不是
 血都是惕血去惕出曽无兩件
 總 小畜先取象雨即乾中雲行雨施之雨又取象
 輻取象夫妻取象血取象月曲盡隂陽相胥之義而
 尊卑之分截然 輹在車之中詳大/畜以不動宰輻之
 動故以象大畜輻在車之下以善動運輹之動故以
[002-44b]
 象小畜大小相資為用
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説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剛中正三/句釋亨字
 序卦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小畜乾在内履乾
 在外有巽徳以畜此乾則條條理理一一可措之踐
 履間故履者禮也
 天理人所本来具足若不見之躬行實踐終非我有
[002-45a]
 履是步步實踐功夫然要履得這禮須是有一段中
 心樂循天理意思故説在内乾在外方可言履盖天
 理至剛極是尊嚴直截必以柔道履這剛方得委委
 曲曲從容和婉而中乎天理之自然故履之為義以
 柔履剛之謂也只是這履甚非容易一毫差失不得
 履之至尊貴却至可畏至威嚴却至可危无異履虎
 尾然若履之道少未盡善傷害立至未有不為虎所
 咥者其難履如此如何是善履若所云可畏可危者
[002-45b]
 是天秩天序之當然這禮便不妨人底若可畏可危
 者不合于天秩天序之當然這禮便要妨人底所以
 要履又要他不咥人若論天理自然何至難履若此
 雖在以柔履之柔道上却易有病其所為柔説者説
 而得中則自心即是天理應乎乾之説也如説而不
 得中則心之所説未必天理之當然不能應乾之説
 也故彖曰説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要看是/以二字
 其得亨如何九二九五本以剛中相應惟其説諸心
[002-46a]
 者剛中之説則其見諸作用者皆剛中正之禮以此
 履尊居正所行者必中節之禮非和而不知節之禮
 何疚之有以此為履正是禮而和用先王之道以斯
 為美小大由之者也豈不光且明乎疚字正在説之
 中不中處㸔光明則乾之大明所以亨
 小畜曰剛中志行明指巽五言履曰應乎乾即繼之
 曰剛中正則知所以應五者全在兌二之剛中可知
 然不曰説應健而曰應乎乾健以徳言不可見履實
[002-46b]
 實見諸行事曰乾所謂天則是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程傳曰上下/之分明然後
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上天下澤截然定分不可踰越君子於定分一毫无
 越思必在上者克盡得天在上之道在下者克盡得
 澤在下之分上下必不可紊實見諸行事方成得履
 上下之辨正要在履上辨用一片精細心思去辨乃
 君子之用柔辨定而志定是君子之履剛
[002-47a]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曰幽人貞言中不自亂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象
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
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履之三即小畜之四皆卦主也柔而不可用所以咥
 人之凶繫于三是柔之病也只用剛中所以從二之
 剛方救得此病故小象曰志剛與畜之四曰上合志
[002-47b]
 兩志字正一般
 初九説个素字見得人脚下自有一條潔潔浄浄本
 分内天理措足可樂只是人不肯依着行行須是出
 於中心之願中庸素位/願外之願故象謂之獨行願九二説个
 坦字見得人脚下自有一條寛寛平平天理内道路
 舉步至安只怕人不能安静去行行須是有不逐世
 味幽閑貞静心腸故又説幽人貞吉夫必幽人之貞
 而得吉乃知于世情少有一毫熱閙心必不能履坦
[002-48a]
 坦之道也人當此境最易亂故曰中不自亂也六三
 是个柔體於天理上見得不全便是眇之不足以明
 他却自以為能視行不能中便是跛之不足以行他
 却自以為能履如此去必要認錯了非禮之禮誤己
 誤人如何无妨害所以咥人凶畢竟辨一片剛説之
 心只照天理中正處説而應之方可无此病故云武
 人為于大君為于大君効命於君也如舊説于/字无用大君
 指九五中正而履帝位者取武人貴専一也巽卦利/武人亦
[002-48b]
 如/此只要一心從剛故曰志剛也
 邵子曰五伯者借虚名以爭實利者也帝不足則王
 王不足則伯伯又不足則夷狄矣若然則五伯不謂
 无功於中國語其王則未也過夷狄則逺矣猶能維
 持二十四君王室不絶如綫夷狄不敢屠害中原者
 猶五伯借名之力也所以聖人有言曰眇能視跛能
 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其斯之謂歟按邵/子説
 此爻精矣桓丈之所嚴者天澤也而非中非剛故雖/視亦眇雖履亦跛未免咥人何者履者禮也正誼而
[002-49a]
 不謀利明道而不計功盡去名利兩見所謂幽人之/貞若假之而已借虚名争實利豈禮也哉所以凶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貞厲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四乾體愬愬乾之惕也四雖剛不得中以敬謹勝所
 以履虎尾而得終吉禮主於敬敬則无不可行象故
 曰志行五曰夬履澤上于天為夬其彖云夬決也健
 而説決而和決則極分極明和則一一自然天理今
[002-49b]
 履五剛中正應説之中至分明中却一毫天則不差
 所謂履和而至五之履也曰夬履如此而嚴之以貞
 又加之以厲只有和之美更无説之病履帝位而不
 疚者非此履乎故見其位正當上九履之已成特以
 反觀考騐結之考祥云者吉事有祥非中非正安得
 有祥考祥考中徳也視履考祥則目常顧步其旋則
 要終步步返照本心此君子一步不放學問故履道
 以此為完局焉
[002-50a]
 總 人脚下一離了素一離了中便都是咥人之履
 愬愬恐懼者此也貞厲防危者此也直到其旋一一
 反諸心而无不適惬方得了手方稱元吉履徳之基
 也豈易言哉
 小畜初與四應曰復自道從頭反復起所畜者无非
 天矣履上與三應曰其旋到底常反觀所履者无非
 天矣義互相發總要完此乾徳
 履履剛也履天理也聖人嚴此履於上下名分至擬
[002-50b]
 之以履虎尾不咥人其戰兢惕厲之小心有不可勝
 言者矣只想履虎尾時脚下/輕重敢一毫自由否
泰小往大来吉亨泰通也正/月之卦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
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隂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
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易三十六宫分而六之每六宫當一爻乾坤至履凡
 六宫一爻已盡泰否又以乾坤始焉泰否兩/卦合説
[002-51a]
 否泰反其類謂之泰是極安極治極明盛天地間極
 好氣象謂之否是極塞極亂極幽暗天地間極不好
 氣象相去何啻如氷炭之不可同語然同是這乾坤
 乾在内便成泰坤在内便成否所爭只在个一来一
 往之間反覆出入間不容髪所以聖人論泰否正要
 在不定處論於泰曰小往大来於否曰大往小来泰
 之不可為否否之不可為泰此既定之泰否也若論
 往来往者何不可復来来者何不可復往来来往往
[002-51b]
 豈有常局此其間有个主宰而執其樞者有人豈不
 能旋轉乾坤有泰无否故曰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
 地之宜泰運人掺之也非乗龍御天何以語此
 何為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説者曰只以四時㸔春夏
 陽来萬物日生日長一路開通去為泰秋冬隂来萬
 物日消日滅一路閉塞去為否似矣而實非也如此
 説泰否乃一成之定運如兩相對待然不可相无者
 也㸔来泰否是倚㐲之機一正一反然故曰反其類/否乃泰之反
[002-52a]
 泰失而後有否者也夫天地交而成泰天地有一息
 不交者乎不交則天地毁矣是有泰而无否者天地
 之常也有不交其變也春夏發生陽出而隂從之出
 固大来也秋冬収斂陽入而隂從之入亦大来也是
 陽常為主而隂聴命謂之内陽惟夫春夏而寒沍秋
 冬而煦燠陽不為主而隂得凌逼之反小為大然後
 謂之小来是隂不從陽而陽反受制謂之内隂此非
 天地之常也泰是清寧天地否是有病天地天地何
[002-52b]
 以失其常而有病盖造化无心人為天地之心故陽
 當長則有𨗳迎之人事隂當消則有節縮之人事
 譬之一身隂陽者血氣心官常正方得血氣常調惟
 經綸天地燮理隂陽者无其人以致二氣為乖為沴
 顛倒錯亂把个開通世界翻做湮塞世界故于否獨
 曰否之匪人可見天地本是泰所以成否皆人非其
 人之故人之本来俱可以開泰所以致否皆自入於
 匪之故則大来也小来也皆人為之往来也所以説
[002-53a]
 泰否之運无常總繇人造
 天地間生物者只是陽氣陽明君子做了主便日日
 把生道去開通隂塞路天地得其天地萬物得其萬
 物故曰萬物通若隂柔小人做了主便日日把隂道
 去閉殺了開通路天地不成天地萬物失其萬物則
 世界亦非世界故曰天下无邦這通與塞之間只在
 人心一邪正間一念主于陽剛便是内陽内健内君
 子一念主于隂邪便是内隂内柔内小人内者人自
[002-53b]
 内之也即如堯時洪水為灾四㓙在朝丹朱在宫豈
 不是將否消息堯舉舜禹舉九官舉十六族便成宇
 宙泰寧此堯開通之也後世隂陽舛逆日月告凶山
 川不寧以為適當否運㸔来孰非人事上感召而然
 故不患无泰運患无開泰之人有其人泰固常泰否
 亦囘泰夫天地間豈有一世无開泰其人者其内之
 也與外之也則上下交與不交之分耳内則長外則
 消泰否轉移係一念間先天天弗能違者也
[002-54a]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
左右民財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其不及
 不曰陽内而隂外曰内陽而外隂有主其内與外者
 矣不曰天地泰天地否而曰天地交泰天地不交否
 有主其交與不交者矣此其故可思
 天地之道无過一生天地之宜无過一時小人用事
 都弄毁裂經常的事戕賊生理如何財成得天地之
 道都行乖違人物的事顛倒當然如何輔相得天地
[002-54b]
 之宜然則舍下交君子别无財成輔相之法則别无
 交泰之義也責在君故稱后
初九㧞茅茹以其彚句/征吉象曰㧞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象曰包荒
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
福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泰否只是通塞兩路所以初爻皆取象㧞茅孟子曰
[002-55a]
 則茅塞之矣所以茅要㧞又要連茹根/㧞泰茅在外
 世路上茅塞這茅有一根未㧞去終不成全盛之世
 否茅在内是人心上茅塞這茅有一根留得種終是
 否塞機括留得在泰陽剛君子同類在下開闢茅塞
 方是君子通行世路以其彚征之象也何吉如之誅
 鋤外穢正要把全坤在/外開廓清明故曰志在外也主
 持泰運全在九二包荒者全坤都在胞與中是以宇
 宙為一身者也荒者荒逺之義亦草昧之義用馮
[002-55b]
 河是臨深履薄安不忘危意思不遐遺是視逺如邇
 一民不遺意思朋亡者三陽本君子之朋如以陽為
 同類與隂不同有兩様㸔便不是包荒之度所以要
 亡這見合此四者又所尚只是一中五柔中在上二
 得尚中行方與五合而成交如此可以舉全坤盡成
 開泰故曰以光大坤之光大也坤二曰/知光大
 九三是乾之盡坤之交正是平陂往復往来之介然
 隂陽雖有往復氣運之不常也只是以陽道開通隂
[002-56a]
 道則理之一定者也貞也能于往復之際艱以貞之
 自无咎盖隂之来復原不足憂能以陽孚得隂還是
 泰交還是天地通故曰勿恤其孚言不足恤只要孚
 于食有福則泰寧之福可以常亨也食字有味只如/否卦
 六爻處法何憂于隂/之復来故曰勿恤保泰全在往復之際故着際字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隂虚陽實故凡言/不富者皆隂爻也
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002-56b]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象曰城復于隍
其命亂也
 上三爻皆隂只順了陽便是下交其順之從四始翩
 翩順飛貌四順則三隂皆順是四以其鄰同去孚陽
 也順陽者隂之願故不富而可以能左右/之曰以不戒而可
 孚三陽在下以彚上征三隂在上以鄰下孚豈不交
 而成泰象中失實實指/陽只明不富二字之義惟不富
 而能以方見心之同故曰中心願也翩翩順陽雖是/好處然處泰而
[002-57a]
 得意之狀亦/隠然在言外六五尊位必五與二合而成交方是天
 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故取象帝乙歸妹
 歸妹納后也少女為妹中爻撰/震兑却好歸妹卦以比君臣相得如夫
 婦之和天下泰寧之福皆五所造故曰以祉元吉五
 得中能與四同從陽謂之中以行願即四/之願上六則坤
 極于上而必反于下矣城復于隍之象天時人事俱
 過於泰而不可為矣坤衆則亢而失正故戒以勿用
 師非不當用不可用也但于自邑修其告命則可然
[002-57b]
 雖貞而亦吝何也告命於可用之時則治命告命於
 不可用之時則亂命也至城復於隍豈告命可以終
 治故謂之亂也可見聖人制泰全在未然至於勢已
 極必不免於往復盖泰之進只有亂故既濟亦曰初
 吉終亂不有聖人御天妙用與時變化泰未易亨
 也
 總 六爻各一竗用初㧞是開泰手段三包是善保
 泰大力量三艱貞則當機一着所以使泰之不入于
[002-58a]
 否者全在此四五柔爻能享泰寧而已至於上特係
 泰極必否危機儆戒无窮之意盡闡於此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来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来則是天地不交
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隂而外陽
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大義已詳泰卦 健順徳也故泰可言内健外順不
 可以内順外健言否謂之内柔外剛柔主於内剛露
[002-58b]
 於外則剛柔皆失其正矣 曰内隂内小人明乎三
 隂為小人然隂盡得居隂之道小人盡得處小之道
 便都是轉否為泰妙理何為處小之道從大是也所
 以否内三爻聖人言吉不言凶明與以處否之法見
 得挽囘否運不専在君子人皆有其事也若小人而
 從君子則君子之道轉消而長矣
 泰之時非无小人也是難乎其為小人否之時非无
 君子也是難乎其為君子故曰不利君子貞夫持危
[002-59a]
 定傾君子未嘗无其具全身逺害君子未嘗无其哲
 於君子何有不利且君子之貞亦何所不利惟天下
 不得蒙正人之澤天地不得遂生賢之功是天下之
 大不利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徳辟去/聲難不可榮以禄
 天地閉賢人隠到否時君子只有閉藏便是順天地
 之道以其愈收斂愈堅貞寂无聲響曰儉徳避難非
 畏禍也避小人耳本義只訓斂/未盡儉字義
[002-59b]
初六㧞茅茹以其彚貞吉亨象曰㧞茅貞吉志在君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隂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
之吉/道也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言不亂于/小人之羣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茅隂類泰隂在外泰初㧞茅㧞人也否隂在内否初
 㧞茅自㧞也否不曰征而曰貞吉隂不可征從陽則
 其貞也否之隂柔同類在下若不自己剪除了茅塞
[002-60a]
 如何順從得君子從初㧞去病根方纔衆隂從之皆
 正以其彚貞也如此吉而且亨陽為隂之君芟除己
 私順從天理即順君之道故曰志在君君字一君二/民之君五有
 君/象否初之貞即坤道君子之安貞也
 泰二包否二亦包泰之包乾包坤不遺一物不漏一
 處乾包度量也否之包坤自包承受得起含容得下
 坤包能事也曰包承一味以承乾為事包承力量原
 不減于包荒但其事只是順道柔道小道故小人吉
[002-60b]
 若大人處此自有个即否即亨之道大人同在否時
 同行柔順之事然却有个黙黙主宰乾坤事業把个
 否世界自成亨世界豈是隂柔之羣所能希其萬一
 可以同日語故曰不亂羣非但小人不可同君子亦
 未易幾故稱大人六三亦是隂柔却居了高位挽囘
 氣運撑持宇宙如何做得来不免取羞然却要包羞
 有此包之一念方不入媢嫉妬忌侵害君子一路盖
 藏垢納汚揜瑜匿瑕亦是善處否一件事羞字對嫉/字㸔方明
[002-61a]
 忮人之勝己則嫉/恥己之不若為羞以其徳不稱位曰位不當也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命謂/天命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
位正當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内三爻坤道只有一个安順外三爻乾道則有旋轉
 乾坤之任其事業絶不同如當泰運盡處泰的事當
 否運盡處否的事這只説得俟命説不得有命天命
[002-61b]
 原只有泰无所謂否故能于否時囘得氣化仍舊是
 泰運方可言有命有命即孟子所云立命天之命自
 我主之也這纔是統天御天行事否四即泰三泰艱
 貞則平陂往復都不為氣數用故于食有福否有命
 則陂還是平亂還是治氣數聴命于我故疇離祉離
 麗也疇坤象泰初以彚泰四以鄰否初亦以彚皆以
 其同類也到否四有命則不必言以矣合天下无不
 在覆被中陽類固被福隂類亦附陽而同被福故謂
[002-62a]
 之疇離祉九五正位大人大人出世則把一个世界
 自然一日休美一日更无否可言謂之休否一世成
 休美方見大人造福此為大人吉然大人亦无竒法
 只是念念不忘危亂所以國命日固一日自然世道
 日好一日故又繫其亡二語上九則極而必變之時
 傾則把一个乾坤直翻過来故先否後喜休之力極
 其大傾之力極其難休則不必言傾傾則究竟亦休
 然于旋轉否運鼎立乾坤其功則一也休否文王可
[002-62b]
 以當之傾否則武王之事大人否亨孔孟當之
 總 九二隂柔若不得擬以大人不知惟可泰可否
 剛柔无所不宜乃成其為大人否亨之大人即休否
 之大人在下則用柔中在位則用剛中此之謂與天
 地合其徳
 乾坤泰否之分泰否乾坤之合知乾坤六爻作用與
 泰否爻義相通則六十卦皆可類通
 周易像象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