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85 易學變通-元-曾貫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易學變通卷三      元 曾貫 撰
上經三臨至離/

 或問臨之八月有凶是言隂陽消長之勢乃不言于
 一陽之復何也曰復之反對為剥由剥而復也臨之
 反對為觀自臨而觀也故一則言七日來復者以見
 隂之變陽不始于復而始于遯矣一則言八月有凶
[003-1b]
 者以見陽之化隂即其二陽之長而知四隂之將盛
 矣此所謂既知柔又知剛蓋謂是與曰臨者二陽之
 卦而四隂皆不以小人為象何也曰臨觀之義聖人
 之意㣲矣故觀者四隂方長而聖人乃取為觀下之
 義則臨四隂在上而聖人皆取臨下之象所以然者
 聖人之心未嘗棄人于小人之歸也彼臨之四臨于
 剛長之際而有順説之情則是未嘗无好德之心也
 因其好德之心導之于君子之域則小人將勸慕之
[003-2a]
 不暇而暇為善類之梗乎曰上之臨下理之順也下
 之臨上果為順乎曰上臨下者臨民之臨也下臨上
 者凌逼之臨也謂之凌逼者剛長而浸近于隂隂退
 而陽進若偪已之謂也曰剛之臨柔理固為正柔之
 臨剛果何正乎曰柔臨剛者非謂小人而臨君子也
 蓋若下有彊弗友之民而上以柔道化之是即柔臨
 剛之義也曰説而順何以為臨乎曰臨民之道能使
 下説而順豈非臨之善與曰初九九二咸臨之象雖
[003-2b]
 同而其占不同何也曰初九貞吉者利于守也九二
 吉无不利者宜于進也然初之不宜動者以其時雖
 剛長而已則居下未當事任也二之宜于進者位既
 得中而上復有知臨之君虚已而應此所以二爻之
 象雖同而占則異也曰六三甘臨但謂之无攸利而
 不言凶何也曰甘言臨人固无所利然言語樞機改
 之由已也故聖人因其有遷善之機而言也曰至臨
 僅得无咎而敦臨反得吉何也曰臨下之道不能公
[003-3a]
 溥徒于正應相臨情義為至僅可无咎而已若以厚
 道臨民而民德歸厚吉孰大焉
 臨上六敦臨復六五敦復艮上九敦艮三卦皆取敦
 象臨復固以坤厚為敦惟艮山隆于坤地之上亦為
 敦然敦臨敦艮皆吉惟敦復僅可无悔何也蓋敦臨
 者以厚道而臨民敦艮者以厚道而修已則固吉之
 道矣若復之六五雖能敦于復矣然以坤闇之體而
 獨逺于剛明之初九是能不為惡矣未能入于室者
[003-3b]
 也不若六二之休復資于仁以成德乃所謂吉也

 或問諸卦彖傳未有言天地聖人之神道獨于觀言
 之何也曰神本无方非可以象求然天地聖人之為
 觀者其迹也而所以觀者神也因其觀而得其所以
 觀此聖人所以獨于此而著乎神道也曰盥薦之象
 果有取乎曰九五以陽剛中實之孚而巽乎艮之門
 闕宗廟之事也以艮之手而巽以入之盥之象也以
[003-4a]
 孚實之誠而艮以止之不薦之象也此所以顒然可
 仰正指乎陽剛之在上曰有孚顒若乃下觀而化之
 意本義反以為後説何也曰前説則以陽實為孚主
 九五而言也後説以虚中為孚指四隂而言也但前
 説主為觀之義于名卦為切後説主觀光為義乃推
 廣之意也曰觀之諸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五也獨
 六三觀我生而不觀九五何也曰隂爻雖以觀瞻為
 義然其所瞻則有逺近之殊也蓋三非不觀乎五也
[003-4b]
 政以隂體不能逺視前為六四所隔是以不能觀乎
 九五于是自觀其所行而為進退爾曰坤體三爻初
 九則為君子之吝二則為利女之貞六三不言吉凶
 何也曰坤為柔暗不能逺視且觀乃隂長陽消之時
 故聖人㣲致君子之戒至于三則進退不定吉凶未
 決故有象而无占也曰然則彖辭以九五為大觀之
 主而爻辭特言君子无咎何也曰以卦體論之則九
 五固有中正以觀天下之象以爻義推之則九五為
[003-5a]
 隂將剥陽之時也故處此位者惟君子則无咎聖人
 之戒深㦲曰上九之與九五皆謂之君子然一則為
 觀我生一則為觀其生何也曰九五居尊以位而觀
 故觀必以我觀我者由其行義之存于身可以考察
 其臧否也聖人繫辭一字之殊于斯可見
 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二
 爻之辭畧同但上九變我為其本義以為小有主賓
 之異者九五為主上九為賓也蓋九五以位為觀則
[003-5b]
 我者其之主上九以德為觀則其者我之賓但二爻
 俱謂之君子无咎者一則有位之君子一則有德之
 君子君子之道將由觀而剥豈能无咎惟反觀自省
 有為觀之實則无咎矣
噬嗑
 或問噬嗑而有用獄之象何也曰聖人大象言刑獄
 之卦凡五賁豐旅中孚及本卦是也四卦皆以其離
 體而中孚乃離之似體以見聖人用刑非徒欲其明
[003-6a]
 照如火亦使畏刑而不犯者亦如火也噬嗑為用獄
 之初故大象但言明罰勅法而未至于折獄致刑此
 聖人之仁也曰噬嗑以全體言則受噬者在四以六
 爻言則受噬者在初上何也曰論全體則九四乃頥
 中之物而初上乃頥之象也論爻畫則初上无位而
 中四爻有位者也此所謂變動不居者與日中四爻
 皆用刑者也獨五言黄金四言金矢何也曰周禮民
 訟則令具束矢民獄則令入鈞金是六五乃用刑之主
[003-6b]
 惟决獄則親聽之故但言黄金而不及束矢也至于
 九四則為重臣大小皆須親决之故必兼言金矢也
 曰不言于六二何也曰六二乗剛且隂體不足以勝
 用刑之任故噬膚猶不免于滅鼻之傷况乾胏之堅
 乎曰中四爻既為用刑者也則三之所噬者上九四
 之所噬者初九也二五果何所噬乎曰爻以初上為
 受噬則五之所噬者亦以初上為噬矣蓋三四以應
 而噬二五以近而噬但各據其位則所噬之道不同
[003-7a]
 與如初九雖罪薄過小然二以噬膚之道噬之則不
 免于滅鼻之傷四以乾胏之道噬之故能有艱貞之
 吉上九則惡極罪大者也故三以位之不當而噬之
 未免有遇毒之吝五以尊位噬之則有黄金之得矣
 此所以中四爻所噬于初上雖同而四爻之象義則
 不同也
 噬嗑剛柔分節剛柔分二卦雖皆三隂三陽然何獨
 于此二卦言之蓋噬嗑者用獄之卦必以剛柔而分
[003-7b]
 罪惡之輕重節者制數度議德行之卦必以剛柔而
 分内外之節也故噬嗑以震剛離柔而分所噬之道
 則明足以燭姦威足以服衆節以兑柔坎剛而分所
 節之道則兑不至于溢坎不至于潰此二卦所以獨
 𤼵此義
 噬嗑柔得中而上行晉柔進而上行鼎柔進而上行
 大凡卦變柔上則剛下理之必然也今此四卦獨言
 柔進上行而不言剛柔相易何也蓋卦之六位本有
[003-8a]
 貴賤而五之一位又貴中之貴惟陽剛處之則為正
 隂柔處之則非正然易之道又不可局于一而不知
 變故聖人於彖傳𤼵此義者正以四卦皆隂柔進而
 成離體以見柔之居五雖非正位然其德為文明則
 是明君之象矣此所以推其上行之由則既不失乎
 隂柔之本體又喜其進而以中則文明之本體故其
 不言剛者陽剛固不可替于隂柔與
 噬嗑九四得矢解九二得矢二卦取象一以離體互
[003-8b]
 坎一以坎體互離故矢則坎之象黄與金則離之象
 也蓋離有黄離之象而噬嗑六五亦自取得黄金之
 象則金為離象明矣然噬嗑之金矢乃聽訟決獄之
 道而解之黄矢乃自處以中直之道也此二爻所以
 象雖同而義則異與

 或問賁以剛柔相文而成内體離卦乃曰賁无色何
 也曰賁自泰來内體本乾而柔來文之是斵其本然
[003-9a]
 之天也及上九之變為泰則内體復為乾是賁極反
 本反其本然之天也聖人以无色為賁其所感深矣
 曰剛柔交錯非一卦也獨取柔文剛剛文柔而為賁
 何也曰賁之所以為賁者以卦象而言則取山下有
 火之象以卦而言則取離明艮止之義此文王明卦
 係辭之本㫖也曰柔來何以而能文剛剛上何以而
 能文柔乎曰内本乾體因柔來而成離此離以文明
 而賁于内也外本坤體因剛上而成艮此艮亦以光
[003-9b]
 輝而賁于外也内外交賁此所以為文也曰彖傳獨
 取天文人文何也曰離之明也由下而成成則下體
 之人位也故有取人文之象艮之光輝由上而成上
 則外體之天位故有取天文之象也曰卦之取義者
 柔來剛上爾而爻之取義果為相賁之義乎果為自
 賁之義乎曰卦為初九之與六四隂陽各正上下相
 賁故初九則弗乗二之非道之車乃所以為賁德之
 正四則弗從三之不正之婚媾終无失正之尤此則
[003-10a]
 正應之相賁者也二五俱隂不能相賁故三則近比
 于二而有賁濡之説上則窮極反本而有白賁之象
 此雖非正應之賁然剛柔交錯亦不害其為賁之象
 也

 或問剥之隂爻惟初二俱言蔑貞何也曰六爻之中
 言凶者三俱蔑貞也内體三爻惟三无咎者應于陽也
 外體三爻惟五无不利者近于陽也蓋剥之時内小
[003-10b]
 人外君子故六二居内為剥之主初則以朋比之私
 同心剥陽故二爻皆言蔑貞所以為凶也獨六四則
 剥近于膚隂禍已切故不復更言蔑貞而直係之以
 凶也曰三五不言剥牀之象何也曰此聖人之㣲意
 也蓋牀者身之所安指上九也剥之者自下而上指
 羣隂也故三五之不言剥牀者居剥陽之時无剥陽
 之心也曰然則爻之凶者君子之凶乎小人之凶乎
 曰剥而及膚則凶固在于君子然始也蔑貞卒也自
[003-11a]
 剥其廬則亦小人之凶矣果何利㦲

 或問通書云利貞誠之復其與剥復之復同乎曰利
 貞誠之復者由動而靜也七日來復者由靜而動也
 一則自禀受歸藏處説一則自𤼵生萌動處説所指
 不同也曰復言亨不言元何也曰以其陽之㣲也曰
 陽之㣲而言朋來何也曰此聖人欣幸之意也蓋于
 來復之日而知有㧞茅之漸無非善善長之義也曰
[003-11b]
 復其見天地之心其與利貞者性情同乎曰不同也
 一則自其凝定而見性情之實乃歸根復命之日也
 一則自其來復而見生物之端乃貞下起元之日也
 蓋性情者指一理之實而言一物各具之太極也心
 者自一起之端而言乃太極動而生陽之機也曰一
 陽所復而謂之出入何也曰天地生物機出機入無
 非陽氣之所為也故自復而姤謂之出自姤而復謂
 之入亘古今而无窮也今也于其來復之初而冀其
[003-12a]
 由出而入無有害之者聖人扶陽之意何如也曰然
 則象取至日閉闗是未可有行也彖言利有攸徃何
 也曰彖之所取自其剛長之勢言也象之所取自其
 剛長之時言也曰復言天地之心大壯言天地之情
 何也曰主于内者心也𤼵于外者情也故復之陽主
 于内而見𤼵動之端非心乎壯之陽見于外而有正
 大之象非情乎曰乾言性情而不言心復言心而不
 言性情又何也曰以體用言之則乾兼體用之全而復
[003-12b]
 則用之初也以動靜言之則乾該動靜之理而復則
 動之端也故乾則自元而貞一氣之體統也復則由
 貞而元一氣之權輿也此乾之所以統天而无不包
 而復之所以小而辨于物也與曰六爻俱以人事言
 而不以陽氣之消息言何也曰以陽言則一陽來復
 有吉而无凶有亨通而无悔吝以爻位言則吉凶雜
 見由人事之不齊故也曰六五謂之敦復何也曰敦
 之為言既復而能敦厚于善道也彼三之頻復正以
[003-13a]
 不能敦故厲若五之躬自厚宜能自考以成其徳也
无妄
大畜
 或問小畜之吉在于内大畜之吉在于外何也曰小
 畜者巽隂畜陽小人而抑君子之象大畜艮陽畜乾
 居上而抑下之象此吉凶之所以相反也小畜之輿
 説輹言于三大畜之輿説輻言于二何也曰小畜之
 畜乾則九三以近係于隂而受畜大畜之畜乾則九
[003-13b]
 二以居柔失正而被畜也然大畜之三有上進之機
 者有同德之助也曰小畜九三獨无同德之助乎曰
 小畜之上九非外卦之主故力不能以相資大畜之
 上九乃外卦之主故勢足以相濟也曰初之與四相
 畜者也然六四之畜陽反為吉初九之受畜反為厲
 何也曰自初九而言則陽剛乾體固為君子進而危厲
 之象然自六四而言則居上而當畜之任乃有位之
 君子而非小畜之六四比矣所以然者爻雖隂柔卦
[003-14a]
 體則陽也此本義所以曰内外之卦各取其義者此
 也

 或問初九陽剛不取養人之義而言凶何也曰陽剛
 居下非能養者貪欲而動凶之道也曰頤本以動為
 用今乃以動而凶何也曰動者頥之象而非頤之道
 也蓋養德養身惟主乎靜故言語而謂之慎飲食而
 謂之節取艮止之意多則聖人之意見矣曰六二顛
[003-14b]
 頤而凶六四顛頤而吉何也曰所處雖皆當位而所
 應有正不正故也曰二拂經而凶五拂經而吉又何
 也曰二之拂經求養于初也求而失類是以凶也五
 之拂經求養于上也然六五以隂柔之質而能順從
 乎師傅之賢非惟足以成已之德且將有以濟民之
 艱故必居貞則吉也曰四應初而得吉三應上而得
 凶何也曰四得位而三失位也曰五之不利渉而上
 之利渉何也曰以才言之則陽剛而有濟險之才而
[003-15a]
 隂柔无渉險之道以義言之則上九負由頤之任故
 能得衆而濟天下之艱危六五无飬人之德則何以
 得民而渉乎艱險也㦲
大過
 或問大過者四陽過盛而彖傳以為剛過而中何也
 曰剛雖過矣然體巽之權以行之則固自有大過之
 中如湯武之征伐是也然非有大過人之材則流于
 橈而取凶者多矣故曰可與立未可與權曰大過之
[003-15b]
 象而有獨立不懼遯世无悶何也曰獨立不懼者夷
 齊之倫存心過髙過于内者也故為巽木象遯世无
 悶者沮溺之徒制行過中過于外者也故為兑説象
 然聖人亦以君子稱之者德雖造于一偏然亦不可
 不謂之一德之成也大過既取棟橈之象然初隂應
 四而隆上隂應三而橈何也曰以象言之則九四居
 二陽之上猶足以勝其重九三則居一陽之上豈足
 以勝其重㦲且九四本之以巽木猶不失其負荷之
[003-16a]
 隆若九三滅之以兑澤豈能免于摧壓之患耶然以
 義言之則九四才剛志柔有以相濟猶足以勝大過
 之任三則才剛志剛不可有輔必至于傾橈矣曰剛
 過而中二五之象然九五不以君象言何也曰大過
 之時此何時也棟橈之象此何象也知湯武之放伐
 而成大過之功則知桀紂之反道而為大過之時矣
 曰上六无位非有任者也然過渉滅頂而謂之无咎
 何也曰以位而言則上六雖无位之地而有捐軀赴
[003-16b]
 難之心以才而言則上六雖无剛明之才而有視死
 如歸之志此其義則何咎㦲故聖人特係之以為世
 教之勸豈徒然㦲

 或問坎非心也而曰心亨離本心之象而曰畜牝牛
 吉何也曰此聖人教人以養心之學也夫養心之學
 中而已矣坎離得天地之中者也故自坎而言則心
 為離火必有坎水以濟之此心之所以為亨也自離
[003-17a]
 而言則火之為性閃爍不定故心之為用亦出入无
 時必能畜之以畜牝牛之道則以柔濟剛以順濟健
 隂陽得中萬化出焉此堯舜以來相傳之道故文王
 于坎離言之其所以示萬世者至矣曰坎之卦辭曰
 行有尚此以二五之中實言也然九二則有險而九
 五則不盈何也曰以坎體言之則中之誠實有出險
 之道以坎爻言之則二五險陷未為出險之時也

[003-17b]
 離之二五俱中也黄離不言于五而言于二何也曰
 離為心心主乎内而正中之體所由立也况離為火
 過則有焚棄之患不及則有大耋之嗟惟六二以柔
 道處之不失乎在已之中此畜牝牛所以吉也曰六
 五為文明之主而有出涕戚嗟之象何也曰五雖居
 尊而憂患反甚于二者繼明之際百憂之所萃也况
 以離火處于互兑之上則為睽以互兑處于離體之
 上則為革睽則乖于臣下之情革則累于繼承之重
[003-18a]
 此所以惟明主故不能無憂患惟憂患故不能不吉
 與曰重明麗正此指二五而言也然六二之中則元
 吉六五之中而出涕何也曰六二者前明方中之象
 而後明方將繼之福慶來而未艾此所以為元吉也
 六五則前明已過後明又將終矣此所以出涕戚嗟
 不免于憂懼也曰坎之終為刑獄離之終為征伐何
 也曰後天之卦離南坎北此坎為幽隂之地隂主肅
 殺有刑獄之象也離為陽明之地王者向明而治不
[003-18b]
 能无頼于戈兵也且坎為險是獄者窮治隂險之用
 離為明是征者宣布文明之道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