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62 易學啟蒙通釋-宋-胡方平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易學啟䝉通釋卷下
          宋 胡方平 通釋
   明蓍策第三
大衍之數五十
 河圖洛書之中數皆五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
 則合為五十矣
  大𫝊曰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又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又曰聖人幽賛於神明而生蓍神物謂蓍書
[002-1b]
  一根百莖可當大衍之數者二是五十者大衍之/蓍數也以圖書中宫之數衍之亦為五十而與蓍
  數合圖書中數計五箇一衍而推極之為五箇十/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極即終也圖書中五下
  一㸃為第一本身已自是一數衍而極之後而只/有箇九以一合九為十矣上一㸃為第二本身已
  自是二數衍而極之後面只有箇八以二合八為/十矣左右中各一㸃皆然自一㸃小衍之為十合
  五㸃大衍之通為五十也盤澗先生問曰竊為天/地之數不過五而已五者數之祖也河圖洛書皆
  五居中而為數祖宗大衍之數五十者即此五數/衍而乗之各極其數而合為五十也是五也於五
  行為土於五常為信水火木金不得土不能各成/一器仁義禮智不實有之亦不能各成一徳此五
  所以為數之宗也不知/是否朱子答曰此說是
[002-2a]
 河圖積數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後得獨五為
 五十所因而自無所因故虚之則俱為五十又五十
 五之中其四十者分為隂陽老少之數而其五與十
 者無所為則又以五乗十以十乗五而亦皆為五十
 矣洛書積數四十五而其四十者散布於外而分隂
 陽老少之數唯五居中而無所為則亦自含五數而
 并為五十矣
  河圖五十因五而後得者一得五為六一六合七/二得五為七二七合九三得五為八三八合十一
[002-2b]
  四得五為九四九合十三五得五為十總為五十/是皆因五而後得也五自無所因故虚之則四圍
  之數但為五十以五乗十以十乗五而為五十者/以五乗十是為五箇十以十乗五是為十箇五乗
  乗取義皆可以為五十洛書中五亦自含五而并/為五十者天地間只有十數統居十央五數自可
  以含得後面五數而成十并四圖四十亦合為五/十也葢言圖書之數無往而不與大衍之數合者
  如/此
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五十而蓍一根百莖可當大衍之數者二
 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莖為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
[002-3a]
 極而其當用之䇿凡四十有九葢兩儀體具而未分
 之象也
  說文云蓍蒿屬易以為數天子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龜䇿𫝊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
  莖長大其叢生滿百莖下有神龜守之上有雲氣/覆之 趙彥肅易觧欲以四十九莖握而未分為
  太極之象朱子荅之曰恐未穏當葢太極形而上/者也兩三四五形而下者也若四十九蓍可合而
  命之曰太極之象則兩三四五亦可合而命之曰/太極之體矣葢太極雖不外乎隂陽五行而亦不
  雜乎隂陽五行與其以握而未分者象太極反不/若以一䇿不用者象之為无病也又曰虚天一故
  用四十九䇿又曰參天兩地便是虚去天一只用/天參對地二爾愚謂一為太極虚一所以見太陽
[002-3b]
  之無不存其不用者所以為用之原齡八雲莊劉/氏曰蓍之數七七七而四十九卦之數 八八而
  六十四七數竒故其徳圓而神八數偶故其徳方/以知以是知卦不自變因蓍而後變此四十九蓍
  必言用者有蓍之用乃可以用卦也乾坤二用為/諸卦隂陽爻之通例亦因蓍而後有用耳若有卦
  而無蓍何以通其變而為事哉此包羲氏畫/卦之後必幽賛於神明而生蓍其以此歟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
竒於扐以象閏五嵗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掛者懸於小指之間揲者以大指食指間而别之竒
 謂餘數扐者扐於中三指之兩間也蓍凡四十有九
[002-4a]
 信手中分各置一手以象兩儀而掛右手一䇿於左
 手小指之間以象三才遂以四揲左手之䇿以象四
 時而歸其餘數於左手第四指間以象閏又以四揲
 右手之䇿而再歸其餘數於左手第三指間以象再
 閏五嵗之象掛一一也揲左二也扐左三也揲右四
 也扐右五也是謂一變其掛扐之數不五即九
[002-5a]
  扐掛扐掛扐掛/
 左/右      得五者三所謂竒也五除掛一即四以約之
        為一故為竒即兩儀之陽數也
 左/右      得九者一所謂偶也九除掛一即八以四
        約之為二故為偶即兩儀之隂數也
  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此象兩也掛一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此象三也四四揲而數之此象四時也揲
  蓍五節内有再扐所以象五嵗内有再閏掛一象一/嵗揲左象二嵗歸竒於左為一扐象三嵗一閏揲右
  象四嵗歸竒於右為再扐象五嵗再閏後掛者再扐/之後後以所餘之蓍合而為一為第二變再分再掛
[002-5b]
  再扐也不言分二揲蓍歸竒獨言而後掛者明第二變/之不可以不掛也 得五者三葢以第一變右手餘三
  則左手餘一右手餘二則左手餘二右手餘一則左手/餘三以右手之三二一凑左手之一二三併掛一之數
  而各成其五則成五者凡三矣凡初揲而可得五者有/此三様也得九者一葢以第一變右手餘四則左手亦
  餘四併掛一之數為九初揲而可得九者只有此一様/也朱子曰以四約之者揲之以四之義也又曰凡四為
  竒是一箇四也凡八為偶是兩箇四也一箇四為一故為/竒即兩儀之陽數兩箇四為二故為偶即兩儀之隂數也
 一變之後除前餘數復合其見存之䇿或四十或四
 十四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再變其掛扐者不四則八
  扐掛扐掛/
[002-6a]
 左/右    得四者二所謂竒也不去掛一餘同前義
 左/右    得八者二所謂偶也不去掛一餘同前義
  前餘數即一變掛扐之數見存之䇿則一變過揲/之數掛扐除九則過揲存四十掛扐除五則過揲
  存四十四掛扐之數不四則八左三則右必一左/一則右必二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通掛
  一之數為四與八也通得四者二即右一左二通/掛一為四右二左一 掛一亦為四是得四者凡
  有二様也得八者二則右四左三通掛一為八右/三左四通卦一亦為八是得八者凡有二様也竒
  偶之説/同上
 再變之後除前兩次餘數復合其見存之䇿或四十
[002-6b]
 或三十六或七十二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三變其
 掛扐者如再變例
  前兩次餘數即一變再變掛扐之數見存之䇿即/再變過揲之數掛扐者兩次除五四則過揲存四
  十掛扐若兩次除九四及五八則過揲有三/十六掛扐若兩次除九八則過揲存三十二
 三變既畢乃合三變視其掛扐之竒偶以分所遇隂
 陽之老少是為一爻
  掛扐四五為竒九八為偶三竒為老陽遇老陽者其爻/為口所謂重也二竒一偶為少隂遇少隂者其爻為&KR0306
  所謂拆也二偶一竒為少陽遇少陽者其爻為一所/謂單也三偶為老隂遇老隂者其爻為乂所謂交也
[002-7a]
三 二 一 三 二 一 三 二 一 三 二 一
 
 
 
 右三竒為老陽者凡十有二掛扐之數十有三除初
 掛之一為十有二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一者三一竒
 象圓而圍三故三一之中各復有三而積三三之數
 則為九過揲之數三十有六以四約之亦得九焉掛
[002-7b]
 扐除一四分四十有八而得其一也一其十二而三
 其四也九之母也過揲之數四分四十八而得其二
 也三其十二而九其四也九之子也皆徑一而圍三
 也即四象太陽居一舍九之數也
  已下四圖引老少掛扐之數而圖說又兼及過掛/之數也此圖明老陽掛扐之䇿一箇五兩箇四是
  為三竒凡十有二者言老陽之數其變凡十二様/也掛扐之數十有三除初掛之一為十有二以四
  約其下二䇿之數而以三變分之每一變計四數/也為一者三謂一箇四策為一一即四也即竒也
  故不言四而言一合三變則為一者凡三謂為四/者凡三也一竒象圓而圍三本㕘天之義是於四
[002-8a]
  䇿之中取一䇿以象圓而以三䇿為圍三而用其全/此一之中復有三也如是而象圓圍三者凡三焉合
  三奇用其全者而言則三一之中各復有三在其中積/三三之數為老陽之九以四約過揲三十六亦得四箇
  九也除掛扐除一四分四十八而得其一者以四十/九䇿 初掛之一而四分四十八䇿計四箇十二於
  其中得一箇十二是為四分中之一分一其十二而/三其四也一箇十二亦徑一之義三箇四亦圍三之
  義即上文三三之數只是一箇九故為九之母過得/之數以四十八而四分之亦計四箇十二於其中
  三箇十二是得四分中之三分三其十二而九其四/也即上文三十六之數以四約之却是四箇九故為
  九之子三箇十二亦徑一之義九箇四亦圍三之義/即四象中太陽占第一位而含九之數特揲蓍逐爻
  各有老少之數觀其變與不變以為占而由太極加/倍以生者則老少在第二爻方見此又不可不知也
[002-8b]
 
 
 
 
 
 
 右兩竒一偶以偶為主為少隂者凡二十有八掛扐
 之數十有七除初掛之一為十有六以四約而三分
[002-9a]
 之為一者二為二者一一竒象圓而用其全故二一之
 中名復有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一二之中復有二
 焉而積二三一二之數則為八過揲之數三十有二以
 四約之亦得八焉掛扐除一四其四四也自一其二十者
 而進四也八之母也過除之數八其四也自三其十二者
 而退四也八之子也即四象少隂居二含八之數也
  此圖明少隂掛扐之䇿一箇九兩箇四或一箇五/一箇四一箇八是為兩竒一偶凡二十有八者言
  少隂之數其變凡二十八様也掛扐之數十有七/除初掛之一則為十有六以四約其十六策之數
[002-9b]
  而以三變分之兩變計四數一變計八數也為一/者二謂一箇四䇿為一一即四也即竒也故不言
  四而言一合二變則為二者凡二謂為四者凡二/也為二者一謂二箇四䇿為二三謂八也即偶也
  故不言八而言二只一變則為二者凡一謂為八/者凡一也一竒象圓而用全亦本㕘天之義是於
  二變各四䇿全用而于其中各取一䇿以象圓而/各以三䇿為圍三而用至於二一之中各復有三
  之名二偶象方而用半亦本兩地之義是於一變/八䇿中去其四不用而於所存四䇿中取二䇿以
  象方而以二䇿為圍四而用其半故二之中復有/二而積二三一二之數則為少隂之八以四約過
  揲三十二亦得四箇八也為掛扐十七除初掛之/一而以四約之則四其四 十六自一其十二而
  進四葢自老陽之十二進四而變為少隂即上文/積三三一二之數只是一箇八故為八之母過揲
[002-10a]
 
 
 
 
 
 
 
 
[002-10b]
 
 右兩偶一竒以竒為主為少陽者凡二十掛扐之數二
 十有一除初掛之一為二十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二者
 二為一者一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二二之中各復有
 二一竒象圓而用其全故一二之中復有三焉而積二
 二一三之數則為七過揲之數二十有八以四約之亦得
 七焉掛扐除一五其四也自兩其十二者而退四也七之
 母也過揲之數七其四也自兩其十二者而進四也七之
 子也即四象少陽居三含七之數也
[002-11a]
  此圖明少陽掛扐之䇿兩箇八一箇五或一箇九/一箇八一箇四是為兩偶一竒凡二十者言少陽
  之數其變凡二十様也掛扐之數二十一除初掛/之一為二十以四約其二十䇿之數而以三變分
  之兩變計八數一變計四數也為二者二謂二箇/四䇿為二二即八也即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合
  二變則為二者凡二謂為八者凡二也為一者一/謂一箇四為一一即四也即竒也故不言四而言
  一只一變則為一者凡一謂為四者凡一也二偶/象方而用其半亦本兩地之義是於二變各八䇿
  中各二其四不用而於各存四䇿中各取二䇿以/象方而各以二䇿為圍四而用半故二二之中各
  復有二/是一變  一竒象圓而用其全亦本㕘天之義/全用而於其中取一䇿以象圓而以
  三䇿為/二一三   用全故一一之中復有三焉積二/為少陽之七以四約過揲二十八
[002-12a]
 一為二十有四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二者三二偶象
 方而用其半故三二之中各復有二而積三二之數
 則為六過揲之數亦二十有四以四約之亦得六焉
 掛扐除一六之母也過揲之數六之子也四分四十
 有八而各得其二也兩其十二而六其四也皆圍四
 而用半也即四象太隂居四含六之數也
  此圖明老隂掛扐之䇿一箇九兩箇八是為三偶/凡四者言老隂之數其變凡四様也掛扐之數二
  十五除初掛之一為二十四以四約其二十四數/而以三變分之每一變計八數也為二者三謂四
[002-12b]
  箇四䇿為二二即八也即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合三變則為二者凡三謂為八者凡三也二偶象
  方而用半本兩地之義是於三變八䇿中各去四/不用而於各所有四䇿中各取二䇿以象扐而各
  以二象為圍四而用半此二之中復有二也如是/而象方圍四者凡三焉合三偶用半合而言則三
  二之中各復有二□□□積三二□□□為老隂/之六以四約過揲二十四亦得四箇六也 掛扐
  除一為六之母者積其三二之數為一箇八也過/揲為六之子者四約過揲之數為四箇六也四分
  四十八掛扐得二分為兩箇十二過揲得二分亦/兩箇十二六其四也兩其十二亦圍四之義六其
  四亦用半之義則四象中太隂占第四位而含八/之數餘悉同前義 愚案本圖書篇有曰陽之象
  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隂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㕘其一陽而為三圍四者以
[002-13a]
  二為一故兩其一隂而為二以此㕘之揲蓍之法/其三變之中掛扐之數一竒象圓而用其全是以
  四象皆用四而四象中以一竒象圓餘三竒為陽/用其全陽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為三非參天
  歟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是以八䇿只用四而四䇿/中以二䇿象方餘二䇿為隂用其半隂以二為一
  故兩其一隂而為二非兩地歟及揲之三變也因/掛扐以見過揲則參兩尤有可言者以參天言老
  陽掛扐三竒十二象圓用全參其三竒為九也過/揲四九三十六亦參其十二也以兩地言老隂掛
  扐三偶二十四象方用半兩其二偶為六也過揲/四六二十四則亦兩其十二也以參天兩地言少
  陽掛扐兩偶一竒為二十象方用半兩其二偶為/四象圓用全參其一竒為三合而為七過揲四七
  二十八則亦兩其八參其四也以參天兩地言少/隂掛扐兩竒一偶為十六象圓用全參其兩竒為
[002-13b]
  六象方用半兩其一偶為二合而為八也過揲四/八三十二則亦參其八兩其四也二老隂陽之純
  分參天兩地而得之二少隂陽之雜合參天兩地/而得之此占法所以為妙也 又案前四圍皆因
  掛扐之數以論過揲之數已無可疑但掛扐之數/尤有當辨者請得而究論之掛扐全數列於四圍
  者老陽十二而變數亦十一少陽二十而變數亦/二十至於老隂則二十四而變數惟止于四少隂
  十六而變數乃有二十八此其故何哉嘗以西山/蔡先生之說證之其論隂陽老少掛扐之數有曰
  老陽少陽得竒䇿之本數而老隂之䇿二十四以/少陽之竒二十損之而得四少隂之竒十六以老
  陽之竒十二益之而得二十八故陽者君道首岀/庶物隂者臣道无成而代有終也其意葢謂老陽
  之掛扐本十二自老陽變為少隂也雖以其十二/益之而仍得其本數之十二是老陽雖以其十二
[002-14a]
  致益於少隂而竒之本數不見其或少少陽之掛/扐本二十自少陽由老隂而變也雖得其十二之
  益而仍不越乎本數之二十焉是少陽雖受益於/老隂之二十而竒之本數亦不見其或多此少陽
  少陽所以得竒䇿之本數也至於隂則有不可與/陽等者矣老隂本二十四以其二十為少陽所損
  故其數之變僅存其四是為少陽所損而多者浸/少也少隂本十六其餘十二為老陽所益故其數
  之變乃得二十有八是為老陽所益而少者浸多/也此老隂少隂所以於竒䇿之本數有損益也是
  知陽者君道首出庶物其於竒䇿之本數不見其/或盈而或縮隂者君道无成而代有終其於竒䇿
  之本數未免因陽以為之損益矣此陽得制隂隂/必従陽惟其従陽也故其數之多也或謂陽所損
  其數之少也或謂陽所益惟其制隂也故可以損/隂之多而為少可以益隂之少而為多而其本數
[002-14b]
  之一定者初未嘗有損益也以是觀之陽尊隂卑/之義葢可見矣 又嘗觀掛扐之數極其變則六
  十四而其中實該八卦之象老陽三變皆竒乾三/畫純陽之象也老隂三變皆偶坤三畫純隂之象
  也至於少隂則該三變之象其乾索于坤而變為/巽離兑乎少陽則該三男之象其坤索于乾而變
  為震坎艮乎少隂者隂之釋其變則二十有八以/四約而七分之初變得偶者凡一巽之一隂在下
  也第二變得偶者凡三離之一隂在中也第三變/得偶者凡三兑之一隂在上也合其一一二三則
  七其四而為二十八矣少陽者陽之釋其變則有/二十以四約而五分之初變得竒者凡三震之一
  陽在下也第二變得竒者凡一坎之一陽在中也/第三變得竒者凡一艮之一陽在上也合其一三
  二一則五其四而為二十矣要之二老則陽實隂/虚故老陽多而老隂少二少則陽少隂多故少陽
[002-15a]
  少而少隂多也然陽固少矣而長男則未嘗少其/變有三肖父而得陽實之義至於中少二男則惟
  各得一變之象是長男之陽不可少而所以成其/少者男之中與少也隂固多矣而長女則未嘗多
  其變惟一肖母而得隂虚之義至於中少二女則/反各得三變之象是長女之隂不可多而所以成
  其多者女之中與少也此長男代父而長女代母/此以其變數皆擬 乾坤而中與少則或不及乎
  父或有踰于母此又隂陽之變不可執一拘也此/其一變而得兩儀之象再變而得四象之象三變
  而得八卦之象互之為六十四變而八卦之又可以/該六十四卦之象其自然之妙莫不各有法象也
 凡此四者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蓋經曰再扐而
 後掛又曰四營而成易其指甚明注䟽雖不詳說然
[002-15b]
 劉禹錫所記僧一行畢中和顧彖之說亦已備矣近
 世諸儒乃有前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之說考之於
 經乃為六扐而後掛不應五嵗再閏之義且後兩變
 又止三營葢已誤矣
  案王輔嗣註云分而為二一營也掛一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竒於扐四營也孔頴達䟽
  云再扐而後掛者既分八於左手揲于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之合于掛扐之一處是
  一扐也又以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又合于前/所歸之扐而總扐之是再扐而後掛也劉禹錫辯
  易九六論云畢中和之學其𫝊原于一行禪師一/行唐開元時所作大衍厯本議曰綜盈虚之數五
[002-16a]
  嵗而再閏葢其衍法皆以再扐而後掛也畢中和/有揲法其言三揲皆掛正合四營之義朱子亦謂
  畢氏揲法視䟽義為詳顧彖之說未詳禹錫又自/言揲法第一指餘一益三餘二益二餘三益一餘
  四益四第二指餘一益二餘二益一餘三益四餘/四益三第三指與第二指同此可以見三變皆掛
  矣近世儒者若郭雍所著蓍卦辯宜専以前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其載横渠先生之言曰再扐而
  後掛每成一爻而後掛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掛也/且謂横渠之言所以明註䟽之闕朱子辯之曰此
  說大誤恐非横渠之言也再扐者一變之中左右/再揲而再扐也一掛再揲再扐而當五嵗葢一掛
  再揲當其不閏之年而再扐當其再閏之嵗也而/後掛者一變既成又合見存之䇿分二掛一以起
  後變之端也今曰第一變掛而第二第三變不掛/遂以當掛之變為掛而象閏以不掛之變為扐而
[002-16b]
  當不閏之嵗則與大𫝊所云掛一象三再扐象閏/者全不相應矣且不數第一變之再扐而以第二
  第三變為再扐又使第二第三變中止有三營而/不足乎成易之數且於隂陽老少之數亦多有不
  合者其載伊川先生之說曰再以左右手分而為/二更不重掛竒朱子辯之曰此說猶多可疑然郭
  氏云本无文字則其𫝊授之際不无差舛宜矣郭/氏又曰第二第三揲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葢不
  必掛也朱子辯之曰所以不可不掛者有兩說葢/三變之中前一變屬陽故其餘五九皆竒數後二
  變屬隂故其餘四八皆偶數屬陽者為陽三而隂/一皆圍三徑一之術屬隂者為隂二而陽二皆以
  圍四用半之術也是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而/後兩變不掛則不得也三變之後其可為老陽者
  十二可為老隂者四可為少隂者二十八可為少/陽者二十雖多寡之不同而皆有法象是亦以三
[002-17a]
  變皆掛之法得之而後兩變不掛則不得也郭氏/僅見第二第三變可以不掛之一端耳而遂執以
  為說夫豈知其掛與不掛之為得失乃如此哉大/抵郭氏他說偏滯雖多而其為法尚无甚戾獨此
  一義所差雖小而深有害于成卦變爻之法尤不/可不辯愚嘗考之第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非特
  為六扐而後掛三營而成易于再扐四營之義不/協且後二變不掛其數雖亦不四則八而所以為
  四八者實有不同葢掛則所謂四者左手餘一則/右手餘二左手餘二則右手餘一不掛則左手餘
  一右手餘三左手餘二右手餘二左手餘三右手/餘一此四之所以不同也掛則所謂八者左手餘
  四右手餘三左手餘三右手餘四不掛則左手餘/四右手亦餘四此八之所以不同也三變之後隂
  陽變數皆參差不齊无復/自然之法象矣其可哉
[002-17b]
 且用舊法則三變之中又以前一變為竒後二變為
 偶竒故其餘五九偶故其餘四八餘五九者五三而
 九一亦圍三徑一之義也餘四八者四八皆乏少者
 陽少而隂多亦皆有自然之法象焉
  舊法與今所用之法四十九蓍虚一分二掛一揲/四歸竒初無以異而三變之分得五者三得四者
  二得五者一得八者二亦莫不同但其於第一變/以或五或九者皆為竒第二第三變以或四或八
  者皆為偶與今所為五四為竒九八為偶者有不/同耳舊法所分葢以前一變在先而屬竒故其餘
  五九亦竒數也後二變在後而屬偶故其餘四八/亦偶數也不過因其數以分竒偶初未嘗據以此
[002-18a]
  竒偶而定隂陽然以餘五九者為竒則五三九二/亦有圍三徑一之義以餘四八者為偶則四八皆
  二亦有圍四用半之義况三變之後老陽十二老/隂四少陽二十少隂二十八其饒乏多寡自然之
  法象初不害其本同也朱子特舉此說所以深明/三變皆掛之得以證上文近世後二變不掛之失
  又以起下文若用近世之法三變之餘皆為圍/三徑一之義而无復竒偶之分以辯明其說也
 蔡元定曰案五十之蓍虚一分二掛一揲四為竒者
 三為偶者二是天三地二自然之數而三揲之變老
 陽老隂之數本皆八合之得十六陽以老為動而隂
 性本靜故以四歸于老陽此老隂之數所以四老陽
[002-18b]
 之數所以十二也少陽少隂之數本皆二十四合之
 四十八少為靜而陽性本動故以四歸於少隂此少
 陽之數所以二十而少隂之數所以二十八也易用
 老而不用少故六十四變所用者十二變十六變又
 以四約之陽用其三隂用其一蓋一竒一偶對待者
 隂陽之體陽三隂一一饒一乏者隂陽之用故四時
 春夏秋生物而冬不生物天地東西南可見而北不
 可見人之瞻視亦前與左右可見而背不可見也不
[002-19a]
 然則以四十九蓍虚一分二掛一揲四則為竒者二
 為偶者二而老陽得八老隂得八少陽得二十四少
 隂得二十四不亦善乎聖人之智豈不及此而其取
 此而不取彼者誠以隂陽之體數常均用數則陽三
 而隂一也
  揲蓍之法所謂竒三而偶二者朱子嘗釋之于卷/末曰卷内蔡氏說為竒者三為偶者二葢几初揲
  左手餘一餘二餘三皆為竒餘四者為偶至再揲/三揲則餘三者亦為偶故曰竒三而偶二也二老
  本皆八二少本皆二十四者其實非揲蓍有此例/葢亦以天地之間隂陽各居其半本無多寡之殊
[002-19b]
  以六十四卦言之陽卦三十二隂卦三十二以三/百八十四爻言之陽爻百九十二隂爻百九十二
  夫如是則以隂陽老少而均之二老皆八合之得/十六二少皆二十四合之得四十八亦言其體數
  對待一竒一偶本如此而已至于揲蓍而見于用/用二老而不用二少然其為數之饒乏多寡實有
  不可概論者是以三揲之變老者陽饒而隂乏少/者陽少而隂多二老以陽之動為主故老隂以其
  四歸于老陽而老陽得十二老隂得四也二少以/隂之靜為主故少陽以其四歸于少隂而少隂得
  二十八少陽得二十也合之計六十四變此則合/老少之變以推二老之用因揲蓍而後見也體數
  常均者合隂陽老少之本數而言故一竒一偶對/待者隂陽之體也用數則陽三而隂一者于六十
  四變之中取其十六變者為用又于十六變之中/以四約之則老陽十二而用其三老隂四而用其
[002-20a]
  一是一饒一乏為隂陽之用也即此推之蔡氏之/言了然矣邵子曰天有四時一時四月一月四十
  日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是以一時三月一月三/十日也四時體數也三月三十日用數也體雖具
  四而其一常不用也故用者止于三而極于九也/以此證蔡氏之說則一時必无四月一月必无四
  十日老陽老隂必無本皆八之數少陽少隂必无/本皆二十八之數所以為此言者亦指其體數之
  常均耳至于用數則一時三月一月三十日陽用/其三而隂用其一又豈可得而强同哉要之蔡氏
  損益之説視此/又較明白云
 若用近世之法則三變之餘皆為圍三徑一之義而
 無復竒偶之分三變之後為老陽少隂者皆二十七
[002-20b]
 為少陽者九為老隂者一又皆參差不齊而無復自
 然之法象此足以見其說之誤矣
  舊法三變皆掛則初變五三□□□九一□為圍/三徑一之義後二變四八皆二□□□□而為圍
  四用半之義今後二變不掛則皆四二□□八一/□並如前一變之五三九一而无復後二變之四
  八皆二故惟有圍三徑一之術而无圍四用半少/之術也尚安有竒偶之分哉是以三變之後老
  變數雖有六十四而參差不齊无自然之法象/矣今為圖以附于卷後庶觀者易見其誤云
 至於隂陽老少之所以然者則請復得而通論之蓋
 四十九䇿除初掛之一而為四十八以四約之為十
[002-21a]
 二以十二約之為四故其揲之一變也掛扐之數一
 其四者為竒兩其四者為偶其三變也掛扐之數三
 其四一其十二而過揲之數九其四三其十二者為
 老陽掛扐過揲之數皆六其四兩其十二者為老隂
 自老陽之掛扐而増一四則是四其四也一其十二
 而又進一四也自其過揲者而損一四則是八其四
 也三其十二而損一四也此所謂少隂者也自老隂
 之掛扐而損一四則是五其四也兩其十二而去一
[002-21b]
 四也自其過揲而増一四則是七其四也兩其十二
 而進一四也此所謂少陽者也二老者隂陽之極也
 二極之間相距之數凡十有二而三分之自陽之極
 而進其掛扐退其過揲各至于三之一則為少隂自
 隂之極而退其掛扐進其過揲各至于三之一則為
 少陽
  老陽掛扐十二老隂掛扐二十四老陽過揲三十/六老隂過揲二十四其間相距各隔十二也自老
  陽變為少隂以其掛扐十二進一四則為少隂掛/扐十六以其過揲三十六退一四則為少隂過揲
[002-22a]
  三十二自老隂變為少陽以其掛扐二十四退一/四則為少陽掛扐二十以其過揲二十四進一四
  則為少陽過揲二十四也所謂二極之間相距之/數凡十有二掛扐過揲皆進退以四而成二少者
  如此各至於三之一者以十二分為三分其進退/各至于三分中一分而成二少也一分指四數言
 老陽居一而含九故其掛扐十二為最少而過揲三
 十六為最多少隂居二而含八故其掛扐十六為次
 少而過揲三十二為次多少陽居三而含七故其掛
 扐二十為稍多而過揲二十八為稍少老陽居四而
 含六故其掛扐二十四為極多而過揲亦二十四為
[002-22b]
 極少蓋陽竒而隂偶是以掛扐之數老陽極少老隂
 極多而二少者一進一退而交於中焉此其以少為
 貴者也陽實而隂虚是以過揲之數老陽極多老隂
 極少而二少者亦一進一退而交于中焉此其以多
 為貴者也
  老陽居一含九少陽居三含七其位與數皆竒老/隂居四含六少隂居二含八其位與數皆偶主陽
  之竒而言則掛扐以少為貴故老陽極少少隂次/少而老隂掛扐極多少隂掛扐次多者不能以並
  乎陽之少也老陽少陽位數皆竒竒則一而實老/隂少隂位數皆偶偶則二而虚主陽之實而言則
[002-23a]
  過揲以多為貴故老陽極多少陽次多而老隂過/揲極少少隂過揲次少者不能以並乎陽之多也
  壹皆以陽之竒與實者為主其尊陽之義可見矣/二少掛扐過揲皆一進一退而交于二老之中者
  即上文二老進退各至於/三之一以成二少之義
 凡此不唯隂之與陽既為二物而迭為消長而其一
 物之中此二端者又各自為一物而迭為消長其相
 與低昂如權衡其相與判合如符契固有非人之私
 智所能取舍而有無者
  隂陽二物指二老言迭為消長指掛扐過揲言同一/掛扐也老陽以長而變為少隂老隂則以消而變
[002-23b]
  為少陽同一過揲也老陽以消而變為少隂老隂/則以長而變為少陽此迭為消長以成二少也一
  物指或為老陽一物或為老隂一物言二端指掛/扐過揲言且以老陽一物論之老陽掛扐十二視
  少隂掛扐十六消矣少隂掛扐十六視老陽過揲/三十二長矣少隂過揲三十二視老陽過揲三十
  六則為消焉掛扐長則過揲消過揲長則掛扐消/推之老隂一物之中亦然相與低昂如權衡陽長
  則陽昂而隂低隂長則隂昂而陽低如權衡之有/輕重也相與判合如符契合焉而隂陽二物迭為
  消長判焉而一物之中又各自有消長如符契之/有判合也因其相與之義究其迭為之㫖其自然
  之妙豈容人/力于其間哉
 而況掛扐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原而過揲之數乃七
[002-24a]
 八九六之委其勢又有輕重之不同而或者乃欲廢
 置掛扐而獨以過揲之數為斷則是舍本而取末去
 約以就煩而不知其不可也豈不誤哉
  有過揲必先有掛扐掛扐所以為七八九六之原/有掛扐而後有過揲過揲所以為七八九六之委
  朱子辯郭氏曰四十九蓍蓍之全數也以其全而/揲之則其全為掛扐其後為過揲以四乗掛扐之
  數必得過揲之䇿以四除過揲之䇿必得掛扐之/數其自然之妙如牝牡之相御如符契之相合可
  以相勝而不可以相无且其前後相因固有次第/而掛扐之數所以為七八九六又有非偶然者皆
  不可以不察也今于掛扐之䇿既不知其所自來/而以為无所預于揲法徒守過揲之數以為正䇿
[002-24b]
  而亦不知正䇿之所自來也其欲増損全數以明/掛扐之可廢是又不知其不可相无之說其失益
  以甚矣又答郭氏書曰過揲之數雖先得之然其/數衆而繁歸竒之數雖後得之然其數寡而約紀
  數之法以約御繁不以衆制寡故先儒舊說専以/多少決隂陽之老少而過揲之數亦㝠㑹焉初非
  有異說也然七八九六所以為隂陽之老少者其/說本於圖書定於四象其歸竒之數亦因揲而得
  之耳大抵河圖洛書者七八九六之祖也四象之/形體次第者其父也歸竒之竒偶方圓者其子也
  過揲而以四乗之者其孫也今自歸竒以上皆棄/而不録而獨以過揲四乗之數為說恐未究象數
  之本原也案此二條說掛扐過揲本末先後最為/精宻所以正郭氏之誤无餘說矣此節所謂或者
  正指郭氏言也雲莊劉氏曰掛扐之數所以不可/廢置者有兩儀三才四時閏餘之象為使聖人當
[002-25a]
  時若不以掛扐為主将四十有九之蓍分二之後/去其一足矣何必掛之以象三才揲左之後去其
  所餘之竒足矣何必扐之以象閏揲右之後又去其/所餘之竒足矣何必再扐之以象再閏所以然者正
  欲以掛扐為主也若夫乾坤之䇿以過揲紀之而/不及掛扐者畢竟過揲之數皆四十九蓍中之䇿
  以掛扐定爻之老少復以過揲紀爻之䇿數則蓍/之全數於卦爻皆有用矣如必欲廢置掛扐盡用
  過揲是為不知本之/論也其誤可勝言哉
 邵子曰五與四四去掛一之數則四三十二也九與
 八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六二十四也五與八八九與
 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五二十也九與四四五與四
[002-25b]
 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四十六也故去其三四五六之
 數以成九八七六之䇿此之謂也
  老陽掛扐十三去初掛一為十二老隂掛扐二十/五去初掛一為三十四少陽掛扐二十一去初掛
  一為二十少隂掛扐十七去初掛一為十六此去/初掛之一以驗竒偶多寡之所由分也竒偶既分
  用數始判竒圓用全而徑一圍三偶方用半而徑/一圍四是以老陽掛扐三竒十二全用又於三竒
  内去一䇿以象圓而三一之中各復有三積三三/之數為九是去三以成九也少隂掛扐兩竒一偶
  十六兩竒全用故四䇿各全用一偶用半故八䇿/只用四亦用十二於兩竒四去一數以象圓而二
  一之中各復有三於一偶内去二數以象方而一/二之中復有二積二三一二之䇿為八是去四以
[002-26a]
  成八也少陽掛扐兩偶一竒二十一竒用全故四/䇿全用兩偶用半故八䇿各用四亦用十二於一
  竒内去一數以象圓而一之中復有三於兩偶内/各去二數以象方而三二之中各復有二積一三
  二二之䇿為七是去五以成七也老隂掛扐三偶/二十四用半亦只用十二又於三偶内各去二數
  以數方而三二之中各復有二積二三之䇿為六/是去六以成六也此去三四五六之數以成九八
  七六之䇿也是知老少掛扐去初掛之後多寡雖/不同而用全用半均不過十二之數以其十二者
  去三則成九去四則成八去五則成七去六則成/六十二乃老陽掛扐之數也壹是皆以老陽之數
  為凖而去取以成九八七六焉/其尊陽之意又可見于此矣
 一爻已成再合四十九䇿復分掛揲歸以成一變每
[002-26b]
 三變而成一爻並如前法
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
六十當期之日
 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者積六爻之䇿各三十六而
 得之也坤之䇿百四十有四者積六爻之䇿各二十
 有四而得之也凡三百六十者合二百一十有六百
 四十有四而得之也當期之日者每月三十日合十
 二月為三百六十也蓋以氣言之則有三百六十六
[002-27a]
 日以朔言之則有三百五十四日今舉氣盈朔虚之
 中數而言故曰三百有六十也然少陽之䇿二十八
 積乾六爻之䇿則一百六十八少隂之䇿三十二積
 坤六爻之䇿則一百九十二此獨以老隂陽之䇿為
 言者以易用九六不用七八也然二少之合亦三百
 有六十
  䇿指過揲之䇿乾坤二老之䇿足以當期之數二/少之䇿亦足以當期之數易以九六名爻故言老
  而又言少朱子答程可久曰不可專指乾坤之爻/為老陽老隂其實六爻之為隂陽者老少錯雜大
[002-27b]
  𫝊以六爻乗二老言故曰乾之䇿二百一十六坤/之䇿百四十四凡三百六十然為六子諸卦者亦
  互有老少焉以䇿數合之亦三百六十若便以乾/坤皆為老隂陽六子皆為少隂陽則恐未安也三
  百六十當期之日期者周也謂周一嵗也以氣言/則有三百六十六日以朔言則有三百五十四日
  今曰三百六十者比之氣盈則少六日不得謂之/盈比之朔虚則多六日不得謂之虚是葢于氣朔
  盈虚之間指其數之中者為言也乾坤之䇿合之/為三百六十亦正足以當期之數也 案閏法始
  於堯典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歳朱子曰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故曰一日亦遶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
  積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與天㑹是一嵗日行之數也月麗天而尤遲一
[002-28a]
  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與十㑹十二㑹
  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餘分之積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得六不盡三百四十八通計
  得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嵗月行之數也嵗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
  百六十者一嵗之常數也故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二百三十五日者為氣盈月與日㑹而少五日五
  百九十二分者為朔虚合氣盈朔虚而閏生焉故/一嵗閏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
  嵗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一五五/嵗再閏則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七十
  十九嵗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愚謂天體/圓如彈丸半覆地上半在地下以二十八宿分用
  天之度共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朱子曰/天無體只二十八宿便是體是也四分度之一者
[002-28b]
  天行每一度計九百四十分分為四分則計四箇/二百三十五分而得其四分之一也天行過一度
  者天行健一日一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過一度也朱子曰日月皆従角起日則
  一日運一周依舊只到那角上天則周了又過那/角些子日日累將去到一年便與日㑹又曰而今
  若就天裏㸔時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來說則是一日過了一度季通嘗
  言論日月則在天裏論天則在太虚空裏若去那/太虚空裏觀天自是日日衮得不在舊時處所謂
  日之二百三十五者在天為度在嵗為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嵗亦有三百六十五日
  四分日之一也天一度有九百四十分嵗一日亦/有九百四十分均以四分分之每分計二百三十
  五分是天與日所行之餘分也所謂二百三十五/者即四分度之一耳日與天㑹者一期内二十四
[002-29a]
  氣必有三百六十六曰雖遇置閏年亦同如自今/年冬至至來年冬至前一日必三百六十六日也
  日與天在來年冬至三百六十六日上㑹而成一/嵗也十九分度之七者以九百四十分分為十九
  分每分計四十九分四釐七毫六絲八秒十九分/内中取七分總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
  七絲六秒此月行一日不及天與日常度之餘分/也如是則月行一日不及日十二度三百四十六
  分半每月積至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上其不/及日者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則日所進
  過之度恰周得本數而月所不及之度亦退盡本/數恰恰與日㑹而成一月合十二箇二十九日計
  全日三百四十八十二箇四百九十九分積五千/九百八十八以日法九百四十分除之得六日零
  三百四十八通計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此一嵗月行之常數也月與日㑹處係于每月二
[002-29b]
  十九日四百九十五分上㑹如正月斗柄指寅寅/與亥合日月則㑹於亥其辰為陬訾二月斗柄指
  夘夘與戌合日月則㑹於戌其辰為降婁積十三/㑹皆于斗柄所指之宫合宫上㑹也三百六十為
  一嵗之常數者以五行之氣言之各旺七十二日/則五其七十二為三百六十以六甲之數言之每
  甲六十六其六十亦三百六十以乾坤二篇之䇿/言之乾二百二十六坤百四十四亦合三百六十
  所謂一嵗之常數也氣則二十四氣自今年冬至/至來年冬至前一日計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
  五分是于三百六十日外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者/為氣盈朔則十二月朔自今年十一月初一至來年
  十一月初一前一日計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是于三百六十日内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
  者為朔虚合氣盈朔虚而閏生者一嵗閏積氣朔/之數計十日八百二十七分三嵗一閏積氣朔之
[002-30a]
  數三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計三十二日六百丹/一分五嵗再閏積氣朔之數五箇十日八百二十
  七分言五十四日二百七十五分但五嵗四无再/閏而易係乃有五嵗再閏之文者葢以氣盈六日
  朔虚六日而再閏在五嵗内者舉成數也氣盈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朔虚五日五百九十二分而再
  閏在八嵗内者舉本數也十九嵗七閏為一章者/葢九為天數之中十為地數之終十九嵗而天地
  之數俱終故當七閏也自一嵗餘十日零八百二/十七分積十九年得全日一百九十日零分積一
  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除之/計成日一十六日零六百七十三分通前所得全
  日總計二百丹六日零六百七十二分將此數于/十九年内分作七箇閏月計三七二百一十日内
  少三日二百六十七分七閏月之中合除此三日/二百六十七分均作二箇月小盡正恰妤故氣朔
[002-30b]
  分齊定是冬至在十一月朔是為至朔同日而為/一章之嵗也嘗論之日月皆麗乎天者也日之行
  七天只不及一度月之行乃不及日十二度何哉/葢天秉陽而在上日為陽之精月為隂之精也造
  化之間陽大隂小陽偉隂乏陽得兼隂隂不得兼/陽此日行所以常過月行所以常不及也曰一嵗
  朔虚五日五百九十二分固月之所不及行者矣/氣盈五日二百三十五分亦月之所不及行者也
  使日之運常有餘月之閏常不足不置閏以齊之/積之三年春之三月入于夏子之一月入于丑矣
  又至于三失閏則季春皆入于夏十二失閏子年/皆入于丑矣何以成造化之功哉故聖人作厯必
  歸餘于閏以補月行不及于日之數則月之行也/始可與一嵗日與天㑹之數相參為一至十九年
  而氣朔分齊无毫髪之差矣聖人裁成輔相之功/豈淺淺哉或曰厯家之說則以為日行遲一日行
[002-31a]
  一度月行速一日行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何也/曰陳安卿嘗問天道左旋自東而西日月右行則
  如何朱子曰厯家説日月皆是左旋說得好葢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而又過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止恰好彼天進一度則
  日却成每日退了一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之度又恰周得本數而日所
  不及之度亦恰退盡本數遂與天㑹而成一年月/行遲一日一夜二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
  盡比之天却成退了十三度有竒進數為順天而/左退數若逆天而右厯家以進數難筭只以退數
  筭之故謂之右行且曰日行遲月行速也然則日/行却得其正愚謂欲知日速月遲其迹有易見者
  且日月會於晦朔之間初一日晚最好看起日纔/西墮微茫之月亦隨之而墜矣至初二便相隔徴
[002-31b]
  濶初三生明以後相去漸逺一日逺似一日直至/十五日月對望則是日行速進而逺至半天月行
  遲退而不及亦逺半天矣自十六至月晦日行全/逺盡一天月行至不及亦盡一天即所謂日進盡
  本數月退盡本/數而復相㑹也
二篇之䇿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二篇者上下經六十四卦也其陽爻百九十二每爻
 各三十六䇿積之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隂爻百九十
 二每爻二十四䇿積之得四千六百八又合二者為
 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若為少陽則每爻二十八䇿
[002-32a]
 凡五千三百七十六少隂則每爻三十二䇿凡六千
 一百四十四合之亦為萬一千五百二十也
  二篇之䇿足以當萬物之數二/老之䇿固然二少之䇿亦然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
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四營者四次經營也分二者第一營也掛一者第二
 營也揲四者第三營也歸竒者第四營也易變易也
 謂揲之一變也四營成變三變成爻一變而得兩儀
[002-32b]
 之象再變而得四象之象三變而得八卦之象一爻
 而得兩儀之畫二爻而得四象之畫三爻而得八卦
 之畫四爻成而得其十六者之一五爻成而得其三
 十二者之一至於積七十二營而成十有八變則六
 爻見而得乎六十四卦之一矣然方其三十六營而
 九變也已得三畫而八卦之名可見則内卦之為貞
 者立矣此所謂八卦而小成者也自是而往引而伸
 之又三十六營九變以成三畫而再得小成之卦者
[002-33a]
 一則外卦之為悔者亦備矣六爻成内外卦備六十
 四卦之别可見然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而觸類以
 長焉則天下之事其吉凶悔吝皆不越乎此矣
  一變而得兩儀之象至三變而得八卦之象葢一/爻以三變而成猶一卦以三畫而成故以為象也
  一變而得兩儀之象謂得五者象陽儀得九者象/隂儀也再變而得四象之象謂得五四者象太陽
  得五八者象少隂得九四者象少陽得九八者象/太隂三變而得八卦之象謂得五四四者象乾得
  五四八者象兑得五八四者象離得五八八者象/震得九四四者象巽得九四八者象坎得九八四
  者象艮得九八八者象坤其逐變皆彷彿近似於/儀象卦而未有其畫故惟以其象言之一爻而得
[002-33b]
  兩儀之畫謂初揲而得一者為陽之儀必自乾至/復三十二卦得一為隂之儀必自姤至坤三十二
  卦也二爻而得四象之畫謂再揲而得二者為太/陽必自乾至臨十六卦得二者為少隂必自同人
  至復十六卦得二者為少陽必自姤至師十六卦/得二者為太隂必自遯至坤十六爻卦也三爻而
  得八卦之畫謂三揲而得三者為乾必自乾至泰/八卦得三者為兊必自復至臨八卦也餘故此四
  爻而得十六者之一謂四揲而得四爻則得□者/必自乾至大壯四卦得□者必自小畜至泰四卦
  餘放此所謂十六卦中一卦也五爻而得三十二/者之一五揲而得五爻則得□者非乾則夬得□
  非大有則大壯餘放此謂三十二卦中一卦也以/至六揲而得六爻則一卦於是乎成而六十四卦
  之中各隨所遇而得其一矣朱子屢言揲蓍求卦/之法謂一爻成只有三十二卦二爻成只有十六
[002-34a]
  卦三爻成只有八卦四爻成只有四卦五爻成只/有二卦六爻既成一卦乃定者此之謂也或問内
  卦為貞外卦為悔如何朱子曰貞悔出洪範貞看/來是正悔是過意凡悔字都是過了方悔這悔字
  是過底意思下三爻便是正卦上三爻是過多了/恐是如此又曰内卦為正外卦為悔因說生物只
  有初時好凡物皆然康節曖說又曰康節看物事/便成四箇渠只怕處其盛耳如看花方其蓓蕾向
  盛也半開漸盛正開大盛則衰矣人之勢熖者必/哀强壯者必死康節一見便能知之觸類以長朱
  子謂如占得這一卦則就上面推看如乾則推其/為園為君為父之類觸其類于彼而長其見于此
  則舉天下之事或吉或凶或自悔而趨吉或/自吝而向凶者皆可以決諸此而無復疑矣
顯道神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002-34b]
 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者言幽明之相應如賔主
 之相交也神祐者言有以佑助神化之功也
  朱子曰道是無形底物事因卦辭說出來道這是/吉這是凶這是可為這是不可為此道因辭顯也
  又曰徳行是人做底事因數推出來方知得這非/是人硬恁地做都是神之所為又曰徳行是人事
  却須決于蓍此行以數神也幽明之相應如賔主/之相交者幽言蓍也明言人也蓍與人之相應无
  異于賔主之交相酬酢也方揲之初則人為主而/蓍為賔既揲之後則蓍為主而人為賔又云神不
  能自說吉凶與人必待蓍/而後見皆佑助于神也
  卷内蔡氏說為竒者三為偶者三蓋凡初揲左三
[002-35a]
  餘一餘二餘三皆為竒餘四為偶至再揲三揲則
  餘三者亦為偶故曰竒三而偶二也
   考變占第四
乾卦用九見羣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
坤卦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用九用六者變卦之凡例也言凡陽爻皆用九而不
 用七隂爻皆用六而不用八用九故老陽變為少隂
 用六故老隂變為少陽不用七八故少陽少隂不變
[002-35b]
 獨於乾坤二卦言之者以其在諸卦之首又為純陽
 純隂之卦也聖人因繫以辭使遇乾而六爻皆九遇
 坤而六爻皆六者即此而占之蓋羣龍無首則陽皆
 變隂之象利永貞則隂皆變陽之義也餘見六爻變
 例歐陽子曰乾坤之用九用六何謂也曰乾爻七九
 坤爻八六九六變而七八无為易道占其變故以其
 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九六也及其筮也七八常
 多而九六常少有无九六者焉此不可以不擇也六
[002-36a]
 十四卦皆然特於乾坤見之則餘可知矣 愚案此
 說𤼵明先儒所未到最為有功其論七八多而九六
 少又見當時占法三變皆掛如一行說
  羣龍六龍也筮得六爻皆用老陽之九則變而之/坤既變而坤故不可為首首先也坤為首則先迷
  矣永貞陽也筮得六爻皆用老隂之六則變而之/乾既變而乾故以大終大陽也易中稱大為陽也
  乾爻七九坤爻八六者葢謂遇乾而變者為老陽/之九其間亦有不變而為少隂之七者遇坤而變
  者為老隂之六其間亦有不變而為少隂之八者/七八常多九六常少者七八每易遇以其或竒或
  偶之不齊故常多也九六每難遇以其老陽必三/竒老隂必三偶故常少也又見常時占法三變皆
[002-36b]
  掛者葢三變皆掛則少陽二十少隂二十八為易/遇老陽十二為難遇後二變不掛則老陽二十七
  遇之為易矣進齊徐氏曰六爻皆用九則乾變之/坤九者則乾之極天徳也天徳不可為首指卦變
  言即坤无首之義非謂乾剛有所不足也善用/九者物極必變剛而能柔不為物先用坤道也
 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内卦為貞外
 卦為悔彖辭為卦下之辭孔子筮立衛公子元遇屯
 曰利建侯秦伯伐晉筮之遇蠱曰貞風也其悔山也
  朱子曰陽用九而不用七且姤占得純乾卦皆七/數這却不是變底他未當得九未在這爻裏面所
  以只就占上面彖辭他亦然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者朱子曰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終貞是事之
[002-37a]
  主悔是事之客貞是事在我底悔是應人底今就/占本卦彖辭而分内外卦為貞悔者大抵筮法有
  變卦則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无變卦則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此又是兼内外卦體推㫁如貞風
  悔山之類是以貞為我悔為彼也論貞悔詳見後/篇末 左昭七年衛卿孔成子欲立公子元筮之
  遇屯以示子朝子朝曰元亨且其繇辭曰利建侯/子其建之成子遂立元即靈父也僖十五年秦伯
  伐晉卜徒父筮之吉其卦遇蠱貞風也悔山也嵗/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已
  不敗何待遂/獲晉侯以歸
 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沙隨程氏曰畢萬遇屯
 之比初九變也蔡墨曰乾之同人九二變也晉文公
[002-37b]
 遇大有之暌九三變也陳敬仲遇觀之否九四變也
 南蒯遇坤之比六五變也晉獻公遇歸妹之暌上六
 變也
  一爻變者凡六卦有圖在後如第一圖以乾為本/卦一爻變自姤至夬以坤為本卦一爻變自復至
  剥是也餘放此沙隨所舉六事皆各得一爻變就/本變卦爻占其例觀後注可見 左閔元年畢萬
  筮仕於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孰大焉其必/蕃昌公侯之卦也 昭二十九年秋龍見于絳郊
  魏獻子問于蔡墨墨曰乾之同人九二變也有僖/二十五年晉文公将納王使卜偃筮之遇大 之
  暌曰公用饗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 莊二十二年陳厲公生敬仲使周史筮之遇觀
[002-38a]
  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賔于王此其伐陳有/國乎 昭十二年南蒯将叛筮遇坤之比曰黄裳
  元吉以為大吉子服恵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後蒯果敗 僖十五年晉獻公筮嫁伯姬於
  秦遇歸妹之暌史蘓占之曰不吉其由/曰士刲羊亦无&KR0954也女承筐亦无貺也
 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經𫝊
 無文今以例推之當如此
  二爻變者凡十五卦如第一圖以乾為本卦二爻/變自遯至大壯以坤為本卦二爻變自臨至觀是
  也後放此朱子曰凡變須就其變之極處看所以/以上爻為主不變者是其常只順其先後所以以
  下爻為主亦如隂陽老少之義老者變之極少者/只順其初又曰二爻變者下至上而極二爻不變
[002-38b]
  者下便是不變之本故以之為主又曰/卦是従下生占事都有一箇先後首尾
 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即以本卦為貞之
 卦為悔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凡三爻變者通二
 十卦有圖在後 沙隨程氏曰晉公子重耳筮得國
 遇貞屯悔豫皆八蓋初與四五凡三爻變也初與五
 用九變四用六變其不變者二三上在兩卦皆為八
 故云皆八而司空季子占之曰皆利建侯
  三爻變者凡二十卦如第一圖以乾為本卦三爻/變自否至泰以坤為本卦三爻變自泰至否是也
[002-39a]
  後放此所以占本卦及之卦彖辭者葢變至三爻/則所變爻與不變爻六爻平分故就兩卦彖辭占
  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也前本卦主貞後本卦/主悔者且如乾三爻變自否至恒為前十卦自益
  至泰為後十卦如坤三爻變自泰至益為前十卦/自恒至否為後十卦若所得變卦在前十卦内雖
  占兩卦彖辭却以本卦貞為主是重在本卦彖辭/占也若所得變卦在後十卦内雖亦占兩卦彖辭
  却以變卦悔為主是重在變卦彖辭占也司空季/子所占屯豫皆利建侯其例可見朱子曰三爻變
  則所主者不一故以兩卦彖辭占又曰所以到那/三爻變第三十二卦以後占變卦彖辭者无也到
  這裏時離那本卦分數多了到四畫无畫則更多/矣 國語晉公子重耳筮得國親筮之曰尚有晉
  國得貞屯悔豫皆八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告我曰利建侯得國
[002-39b]
  之務/也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經𫝊
 亦無文今以例推之當如此
  四爻變凡十五卦如第一圖以乾為本卦四爻變/自觀至臨以坤為本卦四爻變自大壯至遯是也
  後放/此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穆姜往東宫筮遇艮之
 八史曰是謂艮之隨葢五爻皆變唯二得八故不變
 也法宜以係小子失丈夫為占而史妄引隨之彖辭
[002-40a]
 以對則非也
  五爻變凡六卦如第一圖以乾為本卦五爻變自/剥至復以坤為本卦五爻變自夬至姤是也後放
  此是左襄九年穆姜始往東宫筮之遇艮之八史/曰 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云云案
  穆姜魯成公母姜滛僑如欲廢成公故徙居太子/宫也筮遇艮之八者艮五爻皆變惟六二少隂八
  不變不云之隨而云之八者八指隨之六二言也/以之卦不變爻占則重在六二故云之八也史妄
  引隨之彖辭以對故又/不云之八而云之隨耳
 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餘卦占之卦彖辭蔡墨曰乾
 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是也然羣龍无首即坤之牝
[002-40b]
 馬先迷也坤之利永貞即乾之不言所利也
  六爻變只一卦如第一圖以乾為本卦六爻盡變/則為坤以坤為本卦六爻盡變則為乾是也後放
  此乾坤占用九用六之辭餘卦无二用可占故占/之卦彖辭也朱子曰遇乾而六爻皆變則為隂故
  有羣龍无首之象即坤利牝馬之貞也言羣龍而/却无頭剛而能柔則吉也牝馬順而健行者故坤
  利此以為貞先迷陽先隂後以隂而先陽則迷矣/又曰遇坤而六爻皆變則為陽故有利永貞之象
  則乾之元亨利貞也不言所利者利也羣左昭二/十九年蔡墨答魏獻子曰乾之坤曰見 龍无首
  吉葢言六爻/皆變之占也
 於是一卦可變六十四卦而四千九十六卦在其中
[002-41a]
 矣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豈
 不信哉今以六十四卦之變列為三十二圖得初卦
 者自初而終自上而下得末卦者自終而初自下而
 上變在第三十二卦以前者占本卦爻之辭變在第
 三十二卦以後者占變卦爻之辭凡言初終上下者
 象圓而言言第㡬卦前後者従本卦起
  三十二圖初終上下各主首末兩卦為本卦反覆/變易隨所遇老陽老隂而一卦可變六十四卦共
  四千九十六卦皆在六十四卦所變之中引伸觸/類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而天下之能事備於此矣
[002-41b]
  得初卦者自初而終自上而下如得乾卦者自變/姤初六至坤上六之類得末卦者自終而初自下
  而上如得坤卦者自變復初九至乾上九之類後/放此三十二卦前後者如乾自姤至恒坤自復至
  益為三十二卦之前皆占本卦爻辭者即所謂一/爻二爻以至三爻之變前十卦皆以本卦為占也
  如乾自益至坤坤自恒至乾為三十二卦之後皆/占變卦爻辭者即所謂三爻之變後十卦以至四
  五上爻變皆以之卦為占也然而必以三十二卦/為限以在前者主貞在後者主悔亦取其中也變
  在三十二卦之前則正適其中故皆主貞卦以為/占變在三十二卦之後則便過其中故皆主悔卦
  以為占也者雲莊劉氏曰筮決占卦爻之辭然其/辭與事應 吉凶固自可見又有不相應者吉凶
  何自而決葢人于辭上㑹者淺于象上㑹者深伏/羲教人卜筮亦有卦而已隨其所遇求之卦體卦
[002-42a]
  象卦變无不應矣文王周公之辭雖以明卦然辭/之所該終有限故有時而不應必如左𫝊及國語
  所載占卦體卦象卦變又推互體始足以濟辭之/所不及而為吉凶之前知耳讀易者不可不察也
[002-43a]
坤六爻變/䷀乾為本卦順/變至坤後同
乾一爻變/䷫姤 ䷌同/人 ䷉履 ䷈小/畜 ䷍大坤五爻變/有䷪夬
乾二爻變/䷠遯 ䷅訟 ䷸巽 ䷱鼎 ䷛大/過
   ䷘无/妄 ䷤家/人 ䷝離 ䷰革
       ䷼中/孚 ䷥睽 ䷹兑
          ䷙大/畜 ䷄需坤四爻變大/䷡狀
乾三爻變/䷋否 ䷴漸 ䷷旅 ䷞咸
   ䷺渙 ䷿未/濟 ䷮困
[002-43b]
      ䷑蠱 ䷯井 ䷟恒
   ䷩益 ䷔噬/嗑 ䷐隨
      ䷕賁 ䷾既/濟 ䷶豐
      ䷨損 ䷻節 ䷵歸/妹 坤三爻變/䷊
乾四爻變/䷓觀 ䷢晉 ䷇萃
   ䷳艮 ䷦蹇 ䷽小/過
   ䷃䝉 ䷜坎 ䷧解 ䷭升
   ䷚頥 ䷂屯 ䷲震 ䷣明/夷 坤二爻變/䷒
[002-44a]
乾五爻變/䷖剥 ䷇比 ䷏豫 ䷎謙 ䷆師 坤一爻變/䷗
             坤為本卦逆乾六爻變/亦冬至乾後同䷁
䷫姤
䷀乾 ䷠遯 ䷅訟 ䷸㢲 ䷱鼎 ䷛大/過
同/人 ䷉履 ䷈小/畜 ䷍大/有 ䷪夬
   ䷋否 ䷴漸 ䷷旅 ䷞咸
      ䷺渙 ䷿未/濟 ䷮困
         ䷑蠱 ䷯井 ䷟恒
[002-44b]
无/妄 ䷤家/人 ䷝離 ䷰革
   ䷼中/孚 ䷥暌 ䷹兑
      ䷙大/畜 ䷄需 ䷡大/壯
   ䷓觀 ䷢晉 ䷬萃
      ䷳艮 ䷦蹇 ䷽小/過
      ䷃䝉 ䷜坎 ䷧解 ䷭升
䷩益 ䷔噬/嗑 ䷐隨
   ䷕賁 ䷾既/濟 ䷶豐
[002-45a]
   ䷨損 ䷻節 ䷵歸/妹 ䷊泰
   ䷖剥 ䷇比 ䷏豫 ䷎謙 ䷆師
䷚頥 ䷂屯 ䷲震 ䷣明/夷 ䷒臨 ䷁坤
               ䷗復
同/人
䷠遯 ䷀乾 ䷘无/妄 ䷤家/人 ䷝離 ䷰革
䷫姤 ䷋否 ䷴漸 ䷷旅 ䷞咸
   ䷉履 ䷈小/畜 ䷍大/有 ䷪夬
[002-45b]
       ䷩益 ䷔噬/嗑 ䷐隨
          ䷕賁 ䷾既/濟 ䷶豐
䷅訟 ䷸㢲  ䷱鼎 ䷛大/過
   ䷓觀  ䷢晉 ䷬萃
       ䷳艮 ䷦蹇 ䷽小/過
   ䷼中/孚  ䷼暌 ䷥兑
       ䷙大/畜 ䷄需 ䷡大/壯
       ䷚頥 ䷂屯 ䷲震 ䷣明/夷
[002-46a]
䷺渙 ䷿未/濟 ䷮困
   ䷑蠱 ䷯井 ䷟恒
   ䷖剥 ䷇比 ䷏豫 ䷎謙
   ䷨損 ䷻節 ䷵歸/妹 ䷊泰 ䷗復
䷃䝉 ䷜坎 ䷧解 ䷭升 ䷁坤 ䷒臨
               ䷆師
䷉履
䷅訟 ䷘无/妄 ䷀乾 ䷼中/孚 ䷥暌 ䷹兊
[002-46b]
䷋否 ䷫姤 ䷺渙 ䷿未/濟 ䷮困
   ䷌同/人 ䷩益 ䷔噬/嗑 ䷐隨
      ䷈小/畜 ䷍大/有 ䷪夬
         ䷨損 ䷻節 ䷵歸/妹
䷠遯 ䷓觀 ䷓晉 ䷬萃
   ䷸巽 ䷍鼎 ䷫大/過
      ䷚䝉 ䷯坎 ䷟解
   ䷤家/人 ䷝離 ䷰革
[002-47a]
      ䷚頥 ䷂屯 ䷲震
      ䷙大/有 ䷄需 ䷡大/壯 ䷒臨
䷴漸 ䷷旅 ䷞咸
   ䷖剥 ䷇比 ䷏豫
   ䷑蠱 ䷯井 ䷟恒 ䷆師
   ䷕賁 ䷾既/濟 ䷶豐 ䷗復 ䷊泰
䷳艮 ䷦蹇 ䷽小/過 ䷆坤 ䷣升 ䷣明/夷
               ䷎謙
[002-47b]
小/畜
䷸㢲 ䷤家/人 ䷈中/孚 ䷀乾 ䷙大/畜 ䷄需
䷴漸 ䷺渙 ䷫姤 ䷑蠱 ䷯井
   ䷩益 ䷌同/人 ䷕賁 ䷾既/濟
      ䷉履 ䷕損 ䷻節
         ䷍大/有 ䷪夬 ䷊泰
䷓觀 ䷠遯 ䷳艮 ䷦蹇
   ䷅訟 ䷃䝉 ䷜坎
[002-48a]
      ䷱鼎 ䷛大/過 ䷭升
   ䷘无/妄 ䷚頥 ䷂屯
      ䷝離 ䷰革 ䷣明/夷
      ䷥暌 ䷹兑 ䷒臨 ䷡大/壯
䷋否 ䷖剥 ䷇比
   ䷷旅 ䷞咸 ䷎謙
   ䷿未/濟 ䷮困 ䷆師 ䷟恒
   ䷔噬/嗑 ䷐隨 ䷗復 ䷶豐 ䷵歸/妹
[002-48b]
䷢晉 ䷬萃 ䷁坤 ䷽小/過 ䷧解 ䷲震
               ䷏豫
大/有
䷱鼎 ䷝離 ䷥暌 ䷙大/畜 ䷀乾 ䷡大/壯
䷷旅 ䷿未/濟 ䷑蠱 ䷫姤 ䷟恒
   ䷔噬/嗑 ䷕賁 ䷌同/人 ䷶豐
      ䷨損 ䷫履 ䷵歸/妹
         ䷈小/畜 ䷊泰 ䷪夬
[002-49a]
䷢晉 ䷳艮 ䷠遯 ䷽小/過
   ䷃䝉 ䷅訟 ䷧解
      ䷸巽 ䷭升 ䷛大/過
   ䷚頥 ䷘无/妄 ䷲震
      ䷤家/人 ䷣明/夷 ䷰革
      ䷼中/孚 ䷒臨 ䷹兑 ䷄需
䷖剥 ䷋否 ䷏豫
   ䷴漸 ䷎謙 ䷞咸
[002-49b]
   ䷺渙 ䷆師 ䷮困 ䷯井
   ䷩益 ䷗復 ䷐隨 ䷾既/濟 ䷻節
䷓觀 ䷁坤 ䷬萃 ䷦蹇 ䷜坎 ䷂屯
               ䷇比
䷪夬
大/過 ䷰革 ䷹兑 ䷄需 ䷡大/壯 ䷀乾
䷞咸 ䷮困 ䷯井 ䷟恒 ䷫姤
   ䷐隨 ䷾既/濟 ䷶豐 ䷌同/人
[002-50a]
      ䷻節 ䷵歸/妹 ䷉履
         ䷊泰 ䷙小/畜 ䷍大/有
䷓萃 ䷦蹇 ䷽小/過 ䷠遯
   ䷜坎 ䷧解 ䷠訟
      ䷭升 ䷸㢲 ䷿鼎
   ䷂屯 ䷲震 ䷌无/妄
      ䷣明/夷 ䷤家/人 ䷝離
      ䷒臨 ䷼中/孚 ䷥暌 ䷈大/畜
[002-50b]
䷇比 ䷏豫 ䷋否
   ䷎謙 ䷴漸 ䷷旅
   ䷻節 ䷺渙 ䷿未/濟 ䷑蠱
   ䷗復 ䷩益 ䷔噬/嗑 ䷕賁 ䷨損
䷁坤 ䷓觀 ䷢晉 ䷳艮 ䷃䝉 ䷚頥
               ䷖剥
䷠遯
同/人 ䷫姤 ䷋否 ䷴漸 ䷷旅 ䷞咸
[002-51a]
䷀乾 ䷘无/妄 ䷤家/人 ䷝離 ䷰革
   ䷅訟 ䷸巽 ䷱鼎 ䷛大/過
      ䷓觀 ䷋晉 ䷬萃
         ䷳艮 ䷦蹇 ䷽小/過
䷉履 ䷙小/畜 ䷍大/有 ䷪夬
   ䷩益 ䷔噬/嗑 ䷐隨
      ䷕賁 ䷾既/濟 ䷶豐
   ䷺渙 ䷿未/濟 ䷮困
[002-51b]
      ䷑蠱 ䷯井 ䷟恒
      ䷖剥 ䷇比 ䷏豫 ䷎謙
中/孚 ䷥睽 ䷹兑
   ䷙大/畜 ䷄需 ䷡大/壯
   ䷚頥 ䷂屯 ䷲震 ䷣明/夷
   ䷃䝉 ䷜坎 ䷧解 ䷭升 ䷁坤
䷨損 ䷻節 ䷵歸/妹 ䷊泰 ䷗復 ䷆師
               ䷒臨
[002-52a]
䷅訟
䷉履 ䷋否 ䷫姤 ䷺渙 ䷿未/濟 ䷮困
无/妄 ䷀乾 ䷉中/孚 ䷥睽 ䷹兊
   ䷠遯 ䷓觀 ䷢晉 ䷬萃
      ䷸㢲 ䷱鼎 ䷛大/過
         ䷃䝉 ䷜坎 ䷧解
同/人 ䷩益 ䷔噬/嗑 ䷐隨
   ䷈小/畜 ䷍大/有 ䷪夬
[002-52b]
      ䷨損 ䷻節 ䷵歸/妹
   ䷴漸 ䷷旅 ䷰咸
      ䷖剥 ䷇比 ䷏豫
      ䷭蠱 ䷯井 ䷟恒 ䷆師
家/人 ䷝離 ䷰革
   ䷚頥 ䷂屯 ䷲震
   ䷙大/畜 ䷄需 ䷡大/壯 ䷒臨
   ䷳艮 ䷦蹇 ䷽小/過 ䷁坤 ䷭升
[002-53a]
䷕賁 ䷾既/濟 ䷶豐 ䷗復 ䷊泰 ䷎謙
               ䷣明/夷
䷸㢲
小/畜 ䷴漸 ䷺渙 ䷫姤 ䷑蠱 ䷯井
家/人 ䷼中/孚 ䷀乾 ䷙大/畜 ䷄需
   ䷓觀 ䷠遯 ䷳艮 ䷦蹇
      ䷅訟 ䷃䝉 ䷜坎
         ䷱鼎 ䷛大/過 ䷭升
[002-53b]
䷩益 ䷌同/人 ䷕賁 ䷾既/濟
   ䷉履 ䷨損 ䷻節
      ䷍大/有 ䷪夬 ䷊泰
   ䷋否 ䷖剥 ䷇比
      ䷷旅 ䷞咸 ䷎謙
      ䷿未/濟 ䷮困 ䷆師 ䷟恒
无/妄 ䷩頥 ䷂屯
   ䷝離 ䷰革 ䷣明/夷
[002-54a]
   ䷥暌 ䷹兊 ䷒臨 ䷡大/壯
   ䷢晉 ䷬萃 ䷽坤 ䷟小/過 ䷧解
噬/嗑 ䷐隨 ䷗復 ䷶豐 ䷵歸/妹 ䷏豫
               ䷲震
䷱鼎
大/有 ䷷旅 ䷿未/濟 ䷑蠱 ䷫姤 ䷟恒
䷝離 ䷥睽 ䷙大/畜 ䷀乾 ䷡大/壯
   ䷢晉 ䷳艮 ䷠遯 ䷽小/過
[002-54b]
       ䷃䝉 ䷅訟 ䷧解
          ䷸㢲 ䷭升 ䷛大/過
噬/嗑 ䷕賁  ䷌同/人 ䷶豐
   ䷨損  ䷘履 ䷵歸/妹
       ䷈小/畜 ䷊泰 ䷪夬
   ䷖剥  ䷋否 ䷏豫
       ䷴漸 ䷎謙 ䷞咸
       ䷺渙 ䷆師 ䷮困 ䷯井
[002-55a]
䷩頥 ䷘无/妄 ䷲震
   ䷤家/人 ䷣明/夷 ䷰革
   ䷼中/孚 ䷒臨 ䷹兊 ䷄需
   ䷓觀 ䷁坤 ䷬萃 ䷦蹇 ䷜坎
䷩益 ䷗復 ䷐隨 ䷾既/濟 ䷻節 ䷇比
               ䷂屯
大/過
䷪夬 ䷞咸 ䷮困 ䷯井 ䷟恒 ䷫姤
[002-55b]
䷰革 ䷹兊 ䷄需 ䷡大/壯 ䷀乾
   ䷬萃 ䷦蹇 ䷽小/過 ䷠遯
      ䷜坎 ䷧解 ䷅訟
         ䷭升 ䷸㢲 ䷱鼎
䷐隨 ䷾既/濟 ䷶豐 ䷌同/人
   ䷻節 ䷵歸/妹 ䷉履
      ䷊泰 ䷈小/畜 ䷍大/有
   ䷇比 ䷏豫 ䷋否
[002-56a]
      ䷎謙 ䷓漸 ䷢旅
      ䷆師 ䷺渙 ䷿未/濟 ䷑蠱
䷂屯 ䷲震 ䷘无/妄
   ䷣明/夷 ䷤家/人 ䷝離
   ䷒臨 ䷼中/孚 ䷥暌 ䷙大/畜
   ䷁坤 ䷓觀 ䷢晉 ䷳艮 ䷃䝉
䷗復 ䷩益 ䷔噬/嗑 ䷕賁 ䷨損 ䷖剥
               ䷚頥
[002-56b]
无/妄
䷋否 ䷉履 ䷌同/人 ䷩益 ䷔噬/嗑 ䷐隨
䷅訟 ䷠遯 ䷓觀 ䷢晉 ䷬萃
   ䷀乾 ䷼中/孚 ䷥睽 ䷹兊
      ䷤家/人 ䷝離 ䷰革
         ䷚頥 ䷂屯 ䷲震
䷫姤 ䷺渙 ䷿未/濟 ䷮困
   ䷴漸 ䷷旅 ䷞咸
[002-57a]
      ䷖剥 ䷇比 ䷏豫
   ䷈小/畜 ䷍大/有 ䷪夬
      ䷨損 ䷻節 ䷵歸/妹
      ䷕賁 ䷾既/濟 ䷶豐 ䷗復
䷸㢲 ䷱鼎 ䷛大/過
   ䷃䝉 ䷜坎 ䷧解
   ䷳艮 ䷦蹇 ䷽小/過 ䷁坤
   ䷙大/畜 ䷄需 ䷡大/壯 ䷒臨 ䷣明/夷
[002-57b]
䷑蠱 ䷯井 ䷟恒 ䷆師 ䷎謙 ䷊泰
               ䷯升
家/人
䷴漸 ䷈小/畜 ䷩益 ䷌同/人 ䷕賁 ䷾既/濟
䷸㢲 ䷓觀 ䷠遯 ䷳艮 ䷫蹇
   ䷼中/孚 ䷀乾 ䷙大/畜 ䷄需
      ䷘无/妄 ䷚頥 ䷂屯
         ䷝離 ䷰革 ䷣明/夷
[002-58a]
䷺渙 ䷫姤 ䷑蠱 ䷯井
   ䷋否 ䷖剥 ䷇比
      ䷷旅 ䷞咸 ䷎謙
   ䷉履 ䷨損 ䷻節
      ䷍大/有 ䷪夬 ䷊泰
      ䷔噬/嗑 ䷐隨 ䷗復 ䷶豐
䷅訟 ䷃䝉 ䷜坎
   ䷱鼎 ䷛大/過 ䷭升
[002-58b]
   ䷢晉 ䷬萃 ䷁坤 ䷽小/過
   ䷥暌 ䷹兑 ䷒臨 ䷡大/壯 ䷲震
䷿未/濟 ䷮困 ䷆師 ䷟恒 ䷏豫 ䷵歸/妹
               ䷧觧
䷝離
䷷旅 ䷍大/有 ䷔噬/嗑 ䷕賁 ䷌同/人 ䷶豐
䷱鼎 ䷢晉 ䷳艮 ䷠遯 ䷽小/過
   ䷥暌 ䷙大/畜 ䷀乾 ䷡大/壯
[002-59a]
       ䷚頥 ䷘无/妄 ䷲震
          ䷤家/人 ䷣明/夷 ䷰革
䷿未/濟 ䷑蠱  ䷫姤 ䷟恒
   ䷖剥  ䷋否 ䷏豫
       ䷴漸 ䷎謙 ䷞咸
   ䷕損  ䷉履 ䷵歸/妹
       ䷈小/畜 ䷊泰 ䷪夬
       ䷩益 ䷗復 ䷐隨 ䷾既/濟
[002-59b]
䷃䝉 ䷺訟 ䷧解
   ䷸㢲 ䷭升 ䷛大/過
   ䷓觀 ䷁坤 ䷬萃 ䷦蹇
   ䷼中/孚 ䷒臨 ䷹兑 ䷄需 ䷂屯
䷺渙 ䷆師 ䷮困 ䷻井 ䷇比 ䷻節
               ䷜坎
䷰革
䷞咸 ䷪夬 ䷐隨 ䷾既/濟 ䷶豐 ䷫同/人
[002-60a]
大/過 ䷬萃 ䷦蹇 ䷽小/過 ䷠遯
   ䷹兑 ䷄需 ䷡大/壯 ䷀乾
      ䷂屯 ䷲震 ䷘无/妄
         ䷣明/夷 ䷤家/人 ䷝離
䷮困 ䷯井 ䷟恒 ䷫姤
   ䷇比 ䷏豫 ䷋否
      ䷦謙 ䷴漸 ䷷旅
   ䷻節 ䷵歸/妹 ䷉履
[002-60b]
      ䷊泰 ䷈小/畜 ䷍大/有
      ䷗復 ䷩益 ䷔噬/嗑 ䷕賁
䷜坎 ䷧解 ䷺訟
   ䷭升 ䷸㢲 ䷱鼎
   ䷁坤 ䷓觀 ䷢晉 ䷳艮
   ䷒臨 ䷼中/孚 ䷥暌 ䷙大/畜 ䷚頥
䷆師 ䷺渙 ䷿未/濟 ䷑蠱 ䷖剥 ䷨損
               ䷃䝉
[002-61a]
䷥暌
䷿未/濟 ䷔噬/嗑 ䷍大/有 ䷨損 ䷉履 ䷵歸/妹
䷢晉 ䷱鼎 ䷃䝉 ䷅訟 ䷧解
   ䷝離 ䷚頥 ䷘无/妄 ䷲震
      ䷙大/畜 ䷀乾 ䷡大/壯
         ䷼中/孚 ䷒臨 ䷹兑
䷷旅 ䷓剥 ䷋否 ䷏豫
   ䷑蠱 ䷫姤 ䷟恒
[002-61b]
      ䷺渙 ䷆師 ䷮困
   ䷕賁 ䷌同/人 ䷶豐
      ䷩益 ䷗復 ䷐隨
      ䷈小/畜 ䷊泰 ䷪夬 ䷻節
䷳艮 ䷠遯 ䷡小/過
   ䷓觀 ䷁坤 ䷬萃
   ䷸㢲 ䷭升 ䷛大/過 ䷜坎
   ䷤家/人 ䷣明/夷 ䷰革 ䷂屯 ䷄需
[002-62a]
䷴漸 ䷎謙 ䷞咸 ䷇比 ䷯井 ䷾既/濟
               ䷦蹇
中/孚
䷺渙 ䷺益 ䷈小/畜 ䷉履 ䷨損 ䷻節
䷓觀 ䷸㢲 ䷅訟 ䷃䝉 ䷜坎
   ䷤家/人 ䷘无/妄 ䷚頥 ䷂屯
      ䷀乾 ䷙大/畜 ䷄需
         ䷥暌 ䷹兊 ䷒臨
[002-62b]
䷴漸 ䷋否 ䷖剥 ䷇比
   ䷫姤 ䷑蠱 ䷯井
      ䷿未/濟 ䷮困 ䷆師
   ䷌同/人 ䷕賁 ䷾既/濟
      ䷔噬/嗑 ䷐隨 ䷗復
      ䷍大/有 ䷪夬 ䷊泰 ䷵歸/妹
䷠遯 ䷳艮 ䷦蹇
   ䷢晉 ䷬萃 ䷁坤
[002-63a]
   ䷱鼎 ䷛大/過 ䷭升 ䷧解
   ䷝離 ䷰革 ䷣明/夷 ䷲震 ䷡大/壯
䷷旅 ䷽咸 ䷎謙 ䷏豫 ䷟恒 ䷶豐
               ䷽小/過
䷹兊
䷮困 ䷐隨 ䷪夬 ䷻節 ䷵歸/妹 ䷉履
䷬萃 ䷛大/過 ䷜坎 ䷧解 ䷅訟
   ䷰革 ䷂屯 ䷲震 ䷘无/妄
[002-63b]
       ䷄需 ䷡大/壯 ䷀乾
          ䷒臨 ䷼中/孚 ䷥睽
䷞咸 ䷇比  ䷏豫 ䷋否
   ䷯井  ䷟恒 ䷫姤
       ䷆師 ䷺渙 ䷿未/濟
   ䷾既/濟  ䷶豐 ䷌同/人
       ䷗復 ䷩益 ䷔噬/嗑
       ䷊㤗 ䷈小/畜 ䷍大/有 ䷨損
[002-64a]
䷦蹇 ䷽小/過 ䷠遯
   ䷁坤 ䷓觀 ䷢晉
   ䷭升 ䷸㢲 ䷱鼎 ䷃䝉
   ䷣明/夷 ䷤家/人 ䷝離 ䷚頥 ䷙大/畜
䷎謙 ䷴漸 ䷷旅 ䷖剥 ䷑蠱 ䷕賁
               ䷳艮
大/畜
䷑蠱 ䷕賁 ䷨損 ䷍大/有 ䷈小/畜 ䷊泰
[002-64b]
䷳艮 ䷑䝉 ䷱鼎 ䷸㢲 ䷭升
   ䷚頥 ䷝離 ䷤家/人 ䷣明/夷
      ䷥暌 ䷼中/孚 ䷒臨
         ䷀乾 ䷡大/壯 ䷄需
䷖剥 ䷷旅 ䷴漸 ䷎謙
   ䷿未/濟 ䷺渙 ䷆師
      ䷠姤 ䷟恒 ䷯井
   ䷔噬/嗑 ䷩益 ䷗復
[002-65a]
      ䷌同/人 ䷶豐 ䷾既/濟
      ䷉履 ䷵歸/妹 ䷻節 ䷪夬
䷢晉 ䷓觀 ䷁坤
   ䷠遯 ䷽小/過 ䷦蹇
   ䷅訟 ䷧解 ䷜坎 ䷛大/過
   ䷘无/妄 ䷲震 ䷂屯 ䷰革 ䷹兑
䷋否 ䷏豫 ䷞比 ䷮咸 ䷐困 ䷐隨
               ䷬萃
[002-65b]
䷄需
䷯井 ䷾既/濟 ䷻節 ䷪夬 ䷊泰 ䷈小/畜
䷦蹇 ䷜坎 ䷛大/過 ䷭升 ䷸㢲
   ䷂屯 ䷰革 ䷣明/夷 ䷤家/人
   ䷹兊 ䷒臨 ䷼中/孚
   ䷡大/壯 ䷀乾 ䷙大/畜
䷇比 ䷞咸 ䷎謙 ䷴漸
   ䷮困 ䷆師 ䷺渙
[002-66a]
      ䷟恒 ䷫姤 ䷑蠱
   ䷐隨 ䷗復 ䷩益
      ䷶豐 ䷌同/人 ䷕賁
   ䷵歸/妹 ䷉履 ䷨損 ䷍大/有
䷬萃 ䷁坤 ䷓觀
   ䷽小/過 ䷠遯 ䷳艮
   ䷧解 ䷅訟 ䷃䝉 ䷱鼎
   ䷶震 ䷘无/妄 ䷚頥 ䷝離 ䷥暌
[002-66b]
䷏豫 ䷋否 ䷖剥 ䷷旅 ䷿未/濟 ䷔噬/嗑
               ䷢晉
大/壯
䷟恒 ䷶豐 ䷵歸/妹 ䷊泰 ䷪夬 ䷍大/有
小/過 ䷧解 ䷭升 ䷛大/過 ䷱鼎
   ䷲震 ䷣明/夷 ䷰革 ䷝離
   ䷒臨 ䷹兑 ䷥暌
   ䷄需 ䷙大/畜 ䷀乾
[002-67a]
䷏豫 ䷎謙 ䷞咸 ䷷旅
   ䷆師 ䷮困 ䷿未/濟
      ䷯井 ䷑蠱 ䷫姤
   ䷗復 ䷐隨 ䷔噬/嗑
      ䷾既/濟 ䷕賁 ䷌同/人
   ䷻節 ䷨損 ䷉履 ䷈小/畜
䷁坤 ䷬萃 ䷢晉
   ䷬蹇 ䷳艮 ䷠遯
[002-67b]
   ䷜坎 ䷃蒙 ䷅訟 ䷸巽
   ䷂屯 ䷚頥 ䷘无/妄 ䷤家/人 ䷼中/孚
䷇比 ䷖剥 ䷋否 ䷴漸 ䷺渙 ䷩益
               ䷓觀
䷋否
无/妄 ䷅訟 ䷠遯 ䷓觀 ䷢晉 ䷬萃
䷉履 ䷌同/人 ䷩益 ䷔噬/嗑 ䷐隨
   ䷫姤 ䷺渙 ䷿未/濟 ䷮困
[002-68a]
   ䷴漸 ䷷旅 ䷞咸
   ䷖剥 ䷇比 ䷏豫
䷀乾 ䷼中/孚 ䷥睽 ䷹兑
   ䷤家/人 ䷝離 ䷰革
      ䷚頥 ䷂屯 ䷲震
   ䷸㢲 ䷱鼎 ䷛大/過
      ䷃䝉 ䷜坎 ䷧解
   ䷳艮 ䷦蹇 ䷽小/過 ䷁坤
[002-68b]
小/畜 ䷍大/有 ䷪夬
   ䷨損 ䷻節 ䷵歸/妹
   ䷕賁 ䷾既/濟 ䷶豐 ䷗復
   ䷑蠱 ䷯井 ䷟恒 ䷆師 ䷎謙
大/畜 ䷄需 ䷡大/壯 ䷒臨 ䷣明/夷 ䷭升
               ䷊泰
䷴漸
家/人 ䷸㢲 ䷓觀 ䷠遯 ䷳艮 ䷦蹇
[002-69a]
小/畜 ䷩益 ䷌同/人 ䷕賁 ䷾既/濟
   ䷺渙 ䷫姤 ䷑蠱 ䷯井
   ䷋否 ䷖剥 ䷇比
   ䷷旅 ䷞咸 ䷎謙
中/孚 ䷀乾 ䷙大/畜 ䷄需
   ䷘无/妄 ䷚頥 ䷂屯
      ䷝離 ䷰革 ䷣明/夷
      ䷃䝉 ䷜坎
[002-69b]
      ䷱鼎 ䷛大/過 ䷯井
   ䷢晉 ䷬萃 ䷽坤 ䷁小/過
䷉履 ䷨損 ䷻節
   ䷍大/有 ䷪夬 ䷊泰
   ䷔噬/嗑 ䷐隨 ䷗復 ䷶豐
   ䷾既/濟 ䷮困 ䷆師 ䷭恒 ䷏豫
䷥睽 ䷹兑 ䷒臨 ䷡大/壯 ䷲震 ䷧解
               ䷵歸/妹
[002-70a]
䷷旅
䷝離 ䷱鼎 ䷢晉 ䷳艮 ䷠遯 ䷽小/過
大/有 ䷔噬/嗑 ䷕賁 ䷌同/人 ䷶豐
   ䷿未/濟 ䷑蠱 ䷫姤 ䷟恒
   ䷖剥 ䷋否 ䷏豫
   ䷴漸 ䷎謙 ䷞咸
䷥睽 ䷙大/畜 ䷀乾 ䷡大/壯
   ䷚頥 ䷘无/妄 ䷲震
[002-70b]
      ䷤家/人 ䷣明/夷 ䷰革
   ䷃䝉 ䷅訟 ䷧解
      ䷸㢲 ䷭升 ䷛大/過
   ䷓觀 ䷬坤 ䷦萃 ䷦蹇
䷨損 ䷉履 ䷵歸/妹
   ䷈小/畜 ䷊泰 ䷪夬
   ䷩益 ䷗復 ䷐隨 ䷾既/濟
   ䷺渙 ䷆師 ䷮困 ䷯井 ䷇比
[002-71a]
中/孚 ䷒臨 ䷹兊 ䷄需 ䷂屯 ䷜坎
               ䷻節
䷞咸
䷰革 ䷛大/過 ䷬萃 ䷇蹇 ䷽小/過 ䷠遯
䷪夬 ䷐隨 ䷾既/濟 ䷶豐 ䷌同/人
   ䷮困 ䷯井 ䷟恒 ䷫姤
   ䷇比 ䷏豫 ䷋否
   ䷎謙 ䷴漸 ䷷旅
[002-71b]
䷹兑 ䷄需 ䷡大/壯 ䷀乾
   ䷂屯 ䷲震 ䷘无/妄
      ䷣明/夷 ䷤家/人 ䷝離
   ䷜坎 ䷧解 ䷫訟
      ䷭升 ䷸㢲 ䷱鼎
   ䷁坤 ䷓觀 ䷢晉 ䷳艮
䷻節 ䷵歸/妹 ䷉履
   ䷊泰 ䷈小/畜 ䷍大/有
[002-72a]
   ䷗復 ䷩益 ䷔噬/嗑 ䷕賁
   ䷆師 ䷺渙 ䷿未/濟 ䷑蠱 ䷖剥
䷒臨 ䷼中/孚 ䷥睽 ䷙大/畜 ䷚頥 ䷃䝉
               ䷨損
䷺渙
中/孚 ䷓觀 ䷸㢲 ䷅訟 ䷃䝉 ䷜坎
䷩益 ䷈小/畜 ䷉履 ䷨損 ䷻節
   ䷴漸 ䷋否 ䷖剥 ䷇比
[002-72b]
   ䷫姤 ䷶豐 ䷯井
   ䷿未/濟 ䷮困 ䷆師
家/人 ䷘无/妄 ䷚頥 ䷂屯
   ䷀乾 ䷙大/畜 ䷄需
      ䷥睽 ䷹兑 ䷒臨
   ䷠遯 ䷳艮 ䷦蹇
      ䷢晉 ䷬萃 ䷁坤
   ䷱鼎 ䷛大/過 ䷯井 ䷧解
[002-73a]
同/人 ䷕賁 ䷾既/濟
   ䷔噬/嗑 ䷐隨 ䷗復
   ䷍大/有 ䷪夬 ䷊泰 ䷲歸/妹
   ䷷旅 ䷞咸 ䷎謙 ䷏豫 ䷟恒
䷝離 ䷰革 ䷣明/夷 ䷲震 ䷡大/壯 ䷽小/過
               ䷶豐
䷿未/濟
䷥暌 ䷢晉 ䷱鼎 ䷃䝉 ䷅訟 ䷧解
[002-73b]
噬/嗑 ䷓觀 ䷳艮 ䷉履 ䷵歸/妹
      ䷺渙 ䷋否 ䷏豫
      ䷀乾 ䷟恒
      ䷘无/妄 ䷮困
   ䷚頥 ䷷旅 ䷲震
   ䷙大/畜 ䷽小/過 ䷡大/壯
      ䷼中/孚 ䷒臨 ䷹兑
   ䷖剥 ䷡大/壯 ䷽小/過
[002-74a]
         ䷁坤 ䷬萃
   ䷸㢲 ䷯井 ䷛大/過 ䷜坎
䷕賁 ䷌同/人 ䷶豐
   ䷩益 ䷗復 ䷐隨
   ䷈小/畜 ䷊泰 ䷪夬 ䷻節
   ䷴漸 ䷎謙 ䷞咸 ䷇比 ䷭升
家/人 ䷣明/夷 ䷰革 ䷂屯 ䷄需 ䷦蹇
               ䷾既/濟
[002-74b]
䷮困
䷹兊 ䷬萃 ䷛大/過 ䷜坎 ䷧解 ䷅訟
䷐隨 ䷪夬 ䷻節 ䷵歸/妹 ䷉履
   ䷞咸 ䷇比 ䷏豫 ䷋否
      ䷯井 ䷟恒 ䷫姤
         ䷆師 ䷺渙 ䷿未/濟
䷰革 ䷂屯 ䷲震 ䷘无/妄
   ䷄需 ䷡大/壯 ䷀乾
[002-75a]
      ䷒臨 ䷼中/孚 ䷥睽
   ䷦蹇 ䷽小/過 ䷠遯
      ䷁坤 ䷓觀 ䷢晉
      ䷭升 ䷸㢲 ䷱鼎 ䷃䝉
既/濟 ䷶豐 ䷌同/人
   ䷗復 ䷩益 ䷔噬/嗑
   ䷊泰 ䷈小/畜 ䷍大/有 ䷨損
   ䷎謙 ䷴漸 ䷷旅 ䷖剥 ䷑蠱
[002-75b]
明/夷 ䷤家/人 ䷝離 ䷚頥 ䷙大/畜 ䷳艮
               ䷕賁
䷑蠱
大/畜 ䷳艮 ䷃䝉 ䷱鼎 ䷸㢲 ䷭升
䷕賁 ䷨損 ䷍大/有 ䷈小/畜 ䷊泰
   ䷖剥 ䷷旅 ䷴漸 ䷎謙
      ䷷未/濟 ䷺渙 ䷆師
         ䷫姤 ䷟恒 ䷯井
[002-76a]
䷚頥 ䷝離 ䷤家/人 ䷣明/夷
   ䷥睽 ䷼中/孚 ䷒臨
      ䷀乾 ䷡大/壯 ䷄需
   ䷢晉 ䷓觀 ䷁坤
      ䷠遯 ䷽小/過 ䷦蹇
      ䷅訟 ䷧解 ䷜坎 ䷯大/過
噬/嗑 ䷩益 ䷗復
   ䷌同/人 ䷶豐 ䷾既/濟
[002-76b]
   ䷉履 ䷵歸/妹 ䷻節 ䷪夬
   ䷋否 ䷏豫 ䷇比 ䷞咸 ䷮困
无/妄 ䷲震 ䷂屯 ䷰革 ䷹兑 ䷬萃
               ䷐隨
䷯井
䷄需 ䷦蹇 ䷜坎 ䷽大/過 ䷭升 ䷸㢲
既/濟 ䷻節 ䷪夬 ䷊泰 ䷈小/畜
   ䷇比 ䷞咸 ䷎謙 ䷴漸
[002-77a]
       ䷮困 ䷆師 ䷺渙
          ䷟恒 ䷫姤 ䷑蠱
䷂屯 ䷰革  ䷣明/夷 ䷤家/人
   ䷹兊  ䷒臨 ䷼中/孚
       ䷡大/壯 ䷀乾 ䷙大/畜
   ䷬萃  ䷁坤 ䷓觀
       ䷽小/過 ䷠遯 ䷳艮
       ䷧解 ䷅訟 ䷃䝉 ䷱鼎
[002-77b]
䷐隨 ䷗復 ䷩益
   ䷶豐 ䷌同/人 ䷕賁
   ䷵歸/妹 ䷉履 ䷨損 ䷍大/有
   ䷏豫 ䷋否 ䷖剥 ䷷旅 ䷿未/濟
䷲震 ䷘无/妄 ䷚頥 ䷝離 ䷥睽 ䷢晉
               ䷔噬/嗑
䷛恒
大/壯 ䷽小/過 ䷧解 ䷭升 ䷛大/過 ䷱鼎
[002-78a]
䷶豐 ䷵歸/妹 ䷊泰 ䷪夬 ䷍大/有
   ䷏豫 ䷎謙 ䷞咸 ䷷旅
      ䷆師 ䷮困 ䷿未/濟
         ䷯井 ䷑蠱 ䷫姤
䷲震 ䷣明/夷 ䷰革 ䷝離
   ䷒臨 ䷹兊 ䷥暌
      ䷄需 ䷙大/畜 ䷀乾
   ䷁坤 ䷬萃 ䷢晉
[002-78b]
      ䷦蹇 ䷳艮 ䷠遯
      ䷜坎 ䷃䝉 ䷅訟 ䷸㢲
䷗復 ䷐隨 ䷔噬/嗑
   ䷾既/濟 ䷕賁 ䷌同/人
   ䷻節 ䷨損 ䷉履 ䷈小/畜
   ䷇比 ䷖剥 ䷋否 ䷴漸 ䷸渙
䷂屯 ䷚頥 ䷘无/妄 ䷤家/人 ䷼中/孚 ䷓觀
               ䷘益
[002-79a]
 以上三十二圖反復之則為六十四圖圖以一卦為
 主而各具六十四卦凡四千九十六卦與焦贑易林
 合然其條理精宻則有先儒所未𤼵者覽者詳之
  三十二圖反復其變悉如乾坤二卦變圖例每圖/各以第一卦為本卦順變將去則自初而終自上
  而下是由乾以至于坤反之則又以末一卦為本/卦逆變轉求則終而初自下而上是由坤以至
  于乾一順一逆每圖遂以兩卦為本卦而成兩圖/矣合三十二圖反覆則為六十四圖矣然三十二
  圖先後次第皆本於乾坤卦變只以第一圖觀之/可見如以乾為本卦則次姤次同人以至于常計
  三十二卦今各為三十二圖之第一卦而次第不/紊矣如以坤為本卦則次復次師以至于益計三
[002-79b]
  十二卦今各為三十二圗之末一卦而次第亦不/紊矣此即三十二圖之序也又以三十二圖末一
  圖逆數轉來如以益為本卦則次噬嗑次隨以至/于坤計三十二卦即第一圖後三十二卦由益而
  順數至坤也如以恒為本卦則次井次蠱以至于/乾亦計三十二卦即第一圖之前三十二卦一畫
  陽必對後三十二卦一畫隂前三十二卦一畫隂/必對後三十二卦一畫陽各各相對又具兩邉搏
  易而成之義而乾坤艮兊震㢲坎離雖无先後次/序然其對待則一定而不易也本不過明卦變之
  凡例而隂陽對待自然之妙如此亦足以見易畫/従横逆順无適非一隂一陽之道而不亂也此皆
  條理精宻先儒所未𤼵者合而論之圖之變固无/窮而莫不以乾坤卦變為主焉然乾坤第一圖次
  第固皆為三十二圖之例矣又必先乾六爻之變/者蓋乾坤雖隂陽之純而乾又坤之尊故也故曰
[002-80a]
  乾者君道首出庶物坤者臣道无成而代有終其/分如此其數如此推而至于圖之變亦如此愚所
  以合四篇大㫖一言蔽之/曰陽尊于斯為尤信矣
 
 
 
 
 
 
[002-80b]
 
 
 
 
 
 
 
 易學啟蒙通釋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