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61 周易傳義附錄-宋-董楷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傳義附録卷八上  宋 董楷 撰
下經
巽下/坤上
  傳升序卦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
  升物之積聚而益高大聚而升也故為升所以次
  于萃也為卦坤上巽下木在地下為地中生木木
  生地中長而益高為升之象也
[015-1b]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傳升者進而上也升進一作/進升則有亨義而以卦才
  之善故元亨也用此道以見大人不假憂恤前進
  則吉也南征前進也
  本義升進而上也卦自解來柔上居四内巽外順
  九二剛中而五應之是以其占如此南征前進也
   朱氏附録巽坤二卦拱得箇南如看命人虚拱
   㡳説話
[015-2a]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傳以二體言柔升謂坤上行也巽既體卑而就下
  坤乃順時而上升以時也謂時當升也柔既上而
  成升則下巽而上順以巽順之道升可謂時矣二
  以剛中之道應於五五以中順之德應於二能巽
  而順其升以時是以元亨也彖文誤作大亨解在
  大有卦
  本義柔以時升以卦變釋卦名巽而順剛中而應
[015-2b]
  是以大亨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傳凡升之道必由大人升於位則由王公升於道
  則由聖賢用巽順剛中之道以見大人必遂其升
  勿恤不憂其不遂也遂其升則已之一作/有福慶而
  福慶及物也
 南征吉志行也
  傳南人之所向南征謂前進也前進則遂其升而
[015-3a]
  得行其志是以吉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傳木生地中長而上升為升之象君子觀升之象
  以順修其德積累微小以至高大也順則可進逆
  乃退也萬物之進長皆以順道也善不積不足以
  成名學業之充實道德之崇高皆由積累而至積
  小所以成高大升之義也
  本義王肅本順作慎今按它書引此亦多作慎意
[015-3b]
  尤明白蓋古字通用也説見上篇蒙卦
   朱氏附録木之生也无日不長一日不長則木
   死矣人之學也一日不可已一日而已則心必
   死矣○先生作許升字序曰易象有之曰地中
   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蓋因其固然
   之理而无容私焉者順之謂也由是而之則其
   進德也孰禦按此説順字與本/義不同姑附于此
初六允升大吉
[015-4a]
  傳初以柔居巽體之下又巽之主上承於九二之
  剛巽之至者也二以剛中之德上應於君當升之
  任者也允者信從也初之柔巽唯信從於二信二
  而從之同升乃大吉也二以德言則剛中以力言
  則當任初之隂柔又无應援不能自升從於剛中
  之賢以進是由剛中之道也吉孰大焉
  本義初以柔順居下巽之主也當升之時巽於二
  陽占者如之則信能升而大吉矣
[015-4b]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傳與在上者合志同升也上謂九二從二而升乃
  與二同志也能信從剛中之賢一作/道所以大吉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傳二陽剛而在下五隂柔而居上夫以剛而事柔
  以陽而從隂雖有時而然非順道也以暗而臨明
  以剛而事弱若黽勉於事勢非誠服也上下之交
  不以誠其可以一无/以字久乎其可以有為乎五雖隂
[015-5a]
  柔然居尊位二雖剛陽事上者也當内存至誠不
  假文飾於外誠積於中則自不事外飾故曰利用
  禴謂尚誠敬也自古剛强之臣事柔弱之君未有
  不為矯飾者也禴祭之簡質者也云孚乃謂既孚
  乃宜不用文飾專以其誠感通於上也如是則得
  无咎以剛强之臣而事柔弱之君又當升之時非
  誠意相交其能免於咎乎
  本義義見萃卦
[015-5b]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傳二能以孚誠事上則不唯為臣之道无咎而已
  可以行剛中之道澤及天下是有喜也凡象言有
  慶者如是則有福慶及於物也言有喜者事既善
  而又一无/又字有可一无/可字喜也如大畜童牛之牿无吉
  象云有喜蓋牿於童則易又免强制之難是有可
  喜也
九三升虚邑
[015-6a]
  傳二以陽剛之才正而且巽上皆順之復有援應
  一作/者以是而升如入无人之邑孰禦哉
  本義陽實隂虚而坤有國邑之象九三以陽剛當
  升時而進臨於坤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傳入无人之邑其進无疑阻也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亨許庚反/一許兩反
  傳四柔順之才上順君之升下順下之進已則止
[015-6b]
  其所焉以隂居柔隂而在下止其所也昔者文王
  之居岐山之下上順天子而欲致之有道下順天
  下之賢而使之升進已則柔順謙恭不出其位至
  德如此周之王業用是而亨也四能如是則亨而
  吉且无咎矣四之才固自善矣復有无咎之辭何
  也曰四之才雖善而其位當戒也居近君之位在
  升之時不可復升升則凶咎可知故云如文王則
  吉而无咎也然處大臣之位不得无事於升當上
[015-7a]
  升其君之道下升天下之賢己則止其分焉分雖
  當止而德則當升也道則當亨也盡斯道者其唯
  文王乎
  本義義見隨卦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傳四居近君之位而當升時得吉而无咎者以其
  有順德也以柔居坤順之至也文王之亨于岐山
  亦以順時順事而已上順於上下順乎下巳順處
[015-7b]
  其義故云順事也
  本義以順而升登祭于山之象
六五貞吉升階
  傳五以下有剛中之應故能居尊位而吉然質本
  隂柔必守貞固乃得其吉也若不能貞固則信賢
  不篤任賢不終安能吉也階所由而升也任剛中
  之賢輔之而升猶登進自階言有由而易也指言
  九二正應然在下之賢皆用升之階也能用賢則
[015-8a]
  彚升矣
  本義以隂居陽當升而居尊位必能正固則可以
  得吉而升階矣階升之易者
   朱氏附録六五貞吉升階與萃有位匪孚元永
   貞悔亡皆謂有其位必當有其德若无其德則
   萃雖有位而人不信雖有升階之象而不足以
   升矣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015-8b]
  傳倚任賢才而能貞固如是而升可以致天下之
  大治其志可大得也君道之升一作/興患无賢才之
  助爾有助則由自階而升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傳六以隂居升之極昬冥於升知進而不知止者
  也其為不明甚矣然求升不已之心有時而用於
  貞正而當不息之事則為宜矣君子於貞正之德
  終日乾乾自强不息如一作/以上六不已之心用之
[015-9a]
  於此則利也以小人貪求无已之心移於進德則
  何善如之
  本義以隂居升極昬冥不已者也占者遇此无適
  而利但可反其不已於外之心施之於不息之正
  而已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傳昬冥於升極上而不知己唯有消亡豈復有加
  益也不富无復增益也升既極則有退而无進也
[015-9b]
   朱氏附録問升萃二卦多是言祭亨萃固取聚
   義不知升何取義曰人積其誠意以事鬼神有
   升而上通之義
坎下/兊上
  傳困序卦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升者自下
  而上自下升上以力進也不已必困矣故升之後
  受之以困也困者憊乏之義為卦兊上而坎下水
  居澤上則澤中有水也乃在澤下枯涸无水之象
[015-10a]
  為困乏之義又兊以隂在上坎以陽居下與上六
  在二陽之上而九二陷於二隂之中皆隂柔揜於
  陽剛所以為困也君子為小人所掩蔽窮困之時
  也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傳如卦之才則困而能亨且得貞正乃大人處困
  之道也故能吉而无咎大人處困不唯其道自吉
  樂天安命一作知命/一作安義乃不失其吉也況隨時善處
[015-10b]
  復有裕乎有言不信當困而言人誰信之
  本義困者窮而不能自振之義坎剛為兊柔所揜
  九二為二隂所揜四五為上六所揜所以為困坎
  險兊說處險而說是身雖困而道則亨也二五剛
  中又有大人之象占者處困能亨則得其正矣非
  大人其孰能之故曰貞又曰大人者明不正之小
  人不能當也有言不信又戒以當務晦黙不可尚
  口益取窮困
[015-11a]
 彖曰困剛揜也揜本又作/掩於檢反
  傳卦所以為困以剛為柔所掩蔽也陷於下而掩
  於上所以困也陷亦揜也剛陽君子而為隂柔小
  人所掩蔽君子之道困窒之時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傳以卦才言處困之道也下險而上說為處險而
  能說雖在困窮艱險一作/險難之中樂天安義自得其
[015-11b]
  說樂也時雖困也處不失義則其道自亨困而不
  失其所亨也能如是者其唯君子乎若時當困而
  反亨身雖亨乃其道之困也君子大人通稱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傳困而能貞大人所以吉也蓋其以剛中之道也
  五與二是也非剛中則遇困而失其正矣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傳當困而言人所不信欲以口免困乃所以致窮
[015-12a]
  也以説處困故有尚口之戒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朱氏附録不失其所亨這句自是説得好
 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傳澤无水困乏之象也君子當困窮之時既盡其
  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
  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
  義而已苟不知命則恐懼於險難隕穫於窮戹所
[015-12b]
  守亡矣安能遂其為善之志乎
   程氏附録大凡利害禍福亦須致命須得致之
   為言直如人以力自致之謂也得之不得命固
   已定君子須知他命方得不知命无以為君子
   蓋命苟不知无所不至故君子於困窮之時須
   致命便遂得志其得禍得福皆以自致只要申
   其志而已
  本義水下漏則澤上枯故曰澤无水致命猶言授
[015-13a]
  命言持以與人而不之有也能如是則雖困而亨
  矣
   朱氏附録問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曰澤
   无水困君子道窮之時但當委致其命以遂吾
   之志而已致命猶送這命與他不復為我之有
   雖委致其命而志則自遂无所回屈伊川解作
   推致其命雖説得通然論語中致命字都是委
   致之致事君能致其身與士見危致命見危授
[015-13b]
   命皆是此意授亦致字之意言將這命授與之
   也○困厄有重輕力量有小大若能一日十二
   辰㸃檢自已念慮動作都是合宜仰不愧俯不
   怍如此而不幸填溝壑喪身殞命有不暇恤只
   得成就一箇是處如此則方寸之間全是天理
   雖遇大困厄有致命遂志而已亦不知有人之
   是非向背惟其是而已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臀徒/敦反
[015-14a]
  傳六以隂柔處於至卑又居坎險之下在困不能
  自濟者也必得在上剛明之人為援助則可以濟
  其困矣初與四為正應九四以陽而居隂為不正
  失一作/夫剛而不中又方困於隂揜是惡能濟人之
  困猶株木之不能䕃覆於物株木无枝葉之木也
  四近君之位在它卦不為无助以居困而不能庇
  物故為株木臀所以居也臀困於株木謂无所庇
  而不得安其居居安則非困也入於幽谷隂柔之
[015-14b]
  人非能安其所遇既不能免於困則益迷闇妄動
  入於深困幽谷深暗之所也方益入於困无自出
  之𫝑故至於三歲不覿終困者也不覿不遇其所
  亨也
  本義臀物之底也困于株木傷而不能安也初六
  以隂柔處困之底居暗之甚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録問臀困于株木如何曰在困之下至
   困者也株木不可坐臀在株木上其不安可知
[015-15a]
   又問伊川將株木作初之正應不能庇它説如
   何曰恐説臀字不去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傳幽者不明也謂益入昬闇自陷於深困也明則
  不至於陷矣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紱音弗/下同
  傳酒食人所欲而所以施惠也二以剛中之才而
  處困之時君子安其所遇雖窮戹險難无所動其
[015-15b]
  心不恤其為困也所困者唯困於所欲耳君子之
  所欲者澤天下之民濟天下之困也二未得遂其
  欲施其惠故為困于酒食也大人君子懷其道而
  困於下必得有道之君求而用之然後能施其所
  藴二以剛中之德困於下上有九五剛中之君道
  同德合必來相求故云朱紱方來方且來也朱紱
  王者之服蔽膝也以行來為義故以蔽膝言之利
  用享祀享祀以至誠通神明也在困之時利用至
[015-16a]
  誠如享祀然其德既誠一作/成自能感通於上自昔
  賢哲困於幽遠而德卒升聞道卒為用者唯自守
  至誠而已征凶无咎方困之時若不至誠安處以
  俟命往而求之則犯難得凶乃自取也將誰咎乎
  不度時而征乃不安其所為困所動也失剛中之
  德自取凶悔何所怨咎諸卦二五以隂陽相應而
  吉唯小畜與困乃戹於隂故同道相求小畜陽為
  隂所畜困陽為隂所揜也
[015-16b]
  本義困于酒食厭飫苦惱之意酒食人之所欲然
  醉飽過宜則是反為所困矣朱紱方來上應之也
  九二有剛中之德以處困時雖无凶害而反困於
  得其所欲之多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利以享祀若
  征行則非其時故凶而於義為无咎矣
   朱氏附録問困于酒食本義作饜飫於所欲是
   如何曰此是困於好底事在困之時有困於好
   事者有困於不好事者此爻是好爻當困時則
[015-17a]
   為困於好事如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花鳥
   好娛戲底物這時卻發人不好底意思是因好
   物困也酒食饜飫亦是如此○朱紱赤紱若如
   伊川説使書傳中説臣下皆是赤紱則可詩中
   卻有朱芾斯皇一句是説方叔於理又似不甚
   通熹之精力只推得到這裏○問朱紱方來利
   用享祀曰以之事君則君應之以之事神則神
   應之○祭祀享祀想只説箇祭祀无那自家活
[015-17b]
   人卻享它人祭之說○問困二五皆利用祭祀
   是如何曰它得中正又似取无應而心專一底
   意思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傳雖困於所欲未能施惠於人然守其剛中之德
  必能致亨而有福慶也雖使時未亨通守其中德
  亦君子之道亨乃有慶也
   朱氏附録問中有慶也是如何曰它下靣有許
[015-18a]
   多好事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蒺蔾音/疾棃象
同/
  傳六三以隂柔不中正之質處險極而用剛居陽
  用剛也不善處困之甚者也石堅重難勝之物蒺
  蔾刺一无/刺字不可據之物三以剛險而上進則二陽
  在上力不能勝堅不可犯益自困耳困于石也以
  不善之德居九二剛中之上其不安猶藉刺據于
[015-18b]
  蒺蔾也進退既皆益困欲安其所益不能矣一作/也
  宫其居所安也妻所安之主也知進退之不可而
  欲安其居則失其所安矣進退與處皆不可一有/則字
  唯死而已其凶可知繫辭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
  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
  其可得見邪二陽不可犯也而犯之以取困是非
  所困而困也名辱其事惡也三在二上固為據之
  然苟能謙柔以下之則无害矣乃用剛險以乘之
[015-19a]
  則不安而取困如據蒺蔾也如是死期將至所安
  之主可得而一无/而字見乎
  本義隂柔而不中正故有此象而其占則凶石指
  四蒺蔾指二宫謂三而妻則六也其義則繫辭備
  矣
   朱氏附録六三陽之隂上六隂之隂故將六三
   言之則上六為妻
 象曰據于蒺蔾乘剛也入于其宫不見其妻不祥也
[015-19b]
  傳據于蒺蔾謂乘九二之剛不安猶藉刺也不祥
  者不善之徵失其所安者不善之效故云不見其
  妻不祥也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傳唯力不足故困亨困之道必由援助當困之時
  上下相求理當然也四與初為正應然四以不中
  正處困其才不足以濟人之困初六比二二有剛
  中之才足以拯困則宜為初所從矣金剛也車載
[015-20a]
  物者也二以剛在下載已故謂之金車四欲從初
  而阻於二故其來遲疑而徐徐是困于金車也已
  之所應疑其少已而之它將從之則猶豫不敢遽
  前豈不可羞吝乎有終者事之所歸者正也初四
  正應終必相從也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
  而已苟擇𫝑而從則惡之大者不容於世矣二與
  四皆以陽居隂而二以剛中之才所以能濟困也
  居隂者尚柔也得中者不失剛柔之宜也
[015-20b]
  本義初六九四之正應九四處位不當不能濟物
  而初六方困於下又為九二所隔故其象如此然
  邪不勝正故其占雖為可吝而必有終也金車為
  九二象未詳疑坎有輪象也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傳四應於一无/於字初而隔於二志在下求故徐徐而
  來雖居不當位為未善然其正應相與故有終也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説利用祭祀劓魚器反刖/音月象同
[015-21a]
  傳截鼻曰劓傷於上也去足為刖傷於下也上下
  皆揜於隂為其傷害劓刖之象也五君位也人君
  之困由上下无與也赤紱臣下之服取行來之義
  故以紱言人君之困以天下不來也天下皆來則
  非困也五雖在困而有剛中之德下有九二剛中
  之賢道同德合徐必相應而來共濟天下之困是
  始困而徐有喜説也利用祭祀祭祀之事必致其
  誠敬而後受福人君在困時宜念天下之困求天
[015-21b]
  下之賢若祭祀然致其誠敬一作/至誠則能致天下之
  賢濟天下之困矣五與二同德而云上下无與何
  也曰隂陽相應者自然相應也如夫婦骨肉分定
  也五與二皆陽爻以剛中之德同而相應相求而
  後合者一无/者字也如君臣朋友義合也方其始困安
  有上下之與有與則非困也故徐合而後有一无/有字
  説也二云享祀五云祭祀大意則宜用至誠乃受
  福也祭與祀享泛言之則可通分而言之祭天神
[015-22a]
  祀地示享人鬼五君位言祭二在下言享各以其
  所當用也
  本義劓刖者傷於上下下既傷則赤紱无所用而
  反為困矣九五當困之時上為隂揜下則乘剛故
  有此象然剛中而説體故能遲久而有説也占具
  象中又利祭祀久當獲福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説以中直也利用祭祀
 受福也
[015-22b]
  傳始為隂揜无上下之與方困未得志之時也徐
  而有説以中直之道得在下之賢共濟於困也不
  曰中正與二合者云直乃宜也直比正意差緩盡
  其誠意如祭祀然以求天下之賢則能一无/能字亨天
  下之困而享受其福慶也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藟力軌反象/同臲五結反
卼五骨反/曰音越
  傳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困既極矣理當變也葛藟
[015-23a]
  纒束之物臲卼危動之狀六處困之極為困所纒
  束而居最高危之地困于葛藟與臲卼也動悔動
  輒有悔无所不困也有悔咎前之失也曰自謂也
  若能曰如是動皆得悔當變前之所為有悔也能
  悔則往而得吉也困極而征則出於困矣故吉三
  以隂在下卦之上而凶上居一卦之上而无凶何
  也曰三居剛而處險困而用剛險故凶上以柔居
  説唯為困極耳困極則有變困之道也困與屯之
[015-23b]
  上皆以无應居卦終屯則泣血漣如困則有悔征
  吉屯險極而困說體故也以說順進可以離乎困
  也
  本義以隂柔處困極故有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
  悔之象然物窮則變故其占曰若能有悔則可以
  征而吉矣
 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傳為困所纒而不能變未得其道也是處之未當
[015-24a]
  也知動則得悔遂有悔而去之可出於困是其行
  而吉也
   程氏附録蹇便是處蹇之道困便是處困之道
   道无時不可行
   朱氏附録困卦難理會不可曉易中有數卦如
   此繫辭云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
   所之困是箇極不好底卦所以卦辭也做得如
   此難曉又曰蹇剥否睽皆是不好卦卻不好得
[015-24b]
   分明故易曉困雖是極不好卦然是箇進退不
   得窮極底卦所以卦辭亦恁地不好難曉其大
   意亦可見矣
巽下/坎上
  傳井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承上升
  而不已必困為言謂上升不已而困則必反於下
  也物之在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困也為卦坎上
  巽下坎水也巽之象則木也巽之義則入也木器
[015-25a]
  之象木入於水下而上乎水汲井之象也
   朱氏附録井象只取巽入之義不取木義○若
   如汲水器之説則與後靣羸其瓶之義不相合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喪息/浪反
  傳井之為物常而不可改也邑可改而之它井不
  可遷也故曰改邑不改井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
  盈无喪无得也至者皆得其用往來井井也无喪
  无得其德也常往來井井其用也周常也周也井
[015-25b]
  之道也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汔許訖反繘音橘/羸律悲反彖同
  傳汔幾也繘綆也井以濟用為功幾至而未及用
  亦與未下繘於井同也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所以
  五榖不熟不如荑稗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
  井有濟物之用而未及物猶无有也羸敗其瓶而
  失之其用喪矣是以凶也羸毁敗也
  本義井者穴地出水之處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
[015-26a]
  而上出其水故為井改邑不改井故无喪无得而
  往者來者皆井其井也汔幾也繘綆也羸敗也汲
  井幾至未盡綆而敗其瓶則凶也其占為事仍舊
  无得喪而又當敬勉不可幾成而敗也
   朱氏附録井是那掇不動底物事所以改邑不
   改井○汔至略作一句亦未繘井羸其瓶是一
   句意幾至而止如綆未及井而瓶敗言功不成
   也
[015-26b]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
 乃以剛中也上如字又時掌反/養如字又以上反
  傳巽入於水下而上其水者井也井之養於物不
  有窮己一作无/有窮也取之而不竭德有常也邑可改井
  不可遷亦其德之常也二五之爻剛中之德其常
  乃如是卦之才與義合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傳雖使幾至既未為用亦與朱繘井同井以濟用
[015-27a]
  為功水出乃為用未出則何功也瓶所以上水而
  致用也羸敗其瓶則不為用矣是以凶也
  本義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以卦象釋
  卦名義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
  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以卦體釋卦辭无喪
  无得往來井井兩句意與不改井同故不復出剛
  中以二五而言未有功而敗其瓶所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上如字又時掌/反勞力報反相
[015-27b]
 息亮反/又如字
  傳木承水而上之一作/來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君
  子觀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勞徠其民而勸勉以相
  助之道也勞徠其民法井之用也勸民使相助法
  井之施也
  本義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
  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
   朱氏附録問木上有水井之義曰如草木之生
[015-28a]
   津潤皆上行露水直至樹末此即木上有水之
   義雖至小之物亦然如石菖蒲每晨葉尾皆潮
   水珠雖藏之密室亦然非露水也○禾上露珠
   便是下靣水上去大率裏靣水氣上則外靣底
   也上○問井字之義與木上有水何預曰木上
   有水便如井中之水水本在井底卻能汲上來
   供人食用故取象如此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泥乃計/反象同
[015-28b]
  傳井與鼎皆物也就物以為義六以隂柔居下上
  无應援无上水之象不能濟物乃井之不可食也
  井之不可一无/可字食以泥汚也在井之下有泥之象
  井之用以其水之養人也无水則舎置不用矣井
  水之上人𫉬其用禽鳥亦就而求焉舊廢之井人
  既不食水不復上則禽鳥亦不復往矣蓋无以濟
  物也井本濟人之物六以隂居下无上水之象故
  為不食井之不食以泥也猶人當濟物之時而才
[015-29a]
  弱无援不能及物為時所舎也
  本義井以陽剛為泉上出為功初六以隂居下故
  為此象蓋井不泉而泥則人所不食而禽鳥亦莫
  之顧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舎也舎音/捨
  傳以隂而居井之下泥之象也无水而泥人所不
  食也人不食則水不上无以及禽鳥禽鳥亦不至
  矣見其不能濟物為時所舎置不用也若能及禽
[015-29b]
  鳥是亦有所濟也舎上聲與乾之時舎音不同
  本義言為時所棄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射食亦反鮒/音附象同
  傳二雖剛陽之才而居下上无應而比於初不上
  而下之象也井之道上行者也澗谷之水則旁出
  而就下二居井而就下失井之道乃井而如谷也
  井上出則養人而濟物一作上出而/養人濟物今乃下就汚
  泥注於鮒而巳鮒或以為蝦或以為蟇井泥中微
[015-30a]
  物耳射注也如谷之下流注於鮒也甕敝漏如甕
  之破漏也陽剛之才本可以養人濟物而上无應
  援故不能上而就下是以无濟用之功如水之在
  甕本可為用乃破敝而漏之不為用也井之初二
  无功而不言悔咎何也曰失則有悔過則為咎无
  應援而不能成用非悔咎也居二比初豈非過乎
  曰處中非過也不能上由无援非以比初也
  本義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下比初六功不上行
[015-30b]
  故其象如此
   朱氏附録鮒程沙隨以為蝸牛如今廢井中多
   有之
 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傳井以上出為功二陽剛之才本可濟用以在下
  而上无應援是以下比而射鮒若上有與之者則
  當汲引而上成井之功矣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渫息/列反
[015-31a]
象/同
  傳三以陽剛居得其正是有濟用之才者也在井
  下之上水之清潔可食者也井以上為用居下未
  得其用也陽之性上又志應上六處剛而過中汲
  汲於上進乃有才用而切於施為未得其用則如
  井之渫治清潔而不見食為其心之惻怛也三居
  井之時剛而不中故切於施為異乎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者也然明王用人豈求備也故王明則受
[015-31b]
  福矣三之才足以濟用如井之清潔可用汲而食
  也若上有明王則當用之而得其效賢才見用則
  已得行其道君得享其功下得被其澤上下並受
  其福也
  本義渫不停汚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惻可用汲
  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並受其福也九三
  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録九三可用汲以上三句是象下兩句
[015-32a]
   是占大槩是説理決不是説汲井○若非王明
   則无以收拾人才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傳井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知而不見用以不
  得行為憂惻也既以不得行為惻則豈免有求也
  故求王明而受福志切於行也
  本義行惻者行道人皆以為惻
六四井甃无咎甃側舊/反象同
[015-32b]
  傳四雖隂柔而處正上承九五之君才不足以廣
  施利物亦可自守者也故能脩治則得无咎甃砌
  累也謂脩治也四雖才弱不能廣濟物之功脩治
  其事不至於廢可也若不能脩治廢其養人之功
  則失井之道其咎大矣居高位而得剛陽中正之
  君但能處正承上不廢其事亦可以免咎也
  本義以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隂柔不泉則但能脩
  治而无及物之功故其象為井甃而占則无咎占
[015-33a]
  者能自脩治則雖无及物之功而亦可以无咎矣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傳甃者修治於井也雖不能大其濟物之功亦一/作
  若/能修治一有/亦字不廢也故无咎僅能免咎而已若
  在剛陽自不至如是如是則可咎矣
九五井洌寒泉食洌音/烈
  傳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其才其德盡善盡美井
  洌寒泉食也洌謂甘潔也井泉以寒為美甘潔之
[015-33b]
  寒泉可為人食也於井道為至善也然而不言吉
  者井以上出為成功未至於上未及用也故至上
  而後言元吉
  本義洌潔也陽剛中正功及於物故為此象占者
  有其德則契其象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傳泉寒而可食井道之至善者也九五中正之德
  為至善之義
[015-34a]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收詩救反/又如字
  傳井以上出為用居井之上井道之成也收汲取
  也幕蔽覆也取而不蔽其利无窮井之施廣矣大
  矣有孚有常而不變也博施而有常大善之吉也
  夫一作/人體井之用博施而有常非大人孰能它卦
  之終為極為變唯井與鼎終乃為成功是以吉也
  本義收汲取也晁氏曰收鹿盧收繘者也亦通幕
  蔽覆也有孚謂其出有原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為
[015-34b]
  功而坎口不揜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占
  者應之然必有孚乃元吉也
   朱氏附録收雖作去聲讀義只是收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傳以大善之吉在卦之上井道之大成也井以上
  為成功
離下/兊上
  傳革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井之為物
[015-35a]
  存之則穢敗易之則清潔不可不革者也故井之
  後受之以革也為卦兊上離下澤中有火也革變
  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滅火火涸水相變革者也
  火之性上水之性下若相違行則睽而已乃火在
  下水在上相就而相克相滅息者也所以為革也
  又二女同居而其歸各異其志不同為不相得也
  故為革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015-35b]
  傳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已
  日然後人心信從元亨利貞悔亡弊壞而後革之
  革之所以致其通也故革之而可以大亨革之而
  利於正道則可久而得去故之義无變動之悔乃
  悔亡也革而无甚益猶一有/有字可悔也况反害乎古
  人所以重改作也
  本義革變革也兊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則水乾
  水決則火滅中少二女合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
[015-36a]
  不相得故其卦為革也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
  已日而後信又以其内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説
  之氣故其占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
  皆當而悔亡也一有不正則所革不信不通而反
  有悔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傳澤火相滅息又二女志不相得故為革息為止
  息又為生息物止而後有生故為生義革之相息
[015-36b]
  謂止息也
   程氏附録息訓為生者蓋息則生矣一事息則
   一事生中无間斷碩果不食則便為復也寒往
   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本義以卦象釋卦名義大略與睽相似然以相違
  而為睽相息而為革也息滅息也又為生息之義
  滅息而後生息也
   朱氏附録問革二女志不相得與睽不同行有
[015-37a]
   異否曰意則一但變韻而叶之耳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傳事之變革人心豈能便信必終日而後孚在上
  者於改為之際當詳告申令至於已日使人信之
  人心不信雖强之行不能成也先王政令人心始
  以為疑者有矣然其久也必信終不孚而成善治
  者未之有也
 文明以説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015-37b]
  傳以卦才言革之道也離為文明兊為説文明則
  理无不盡事无不察説則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
  事理和順人心可致大亨而得貞正如是變革得
  其至當故悔亡也天下之事革之不得其道則反
  致弊害故革有悔之道唯革之至當則新舊之悔
  皆亡也
  本義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
[015-38a]
 時大矣哉
  傳推革之道極乎天地變易時運終始也天地隂
  陽推遷改易而成四時萬物於是生長成終各得
  其宜革而後四時成也時運既終必有革而新之
  者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故易世謂之革命湯武之
  王上順天命下應人心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天道
  變改世故一作/事遷易革之至大也故贊之曰革之
  時大矣哉
[015-38b]
  本義極言而贊其大也
   朱氏附録革是更革之謂到這裏須盡畨轉更
   變一畨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小補之者謂扶衰救弊逐些補緝如錮鏴家事
   相似若是更革則須徹底重新鑄造一畨非止
   補苴罅漏而己湯武順天應人便如此○易言
   順乎天而應乎人後來人盡説應天順人非也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
[015-39a]
  傳水火相息為革革變也君子觀變革之象推日
  月星辰之遷易以治厯數明四時之序也夫變易
  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跡之至著莫如四時觀
  四時而順變革則與天地合其序矣
  本義四時之變革之大者
   朱氏附録問革之象不曰澤在火上而曰澤中
   有火蓋水在火上則水滅了火不見得水決則
   火滅火炎則水涸之義曰澤中有火則二物並
[015-39b]
   在有相息之象否曰亦是恁地○火盛則克水
   水盛則克火此是澤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時
   改革底意思君子觀這象便去治厯明時○治
   厯明時非謂厯當改革蓋四時變革中便有箇
   治厯明時底道理○澤中有火自與治厯明時
   不甚相干聖人取象處只是依稀地説不曾確
   定指殺只是見得這些意思便説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鞏九勇/反象同
[015-40a]
  傳變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
  而慎動而後可以无悔九以時則初也動於事初
  則无審慎之意而有躁易之象以位則下也无時
  无援而動於下則有僭妄之咎而无體𫝑之重以
  才則離體而陽也離性上而剛體健皆速於動也
  其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蓋剛不中而體躁所
  不足者中與順也當以中順自固而无妄動則可
  也鞏局束也革所以包束黃中色牛順物鞏用黃
[015-40b]
  牛之革謂以中順之道自固不妄動也不云吉凶
  何也曰妄動則有凶咎以中順自固則不革而己
  安得便有吉凶乎
  本義雖當革時居初无應未可有為故為此象鞏
  固也黃中色牛順物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義
  不同也其占為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為聖人
  之於變革其謹如此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015-41a]
  傳以初九時位才皆不可以有為故當以中順自
  固也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傳以六居二柔順而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
  陽之君同德相應中正則无偏蔽文明則盡事理
  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无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
  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然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
  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所
[015-41b]
  居之地所逢之時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
  當進而上輔於君以行其道則吉而无咎也不進
  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以二體柔而處當位體
  柔則其進緩當位則其處固變革者事之大故有
  此戒二得中而應剛未至失於柔也聖人因其有
  可戒之疑而明其義耳使賢才不失可為之時也
  本義六二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有應於上於
  是可以革矣然必己日然後革之則征吉而无咎
[015-42a]
  戒占者猶未可遽變也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行如字又/下孟反
  傳已日而革之征則吉而无咎者行則有嘉慶也
  謂可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事處而不行是无
  救弊濟世之心失時而有咎也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傳九三以剛陽為下之上又居離之上而不得中
  躁動於革者也在下而躁於變革以是而行則有
[015-42b]
  凶也然居下之上事苟當革豈可不為也在乎守
  貞正而懷危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革言謂
  當革之論就成也合也審察當革之言至於三而
  皆合則可信也言重慎之至能如是則必得至當
  乃有孚也已可信而衆所信也如此則可以革矣
  在革之時居下之上事之一作/有當革若畏懼而不
  為則失時為害唯當慎重之至不自任其剛明審
  稽公論至於三就一作/復而後革之則无過矣
[015-43a]
  本義過剛不中居離之極躁動於革者也故其占
  有征凶貞厲之戒然其時則當革故至於革言三
  就則亦有孚而可革也
   朱氏附録革言三就言三畨結果成就如第一
   畨商量這箇是當革不當革説成一畨又更如
   此商量一畨至於三畨然後説成了卻不是三
   人來説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015-43b]
  傳稽之衆論至於三就事至當也又何之矣乃俗
  語更何往也如是而行乃順理時行非己之私意
  所欲為也必得其宜矣
  本義言已審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傳九四革之盛也陽剛革之才也離下體而進上
  體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革之勢也得近君之位
  革之任也下无係一有/无字應革之志也以九居四剛
[015-44a]
  柔相際革之用也四既具此可謂當革之時也事
  之可悔而後革之革之而當其悔乃亡也革之既
  當唯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改命吉改命改為
  也謂革之也既事當而弊革行之以誠上信而下
  順其吉可知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唯其處柔
  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乃中正
  之人也易之取義无常也隨時而已
  本義以陽居隂故有悔然卦已過中水火之際乃
[015-44b]
  革之時而剛柔不偏又革之用也是以悔亡然又
  必有孚然後革乃可獲吉明占者有其德而當其
  時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傳改命而吉以上下信其志也誠既至則上下信
  矣一作/也革之道以上下之信為本不當不孚則不
  信當而不信猶不可行也況不當乎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015-45a]
  傳九五以陽剛之才中正之德居尊位大人也以
  大人之道革天下之事无不當也无不時也所過
  變化事理炳著如虎之文采故云虎變龍虎大人
  之象也變者事物之變曰虎何也曰大人變之乃
  大人之變也以大人中正之道一作/德變革之炳然
  昭著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也天下蒙
  大人之革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
  本義虎大人之象變謂希革而毛毨也在大人則
[015-45b]
  自新新民之極順天應人之時也九五以陽剛中
  正為革之主故有此象占而得此則有此應然亦
  必自其未占之時人已信其如此乃足以當之耳
   朱氏附録問大人虎變是就事上變君子豹變
   是就身上變曰豈止是事上也從裏靣做出來
   這箇事卻不只是空殻子做得文王其命維新
   也是它自新後如此堯克明俊德然後黎民於
   變大人虎變正如孟子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
[015-46a]
   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革未占
   有孚伊川於爻中占字皆不把做卜筮尚其占
   説○伊川言所過變化事理炳著所過謂身所
   經歴處也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傳事理明著若虎文之炳煥明盛也天下有不孚
  乎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靣征凶居貞吉
[015-46b]
  傳革之終革道之成也君子謂善人良善則巳從
  革而變其著見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昬愚難遷者
  雖未能心化亦革其靣以從上之敎令也龍虎大
  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
  以變化然有下愚雖聖人不能移者以堯舜為君
  以聖繼聖百有餘年天下被化可謂深且久矣而
  有苗有象其來格烝又蓋亦革靣而已小人既革
  其外革道可以為成也苟更從而深治之則為已
[015-47a]
  甚已甚非道也故至革之終而又征則凶也當貞
  固以自守革至於極而不守以貞則所革隨復變
  矣天下之事始則患乎難革已革則患乎不能守
  也故革之終戒以居貞則吉也居貞非為六戒乎
  曰為革終言也莫不在其中矣人性本善有不可
  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
  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一无/也字自棄也人
  苟以善自治則无不可移者雖昬愚之至皆可漸
[015-47b]
  磨而進也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絶之以
  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
  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昬愚也往往强
  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絶於
  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既曰下愚其能
  革靣何也曰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
  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本義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靣以聽
[015-48a]
  從矣不可以往而居正則吉變革之事非得己者
  不可以過而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也故占者
  如之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靣順以從君也蔚/紆
 弗/反
  傳君子從化遷善成文彬蔚章見於外也中人以
  上莫不變革雖一作/唯不移之小人則亦不敢肆其
  惡革易其外以順從君上之敎令是革靣也至此
[015-48b]
  革道成矣小人勉而假善君子所容也更往而治
  之則凶矣
   朱氏附録問革下三爻有謹重難改之意上三
   爻則革而善蓋事有新故革者變故而為新也
   下三爻則故事也未變之時必當謹審於其先
   上三爻則變而為新事矣故漸漸好曰然又云
   乾卦到九四爻謂乾道乃革也是到這處方變
   了○鄭少梅解革卦以為風爐亦解得好初爻
[015-49a]
   為爐底二爻為爐眼三四五爻是爐腰處上爻
   是爐口
巽下/離上
  傳鼎序卦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鼎之為用
  所以革物也變腥而為熟易堅而為柔水火不可
  同處也能使相合為用而不相害是能革物也鼎
  所以次革也為卦上離下巽所以為鼎則取其象
  焉取其義焉取其象者有二以全體言之則下植
[015-49b]
  為足中實為腹中實受物在中之象對峙於上者
  耳也横亘乎上者鉉也鼎之象也以上下二體言
  之則中虚在上下有足以承之亦一无/亦字鼎之象也
  取其義則木從火也巽入也順從之義以木從火
  為燃之象火之用唯燔與烹燔不假器故取烹象
  而為鼎以木巽火烹飪之象也制器取其一作/諸
  也乃象器以為卦乎曰制器取於象也象存乎卦
  而卦不必先器聖人制器不待見卦而後知象以
[015-50a]
  衆人之不能知象也故設卦一无/卦字以示之卦器之
  先後不害於義也或疑鼎非自然之象乃人為也
  曰固人為也然烹飪可以成物形制如是則可用
  此非人為自然也在井亦然器雖在卦先而所取
  者乃卦之象卦復用器以為義也
鼎元吉亨
  傳以卦才言也如卦之才可以致元亨也止當云
  元亨文羡吉字卦才可以致元亨未便有元吉也
[015-50b]
  彖復止云元亨其羡明矣
  本義鼎亨飪之器為卦下隂為足二三四陽為腹
  五隂為耳上陽為鉉有鼎之象又以巽木入離火
  而致亨飪鼎之用也故其卦為鼎下巽巽也上離
  為目而五為耳有内巽順而外聰明之象卦自巽
  來隂進居五而下應九二之陽故其占曰元亨吉
  衍文也
 彖曰鼎象也
[015-51a]
  傳卦之為鼎取鼎之象也鼎之為器法卦之象也
  一作法象/之器也有象而後有器卦復用器而為義也鼎
  大器也重寶也故其制作形模法象尤嚴鼎之名
  正也古人訓方方實正也以形言則耳對植於上
  足分峙於下周圓内外高卑厚薄莫不有法而至
  正至正然後成安重之象故鼎者法象之器卦之
  為鼎以其象也
 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
[015-51b]
 賢亨普庚反/飪入甚反
  傳以二體言鼎之用也以木巽火以木從火所以
  亨飪也鼎之為器生人所賴至切者也極其用之
  大則聖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聖人古之
  聖王大言其廣
  本義以卦體二象釋卦名義因極其大而言之享
  帝貴誠用犢而巳養賢則饔飱牢禮當極其盛故
  曰大亨
[015-52a]
 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
 亨上時/掌反
  傳上既言鼎之用矣復以卦才言人能如卦之才
  可以致元亨也下體巽為巽順於理離明而中虛
  於上為耳目聰明之象凡離在上者皆云柔進而
  上行柔在下之物乃居尊位進而上行也以明居
  尊而得中道應乎剛能用剛陽之道也五居中而
  又以柔而應剛為得中道其才如是所以能元亨
[015-52b]
  也
  本義以卦象卦變卦體釋卦辭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傳木上有火以木巽火也亨飪之象故為鼎君子
  觀鼎之象以正位凝命鼎者法象之器其形端正
  其體安重取其端正之象則以正其位謂正其所
  居之位君子所處必正其小至於席不正不坐毋
  跛毋倚取其安重之象則以凝其命令安重其命
[015-53a]
  令也凝聚止之義謂安重也今世俗有凝然之語
  以命令而言耳凡動為皆當安重也
  本義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凝猶至道不
  凝焉之凝傳所謂協于上下以承天休者也
   朱氏附録正位凝命恐伊川説得未然此言人
   君臨朝也須端莊安重一似那鼎相似安在這
   裏不動然後可以凝住那天之命如所謂協于
   上下以承天休
[015-53b]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出尺遂反又如/字否悲已反象
同/
  傳六在鼎下趾之象也上應於四趾而向上顛之
  象也鼎覆則趾顛趾顛則覆其實矣非順道也然
  有當顛之時謂傾出敗惡以致潔取新則可也故
  顛趾利在於出否否惡也四近君大臣之位初在
  下之人而相應乃上求於下下從其上也上能用
  下之善下能輔上之為可以成事功乃善道如鼎
[015-54a]
  之顛趾有當顛之時未為悖理也得妾以其子无
  咎六隂而卑故為妾得妾謂得其人也若得良妾
  則能輔助其主使无過咎也子主也以其子致其
  主於无咎也六隂居下而卑巽從陽妾之象也以
  六上應四為顛趾而發此義初六本无才德可取
  故云得妾言得其人則如是也
  本義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應九四則顛矣然
  當卦初鼎未有實而舊有否惡之積焉因其顛而
[015-54b]
  出之則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由是也此爻
  之象如此而其占无咎蓋因敗以為功因賤以致
  貴也
   朱氏附録或曰據此爻是凡事須用與它飜轉
   了卻能致利曰不然只是偶然如此此本是不
   好底爻卻因禍致福所謂不幸中之幸蓋鼎顛
   趾本是不好卻因顛傾出鼎中惡穢之物所以
   反得利而无咎非是故意欲飜轉鼎趾而求利
[015-55a]
   也○得妾以其子得妾是无緊要其重卻在以
   其子處顛趾利出否伊川説是得妾以其子无
   咎彼謂子為王公在喪之稱者恐不然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悖必/内反
  傳鼎覆而趾顛悖道也然非必為悖者蓋有傾出
  否惡之時也
 利出否以從貴也
  傳去故而納新瀉惡而受美從貴之義也應於四
[015-55b]
  上從於貴者也
  本義鼎而顛趾悖道也而因可出否以從貴則未
  為悖也從貴謂應四亦為取新之意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傳二以剛實居中鼎中有實之象鼎之有實上出
  則為用二陽剛有濟用之才與五相應上從六五
  之君則得正而其道可亨然與初密比隂從陽者
  也九二居中而應中不至失正已雖自守彼必相
[015-56a]
  求故戒能遠之使不來即我則吉也仇對也隂陽
  相對之物謂初也相從則非正而害義是有疾也
  二當以正自守使之不能來就已人能自守以正
  則不正不能一有/以字就之矣所以吉也
  本義以剛居中鼎有實之象也我仇謂初隂陽相
  求而非正則相陷於惡而為仇矣二能以剛中自
  守則初雖近不能以就之矣是以其象如此而其
  占為如是則吉也
[015-56b]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
  傳鼎之有實乃人之有才業也當慎所趨向不慎
  所往則亦陷於非義二能不暱於初而上從六五
  之正應乃是慎所之也
 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傳我仇有疾舉上文也我仇對已者謂初也初比
  已而非正是有疾也既自守以正則彼不能即我
  所以終无過尤也
[015-57a]
  本義有實而不慎所往則為仇所即而陷於惡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行下孟/反塞悉
則/反
  傳鼎耳六五也為鼎之主三以陽居巽之上剛而
  能巽其才足以濟務然與五非應而不同五中而
  非正三正而非中不同也未得於君者也不得於
  君則其道何由而行革變革為一作/謂異也三與五
  異而不合也其行塞不能亨也不合於君則不得
[015-57b]
  其任无以施其用膏甘美之物象禄位雉指五也
  有文明之德故謂之雉三有才用而不得六五之
  禄位是不得雉膏食之也君子藴其德久而必彰
  守其道其終必亨五有聰明之象而三終上進之
  物隂陽交暢則雨方雨且將雨也言五與三方將
  和合虧悔終吉一无此/二字謂不足之悔一再有不/足之悔字
  當獲吉也三懷才而不偶故有不足之悔然其有
  陽剛之德上聰明而下巽正終必相得故吉也三
[015-58a]
  雖不中以巽體故无過剛之失若過剛則豈能終
  吉
  本義以陽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實者也然以過剛
  失中越五應上又居下之極為變革之時故為鼎
  耳方革而不可舉移雖承上卦文明之腴有雉膏
  之美而不得以為人之食然以陽居陽為得其正
  苟能自守則隂陽將和而失其悔矣占者如是則
  初雖不利而終得吉也
[015-58b]
   朱氏附録問鼎九三鼎耳革是如何曰它與五
   不相應五是鼎耳鼎无耳動不得革是換變之
   義它在上下之間與五不相當是鼎耳變革了
   不可舉移雖有雉膏而不食此是陽爻隂陽終
   必和故有方雨之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傳始與鼎耳革異者失其相求之義也與五非應
  失求合之道也不中非同志之象也是以其行塞
[015-59a]
  而不通然上明而下才終必和合故方雨而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折之舌反餗送鹿反象/同形一作刑渥一作剭
音/屋
  傳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豈一
  人所能獨任必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力得其
  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用非其人則敗國
  家之事貽天下之患四下應於初初隂柔小人不
  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
[015-59b]
  足也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居大臣
  之位當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於覆敗乃不勝
  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謂赧汗也其凶可知
  繫辭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
  不及矣言不勝其任也蔽於所私德薄知小也
  本義晁氏曰形渥諸本作刑剭謂重刑也今從之
  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下應初六之隂則不勝其
  任矣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凶也
[015-60a]
   朱氏附録刑剭班固使來若作形渥卻只是澆
   濕渾身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傳大臣當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則不誤
  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與已致身任道之志不
  失所期乃所謂信也不然則失其職誤上之委任
  得為信乎故曰信如何也
  本義言失信也
[015-60b]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鉉𤣥典/反下同
  傳五在鼎上耳之象也鼎之舉措在耳為鼎之主
  也五有中德故云黃耳鉉加耳者也二應於五來
  從於耳一作/五者鉉也二有剛中之德陽體剛中色
  黃故為金鉉五文明得中而應剛二剛中巽體而
  上應才无不足也相應至善矣所利在貞固而已
  六五居中應中不至於失正而質本隂柔故戒以
  貞固於中也
[015-61a]
  本義五於象為耳而有中德故云黃耳金堅剛之
  物鉉貫耳以舉鼎者也五虛中以應九二之堅剛
  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則利在貞固而已或曰金鉉
  以上九而言更詳之
   朱氏附録六五金鉉只為上已當玉鉉了卻下
   取九二之應來當金鉉蓋推排到這裏无去處
   了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015-61b]
  傳六五以得中為善是以中為實德也五之所以
  聰明應剛為鼎之主得鼎之道皆由得中也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傳井與鼎以上出為用處終鼎功之成也在上鉉
  之象剛而温者玉也九雖剛陽而居隂履柔不極
  剛而能温者也居成功之道唯善處而已剛柔適
  宜動靜不過則為大吉无所不利矣在上為鉉雖
  居无位之地實當用也與他卦異矣井亦然
[015-62a]
  本義上於象為鉉而以陽居隂剛而能温故有玉
  鉉之象而其占為大吉无不利蓋有是德則如其
  占也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傳剛而温乃有節也上居功成致用之地而剛柔
  中節所以大吉无不利也井鼎皆以終為成功而
  鼎不云元吉何也曰井之功用皆在上出又有博
  施有常之德是以元吉鼎以亨飪為功居上為成
[015-62b]
  德與井異以剛柔節故得大吉也
 
 
 
 
 
 
 周易傳義附録卷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