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6 厚齋易學-宋-馮椅 (master)


[043-1a]
欽定四庫全書
 厚齋易學卷四十三    宋 馮椅 撰
易外傳第十一
説卦上
 舊以上中二篇為繫辭按繫辭乃文王繫于卦爻之
 下之辭非傳也當是其間有孔子述繫辭之㫖漢儒
 無經可附如彖象之類故釐為上下而别自為編也
 吳斗南曰漢藝文志有説卦三篇出于河内女子今
[043-1b]
 亡其二即此上下篇是也今正之司馬君實曰雜記
 前聖及孔子解易之語程可乆曰悉類于此出于孔
 子者加子曰以别之竊謂此書與文言出于孔門故
 仲尼稱子其無子曰者疑亦周家説易之遺書也所
 述皆文王作易之事周以前未有此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或作埤非太極之初乾陽坤陰之氣渾然于有域
 之間無象可見乾坤有性而無體託天地以為體乾
[043-2a]
 陽之氣上浮而為天坤陰之氣下墜而為地一尊一
 卑乾坤始定易之首畫乾坤盖取諸此鄭少梅曰庖
 犧未畫卦之前天地是乾坤自然兩卦也程可久曰
 尊卑者不易之體故曰定朱子發曰歸藏先坤首萬
 物之母連山先艮以萬物之終始至於周易尊乾卑
 坤其體乃定見於卦則上體乾也下體坤也君尊臣
 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三綱不正天地反覆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043-2b]
 陳布也卑者賤而位乎下則地之象也高者貴而位
 乎上則天之象也易之辨貴賤存乎六位盖取諸此
 王介父曰高者不能自高唯有卑然後見其高張子
 厚曰不言高卑而曰卑高者高以下為基亦人先見
 卑處然後見其高也朱子發曰貴以賤為本易自下
 升上元士大夫三公諸侯承之然後君位乎五也程
 可久曰卑高因時之升降而列焉故曰陳
動静有常剛柔斷矣
[043-3a]
 斷都玩反决也乾坤皆有動静直専闢翕是已唯夫
 形於天地天圓則常動地方則常静然後乾剛坤柔
 斷然無疑易之以七八九六生爻盖取諸此柴氏曰
 動静無常則剛柔特未定故有常則可斷楊中立曰
 若其變動不居則剛柔不足以斷乾坤矣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方者陰陽之方主静而屬地各以氣而類聚物者陰
 陽之物主動而屬天各以情而羣分易之繫辭以明
[043-3b]
 吉凶盖取諸此郭子和曰居同方則以類聚物殊情
 則以羣分聚必黨所同分必伐所異同異立則愛惡
 相攻而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如離之在天成日在地成火坎之在天成月成雲在
 地成水成泉巽之在天成風在地成木是乾坤變化
 之形見也易之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盖取諸此蘓氏
 曰象者形之菁華發於上者也形者象之體質留於
[043-4a]
 下者也人見其上下真以為兩矣豈知其未嘗不一
 耶
  此一節言易之始形於造化如此造化存乎天地
  而易存乎乾坤皆一陰一陽之所為也柴氏曰乾
  坤之體定然後以卑高分貴賤以動静名剛柔以
  分聚知吉凶以形象觀變化耿睎道曰乾坤之定
  既由於天地之判則天地之卑高以陳而乾坤之
  貴賤斯位矣天地之動静有常而乾坤之剛柔斯
[043-4b]
  斷矣天地之間類聚羣分而乾坤之所以為吉凶
  者生矣天地之間成象成形而乾坤之所以為變
  化者見矣凡此言聖人作易之所由起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摩或作磨乾坤之氣相切摩也易之九六七八往來
 升降於六位盖取諸此朱子發曰乾以剛摩柔坤以
 柔摩剛盪唐黨反或作蕩非今世俗温酒謂之盪文
 從皿從湯以皿盛酒動盪於湯之上也故或作蕩或
[043-5a]
 曰動也或以乾盪坤或以坤盪乾三男三女亦然易
 之重卦盖取諸此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此言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實也鼓鼓動也霆聲廷
 或上聲去聲雷之餘氣挺生萬物也風之潤物方春
 發生之時撓之使脉理疏通而水上行也運或作違
 非雷霆震也風巽也雨兊澤艮山通氣蒸而為之也
 日月坎離也剛柔八卦而止及六子者乾剛坤柔立
[043-5b]
 本者也六子代父母以有為者也故易之剛柔相推
 而生變化盖取諸此張子厚曰人之氣一出一入上
 下相摩錯於鼻息見之自鼻息相摩以盪於腹中物
 既銷鑠氣復升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者乾之道女者坤之道此以人之生言也至於鳥
 獸草木皆有陰陽雌雄牝牡
  此一節言易之形於造化之生物如此皆陰陽之
[043-6a]
  變化也朱子發曰六子之致用不越乎乾坤張舜
  元曰陽氣至東雷奮而霆隨陰氣至西風畜而雨
  降日月北會陽氣入而陰氣出以為寒日月南行
  陰氣入而陽氣出以為暑乾下坤得之而成男坤
  交乾得之而成女李仲永曰剛柔相摩陰陽相推
  也八卦相盪陰陽相錯也鼓之以陰陽之聲潤之
  以陰陽之氣運行之以陰陽之精耿氏曰萬物資生
  乎雷霆風雨之變而從役乎日月寒暑之運所以
[043-6b]
  流形而不窮也李氏曰凡此皆變化之道也鄭少
  梅曰天地一變而為雷霆風雨日月寒暑又一變
  而為人物男女無非天地之變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言造化之生物本於易之乾坤物各有始感乎乾則
 知之物各有成資乎坤以作之柴氏曰物之有象一
 氣之動則自有知覺而生意所始乾實為之一氣既
 感則妙合而凝其形乃著有作成之意坤實為之朱
[043-7a]
 子曰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
 而言盖謂猶今之官制内稱知樞宻院知制誥外稱
 知州事知縣事之知也此説自司馬君實而朱子述
 之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去聲平夷也簡省徑也乾随物所感而有知因以
 賦予豈不平夷坤唯乾所施而成之未嘗自為豈不
 省徑能謂作成物也楊廷秀曰乾坤之功雖至溥而
[043-7b]
 無際乾坤之徳實至要而不煩始萬物者乾之所知
 也知其始莫知其成是之謂易成萬物者坤之所
 為也為其成莫為其始是之謂簡李仲永曰陽以隂
 為險乾無陰以為險唯一於健故易陰以陽為阻坤
 無陽以為阻唯一於順故簡柴氏曰乾有知覺以其
 易也坤能成物以其簡也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
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徳可大則賢人之業
[043-8a]
 自易簡外凡易知易從皆為難易之易賢人謂賢於
 人如夫子賢於堯舜之賢一曰聖賢之賢其為聖賢
 之賢者謂易未嘗以聖人責天下謂之賢人則下聖
 人一等皆可勉而至也朱子曰人之所為如乾之易
 則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
 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
 者衆故有功又曰徳謂得於己者業謂成於事者人
 法乾坤之道至此可以為賢矣耿睎道曰若幽險而
[043-8b]
 難知則人畏而不親矣叢脞而難從則勞而無功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以易而平險以簡而御煩則天下之理千蹊萬派同
 歸一致皆為我所得矣得之為言謂在彼者皆有之
 之謂也天以易而位乎上地以簡而位乎下人而能
 體易簡使天下無遺理則成位乎其中與天地並立
 而為三極也朱子曰至此則體道之極功聖人之能
 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043-9a]
  此一節言易本於乾坤之易簡存乎人以體之然
  後配天地而成三極也郭子和曰大明乾坤之徳
  終以聖人法乾坤之道柴氏曰就人推明乾坤易
  簡之徳如此其大盖人物均有此徳唯人能擴而
  充之與天地並也鄭少梅曰人之所以異於天地
  者其心志本來易簡而習艱險也艱險一習與天
  地逺矣所以坎險之卦易坤静之位加一習字表
  其由易簡以入艱險也
[043-9b]
   右第一章首言乾坤之理形於天地之兩間則
   易之卦與爻位吉凶變化之理畢具繼言乾剛
   坤柔相推而生變化則易之竒偶重卦之功用
   無遺終言乾坤之易簡而推之在人則可以與
   天地並而立三極之道則卦雖未畫易雖未作
   而一經之理本末粲然在目推而行之存乎人
   爾郭子和曰自天尊地卑而至易簡乾坤之義
   畢矣朱子曰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
[043-10a]
   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鄭少梅曰
   有自然之易有庖犧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
   之易自然之易在庖犧未畫之前也庖犧之易
   在文王未作經之前也文王之易在孔子未作
   十翼之前也庖犧因天地而畫乾坤未畫之前
   天地是乾坤自然兩卦也故天地之位有貴賤
   材有剛柔兆有吉凶道有變化相摩則有相推
   之剛柔相盪則有自然之八卦有雷霆風雨日
[043-10b]
   月寒暑之變以成萬物之男女其要不外乎易
   簡之善而已此自然之易而庖犧法之以畫卦
   文王玩之以作經孔子述之以作十翼者也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虞下有悔吝二字辭不倫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此章言文王之作易也聖人指文王也設陳也陳庖
 犧所畫之卦以觀其象象謂卦之吉凶爻之變化也
[043-11a]
 下文所云是也吉凶有其象則繫之以辭而明之變
 化有其象則剛柔相推以生之剛推柔則柔變而剛
 化矣柔推剛則剛變而柔化矣此言爻也不言繫辭
 吉凶者承卦下之文猶周官言詩之風即次之以賦
 比興而雅頌在其後不復言賦比興者承上文也鄭
 少梅曰古卜筮家謂之繇大傳无繇之説是孔子删
 去不取也
  此一節明文王作易卦爻之辭耿睎道曰八卦成
[043-11b]
  列象在其中矣卦之有象見吉凶猶天之垂象見
  吉凶也剛柔兩盛為相摩一盛一衰為相推八卦
  交互為相錯一去一來為相盪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象猶形之有影也失則凶得則吉觀事之失得則知
 吉凶之必至矣朱子曰象者物之似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吉有凶凶有吉吉凶二辭不能盡也故又有悔吝悔
[043-12a]
 追恨也吝文從文從口口以為是文過而不改也觀
 事之憂虞則知悔吝之必至矣朱子曰吉凶相對而
 悔吝居其中悔自凶而趣吉吝自吉而向凶耿睎道
 曰悔過而將改則過止生於心故為憂之象憂在心
 也吝過而不改則過遂形於外故為虞之象虞在物
 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耿睎道曰六爻剛推柔則剛進而柔退柔推剛則柔
[043-12b]
 進而剛退進者變也退者化也觀爻有進退則知變
 化之所通矣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内卦屬陽剛明晝之象外卦屬陰柔闇夜之象故離
 之三為日&KR2603而豐之二為日中觀時有晝夜則知剛
 柔之所分矣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三極與三材異三材陰陽柔剛仁義是其材也極至
[043-13a]
 也三極天地人各一其極也必待於六爻之動者爻
 有肴義又有交義剛柔雜居於六位之名也爻圓而
 動天也位方而静地也位之當不當人也以天之剛
 徳居地之陽位在人為位正當也動而變柔是以柔
 徳居尊位不當矣柔居陽位在人為位不當也動而
 變剛是以剛徳居尊位為位當矣柔也亦然是三者
 必極其道之變通而後已是以謂之三極也
  此一節言設卦所觀之象以歸於三極之道
[043-13b]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

 君子指體易之人居者處而不出也樂聲洛玩者觀
 之詳朱子曰序謂卦爻所著事物當然之次第張子
 厚曰每玩習則有所益所以可樂朱子發曰易貴賤
 之序爻吉凶之辭張舜元曰進退各以其序吉凶各
 有其辭
  此一節明君子體玩卦爻以待用者也
[043-14a]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
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君子處而不為則時之合應何卦觀其卦之象而玩
 其卦之辭出而有為則筮之所變何爻觀其爻之變
 而玩其爻之占盖卦静而爻動用静則吉若乃動必
 觀所變之卦其占吉而後動也朱子曰凡單言變者
 化在其中占謂所值吉凶之决也張舜元曰觀象玩
 辭觀變玩占吉凶之期可以前知矣李仲永曰吉凶
[043-14b]
  天也觀而玩之避凶趨吉一順乎天是以有吉而
 无不利也
  此一節言君子體玩卦爻以致用而獲吉也林黄
  中曰此所謂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也蘭惠卿曰
  象與辭寓於書而已存故居則法之以體其常變
  與占求諸蓍而後見故動則筮之以盡其變
   右第二章專言文王之作易之象觀天地乾坤
   以演卦生爻不能无吉凶悔吝有待於君子體
[043-15a]
   玩之以致諸用與易道合然後有吉而无凶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者指文王所係卦下之辭言一卦之大象即第二
 章所觀之象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爻以變動為占爻者指文王所係爻下之辭鄭少梅
 曰揲蓍遇七八不變遇九六即變今易皆系九六則
 言其變也以左氏考之因變而得辭龔氏曰道无變動
[043-15b]
 則為三材有變動則為六爻朱子發曰聖人設卦觀
 象黙而識之天下不皆識故彖辭所以言一卦之象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有難知者故爻辭所以言
 一爻之變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耿睎道曰積悔可以為吉而未純乎吉積吝可以為
 凶而未純乎凶是以同為小疵龔氏曰積而大之則
 成得失也
[043-16a]
无咎者善補過也
 善其補過也龔氏曰止於常則其徳全全則人以為
 休而依之過於常則其行闕闕則人以為咎而違之
 唯隨其闕而補之然後无咎正義曰即此一爻能補
 其過
  第一節朱子曰此卦爻辭通例耿氏曰此申上章
  君子居則觀其象象烏在彖之所言是也動則觀
  其變變烏在爻之所言是也或言象或言變以至
[043-16b]
  言失得言小疵則有盡其言之辭焉乃居而玩之
  之辭也有吉凶有悔吝有无咎乃動而玩之之占
  也竊謂辭者卦爻象之辭卦如履虎尾爻如潛龍
  之類是也占指言變之占不及卦也如勿用利見
  大人是也上章皆言吉凶悔吝剛柔變化之象此
  章則言彖爻吉凶悔吝之辭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列謂成列有序位六位也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位高
[043-17a]
 者貴位卑者賤故孔子論三多凶五多功謂之貴賤
 之等上貴而下賤也與陽貴陰賤不同
齊小大者存乎卦
 陰陽固有小大之分然一隂一陽對立乎有域之間
 未嘗有餘亦未嘗不足小者往大者來所以為泰也
 而大者亦時乎往小者亦時乎來大者之能畜小也
 而小者亦時乎能畜大大者之過小也而小者亦時
 乎能過大並立之謂齊王景孟曰爻者言乎變而列
[043-17b]
 貴賤者又存乎位彖者言乎象而齊小大者又存乎
 卦
辯吉凶者存乎辭
 辯分别之也承上卦爻之文則卦爻所係之辭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
 介界也介在吉凶之兩間分界處也朱子曰介謂辯
 别之端盖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於此憂之則不至
 於悔吝矣
[043-18a]
震无咎者存乎悔
 朱子曰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无咎
  此第二節申上一叚之義講義曰位卦吉凶悔吝
  无咎皆申上文之言爻之變有貴賤之不等而能
  列者以其位也彖之象有小大之不齊而能齊之
  者以其卦也吉凶之有失得而能辯之者以其有
  辭也悔吝之有小疵而能憂之者以其能介也无
  咎之善補過而能震之者以其知悔也
[043-18b]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陽卦體大其辭平易陰卦體小其辭險陂平易多吉
 險陂多凶君子小人之分也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指其險易之方各者卦有小有大也之所往也李仲
 永曰指其吉凶之所在而使之趣避也朱子發曰辭
 有易者之於吉也辭有險者之於凶也或曰左氏不
 言得某爻而言某卦之某卦之變也易以變為占猶
[043-19a]
 漢書註邦之字曰國之之
   右第三章專言文王作易所擊之辭
易與天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此總言易之為書與天地適相當無欠無餘也準均
 停也彌亦作弥綸條理也彌綸天地之道猶所謂贊
 天地之化育也朱子發曰生蓍立卦生爻三者凖天
 地也亦通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043-19b]
 天在上故曰仰地在下故曰俯以者以此易之書也
 天逺故曰觀地近故曰察文者氣之所形如日月星
 雲之象理者形之所成如高下流峙之義文明也理
 幽也朱子發曰仰以易觀乎天則凡地之成形者莫
 不有是文俯以易察乎地則凡天之成象者莫不有
 是理然則幽明一致也幽者明之理明者幽之文是
 所謂故也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
[043-20a]
 朱子曰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盖謂始何縁
 有生終何縁有死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此原始反終
 之謂也夫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一晝夜之間極
 覆載之内無一息不生無一息不死人物各受一元
 之氣有聚有散自然如此死者氣散於太虚生者氣
 聚於其物氣者陰陽大造之氣非一物之所得私也
 非謂死者復生如異端所謂前身化後身或人為異
 類異類之為人也説謂言其理也程可久曰二氣絪
[043-20b]
 緼而精聚物之所以生二氣離析魂不載於營魄而
 遊焉物之所以死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氣之精者聚而為人物魂之游者散而為變化變對
 化言則變為生化為死單言變者化之義也胡翼之
 曰於萬物之間受陰陽之精氣而靈者則為人人受
 陰陽之精氣萃之於身則耳目口鼻心知髪膚而為
 體魄合於人身則謂之魂故目能視耳能聽心能思
[043-21a]
 慮則謂之神及夫思慮既久精神已倦心知己勞髪
 膚漸衰用之太過及其死也體魄降於地骨肉斃於
 下精神散之於天則為神體魄散之於下則為鬼左
 氏載子産之言思之精爽是謂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人之生
 則精氣聚而為神死則骨肉散而為鬼而精魂改變
 去形離體則成變化之道也程正叔曰變則存者亡
 堅者腐更無物也張子厚曰動物本諸天以呼吸為
[043-21b]
 聚散之漸植物本諸地以隂陽升降為聚散之漸物
 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游散至
 之為神以其伸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朱子發曰陰
 陽之精五行之氣氣聚為精精聚為物得乾為首得
 坤為腹得震為足得巽為股得坎為耳得離為目得
 艮為鼻得兊為口及其散也五行陰陽各還其本故
 魂陽反於天魄陰歸於地陰陽轉續觸類成形其游
 魂為變乎講義曰精氣為物言其聚也游魂為變言
[043-22a]
 其散也精天一之所生也故自此而化生自此而壯
 長自此而神明氣陰陽之所成也故一清一濁而具
 天地一呼一吸而成晝夜或動而散或静而止此所
 以聚為物物成形而有所歸故大化有四以至於死
 死則體魄降於地魂氣升於天降則為化化則因形
 而盡升則為變變則無不之故鬼以有所歸而為言
 則凡物之化可知之也神以無不在為言則凡游魂
 之變可知也游魂者聚魄之對也故者其事之所因
[043-22b]
 也説者其理之所在也情者可以意通也狀者可以
 形測也耿南仲曰精神魂魄意五者聚而為物散而
 為變其聚也精為先故於物言精氣其散也魂為先
 故於變言游魂而已不直曰精而曰精氣者有曰精
 氣有曰神氣氣以神主以精凝有精則氣從之矣夫
 聚而為物散而為變同此五者而已則鬼神之情狀
 何以異乎人之情狀哉鬼神特其散者而已以其聚
 可以知其散也又曰祝可以通則鬼神之情無以異
[043-23a]
 乎人之情尸可以象則鬼神之狀無以異乎人之狀
 張舜元曰情由狀立狀因情成鬼神雖去形其情不
 違乎狀故獺之祭也不離乎獸人之祭也以粢盛為
 主祝天則以圓丘祭地則以方澤是知鬼神之情不
 違乎狀猶天地神祇不違其方圎也
  此一節言易之作知天地之道故凖之而能彌綸
  之也柴氏曰易所謂彌綸天地之道天地何道也
  一文一理有幽明之故一始一終有死生之説一
[043-23b]
  物一變有鬼神之情狀文理者幽明也知其故則
  易也始終者死生也知其説則易也物變者鬼神
  也知其情狀則易也朱子曰此窮理之事也以者
  聖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
  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王景孟曰天地之道即
  下所謂一陰一陽是也在天地則為幽明寓於始
  終則為生死見於物變則為鬼神易之為書彌縫
  無闕綸理有序而天地之道盡在此書
[043-24a]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違悖也知天地之道幽明死生鬼神之故之説之情
 狀故能凖天地而與之相似彌綸天地之道而不違
 也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道或作導流或作留皆非聖人之知周萬物似天之
 髙明也而道亦似天之濟天下故能不過於亢旁行
 乎天下似地之通普也而未嘗狥物而忘反故能不
[043-24b]
 流於蕩此言與天地相似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樂聲洛虞作變非與天地相似故時行則行時止則
 止焉知通塞之命而樂之故能無道不行之憂所謂
 受命也朱子曰既樂天理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與地
 相似故不擇土而居焉敦友助之仁而安之故能與
 所居而愛所謂里仁也此言故不違王介父曰傃富
 貴行乎富貴傃貧賤行乎貧賤所謂樂天也傃夷狄
[043-25a]
 行乎夷狄傃患難行乎患難所謂安土也張知常曰
 順天之數故樂天知命而不憂體地之徳故安土敦
 乎仁而能愛王景孟曰樂天安土此又言易之道無
 適而非天地也夫天者制命之君也土者宅生之地
 也而易則性命之學也樂天則消息盈虚與時皆行
 初無冐昧干時之失盖所知者命也所知者命則無
 一毫之非吾命夫何或憂之有安土則素其位而行
 無入而不自得初無厭惡不平之念盖所敦者仁也
[043-25b]
 所敦者仁則無一物之非吾仁又何不愛之有知命
 命之學也敦仁性之學也故曰易性命之學也而天
 地盡在是矣
  此節言易之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如此知周萬物
  道濟天下而不過旁行而不流即其所以與天地
  相似者也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不憂能愛即其所
  以不違者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043-26a]
 朱子曰範如甄冶之有模圍匡郭也天地之化無窮
 而易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財成者也王景
 孟曰天地之化即陰陽二氣之相為推移是也李氏
 曰前言彌綸天地之道此言範圍天地之化道者陰
 陽之運行化者陰陽之生育龔氏曰春則生夏則長秋
 則歛冬則藏一寒一暑終則復始天地之化也使之
 各因其時而成功此之謂範至於寒不陵暑暑不奪
 寒陰不至於太肅陽不至於太温而萬物各得冲氣
[043-26b]
 以生此之謂圍範圍不過皆中節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
 李仲永曰萬物散殊洪纎巨細各各成形者曲成而
 不遺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通貫也朱子曰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
 謂耿睎道曰晝夜積而成寒暑寒暑積而成嵗嵗積
 而成古今萬物之動静出入死生榮悴於是迭廢而
[043-27a]
 迭起矣通乎晝夜之道同為一條而知則近之於出
 作入息之冝逺之於往古來今之變小之為夣覺大
 之為幽明死生鬼神無不洞達矣
  此一節結彌綸天地之道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之者也晝夜之道不過隂陽兩端而已矣幽明死
  生鬼神皆一陰一陽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朱子曰通晝夜之道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無有
[043-27b]
 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王輔嗣曰方體者皆系
 於形器者也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變所適不可以
 一方一體明王景孟曰神與易非二物也郭子和曰
 孔子言神易道聖人凡有四者之異且神无自神其
 在道則道之神也在易則易之神也在聖人則聖人
 之神也神寓於道易聖人各有其名不謂之神此神
 所以無方也李子思曰八卦相錯交變而不常乾或
 來内坤或往外坎或居上離或居下或剛上文柔或
[043-28a]
 柔來文剛或剛得中或柔得位以至反對相易形象
 非一殆不可指其方而名其體也唯其不可以指其
 方而名其體夫是以謂之神謂之易神者不可知測
 易者交相易之謂也耿睎道曰天髙地下不為無方
 天圓地方不為無體與天地凖與天地相似則固在
 方體之中矣乃若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通乎晝
 夜之道則無方亦無體矣
一陰一陽之謂道
[043-28b]
 道者比况行路以為稱也一陰一陽往來升降消長
 變化周流無窮故不居於一方不定於一體此之謂
 易之道也程伯淳曰道非陰陽所以一陰一陽者道
 也如一闔一闢謂之變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繼者接續之辭成者始終之辭姑以乾坤言之純陽
 者乾之道也純隂者坤之道也乾坤有純陽純陰之
 道故接續此道者為元亨利貞四者即所繼之善也
[043-29a]
 乾由其元亨利貞以終始乎至健坤由其元亨利牝
 馬之貞以終始乎至順者即所成之性也程可久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即乾坤見之繼之者善即四徳見
 之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仁者以愛人為心見易之教人趣吉則曰易之道仁
 也知者以慮患為心見易之教人避凶則曰易之道
 知也仁知有異見易無異道彼各隨所知者名之爾
[043-29b]
 耿睎道曰仁者有見於仁而謂道仁而不知道之藏
 諸知知者有見於知而謂道知而不知道之顯諸仁
百姓日用而不知
 百姓謂凡民而無見於易者也飢食渴飲夏葛冬裘
 君臣父子夫婦長幼無非日用乎一陰一陽之道而
 不自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君子猶大象之所稱鮮猶民鮮久矣之鮮易之一書
[043-30a]
 無非聖人體易參天地之事今言其道為君子者不
 以聖人絶天下也李仲永曰是道也一隂一陽不離
 日用於日用之中見而知之者君子也無所見而不
 知者百姓也無所見而不知者多則見而知之者鮮
 矣
  此一節言易之神彌綸天地之道而人罕知之大
  抵此章皆言致知之學首言易知天地之幽明死
  生鬼神之道中言聖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易此
[043-30b]
  又言天下之見道偏闇而鮮知易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至此始言聖人之於為諸毛氏曰古者反聲切字之原
 佛家者流謂之二合盖両字合一聲也易顯之於仁
 陽之闢也而主生凡吉慶亨利之事也即仁者之所
 見者也易藏之於用陰之闔也而主殺凡凶咎悔吝
 之事也即知者之所見者也聖人之心憂患天下恐
 一物之不得其所而易以陽生隂殺鼓動萬物使之
[043-31a]
 自為趨避而不與聖人同其憂患斯世之心盖易道
 無所容心與天地相凖而聖人不能忘情者也
盛徳大業至矣哉
 嗟嘆易之徳業如此其至也朱子曰顯自内而之外
 仁謂徳之發也藏自外而之内用謂業之本也毛氏曰
 聖人之憂有所不忍易之吉凶有所不恕林黄中曰
 仁顯而用藏則徳盛而業大人見其盛徳大業之美
 而不知其顯仁藏用之神故曰至矣哉歎其妙用也
[043-31b]
  此一節意屬於成之者性之下其中欲言人不知
  易以仁知百姓君子間之張知常曰此易之所以
  不得不興聖人之所以不得不作易也張子厚曰
  此篇或説易書或説天地或説人卒歸一道雖甚
  參錯而理則同也竊謂言易法象天地與之相凖
  而行之存乎人故其終必歸之聖人君子也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徳
 既贊徳業之盛大必推原其極大之由洪纎髙下媺
[043-32a]
 惡短長皆隂陽之所造化是名大業消息盈虚往來
 更禪皆陰陽之所迭運是名盛徳之謂與謂之不同
 之謂者猶曰是名也謂之者猶曰呼為也張子厚曰
 冨有者大無外日新者久無窮
生生之謂易
 因徳業之冨有日新而推本之曰凡此皆易也易道
 生生不窮所以富而有其業日而新其徳也朱子發
 曰隂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生生不窮是謂之易朱
[043-32b]
 子曰理與氣皆然也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蘭惠卿曰乾始三晝以象三才故曰成象坤則斷三
 畫成六效法乎乾故曰效法毛伯玉曰畫一以為竒
 謂之成象因竒而生耦謂之效法乾坤者竒耦之畫
 也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蘭惠卿曰揲蓍之時極十又八變之數遂知來物是
[043-33a]
 之謂占化而裁之推而行之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
 之事業是之謂事朱子曰事行事也所謂占者極蓍
 揲之數可以前知也所謂事者即占之變而通之者
 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方其筮時未知此爻為陰為陽得一爻又未知次爻
 以至六爻成卦未知陽卦或陰卦是之謂不測不測
 則不可知是其神也唯其神所以占而知來講義曰
[043-33b]
 陰知其在隂而不知其在陽陽知其在陽而不知其
 亦在陰此之謂不測
  此一節林黄中曰有生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法
  有法而後有占有占而後有事竊謂始言易之神
  而占筮之事卒歸於神而已
   右第四章始言易之在天地繼言文王觀天地
   之象而作易又繼言文王作易而繫之辭至此
   乃言易道難知而寄之筮占也盖易之成書凖
[043-34a]
   天地能彌綸其道而其神天下罕知易不能憂
   患而寓其神於占筮告天下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逺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易以道陰陽而陰陽之性則乾坤是也乾大坤廣故
 易為廣大廣配地大配天以言乎逺謂天也天之行
 健故不可禦以言乎邇謂地也地徳直方故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人道也備言无欠闕也楊廷秀
[043-34b]
 曰廣大出於乾坤龔氏曰廣言无不載也大言无不覆
 也王景孟曰合乾坤以為易廣邇謂坤大逺謂乾
  此一節總言三極之間无非易也
夫乾其静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專陸作塼非翕虚級反歛也歛聚其氣闢婢亦反此
 申言易之廣大出於乾坤也不禦静正者廣大之所
 形也專直翕闢者廣大之所生也朱子曰乾坤各有
[043-35a]
 動静於四徳見之静别而動交乾一而實故以質言
 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廣盖天之形雖包
 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程可久曰方乾
 用事而動坤乃輔乾而開闢及坤用事而静乾乃不
 交而專壹也无所閡故曰直以揫歛為事故曰翕李
 仲永曰乾為命之府坤則申之而已坤静則翕萬化
 而含𢎞動則闢萬化而光大程伯淳曰乾陽也不專
 壹則不能直遂坤陰也不翕聚則不能發散
[043-35b]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
配至徳子曰易其至矣乎
 此申言易之於逺邇天地之間如此也而天地之間
 以人為貴周官至徳以為道本言在人徳之到其地
 位者也天地者廣大之體四時者變通之序日月者
 陰陽之精至徳者易簡之所賦尚何以配為哉盖乾
 坤之廣大變通陰陽之有其義易簡之有其善无以
 形容之故有形者廣大无加於天地而非謂天地也
[043-36a]
 有氣者變通莫著於四時而非謂四時也日月之往
 來而為寒暑生殺隂陽之義也而非指乎日月至徳
 之在人心而為仁義禮智易簡之善也而非專乎至
 徳李氏曰取彼以匹此得所配則乾坤有託而顯矣
 李仲永曰配者兩相當也象者微像著也程可久曰
 廣大者乾坤之體變通者乾坤之用義則理之所在
 善則性之所鍾毛伯玉曰本之則為陰陽畫之則為
 竒耦名之則為乾坤用之則為剛柔造化之妙變動
[043-36b]
 之端生生之理物之體質人之資性位之貴賤徳之
 邪正无出此二者此聖人本之以作易者也故以其
 極至者贊之在易則具於爻象在人則極於聖賢與
 天地四時日月俱運於不窮而反之至約則唯陰陽
 二畫耳故曰易簡易其至矣乎與盛徳大業至矣哉
 之辭同此贊上文而生下意也作文者謂之結上生
 下是也今人皆分在下一節别為一章誤矣朱子疑
 子曰為後人所加盖文言説卦多孔子所作亦有門
[043-37a]
 人記之者此子曰字著孔子言之至此而嘆美之如
 書之乃言曰也
夫易聖人所以崇徳而廣業也
 聖人之徳業體乾坤之易簡而為之首章已明其指
 而此因贊易之至極於易簡之善配人心之至徳而
 乃申首章未盡之意也崇大之廣廣之也體乾坤以
 廣大其徳業猶易之廣大而配天地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043-37b]
 徳之崇由夫知之所及業之廣由夫禮之所行知性
 乎水易流於卑貴乎上騰故崇效天之髙然後徳可
 以崇禮性乎大易過於髙必貴乎下降故卑法地之
 下然後業可以廣知今智禮或作體卑或作埤婢皆
 非不曰知效天禮法地而云崇卑者則盖欲其崇如
 天卑如地非知本如天禮本如地也鄭舜舉曰成已
 者徳也故欲崇崇則日新成物者業也故欲廣廣則
 富有林黄中曰水性下知則配焉不極髙明不足以
[043-38a]
 為知火性上禮則配焉不道中庸不足以為禮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設位言天尊地卑陳布於上下也自天地奠位而易
 運行乎其中无非所以法象者此知禮之欲崇卑亦
 效法於天地也論易之理先天地而存有太極然後
 有天地論易之道則有天地易道然後行无天地則
 无所寄託也郭子和曰易之廣大備於天地之間舉
 天下之事莫不有易之道凡具天地之象者易已在
[043-38b]
 其中故聖人無適而不用易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成知禮之性而存之又存其道義從此而出徳崇業
 廣矣門謂從此而出也由是之焉而有得則為徳行
 而宜之而有功則為業
   右第五章言易之廣大散在三極而出於乾坤
   乾坤之善在人為徳業法象天地而成其性則
   徳業從此出矣
[043-39a]
 
 
 
 
 
 
 
 
[043-39b]
 
 
 
 
 
 
 
 厚齋易學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