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6 厚齋易學-宋-馮椅 (master)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厚齋易學卷二十五    宋 馮椅 撰
易輯傳第二十一
經下篇革鼎/
離下/兑上

 贊曰澤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又曰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
[025-1b]
 時大矣哉
 雜卦曰革去故也
  耿睎道曰革與變異變則質亡革則質存若皮之
  為革也質存焉金之從革也質存焉
  案革則質存而去故變則變質而從新化則質亡矣
  鄭少梅曰革雖有鼎鬲革生為熟之象然以爐鞴
  之象為正蓋以離火鼔鑄兑金而金從革也革而
  受之以鼎者以鼓鑄而成鼎也
[025-2a]
  林黄中曰以火克金從革也是故全卦之體有爐
  鞴之象焉
  李子思曰兑之三畫隂潤在上是為澤澤之隂潤
  是為水水澤之氣凝結而成秋之肅是為金金與
  水澤之氣皆畏火者以金得火則銷而水澤遇火
  則燥而且涸故離兌相遇其名為革革者金水之
  氣遇火而變易其故常有革去故之象者也
   此皆以兑金為説與澤火相息之義小異然澤
[025-2b]
   息火易見也若火息澤則子思之説得之
  程可久曰澤火不相遇則睽相遇則革説見/睽革也
  者從其所勝而已
  王介父曰澤在上則欲下火在下則欲上澤火非
  如離坎有隂陽相逮之道也其相遇則相息而已
  矣其相息也唯勝者能革其不勝者耳
  李子思曰澤火相息必有一勝兑非北方之正水
  少隂之氣不能以敵南方之正火兑之隂畫下有
[025-3a]
  二陽畫限之而離火從下暵之此火能革澤水也
  人知澤下息火而不知火能上息澤水故贊曰澤
  火相息
  李氏曰火動而上澤動而下未若澤火相息其埶
  不能兩存也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未若志不相
  得其埶不能兩立也此睽與革之分也
  朱子曰澤火相違則為睽相息則為革
   此述贊意
[025-3b]
  正義曰此卦明改制革命故名革也
  閭丘逢辰曰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故易世謂之革
  命於是乎除苛解嬈興弊起廢改正朔易服色
  王景孟曰文之於九五特曰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而止耳至於孔子然後廣及革命之事豈知微其
  辭於爻者此文王之旨也即由是旨而申之以其
  事實之以其人而无復隠諱焉者此則孔子之旨
  也
[025-4a]
  李季辨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事
  見於明夷文王非不能革也時未當革聖人不敢
  先時已當革聖人不敢後聖人不能為時能不失
  時而已文王晦其事於爻孔子發其秘於彖即彖
  以觀爻則革之義見矣
   此以革命言革之大者蓋卦有此一義
  毛伯玉曰火畏水而限於鼎故為火所革然則此
  象也與既濟畧同而實異彼雖以二體名卦而實
[025-4b]
  以六畫為重故曰剛柔正而位當所以濟也此乃
  以澤火為革而又取於西方之金此鼎所以坎革
  也若是則鼎足矣曷為又以革言之革有革義鼎
  有鼎義濟有濟義猶咸恒歸妹之不可一闕也雖
  然聖人論卦亦多説矣澤火相息者革之正説也
  二女同居亦革也文明以説革之道也澤中有火
  天地之革也皆通則具列之所以為易也
   此言贊之釋彖每每如此大抵包犧畫卦使人
[025-5a]
   觀象隨其事推其象而吉凶可見矣於是乎有
   官占文王懼易道之不明而占者之失其指也
   故因以象繫一辭其不能盡推者辭之所不及
   也孔子從而贊之有出於辭之外者孔子之新
   意也有不出於辭之本指者孔子之新例也毛
   氏之言謂孔子之意與例爾文之辭蓋舉一隅
   而不盡意也
   右明卦義
[025-5b]
 象贊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
   右明卦用
 序卦曰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程正叔曰井之為道存之則穢敗易之則清潔不
  可不革者也
  林黄中曰自井之革巽反為兑坎變為離上下相
  易而成卦也
  毛伯玉曰離火也澤水也兌金也有鼎之象焉其
[025-6a]
  將革也取於井之泉其已革也則為鼎之實此三
  卦相次之義也
   右明卦序
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贊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説大亨以正革而
 當其悔乃亡
  朱子發曰十日至庚而更更革也自庚至已十日
  浹矣已日者浹日也二應五三應上孚也
[025-6b]
  案周宫垂灋象魏浹日而斂之蓋浹日則人己相
  孚可以斂之而不示也離兑之間有坤焉戊己之
  上所從生也二體皆隂故取於己己隂土也易中
  多取十日為象如先後庚甲是也聞之浮屠氏善
  易者曰今本己作已誤也古人用事皆以十日為
  義自甲至己為下五日亦為更革之義猶乾至四
  爻曰乾道乃革也
   二説並存以俟知者
[025-7a]
  張敬夫曰後世改作多出臨時率意是以民不心
  服而畔亂隨之故聖人每戒之以有孚使之取必
  於衆人不可任一人之私意始言已日乃孚又曰
  革言三就有孚改命吉
  李去非曰革有難改之意人情安於故而未習乎
  新其誰肯遽信以為革之之當
  程正叔曰先王之政令人心始以為疑者有矣然
  其後也必信
[025-7b]
  趙氏曰革取澤火相息義不取坎上離下而取兌
  上離下者以變革之難非内明而外説則不可也
  内明則見理必盡外説則无咈於人情不如是而
  能革者未之有也革而不當未有无悔者也當革
  之際求信之難如此求其无悔之難又如此唯二
  五中正相應所謂大亨以正者也故六爻之中唯
  此二爻為善蓋以六居二而在離明之中則所見
  不偏必无過舉故已日乃革之可以征吉而无咎
[025-8a]
  以九居五而在兑説之中則所存剛實必无不信
  故一時丕變如虎文炳著雖未占而有孚下言征
  吉而上言有孚則中正相應之辭也
  此與贊意合而發明二五之應是為得之
  蘭惠卿曰革則已有悔在其中唯革而當則其悔
  乃亡
  正義曰為革而大通利正可謂當理矣是以其悔
  乃亡
[025-8b]
  李氏曰聖人之為革積於思慮者既審則發於事
  業宜无不當然必以知悔為心然後發而當也
   右明卦象占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
 贊曰鞏用黄牛不可以有為也
  正義曰禽獸之皮皆可從革故以喻焉
  毛伯玉曰易道尚變故賁之爻有不賁者存損之
  爻有弗損者在而革亦不耑言革也及其變革為
[025-9a]
  黄牛之革鞏而固之戒其輕也革而當其悔乃亡
  戒之於初所以全其革也與
  朱子曰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義不同其占為
  當堅確固守不可以有為聖人之於變革其謹如
  此
  李仲永曰黄牛言為六二所革也
  李子思曰坤在離為黄牛離之初爻剛而无應於
  上故有此象
[025-9b]
  程可久曰上无其應近比六二中順應上當固用
  六二之道以為革
  案黄中之色坤為六六坤之䇿二居中黄牛為六二
  也六二在本爻之外以包之有鞏用黄牛之革之
  象言初非其時下非其位當固執之未可言革也
  聖人謹之於變革之初如此變革與皮革字同而
  義異如履之為禮噬嗑之市合易中率取其聲同
  則不拘其本義也
[025-10a]
   右明象占
  劉氏仲平曰以位言則下以時言則初下非可革
  之位初非可革之時
  蘭惠卿曰以九居下有材而无位不可以更革也
  案聖人以其陽爻慮其恃材輕革故告之以當鞏
  黄牛之革而用之以无應比二當革九之陽剛為
  中順之道而固執之也
   右明爻義
[025-10b]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贊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劉氏曰柔順中正盡為臣之道也不敢以革倡始
  唯以革代終
  王介父曰臣道不為事首故已日乃革之柔順故
  征乃吉无咎
  朱子發曰十日之次自庚至己浹焉已日浹日也
  王輔嗣曰二與五雖有澤火之異同處厥中隂陽
[025-11a]
  相應往必合志不憂咎也
  案澤火殊體者卦也剛柔相應者爻也
  朱子曰必已日而後革之則征吉而无咎戒占者
  猶未可遽變也
  都聖與曰人君不待已日而後革其所革也已日
  而後孚爾人臣待君之造始而後代終故已日乃
  革之程可/久同
  案已日乃孚王朝之革也革之令浹日而後孚於
[025-11b]
  天下也已日乃革之侯國之革也王朝之命孚於
  侯國侯國乃從而革之後入告於王斯吉而无咎
  矣革之不以道或不奉命皆咎也征吉謂往應九
  五入告之於王象也
   右明象占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贊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程可久曰以剛過中以離炎上故征凶守之以正
[025-12a]
  雖曰有厲然變革之言已三就矣兹可信而革又
  何用更征
  朱子發曰兑為口革言也上六應之孚也
  劉氏曰自三達上二陽隔之故有三就之辭
  石守道曰三就則議之之審所以有孚
  案下卦之終革道已成往將何求進而求革則變法
  亂政而凶矣雖正亦危也然上之人以革令之言
  三就於我而議之則有孚于上何凶厲之有以象
[025-12b]
  考之下卦之終必進上卦而火進遇澤故征凶也
  以九居三貞也切近於炎厲也上六為兑之口舌
  革言也九隔四五而不能上進以應之澤動而下
  隂必求陽雖隔四五乃其同體終不能間故就之
  至三其情有孚也
   右明象占
  毛伯玉曰火居澤下能无危乎往則凶而居則危
  本爻適當其㑹者也
[025-13a]
  劉仲平曰六二九三其體炎上故皆有征之象二
  則勉之以吉三則戒之以凶聖人因貳以濟民行
  亦因其材以篤之而已
  案六二應九五之君革於已日之後故征則吉九三
  上應上六之窮革道已成故征則凶
   右明爻義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贊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025-13b]
  馮當可曰佐五為革之大臣得位合志无有疑悔
  故能於人主之命可從則從不可從則改之而人
  主不以為逆非改君命革非以從是也革之用於
  九四者然也
  程可久曰王言唯作命以剛徳近君君命有未善
  以相孚之徳改之予違汝弼所以吉也道曰變事
  曰改質曰革
  劉氏曰改命如古之納言後世之封駁詔書也
[025-14a]
  案下三爻革之初革有當不當至四則革已定矣
  故悔亡近君而革大臣之位同徳相孚故君命之
  革有未當者改之而不以為疑得大臣之盛者也
  故吉自三至四皆言有孚于君五有孚于天下也
  三議革而後孚四有孚而後改淺深之序也五未
  占而有孚積孚之素也
   右明象占
  耿睎道曰以陽居隂是有悔當水火交㑹之際如
[025-14b]
  火已極則水當代王至此可以改制以五行則水
  火當更離兑相更正/夏秋之交
  陸希聲曰火焚澤物則變革四體在澤為火所焚
  以陽居隂得革之義
  程正叔曰四非中正至善何也曰唯其處柔也故
  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乃中正之人
  也易之取義无常也隨時而已
   右明爻義
[025-15a]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贊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蘭惠卿曰自乾之飛則曰龍自革之變則曰虎要
  之為大人則一也堯舜之揖遜天下唯徳之見故
  曰龍龍陽𩔖也湯武之征伐則有威存焉故曰虎
  虎隂𩔖也
  馮當可曰虎西方肅殺金行之正氣其徳配龍蓋
  神獸也長林一嘯萬谷風生乳孳幽巖太隂成暈
[025-15b]
  居之九五不亦宜乎
  李子思曰以離革兑兑體之中已具離之文明矣
  故有虎變文炳之象兑説乎離明信而從之有不
  可彊故卦辭先以已日乃孚為訓而九三九四諸
  爻皆曰有孚積至于五而有大人虎變之象則其
  孚不問而可知矣三四五皆陽爻也雖離兑異體
  而陽剛信實則同故皆有孚
  朱子曰虎大人之象變謂希革而毛毨也在大人
[025-16a]
  則自新新民之極應天順人之時也以陽剛中正
  為革之主故有此象
  朱子發曰兑為虎虎具天地之文然未著也變則
  其文炳然易見六二離變兑為文明虎變也
  劉氏曰下卦言革上卦言改言變革道愈進而愈
  成也初言黄牛之革五與上言虎豹之鞹亦𩔖也
  都聖與曰變者革之成也為革之主則可以言變
  而革不足道也未占有孚言大人之道已日乃孚
[025-16b]
  言天下之情蓋已日乃孚亦無所事乎占也
  耿睎道曰古者有所建置必先稽卜筮然則事之
  序先占而後革者也占在未革之先而孚又在於
  未占之先則孚之其已久矣
  案九五陽剛中正大人之象以四陽在下二隂在上
  言之則五之六来居二為離二之九往居五為兑
  有虎變文炳之象下乾為虎履虎尾謂乾也乾/九五亦為風從虎
  變兑亦虎虎變也兑應西方白虎之宿揚子雲未
[025-17a]
  知變之義以為化也其云豹變則虎誤矣唯朱子
  得其指古者大事必卜所謂寧王遺我大寶龜紹
  天明即命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是也舜之命禹
  亦曰官占唯先蔽志昆命于元龜有如室家相慶
  於来蘇之先未占而已有孚矣與政令之革已日
  乃孚之義不同
   右明象占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025-17b]
 贊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朱子發曰兌之陽爻稱虎隂爻稱豹考之天文尾
  為虎火也箕為豹水也而同位於寅虎豹同象而
  異爻也九五自離来火也上六兌體之隂水也離
  二文之中也故二交五其文炳明離三文已過故
  三交上其文蔚茂三交上成九君子豹變也上交
  三成六小人革面也
  李子思曰以兑之隂氣鬱而成澤有南山之豹處
[025-18a]
  霧中而澤其文之象
  馮當可曰上六之位君子處之則為豹變小人處
  之則為革面牛虎豹皆革當革卦而取皮革之義
  易之所以為通者也牛革取其用虎豹取其文
   右明象占
  干寳曰君子若周召之徒也豹虎之屬君聖臣賢
  殷之頑民皆改志從化故曰小人革面天下既定
  當偃武而不用故曰征凶居貞吉得正有應君子
[025-18b]
  之象
  耿睎道曰九三之革陽動乎外故為革言上六之
  革隂見于外故為革面九三居下體之極其功成
  於革言上六居上體之極其功成於革面則皆可
  以止矣故皆曰征凶
  鄭舜舉曰初離體而陽剛乃不可以有為上兌體
  而隂柔乃有如是之吉人情難與慮始可與樂成
  唯革之時見之初九君子也以其居革之始故其
[025-19a]
  有為也難上六小人也以其居革之終故亦順以
  從君子曰革面者革之而當必非小人之謀既革
  而成小人亦不得而非之
   亦有此義
  案五上二爻湯武革命之事豹虎之屬其君子依
  乗風雲以俱變者也其小人亦改觀面目以共覩
  聖人之作自此一正君臣之名分則吉若又顧而
  之他則凶矣
[025-19b]
   右明爻義
  林黄中曰尊者變法卑者聴焉賢者變禮不肖者
  從焉是故革之諸爻陽為革命之君子隂為從革
  之小人
  案革之為道始以中順固結民心然後擇日革之
  所議已熟有孚于天下其悔乃亡有命欲改无所
  不可是以革之大君一出令而未占有孚蓋孚於
  天下者素也其在位之君子在下之小人皆一新
[025-20a]
  其心志觀聴六爻之義雖有參差不齊而其綱維
  相貫如此又有一義下三爻言革革政之事也初
  九位卑百官有司守法者也故不可有革二諸侯
  承王命之革者也三方伯居危疑之地但主侯國
  之議者也若夫四近君大臣司出納命令者也五
  上二爻則變文言革命之事矣易道无所不包故
  其義相為經緯也
   右明六爻
[025-20b]
巽下/離上

 贊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亨以養聖賢
 雜卦曰鼎取新也
  張子厚曰足隂腹陽耳虚鉉剛
  鄭舜舉曰此鼎之象與義也
  郭立之曰聖人名卦必以道乾坤艮巽坎離震兑/凡諸重卦名皆道也
[025-21a]
  卦辭乃/言徳獨井鼎二卦以器者道器一也由道可見
  器由器可推道也
  李子思曰聖人設卦取名之義則論理而井鼎二
  卦則論象蓋理者内象也象者外象也因象以探
  理即理以明象聖人之意要使學易者互觀而得
  之以畫而觀在下者分而為止在中者充而為實
  在上者岐而為耳衡而為鉉其象灼然文王卦下
  之辭止言其徳至孔子然後申言其象以詔後學
[025-21b]
  林黄中曰鼎之為器尊其為用也重古者祭祀賓
  客及王公膳羞陳其鼎俎各有差等周官膳夫王
  日一舉鼎十有二公侯大夫以次降殺故樂正子
  謂孟子前以三鼎後以五鼎則鼎之道上行而非
  下濟者也
  李季辨曰昔禹平水土九牧貢金于是象物以鑄
  鼎示人知所避厯代傳之以為寶器武王克商遷
  九鼎于洛邑成王宅洛定鼎卜年卜世及周之衰
[025-22a]
  楚子問鼎大小輕重周人假説以為在徳不在鼎
  秦而下鼎遂淪亡漢武帝得寳鼎於汾隂薦
  告宗廟作為歌詩此事/多偽然則鼎也者國家之重器
  也
   右明卦義
 象贊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右明卦用
 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025-22b]
  程正叔曰鼎之為用所以革物也變腥而為熟易
  堅而為柔所以次革也
  林黄中曰自革之鼎離反居上兑反為巽上下相
  易而相成也 又曰金火同居革而成器器之大
  者莫若鼎故以鼎次革也 又曰革所以改命鼎
  所以凝命
   右明卦序
元吉亨
[025-23a]
 贊曰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
 以元亨
  林黄中曰鼎之義在于養六五以柔上進而下應
  九二之陽剛有仁賢之主下養剛徳之賢之義故
  曰鼎元吉亨元者陽剛也得應而為亨
  李氏元達曰以此成器達于有為則元吉亨者鼎
  之功也
  王氏昭素曰元始即亨鼎蠱大有三卦不云大亨
[025-23b]
  是其義也
  程正叔曰卦才可以致元亨
  案孔子以卦才言之文王初意則謂鼎之用可以
  養人故元吉成亨飪之功則亨也亨飪與元亨文
  同則義亦通古人用字之例如此
   右明卦象占
初六鼎顛止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贊曰鼎顛止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025-24a]
  馮當可曰初止則足顛則耳也
  林黄中曰反覆視之皆有鼎象三陽在中鼎之腹
  也一隂在下鼎之止也一隂在上鼎之耳也鼎以
  足竒耳耦而成器以初六為止則欠一止鼎而欠
  一止則下以上為顛上以下為折在卦之初鼎於
  是未有實也未實而顛之是將出否而致新也
  李季辨曰全體一鼎象也分上下體則為二鼎上
  體之鼎有耳而无足故四曰折足下有足而无耳
[025-24b]
  故三曰耳革六爻皆取鼎象故贊總言之曰鼎象
  也初為鼎足鼎有三足今畫二而已則顛傾也
   二説言象皆有理若止以本爻言之前説為長
   其為欠一足故有顛象則一也特否未有象程
   可久以九四為否大抵隂柔而不足以任重猶
   大過之棟橈乎下爾
   右明象
  程可久曰以初承二因二以應五如妾承女君以
[025-25a]
  事夫剛柔相與而功成故得為妾而以其子无咎
  是皆趨變以就道者也昔之人有忠於所事不知
  義命之大戒蓋不足以語此
   此取妾象為宜而未有子象林黄中以四在外
   應為子本爻在内下而賤為妾未詳孰是
  耿睎道曰妾之於子有母道焉母宜在上而今在
  下則是母賤而子貴以母之賤從子之貴有出否
  取新之道
[025-25b]
  朱子發曰以賤為貴而後有子也公羊謂妾以子
  貴非也嫡妾之分豈可亂哉
  蘭惠卿曰鼎不責其顛止而取其出否妾不責其
  卑賤而取其有子鼎者宗廟之器長子主之故聖
  人於鼎之初有得妾以其子之言欲使後世沒汲
  冢嗣主器之人也
  胡翼之曰妾雖至賤以其有子能荷先祖之業故
  得无咎
[025-26a]
  案孔子之意非貴其得為妾貴其有子而得為妾
  爾位最卑下而賤則始非妾矣
  石守道曰未妾而有子是亦顛倒之象
   右明占
  李氏曰止之顛以出否為利備妾非其正而以得
  子為貴皆事之權也彖象皆言聖人之材與用材
  之效至於六爻唯五與上言聖人之事餘爻則各
  因其材而論之
[025-26b]
  劉氏仲平曰初六之材非如不逺復之无悔蓋舊
  與為惡而能自革爾是過而能改者於道未違也
  劉氏曰人之材昔嘗為惡在所可賤今能改過為
  善則宜見用此古之人君所以不廢補過之臣與
  毛伯玉曰自養賢言之則顛止所以出否去小人
  而用君子也自其實言之則國以鼎為存亡顛止
  者鼎之傾也湯武革命而遷鼎未可以為悖也
  又曰出否去故也覆鼎則為革故也自子言之則
[025-27a]
  取之震以明主器之義而革也鼎也震也三卦相
  次之理益明矣剥復无妄之次亦然
  都聖與曰革主於故而終於取新故九五上六有
  炳蔚之文鼎主於新而始于去故故初有出否之
  利二卦之義其相為終始者乎天下无不可為之
  時亦无不可為之事聖人知足以知事幾之㑹苟
  可以轉敗為成轉禍為福无不致之者鼎之初六
  其畫為足則欠一故有折足顛止之象然在四則
[025-27b]
  鼎實已盈故為覆餗之凶在初則未有實也未有
  實而顛止則可以為出否之利鼎覆則為革革去
  故也出否之象豈不明甚以此知百姓日用而不
  知特見理不明耳
   右明爻義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贊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王輔嗣曰以陽之質處鼎之中有實之象也
[025-28a]
  劉氏曰二三四同為鼎腹皆以陽而有實二之實
  尚少未可舉而用之
  程可久曰有實之始君子之道未成則不利於輕
  用據爻意不曰无咎而謂之吉者蓋有實之初不
  輕用其道未易可量非特補過之義
  馮當可曰物之初入鼎未可食也故五雖不我即
  而吉
   右明象
[025-28b]
  胡翼之曰疾謂三四也言雖應於五以三四間隔
  其路
  蘭惠卿曰六五有疾者閡隔三四而不能就我也
  趙氏曰以九比初六之隂宜其招仇而見疾也
  李季辨曰五為鼎耳麗乎上體而不能下接
  案二五得中相應以臣承君爻義未有不善也然
  隂陽相應而中閡陽爻則未有不為疾者也况近
  據初六亦有可疑之迹宜六五之下應而疾之者
[025-29a]
  衆也然鼎之實以上出為用初六在下鼎實无下
  逮之理六五在上虛而能出又為耳受鉉以舉者
  也唯其在鼎實之下為物初入鼎又為實未盈鼎
  初入鼎則未可舉未盈鼎則亦未可舉故三四疾
  五之應而五不能即乃所以吉也
   右明占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贊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025-29b]
  蘇子瞻曰六五之耳可鉉而上九之塞不可鉉
  林黄中曰三无正應而承乘皆剛故有行塞之象
  郭立之曰凡物之行以足獨鼎待鉉故以耳耳實
  則其行塞矣 又曰雉文明之物離之象也
  李仲永曰離明在上而不為之應是雉膏不食者
  也 又曰隂陽和則雨三與上皆陽欲雨而不雨
  也故方雨而虧惟悔乃終吉
  蘭惠卿曰方者方欲而未必然之辭
[025-30a]
  劉氏曰二三四皆以陽同為鼎實二之實尚少四
  之實既盈唯三之實適得其中焉故終吉
  馮當可曰鼎之亨飪未可食而出則是君子之道
  未充于己而欲施之於人不可也如其可以食矣
  而不能出以濟人亦无取矣方雨而虧不為雨矣
  上雖應而不應之象也悔終吉者時未可則卷而
  懷之以有待何凶之有不量可否一意於進者凶
  何疑焉
[025-30b]
  林黄中曰六五在上九二九四上九莫不從之九
  三雖欲不從不可得也然則始虧而終悔始於不
  食而終於吉不亦宜乎
  李季辨曰分上下體言之下體有足而无耳離在
  上為雉鼎既无耳雉无所立故不下食觀高宗肜
  日雉升鼎耳而雊今鼎耳既革宜其不食也若與
  上體合隂陽相和則鼎體全而終吉矣
   亦一説也言雉有理
[025-31a]
  案九二應五得鼎耳可以舉者也而有疾之者故
  五莫之即九三應上則鼎耳變矣故失其義而莫
  或舉之上實而不虚九四當其前故其行以往則
  其路塞也鼎實積二至三切近離火實兑而烹熟
  其膏沃可食也雉升于鼎而不下食則以失其耳
  而五非所應也雉之文明謂五也然三終上進進
  而至五則隂陽和而雨其耳得矣方雨而虧則以
  九四閡其進塞其行也故有輕舉之悔二四上衆
[025-31b]
  陽皆歸六五三居其間尚何之乎終于從五則耳
  舉而雨應君臣之義得矣大抵鼎之為卦繼革之
  後革之覆為鼎鼎之覆為革故諸爻顛止者有出
  否去故之象而下卦之極又有可革之象或曰易
  取象于商髙宗之事乎曰鼎之上體離也故有雉
  升于鼎之象耳革而行塞故有不下食于鼎之象
  髙宗之事偶應其象耳非取象於髙宗以繫易也
   右明象占
[025-32a]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
 贊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説卦子曰徳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
 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言不勝其任也
  張舜元曰應于初六之巽巽撓乎下折足之象也
  足折則其實覆矣
  耿睎道曰鼎之所受有量適中斯可矣以九實四
  而不得中則是實有餘而量不足故有覆餗之象
[025-32b]
  程可久曰公餗所以養賢也苟比于所私則失養
  賢之禮矣
  李季辨曰分上下體言之有耳而無足不勝鼎之
  任也
  林黄中曰三陽皆為鼎實至四則盈矣四應在初
  初止欠一是折其足矣方其在初鼎未有實故謂
  之顛止出否及其在四鼎實已盈故謂之折足覆
  餗也或曰初正應也獨不可以從其配乎曰鼎有
[025-33a]
  上出之理無下趣之義六五君也九四大臣也初
  六則小人也四居近君之位五之所親信也不能
  守正奉公而下與小人為比是自覆其餗夫為國
  大臣受君委任而乃背公營私附下罔上懐諼誤
  國者凶及其身宜矣
  汪氏曰古之大刑有剭誅之法周官掌戮凡有爵
  者殺之于甸師氏
   右明象占
[025-33b]
六五鼎黄耳金鉉利貞
 贊曰鼎黄耳中以為實也
  鄭舜舉曰五為鼎之主故以耳鉉兼系之
  朱子曰五於象為鼎耳而有中徳故云黄耳
  案黄坤土之中色離之五再索于坤而在上卦之中
  故其色黄
  馮當可曰承剛為金鉉
  張子厚曰柔故利于貞馮當/可同
[025-34a]
  李季辨曰鉉所以舉鼎而行九居上金鉉也五必
  得上鼎體乃全未與上合利在乎貞蓋未可行也
  案四既覆餗不勝任近而相得无若上九所藉以
  舉者鼎不舉則亨飪之實為徒設故利在于貞戒
  其任四而失上也
  王景孟曰以中虛之徳為鼎之主中則不亢虛則
  能受此所以居无為之地而尸舉措之功者也在
  鼎之上受鉉以舉鼎者耳也六五之象也在鼎之
[025-34b]
  外貫耳以舉鼎者鉉也上九之象也上曰玉鉉矣
  而五曰金鉉何也曰六五之中虛而資上九剛寔
  之助故謂上九曰金鉉以上九之履柔不純乎剛
  而且與五接也故又曰玉鉉諸家乃謂金鉉九二/也鼎耳九三也夫二
  與三既為鼎實矣/復得為鉉耳乎金玉皆乾之象九乾之䇿也自
  六五之柔言之則上為金之剛自上九之不變言
  之則上為玉之粹夫各象其物宜而已
   右明象占
[025-35a]
  林黄中曰聖人立象以盡意故三言耳四言足皆
  錯互其物宜五言黄耳則正其象矣金鉉亦互言
  之也
   右明爻義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贊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鄭舜舉曰乾為玉九乾/之策
  石守道曰玉者言火炎而不變其性也
[025-35b]
  馮當可曰剛陽在上及物之功全系此爻如舉鼎
  寔以養人者全在于鉉陽剛无應无所囘撓如玉
  不變於火故為玉鉉
  李仲永曰惟辟玉食非食玉也食之器用玉也鼎
  而用鉉鼎之道成也鉉而用玉鼎道之大成也非
  享上帝何以哉
  李季辨曰玉和物也鼎道貴和得玉鉉則隂陽和
  而鼎之功成矣鉉一也五取金上取玉金剛而玉
[025-36a]
  和五體柔故貴剛上體剛故貴和離為火而鉉居
  之金畏火而玉不畏火故成鼎之功以玉為貴也
  程可久曰四受寔而上能舉鼎蓋不親小勞不侵
  衆官而獨總其逺大者故大吉无不利
   右明象占
  王景孟曰上鼎外之物也非若耳止之相聯屬焉
  者也然鼎之舉措在乎耳而耳之舉措在乎鉉亨
  飪之事既成是鉉也必上以尸舉措之功功既成
[025-36b]
  矣是鉉也復脱然无所累而自處於鼎之外若无
  與焉
  石守道曰在卦之外如一賢人在上當鼎立制度
  已成之後不累於位者周公告老之事當之
  李子思曰井與鼎之取象大率以養人為義觀最
  後之爻而義益明
   右明爻義
  案鼎初六足也而畫耦則欠一故為顛止折足之
[025-37a]
  象六五耳也上九貫耳鉉也二三四皆陽爻鼎寔
  也亦腹也二為入鼎之初而亨未飪故反以不即
  為吉以有待也四為寔飪而盈故為覆餗以下應
  初之折足且位不當也三適其中而上无應不能
  上出故為行塞不食
  趙氏曰鼎以虛受物耳以虛受鉉皆惡夫寔而自
  滿也二三四有疾行塞覆餗則皆以陽寔不虚故
  也 又曰與井之義相近水以汲而出井為用食
[025-37b]
  以亨而出鼎為用故五上皆吉初井泥鼎顛止皆
  以在下也中爻則以其剛柔之應而異其吉凶焉
   右明六爻
 
 
 
 
 厚齋易學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