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33 郭氏傳家易說-宋-郭雍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郭氏傳家易說目録  易類
  卷首
   自序
   總論
  卷一
   上經乾畜坤履屯/小 蒙/ 需/ 訟/ 師/ 比/
  卷二
[000-1b]
   上經泰/蠱 否/臨 同人/觀 大有/ 謙/ 豫/ 隨/
  卷三
   上經噬嗑過賁坎剥離復/ 大 无妄/ 大畜/ 頤/
  卷四
   下經咸睽恒蹇遯解大壯/ 損 晉/益 明夷/ 家人/
  卷五
   下經夬/震 姤/艮 萃/漸 升妹困/歸 井/ 革/ 鼎/
  卷六
[000-2a]
   下經豐/過 旅濟巽未兌/既 濟 渙/ 節/ 中孚/ 小/
  卷七
   繫辭上
  卷八
   繫辭下
  卷九
   說卦
  卷十
[000-2b]
   序卦
  卷十一
   雜卦
    臣/等謹案易説十一卷宋郭雍撰雍字子和
    洛陽人父忠孝受學于程子著兼山易解靖
    康中為永興軍路提刑死難其書散逸雍遭
    亂後隱居峽州長楊山谷著為此書乾道中
    守臣薦于朝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後更
[000-3a]
    賜稱頤正先生遣官受所欲言乃以傳家易
    說進雍是書雖云本其父説而實多出于自
    得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數之學今觀雍書
    大抵剖析義理與程傳相似非溺象數者也
    雍之言曰易之為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未
    有忘象而知易者如首腹馬牛之類或時可
    忘此象之末也其説如此殆與其父意不必
    盡同雍又不以卦辭為彖而謂觀乎彖辭者
[000-3b]
    即孔子自謂其彖傳是説為世所非蓋循王
    弼本之誤不識古本故至于此要其學為程
    子之支流而其平生自處亦有合幽人坦坦
    履道之吉可謂無媿于立言者已乾隆四十
    五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4a]
傳家易説自序
易道冥昧于鴻荒之世包犧氏始畫而明之歴數千年
槩見于聖人行事而述作無聞焉文王重之然後煥然
成章此文王之所以為文也迨春秋時大道不行獨卜
筮行于世孔子于是作傳大明其道然後天下復知文
王之易為大道之書故自開闢以來力舉斯道而明之
者三聖人而止耳觀三聖人之為心所以曉天下萬世
者亦可謂至矣自孔子歿微言復絶至秦漢間斯道大
[000-4b]
否漢興諸儒僅能訓詁舉大義或復歸于隂陽家流大
失聖人言易之旨正始中王輔嗣一切革去易以髙尚
之言然輔嗣祖述虚無其辭雖美而無用于天下國家
于是易為空言矣又非三聖人所謂易之道也虚無之
學流弊至今卒無以正之兹大道所以不明歟大抵自
漢以來學者以利禄為心明經秪欲取青紫而已責以
聖人之道固不可得而聞也宋興百有餘載有明道伊
川二程先生横渠張先生出焉監前世儒者之弊力除
[000-5a]
千餘載利禄之學直以聖人為師斯道為己任豈非古
之所謂豪傑之士也哉其于孟氏之功聖智巧力之間
而已先人受業伊川先生二十餘年雍始生之時横渠
明道乆已謝世甫四歲而伊川歿獨聞先人言先生之
道其所學所行所以教授多見于易與春秋中庸論語
孟氏之書是以門人率于此盡心焉且自周公歿大道
不行五百餘歲而得孔子孔子歿百有餘歲而得孟子
去聖人世如此未逺而道之難明亦已甚矣況于孔子
[000-5b]
歿後千五百餘年而三先生欲力復聖人之道其難矣
哉夫先知先覺之士曠世無有將使百世之下聞者莫
不興起豈非三先生之力也歟雍不肖無聞甘與草木
同腐乆矣重念先人之學殆將泯絶先生之道亦因以
息惟懼無以遺子孫于是潜稽易象以述舊聞用傳于
家使毋忘先生之業道雖不足志則有餘矣孟子所謂
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者其庶幾歟紹興辛未歲仲
夏望日河南郭雍謹序
[000-6a]
欽定四庫全書
 郭氏傳家易説
  總論

 上下二經自序卦已分其來尚矣傳者謂今之周易
 乃孔子所傳文王易也易者體常盡變其用不窮之
 義經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蓋言常道之窮必
 繼之以變是以通乆故易以變通為義大抵道適變
[000-6b]
 則可用可用則通乆而為易未適變則不可用非易
 也太極之道初不可有而易能有而用之者包犧文
 王之力也是故易者用也用之之書也舉而用之大
 小不同斯則在人然則變而通之然後盡其利是以
 論其道則未始繫于聖人及書之有無惟聖人憂患
 後世之深恐不復聞也故明其道而載之于此自包
 犧畫八卦而卦之名立文王重之為六十四之後然
 後易之名出焉易之名出然後謂是道為易之道也
[000-7a]
 是則卦名始于包犧而易名始于文王卦也爻也聖
 人能畫之重之名之耳因其畫之重之名之故為作
 易之聖人作易者作是書也是書之道具于未有天
 地之初非包犧文王所能作也後世聖人又因文王
 之易以周題之所以别夏商二代夏曰連山商曰歸
 藏而不名曰夏商易者時未有易之名故也連山以
 艮為首主名山川禹之功也歸藏以坤為首成湯黜
 夏命造攻自鳴條之義也故孔子曰我欲觀殷道是
[000-7b]
 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周易以乾為首文
 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之道也故繫辭首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髙以陳貴賤位矣此繫文王
 周易之辭也

 皇之道簡于帝帝之道簡于王非聖人有意于其間
 時焉而已書契之作始自八卦而後世不勝其繁者
 蓋惟天地有萬古不易一定之體而人則生生無窮
[000-8a]
 故自簡至繁是為人事必然之理上古之時天道勝
 人人知有天而不知其他也故包犧氏始畫八卦其
 意若曰是道之一列而有三如是而天如是而地如
 是而人天道主覆故畫于上地道主載故畫于下人
 道財成輔相故畫于中于是自任以財成輔相之道
 而配天地焉者包犧畫卦之道也然天道不以天髙
 而大于地地道不以地廣而大于人人道不以人微
 而小于天地故三畫皆無差殊要其至也混而為一
[000-8b]
 復于太極故名曰卦然則卦者太極之一耳或八或
 六十有四曰道曰事大小不同其于太極名易而實
 存也非若三才之分太極名實俱易矣是以聖人經
 以三才而太極分緯以八卦而太極復一經一緯而
 六十四象由之以備天下之能事畢矣所以太極為
 易之體而易者用太極之名太極之道方其混然一
 成物莫能破人安得而用之及乎包犧判而三之才
 之離為八文王重而六之離為六十四然後天下後
[000-9a]
 世以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可得而議矣非天
 下之至聖其孰能與于此
 八卦之時天道純全故其名卦必備三才之義曰乾
 坤震巽坎離艮兌為八卦之名與八者之名所以總
 謂之卦者凡九字不可以常義膚淺訓釋蓋出于上
 古之言文王孔子能通之者也雖因孔子以卦之才
 德言之知為乾健坤順震動巽入終莫能究其義而
 後世或謂卦者卦也其言如此豈能盡聖人之意哉
[000-9b]
 大抵易之為義易通而卦之為義難得卦也畫也象
 也蓋自道而一變為畫因而成象畫象具而成卦使
 萬世之下復由卦以知象由象以知畫由畫以明道
 此聖人之意也然終莫知上古之時卦為何訓乾坤
 八字出于包犧卦之一字出于包犧之後聖人名之
 其餘五十六卦及易與元亨利貞皆命于文王凡六
 十四卦可以意義訓釋其卦名或具三才或在人物
 或以道德或寓時事命名不同皆可攷而知蓋中古
[000-10a]
 之言後世之所通也上古中古之名于是較然可見
 則知包犧之畫八卦而已而文王重卦又何疑焉包
 犧氏之前有聲而無畫包犧之時有畫無字三即乾
 也文王之時畫字具有六十四卦之畫即六十四卦
 之字後世以字易明故于畫之下重字以明之且包
 犧氏以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故三畫而成一卦畫
 有竒偶故有乾坤窮則盡變故有六子乾坤六子包
 犧初不能加損益也天以是示之因以是明之耳故
[000-10b]
 包犧之畫得于天而明天文王之重得于人而明人
 得于天者亦知地道人道之一也是以三竒為乾而
 地道存焉三偶為坤而天道存焉一竒一偶終不可
 以成卦也得于人者知太極生天地天地生人有天
 而無地人無得而生也故以包犧之畫在上為天文
 王之重在下為地天地設位而後聖人成能于其中
 天有氣地有形人得天之氣以生得地之形以成必
 兼三才而兩之然後人因天地以生矣此文王重卦
[000-11a]
 之義也揲蓍者分而為二以象兩然後掛一以象三
 蓋因于重卦之義且包犧之畫為天天君道也故五
 之在人為君文王之重為地地臣道也故二之在人
 為臣以上下二卦别而言之如此合六爻而言之則
 三四皆人道也是之謂中爻繫辭曰雜物撰德辨是
 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故盡人事之變以二三四五
 為主初上終始之而已然終始之亦位也故曰六位
 時成六位成章
[000-11b]

 包犧氏畫卦之始其畫雖具三才而卦之天地未判
 無九六六位之别文王重卦之後然後天地判而有
 九六人道成而著六位此周公明六爻之義也何謂
 天地判而有九六繫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
 此天地之生數也合一三五為九天數也天本乾故
 乾稱九合二四為六地數也地本坤故坤稱六此列
 六爻之後聖人稱九六之旨也是以揲蓍之法老陽
[000-12a]
 三十有六揲以四象而得九老隂二十有四揲以四
 象而得六故九為乾爻三十六為乾䇿六為坤爻二
 十四為坤策此後世聖人衍九六之道也包犧肇三
 才之微獨畫天卦方知三才為一道故必文王重卦
 之後天地上下二卦既具而後九六可生焉九六既
 生而後大衍之法立此聖人作易之序也何謂人道
 成而著六位一卦之象雖備三才而六畫之後聖人
 道在成能欲用于天下萬世故舍天地而獨明人道
[000-12b]
 是以六爻皆人位其辭皆人事故文王之治同天之
 載而周公之禮樂法度粲然具備者盡人道也此聖
 人著六爻之義也繫辭曰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
 多功此後世聖人以人道明六爻之説也是則有畫
 而後可重重而後有九六有九六而後有六位有六
 位而後可繫辭彖象文言故方畫重九六之際皆統
 明三才及六位繫辭彖象之後一以人道為主人道
 至此而後明矣此四聖成始成終之道也然前乎周
[000-13a]
 公畫卦之時爻具于畫不復重見也至周公列之于
 下而繫以辭焉易于是始備矣而明其道傳其教者
 孔子也故必一聖人畫之一聖人重之一聖人列于
 爻一聖人垂其教則道無餘藴矣使包犧重之非包
 犧也三王之道也使文王爻之非文王也周公之道
 也聖人隨時之義蓋不然矣故自太極之始包犧象
 三才之道文王盡三才之義周公列三才之事孔子
 著三才之教皆隨時之義也然孔子之于文王猶文
[000-13b]
 王之于包犧也周公特終文王之一事耳故古人獨
 稱三聖者以此

 繫辭曰彖者言乎象者也又曰彖者才也乾之象六
 竒是也乾之彖言六竒之義也乾之才大而健是也
 乾之彖言大健之義也故觀乎彖辭則一卦之義思
 過半矣然先儒以文王卦辭為彖辭蓋以孔子不當
 自言觀乎彖辭則思過半也此大不然孔子之彖正
[000-14a]
 論一卦之象及釋文王之辭非孔子之彖則卦象與
 文王辭不可通矣蓋文王之辭旨意深隐出于憂患
 之言雖使知者觀之豈能思過半哉必觀孔子彖辭
 然後一卦之義有思過半之理孔子作彖本以垂法
 後世欲學者先盡心于彖然後可明重卦之象及通
 文王之辭則思過半之言乃孔子自明作彖之意及
 示學文王易之要法也

[000-14b]
 繫辭曰易者象也又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蓋以易之
 意不可得而盡故有象以盡之也意不可盡徒玩其
 辭皆空言耳如是則不可以訓天下後世而作易之
 道絶矣此聖人立象之旨也經曰見乃謂之象然則
 使斯道之可見者無非象也故象非一義四聖人之
 象不同卦之三畫包犧之象也重之為六文王之象
 也次為六位剛柔周公之象也在乾則自天行健至
 于天德不可為首孔子之象也三六之象以卦為主
[000-15a]
 六位剛柔之象以爻為主孔子之象以辭為主所主
 不同其為盡意一也故辭有不能盡者求之爻爻有
 不能盡者求之卦則易之意無餘藴矣然則象也者
 豈為天為地為馬為牛而已乎天地牛馬有乾坤之
 象者也非乾坤之象止于天地牛馬而已也故知易
 之為書其意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如
 首腹馬牛之類或時可忘此象之末者也
 歐陽文忠公言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王
[000-15b]
 弼為注亦用彖象相雜之經考費氏傳曰徒以彖象
 繫辭十篇文言解説上下經觀今之易十篇未嘗盡
 入卦中則非費氏明矣孔穎達言孔子象辭在六爻
 經辭之後及王輔嗣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附近
 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猶如
 杜元凱注左傳分經之年與傳相附觀此則小象固
 已先在卦中弼又雜之爻中也其彖與大象文言終
 莫可考
[000-16a]
文言
 易有彖所以明成卦之才有象所以盡作易之意又
 為文言所以釋一卦之辭然獨著于乾坤二卦者言
 辭在聖人道之易明者也學者考諸彖象智之可及
 也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又謂賜也告
 諸徃而知來蓋有不勝其言者言之終不可盡學者
 觀乾坤二卦文言觸類而長之可也案是書舊有夷/陵謝主簿校證
 本未詳主簿名字其校證此條謂脱去乾坤二卦文/言句校補之今此本弗脱與所校補符合别詳卷一
[000-16b]
 卷十一/小註
繫辭
 包犧畫卦初無繫辭文王孔子之言皆繫辭也故孔
 子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繫辭焉以盡其言則卦爻
 之辭皆是也今獨以此上下二篇稱繫辭者蓋卦辭
 爻辭文王周公之繫辭也此上下二篇孔子之繫辭
 也又于十翼之中獨此二篇泛論大道為諸卦之統
 要與彖象文言之辭異故獨曰繫辭所以尊崇孔子
[000-17a]
 之辭與文王等也觀其言廣大而備變通而神无思
 而精皆彖象文言序卦説卦之所不能盡者非聖人
 孰能與于此哉微此則易道絶矣
 何氏謂上篇明无下篇明幾或以上篇論易之大理
 下篇論易之小理孔穎達言上下無異義直以簡編
 重大是以分之今觀上篇自天尊地卑至存乎德行
 篇章相次事理大小皆有條理不可紊亂次章之言
 皆前章所未盡至存乎德行則易道備矣下篇復起
[000-17b]
 其説前後相次復如上篇是則初為二篇非後人妄
 分也
 諸儒分章不一孔穎達定以上篇十二章下篇九章
 然章有甚大甚小有可分不可分者似不止此二十
 一章故有文意未斷而章分有才一二句而文意斷
 不相續者豈能拘以二十一章也説見于後
 上篇所言多易道之大者與其精微神變之用下篇
 多卦義及上所未終粗顯之説又不可不明之者則
[000-18a]
 上下二篇畧有辨也且上篇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髙以陳貴賤位矣以其有是言故下篇可言八卦
 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也上篇言乾以
 易知坤以簡能至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以其有是言
 故下篇可言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
 矣也孔穎達謂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
 者也此豈復為易之小事然貞觀貞明特引天地日
 月以明吉凶貞勝之辭非在易之義又不若廣大配
[000-18b]
 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
 德為易之道也觀此數義則二篇精粗畧可見矣
說卦
 說卦論八卦之道德與其象義情性也然則六十四
 卦亦有是乎蓋六十四卦各具于文言彖象雜卦之
 中矣至萬物象類如履之為虎漸之為鴻中孚之鳴
 鶴小過之飛鳥井之為井鼎之為鼎皆是也其象不
 可盡言故于是數卦畧明之繫辭曰以言乎天地之
[000-19a]
 間則備矣斯其所以難言也故曰書不盡言
序卦
 孔穎達曰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
 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之類皆是也變者反覆惟
 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八
 者皆是也此蓋卦變反對之象先天之學詳矣雖出
 于變象豈無其序哉故聖人所以序之也八卦之序
 有二帝出乎震一章八方之序也乾天也一章成卦
[000-19b]
 先後之序也先序八卦于上故序六十四卦于此八
 卦序包犧之道六十四卦序文王之道也道至難明
 也聖人判之為三才離之為八卦使有目者可見有
 耳者可聞亦云至矣于是又為之説為之序三才八
 卦之道纎介不遺而言易者尚或滯于空言而乖亂
 正道或溺于術數之用不明三聖人之大旨斯學者
 所宜深戒也
雜卦
[000-20a]
 卦之性情與其為德之不同八卦則見于説卦六十
 四卦則見于雜卦孔子于包犧之道詳盡于說卦皆
 文王所未嘗明之者故不得不詳也于文王之道則
 具于序卦雜卦之中其象則見于諸卦大小象而繫
 辭上下則兼統之案原本自論繫辭至論雜卦複載/繫辭説卦序卦雜卦各卷篇首殆
 因曽穜大易粹言分載之不察已見卷首誤據以増/入今已校刪至各卷有與粹言所載互異者就文義
 審定不皆從粹言或據/以增入則註明本文下
 
[000-20b]
 
 
 
 
 
 
 
 郭氏傳家易説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