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12 周易口義-宋-胡瑗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口義       宋 胡瑗 撰
  繫辭下
 義曰此十翼之中第七翼也然按上繫下繫之説先
 儒議者多矣何氏則曰上篇明无故曰易有太極下
 篇明㡬故曰知㡬其神或曰上篇論易之大理下篇
 論易之小理皆失之葢以簡編重大故分為上繫下
 繫也
[012-1b]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義曰自此已下至禁民為非曰義為一章言伏羲始
 畫八卦取天地水火山澤風雷之象畫為乾坤艮巽
 震離坎兊之卦八卦既成列而天地萬物之象莫不
 在於八卦之中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義曰夫伏羲始畫八卦以盡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
 象然於萬物之情萬事之理在伏羲之時世質民淳
[012-2a]
 情偽未遷利害未作雖八卦之設三畫可以盡人事
 之宜迨乎後世民欲叢生巧妄交作則八卦不能盡
 吉凶之變文王囚於羑里極天地之淵藴明人事之
 終始是以取伏羲所畫之八卦因其數而重為六十
 四卦分為三百八十四爻以盡天地之賾人事之理
 有得有失有吉有凶有應有不應有正有邪有利有
 害盡在此卦爻之中然則爻者效也使後世之人效
 而法之故卦爻之中有情偽之理有是非之道有變
[012-2b]
 通之常有動静之事有剛柔之限凡人觀其爻則知
 其效法此象而行事也然重卦之説先儒議者多矣
 或曰伏羲所重或曰神農所重或曰夏禹所重皆失
 之葢見下文包犧氏之王天下作結繩而為網罟葢
 取諸離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葢取諸益又因尚書之文有洛書錫禹之言
 故有此説殊不知繫辭是仲尼所作葢仲尼因其聖
 人制立器用以取合於聖人之卦以其結繩為網罟
[012-3a]
 葢合徳於離卦取其有附麗之義因其耒耜有益於
 人葢合徳於益卦以其有相資益之義先儒不究原
 本故疑而有此説也且六十四卦既是伏羲神農所
 重則文王何心哉不然何以仲尼曰易之興也其於
 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且伏羲之時又非中古
 神農之時又非憂患推此以言文王重卦之心又可
 見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012-3b]
 義曰剛者陽也柔者隂也夫六十四卦之中卦有六
 爻陽為剛隂為柔陽主其生隂主其殺故剛柔之位
 則有變有通有動有静故事之久静則動物之久動
 則静動静之道則有變有通是故聖人因其剛柔二
 氣互相推盪於六爻之間然後成其生養之道也故
 上繋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是也然則不言隂陽
 相推而止言剛柔者葢隂陽者天地之氣剛柔者是
 隂陽之體言剛柔則隂陽之功可見矣
[012-4a]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義曰言聖人既因剛柔二氣互相推盪而為生成之
 道又恐後世之人難曉故於諸卦諸爻之下各繫屬
 其文辭以明得失之道吉凶之變情偽之端萬事之
 理使人觀其得則可以知其失趨其吉則可以明其
 凶逆順之道動静之理在所命之辭皆可見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義曰夫六十四卦有六爻有吉有凶有悔有吝皆由
[012-4b]
 爻位之動者也若動而合於理則為吉動而昧於道
 則為凶有事之㣲小可以追悔者有事之萌兆可以
 鄙吝者皆繋在於卦爻之變動也是故聖人因卦爻
 之變動明人事之大體推其情偽之端明其得失之
 迹使人觀之不失於動静之道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
 義曰言伏羲始畫八卦始窮變於天地隂陽之理以
 成剛柔之道以為萬事之大本以成天下之大法天
[012-5a]
 下之人皆本此以為法則也故六十四卦之所本君
 臣父子之所法皆由此剛柔之象為之根本者也至
 如剛定體為乾柔定體為坤陽卦兩隂而一陽隂卦
 兩陽而一隂是立其卦本而不遺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義曰凡六十四卦卦有六爻一卦之體象其一時一
 爻之義象其一人六爻之道上下相應而成變通所
 以趣就一時者也至如屯之卦言天下屯難之時故
[012-5b]
 其卦體以象其屯故初六居卦之始當屯難之時而
 磐桓利居正利建侯以蘇息天下之人至於六二言
 女子貞不字言女子守正應於九五雖為初九九六
 寇難然専應於五不改其節至於六四乗馬班如退
 守其正待時而行如此之類是皆一卦則言其一時
 其諸爻各言其一人以趣就其時也然則君子之人
 凡所動作必従其時不失其中故中庸曰君子而時
 中是言君子之人動作之間皆従其時也
[012-6a]
吉凶者貞勝者也
 義曰貞者正也夫有動者則未免乎累殉吉者則未
 免乎凶盡㑹通之變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貞勝者
 故六十四卦之内人事之端情偽之作吉凶之驗无
 不備載於其間若爻位之吉又能行其大正之道則
 其事愈吉若居爻位之凶而能行大正之道則其事
 不至於凶惟是貞正之道則能勝於凶吉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012-6b]
 義曰觀者為天下之所仰觀則謂之觀夫天本在上
 地本在下天地之性本不相得及夫天以純陽之氣
 降於下地以純隂之氣騰於上二氣上下交相通感
 然後以成生長之道是天地之道生成之理皆本正
 一故為物之仰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義曰夫日為陽徳月為隂精運行四時晝夜不息者
 日月之明也然而往來不停照臨下土不混其光者
[012-7a]
 葢各得貞一而明有所一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義曰夫少者多之所貴寡者衆之所宗故天下之情
 偽人事之動静皆歸一而後可正也然則天下之廣
 周於萬里人心至衆萬孔千狀執一何由而治哉葢
 萬化一術也天下一統也若以至正之道純一之徳
 而治之則天下自然而治矣若不以純一之徳而治
 之則天下自然而睽乖矣故王輔嗣嘗曰夫衆不能
[012-7b]
 治衆治衆者至寡者也夫動不能制動制動者貞夫
 一者也是天下之動必由寡之所治貞其一而已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義曰此又言天得一之道也確者則謂剛健者也夫
 乾以剛健之徳運行不息生成萬物示人以和易由
 其得一之故也故无為而物成不言而時化是示人
 易也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012-8a]
 義曰隤然則謂柔順者也此言地之得一也夫坤之
 道以柔順之徳承天之氣生成萬物不煩而物成不
 勞而物遂者亦由其得一故也故不須經營而萬品
 自化是示人簡也若乾不得専一之道或有隤然則
 不能示人易矣若坤不得専一之道或有確然則不
 能示人簡矣且以乾坤之道生成之理確然隤然示
 人易簡况為天下之君者哉夫尊為聖人必法此乾
 之剛健之徳生成天下不至於煩勞則天下従而治
[012-8b]
 矣夫為人臣者必法此坤之柔順之徳承君之命行
 君之事則天下不勞而治矣若為君為臣能法易簡
 之道則天下國家可正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義曰夫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有動有静有邪
 有正有凶有吉有是有非故通變之道皆在諸爻之
 中為人之所效法也故所謂爻者效物之變動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012-9a]
 義曰夫六十四卦之象皆法於天地水火風雷山澤
 之象也如乾以天為象坤以地為象艮以山為象坎
 以水為象如此之類是皆象其卦之所本之像也注
 所謂象此物之形狀也
爻象動乎内吉凶見乎外
 義曰夫六十四卦之象三百八十四爻爻象之間有
 正有不正有應有不應有善有不善有吉有不吉若
 爻象之發動於一卦之内則吉凶之事顯見於一卦
[012-9b]
 之外也
功業見乎變
 義曰言聖人用此大易之道觀其卦爻之變動可行
 則行可止則止推而求之以立成天下之功業以通
 天下之心志
聖人之情見乎辭
 義曰辭者則爻象之辭也夫六十四卦之中有情偽
 之端得失之理其吉凶悔吝皆在爻辭之間欲知聖
[012-10a]
 人設卦之情意者觀其爻象之辭則可見矣至如乾
 之初九言潛龍勿用則聖人勿用之情可知矣比卦
 上六曰比之无首凶則聖人无首之情可見矣如此
 之類皆在爻辭間可見矣
天地之大徳曰生
 義曰夫天地之大徳者惟是隂陽二氣上下相交生
 成萬物周而復始无有限極故其徳常大若生之不
 常運之有極則所生之道不廣也
[012-10b]
聖人之大寶曰位
 義曰寶者愛也位者所守之位也夫聖人之大寳者
 惟在其位然則聖人之大寶何以在乎位葢聖人之
 有才徳若无其位則其功不能及於天下若有其至
 尊至寳之位則其功可以及於天下无有逺近皆被
 其澤皆被其功徳也是故聖人重徳行道於民故大
 寶其位也
何以守位曰仁
[012-11a]
 義曰言聖人既有才徳又能大寶其位何以守其位
 哉必須法天元之徳以仁愛之道生成於天下使天
 下之人皆被己之仁徳然後父子有禮上下相親也
何以聚人曰財
 義曰夫聖人何以萃聚於人哉必曰財而已財者使
 衣食豐足用度常備仰有所奉俯有所畜則天下有
 戴君之心若其衣食不足用度不備則不能萃於天
 下之民是故古之聖人修其水火金木土五行之事
[012-11b]
 正徳利用厚生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如是則父子
 兄弟遞相親睦矣至於為農者勤於耕為商者勤於
 貨為工者勤於器如此之類則可以保六親六親既
 相保則親族内外自相親愛如是是聚人曰財也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義曰言聖人既能守位以仁又能聚人以財使天下
 父子各有所養各得其所然而貨財之道必主於均
 平使多者不得積其私少者皆得盡其養又須與正
[012-12a]
 其辭為之節制以禁民之有非僻者使皆合於義而
 得其宜矣然則所謂義者葢裁制合宜之謂義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
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
 義曰自此已下至葢取諸夬為一章言包犧氏以聖
 人之才徳以王天下為天下之主然於上古洪荒之
 世典章法度未立而包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
 法於地既觀察天地之象又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012-12b]
 以畫成其八卦也然則上既言觀法於地下又言與
 地之宜既言觀鳥獸之文下又言逺取諸物者何哉
 葢上文言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者葢是伏
 羲始觀象之初也此又言鳥獸之文者葢東方之宿
 則為蒼龍南方之宿則為朱鳥西方之宿則為白虎
 北方之宿則為龜蛇如此之類是伏羲仰觀天之垂
 象之宿鳥獸之文又觀其地之動植山川丘陵之象
 萬物所生之宜既觀天之垂象之文又觀地之所生
[012-13a]
 之宜然後近取諸身者至如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
 艮為手又近取人之一身其有思慮口鼻之屬如此
 之類是近取諸身也既近取諸身又逺取諸萬物之
 象若乾為龍坤為馬山澤風雷之類是也
於是始作八卦
 義曰作者起也言伏羲因此天地萬物之象然後興
 起八卦以象動植之宜也
以通神明之徳
[012-13b]
 義曰神明即謂天地之道隂陽之運變通不測之宜
 吉凶未兆之事如此之類則謂之神明是八卦通此
 神明之徳也
以類萬物之情
 義曰夫萬物之情狀至繁至衆故不可得而知之也
 聖人作此八卦取其天地水火山澤風雷之象以類
 聚萬品之情偽皆可見也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
[012-14a]
 義曰網罟者取魚獸之物也言伏羲既畫八卦以通
 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以至天地之始終人事之
 淵藴无不畢備於其間然而於人事之間未有所食
 之物是故伏羲又結繩以為網罟以佃以漁使人取
 其魚獸以為所養
葢取諸離
 義曰葢者疑之之辭也離者麗也言山之髙而禽鳥
 麗之水之深而魚鼈麗之然則山之髙水之深而人
[012-14b]
 莫能及之而聖人創立其事結繩而為網罟使人用
 之雖禽鳥居山之髙魚鼈居水之深皆得而取之是
 使人麗而用之也然謂之葢者即疑之辭也言聖人
 創立其事不必觀此卦而成之葢聖人作事立器自
 然符合於此之卦象也非準擬此卦然後成之故曰
 葢取諸離
包犧氏没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葢取諸益
[012-15a]
 義曰言包犧氏既没之後又有神農氏以聖人之才
 興起於世以其人既得其網罟以佃以漁然而未有
 飲食之道神農氏是以樸斵其木以為之耜耜者博
 五寸其首有華觜以為耕作之用又揉其曲木其曲
 有鉤以為之耒耒耨之利以教於天下之人使四時
 耕作之種其禾黍之利以為飲食之養葢取諸益益
 者取其有益於人為萬世之利也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
[012-15b]
所葢取諸噬嗑
 義曰言於日中為其市以貿遷於貨財以萃聚於天
 下之人使皆貿易之相交民之无者従而有之民之
 有者従而散施之既貨財交易貿遷有无天下之民
 各得其所各得其宜故曰市也然必取於日中者葢
 日之早而逺者必不能及若日之晚而又失其時必
 於日中之時取其逺近之人皆得以及矣故於日中
 為市也然則葢取噬嗑者以其噬嗑之卦上體是離
[012-16a]
 下體是震震動於下離明於上是下動而上明聚之
 則為之市也又頥中有物曰噬嗑凡頥中有剛梗之
 物必囓而去之也然後得其通而物有所合也
神農氏没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義曰夫法之久則必弊弊則物有所不通法既不通
 則人情多至怠情而有厭倦之心是故神農既没之
 後復有黄帝以聖人之才徳繼世而興起能通人事
 之理以其伏羲既結繩而為網罟而斵木為耜楺木
[012-16b]
 為耒又聚天下之民財以交易之為之市然事之久
 必有其弊壊故黄帝能通其變化而裁之引而伸之
 隨其物之變通因其時而更造之以為萬世之法使
 民宜之皆得其利用民既得其利用則无怠倦之心
 也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義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言天下之民既得其利
 用則不知聖人之制作所以然而然也既不知所以
[012-17a]
 然而然則所作為用皆得其宜也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義曰言黄帝既能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
 宜之如此者葢得大易通變之道也夫大易之道窮
 極而復變變極而必通天地生成之道人事終始之
 理无有限極周而復始无有窮際可以永久為萬世
 通行之法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012-17b]
 義曰言黄帝之法如此為萬世久行之道則自天而
 下至於鬼神皆祐助之在鬼神尚且祐助況於天下
 之人乎鬼神人民既以祐助則盡善盡美之功所往
 之處何所不利哉故引易文而證之
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義曰自此已下凡有九事皆黄帝堯舜因象而立制
 也夫上古之時世質民淳民皆敦樸則上如槁枝下
 如野鹿則上下自然而正矣迨黄帝堯舜之世垂衣
[012-18a]
 裳而天下治以其乾有剛陽之徳在於上故為尊坤
 有柔隂之徳在於下故為卑爰作衣裳以分尊卑上
 下貴賤之等此葢取乾坤之象也然則黄帝堯舜連
 言之者葢衣裳之起始於黄帝成於堯舜之時故以
 黄帝堯舜而通言之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逺以利天
下葢取諸渙
 義曰刳者謂刳木之中虛其中以為舟也以濟於水
[012-18b]
 使人乗載之以濟不通免其沈溺之患也剡木為楫
 者又剡削其木以為舟之用也凡人有川險之深而
 不可以涉之而黄帝能刳木之中為舟又剡削其木
 為楫以濟川險之患使人乗之皆得以濟致逺之處
 皆得以利葢取諸渙者葢渙之卦上是巽下是坎巽
 為木坎為水故其彖辭曰利涉大川乗木有功也是
 言巽木為舟有涉川之象也又曰渙者散也能散釋
 其民難令為舟以濟於天下使人免其沈覆之患故
[012-19a]
 此亦得變通之一端也
服牛乗馬引重致逺以利天下葢取諸隨
 義曰夫物之重者人力不能及之地之逺者人力不
 能至之是故聖人服習其牛調習其馬使重者得以
 及之逺者得以至之然則牛馬本无知之物而聖人
 能馴服之使其至重之物亦得以行之至逺之地亦
 得以至之重者引之逺者利之天下之人皆得其利
 葢取諸隨也然則隨者是動作必隨於人以之逺則
[012-19b]
 亦隨於人以之近則亦隨於人是動作所在皆隨於
 人也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葢取諸豫
 義曰夫治平之世不能无姦宄之人是故聖人用其
 兩木相擊昏夜之間擊其聲以為之警備使其姦人
 暴客不能踰越也然而必取諸豫者葢豫者樂也按
 豫卦雷出地奮豫言雷自地奮出以發生萬物物既
 生各遂其安故曰豫樂也此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
[012-20a]
 云葢取諸豫者葢言凡人居治平之時外既有警備
 則姦人不能犯姦人既不能犯則在内者自然安矣
㫁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葢取諸小過
 義曰言聖人既能教民以粒食五穀然又不能精治
 其五穀以為飲食之養是故後世聖人復㫁其木為
 杵又掘其地為臼以其臼杵之利以精治其五穀夫
 既精治其五穀則天下之萬民皆得以濟故取諸小
 過焉然則必取小過者葢小過之卦聖賢之人過為
[012-20b]
 其事以矯過於人今此杵臼而取小過者葢聖人既
 教人粒食以自養又教人精治其五穀是小有過為
 其事故也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葢取諸睽
 義曰夫治平之世不能无姦暴之人堯舜之代不能
 无逆命之人是故聖人雖立刑罰之事以懲戒之然
 其間亦有不庭不軌之人非刑罰之威可以懲也是
 故復以弦繫於木上以為弧弧者即弓也既以弦於
[012-21a]
 木為弓又剡削其木取其矯厲故為矢以中於人弧
 矢既成以威中於不庭不軌之人威既中於不庭不
 軌之人則天下之姦暴者皆畏而懼矣然蓋取諸睽
 者蓋睽者離也言人心之乖離者必用弧矢以威之
 至如蠻夷之人當奉於中國反抗衡於中國有離叛
 之心又如諸侯當尊奉於王者今不能貢賦反有倍
 於王者之心又如姦猾之俗不能歸奉於上反有離
 二之心如此之人聖人因其有睽離之心故制&KR1249
[012-21b]
 以威服之故云蓋取諸睽也然則弧矢杵臼服牛乘
 馬舟楫皆云利者此葢器物有益於人故稱利也然
 重門擊柝不言所利者蓋擊柝之事止以禦暴客是
 亦利之異名也垂衣裳不言利此亦隨便立義故云
 天下治治亦利也此皆義便而言故不可一例取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
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義曰夫上古之時未有宫室當此之時人但冬則居
[012-22a]
 營窟夏則居層巢人既安居然於風雨之時无可禦
 止是故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隆其棟下為之宇
 以待風雨有所棲止故取諸大壯也然必取諸大壯
 者以其制度宏壯有便於人故取大壯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義曰夫上古之時凡人之死不能蔽䕃其尸但厚衣
 之以薪及塟之中野之間又不能封土為墳是不封
[012-22b]
 也又不能種樹為别是不樹也及其哀戚又无時而
 止但哭除則止喪之期制又无其日月之限是无數
 也其於死者知耶不知耶是故後世聖人以木合為
 之棺椁以䕃庇其尸又封其土以為之墳又種其樹
 以為之别又立五服之制三年之喪使其哀戚有時
 者也然則葢取諸大過者原大過之卦是聖人大有
 所為過越常分以拯救天下則為之大過今此人之
 死不能蔽䕃其尸而取此大過者何也葢聖人重人
[012-23a]
 之生孝子哀戚之情以其人之生必有其死葢死者
 是人之終人之既終孝子之大事重其死者人之大
 事故過為棺椁以䕃庇其尸又封土以為之墳種樹
 以為之别立其五服之制又立饗祀之禮其事過越
 至大故取諸大過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
以察蓋取諸夬
 義曰夫上古之時世質民淳情偽未遷凡人有事必
[012-23b]
 結其繩而取信若有大事則結之以大繩若有小事
 則結之以小繩迨及後世情偽已遷利害漸作巧詐
 萬狀不可以救正之是故後世聖人易之以文書成
 之以契券文書所以取其信驗契券所以取其要約
 文書既立契券既明則百官之事皆得其治萬民之
 情皆得以察然而蓋取諸夬者蓋夬者決也能明決
 其事驗人之情偽以決㫁之自此而後民之利病事
 之姦詐不可以隠也
[012-24a]
是故易者象也
 義曰自此已下至小人之道為一章夫大易之道皆
 本諸萬物之形象而成至如乾為龍坤為馬艮為山
 兌為澤如此之類皆是本於物象也
象也者像也
 義曰言聖人立六十四卦之象皆因其物像而名也
 至如兼山艮麗澤兌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如此之
 類皆是本諸象也
[012-24b]
彖者材也
 義曰彖者即六十四卦下彖辭也如乾元亨利貞坤
 元亨利牝馬之貞此類皆聖人設其彖辭以象一卦
 之材徳而成之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義曰夫六十四卦一卦則象其一時一爻則象其一
 人然而爻有變動位有得失變而合於道者為得動
 而乖於理者為失人事之情偽物理之是非皆在六
[012-25a]
 爻之中所以象天下之動使人效法之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義曰夫六十四卦之爻有得位有失位者有凶有吉
 者皆繫於爻之動静也若動得其道則吉動失其道
 則凶然動静之間有可追悔者有可鄙吝者若能慎
 於動静則凶害不生矣若不能慎於動静則凶咎著
 焉是吉凶悔吝著見於外皆繫於爻之變動也故上
 文所謂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
[012-25b]
陽卦多隂
 義曰陽者即剛也隂者即柔也夫八卦之設有純陽
 之卦有純隂之卦有一卦有二陽者有一卦有二隂
 者至如坎之一卦上下二隂而一陽在其中矣艮之
 一卦一陽在上而二隂在其下矣震之一卦二隂在
 上而一陽在其下矣是陽卦多隂也
隂卦多陽
 義曰夫八卦之中有隂卦而多陽者至如離之卦二
[012-26a]
 陽在外一隂在内矣兌之一卦一隂在上而二陽在
 下矣巽之一卦二陽在上而一隂在下是隂卦多陽
 也
其故何也
 義曰此是孔子疑問之辭也言陽卦多隂隂卦多陽
 其故果如何多也
陽卦竒隂卦偶
 義曰此是孔子復陳陽卦多隂隂卦多陽各有本末
[012-26b]
 也言陽卦所以多隂者葢陽卦純一故多竒也隂卦
 多陽者蓋隂卦純二故多偶也是故聖人因其竒偶
 之數所以如此也
其徳行何也
 義曰此孔子又發問之辭言陽卦所以多竒隂卦所
 以多偶其於徳行果如何哉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義曰此是孔子又自釋陽卦竒隂卦偶之所由也言
[012-27a]
 陽之卦是君隂之卦是民一陽在上則衆隂歸之一
 君在上則二民歸之猶天下一統衆歸於一主則成
 邦國之道是至治之本此是君子之道者也
隂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義曰言隂者是小人之象也夫二隂在上而一陽歸
 之是由二君在上而在下之人无所的従在下之人
 既无所的従則天下不能統一如此則乖邦國之道
 是致亂之本此是小人之道也
[012-27b]
易曰憧憧往來朋従爾思
 義曰自此已下至徳之盛也為一段憧憧往來朋従
 爾思者此是咸卦九四之爻辭凡易卦中有義理深
 逺卦爻之内未能盡其義者孔子特引於此而明之
 言天地之道生成之理不能感於物蓋物自然而咸
 感之聖人之道亦不求感於人蓋但任仁義之道以
 行於世則天下之人自然而歸之今九四以陽居隂
 位是不正也當咸感之時以不正之身不能任以仁
[012-28a]
 義之道以感於人反自思慮其朋以求所感故所感
 之道不廣但其憧憧然朋従爾思之惟是己之朋黨
 者則感之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
 義曰此孔子自釋九四之辭言天下之大萬宇之廣
 為感之道聖人未嘗思之但任其仁義之道以感於
 天下則天下雖廣而人自感悦而隨之故云同歸而
 殊塗
[012-28b]
一致而百慮
 義曰言人之百慮雖然煩多及其歸也終歸於一致
 也
天下何思何慮
 義曰此重言之者言聖人凡有天下之衆為感之道
 不在思慮以感於人如是則所感之道至廣也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義曰此已下又明天地之道隂陽之端人事之理萬
[012-29a]
 物之情亦自然而然也言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之道互相推盪於天地之間而晝夜之道自然
 明矣然則日月之道不求照耀於人而天下之人物
 自然感日月之照臨也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嵗成焉
 義曰夫天地之道晝則為陽夜則為隂以隂陽之道
 互相推盪而成寒暑寒暑之道互相推盪而成嵗功
 然則寒暑之道非自求成其嵗功葢嵗功自然而隨
[012-29b]
 於寒暑也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義曰此一節又明萬事之理亦皆本於自然而然也
 屈者去也信者進也往者既去來者求進屈信之間
 而利害生焉是利害自然而生於屈信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義曰夫尺蠖之屈雖一本於天賦然而凡於動静之
 間非自樂也蓋所以求其信也龍蛇之蟄潛其所處
[012-30a]
 蓋所以求其安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義曰夫人得天性之自然禀五常之至正然而有服
 君子之事者有服小人之事者何也蓋曰操心積慮
 學而致諸善不學而致諸不善也惟是聖人得天地
 之全性凡所動作精思逺慮以合於義以通神妙及
 發於外也可以措天下之用興天下之利也至如網
 罟取諸離書契取諸夬宫室取諸大壯凡百所為之
[012-30b]
 事有利用於民者皆由聖人精義入神然後能也
利用安身以崇徳也
 義曰言聖人既能精義入神以致天下之用又能宴
 樂以安其神飲食以養其體居富貴而不自充詘在
 貧賤而不自隕穫如此則安於身而崇大其徳業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義曰言聖人舍其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
 徳舍此二道而往則雖聖人亦不能知之也
[012-31a]
窮神知化徳之盛也
 義曰言聖人既能精義入神利用安身如是則可以
 窮極鬼神之情狀通曉變化之終始此是徳之至盛
 者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
 義曰此是困卦六三之辭也言六三之爻以隂居陽
 位是不正也在下卦之上是不中也夫君子之人凡
 欲求進必須俟其時今此六三居困之時其性動而
[012-31b]
 欲上進是故為九四之所止故困於石也既上不能
 進復退其居又下乗九二之剛故曰據於蒺藜上既
 无所進下既无所適是猶入於其宫不見其妻凶之
 道也夫妻者至親之人亦不可得而見之況於他人
 乎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義曰此已下是孔子之辭言此六三所以困於石者
 非是所困而困焉葢六三居困之時躁而求進為九
[012-32a]
 四之所止然君子之名必求榮今為九四所困是其
 名必辱也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義曰夫君子之人進必以道動必合義不惟澤天下
 之人又且先安其身而不陷於過惡也今六三既下
 乗九二之剛為九二之所據為九四之所止是必不
 能安全其身而自必自至於危厲也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012-32b]
 義曰言六三既非所困而困非所據而據既辱且危
 是不知死期將至也既死期將至雖屬至親之人必
 不可得而見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髙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義曰此是解卦上九之辭也隼者貪殘之禽也墉者
 牆也言解難之時而六三以隂柔不正之身居於下
 卦之上是不正之小人也夫居解之時而以小人居
 君子之位是猶貪殘之禽居於墉牆之上必為人之
[012-33a]
 所射而獲之既射而獲之則何所不利哉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義曰夫弓矢之事皆是威天下之器除天下之害者
 也今君子之人欲去貪殘之禽必以弓矢而射去之
 然後可也
君子蔵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義曰言君子之人凡去小人必須有其才有其徳有
 其時有其位然後可以有所施為有所動作也若无
[012-33b]
 才徳无時位欲去非類之人必自取敗亡之道是故
 君子之人必當蔵畜其器韜光其業於身待其時而
 動之則所往必有所獲也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義曰括者結也夫君子之人凡能畜積其徳韜蔵其
 器則无有括結凝滯之事如是則沛然莫之能禦也
 以至凡有所施為有所動作必有所獲所在必有所
 成功是語成其器而動者也
[012-34a]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義曰此已下又言小人之道也夫小人之性不常亦
 不知仁義不知亷恥不以刑法威之則不畏不義是
 故古者聖人設其鞭朴之事刑法之威者蓋為小人
 不恥不仁所以設之使知畏而為義也
不見利不勸
 義曰言小人之心専在於利凡事不見其利則不知
 有所勸勉也是故聖人立為㕓市使得交相貿易立
[012-34b]
 農桑使得互相耕養而有所勸也
不威不懲
 義曰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
 傷而弗去也但恣縦其心而放僻邪侈之事无不至
 矣若不以刑而懲之則不知懲戒者也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義曰言君子之人既以刑懲於小人亦非君子之素
 心也蓋為小人不恥之故也然雖小有所懲而若能
[012-35a]
 戒懼不為大惡此亦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義曰此是噬嗑初九之爻辭也夫噬嗑之卦是先王
 用刑以去剛梗之俗今此初九居卦之初是受刑之
 始也然居受刑之始其罪未至大其惡未甚著故但
 屨校其足滅没其趾而能改之所以无咎今此小人
 若小懲而能戒慎之則其罪亦不至於大此是小人
 之福故引此噬嗑之初九而證之故曰此之謂也
[012-35b]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義曰言凡人若能積小善以至於大善積之不已以
 至著見於外則可以成萬世之名也若小善不積則
 不能以成其名也若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及小惡
 積之已久反成大惡及其著見於外不惟受戮亦致
 滅没其身也
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
 義曰夫小人之性以小善不能益於身是以因因循
[012-36a]
 循至於老耄不能脩飾而不為以致喪身取咎自取
 滅亡之道也
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義曰言小人以惡為无傷積小惡以至大惡従㣲至
 著日復一日不能悛改而弗去以至惡大罪㴱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義曰言小人既不能積其小善反自為其小惡小惡
 之積久而不已及夫惡大而彰顯於外不能以掩閉
[012-36b]
 罪大而及於身不可以解脱如是則滅身受戮也宜
 矣
易曰何校滅耳凶
 義曰此是噬嗑上九爻辭也言初九居受刑之始而
 屨校其足其罪亦未甚大至此上九居受刑之終不
 能悛改其惡但以小惡為无傷以至惡積罪深而其
 身受戮滅没其耳何校其首此是大凶之道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012-37a]
 義曰夫君子之人所以危者蓋由安然居位恃其泰
 不為之備恃其安不知其亂以至泰久必否安久必
 亂所以致其不安而社稷之危也若能居安慮危居
 治思亂然後可以保其位而不失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義曰夫人之所以亡者蓋由恃其安不思其危恃其
 存不思其亡任其放僻邪侈之事所以致其身之危
 亡基業之隕墜也若能常自深思逺慮不為奢侈之
[012-37b]
 行則可以保其存而不亡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義曰言人居安平之時但恃其天下之治不能思慮
 存亡之機不能憂恤天下之人恣其驕盈之志不知
 亂之所生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義曰言君子之人若能居於安平之時常自戒慎恐
 有傾危之事則可以獲吉也
[012-38a]
存而不忘亡
 義曰言居平易之時能常思其危亡之事所以保其
 存而不亡也
治而不忘亂
 義曰言居治平之時當自恐懼修省鑒其前車之覆
 則无禍亂之事也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義曰言君子之人既能安而不忘其危存而不忘其
[012-38b]
 亾治而不忘其亂夫如是其身可以安其國家社稷
 可以永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繋于苞桑
 義曰此是否卦九五之爻辭也言當否塞之時小人
 在下皆失其道獨九五能休去天下之否常思其社
 稷之危亡言我其亡乎我其亡乎是猶繋其社稷於
 苞桑之上者也桑者即是其根深固而不拔苞者即
 是叢生之類言九五既居否塞之時能休去天下之
[012-39a]
 否常自思慮戒懼是猶繋其社稷於苞桑之上而其
 根深固不可以拔也
子曰徳薄而位尊
 義曰夫居君子之位必有才有徳然後可以居也若
 才之薄徳之寡而居於尊貴之位必不可也
知小而謀大
 義曰言人之才知之小反欲謀國家之大事是必不
 可也然居幽闇之時尚不免其誅戮而況居於明盛
[012-39b]
 之時其有不受君之誅戮者鮮矣是小知者不可謀
 國家之大事也
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義曰夫小力之才必當任其輕小之用若任以國家
 之重器其勝任者亦鮮矣
易曰鼎折足履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義曰此是鼎卦九四之爻辭言九四以陽居隂位是
 不正也夫以不正之身居於大臣之位而才力之不
[012-40a]
 勝其職是猶鼎之折足而傾覆公家之美實而又且
 汚染其鼎也然則君子之人凡居髙位必須有其才
 有其徳然後可以稱國家之大任也若无才无徳而
 居大位是猶鼎之九四以不才之身而居國家之重
 位而傾覆公家之美實敗壊國家之綱紀是大凶之
 道也如此之人所謂不勝其任也然則謂之言不勝
 其任者此是孔子引此鼎卦之辭以釋徳薄位尊知
 小謀大力小任重之人故以此爻而結言之
[012-40b]
子曰知㡬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㡬乎
 義曰此一節是孔子釋豫卦六二之辭子曰知㡬其
 神乎者㡬者是有理之形之謂也神者妙㣲无方之
 謂也夫君子之人有先㡬之識深思逺慮凡有所施
 為必能極未形之理未萌之兆者也既未形之理未
 萌之兆皆先知之是其知如神之妙用而通於靈也
 君子上交不諂者夫常常之人凡於有權位之人則
 必行苟諛佞媚甘言巧語以求其説以求其進是故
[012-41a]
 君子之人知其諂諛佞媚之道不可以求進是以守
 其正自潔其身切問近思博聞强識待時而動不以
 邪佞之道以求其進不以甘言巧語以説其上也下
 交不瀆其知㡬乎者夫常常之人凡見其下交之人
 必以强暴之性苟悦之道以瀆亂於下是故君子之
 人凡居上位雖於下交亦以中正之道至正之徳以
 待於下未嘗敢以柔邪苟媚之道以瀆亂於下者也
 言如此之人既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又極於未形之
[012-41b]
 理未萌之兆是知㡬之人也
㡬者動之㣲吉之先見者也
 義曰言人知其有理未形之事極其禍福萌兆之來
 則於動静之間戒其㣲小之事動得其道則吉動失
 其道則凶是以従其吉而背其凶去无道而就有道
 是㡬者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㡬而作不俟終日
 義曰君子之人既知未形之理慎其㣲小之事夫如
[012-42a]
 是則吉凶之變不俟終日之間而可以明見矣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

 義曰此是豫卦六二之爻辭也言豫之時九四以剛
 陽之徳居上卦之下是居人臣之極位者也夫居人
 臣之重位必為在下之所歸向是故初六以隂柔之
 質居豫之初為九四之正應當豫之時不能守其正
 道但以柔邪諂媚以説於上以求其進故為九四之
[012-42b]
 所見従但有聲名虛譽以聞於外然既有聲名傳聞
 於外是虛譽也故其爻辭曰鳴豫凶至於六三比於
 九四居豫之時在下卦之上履非其位上承於九四
 亦以柔邪諂媚之道以悦於九四故其爻辭曰盱豫
 悔惟此六二以隂居隂居得其正不為富貴以易其
 志不為貧賤以易其心堅然守一介之節確然守不
 變之心履得其中居得其正雖下比於初六亦未嘗
 敢以非道而褻瀆雖近於九四亦未嘗敢以柔順而
[012-43a]
 苟求但堅執其心不苟其進故其心如石之堅不能
 變動不待終日而獲其貞吉然則六二既能上交不
 諂下交不瀆動静之間㡬㣲之事未嘗不知之既㡬
 㣲之事未嘗不知之則吉凶之來又寧用於終日之
 間而㫁可見矣此是知㡬之人也若見事於己萌之
 後則是不知㡬也然則介如石焉寧用終日㫁可識
 矣者此是夫子解釋六二之爻辭也言六二有如此
 之美故仲尼稱美之也
[012-43b]
君子知微知彰
 義曰此已下至无祗悔元吉為一節以解復卦初九
 之辭也言君子之人凡所施為動作之間必慎其㣲
 小之事夫㣲者亦是㡬㣲之事有理未形者也唯君
 子之人凡所動静凡有思慮吉凶之兆禍福之理未
 萌之前而已知之既知之則舍其凶而趨其吉此是
 知㣲也既知其㣲逆知禍福雖有其理未有其形更
 不可使彰露顯然而著聞於外如此是知彰也
[012-44a]
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義曰夫事之萌漸必始於柔小得失之理亦自於㡬
 㣲以至凡百之事皆是自小而至大自柔而至於剛
 也是故君子之人極未形之理既知其本又知其末
 本末之間不使吉凶之道形著於外夫如是則可以
 為萬夫之所瞻望天下之所仰賴也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㡬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
嘗復行也
[012-44b]
 義曰此孔子言知㣲知彰知柔知剛也自古已來惟
 顔子一人而已其庶㡬可以近之夫顔氏之子者即
 孔門之髙弟亞聖之上賢能知禍福之萌吉凶之兆
 有不善未嘗不知有一惡未嘗不悟及其知也便従
 而改之未嘗復行於事業故孔子曰有顔回者好學
 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是言顔子能修其身
 能深其慮凡有吉凶不善之事未嘗不知既知之亦
 未嘗復行故唯顔子庶㡬可以近乎
[012-45a]
易曰不逺復无祇悔元吉
 義曰此是復卦初九之爻辭夫復之初九以陽之徳
 居復之初當羣隂用事之時獨以一陽而反於地下
 以萌生萬物是復之初九而來復之速者也亦猶賢
 人君子得天之性凡思慮之間亦有不善之事則能
 早辨之明其心復其性使過惡不形於外所行之事
 皆合於中道自古聖賢之中惟顔氏之子知有不善
 未嘗不速改之以復於善道故三千徒中惟此顔子
[012-45b]
 一人而已故孔子特稱舉之曰不逺復无祗悔者惟
 顔子一人而已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
 義曰此已下至言致一也解損卦六三之爻辭絪緼
 者蓋薰蒸之貎夫天地之道隂陽之氣二氣相薰蒸
 而成交感之象是以萬物皆得以亨通也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義曰言男女相構和㑹而萬品之物亦得以變化而
[012-46a]
 生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義曰此損卦六三之辭也夫損之時損下以益於上
 損民以益於君今此六三六四六五以三隂上進歸
 於上九之陽是其志不能醇一也必損於上九之陽
 者也然則天地之道皆尚於醇一故一隂一陽之謂
 道男女相遇亦在於醇一今若以三隂上進必損上
 九之陽若但六三獨往之則得正應之道然後得其
[012-46b]
 友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義曰自此已下至立心勿恒凶解益卦上九之爻也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者言君子之人凡欲動作施為
 必先安其身若身不安則行事之失是必凡所施為
 必先安静其身然後動作施於行事則无有所失者
 也
易其心而後語
[012-47a]
 義曰言君子之人凡欲形於語黙必先平易其心安
 静其志深其思慮然後形於言語夫如是則言无可
 擇所出皆中於節所行皆合於道也
定其交而後求
 義曰言君子之人凡欲求進必須先定其交觀其人
 之可否量其人之賢愚可與之求則求之不可與之
 求則退之其或不觀人之可否不量人之賢愚不素
 定其交分躁而求之則自取窮辱之事
[012-47b]
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義曰言君子若能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
 其交而後求能脩此三者故所行之事得其全者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義曰言君子之人若不能安其身而以危而動必為
 民之弗與也此復解上三者之事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義曰言君子之人若於言語之間不能安易其心深
[012-48a]
 思逺慮反自以言語之間自恐自懼所出之言必為
 民之所弗應也
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義曰言君子之人若不能先定其求素結其分妄而
 求之必為人之所不與也既為人之所不與則傷害
 之事従而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義曰此是益之上九之辭也當益之時損上以益於
[012-48b]
 下損君以益於民今此上九當益之時反自求於下
 既求於下心又无厭故為人之所不與也故云莫益
 之或擊之者言不惟所求之人不與抑亦為人之所
 擊棄也既為人之所擊棄如此者蓋是立心勿恒所
 求无益之故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義曰此已下至其當衰世之意邪為一章言天地初
 判乾坤已有形狀而大易亦已行於其中矣是故大
[012-49a]
 易之道變化之理皆由乾坤而出是以聖人迹乾坤
 而成諸卦之名是乾坤者其為易之門户也
乾陽物也坤隂物也隂陽合徳而剛柔有體
 義曰言乾體剛健為陽物也坤體柔順為隂物也是
 以隂陽二氣上下相配合而成生育萬物之道若乾
 坤上下不相配合則萬物不生故隂陽相配合則萬
 物得以生萬物得以生則其剛柔之體上下之象自
 然而成也
[012-49b]
以體天地之撰
 義曰撰者數也言隂陽相配合而生萬物自然而成
 剛柔之體以是而分隂陽竒耦之數由此而成也
以通神明之徳
 義曰神明之徳者即為妙用无窮不可測度也今此
 大易之道變化之理生成之道可以通於神明之徳
 窮於萬事之理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012-50a]
 義曰言大易之道其爻卦錯雜物理煩碎其稱名也
 雜然雜而各有倫理不相干亂不相踰越也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義曰稽考也類物類也言上古之時世質民淳情偽
 未作典章法度未立伏羲畫為八卦以為萬世之法
 歴夏及商世漸澆漓民欲叢生是故文王以伏羲所
 畫之八卦重為六十四卦盡其天地人事之道變通
 之理吉凶悔吝之由无不盡載於諸卦諸爻之間然
[012-50b]
 稽考其義類其皆因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義曰自此已下至以明得失之報為一章夫大易之
 道至深至粹明其吉凶之理得失之迹彰明已往未
 來之事皆由易道可明也既彰明已往未來之事至
 於㣲小幽闇之理凡事不可以明者亦皆由此易道
 而顯闡之故曰㣲顯闡幽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012-51a]
 義曰開謂開釋爻象各當諸卦之名辨其事物之理
 正謂正其聖人之言斷定其吉凶悔吝之事皆繋屬
 之爻辭无所不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義曰言諸卦之名皆取其類而稱之至如乾則稱龍
 坤則稱馬然則龍與馬皆天下之一物耳雖稱名也
 小然其取類也至大故於人事則為君臣父子夫婦
 兄弟長幼之道天地之理隂陽之端无不備於此矣
[012-51b]
其㫖逺其辭文
 義曰㫖者意也言其易之㫖至近至逺其理雖委曲
 然於其辭則有文采不尚質朴者也至如龍戰於野
 是近明龍戰之事逺明隂陽鬬争之理是其㫖逺也
 又如坤言黄裳元吉不直言居中得位乃言黄裳者
 是其辭文也
其言曲而中
 義曰言變化无恒不可為體例其言必隨物之屈曲
[012-52a]
 而各中其理
其事肆而隠
 義曰肆者陳列也言易之所載之事於爻象之間雖
 其文皆陳列其事然其義幽隠不可驟然而曉之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義曰貳則謂吉凶二理也言得失之理吉凶之道二
 者之理以濟萬民之行事然萬事之理有得位得正
 者為吉有失位不得正者為凶失則有凶報正則有
[012-52b]
 善應因此二者之理以濟民之行事以明得失之報
 使人趨其吉而背其凶向其善而違其惡也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義曰自此已下至巽以行權為一章夫易之起始於
 伏羲上古之時世質民淳情偽未形巧妄未作世凝
 然而不撓當此之時雖八卦亦盡萬事之情歴夏及
 商至於桀紂暗君在上情偽漸遷巧妄已作澆浮崇
 尚不可勝説文王罹於憂患之中有聖人之才上懼
[012-53a]
 君之見去下慮民之情偽是以取伏羲所畫之八卦
 重為六十四卦以盡天地之淵藴以明人事之終始
 至於吉凶之道得失之理憂虞之象悔吝之事无不
 備載於其間使人知其吉而背其凶向其善而捨其
 惡以為萬世之法使人防患於未萌也
是故履徳之基也
 義曰此已下九卦是修身防患之術也然則六十四
 卦皆是防患之術何以特取此九卦者蓋此九卦最
[012-53b]
 是修徳之基為人事之先故特陳此九卦也履者禮
 也言人踐行其禮敬事於上不失其尊卑之分如此
 是履徳之基也
謙徳之柄也
 義曰柄者人之所以操持也夫人雖有爵禄之分崇
 髙之位若无謙順之徳恃其驕盈必至於傾失是故
 君子之人若能居爵禄之位必當持謙順之徳則雖
 危而不失雖髙而不危如此是謙徳之柄也
[012-54a]
復徳之本也
 義曰言君子之人若能復其性明其心至於思慮之
 間有不善之事必先改之如此是復其性為徳之根
 本也
恒徳之固也
 義曰言為徳之時常能執守終始不變如此則其徳
 固故恒卦為徳之堅固也
損徳之脩也
[012-54b]
 義曰言君子之人若能謙損以自増新降損其志此
 是脩身之本也
益徳之裕也
 義曰裕者寛大也言人凡所作事能利益於人日新
 一日則其徳寛裕而有所包容也
困徳之辨也
 義曰言君子之人居於治平之時恣其安逸之性多
 不知艱險之事惟是居困否之時備歴艱苦知其君
[012-55a]
 子小人之道然後能明辨困否之事者也
井徳之地也
 義曰夫君子之身可貴可賤可貧可富而其志不可
 易其心不可變其徳不可改猶井之居地不可遷改
 也
巽徳之制也
 義曰夫愚民之性蚩然而无所識其非辟姦偽无所
 不至矣是故聖人必行號令以示其法制然行號令
[012-55b]
 之始必以權變之術而巽入於人心然後民可制也
 此已上九卦各與徳為用也
履和而至
 義曰此已下又復明九卦之徳也履者禮也言人有
 恭敬之徳有剛直之行必須與人和同既與人和同
 則可以至於道也
謙尊而光
 義曰夫人有其才有其徳雖在崇髙之勢必須謙恭
[012-56a]
 以自卑謙遜以接下如是則徳益大而身益光也
復小而辨於物
 義曰物者萬物之理也言人於性之初吉凶未形之
 時始於為小之事有其不善便従而改之使无能為
 之咎也
恒雜而不厭
 義曰言君子之人能守其常道不改其操不變其節
 雖錯雜混處於小人之間亦其心不厭倦於事
[012-56b]
損先難而後易
 義曰言凡人若不能謙損於己反欲他人謙損而奉
 於己則失為人之道是故君子之人必須先減損其
 身謙讓其己以及於他人是損己以益於下損身以
 尊於人是先難也及其性既復行既成所言皆合於
 道所行皆中於禮不失其法度是後易也
益長裕而不設
 義曰言君子之人先求仁義以益於身身既益則其
[012-57a]
 仁義之道可以推及於天下然其仁義既及於物則
 可長裕於天下因其所利而利之不待先為施設而
 行之而天下之人自有其餘者也
困窮而通
 義曰言君子之人雖居困窮之時身即困窮而其道
 得以亨通也
井居其所而遷
 義曰言井之道居其所不可以遷改而其澤可以遷
[012-57b]
 施於人猶君子之徳固不可遷易不可變改而其道
 可以濟人
巽稱而隠
 義曰巽者是聖人之權也言聖人以權變之術行其
 號令以及於天下而人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履以和行
 義曰言凡人有剛直之性温良之行必以禮而和之
 故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者是也
[012-58a]
謙以制禮
 義曰言人性能謙順自卑尊人則可以裁制其禮法
 而行之也
復以自知
 義曰言人既於事㣲小之初知其不善而能改過是
 自知也
恒以一徳
 義曰言人能守其常道不變其節終始不移雖居富
[012-58b]
 貴而不自恃雖居貧賤而不自移是純一其徳者也
損以逺害
 義曰言人能自降損其身謙沖其徳以尊於人則无
 患害之事也
益以興利
 義曰言人能以仁義之道自益於身又益於他人因
 其所利而利之也
困以寡怨
[012-59a]
 義曰言人居困窮之時守節不移上不怨天下不尤
 人但守其正而已
井以辨義
 義曰言井之道居其地而不移其濟天下之義故於
 井之道可以明辨其義也
巽以行權
 義曰權者反經而合道也言聖人凡發號施令則以
 巽順之徳而行之以順其物性以洽於人心也既能
[012-59b]
 順時故能行權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逺
 義曰自此已下至道不虛行為一節言大易之道其
 為書言天地隂陽之事吉凶之理萬事之情偽人事
 之終始无不備載於其間然於人之行事也不可逺
 之故上文謂吉凶悔吝生乎動是故君子所居而安
 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君子居則觀其
 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言易之為書
[012-60a]
 也不可逺也若一逺之則是吉凶悔吝所生者也
為道也屢遷
 義曰屢者數也言易之為道傚法隂陽其變化之理
 爻象之間數有遷易也
變動不居
 義曰言六爻之位互相更變无有定止或隂居陽位
 或陽居隂位是變動不居也
周流六虛
[012-60b]
 義曰言一卦六爻有隂有陽上下周徧互相更易在
 於六位之間也
上下无常
 義曰言六爻之位位无常定或上或下也若九月剥
 卦一陽在上十一月一陽在下復是也
剛柔相易
 義曰言六爻之位交相錯雜或剛或柔剛柔之道互
 相推盪於其間或陽易隂位或隂易陽位是也
[012-61a]
不可為典要
 義曰言大易之中剛柔二氣既互相推盪於六爻之
 間則不可為常典不可為要約隨時所變而已故也
唯變所適
 義曰言隨其六爻之變動以適萬事之用也
其出入以度
 義曰言大易之道六爻之位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
 柔相易不可為常典不可為要約既上下无常不可
[012-61b]
 為典要然其或出或入或居或處皆不失其法度皆
 不失其倫理若明以處暗豐不至奢是皆出入以度
 者也
外内使知懼
 義曰言大易之道明其吉凶之理得失之道以至過
 去未來之事朕兆之間使人自内自外觀此大易之
 道皆知戒懼而不敢為非僻之事明其用捨則趨其
 吉而背其凶也
[012-62a]
又明於憂患與故
 義曰言此大易之道不惟言天地隂陽之理亦言人
 之憂患之事使人明曉之不敢為非也
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義曰言大易之道其卦爻之辭言其萬事之理吉凶
 之朕兆其教人也雖无師保之嚴如有師保之教也
 如臨父母者自上而下為之臨言大易之道其示人
 也雖无父母之教如臨父母之慈使人一歸於善道
[012-62b]
 也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
 義曰率循也揆度也方道也言人初能率循大易之
 文辭則可以揆其大易之道而知典常之理明其義
 之所歸也
既有典常
 義曰言人既能率循其大易之文辭則知變化之理
 典常之道也
[012-63a]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義曰言人既能率循大易之文辭又揆度其道知其
 常典是易之道得行於世然大易之文皆聖人所用
 之道若非通聖之人則不能曉達易之道理則大易
 之道不虛行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義曰自此已下至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為一章質
 體也言大易之道其為書也不獨明人之得失之理
[012-63b]
 憂患之事而又原其萬事之始要其萬物之終至如
 乾之初九曰潛龍勿用上九曰亢龍有悔坤之初六
 曰履霜上六曰龍戰於野此是原始要終之大本也
 既原始要終則窮其大本以為大易之體質以成諸
 卦之用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義曰言一卦之中六爻之位剛柔上下交相錯雜唯
 其時物之事得失之理皆隨其時事而言之若屯之
[012-64a]
 初九言磐桓利居貞六二言屯如邅如如此之類是
 隨其時而言之其諸卦諸爻皆由此而可明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義曰言一卦之始始於細㣲雖一卦之大義吉凶之
 理情偽之端皆始於初始之間然其爻象未備萬事
 之理雖有其理雖有其意然於人事未能顯見矣是
 難知也其上易知者上則謂上卦之上也言一卦之
 事雖有其理在於初爻則其道難見至於上九之時
[012-64b]
 其下五爻皆布列其位剛柔之體得失之理吉凶之
 道有正有不正者可見矣是其道已成其理已定其
 爻象以正也是易知矣本末也者言大易之道既原
 其始又要其終原其始終則知本末是初難見則為
 本終易知則為末已下終始之間本末可見也初擬
 其辭者言六爻之位剛柔之體始雖擬度其萬事之
 宜萬物之理而成其辭是始於㣲而至於著者也卒
 成之終者言至終之時卦之上是卒成之時者也夫
[012-65a]
 卒成之時而其象以分卦體以定而吉凶悔吝之道
 皆可見矣是事之卒了成就皆在於上也
若夫雜物撰徳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義曰此又言六爻之義六爻之位上下之體交相錯
 綜雜聚天下之物撰數聖人之徳辨定是之與非則
 非中爻而不可明也中爻者則六二六五九二九五
 是也夫得之與失正之與邪惟在二五之爻㫁可明
 矣故初則不及其中三則又過於中過於中者則凶
[012-65b]
 危之道有時而至矣不及中者悔吝之事亦有時而
 至矣唯在二五之爻居得其中履得其正雖有其失
 必不至於大咎也至如乾之九二曰利見大人九五
 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坤之六二曰直方大六五
 曰黄裳元吉是皆中爻可以辨攝一卦之是非也然
 則一卦六爻各主其物各主其事惟是中爻即可明
 辨其得失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
[012-66a]
半矣
 義曰噫者歎美之辭也言凡欲知其存之與亡凶之
 與吉則其在中之一爻所居之位則可知矣若失其
 中則是凶而不知其吉亡而不知其存如此是大凶
 之道也惟欲知吉凶存亡但觀中爻所居之位則可
 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者言大易之道一
 卦之理以至萬事之端皆在於卦下所屬之彖辭然
 彖辭之間雖未能盡萬事之理一卦之情偽然知者
[012-66b]
 觀其彖辭則一卦之大義吉凶之理思慮之間已知
 一卦之本末已過半矣然則謂之彖者則如乾則言
 元亨利貞坤則言元亨利牝馬之貞如此之類皆是
 卦下之彖辭若聰明賢智之人觀之則一卦之理已
 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義曰自此已下至其剛勝邪為一章言六十四卦之
 中一卦六爻六爻之内惟二與四皆是隂位而得其
[012-67a]
 位者故當以隂爻而居之是同其隂功也然而異位
 者言二則在下卦之中四則在上卦之下是異位也
 其善不同者言二居下卦之中是居得其中行得其
 順不失其中正之道故其善也大矣四居上卦之下
 失其中道故其善與二不同也二多譽者譽者謂嘉
 美之譽也言二居中而不失其正又所行之事无過
 无不及故有嘉美之譽以傳聞於外也四多懼者言
 六四居上卦之下上比於五是至尊之位也下在九
[012-67b]
 三之上是權臣之上也上則逼近於君下則逼近於
 臣故當恐懼之是四多所懼也故言四多懼也
柔之為道不利逺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義曰此覆解上四多懼之意也夫獨隂不立必須比
 附於陽則其功可以成若逺於陽則其道不能利若
 欲要其无咎必須用其柔中之道則可也若非居得
 其中履得其正則必有咎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
[012-68a]
危其剛勝邪
 義曰言九三與九五皆是陽位故其功同也然而三
 在下卦之上五在上卦之中是異位也三多凶者三
 在下卦之極失於中道故多凶咎之事五多功者五
 在上卦之中而有人君之位其功徳可以被於天下
 為天下之所歸向是多功也五為貴三為賤是貴賤
 之等也五與三俱是陽位若以剛陽居之則克勝其
 任若以柔隂居之則失其所處而必至於傾危也
[012-68b]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義曰自此以下至吉凶生焉為一章言大易之道至
 廣至大无不悉備於其間也有天道人道地道者言
 伏羲始畫八卦以三爻為一卦故上一爻以象天中
 一爻以象人下一爻以象地三爻既立則天地人之
 事萬物之理无不備載於其間也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義曰言伏羲畫卦始以三爻為一卦天地之事萬物
[012-69a]
 之理无不畢備後世聖人又従而兩之為二體兩而
 為六爻故上二爻以象天中二爻以象人下二爻以
 象地所以六之者非他也蓋象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義曰言六爻之内有變有動動而合於道者為吉動
 而悖於理者為凶變動之間必合於道也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義曰物者類也言六爻之位有隂有陽有貴有賤有
[012-69b]
 等有差至如乾之爻稱龍故為陽物坤之爻稱馬故
 為隂物如此之類故曰物也
物相雜故曰文
 義曰言萬物之類皆在六爻之間六爻之間有隂有
 陽有柔有剛互相錯雜而成文章以顯著於外也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義曰言剛柔錯雜而成文章若文妨於事則有凶有
 吉有邪有正若文當其事則吉凶不生若不當位則
[012-70a]
 遺於道者為凶順於理者為吉吉凶之道皆生於文
 不當矣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徳邪當文王與紂之
事邪
 義曰自此以下至易之道也為一段明易之興起在
 紂之末世者也夫大易之道始於伏羲仰觀俯察而
 成八卦以為萬世之法以盡天下之事然而寫其乾
 坤健順之性天地之大象人事之大紀无不畢備於
[012-70b]
 其間是以歴夏及商至於桀紂之世民欲叢生巧詐
 互起左右前後皆非正人端士小人在朝君子在野
 天下紛然不可以整之文王有大聖人之才罹於憂
 患之中極天地之淵藴極天下之能事民之情偽吉
 凶之理无不備載於其間故曰易是易之興也其當
 殷之末世焉
是故其辭危
 義曰言文王演其大易之道因其桀紂之君无道在
[012-71a]
 上故使天下之人思慮之間姦偽互起以至天下大
 亂文王罹於憂患之中作為大易盡萬民之情偽極
 天下之險阻以至憂患之事无不備言於諸卦之下
 是其辭危也然則卦下之辭至簡至約然有四徳者
 有一徳者有三徳者如此之類推究卦義是其辭危
 也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義曰言易之道六爻之位有凶有吉有得有失皆在
[012-71b]
 爻辭之間若人觀此大易之道見其凶事能小心畏
 慎者則危者使之平易其文辭亦言其平易若人觀
 此大易之道見其吉事而慢易者則易者使之傾喪
 則其所繫之辭亦言其凶是使人舍凶従吉趨善背
 惡也
其道甚大
 義曰言此大易之道示人之吉凶明人之情偽其為
 道至廣而甚大也
[012-72a]
百物不廢
 義曰言大易之道无所不包至纎至悉之事百種之
 物皆无有廢棄如泰卦曰包荒用馮河不遐遺者是
 也
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義曰言大易之道若人觀其六爻之位吉凶之理若
 能觀其始而知懼慎其終而思戒終始之間極其思
 慮常自戒慎如此則要其无咎此是大易之道也
[012-72b]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徳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
順也徳行恒簡以知阻
 義曰自此以下至篇末為一章總明健順之美兼明
 易道愛惡相攻之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乾有剛健
 之徳以一元之氣下生萬物故徳行常易不至於煩
 勞而知艱險之事夫坤天下之至順也承天之氣以
 時而生成萬物故徳行常簡不至於煩勞而知艱阻
 之事以天地之道至健至順簡易之徳生成之理自
[012-73a]
 然不言而四時成不勞而萬物得而知險阻之事其
 生成之理故可知矣
能説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義曰按此能研諸侯之慮其侯之二字蓋是後人習
 慣其言而傳寫之誤也若順其文而言之則能研諸
 侯之慮於義无取當言能研諸慮也言聖人作此大
 易之道能自悦美其心又能研究人之思慮使其情
 偽之道不作憂虞之理不生也注疏之説皆失之矣
[012-73b]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義曰言聖人作易既能悦懌諸心又能研精諸慮又
 定天下之吉凶有得其理者為吉失其理者為凶既
 定吉凶於諸卦爻之中則成天下之亹亹者使人勉
 勉而従善不陷於邪佞也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
 義曰言大易之道有變有化有施有為若合於道則
 吉違於道則凶若行得其吉則有嘉美之祥而應之
[012-74a]
 也
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義曰言人觀此大易之象則知作器之方觀其占策
 之數則知未來之事是大易之中總此諸徳者也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義曰言天地設其上下之位而生成萬物聖人由是
 乗天地之正以生成天下以成就天地生成之功者
 也如泰卦所謂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是也
[012-74b]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義曰言聖人凡欲施為凡所舉動之時必先與衆謀
 其得失之理謀之卿士謀及庶人詢及衆庶謀及鬼
 神以明其得失以别其吉凶然而鬼神之道至幽至
 隠不可以形見而聖人與之為謀者蓋聖人取其卜
 筮之兆占蓍之策以考於天地鬼神然後思慮之間
 不煩憂戚決然而行之又與百姓參合而行則得其
 吉而不凶向其善而獲福夫如是則天下之百姓樂
[012-75a]
 推而與之百姓既與之能則不勞探賾而吉凶自見
 不役思慮而得失自明以至萬物之情偽自然而見
 矣
八卦以象告
 義曰言伏羲所畫八卦寫其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
 象凡吉凶之事皆以象告於人知其吉而背其凶也
爻彖以情言
 義曰此又明卦爻剛柔變動情偽相感之事也言伏
[012-75b]
 羲畫八卦之後文王重為六十四卦爻為三百八十
 四爻又於諸卦之下繫屬之彖辭以明險阻之事得
 失之理憂虞之端皆以人之情偽而言之也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義曰言六爻之内有剛有柔剛柔之位上下錯雜有
 得有失有正有不正得於理者為吉逆於理者為凶
 吉凶之道自然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
[012-76a]
 義曰言六爻之内有變有動皆以利告於人使人由
 而勸之以盡天下之利以利天下之物也
吉凶以情遷
 義曰言大易之道爻象之内有變有動有凶有吉動
 而合於道則吉變而失其理則凶然則吉凶之道變
 動之理皆由人之情偽遷移者也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義曰言吉凶所生皆由人之情性有所貪愛有所忿
[012-76b]
 憎兩有所攻或愛攻於惡或惡攻於愛是吉凶之道
 由此生矣
逺近相取而悔吝生
 義曰逺謂内外兩卦上下相應之類也近謂爻位相
 比近也言六爻之内有近而相得者有近而不相得
 者有逺而有應者有逺而无應者逺而有應近而相
 得則為吉逺而无應近而不相得則為悔吝悔吝之
 道皆由逺近相資取而生也
[012-77a]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義曰言人之情實感物而動得其理則為利人之虛
 偽感物而動失其理則為害情者則情實也偽者則
 虛偽也是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於其間者也既利害
 生於情偽之間則吉凶之事由此而至矣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
 義曰言大易之道六爻之情有近而相得者則吉有
 近而不相得則凶故吉凶之道生於爻位之間也
[012-77b]
或害之悔且吝
 義曰夫凶咎之道亦有輕重人之情偽亦有淺深雖
 爻位相近亦有不相得者然不至於大咎或有害之
 者或有可悔之者或有可鄙吝之者如此雖有失必
 不至於大咎也
將叛者其辭慙
 義曰言人之情或有叛違於己者則其辭不同位雖
 相親而其容常有慙赧之色其辭不以實告於人也
[012-78a]
中心疑者其辭枝
 義曰言人中心之間有所疑惑則言辭各異其心不
 定其辭一出紛然有異若樹之有枝葉紛然盛多者
 也
吉人之辭寡
 義曰言吉善之人其辭寡少不在言語但黙而成之
 安而行之者也
躁人之辭多
[012-78b]
 義曰言剛躁之人其辭繁多不假思慮而言辭紛亂
 而出者也
誣善之人其辭游
 義曰言誣罔善人之人其心矯詐其言虛誕架虚為
 實従无入有自然其言辭游蕩虛浮者也
失其守者其辭屈
 義曰言人居失其時失其所守不遂其志志无所伸
 必其辭屈撓者也凡此六事皆大易之中六爻之位
[012-79a]
 述此之意者也
 
 
 
 
 
 
 
[012-79b]
 
 
 
 
 
 
 
 周易口義繫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