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0 尚書日記-明-王樵 (WYG)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日記卷三     明 王樵 撰
  大禹謨
孔氏曰禹稱大大其功謨謀也○許氏曰三謨皆陳于
帝舜之前乃舜典之别篇禹謨自格汝禹以下舜晚年
事以禹王天下故在臯益之前○呉才老謂此書不專
為大禹而作此十七字當是後世模放二典為之臯陶
謨篇首九字亦類此朱子謂此篇稽古之下猶贊禹徳
[003-1b]
而後篇便記臯陶之言體亦不類&KR0178吳説為然
曰若稽古大禹至黎民敏徳按聖人之心至誠無息而
萬物各得其所謹之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而達之于
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徳利用厚生惟和者一事而已
矣誠之無息于此者所之各得于彼者也一有息焉則
四海之大吾心有不貫吾事有不得者矣此大禹所以
于文命四敷之日而猶必祗承于帝也而其承于帝之
言亦惟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而已所謂艱者四
[003-2a]
海之廣生民之衆其治亂安危係其心之存主與其行
事之得失誠不敢以易視之則必夙夜祗懼各務盡其
所當為矣如是則其政事乃能修治而無邪慝下民自
然速化于善以應其上政乂民化正見不可不克艱也
蓋政自君臣出而民則觀上而興者也得于觀感風動
神速故下箇敏字
帝曰俞允若兹至為天下君允若兹指克艱二句而言
嘉言罔攸伏三句克艱所致也稽于衆以下則正克艱
[003-2b]
之事也舜然禹之言以為信能如此則必有以廣延衆
論悉致羣賢而天下之民咸被其澤無不得其所矣此
三者最難也必也稽于衆舎己從人忘私順理如此乃
可以盡來天下之言必也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愛民禮
士之至如此乃可以惠及萬邦而盡致天下之士豈他
人可能哉故曰惟帝時克此段非泛語乃堯之實事舜
之所親炙而自得之者也○天下有三脉言路賢路與
民情是也此三脉一有不通世道便可憂人君之心一
[003-3a]
有不至則三者之脉便有所梗而不通㝡可畏也堯之
心常與天下之善言為一故嘉言畢達而無有伏于下
者常與天下之賢者為一故賢智畢進而無有遺于野
者常與天下之休戚為一故無告畢得以自通而無有
蔽蓋屈抑而不知者○知人安民禹嘗言咸若時惟帝
其難之與帝此意同野無遺賢知人也萬邦咸寧安民
也禹陳克艱是論其理舜荅以此是舉其事蓋人君所
難在此三者而已○稽于衆不徇一己之見必盡衆人
[003-3b]
之同也己未善舎之無所繫吝人有善從之不待勉強
此聖人大公無我之心也人孰不樂告以善哉○舎己
從人舜以稱堯孟子以稱舜且曰善與人同樂取諸人
以為善又曰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又
曰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舜
之舎己孟子形容之可謂盡矣程子曰舎己從人㝡為
難事己者我之所有雖痛舎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
者輕也此程子體驗親切之言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
[003-4a]
蓋有賢者而不能免者故非忘私順理樂善之至不能
舎己從人也○用人惟已改過不吝此成湯所以同徳
于堯舜也堯舜未易希聞義能徙過則勿憚改者人皆
可以為堯舜也○士蓋有懷才抱徳而困窮者其端有
二一曰難進二曰難合也難進者士之節其去就固不
苟也難合者士之道固不肯詘以殉人也苟無遇合之
君則終焉而已安能無困窮也苟上無求士之誠則有
階者進困窮者廢矣安得野之無遺賢也是以明君在
[003-4b]
上其求士也蓋急于士之求君巖穴之幽山林之深有
晦其迹而未為人知者有樂其道而不求人知者吾則
必知之舉則必先之困窮不廢有階而進者又可知矣
此野之所以無遺賢也堯舜豈有困窮之士哉而不廢
困窮則真堯之心也只以舉舜觀之可見矣方未師錫
之前固已予聞是側陋之賢堯之知未嘗不先也○人
而謂之無告者孤逺愚弱有情不能以自通者也人君
豈期於虐此等人哉然而四海之廣四民之衆萬情不
[003-5a]
齊而吾耳目所不及心思所不到有受其不便者焉非
予虐之而誰也聖人不泄邇不忘逺雖以天下之大而
視之無異于一身是以其于人之痾癢疾痛無有不知
而所以撫摩而抑搔之者無有不及斯其所以無虐也
無告者得所則無不得其所矣此萬邦所以咸寧也○
此三言者堯舜之心法也是以舜初即位即詢于四岳
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無告不虐困窮不廢可知○朱
子曰古人云不廢困窮不虐無告自非大無道之君孰
[003-5b]
肯廢虐之者然心力用不到那上便是自家廢虐之須
是聖人方㑹無一處不到○舜與益皆因后克艱厥后
一句而言為君艱難之道舜言人君所難在嘉言盡聞
賢才畢進萬邦得所此由忘私順理愛民禮士之至昔
嘗于堯見之朕徳㒺克敢不知其艱乎益因贊堯徳之
大以勉乎舜謂其全體不息變化不測與天同徳不可
名言故天眷命全畀所覆后克如帝兹惟后矣不其艱
乎帝當何以匹之哉○孔氏曰益因舜言又美堯也廣
[003-6a]
謂所覆者大運謂所及者逺聖無不通神妙無方文經
天地武定禍亂眷顧奄同也言堯有此徳為天所命所
以勉舜也○真氏曰廣運而與天同徳故能受天之命
益之勉舜全在廣運二字按真説甚得經㫖蓋舜徳固
盛而益猶欲其于無外不息處加意也廣運自堯本身
上説不涉治化上去中庸曰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
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即廣運之意
純亦不已則廣運矣惟廣也兼備而不可以一名所以
[003-6b]
時出之也惟運也周流而不可以一居所以悉有之也
聖神以其妙于無迹者言之武文以其可見者言之聖
神如造化不測武文如春生秋殺○曰廣運則不可名
言聖神文武自人之所見而名之之辭故傳曰大而無
外則變化不測變化不測謂聖人之徳無方體不可為
象耳非聖變為神文變為武也眷命指付予之重説今
堯往而付予之重又在帝矣奄有二句不涉勢分説○
禹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孔氏曰迪道也順道吉從
[003-7a]
逆凶吉凶之報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言不虚愚按此
見天人非有二也欲知天人之不二者盍占之吾心氣
之間心安者氣善心不安者氣不善心之安不安者理
之所在也氣之善不善者吉凶之所在也人之作為皆
氣也善祥凶惡皆氣機也形骸曰人通天地一氣耳故
一念之發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際即通乎天地之
氣矣吉凶之于善惡不曰如影響而曰惟影響曰如則
猶是比也善惡吉凶即是影響之理今夫鐘怒而擊之
[003-7b]
則武哀而擊之則悲怒與哀在我而聲應之惟影響也
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至時乃功孔氏曰先吁後戒欲
使聽者精其言也虞度也戒於無形備慎深秉法守度
言有恒淫過也遊逸過樂敗徳之原無虞所忽故特以
為戒一意任賢果于去邪疑則勿行道義所存于心日
以廣矣○正義曰淫者過度之意逸謂縱體樂謂適心
○㒺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此三事為下五事之
本聖賢視之甚重而後人看之甚忽以為益陳戒之道
[003-8a]
姑然耳舜聰明睿智豈慮其有是而以為戒此由聖學
不明未嘗實用其力而以言語視之故忽其平常而不
知道理正在于平常之内也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無他
只在民之質矣日用飲食處故孟子稱禹惡㫖酒而好
善言孔子以出事公卿入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
酒困尚曰何有于我聖賢只是于人所不可有者真不
為而于其所當然者實做而無違缺耳故謂罔失法度
㒺遊于逸㒺淫于樂為舜之所以為舜可也身有身之
[003-8b]
法度家有家之法度朝廷有朝廷之法度百官府有百
官府之法度君為法度之主慮以無虞而有所失故戒
以㒺失雖上智不能無人心如逸樂亦人情之所有但
流則為惡耳人易流而聖有節理欲之界限分明也道
心常為主而人心聽命也陸象山誦此三句而曰至哉
真聖人學也○五㒺三勿皆儆戒之目首三㒺是君身
上當儆戒之事次二勿是用人上當儆戒之事次處事
上當儆戒之事終二罔是民心上當儆戒之事○任賢
[003-9a]
去邪何故無虞時易忽人多以唐德宗之于李郭陸贄
盧杞證之固是但彼以中材之君多難則不得已而任
用賢者聽納忠言事平則依舊小人易親若益之戒舜
則以聖人當極治之時不可忘戒懼任用禹稷則當常
如黎民阻飢洪水為害之時邪如四凶則不可以堯時
舊人而過于包容當去之勿疑爾○疑謀勿成百志惟
熙疑對熙言人先有妄志而後有妄謀書中熙字例訓
廣無訓明者蔡氏光輝明白貼無所蔽惑非貼熙字也
[003-9b]
廣之對疑何也岐于理則疑合于理則廣理如周行坦
坦平平何處不通人起妄念乃蔽而不見四邊疑謀之
所以用也中實不安而自詭于可成始而疑中而决以
之而生事取敗者多矣昔梁武帝欲納侯景意猶未决
嘗獨言我國家如金甌無一傷缺今忽受景地詎是事
宜脱致紛紜悔之何及予謂此正所謂疑謀也武帝不
勝貪心又惑于朱异之佞詞而行之遂致臺城之禍○
干百姓之譽咈百姓之欲二句意實相對葢戒其干譽
[003-10a]
則或至咈民戒其咈民則或至干譽要緊在道欲二字
左傳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以欲從人非克
己愛民之君不能也然當視乎理之所在苟不主乎理
而主于從人則鮮有不至于違道干譽者矣日月之行
則有冬有夏王者㒺違道以干譽之氣象也咈百姓以
從己之欲此欲字只可作願欲之欲非貨色遊畋之欲
也夫君欲之而百姓皆不欲人情未順即是義理未安
處若義理所安則洪範所謂汝從卿士從龜筮從而庶
[003-10b]
民逆不害于吉蓋從理即非咈百姓也蔡傳道義之正
民心之公八字要玩味道義之正即民心之公順道義
之正即合民心之公矣如此則雖順民而不得謂之干
譽雖獨斷而不得謂之咈民如盤庚遷殷所咈者安土
重遷之私情而所不咈者審于利害之公心也使盤庚
重咈世家大族之心而不遷則為違道以干譽矣○傳
中謂八者亦有次第非推出言外之意蓋平鋪出來中
間道理血脉自成次第凡聖賢之言類如此如論語道
[003-11a]
千乘之國五者相因亦此類也然此非謂只能守法度
不縱逸樂則人之賢否坐判而自能任之勿貳去之不
疑也如此又何用厯厯戒之正謂若不守法度而縱逸
樂則莫知賢否之所在蓋身不守法度則必忌法度之
士身既縱逸樂則必悦阿意之人如齊桓公多欲之君
也管仲死而竪貂易牙開方進安望其任賢勿貳去邪
勿疑管仲之器所以為小者無正已格君之道而幸合
以求功也故戒以彼而後可戒以此言之序也然周成
[003-11b]
王亦法度之君矣管叔流言而疑周公則勿貳勿疑一
事一戒又豈可缺哉故太甲已不敗度而伊尹猶戒以
任賢惟一成王已敬作所而周公猶戒以㒺用憸人圖
任三宅罔有間之蓋為此也餘放此○無怠無荒謂存
于心見于事皆不忘乎所儆戒之八事也周禮大行人
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一見謂其父死子繼及嗣王
即位皆來朝○按祗承克艱正儆戒無虞之心也惠迪
從逆正所當儆戒之事也益因而推廣之言㒺者五勿
[003-12a]
者三知所儆戒是為克艱是為惠迪不然是為從逆而
凶矣無虞可常保乎君心之敬肆闗四海之治忽此其
所以艱也益推禹之意禹又廣益之意徳惟善政政在
養民六府三事即養民之政俾勿壊即儆戒之心也欲
帝加意於府事之修和因其已然而知所保防其未然
而知所戒亦不出于益之意而廣之也○自后克艱厥
后至萬世永賴時乃功七節是一時説話舜因禹言克
艱遂指三者之艱而歸時克于堯益遂陳堯徳合天而
[003-12b]
受命以歸勉于舜禹因言天之吉凶應如影響所以申
益之説也益又因禹之意而發儆戒無虞一段葢失法
度也遊于逸也淫于樂也任賢而貳也去邪而疑也疑
謀而用也違道以干百姓之譽也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也無虞不知儆戒而怠荒焉從逆之凶可畏也夫逆之
從與不從在一念之止與不止而已矣㒺失法度也㒺
遊于逸也㒺淫于樂也任賢勿貳也去邪勿疑也疑謀
勿成也㒺違道以干百姓之譽也㒺咈百姓以從己之
[003-13a]
欲也無怠無荒無虞知儆戒如此四夷且來王矣惠迪
之吉可見也益之言如此而禹又申明其實以為君之
徳不徒戒謹恐懼修之于己獨善而已在善政以養其
民飭敘九功又有以激勵勸相保其成功于不壞此君
徳見于行事之實也禹之言如此舜因美禹已然之功
而實寓望其助于無窮之意蓋事之成壞常相因而吉
凶常相倚伏故無虞之日正儆戒之時也為君臣者惡
可以不艱哉○水火金木土榖惟修以下正承政在養
[003-13b]
民而言養民之政有六府焉惟修則有以為養民之本
有三事焉惟和則有以盡養民之事合六府與三事是
謂九功惟修和而敘焉則民享九敘惟樂生而歌焉斯
為養民之成矣然怠心或生則成功易壞故又欲其戒
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也俾勿壞然後
徳惟善政政在養民之責為有終而克艱儆戒之心為
克盡也○禹之心蓋不自以為己修已和故陳其道之
當然者始終本末具如此耳據下節六府三事允治萬
[003-14a]
世永賴時乃功則修和是已然事然在舜歸其功則可
在禹陳其功則不可也時説惟歌以上為敘致治之功/已然事也即是無虞下詳保治
之意未然事也即/是儆戒似非語意○六府不可一日不修一日不修則
壞矣故水土已平而舜猶濬川禹猶盡力乎溝洫豈可
謂一無事乎戒之用休以下又是勞民勸相之事非修
和皆是敘既往而禹之意只重在戒之以下也○此六
府與洪範之五行皆以質言而此又以其相克之次言
之所以必言其相克之次者五行以相克為用也如隄
[003-14b]
防灌溉乃土水相制之用也烹飪藏洩乃水火相濟之
用也水火不可同處而能使相合為用而不相害火之
用唯燔與烹易曰以木巽火烹飪也火之命藏于木古
之人鑚木取火莊子曰木與木相摩則然是又木火相
克之用也金與火相守則流洪範曰金曰從革聖人因
其從革之性鎔之而流製以為五兵田器諸物之用是
金火相克之用也木曰曲直聖人因其曲直之性度以
規矩方圎以成宫室器用非斧斤不克是金木相克之
[003-15a]
用也斵木為耜揉木為未一耦之伐廣尺深尺是木土
相克之用也○按周禮遂人治野夫間有遂之類稻人
掌稼下地以瀦蓄水之類匠人為溝洫廣尺深尺謂之
&KR0850之類凡皆所以修水政也四時變國火季春秋出納
火以木鐸修火禁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罸凡皆所以
修火政也卝人掌金玉錫石之地而為之厲禁以守之
以時取之巡其禁令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
齊鳬氏為聲㮚氏為量之類凡皆所以修金政也山虞
[003-15b]
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仲冬斬陽木仲
夏斬陰木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凡所以修木政也大
司空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宜之法辨十有
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穯樹藝載師掌任土之法
廩人掌九榖之數以歲之上下數邦用以知足否以詔
國用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
鬴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鬴則令邦移民就榖詔王殺邦
用凡皆所以修土榖之政也○生養之本水火為急榖
[003-16a]
為大故居其始終焉孔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言
切也水火所以居六府之首也孟子曰聖人治天下使
有菽粟如水火言多也榖所以配五行而為六也○六
府庶事之所由出故禹平水土六府孔修然後庶土交
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即利用厚生之事也
祗台徳先不距朕行即正徳之事也然所以必另列而
為三事者六府天地自然之利聖人因而修之而已三
事則聖人所以盡裁成輔相之道以左右民者也觀鯀
[003-16b]
汨陳其五行而&KR0212倫攸斁豈非六府不治而三事乖宜
之明戒乎人非天不因生五榖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天
者既遂然後有正徳之事焉有利用之事焉有厚生之
事焉正徳者教以人倫禁民為非也利用者工作什器
商通貨財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飢不寒也六府天也
三事人也天人相須以成功化功化雖一而天人所為
各自有分夫惟各自有分也則六之與三安得而不别
知其相須以成也則六之與三安得而不合乎○孟子
[003-17a]
論王道首曰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
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以此為王道之始蓋為治之初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
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此亦修六府之意也繼曰五畝
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
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
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頒白
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此制田里教樹畜以厚其生利其
[003-17b]
用立學校明禮義以正其徳三事備矣五&KR0341&KR0341庠序
之制所謂法制之詳也老㓜有等頒白不提挈所謂品
節之詳也于天下匹夫匹婦無不各為之所如己呞而
衣之提耳而教之極財成輔相之道以左右民唐虞九
功之敘亦不過如此而已○民禀五氣以生資五材以
養而具五常以為性聖人為之修六府以厚其生利其
用明五常之教以正其徳而復其性洪範九疇蓋出于
此○徳不正而生厚用利是備水火金木土榖之養以
[003-18a]
厚奉苑囿而繁殖禽獸也故正徳為三事之首○書中
惟字有數義有惟獨之惟惟服食器用之類是也有思
惟之惟惟其始之類是也有起語之惟惟天陰隲下民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之類是也惟元祀十有二月朔惟
十有三祀惟十有三年春惟字用之策書年月之首此
類尤多又有是惟之惟濟河惟兖州之類是也又如厥
土惟塗泥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貢惟金三品此等類
于是惟之義稍近而又微不同此數項猶可以意㑹惟
[003-18b]
此經惟修惟和惟敘惟歌與上徳惟善政五惟字不應
有二義蔡傳解徳惟善政云徳非徒善而已惟當有以
善其政此雖非以當字訓惟而以當字貼惟字之下則
為當然之義明矣竊謂此等惟字當另作一義凡事理
當然古人例用惟字但修和有工夫惟歌是自然耳○
戒之用休以下皆有事實如攷其徳行道藝而勸之糾
其過惡而戒之三讓而罸三罸而士加明刑耻諸嘉石
役諸司空之類否則不見聖人作用人將謂戒董止是
[003-19a]
幾句空言如蘇威之五教矣○蘇氏謂九歌若豳風之
類○正義曰九敘皆可歌樂乃為善政之驗所謂和樂
興而頌聲作也文七年左傳晉郤缺言于趙宣子引此
一經乃言九功之徳皆可歌也皆可歌者若水能灌溉
火能烹飪金能斷割木能興作土能生殖榖能養育古
之歌咏各述其功三事亦然○地平而天自成是一串
意地平内有工夫天成無工夫六府三事允治又本平
成而言此舜以九功之敘歸功于禹之治水處也萬世
[003-19b]
永賴大其功非一世之功也正應其俾勿壞之意時乃
功意言非汝弗克致此則相與保之俾其勿壞亦正有
賴于汝也禹責難于君而帝求助于禹聖世君臣之心
見矣○成壞相因治忽在心無以保之則壞矣禹不以平
成自滿而先為勿壞之憂保之之意深矣帝不以俾勿
壞為己能而歸美其永賴之績其欲相與保之之意不
更見于言外哉○吕氏曰雖厯萬世之逺不能外天地
以有生不能外府事以為治是禹之功與天地相終始
[003-20a]

 禹謨止此下記禪攝及征苖之事禹謨中有益而篇
 名大禹謨以禹為主也臯謨中有禹而篇名臯陶謨
 以臯陶為主也
帝曰格汝禹至不怠總朕師此命禹以攝位之事○舜
居攝蓋堯在而舜不敢遽踐其位亦自是事理宜然不
然便涉二天子之嫌此堯所以亦聽之而不復強也自
是遂為故事故舜命禹止曰總朕師而禹受命止率百
[003-20b]
官若帝之初而已舜倦勤初付禹以天下曰總朕師師
曰朕師己未釋位之辭也舜初即位命相曰有能奮庸
熙帝之載載曰帝載未敢遽身當天下之辭也
禹曰朕徳㒺克民不依至惟帝念功當時禹地平天成
之功萬世永賴而禹乃盛推臯陶之功以為己所不及
者蓋禹臯陶心一道同孟子嘗言若禹臯陶則見而知
之心法之傳精微之懿臯陶之得諸躬者禹之所獨𢍆
也然推其道徳而不考諸功則無驗故言其邁種乎徳
[003-21a]
栽培之深厚沛然如雨露之降民被其澤而懷之此其
功衆之所共見也惟帝念功則見其不可易矣禹自以
勤事之勞不若臯陶道化之厚至誠推先而不自知其
徳業之盛真聖人之心也邁種必有事實據常人之見
則臯陶一刑官耳縱使悉聰明盡忠愛人人當其罪亦
盡刑官之一職耳邁種徳于何處乎此殊不知張釋之
之無寃民且足以稱賢而況臯陶以聖人為之乎其聰
明所加皆至誠所動其忠愛所著皆道化所存民日遷
[003-21b]
善而不知誰之為之者康誥言以徳用罸不用罸而用
徳在臯陶可知矣○好生者帝之徳也𣹢育之久洽于
民而民無不化以帝之心為心者臯陶之徳也邁種之
久降于民而民無不懷○念兹在兹四句義本難曉舊
説皆迂晦惟蔡氏之解㝡為明確蓋禹欲帝念臯陶之
功因言得人如臯陶之不可易以為使念之固在此人
舎之而復有可念之人焉名言固在此人允出而復有
可言之人焉則未見斯人之不可易也今也念之則有
[003-22a]
臯陶而已舎之則有臯陶而已名言則有臯陶而已允
出則有臯陶而已是反覆思之卒無有易于臯陶者也
故又曰惟帝念功三念字一也皆自帝而言○徳即功
功即徳徳之化民即功也○禹之功脱民于昏墊以全
其生臯陶之功使民復其所受之中以全其所以生也
○非舜禹不能表臯陶之功
 禹讓臯陶不及稷契據使宅百揆讓/于稷契暨臯陶史言稷契皆帝
 嚳子雖未可信要之稷契堯之舊臣其任用在舜未
[003-22b]
 徵庸之先于時必已不在矣三謨惟有禹益臯陶荅
 問之言而無稷𢍆稷𢍆先亡可見也
帝曰臯陶惟兹臣庶至時乃功懋哉帝不聽禹之讓而
稱臯陶之功以勸勉之蓋時禹臯陶同在帝前也言惟
此臣庶無或有干犯我之政令者以爾為士師之官能
明于五刑使輕重適當以輔五常之教而期我以至于
治刑而實期于無刑故民亦皆能協于中道初無有過
不及之差則刑果無所施矣凡此皆汝之功也大抵三
[003-23a]
綱五常天理民&KR0212之大節而治道之本根也故聖人之
治為之教以明之為之刑以弼之是其義刑義殺雖或
至于傷民之肌膚殘民之軀命然刑一人而天下之人
聳然不敢肆意于為惡則是乃所以正直輔翼而若其
有常之性也是則所謂弼教者也有違教而後有明刑
刑之明欲其無違教而已教行而刑安用之纔曰弼教
則知非常用之器而要以無刑可明始為盡職故曰刑
期于無刑○林氏曰聖人制刑非期于刑殺人凡以輔
[003-23b]
吾教之不及而已出教則入刑出刑則入教使民趨教
而刑為無用此聖人之本心也臯陶體此意而行之使
天下知有𢍆之教而不知有臯陶之刑蓋百官以無曠
為能惟士不然必使民皆不犯官若虚設始為能其官
也○象刑節惟説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命作士惟
説到惟明克允此稱臯陶之徳故于明刑之中又見其
弼教之實刑期無刑實臯陶之心非帝舜孰能知之非
帝舜孰能言之○按法者人臣之所守故在臯陶則曰
[003-24a]
明刑在帝則曰好生然臯陶之刑主于弼教期于無刑
則未嘗不歸于好生也○民協于中弼教者于是乎有
徳于民之中矣此所以為邁種徳也與○帝徳罔愆至
不犯于有司訂傳極融徹蓋純朱子之筆也義理文章
之妙無以加矣誦之其快于心如濯江漢而暴秋陽也
○帝徳無所過皆中也簡寛以下忠厚仁恕無非所以
為中○臨下兩句相對易置一字不得居上臨下其體
自當簡統御萬衆其道自當寛○朱子曰觀臯陶所言
[003-24b]
帝徳罔愆以下一節便是聖人之心涵育發生真與天
地同徳而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誅則夫輕重取舎之
間亦自有決然不易之理其宥過非私恩其刑故非私
怒罪疑而輕非姑息功疑而重非過予如天地四時之
運寒凉肅殺常居其半而涵養發生之心未始不流行
乎其間此所以好生之徳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
非既抵罪而復縱舎之也夫既不能止民之惡而又為
輕刑以誘之使得以肆其凶暴于人而無所忌則不惟
[003-25a]
彼見暴者無以自伸而奸民之犯于有司者且將日以
益衆亦非聖人匡直輔翼使民遷善逺罪之意也○又
曰罪之疑者從輕功之疑者從重所謂疑者非法令之
所能決則罪從輕而功從重惟此一條為然耳非謂凡
罪皆可以從輕而凡功皆可以從重也○陸氏曰與其
殺不辜寧失不經謂罪疑者也使其不經甚明而無疑
則天討所不容釋豈可失也○程子曰書稱堯舜不曰
刑必當罪賞必當功而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
[003-25b]
不辜寧失不經異乎後世刻核之論矣○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蓋設辭以形容好生之徳聖人固無殺不辜
之事亦無不經之事此特言聖人之心與其殺之而陷
于非辜寧不殺之而失于輕縱對殺不辜而言則其心
如此而卒亦未嘗有所輕縱也漢人曰罪疑者予民○
八言皆人心之同天理之公也聖人便都輳合這箇天
則○賞罸因其人之功罪耳聖人何心哉一賞一罸猶
春生秋殺而春秋傳乃謂勸賞而畏刑又慮賞僣則或
[003-26a]
及淫人刑濫則或及善人而謂寧僣母濫此蓋聞虞書
之言而失其意者從重謂夫賞之疑者耳不疑則當重
而重當輕而輕不當賞而不賞皆不可一毫僣差何從
厚之可言哉今以刑濫或及善人而謂寧僣母濫聖人
無是也賞刑君之柄與天下共之大公之道何勸賞畏
刑之有○帝則曰罔干予正臯陶明刑之功臯陶則曰
不犯有司帝徳好生之效○帝之徳至難名也而臯陶
以罔愆蔽之今之言舉事無失者必以為精明之極而
[003-26b]
帝乃首以寛簡得之不言其賞當功罸當罪不殺無辜
不失有罪而言其賞之世延罸之弗及嗣刑故宥過與
夫刑賞之疑者寧屈法以申恩而總之曰好生之徳然
則帝之所得者仁而已虞書未嘗言及仁而好生一言
已盡仁之妙矣○魏太常曰咎繇為古今刑官第一今
不能知其詳矣大抵其學以天為主而好生一言真天
心也
帝曰俾予從欲以治至惟乃之休臯陶之刑所以弼敎
[003-27a]
故此言其用刑之效能使民勸勉愧恥遷善逺罪契之
教化四達不悖如風鼓動莫不靡然弼教之功于是為
大矣據常言政刑能使民逺罪而已四方風動徳禮之
效宜若非刑官所及而今以歸于臯陶者蓋契以身立
教而臯陶以徳用刑故其感化之功相濟之美有如此
而不可以刑官之常效言也傳云申言重歎美者從欲
以治即期予于治也四方風動即民協于中也惟乃之
休是重歎美之而明刑弼教刑期無刑之意又在俾予
[003-27b]
之前俾予者正以此也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至汝終陟元后降孟子作洚古字
通用洚水者洪水也常人以為氣數之適然聖人以為
人事之未盡故災自堯時而曰儆予以身任之也成允
成功指治水言行如其言曰成允事就其緒曰成功唐
虞之時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舜之徴庸禹之治水皆嘗
若是故堯賢舜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舜賢禹曰成
允成功其事一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八年
[003-28a]
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克勤于邦也可知後之述者猶
曰禹不貴尺璧而惜寸陰其于家也菲飲食惡衣服卑
宫室克儉可知蓋憂勤惕勵之心其檢身約已自有常
度而不至于侈肆非如墨翟晏嬰之所謂也惡㫖酒好
善言有天下而不與亦是心也舜罔失法度罔遊于逸
㒺淫于樂亦是心也假借也滿假謂志滿而自假借也
聖人之至誠常見所不足何由滿假吉人為善惟日不
足何得而滿假再言惟汝賢所以厯見其賢也自賢曰
[003-28b]
矜自功曰伐聖賢所為盡已而已何矜伐之有人纔立
已即有物我不矜不伐無我也何與爭之有懋與楙同
盛也鼂錯傳曰夏以長楙丕大績功也楙乃徳者禹有
是徳而我以為盛大嘉乃丕績者禹有是功而我以為
嘉美也厯數者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氣節之先後
也堯之曰在舜舜之曰在禹亦曰以其功徳知之耳非
有他術也言之以見其不可辭是時方使居攝未即天
位故以終陟言也天子稱元后以有國皆后而天子都
[003-29a]
為之長也
人心惟危至允執厥中中庸序曰蓋自上古聖神繼天
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則允執厥中者
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
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
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
庶幾也蓋嘗論之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
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真氏曰私/猶言我之
[003-29b]
所獨耳今人言私親私恩之類非惡也如六/經中遂及我私言私其豵此類以惡言可乎或原于性
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
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
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于方
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
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
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于斯無
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毎聽命焉則
[003-30a]
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静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按
十六字中庸序發明甚暢此後於推本相傳之意尤極
反覆○堯舜傳心在十六字孔子傳堯舜之心在大學
論語中庸而中庸又多其微言朱子謂子思子憂道學
之失其傳不得已而筆之書可謂深見作者之心矣序
既盡其大意而語錄數條發明此經亦極明盡今併錄
于左學者宜深玩之○朱子曰堯舜以來未有議論時
先有此言聖人心法無以易此學者只是學此理孟子
[003-30b]
以後失其傳亦只是失此○問如此則人心純為不善
矣乎曰非也但謂之人心則有口鼻耳目之欲易為物
誘所以謂之惟危聖人亦未嘗無人心其好惡皆與人
同各當其則是所謂道心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道
心合下先得但有此形氣道心便隔了一重所以釋氏
常説父母未生前一着便厭棄人心欲併去之殊不知
道心即在這裏○問向來專以人可以有道心而不可
以有人心今方知其不然曰人心出于形氣如何去得
[003-31a]
然性命之理不明而專為形氣所使則流于人欲矣如
其達性命之理則雖人心之用而無非道心人心是此
身有知覺有嗜欲者感于物而動此豈能無但為物誘
而至于䧟溺則為害爾故聖人以為人心有知覺嗜欲
無所主宰則流而忘返不可據以為安故曰危道心則
是義理之心可以為人心主宰而人心據之為準者也
且以飲食言之凡飢渇而欲飲食者人心也欲必有義
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如子路食于孔悝之類
[003-31b]
與夫嗟來之食此皆不可食者也又如父之慈其子子
之孝其父人亦能之此道心之正也苟父一虐其子則
子必狠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惟舜則不然
雖其父欲殺之而舜之孝未嘗替此道心也故當使人
心每聽道心之區處方可然此道心却雜出于人心之
間微而難見故必精之一之而後中可執○聖人全是
道心主宰故其人心自是不危○道心惟微者難明有
時發見㱔子便自家見得有時又不見了○問如何是
[003-32a]
惟微曰是道心略瞥見些子便失了底意思○問道心
惟微曰義理精微難見且如利害㝡易見是粗底然鳥
獸已有不知之者○舜以始初所得于堯之訓戒併平
日所嘗用力于堯之訓戒而自得之者盡以授禹○愚
按堯舜傳心子思子發其微㫖于中庸首章舎中庸以
説經未有不差者也喜怒哀樂情也人心也其未發則
性也道心也發而皆中節情之正也道心也謹獨所以
審其㡬而判其一念于天理人欲之間正所謂惟精也
[003-32b]
精不容貳守之勿貳所謂惟一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懼乎其所不聞一之至也一貫初終精在中間無念之
前無起也則一而已矣無差之際無間也則一而已矣
一者道心之守也𣹢養吾一省察其間吾一者爾○道
心則中而已矣所謂天命之謂性也過與不及皆物欲
所生非天之命皆失道也故聖人之學使人知人心之
危其過不及之流無所不至常戒謹恐懼而慎其獨天
理人欲之際常判然而吾心之所發常一于天理而不
[003-33a]
雜于人欲則人心不危而道心不微人心不危則人心
之發皆道心也道心不微則益得以為人心之主如是
則動静云為豈不信能執其中而無所失乎中而曰執
執而曰允執以見非精一之至而有定力則擬議之間
忽不自知其墮于過不及之歸矣○釋氏以空為性以
身為幻故以理為障以起念為塵是無人心亦無道心
近之論學者曰心一而已人心者人欲之私也當去之
而純乎道心以朱子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之説為非
[003-33b]
又曰道心者寂然不動無聲無臭故微此蓋老佛之緒
餘未生前本來面目本無一物之遺意差之毫釐繆以
千里不可以不察夫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天敘有典天秩有禮曰降曰有豈可謂空乎以義制事
以禮制心豈非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乎豈可謂商書
之言亦非乎釋氏不識帝降之衷甚至謂欲因愛生命
因欲有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
而正性命其不知天命而無忌憚如此而人猶有惑之
[003-34a]
者亦愚矣哉○羅文莊公謂程門有凡言心者皆指已
發之説朱子既辯其非至解人心道心又以知覺言心
是猶有此意按知覺不專于已發不曰思慮未萌而知
覺不昧乎又曰静中須有物始得非知覺而何知覺者
心之所以為心而全體無不在是者也其與程門弟子
之誤指豈可同哉又謂道心是未發人心是已發此尤
不妥發而皆中節孰非道心道心非專于未發也發而
皆中節何危之有人心不可以寂感對道心而名也聖
[003-34b]
經淵微無所不盡子思子發明之昭如日月朱子得其
㫖曰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可見道心一言性
命之理性情之徳皆盡之矣喜怒哀樂吾儒謂之未發
而佛老謂之本無執此以觀不同可見淫辭邪説亦可
以不為所惑矣吾故曰舎中庸以説經未有不差者也
○無稽之言勿聴弗詢之謀勿庸此帝好問執兩端而用
其中之心法也古者帝王聽政使公卿大夫至于列士
庶人之賤瞽史之微莫不得以自達有見者陳其言有
[003-35a]
謀者獻其謀而天子執一中以裁酌焉言之考于古謀
之咨于衆者必事理之當人心之公也合天下之見成
天下之務聖人所以不難于舎己不吝于從人也若言
不考于古則為一人之私言謀不咨于衆則為不可成
之疑謀公聽並覽之中有裁揆臨制之本焉豈可得而
誤聽誤用哉言不誤聼謀不誤用安往而不允執其中
乎上文十六言者本也有其本乃可以資于外此十二
言者聽覽之要也得其要益有以資于内故曰内外相
[003-35b]
資而治道備矣蓋惟能謹之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則
志氣清明義理昭著而于言之當否事之是非自有以
判其㡬微絶其蔽惑然聖人不以率自中而遂專決獨
斷必盡衆人之同雖曰樂取人而無稽弗詢必嚴勿聽
勿庸之戒此所以為聖人之心也○後之人君得真儒
講聖學罔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欲寡心清然後
所謂精一執中者可得而語也親大臣勤政事闢四門
明四目達四聰嘉言罔攸伏鰥寡無蓋然後所謂無稽
[003-36a]
勿聽弗詢勿庸者可得而言也此事之序也法堯舜者
不出此三條而已
可愛非君至朕言不再孔氏曰民以君為命故可愛君
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衆戴君以自存君恃衆以守國
相須而立○正義曰百姓無主不散則亂故民以君為
命君尊民畏之嫌其不愛故言愛也民賤君忽之嫌其
不畏故言畏也○敬修其可願此可愛之實民受天地
之中以生中也者人心之所同然也自我先得之則民
[003-36b]
之秉&KR0212好是懿徳而吾之所為莫非可願矣可願非敬
修不得若不修其可願而徒恃其可愛使有不善生于
心害于政則可畏者至矣故曰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人之交嘉合則為好釁爭則為戎故以相對而言出好
者口興戎者口言不可不慎也
禹曰枚卜功臣至帝曰母惟汝諧王氏曰木幹曰枚枝
曰條故數物曰枚數事曰條枚卜人人而卜之也○朱
子曰舜所謂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
[003-37a]
便是自家所見已決而卜亦不過如此故曰卜不習吉
○又曰其猶將也言雖未卜而吾志已是先定詢謀已
是僉同鬼神亦必將依之龜筮亦必須協從之所以謂
卜不習吉者蓋習重也這箇道理已是斷然見得如此
必是吉了便自不用卜若卜則是重矣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神宗為堯不
必引證祭法其理自斷然不易三聖以天下相傳道德
心法相繼祀以為宗以天下之大義君師萬世之大統
[003-37b]
也舜既宗堯禹必宗舜祭法之言不足據○舜受堯禪
受終于文祖禹受舜禪受命于神宗受天下于人必受
命于其所從受者示君師萬世之大統以天下之大義
相承而非一人之事也率百官即所謂總朕師也一如
帝初攝故事○文祖神宗其祖有功宗有徳之所自始
與湯稱烈祖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髙宗即
文祖神宗之意也謚法雖起于周然曰文曰神已肇其
端矣
[003-38a]
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至七旬有苖格此上古征伐
見于經之始一乃心力一語簡而深逺凡諸誓有節制
有勑戒不能出此二語也夫以禹董師益為佐合羣后
濟濟之衆而心力不一猶不可以成功況其他乎○禹
之徂征也不必直擣其穴也奉辭以臨之起其悔悟耳
苖之逆命不必發兵拒守也不從辭命未知悔悟耳然
非舜禹徳有未至與志或自滿也而益云然者古者聖
賢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大率如此益言凡三致意謂
[003-38b]
天道之逺而徳可動瞽瞍之頑而孝可若神明之幽而
誠可感苖亦人耳豈有徳之盛誠之至而不可動者當
不煩兵而自服也夫以帝之事父豈有不至而不得于
父則亦惟負罪引慝起敬起孝而已此一段分明説至
誠無不感動帝初年亦只是此心以瞽瞍至尊而至難
事者尚且感化但不可將瞽瞍與苖比説故又進一步
説此至誠之效雖感于神明亦由此道而況有苖乎脱
了瞽瞍便接上苖去○方六師之臨也苖知罪之在已
[003-39a]
而不自容聖徳雖如天而不暇思也譬之援弓&KR1508而向
禽鳥之居彼之驚飛而逺去固其情也及因益贊而班
師置苖之罪聖心若曰是吾徳之未至而已益思所闕
史臣原其心而曰誕敷文徳誕敷者如天之蕩蕩有時
雷雨交作百物振拂及雨止雲罷而益見其清明聖人
之至誠遇行有不得處自反誠切真自見有動心忍性
増益所不能處故謂之誕敷心亦盡事亦盡也苖遂來
格徳動諴感謙益豈不信哉○孔氏曰諴和也至和感
[003-39b]
神況有苖乎言易感訂傳云誠感物曰諴此朱子以注
意未盡而訂定之辭朱子精矣不可漫讀過周書諴小
民亦當從此訓○瞽瞍之瞍朱子曰瞍長老之稱朱子
是注疏非○天為至逺而徳可動是徳之所感無逺弗
屆也○陰陽之理滿則不能復進故招損謙則足以有
加故受益滿損謙益不但日月陰陽凡人事一一皆然
皆天道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滿則不可以復進也
江海處下衆流歸之○正義曰禹還不請者春秋襄十
[003-40a]
九年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乃還公羊傳曰大夫
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是言進退由將不須請也或可
當時請帝乃還文不具耳○初苖頑不即工禹欲帝念
哉意在于徳化也帝以刑未可廢方以頑者付之士師
及威以象刑而猶不服乃始徂征而分北行焉夫禹戒
念哉于先益贊班師于後而中間象刑之施徂征之命
乃出帝之意帝豈欲以威服人者哉天討有罪五刑五
用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實時宜也及其猶逆命也自他
[003-40b]
人視之則見其愈頑而遂其威討奚向不克而帝乃反
躬罷武文徳是敷于是見舜之徳如天地之廣大如寒
暑之斂舒物不能出其造化之中也師臨以威之苖已
知懼悔機已動但未敢即來耳及班師敷徳而彼自來
人知其為徳化所感然不可謂師臨無助也有武之神
動物之改而已而殺之事實未嘗試此所以為唐虞征
伐之師也夫帝欲威頑讒而禹不以為然禹欲念苖頑
而帝以刑不可廢帝命禹徂征而益以為滿乃招損不
[003-41a]
如謙之受益益欲還兵修徳而禹拜昌言帝敷文徳從
如轉圜此見聖世君臣相與之至禹益真所謂其弼直
無面從而帝舜真所謂舎已從人者也皆盛徳之至萬
世之法也
此篇亦載事亦記言與二典相類蓋三聖相授受乃隆
古一大事此三篇蓋以備三聖之事也臯陶益稷則專
記言而已然臯陶謨連益稷篇首乃一時之言而夔曰
二節帝庸作歌一節不知何時之言史臣附記于問荅
[003-41b]
之終大抵典謨皆記唐虞之大事大訓其分篇者以簡
袠重大而分因各為之名以識其端耳血脉實相連文
勢自相接初未嘗預分體製如後史紀傳之為也○二
典本只一篇至陟方乃死記二帝之事終矣禹謨乃别
更端記禹之言與受禪之事自禹謨之未接臯陶曰允
迪厥徳自臯陶曰予未有知思日贊贊襄哉接益稷帝
曰來禹汝亦昌言蓋記其平時相問荅之言三謨本一
書而分為三篇凡伏生所合皆不妄後人但知典謨備
[003-42a]
三聖之事遂以後世紀傳視之見堯典之首有曰若稽
古之語遂截中半為舜典而加以二十八字又見禹謨
之首亦有曰若稽古之語因遂及于臯陶亦加以此四
字語意不倫粲如白黑蓋不難見也○禹謨一篇上接
二典下統二謨義理𢎞大傳心之要在焉孟子曰若禹
臯陶則見而知之所見而知者此而已後世以刑知臯
陶以謨知臯陶而不知臯陶之徳與功稷契之流禹之
亞也亦于此篇見之六府三事洪範之原也在天惟五
[003-42b]
行在人惟五事此六府三事之本也潤下者水也炎上
者火也曲直者木從革者金惟稼穯非土也故曰土爰
稼穡以其體異故也此六府土榖之所以並列也五事
即正徳之實人君建極以先之三徳以行之五紀八政
以先後之稽疑庶徵以考驗之五福六極以勸懲之無
非以為此而已八政曰厚生則又以厚生兼三事矣就
八政而以三事分之則食貨厚生也司空利用也司徒
之教司宼之刑祀賓以為禮師旅以禁暴皆正徳也皇
[003-43a]
極之敷言亦勸以九歌之遺意與嚮用五福戒之用休
也威用六極董之用威也九功惟敘即九疇所敘也洪
範之原于禹謨人無能知之者知之無能言之者禹發
其自得之學初陳于帝後敘為疇箕子傳之以授武王
鳴呼至矣微哉
 
 
 
[003-43b]
 
 
 
 
 
 
 
 尚書日記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