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92 易經蒙引-明-蔡清 (WYG)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蒙引卷十一上
             明 蔡清 撰
 繫辭下傳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八卦成列指卦畫而言象在其中者盖八卦既成列
 則三奇者乾之象三偶者坤之象一陽在二陰之下
[011-1b]
 者震之象一陰在二陽之下者巽之象云云/象豈出
 於卦畫之外哉○此象字與聖人設卦觀象及是故
 謂之象象字不同只謂卦之形體也形體猶言模様
 耳○朱子小註曰八卦是一項看象在其中又是逐
 箇看○八卦成列總說象在其中逐項說此時只說
 得卦未說得爻未有六爻雖三畫之卦亦不可謂之
 三爻必有六爻後分卦之上下體而言上三爻下三
 爻則有之矣○八卦成列時只可謂之三畫不可謂
[011-2a]
 之三爻○本義成列謂乾一兊二離三震四巽五坎
 六艮七坤八此以横圖而言也故有一二三四等之
 數若圓圖則有順逆之分矣其曰之類者舉此以該
 圓圖也○成列是自一竒一偶生到三畫時也其中
 逐一分看則八卦各有象矣○朱子曰八卦成列乃
 是從太極兩儀四象漸次生出以至於此畫成之後
 方見其有三才之象非聖人因見三才遂以己意思
 推而連畫三爻以象之也愚按三才之象之說乃朱
[011-2b]
 子舊說也今本義既解象字為卦之體形則用不得
 此說矣○問本義之類二字固兼圓圖若因而重之
 豈亦可就圓圖之八卦而重之耶曰二圖皆可重而
 為六十四有圖見天原發㣲云云/○甞竊疑朱子當
 時只可定作横圖說則於因重之勢為順所謂聖人
 作易之根源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盖天文地理人事物類一剛一柔盡之矣二者之外
[011-3a]
 再無餘物也故凡剛者皆柔之所推也凡柔者皆剛
 之所推也而易卦中亦只是剛柔二者而已非剛則
 柔非柔則剛在剛皆柔之所推在柔皆剛之所推此
 立象盡意一句本義所以有變化二字也主流行者
 言也剛推柔則柔來而剛往柔推剛則剛來而柔往
 一往一來之間便見是變矣所謂剛柔相推而卦爻
 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也○往來交錯如剛往而
 柔來柔往而剛來也剛往而柔來對柔往而剛來交
[011-3b]
 錯也○依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例則
 日往則月來是日推出月來也月往則日來是月推
 出日來也然則剛柔相推如見在為剛則剛為來是
 柔所推出者也見在為柔則柔為來是剛所推出者
 也大抵天下之事感之淺者其應必淺屈之大者其
 伸亦大固不可以無心而忘之亦不可以有心而强
 之也○承上文言自一畫倍而為三則象已具又自
 三畫重而為六則爻以備故即是以觀但見剛柔二
[011-4a]
 者迭相推盪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此只
 據六十四卦言盖六十四卦之生總是一每生二而
 一隂一陽只管相挨出來而變即在是矣此變字指
 陰陽相錯説未説到卜筮之變處卜筮之變則下文
 所謂動者也○本義卦爻之變此卦字六十四卦之
 卦非八卦成列三畫之卦類也○本義往來交錯一
 往一來便是交錯是即謂之變矣通六十四卦節節
 是如此故朱子曰變是就剛柔交錯而成卦爻上言
[011-4b]
 ○所謂往來交錯者如陽儀之上生一陰便是陰來
 在陽儀為隂來究其所以來則自夫陰儀是在隂儀
 為陰往矣如陰儀之上生一陽便是陽來在隂儀為
 陽來究其所以來則自夫陽儀是在陽儀為陽往矣
 合而觀之則為一剛一柔一往一來之交錯矣自四
 象而八卦以至六十四卦皆然也故曰卦爻之變往
 來交錯無不可見○易卦啟蒙第四十六葉載玉齋
 第三段之説有曰陽中有隂隂中有陽便是陽往交
[011-5a]
 易隂隂來交易陽兩邊各各相對其實非此往彼來
 只在象如此○往來交錯正卦爻之變處有往有來
 所以為變盖一往而一來則彼此自相交錯耳○剛
 柔相推以横言不以直言若以直言便是卦變柔上
 剛下之義非作易之本㫖矣○上篇剛柔相推而生
 變化有箇觀象意在此處不主觀象言然繫辭焉而
 命之亦必自觀象中來也固亦一理但上篇變化之
 變即此章之所謂動者故其下文云變化者進退之
[011-5b]
 象也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其本義云動即變
 化也又曰象辭變已見上則二變字大不同矣○變
 就卦言動以蓍言○或曰此箇剛柔相推變在其中
 如何頓以為與上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不同終是
 可駭也曰此無可駭者只看體認如何且不須逺取
 旁證止如此章上云象在其中爻在其中則爻是六
 畫象只是三畫纔過到此節本義云占者所值當動
 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則爻是逐爻象又是全卦六
[011-6a]
 爻之象矣原來爻象二字獨不與上節爻象二字同
 邪然義則頓異矣此猶本義也至於本文此下所謂
 爻也者象也者又曰爻象動乎内亦分明與上句爻
 象字義頓異矣此類亦不止一二處亦不止此一書
 所言有然者○繫辭焉而命之謂逐卦逐爻各繫以
 辭而命其吉凶也命告也此時只謂之辭未謂之占
 動後方見占繫辭焉而命之非動也然動已在其中
 矣○聖人因其如此謂因其交錯不一於是皆繫之
[011-6b]
 辭以斷其吉凶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不出乎此
 如二爻變則占者以上爻為主而此下一爻乃其動
 者也如五爻變一爻不變則占者又以不變之爻為
 主啟蒙作之卦/一不變爻而此一不變之爻乃其動者也餘並
 見啟蒙
○按啟蒙考變占條
 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内卦為貞外
 卦為悔則動在本卦全體而六爻皆不動矣然必分
[011-7a]
 内外貞悔云者貞悔二字占法有自來也書洪範七
 稽疑云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盖雨霽
 蒙驛克者五行之兆龜法也貞悔者本末之義蓍法
 也○一說貞悔正變也○本末正變之說是愚竊先
 儒之意而立此未有據也或問朱子一貞八悔之義
 曰如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内體皆乾是一
 貞外體八卦是八悔又曰貞訓正事方正如此悔吝
 皆是事過後方有○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是
[011-7b]
 其動即有此一變爻而餘五爻皆不動矣○愚謂此
 亦有貞悔之義如乾為本卦得乾之姤則初爻之變
 為悔而本卦之乾為貞得乾之同人則二爻之變為
 悔而本卦之乾亦貞也朱子所以不發此義者盖以
 此義自是占法之常無用於發明歟玉齋胡氏之說
 似是有此意也○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
 以上爻為主則動又在本卦二變爻而其餘四爻皆
 不動矣○朱子曰凡變須就其變之極者所以以上
[011-8a]
 爻為主不變者是其常只順其先後所以以下爻為
 主亦如隂陽老少之義老者變之極少者只順其初
 ○朱子曰二爻變者下至上而極二爻不變者下便
 是不變之本故以之為主○又曰卦是從下生占事
 都有一箇先後首尾愚謂此亦當以本卦為貞所變
 之卦為悔○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
 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所占主本卦彖為
 重後十卦主悔所占主之卦彖為重是其動又在本
[011-8b]
 卦及之卦之全體而三變爻與三不變爻皆不動矣
 ○玉齋胡氏曰三爻變所以占本卦及之卦彖辭者
 盖變至三爻則所變爻與不變爻六爻平分故就兩
 卦彖辭占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也○又朱子云
 三爻變則所主者不一故以兩卦彖辭占○玉齋胡
 氏又曰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者且如乾三爻變
 自否至恒為前十卦自益至泰為後十卦如坤三爻
 變自泰至益為前十卦自恒至否為後十卦若所變
[011-9a]
 卦在前十卦内雖占兩卦彖辭却以本卦貞為主是
 重在本卦彖辭占也若所得變卦在後十卦内雖亦
 占兩卦彖辭却以變卦悔為主是重在變卦彖辭占
 也○愚謂卦以貞為主若下三爻俱變則如乾卦六
 爻皆變而占純坤矣但此猶止一半變也故兼上本
 卦之彖歟○問二爻變則占二變爻而必以上爻為
 主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彖辭而又必前十卦主
 貞後十卦主悔所以必有所主者何也曰既二爻俱
[011-9b]
 變則二爻之辭不同既二彖俱占則二彖之占亦不
 同於其不同之際苟無以主之則不知所决矣故云/
 云/○朱子曰所以到那三爻變第三十二卦以後占
 變卦彖辭者何也到這裏時離那本卦分數多了到
 四爻五爻則更多矣此後十卦所以主悔也轉而觀
 之變在前十卦内則本卦分數為多故主貞也若四
 爻五爻變則變卦分數愈多故亦以之卦為主而不
 復滯於本卦矣○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
[011-10a]
 以下爻為主則動又在之卦二不變爻而四變爻反
 為靜矣○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是其動又在
 之卦一不變爻而五爻之變者皆為靜矣○六爻變
 則乾坤占二用餘卦占之卦彖辭是其動又全體之
 卦矣○愚按乾坤雖有二用然其實乾之用九見羣
 龍無首即純坤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䘮朋之意
 也坤之利永貞即乾之利貞也畢竟只是之卦耳○
 講動在其中大畧云一爻變則即此一變爻是其動
[011-10b]
 者也二爻變則即此二變爻是其動者也三爻變則
 動在本卦及之卦矣四爻五爻變則動在之卦不變
 爻矣以至六爻俱變其動又不在於之卦乎六爻俱
 不變其動又不在於本卦乎然二爻俱變者則以上
 爻為主二爻俱不變者則以下爻為主亦何者而有
 出於聖人繫辭命占之外也哉○問因而重之亦可
 謂之動在其中剛柔相推亦可謂之動在其中而必
 繫之繫辭焉而命之之下者何也動主占非聖人繫
[011-11a]
 辭而命吉凶則無以定其占而占者亦安得因其所
 值以斷吉凶耶所以必繫之此也○本義占者所值
 當動之爻象爻爻也象卦象也與下條本義因卦爻
 之動而後見相應此象字又與上條象在其中之象
 字不同矣上是三畫之象此象字即下文象也者像
 此者也○或謂動在其中與生乎動之動字㣲有不
 同以為動在其中之動字指占者當動之爻象言即
 所謂占也生乎動之動字直指卦爻之動而言葢必
[011-11b]
 因是卦爻之動而後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可得而
 見此說愚有所未諭者夫當動之爻象即是所謂卦
 爻之動者當動之爻象内自有箇占不必謂即所謂
 占而下文之占又在動之外與此動字為不同也葢
 因是認兩動字為不同故其誤至謂因是卦爻之動
 而後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可得而見則全不成言
 語矣孰謂卦爻之動而非即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
 乎
[011-12a]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此動字只是卦爻動不可以事為言盖吉凶悔吝雖
 已備於繫辭之時然事未至而蓍未揲則卦爻亦無
 由動卦爻既未動則吉凶悔吝雖已定於卦爻之中
 而亦無由見其孰吉孰凶孰為悔吝而孰為不悔吝
 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
 承上文而言吉凶悔吝生於卦爻之動以卦爻之動
[011-12b]
 言之其始也一剛一柔各有定位是剛柔乃立本者
 也剛變而通於柔柔變而通於剛惟變所適而已是
 變通乃趨時者也此當依啟蒙考變占例而朱子語
 録及臨川呉註皆與本義合矣○此變通是揲蓍之
 變與變在其中之變不同○剛柔立本以本而言變
 通趨時對之卦言○本義一剛一柔各有定位此位
 字與六位時成之位不同如下三爻皆剛上三爻皆
 柔者泰之定位也下三爻皆柔上三爻皆剛者否之
[011-13a]
 定位也下一爻剛而餘爻皆柔者復之定位也下一
 爻柔而餘五爻皆剛者姤之定位也至於自此而彼
 變以從時則如乾之姤以至乾之坤坤之復以至坤
 之乾皆是○又一剛一柔此一字不可拘例一爻或
 六畫皆剛者有之或六畫皆柔者有之或一剛五柔
 者有之或一柔五剛者有之但以易之所有不過剛
 柔二者而已故云一剛一柔也○剛柔立本所謂交
 易而對待者乎變通趨時所謂交易而流行者乎理
[011-13b]
 與書皆然也此章之言主書不可以吉凶悔吝生乎
 動為申繫辭焉而命之一條亦不可以剛柔立本為
 申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一條盖自章首至此以及下
 文節節相承深味自見
吉凶者貞勝者也
 又承上言剛柔變通則吉凶見矣而吉凶二者則常
 相勝而不已也見卦爻之占只有此二者而已耳言
 吉凶則該悔吝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
[011-14a]
 本義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問凶之
 勝吉亦何以槩為正而常曰此正如孟子所謂皆天
 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無者意夫方以類聚物
 以羣分消息存亡與時偕行安得只有善而無惡只
 有吉而無凶乎故朱子小註曰正是說他當然之理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
夫一者也
 吉凶二者之在天下非此勝彼則彼勝此常相勝而
[011-14b]
 不已者也是何也物物各有正而常底道理如天地
 之道其所正而常者示人而已矣日月之道其所正
 而常者明照而已矣若夫天下之動其變無窮然所
 正而常者一理而已矣盖天下只一箇理人之動非
 順乎理即逆乎理順理則吉逆理則凶惟一理之所
 在而視之逆順以為吉凶耳此卦爻之占所以只有
 此二者而已朱子曰天下之動雖有不齊常有一箇
 是底此說最妙盖只把此道理做箇定則在那裏惟
[011-15a]
 隨其順逆以為吉凶耳○上言吉凶貞勝只據迹而
 言下言貞夫一二句是言其所以然○天地之道貞
 觀者也乃止謂形體下文是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所謂貞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此段不是申貞觀之義特以起下文盖上文都是言
 卦爻吉凶至此則推本卦爻之所由作者也朱子本
 義云所謂貞觀者也是以此所云即上句貞觀道理
[011-15b]
 故就綴一句云云/○確然健貌隤然順貌健則所為
 不難故易順則所為不煩故簡盖從其類也○上文
 天地之道日月之道二句輕只用以起天下之動一
 句此所謂乾示人易坤示人簡者非以發明天地之
 貞觀乃以著易之卦爻之所自出者也故即繼之曰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與上文貞觀之
 意全不相屬盖上文為吉凶説此又是為爻象説不
 連説為是○乾以易知便是示人易也坤以簡能便
[011-16a]
 是示人簡也此便是上文所謂貞觀之義非有二也
 只是文意各有所歸耳○自章首至貞夫一者也是
 一大節又自夫乾確然至聖人之情見乎辭是一大
 節皆言卦爻吉凶也不可以天地之道及夫乾確然
 二段為造化功業見乎變為功業葢造化功業是指
 末段自章首至聖人之情見乎辭皆論卦爻吉凶也
 ○自章首至此其中雖有天地之道二段在其中間
 然其歸趣終是為卦爻吉凶而發如上章專言卜筮
[011-16b]
 其中雖有闔户謂之坤聖人以此洗心及法象莫大
 乎天地許多言語然本意非所重本義亦是總之曰
 此章專言卜筮耳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之竒偶所以效夫易簡者也盖百九十二之陽爻
 皆一而實自是健而易之理百九十二之隂爻皆二
 而虚自是順而簡之理○卦之消息所以像夫易簡
 者凡乾震坎艮為陽卦諸陽卦在内而為主者皆陽
[011-17a]
 長而隂消也則所以像乾之易凡坤巽離兊為隂卦
 諸隂卦在内而為主者皆隂長而陽消也則所以像
 坤之簡此說主八箇母卦而分屬乾坤也○又一説
 陽長陰消之卦如復臨泰大壯夬乾之類其餘五十
 二卦則皆自此而變耳說見易序例卦變圖但此非
 聖人畫卦作易之本指故後之且剥又自復而變夬
 又自姤而變臨與觀同為二陽之卦遯與大壯同為
 二隂之卦泰與否同為三隂三陽之卦此類又難判
[011-17b]
 决其孰為陽長而隂消孰為隂長而陽消耳○爻止
 是一畫止可言竒耦卦則畫數多難以竒耦分别故
 取陰陽消息為斷但陽長者為陽卦陰長者為陰卦
 陽長即當竒隂長即當耦如五陰一陽之復下體主
 震就是陽長雖五陽一陰之姤下體主巽亦為陰長
卦之消息定說
 爻之竒耦效夫乾坤之易簡者固無可疑惟卦之消
 息其説頗難定一説陽畫多於隂畫者是為陽盛之
[011-18a]
 卦陽息而陰消也凡陰畫多於陽者是為陰盛之卦
 陰息而陽消也此説未然且如震坎艮陰畫多也而
 乃為陽卦巽離兊陽畫多也而乃為陰卦故曰陽卦
 多陰陰卦多陽據此推之則六畫之卦但以陰陽畫
 數之多寡而分陰陽消息者為未然矣○又一説按
 卦變圖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來二陰二
 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遯而來三陰三陽之卦各
 二十皆自泰否而來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
[011-18b]
 大壯觀而來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剥而來凡
 自復臨泰大壯夬而來者皆陽消而陰息也凡自姤
 遯否觀剥而來者皆陰消而陽息也至於乾則陽盛
 之極坤則陰盛之極也此説甚似脗合若無可疑者
 但以按卦變圖下本註云彖傳或以卦變為説今作
 此圖以明之葢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㫖也
 若夫卦之消息所以象夫乾坤之易簡者乃是作易
 本㫖所在今以此說填之未免所謂先王有郢書而
[011-19a]
 後世多燕説者亦未然也然則消息之説當何所從
 愚意卦有六爻而分内外體内體貞也外體悔也卦
 以貞為主故曰八卦相盪又曰八卦成列因而重之
 又曰八卦定吉凶故凡内體之為乾震坎艮者皆陽
 息陰消之卦也凡内體之為坤巽離兊者皆陰息陽
 消之卦也○且以横圖觀之如内體為乾因而重之
 復有乾兊離震巽坎艮坤外體之八卦則乾之上復
 得乾震坎艮者陽之陽也陽之息也乾之上復得坤
[011-19b]
 巽離兊者陽之隂也又其息之消也此即一分為二
 之理也然槩則皆為陽息陰消之卦也所主在乾也
 所謂一分為二者如晝分午後為陰然對夜則皆為
 陽也又如内體為兊因而重之亦有乾兊離震巽坎
 艮坤外體之八卦則兊之上復得坤巽離兊者陰之
 陰也陰之消也兊之上復得乾震坎艮者陰之陽也
 又其消之息也是亦一分為二之理也然槩則皆陰
 息陽消之卦也所主在兊也其餘六卦之重皆推此
[011-20a]
 例○故在卦圖一陰一陽各有定位一卦一爻各有
 定數陰與陽對陽與陰對此陰則彼陽此陽則彼陰
 此消則彼息此息則彼消宛然一造化也○在横圖
 則始之以純陽之乾終之以純陰之坤乾次而下為
 夬則五陽在下一陰在上坤次而上為剥則五陰在
 下一陽在上乾之下次八為泰則三陽在下三陰在
 上坤之上次八為否則三陰在下三陽在上自乾以
 至於復自坤以至於姤或陰或陽或消或息無不一
[011-20b]
 一相對故自乾至復者一百一十二陽爻八十陰爻
 自坤至姤者一百一十二陰爻八十陽爻其消息之
 數相當也○其在圓圖乾盡午中坤盡子中陽生於
 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自復至乾亦
 百一十二陽爻八十陰爻自姤至坤亦百一十二陰
 爻八十陽爻其位置相對各與横圖同其消息之數
 亦適相當也凡陽息而陰消者則皆所以像乾之易
 凡陰消而陽息者則皆所以像坤之簡此先天自然
[011-21a]
 之法象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亦非横議所得而紊
 也所謂聖人作易之本㫖如此○若夫下兊上坤之
 臨宜為陰息陽消之卦而乃以二陽浸長逼陰而名
 之曰臨下坤上巽之觀四陰長而二陽消正為八月
 之卦也而名卦繫辭乃取他義如此之類或皆後來
 命名時所取不可為典要者所以為道理只在聖人
 口頭有不可以作易本㫖論也又如離陰卦也而為
 日坎陽卦也而為月如此之類又豈所謂之消息本
[011-21b]
 㫖乎故曰若問先天一字無他葢只是有許多卦畫
 以象夫陰陽消息而已矣以横圖言之乾亦未見為
 四月之卦坤亦未見為十月之卦姤亦未見為五月
 之卦復亦未見為十一月之卦况其他所取乎以圓
 圖言之復固為十一月之卦臨又不在十二月之分
 泰又不在正月之分姤固為五月之卦遯又不在六
 月之分否又不在七月之分况其他所取乎○盖先
 天圖許多卦爻陰陽消長其所包括元不可以限量
[011-22a]
 窺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事㣲而物情大而元
 㑹運世之變小而旦夕頃刻之間何所不具何所不
 有若無所該而實無一之不該若無所載而實無一
 之不載舉萬有之全盡模冩於數竒耦之内隨其所
 觀各有其象隨其所取各有其義所謂神無方也易
 無體也所謂消息之本㫖者然也若夫後來所觀之
 象不同所取之義不一名以此者不得以兼乎彼囿
 於東者不得以通乎西此則所謂聖人之藴因卦以
[011-22b]
 發者謂之並行不悖交相發明則可若以彼一節之
 義而蔽夫全體圓活之妙則不可故朱子謂易如燈
 籠然添了一條骨則障了一路光者其㫖㣲矣○爻
 之竒耦就該得消息卦之消息就當箇竒耦爻之竒
 耦非但交易亦變易也卦之消息非但變易亦交易
 也故聖人立象以盡意則竒耦已該消長之理矣又
 朱子云長處便是陽消處便是陰則消息亦當竒耦
 矣此義亦頗𦂳要不可不知葢此皆大體凡例所在
[011-23a]
 恐或者誤認也○象字與像字不同象字死像字活
 ○卦者掛也爻者效也象者像也
爻象動乎内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

 爻象變動乎揲蓍求卦之時而吉凶之占則見乎成
 卦之後方其爻象之動乎内也卦雖未成然既有變
 自有卦有卦自有占其大業所由生也故曰功業見
 乎變不曰功業見乎占而曰見乎變猶前章惟幾也
[011-23b]
 故能成天下之務者也大抵占由變而成變尤重於
 占至於占之吉凶則聖人欲人趨吉避凶之意顯然
 見於言外矣故曰聖人之情見乎辭因卦爻之動而
 後見者也○功業以用易言○聖人之情是作易聖
 人不止是文王周公伏羲亦在其中盖辭雖繫於文
 王周公其實只是為伏羲發藴耳○變在其中之變
 與變通之變不同變通之變又與功業見乎變之變
 不同變在其中之變據卦爻之見成者言變通之變
[011-24a]
 以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言功業見乎變之變則以
 蓍卦之方動者言方動之後乃為占者所值當動之
 爻象矣○動猶未成也見則有可見矣○朱子曰内
 外猶言先後顯㣲○爻象動乎内此爻象與上文本
 義當動之爻象一般象皆指卦也○此節承上言既
 有爻象斯有變占皆厯厯有次序後章八卦以象告
 爻彖以情言即此章之爻者效此象者像此也後章
 之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即此章之爻象動乎内
[011-24b]
 而功業見乎變吉凶見乎外而聖人之情見乎辭也
 易中所有只是此數者○爻象動乎内此時猶未有
 爻象也故曰動而不曰見曰内而不曰外動則變而
 未成内則隠而未見也故本義云變即動乎内之變
 ○内謂蓍卦之中此時猶未成卦而兼言卦者盖蓍
 卦自不相離有蓍便有卦蓍三變則有卦之一畫十
 八變則遂有卦之六畫其曰爻象動乎内者正謂所
 值之爻象也已動於蓍卦之中矣謂方在十八變之
[011-25a]
 中也及十八變而成卦之後則吉凶見矣所謂吉凶
 悔吝生乎動者也○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至聖人
 之情見乎辭通是推本八卦成列以下云云/而釋其
 義也葢上文是條舉説此是遞遞相承説以見卦爻
 變占一本之乾坤也○爻象與蓍卦不同蓍卦泛説
 爻象指所值者○聖人之情見乎辭辭之吉者聖人
 之情欲人知所趨辭之凶者聖人之情欲人知所避
 故曰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此一句要見是
[011-25b]
 在揲蓍成卦之後如所謂因動而後見意故曰情見
 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徳曰生一條/
 天地大徳是造化聖人大寳以下是功業或謂造化
 功業是造化之功業然則上文卦爻吉凶亦謂卦爻
 之吉凶矣如此則只重在吉凶而所謂象爻變動皆
 無所係矣既是卦爻吉凶是平等字則造化功業亦
 須平等看矣○造化者天地之用功業者聖人之用
[011-26a]
 造化與功業字等是一類此尤見認為造化之功業
 者而失之逺矣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理財者養也正辭者教也禁民為非者刑罰也聖人
 不忍人之政盡於此三者矣孔子只此數字便該盡
 了王道○愚嘗疑正辭禁民為非不必俱從理財説
 ○理財如孟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之類○正辭此正字便是正名之正
[011-26b]
 此辭字便是言順之言葢辭順乎理則辭正矣葢有
 是事必見於稱述談説之間辭正者理正故也自三
 綱五典以至於一事一物皆有箇辭如議禮制度考
 文之類皆是故朱子曰教化便在裏面○項氏謂殊
 貴賤使有度慎取予使有義辨名寔使有信為正辭
 此説固善但恐語意亦倒在理財一邊説不能盡聖
 人之意○禁民為非若是以理財貫説則是以禁其
 争奪而多取者彼不孝不弟之類有不係於争奪者
[011-27a]
 獨不在所禁乎况為非二字所該自廣○造化功業
 要皆天下之賾與天下之動而已象以像天下之賾
 而爻以傚天下之動此造化功業所以為與卦爻吉
 凶有相闗涉也○言所以理財正辭而禁民為非者
 義也曰義不可説作謂之義當與上文曰生曰位曰
 人曰財同例而理財正辭禁民為非且虚説義字方
 可發揮一如上句例也○一說按朱子云聚得許多
 人無財何以養之有財不能理又不得正辭便是分
[011-27b]
 别是非又曰教化便在正辭裏面又曰理財正辭禁
 非六字大槩是辨别是非理財言你底還你我底還
 我正辭是底説是非底説非猶所謂正名按此三段
 語意則正辭禁民只帶理財說義之一字固不止於
 理財然聖人之言亦時各有所指惟善以為寳何止
 曰位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則
 守位何止人也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近者悦
 逺者來矣聚人又何止財且道理只在聖人口頭則
[011-28a]
 正辭禁非專從理財説下亦或然也且無害於道大
 學平天下一章亦多説理財豈可譏其為未盡治平
 之術也哉○依此後説則正辭自理財言者當云利
 之所在人皆趨之是他底不是他底也説是他底而
 辭不正矣此聖人之理財所以必繼以正辭也左傳
 晉文公治軍定襄王示禮伐原示信民易資者不求
 豐焉明徵其辭○註云明徵其辭不貳價重言信也
 依此則正辭亦可就理財說而朱子小註為有徵矣
[011-28b]
 ○禁民為非防争奪止侵盜使强不敢凌弱衆不敢
 暴寡此其所闗甚大而教亦行乎其中矣自何以守
 位曰仁至曰義是庶而富富而教之道也㕘義曰此
 一節文意自源而流其義相須葢天下不可無聖人
 聖人不可無萬民萬民不可無財財不可無義○上
 繫傳首章之末舉天地易簡之徳而繼以聖人之兼
 體以見其有以配乎天地下繫傳首章之末舉天地
 生生之徳而繼以聖人之功業以見其有以贊乎天
[011-29a]
 地盖上章所言者其體也此章所言皆其用也愚以
 管見測之如此亦安知聖人之無意耶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云云/以類萬物之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天曰象地曰法輕清
 重濁虚實之分也象指日月星辰晝夜雷風之属法
 專指南北髙深不可兼動植為犯下文鳥獸及物字
[011-29b]
 此條陰陽消息俱要兼横直表裏說○鳥獸之文就
 毛羽上說逺取諸物物字該得廣飛潜動植皆在其
 中不止鳥獸而所取者亦不止於文矣自鳥獸之文
 言之如剛鬛柔毛之類亦是陰陽也如希革毛毨之
 類亦是消長也又如毛有脊羽有本中間就分得陰
 陽餘皆可以類推朱子說龍背脊九九八十一鱗鯉
 魚背脊三十六鱗龜文有五行八卦二十四氣之象
 與地之宜本義取王昭素註在前且曰諸本多有天
[011-30a]
 字可見當從若朱子以為疑則此註當在釋正意之
 後如論語註雖少必作於正意後方云當作坐此則
 不然○春夏宜耕種秋冬宜收藏之類天之宜也髙
 者宜黍下者宜稻之類地之宜也而春夏則陽之息
 秋冬則陰之消髙者為陽之息下者為陰之消此依
 語録以一氣而言者也所謂進處便是陽退處便是
 陰長處便是陽消處便是陰○聖人作易正經来歴
 全在此章則河圖者特其中所謂取神物之最著者
[011-30b]
 且又曰河圖不出易亦須作故本義於乾坤之首只
 用此章之説○與地之宜此以天地所宜於人事者
 言與上文天之象地之法又不同義如云順天之時
 因地之利耳○程子見賣兔者曰此兔亦可作八卦
 數便在其中起何必河圖洛書愚按程子之髙見獨
 識固未易窺測姑揣其似葢兔之一身亦渾淪統體
 一太極也其一身之血氣則血為陰氣為陽亦兩儀
 之像也而其氣又有嘘吸焉其血又有消長焉則又
[011-31a]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為四象之象也而嘘吸消長
 之中又各分為兩段此則由四而八是亦八卦之象
 也若就形體上求其所以配八卦者則其首為乾其
 腹為坤其後二足動於下為震其前二足能止物為
 艮其耳亦為坎其目亦為離其股亦為巽其口亦為
 兌兹亦八卦之象也是所說逺取諸物中之一也亦
 不必拘於河圖也但形體配卦乃是畫卦既成之後
 事非程子之本㫖耳○獸之止物皆以前兩足葢足
[011-31b]
 中之手也故以為艮象所謂數便在中可起者葢總
 是陽竒隂耦竒員耦方員者徑一而圍三三各一竒
 方者徑一而圍四四合二耦故三竒則三三而九三
 耦則三二而六兩二一三則為七兩三一二則為八
 數於是可起乎誠以此理之外無復他理此數之外
 無復他數也○近取諸身則吾身之間其形體其性
 情莫非陰陽消息之所在也如目為火而左耳為木
 口為水而右耳為金外體之陰陽也肝為木而心為
[011-32a]
 火肺為金而腎為水内體之陰陽也仁木而禮火義
 金而智水性之陰陽也喜木而樂火怒金而哀水情
 之陰陽也凡陰皆消凡陽皆息也○仰觀俯察逺求
 近取所得者神明之徳萬物之情也○逺取諸物則
 一物之中其形體其性情亦莫非陰陽消息之所在
 也以鳥獸言如氣火血水骨金毛木肉土之類形體
 之陰陽也各有雌雄牝牡之情各有喜怒哀樂之心
 性情之陰陽也以草木言則根幹枝葉花實者其形
[011-32b]
 體榮悴開落者其性情亦莫非陰陽之所在也○愚
 上所云是就逐物上言各有陰陽消長也朱子小註
 謂龍背脊鱗及鯉魚背脊鱗之數并龜背文又草木
 有雌雄銀杏桐楮牝牡麻竹之類此又分陰陽言也
 要之二說相須其義始備如男陽女陰而男女之身
 又各有陰陽此實伏羲仰觀俯察之本意○近取諸
 身逺取諸物不可以說卦𫝊乾為首為馬兩段來填
 此二句說此處說得活每一物中各有箇陰陽消息
[011-33a]
 且是未畫卦之前如此取之彼以各物分配八卦者
 是已成卦之後所取象與此意實不同本義解到那
 處只是見得一節是就人身上説一節是就凡物說
 故引此二成語以界别其意讀易者乃遂以彼實此
 其實又與上章貞觀之義逺矣○陰陽消息兩端而
 己○依語録進處便是啺退處便是陰乃只是這一
 氣之消息做出天地古今間無限事來之說則是以
 消者為陰息者為陽只是一氣故又云做一箇說亦
[011-33b]
 得做兩箇說亦得然不如分作兩段意為長大學或
 問所謂好惡義利之兩端則好惡自好惡義利自義
 利也○或曰據語録是以消息該定體也何如天是
 陽之長者地是陰之長者日是陽之長月是陰之長
 ○陰陽消息兩端語録只以消為陰息為陽然以愚
 妄意不若以陰陽為定體以消息為流行則該得盡
 恐朱子初間下此四字時是此意不然只用陰陽二
 字足矣又何用消息既以陰為消陽為息則聖人之
[011-34a]
 仰觀俯察逺求近取以作八卦者只取其流行之陰
 陽而相對待之陰陽全無所取乎且上章爻者效此
 一條云爻之竒耦卦之消息則竒耦自竒耦消息自
 消息而今乃偏言消息何耶○恐語録是偶然一時
 之辭與下筆本意不同或記者有誤又按大學或問
 末章云不過好惡義利之兩端而已依此例之則陰
 陽是一端消息又是一端無疑○一説兩端如小大
 厚薄之類則陰陽亦是兩端消息亦是兩端○以通
[011-34b]
 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二句最盡一是精一是粗
 一是性情一是形體其下十三卦制器尚象所尚之
 象一皆出此如兩目相承二體皆木則就萬物之情
 取如物麗焉及上入下動則就神明之徳取情字輕
 看對徳而言有精粗之辨○此條所云特主此二句
 所以為下文制器尚象之張本也○於是始作八卦
 總六十四卦只是八卦也故下文有十三卦之象○
 神明之徳不但健順動止等之性萬物之情不但雷
[011-35a]
 風山澤等之象凡天地人物件件皆有箇神明之徳
 且健順動止等所該亦甚廣○節齋曰神明之徳不
 可見者也故曰通萬物之情可見者也故曰類○通
 以理之相會合言類以象之相肖似言○雲峰曰神
 明之徳不外乎健順動止八者之徳萬物之情不出
 乎天地風雷八物之情
作結䋲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盖取諸離
 依南軒張氏之説是以網佃以罟漁再據此本義王
[011-35b]
 者開一面之網則信是以網佃也據孟子數罟不入
 洿池則信是以罟漁也然亦多通用故孟子及正韻
 皆曰罟網也○又中庸罟擭陷阱之中亦見通用意
 ○兩目相承不但兩目而已實則千百萬目只見相
 承以兩也猶云明兩作亦是繼明不已也猶云今日
 一周而明日又一周亦不但明日而已也○兩目相
 承既有取於離之象而物麗焉又有取於離之徳○
 抱朴子曰大旱觀蜘蛛而為網見事物紀原本十八/
[011-36a]
 卷/
 罟韻學集成曰罟說文網也徐曰網之總名玉篇魚
 網按此說亦頗合南軒說葢獵網止一般漁網則有
 數樣或大或小或短或長或有柄或無柄或長而絶
 流或門隘而腹廣其類不一故徐曰罟者網之總名
 猶禮記云禽者鳥獸之總名故單言禽則該鳥獸並
 言禽獸則禽獨為鳥單言罟則該取禽魚並言網罟
 則罟止以取魚
[011-36b]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云云/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諸

 本義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於此都是
 就耒耜説而見其於益之象有合耳上下例多同今
 之耒耜皆駕牛用之不知彼時亦用牛否事物紀原
 曰漢武時趙過教民牛耕牛耕自趙過始也未可/信
 海經曰稷播百穀其孫叔均始用牛犂上入下動入
 者入之也着力處全是耒故云上入入與動自不同
[011-37a]
 也二體皆木既有取於益之象上入下動又有取於
 益之徳且天下之益莫大於此又有取於益之義○
 耒耜二體皆木盖彼時創作之始未知以鐵為耜也
 臼猶以掘地為之則其時可知疊山謝氏謂耜是斵
 削二片在下以承鐵者非也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云云/葢取諸噬嗑
 日中為市者葢所居有在逺者必日中方可至故令
 日中為市日中是箇期㑹耳日中為市此市字是市
[011-37b]
 易之市非市井之市也作活字看致天下之民言非
 一處之民也聚天下之貨言非一處之貨也○丹陽
 郭氏曰五十里為市而各致其民則天下之民無不
 致矣○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如泉州一市浙江
 江西客亦來交易得雲南四川客亦來交易得漳州
 一市亦然福州一市亦然不是總一箇市也古之建
 國前朝後市○交易而退有菽粟者得以兼禽魚有
 禽魚者得以兼菽粟所乏者不至無所取所餘者不
[011-38a]
 至無所用而各得其所矣○節齋曰天下之民不同
 業天下之貨不同用云云/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此
 說若非出於朱子不敢從也
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云云/盖取諸乾坤
 易窮則變易字元是指天地人物之事及後來既有
 易書則將此易字分了一半並稱為易矣奈何後之
 讀易者只把易書做易遂忘却元祖之易及聞人以
 天地人物變化之理為易乃甚駭而不信盖逐流而
[011-38b]
 忘源不知泝流而求源也○如夏熱極窮也窮則變
 而寒矣寒則當易葛而為裘綿斯通矣不服裘綿則
 病於寒而不可乆矣惟服裘綿而得温故可乆是通
 則為乆也通則乆是以為吉利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舉成語也吉利不在通乆之後特引成語以贊其美
 耳○窮以時言變主人事非變不能通○當伏羲神
 農之時有佃漁以教民鮮食耒耜以教民粒食市貨
 以教民交易然是時風氣未開民尚顓蒙但知鮮食
[011-39a]
 焉耳矣交易焉耳矣上下相忘於淳質之天禮義雖
 未興衣裳雖未制而天下亦自無不治也迨至黄帝
 堯舜之時風氣日開民心雖淳終不能如羲農太古
 之日且衣食足矣生養遂矣使不興禮義以化之則
 所謂富而無教而近於禽獸矣豈非變乎其容以不
 通乎於是黄帝堯舜之數聖人者相繼而作因其時
 之當變也而通其變使夫天下之民皆亹亹然趨之
 而不倦焉然其所以變通之者非聖人强用其智慮
[011-39b]
 作為於其間也因其自然之變而以自然之理處之
 是謂神而化之也故能使天下之民皆鼔舞於神化
 之内而安之以為宜惟其宜之故趨之而不倦也○
 當此之時風氣日開人事浸繁民之賢智者則有不
 安於故習之心而其愚不肖者又未免漸趨於澆漓
 此正所謂窮而變者也○通其變使民不倦葢是時
 風俗鄙野與飛走之俗無以大異雖民亦自厭之矣
 故聖人為通其變而民自皆躍然以趨之神而化即
[011-40a]
 其變通之妙於無為也○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皆是暗指垂衣裳之事但未舉出至末
 方舉之耳○通變宜民或以舟楫之利服牛乗馬之
 類實之者甚非也十三卦尚象自是各條事如何說
 以此該彼且舟楫杵臼服牛乗馬之類豈衣裳之制
 所能該乎○易窮則變泛說不可就易書言當以理
 言葢物理必有時而窮窮則是箇變了變則必有以
 通之通則自能乆此所以吉利也三才之理皆然易
[011-40b]
 書亦然但此主理就此節言之如黄帝堯舜之時前
 頭聖人所以利飬斯民止是生養之義而無禮義之
 風至是民皆厭倦或將流於澆漓矣是其窮也窮則
 便有事變在面前了我當有以處之於是黄帝堯舜
 以禮義之風而通之此亦理之必然是變則通也既
 通則自此一通之後衣裳之制不復更易矣通則久
 也此其所以使民宜之而天下治吉無不利也○黄
 帝堯舜一垂其衣裳以革向日皮毛之服於是禮義
[011-41a]
 之風頓起鄙陋之俗隨變恭已無為而天下自治矣
 所謂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此也
 夫以數聖人之教無為如此其於易卦葢取諸乾坤
 乎乾坤變化而無為者也何則乾以易知乾之變化
 無為也坤以簡能坤之變化無為也此乾坤是以乾
 坤卦當天地也○本文垂衣裳且就黄帝堯舜本身
 說然聖人者非但制衣裳以自受用而不以公於天
 下者也惟其中間制度當有上下之分耳槩則有衣
[011-41b]
 裳也○人但知數聖人之垂衣裳而不知數聖人之
 垂衣裳所以興禮義也禮義由衣裳而興學者當自
 㑹之甚矣聖人之神化也衣裳之化神矣哉至今外
 國凡有冠裳之制者便亦畧有禮義之風易治之俗
 上國所以遇之者亦自為一等其餘皆衣皮蓬髮諸
 國其人亦獸羣鳥聚其國亦朝興暮滅真所謂異域
 殊類也以是觀之益見聖人神化之妙衣裳功用之
 大○通其變民自不倦是有以使之也神化宜民一
[011-42a]
 也○變化無為不可分垂衣裳貼變化無為貼天下
 治變化則無為有為非變化也俱在垂衣裳内意天
 下治是效非所謂制器也○兼言黄帝堯舜者盖衣
 裳之制始於黄帝而備於堯舜也○南軒張氏曰綃
 生絲繒也垂綃為衣其色黄而象道襞服為裳其色
 纁而象事法乾坤以示人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貴
 賤莫不各安其分也愚謂張氏此說太深恐非庶民
 所能曉觧且上古之風朴畧使聖人而具此意聖人
[011-42b]
 亦為厚望於民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衣裳之
 制要之本自人身之上下體而裁之耳○又疊山謝
 氏曰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閤而員有陽竒象坤地在
 下裳象裳下兩股有隂耦象上衣下裳不可顛倒使
 人知上下尊卑不可亂則民志定天下治矣愚謂此
 說亦分衣法乾裳法坤皆不及變化無為意皆不合
 本義之說也不必依○昔黄帝堯舜但運其神化之
 功一垂衣裳而天下自治焉何則葢衣裳之制既興
[011-43a]
 則有拜跪坐立之禮焉有升降揖遜之節焉有父子
 君臣之倫焉有男女長幼之别焉有尊卑等威之辨
 焉禮義寧有不興風俗豈有不美又何勞於有為而
 天下始治哉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本義云致逺以利天下疑衍為下條有此句不然綴
 之於此亦未見為不通也○南軒曰刳其木而中虚
 剡其木而末銳舟所以載物而楫所以進舟○大而
[011-43b]
 江河小而溪澗道途為之限隔往來為之阻絶云云/
服牛乗馬引重致逺以利天下盖取諸隨
 李氏曰牛非不可以致逺於引重為力而已馬非不
 可以引重於致逺為敏而已○愚謂牛之駕車固引
 重也不亦致逺乎馬之代步固致逺也人跨其上不
 亦引重乎須兼說方穏當不漏○此時猶未用牛耕
 也看來牛耕之功又過於引重致逺恐當時未以耕
 故不著其耕之功歟又按冉耕字伯牛則春秋已用
[011-44a]
 牛耕可知○知此斯民負戴之勤奔走之勞皆不免
 以身任之至是服牛乗馬皆可引重致逺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葢取諸豫
 暴客不必皆用舟楫馬牛而來小註謂川途既通暴
 客斯至者亦太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依先儒說
 舟楫所以通川牛馬所以通途川途既通暴客或至
 又不可無禦之之術也故云云/然不必皆有序也此
 一說頗近理故録之離益噬嗑乾坤亦說得次序○
[011-44b]
 看來十二條制器不宜用過文用過文亦只到此下
 面更說不得不如條舉也○夫民有欲則爭故其質
 之下愚者或流於非類於是殺越人於貨者有之矣
 前此未有以備之也至是門柝興而暴客逺以待暴
 客此待字正與孟子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待同義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葢取諸小過
 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不必謂聖人濟萬民萬民得此
[011-45a]
 以濟也下節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同此例看或曰百
 官用以治民萬民用以相察如此亦說得通但百官
 用以治民百官獨不用治乎惟兹臣庶汝其惟予治
 葢此條作書契主聖人言故百官之治萬民之察皆
 有書契之明驗也是以治以察句法正與此以濟相
 類○前此民雖知粒食而未知脫粟况五穀惟稻為
 難得其粒餘如黍稷麥菽大槩皆可熟而食之至是
 杵臼興而民食益便
[011-45b]
弦木為&KR0707剡木為矢&KR0707矢之利以威天下葢取諸睽
 夫弦木為&KR0707謂以絲弦木也剡斬木而削之使末銳
 也正韻削剡也又軒也古者弦誦弦歌皆從弓傍後
 以絃通用○前此民待暴客而禦侮者或徒搏或奮
 梃至是而後有&KR0707矢睽乖然後威以服之是時亢而
 不與俱亢之例也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亦然睽乖
 不我附也背畔也○臨川呉氏曰弦木弓也兵器不
 一弓矢所及者逺為長兵威天下者示有警備而使
[011-46a]
 之畏也○按史季布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是弓矢
 為長兵而矛劍之屬為短兵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云云/葢取諸
大壯
 穴居而野處冬則穴居夏則野處皆有風雨不可分
 屬既有宫室則風雨俱不能侵之矣是壯固也○宫
 室二字宫統言宫居也室宫中之房舎○節齋曰棟
 屋脊棟也宇椽也棟直承而上故曰上棟宇兩垂而
[011-46b]
 下故曰下宇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或問易之以棺槨似只對衣薪説曰聖人既易以棺
 槨則封樹之禮喪期之數從可知矣故不詳言○或
 曰安知其非只有棺槨而未及他禮數耶曰堯舜時
 便有三年之喪了後世聖人正指黄帝堯舜也不曰
 黄帝堯舜而槩曰後世聖人者或作於黄帝或作於
 堯與舜既不可渾說又不可指名也厚衣之以薪衣
[011-47a]
 之被之也○葬之中野猶言厝之中野也中野謂野
 中不是以土葬之也下句有不封字在○喪期無數
 ○喪期謂喪哭之期非喪服之期也彼時全未有服
 任情厚薄而已
上古結繩而治
 結繩而治不可依史畧箋註謂大事結大繩小事結
 小繩大小事亦不知其數乃僅以其繩之大小而記
 之三尺童子知其無能為也且聖人一制作斷不如
[011-47b]
 是之粗淺其中必是許多曲折記號雖曰民淳事簡
 亦不必至如此之粗畧此皆後世俗士以嬰兒稚孺
 之見而度聖人神化宜民之事可笑也朱子曰結繩
 今溪洞諸蠻猶有此俗又有刻板者凡年月日時以
 至人馬糧草之數皆刻為記都不相亂○性理大全
 字學條朱子曰夫字者所以傳經載道述史記事治
 百官察萬民貫通三才而為用大矣依此則亦主聖
 人用書契以治百官察萬民也○孔安國書序伏羲
[011-48a]
 作書契以代結繩註疏曰民之於木刻其側為契各
 持其一後以相考合書契二字此說最分明○十三
 卦制器尚象只是十二條事因乾坤併而為一故言
 十三卦○制器尚象或尚其象或尚其徳或尚其名
 或尚其義或尚其音又或尚其道總謂之象也葢卦
 者象而已矣本無不該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011-48b]
 夫易者豈有他哉只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
 象而已而是卦爻之象正所以像夫造化事物之理
 也此象字正與象在其中之象同但彼以三畫言此
 則兼卦爻言易字盡該了易者象也猶淺說至象也
 者像也方說得重○象總是像天下之賾與天下之
 動天下之賾與天下之動各有神明之徳焉各有萬
 物之情焉○象也者像也說得甚廣凡說卦傳所言
 自天地定位至所廣八卦之象皆是形體亦在是性
[011-49a]
 情亦在是近取諸身者亦在是逺取諸物者亦在是
 且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言非只八卦之象也
 此只就卦畫言未可說出元亨利貞及潛龍勿用之
 類○象也者像也有本體之象有一爻之象其只曰
 易卦之形者一卦自具有六爻也言卦斯舉之矣如
 所謂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設卦繫辭亦
 兼有爻也○象也者像也如六畫之乾所以像夫純
 陽至健之理而凡為天為君之類皆在其中矣六畫
[011-49b]
 之坤所以像夫純陰至順之理而凡為地為母之類
 亦在其中矣其以爻言如乾之六爻則有以像夫潛
 見惕躍飛亢之理坤之六爻或以像一陰之始生或
 以像陰盛而亢陽亦各自像一箇理所謂理之似也
 此理字以其寓於器者言葢有是物必有是理理非
 箇懸空理也故本義只曰理之似也但未說到辭處
 下文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方是說卦爻
 辭○易者象也易字虚說象字亦且輕說像也方宜
[011-50a]
 說得重○本義易卦之形貼象字而易之所以為易
 者惟此而已故帶易言理之似也實只貼象也者像
 也
彖者材也
 本義彖言一卦之材言字屬彖字本文只謂彖者一
 卦之材也如卦體卦徳卦變卦象卦義皆其材也材
 兼有善惡卦材之善者辭亦從而善卦材之惡者辭
 亦從而惡如乾之彖曰元亨利貞所以言乾卦之材
[011-50b]
 大通而至正也坤之彖曰利牝馬之貞所以言坤卦
 之材順而健也餘可以類推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天下之動紛紜轇轕愛惡相攻逺近相取情偽相感
 或出或處或黙或語或鼔或罷或泣或歌或建侯或
 行師或涉川或有攸往皆天下之所有者○此處全
 未可說出吉凶悔吝非惟於下文有碍抑亦於效天
 下之動字有羨餘處○效字對上句本義言字動字
[011-51a]
 對上句材字是以材字貼彖動字貼爻或以爻為效
 者非爻有交變之義故為動故謂道有變動故曰爻
 可見爻為動之義非效之義也要之卦非無動也爻
 亦非無材也而此分言者彖統論一卦六爻之體於
 材為切耳爻乃逐節之變於動尤為切耳○效天下
 之動語辭如云順性命之理一般是依其本然者而
 發之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天下之動内止
 有得失未有吉凶彖者材也亦然故下曰吉凶生而
[011-51b]
 悔吝著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既有卦爻又有卦辭爻辭如此則吉凶由此生悔吝
 由此著矣平說不可謂悔吝本㣲因吉凶之生而著
 ○亦要帶卦爻之象說不可專承卦爻之辭說故曰
 八卦定吉凶豈必有彖爻然後吉凶生悔吝著耶○
 易之所以作只是要明吉凶悔吝故此章終以此句
 彖言一卦之材爻效天下之動猶指卦爻本體上事
[011-52a]
 亦所謂爻彖以情言而吉凶可見矣
  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此章專論六子卦畫首段言其畫數之多寡二段言
 其畫數之所以多寡三段是因言其數之多寡而及
 其徳行之不同也○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意謂卦之
 多陰者宜為陰卦卦之多陽者宜為陽卦而今所謂
 陽卦者反多陰所謂陰卦者反多陽此其故何也凡
[011-52b]
 陽卦以一陽為主一陽為一畫其二陰各二畫合之
 則為五畫五竒數也陽卦竒此所以陽卦多陰也凡
 陰卦則以一陰為主陰畫已二其二陽又各一畫合
 之則為四畫四耦數也陰卦耦此所以陰卦多陽也
 ○陽卦竒不可指定竒字為五畫陰卦耦不可指定
 耦字為四畫竒耦二字在四畫五畫字外也凡一三
 五七九皆竒凡二四六八十皆耦此只是因其四畫
 而目以耦因其五畫而目以竒就四與五分竒耦耳
[011-53a]
 其實每卦只是三畫若陽卦說教做五畫陰卦說教
 做四畫則上文本義何以曰凡陽卦皆一陽二陰凡
 陰卦皆一陰二陽乎而本文下文又何以曰陽一君
 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乎此又不可以文害辭辭害
 意○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本義若不如此
 解則陽卦竒竒猶或可强以三畫言至陰卦耦耦字
 遂解不來矣○宋史姦臣傳曰易曰陽卦多陰陰卦
 多陽君子雖多小人用事其象為陰小人雖多君子
[011-53b]
 用事其象為陽宋初五星聚奎占者以為人才衆多
 之兆然終宋之世賢哲不乏姦邪亦多方其盛時君
 子秉政小人聽命為患亦鮮及其衰也小人得志逞
 其狡謀壅閉上聽變易國是賊虐忠直屏棄善良君
 子在野無捄禍亂有國家者正邪之辨可不慎乎
其徳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云云/小人之道也
 凡卦畫之所在即徳行之所在也故因而及之言只
 據陽卦多陰陰卦多陽而觀則其徳行又有公私邪
[011-54a]
 正之不同葢陽道尊貴而統陰有君之象陰道卑賤
 而從陽有民之象陽卦一陽而二陰則其象為一君
 而二民夫以二民而從一君一君而統二民其道大
 而公乃天命之正也人倫之常也故為君子之道陰
 卦一陰而二陽則其象為一民而二君夫以二君而
 統一民一民而從二君其道小而私於天命則非其
 正於人倫則拂其常故為小人之道也○一君二民
 何為天道之正葢陽統乎陰坤為衆乾之所統也故
[011-54b]
 天生烝民一有聰明睿智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
 以為億兆之君師○其徳行何也此徳行字與孟子
 天下之道二道字意同道兼仁不仁徳行兼君子小
 人○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此所謂陽者陽
 卦也所謂陰者陰卦也本義曰君謂陽民謂陰皆就
 卦上說○二字不必限定只是兩箇也二是多意故
 坤為衆如堯舜三代時天下一統民無二王便是一
 君二民君子之道如七國爭雄五胡雲擾君無常民
[011-55a]
 民無定主此便是二君一民小人之道○二君一民
 小人之道若推而言之臣之事二君女之從二夫皆
 是也○一說使陽卦非多陰則非君子之道而不得
 謂之陽卦於以見陽卦之宜於多陰使陰卦非多陽
 則非小人之道而不得謂之陰卦於以見陰卦之宜
 於多陽此說猶所未喻似是太深大抵其意只要符
 合上文𦂳耳未必本文有此意也
 
[011-55b]
 
 
 
 
 
 
 
 易經蒙引卷十一上
[011-56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蒙引卷十一下
             明 蔡清 撰
 繫辭下傳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
 憧憧者私小之意語録又有憧憧忙亂之說對貞字
 說憧憧則有所思矣往來者感應也夫一感一應之
[011-56b]
 相為往來者理之自然也何庸置思慮於其間哉夫
 既容心於其間則意偏於此必遺於彼而所感者狭
 不能無所不感矣故但其所感之朋應爾所思而已
 周公所以繫咸九四之辭如此孔子舉而釋之大概
 皆以言其不用憧憧也謂夫天下之事何以思為何
 以慮為此天下與君子之於天下也之天下同皆言
 天下之事也天下之事究竟無他只是一箇感應而
 已
[011-57a]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感應之理本同歸也但事物則千形萬狀而其
 塗各殊耳天下感應之理本一致也但所接之事物
 不一而所發之慮亦因之有百耳夫慮雖百而其致
 則一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是其此感彼應之理一皆
 出於自然而然而不必少容心於其間者吾之應事
 接物一惟順其自然之理而已矣天下何思何慮天
 下何思何慮同歸殊塗専以人事言不必兼日月之
[011-57b]
 類葢爻辭思字以人言下文則泛及以明之耳殊塗
 就行事說百慮就心之發念處說對殊塗而言則為
 同歸對百慮而言則為一致其實一也一致謂所至
 之域則同也○聖人之意只為天下事雖千端萬緒
 總是一箇自然之理在那裏人只要順而處之其於
 人之從不從何暇計焉彼所謂憧憧者正謂計人之
 從也必思而從則所感者私私則自狭狭則不能無
 不應矣此理之必然斷斷無疑者天下豈有從邪而
[011-58a]
 得便宜道理萬萬不失也○本義必思而從思我思
 也從彼從也本義云言理本無二而殊塗百慮莫非
 自然其殊塗百慮帶上理本無二讀莫非自然一句
 總管上以起下句何以思慮為哉○慮者思之深也
 總歸之思即爻辭之思字或曰思在心慮是謀度其
 事以涉於事言殊不知無箇事則我何所思思箇甚
 麽既思便有事了豈獨慮為涉於事耶故曰慮者思
 之深也○呉氏曰人心未與物接寂然不動何思之
[011-58b]
 有既與物接應之各有定理何思之有依此說人心
 自然何思何慮則思與朋從爾思之思不同矣未為
 當也且接上文天下二字不順○自此以下四節全
 是破爻辭憧憧二字朋從爾思意却無○同歸一致
 只是說感應之理一而已故朱子曰感應之理本不
 消思慮○天下之理有感必有應惟聽其自然而不
 置思慮於其間焉乃能無所不應若思而從則所從
 者亦狭矣○感應之理其從者固自當我從初不待
[011-59a]
 我勞思今乃至於待我勞思而後從則是入於私者
 矣入於私者固不免於思而後有從也
日往則月來一條/
 日往則月來一轉便是月往矣月往則日來一轉即
 又日往矣不必是一一皆往者感來也所來亦為往
 所往對前則亦為來矣○或說首節先釋朋從爾思
 乃承之而言以見朋從爾思實由於憧憧往來之所
 致愚按自天下何思何慮以下四節便是破憧憧之
[011-59b]
 思此說以為首節是說朋從爾思者疑錯認思字屬
 朋而不以屬九四也且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
 慮正指日往月來之類云云/也故先言此而後繼之
 以日往月來○自日往月來至徳之盛也正所謂天
 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者凡講說至徳之盛也
 處便須繳一句云然則天下何思何慮亦是正經主
 意○如日月此自然之感應也寒暑此自然之感應
 也尺蠖龍蛇此自然之感應也精義利用以至於不
[011-60a]
 思而自致亦此自然之感應也是豈非殊塗而同歸
 乎○日往則月來一條本義云言往來屈伸皆感應
 自然之常理本義此句全就人事言只是接本文日
 往月來之意而貼之○加憧憧焉則入於私矣入於
 私不能普徧而狭矣所謂意偏於此則遺於彼者所
 以必思而後有從也愚嘗以憧憧為即是思今味此
 句所以必思字在加憧憧之下則思字又似在憧憧
 之後何歟按程子傳以憧憧為用其私心正韻註不
[011-60b]
 絶貌亦是不能忘情之意卒歸於思也然則本義將
 何解而通曰感應只可付之自然之理不必有所加
 也今曰憧憧是勁加一件物事了就憧憧上看見得
 是入於私惟其入於私所以免不得憧憧而後有從
 也○日往則月自來不待思而來也月往則日自來
 不待思而後來也寒往則暑自來不待思而來也暑
 往則寒自來不待思而來也往者之屈自有來者之
 信不待思而信也○此節全提起往來之自然者以
[011-61a]
 見九四之不當憧憧也謂之加憧憧焉言往來自不
 妨只不合加一箇憧憧也○聖人心胸一何其大也
 哉如咸之九四爻辭只說在人感應之公私夫子一
 觸便上徹乎日月寒暑下燭乎尺蠖龍蛇㣲而至於
 窮神知化皆一照而無遺矣此葢得之於居則觀其
 象而玩其辭者也如此讀書所以能三絶韋編云
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利猶功也此功利之正者也即指明生歲成言○孔
[011-61b]
 子分明為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則分明是屈之感伸
 其曰屈伸相感者只一屈一伸便是相感矣而呉氏
 乃曰往者之屈感來者之伸來者之伸又感往者之
 屈其泥於相感之義歟不必從也如下文尺蠖之屈
 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豈非偏言屈之感伸
 而亦謂之屈伸相感歟○尺蠖之屈自有求伸之理
 不待思而伸也龍蛇之蟄自能以存其身不待思而
 存身也精義入神自能致用不待思以致用也利用
[011-62a]
 安身自能崇徳不待思以崇徳也○尺蠖屈而信下
 面就帶信而復屈之理但言未及耳上文則月來亦
 帶得月復為往而日又來之理但言未及耳○尺蠖
 之屈龍蛇之蟄兩句輕是引起下文故本義云因言
 屈伸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只
 言學不兼言物理方知是起下之辭只言屈伸往來
 之理謂因上條云云/也或者誤以為指尺蠖龍蛇二
 句○因言屈伸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看來尺蠖
[011-62b]
 龍蛇二句不可畧了通天地間物同是一感應之理
 則尺蠖龍蛇亦在其中故上條本義云言往來屈伸
 以本文先往來而後屈伸也此條本義先屈伸而後
 往來以本文只有屈伸而以往來貼之也亦猶中庸
 凡事豫條則曰如下文所推是也是指本條下文言
 前定云云/下條則曰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
 意其推言字所指亦不同也○韻學集成云蠖一名
 &KR0008蹴一名步屈如蚕食葉老亦吐絲作室繭化為蝶
[011-63a]
 本作尺蠖又見綱目唐文宗七年九月以鄭注為右
 神策判官集覽○尺蠖考正韻及韻府俱無惟玉篇
 註能屈伸蟲其形性皆不可辨○朱子曰尺蠖屈得
 一寸便能伸得一寸來許龍蛇於冬若不蟄則凍殺
 了
精義入神以致用云云/崇徳也
 精研其義至於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為出而致
 用之本屈之感乎伸也利其施用無適不安信之極
[011-63b]
 也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徳之資信之感乎屈也即此
 屈之感伸而又伸感屈屈又感伸便是所謂交飬互
 發之機自不能已者也○一說精義以致用精義以
 養之致用以發之也利用以崇徳利用以發之崇徳
 以養之也是為交相養互相發也○精義以養致用
 之根本致用以發精義之英華利用即致用之所就
 者崇徳即精義之所積者○以求伸也此求字明不
 屈則不能信是其屈者乃所以為信之地故曰求信
[011-64a]
 亦不待思也○精義是理致用是事利用是事崇徳
 是理精義致用易見利用如何以崇其徳葢外邊事
 事都能迎刃解將去則胸中所得益深所造亦逺矣
 精義以致知言義者事理之宜也利用以行言入神
 只謂到那不容言之妙處利用故身安若其用有不
 利則亦不能在在皆安而泰然處之矣精義致用内
 之養乎外外之發乎内也利用崇徳外之發乎内内
 之養乎外也精義固為屈精義而至於入神屈之至
[011-64b]
 也致用固為信致用而至於無適不安信之極也利
 用安身以崇徳也葢躬行心得自是相闗之理小註
 動作得其理則徳自崇利用崇徳信之感乎屈也亦
 有此理惟此句有伸感屈之說餘只從一邊說○一
 說内外交相養謂利用以崇徳互相發謂精義以致
 用故横渠云精義入神素豫吾内求利吾外利用安
 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内亦可見矣雖然本義交互二
 字終不容沒也大抵自内而外者似只用得發字然
[011-65a]
 發於外者實本於内根本所在亦自有相養之義也
 利於外以崇其内者似只用得養字然因其外之利
 而所得於内者由此日進而益増則亦自有相發之
 義也故不但曰交相養而又曰互相發所以見其相
 為表裏也况如彼說本義宜將互相發置之交相養
 之前乃於本文為順耳今既不然可見朱子是兼說
 ○精義以知其理言致用以施於事言崇徳仍亦主
 知言葢此徳字即是心之所得精於内者如乾文言
[011-65b]
 忠信進徳之徳亦主知言也葢崇徳所發依舊是致
 用對致用言之此非主知而何惟其崇徳又見諸致
 用利用又所以崇徳此乃所謂交相養互相發也此
 乃所謂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已也○但自其脩諸
 内而豫諸外者言之則當用精義自其利於外而歸
 諸内者言之則當明崇徳義各有當而不容苟也○
 精義所養者發之於致用發而利用者又以崇其所
 養之徳只管如此循環不已所謂交相養而互相發
[011-66a]
 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一條/
 承上文而言内焉精義而外有以致乎用外焉利用
 而内有以崇乎徳内外只管如此交相養互相發則
 欲罷不能而過此幾非在我者矣故曰未之或知也
 至於交養互發之機熟而又熟則徳之盛矣徳之盛
 即自能窮天地之神而知天地之化矣然不知者往
 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伸也是亦自然之理耳然則天
[011-66b]
 下何思何慮○未之或知者不容於有思不容於有
 為也○本義不知者往而屈也何謂也葢下學之事
 只有精義而致用利用而崇徳俛焉日有孜孜於此
 而已矣自是以上窮神知化境界都不容我致力得
 豈不是往而屈亦對下文來而伸方見往而屈意顯
 也○過此以往即指窮神知化之境○下學之事盡
 力於精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已味此本
 義亦知欲罷不能之言非顔子不能道也亦必其精
[011-67a]
 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已其徳乃盛○朱
 子曰徳盛便是能窮神知化便知聰明睿智皆由此
 出自誠而明相似又曰非於崇徳之外别有箇徳之
 盛也做來做去做到徹處是○聖人讀咸九四因論
 屈伸往來之理便直推到學上去此聖人之讀易也
 ○朱子曰神是一箇物事當其在陰時全體在陰當
 其在陽時全體在陽如晝也全體皆為晝無復有夜
 在忽然又全體是夜不見有晝寒則舉天地間皆寒
[011-67b]
 無復有箇暑在忽然又全體是暑無復有箇寒在○
 合一不測為神不合不謂之一不一不為兩在不兩
 在不為不測合者兩者之合也神化非二物也故曰
 一物兩體也又曰氣有陰陽云云/離陰陽無可言神
 也○徳之盛也不是就窮神知化而贊其為徳之盛
 乃是言由其徳之盛故能窮神知化也徳之盛在内
 所謂至誠無息者也窮神知化是用之妙於外所謂
 徵則悠逺而博厚髙明者也即是天下至誠而能經
[011-68a]
 綸立本知化育焉有所倚者也此徳字即上文崇徳
 之徳崇徳還是顔子欲罷不能境界盛徳則大而化
 矣化則自然窮神而知化○窮神知化只是說與造
 化脗合無間○不知者往而屈只是說要用力而莫
 知所以用力自致者來而伸只是說盡力於精義利
 用者所致○窮神知化神化皆主天地言○推行有
 漸為化由陽變而為陰由陰變而為陽漸漸化將去
 所謂化也主二氣之迭運者言○合一不測為神化
[011-68b]
 與兩在故不測同惟其兩在所以合一是合陰陽而
 為一所以為神主一理之妙於二氣者言即太極也
 ○化是二氣之迭運理是一理之主宰孟子曰君子
 所過者化亦以推行處言所存者神亦以主宰言○
 徳盛仁熟本文只是徳盛而本義兼仁熟言者徳之
 所以為徳者仁而已仁兼衆善仁熟者依於仁也○
 徳之盛謂義之精者益以精至於耳順心通之境用
 之利者益以利至於從心不踰矩之天夫如是吾之
[011-69a]
 神妙乎天地之神吾之化通乎天地之化神以存主
 處言化以運用處言交養互發積而徳盛朱子謂非
 崇徳之外别有盛徳做來做去做到熟處便是盛徳
 在内窮神知化似在外之事也此說未盡發越盖此
 徳字實兼内外意上文以崇徳也固是因外之利以
 崇其徳之所養者然内之所養既因外之利而崇則
 氣脉固自外而來此理非判然内外也惟精義以致
 用則純是以内而發外若利用以崇徳則又是以外
[011-69b]
 之利而益充其内由此積而至於盛又豈不由用愈
 利而徳愈崇徳愈崇而用愈利哉徳之盛兼内外明
 矣至於窮神則所存主也知化則所運用也獨無内
 外兼耶徳就是精義無遺欠也○過此以往未之或
 知也正指窮神知化言或以過此以往對窮神知化
 未之或知對徳盛自致者非也○過此以往連帶未
 之或知乃為往而屈○參義曰徳之盛而通神化猶
 誠無不明脩己以敬而聰明睿知由此出皆自然致
[011-70a]
 之者也是亦來而伸之意然下學之至自然上達則
 非有二致也其神化者亦豈出於精義利用之外哉
 其始有待於思為則曰精義利用其終無待於思為
 則曰窮神知化所造有淺深理則無精粗也○屈伸
 往來之理朱子言之最詳今聚而録之以便觀玩云
 ○曰屈伸消長闔闢往來其機不曽停息大處有大
 闔闢小處有小闔闢大處有大消息小處有小消息
 此理萬古不易如目有瞬時亦豈能常瞬定又須開
[011-70b]
 不能常開定又須瞬至纎至㣲無時不然○又曰屈
 伸相感而利生焉者有晝必有夜設使長長為晝而
 不夜則何以息夜而不晝安得有此光明春氣固是
 和好只有春夏而無秋冬則物何以成一向秋冬而
 無春夏又何以生屈伸往來之理所以必待迭相為
 用而後利所由生春秋冬夏只是一箇感應所應復
 為感所感復為應也春夏只一箇大感秋冬則必應
 之而秋冬尤為春夏之感以細言之則春為夏之感
[011-71a]
 夏則應春而為秋之感秋為冬之感冬則應秋而又
 為春之感所以不窮也尺蠖不屈則不可以伸龍蛇
 不蟄則不可以存身今山林冬暖而蛇出者往往多
 死此則屈伸往來感應必然之理夫子因往來兩字
 說得許多大又推以言學云云/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子曰非
所困而困焉云云/妻其可得見耶
 困之六三以陰柔不中正處夫二四二陽之間夫以
[011-71b]
 九四之剛强而壓其上石之象也三不中正乃不量
 其力而欲去之去之不得徒為所困焉耳是非所困
 而困焉名必辱也以九二之剛强在下而三據其上
 且凡所據者依以為安也九二剛强不可以據蒺藜
 之象也三不中正乃不自量其材而欲據之果能安
 乎是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也夫名既辱身且危則
 喪亡無日矣雖上六是其所應有妻之象然吾身且
 不能保其能有其妻乎故妻亦不可得而見也明上
[011-72a]
 六終不為三應也○本義云其義則繫辭備矣亦是
 偶然失了一𫝊字盖滿天下人皆謂之繫辭不覺亦
 隨之只稱繫辭耳然其胸中則已了了其義亦解定
 在前耳○一說不要用九四九二及上六來入解只
 解其詞義云耳若以諸爻例之為是而當從其前說
 正當用以解爻詞然於此欲究其實則當云然也○
 若從泛解辭義說則凡非所困而困者皆石也凡非
 所據而據者皆蒺藜也既辱且危則不能保其所有
[011-72b]
 矣疑亦妻之類也
公用射隼于髙墉之上云云/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
動者也
 隼者禽也至射之者人也三句相因而生言隼者是
 箇鷙害之禽然射之必以弓矢而弓矢者射禽之器
 弓矢不能自射而射之者人也爻辭公字則人也此
 三句且據爻辭射隼一事而申之明非有是人挾是
 器則無以射是隼其意自有在矣至下文遂以其意
[011-73a]
 言之却與本爻去害之義不甚拘也故朱子語録云
 以為孔子是發出爻辭言外之意夫君子懐經邦濟
 世之才是盖藏其利用之器於其身也若是而後待
 其時之可行而行則其器已素具矣何不利之有何
 也葢無此器而動則便有所括碍今也器既素具而
 動不括此其所以隨動隨效出而有獲也易曰公用
 射隼于髙墉之上獲之無不利語成器而動者也○
 或欲以器為除暴去邪之器愚謂不當如此拘聖人
[011-73b]
 以活心讀活書豈必拘定此是射隼之器然則君子
 幼而學之所懐只是要射人者耶如豫六二只是以
 不溺於豫為重而傳文所謂不諂不凟知㣲知彰之
 類其知幾抑又何多也如此看易所以能至三絶韋
 編○此節孔子是因玩爻辭見得隼固在所射射固
 是人但無弓矢何以獲之於是覺得一器字重遂發
 出云云/爻辭意不重也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云云/
[011-74a]
此之謂也
 不恥不仁以下四句不一類而語意相承亦須細味
 之言不仁亦非其所恥不義亦非其所畏其所勸惟
 利不利不勸也其所懲必威不威不懲也故小懲則
 大誡而為小人之福也小懲大誡貼屨校㓕趾小人
 之福貼无咎○小懲而大誡言所懲雖小而其所誡
 則大以其止惡於初也不然始之不誡至於惡積而
 不可掩則其罪大而㓕身矣
[011-74b]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云云/易曰何校㓕耳凶
 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殊不知小善而積之
 則足以成名矣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殊不知小惡
 而積之終必至於㓕身矣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
 不可解惟惡積而不可掩則罪大而不可解矣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危者安其位者也三句其危者亡者亂者即其亡其
 亡之意依朱子語録為是言心能若危所以得安心
[011-75a]
 能若亡所以得存心能若亂所以得治理是如此所
 謂危者使平也下面方就君子身上說○或問朱子
 曰危者以其位為可安而不知戒懼故危亡者以其
 存為可常保是以亡亂者有其治是自有其治如有
 其善之有是以亂朱子曰某舊也如此說看來保字
 說得較牽强只是常有危亡與亂之意則可以安其
 位保其存有其治愚謂朱子既有此說則當從其說
 矣但覺於下文為重複且保字亦似不為牽强安其
[011-75b]
 危而利其災者亦有保之之意
徳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
 徳力知三項看力與知俱属才才中條目只有知力
 二者謀事以智任事以力徳自是理之得於心者
知幾其神乎全章/
 上交貴恭遜然易至於諂諂不諂之間有幾存焉下
 交貴和易然易至於凟凟不凟之間有幾存焉惟知
 幾則恰好便住故朱子曰恭與諂相近和與凟相近
[011-76a]
 只争些子便至於流也又曰上交近於諂下交近於
 凟於此當知幾纔過些子便不是知幾周子所謂幾
 善惡在此也又曰最要看箇幾字只争些子凡事未
 至而空說道理易見事已至而顯然道理也易見惟
 事之方萌而動之㣲處此最難見○知幾其神此神
 字與至神如神之神不同葢知幾既以人言則神非
 鬼神明矣盖是贊其神聖也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
 謂神通書曰發㣲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皆以
[011-76b]
 人言也又曰不思則不能通㣲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註云睿也又曰知幾
 其神乎註曰聖也其曰誠神幾曰聖人者又與此神
 字不同也○知幾其神乎猶云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此與萬夫之望俱是贊詞○不必謂君子上交纔些
 子過便覺而禁之不使流於諂下交纔些子過便覺
 而禁之不使流於凟如此說知幾却是小了君子君
 子自然是能知幾而不流於諂凟所以謂之知幾其
[011-77a]
 神朱子語録謂所謂幾者只纔覺得近諂凟便勿令
 如此便是知幾此言亦非甚喫力○幾者動之㣲吉
 凶便從此而判動之㣲謂一念方發之初也一念之
 發而善則吉隨之矣一念之發而不善則凶亦隨之
 矣故曰吉凶之先者也此句該得廣上交之所以不
 諂下交之所以不凟皆以其能知乎此而謹之也○
 斷可識矣謂其見幾之不待終日也斷可知矣君子
 知幾則凡幾之所在無所不知非獨不諂不凟二事
[011-77b]
 而已葢幾之所在有當用㣲者有當用彰者有當用
 柔者有當用剛者君子時乎㣲則知㣲之時乎彰則
 知彰之時乎柔則知用其柔時乎剛則知用其剛凡
 幾之所在一無不知此其識見超越乎衆人之表乃
 萬夫之望也不可以萬夫之望為知幾之效只是知
 幾其神之意贊其不可及也○知㣲知彰知柔知剛
 㣲彰柔剛四字活看各有幾存今以孔子之言而驗
 之孔子之身如過宋而㣲服去魯而以㣲罪行不顯
[011-78a]
 君相之失知㣲也在廟朝便便言知彰也在鄉黨恂
 恂似不能言見惡人以辟咎知柔也却萊兵誅少卯
 墮三都請討陳恒知剛也其幾各有所在其用各有
 所當故兼舉而言之○論君子知幾則此四句為盡
 上面不諂不凟二句發明幾字意隠然見於言外似
 尤為明白也○天下事理非㣲則彰非柔則剛庶其
 盡之矣○或問知㣲知彰知柔知剛既分為四善惡
 之幾當如何看曰不必拘滯善惡二字也凡善惡是
[011-78b]
 非吉凶安危治亂得失各各有幾善惡二字只用於
 大學之誠意中庸之謹獨其他則不必俱用善惡也
 然或當㣲而不能㣲當彰而不能彰自有箇是非得
 失在亦善惡之分也○自知幾其神乎至不俟終日
 是言君子之知幾自易曰介于石至斷可識矣則重
 在介于石一句是言君子之所以知幾然後正言君
 子之事而贊之也其上言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
 明其非知幾不能也其曰幾者動之㣲吉之先見者
[011-79a]
 也所以言其幾之難知也其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
 終日則承言幾之難知而君子能知之之早也
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易曰不逺復无祗悔元吉
 不逺復之意只主在未嘗復行上而必兼言未嘗不
 知者改過必由於知過故也○曰顔氏之子與稱顔
 子不同者稱顔氏之子者父兄之詞也稱顔子則子
 弟之詞也有不善未嘗不知至明以察其幾也知之
 未嘗復行至健以致其决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
[011-79b]
 之未嘗復行則幾於純乎道矣故曰其殆庶幾乎誠
 者天之道也无妄之謂也復則不妄矣不逺復之謂
 也猶未達一間也囬也其庶乎當依此解
天地絪緼云云/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天地絪緼兩相與也故萬物化醇男女搆精亦兩相
 與也故萬物化生天地絪緼氣交也男女搆精形交
 也精與氣自别○醇謂厚而凝也謂得氣以成形積
 漸而凝實也凡不出於搆精者皆是如草木雖有種
[011-80a]
 亦是得氣而化不用形交也朱子曰化醇指氣化而
 言草木是也化生二字必是記録之誤男女搆精男
 女即是萬物之男女萬物化生萬物即是男女之萬
 物葢男女其父母也萬物男女所生之物也凡人類
 及羽毛鱗介之屬皆是太極圖萬物化生亦指男女
 所生者但以形化接氣化○萬物化醇醇謂厚而凝
 也所以下化字者葢天地之氣虚而萬物之質實然
 其質之厚而實者乃其氣之化而凝焉者一字之間
[011-80b]
 夫豈苟哉○化生則分明是那胎卵所出非氣化所
 凝者○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則是初
 與二兩相與四與五兩相與三與上亦兩相與三上
 之相與也以應初二四五之相與也以比或曰只是
 說三上相與夫既是三上自相與而他爻無之則九
 三原在下上六原在上二者各當其位其相與豈不
 尤好而必一往一來乃得以相與何哉且本義三則
 雜而亂之言又將於何處安頓斷然兼六爻說此程
[011-81a]
 子所云朱子所從者也見語録○言致一也二者合
 而為一也致一猶言專一與孟子專心致志之致字
 同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此皆立心之常也○君子脩此三者故動則民與言
 則民應求則民與而不失也全即不失之謂民亦人
 也○錢氏謂缺一便不謂全恐非正意○懼以語懼
 謂忙廹也與易其心相反大抵心氣和平乃能言然
[011-81b]
 必本於事理通達危以動懼以語無交而求此所謂
 立心勿恒也勿不也方接得凶字○安其身而後動
 以動本諸身故必先順道以安其身而後形於動焉
 易其心而後語以語出於心故必先和氣以易其心
 而後發於語焉定其交而後求以所求當視其所交
 之情也故必先以義定交而後可以有求焉○項氏
 曰危以動則民不與者黨與之與也無交而求則民
 不與者取與之與也
[011-82a]
  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門耶
 門者物之所從出者也乾坤指兩儀此陰陽二畫為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所由出是易之門也○
 大抵門字與道義之門門字同朱子闔闢之說似不
 切又曰只易便是乾坤也愚謂此處乾坤亦與易須
 有别○此處下文云云/方見乾坤為易之門則門字
 非闔闢之說亦可見且闔戸為坤闢戸為乾諸卦剛
[011-82b]
 柔之體如何乾以闢而成坤又以闔而成耶○陰陽
 合徳只是竒耦相交也正易之所由成也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乾坤二畫是有箇質了既有箇質便成箇物故曰乾
 是陽物坤是陰物言乾以象陽坤以象陰也○陽物
 陰物言其判然不相混也故二者交合然後成易○
 此由乾坤轉陰陽又轉剛柔盖稱乾坤父母名目也
 稱陰陽通謂之詞也稱剛柔指卦畫體質言也○陰
[011-83a]
 陽合徳而剛柔有體徳字輕看陰陽合徳只是剛柔
 相交也○陰陽合徳則由二而四由四而八由八而
 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矣○陰陽指兩儀之竒耦剛柔
 指六十四卦中之竒耦謂之合徳者葢陰陽分為兩
 儀必其合徳而後為八卦而六十四卦矣○天地之
 撰如雷動風散之類神明之徳如健順動止之類天
 地之撰即是萬物之情但雷風山澤為物雷動風散
 則其事也體謂形容出來通謂發越出來○此條言
[011-83b]
 伏羲畫卦之事下條則言文王周公繫卦爻辭之事
 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一卦有一卦之稱名一爻有一爻之稱名小註以為
 卦名者未定之說也文王周公之繫辭其於卦爻中
 所稱名義如乾曰元亨利貞坤則曰利牝馬之貞以
 至六十四卦皆然可謂雜矣乾之諸爻曰潛龍見龍
 之類坤之諸爻曰履霜堅冰直方大之類以至三百
[011-84a]
 八十四爻皆然亦可謂雜矣然卦爻之義雖雜出而
 不倫而實各有定體無少差繆是何也葢萬物雖多
 無不出於陰陽之變文王周公則又因其卦爻陰陽
 之變而取夫萬物陰陽之象夫何繆乎於稽其事類
 則此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所及盖衰世之意也若
 上古之世民風淳質安得有許多情狀易興於羑里
 故本義云盖指文王與紂之時也周公亦在其中矣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與下文其稱名也小廣狹不
[011-84b]
 同上文兼卦爻許多名義而言下文則與其㫖逺其
 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隠並列只是一端之稱
 名上文稱名言雜言其多而不一也下文稱名言小
 只是就中舉其小者猶夫易廣矣大矣是以大生廣
 生所該甚博至下文廣大配天地則對變通配四時
 等亦只是一大端而已上文廣大則該了變通陰陽
 易簡矣猶此上文稱名雜而不越則凡大小皆在其
 中○於稽其類文章亦有闗於世類如曰治世之音
[011-85a]
 和以平亂世之音憂以思亡國之音哀以怨此所謂
 類也○盖指文王與紂之時周公即在其中何謂也
 曰韓子曰湯以是𫝊之文武周公而孟子只曰由湯
 至於文王葢舉父以該子也且安知周公非因文王
 已繫卦辭猶未暇及爻辭故遂為之足成耶○按乾
 初九小註孔氏曰爻辭多文王後事升卦六五王用
 享於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後事也故
 馬融陸績等皆以為爻辭出於周公是也○先儒所
[011-85b]
 以疑爻辭出於周公者大抵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者不敢繫易雖有謬為之亦不足以開物成務此文
 王之後繫辭者後世所以必其為周公也周公之外
 誰復得有此心胸耶○愚又嘗竊謂今人皆據馬融
 陸績等謂爻辭出周公不知馬融陸績等當時亦何
 所據耶按大傳曰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耶又曰易
 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徳耶當文王與紂之
 事耶槩是疑辭而朱子於卦辭本義乃遂斷歸之文
[011-86a]
 王何耶大抵只是據司馬遷史記世家云云/耳夫史
 記出於繆傳訛說者種種而是獨可盡憑耶然考其
 文亦云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盖之
 一字遷亦未敢質言之也况益八卦為六十四卦之
 說既不足憑獨其指文王為可憑耶孔子繫辭傳之
 言且為疑辭而朱子乃從而决之是必他有說愚亦
 未能釋然也○又文王既繫卦辭其理不應獨缺了
 爻辭至周公方足成之也方周公未足爻辭之前天
[011-86b]
 下之人若占得爻者將令何所取决耶文王獨不為
 慮及此耶是皆可疑也易經傳中可疑處尚多意必
 有同其疑者乃敢開口與論今且私識之○愚於乾
 卦初九爻下已識此矣今復識以備遺忘○又據下
 章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
 故履徳之基也至巽徳之制也且皆指卦名言也則
 六十四卦之名其果出於文王乎又鼎設制於伏羲
 之後今乃謂伏羲取其卦之下隂為足二三四陽為
[011-87a]
 腹五陰為耳上陽為鉉而因以名卦何也縱曰伏羲
 火食有鼎然當時本身尚無衣裳制鼎乃有許多度
 數耶
夫易彰往而察來一條/
 夫易既有卦爻辭於是易書之中無所不備陰陽消
 息之往者卦爻之變象有以彰之吉凶悔吝之來者
 卦爻之占辭有以察之人事之顯人不知其根於理
 數也易則明其必根於理數而㣲之司馬相如贊所
[011-87b]
 謂易本隠以之顯是已義理之幽人固有日用而不
 知者易則就事為之間發以示人而易之有君臣上
 下之位有窮通賢否之分是各當其名也云云/如潛
 見之類窮通也如履霜直方大之類屯之二三蒙之
 初二之類賢否也易未嘗不辨其名實當名者名必
 稱其實也○乾曰馬而坤則曰牛離曰火而坎則曰
 水以至剥之上六為碩果夬之六五為莧陸其取類
 於陰陽無不各有所當是辨物也乾卦之辭則曰元
[011-88a]
 亨利貞初九之辭則曰潛龍勿用皆正其言以示人
 也或曰吉或曰凶或曰利或曰不利皆斷其辭以告
 人也夫如是則無一之不備矣○進齋以元亨利貞
 直方大之辭為正言以利涉不利涉之類為斷辭亦
 有未精細者不知此則何所分辨要之正言辭也斷
 辭占也且直方大為正言履霜堅冰至潛龍勿用獨
 不為正言乎若斷辭多是以占决言如彖者材也爻
 也者效天下之動也而又曰吉凶生悔吝著如曰彖
[011-88b]
 言乎象爻言乎變而又必曰吉凶言失得悔吝言小
 疵云云/本義曰此章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後皆放
 此
㣲顯而闡幽
 人事粗迹也易書有以㣲之盖於至著之中寓至㣲
 之理也天道至幽也易書有以闡之盖以至㣲之理
 寓於至著之象也㣲顯與神徳行相似闡幽與顯道
 相似但彼在占筮上說言其功用之切於人此在卦
[011-89a]
 爻上說言其功用之具於易此亦所謂體用一原顯
 㣲無間者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舊說易固無所不備而於無所不備之中且又極其
 周宻要以開物成務而已易中所稱卦爻名義如牝
 馬牝牛棟橈遺音之類卦之稱名者小也如乗馬需
 泥負乗喪茀之類爻之稱名者小也中間有事名之
 小者亦有物名之小者然稱名固小矣但其取類皆
[011-89b]
 自陰陽之變而來是其取類則大也
其㫖逺其辭文
 凡意思深逺者其詞或晦滯而不文易於天地陰陽
 之變道徳性命之奥皆散寓於卦爻之中其㫖逺矣
 此以象言徐氏說也然其所繫之辭經緯錯綜旁通
 曲暢又各有自然之華藻而無或晦滯枯槁之病是
 其㫖逺而辭文也亦舊說○其㫖逺者陰陽之變也
 幽也其辭文者卦爻之辭也顯也卦爻陰陽之㫖何
[011-90a]
 所不具亦不容有所潤色所謂㫖者只是顯出這道
 理以示人耳非所謂本㫖渾朴而辭却能為之華采
 也宜以顯幽意别之
其言曲而中
 曲而中者正以其本於陰陽之變而為言也舊說卦
 爻中所言者間有委曲而不徑直處然却皆中於理
 未嘗有所附㑹焉如暌之九二遇主於巷其言曲矣
 然本其正應非有邪也理却是中習坎之六四納約
[011-90b]
 自牖其言曲矣然在險之時剛柔相濟勢則然也理
 固亦中焉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類乗馬班如匪冦
 婚媾之類何其委曲而中也
其事肆而隠
 亦以其本於陰陽之變而肆其事也舊說易中所敷
 言者直而無隠事則肆矣然上則根乎陰陽之變下
 則酌乎人事之宜於顯之中而有隠者寓焉如坤之
 辭曰元亨利牝馬之貞矣又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後
[011-91a]
 得主利又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又曰安貞吉何肆
 如之屯之六二曰屯如邅如乗馬班如而又曰匪冦
 婚媾又曰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又何肆如之然坤
 之辭云云/陽全陰半之至理實於此乎寓也屯六二
 之辭云云/者柔順中正之至理實於此乎寓也此以
 上特舉其一二要之卦爻中多多說得方是○其言
 曲而中雜而不厭也其事肆而隠展而不浮也以上
 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俱要說得方是不可指
[011-91b]
 何卦為稱名小取類大何爻為㫖逺而辭文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之所以開示於人者如此其周至何也葢因民心
 之狐疑而决之使民之行有以濟而明其事理得失
 之報以示人耳得失之報謂吉凶也得則吉失則凶
 報猶應也
  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011-92a]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以時言也作易者其有憂患
 乎以其人言也○葢當中古之時世態日新之日而
 作易者又身厯乎憂患之事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
 而其所以反身脩徳者自無所不用其至耳故今易
 卦之中多是處憂患之事○臨川吳氏曰盖於其名
 卦而知其有憂患也下文舉九卦之名以見其憂患
 之至愚按臨川是以卦名為出於文王故云今據朱
 子以卦名為出於伏羲則易之興於中古為指文王
[011-92b]
 與紂之事不可謂其於名卦而知其有憂患决矣所
 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作易指繫辭也○易本興於
 伏羲今曰興於中古盖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此則復
 興者也
是故履徳之基也一條/
 履徳之基基與本不同基就積行上言本就心言是
 乃善端之根也履所以為徳之基者葢人之脩徳必
 以力行實踐為先而所行之際必藉上下尊卑親疎
[011-93a]
 降殺之禮文以為憑藉依據之地故張子教人以禮
 而入即此意也本義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乎此
 愚按既濟大象本義曰水火異物各居其所故君子
 觀象而審辨之與此本義相類彼本義或因以况其
 辨物為辨水火二物然則此所謂必謹乎此亦為謹
 上天下澤邪葢彼一之字是承上異物字而言此一
 此字是承上分定不易字而言謙徳之柄柄人所執
 者也謙乃為禮者之所當執持而不可失者也繼以
[011-93b]
 復徳之本者凡人之脩徳必先有以制其外然後有
 以養其中故必先以禮與謙二者脩飭把持於其外
 然後善端可得而復於内不然外之不恪内亦隨亡
 矣復者一陽復於衆陰之下在人則善心復於内擴
 充之則衆善無不備矣故曰徳之本也復者心不外
 而善端存不必謂是惡極而善至此承上立禮秉謙
 而來非惡極始復者矣只是心不外馳而存養得善
 端在耳善端善心所發者也如云善念孟子四端是
[011-94a]
 也恒所以次復者善端之存於我者猶不能保其長
 存而不失也徳雖可乆然人欲之私或未能盡去本
 然之善或未能盡充損之懲忿窒慾所以盡去其人
 欲之私也益之遷善改過所以益充其本然之善也
 此恒之後所以繼之以損益人欲盡而天理純矣非
 困無以驗其然也故困為徳之辨所謂周於徳者邪
 世不能亂辨者自辨也故本義云困以自驗其力論
 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是從傍人說徳可以
[011-94b]
 處困則確然有定而外物不能移矣井所以次困也
 外物不能移則既有立矣能立然後可進於權巽之
 所以次井也○九卦之序當云先以禮為基而應物
 之際必持謙能如是則善心復於内而又當守之不
 變然猶未敢必已私之盡去也故懲忿窒慾以脩身
 未敢必已徳之全備也故遷善改過以長善由是驗
 之於困窮之時困而亨可以驗吾學力之未至若困
 窮動他不得則無喪無得常永貞固所謂可以立矣
[011-95a]
 然後能巽順於理而用權以制事變也徳至巽以行
 權乃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故稱而隠者毫釐絲
 忽無不由中酌量也自有不容言之妙則所謂精義
 入神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一條/
 履和而至先王因人情而制禮禮本非强世之事似
 若非其至者然一皆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加之
 錙銖則太過减之毫髮則不及所謂似易而實難者
[011-95b]
 故曰和而至也猶中庸章句所謂天命所當然精㣲
 之極致者○謙尊而光本義自卑二字在謙字内是
 以謙對尊且光說夫謙宜若不尊且光也然既有是
 徳亦終不容自冺人益加敬恭矣故尊且光○尊為
 人所尊則已亦自然尊矣此尊字與光字一類皆指
 我而言此尊而光與彖傳不同彖傳是對下句卑而
 不可踰說此處本義分明用一且字帶下謙尊而光
 謙本自卑而人自尊之謙本自晦而徳自光顯此尊
[011-96a]
 而光所以與彖傳不同○復小而辨於物善端之發
 雖㣲然終非衆邪所能蔽本義云復陽㣲而不亂於
 羣陰是就陰陽上說善亦如上節上天下澤定分不
 易例○恒雜而不厭雖處轇轕之地而常徳如一日
 也○損先難而後易懲忿窒慾所謂克己最難者但
 猛省一着則漸漸熟而安之矣○益長裕而不設葢
 着力處都在損之先難時了至於益則是據我所自
 有者而益加充長不用他求而外索矣所謂不設也
[011-96b]
 ○困窮而通窮者其身通者其道也○井居其所而
 遷俱要說徳至其徳安然不動而其澤自有以及乎
 物或曰憂患中自救不暇又安得有及物之事邪曰
 憂患中亦有能為人利害處狄梁公為地官侍郎為
 來俊臣誣搆下獄獄吏抑公誣引楊執柔公曰天乎
 吾何能為以首觸柱血流被面彼懼而謝焉范文正
 公曰嗟乎陷阱之中不義不為况在廟堂乎見范文
 正公狄梁公碑况此所謂憂患亦不必皆是遭横逆
[011-97a]
 墮陷阱乃為憂患只是與世齟齬所謂撡心危慮患
 深者皆是矣豈可謂全不容有及物之功耶○巽稱
 而隠巽稱物之宜然義由中出其所以裁制酌量之
 妙有非人之所能窺者矣不亦隠乎潛隠不露只是
 善入則如是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一條/
 履以和行凡事依禮而行便無所乖戾以行已言也
 ○謙以制禮亦自己之持身言是見於應物之間者
[011-97b]
 制節謹度不敢縱逸盖禮有貴賤上下之分謙則卑
 以自牧而禮由我行矣葢雖居上接下亦要謙厚故
 曰正位居體况在下乎况憂患乎○復以自知善端
 之存獨知之地也○恒以一徳乆於其道也所謂履
 也謙也復也皆有其常也○損以逺害懲忿則無亡
 身及親之災窒慾則無求利得害之虞○益以興利
 遷善改過則日進於髙明而希賢希聖矣何利如之
 ○困以寡怨困窮而亨則素患難而行乎患難無入
[011-98a]
 而不自得矣何怨之有不曰無怨而曰寡怨是聖人
 寛緩辭氣語録盡說作無怨尤也○井以辨義自家
 守得定則事至物來自然是是非非而有以審其當
 矣○井徳之地而曰以辨義若渉於巽以行權者也
 曰不重在辨義重在所以辨義也義是常經權是變
 道○巽以行權至此則義精仁熟凡事能優游以入
 之不必拘拘於循途守轍而自有以適其輕重之宜
 矣○此章三陳九卦首段舉大綱說九卦之徳第二
[011-98b]
 段方指說其所以為徳處抑揚其辭者以見其徳之
 周也第三段則言其徳之為用處皆說向處憂患上
 去也看以字可見○朱子曰三陳九卦初無他意觀
 上面其有憂患一句便見得是聖人說處憂患之道
 聖人於這裏偶然看得這幾卦有這箇道理所以就
 這箇說去天下道理只在聖人口頭開口便是道理
 偶說此九卦意思自足若更添一卦也不妨更不說
 一卦也不妨只就此九卦中亦自儘有道理且易中
[011-99a]
 儘有處憂患底卦非謂九卦之外皆非所以處憂患
 也後世拘於象數之學者以為九陽數聖人之舉九
 卦葢合此數也尤泥而不通觀聖人之經正不當如
 此若以困為處憂患底卦則屯蹇非處憂患而何又
 曰今之談經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
 髙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逺本明也
 而必使至於晦○此九卦非獨可處憂患亦正可以
 處富貴也而孔子乃指作易者而言其盡為處憂患
[011-99b]
 之道何哉大抵當時孔子落落不遇畏於匡伐木於
 宋削迹於衛厄於陳蔡飽經憂患而三絶韋編之際
 其自得於此九卦多矣故以己之心上體文王之心
 而有是論耳程史丹陵巽巖序曰易六十四卦仲尼
 掇其九而三陳之起乎履止乎巽此講學之序也論
 語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
 與立未可與權夫人各有所履善惡分焉惟能謙方
 可與共學惟能復方可與適道知所適而無以自立
[011-100a]
 則莫能乆故取諸恒使乆於其道或損之或益之至
 於困而不改若井未始隨邑而遷則所以自立者成
 矣雖然吉凶禍福横發逆起有不可知將合於道其
 惟權乎然非巽則權不可行學而至於巽乃可與權
 此聖賢事業也
  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逺一條/
 易之為書也不可逺以其為道也屢遷何也易只是
[011-100b]
 六十四卦而已六十四卦只是三百八十四爻而已
 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九六兩畫而已是九六也變動
 不居周流六虚在此卦為剛上而柔下在彼卦又為
 柔上而剛下在此卦則此爻為剛在彼卦此爻又為
 柔在此卦此爻為柔在彼卦此爻又為剛不可為典
 要而惟變之所適夫在此卦為此卦之變在彼卦又
 為彼卦之變在此爻又為此爻之變在彼爻又為彼
 爻之變彼卦之變為彼卦之道此卦之變又為此卦
[011-101a]
 之道彼爻之變為彼爻之道此爻之變又為此爻之
 道道之屢遷如此則體事而無不在體物而不可遺
 矣易之為書其可逺乎哉○易所以重乎變者何也
 葢如一初九也乾之初九與屯之初九需之初九豈
 不同一初九耶然變不同矣變不同則各一其道矣
 惟各一其道故其道足以冒天下之道而周斯民之
 用餘倣此此可見易之變之所係其重且大如此變
 之外再無易矣故曰為道也屢遷為書也不可逺○
[011-101b]
 易之為書也不可逺為道也屢遷惟其為道屢遷故
 其為書不可逺也其為道屢遷如何葢卦爻之變遷
 不定一陰一陽流行於卦之六位或自下而上或自
 上而下或剛易乎柔或柔易乎剛皆不可為典要惟
 其變之所趨而已道之屢遷如此但見上下無常則
 吉凶隨以分剛柔相易則吉凶隨以異是宜隨其卦
 爻而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不暇而其書庸可逺乎
 故朱子小註曰有陽居陽爻而吉底亦有凶底有陰
[011-102a]
 居陰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應而吉底有有應而
 凶底是不可為典要之書也是有那許多變所以如
 此○但說易字更加書字便是兼卦爻辭亦有不盡
 然者但此處可就兼說不必到又明於憂患與故處
 方說是有辭葢總統之於易之為書也一句内矣○
 不可為典要典要猶言定則也自此以上數句皆以
 卦爻之變言而辭即隨之矣愚故曰兼卦爻與辭也
 葢卦爻之變如此辭亦隨之而如此卦爻之變如彼
[011-102b]
 辭亦隨之而如彼卦爻之變而吉辭亦隨之而吉卦
 爻之變而凶辭亦隨之而凶辭豈能自為辭哉此條
 上言易之為書下數句只言卦爻之變者以此也○
 惟變所適凡其變之所在皆道之所在也君子於此
 要當隨時變易以從道故曰其為書也不可逺而朱
 子亦云惟變所適便見人人皆用得下二節亦是此
 意○此變字與剛柔相推之變字正同剛柔相推正
 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也○
[011-103a]
 惟變所適此正是人之於易隨取而各足易之於人
 周徧而不窮者也所以見其書之不可逺若非屢遷
 則有定在而各適其用矣安能如是其廣大悉備而
 無所不應哉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
 本義云此句未詳疑有脫誤今且承上文畧解過盖
 卦爻所說者皆利用出入之事其出入也皆必以其
 法法者事理當然之則也使人入而在内出而在外
[011-103b]
 皆知有法而不敢妄為是使知有懼也知懼者必以
 度也即上文道也此句塲屋中可以命題葢朱子既
 闕其疑若主司挟已見强為之說以命題試士則亦
 主司之妄耳傳曰疑以傳疑古之道也○下文無有
 師保如臨父母亦必以道也此皆變之所為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上文其出入以度兼有憂患無憂患者言也○易中
 凡於凶咎危厲等處便都喫𦂳以示人是明於憂患
[011-104a]
 也而必言其所以致憂患之故如此則雖無有師保
 在前以訓戒之然易既明於憂患與故自然能使之
 常懐兢惕若臨之以父母之尊嚴矣奚待師保也如
 屯之六三曰陷入於林中明於憂患也曰即鹿无虞
 則其故也蒙之六三曰勿用取女明於憂患也曰見
 金夫不有躬則其故也需九三之致冦至則以過剛
 不中之故訟上九之終朝三禠則以終訟必勝之故
 既有憂患便有其所以憂患之故此皆以辭言者辭
[011-104b]
 所以發明其象也○獨言憂患者聖人之作易只要
 免人於憂患凡人之占易亦要避箇憂患而已避凶
 所以趨吉也亦不為不盡矣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一條/
 夫易不可為典要似若莫測其常理所在矣然聖人
 既繫之辭學者於此但一循其辭以度其理則見一
 卦爻之間莫不各有定理矣然理雖有定苟非其人
 能率其辭以度其理而見之行事則是理之在易者
[011-105a]
 亦不能以自行也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既
 有典常者其理有常也然非其人則是理之有常者
 亦不能自達於事為之間也所謂非道𢎞人苟非其
 人謂必有黙而成不言而信之人也○易之為書也
 不可逺一章說第一條只是為道也屢遷之意主畫
 言也第二第三條主辭而言故曰其出入以度又曰
 明於憂患與故若非主辭則塊然之畫何有於出入
 之度何有於憂患又何有於憂患之故此二條者皆
[011-105b]
 隠然指其有典常者也故末條則承之曰云云/此說
 似是而非盖縁將變動不居數語只認作有畫無文
 之時不知易之為書也一句連卦爻畫與辭俱有了
 其變動不居周流六虚時凡辭俱已粘帶在卦爻上
 了正如今日揲得某卦某爻何卦何爻而無見成之
 辭在其畫卦惟變所適其辭亦無往而不隨之矣若
 只是塊然綳定之畫而已則又何足謂之其道屢遷
 而不可逺哉但細味之自見矣○下二條則辭意較
[011-106a]
 顯然辭左右是發那畫中所具之象其究一而已矣
 ○此章衆說甚紛紛但以此意融發之自然歸一惟
 出入以度一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耳○其曰不可
 為典要者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言也其曰既
 有典常者析各卦各爻而言也不必謂向也無典常
 而今方有典常耳
  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011-106b]
 言始終則中四爻在其中矣不可謂下三畫為始上
 三畫為終卦必舉其始終而後成體則見其有初有
 二有三有四有五有上而一卦之體於是乎成矣體
 謂全體六爻則得其體之一節也此皆以後之觀易
 者言若論伏羲畫卦則一每生二一時都了又何常
 一一原始要終而後得卦也哉○一說只是析各卦
 逐一觀之便見是原始要終以為質不必以後之觀
 易言原字要字不用十分重看只是有始無終俱不
[011-107a]
 成卦必兼備始終方成箇卦耳只以下句惟其時物
 也對照看益見原字要字之不用力也○始終即初
 上也此言始終至下文方言初上者葢未成質之時
 只得謂之始終及既成卦之後則就卦言謂之初上
 矣○始終二字或分属内外體者决非也觀乾彖傳
 大明終始本義云始即元也終謂貞也則舉元貞而
 該亨利在其中矣又何嘗以始終二字分屬四徳乎
 更以下文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
[011-107b]
 成之終較之尤明矣
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
 時不是變通趨時之時物則乾陽物坤陰物也之物
 此物字泛剛柔便是物也所以與趨時之義不同者
 盖時物就指此卦中逐爻言趨時是自此卦變入彼
 卦也○惟其時物也言即其中間之時物耳○其初
 難知其上易知以後人觀易言也初辭擬之卒成之
 終亦以後人逆推聖人之繫辭而然也○初爻之義
[011-108a]
 難知者以初爻之義為本方有初爻而一卦之形體
 未成是其質未明所以難知也上爻所以易知者上
 爻為卦之末卦至上爻則一卦之象已備是其質已
 著何難知之有○卒成之終謂既擬初辭又二三四
 五而至於上則所擬議類不啻過半矣故但成之終
 而已○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惟初爻之難知也故聖
 人繫初爻之辭亦必擬議其為何象當用何占而後
 繫之以辭也惟上爻之易知也故聖人繫上爻之辭
[011-108b]
 不過因下爻之辭要其所終之何如而成之耳○卒
 字對初字指上爻也○互體之說到宋儒方說破他
 不取今世所傳邵子觀梅卦法俱用互體推每每多
 中恐互體亦未可盡破但未知此條本文實說互體
 否耳
若夫雜物撰徳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雜物雜布其事物也撰徳詳明其事物所以然之理
 也有是物則有是徳也雜物猶前所謂類萬物之情
[011-109a]
 撰徳猶前所謂通神明之徳二義立而卦爻之藴盡
 之矣但彼以卦言此以爻言○雜物如潛龍見龍之
 謂撰徳則初九剛陽在下九二剛健中正之類○謂
 非中爻不備者見初上二爻亦能雜物撰徳但未為
 備耳○辨是與非是非只據爻中所見有者言如初
 潛二見各以其時是也上九之亢則非矣坤初六小
 人將為君子之害非也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
 是矣葢六爻之間非是則非非非則是非凶則吉非
[011-109b]
 吉則凶此是非只據理之是非而言亦承上句所雜
 之物有是有非所撰之徳亦有是有非也大傳曰方
 以類聚物以羣分則物有是非明矣孔子曰天下之
 道二仁與不仁而已則徳有是非又明矣爻中所具
 只是物與徳二者而已故是非只入上二義說易之
 所有只是理與象二者至㣲者理也即所撰之徳也
 至著者象也即所雜之物也○一說辨是與非謂如
 乾初九當潛而潛是也若當潛而不潛則非矣九三
[011-110a]
 當乾乾而乾乾是也若當乾乾而不乾乾則非矣愚
 按此說則是人之是非非爻之是非矣只當用前說
 ○自其初難知至非中爻不備以六爻之辭言也其
 原始要終至惟其時物特以卦爻言未有辭在以互
 體論雜物撰徳者曰如震下坎上其體為屯雜而撰
 之自二至四互坤也其物為地有順之徳焉自三至
 五互艮也其物為山有止之徳焉互陽位也而以陽
 居之則當位而吉固可辨其是互陰位也而以陽居
[011-110b]
 之則不當位而凶亦可辨其非按此說雖若可通但
 夫子此章於正體中爻俱未有一言及之乃獨區區
 於互體何耶且互體之易果何據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
 此一段尤見聖人易學之髙妙有非常士所能窺測
 者葢上文以六爻之辭言之曰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又曰雜物撰徳辨是與非則非中爻不備是則吉凶
 存亡之理一藉聖人所繫之辭以發明㣲聖人之辭
[011-111a]
 則人將貿貿焉者矣然天地間原自有一部見成易
 書在具眼者開眼便當自見之故夫子於此獨有所
 感乃發諸嘆聲而云天地間自有箇吉凶存亡之理
 苟能一其心思只求其所以存亡吉凶者則已居然
 可知不待求之於易矣如必求之於易在智者惟取
 彖辭觀之則一卦六爻之體已具而其思已過半矣
 亦不必徧求之六爻中也
存亡吉凶
[011-111b]
 天下貞勝只是吉凶二者而已此兼存亡如何曰存
 亡就天道陰陽之消息言吉凶就人事之得失言○
 一說存亡吉凶俱以人事言存亡其大者也此說不
 如前說盖變化云為實兼舉天人况吉凶本自存亡
 消息而來所謂行以數神者也故從前說意為周備
 ○一說存亡正謂卦之消息也爻辭吉凶皆就爻位
 消息上取故曰存亡吉凶云○或曰存亡吉凶可知
 謂一卦有初有上又有中四爻則雜物撰徳辨是與
[011-112a]
 非舉無一不備矣故人惟據此以要其吉凶存亡之
 理則居然可知葢以其備故也如云觀象玩辭觀變
 玩占則正是要存亡吉凶之實事也然在智者則又
 不必於各爻而要其存亡吉凶也只觀其彖辭亦幾
 矣此說與上說不同然上說較此為甚長○則思過
 半矣不曰足矣而只曰過半雖是聖人辭氣之從容
 然道理亦只到此故後世雖有聖人者出亦不能獨
 觀彖辭而全不觀爻辭也
[011-112b]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二條/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此所謂同功而異位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
 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則其異位又可見矣此以本義
 味之是如此說故一曰異位謂逺近不同又曰三五
 同陽位而貴賤不同○二多譽四多懼則所謂其善
 不同○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則多懼者近剛也然柔
 非倚剛則亦不立固不利於逺也而二乃大要无咎
[011-113a]
 而多譽者葢不但以其逺也以其用之柔中也若徒
 柔而不中雖逺亦不能致譽用者徳之用也柔中之
 徳行之於身而措之事為即謂之用也○四多懼者
 以其近君而有陵廹之嫌也然而柔之為道非得陽
 以為之依附則無以自立亦不利於逺也而二乃大
 要得无咎而有譽者獨何也以位柔而中故也此柔
 字不可主六字言通此一條書皆不可說出六字只
 據二四之位言若九二九四亦如此論三五亦然故
[011-113b]
 其末乃云其柔危其剛勝耶言以柔居之則危惟剛
 則能勝之可見上文全據位而言也○貴賤之等以
 位言柔危剛勝兼爻言不可不辨○其柔危其剛勝
 兼三五言三五陽剛之位是箇大事任也此非陽剛
 之才何以能勝如吏兵二部尚書或巡撫都御史之
 位任甚重也若以平常之才居之旦夕就見庸駑故
 曰其柔危也○上條其用柔中柔以位言此言柔危
 剛勝剛柔以爻言二與四同功二條本義是論中爻
[011-114a]
 或者便以為正是申非中爻不備之意愚謂彼是承
 上條初上二爻而言其非中爻不備此以下雖云論
 中爻然却是以二對四以三對五而評之葢因其所
 同而别其所異故一則曰同功異位二則曰同功異
 位其與雜物撰徳辨是與非之意又少異矣讀書析
 理亦當不使有毫釐之差如云此所謂天地之道貞
 觀者也所謂逺取近取之類皆不可就以此實彼○
 彼以為申上段者言或逺或近或貴或賤此所謂爻
[011-114b]
 有等故曰物也者是謂雜物或柔中或不中或多譽
 或多懼或多凶或多功又或柔危而剛勝此所謂撰
 徳也而辨是與非舉具其中矣據此說於雜物撰徳
 之義亦幾於詳明可備一說也但上文則備矣所該
 自廣此兩節意只是以二對四三對五論中爻徳物
 之義猶未備
  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一條/
[011-115a]
 廣大統言之也悉備析言之也何以見其廣大悉備
 且據八卦言之卦有三畫上一畫象天則天道也中
 一畫象人則人道也下一畫象地則地道也天道地
 道人道皆具於易如此不既廣大而悉備乎然猶未
 也聖人又因八卦而重為六十四卦則兼此天地人
 之三才而加一倍焉是兩之也兩之故有六畫焉其
 六畫者非有他也亦不過只是三才之道耳盖上二
 爻為天則陰陽成象矣中二爻為人則仁義成徳矣
[011-115b]
 下二爻為地則剛柔成質矣夫易之為書也不惟有
 天道而又兼有天道之陰陽不惟有人道而又兼有
 人道之仁義不惟有地道而又兼有地道之剛柔夫
 道之在宇宙間者要不出此矣易之廣大悉備何如
 哉○此一章亦只是後天之易若伏羲作易先立一
 意以象三才則畫八卦不成縱畫亦不得如此之妙
 矣盖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者是以其心胸囊括盡天
 地人事物理而無遺却以其精意之該括無所不盡
[011-116a]
 者畫之於易以象之若夫既畫之後左看右看縱看
 直看各有其象○兼三才而兩之兼字與兩字不同
 兼者言不但兩其天而又兩其人兩其地是兼此三
 才而兩之也此即因而重之之義故混而觀之則上
 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所謂六者非他
 也三才之道也○一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此道字已該天之陰陽人之仁義地之剛柔○此
 道字即一陰一陽之謂道故上道字該陰陽剛柔仁
[011-116b]
 義一畫當太極三才各一太極三畫亦只當一畫看
 一之分也合陰陽而為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一條/
 夫六畫皆三才道所在也然是道有變動故謂之爻
 云者七八九六俱謂之爻交變之義也爻有逺近貴
 賤之等差故云物物云者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物
 也剛柔之位相間故曰文凡文必相間而後成若純
 一其色則不為文矣然其文却不必皆當初三五剛
[011-117a]
 位也以剛居之未必皆當也二四上柔位也以柔居
 之亦未必皆當也其變參差不齊而其義有得有失
 於是乎吉凶生矣○朱子曰道有變動不是指那陰
 陽老少之變是說卦中變動如乾卦六畫初潛二見
 三惕四躍這箇便是有變動所以謂之爻○葢陰陽
 老少則就蓍而言此正就卦言為是○本義道有變
 動謂卦之一體見其不兼六畫言各據一畫言也如
 初自為初一節之變動二自為二一節之變動三自
[011-117b]
 為三一節之變動易道至變故云然也○本義云不
 當謂爻不當位爻九六也位初二三四五上之虚位
 也須要辨此二字○文不當有以剛居剛而得者如/屯
 初/九有以剛居剛而失者大壯/初九有以柔居柔而得者坤/六
 二/有以柔居柔而失者同人/六二不可謂當便吉不當便
 凶朱子亦有明註在前○一說有以剛居柔為不當
 者亦有以剛居剛為不當者柔亦然盖隨時之義不
 同而吉凶隨以異矣其曰物者即所以名其爻之等
[011-118a]
 也曰文者即所以名其位之剛柔相間也非爻之外
 他有所謂物與文也要看三箇故字而以本文相因
 讀之其義自見語録所謂父子君臣之類皆是泛論
 不必用也○大抵爻物文字皆是從來有此名目故
 於此解之云云/
  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一條/
 其辭危與危者使平兩危字不同其道甚大此道字
[011-118b]
 與易之道也同夫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易之道也此
 易道最大凡百物皆然物猶事也危必平易必傾何
 事而能外此道邪如此說非惟與上文文意相承亦
 與下文氣勢相接且於全章之意亦為一貫况道字
 與末句道字及本義道字皆相凑合何必别立一意
 語録云易之書於萬物之理無所不具故曰百物不
 廢此恐是在前未定之說○易中所言百物之理盖
 亦所謂冒天下之道要皆是懼以終始者○懼以終
[011-119a]
 始懼易懼之也其辭危故為懼以終始使人始終一
 懼而不敢少有慢易之心也如云終日乾乾夕惕若
 之意易中所言善者固欲使人懼以承之所言不善
 者亦欲使人懼以更之所謂其要无咎也朱子語類
 於某卦甞云聖人作易只是要教人敬而已○其道
 甚大百物不廢與懼以終始其要无咎語意一開一
 合一叫一應其道甚大道字不必泥同是起下詞○
 其要无咎朱子曰要字若作去聲則是要約之義若
[011-119b]
 作平聲則是要其歸之意又曰其要只欲无咎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一條/
 至健至順是說他性情如此恒易恒簡是說他所行
 如此知險知阻是說他臨事之變如此故本義特舉
 出憂患字○夫乾天下至健夫坤天下至順此只是
 舉稱號之辭要之至健至順之實則便是徳行恒易
 恒簡矣本義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
[011-120a]
 煩故簡雖如此解學者尚當以意逆之故天下至聖
 究其實則止是聰明睿智寛裕温柔云云/矣本義云
 然其於事皆有以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也此事
 字猶是泛說到下云是以其有憂患則方引向知險
 知阻說去葢必其臨事有不敢易以處之之心然後
 能知險知阻而不陷於險不困於阻也○天下之至
 健天下之至順猶中庸云天下至誠天下至聖相似
 皆以人言君子行此四徳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此天
[011-120b]
 下之至健者也安貞之吉應地无疆此天下之至順
 者也○健者如自髙臨下而知其險二句只是體味
 他意思如此見得聖人下字各有攸當先儒乃以乾
 在上坤在下為解非本㫖矣大抵須於健順二字内
 體㑹出乃得其理○同一憂患也以乾視之則為險
 以坤視之則為阻朱子曰自山下上山為阻故指坤
 言自山上觀山下為險故指乾言因登山而明險阻
 之義○本義於乾則曰雖易而能知險是轉折言於
[011-121a]
 坤則曰既簡而又知阻是直承說極不苟且盖坤至
 順自是謹畏宜其不越夫阻矣若乾至健而不懼疑
 夫險者然却乃知險而不往葢皆是當憂患之際故
 也○至健聖人也至順亦大賢以上人物要皆聖人
 也其知險知阻皆所謂不假卜筮而知吉凶者也○
 堯舜性之湯武反之皆聖人也○所以能危懼而無
 易者之傾也危字承上章危者使平而言懼字承上
 章懼以終始言危與懼一也故上章本義云危懼故
[011-121b]
 得平安○既云葢雖易而能知險云云/而又曰所以
 能危能懼而無易者之傾似乎重詞大抵所以二字
 只承本文知險知阻而言
能説諸心能研諸侯之慮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
亹亹者
 能説諸心理與心㑹也能研諸慮却又於事上更加
 研審故一屬乾一屬坤此乾坤與上文乾坤二字大
 不同語録自有明說此如所謂克己復禮乾道也主
[011-122a]
 敬行恕坤道也○說諸心故有以定吉凶而凡險與
 不險阻與不阻皆先知之矣研諸慮故有以成亹亹
 則其於險阻者而避之其於不險阻者而趨之而不
 陷於險不困於阻矣此承上文言天下之至健至順
 者然也是推本所以知險知阻處合乾坤而同一道
 也
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此是指言理之所在所謂心與理㑹㑹乎此也所謂
[011-122b]
 理因慮審審乎此也其所謂㑹所謂審即下文象字
 占字意所謂定吉凶成亹亹即下文知器知來意此
 理在天道為變化如日月星辰寒暑風雨之類在人
 事為云為則大而出處進退㣲而日用應酬之類皆
 理之所在也吉事有祥又兼造化人事言獨言吉事
 有祥則凶事亦可知矣如天垂象見吉凶者變化中
 之祥也國家將興云云/動乎四體者云為中之祥也
 亦皆理之所在也○云言也為動也所該廣矣又此
[011-123a]
 祥字不可兼休咎為上有字從此該彼例看可也○
 象事知器之說甚當無破綻即所謂仰觀俯察逺取
 近取無往而不可以見陰陽消息兩端者人事之是
 非得失剛柔隠顯表裏精粗之類亦所謂皆有兩端
 者○變化云為聖人即此以象事則其事理之一定
 者可以知矣所謂智以藏往也吉事有祥聖人即此
 以占事則其事應之未至者可以應矣所謂神以知
 來也○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
[011-123b]
 利為本此即所謂器者歟○如因夏潦而知秋之必
 旱因礎潤而知雨之必至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太白
 經天其應主兵箕可知風畢可知雨之類皆以變化
 象之而知器也在人事則如孔子以禄之去公室而
 知三桓之必㣲以南容三復白圭而知其不廢而免
 戮孟子以盆成括之小有才而知其身之必死見殺
 以辭之詖滛邪遁而知其心之蔽陷離窮之類此以
 云為象之而知器也○如周人以山崩川竭而知宗
[011-124a]
 周之必滅此以變化之祥而知來也子貢以執玉髙
 卑而知二君之將亡此以云為之祥而知來也○器
 與來俱有吉有凶知之所以趨吉而避凶也即上文
 險阻之義葢險阻亦有一定之勢者亦有從暗地生
 者○大抵象事知器一句特以起下句之占事知來
 耳如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之例占事知來即所謂存
 亡吉凶則居可知矣○凡事物已然之迹一成而不
 移當然之迹一定而不易者器也而其未然之吉凶
[011-124b]
 者來也知來是於其幾之將然者而得之
天地設位一條/
 禮記冠義篇方氏註曰六禮首以納采次以問名此
 資人謀以達之也謀既達矣則宜鬼謀以决之故次
 以納吉焉人謀鬼謀皆協從矣然後納幣以徵之請
 日以期之此可以証人謀鬼謀之說○人謀鬼謀朱
 子曰猶洪範之謀及乃心卿士庶人相似○問此只
 說聖人作易功用何故兼人謀言曰人謀是帶說凡
[011-125a]
 卜筮問易者亦先須謀諸人然後乃可問易雖聖人
 亦然故洪範曰謀及卿士謀及庶人然後曰謀及卜
 筮又曰朕志先定詢謀僉同然後鬼神其依龜筮協
 從是也○書傳所說人謀無限恐難以謀字當實字
 看也○皇極外篇第四十五板有曰人謀人也鬼謀
 天也天人同謀而皆可則事成而吉也愚按此亦書
 傳之意○百姓與能前所言知器知來者聖人獨擅
 其能也言易既作則百姓亦得與其能矣○按綱目
[011-125b]
 漢獻帝興平元年書陶謙卒劉備兼領益州牧下集
 覽釋分註百姓與能云易繫辭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韓康伯註人謀况議於衆以定得失也鬼謀况寄卜
 筮以考吉凶也洪武正韻况善也又興况也又臨訪
 曰來訪此盖取訪義寄托也古人之卜必先人謀而
 後証之鬼神且國將興聽於人將亡聽於神安可以
 一任鬼神哉○魏文侯之卜相視唐明宗之置名瓶
 中而祝箸挾之者大相逺矣萬一失人將何委哉故
[011-126a]
 人謀為先
八卦以象告二條/
 此八卦與八卦定吉凶之八卦同通指六十四卦之
 八卦也以象告未有辭也指伏羲之畫言○爻謂爻
 辭彖謂彖辭文王周公之易也情是卦爻之情非聖
 人之情也情亦象中所具○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
 矣通承上二句八卦以象告則剛柔雜居矣爻彖以
 情言則吉凶可見矣○八卦以象告至吉凶可見矣
[011-126b]
 此是以卦言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此是以蓍言
 此皆聖人作易以成天地之能而使百姓得與其能
 者也○易中只有卦與蓍二者而已上一節如爻也
 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下一節如爻象動乎
 内吉凶見乎外也○變動以利言爻象動乎内也吉
 凶以情遷吉凶見乎外也○變動以利言葢蓍之變
 動乃是推明出事之利與不利以示人也其時雖未
 有言言在其中矣其言利者固以利人其言不利者
[011-127a]
 亦所以利人也○吉凶以情遷變動之後其所遇之
 占有吉有凶則又隨其卦爻之情而遷也○是故愛
 惡相攻以下皆是吉凶以情遷之實曰悔吝曰利害
 亦皆吉凶之屬也曰愛惡相攻曰逺近相取曰情偽
 相感者情也
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平庵項氏曰凡爻有比爻有應爻有一卦之主爻皆
 情之當相得者也今稱近者正據此爻言之反以三
[011-127b]
 隅則逺而為應為主者亦必備此三條矣○愛惡相
 攻而吉凶生三句其相攻相取未為不好字相攻相
 取之義與下文相感同類此數句專以爻言其實兼
 卦觀彖傳所取如中正而應剛應志行之類可見○
 或愛相攻而吉或惡相攻而凶或相取逺而免於悔
 吝或相取近而悔吝或以情相感而利或以偽相感
 而不利此三句平等說下文却合言之曰大抵凡易
 之情近而相得者為貴不相得而逺者亦無害惟是
[011-128a]
 近而相惡不相得者則凶又有害而悔且吝矣如明
 夷六五切近上六之陰而九三又正與暗主為應是
 以都費思量以比之四五觀之可見近而相得者為
 貴也以需之初九觀之可見逺而不相得者亦無害
 也○逺近相取而悔吝生此句專說不好者逺近相
 取而悔吝生情之合者近相取而免於悔吝逺相取
 而致夫悔吝情之睽者逺相取而免於悔吝近相取
 而致夫悔吝○有近相取而悔吝者有近相取而免
[011-128b]
 悔吝者有逺相取而悔吝者有逺相取而免悔吝者
 此其情然也○情之相宜者近免悔吝而逺則悔吝
 不相宜者逺免悔吝而近則悔吝此其所以然也逺
 近相取而悔吝生之說宜無以易此此說頗為正大
 而周宻求之於經亦多合也○吉凶悔吝利害六字
 大抵吉凶重於利害利害重於悔吝故末句先凶次
 害又次悔吝而凡曰吉凶見乎外曰吉凶以情遷曰
 明吉凶曰吉凶生則皆該利與悔吝矣○項氏曰利
[011-129a]
 害商畧其事宜有利不利也悔吝則有迹矣吉凶則
 其成也相感者情之始交相取則有事矣相攻則其
 事極矣○凶事已敗也不利失所求也悔吝者憂虞
 之象○愛惡亦重於情偽其逺近一句畧在中間却
 亦不可曉但難說不相得為近不相取耳俟更詳之
 此亦無難曉者再專舉逺近而論其義甚周至本義
 不相得謂相惡也相惡兼以偽相感言舉其重者也
 曰近而不相得則逺近相取之意又不待贅矣○逺
[011-129b]
 近相取一句專說不好者而悔吝生又帶不悔吝意
 在内此節小註宜細勘之項氏呉氏二說俱有理○
 項氏曰命辭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故觀其辭可以
 知其情利害者商畧其事宜有利不利也悔吝則有
 迹矣吉凶則其成也故總而名之曰吉凶相感情之
 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則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
 相攻則其事極矣故以吉凶言之逺近情偽姑就淺
 深分之若錯而總之則相攻相取相感之人其居皆
[011-130a]
 有逺近其情皆有情偽其情皆有愛惡也故總以相
 近一條明之近而不相得則以惡相攻而凶生矣以
 偽相感而害生矣不以逺相取而悔吝生矣是則一
 近之中備此三條也凡爻有比爻有應爻云云/此三
 條矣○吳氏曰夫子之已言者三其未言者三總之
 為六條然此據近之比爻言耳若逺之應爻及主爻
 亦當各備六條總之為十八條矣愚甞以此十八條
 之例考之爻辭皆合乃知作傳聖人以此該括易之
[011-130b]
 辭情至為精宻而諸家註釋惟項氏能究其底藴焉
將叛者其辭慙一條/
 此言人之辭因情而異也卦爻之辭亦猶是大概說
 不可就易上取貼○平庵項氏數句好曰仁者黙勇
 者譁能言者少信善巽者寡决智人多險文士罕守
 人情大約不出乎六者又曰剛柔之變其盡於此矣
 ○又曰六辭之中吉一而躁叛疑誣失居其五愚謂
 此見天地間好人自少好事亦自少也故先儒又曰
[011-131a]
 吉凶悔吝皆生乎動者吉一而已耳昔人有詩云不
 如意事甞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葢亦造化之所吝
 也吾徒稍有天資者其可不深自珍愛哉○所以謂
 卦爻之辭亦猶是者非謂亦有此六者也謂人之辭
 皆以情而遷卦爻之辭亦以卦爻之情而遷謂有相
 似者也
 
 
[011-131b]
 
 
 
 
 
 
 
 易經蒙引卷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