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92 易經蒙引-明-蔡清 (WYG)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蒙引卷三上
             明 蔡清 撰
 上經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有而不居是有徳而不以徳自
 居有功而不以功自居此乃是謙若無而不居乃是
[003-1b]
 本分事不謂之謙也○止乎内而順乎外謙之意也
 止乎内其心收歛不矜肆也順乎外卑以下人不驕
 亢也○亨是目下見好有終是末稍愈見好謙是屈
 也有終不終屈也先屈者有而不居其有也有終者
 終不能沒其所有也正所謂尊而光卑而不踰者也
 ○不曰謙亨有終而必曰君子有終者有終自是君
 子之道也故中庸曰君子之道闇然云云/日亡周子
 曰實勝善也名勝耻也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知君
[003-2a]
 子之有終則知小人之無終矣○參義曰謙則必亨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詩曰彼交匪傲萬福來求云云/
 其何以能若是哉由其安理樂天而物我無間故不
 自滿足而自然卑遜非矯為之也若内有矜伐之心
 而外示抑損之意則非安履乎謙者矣其始雖飾其
 情而終則見於色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下濟而光明天雖居上而其氣常下降以濟萬
[003-2b]
 物惟其下濟也故氣一嘘而萬物以生氣一縮而萬
 物以成其道之光明為何如夫天道若不下濟無由
 光明惟下濟所以光明也下濟是謙光明則亨矣○
 天道下濟者天位乎上而其氣之下降者所以濟乎
 下也故謂之下濟使天不下濟則生物之功何自光
 顯乎○地道卑而上行地道至是卑順也然惟卑也
 故能承天時行以上配乎乾其道則上行也夫地非
 卑則不能上行惟其卑也故上行卑是謙上行則亨
[003-3a]
 矣○地道以位言則屈於下以徳言則不自作可謂
 至卑矣於其卑則再無去處其理自是上行矣○地
 道上行者蓋物之生雖出於天然非地以承之則生
 物之功不克終物之成雖主於天然非地以承之則
 生物之功亦不克遂此見地之卑而其道上行以配
 天也○此言謙之必亨意謂天地亦以謙而亨則人
 之謙而必亨不待言矣○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
 而上行天地本無謙此是聖人覔出箇謙意來説見
[003-3b]
 得此理在天地有不能違者則人從可知矣天在上
 說不得謙則取其下濟以為謙地處下卑則就以其
 卑為謙然天非下濟不光明地非卑不上行天下濟
 即便光明地卑即便上行可見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
 如日沒而升日中而昃月晦而弦月盈而蝕之類天
 非有意於虧之盈之也乃其自然之理也○若論至
 無心處則雖人道惡盈而好謙初亦何容心於好惡
[003-4a]
 哉亦在我者有以感召其好惡耳可不慎哉可不慎
 哉
地道變盈而流謙
 程傳曰以地勢而言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
 注而益増也○流謂聚而歸之本義何其的&KR0192
鬼神害盈而福謙
 朱子曰天道是就寒暑往來説地道是就地形髙下
 説鬼神言禍福是有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
[003-4b]
 耳愚謂如雷動風散雨潤日暄之類所謂造化之適
 也彼花之開者謝茂者凋是害盈也然凋零之餘又
 有茂盛殘落之餘又有發生是福謙也亦總是自然
 之理皆非有心之為也○朱子謂鬼神言禍福是有
 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謂與虧盈益謙變盈
 流謙者異指緣鬼神只是天地之功故如此分析○
 又依朱子有些造化之柄之説則當以作善降祥作
 不善降殃來解方更切耳○開落榮悴處便是造化
[003-5a]
 之柄然按經傳中所言鬼神禍福處亦多朱子言有
 據○鬼神之害盈而福謙須兼動植等物説如榮悴
 開落之類只説得植物若福善禍淫之類則説得動
 物可兼説也
人道惡盈而好謙
 通六爻皆是此理如九三之萬民服也六五之蓋從
 之者衆矣上六之謙極有聞人之所與其義尤章灼
 如初六之用涉大川六二之鳴謙貞吉六四之無不
[003-5b]
 利撝謙莫非以人道所好皆此故也○易中亦有之
 乾上九過髙志滿則賢者不輔惡盈也屯初六以貴
 下賤則大得乎民好謙也書亦有之志自滿九族乃
 離徳日新萬邦維懷○天道虧盈益謙四句各自説
 不可謂人而能謙則為天所益地所流鬼神所福也
 大抵上三句只是起下一句為四箇謙字所指不同
 人道好謙之謙是與卦同也○參義曰聖人詳言之
 是以戒淫而勸謙也○謙尊而光者以其為人道所
[003-6a]
 好也卑而不可踰者亦以其為人道所好也○謙只
 是一般而其光與不可踰不同者則其位望之不同
 也不可踰言畢竟亦好所謂不居其有而卒不能没
 其所有者乃為有終○光與不可踰處俱是徳但不
 可俱以為是謙徳也若拘以為謙徳則不見愈光亦
 不能過意○天道虧盈益謙四句歐陽子曰此聖人
 極論天人之際也春秋雖書日食星變孔子未甞道
 其所以然曰天地鬼神不可知為其可知者人而已
[003-6b]
 日中必昃盛衰必復天吾不知吾見其虧盈於物者
 矣草木之盛者變而衰落之物之下者進而流行之
 地吾不知吾見其變流於物者矣人之貪滿者多禍
 守約者多福鬼神吾不知吾見其人之禍福者矣天
 地鬼神不可知其心則因其著於物以測之但據其
 迹之可見者云云/若人則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曰好
 惡其知與不知異詞也參而㑹之與人無以異也以
 其不可知故常尊而逺之以其與人無以異則修吾
[003-7a]
 人事而已未有人心悦而天意怒未有人理逆而天
 理順者嗚呼聖人沒異端起秦漢以來學者惑於灾
 異乆矣天文五行之説不勝其繁也子之所述不得
 不異乎春秋也歐公以人之可知者一對天地鬼神
 之不可知者三一者盡則三者在其中君子何如哉
 修身俟死而已
地中有山謙
 以卑藴髙謙之象也此與上本義山至髙而地至卑
[003-7b]
 乃屈而止於其下謙之象也不同蓋上本義所謂謙
 者主山言謂髙而能下也此主地言謂地雖卑而中
 之所藴則髙而卒亦歸於髙而能下也内充而外欿
 也但山至髙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者髙卑為
 二人之象此以卑藴髙則其髙與卑皆就一人身上
 言也同一卦之象而所取却有二義亦猶賁卦彖傳
 文明以止人文也與本義所取離明於内艮止於外
 者不同以卑藴髙自掩其髙也
[003-8a]
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本義既順解曰裒多益寡云云/其施又特出損髙増
 卑以趨於平一句以髙卑替多寡而置了施字不舉
 足見分明實就謙説故語錄云人多見在已者髙在
 人者卑謙則抑巳之髙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益分
 明矣○厚齋馮氏則謂凡大象皆别立一意使人知
 用易之理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
 平非君子謙徳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謙之象也愚
[003-8b]
 謂如比如小畜如臨如觀及大畜等諸大象所云未
 見皆别立一意馮氏未為定論也○或曰本義雖云
 損髙増卑以趣於平以髙卑替多寡又去却施字不
 舉然下句亦謙之意也言亦其意而已如子云云/
 是實説非止謙之意矣曰不然蒙卦内險外止蒙之
 意也亦是實説獨此乃僅取其意之彷彿耳况亦者
 承上文義不為無謂也○一説亦者不是承謙之象
 也言乃是承上本義止乎内而順乎外謙之意也言
[003-9a]
 ○叅義曰君子觀地中之有山則知人之處世不可
 以自髙而卑人故有持平之心焉云云/夫矜才&KR0247
 樂髙喜勝人之常情也而君子者其心有異焉是故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
 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若是者其心何如也
 豈非惡巳之獨多而裒之以益人乎○按謙者裒多
 益寡稱物平施之謂也或者過於禮遜是謂足恭矣
 非謙之本義也
[003-9b]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涉川本無所取象只是就謙謙之道雖用以濟險亦
 吉况平居乎
卑以自牧也
 程傳云詩曰自牧歸荑出邶風靜女篇曰自牧歸荑
 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傳曰此淫奔期㑹
 之詩牧外野也荑茅之始生者洵信也女指荑而言
 也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
[003-10a]
 之為美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按詩傳所解
 牧字義與程傳之説不同易本謂卑以自養也
六二鳴謙貞吉
 六二柔順中正謙徳之盛者也由是積於中而著於
 外矣是為鳴謙非自鳴其謙也謙而有聲之謂鳴也
 鳴謙是貞之道占者如是則貞而吉矣貞吉是占鳴
 謙所以貞吉者蓋謙且有聞則於在我為得其正也
 正者理之所當然者也吉謂其謙有聞人皆知之則
[003-10b]
 是所謂志行孚名譽著在彼無惡在此無射以上可
 以得君以下可以得民雖蠻貊之邦行矣非吉乎○
 鳴謙何以為貞吉蓋以謙有聞乃積於中著於外非
 違道以干譽者也豈不為貞乎
中心得也
 此一句意味最長若非象傳著一句則六二之鳴謙
 是自鳴其謙解不得以謙有聞了故曰此是積於中
 而著於外意中心得只指六二之柔順中正言自得
[003-11a]
 於中自然見於外而聞於人矣先儒釋孝哉閔子騫
 人不間於其父母云云/蓋其孝友之實有以積於中
 而著於外者即此道理○又一説二鳴謙貞吉然原
 其謙乃中心所自得初非欲以求聞於外也然有是
 徳積於中則必有是名聞於外耳此説亦有味○舊
 説謂志行孚名譽著以上得君以下得民為中心得
 看味覺淺且依此説則當云志得也何乃曰中心得
 也故斷從初説無易矣
[003-11b]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卦惟一陽居下之上以位言剛而得正是其徳之盛
 也上下所歸是其位任之隆而功業之著也故為勞
 謙○謙字只從卦上來與上六同○九三陽剛得正
 所以能做功業以一陽居下之上而為上下所歸是
 當事任也所以得做功業○徳者功業之本位者功
 業之地雖有其徳苟無其位則亦無以自見於功業
 故本義兼位任言○或者以本義上下所歸句為是
[003-12a]
 象傳萬民服也非也如此則象傳萬民服也正是勞
 謙之義然而萬民服安得以為勞謙乎况本義此句
 解在勞謙之上○謙字看來只是從卦上取一說是
 指剛而得正為勞而能謙愚謂以本義文勢似不然
 且上下諸爻皆以柔為謙與此爻别在上六之鳴謙
 則又不在柔上取只以處謙之極言其謙字正與此
 同在卦上來也若指剛正以為謙則本義似當云卦
 惟一陽居下之上上下所歸剛而得正矣不當如此
[003-12b]
 云云/○參義曰卦多隂則陽為主九三云云/○萬民
 服也正是言其有功勞而能謙尤其所難也服之者
 正以其難也○萬民服正是有終處所謂尊而光也
 書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爭功汝惟不伐天下莫與
 爭能其有終為何如○或云萬民服若用書所謂汝
 惟不矜天下莫與爭功意便是勞而能謙則萬民皆
 是服其勞不是服其勞而能謙也
六四无不利撝謙
[003-13a]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正是謙也如是則在彼無惡在
 此無斁在邦必達在家必達無不利矣此是槩説下
 文撝謙則專以其居九三功臣之上而言○無不利
 是已自能謙了撝謙者亦不敢安於九三之上也如
 此則為之上者嘉其謙為之下者安其謙矣
六五不富以其隣利用侵伐无不利
 居尊能謙則從之者衆矣故為不富以其隣設有未
 服從者不可但巳也利用侵伐之此亦君道貴剛不
[003-13b]
 可一於柔之意然居上能謙何事不可為者故无不
 利要不但利用侵伐也○六五利用侵伐固以其不
 服而當伐之然亦以其能謙而為人所與也以上六
 利用行師參看有此意○利用侵伐者以其謙而從
 之者衆也○不富二字不可就以當謙此大不是三
 句皆占也○參義曰夫以六五之柔中而執謙以臨
 下宜無不服矣而猶有不服者則其為㝠頑之寇强
 暴之敵可知矣五既得衆心之歸如是而侵伐乃誅
[003-14a]
 暴去惡之兵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本義質柔而无位此位字指君位不然説不得征邑
 國蓋質柔無位其行師僅可征邑國而已○質柔則
 才有所不足無位則力有所不足
鳴謙志未得也
 言上六謙徳有聞宜乎人無不歸矣然隂柔無位才
 力未足志獨未得而至於行師也雖然可用行師亦
[003-14b]
 不過足以治私邑而已僅足以治私邑者正以其隂
 柔无位才力不足也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衆心和樂之謂豫本義曰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孟
 子所謂人和是巳○剛應而志行是豫處順以動是
 所以豫處剛應而志行即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故
 彖傳釋卦名則兼舉卦體卦徳至釋卦辭則只用卦
[003-15a]
 徳明能順動則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不假言矣所謂
 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師乎○剛應而志行者人心
 和樂以應其上也順以動者上之人所以得人心之
 和樂以應其上者也彖傳志行二字只貼應字意非
 如俗説在上之和樂也○建侯先儒皆謂建他人為
 侯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師乎
 言順以動雖天地亦應之而况不得人心之和應以
[003-15b]
 建侯行師乎○豫順以動言豫之卦徳為順以動夫
 順以動天地尚不之違而况以建侯行師人其有違
 之者乎如此説則豫字乃為與上文同○豫順以動
 故天地如之如宋景公有君人之言三而熒惑為之
 退舎商髙宗因雉雊而修徳則天祐之而商道復興
 又如作善降之百祥積善必有餘慶之類是也○這
 順動不可只説建侯行師上説一箇順動蓋順動是
 概説平素既能順動則得人心之和樂而利此二者
[003-16a]
 矣○而况建侯行師乎或曰建侯行師亦非是小彖
 傳乃如何云云/曰建侯行師在人事固為大者若以
 天地觀之則建侯行師又其小者矣
天地以順動 止/ 大矣哉
 蓋日月不過四時不忒天地順動之符騐也○日月
 不過以晷刻言四時不忒以氣候言也○厚齋曰日
 月之行景長不過南陛景短不過北陛恐有誤蓋當
 為景長不過北陛景短不過南陛○每一晝夜總百
[003-16b]
 刻夏至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冬至晝四十刻夜六十
 刻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各五十刻自春分至夏至晝
 浸長夜浸短自秋分至冬至晝浸短夜浸長而四時
 亦自此而分元有授時厯以燕薊為都則又定冬至
 日短三十八刻夏至日長六十二刻亦一理也○無
 不順動之天地亦無不順動之聖人要説得仔細○
 或曰不過不忒刑清民服正亦豫處但極其大者言
 之耳若天地聖人以順動則皆所以致豫之實理也
[003-17a]
 ○聖人以順動則事事皆合天理當民心不用刑罰
 而民自服矣○刑罰清就見是民服此正是人心和
 樂以應其上意○刑罰清而民服言不待峻刑罰而
 民自服也○漢武帝立見知故縱之法而盜賊愈多
 光武悉除去之而盜賊自清則聖人順動而民服者
 於此可推矣○豫之時義大矣哉六十四卦皆是時
 也有其時則有其時之義豫之時義在天地則順動
 而日月不過四時不忒在聖人則順動而刑清民服
[003-17b]
 其時義顧不大哉○游酢作孫華老易傳序曰其所
 遭者時也其所託者義也其所致者用也知斯三者
 而天下之理得矣見宋/文鑑○彖傳極言而贊其大者十
 二卦頥大過解革四卦則據其見在時節而贊其時
 坎睽蹇三卦則重在濟用上説而曰時用豫隨遯旅
 姤五卦則重在義理上如豫有順動之理隨有亨正
 之理遯姤又有君子去就之義旅又道無不在固有
 義存故贊其時義然此亦各隨其所重言之耳要之
[003-18a]
 未有有時而無義有義而無用者也○時之一字貫
 六十四卦皆有不止豫等諸卦耳有時則有義有義
 則有用單言時則義與用在其中矣言義未甞無用
 言用未甞無義各就所切而言○自豫而言則順動
 其時之義也○彖傳凡極言之類皆為推廣卦義不
 然易之道拘矣雖發於後聖抑亦先聖之㫖也學易
 者從羲文以探其始從孔子以究其終庶乎其盡之
 矣
[003-18b]
雷出地奮豫 止/ 以配祖考
 雷始伏聲於地及出地而奮則所以鼔天地之和氣
 而發萬物之生意者在是矣和之至也故有豫之象
 ○雷出地奮似只可説和如何云和之至曰至字從
 奮字生○先王作樂既象其音者雷出地奮也又取
 其義者豫也○此作樂是制作之作不是奏樂本義
 謂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可見是主制作○
 先王以作樂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
[003-19a]
 音克諧此聖人作樂之事也○先王以作樂崇徳殷
 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作樂二字是提頭崇徳與薦上
 帝配祖考相對崇徳是自招布其徳於樂也薦上帝
 配祖考是用樂所在也○樂之為用多矣内而閨門
 外而朝廷逺而邦國皆是用樂所在獨言薦上帝配
 祖考何也曰萬物本乎天故有郊人本乎祖故有廟
 是其用樂之最大者故曰殷薦云云/○先王作樂既
 象其聲又取其義所以法豫者盡於此矣其崇徳者
[003-19b]
 亦只是主於和豫其薦上帝配祖考亦只是主於和
 豫也皆非作樂外又别有一意也○春秋莊五年大
 雩程子曰雩於上帝用盛樂也○樂之配祖考猶樂
 以侑食之義○此作樂是制作之作非奏樂也殷薦
 之上帝以配祖考則是奏樂也○殷盛也此之殷猶
 无妄言先王茂對時之茂字○以配之以字當作而
 字看不必謂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
 配上帝各有所主彼主嚴父莫大於配天説且此依
[003-20a]
 彼説又當作殷薦之祖考以配上帝矣古字以而多
 通用○薦上帝配祖考平説雲峰亦有薦上帝配祖
 考之文若泥孝經亦當改作薦祖考以配上帝也故
 須作平説而以以字做而字看○朱子語類兩言薦
 上帝配祖考益可見平説為是○還依舊説作配以
 祖考説為穏亦不駭人聽○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
 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鄱陽董氏鼎註孝經大義曰
 郊祀祭天也祭天於南郊故曰郊明堂者王者出政
[003-20b]
 布治之堂南面嚮明故曰明堂宗祀謂宗廟之祭也
 天以形體言上帝以主宰言郊祀祭天則以后稷配
 尊后稷猶天也宗祀祭帝則以文王配尊文王猶帝
 也宗祀宗字恐重明堂有辨在後○通考載朱子曰
 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
 稷逺矣配稷於郊亦所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
 親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親也祀文王於明堂亦以
 親文王也尊尊而親親周道備矣然則郊者古禮而
[003-21a]
 明堂者周制也周公以義起之也○宗祀文王於明
 堂通考云天子七廟其正數宗不在此數中宗變也
 苟有功徳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故殷有三宗周公
 舉以勸成王宗無數也○又載王肅駁鄭義曰古者
 祖有功而宗有徳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謂配食於
 明堂者也若如鄭言則經當言祖祀文王於明堂不
 得言宗祀也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廟又宗其祀孰
 謂祖於明堂乎○周人禘嚳郊稷祖文王宗武王○
[003-21b]
 又載致堂胡氏曰明堂王者向明而治之所則何以
 與之宗祀乎文王已有廟矣以季秋享帝而奉文王
 配焉不可於七廟中獨舉大禮於一廟故迎文王致
 之明堂以配帝也祭帝必於明堂者帝出震而宰萬
 物猶向明而治天下也武王即位追王文王周公制
 禮推本王功故以文王配帝而祀於明堂○宗既解
 為宗廟則又何云於明堂恐董説不是當如王與胡
 之説○春秋宣公三年公羊傳曰郊則曷為必祭稷
[003-22a]
 王者必以其祖配王者則曷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
 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通考郊社篇載朱
 子曰凡説上帝總旻天上帝與五帝言之皆稱上帝
 也如周禮嵗有九祭其四為祭天其一為祭五帝禮
 若不同矣易則但説享上帝未甞分别如曰聖人亨
 以享上帝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以此觀之凡説上
 帝者是總説帝也○又載月令孟夏大雩帝用盛樂
 帝即天也未聞有合祭五帝之説也故程子以秋明
[003-22b]
 堂冬圜丘春祈穀夏大雩四者皆為祭天斯言不可
 易矣鄭氏云冬至圜丘旻天上帝六春蒼帝立夏赤
 帝立秋白帝立冬黒帝○按周禮五帝朱子上帝總
 稱之語及鄭氏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夏季
 之説則似是有五帝矣但據鄭氏説又是有六帝蓋
 以冬至祭旻天上帝為統帝也如是則有五帝之説
 矣朱子綱目之修於漢文十五年書夏四月帝如雍
 如郊見五帝又書秋如渭陽五帝廟伊起莘發明曰
[003-23a]
 夫帝一而已安得有五况異時紛紛祠祀實昉於此
 故綱目特以始郊五帝書之以見開端之失又劉益
 友書法曰天一而已而有五帝焉非古也自是郊祀
 五畤不可勝書矣書始病帝也按此二説則又以為
 無五帝未知如何判斷大抵古者五帝之説初不同
 一時亦不同一處所若文帝作五帝廟及郊見五帝
 則是一時有五帝位矣○春為青帝夏為赤帝季夏
 土旺為黄帝秋為白帝冬為黒帝只是一箇天隨時
[003-23b]
 而為號耳○帝不宜廟發明書法俱欠明訓古惟明
 堂有配帝之儀○孝莫大於嚴父宗祀文王之時實
 成王也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何也通考有曰
 是時成王未畢喪武王未立廟故崇祀文王而已此
 所以言周公其人也○詩序曰豐年秋冬報則秋報
 者季秋之於明堂也冬報者冬至之於郊也先明堂
 而後郊者禮由内而及外也先嚴父而後祖者禮由
 親而及尊也○郊特牲篇朱子註曰上帝即天也聚
[003-24a]
 天之神而言之則謂之上帝○朱子又曰五峯言無
 北郊只祭社便是○朱子又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
 祭於屋下故謂之帝蓋宗祀在於明堂故稱帝焉
 ○右見大學衍義補
 先王作樂本非汲汲為崇已徳設也然樂既作則其
 音節之所宣布舞蹈之所發揚其徳自有不容掩者
 耳故曰作樂崇徳耶○或云作樂以崇徳則人和樂
 矣用樂以享神則神和樂矣樂所以和神人也二句
[003-24b]
 平説於體豫之意尤切
初六鳴豫凶
 豫而至於自鳴則志意滿極禍敗無日矣故凶而象
 傳曰志窮凶也○鳴豫如唐王伾王叔文用事若司
 馬如栁宗元劉禹錫之徒皆附麗之互相和倡以為
 伊周管葛日夜汲汲如狂僴然自得是鳴豫者也故
 一斥不復得罪後世又如宋人所謂笑罵從他笑罵
 好官我自為之是亦鳴豫者也○此卦專就九四一
[003-25a]
 爻觀之則為剛應而志行由豫大有得自無不好惟
 以初六對看之則四為初之應初賴之以為强援三
 為九四比爻三則上視之而溺於豫連九四亦為不
 好矣易道屢遷有如此○卦之得名本為和樂然卦
 辭為衆樂之義本義於此又生一衆字者對下文自
 樂言也九四與卦同者九四由豫此豫字正衆樂之
 義即所謂和樂也○一説卦之得名本為和樂然卦
 辭為衆樂之義看名字辭字衆樂字可見卦名只為
[003-25b]
 和樂卦辭乃為衆樂爻辭除九四與卦同謂同為和
 樂之義也按此説雖得衆字分明然人心和樂以應
 其上實本彖傳釋卦名之義安得為非衆樂耶况自
 樂者與卦不同則卦非衆樂之義而何還當從舊説
 也○所以有吉凶之異卦辭及九四為衆樂故吉諸
 爻為自樂故凶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而憂矣故初有鳴豫
[003-26a]
 之凶三有旴豫之悔上有冥豫之咎五亦有沈溺於
 豫之疾是皆樂反為憂者也○介于石專指不溺於
 豫言不終日泛説衆事本義故云見凡事之幾微也
 ○六二中正自守則自奸聲亂色不留於聰明淫樂
 慝禮不接於心術凡世間一切可喜可樂之事無一
 足動於中者其介如此故其思慮明審云云/○不終
 日貞吉大抵有守之人其心自靜靜則生明矣如蜀
 山人不起念十年亦能前知董五經知程子欲來之
[003-26b]
 信息亦只是靜穆生以醴酒不設而去楚曰不去楚
 人將鉗我於市蓋是不可榮以祿者晉張翰顧榮見
 晉室將亂或託思蓴鱸而歸故鄉或率妻子先逃於
 林慮山中甚者如楊元琰請為僧以免武三思之害
 金日磾不肯納女后宫不肯受秺侯之封以全其宗
 勝於霍光逺矣此皆介于石不終日而見凡事之幾
 微也○六二其徳安靜而堅&KR0192安靜澹然無欲而不
 躁動也堅&KR0192者守得堅固有終而不可移奪也惟其
[003-27a]
 有是徳故其胸中長自光明而敏於見幾莊子曰泰
 宇定而天光發周子曰靜虚則明大學曰安而後能
 慮慮而後能得一也○六二中正自守便自有徳安
 靜而堅&KR0192必兼安靜與堅&KR0192四字方盡得介于石之
 義○貞吉二字純是占○或謂介于石是貞不終日
 是吉愚謂貞吉須要説得與諸爻所謂貞吉例同方
 是且介于石固貞也不終日者獨非貞乎如嘉遯貞
 吉嘉遯只是不終日之意多獨不可言貞乎
[003-27b]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六三旴豫悔已無可言矣遲有悔者聖人特為占者
 開悔過之門耳○遲有悔猶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旴豫謂旴而豫也故本義云上視於四而下溺於
 豫二字本不對而對者也或者於文字中乃分上下
 講之殊失本㫖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KR0426
 九四卦之所由以豫者也以卦義言則卦由之以成
[003-28a]
 豫以人事言則衆由之以致豫本義蓋以卦之諸爻
 為衆之豫也勿疑朋盍&KR0426亦順動之義○由豫而曰
 大有得者衆皆由我致豫則我之志大行矣所得孰
 大於此故曰大有得如孟子言君子所欲所樂意思
 ○由豫大有得只據九四所居位任言之耳猶未見
 得他好處故因戒以勿疑朋盍&KR0426勿疑謂開誠心也
 朋君子之朋同心同徳者也謂善類也○爻辭由豫
 二字謂衆由之以致豫也本義云卦之所由以為豫
[003-28b]
 者也是推本之辭不可以為卦象也故云其象如此
 而其占為大有得○&KR0426聚也盍&KR0426所以聚髪也又速
 也蓋一&KR0426便透也○&KR0426聚也又速也二義亦相通聚
 則速矣人衆而爭先也即從之者如歸市之意○九
 四由豫大有得矣又必戒以勿疑朋盍&KR0426者誠以由
 豫任大責重難以獨力必得同徳者以自輔乃不至
 有覆餗之虞自古雖以聖哲之資而居大臣之任者
 亦皆如此如舜則舉八元八愷伊尹周公亦皆有俊
[003-29a]
 乂吉人之助諸葛孔明亦必開誠心以來諸賢之益
 夫然後知聖人命辭之意深矣哉○由豫者衆由我
 豫也朋者衆中之賢者也勿疑朋盍&KR0426教以保豫之
 道也○參義曰自初爻而觀九四則以四為權臣其
 豫者逸豫也自本爻而觀之則四為任政之賢臣其
 豫者和豫也由豫者言人心之和豫由四而致也然
 人既樂從則當開誠心布公道待以曠大之道不為
 物我之私然後有以致人心之皆樂故曰勿疑朋盍
[003-29b]
 &KR0426&KR0426所以聚髪者言同類之畢來如髪之聚於&KR0426
 此與咸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正相反勿疑則非
 憧憧之思也盍&KR0426則非朋從爾思也
六五貞疾恒不死
 當豫之時以柔居尊隂柔則無堅介之操居尊則有
 逸豫之資無剛介之操有逸豫之資必致沉溺於豫
 無疑矣此以徳言其致疾之理也又兼以勢言之九
 四卦之所由以為豫者也剛而不遜而六五乃乘其
[003-30a]
 上譬如龍虎之未易馴擾也且衆皆附之矣我無附
 而處𫝑危特寄居焉耳是又其疾益深有貞疾之象
 也然以其得中又有君人之道存焉未有大失人心
 之事而得僅保其位如衰周之君或下堂而見諸侯
 或威令下同六國弱則甚矣然文武之緒猶綿延數
 十世而未絶此正恒不死之象也又如李唐如肅代
 以後諸帝大概皆然○以其沉溺於豫而處𫝑危觀
 之則為徳薄而力孤貞疾之象也以其得中而觀之
[003-30b]
 則其善道猶有存者賴此一□生意猶在故又為恒
 不死之象也○上下巳為四之應衆不附也以柔弱
 而為剛强所廹處𫝑危也衆不附而處𫝑危雖未亡
 而隣於亡猶貞固之疾雖未死而隣於死
六五貞疾乘剛也
 專指乘九四之剛一節言不兼以柔居尊義象傳之
 例多如此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003-31a]
 上六動體能變故為成有渝之象○參義曰以往事
 觀之如楚莊王聽伍舉之諫而罷淫樂齊威因淳于
 髠之諷而行誅賞其皆成有渝之義歟○漢武帝晚
 年乃言朕自即位以來所為多狂悖使天下愁苦不
 可追悔今事有傷害百姓縻費天下者悉罷之因田
 千秋言凡方士皆斥遣之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
 務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封田千秋為
 富民侯以明休息養民也胡致堂先生曰武帝既往
[003-31b]
 之愆與化俱徂而自新之善照映方來使人反覆味
 之嘆慕而興起可為帝王處仁遷義之法秦穆公不
 得專美於前矣○秦穆公悔過事見書傳曰左傳杞
 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
 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叔曰不可公辭焉
 使孟明西乞白乙伐鄭晉襄公帥師敗秦師於殽囚
 其三帥穆公悔過誓告羣臣○秦誓曰民訖自若是
 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云云/
[003-32a]
 曰邦之杌&KR1150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史記云楚世家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
 令國中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莊王左抱鄭姬
 右抱越女坐鐘鼔之間伍舉曰願有進𨼆曰有鳥在
 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曰三年不飛飛將冲
 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繼而蘇從又諫乃罷
 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
 從以國政國遂大治而益强此亦成有渝者也○田
[003-32b]
 敬仲完世家曰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
 九年之間諸侯並伐於是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而
 齊遂大治此亦成有渝者也
震下/兊上
隨元亨利貞无咎
 剛來隨柔退居隂後也○卦變剛來隨柔彼來隨我
 也不主於剛也卦徳此動彼説亦彼來隨我也所主
 在震也故為已能隨物物來隨已故為卦以物隨為
[003-33a]
 義○或以剛來隨柔謂已能隨物此動彼説為物來
 隨已似亦好聽但依此説則剛來隨字與此動彼説
 各得卦名隨字半邉耳於所謂亦隨之義亦字為未
 安也况與卦以物隨為義一句尤碍愚故謂已能隨
 物物來隨巳只是一項如此卦以一人而撫萬邦以
 四海而仰一人雖亦有上比下下比上之意然本義
 却曰彖意人來比我則所主自有在矣故曰卦以物
 隨為義○已能隨物謂巳能為物所隨也或曰剛來
[003-33b]
 隨柔如何兼説得巳能隨物物來隨已曰此卦不主
 於剛也剛來隨柔只是卦之一義如下文此動彼説
 豈固以此動為已能隨物彼説物來隨巳耶○彼此
 相從其通易矣蓋衆非后何戴后非衆㒺與守邦彼
 此相隨上下相親上之於下也如心腹之運手足根
 本之制枝葉下之於上也如手足之衛心腹枝葉之
 庇本根如此則何事不可立何功不可成信乎其大
 亨也○所隨之正謂所隨之事得其正也所隨之事
[003-34a]
 得其正亦見其人之正矣官有渝貞吉亦然○所隨
 不貞如嚴尤之於王莽荀彧之於曹操其得為无咎
 乎愚謂非惟有咎終亦不免於㓙耳始雖元亨竟何
 有哉如馬援之對光武曰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
 亦擇君耳鄧禹杖䇿追光武於鄴而曰願明公威徳
 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此知所
 隨者也又如管仲之於桓公樂毅之於燕昭王孔明
 不從魏呉而從漢昭烈百里奚知秦穆公之可與有
[003-34b]
 為也而相之皆知所隨者也但卦以物隨為義彼此
 亦相依如光武昭烈燕昭秦穆便為物隨而得其正
 者○所隨既得其正則為其所隨者不言可知矣一
 串事也如光武昭烈諸君便是為物隨而得其正者
 矣○隨之利貞據理而言也無闗於卦徳卦變其元
 亨亦據理而言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之
 夫正者通天下之志者也故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
[003-35a]
 之隨得其正而无咎則近者悦逺者來天下之士皆
 悦而願立於其朝天下之民皆悦而願耕於其野天
 下之商皆悦而願藏於其市天下之旅皆悦而願出
 於其途矣故曰天下隨之若所隨不出於正則始雖
 以利而合然利盡則交疎而身孤𫝑寡不免矣豈止
 於咎而已哉故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又曰鼎有
 實慎所之也○古之人最慎於所隨雖流離困厄而
 終不失身於匪人有徉狂徉瘖而逃去者甚者或引
[003-35b]
 頸以受刃終不枉道以徇人○大亨貞无咎則近者
 悦而逺者來矣故曰天下隨之極言其效也此釋卦
 辭與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一例重在
 貞字○一説所謂天下隨之猶論語所謂在邦無怨
 在家無怨也方見得貞无咎不然未為貞无咎也
隨時之義大矣哉
 承上文而言所隨一得其正而舉天下皆隨之此可
 見隨之時義大矣哉明其不可不貞也○隨之時義
[003-36a]
 大矣哉以上文言之也人苟知隨義之大則於所隨
 者可不謹哉可不貞哉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澤中有雷朱子語錄曰震下地上乃雷入地中之象
 也以此觀之則不必深泥澤字可也蓋地澤相臨之
 物澤亦在下也故曰上天下澤澤亦止水也○此所
 謂日入而息也不可説太深○此事至微然亦是法
 造化○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即所謂日入而息也若
[003-36b]
 勤作工夫的人則焚膏繼晷亦不可大過三才之理
 俱有動有靜靜所以養乎動之根也如造化之氣若
 冬來息得不凝固則來嵗必是災沴穀菜不熟人畜
 不寧如冬雷則災矣為造化不曽息得也醫書教人
 到三更不睡則血不歸肝而面色青黄日間所事自
 無精神矣乃知此節亦係大理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官有主守之義初九以陽居下為震之主是主乎隨
[003-37a]
 者也故曰官語類有問朱子曰官是主字之義只是
 一卦之主首變得正便吉不正便凶曰是如此依此
 則官字是實字○官指初九本義偏主在本文有渝
 字内○不可以偏主字釋官字○官字做實字看直
 指初九也蓋官有渝等字其來逺矣中溪官其字之
 説亦無主張○官有渝張氏曰官其事而有渝也官
 字是看得未定○初九以陽居下為震之主卦之所
 以為隨者也此所謂官也亦隨人者也必主隨人言
[003-37b]
 方與下文出門交有功意相連屬而於有渝貞吉之
 意亦順○出門交有功者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
 常主協於克一傳曰徳者善之總稱善者徳之實行
 一者其本源統㑹者也○惟出門以交則巳之所以
 取於人者不為限而人之所以資於巳者亦無窮何
 事不可立何業不可就信乎其有功也○官有渝貞
 吉則交不失之泛出門交有功則交不失之狹也○
 人固不能無所隨有所偏主而變其常亦何害但不
[003-38a]
 得如平時未有所主之虚耳故云有渝也○官有渝
 自無妨惟顧正與不正如何正則吉矣然一偏於主
 則不廣而無由有功故又云云/○官有渝是象貞吉
 以下是占亦戒也本義云亦因以戒之因其偏主而
 戒之也○本義云故其象占如此亦因以戒之謂官
 有渝是象貞吉出門交有功是占然其象占如此亦
 所以戒之也有渝字面亦見有戒意○爻以隨物為
 義初九亦隨物者也以陽居下為震之主正所謂剛
[003-38b]
 來而下柔者也○一説有所偏主正釋官字上文卦
 之所以為隨以上三句承爻以隨物為義而言初九
 亦隨物者也此説恐非○按參義亦曰官之言主也
 當隨之初剛來下柔震之主也故以官言之
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明其能集衆善而無遺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初陽在二之下以二觀之有小子之象五陽正應在
[003-39a]
 上以二觀之有丈夫之象○萬物之理隂必從陽六
 二隂也初九九五陽也此卦隨也故言相從之理蓋
 初陽在下自二觀之小子之象也五陽在上且二正
 應自二觀之丈夫之象也據理則二當惟五之從非
 初九可得而即者但初陽在下而近五陽正應而逺
 六二隂柔之性不能自守苟且惟近者之是比其勢
 遂不得不遺五耳○係小子者情之所牽也非必其
 正應也○六二何不取其柔順中正而言其不能自
[003-39b]
 守耶蓋以隨言也其實隂柔不比陽剛如九五陽剛
 則為孚於嘉矣○係小子失丈夫於人事交際之間
 固易見若推而言之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或小不
 忍而亂大謀或貪近功而忘逺圖之類皆是也
弗兼與也
 聖人此意所以戒人一於從正也○初曰係小子弗
 兼與也二曰係丈夫志舎下也以此觀之則知二之
 失丈夫亦非其志之所甘狃於近而勢不兩全耳若
[003-40a]
 三之失小子則明白是故失之也二爻之得失判矣
 ○小子童子也丈夫成人也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六三下有初九之陽上有九四之陽隂從陽者也然
 四近而初逺故係丈夫失小子係四非其正比初為
 得計矣○問係與隨何分曰係是近係之也非其正
 應故也隨則委其身而從之矣有子曰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係蓋所謂因者隨則所謂宗者○四陽當
[003-40b]
 任以居其上體為大臣之位也○隨有求得不知所
 求而得之者何事曰只此就名利上説○故曰四陽
 當任云云/如蕭王謂鄧禹曰我得專封拜生逺來寧
 欲仕乎○居貞謂自處以正不苟於求也利居貞自
 處以正則所求而得者乃正人君子之隨也不然雖
 得所欲以道義律之不足為得矣○係丈夫失小子
 是象隨有得者占也利居貞者戒也居貞謂不可以
 有求得之故而苟於求也
[003-41a]
九四隨有𫉬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貞凶者勢陵於五也有孚在道以明則不陵於五而
 可免於凶矣故曰何咎○有孚以心言在道以事言
 即此是明也故象傳曰明功也○有孚在道一説内
 有孚信之心而外之所處一一合乎道此所謂明也
 又一説能有孚信之心而事事必合於道蓋所主在
 合道但本於有孚也二説無大異平説亦無妨按損
 卦有孚中行則似貫下意○有孚在道而明如霍光
[003-41b]
 專權故其驂乗於帝也帝如芒刺在背此便是光之
 不能在道亦其孚誠之不至也故曰霍氏之禍萌驂
 乘故張安世代之驂乗則上甚安之矣安世固素以
 忠謹聞也○如蕭何者最能善處功名以消上心之
 疑貳○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
 不疑有孚而在道也故强賊未平則慷慨流涕或單
 騎見虜以紓國難其有孚為何如握重兵居外又有
 百戰之功朝廷所以處之又屢失其宜而無纎芥顧
[003-42a]
 望意朝聞命夕就道其在道為何如此真萬世人臣
 之法也○或曰有孚在道以明則無廹上之嫌故上
 安之上安之則下從之必然之理也
有孚在道明功也
 有孚在道明功也不可謂本於明而泥於爻以明之
 以字此説不合本義本義明把而字代以字○程傳
 曰蓋明哲之功也則似明哲更在有孚在道之前此
 亦實理也當從故功字分明若爻辭則無推原意只
[003-42b]
 象傳如此説亦互相發而不相悖也○漢之蕭何韓
 信皆受君之重任者也信恃其功能既求封齊復求
 王楚漢髙祖惟所欲則與之可見隨有𫉬者也然髙
 祖疑信之心固積之乆矣此其所以及於禍也夫自
 人君言之則有功必賞固其正也然於人臣之義則
 挾功求賞能無凶乎○蕭何素知髙帝之心者而又
 得鮑生召平之徒以此意曉之故得免於禍髙帝在
 軍中數遣使勞何何聽鮑生之言悉遣子弟從軍而
[003-43a]
 帝大悦帝擊陳豨遣使拜何相國因封五千户又從
 召平之言而讓其封不受悉以家財佐軍用而帝又
 大悦何之使帝不疑而勤於其職以保其身其於有
 孚在道以明亦庶幾乎以是觀之聖人之戒深矣
九五孚于嘉吉
 孚于嘉吉同徳相信也如舜之於五人武王之於十
 亂太甲之於伊尹髙宗之於傅説成康之於周召知
 之深任之專君臣肝胆相照無毫髮之疑惑也後世
[003-43b]
 如漢光武之於鄧賈髙祖之於三傑唐太宗之於房
 杜亦皆孚于嘉者也○孚于嘉大抵人之相信必是
 同徳不然雖曰相信終是勉强或始信而終疑試騐
 之人事可知○吉謂上下交而徳業成也
位正中也
 主九五言惟九五之正中故能信於六二之中正也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拘係從維只據隨之極言此是意之誠處王用享于
[003-44a]
 西山言以是誠意用之享西山則吉也朱子小註謂
 神亦隨之此是本義内吉字意非拘係從維之正意
 也○拘係之如監禁意思乃從維之如更繩紐之意
 思此假象之辭明其隨之固結而不解者也如七十
 子之服孔子雖畏於匡絶糧於陳困厄流離而不去
 下此則如舅犯趙衰顛頡介子推之徒從晉文公出
 亡者十九年備歴艱苦而未跬步相離若後齊士五
 百人從田横於海島而無叛色荆楚之士從劉備於
[003-44b]
 江南而依依如雲者皆是也○上六所隨原無所指
 也只泛言隨人○隨道有始有終初為隨之始上為
 隨之終隨道有正有邪二之隨初為邪三之隨四為
 正有以臣隨君之道四是也有以君隨臣之道五是
 也合而觀之隨之義大矣哉○王用享于西山此指
 文王也諸侯祭封内山川此言王者何蓋周公係爻
 時西伯巳追王矣○王用享於西山何不先言享先
 祖曰意謂父祖子孫一氣相感格似猶易也若人於
[003-45a]
 山川宜未易格矣而猶可用享尤足見其誠意之極
 耳
巽下/艮上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蠱壞極而有事也須看一極字元亨利涉大川俱從
 此極字生來曰亂當復治以理數言也當云者理數
 當然也元亨者治之幾也故繼以利涉大川乗其幾
 而有所事也先甲後甲則有所事之術也大川之象
[003-45b]
 蓋指當時之亂言○程傳曰蠱非訓事蠱乃有事也
 又曰蠱者事也既蠱而治之亦事也朱子乃㑹其意
 而解之曰壞極而有事也添一極字尤精宻○艮剛
 居上而其情不下接巽柔居下而其情不上通上下
 不交兩相乖隔而天下之事日入於弊矣以卦徳言
 下卑巽則逡巡委靡而無敢為之志上苟止則因循
 怠惰而無必為之志其勢必至於庶事墮哉而百孔
 千瘡不可勝救矣○蠱壞之極亂當復治此非專就
[003-46a]
 天下説凡人家及庶事俱有亂而復治之理蓋易窮
 則變變則通也○利渉大川得孔子往有事之言然
 後知其為指治蠱之事也○本義又云故其占為元
 亨而利涉大川以涉川帶元亨言者君子尚消息盈
 虚度時可為而後為也若天地閉則賢人𨼆矣天地
 不交否則君子儉徳避難矣故本義以利涉大川亦
 本之亂當復治而有復治之機未全是治了曰利涉
 大川方是用力以治之然而治之之方則曰先甲三
[003-46b]
 日後甲三日也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先甲三日是蠱之將然也而預治之後甲三日是蠱
 之既治也而維持之聖人於治蠱不於方蠱之時而
[003-47a]
 必於將蠱之先與其既治之後亦異乎世之隨事補
 塞而偷安目前之為者矣○先甲三日欲其及時而
 新之於先占中之勉也後甲三日欲其既新而保之
 於後占中之戒也○先甲後甲此治蠱萬全之䇿又
 不必拘於壞極而有事者矣○甲日之始事之端也甲
 本是日之始今借以為事之端○前事過中而將壞
 中非中正之中以時候而言如云已過乎中泰將極
 而否欲來之時也又云否過中矣將濟之時也○後
[003-47b]
 事方始而尚新此後事即前面所謂後事之端者也
 可見後事方始亦是治蠱之事也其曰以監其前事
 之失此前事亦是前面所謂過中而將壞者也○前
 事過中而將壞者時也運也其可自新以為後事之
 端而不使至於大壞者人力也以此見人力之所助
 亦多矣○參義曰言蠱極必治而治蠱有道也蠱元
 亨者蠱之既治也不先言治蠱之道而乃先言其效
 者明亂之可治也利涉大川方治蠱之時也故謂之
[003-48a]
 往有事先甲後甲即所謂有事也○程傳云善救則
 前弊可革善備則後利必乆此古之聖人所以新天
 下而垂後世也後之治蠱者不明聖人後甲先甲之
 誡慮淺而事近故勞於救世而亂不革功未及成而
 弊已生矣○彼以氣數言則蠱壞之極亂當復治此
 以人事言則不必至於極而後治之也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剛上柔下兼卦體卦變説○剛上而柔下巽而止非
[003-48b]
 蠱乃所以致蠱也○問剛上而柔下巽而止似乎無
 異曰剛上而柔下上下之勢不交也巽而止主情性
 而言縱使上下相交下卑巽而上苟止亦足致蠱也
 ○問剛上柔下隂陽之大義也何以致蠱耶曰此正
 猶乾上坤下而為否一般故語錄云上面一向剛下
 面又一向柔倒塌了這便是蠱道理○巽而止語錄
 云下面人只務巽上面人又懶惰不肯向前蓋如此
 則積弊而至於蠱矣須看積弊而至四字見此所以
[003-49a]
 致蠱非即是蠱也○後世或國家閒暇則縱欲偷安
 事變突來則倉皇失措是不能自新以為後事之端
 而不使至於大壞者也○如晉武於平呉之後遂眈
 於燕遊而不為經乆之圖唐𤣥宗以天下無事髙居
 無為而委政邪佞此皆不能丁寧於既治之後者也
 ○參義云下巽則卑順而無矯正上艮則止息而無
 動作此其所以不治也今治蠱之道其止也當矯之
 以奮發其巽也當矯之以剛果○愚按參義此説甚
[003-49b]
 善蓋治蠱只要反前之為而已剛上柔下亦然昔者
 湯之伐夏武王之伐商以至漢之於秦唐之於隋宋
 太祖之於五代無不皆然○蠱元亨利涉大川按程
 傳云既蠱則有復治之理自古治必因亂亂則開治
 理自然也而朱子語錄附其下云皿蟲為蠱言器中
 盛那蟲教他自相併便是積弊到那壞爛底意思一
 似漢唐之衰弄得來到那極弊大壞時所以言元亨
 蓋極弊則將復興故言元亨又曰極亂必治天道循
[003-50a]
 環自是如此如五胡亂華以至於隋亂之極必有唐
 太宗者出又如五季必生太祖若不如此便無天道
 了所以彖只云蠱元亨而天下治也○按程傳及語
 錄此説只當依亂極復治之説但不知編書者以此
 語錄亦附在程傳而不以附本義豈亦覺其非本義
 意而亦從程傳舊説耶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愚謂是説實天下治非謂是天下將治也其本義云
[003-50b]
 治蠱至於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者蓋蠱本不專就
 天下説人家及凡事俱有之今却云天下治者以治
 蠱至於元亨即是天下亂而復治之象故云蠱元亨
 而天下治也彖傳是就大處立議論或以象字只是
 兆字意者非矣○本義云治蠱至於元亨曰治蠱曰
 至於可見蠱下即繼以元亨者亦要其始終而言耳
 非是蠱已治而元亨了方去涉大川以有事而自新
 之於始丁寧之於後也○蠱元亨而天下治者自其
[003-51a]
 大者言也元亨未便是已治承蠱字而言也故本義
 以為亂而復治之象其曰治蠱至於元亨者雖蠱之
 時亦未甞無治之者也○本義亂之終治之始承上
 句亂而復治之象説蓋彖傳本就大處解經如當位
 貞吉可以正邦也之例○或説前事過中而將壞為
 亂之終後事方始而向新為治之始愚謂此説牽强
 且前事過中而將壞將壞則亂之始如何以為亂之
 終耶况後事方始又是指治蠱之事非指天運也原
[003-51b]
 彖傳意謂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如此治蠱則亂轉而
 治矣治亂之相為終始此固天運然也○彼説以前
 事過中而將壞為亂之終今可駁之曰前事過中宜
 為治之終將壞宜為亂之始則其説亦破裂矣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有事治蠱也蠱自有大川之象不必外索○蠱元亨
 而天下治也一説依程傳及前説云本義治蠱至於
 元亨人皆疑治字及至於字與前本義不同殊不知
[003-52a]
 其本同也以為蠱壞之極亂當復治者豈天送一箇
 治來耶蓋亂極思治其間人為自未甞无也亂則復
 治雖天運之自然然未有恬然付蠱於不治自得夫
 元亨者如六四裕父之蠱本義且云寛裕以治蠱可
 見蠱之所以得元亨者豈全不用人以治之而致耶
終則有始天行也
 先甲後甲人事也而曰終則有始天行也者蓋天地
 盈虚與時消息而况於人乎則知先甲後甲之有闗
[003-52b]
 於天行矣○先甲後甲本是人事而乃曰終則有始
 天行者蓋亂極思治理勢然也人事所在即天運所
 在也或以人事對天運説云亂之終治之始是雖人
 事之致然實由天運之自然為此説者是殆天運之
 所以為天運亦未知人事之所以為人事也○天地
 盈虚與時消息人固在其中矣故曰而况於人乎參
 義曰天道之有始必有終既終復有始聖人知天道
 之如是故其所以慮事者即原之於始而又要之於
[003-53a]
 終也○邵伯温系述曰時者天也事者人也時動而
 事起天運而人從猶形行而影㑹聲發而響應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徳
 山下有風震動飄拂草木為之衰變風景為之蕭索
 塵埃為之揚起物壞而有事也○振民育徳朱子小
 註説是治蠱○呉氏云振民者作興彼之善新民之
 事也育徳者培養已之善明徳之事也○愚謂蠱壞
 之極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故治蠱之事莫要於振民
[003-53b]
 然自斯新民之本今却以振民居育徳之先何也曰
 自治蠱言也育徳則反本之論○必振民者蠱之時
 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故必振作其民使一變其舊習
 也又必育已徳者蓋自新者新民之本不然已昏昏
 矣安能使人昭昭故必培養已徳以為之本焉此不
 易之道也二者並舉蠱無不治矣○本義事莫大於
 二者此事字就承上句物壞有事説來二者所事之
 大者也
[003-54a]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乃支當之義故曰如木之幹○木之幹枝葉之所
 以附立者也子幹父蠱又家道之所依以立者也○
 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能幹父之蠱者也惟其如是
 故其占為有子則能云云/○蠱者前人已壞之緒不
 問生死初雖言考然不必拘以考為亡父之稱蓋小
 註定作生者則亦大拘蓋泥无咎字抑不知父沒而
 子能振其已墜之緒則足以蓋前人之愆矣寧不亦
[003-54b]
 是考无咎耶若盡以為亡者則九二巽以入之之説
 難通矣○或問有子考无咎與意承考之考皆是指
 父在父在而得云考何也朱子曰古人多通言如康
 誥大傷厥考心可見○離騷首章注有曰父死稱考
 ○壞字當不得蠱字壞極而有事方是蠱一事之壞
 只是壞必大壞乃謂之蠱○本義戒占者宜如是謂
 占者當幹父蠱以置其父於無過之地也又知危而
 能戒則終能幹蠱而吉矣不然是亦未為有子也○
[003-55a]
 初六是子考之无咎子之吉也六爻皆人子○有子
 考无咎主為子言○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者蓋初
 雖云蠱未深而事易濟然既謂之蠱則已危矣固不
 可以其蠱未深而以易心處之也○危厲當如何曰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也
意承考也
 意承考其志在於承當父事以置父於無過之地也
[003-55b]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六五隂之尊者故有母象凡柔順在上者皆母道也
 ○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得中二字要只在幹字内
 幹字不輕故云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以
 六四之裕蠱照之則可見○不可貞以剛乗柔而治
 其壞則剛當有所拂戾而柔必有所不堪如此則將
 如蠱何○程傳曰以婦人言之則隂柔可知若伸已
 陽剛之道遽然矯拂則傷恩所害大矣安能入乎在
[003-56a]
 乎屈已下意巽順將承使之身正事治而已故曰不
 可貞○自九二剛中上應六五觀之則見其有子幹
 母蠱而得中之象自九二以剛乘柔而治其壞觀之
 則又見其未免於堅貞拂戾之嫌故因而戒之○幹
 母之蠱做實事説蓋諸爻皆有父母之象故也若論
 占法則凡以柔居尊性暗而難開者皆有母蠱之意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本義有少可疑蓋九二剛
 而能柔且得其中疑即是幹母蠱而能不至於貞者
[003-56b]
 也其不可貞之辭恐只是戒占者而已故象傳曰幹
 母之蠱得中道也得中道疑即是不可貞意○得其
 中謂所幹之事得其當幹所當幹也非謂無太過也
 若作無太過則下面不用戒以不可貞矣○所幹之
 事固得其中但恐幹得來於母心不無所拂耳○子
 幹母蠱而得中蓋幹字就九字來若六四則為裕父
 之蠱矣得中字兼從二字來得中只是其所幹得中
 本文幹字自兼有得中意也何也諸爻皆是幹蠱○
[003-57a]
 九二幹蠱只是幹之得中者本義非有所増加而附
 益之也據九二字云耳○參義曰子幹母蠱尤易流
 於專斷而失於順承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九三三句皆就本爻説道理蓋自其過剛不中觀之
 未免有拂戾之嫌故小有悔自其巽體得正觀之則
 巽可以制其剛正可以補其不中有過而不過之意
 故无大咎○云小有悔則无大悔矣云无大咎則有
[003-57b]
 小咎矣因是小有悔故僅无大咎因是无大咎故只
 小有悔○悔以心言咎以理言此亦家人九三嗃嗃
 悔厲吉之意象傳終无咎也謂九三幹父之蠱雖過
 剛不中而有巽順得正者存終无咎也不曰无大咎
 而只曰无咎蓋不但无大咎也有進而勉之之意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六四裕父之蠱夫治蠱當如拯溺救焚然惟恐緩不
 及事今乃裕以治之吝也謂之往見吝猶云征凶有
[003-58a]
 孚言其吝立見也○習靜劉氏曰强以立事為幹怠
 以委事為裕事弊而裕之弊益甚矣○或曰初六亦
 柔也何以幹而不裕曰蠱之初柔猶可幹至四而復
 以柔處之蠱不可為也况重柔乎故初本義曰蠱未
 深而事易濟至四則曰如是則蠱將日深矣參義曰
 幹者强而有立之謂裕者寛而无制之謂或曰四之
 吝與三之悔皆失矣然為孰優曰三之過剛失之過
 四之寛裕失之不及必不得已而行之寧為悔无為
[003-58b]
 吝
往未得也
 言無如蠱何也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雙湖曰在六二以五為母柔居尊也在六五又自取
 子道以繼世之君言也象何常之有○用譽如宋仁
 宗仁柔有餘而剛武不足是柔中居尊也然能尊用
 賢臣如韓范富歐之徒皆列在要地是九二承之以
[003-59a]
 徳者也故能為有宋令主後世稱慶厯之治焉
幹父用譽承以徳也
 言六五之用譽非五所能由九二承之以剛中之徳
 故也然非六五柔中能任九二欲承以徳亦無由也
 ○幹父用譽父得其子也承以徳君得其臣也但使
 賢臣得承以徳便是能子
上九不事王侯髙尚其事
 上九陽剛居上在事之外故云云/若隂柔居上則斷
[003-59b]
 不能如此矣况既曰剛陽則亦可見其非無所抱負
 而但甘寂寞者也○本義剛陽居上在事之外須要
 看剛陽二字見是有賢徳而不當事任故如此所以
 為志可則非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之比此全在
 陽剛而曰剛陽亦不苟且蓋不事王侯髙尚其事全
 是剛操也故首用剛字○程傳曰士之髙尚亦非一
 道有懷抱道徳不偶於時而髙潔自守者有知止足
 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有清
[003-60a]
 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獨潔其身者所處雖有得失
 大小之殊皆自髙尚其事者象所謂志可則者進退
 合道者也○又曰上九居蠱之終在事之外無所事
 之地也是賢人君子不遇於時而髙潔自守不累於
 世務者也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之流曽子子
 思之徒是也○參義曰治蠱者子任父之事臣任君
 之事也上九當蠱壞之極而不授任於人是賢人君
 子當天下之壞亂而獨善其身者故云不事王侯髙
[003-60b]
 尚其事也上既在事外而不事王侯則髙尚其事而
 已其事者何事也曰聖賢之道也吾身之徳義也苟
 不任王侯之事又不事吾身之事而徒嘐嘐然曰吾
 不事焉是乃無君之罪人也若人者又何足稱乎○
 上九不事王侯本義云故為此象而占與戒皆在其
 中矣占謂占者當如此也戒謂占者而不如此則凶
 也
志可則也
[003-61a]
 志可則也孟子以伯夷為百世師者以此○參義曰
 上九之志可為法則是故不離於中庸之道也如彼
 潔身亂倫而索𨼆行怪者未免於僻矣又豈可則也
 ○通觀蠱之六爻有以才質言者二三之剛四之柔
 是也有以得應言者五之用譽是也有以時位言者
 初之蠱未深上之在事外是也下五爻皆有蠱者惟
 上九是不與天下之事者故程傳云如伊尹太公之
 流曽子子思之徒也
[003-61b]
 
 
 
 
 
 
 
 易經蒙引卷三上
[003-62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蒙引卷三下
             明 蔡清 撰
 上經
兊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臨進而凌逼於物也君子之道何以用凌逼他人為
 蓋天下之理邪正不兩立况聖人本心固欲小人之
[003-62b]
 盡去而天下之盡為君子也故君子亦有不得不用
 其凌逼時不但君子之於小人國家之於寇敵中國
 之於夷虜皆此理也○韓范富杜等皆在兩府歐陽
 修蔡襄等在言路而范雍夏竦之徒自不得於其位
 又如司馬光呂公著等入朝而章惇蔡卞之徒亦自
 然消阻而不得挺是皆君子道長其勢有以逼使逺
 去之意以國家之寇敵言之如唐憲宗既平劉闢李
 錡便有次及河北淮西諸鎮之勢嬴秦既滅韓趙便
[003-63a]
 有次及燕魏齊楚之勢矣以中國之於夷狄言之如
 唐太宗既定帝業滅突利而四夷君長莫不來王或
 遣子入侍亦其勢有以威之也宋仁宗只用韓范措
 置邊務而趙元昊知其非敵即納&KR0323事大亦其勢有
 以逼之也則所謂二陽浸長以逼於隂者固不害其
 為君子也○二陽浸長以逼於隂蓋復之一陽固是
 陽長但猶微耳至於二陽則其勢已長而浸浸乎不
 可禦矣故有凌逼之義○元亨利貞則重在利貞夫
[003-63b]
 剛浸而長陽徳方亨雖無卦徳卦體之意似亦自有
 元亨之理矣今也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是以既元
 亨而又利於貞也○蓋剛正人也恱而順剛中而應
 又皆正道也故利貞此説專主於貞意亦未周○或
 以剛浸而長為有其時説而順為有其徳剛中而應
 為有徳又有位此説恐非依本義當剛長之時又有
 此善善字初无位意○恱而順承剛浸而長而言其
 雖挾剛長之勢而有和恱柔順之徳無恃壯用罔之
[003-64a]
 為者也剛中而應亦承剛浸而長而言其雖挾剛長
 之勢而有剛柔相濟之美無恣已即戎之非所謂夬
 夬中行者其庶幾焉○問悦於君子之臨小人何闗
 曰順即順以動之順其於臨小人之義自不為逺若
 夫恱非甘恱之恱乃如夬之健而恱决而和者也其
 義豈無相闗哉○至于八月有凶只以月數計之如
 七日來復之例此是聖人於陽長之時而預為陽消
 憂也蓋有長必有消无往不復也○參義曰於陽方
[003-64b]
 盛之日而先慮其變此易所以為君子謀也一陽始
 於復二陽長於臨至於六陽而為乾則陽極矣於是
 一隂生於下而為姤二隂長而為遯自臨至遯凡經八
 爻自丑至未凡歴八月○此八月是謂八個月非仲
 秋之八月也故云如七日來復之例或曰八月謂夏
 正八月於卦為觀則是仲秋之八月○或謂主周正
 八月言非也文王繫辭之時未有周正至武王得天
 下之後方用周正也朱子語錄之言此一時議論旁
[003-65a]
 及之語○至於八月有凶以此言之則凡星命家以
 人之生年月日時論斷人之休咎謂至某年某月當
 吉當凶亦决有此理矣但能前知而勉勵以承其吉
 修省以避其凶則是以人事輔氣數亦斷有此理也
 卦辭曰至于八月有凶亦正是欲人預為之計而有
 以避其凶也故曰言雖天運之當然君子宜知所戒
臨剛浸而長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大凡釋卦名處本義或云釋
[003-65b]
 卦名義或只云釋卦名又或只云釋卦義要必各有
 所當如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則屯其名剛柔始交而
 難生者其名之義也如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則蒙
 其名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者其名之義也又如歸妹
 天地之大義也云云/歸妹人之終始也則歸妹是卦
 名而自天地之大義以下亦卦義也故亦曰釋卦名
 義若夫剛浸而長柔以時升之類則止是直説卦名
 而已然其義亦已在其中矣此蓋如彖傳所謂時義
[003-66a]
 時用與單言時者無大異也故姤遇也柔遇剛也本
 義亦只曰釋卦名然未甞無義存也此處不可深曉
 惟重巽以申命則只云釋卦義者誠以申命之云難
 説是此卦所以名也只是卦中有此義耳又如止而
 巽動不窮也本義亦只云以卦徳言漸進之義不及
 卦名者誠以本義不曽露出卦名亦難説是釋卦名
 義也釋卦名便有義在此特下字間有時而從省耳
 且卦名既皆有義卦辭獨無義乎而彖傳皆只曰釋
[003-66b]
 卦辭若再加一義字亦何害於此可見釋卦名與釋
 卦名義斷斷乎無少異矣
說而順剛中而應
 恱而順只就吾一身言剛中而應只是以我對人而
 言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者理而已矣以此卦言之
 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則其占之大亨而必利于貞
 者誠理當然也不然則與卦背矣所謂能如其象焉
 則吉凶應違其象焉則吉凶反正是此理也○當剛
[003-67a]
 長之時又有此善重在又有此善上如无妄例○當
 剛長之時勢也又有此善理也元亨大半自勢上得
 利貞大半在理上來故大壯利貞而吉自不假言但
 利在正固而已无妄言天命不祐意尤明白全重在
 正字上其說有理○恱而順剛中而應此臨之正也
 即天之道也
消不乆也
 消不乆危之之辭使預為之備不可付之天運之自
[003-67b]
 然也
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臨之一字實含二體故本義先云二者皆臨下之事
 而後乃分附其義也亦如賁卦明庶政無敢折獄先
 只取明不及逺之義後却云内離明而外艮止故取
 象如此又一義也内離明而外艮止不分貼明庶政
 無敢折獄與此小異○教思謂其一段教育成就人
 底意思也教人以善謂之忠味忠之一字方見此之
[003-68a]
 所謂教思者○地臨於澤上臨下也此取卦名而義
 不同也若拘於進而凌逼於物之義則所謂教思無
 窮容保民無疆者亦豈凌逼之謂乎爻中自三以上
 各取相親臨之義矣○容保謂受而保之也羣黎百
 姓皆在吾撫馭之中者容也使之各安其生而無或
 失所者保也○容保無疆大人以天下為度也○勞
 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徳
 之此可見君子教思之無窮民吾同胞以至鰥寡孤
[003-68b]
 獨皆吾弟兄之顛連無告者也必使皆樂其樂而利
 其利可見君子之容保民無疆也
初九咸臨貞吉
 初二二爻本是卦之所以為臨者初九之貞亦只是
 卦辭利貞之貞○此正所謂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
 故其占如此意思故其占為貞吉言正而且吉也
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固不自亂於小人之羣而亦不至有已甚之行即卦
[003-69a]
 之臨元亨利貞也蓋初九九二即卦之所以為臨者
 故占辭之㫖同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九二有剛中之徳而有上進之勢視初九則進矣故
 其占不但吉且无不利也○然初九曰貞吉二不言
 貞者初之剛而得正二之剛中又盛於初之剛正其
 貞已無待於言也剛中最易之所善○初九以剛得
 正而吉九二以剛得中而吉其无不利特以其勢上
[003-69b]
 進也蓋已進至二駸駸乎有純剛之勢矣故初僅得
 吉而二則兼得无不利○九二咸臨二亦徧臨羣隂
 者也初爻云初九剛而得正故其占為貞吉此則云
 剛得中而勢上進故其占吉无不利也可見剛得中
 而勢上進字不可混入在咸臨二字内也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本義隂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居下之上臨人者也
 謂臨下也故朱子小註曰三近二陽也去臨他如小
[003-70a]
 人在上位却把甘言好語臨在下之君子○六三居
 下之上固是臨下二陽然亦是卦之所以為兊者也
 故為甘恱以臨人○隂柔不中正分明是小人又居
 下之上見其與二陽相近且卦之所以為兊者故為
 甘臨耶○无攸利夫惟誠可以動物惟徳可以感人
 甘臨詭道何益之有哉然制行在我若知其無益憂
 而改之則何咎○此與豫六三遲有悔同類
既憂之咎不長也
[003-70b]
 見得是原有咎而能補其咎○初二為以君子臨小
 人六三則以為小人臨君子蓋隂柔不中正是為小
 人而所臨者又正是此二陽也
六四至臨无咎
 處得其位柔順而正也下應初九隂陽正應也故為
 至臨重在柔順而正上謂以柔順得正而下應乎初
 九故象傳只曰位當也○六四以順正之人得正應
 而與之宜其相親相愛如琴瑟之相和塤箎之相應
[003-71a]
 而膠漆之相投者矣故為相臨之至也相臨謂相親
 也非相凌逼也亦非相臨莅也近於取卦名而義不
 同者○參義曰謂之至臨矣而止於无咎何也曰至
 臨非臨之至善者也以其與初相應於臨之情最為
 切至耳豈必能大有為乎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六五不自用而任人知臨也知臨乃大君之宜也○
 六五知臨不是臨九二言是臨之知者也臨字只帶
[003-71b]
 説如振恒非恒也而猶曰振恒迷復非復也而猶曰
 迷復則此謂之知臨何不可豈必是臨於九二而已
 哉○程傳曰夫以一人之身臨乎天下之廣若區區
 自任豈能周於萬事故自任其知者適足為不知惟
 能取天下之善任天下之聰明則無所不周是不自
 任其智則其智大矣
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下句是釋上句義不自用而任人便是行中行中便
[003-72a]
 是大君之宜中字還從爻上來○同一柔中居尊也
 在蒙則為純一未發以聽於人在大有則為虚已以
 應九二之賢信以發志在臨則為不自用而任人中
 字隨處説○此中行與泰之六五之中以行願同意
 ○知臨如何以為行中蓋大君不自用而任人便是
 理之正當處理之正當處便是中故曰道者天理之
 當然中而已矣
上六敦臨吉无咎
[003-72b]
 居卦之上處臨之終自始至終有厚道焉故曰敦臨
 以厚徳臨人無不服矣故吉而无咎吉以事言无咎
 以理言○志在内也有念念在此之意言其志一在
 乎内也有厚道焉○内指二陽蓋此卦以二陽臨四
 隂得名然此既臨彼則彼亦臨此有彼此相臨之義
 故周公於初二則皆曰咸臨於四五則各取其與應
 爻相應於三則曰甘臨者即臨下之二陽也以其下
 比二陽而上復無應故如此取象也上六亦然細味
[003-73a]
 自見○或曰上六一爻本義初不見是説臨下二陽
 恐語録之説難據曰此卦以二陽臨四隂得名然此
 既臨彼則彼亦臨此理勢然也按六三本義居下之
 上一句與程傳語録盡合此爻獨不明言其為臨二
 陽者蓋以其臨下之意自明矣若果非指二陽則象
 傳志在内也一句亦無所安頓○敦臨决是臨下二
 陽故象傳曰志在内也蓋臨有相親臨之義初二則
 臨上四隂四與初五與二則以正應相臨三居下之
[003-73b]
 上又無正應則安得不取其與下二陽相臨哉上亦
 無他臨則又安得不取其臨下二陽哉蓋臨有兩者
 之交其所臨必有在也語録之説可據○敦臨不必
 説是以上臨下蓋初二臨不是以下臨上則三四五
 上又安得為以上臨下哉本義所謂居卦之上者以
 起下句處臨之終耳如蠱上之以剛居上在事之外
 如家人上之以剛居上在卦之終一例也若以家人
 字為主家者則初九之閑有家獨不為主家者乎○
[003-74a]
 初二之咸臨以君子臨小人也六三之甘臨以小人
 臨君子也六四之至臨朋友之交也六五之知臨君
 臣之義也上六之敦臨則又概言之不可謂復指小
 人臨君子也○或曰初二不見君子臨小人意曰初
 二二爻乃卦之所以為臨者也而九二本義剛得中
 而勢上進句又正與二陽浸長以逼於隂同故曰是
 以君子臨小人也○或又曰六三固是小人未見是
 臨君子曰三隂柔不中正既是小人了所臨二陽或
[003-74b]
 剛正或剛中則非君子而何况語録自明白且若非
 君子則安能不為之動而曰无攸利哉又欲其憂而
 改之方得无咎何耶
坤下/巽上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有以二字意虚
 此解字義法也○然不徒曰有以示人而為人所仰
 必曰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者蓋觀字義甚大
[003-75a]
 推其義則朱子之所謂立極中庸所謂修身則道立
 經綸天下之大經孟子所謂聖人人倫之至書之所
 謂皇建其有極詩之所謂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其儀
 不忒正是四國大學所謂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
 於敬張子所謂大中至正之矩也蓋道理必至於中
 正然後為盡善盡美而無憾乃可以為法於天下也
 ○朱子曰以上示下曰觀自下觀上曰觀故卦名之
 觀去聲而六爻之觀皆平聲○示者示其所仰者也
[003-75b]
 自上而言仰者仰其所示者也自下而言無有有所
 示而無所仰示者如出告示則便是要與人看故曰
 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盥而不薦自祭祀
 假借來説本義釋云言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却是
 影此意説向為觀上去故小註或問是聖人在上視
 聽言動皆當為天下法而不敢輕亦猶祭祀之時致
 其潔清而不輕用否曰然然此語錄致其潔清而不
 輕自用則專就祭祀説與本義雖同而意之所指不
[003-76a]
 同矣若卦辭既假借説本義又假借解則正義將誰
 與發乎故愚斷本義是説向為觀者身上去故云戒
 占者當如是也豈止於祭祀之占乎○或問盥而不
 薦是取未薦之時誠意渾全而未散否朱子曰祭祀
 無不薦者此説假借來説薦是用事了盥是未用事
 之初云不薦者言常時得這誠敬如盥之意常在若
 薦則是用出用出則纔畢便過了無復有初意矣詩
 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楚詞曰
[003-76b]
 思公子兮未敢言正是此意説出這愛了則都無事
 可把持矣惟其不説則藏在中心所以常見其不忘
 也○無有盥而不薦之事然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
 則盥而不薦之理也故朱子曰祭祀無不薦者此是
 假借來説也○或疑依朱子語録畢竟亦是未薦之
 意然本義不輕自用字則又非未字意何也曰本義
 此句是就本文移向為觀者言之固不得以未字意
 相體貼矣必欲體貼未字意則為觀者亦將有輕自
[003-77a]
 用之時乎故曰此是假借來説無緣一一相似如曰
 但盥而不薦則豈是説話○夫祭必薦薦必先盥盥
 正為祭設豈容只盥而不薦乎其為假借説益昭昭
 矣○不薦只是慎重之意故朱子小註云是聖人在
 上視聽言動當為天下法而不敢輕云云/○平庵項
 氏曰此但以盥而不薦象恭己無為耳愚謂恭己二
 字則説得無為二字難通無為者聖人徳盛而民自
 化不待有所為非不輕自用意也無為豈可用心乎
[003-77b]
 雖堯舜亦不能自期於無為舜之無為而治者其徳
 既盛且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衆職故耳豈為觀
 者一一皆欲無為歟只可言不輕自用耳至於神道
 設教而天下服則是觀之極致聖人之能事是則所
 謂無為者卦辭通為衆人説難便以聖人入説前語
 錄所載或問云聖人在上視聽言動皆不敢輕者只
 是泛論之詞非卦詞正意卦詞本義分明云戒占者
 當如是也○或云盥而不薦即所謂不賞而民勸不
[003-78a]
 怒而民威者非也夫不賞而勸不怒而威則是彖傳
 下觀而化之意矣卦辭不薦還是主為觀身上事説
 非功效也○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此八字總在觀之
 一字内所以云云/者正教人以為觀之道如此也亦
 猶艮其背不𫉬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總只是一艮
 字意○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此正所謂以中正示人
 而為人所仰者也○雲峯曰盥而不薦如神武而不
 殺朱子皆以為聖人不犯手做底蓋盥則必薦不薦
[003-78b]
 是喻聖人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武則必殺不殺是
 喻聖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愚按以不薦為聖人事
 亦只是泛論之辭雲峯恐不如此認故下文又云故
 彼謂之神武而此下文别以神道言之○雖聖人之
 神道設教亦只是盥而不薦道理但此不專指聖人
 故下文神道設教處本義以為極言也○本義云此
 卦四隂長而二陽消正為八月之卦而名卦繫辭更
 取他義亦扶陽抑隂之意愚謂古人云天地無心而
[003-79a]
 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又云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
 應今也如此雖曰扶陽抑隂似亦非大公無為之道
 曰聖人蓋於臨卦至于八月有凶之辭發之無遺矣
 故此特取他義是亦所謂君子得輿小人剥廬之理
 終不害於大公也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大觀指九五謂大觀之主也一説不用之主二字更
 精今貼之主二字只是要人易曉耳○大觀在上要
[003-79b]
 依本義貼四隂仰之一句若無四隂仰之亦不成大
 觀矣且既云在上便有在下仰之者○本義卦體謂
 大觀在上及中正以觀天下卦徳謂順而巽大觀在
 上以位言順而巽以徳言中正以觀天下以所觀之
 道言雖有其位苟無其徳亦不能以中正觀天下也
 所以為觀處全在中正觀天下上故先之以大觀在
 上次之以順而巽然後云云/或云順巽中正皆是為
 觀之道如此則前本義何以只云觀者有以中正示
[003-80a]
 人而為人所仰而不及巽順耶且彖傳又何以不將
 大觀在上與中正以觀天下二卦體相連説而必問
 卦徳之巽順於其中却歸宿於中正以觀耶○内順
 外巽謂順以宅心巽以制事也中正以觀天下惟其
 有順巽之徳故所謂無不合於大中至正之道而可
 以為天下法也○順而巽自以本身言至中正方是
 所以為觀於人者故順巽不曰觀天下至中正乃曰
 觀天下也夫所以為觀者一中正而已矣或謂九五
[003-80b]
 獨言觀天下以九五是大君之位故獨以天下言耳
 然則所謂順而巽者獨非指為觀之大君耶蓋大觀
 在上一句已冠於其上矣當依上説○中正以觀天
 下自九五而言則居上之中中也以陽居陽正也自
 道理而言則中者其行無過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夫
 如是則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
 為天下則於以中天下之不中正天下之不正矣分
 明是皇建其有極也○中正觀天下亦須兼本末意
[003-81a]
 ○問内順外巽於觀道不甚相闗曰不然凡為人所
 瞻仰者最要有順徳如孝於親弟於長慈於衆體羣
 臣子庶民之類此皆順徳也東坡所謂躬信順以先
 天下者也巽者善通人情善酌物理隨物而賦形因
 時而制宜所謂巽稱而𨼆巽以行權者也此於君道
 亦非小節夫如是可以表正萬邦而萬邦作孚矣○
 順而巽此於大觀似未切者殊不知為人上者最要
 順順以動則得人心故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順豈
[003-81b]
 細行也哉至於巽亦為人上者之至切要者也蓋巽
 徳之制也為人君事有萬幾臣民有萬邦若非巽則
 何以能使萬事各得其宜萬民各得其所百官各得
 其職哉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者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
 所謂建其有極也下觀而化者人仰之歸於中正也
 所謂歸其有極也○不是以下觀而化釋有孚顒若
[003-82a]
 也上二句一與卦辭同言能如此則下觀而化矣正
 與隨卦釋卦辭言天下隨之同例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觀天之神道此數字虚説下言四時不忒正是天之
 神道處故曰天之所以為觀也須看觀之一字天之
 神安可得而觀於四時之不忒焉觀之可以見天之
 神道矣○聖人以天之神道設教其不顯之徳篤恭
[003-82b]
 之妙與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者同一機但見天下
 自皆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無不服者矣此兩個神
 道字當别其所異又當㑹其所同今人大抵皆知其
 異而不知其為同也○四時不忒乃天之神道處故
 曰觀天之神道不然無可觀處也言其無思無為但
 一氣之行時温而春時燠而夏時凉而秋時寒而冬
 氣序流行毫髮不爽天之神道何如哉○四時不忒
 正是天之神道處聖人之所以為觀者亦如是焉則
[003-83a]
 所謂神道設教只是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之自然而
 神妙者耳天下服矣此不可把與四時不忒對看四
 時不忒正與聖人之神道設教相對○觀天之神道
 是不犯手做的聖人以神道設教亦是不犯手做的
 ○天下服亦即是下觀而化之極致處神道之應也
 此與為政以徳章指畧同○正蒙天道篇第三曰天
 不言而四時行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誠於此動
 於彼神之道歟
[003-83b]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由歴周覽遍及庶物無逺弗至觀之象也
 昔者先王法此則巡省方國以觀夫民俗而因民俗
 以設教使天下同歸於中正之道也如齊之末業教
 以農桑衛之淫風教以禮别奢如曹則示之以儉儉
 如魏則示之以禮此所以為觀也○風行地上觀此
 觀字與卦名有辨此是巡行觀覽之意後世有觀風
 之説○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則觀之體立矣省方觀
[003-84a]
 民設教則觀之用行矣○或曰觀民設教此設教獨
 無躬行耶是不然此從省方説來也先王豈必到此
 國則躬行此一道以教之到彼一國則躬行彼一道
 以教之耶要之先王自有躬行以為之本而其躬行
 固無時無處不在也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據此則是初六在下
 去五最逺况隂柔質下則不足以自振拔而觀大君
[003-84b]
 道徳之光矣故為童觀之象○不能逺見此見字不
 必指目只如云所見相似若以目之所視而言則童
 子之見更逺而利矣○以識見而言則陽明隂暗况
 於在下故曰童觀以力量而言則陽强隂弱以分量
 而言則陽大隂小以制行而言則陽主義隂主利以
 作為而言則陽奮發而隂逡巡推此類求之天下之
 理得矣○小人无咎者不足咎也此君子小人皆以
 位言或曰兼徳言非也使兼有徳則君子吝亦豈有
[003-85a]
 童觀之君子乎其不兼徳言而只以位言斷斷然矣
 ○小人下民也如閭閻小民而如此安可咎之若有
 位君子而如是可羞甚矣此君子小人純以位言若
 以徳言豈有童觀之君子哉參義曰九五為在下四
 隂所觀而四隂之觀於五者以相去之逺近為所見
 之明暗云云/
六二闚觀利女貞
 隂柔居内而觀乎外如不出門庭獨居一室之中而
[003-85b]
 欲闚上國之光知海内之事不可得已此如後世所
 謂守株待兔者也如此説外字方見有所指本義居
 内而觀乎外者此也○居内而觀乎外以人事言之
 或懸度事宜於數千里之外而實無燭見之明者亦
 闚觀之類也○闚觀人之所見貴乎逺大故曰逹人
 大觀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今居内而觀乎外所見
 能有幾許哉亦不足敬也○大抵士君子在天地間
 亦須是逺歴四方以廣其聞見乃可如禮記所謂東
[003-86a]
 西南北之人者昔司馬子長甞南浮長淮沂大江望
 雲夢洞庭之陂彭蠡之瀦見九嶷之邈綿巫山之嵳
 峩泛沅渡湘北過大梁之墟觀楚漢之戰場西使巴
 蜀略笮笻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澤有
 此聞見方能就一部史記○又邵堯夫有曰昔人尚
 友千古而吾未甞及四方可乎於是走呉楚過齊魯
 客梁晉乆之而歸在洛幾三十年如此然後能收拾
 宇宙間許大道理而歸之皇極經世一書○蘇子由
[003-86b]
 上韓太尉書曰轍生十有九年矣其所居家與遊者
 不過隣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髙山
 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
 人之陳迹不足激發其志氣恐遂汨没遂决然舎去
 求天下之竒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云云/○又曰
 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
 終南嵩華之髙於水見黄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
 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愚謂蘇子由正所謂求
[003-87a]
 盡天下之大觀而不屑為闚觀之女貞者矣○初六
 觀之至近者也閭閻細民之事也六二觀之未廣者
 也中人以下者之事也此初二所觀之别也○參義
 曰聖人在上萬物咸覩而六二不能出户但為闚觀
 非丈夫之事也
六三觀我生進退
 本義云觀已所行之通塞以為進退須味通塞二字
 語錄云如事君則觀其言聽計從治民則觀其政教
[003-87b]
 可行膏澤可下可以見自家所施之當否而為進退
 自家所施之當否數字要不可忽方見是觀我生處
 所行之通塞必有所以通塞者故楊誠齋曰六三似
 漆雕開○六三居下之上可進可退夫三在上固可
 進猶在下之上亦可退然則當何所取衷哉惟觀吾
 所行之通塞以為進退不必觀九五也如孔子見行
 可於魯而仕及魯受女樂而去之意但孔子所行無
 當否可論耳彷彿是如此○觀我生進退六三可進
[003-88a]
 可退必有所以可進可退者惟决之於我生而已如
 使吾之學已成矣徳已立矣言之於君者不我用行
 之於民而莫我從是我之所行之塞也○參義亦曰
 其曰生者吾身之動作施為也觀我之所生如行之
 善而通也雖進可也其未善而塞也雖退可也○觀
 我生進退主象説○一説觀我生進退只就六三本
 身説不必依朱子小註謂與本義不觀九五一句相
 悖故也然按九五觀我生亦兼觀民之義蓋但有意
[003-88b]
 於檢㸃其身者若無位人必察其所交者之信從與
 否若有位人亦必察乎在下人之歸向與否此必然
 之理也故兼言之亦是故論語云夫達也者質直而
 好義而必曰察言而觀色答仲弓問仁必曰在邦無
 怨在家無怨使以自考也○觀我生進退本義所以
 用故不觀九五一句者語録云我者彼我對待之言
 是以彼觀此其義精矣又曰觀其生是以此自觀之
未失道也
[003-89a]
 未字當作不字解言如此乃為不失道道進退之道
 也未字與未失常之未同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賔于王
 六四觀國之光一句主六四言利用賔于王一句主
 占得六四者而言○其占為利于朝覲仕進也已仕
 者為朝覲未仕者為仕進本義意思如此周匝○雲
 峯曰觀國之光即九五所謂觀我生者也特五之自
 觀則曰生方出於我者也自四觀五則曰光已達於
[003-89b]
 國者也不指君之生而曰國者觀其達於國者則其
 出於君者可知矣○參義曰賔如賔興之賔言為王
 者所賔禮也
尚賔也
 言四之觀國之光正為尚賔也志在得君以行道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觀我生君子无咎作一句讀純是占只一觀字便不
 是説九五矣九五是陽剛而中正者也○或曰六三
[003-90a]
 觀我生進退純是象而九五乃為占何歟曰六三居
 下之上可進可退便須自審故以此句屬六三至九
 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隂仰而觀之君子之
 象也是在九五已不待觀我生其曰觀我生者戒占
 者而已耳
觀我生觀民也
 觀民也亦只是觀我生句内意故曰此夫子以義言
 之但爻辭下不必先説破此意思○觀我生必至於
[003-90b]
 民然後觀我生之道始盡故曰此夫子以義言之以
 其義言則猶在觀我生之句内意也○如九五陽剛
 中正以居尊位則一身之事得矣其下四隂仰而觀
 之則民徳善矣可見觀民也一句只在觀我生句内
 其曰又當者爻辭觀我生其實是兼一身之得失及
 民徳之善否而言小象獨偏以觀民言者自觀之義
 顯人自知之觀民之義𨼆人多莫察也此固夫子命
 辭之意○或疑以觀我生句内有觀民意而本義云
[003-91a]
 必其陽剛中正亦如是焉只説陽剛中正安得為兼
 觀民耶曰觀民徳而善則可以驗已之陽剛中正抑
 未善則是於陽剛中正之道未盡也此正所謂觀民
 徳之善否以自省察者○今以文字求道理亦未真
 見得觀我生之必觀民但若身居九五之位而自觀
 我生必然自尋到觀民處蓋有天下國家之責者欲
 於已身上體察無不自尋到此何也表端影正理固
 然也乃知夫子此言為以義言之也○參義曰觀之
[003-91b]
 為卦四隂盛長二陽消落聖人之作易甞扶陽而抑
 隂也故於卦取大觀之義而於四隂爻則不言隂之
 害陽而但言隂之仰於陽然自五言之則隂之盛長
 自不可不慎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之觀其生只就一身之得失言不兼觀民之義
 何也不當事任也故曰志未平也雖未得位未可忘
 戒懼也據此亦可見其不必兼觀民○但以我為其
[003-92a]
 小有主賔之異耳蓋觀我生則占者自當之觀其生
 則從傍人言然又當有小字不必太泥也○朱子曰
 觀自我自觀如視履考祥語勢觀其亦是自觀却從
 别人説
震下/離上
噬嗑亨利用獄
 物有間者齧而合之也推之於人事如寇賊姦宂間
 吾治化者也則合之以刑如蠻夷猾夏間吾疆域者
[003-92b]
 也則合之以兵以至凡一事之不如意皆必有一物
 以間之者舉其大如舜以三苖間髙宗以鬼方間周
 以殷之頑民間宣王以玁狁淮夷間若漢髙祖光武
 及唐太宗之芟夷暴亂是皆以其梗吾治而噬以嗑
 之也○語其次如舜之去四凶孔子之誅少正夘申
 屠嘉之欲誅鄧通魏相之白去副卦王曽之去丁謂
 是也○噬嗑噬而後嗑也嗑則亨矣利用獄不屬亨
 字至於六爻亦往往就用獄説噬嗑者正以獄之未
[003-93a]
 决猶物之間及其既决則是非兩判猶物之噬而嗑
 矣○彖傳釋亨字只據噬嗑二字説更不牽連利用
 獄意又可以見利用獄之不止屬亨義也○治獄之
 道惟威與明而得其中之為貴○卦體之剛柔分卦
 變之柔得中而上行屬得中卦徳之動而明二象之
 雷電合而章屬威與明雖不當位專承柔得中而上
 行言○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斷獄為動察獄為明斷
 必有雷之威察必有電之明也柔得中而上行猶云
[003-93b]
 上行而得中也上行只從卦變説來於治獄義無所
 取○柔得中蓋不柔則失之暴柔而不中則又失之
 弱也雖不當位利用獄也言就此一節言則五不當
 位似不利用獄者然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
 得中而上行有此數端之善是威與明而得其中正
 治獄之所宜也故雖不當位而利於用獄○本義於
 雷電合而章解云二象不曰卦象欲其明威二意分
 曉也○惟威與明而得其中之為貴問威與明得中
[003-94a]
 如何分别曰獄非明無以照非威無以斷得中者威
 不至於過暴明不至於過察是也○參義曰卦之名
 噬嗑取口囓物之象而凡折獄用刑者其才有剛柔
 之殊而所治亦有强弱之異政如人之囓物其齒有
 利鈍之殊而為物亦有堅脆之異故噬嗑一卦專言
 治獄之事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
 噬嗑雷電合而章也噬字義難得分曉程傳亦曰雷
[003-94b]
 電相須並見之物亦有嗑象不及噬字義或云噬頥
 口之交也謂交而合也○明罰即所以勅法使人知
 所畏避也法是通用字罰是專指刑法○明罰者使
 罰必當其罪而後人不疑於所坐奸吏亦不得以舞
 文而輕重出入之也○明罰是明其墨劓剕宫大辟
 以至流宥鞭朴金贖之類如此者所以振勅法度以
 警有衆故為勅法也○明罰勅法在舜典有曰象以
 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贖刑○又
[003-95a]
 曰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吕刑
 曰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宫罰之
 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上下比
 罪無僭亂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愚謂此
 於明罰之義最切○周禮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
 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剕罪五百殺
 罪五百若司寇斷獄弊訟則以五刑之法往詔刑罰
 而以辨罪之輕重○明罰勅法就此卦言之如罪薄
[003-95b]
 過小者宜罰之以屨校惡極罪大者宜罰之以何校
 則一一自今日明之以為來日不刋之典使來日之
 用罰者或罪薄過小歟則據吾所明者而加之以屨
 校之罰或惡極罪大歟則據吾所明者而加之以何
 校之罰其罰皆凜凜然不可犯矣是明罰所以勅法
 也○先王以明罰勅法此以立法言故曰先王若豐
 折獄致刑以用法言則曰君子矣○明罰内兼威與
 明意不可謂明罰只是明勅法乃是威也縁罰字自
[003-96a]
 是有威底物事矣豐之折獄致刑亦不可分明威説
 ○徐進齋曰明罰者所以示民而使之知所避勅法
 者所以防民而使之知所畏不知防民而使之知所
 畏與示民而使之知所避果何異
初六屨校滅趾无咎
 程傳曰校木械也○初上無位為受刑之象而初在
 卦始罪薄過小固未應得重刑又在卦之下人之足
 趾亦處一身之最下故為屨校滅趾之象○屨校猶
[003-96b]
 云屨之以校以校為之屨也○夫初惡方形而遽懲
 之則其惡由是而止矣故占得无咎占者小傷而无
 咎也小傷即為屨校滅趾也
不行也
 屨校滅趾周公蓋重罪薄過小説孔子象傳則只就
 滅趾二字發不進於惡之意蓋趾人之所以行者故
 曰不行也然周公无咎二字亦已該有此意在矣故
 本義云止惡於初故得无咎
[003-97a]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滅鼻固是乘初九之剛不知噬膚亦是噬初九否似
 不好説大抵二即乘初初受刑二用刑初非二所噬
 者而何○六二以中正治獄譬如噬膚然但所治者
 是初九之剛而二本柔弱故為因噬膚而滅其鼻之
 象噬膚據二之中正言滅鼻以二之乘剛言如以剛
 乘剛則無滅鼻之虞矣○噬膚所噬之易也滅鼻易
 中有難也在我雖有易噬之理在彼則有難噬之勢
[003-97b]
 ○中四爻下半節總是説人服不服○六二中正中則
 既不失之暴又不失之縱正則考問以公聽斷合理
 以此治獄何難之有譬如噬膚然然以柔乘剛柔既
 威斷不足而乘乎剛則所治者又是强梁難制之徒
 不免因之有傷如噬膚而因之以滅鼻然在彼既所
 當治而在我又能善治故其占雖傷而能無咎也○
 一説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然此二句惟於訟元
 吉解為切為欲見訟者之所以𫉬伸處若此卦則須
[003-98a]
 兼治獄説故象傳從前便以剛柔分柔得中為言矣
 ○中正以治獄雖若噬膚然然以柔不足於剛而所
 治者又剛故不免於滅鼻以此見治獄必兼威與明
 而又得其中始為全道也滅鼻因於噬膚傷於易也
 以二柔治初剛使果能其難其慎以處之庶幾無滅
 鼻之虞乎○參義曰二以中正而用刑者故所治如
 噬膚膚者肉之腴而易入者也○又曰二之治獄如
 此豈非中順有餘而剛嚴不足歟
[003-98b]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隂柔則無剛斷之才不中正又不得用刑之道故治
 人而人不服猶噬腊而遇毒也腊亦有毒毒謂筋/骨之傷
 義腊肉謂獸腊句/全體骨而為之者堅韌之物也另/讀
 節初齊氏曰小物全乾為腊○正韻韌堅柔而難斷
 愚謂故其字從韋從刃即今俗云韌皮條是也○參
 義曰我方治於彼彼亦反傷於我噬腊而遇毒也固
 可羞矣然彼受刑者既有其罪終必伏法○六二中
[003-99a]
 正故其所治如噬膚之易六三隂柔不中正故治人
 而人不服為噬腊遇毒之象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胏肉之帶骨者與胾通比之腊肉尤為難噬者蓋腊
 肉是小物全乾者乾胏雖非全體骨視之腊為大矣
 故本義曰言所噬愈堅愈之一字承腊字來也○言
 雖治所難治如噬乾胏然以剛居柔得用刑之道而
 人服其聽焉為得聽訟之宜矣其引周禮獄訟入鈞
[003-99b]
 金束矢而後聽之不過以証金矢之出處耳其實爻
 意是以象夫聽訟之得宜不是只以令訟者出金矢
 為我之得宜也○九四以剛居柔剛柔中也故為得
 用刑之道○古人聽訟必使入鈞金束矢者正以費
 之也費之者難之也難之者使不輕於訟也故入鈞
 金欲其實也入束矢欲其直也直而實者訟之所伸
 足以補其所費矣其不直不實者則沒其金矢於官
 矣是教人不輕訟也先王之制法何往而非仁心仁
[003-100a]
 意之流行也哉○入金矢者令其不輕訟也故朱子
 曰想是詞訟時便令他納此教他無切要之事不敢
 妄來問如此則不問曲直一例出此則實有寃枉者
 亦懼而不敢訴矣曰這個須是大切要的事古人如
 平常事又别有所在如劑石之類愚按朱子所謂這
 個須是大要切底事者蓋如虞芮之君相與爭田而
 質厥成於周者是已其他小訟則自有司者易取其
 大者言耳况九四近君之大臣乎大臣不親細事○
[003-100b]
 所謂劑石之類者愚初疑劑石皆為聽訟之官今考
 周禮秋官大司寇之職云以兩造禁民入束矢於朝
 然後聽之註兩造謂兩詞俱到也禁止也訟謂以貨
 財相告者百矢為一束必入矢者取其直也不入矢
 則自服不直矣與大全同○又以兩劑禁民獄入鈞
 金三日乃致於朝然後聽之註劑券也蓋一札而為
 兩書也獄謂以罪名相告者○劑子隳切三十斤為
 鈞必入金者取其剛而不變也不入金亦是自服不
[003-101a]
 直矣必待三日乃致於朝者重置民於獄也依此劑
 字乃治獄之名目耳入鈞金正謂得金矢者非小訟
 也劑義未詳○束矢註百矢也鈞金銅也出丘葵周
 禮注○又以嘉石平罷民註嘉石文石也平成也謂
 成之使為善也下云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麗於法
 而害於州里者桎梏而造諸嘉石役諸司空重罪旬
 有三日坐朞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
 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州
[003-101b]
 里任之則宥而舎之註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坐於
 嘉石使省其過也桎音只/梏音谷坐日既滿乃役使於司空
 役日既滿乃召其州里保任之然後宥其罪而縱釋
 之愚按此石字蓋是○又以肺石達窮民凡逺近惸
 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石三
 日士聽其詞以告於上而罪其長註肺石赤石也以
 通夫民之窮而無告者無兄弟曰惸無子孫曰獨愚
 按此所謂石者視之入金矢者為小訟矣石字似可
[003-102a]
 依此但劑字未可曉恐傳録者誤以肺石為劑石耶
 又朝法篇云左嘉石立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再
 無劑石之説○金有五六五所得乃為黄金四之得
 金矢非必皆黄金也丘葵周禮註以鈞金為銅○九
 四噬乾胏九四元無乾胏之象周公只欲顯其得聽
 訟之宜故云雖所噬愈堅亦能噬也所以甚言其能治
 獄也○得金矢是訟者納此金矢以求聽於我誠服
 我也所謂利見大人尚中正也故謂之得訟之宜○
[003-102b]
 訟者願納金矢以求聽則其得聽訟之宜可知矣故
 以聽訟得宜釋得金矢意○四得金矢五得黄金獄
 之小者納束矢大者納鈞金九四臣也兼治大小故
 曰得金與矢五君也罔攸兼於庶獄理其大者耳故
 只得黄金○得束矢亦非小者視黄金為小耳○噬
 乾胏所噬者堅也得金矢則堅者破矣二句相承只
 就九四以剛居柔得用刑之道言○利艱貞吉見治
 獄之難也此乃為占者設戒於九四無待戒也○得
[003-103a]
 金矢言人往納之金矢以求聽以其得獄訟之宜故
 也非謂指此所治者之金矢也六五之得黄金蓋亦
 然○人所以願輸金矢以求聽者所謂尚中正也○
 納金矢時訟猶未聽也今乃曰所噬愈堅而得聽訟
 之宜何歟豈非以其以剛居柔得聽訟之宜故人往
 往願輸之金矢以求直也歟○不可以噬乾胏得金
 矢為一串事易中取象何所不有如盥而不薦盥特
 為薦設豈有盥而不薦之事哉得意則忘言矣意自
[003-103b]
 可串六五亦然○得此占者雖曰得聽訟之宜然訟
 難事也少失其平君子有無告之寃小人有受服之
 幸於已則徳音有損於衆則羣心不服故又必艱難
 正固乃吉也艱難者凜凜其心惟恐一毫之不明正
 固者兢兢其守惟恐一毫之不公不容少上下其手
 而輕重其心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貞厲无咎
 六二中且正則為噬膚六五柔中而不正則為乾肉
[003-104a]
 然二乘初剛則雖噬膚而滅鼻五則柔中居尊位故
 雖噬乾肉而得黄金所以本義謂噬乾肉難於膚而
 易於胏腊者也但胏義終於爻無取○六五得黄金
 本義曰黄中色金亦謂鈞金夫金既為鈞金而黄特
 解為中色豈非以其得中道之應歟人無不服故願
 納黄金以求决也○一説難於膚者二中且正五惟
 中耳易於胏腊者三四俱不中正五猶中也依此説
 則胏義亦有取恐未盡是且不用居尊位意未安也
[003-104b]
 ○得黄金黄字重金字難取堅義○黄中色得黄金
 雖從所納之金説亦以明其用刑得中道故也本義
 人無不服意正係於此○本義用刑於人人無不服
 通釋噬乾肉者得黄金蓋噬乾肉則其所治不甚難
 以六二例之固有人無不服意得黄金以九四例之
 則人願納黄金以就之訟尤見人無不服矣○噬乾
 肉言其所治不甚難也得黄金言其治之得中也所
 治既不甚難而所以治之又得其中是以人無不服
[003-105a]
 也此又一説與上説不甚同但所治不甚難不知何
 所取而既與又二字未穏也愚意當依六二噬膚取
 中正義見二句不可分貼也○一説得黄金既是鈞
 金則本義解意正在人無不服句内恐不可拘得中
 道義曰本義云金亦謂鈞金此固然矣獨不曰黄中
 色乎坤六五黄裳元吉則曰黄中色以六五有中順
 之徳也鼎六五鼎黄耳則曰五於象為耳而有中徳
 故云黄耳也且坤卦在前已曰黄中色矣而此又曰
[003-105b]
 黄中色焉夫豈無謂而故為是諄諄哉○貞厲无咎
 四曰利艱貞吉五曰貞厲无咎无非謹重之意○貞
 厲无咎貞厲與艱貞無大異貞字皆同厲亦艱意但
 四為人臣則曰艱貞五為人君則曰貞厲人臣則有
 將來之吉故曰吉人君只曰无咎而已非謂五不及
 四也
得當也
 言其所治得當而无咎也得當而无咎則得人服矣
[003-106a]
 ○得當也不可作位得中説若果是説位得中則聖
 人當以解得黄金不宜以解貞厲无咎矣蓋必貞厲
 以處之然後所治得當而人服之也
上九何校滅耳凶
 過極之陽准初在卦始例則是積惡之義在卦之上
 准又在卦下例則是何校之位而繼之曰惡極罪大
 惡極自我作惡而言罪大自人加我以罪而言亦自
 有分别○問若是過極之隂其能免於惡極罪大乎
[003-106b]
 過極之隂只是柔暗之甚不足振發而已陽剛而過
 極則是負固怙終聞言不信者故至於惡極罪大處
 象傳曰聰不明也正謂此也○參義曰初卑而無位
 上髙而無位故皆為受刑者陽過之極不能卑伏此
 惡極罪大怙終不悛之人也○聰不明也聰是死字
 耳也明是活字聰也聰不明只是説他不聽人説以
 至此耳此與滅趾不行也概是周公爻辭外意故本
 義另解云云/噬嗑中四爻皆用刑者然用刑於人有
[003-107a]
 難易由在已之徳有厚薄二以中正故所治如噬膚
 而滅鼻者柔故也三以不中正故所治如噬腊遇毒
 四以剛居柔故所噬愈堅而得聽訟之宜五以柔中
 居尊故用刑於人而人無不服由此觀之則夫用刑
 於人者其可不先慎其徳乎
離下/艮上
賁亨小利有攸往
 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傳曰物相雜故曰文又
[003-107b]
 曰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此卦自損來者柔自
 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何謂也蓋柔謂六剛
 謂九卦自損來損之二本九也今則三之六來居之
 是以柔間剛矣損之三本六也今則二之九上居之
 是以剛間柔矣即所謂剛柔交錯也自既濟來者倣
 此○柔來而文剛是剛柔之交分剛上而文柔亦剛
 柔之交也為兩句各有一文字不必合二者而後謂
 之文蓋柔間夫剛固是天文剛間夫柔亦是天文○
[003-108a]
 柔來文剛剛上文柔若以人事言之如臣之從君子
 之從父婦之從夫此柔來文剛也所謂陽得隂助者
 也故亨如君之從臣父之從子夫之從婦此剛上文
 柔而為柔所用也故小利有攸往○文明而各得其
 分若曰各得其分即所以為文明則艮止即是離明
 矣不可也雖説是君臣之煥然有文處為文明而又
 於中間君臣各止其所當止乃為各得其分也○又
 卦内離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在人事如君
[003-108b]
 與臣燦然有文以相接也而君得君之分臣得臣之
 分如父與子燦然有文以相接也而父得父之分子
 得子之分文明合説也各得其分分説也其實各得
 其分正所以為文也此卦本只是文之義○潛齋胡
 氏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燦然有禮相接者文
 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者文之止也此説亦明白
 但以文字通蓋明與止二字為非本㫖耳如文明以
 健之類非一惟彖傳人文也此文字是兼文明以止
[003-109a]
 言文明固文也而各得其分亦文也○參義曰有質
 而加之文斯可以亨矣朝廷文之以儀制而亨焉賔
 主文之以禮貌而亨焉家人文之以倫序而亨焉官
 府文之以教令而亨焉推之事物凡有質者無不待
 於文也文則無不亨矣○本義前云有文明而各得
 其分之象下云離明於内艮止於外此分明不同不
 可牽合○賁之卦名卦辭皆取卦變卦徳但所取卦
 變之義同而所取卦徳之義不同所謂文明而各得
[003-109b]
 其分者初不分内外至下文離明於内艮止於外則
 分明不可比而同且艮止於外豈所謂各得其分者
 乎外字專對内字各字便對文明字朱子惟各隨二
 聖人之意而解之此所以為朱子○占者以其柔來
 文剛陽得隂助而離明於内者蓋本身既是剛了又
 得隂來為之助且内文明則能灼於物情而達於事
 理皆亨道也故亨以其剛上文柔而艮止於外者蓋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當用夫柔也今剛上
[003-110a]
 文柔則是剛反主於柔而為柔之助矣且艮止於外
 雖不失於妄動而不足於變通是皆不能以大有為
 也故小利往○但剛上文柔雖未足取亦未是惡况
 艮止於外雖不能有為亦僅可有守故猶得小利往
 若是惡徳則連小利亦不可得矣○賁亨小利有攸
 往言吉凶利害適相半也○無凶害但不純吉利
彖曰柔來而文剛故亨 至/ 天文也
 兩句本是以卦變釋卦辭而因見其有天文之象故
[003-110b]
 言天文也一句初非釋卦辭也下文文明以止人文
 也尤難説是釋卦辭只是又以卦徳言之○剛柔之
 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不是把自然二字當天字
 以天文皆出於自然也其一隂一陽相錯而成文如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亘古亘今端端的的自然是如此有莫知其所以然
 者若文明以止又是人所成况亦有不然者惟天文
 則無一息之或爽也故論自然之文莫之能尚焉○
[003-111a]
 按賁之一字有柔來文剛剛上文柔之義在内又有
 文明以止之義在内及彖傳孔子只以卦變釋卦辭
 了而文明以止却又另言之今學者講文明以止處
 見本義只云又以卦徳言之遂再不放一字粘著卦
 名卦辭亦大泥矣其實文明以止四字於卦名自有
 相闗彖下本義已盡之如漸卦止而巽動不窮也本
 義云又以卦徳言漸進之義則屬諸卦名矣
○剛柔交錯
[003-111b]
 柔來文剛柔交於剛也剛上文柔剛交於柔也不必
 合柔上剛下方為交也蓋卦名為賁之義則是逐段
 皆有文柔來文剛固是文剛上文柔亦是文也不待
 剛柔相為交錯乃為文○剛柔之交卦變也而天之
 文亦剛柔之交也故曰天文也文明以止卦徳也而
 人之文亦文明以止也故曰人文也○文明以止且
 謾説出人道至涉人文也句方發揮出人道之文明
 以止意為當
[003-112a]
文明以止人文也
 不可依前本義分解卦辭亨小利有攸往意故本義
 云又以卦徳言之若夫又以卦體明之指九五也之
 例則為申釋上意○此正是前本義所謂有文明而
 各得其分之象故為賁者説歸卦名不歸卦辭此又
 安得以為申釋卦辭耶○天文也人文也此兩句只
 按著卦變卦徳説為是且方起得下文極言意不然
 天文便是時變了人文則天下亦已化成了又何用
[003-112b]
 觀天文以察時變觀人文以化成天下蓋觀乎天文
 觀乎人文謂即就卦中之天文人文而觀之也大抵
 天文人文孔子意在起下文居多故本義於卦名卦
 辭皆無所屬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蓋時變亦不過一
 剛一柔之相錯而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謂天下
 之人皆文明以止也
○極言賁道之大也
 觀賁之天文則用之以察時變觀賁之人文則用之
[003-113a]
 以化成天下故本義云極言賁道之大也然在賁之
 剛柔交錯即在天之日月寒暑星辰之交錯也在賁
 之文明以止即在人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也
 故即目之曰天文人文
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山下有火火之光輝照耀乎山賁之象也夫山下有
 火明不及逺故君子法之但以明庶政而無敢折獄
 蓋庶政事之小者明雖不逺猶可能也况其得失所
[003-113b]
 係尤重至於獄訟大事一指顧間便分人死生存亡
 明苟不逺其為害可勝言哉故不敢○明庶政無敢
 折獄其明可用於小而不可用於大也○明庶政無
 敢折獄只就明不及逺之象説本義山下有火明不
 及逺兩句俱為下二句設不為山下有火賁設也山
 下有火賁只是取文明之象○問本義既曰明不及
 逺又曰内離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何一象二義
 也曰内離明而外艮止即是明不及逺之意無少差
[003-114a]
 别蓋離明為艮止所限是明不及逺也艮止非指他
 人如蒙之險而止之止但明不及逺承山下有火言
 君子所以即此以取象也其又言内離明而外艮止
 者本其所以取之之義也又是裏面一節言語正如
 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二者皆臨下之事然教之無
 窮者兊也容之無疆者坤也而又本其所以於臨象
 中獨説此二事者此耳○内離明而外艮止故取象
 如此是因此卦之徳内明外止故就山下有火上取
[003-114b]
 明庶政無敢折獄之象也庶政謂錢榖出納之類○
 故取象如此此取象不指山下有火正是説明庶政
 無敢折獄如剥卦順而止之亦説是象○内離明而
 外艮止内外二字且從卦説○語録謂明庶政是就
 離上説無敢折獄是就艮上説此亦畧分言其大意
 要之須渾淪説内有是明所以能明庶政惟其内明
 而外止所以止能明庶政而無敢折獄○語録又謂
 折獄是大事一折便了有止之義明在内不能及逺
[003-115a]
 故止而不敢折也則又以止為自止更詳之○明庶
 政無敢折獄即是小利有攸往之理○一説明庶政
 無敢折獄正是明不及逺不可謂以其明不及逺故
 止明庶政而不敢折獄也安知這君子只是明不及
 逺之君子乎大象如此等類只是隨卦象之規模小
 大而各為之肖象焉耳如君子以懿文徳豈可説是
 小畜之君子○愚按此説却與語録所謂止而不敢
 折者相符㑹以其止為自止也
[003-115b]
初九賁其趾舎車而徒
 初九自賁於下為賁其趾之象所謂賁其趾者如何
 謂舎非道之車而安於徒步者也下句以申上句均
 為象也○剛徳明體剛則不屈於欲明則審於義利
 以此自賁於下是謂賁其趾之象舎車而徒申賁其
 趾之意也自賁於下不願人之文繡也○剛徳則所
 守者固内重而見外之輕矣明體則出處之分明有
 見幾而作之義矣是有以自賁於下者也故象云云/
[003-116a]
 如此解於明字意思更周蓋非惟義利之辨在所明
 而出處之機亦在所明也况剛徳内益以見内重外
 輕之義於舎車而徒之意尤為切耳○舎車而徒只
 是申賁其趾之意二句俱為象不可以本義自賁於
 下一句貼賁其趾而單指舎車而徒為象也蓋舎車
 而徒此所以為賁其趾也○賁其趾依賁其須例皆
 為象也○程傳曰守節義君子之賁也是故君子所
 賁世俗所羞世俗所貴君子所賤○雲峯曰舎車之
[003-116b]
 榮而徒行是不以徒行為辱而自以義為榮也是故
 君子行義必於在下之時發足之初觀之○參義曰
 古之恬退者自謂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無罪以
 當貴豈非賁趾舎車之義歟
六二賁其須
 二隂柔而三陽剛則隂不得不附陽二中正而三得
 正則其相附也非為邪且又皆無應與則二之附三
 三之為二所附亦勢所宜也故本義云占者宜從上
[003-117a]
 之陽剛而動也二附三而動猶須附頥而動須二象
 也非三之象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一陽居二隂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蓋以二柔來
 文一剛光采之盛則有潤澤也永貞者不溺於所安
 也吉者隂終受之凌也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近之
 則不遜故須永貞○得其賁而潤澤然不可溺於所
 安凡丈夫之於妻妾人君之於臣下官長之於左右
[003-117b]
 皆不可䙝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馬人所乘人白則馬亦白矣此只解所以為馬謂之
 白馬者蓋因四與初不成賁而皤如故於其所乘馬
 亦白或謂白馬不必為四之所乘者非也人白則馬
 亦白馬是誰之馬耶况曰馬人所乘亦明甚矣言四
 之求初其心之疾如白馬之翰如其飛也然九三剛
 正非為寇者乃求婚媾耳夫求之在彼而應與不應
[003-118a]
 則在我故只曰匪寇婚媾而不言其應與不應以見
 在我之自守何如耳而象傳亦壯之曰終无尤也謂
 若守正而不與亦無他患也○四與初本相賁者以
 其為三所隔而不得遂所賁不成其賁而其賁也皤
 如然其往求之心豈以三之隔而遽已乎故曰白馬
 翰如所以象其心之切也然九三匪寇婚媾此又在
 四之自守何如故小象足之曰終无尤也○既曰白
 馬翰如嘉六四之篤於求初也又曰匪寇婚媾明三
[003-118b]
 之求四雖出於善意其如四之不顧何匪寇婚媾正
 與白馬翰如相喚應○賁如皤如言其賁之皤也明
 不成其賁如振恒同人于郊之類也不是截做兩意
 謂既賁如而又皤如也與屯如邅如例不盡同其白
 馬翰如亦如屯之乘馬班如不同例看易正不必一
 一拘例○匪寇婚媾本義云九三剛正非為寇者也
 愚於剛正二字竊不能無疑蓋三之求婚媾於四實
 非正也既為剛正之人安得為不正之事若以為無
[003-119a]
 害於正歟則又何以曰謂若守正而不與亦無他患
 也○問六四既不得遂所賁而九三又匪寇婚媾不
 知六四果能守正不與否曰據六四白馬翰如其往
 求於初之心既如此之專則能守正以拒三必矣况
 本柔順得正而又艮體者乎○問四為三所隔又何
 以知其求初之心如白馬之翰如愚意其自柔順得
 正來也本義不得一一耳
六四當位疑也
[003-119b]
 當位疑謂與正應相逺而比於三是其所居之位疑
 若有可求者故來三之求也然可求者其所當之位
 其不可求者所守之志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六五賁于丘園全在柔中上取來大抵陽剛性開廓
 則近于侈柔則規模收歛中則又不過其節故為敦
 本尚實而有賁於丘園之象○六五柔中為賁之主
 則知丘園特取本實之象如漢文景之恭儉是也一
[003-120a]
 説只是賁諸爻中之尊者不必皆是人君也剥五可
 見按復初九為復之主无妄初九為誠之主則不必
 拘君位矣○賁于丘園指其柔而得中言束帛戔戔
 概以隂柔之性言○儉於自用而豐於神人豐儉乃
 為適宜此禹所以無間然也故賁于丘園儉於自奉
 可矣束帛戔戔概以儉而施之於用吝也○賁於丘
 園言不賁于市朝不賁于軒冕而賁于丘園也丘園
 非所以為賁而曰賁于丘園者不賁之賁也故曰敦
[003-120b]
 本尚實得賁之道得賁之道固可嘉矣但隂性吝嗇
 互既尚實則施之用者未免失之儉而不得其文質
 之中故束帛戔戔而可吝然禮奢寧儉有奢而窮者
 未有儉而敗者必得終吉○丘園之為義非徒𨼆者
 之所尚孟子答滕文公謂民事不可緩也豳風七月
 之詩諄諄於農桑之事先儒以為此實王業之根本
 也其見於無逸之書則欲君人者知稼穡之艱難知
 小人之依而又謂帝王所傳心法之要端在乎此又
[003-121a]
 如漢武下輪臺之詔專務休養天下之民而志大喜
 功之事一切掃除也故封田千秋為富民侯以趙過
 為治粟都尉此皆為賁之主而敦本尚實者○敦本
 尚實如何以為得賁之道蓋天下之道雖有文有質
 然質者本也無本不立文也者不過以文其質也故
 曰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此五之敦本
 所以獨為得賁之道也○賁于丘園語意云以丘園
 為賁是以本實為文也
[003-121b]
六五之吉有喜也
 衆方逐末之時而獨能反其本以為之倡是可喜也
 易中凡言有喜皆是説可喜之理○一説謂無不節
 之嗟㝠豫之凶也○六五之吉者公不至于犯禮而
 得其分私不至於傷民而足其用誠為喜也
上九白賁无咎
 上九居賁之極凡物極則反夫賁文飾也賁極而反
 則復於無色所以為白賁之象夫文勝而能反之以
[003-122a]
 就於質善補過也故其占為无咎○白賁非全是無
 色也本有色而復於無色耳故曰无咎以今之白賁
 為无咎則始之賁極文勝者為有咎矣○問道以中
 庸為至白賁質勝文矣安得為无咎曰此承文勝之
 弊而矯枉之道也故林放問禮之本孔子大其問而
 有寧儉寧戚之説亦取白賁之意○白賁視賁丘園
 益為還淳而反本矣二爻還要説得不同
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003-122b]
 蓋厭文之弊而反之質者亦上之素志也前於此者
 惟皆以賁為得志耳今乃以白賁為得志氣味迥逺
 矣○朱子曰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便自優游自
 得也此蓋非定説也與本義全不合○白賁无咎乃
 上之得志也在他人則皆以賁飾乃得志耳不必依
 小註云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蓋本義已定為復
 於無色矣如何又謂之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耶
 ○得志依五爻有喜例是貼无咎意依朱子小註亦
[003-123a]
 不合一疑白賁賁字只是帶説如振恒同人于郊之
 例似非有自然之文意○賁之一卦以卦變言則柔
 來文剛剛上文柔而為賁以二體言則下離上艮文
 明以止而為賁以六爻言則或就本爻自取賁義如
 初五上是也或以相比而為賁如二之附三三之得
 賁於二隂是也又或以相應而求賁如四之於初是
 也○又初二三四所謂賁者皆賁之常五上所謂賁
 者則賁之變
[003-123b]
坤下/艮上
剝不利有攸往
 不利有攸往謂君子也易為君子謀○卦體隂盛陽
 衰時固當止也而卦徳坤順艮止又有能順時而止
 之象故其占不利有攸往謂當止也
剝剝也柔變剛也
 剝落也剝陽剝也剝之者隂也故曰柔變剛也○柔
 變剛也不知是以前項五隂之變五陽言耶抑以今
[003-124a]
 日五隂之變一陽言耶大抵是以五隂變一陽而言
 故本義曰柔進于陽變剛為柔而上文本義所謂一
 陽將盡者亦有此意○柔進于陽變剛為柔者君子
 在位小人干犯則逐去之而代其位矣豈不是柔變
 剛耶一變剛則純坤矣全是小人之世矣本文剛字
 只指上九是衆隂剝一陽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不利有攸往以卦體言之五隂盛長於下小人長也
[003-124b]
 以卦徳言之坤順而艮止為順而止之人當觀此象
 也夫君子之一行一止皆必尚乎消息盈虚者誠以
 天運然也苟不之尚則違時矣故時當止則順時而
 止而不利有攸往○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此句
 綴在順而止之之下不通承上句小人長也故程傳
 分順而止之至天行也為一段而本義則總之曰以
 卦體卦徳釋卦辭是卦徳二字總該順而止之至天
 行也消息盈虚正所謂時尚之所以順之也○消息
[003-125a]
 者盈虚之未定盈虚者消息之已成○天地變化草
 木蕃息而盈也天地閉賢人𨼆虚而消也○君子尚
 消息盈虚不是卦徳但其意附在順而止之句末所
 以申順而止之之義○一説釋卦辭之義云不利有
 攸往者以卦體小人長也况卦徳又有順而止之之
 象其云不利有攸往者正觀乎是象也
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山本髙起於地而反附著于地是摧落之義剥之象
[003-125b]
 也○上以厚下安宅上下寛説隨所在而言厚下言
 不可剥下也厚下者乃所以自安其宅也為天子者
 不能厚天下之人不能安於天子之位為諸侯者不
 能厚一國之人不能安於諸侯之位為大夫為士者
 不能厚於其所屬之人不能安於大夫士之位○宅
 以位言已之所居也非宅舎之宅○厚下安宅斯不
 至於剝矣○魏文侯時租賦倍増於前或有賀者文
 侯曰今户口不加而租賦嵗倍此由課多也夫貪其
[003-126a]
 賦稅不愛人是虞人反裘而負薪也徒惜其毛而不
 知皮盡而毛無所傅此言得厚下安宅之理也愚謂
 得則為厚下以安宅失則為反裘而負薪○白樂天
 詩曰割我心頭肉市汝眼前恩進入瓊林庫嵗乆化
 為塵
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剝自下起剝床以足之象今雖未是蔑貞然其𫝑必
 至於蔑貞也蔑貞者凶此即坤初六履霜堅冰至之
[003-126b]
 意○此凶字可以六四凶字照看蔑字宜重看○剝
 卦六爻以上一爻為主自初至五皆是陽被隂柔漸
 次來剝落了至獨留上一陽則陽之勢益孤而衆隂
 又將盡去之矣故曰五隂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
 將盡○不可以六位通作一個人看前項為所剝者
 是五個陽了○一説凶是小人蔑正而凶也此恐至
 小人剝廬方發之六二朱子斷是君子之凶○朱子
 曰自古小人蔑害君子終亦有凶但此爻象只説陽
[003-127a]
 與君子之凶也○剝床以足按床有二陳元龍自臥
 大床而坐客於下李林甫一夕屢徙其床及韋應物
 詩風雨對床眠之類則似是臥床矣如謝萬據胡床
 管寧坐藜床楊素撫床謂李靖曰卿將當床此床之
 類則只是坐床也今人不知古往往只指臥床為床
 而已不知剝床之床謂之坐床亦可也舜在床琴必
 是坐床正韻註云安身之几而又解為臥床亦狃於
 習俗之見聞矣○又巽在床下正謂坐床諸葛亮每
[003-127b]
 見龎徳公輒拜床下多謂坐床也床便有足有辨亦
 有貼其膚處
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凶
 辨床幹也程傳曰辨分隔上下者床之幹也
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夫剝床而止於辨亦云危矣而夫子猶曰未有與也
 於危之中而有幸之之意似教君子急避他意思可
 見聖人為君子謀者無所不至
[003-128a]
六三剝之无咎
 剝之謂衆隂方剝陽也无咎謂己獨應之故无咎也
 上方云剝之下即繼以无咎者乃知无咎之為指已
 獨應之也曰就卦位觀之其義自可尋矣正如需九
 二需于沙小有言之下曰終吉亦似無端然剛中能
 需之意亦已寄在言表可得而尋之矣○六三剝之
 无咎言衆隂方剝陽而已獨應之去其黨而從正是
 為剝之无咎者也程傳一則曰在剝之時為无咎者
[003-128b]
 也二則曰三居剝而无咎者其所處與上下諸隂不
 同即此説也可從外此數説似不如此之穏○一説
 以剝之二字分言之本義衆隂方剝陽一句貼剝字
 而已獨應之一句貼之字謂來之坎坎之字亦不輕
 也○一説剝之謂衆隂方剝陽三獨以應之而得无
 咎愚意只用比之无首例意裁之且程傳可據朱子
 未有别説也若來之坎坎朱子則有來往二字貼之
 ○一説剝之謂六三剝衆隂也故曰失上下也按剝
[003-129a]
 以隂剝陽為義今六三去其黨而從正是故意皆去
 之而從善耳非能剝落其衆也故剝字用不得本義
 所謂去非能除去之也只是背而去之不從其所為
 而已
失上下也
 若無象傳此一句則爻辭剝之无咎亦甚難解○參
 義曰衆隂方剝陽三獨與上為應是小人中之君子
 也如三者雖得罪於私黨而見取於公論其義无咎
[003-129b]
 矣而利害之私何較哉
六五貫魚以宫人寵无不利
 五為衆隂之長總率羣隂如貫魚然而以之受制於
 陽又為后妃夫人以宫人承寵於其君之象占者如
 是能率其類以受制於其上則无不利矣不取剝陽
 之義聖人之意微矣○觀卦正為八月之卦而名卦
 繫辭更取他義此爻辭亦取他義均有抑揚之義○
 貫魚以宫人寵言隂能從陽之利也○一説五隂為
[003-130a]
 羣有貫魚之象而六五為之長又有以宫人寵之象
 據本義云五為衆隂之長當率其類受制於陽故有
 此象則是貫魚及以宫人寵方説出五為衆隂之長
 云云/耶○剝六五本是羣小之魁而周公乃就后妃
 上説道理者别取一義以立教也然其意亦微矣蓋
 謂能率衆隂以從陽固无不利若黨衆隂以害陽則
 不利也必矣此在讀者反而觀之蓋玩辭又不如觀
 象○就后妃言固是别取一義然亦緣此卦隂盛五
[003-130b]
 為衆隂之長又有一陽在上故也○觀聖人作易於
 隂陽消長之際往往有抑揚意如剝陽之權在隂則
 教隂以從陽之道夬隂之權在陽則教陽以制隂之
 道又如解六五本與三隂同類者却又教以解去其
 類之道所以贊化育而參天地者實在於此
終无尤也
 五本是隂隂剝陽者也今乃能率其類以受制於陽
 終无尤也○一説能率衆隂以從陽則終无尤不然
[003-131a]
 為剝廬矣能无尤乎○參義曰爻言隂剝陽之凶至
 四而極矣至五則為君位不忍復言矣故變義而言
 隂之順陽者以隂而居尊位后妃之象也后妃之道
 在於不妬忌而帥嬪御以奉其君故取貫魚之象魚
 隂物而一連五隂其狀如貫魚然宫人者亦衆隂也
 五以宫人受寵於君如貫魚之有次序何不利之有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剝之時衆君子俱已淪謝凋落有一陽在是尚有一
[003-131b]
 君子存也此一君子乃善人之望而天下所賴以挽
 回天下之春者如一樹果俱已零落惟有一碩果在
 而不為人所食剝未盡而能復生之象也○夫一陽
 在上衆隂當共承之於下故君子得之其占為得輿
 也若小人得之則其勢不利君子必盡剝乃已而彼
 亦不能免矣故為剝廬言自失其所庇也○碩果不
 食爻之象也得輿剝廬占之象也○君子得輿小人
 剝廬二義不並行二占不並用若君子得輿則小人
[003-132a]
 亦得廬矣小人剝廬則君子亦失其輿矣○觀碩果
 不食之象未便是君子之利其曰君子得輿者已為
 扶陽抑隂矣而又曰小人剝廬則分明為君子謀也
 ○易固為君子謀然其為君子謀者亦所以為小人
 謀也觀小人剝廬之辭可見蓋道理自是如此天地
 間豈可一日無善類哉不然人之類滅矣可見聖人
 非姑為是抑彼以伸此也○聖人之情益可見矣聖
 人之情何情也扶陽抑隂以參天地而贊化育也○
[003-132b]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程傳曰亂極則自當思治
 故衆心願戴於君子君子得輿也詩匪風下泉所以
 居變風之終也○十五國風終於檜曹二風檜之終
 篇曰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傳曰
 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此詩言常時風發而車偈
 而中心怛然今非風發也非車偈也特顧瞻周道而
 思王室之陵夷故中心為之怛然耳凡三章皆此意
 ○曹之終篇曰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歎念彼
[003-133a]
 周京傳曰王室陵夷而小國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
 苞稂見傷為比遂興其愾然以念周京也凡四章皆
 此意○陳氏曰亂極而不治變極而不正則天理滅
 矣人道絶矣聖人於變風之極則係以思治之詩以
 示循環之理以言亂之可治變之可正也
君子得輿民所載也
 君子既得輿則衆人不以小人稱矣故曰民所載也
 ○民所載也只據得輿二字説道理○一説據一陽
[003-133b]
 在衆隂之上言
終不可用也
 言終莫可為矣○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地若無天
 且不能為地况天下可無君子乎故曰不有君子其
 何能國故李林甫得志於天寳而四海鼎沸林甫已
 剖棺斷尸矣蔡京得志於崇宣而二帝北狩京等亦
 家無處所矣
 易經蒙引卷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