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1 大易粹言-宋-方聞一 (WYG)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粹言卷三十一   宋 方聞一 編
艮下/兊上
 伊川先生曰咸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
 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
 後禮義有所錯天地萬物之本夫婦人倫之始所以
 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繼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
[031-1b]
 分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婦故咸與恒皆二
 體合為夫婦之義咸感也以説為主恒常也以正為
 本而説之道自有正也正之道固有説焉巽而動剛
 柔皆應説也咸之為卦兊上艮下少女少男也男女
 相感之深莫如少者故二少為咸也艮體篤實止為
 誠慤之義男志篤實以下交女心說而上應男感之
 先也男先以誠感則女説而應也易/傳○咸恒體用也
 體用无先後劉絢/師訓
[031-2a]
 横渠先生曰咸之為道以虚受為本有意於中則滯
 於方體而隘矣拇腓股輔以一卦通體高下為言易/説
咸亨利貞取女吉
 伊川先生曰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義男女交相
 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復甚焉凡君臣上下
 以至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感則有亨通之理
 君臣能相感則君臣之道通上下能相感則上下之
 志通以至父子夫婦親戚朋友皆情意相感則和順
[031-2b]
 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有亨之理也利貞相感之道
 利在於正也不以正則入於惡矣如夫婦之以滛姣
 君臣之以媚説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
 取女吉以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剛下二氣感應相與
 止而説男下女之義以此義取女則得正而吉也易/傳
 白雲郭氏曰易卦六爻皆相應者有泰否咸恒損益
 既濟未濟八卦雖名義各有所主而其為道皆大咸
 以感為義蓋无所不感故謂之咸感而无不通是以
[031-3a]
 言亨咸无不亨上也利貞以感次也夫婦之感人倫
 之始人道之大也是以以咸取女則无不吉然序卦
 言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皆有咸之道
 者也聖人明人道故卦辭以男女為言而彖并天地
 萬物言之所以盡卦之象也易/説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説男
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031-3b]

 伊川先生曰咸之義感也在卦則柔爻上而剛爻下
 柔上變剛而成兊剛下變柔而成艮隂陽相交為男
 女交感之義又兊女在上艮男居下亦柔上剛下也
 隂陽二氣相感相應而和合是相與也止而説止於
 説為堅慤之意艮止於下篤誠相下也兊説於上和
 説相應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之道如此是以
 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是則吉也卦才如此大率感
[031-4a]
 道利於正也○彖既言男女相感之義復推極感道
 以盡天地之理聖人之用天地二氣交感而化生萬
 物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
 所以和平由聖人感之也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
 理與聖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
 見矣感通之理知道者黙而觀之可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咸感也其爻雖相應而詞多不吉顧其
 時如何耳説者多以咸恒配天地殊不知咸自可配
[031-4b]
 天地故於序卦獨不言咸咸既可以配天地則恒亦
 可以配天地皆夫婦之道也咸之為言皆也故語咸
 則非事咸感也不可止夫婦之道謂之咸此一事耳
 男女相配故為咸也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聖人
 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也或以異而應男女是也二
 女同居則无感也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如
 虎先見犬犬自不能去犬若見虎則能避之又如磁
 石引針相應而感也若以愛心而來者自相親以害
[031-5a]
 心而來者相見容色自别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是風動之也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人欲老其
 老此是以事相感也感如影響无復先後有動必感
 咸感而應故曰咸速也易/説○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
 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
 人心○有无一内外合庸聖/同此人心之所自來也若
 聖人則不專以聞見為心故能不專以聞見為用无
 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萬物本一故能合
[031-5b]
 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无合天地乾
 坤隂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
 受雖不同皆无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並正/蒙
 龜山楊氏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
 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君臣上
 下而禮義有所錯故上經始於乾坤乾坤萬物父母
 也下經始於咸恒咸恒夫婦之義也艮山也兊澤也
 山澤通氣而交感形焉卦之所以為咸也咸也者交
[031-6a]
 相感之謂也與天地定位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異
 矣剛上而柔下剛柔之定位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
 應以相與也止而説以卦之才言也兊三索而得女
 艮三索而得男兊上艮下男下女也男正位乎外女
 正位乎内各止其所也夫婦之道止而不説則離説
 而不止則亂男不下女則剛不接非夫婦之正也故
 止而説男下女然後亨正取女吉也夫天地萬物一
 體也情也者感而動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
[031-6b]
 可見矣以其无二故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蜀才曰此本否卦六升上上九降三是
 柔上剛下二氣交感相與也○咸感也而謂之咸有
 以无心感者然後盡咸之義如天地之感也以氣聖
 人之感也以心由所感之不同故咸之所通亦異如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言天地之感也止而
 説男下女亨利貞娶女吉言人道之感也故天地感
 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其大小亦異
[031-7a]
 也故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詩云鳶
 飛戾天魚躍于淵其或天欲雨而柱礎潤銅山傾而
 洪鐘鳴无足疑也然天人之感終有以異乎曰聖人
 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亦曰憲天之聰明而已並/易
 説/
 白雲郭氏曰伊川曰柔上變剛而成兊剛下變柔而
 成艮故曰柔上而剛下雍曰咸自否來六三上而成
 兊是柔上也上九下而成艮是剛下也柔上而剛下
[031-7b]
 謂二爻之變也所以成艮兊二氣感應相與之道止
 而説咸感之情也男下女内外之象也自咸感至男
 下女同釋文王之辭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所以盡
 明一卦之象夫天地非感不能生萬物聖人非感不
 能平天下則咸之為感雖天地不能外是又豈止男
 女夫婦而已哉故由所感以觀之大而天地細而萬
 物其情皆可得而見此咸所以通三才而无間不獨
 以感人心為道也然文王之辭舉其㣲而著者孔子
[031-8a]
 極其大與幽逺言之然後咸之道備孔子曰文不在
 兹乎信不誣矣易/説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伊川先生曰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潤
 漸通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之
 象而虚其中以受於人夫人中虚則能受實則不能
 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則无感不通以量而
 容之擇合一作/交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易/傳
[031-8b]
 横渠先生曰山上有澤非交感不能也感物之善莫
 若以虚受人有所係慕皆非正吉故六爻皆以有應
 不盡卦義而有所譏也易/説
 龜山楊氏曰山藏疾澤鍾水有虚受之象焉故君子
 體之以虚受人易/説
 兼山郭氏曰象山之性包以畜止萬物者也澤之性
 浸潤以説萬物者也二者皆以虚受而通氣者也傳
 曰山藪藏疾又曰虚穴來風有自然矣舜自耕稼陶
[031-9a]
 漁以至為帝无非取諸人以為善及其終也納于大
 麓烈風雷雨弗迷蓋其推而上之如此易/説
 白雲郭氏曰山生物也澤利物也天地之大亦相感
 而後萬物化生況山澤乎是宜交感而後生利萬物
 也君子法之以虚受人惟虚故受受故能成不能感
 者以不能受故也不能受者以不能虚中故也充虚
 中之道故至於无所不感无所不通然後盡咸之道
 矣聖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蓋本諸此言
[031-9b]
 虚者本山澤有容之義蓋卦无虚之象而咸有虚之
 義也易/説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伊川先生曰初六在下卦之下與四相感以㣲處初
 其感未深豈能動於人故如人拇之動未足以進也
 拇足大指人之相感有深淺輕重之異識其時勢則
 所處不失其宜矣○初志之動感於四也故曰在外
 志雖動而感未深如拇之動未足以進也並易/傳
[031-10a]
 龜山楊氏曰咸感也感而動者物皆然而人為之主故
 咸六爻之象皆取諸身而已初在下咸其拇者也在
 下而居艮體雖有應乎上未能進也故在外而已易/説
 兼山郭氏曰拇係于足无繫于事功者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咸之名卦蓋取六爻无不相感故合一
 卦論之則足以見天地萬物之情自六爻觀之則所
 遇所感不同其咸分矣不足以見其大全猶耳目手
 足之用不同又安足以識人之大體哉各言其手足
[031-10b]
 耳目之一用可也故咸之諸爻皆不能盡充咸之義
 各舉其一偏言之也初之感四其感未深有志於感
 而已故曰志在外也外四也易之六爻上為首而初
 為足故初言拇而上言輔頰舌也然天地男女皆以
 二體相感而六爻言拇言腓雖一物亦有感而後用
 於此見萬物之情无所不感矣又非特天地男女二
 體而已易/説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031-11a]
 伊川先生曰二以隂在下與五為應故設咸腓之戒
 腓足肚行則先動足乃舉之非如腓之自動也二若
 不守道待上之求而如腓自動則躁妄自失所以凶
 也安其居而不動以待上之求則得進退之道而吉
 也二中正之人以其在咸而應五故為此戒復云居
 吉若安其分不自動則吉也○二居中得正所應又
 中正其才本善以其在咸之時質柔而上應故戒以
 先動求君則凶居以自守則吉象復明之云非戒之
[031-11b]
 不得相感唯順理則不害謂守道不先動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居則吉趨則凶以男下女為正咸之道
 也易/説
 龜山楊氏曰腓下體之中也二居下卦之中故有腓
 之象焉腓行則先動也艮以一陽止乎上而二以隂
 柔應於五説而不知止者也故凶然上承九三能順
 而止則不害矣故雖凶居吉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腓腨腸也六二柔而中正何以有凶以
[031-12a]
 其爻有艮巽是以居則得咸艮之義是以吉也伊川
 曰隂不可以先動腓應上而先動者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咸之道至難言故文王明之以男女夫
 婦之道而六爻又以人之一身取義蓋因其易明而
 可言者也然自拇而腓腓而股股而心心而脢脢而
 頰舌自下而上之象也腓腨腸也在足之上股之下
 腓動則足舉而後隨之足之力本諸此為下體之要
 下卦六二之象實似之二居止之中腓為動之主吉
[031-12b]
 凶之責在此是以吉凶之義特在夫動止之間耳雖
 涉妄動之凶苟能居而止之亦不害順感之道咸之
 六爻雖其應皆順然妄動求感失居正虚受之義尤
 非艮止之宜聖人戒其違時是以不若居吉也易/説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
隨人所執下也
 伊川先生曰九三以陽居剛有剛陽之才而為主於
 内居下之上是宜自得於正道以感於物而乃應於
[031-13a]
 上六陽好上而説隂上居感説之極故三感而從之
 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隨身而動者也故
 以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隨物而動如股然其所執
 守者隨於物也剛陽之才感於所説而隨之如此而
 往可羞吝也○云亦者蓋象辭一作/體本不與易相比
 自作一處故諸爻之象辭意有相續者此言亦者承
 上爻一有/象字辭也上云咸其拇志在外也雖凶居吉順
 不害也咸其股亦不處也前一作/下二隂爻皆有感而
[031-13b]
 動三雖陽爻亦然故云亦不處也不處謂動也有剛
 陽之質而不能自主一作立/一作處志反在於隨人是所操
 執者卑下之甚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心寧静於此一向定疊前縱有何事亦
 不恤也休将閑細碎在思慮易曰何思何慮天下殊
 塗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天地之道惟有日月寒暑之
 往來屈伸動静兩端而已在我精義入神以致用則
 細碎皆不能出其間在於術内已過未來者事著在
[031-14a]
 心畢竟何益浮思游想盡去之惟圖向去日新可也
 孔子以富不可求則曰從吾所好以思為无益則曰
 不如學也故於咸三以見此義易/説
 龜山楊氏曰股身之下腓之上也九三居下卦之上
 股之象也股不足以有行隨下而已故曰志在隨人
 所執下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九三股係于上下之體而非制動之主
 徒介于上下之間而中有巽義故曰志在隨人者也
[031-14b]
 易/説
 白雲郭氏曰足之力在腓而行之用在拇股无所事
 隨之而已所應在上所隨在下以是而往能无吝乎
 九三居止之極亦以隨人尚不能處是其所執愈下
 者也以其不能自動而隨人故特曰吝苟自動則凶
 矣君子於行止之間有道存焉孔子可以止則止至
 公山佛肸之召欲往而不往是以无九三執隨之吝
 有六二居中之吉也然則咸腓之動往吝之隨不得
[031-15a]
 不深為之戒也易/説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象曰貞吉悔亡未
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伊川先生曰感者人之動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
 在下而動之㣲腓取先動股取其隨九四无所取直
 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上當
 心之位故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貞正則吉而悔亡
 感不以正則有悔也又四説體居隂而應初故戒於
[031-15b]
 貞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係則害於感通乃有悔
 也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无不通无不應者
 亦貞而已矣貞者虚中无我之謂也憧憧往來朋從
 爾思夫貞一則所感无不通若往來憧憧然用其私
 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
 能感也是其朋類則從其思也以有係之私心既主
 於一隅一事豈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繫辭曰天下何
 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
[031-16a]
 慮夫子因咸極論感通之道夫以思慮之私心感物
 所感狹矣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
 百而其致一有極字/一无極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
 之以一則无能違也故貞其意則窮天下无不感通
 焉故曰天下何思何慮用其思慮之私心豈能无所
 不感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
 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歳成焉往
 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來屈
[031-16b]
 信明感應之理屈則有信信則有屈所謂感應也故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歳成功用由是而成
 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動也有感必有應凡有
 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一有/所字感復有應
 所以不已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
 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徳也過此以
 往未之或知也前云屈信之理矣復取物以明之尺
 蠖之行先屈而後信蓋不屈則无信信而後有屈觀
[031-17a]
 尺蠖則知感應之理矣龍蛇蟄藏所以存息其身而
 後能奮迅也不蟄則不能奮矣動息相感乃屈信也
 君子潛心精㣲之義入於神妙所以致其用也潛心
 精㣲積也致用施也積與施乃屈信也利用安身以
 崇徳也承上文致用而言利其施用安處其身所以
 崇大其徳業也所為合理則事正而身安聖人一作/賢
 能事盡於此矣故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
 化徳之盛也既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更以此語結
[031-17b]
 之云窮極至神之妙知化育之道徳之至盛也无加
 於此矣○貞則吉而悔亡未為私感所害也係私應
 則害於感矣憧憧往來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狹矣故
 云未光大也並易/傳○貞吉悔亡言感之不可以必也
 不得只恁地看過更留心語/録
 横渠先生曰釋氏以感為幻妄又有憧憧思求朋者
 皆不足道也○感非有意咸三思以求朋此則不足
 道○聖人惟於屈伸有感能有屈伸所以得天下之
[031-18a]
 物何用憧憧以思而求朋大扺咸卦六爻皆以有應
 不盡咸道故君子欲得虚受人能容以虚受人之道
 也苟曉屈伸心儘安㤗寛裕蓋為不與物校待彼伸
 則已屈然而屈時少伸時多假使亂亡横逆亦猶屈
 少伸多我尚何傷日月寒暑往來正以相屈伸故不
 相害尺蠖之屈以求伸龍蛇之蟄以存身又精義入
 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徳○夫天地之常以其心
 普萬物而无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无情故
[031-18b]
 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則順應故曰貞吉
 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苟規矩於外誘之際将見
 感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无窮不
 可得而降也○以陽居隂非躁感於物者也然體兊
 性恱未免乎思以求朋之累也蓋體恱之初應止之
 始已勞於上朋止於下故憧憧得朋未為光大不持
 以正則有諂瀆之悔並易/説
 龜山楊氏曰九四脢之下股之上心之位也不言心
[031-19a]
 心无不該不可以位言也夫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
 寂然不動心之體也故貞吉悔亡傳曰心静天地之
 鑑也萬物之鏡也而物至則无潛形焉故能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憧憧往來則動而與物交搆而從爾思
 者朋而已匪其朋則思之不能及也故曰未光大也
 易/説○易於咸卦初六言咸其拇六二言咸其腓九三
 言咸其股九五言咸其脢上六言咸其輔頰舌至於
 九四一爻由一身觀之則心是也獨不言心其説以
[031-19b]
 謂有心以感物則其應必狹矣唯忘心而待物之感
 故能无所不應其繇辭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
 爾思夫思皆縁其類而已不能周也所謂朋從者以
 類而應故也故孔子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
 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夫心猶鏡也
 居其所而物自以形來則所鑒者廣矣若執鏡隨物
 以度其形其照幾何或曰思造形之上極過是非思
 之所能及故唯天下之至神則无思也无思所以體
[031-20a]
 道有思所以應世此為不知易之義也易所謂无思
 者以謂无所事乎思云耳故其於天下之故感而通
 之而已今而曰不可以有思又曰不能无思此何理
 哉語/録
 兼山郭氏曰九四失位而不中故有悔貞吉悔亡初
 嫌于失正也介于三五之二剛皆非已應故上之而
 往下之而來故有憧憧之象非若无心感之為大也
 朋者已應也憧憧之感朋從而已語何思何慮則未
[031-20b]
 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九四失位過中非吉之象而咸道利貞
 九四之感初出於貞又以説道感人人之所願從故
 吉也吉則悔亡矣許慎以憧憧為意不定此言憧憧
 則其感无定也朋從爾思言其類從而感也然思之
 所及者能感而從之思所不及者朋未從也且天地
 之間往來者非一豈志意之所能盡虚已聽之可也
 而欲皆以心思感之是以憧憧无定蓋不知咸之大
[031-21a]
 有在於何思何慮者也象言貞吉悔亡未感害者言
 九四本无貞吉悔亡之道而在咸則未為害者咸道
 利貞故也憧憧固不足以盡往來相感之道故未為
 光大往來之道繫辭言之詳矣易/説
九五咸其脢无悔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伊川先生曰九居尊位當以至誠感天下而應二比
 上若係二而説上則偏私淺狹非人君之道豈能感
 天下乎脢背肉也與心相背而所不見也言能背其
[031-21b]
 私心感非其所見而説者則得人君感天下之正而
 无悔也○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為其存心一作/志
 末係二而説上感於私欲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九五處恱之中未免偏係之弊故不能
 感人心而曰咸其脢惟聖人然後能感人心也一无/曰字
 易/説
 兼山郭氏曰輔嗣云脢者心之上口之下蓋下之无
 憧憧之心上之无滕口之説可以无悔而已方其論
[031-22a]
 天地之感萬物聖人之感人心於脢也何所取哉易/説
 龜山楊氏曰脢背肉也无思无慮故无悔然而非不
 為也不能而已與所謂寂然不動者異矣居得尊位
 比上而不能通天下之故則其志末矣非為上之道
 也易/説
 白雲郭氏曰子夏傳曰在脊曰脢蓋感於不思不動
 之地其道優矣是以无悔然不能捨脢之感而志夫
 體之大全未足以盡君人之道故曰志末也君人之
[031-22b]
 道如之何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也易/説
上六咸其輔頰舌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説也
 伊川先生曰上隂柔而説體為説之主又居感之極
 是其欲感物之極也故不能以至誠感物而發見於
 口舌之間小人女子之常態也豈能動於人乎不直
 云口而云輔頰舌亦猶今人謂口過曰唇吻曰頰舌
 也輔頰舌皆所用以言也○唯至誠為能感人乃以
 柔説騰揚於口舌言説豈能感於人乎並易/傳
[031-23a]
 龜山楊氏曰兊三索而得女則上六兊之主也兊為
 口舌故咸其輔頰舌居咸之終兊之上説之至也以
 說感人是滕口說而已非感人之道也然不言凶咎
 者以説感人未至於凶咎故也易/説
 兼山郭氏曰易稱近取諸身獨咸艮二卦為詳而其
 成終者特異豈非咸極於説而艮終於止而已邪觀
 艮其輔言有序為可知矣易/説
 白雲郭氏曰先人曰易稱近取諸身獨咸艮二卦言
[031-23b]
 之為詳而其成終者特異豈非咸極於説而艮終於
 止而已邪觀艮其輔言有序為可見矣雍曰咸之六
 爻莫善於脢莫不善於頰舌口舌感人小人之道也
 故中庸言聲色之化民末矣是以聖人不為也然咸
 之道以身觀之以男女觀之以聖人和平天下觀之
 以天地萬物觀之皆可得而見特舉其至近而易明
 者則莫若人之一身也故六爻取象如此易/説
 大易粹言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