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26 妙法蓮華經玄贊-唐-窺基 (T@YI)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佛欲重宣此義有一大宅」。


贊曰:下頌。
總有一百六十五頌,分之為二:初八十四
行半頌頌前法喻,後「告舍利弗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我即是父」下有八十行半頌,是
第三大段,勸信解於此經、欣當成之佛智。
初中有三:初六十五頌半頌上喻說,次十
八行頌頌上合說,後一行頌頌前結說。以是
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是也。初
六十五頌半頌喻說中分二:初五十三行
半頌喻昔權,後十二行頌喻今實。初文分
四:初半頌頌三界佛有喻,第二有三十二頌
半頌五趣危亡喻,第三有十四頌見設權方
喻,第四有六頌頌依言勉難喻。初喻長行
有六,今但頌二:一家主,一宅相。前云多有
田宅,「此中有一大宅」者,三釋如前。


經「其宅久故基陛頹毀」。


贊曰:第二三十
二頌半五趣危亡喻中長行有四,今分為三:
初三頌宅宇危朽,次半頌人眾甚多,後二十
九頌諸方災起;不頌第四眾子遊居。宅宇危
朽中分二:七句通明三界五蘊無常,五句別
明色身無常、無我、不淨、空義。「宅久故」者,竪
而論之識蘊無始念念生滅,猶如幻事,名
為久故。橫而論之亦成頓弊,非漸漸滅。「弊」
者敗也壞也。「堂舍高危」者,色蘊無常,以舍
替閣高必易傾、危必不安,猶如聚沫不堅
實故。「柱根摧朽」者,行蘊無常念念遷謝,業盡
[006-0757b]
都死故名摧朽。「摧」者折倒朽毀壞也,如芭
蕉故。「梁棟傾斜」者,受蘊無常,既失正受何
可安哉?如浮泡故。「基陛隤毀」者,亦即行蘊
業思名基陛,以安命根之柱故也。「隤」者墜
下,「毀」者壞也。行攝法多,業果二別,故開為
二句。


經「牆壁𡉏坼雜穢充遍」。


贊曰:「牆壁𡉏坼」
者,想蘊無常。𡉏」音父美反,毀也覆也。「坼」音
恥格反,裂也。《玉篇》「分也」。已上七句,合明三
界五蘊無常,隨應有處皆如是故。已下五句
別明色身無常等義,三句無常、一句無我、一
句不淨,由此三義是故成空。「泥塗」喻肉。《切
韻》「塗,鞔覆也」。「阤」者隤也毀落也。「阤」音池爾反。
《說文》「奮衣作褫」。《切韻》「山崩曰陊」。《玉篇》「折薪
隨其木理作阤」。或有為「褫」,不知所從。今
應為「阤」。《廣雅》「[毤-八+ㄙ-毛+ㄆ]也」。《方言》「壞也」。《說文》「山崩曰
阤」。或為「陊」。「覆苫」喻皮膚聊亂而且墜。《爾雅》
「白蓋謂之苫」。編白蓋為之䨱屋曰苫。「椽梠」
者,「梠」音力舉反,桷端木,今謂雀梠。「差」音楚
宜、楚佳二反。「脫」音徒活反,又吐活反。喻骨
節、筋脈相連無常。椽既差矣,骨節無常;雀
梠亦脫,筋脈無常。《瑜伽》第十九引經頌言
「有城骨為墉, 筋肉而塗飾, 其中有貪
恚, 慢䨱所任持。」


慈氏釋言城謂八識,
骨充塼石,筋代繩絍,肉當塗鞔,形骸為
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四種惡法之所任
持,二是在家起,謂貪與瞋,二是外道起,謂
慢與䨱。在家由著欲,惡行相應,於正法中
尚不信受,況能修善?設有勸說,反生瞋恚。
外道恃惡說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三
[006-0757c]
寶所;三寶往化彼,由䨱故尚不悔過發露
諸惡,況能信解修諸善法?二種心城尚不能
入,況能取為已有?《涅槃》亦言「是身如城,血
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為却敵樓櫓,目
為竅孔,頭為殿堂,心王處中,故以肉為泥
塗、皮為䨱苫、骨筋為椽梠。」以上色身無常
之法。「周障屈曲」者,「障」音之尚反,《說文》「障隔也,
蕃隔曰障」。《玉篇》「之讓、之楊二反。有作璋,擁塞
隔界也」。此喻無我。宅中周匝有障,屈曲難
越。明知無我,若有我者純一無曲,亦無障
故。「雜穢充遍」喻不淨也。若欲界身三十六物
所充滿故。由此三義故亦成空。


經「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贊曰:頌人眾甚多。


經「鵄梟鵰鷲交橫馳走」。


贊曰。下第三段
有二十九頌,諸方災起,分三:初十七頌半總
明虫鬼交加變怪之相,次十頌半別明虫鬼
叢雜紛起所由,後有一頌結成上難。總明變
怪即是總辨十煩惱相,別明紛起即是別
明三界惑相。長行災起唯說火焚,今加虫
鬼說諸惡相,欲令眾生厭怖深故,如三毒
等毀責之故立種種名。初中分三:初有六
頌明怪鳥毒虫稍遲鈍故,喻貪等五;次十
頌明靈神異鬼稍捷利故,喻於五見;後一
頌半通結此二。初中復二:五頌半別明,半頌
結之。初文分五:初半頌喻貪;一頌半喻瞋;
一頌喻癡;一頌喻疑;一頌半喻慢。此初二也。此中配屬無別教文,但行相相應即義
相配,順古且然。論本不釋理未必爾,義符
順故未必不然。貪愛有四:一現有愛,二後
有愛,三貪喜俱行愛,四彼彼喜樂愛。皆據別
[006-0758a]
行相,以現可見故。「鷲梟鵄鵰」如次配上品
四愛,「烏鵲鳩鴿」如次配下品四愛。或性鈍
貪、現怪貪、大力貪、動身貪、非法貪、發語貪、
卑下貪、多婬貪,如次配八。八鳥多貪,故以
為喻。瞋喻有十一:一蚖,音愚袁反,又五丸
反。依《遺教經》,黑短蛇也。《漢書》「玄蚖」,韋昭解
曰:「玄,黑;蚖,蜥蜴也」。崔豹「蛇醫也,大者長三
尺,其色玄紺,善魅人。蠑蚖、蜥蜴、蝘蜓、守
宮,四種別名。」《玉篇》「蛇醫也。在舍為守宮,
在澤為蝘蜒。」准此《遺教》應言「黑蚖」。錯為「蛇」
字。今解蚖有二:一蜥蜴,二黑短蛇。故《遺教
經》言「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彼不錯,但名
黑蚖非蠑蚖也。有為「黿」,愚袁反,謂是水
虫惡性之物。理亦不然。彼為「黿」字非此「蚖」
故。二蛇,自餘凡蛇也。三蝮,蝮蛇也。《爾雅》「蝮
蚖博三寸,首大如擘,江准以南謂[虺-兀+元]為蝮,
有牙最毒,鼻上有針。一名反鼻蛇,色如
綬文,文間有鬣,大者七八尺,螫手則斷手。
嶺南多有。」四蝎。五蜈蚣。《字林》「蝍蛆甚能制
蛇」。綠身赤足者良;黃足者不堪用,人多
炙之令赤非真。六蚰蜒。江南大者即蜈蚣。七
守宮。山東云「𧋐[虫*不/見]」,陜以西謂壁宮,以血
塗女人臂,必有私情洗之不落,可以守
宮。亦云在石為蜥蜴,在澤為蝘蜓,在舍
為守宮,通名蠑蚖,八百足。九鼬。余救反。《切
韻》「虫名,似鼠作鼬;獸名,似猿作[貁-八+儿]」。《玉篇》「[貁-八+儿],
似貍,搏鼠」,與《切韻》別。「鼬,似鼫啖鼠」,亦呼
為鼪鼠。由此經本有作「鼬」作「[貁-八+儿]」。依《字林》作
「狖」,古文作「雖」非但余救反,亦余季反,建平
名也。《山海經》「鬲山多蜼」,郭璞云:「似獼猴,
[006-0758b]
面大,蒼黑色,尾長四五尺,似獺尾,頭有兩
岐。天雨即自倒懸於樹以尾塞鼻。江東
養之捕鼠,為物捷健。」《爾雅》「蜼仰鼻而長尾」。
今依《切韻》作「[貁-八+儿]」字。此乃猿類,狀如狗形,
此非惡性,故不取之。應作「鼬」字,與[貁-八+儿]同,
去聲呼,乃是黃[要/曰]之儔,性能傷殺,其形小
也。依古文作「蜼」。若依《玉篇》作「𧲹」。依《字林》
作「狖」。有作「㹨」,不知所從。十貍。野猫也。應
作「貍」。無「狸」字。《說文》云「從豸、里聲」。十一鼷
鼠。《說文》「小鼠」。《玉篇》「有螫毒,食人及鳥獸,雖
至盡不知亦不痛。」《春秋》所云「食郊牛角者」,
今謂甘口鼠,此等多毒故以喻瞋。瞋之別
相緣十事生:一己身,二所愛有情,三非愛
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
七不可意境,八嫉妬,九宿習,十他見。總瞋
為一、別行為十,合配十一。隨煩惱中忿恨
等五名「諸惡虫輩」,逢緣生起名「交橫馳走」。
又猛利瞋、被惱瞋、報怨瞋、現相瞋、害毒瞋、
不斷瞋、嫉妬瞋、煩惋瞋、私切瞋、損殺瞋、潛
計瞋,如次配之。「交橫馳走」,結上瞋也。


經「尿屎臭處而集其上」。


贊曰:此喻於癡。
三十六物如尿屎等,癡增上故寶著其身,
如蜣蜋虫集其惡處不覺不淨,耽迷生死
愚於三際,起七九種故名諸虫,類非一
故,如《瑜伽》第九說。「臭處」者,不可愛樂、可厭
賤皂。「臭」謂惡氣。「處」音昌與反,息也,謂惡氣
息。《切韻》又云「鵄恕反」。《玉篇》「居也,止也」。既作
去音,便惡處所。


經「狐狼野干骨肉狼藉」。


贊曰:此喻疑也。
「狐」音扈都反。《玉篇》「妖獸,鬼所乘」。狐有三德,
[006-0758c]
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必守丘。野干,色青黃
如狗,群行夜鳴,聲如狼,能緣木巢於危巖
高木。狐形稍大,野干形小,而兩形相類大
小有殊,故《禪經》云「見一野狐,又見野干」。狼
可知矣。此疑三寶三世三界,故說三獸。「咀」
音慈呂反,又鋤呂反。「嚼」音在爵反。《玉篇》「咀,唅
也、味也、唶也」。或為「齟」字。「嚼」,噬也、噍也、茹
也。唅之名咀,噬之名嚼。以足躡履名
踐蹋。斷筋骨名䶩。傷皮肉名齧。「䶩」音
在諸反,甞至齒作嚌。不知「䶩」字所從,恐
錯為「䶩䶩」,應作「𪘨」齧,齧挽曰䶩。其䶩有作
截音,未詳。「齧」音五結反。「噬」齩也。多噬為齧,
至齒為嚌,由此骨肉遂致狼藉。疑發於口
如咀嚼,心疑諦理如踐蹋,疑苦集之軟法
如䶩甞至齒,疑滅道之堅法如齧傷皮肉,
因此生死之尸狼藉擾攘。


經「由是群狗變狀如是」。


贊曰:初一頌半喻
慢,後半頌結之。慢有七九名群狗,多因
疑生故名由是。「搏」擊打也。「撮」持取也。「搏」音
補各反,手擊也。《玉篇》「拍也、捬也」。「撮」音子活反,
手取也。《釋名》「撮,卒也,謂暫卒取之」。《玉篇》「與
四圭曰撮同」,謂三指撮也。手把作「攥」,子括
反,今非彼義。高舉陵他名搏,望他順已名
撮,卑劣慢不如於他如飢羸,𨷂小悕望故。
心雖高而悚慄名障惶,觸緒事生名處處,
心恒不足如求食,皆卑慢相。心慢蔑他名
鬪諍,身起慢相名摣。「摣」音側加反,《釋名》「摣,
叉也」,謂五指俱往叉取。《玉篇》「五指捉擊也、把
也」。《切韻》「以指按作戲」。「掣」音尺制反。《字書》「牽
也」。《玉篇》「引而縱之」。又尺析反,曳也,謂五指
[006-0759a]
捉曳。指按而曳撦攞引縱,或復向前而䶧名
摣,卑身就他故。向後而挽名掣,我慢却偃
踞故。有作「䶥」字,《說文》「齒不正也」,非此義。語
起慢言名啀齜嘷吠,聚露脣齒名啀齜,出
聲大吼名嘷吠。「啀」音五佳反,犬鬪也。「齜」音
士佳反,齒不正作齜䶥,開口見齒作齜啀。
又不知「喍」字所出。皐者熊虎聲,《玉篇》「咆也」。
「咆」鳴也。「若哭作號」,結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經「處處皆有食噉人肉」。


贊曰。下十頌明
靈神異鬼喻於五見。分五:初三頌半喻邪
見,二頌半喻戒取,一頌半喻身見,半頌喻
見取,兩頌喻邊見。初中分二:一頌總喻邪
見自體,二頌半喻差別行相。此初也。「魑」刃知
反,「魅」美祕反。《說文》、《玉篇》「老物精也」。《通俗文》「山
澤怪謂之魑魅」。張平子《西京賦》云「山神,
虎形,名魑。澤神,猪頭人形有尾,名魅」。「魍」音
文兩反。「魎」音良獎反。《通俗文》「木石變怪名
魍魎」。《春秋》及《玉篇》云「水神也」。添夜叉、惡鬼,
總有五類。喻邪見緣、撥五門緣、撥五法心
心所等有五行相,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
非四見諸餘邪見。損傷善法、毀壞良田,
無所不生名處處有。損害逾廣,如噉人肉。


經「毒虫之屬各自藏護」。


贊曰:下二頌半差
別行相。中分二:初一頌明由邪見生鈍煩
惱亦由煩惱復生邪見,後一頌半明由邪
見生諸惡見及不善行。所餘煩惱名為虫
獸。「孚」音撫夫反,信也。《玉篇》「姥伏也,卵孚也、
生也」。《通俗文》「[這-言+兀]付反,卵化曰孚」。《廣雅》「孚,生也」。
《方言》「鷄伏卵而未孚是也」。「乳」音濡主反,又而
遇反。《蒼頡篇》、《玉篇》「乳謂養子也」。「生」雖平、去
[006-0759b]
二音,應從平音。《玉篇》「生產進也,生養造也。
因物造變謂之生」,產亦生也。鳥養卵名孚,
獸養子名乳。由邪見故長諸煩惱如孚
乳,生諸煩惱如產生,逐撥五門之邪見。
煩惱別別生長名各藏護。藏護者資養義。或
諸煩惱虫獸之屬,生長邪見名自藏護等。


經「夜叉競來甚可怖畏」。


贊曰:明由邪見
生諸惡見及不善行。諸惡見等如夜叉,日日
增長名競來。因起煩惱更生惡行名爭取
食。食是資長義,故惡身行滿名食既飽。邪見
轉多名惡心轉熾,遂形於語名鬪諍聲。三
業惡行邪見所增,損害彌多名甚可畏。故由
邪見生三惡行,非由邪見親發身語,因
勢遠生故作是說。


經「鳩槃荼鬼縱逸嬉戲」。


贊曰:下二頌半
喻戒取。中分二:初一頌半喻總行相,後一
頌喻別行相。此初也。然諸古師先無正文
多取小乘以解戒相,今依新文大乘義解,
學者應知。「鳩盤荼」者可怖畏鬼,此喻戒取。
重執隨順諸見戒生,不緣餘法,如踞土
埵。《字林》「蹲,坐虛也」。「踞」音居御反,垂足實坐,
倚也亦蹲也。「埵」音丁果反,小土聚隅也、堅土
也。《玉篇》「丁戈反,小塊累也,亦堅土也、堁也」。
有作「堆」音,聚土也。非也。若單執戒為勝因
生取,名離地一尺;執順戒之禁為勝因
生取,名二尺。或執為勝,如一尺;更執為因,
如二尺。戒取必須具此二相,不爾是邪見
所攝。不須別配上界二取,不說餘惑通
上界故。雖執欣求出世滅果,去生人天
名往,還沈惡道名返,常沈生死、虛功苦
[006-0759c]
行名遊行,執為最勝乖背正道名縱逸,
執為正因染著生死名嬉戲。


經「捉狗兩足怖狗自樂」。


贊曰:別明行相
也。外道所求涅槃解脫非真勝法。生死可
惡喻如於狗,得彼戒禁猶如兩足,涅槃因
故,如足戒禁別故稱兩。或執為勝、為因
名兩。堅著戒禁如捉狗足,執行順己如
撲足倒。「撲」音蒲角反,倒也。《通俗文》「爭倒曰
撲」。有作「朴」,音普卜反,打也。《玉篇》「擊也、手搏
也」。今非此義,亦非「朴」字。宣揚苦行及彼涅
槃以示眾生,如令失聲。執著若戒若禁能
到涅槃,如以狗足加狗之頸。以此安處
而修苦行以求涅槃,義同怖弄於狗耽翫
不捨,雖苦謂樂,以娛己情故名自樂。


經「復有諸鬼叫呼求食」。


贊曰:此喻身見。
俱生身見無始恒行,故名長大。分別起者與
不善性無慚愧俱,喻如裸形。裸是露義,無
羞恥故。無明所覆名黑,迷無正理名瘦。
堅執五蘊曾不暫輟,名常住中。諸煩惱
因之而起,我語取因此而生,名發惡聲。處
處廣起我見滋長,如叫求食。


經「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贊曰:喻見取也。其
頭如山、咽喉極小如針許大,不堪受食;見
取亦爾,執自見等為因為勝謂大如山,
不受他見如針極小。


經「復有諸鬼或復噉狗」。


贊曰:下二頌喻
邊見,分二:初頌喻總行相,後頌喻別行相。
此初也。「首如牛頭」,頭有二角,一邊見中含
常、斷故。常、斷必依我見後起,如依牛頭
有二角故。「或食人肉」喻斷見也,損害善深
[006-0760a]
由執斷故,全不肯脩如食人肉。「或復噉狗」
喻常見也,不妨善生損害淺故猶如噉狗。


經「頭髮蓬亂叫喚馳走」。


贊曰。喻別行相
也。因此邊見生六十二見中四十七見,如
髮蓬亂。因此見故共諸外道互相非斥,如
殘害𠒋險。外道妄見名𠒋險,故𠒋惡險
阻也。無正教食及正理水以資長故,如飢
渴所逼。內心既爾,外發聲計著如叫喚,身
急隨之行如馳走。


經「夜叉餓鬼恐畏無量」。


贊曰:此結成也。
外道起煩惱虛妄顛倒故,如夜叉餓鬼。在
俗起煩惱耽著無知故,如諸惡鳥獸。牒上
所明,由起彼故不達正理。貧無智慧如飢
急,在俗遍生、老、病、死四位。處處遇惡緣以
惑生,如飢急四向。外道不得正視涅槃因
門,妄行苦行而觀正理,如看窓牖,不正
行故。如是諸難恐畏無量,略說苦惑。諸難
尚爾,況諸惡業理喻何窮。「闚」有作「窺」,小視
也。凡相竊視,南楚謂之窺。


經「是朽故宅其焰俱熾」。


贊曰。下十頌半別
明虫鬼叢雜紛起所由。有三:初二頌明主
在無災、主無災起,次一頌明由火焚蕩宅
宇崩摧,後七頌半屬此紛披虫鬼擾攘。此
初文也。「屬」音之欲反,屬謂由屬。意說菩薩因
位在宅,及成佛已在世利物,生死煩惱災
難便息。佛入涅槃,菩薩隱沒物益寢息,生
死煩惱災難遂生。亦由主在宅中嚴治脩
織勗勵子息,災難不生;主若離家無人脩
飾,既無勗勵子息放逸、災起宅崩。故三界
宅,由佛若在災難不生,由佛若無災難斯
[006-0760b]
起,故言屬于一人,喻佛菩薩也。不由外
道唯由佛法,故言一人。又「屬」音時燭反,屬
謂攝屬。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說佛為主,並
屬佛故。「其人近出」,入涅槃隱,離三界生,名
為近出,如宅無主。「忽然火起」喻諸煩惱損
敗身器,如火損舍。應為「屬」字。無端而有,
名忽然火起。從生至死觸途皆起,名四面
一時。因此發生無量惡業,名焰俱熾。


經「棟梁椽柱牆壁崩倒」。


贊曰。由火焚蕩
宅宇崩摧。「棟梁」者受蘊。「椽」者骨節是色蘊。「柱」
是行蘊。「爆聲」者喻生苦。「爆」音博教反,火深
烈也。又普駁反,《說文》「灼也」,謂披散起。《玉篇》
「補角、蒲角、頗角三反,灼也、熱也」。亦為「曝」字,
憤起也。古作「㿺」「曝」二形同。「震裂」者喻老
苦。震者驚擗之義,老苦在身如雷驚擗,甚
可怖故。或為「振」字。「摧折」喻病苦,摧殘身命
衰折盛壯。「墮落」喻死苦,壞壽命故。生老病
死并柱,合是行蘊無常。於三蘊後、想蘊之前
明四相者,欲明生等遍五蘊故。「牆壁崩
倒」喻於想蘊內外無常。上來受、色、行、想四
蘊無常,在識宅有。前文已明宅中火起,總
說五蘊有生、老、病、死,無常敗壞深可厭
患。


問:
宅中災難俱是煩惱,何故或說為火、
或說為虫鬼耶?


答:
燒迫身心喻之於火,無
知損害譬之虫鬼。欲令驚怖厭深,所以種
種為喻。識為所依,喻之於宅;煩惱依起,故
譬火虫。四蘊俱是能依,故說由火摧落,不
說虫鬼亦依火遊。


經「諸鬼神等不能自出」。


贊曰。下七頌半屬
此紛披虫鬼擾攘。有三:一頌半喻欲界災,
[006-0760c]
三頌半喻色界災,二頌半喻無色界災。此初
也。「諸鬼神等」者,喻欲界出家外道、在家俗人。
眾苦所逼遂揚聲大叫等者,等取虫獸。故
《十地論》云:「外道知生、老、病、死,生厭故揚
聲大叫。」今通在家。又在家起貪等鬪諍,外
道起諸見鬪諍。「揚聲大叫」此為總句。由起
貪等性鈍煩惱,如鵰鷲等;由起諸見疾利
煩惱,如鳩盤荼等。此為別句。雖苦所逼揚
聲大叫。在家俗人癡愛故生惱,出家外道以
苦欲捨苦,此皆名為周慞惶怖不能自出。「周
慞」者怱恾驚懼也。又為「章」字。「周」流也,周流周
遍驚懼不安之狀。下有惶怖應為周章,由
下悶走已為周章。此應為「慞」,體亦即怖惶。
「怖」者驚懼,故惶悚怖怕也。此依初揚聲大
叫解。若依後解,在俗及外道起利鈍惑常
鬪諍故,以此怱遽於生死、驚忙於旦夕,
豈知惑火以焚燒、虫鬼毒之傷害而求出離
者也。設欲求出,無方自得。


經「惡獸毒虫亦住其中」。


贊曰:下三頌半
喻色界災。有三:一頌喻俗人外道俱生彼
界,一頌喻雖有淨定折伏煩惱煩惱還起,
一頌半喻雖求離欲執彼為勝煩惱復生。
此初也。色界定深猶如孔穴。在俗生彼如
虫竄之。外道鬼生,故言亦住。「竄」音七亂反,
逃也。《玉篇》「藏,蔽也」。


經「薄福德故飲血噉肉」。


贊曰:此喻雖有
淨定折伏煩惱煩惱還起。聖人有淨定煩
惱不生;彼雖有淨定無真福慧,名薄福德,
更為貪、癡、慢、疑、身、邊見等煩惱所燒,名
[006-0761a]
為火逼。不能斷滅此等煩惱,仍起見取互
相非斥,名相殘害。執自勝道如飲血,緣
見細故。起戒取堅執如噉肉,緣事麁故。
「噉」音土敢反,食也。或作「啖」音屯敢反。


經「野干之屬四面充塞」。


贊曰:雖求離欲
執彼為勝,煩惱復生也。「野干」者,欲界疑。「之
屬」者,所餘煩惱。「並已死」者,先伏斷故。由
取定為勝,起色界中愛、見、慢、疑等種種煩
惱,名大惡獸。此展轉增長,如競來食噉。惑
火既炎,燒炙彌廣,因定生惑不可愛樂如
臭烟。臭烟繁欝名𤑫𤊹。「𤑫」音薄紅反。唯有
「蓬𦮔」二字,氣如蓬亂。應為「蓬」字。有作「熢」
字。依《玉篇》即熢火之熢,亦無蓬音。「𤊹」音蒲
沒反,大也、盛也。若塵起作「𡋯」。火香作「馞」。
今之臭氣馞馞如蓬繁亂,或氣臭大勃起如
蓬。有作「㶿」字,不知所出。遍四定生,無一
處非有,如四面充塞。


經「蜈蚣蚰蜒隨取而食」。


贊曰。下二頌半
喻無色界災。初一頌半喻下三地惑,後一頌
喻生有頂地惑。此初也。「蜈蚣」等類喻彼凡
夫,為下色界惑火所燒,求生無色如走
出穴生下三處。「鳩盤荼鬼」喻彼外道。外道
多執二上地以為涅槃。撥諸凡夫不執以
為殊勝涅槃,因凡起惑如鬼見虫隨取而
食。食者資長義,隨逐彼生惑更增故。


經「又諸餓鬼周章悶走」。


贊曰:此喻有頂
煩惱。生彼外道名為餓鬼。三有頂故,名頭
上。煩惱更生,名火然。無正教食、法水充濟,
名飢渴。煩惱所逼,如熱惱。恒不安處,名
周章。周章是周流義。還淪五趣,名悶走。
[006-0761b]
有本為「障」是惶怖義。上來說喻,意令厭怖
種種變名,智者應悉。


經「其宅如是眾難非一」。


贊曰:此文第三
結成上難。難既眾多,不能具述。「眾」音有二:
職隆、之仲二反。


經「是時宅主在門外立」。


贊曰:下第三大段
有十四頌,見設權方喻。長行有四,此中亦
爾。初三頌見苦悲生喻,次五頌示大不悕
喻,次三頌思方拔濟喻,後三頌正說三乘喻。
初文有二:初二頌頌見苦,後一頌頌悲生。
見苦中初二句喻佛出三界,次一頌半喻更
聞眾生處難所悲之事。此初文也。「主」者,親
也、上也、典也、領也、守也。門有二種:一教門,
二行門。佛住果中出因門外,即是位居妙
理,亦是理出教門一乘門也,故言門外。由
長行言「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
今言在外立,有四義:一住待之狀,待子出
宅故;二將行之貌,將行入救故名為立;三
立者不行之相,待機熟而垂濟,故未即行;
四立者起成之義,眾生在生死,未起未成
佛如坐,佛已起而成,故立也。


經「聞有人言歡娛樂著」。


贊曰:此喻聞眾
生處難。前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方便品〉
云「我以佛眼觀」,今言聞者有二義:一自、他
影彰,不但自見眾生沒苦,亦聞他三世佛
所傳說親、疎相顯。二眼覩苦生,親故名見,
法待機濟,疎故與聞名。無始已來放縱馳
流,起煩惱分別,名先因遊戲。受三界苦果,
名來入此宅。從無始來因惑、業故感於
識等,背理乖真義名來入。入者處義,非先
[006-0761c]
出故今始名入。彼修解脫分即名為出,良
為不修故名為入。三乘種姓未發現行,設
發大心退求小果,名稚小。「稚」音直利反,幼
弱也。愚癡所蔽,名無知。於此苦果放逸
六情,名歡娛。貪染諸境,名樂著。


經「長者聞已令無燒害」。


贊曰:此頌悲生
喻。入宅救之悲生名驚。隨順生死,名入
火宅。由此入故後亦與子同時方出,循環
赴救不顧其難,名宜救濟,應時濟故。


經「告喻諸子相續不斷」。


贊曰:下五頌喻
示大不悕。有二:初四頌密示眾苦以授大
乘,後一頌無怖取大。初復有二:初一頌半
總告惑、苦還生,後二頌半別告惡處令厭。
此初也。「說眾患難」者,宅壞火災、虫鬼紛擾。「惡
鬼」者外道諸見。「毒虫」者白衣餘惑。此二為緣,
所生一切煩惱災火連綿不息。「蔓莚」者連續
之貌。有解上去、下平呼,既如草蔓,亦如莚
廗之長也。或為「延」,如草蔓延長連續不斷。
或「蔓」亡怨反。「莚」餘戰反。《西京賦》云「其形蔓莚」。
《廣雅》「蔓,長也。莚,遍也」,二皆去聲呼之,如野
火連綿勢長不斷絕之義。因宅火生,名
火蔓莚。因火宅壞,名苦。次第相續不絕,此
意顯示因惑生苦。緣生之中無明、行後,有
識等五。愛、取、有後,有生、老死。因苦生惑
生死相續無斷絕期。觸、受後,有愛、取。老死
後,還有無明,故說生死名為輪轉。


經「毒蛇蚖蝮況復大火」。


贊曰:此別告也。
「毒蛇」等瞋也。「夜叉」惡業也。「鳩槃荼」戒取也。
「野干」疑也。「狗」慢也。「鵰鷲」貪愛也。「百足之屬」如
是等種種煩惱也。既乏法食,飢渴故生惱,惱
[006-0762a]
急紛披甚可怖畏。「覩其惑相」此是苦難極惡
處所,已不可樂,況大火因所感燒之果宅,
晝夜煎迫,何可貪哉。或復如是煩惱、虫鬼
擾攘,惡相苦已難處,況此乃是損害燒煮。今
後世中災難大火不作此解,虫鬼即火,何
所差別?難處有二義:一難可安處,《詩》云
「莫我遑處」,處,居也、安也。二苦難處所。


經「諸子無知嬉戲不已」。


贊曰:此一頌無
悕取大。


經「是時長者益我愁惱」。


贊曰:下第三段
有三頌,思方拔濟喻。有二:初一頌轉益悲
生,後二頌正思拔濟。此初也。眾生受苦煩
惱增長,轉益菩薩之悲心也。


經「今此舍宅設諸方便」。


贊曰:正思拔濟
也。「妉」者樂著。「湎」者醉亂嬉戲縱逸。餘意可
知。「妉」「媅」皆丁含反,愛樂也。翫著作「耽」。三字
皆得。「湎」音無兗反,亦嗜著也、亂也。古文「䤄」。
有作「媔」「愐」,不知所從。「䤄」《說文》「妉於酒也」。


經「告諸子等妙寶好車」。


贊曰。下第四段三
頌,正說三乘喻。分三:一頌總告許車,一頌
陳車在外,一頌說車所從。此初也。


經「羊車鹿車汝等出來」。


贊曰:陳車在外
也。果出於因門、理逾於教外,故言出門外。
車體無漏不繫名外。若離三界無施化處
故,在三乘門外也。佛住宅外,故呼子出。義
如前釋。


經「吾為汝等可以遊戲」。


贊曰:說車所從
也。涅槃寶所,無為先有,不言我作;車是菩
提,有為之體,所以言作。作是起義,「牛車」種
智,由教、行生,故名為作。羊鹿二車名教施
[006-0762b]
設,亦言我作。雖並是作,牛車作體、羊鹿作
名,故皆名作。稱機而濟,名隨意樂。


經「諸子聞說離諸苦難」。


贊曰。下第四大段
有六頌半,頌依言免難喻。分二:初一頌半
子免災難,後五頌父遂心安。此初也。「即時
奔競」者,互相勸勉。「馳走而出」者,精進勇猛也。
「到空地」者,隨其所應離三障、處二空之地,
即二乘無學及入初地。出分段死之苦難
也,無復生故。惡果名苦,惡因名難。


經「長者見子我今快樂」。


贊曰:下有五頌,
父遂心安。分二:一頌半見已自慶,三頌半喜
極告他。此初也。「四衢」者,四諦理也。子既出住
四衢,父遂坐師子座,得無畏故、表心安
故。由此次言「爾時諸子知父安坐」,故師子座
是父座也。善適父心故言快樂,即是昔者
得菩提。後生猶在因數,說法時示將垂
濟,義同將行救待於子,所以言立。今子
果滿已出火宅,父無行待心安稱坐。


經「此諸子等四面俱起」。


贊曰。下三頌半,喜
極告他。分二:初二頌明諸子昔日在難,後
一頌半明我今救得稱心。此初也。善根難起,
名生育難。「育」者長養。無明長蔽、善根不大,
名愚小無知。沈沒三界,名入險宅。或昔教
化而今悉忘,故名為小來入火宅。在俗驅
驅,如多毒虫。外道邪學,如魑魅可畏。煩惱
熾盛,如大火猛焰。逢緣即生,如四面俱起。


經「而此諸子我今快樂」。


贊曰:此明我今
救得稱心自喜慰情,復告他人知自意快。


經「爾時諸子三種寶車」。


贊曰。已上五十三
[006-0762c]
行半頌,頌昔說權方;下第二段有十二行
頌,頌今說實。長行有四,今此亦然。初三頌
諸子索三,次一頌半釋成父志,次六頌父但
與一,後一頌半越本子心,前後不同故。初
文分二:初一頌半標索三車,後一頌半牒
先父許。此初也。體父之意無憂慮,故言知
父安坐。


經「如前所許唯垂給與」。


贊曰。牒先父許,
故敢承望。當機學時願垂賜與。「唯」者敬諾
之辭。敬諾於父,用悕三乘。


經「長者大富造諸大車」。


贊曰。第二釋成
父志也。長者大富,有為、無為庫藏眾多,周
給一國猶用不盡,何況諸子。故以珍實而
作大車,教之脩習果滿生故。總而言之,一
切種智無漏五薀為此車相。捨無常色獲
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故。若說真如
為此車體,即是寶所,云何言作?化城教設,
亦可說言我所化作,豈說寶所亦是作也?
牛車既作,明體菩提。


經「莊挍嚴飾處處垂下」。


贊曰:下第三段
有六頌,父但與一。分四:初四頌裝挍,次一
頌牛相,次半頌儐從,後半頌總標與車。初
有九嚴,此中有六:一總嚴。二欄楯。三𤧑鐸。
四交絡。五鬘蓋,真珠羅網是也。「施」音式枝
反。六華纓,以金華飾纓,故名金華諸瓔,更
非別物。


經「眾綵雜飾以覆其上」。


贊曰。此有三嚴:
七雜嚴,眾綵等是。八茵蓐,《說文》「車中重廗」,即
長行「綩莚」也。《切韻》云「茵者褥也」。蓐者草褥,
褥作草華之文。或以草為褥名為茵蓐。有
[006-0763a]
作「裀」者,《玉篇》「衣身也」。若作「鞇」,虎皮也。《釋名》
云「文鞇,車中所以坐者,用虎皮為之,有
文綵,因以下輿相連著」。「蓐」三蒼「薦」也,應作
「茵蓐」字。「繒」通五色綾錦之屬。「纊」者軟綿
之類。將此綾錦、軟綿之類作其茵蓐,故
知蓐作草華之文。九䨱葩,即替丹枕。長行
取滅定,倚息疲倦;此取善巧,智用遍在淨
命茵蓐之上,故喻䨱癿。所望別故亦不相
違,此有六德:一神用無方名上妙。二微
密難知名細。三積功累行用因華作,脩習
所成名㲲。「㲲」音徒協反,《切韻》「細毛布也」。今
謂不然,別有㲲華織以為布,今白㲲是,毛
作者褐也。四逈過一初神德難思名價直
千億。五自性澄皎名鮮白。六體離二障名
淨潔。以上六德後智妙用,遍被淨命之中,
名䨱褥上。


經「有大白牛以駕寶車」。


贊曰:此牛相。有四
德:一白牛;二肥壯,即膚充也;三筋力;四端美。


經「多諸儐從等賜諸子」。


贊曰。上半儐從,
下半標與。「儐」音必刃反,相也。《玉篇》「導也」。出接
賓曰儐,入贊禮曰相。又儐,進之也、陳也,或
作「檳」。今前導為儐,後隨為從。以上所說
車之相貌與長行同,具牒指數。與前異者,
隨文略解。諸有讀者應對長行一一解釋,
恐繁且止。


經「諸子是時自在無礙」。


贊曰:第四越子
本心也。「遊四方」者,喻化四生。得智覺故
嬉戲;得滅理故快樂;獲神通故自在;離諸
障故無礙。或自在有十:一財,二心,三壽,四
業,五生,六勝解,七願,八神力,九法,十智;如
[006-0763b]
餘處說。復有四自在:一相,二土,三智,四業;
今皆獲得。


經「告舍利弗世間之父」。


贊曰:上六十五頌
半頌喻說,下十八頌頌合說。准前為二:
初十一頌頌合昔權,後有七頌頌合今實。
合昔權有四:初一頌頌合三界佛有,次三
頌頌合五趣危亡,次五頌半頌合見設權
方,後一頌半頌合依言免難。此初文也。同
前長行。


經「一切眾生無有慧心」。


贊曰:下第二有
三頌,合五趣危亡。分三:初一頌合人眾甚
多,眾子遊居,無種姓者雖不同真子,亦養
子故;一頌合宅宇危朽;一頌合諸方災起。
此初文也。深著世樂,起惡深也。亦有本云
「深著五欲」,取初為正,通三界故。無有慧心,
無善意也。


經「三界無安熾然不息」。


贊曰:初一頌宅宇
危朽。五蘊俱為四苦所逼,遷謝變改。後一
頌諸方災起,遍生老病死四位之中,皆有猛
火煩惱熾然。「熾」音處志反,盛也。


經「如來已離安處林野」。


贊曰:下第三有
五頌半,合見設權方。分三:初三頌合見苦
悲生,次一頌合示大不悕,後一頌半合正
說三乘。無思方拔濟。初復有三:初一頌明
自出宅,次一頌宅屬於我,後一頌明已力
能。此初也。證涅槃故寂然,出生死故閑居。
常在定中,深放曠故。「安處林野」,定是功德之
叢林故。如有頌言:「象王居曠野, 放暢
心無憂, 智者處山林, 逍遙寂靜樂。」


經「今此三界悉是吾子」。


贊曰:宅屬於我,
[006-0763c]
生皆我子。


經「而今此處能為救護」。


贊曰:明已力能,
非餘能也。


經「雖復教詔貪著深故」。


贊曰:一頌合示
大不悕。「教」者訓。「詔」者明。雖明訓之,不信大
乘,耽欲深故。或云「教招」,「招」者誘也,明白引
訓故。


經「是以方便出世間道」。


贊曰:合正說三
乘也。


經「是諸子等不退菩薩」。


贊曰:第四合依
言免難。心決定者不疑四諦、得證真諦,
具六通者得阿羅漢,餘二果可知。論說不
退住初地已上,出分段生故。三明者,宿命
明、天眼明、漏盡明,如次能知去來今世除
三際愚。所知勝故,三獨稱明。


經「汝舍利弗得成佛道」。


贊曰:下有七頌
頌合今說實。分二:初兩頌合父但與一,
後五頌歎乘德勝。此初也。


經「是乘微妙為無有上」。


贊曰:五頌歎乘
勝德。分四:初一頌歎乘四德,次一頌聖所
稱歎,次一頌娛樂之具,後兩頌第一之樂。此
初也。此有四德:一微妙深勝故,二清淨離
障故,三第一最勝故,四無上莫過故。


經「佛所悅可供養禮拜」。


贊曰:聖所稱歎。
不但佛悅而可歎之,亦可為眾生三業俱
歸仰。


經「無量億千及佛餘法」。


贊曰:頌娛樂之具。


經「得如是乘直至道場」。


贊曰:頌第一之
樂。「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者,三乘俱登初地已
上,乘此一乘種智,經兩阿僧祇方至佛位。
[006-0764a]
若二乘者乘無漏教及有漏乘,一大阿僧祇
方入初地。如是總名日夜劫數。三種意生
身乘此無漏寶一乘故,直至道場佛之位
矣。菩提、涅槃薀生道處,名為道場。或乘種
智之因乘故,至佛位中大般涅槃之道場
也,或至佛果真如道場。此乃因乘,方至果
乘。由是上來總說教、理、行、果俱是乘體。


經「以是因緣除佛方便」。


贊曰。頌長行中大
段第三結答之文「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
佛乘分別說三」。以是上來所說理故,於
十方界而諦審求,更無二乘之體,除佛方
便教說有三;亦更無三極果之體,除說其
因方便有三。


經「告舍利弗令出三界」。


贊曰:正喻化中大
文有三:上來已總略指,答為許說之由,及
正說法喻令其開曉。自下第三有八十行
半頌,勸信解於此經、欣當來之佛智。有二:
初有十四頌半,顯法有權實,令捨權取實;
後有六十六頌,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
初中復二:初二頌明父子情深見苦能拔,後
十二頌半正顯權、實,令其取捨。此初也。「累」
音力委反,積也。


經「我雖先說唯佛智慧」。


贊曰。下十二頌半
正顯權、實,令捨權取實。中有二:初一頌
半總標昔權今實,後十一頌別顯今實昔
權。此初也。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能盡彼
分段生死以得涅槃,後有不續。其變易生
非別業招,不障無學入無餘故,此隱不說,
汝之滅度而實不是大般涅槃實滅度也。汝
等所應更脩作者,唯佛智慧,性為法身、相
[006-0764b]
為大慧,智證理故二障不生,便得解脫
名大涅槃,三事具足故。


經「若有菩薩皆是菩薩」。


贊曰:下十一頌,今
實、昔權。中有二:初九頌半明今實昔權,後
一頌半結之。初中復二:初二頌顯今實,後
七頌半顯昔權。此初也。


經「若人小智真實無異」。


贊曰:下七頌半顯
昔權。中有二:初六頌明權四諦,後一頌半
釋得權處。初文有四:二頌苦諦,一頌半集
諦,一頌半滅諦,一頌道諦。此初也。「深著愛欲」
者,所愛內身、所欲外境皆苦諦故。初頌說苦
諦,意不棄世諦而入真諦故。後頌眾生歡
喜,故得入聖得未曾有。「真實無異」釋苦是
諦,諦是實義。《遺教經》言:「佛說苦諦,不可
令樂,是實苦故。」


經「若有眾生方便說道」。


贊曰:此集諦也。
「苦因」者集諦,業、煩惱也。「道」者因義,即體;集諦,
苦諦因故。又說道諦,斷於集故。


經「諸苦所因名第三諦」。


贊曰:此滅諦也。
貪為苦本,本在苦生;若滅貪本,苦果便滅。
「所依止」者苦果身也。為滅集苦,說滅諦也。


經「為滅諦故名得解脫」。


贊曰:此道諦也。由
道證滅,離苦縛故。名證涅槃,得解脫也。


經「是人於何一切解脫」。


贊曰:釋得權處。
初二句問,後四句答。但離虛妄煩惱、業、苦、
分段生死,名得解脫,證得有作四聖諦故,
未得二障、二業、二死皆都滅盡;一切解脫法
空,無作四聖諦故。有作四諦者,分段生死為
苦諦,業、煩惱為集諦,有無餘依涅槃為滅
諦,生空智品以為道諦。無作四諦者,變易
[006-0764c]
生死為苦諦,所知障為集諦,無住涅槃為
滅諦,法空智品為道諦。故《勝鬘》云如:「是八聖
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經「佛說是人令至滅度」。


贊曰:明今實昔
權中第二結也。此意有二:一佛說二乘住
權、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二「我意
亦不欲令二乘住權」者,即至無餘之滅度
也。意欲令取大般涅槃無上之道,不令住
權便究竟滅。


經「我為法王故現於世」。


贊曰:上十四半明
法之權實、令捨權取實,下六十六頌示人
之是非、令學是除非。分四:初二頌半明我
識根器所以能說,汝等不識勿妄宣傳。次
八頌明信者位高,皆久植德本。次三十六頌
半無智之人不信罪相。後十九頌於有智
者應為說之。初中復二:初一頌我識根器
所以能說,後一頌半汝等不識勿妄宣傳。
此初也。「為法王故」通識藥、病,法於自在」別
識法藥,安隱眾生。別識根器,能應機說,故
現世間。


經「汝舍利弗勿妄宣傳」。


贊曰:此明汝等不
識勿妄宣傳。「法印」者一乘妙理,印大乘教
令決定故。我為利益故說此印,汝既不
識藥之與病,勿妄傳授恐禍生故。


經「若有聞者阿鞞[跳-兆+乏-之+犮-、]致」。


贊曰:下第二段有
八頌,信者位高,皆久植德本。中有六頌:一頌
位高能信,一頌半往遇佛緣曾聞方信,一頌
半若有能信汝之所說即見我等,一頌智深
能信識淺不能,一頌決定姓二乘所不能信,
後二頌不定姓二乘方順生信。此初也。有聞
此經心生隨喜,身心二頂敬而信之,當知是
[006-0765a]
人住不退地。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亦有本
云阿惟越致、阿毘跋致,從阿鞞跋致為
正,餘音訛也。信、位、證、行四不退中皆能
爾故,根機熟故。


經「若有信受亦聞是法」。


贊曰:第二昔遇
佛緣曾聞方信,有宿因故。


經「若人有能信并諸菩薩」。


贊曰:第三若
信汝說則見我身、比丘、菩薩,三寶無異故,
三寶同體故。若別體者,當必見故,見之因
故。我等皆欲令聞此法,理無別故。


經「斯法華經迷惑不解」。


贊曰:第四智深能
信,理深妙故。淺識不能,謂愚凡夫。


經「一切聲聞力所不及」。


贊曰:第五決定二
乘所不能悟,乖本心故。不愚法者可有
信義,無順修行。


經「汝舍利弗非已智分」。


贊曰:第六不定姓
二乘方順生信。汝最上根尚信我語方漸
證入,況餘不定聲聞姓耶?菩薩聞之,能思擇
入。「尚」音常兩反,《玉篇》「時亮反」。「庶」幾也、且也。


經「又舍利弗莫說此經」。


贊曰:下第三段,
三十六頌半,無智之人不信罪相。有二:初二
頌,外道凡夫若有七惡,應勿為說;後三十
四頌半,脫其為說,彼懷不信,惡因果相。初
中有二:初一頌具四惡應勿為說,後一頌
具三惡亦勿為說。此初也。四惡者:一憍,恃
族姓色力聰叡財富而醉逸者。二慢,具七
慢以陵人,少德謂多,五千之輩。三懈怠,放
逸縱蕩而無厭者。四我見,外道之徒。若深
厭生死欣求出世,自卑尊人下心愛法,
翹懃不縱逸,遣惑觀無我,信順此經方
[006-0765b]
應為說。故具四惡不應為說。下皆准知。


經「凡夫淺識亦勿為說」。


贊曰。此有三惡:
一淺識,詐現聰明、識達不遠。二深著五欲,
在家五欲耽醉身心煩惱重者。三聞不能解,
愚鈍凡夫無種姓者。愚法定姓二乘之屬,皆
勿為說。


經「若人不信世間佛種」。


贊曰:下三十四頌
半,脫其為說,彼懷不信,惡因果相。有二:初
四頌半不信故種惡因,後三十頌不信故
受惡果。初復有二:初一頌不信故善滅,後
三頌半不信故惡生。此初也。滅有漏因名
斷世間種,滅無漏因名斷佛種。由信此
經,初熏有漏善種子,故生於人天受勝妙
樂,資長無漏法爾種子後漸入聖。新生無
漏,展轉乃至成佛之果,故信此經能為世
間近人天因、遠成佛因,當來成佛利樂無
邊。若自不信,毀謗障礙、不令流行、令他不
信,豈非斷於二類種耶?乃為挑壞天人
眼目,或斷一切世間之佛種,損破無漏種
子法故。由此經說,若有勸發菩提心者佛
種不斷,故謗此經斷菩提心名斷佛種,
法不行故亦斷法種,既不發心不證聖道
亦斷僧種。今從勝說,唯斷佛種。


經「或復頻蹙如斯經典」。


贊曰。下三頌半不
信故惡生。有二:初二頌於法不信起三惡
業,後一頌半於人不信起四惡行。此初也。
「頻蹙」者身不信相,若蹙眉作顰。今云頻者,
數數蹙。亦併也,眉併一處。「蹙」音子六反,迫
也。亦作「[跳-兆+戚/且]」。「疑惑」者心不信相。「誹謗」者語不信
相。此中應言,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
[006-0765c]
如斯經典,或復頻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文中倒也。


經「見有讀誦汝今復聽」。


贊曰:於人不信,
起四惡行也。於四人不信:一讀,二誦,三
書,四持。理准總,應於行十種法行人邊俱
起不信;此中略故,但舉四人起四惡行。四
惡行者:一輕賤,二憎嫌,三嫉妬,四結恨。略
說此四最輕罪因;其實打罵、殺縛、盜劫、誹
謗說過、忿害等惡皆重罪因,略而不舉,當
聽其果。


經「其人命終至無數劫」。


贊曰:下三十頌由
不信故受惡果相。分二:初二十八頌明不
信果,後二頌結成。初中復二:初二十二頌別
歷三趣受異熟果相,後六頌總歷四趣受
增上、等流二果之相。初中有三:一頌半受地
獄果相,次十頌半受畜生果相,後十頌受
人中果相。不說餓鬼,餓鬼多由貪生,不
信此經生貪者少故。略而不說,實非無也,
下文亦有。前第一卷說五趣,以六門分別。
上已釋三門:一名,二體,三開合訖。今更辨
餘三門:一處所,二果相,三壽量。處所者,捺落
迦有三:一根本,二近邊,三孤獨。根本即是
八熱、八寒。八熱者: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
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燒燃,七極燒燃,八
無間。此八苦器,處所縱廣皆十千由旬。八寒
者:一皰,二皰裂,三𠿒哳沾,四郝郝凡,五虎
虎凡,六青蓮華,七紅蓮華,八大紅蓮華。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有等活,等活下四
千踰繕那有黑繩等七。如是以下六捺落
迦相去皆隔二千由旬。其八寒地獄皆小於
[006-0766a]
熱地獄。此上所說根本地獄。有義地獄上下
重疊,略計無間底去地并有十二萬八千由
旬。此釋不然,妙高去水下但說八萬即踞
金輪,定不可爾。故有釋言,此下過三萬二
千由旬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餘七,餘七
傍相、當非上下。初寒與等活齊,初寒下二
千有餘七寒,七寒亦傍相、當非上下。其八
地獄廣十千由旬,不說上下。《瑜伽》但言「此
下三萬二千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餘那
落迦。初寒在等活傍,此下二千有餘寒那
落迦。那落迦處廣十千。」不別說上下相去皆
四千,及一一地獄皆十千。故《婆沙》有二說。《俱
舍》乃云「下過二萬至無間底,極為淺近」,近
邊即是八熱門外面各四門。《俱舍》說為十六
增也,謂煻煨屍糞鋒刃烈河。孤獨即是山間
壙野樹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處。傍生
之類本居大海,流住餘處。《正法念》說下
過五百由旬有琰摩王國,後流餘處。人
住四大洲八中洲,一一各有五百小洲,以
為眷屬。天住六欲、色、無色界。四大王眾天
居妙高山半腹之中第四層級。《俱舍》說住初
金山頂。三十三天住妙高頂,自餘諸天皆漸
次住已上空中。須彌山頂去下八萬踰繕那,
已上諸天皆去地一倍。夜摩天去地一十六
萬,知足天去地三十二萬,除無雲天乃至
已上皆准當知。無色界天在欲色界隨先
入定處而便受果故。非天根本住在妙高
山北北海之下。餘傍小者隨在四洲。如前
已說。


受果相者,謂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
極治罰苦,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噉苦,餓
[006-0766b]
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飢渴苦,人趣有情多分
受用匱乏追求種種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
用衰惱墜沒之苦。八熱地獄受苦相者,一等
活苦相,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所生種
種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殘害悶絕躃地。次
虛空中有大聲言:「此諸有情可還等活可
還等活。」次彼有情歘然復起,如前苦具還受
殘害。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
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二黑繩苦相,謂彼
有情多分為彼所攝獄卒以黑繩拼之,
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圖畫文像。
彼既拼已,隨其處所若鑿若𣃆、若斫、若[剜-夗+死],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長時受苦,業盡方出。
三眾合苦相,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聚集和合,
爾時便有彼攝獄卒驅逼令入兩鐵羺頭
大山之間。彼既人已兩山迫之,既被迫已一
切門中血便流注。如是兩鐵羝頭,馬頭象頭
師子頭虎頭亦爾。復令和合置大鐵槽中壓
之如壓甘蔗,既被壓已血便流注。復和合已,
有大鐵山從上而墮。令彼有情躃在鐵地,
若斫、若㓨、或擣、或裂。既被斫㓨及擣裂已
血便流注。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三:
一兩山迫,二鐵糟壓,三鐵山墮。四號叫苦
相,謂彼有情尋求舍宅便入大鐵室中,彼
纔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燒燃、極燒然、遍極
燒然。既被燒已,苦痛逼切發聲號叫。長時受
苦,業盡方出。五大號叫苦相,與此差別謂
彼室宅其如胎藏,苦既過前發聲遂大。六
燒燃苦相,謂彼獄卒以諸有情置無量踰
繕那三熱大鐵熬上,左右轉之、表裏燒薄。又
[006-0766c]
如炙魚,以大鐵串從下貫之徹頂而出,返
覆而炙,令彼有情諸根毛孔口中悉皆焰起。
復以有情置於如前大熱鐵地,或仰或覆,
以三熱大鐵椎或棒或打或築、遍打遍築。
令如肉搏。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三:
一左右燒薄,二鐵串貫炙,三鐵棒推打。七
極燒燃苦相,與前差別謂以三支大熱鐵
串從下貫之,徹其兩膊及頂而出,由此
眼耳鼻口毛孔猛焰流出。又以三熱大銅鐵
鍱遍裹其身,又復倒擲如前。三熱彌滿灰
水大鐵鑊中而煎煮之,其湯湧沸,令此有情
隨湯飄轉或出或沒,令其血肉及以皮脈悉
皆銷爛,唯骨璅在。尋復漉之,置熱鐵地上,
令皮肉血脈復生如故,還置鑊中。餘如大
熱那落迦說。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
三:一三支串貫,二鐵鍱纏裹,三熱湯煎煮。
八於無間大那落迦,所受苦相,謂於東方
多百踰繕那三熱大鐵地上,有猛熾火㓨
騰焰而來㓨彼有情,穿皮入肉斷筋破骨,
復徹其髓燒如脂燭,如是舉身皆成猛焰。
如是餘方火㓨亦爾。由此彼有情與猛焰
和雜,唯見火聚從四方來,火焰相雜無有
間隟,所受苦痛亦無間隟。唯聞苦痛號叫
之聲,知有眾生。又以鐵箕盛滿三熱猛焰
鐵炭而簸揃之,復置熱鐵地上令登大熱
鐵山,上而復下、下而復上。從其口中拔出
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攝如
張牛皮。復更仰臥熱鐵地上,以熱鐵鉗鉗
口令開,又以三熱大熱鐵丸置其口中,即
燒其口及以咽喉,徹於腑藏從下而出。又
[006-0767a]
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喉及口徹於腑藏,從
下而出。所餘苦惱如極燒然。長時受苦,業
盡方出。此苦有六:一四方火㓨,二鐵炭揃
簸,三上下鐵山,四鐵釘釘舌,五令吞鐵丸,
六洋銅灌口。今此略說麁顯苦具,非於大
那落迦中無餘苦具。上說根本八熱苦相。



邊苦相者,一一大那落迦皆有四方四岸四
門。鐵牆圍繞,從四門出。二門外皆有四園:
一謂煻煨,煻煨齊膝。彼諸有情出求舍宅
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骨並即銷爛,
舉足還生。二謂屎糞,屎糞為泥。此諸有
情為求舍宅從前出已,漸漸遊行陷入其
中首足俱沒,又於泥內多有蠰矩吒虫,
身長一尺嘴白頭黑,穿皮入肉、斷筋破
骨,取髓而食。三鋒刃園。此別有三:一銛刃
路,有利刃劍仰刃為路。彼諸有情從前出
已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骨悉皆銷爛,
舉足之時還復如故。二劍葉林。彼諸有情從
前出已往趣彼陰,纔坐其下微風遂起劍
葉墮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便即躃地。有
黑梨狗,揸掣背胎而噉食之。三鐵㓨林,有
鐵設柆末梨林狀如皂莢㓨樹。彼諸有情
從前出已便來趣之,由狗等趁遂登其上,
當登之時一切㓨鋒向下而㓨。彼欲下樹,
嘴復迴向上貫㓨其身,遍諸支節。爾時便
有鐵嘴大鳥,上彼頭上或上其髆,探啄眼
精而噉食之。四烈河園。有廣大河,沸熱灰
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尋求舍宅,從彼出
已來墮此中,猶如以豆置之大鑊,燃猛熾
火而煎煮之,隨湯騰湧周旋迴沒。於河兩
[006-0767b]
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及以大網,行列
而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或以索羂或以
網漉,復置廣大熱鐵地上,仰彼有情而問
之言:「汝等今者欲何所須?」彼答言:「我今竟
無覺知,然為種種飢苦所逼。」時彼獄卒即
以鐵鉗鉗口令開,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
其口中。餘如前說。若彼答言:「我今渴苦。」獄
卒即以洋銅灌口。長時受苦,業盡方出。
其孤獨那落迦所受苦相,處所雖小,種種
苦具無不具足。如《妙吉祥問大採菉豆子
經》廣說其相。


八寒相者:一皰那落迦,受生
有情極重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
縮猶如瘡皰。二皰裂那落迦,猶如皰潰,膿
血流出其瘡卷縮。三𠿒哳沽、四郝郝凡、五虎
虎凡,此三那落迦,受罪有情苦音差別以
立其名。六青蓮華那落迦,由重廣大寒苦觸
所觸,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膚破裂或五或
六。七紅蓮那落迦,過此青已色變紅赤,皮
膚分裂或十或多。八大紅蓮那落迦,謂彼身
分極大紅赤,皮膚分裂或百或多。


其傍生趣,
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
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
撻,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
種極重苦惱。


其餓鬼趣略有三種:一由外障
礙飲食,二由內障礙飲食,三飲食無有障
礙。由外障礙飲食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
趣中,常與飢渴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
猶如灰炭,頭髮蓬亂,其面黯黑、脣口乾焦,常
以其舌舐略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為餘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羂索行列
[006-0767c]
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
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名由外障礙飲
食。由內障礙飲食者,謂彼有情咽或如針、
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由此因緣,
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噉若飲,
如是等名由內障礙飲食。此前文說其咽
如針,皆是此輩。飲食無有障礙者,謂有餓
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然,由此常
受飢渴大苦。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
分食糞飲尿;或復一分唯能飲噉極可厭
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
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縱得餘食竟不
能噉。如是等輩是名飲食無有障礙。



人趣中多受是苦,謂俱生飢渴匱乏苦,小來
貧窮故。所欲不果匱乏苦,麁疎飲食匱乏
苦。逼切追求攝受匱乏苦,為他卑下、被主逼
切等苦。時節變異若寒若熱匱乏苦。黑闇等
中障所作事業皆悉休廢匱乏苦。又受變壞
老病死苦。由那落迦等中謂死為樂,故於
彼趣不立為苦。


其天趣中無解支節苦,
而有死墮苦。如經中說有諸天子將欲沒
時五相先現:一衣垢染現,二華鬘萎顇,三兩
腋汗流,四身便臭穢,五天及天子不樂本
坐。時彼天子偃臥林間,所有綵女與餘天
子共為遊戲,彼見此已生大憂苦,復受陵
篾悚慄之苦。由有廣大福聚成就及廣大五
欲天子生時,所餘薄福諸舊天子見已惶怖
受大憂苦。此上所說通六欲天。其下二天又
受斫截破壞驅擯殘害之苦。由與非天共戰
諍時,天與非天互相違拒,即執四仗——謂金、
銀、頗胝、琉璃——共相戰鬪。爾時諸天及與非天,
[006-0768a]
或斷支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若傷身斷
節,續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便殞歿。天與非
天互有他勝,然天多勝,力勢強故。然其彼二
若為他勝,即退入自宮。已之同類竟不慰
問,由此因緣便懷憂慼。若天得勝,便入非
天宮中,為奪其女起此違諍。若非天得勝,
即入天宮,為求四種蘇陀味故,共相戰諍。
復有強力天子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
驅擯出其自宮。是故諸天受三種苦,謂死
墮苦、陵篾苦、斫截破壞殘害驅擯苦。上說欲
界苦,色無色界有情無是等苦,由彼有情
非受苦器故。然由麁重苦故說彼為苦,
有煩惱故、有定障故、於死及住不自在
故。由此三界皆有苦故,不可愛樂,唯無漏
界一切麁重諸苦永斷,是故唯此是勝義樂。
上說果相。


其壽量者,贍部洲人壽量不定,
彼人以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
或時壽無量歲,謂成壞劫。或於一時壽八萬
歲,謂住劫初減時。或於一時壽重漸減,乃
至十歲三災起時。東毘提訶人壽增定二
百五十歲,西瞿陀尼人壽增定五百歲,北拘
盧洲壽定千歲。


又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眾
天一日一夜,以此數為月,以此月積為年,
彼壽五百歲。人間百歲是三十三天一日一
夜,以此數為月年,壽命千歲。如是乃至他
化自在天,日夜及壽各增前倍。又四天王眾
天滿足五百歲,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
即以此積為月年,彼壽五百歲。如是以三
十三天壽量成黑繩地獄壽,以時分天壽
[006-0768b]
量成眾合壽量,以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壽
量,以樂變化天壽量成大號叫壽量,以他
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然壽量,極燒然壽量半
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謂如從八萬減
至十歲,十歲復增至八萬歲,名一中劫,是
無間劫量。非天壽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餓鬼
壽量不定。


又寒地獄於八熱大地獄次第
相望,壽量近半。近邊、孤獨二地獄中,壽量不
定。上說欲果五趣壽量,梵眾天壽二十中劫
一劫,梵輔天壽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壽六
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壽八十中劫二劫。以上
諸天壽量相望各漸倍增,唯除無雲,當知彼
天壽減三劫。空無邊處壽二萬劫,識無邊處
壽四萬劫,無所有處壽六萬劫,非想非非想
處壽八萬劫。上來所說除北拘盧洲,餘一
切處悉有中夭。雖一切化生,身死皆無滓
穢。然即今時人鬼傍生皆有滓身,天及地獄
與識俱沒無滓穢身。然《正法念》等說一百
三十六地獄者,八大地獄一一皆有十六近
邊四門園觀,計有一百二十八所,并根本
八都計合成一百三十六;不數八寒及孤
獨處,若計此者地獄甚多。《瑜伽論》云「此下
過三萬二千有等活」,明知地獄在此洲下。
小乘說不同,若依《正法念經》,在須彌山下
有大地獄。上說壽量。


其身量者,贍部洲人
身量不定,或時高大、或時卑小,然隨自肘
三肘半量。餘三洲人亦隨自肘三肘半量,身
或高大。四天王天身量如一拘盧舍四分之
一。三十三天身量復增一足,一足者一拘盧
舍分為四分,一分中半名為一足。帝釋身量
[006-0768c]
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此上欲
天身量,當知漸漸各增一足。梵眾天半踰繕
那,梵輔天一踰繕那,大梵天一踰繕那半,少
光天二踰繕那。以上諸天各漸倍增,唯除無
雲,應知彼天減三踰繕那。無色無形,不說
身量。然論復言「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
端空量地界」。《仁王經》列無色界眾。《阿含經》說
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佛邊側立皆是化
作,隨時大小非業果身。其大地獄中身量
不定,若作若增長極重不善業,感身廣
大,餘則不爾。其寒地獄、獨一、近邊、傍生、餓
鬼亦爾。諸非天身量如三十三天,此說根
本非天。若在此洲,身量便小不定。略依要
義分別諸趣,餘一切義如理當知。


釋經
文者,梵云阿鼻至,此云無間。《瑜伽》云「以彼
受苦無間隟故、火無間故,由謗經故。具
受一劫,一中劫也。命極至此劫盡,更生。如
是展轉至無數劫。」《般若經》中說謗大乘故,
此方地獄盡生於東方,如是展轉遍十方
獄,十方獄盡還生此中。故此說云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非但唯墮無間獄中,亦墮餘處,
此中偏舉一重處故。此雖一業,從初受為
名,但名生報。三乘通逆,謂殺父、害母、殺阿
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薩遮尼乾子經》
說大乘五逆:一破塔壞寺、焚燒經像、盜用
三寶財物。二謗三乘法,言非聖法,障礙留
難隱蔽覆藏。三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
持戒破戒,打罵呵責、說其過失、禁閉窂獄。
或脫袈裟逼令還俗,責役驅使債其發調,
斷其命根。四謂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
阿羅漢、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見謗無因果。
[006-0769a]
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故,今不信此經,入無
間獄已,如是展轉乃至無數。《俱舍論》說:「五
逆之中破僧最重,定受無間一劫之苦。」今乃
過彼,故言劫盡更生等。


經「從地獄出受斯罪報」。


贊曰。下第二段有
十頌半,受畜生報。有四:初三頌半受狗野
干果,二頌受駝驢果,二頌受野干果,三頌
受蟒身果。此初也。「畜」音丑救反,六畜也。又
許救反,養也。許郁、丑六二反,聚也。今從初
二。大乘一業能感多果,從初為名,皆彼果
故。此中言「從地獄出當墮畜生」等,下准此知。
「𩑔」音苦骨反,三蒼頭禿無毛。《通俗文》、《切韻》
「白禿也,音同窟」。又𩑔瘦者,皮肉乾枯之貌。下
有枯竭,故前釋善。今此「𩑔」字,或讀作五鎋
反,應為髻字,仍未詳音。「梨」音力脂反,《方言》
「面似凍梨」。有作「黧」字,《玉篇》「力奚反,黑也、老
也」。《字林》「黑黃也」。《通俗文》「斑黑曰黧」。或作「梨」
字,亦色斑駁也。全黑為黮。「黮」有二音,一徒
感反,與𧝓同,[馬*弇]黮色。又他感反,桑之葚之
色也。若青黑色作「黤」,於檻反。「嬈」音奴了反,
惱也。戲相擾作嬲。擾亂作嫪,奴巧反,《玉篇》
「嬈或作擾音,戲弄也」。狗有十果:一𩑔;二
瘦;三色黧黮;四疥癩;五觸嬈,嬈打惱也;六
人所惡賤,「惡」音惡故反;七常困飢渴;八骨肉
枯竭;九生被楚毒;十死被瓦石。此等惡果各
應說因之所招感,恐繁故止。


經「若作馲駝獲罪如是」。


贊曰:此二頌駝驢
果。此有四果:一負重,二杖捶,三念食,四無
知。「駱」音洛,亦為駝。有作「駱」,馬色也,非此
[006-0769b]
義。「駝」「駞」皆得。


經「有作野干或時致死」。


贊曰:受野干果。
有四:一疥癩;二無一目亦無雙者,若偏信
小乘唯不信大乘故無一目;三打擲;四致
死。


經「於此死已獲罪如是」。


贊曰:受蟒身果。
有五:一身大;二聾;三騃,「騃」音五駭反,癡也;
四無足;五小虫食。有作「踠」,音於阮反,今此
體屈,故應作「踠」。有作「宛」,於遠反,《玉篇》「宛,小
孔也,四方高中下曰宛」。《切韻》「屈草自覆也」。本
非宛轉字,故應從「踠」。「唼」音《玉篇》所甲反,鳧
雁口食曰唼。今既入口,應作「𠯗」,子答反。古
作唼者即鳥食[嗹-車+庚]喋字,「[嗹-車+庚]」音所甲反。「喋」音
丈甲反。《字林》唼血亦作唼。


經「若得為人所依怙」。


贊曰:下有十頌,得
惡人果。有二:初七頌有惡報,後三頌無善
果。初中有四:三頌惡形容,一頌無依託,二
頌薄福祐,一頌橫羅殃。此初也。有十七果:
一鈍。二矬,昨和反,短也。三醜陋,盧候反,亦醜
也。四𤼣,力員反,手拘病,乃是字,應從此;有
作「攣」,非此義,乃是綴鷹拘也。今既是病,應
作「𤼣」字。五躄,必益反,手拘名𤼣、脚跛名躄。
有作「癖」,腹中癖病,非脚跛。六盲。七聾。八背
傴,於武反,背曲不申也。九人不信。十口臭。
十一鬼著。十二貧窮。十三下賤。十四他使,所
里反。十五多病。十六痟瘦,「痟」音相焦反,渴病
名。十七無依怙,胡古反,恃也。或開瘦為一,
瘦病與痟病別便成十八。上來一頌意業
果,一頌語業果,一頌身業果。由意為導首,
[006-0769c]
引痤陋等故。


經「雖親附人尋復忘失」。


贊曰:無依託也。
「附」音符遇反,近也。有二果可知。


經「若脩醫道而復增劇」。


贊曰:薄福祐。有
二果可知。


經「若他反逆橫羅其殃」。


贊曰:橫羅殃也。
「抄」音初教反,或作「[示*少]」或作「鈔」。《玉篇》「抄,掠也、
強取物也、竊私也」。「橫羅」非理來也。


經「如斯罪人永不聞法」。


贊曰:下三頌無
善果。有三:一頌不見佛,一頌不聞法,一
頌常根缺。此初二也。


經「於無數劫諸根不具」。


贊曰:此根缺也。
初頌有一,佛前後難。第二有六難:地獄、畜
生、餓鬼、北洲、長壽天,為生難處。世智辨聰
難,為狂聾心亂永不聞法。第三頌有一,諸
根不具難。合有八難,故無善也。


經「常處地獄獲罪如是」。


贊曰:下有六頌,
總明歷四趣受增上等流果。分四:初半頌
地獄,半頌餓鬼,一頌畜生,四頌惡人。此初三
也。「園觀」者,古段反,樓觀也。若舍作舘。「餘惡
道」者,餓鬼等也。以謗正法、慳貪自居、不順
脩學,故生鬼趣。前據此少,故不別說。


經「若得為人以為衣服」。


贊曰:下四頌惡人
果。有四:一頌惡嚴,一頌惡服,半頌惡狀,一
頌半惡行。此初二也。瘖亦瘂,不能言也。有
作「喑」,《字林》「喑喑也」。「唶」音子夜反。「瘂」有作「啞」,
《字林》「乙白反,笑聲也」。《切韻》「啞,口不能言」。「疽」
音七餘反,亦癰也。


經「身常臭處獲罪如是」。


贊曰:此惡狀及惡
行也。「深著我見」,癡增上故。貪瞋可知。


經「告舍利弗莫說此經」。


贊曰:上二十八
[006-0770a]
頌明不信果,此二頌結成。


經「若有利根乃可為說」。


贊曰:六十六頌,
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中有四:上已三
段,下第四段有十九頌,於有智者應為說
之。有二:初十七頌應為說相,後二頌結
之。初中有三:初一頌半從來未發心驗有
佛種姓乃可為說;次十頌半雖已發心有
六度習乃可為說;後五頌雖有性、習,復能
有重法求法之心方可為說。此初驗,有六
德:一利根,聞速解故。二智慧,別是非故。三
明了,不迷暗故。四多聞,先有學植故。五強
識,精彩齊爽故。六為說法華。好求佛道非
求餘道,樂超塵俗,或性求覺路不樂愚
迷,乃可為說。


經「若又曾見乃可為說」。


贊曰:雖已發心
有六度習。中有六:一頌半曾種施習,一頌
精進習,一頌半定習,三頌戒習,一頌半忍習,
二頌慧習。此初也。曾見佛故久種施習,可
為說之。此下所驗隨舉是事,如〈菩薩地〉勘
撿說之。


經「若人精進乃可為說」。


贊曰:初一頌懃。
一頌半定也。


經「又舍利弗乃可為說」。


贊曰:此三頌戒習。
初一頌半捨惡近善緣,〈安樂行品〉當說其
相。後一頌半堅持淨戒,「潔」音古屑反,亦清也。


經「若人無瞋乃可為說」。


贊曰:初一頌半忍
習,後二頌慧習也。質直安受苦忍,常愍耐怨
害忍,敬佛諦察法忍。


經「若有比丘乃可為說」。


贊曰:下五頌復
[006-0770b]
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頌半專求大乘,後
二頌半諦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頌求法
頂受,後一頌半不求餘經。「餘經」者,小乘經
也。《善戒經》說:「內學大乘未究竟,不得學餘
乘、餘四明論。若內究竟,於日日中二分學
大乘內明,一分學餘經。」此中全不許學餘
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脩。


經「如人至心乃可為說」。


贊曰:此明諦求。
有二:初一頌諦求,後一頌半不求。外典至
心不輕,捨外道教乃可為說。至誠感神,剋
念作聖故。


經「告舍利弗妙法華經」。


贊曰:於有智者應
為說。中有二:上來應為說相,此乃結之。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


保安三年十二月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
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令法久住、往生
極樂也。


本卜者皆點本已,高名本也。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


沙門基撰


信解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難。來意有
二:一云鶖子上根,聞法說而喜領;四人中
品,承喻曉而忻悟,故〈譬喻〉後〈信解品〉生。二
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有七增上慢,
為對除此說七譬喻。中前品為第一求勢
力人起顛倒求功德增上慢,求人天妙境
[006-0770c]
界果報,為此說火宅喻。此品為第二。求聲
聞解脫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與如來乘
無別;以如是顛倒取對治專求聲聞解脫,
為此說窮子喻。前以無為乘及後乘無異
說乘是一,勸令入於大乘,彼便迷執。今說
如長者之比窮子,有為乘及初乘是異,勸令
捨於執著。故前品後有此品生。


釋名者,
略有四門: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解」音鞵
買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於菩提心不
喜樂,便於正覺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體
疲懈。既聞喻說同前鶖子,疑悔皆除,故稱
信解。信即忍欲之淨心,解乃印希之妙智。信
已作佛,解佛說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
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
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淨復
知,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心淨,解乃所達之
理明。解深信淺,初後並說。由信故為入大
乘之基,由解故作證真宗之本,兩能雙舉
故名信解。信即印順所聞之名,解乃悟趣
權實之稱,於權於實俱信俱解。三信顯由
他,解明自悟。前云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
順此經,非已智分,故顯由佛四人方信。既
有信已自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則順他以
心淨,解乃顯已而能知於人。於法並信並
解。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簡。鈍根正見信而不
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
解,鈍根邪見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
解,十地菩薩證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
一闡提輩不信不解。今為雙簡,是信之解,
非信不解、非解不信,信而解故名為信解。
皆取第三句。信者定趣之淨心,解乃悟會之
[006-0771a]
深智。於教於理俱信俱解,是比解故。隨增
義者解教實權之趣、信歸一乘之旨,於
理未證故不說解。以義通論俱緣教理,亦
信亦解持業為名。


解妨者,依《毘婆沙》說:
聲聞有三品,上根唯一,謂舍利弗,獨六十劫
曾練根故;中根亦一,謂大目連;所餘聲聞皆
屬下性。何故今時四人領悟並為中品?答:鶖
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望
聲聞以比況,中品獨是目連,發向大性以
歸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空善現、辨說
滿慈、持律婆離、頭陀迦葉,各有一勝,何必
齊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


問:
何故七喻論
名窮子,經中題品乃言信解?


答:
信解為本,
方能說喻。論從破病窮子為名,經從根本
法名信解。名據勝立,未勞為例。


經「爾時慧命歡喜踊躍」。


贊曰:此品大文
有三:初敘四人之喜敬,次申四人之領述,
後陳四人之荷恩。下頌中云「世尊大恩」下是。
初中有二:初明歡喜,後明虔仰。此初也。「慧
命」者,應云具壽,世俗之徒皆愛身恒之壽,
聖者之輩並寶智慧之命,歎願雙成故
言具壽,單言慧命義便闕也。又真諦「般若名淨命,據斷德;惠命,據智德」,今言具壽,雙顯智斷二德,單言惠命義闕也。餘三以姓
為稱,簡小以大標名;善現以德彰題,但
以慧命標德。近聞喻說得未曾有,遠聞
授記復生歡喜,踊躍義通近遠俱說。或未
曾有法即是授記。


經「即從座起而白佛言」。


贊曰:此明虔仰,
表有九義:一從坐起,表從二乘發大心
[006-0771b]
故。二整衣服,表具任持菩薩戒故。三偏袒
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四右膝著地,表
降昔執二乘心故。五一心,表專求大不
受餘經一句偈故。六合掌,表心冥佛說
識權實故。七曲躬恭敬,表自身心皆俯順
故。八瞻仰尊顏,表心觀教理,覩法化二身
故。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經「我等居僧之首三藐三菩提」。


贊曰:下第
二段申四人之領述。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
三:初法領,次喻領,後合領。法領有二:初彰
昔不悕,後顯今獲得,「我等今於佛前」下是。
彰昔不悕者,佛昔說權,我得權故,法華會
前未悕得證一乘實法而當作佛。今獲得
者,今聞一乘當得作佛,領佛初權後實化
故。初文有二:初略、後廣。此略有四:一居僧之
首,望重位隆。二年並朽邁,齒過力屈。三自
謂已得涅槃,苦盡心泰。四無所堪任,性拙
情疎。由此四義不復志求,無勝進意故昔
不悕。


經「世尊往昔心不喜樂」。


贊曰:下廣不悕。
初談往事,後釋所由。此初也。初中復二:初
但脩自行。佛說般若等時,唯念空、無相、無
作等,是後不樂大乘,於菩薩法等是。世尊
往昔為諸菩薩說般若時久,我不欣悟,身
有勞倦,遂作三觀。其空攝二行,謂空、無我,
觀眾生為空。無相攝四,滅諦四行。觀涅槃
為無相。無作即是無願,攝所餘十行,苦諦下
二、集道各四,觀諸有為一切無願。此通有
漏無漏,三慧所攝,不言三昧故。餘義皆如
《瑜伽》第十二略纂釋。此依聲聞三種觀說,不
[006-0771c]
說菩薩觀也。於菩薩法,謂三十七菩提分
法,略為七位:一四念住,身、受、心、法,以慧
為體,謂由念力慧於境住。二四正斷,謂律
儀斷、斷斷、防護斷、脩習斷,以精進為體,精
進起用能脩斷故。三四神足,謂欲、勤、心、觀,
以定為體,為此四種而脩定故。四五根,
謂信、勤、念、定、慧,如名以五為體,出生善
故。五五力,體即五根,難屈伏故,離根別立。
六七覺支,謂擇法、精進、喜、念、定、捨、輕安,三
是別境:擇法、念、定;三是善數:勤、捨、輕安;一
是遍行,謂喜。七八聖道支,謂正見、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其正思
惟以慧為性,能發語言通佛有故。正語、正
業以無瞋癡所發身語為體;無貪所發名
為正命,離五邪命故,俱以無表色思為
體。餘如自名。三十七種合體有九,一慧、二
精進、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捨、八輕安、九
無表色。遍行有一,謂喜。別境有三,謂念、定、
慧。善有四,謂信、勤、捨、輕安。色法有一,謂無
表。如《無垢稱疏》,菩薩所脩與聲聞異,故菩
提分名菩薩法。第二遊戲神通者,《華嚴經》說:
「菩薩有十法名遊戲神通:一現捨天壽,二
現受生,三現為童子種種戲咲,四現作出
家,五現作苦行,六現向菩提樹,七現降
魔,八現樂寂靜成無上道,九現轉法輪,
十現入涅槃。」與論所說八相有異。第三淨
佛國土者,《無垢稱經》第一有十八種因,合為
八類,謂發起無上菩提心、純意樂、善加行、
增上意樂,此四各如自名。六度為六,合名
止息。四無量、四攝事、巧方便、菩提分,此四
合名發起。凡所脩善皆脩迴向,此如自名。
[006-0772a]
說息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此三名寂
靜。彼經〈香臺品〉說八:一思於有情作諸
善事不希善報。二思代彼受苦,我之善
根悉迴施與。三思於有情其心平等心
無罣礙。四思於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
五信解增上,於未聞經無疑無謗。六於他
利養無嫉妬心,於已利養不生憍慢。七
調伏自心,常省已過不譏他犯。八恒無放
逸,常勤脩善。此是八法無毀無傷,從此命
終生餘淨土。廣如淨土章中所說。第四成
就眾生者,外化利物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
地四菩薩行,謂菩提分行,此名菩薩法。諸神
通行、波羅蜜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
行。於此四種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樂之
意,無堪趣故。


經「所以者何好樂之心」。


贊曰:此釋所由。
有二:一道已滿,無苦心安;二年已邁,齒過
力屈。故於大法既非已望,無一樂心。


經「我等今於佛前不求自得」。


贊曰:顯今獲
得。獲得大乘,當作佛也。有三:一得記心
領,總領初周。二聞法生喜,別領喻說。此
二領悟。三慶獲善利,無量珍寶即大乘也。


經「世尊我等今者以明斯義」。


贊曰:下別陳
喻。有二:初總談說喻,後正陳喻詞。此初也。
以佛前言諸有智者以喻得解,故今亦以
喻領佛意。


經「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贊曰:下陳喻詞。有
二:初喻昔不悕,後喻今獲得,「復經少時父
知子意漸已通泰」下是。即是初喻昔住權
而不悕,後喻聞今實而獲得。初文有六:
[006-0772b]
一最初發心喻,二「捨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
三「年既長大」下中還見佛喻。四「父每念子」下
不肯脩大喻。五「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下化以
二乘喻。六「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下示大不悕
喻。此即初文。初之四段同前所說,二萬佛
所化以大乘。第五段方便引導生我法中。第
六段法華會前為說般若,但念空等不生
欣樂。今獲得中方是令憶本所行道,為說法
華。「幼」者弱,「稚」者小。最初為十六王子時,教
發大心尚密說故,未廣脩行名為幼稚。


經「捨父逃逝五十歲」。


贊曰:第二退流生死
喻也。《對法》引經云:「若有成世間增上品正
見,雖經歷千生終不墮惡道」。彼據上品最
初發心,今說下品發心,是以退流生死。心
未堅固、不專樂佛,名為捨父。背教違理、
常行惡行,喻如逃逝。逃者避也,逝者往也。
行也去也。「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故。佛
法為自國,久令安樂故。《涅槃經》中以佛法
為他國,非已分故;生死為自國,是已分故。
以此以彼,相待不同,此以有性及發心已
後為自他,彼以無性及未發心前為他自,
亦不相違。前雖以三界總為佛之大宅,今
以為他國者,染、淨體殊,國分他、自。又依凡
說亦不相違。又依大悲生死為宅,若依大
智乃稱他國。下喻說中總有五國:一久住
他國,二遇向本國,三乃遍他國,四經歷國邑,
五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初及第三以生死為
他國,第二以佛法為本國,第四亦總說佛
法說法利寬如國,第五即人王之國,或喻
佛法國之四眾。「或十乃至五十」者,馳流五道,
[006-0772c]
名言種子各十業道之所資故。


經「年既長大遇向本國」。


贊曰:下第三段
中還見佛喻。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更重
見佛,世世已曾從佛化故,此前逢佛皆化
大乘。文有其三:初子長還國,次父先求覓,
後子遇到城。此初也。於中有六:一根性漸
成,年既長大,習種姓也。二未脩福、慧,加復
窮困。三輪轉四生,馳騁四方。四規出苦道,
以求衣食。五聞思慧心由種姓逼,日日善生
漸漸遊行。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初教發
大心。雖退流生死,今者還遇,佛法內住。順
昔所脩,名到本國。「馳奔」騁走也。


經「其父先來中止一城」。


贊曰:第二父先求
覓。有三:一求子止城,二資財甚眾,三客利
豐廣。此初也。「父」者化身。佛雖先來已經化
導,眾生自退,故名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
城」,生死中也。「城」者大乘。《無垢稱經》云「為護
法城」,今以大乘法為城也。將說大乘,以
教發心,故城喻大乘法。


經「其家大富悉皆盈溢」。


贊曰:下資財甚
眾。有八。此中有二:一七寶,喻七聖財豐足。
二有為倉、無為庫,諸德悉皆盈溢。《博物志》云:
「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
虎魄,一名紅珠。」《廣志》曰:「此物生處,其上及
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
皮,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膠,凝堅乃成其
器。西方人用以為盌。」


經「多有僮僕牛羊無數」。


贊曰:此有六種:
一調伏煩惱為僮僕,驅策隨心故;二方便
善巧為臣佐;三妙願及力為吏民;四五通
[006-0773a]
為象馬;五五乘為車乘;六八萬四千眾行
為牛羊無數。


經「出入息利亦甚眾多」。


贊曰:此客利豐廣。
真俗諦教名入出利,入佛法中出生死故。
或三乘教名出,出生死故;人天教為入,入
生死故。令善漸生故名為息,息者長生之
義。為愍眾生,教被生死,故遍他國。三乘聖
眾處處宣揚佛之正法,名商估賈客。宣尼
云「求善價而估之」,即同於此。此類非一,
名眾甚多。「商」者,《說文》「行賣也」,《玉篇》「通四方
之珍異曰商旅」。有作「商」,商量也,非此義。
「估」音公戶反,字書無此字,唯《爾雅》郭璞音義
釋言:「注中商賈作此字」。《切韻》「估,市稅也。賈
者坐賣也」。《周禮》九軄,六曰司市,掌以商賈
以通貨賄。鄭玄、《玉篇》「通物曰商,坐賣曰賈」。
《白虎通》曰「商之言商,商其遠近,通四方之
物以聚之也。賈者固也,言固物以待民來,
求其利也。賈亦通語耳」。故《左傳》荀[勞-力+乞-乙+止]之在
楚,鄭賈人褚中以出之。《史記》陽翟賈人,往
來販賤賣貴是也。客通名耳。


經「時貧窮子所止之城」。


贊曰:子遇到城。
內道三乘,名為聚落,此為總句。所有說法、
神通之事,名為國邑。此中意說,遍遊內道
以求出要,名遊聚落。前文已說子長還國
歸佛法訖,故知聚落不通外道。或聽說
法之淺深,或觀神通之勝劣,名歷國邑。國
寬喻說法,邑小喻神通。識眾聖以否藏,還
至佛法大乘教內名到父城。依後解云,幸
逢佛法、初聽大乘,名到父城,佛自住大乘
[006-0773b]
故。即是中途還逢大乘。


經「父每念子心懷悔恨」。


贊曰:第四段不肯
脩大喻。有四:一父恒念子,二子見驚走,
三父令急捉,四子遂憂惶。初文有二:初總
明思念,後別明思念。此初也。「五十年」者,馳
流五道。「未曾向人說如此事」者,我自昔
來未曾對眾說我曾教發大乘心,今者常
念望欲與之大乘財寶及一乘樂,但竊思
念不彰於言,悔不早覓子教、恨子不
早覓我,故名悔恨。


經「自念老朽每憶其子」。


贊曰:下別思念。
有二:初念付財,後念己樂。此初也。修行日
久道先圓故,名為老朽。福慧無窮,故多財
物。雖有菩薩,未化聲聞令繼佛位,故言
無子;或子少故亦名無子。一旦終沒示入
涅槃,大乘財物悉皆喪失,彼機未熟無所
委付權實之法,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經「復作是念無復憂慮」。


贊曰:此念已樂。
無子付財,所以憂慮;子脫順領,豈不樂哉。
「坦」音他但反,安和之義。


經「世尊爾時住立門側」。


贊曰:下第二段子
見驚走。有三:初到父門,次明見父,後明
却走。此初也。「傭」音餘封反,亦賃也賣也。身
心精進以求出要,心如傭賃展轉,非是本心,
故求大乘。種姓所排幸至大乘,名遇到父
舍。以大乘種子近生遠熟,故幸初逢。於中
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大乘教行能詮
於理、能證於果,名之為門。彼時未能專求
普習行行證果,但知總相;片聽少教、脩微
少因,名為門側。時未全能聽習大教行大
[006-0773c]
乘行,示當亦聽行,故名為立。片時安處,名
之為住。又小機未會於大,不名正入其
門。微亦信習,故名門則。上來乃以佛法為
國,於中一切大乘為城,大乘之中真實了義
中道大乘名為父舍。即以教、行名之為門。


經「遙見其父恭敬圍繞」。


贊曰:下明見父。
有七。此文有二:一見父安坐,二貴賤承奉。
由去大乘不退位遠、去真理遠,義名遙見。
佛以四無畏為床,亦四靜慮為床。以無貪、
無瞋為寶机,以承戒足,戒學跡故。具戒學
者為婆羅門,慧學者為剎利,定學者為居
士。又大乘、獨覺、聲聞三乘之眾恭敬圍繞。


經「以真珠瓔珞侍立左右」。


贊曰:此文有
二:一嚴飾身體,三念住為珠瓔;二臣佐供
衛,妙願及力為吏民,示現調伏煩惱為僮
僕,心持四攝為執白拂,體潔除垢故。不
離身心,名侍左右。


經「覆以寶帳威德特尊」。


贊曰:此中有三:
一莊嚴外物,二出內財產,三結類尊高。四
無量為寶帳,七淨為華,總持為幡。五分法
身及妙定潤其身心,如香水灑地。教他以
七覺,如散眾華。外用萬行以為嚴瑩,如
列寶物。上名莊嚴。外施法財名出,身自
蘊德名內。取以釋內,內自取故。與以釋外,
外與他故。又出內如前,眾生機熟名取,佛
應時化名與。上為出內。「有如是等」下結類
尊高。「灑」音《切韻》「所綺反,掃也落也」。又所買反,
《通俗文》「以水歛塵曰灑」。《玉篇》「汛也,汛音思
見反,散也」。此是初現化身淨土勝妙之相,故
子見走。未見報身,亦非穢土。
[006-0774a]


經「窮子見父悔來至此」。


贊曰:此明却走。
有三:一悔來,二起念,三疾走。此初也。「見」者
比知,非眼見、非智證,以聞思比知也。十力、
無畏,名大力勢。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見
力勢。非已能脩、非已能證,故懷恐怖。此見
化身淨土之相。由勸作佛,思不能行,求
之當證,名悔來至此。


經「竊作是念強使我作」。


贊曰:此起念也。
「王」者法身王。「等」者報身。等是相似義。或王者
法之王,王等者如世之王。非我精勤之所
能證,名非傭力得物之處。「貧里」者二乘也。
「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縱任有地」,地即依止
生長道處。「肆」音息利反,伸也陳也。伸陳役
力,得自縱任義。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若
久住大乘。佛脫強抑勸我脩作非我所樂,
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強」音巨良反,抑
也;或其兩反及其亮反。


經「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贊曰:此疾走也。自
揣不能修行大行,速退大心規求作處,名
疾走去。此時猶未住二乘中。


經「時富長者心大歡喜」。


贊曰。自下第三父
令急捉。有三:一見喜,二念生,三令捉。此初
也。識大乘姓、近生緣熟,故見生喜。


經「即作是念猶故貪惜」。


贊曰:念生也。「而
忽自來」,其根熟故。「甚適我願」,順本心故。「我
雖年朽」,道成久故。「猶故貪惜」,大悲深故。愛
子情戀、大悲深重,故言貪惜。


經「即遣傍人疾走往捉」。


贊曰:令捉。有二:
初追、後捉。理本絕言,以言顯之不稱正
[006-0774b]
理。教名傍人,一乘教也。或行可脩名為正
主,教且開悟故名傍人。悲心疾起,名為急追。
令入大乘順先所習,名曰將還。悲教急化,
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經「窮子驚愕何為見捉」。


贊曰:自下第四子
遂憂惶。有三:一子驚愕,二使逾急,三子悶
絕。此初也。心不悕大行,名驚愕。「愕」音五各
反,亦驚也。心口不伏、脩行求退,名稱怨大
喚。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無端強授我
之大乘,名何為見捉。


經「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


贊曰:此使逾
急。悲心擊故教被彌切,抑令修學,名強牽
將還。用為今時入大乘之因,所以逼之,
非佛于時不知根器而抑將還。


經「于時窮子悶絕躄地」。


贊曰:子悶絕也。情
不樂大、無所傷犯,名念無罪。不令我學
小、返拘以大乘,名被囚執。菩薩苦行實難
可行,過已力分、恐將苦已,名必定死。心彌
不樂,名轉惶怖。休心不學退入生死,名
悶絕躄地。「地」者,生死處故。「擗」音房益反,撫心
也。今既倒地,正應作「躄」。亦有作「僻」,邪僻之
義,非此中理。


經「父遙見之莫復與語」。


贊曰。下第五段化
以二乘喻。有六:一教發權心,二「窮子歡喜」
下彼興小意,三「爾時長者將欲誘引」下令脩
脫分,四「爾時窮子先取其價」下子遂依行,五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下勸入善根,六「即時長
者更與作字」下便成聖位。初文有二:初令
放,後使放。令放有二:初標,止被大化教發
[006-0774c]
權心;後釋所由。此初也。子行猶遠,名父遙
見,昔者已云遙見父故。且止大教暫示勿
被,故言不須。莫抑授大乘令脩大行,名
勿強將來。用二乘權巧三歸五戒之教以
被其心,如冷水灑面。且令悔滅制伏十
纏之惑,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少漸厭
苦復本所忻,名得醒悟。停授大乘,莫復
與語。「醒」醉除也。此時似醒入聖真悟。


經「所以者何云是我子」。


贊曰:釋令放意。
識聲聞性遠生近熟,名知意劣。自德甚大
彼怯能成,名為子難。「豪」健也。《淮南子》「智出
萬人謂之豪」,亦為「𠢕」字。「難」音奴旦反,患也
痾也。知有大姓,名審知子。堪當繼位、隱
密潛化,名為方便。未告大眾云先我化有
大乘因,言是我子。


經「使者語之隨意所趣」。


贊曰:此使放也。
大教停被、任學二乘,名隨所趣。


經「窮子歡喜以求衣食」。


贊曰:第二彼興小
意。適本機宜,故歡喜。初發小心,故名得未
曾有。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菩提之意,名從
地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二乘功德少故
名貧里,規無漏法名求衣食。


經「爾時長者無威德者」。


贊曰:第三段令
修脫分,說五停心、念處等故。文有二:初密
遣二人,後二人依教。初中有三:一遣二人,
二令傳語,三擬問答。此初也。實無二體,設
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
乘,故言二人。智慧狹劣,名色憔悴。神通不
大,名無威德。或教偏故色悴,理闕故無
威。或自德闕而稱悴,他利寡而無威。此皆
[006-0775a]
發小心後、初教行二乘行時。《廣雅》作「憔悴」,
《切韻》三蒼作「顦顇」。「愁憂」,患也病也,《玉篇》亦
作「悴」,憂也傷也。


經「汝可詣彼將來使作」。


贊曰:令傳語也。
教令彼聞,名汝詣彼。方便漸化,故言徐語。
二乘學地,名為作處。無漏之法勝過初教人
天之善,名倍與直。彼心能遂而修學者,勸
來修學,名使作也。


經「若言欲何亦共汝作」。


贊曰:此擬問答。
彼設若問修行何法?答言除糞,斷煩惱也。
修行大乘如作寶器,學小乘者猶如除
糞,不但行能斷惑、教亦助斷。借威勢故,
故言供作。


經「時二使人具陳上事」。


贊曰:二人依教
也。以教扣機如求窮子,以法稱器令
彼聞知,故言得之。述斷煩惱,名陳上事。


經「爾時窮子尋與除糞」。


贊曰:此第四段子
遂依行。「先取價」者,初發二乘菩提之心
學聞思慧,此真勝德,名為取價。後位方始作五停心、念處觀等,漸折伏煩惱,名尋
除糞。「與」者為也。順用佛言,故名尋與。


經「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贊曰:自下第五勸
入善根。有三:一心傷,二身近,三共語。此
初也。愍無相好、福慧,怪無求大之心。


經「又以他日污穢不淨」。


贊曰:下身近。有
二:一見子,二身同。此初也。除糞已上是遠
世化,解脫分滿位;見子愍已後是近世化,
創教令入四善根位。異前解脫分,名為他
日,況此皆是多劫脩行。分位既異,故別說
時。知根未熟潛施密化,又不以大乘教
[006-0775b]
被,但以二乘生空教化,故言於窓牖中,不
正視故。「牖」者,導也向也。將成道時方向
鹿園相見,此乃猶未是今生事,故名遙見。
或由彼去聖位尚遠,亦名遙見。未得勝福,
故名羸瘦。「羸」弱也。不得勝智,故名憔悴。
煩惱名糞土,惡業名塵坌。「坌」音蒲悶反,塵
穢也。𡋯土曰坌,苦果名污穢,合此三種皆
名不淨。


經「即脫瓔珞除糞之器」。


贊曰:此身同也。
化身具德,相好圓明、居淨土中,子見驚走;今
現穢土、穢垢塵身,化相隱之,如脫瓔珞嚴
身之具,亦如神力隱身常光但放一尋。非
佛勝身,相好但爾,名脫上服。相同有漏,名
著麁弊垢衣。示有煩惱、惡業,如塵坌身。
先說權教,名為右手,用之先故。「除糞器」者,
二乘因行伏煩惱故,以教詮顯義同手執。
佛自示同斷煩惱行,說權教故。


經「狀有所畏得近其子」。


贊曰:下共語。有
二:初總與語勸勉,後別與語教示。此初也。示
怖眾苦、慈悲接引,如狀有所畏。示現、教
導、讚勵、慶慰、勸行精進,名語勤作。此乃世
世從佛化時,故得近子。


經「後復告言當加汝價」。


贊曰:下別與語教
示。有三:一不令西東,二隨須即與,三假
稱父子。此初也。「咄」音當沒反,《說文》「相謂也」,
字書「吐也」,今取相謂呼也。勿復退墮却
入生死修外道法,名勿餘去。「加汝價」者,
與汝脩慧四善根故,加於前位聞、思慧故。


經「諸有所須好自安意」。


贊曰:此隨須即
與。瓫器謂禪定,米麵謂解脫、勝處、四無量
[006-0775c]
等因定所有諸功德也。此位亦學,分脩習故。
鹽醋謂生空本、後有漏二智,猶如鹽梅調
和諸味;此智亦爾,調功德故。決意忻趣,勿
生疑難。「老弊使人」者,二乘之五通、四種神
足作用弱故,立老弊名。以與汝等,汝可勤
學以自安意,此說利根超得果者。次第得果
者,瓫器謂初未至定,米、麵謂四諦、五根、五
力等觀,鹽醋謂生空無我等行相。老弊使
人四神足等,曾解脫分位所脩之法。


經「我如汝父如所生子」。


贊曰:假稱父子
也。初標、後釋。我道滿名老,汝道軟如少。父
子之情既切,眷念之意逾深。既以如父子之
言,亦何憂於困乏,亦不自輕己。專求出要
名無欺,身常精進名無怠,心無煩惱瞋恨
語無怨惡之言,此即折伏三業惡也。汝已
能為方便諦觀折伏煩惱,名都不見汝有
如此惡。如餘外道家脩行之作人,亦都不
見汝有諸惡。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
所欺怠者,自今已後汝既近聖,如諸聖
人我所生子亦無有異。未得見諦仍非
真子,且名如子。


經「即時長者名之為兒」。


贊曰:自下第六便
成聖位。有三:一初入聖,二住修道,三成
無學。此初也。住凡位如假兒仍非是兒,
入聖已是真兒方號為兒。故便作字,轉親
近故。此住初果。


經「爾時窮子常令除糞」。


贊曰:住修道也。
此明金剛道前,雖得入聖欣於此遇,自知
不及諸菩薩故,尚自謂是客作賤人。於二
十餘年,喻二乘位。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十
[006-0776a]
業道故,常令除糞恒斷煩惱。或二十年者,
加行、無間二位之中伏斷除惑。或住修道,斷
上下界諸俱生惑,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二類
斷故。或無間解脫道,斷種、麁重二位別故。


經「過是已後猶在本處」。


贊曰。此明金剛道
後。成無學已得親近佛,識達生空同得
解脫,名相體信。入學佛法出利群生,無怖
無染,名無障難。又心相體信,入、出二利亦
無疑難。尚住二乘生空之理,不悕大果,
名止本處。「是本所求」,所學處故。


經「世尊爾時當體此意」。


贊曰:下第六大段
示大不悕喻。有二:初明示大,後明不悕。初
文復二:初標、後釋。此初復二:初知時,後正
告。「有疾」者,十二年後眾生煩惱展轉增多,眾
生病故佛亦有疾。此於法華會前,知入涅
槃時近,所應度者皆將度訖,名知死不久。
菩薩、如來有為無為一切功德,名倉庫盈溢。
「溢」滿也。其中大乘許多、二乘許少,如來許多、
菩薩許少,無為許多、有為許少。「所應取者」自
利萬德,「所應與者」利他萬德。「汝應諳識」悉應
知之。述自先心當體此意,即令諳識大
乘義旨、二利萬德。此乃為說大般若等,令其
識達大乘道理,而未付之教發大心,故奄
含言當體此意。


經「所以者何無令漏失」。


贊曰:此釋示大。
如世父子身雖有異心事不殊,佛與二乘
為不異者:一解脫等,二生空真如等,三意
樂等,佛得眾生平等意故。宜加用心求解
大法,無令漏失勿忘不學。


經「爾時窮子一飡之意」。


贊曰:下明不悕。
[006-0776b]
有二:初領而不悕,後猶住本處。此初也。須
菩提等法華會前領解空義、守護大乘,不
愚於法知大乘理,然無一念發大乘心,無
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飡之意。故前說言「不
生一念好樂之心」。「悕」音虛機反,亦應作「希」,
希願也。


經「然其所止亦未能捨」。


贊曰:此猶住本位。
「然其所止」,猶住二乘,二乘劣心亦未能捨。


經「復經少時自鄙先心」。


贊曰:下第二大段,
喻今獲得。有二:初父付,後子獲,「世尊是時窮
子」下是。父付又二:一知時到,二集眾付。此
初也。「經少時」者,般若會後、法華會中少長進
故,名為漸已。以解二空其意弘遠,名為通
泰。「通」者開達,「泰」者安泰。「成就大志」者,昔
發大心近生遠熟故。「自鄙先心」者,悔昔住小
也。「鄙」者輕嫌,輕嫌先時脩小乘心。故鶖子
先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
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每自剋責。」
正與此同。


經「臨欲終時皆悉已集」。


贊曰:下集眾付。
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華會去
涅槃時纔有五年,名將臨命終。昔退大聲
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國王等四,喻四眾
也,或如自名即實彼類。


經「即自宣言我之所生」。


贊曰:下正告。有
二:初牒昔,後告今,「忽於此間」下是。牒昔有
三;初牒最初發心,次牒退流生死,後牒權
中餘四久事。謂中途遇佛不肯脩大,化以
二乘示大不悕,此即初也。二乘作佛其事
極難,故自宣之不遣餘說。最初我為十六
[006-0776c]
王子時,教之發大心,彼之善根我口所生,
從佛法音而得生故。從佛法所生,爾乃
是真生故。


經「於某城中五十餘年」。


贊曰:牒退流生死
也。「某城」者大乘也。最初一逢已教發趣大
乘之心,若定性大乘及上品發心未必退沒,
今說不定姓及下品發心故。彼已復經退流
生死,故名某城。捨吾逃走。「伶」音郎丁反,與
「零」同。《切韻》「伶者樂人」,非此所明。「俜」音匹丁反,
三蒼云「伶俜猶聯翩也」。亦孤獨貌,《切韻》「若行
不正作竛竮」。「竛」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𢓳𢓳。又行不正作跉䟓。跉䟓即令𢶫音。
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說。有解云,跉跰,足履
危險之貌。亦有本作「跉俜」字,此是孤單之狀。
或躡五趣危險辛苦,或孤單辛苦馳流五趣,
捨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單。義雖可然,不知
何據。其「跰」音亦補諍反,與「迸」同。跉不正,迸散
也,亦非此義。此中意言,捨父母走,常有不
安,失侶孤危,行不能正,怖懼辛苦。


經「其本字某懷憂推覓」。


贊曰:此牒權中餘
四久事。中途既遇我,我極諳委,世世從我
所教化故。由此諳憶自他兩名。「昔住本城」
者,中途逢時還教大乘。故舍利弗脩行經
六十劫方退就小,中間許時逢教大乘,故
我住本城。「懷憂推覓」者,慈悲深故如似懷
憂。見不肯脩大乘,方便化以二乘;彼雖得
果,慈悲深故復示其大,而彼不悕。如是種
種名為推覓。


經「忽於此間是子所知」。


贊曰:此告今也。《佛
地論》說:「法華會上不定種姓根機成熟,應捨
[006-0777a]
分段受變易身,迴心向大。」故言於此會遇
得之,感應相符故。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實
是我子等。我之菩提、涅槃財物,子所應得、
是子所有,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內功德。
是子所知。我今皆付。


經「世尊是時自然而至」。


贊曰:此子獲也。
識自先來無心規佛,何期根熟,任運聞經
當得作佛,名本無心有所悕求,佛果實
藏自然而得。


經「世尊大富長者我等為子」。


贊曰:下第三
段合領。有二:初合昔不悕,後合今獲得,「今
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下是。初文有五:
第一合初發心,二「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
合退流生死,三「迷惑無知」下合不肯修大,
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五「然
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不合第三中
還見佛。中間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
不說。前喻具陳世世從化,前已有故。此初
文也。子義如前。初教發心實住凡位,故言
似子,似聖真子。或此總相,說諸二乘似
菩薩子。佛常說二乘亦是佛子,故鶖子前言
「今聞法華方知真佛子」。


經「世尊受諸熱惱」。


贊曰:二合退流生死。
三苦者: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謂苦受自相,
及順苦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五蘊一分是
苦苦性,乖緣逼迫名之為苦。此苦即苦,故
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樂受
自相及順樂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於孌
壞位能生憂惱,故名壞苦。又由愛故令心
孌壞,亦名壞苦。五蘊一分是壞苦性,即八苦
[006-0777b]
中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皆是壞苦。捨受自相,
及順捨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或於一時
由前二苦麁重所隨,不離前二,無常易脫
所隨逐故,名為行苦。不唯捨受獨名行苦,
有漏五蘊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攝一切五
取蘊苦皆是行苦。如《唯識》第八緣生之中。諸
文不同,由退流故受此生死。或此不說
昔日退流,但總相言三苦逼迫受諸熱惱。


經「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贊曰:三合不肯修
大。愚癡名迷,猶豫名惑。樂小法故不肯
修大。


經「今日世尊一日之價」。


贊曰:四合化以二
乘。有二:初依佛語得之不多,後敘小情遂
以為足。此初也。「思惟」者,思修諦觀。「蠲」亦除
也。蠲除戲糞斷煩惱障,勤加精進多劫專
心,得至涅槃。「一日價」者,所獲不多。大涅
槃體三大劫得,名無數價;今六十劫即得解
脫,豈非涅槃一日之價。又大涅槃三事圓滿,
名無數價。今乃唯得解脫,不得大慧法身;
解脫之中唯得惑障解脫,不得智障解脫;
唯得離分段生死解脫,非得離所知障及
變易解脫,豈非涅槃一日之價。涅槃之體即
解脫故。


經「既得此已所得弘多」。


贊曰。此敘小情遂
以為足,窮賤心故。


經「然世尊寶藏之分」。


贊曰:自下第五示大
不悕。有三:初知我樂小,佛不說我得,故
不悕。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三但
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此初也。「著
弊欲」者,樂惡悕求小乘也。佛知樂小,觀根
[006-0777c]
未熟遂放捨我,不分明為我說我亦有佛
分,故我不悕。佛無不擇捨,故擇而捨我。


經「世尊無有志求」。


贊曰:自得涅槃謂已
滿足,故不悕也。「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者,
初說方便權教,意顯真實一乘佛之智慧。由
我已得涅槃價故,所以自謂滿足已為大
得,不知實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經「我等又因無有志願」。


贊曰:但為菩薩
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有二:初標、後釋。
此標也。此說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隨
我等輩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我等於此
故不志願。故《瑜伽》云「唯為發趣求大乘
者說諸法空」,正同於此。


經「所以者何真是佛子」。


贊曰:釋第三不
悕。知我樂小,以方便力分明為我正說二
乘之法,不正分明為我等輩說,亦應宜聞
甚深般若。佛但奄含總相,隨我宣說般若
等經,我等不知身有佛分、有佛種故真是
佛子修學般若。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
法也。


經「今我等方知說大乘法」。


贊曰:下合今獲
得。有三:初知佛不慳大乘故得,次知佛
唯以大乘化故得,後結領今得。此初文也。
初標、後釋。文意可知。領〈方便品〉云「若人信
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
惡」故。今知佛不慳,但我自樂小,不能學
大乘。若有樂大乘心,佛則為我說,以不
慳故。「悋」音力進反,鄙悋也。若惜作悋,惜已
悋,故作鄙悋。


經「今此經中大乘教化」。


贊曰:此知佛唯
[006-0778a]
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經中唯說一乘,故知
但以一乘為宗,不說一身以為宗也。昔時
毀呰聲聞,但為化菩薩,令學一乘故。佛意
既然,故我今得,即領前言「如是皆為得一
佛乘、一切種智」故。今此本言「說於大乘」,今
此經中。亦有本言「說大乘法」,於此經中
義勢相似。


經「是故我等皆已得之」。


贊曰:此結領今
得。「佛子得」者,菩薩所得一乘因果。我今聞經
發心求趣,如彼所得皆已得之,決定得故
名皆已得。菩薩昔時初發心位,如我今日,
彼既究竟得,故我亦然,名皆已得,理無異故。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


保安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書寫了,法隆寺僧
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
點已了。本者皆點本也,以朱書之也,為令
法久住、往生極樂。僧覺印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丁卯申時奉
傳授善明房得業已了。


         攝釋等皆見之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