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3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 (T@SONG)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


北涼中印度三藏
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戒品之餘


菩薩欲學菩薩律義戒。攝善法戒。攝眾生
戒者。若在家若出家。發無上菩提願已。於同
法菩薩。已發願者。有智有力。善語善義。能誦
能持。如是菩薩所恭敬作禮胡跪合掌作是言。我某甲今於
大德乞受菩薩律儀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者。哀愍
聽許。作是乞已偏袒右肩。向一切佛
及大地菩薩。恭敬作禮念其功德。起
軟中上淳淨心。於佛像前謙下恭敬長跪
曲身。向於智者作是言。願大德。授我
菩薩律儀戒。作是語已。一心念住長養淨心。我今
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如是念
已。默然而住。爾時智者。於彼受者不起亂心。
[005-0912c]
若坐若立作是言。汝某甲善男子諦聽。
法弟汝是菩薩不。答言是。發菩提願未。答
言已發。


問已智者復作是言。善男子汝。欲於我受一
切菩薩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
戒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
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
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第二第三。亦
如是說。


智者三說。授菩薩戒竟。受者不起。智者。
於佛像前敬禮十方世界諸菩薩眾。如是白
言。某甲菩薩。於我某前三說受菩薩律儀戒。
我為作證。一初諸佛無上大
師現知見覺。於一切眾生一切法。現知
見覺者。亦如是白。某甲菩薩。於我某前三說受
菩薩律儀戒。我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白。如
是受菩薩律儀戒竟。次第十方一切世界無量諸
佛。及大地菩薩前。法有相現。爾時十
方世界諸佛菩薩。念是菩薩起如實知見告諸大眾。某
世界中有某甲。從某菩薩受菩薩律儀戒。於是
[005-0913a]
菩薩起子想弟想。慈心愛念。慈心愛念故。令
是菩薩善法增長終不退減。如是白。如是知
見。如是受菩薩律儀戒竟。智者受俱起敬禮十方
諸佛及菩薩眾退。如是菩薩所受
律儀戒於餘一切律儀戒。最勝最上。攝受無
量無邊功德。從第一無上真實心起。一切眾
生一切種惡行對治。波羅提木叉戒。於此律
儀戒。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極算數
譬喻亦不及一。攝受一切諸功德故。住律儀戒菩薩當
作是思惟。如法者行非法不行。功德轉
增。學戒菩薩。聞修多羅藏所說及菩薩摩德
勒伽藏所說。當勤護持。有智菩薩不從一切
菩薩受菩薩律儀戒。若初
聞菩薩律儀戒。不信不順不能思惟者則不從受。慳者貪者。
多欲者。不知足者。破戒者。慢緩者。不護戒
者。瞋者恨者。不堪忍者。懶惰者。懈怠者。著
睡眠者。樂說世事者。如是等人悉不從受。若
菩薩修習善心。乃至搆𤚲牛乳頃者。不
飲酒者。不愚癡者。不怯弱者。不少聞者。不謗
菩薩修多羅藏者如是等人悉皆從受菩薩受菩薩律儀
戒者。誹謗違逆菩薩藏者。不向其
說亦不教義。何以故。彼聞不信。無知
障故而生誹謗。如是謗者。如受菩薩律儀戒。無
量功德藏。謗者罪報亦復如是。乃至不捨惡
言惡見惡覺。終不捨離。如是罪業菩薩。欲受
菩薩律儀戒時。智者應先為說菩薩摩德勒伽
藏。所說菩薩律儀戒及犯戒相。令受戒者。自心觀
察智慧思惟。我堪受戒非效他受。是名堅固
菩薩如是人者應受菩薩律儀戒。
[005-0913b]


如是菩薩住律儀戒菩薩。有四波羅夷處法。
何等為四。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
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先經曰自歎得菩薩戒住菩薩地也。菩薩自有財物。
性慳惜故。貧苦眾生無所依怙來從索者。不
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悋惜不說。是名
第二波羅夷處法先經曰不施乃至一錢不施乃至一偈也。


菩薩橫生瞋恚。出麁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或
加杖石。殘害恐怖瞋恚增上。前人懺謝不
受其懺。結恨不捨。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菩
薩誹謗菩薩藏說。相似法於相似法熾然建立若自心解若
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
處法。是名菩薩四波羅夷處法。


是菩薩於四波羅夷處法一若一犯。是名波羅
夷處法。何況犯四。不能增廣現在。莊嚴菩
提。亦不增廣現在淨心。是名相似菩薩非實
菩薩。菩薩以軟中煩惱犯此四法。不
名捨律儀戒。以上煩惱犯。是名為捨。若於
四法數數違犯。不生慚愧歡喜愛樂。言是功
德。是名上煩惱。菩薩無有頓犯波羅
夷處法。捨菩薩律儀戒。如比丘捨木叉律儀戒。
菩薩捨菩薩律儀戒已。堪任更受。非如比丘捨木叉律儀
戒。不得更受。有二因緣。捨菩薩菩薩律儀
戒。一者捨無上菩提願。二者起增上煩惱犯
無有捨身受身。捨菩薩菩薩律儀戒。乃至十方在所
受生。亦復如是。若菩薩不捨大願。非上煩
惱犯。捨身受身。雖不憶念。從善知識。數數
更受猶是本戒。不名新得。


住律儀戒菩薩。當知犯非犯。染污不染
污。軟中上。
[005-0913c]


住律儀戒。菩薩於佛若佛塔
。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
若菩薩摩德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大菩薩眾若不恭敬懶情若懈怠於一日一夜不修
供養乃至一禮。
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
淨心者。是名為犯眾多犯。
。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
污起。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
丘常法。供養佛法僧寶。若菩薩多欲不知
足。貪著財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攝受對治。性利
煩惱更數數起。


若菩薩見上坐有德同法應敬者以瞋慢心。
不起恭敬不讓其坐。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
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
若無記心。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狂
[005-0914a] 若病若無力。若亂心。若眠作覺相。問訊請法
悉不詶答。若上座說法若決定
論時。若自說法。若決定論時若聽法。若
說法眾中。若決定論眾中。。若護
說者意。若以方便令彼調伏。捨惡修善若護多人嫌
。若護僧制。


若菩薩檀越來請。若至自舍。至寺內。若至
餘家。供施衣食。種種眾具。以瞋慢心
不受不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
犯者。若狂若病若無力。若處遠。若道路恐
難。若知不受令彼調伏捨惡修善。若先。受
請。若自修善法不欲暫廢。若為欲聞未曾有
法饒益之義。及決定論。若知請者為欺惱故。
若護多人嫌。若護僧制。若菩薩
檀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瑠璃寶物。奉
施以瞋慢心。違逆不受。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
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犯若知受已
必生貪著。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受已。施
主生惑。若知受已。施主貧苦。若知受已多得憂惱所謂殺縛謫罰奪財訶責若知是物是
三寶物。若知是物是劫盜得。


若菩薩眾生往至其所欲得聞法。瞋
恨慳嫉不為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
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
外道求短。若狂若病若無力。若知不說令彼調
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重
若威儀大整。若彼鈍根聞深妙法生怖畏心。若
知聞已增長邪見。若知聞已毀呰退沒。若彼
[005-0914b]
知已向惡人說破壞正法。若菩薩於兇惡
犯戒眾生以瞋恨心。若自捨若遮他令捨不
教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
惰懈怠。若忘誤遮他。令捨非染污起。何以故。
菩薩不於持戒精進起慈悲心如惡眾生現在苦者。不犯
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若護
多人嫌。若護僧制。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毘尼建立遮
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
學。何以故。聲聞乃至自度。不能度
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況菩薩第
一義度。又復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
為聲聞建立者。菩薩不同學此戒。何以故。聲
聞自度。捨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菩
薩自度。度他不應同住。菩薩
為眾生故。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求百千
衣鉢。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
受。如衣鉢。如是自乞縷。令
非親里織師織。為眾生故。應畜百千憍奢耶臥具
坐具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
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
共學住。菩薩律儀戒。為諸眾生。若嫌恨
心。共聲聞學者。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起先經曰若為知足名譽不受者。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
相。若毀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
不能離捨。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
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
數起。
[005-0914c]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戲笑令他喜樂
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妄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
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若他嫌恨。欲令
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
彼故為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嫌
恨違背和顏戲笑。現心淨故。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菩薩不應樂涅
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
何以故。菩薩應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
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染污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
比於菩薩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
[005-0915a]
聲聞但為自利。菩薩普為眾生。
菩薩修習離煩惱心勝於羅漢。成就有漏煩惱不污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不護譏毀亦不除滅。
若實有是不除滅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
犯染污起。若實無過不除滅者。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外道誹謗及餘惡人。若出家乞食。
修善因緣生他譏毀。若前人瞋若狂而生
譏謗。


若菩薩觀見眾生應以苦言方便利益。
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非染污起。不犯者。觀見現在。少所利益多
起憂惱。


若菩薩罵者報罵。瞋者報瞋。打者報打。毀者
報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侵犯他人。或不侵犯令他生疑。即應
懺謝。嫌恨輕慢不如法懺謝者。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惰懈怠犯。非染污
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欲令作
不淨業。然後乃受若知彼性好
鬪訟。若懺謝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無
嫌恨心。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若菩薩他人侵犯如法懺謝。以嫌恨心。欲
令彼惱。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
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非染污
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
不如法懺其心不平。不受其懺無罪。


若菩薩於他起嫌恨心。執持不捨。是名為犯
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
[005-0915b]
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為貪奉事。畜養眷屬者。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無貪心畜。


若菩薩嬾惰懈怠耽樂睡眠。若非時若不知
量。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
病若無力。若遠行疲極。若為斷彼故起欲方
便如前說。


若菩薩以染污心論說世事經時者。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經時。非
染污起。不犯者。語。護彼意故須臾暫聽。若答他問未曾聞事。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
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
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知彼
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


若菩薩五蓋心起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
如前說。


若菩薩見味相應禪以為功德。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
便如前說。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菩薩不應聽聲聞
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
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
薩尚聽外道異論何況佛語。不犯者。專學
菩薩藏戒未能周及。若菩薩於菩薩藏不作方
便棄捨不學。一向修習聲聞經法。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若菩薩於佛所說不作方便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
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005-0915c]
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
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
若一日中。常以二分受佛經。一分學外
典。若菩薩於世俗經典外道邪
論。愛樂不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
是犯染污起。共菩薩聞菩薩藏甚深義
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
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菩薩或自心不正思惟
。或隨順他故謗。聞第一甚深
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
是學。我大不是盲無慧眼。如來慧眼如是隨
順說。如是有餘說。云何起謗。是菩薩自處
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
非不解謗不犯。若菩薩以貪恚心。自歎己德毀
呰他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
者。為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
[005-0916a]
伏。令不信者信。信者增
廣先經曰生瞋慢心言已持戒多聞悉勝也。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瞋慢心
。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
不解。若病若無力。若知彼顛倒說。若護說
者意。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
聞持。若如說行。若自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
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若菩薩
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
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住律儀戒菩薩。見眾生所作諸饒益業若始思量及所施作行路去來正業方便田業牧牛和合諍訟


。若吉會。若福
業以瞋恨心。不與同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
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
無力。若彼自能辦。若彼自有伴。若彼所
作。非法非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先許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法。不欲
暫廢。若性闇鈍。若護多人嫌。若護僧制。


若菩薩見羸病及窮苦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是
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惰懈怠犯。
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無力。若教有
力者。隨順瞻視。若知彼人自有眷屬。若彼有
力能自經理。若病數發。若長病。若自修善法。
不欲暫廢。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
若先瞻他病。如病窮苦亦爾。


若菩薩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
[005-0916b]
不為正說。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
犯者。若自無智。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
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識。若以方便令彼調
伏。若為正說於我增恨。若出惡言。
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彼人性弊𢤱悷。
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若等若
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
而無有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欲
酬報而彼不受。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
心。不為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
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
如前不同事中說。


若菩薩有求飲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給施。
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
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有。若求非法物。
若非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彼若犯王法。護王意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攝受徒眾。以瞋恨心。不如法教誡。
不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求索衣食臥具醫
藥房舍。隨時供給。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
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
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
若病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有力。多知
識大德。自求眾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
道竊法。不能調伏。


若菩薩以嫌恨。心不隨他者。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
[005-0916c]
犯者。若彼欲為不如法事。若病若無力。若護
僧制。若彼雖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
外道。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
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
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
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
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
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憍慢起非義。
。若實功德似非實德。若實善說似
非善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罰者。應
擯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罰。
若罰不擯。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
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
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不可教誨。多起嫌
恨。若觀時。若恐因彼起鬪一一諍事。若相言
訟。若增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
自改悔。


菩薩成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
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眾生消信施故。若
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
[005-0917a]
犯染污起。不犯者。若彼眾生更起染著。外
道謗聖成就邪見。。若發狂。若
增苦受起此戒事。佛於處處修多羅
中說。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菩薩律儀戒
攝。是菩薩摩德勒伽藏中和合說。菩薩
當勤受持起上恭敬。專心修學從他正受。
已善淨欲學心。菩提心。利眾生心。從初
受戒專精堅持。若有所犯。即如法懺悔菩薩一切所
犯突吉羅攝。當向大小乘人
有力解語。能受懺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增
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
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向三人若
過三人。長跪合掌說所犯事作突吉羅罪懺
。作是言。大德憶念。我某甲。越菩
薩毘尼。犯某事得前所說事。犯突吉羅罪。餘如
比丘犯突吉羅懺悔法說。若下煩惱犯波羅夷
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若無如法人可從懺者。
當自起清淨心懺念言。我終不更犯此罪。於未
來中常當攝持律儀戒。若能如是所犯即
除。若無如上具功德人可從受菩薩律儀律儀戒
者。是菩薩應於佛像前自受。整衣
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身合掌。作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大地諸
菩薩眾。我今於諸佛菩薩前受一切菩薩戒。
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過
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餘如前說。菩薩所犯無無餘犯。
如世尊說菩薩起瞋煩惱。犯應更受。非貪欲
[005-0917b]
犯。當知此義。菩薩愛念眾生為增上。
菩薩所作一切能作非作所作。
犯應更受。菩薩瞋眾生者。不能自度度他。亦
不能作菩薩所作。如是不作所作。犯應更受
菩薩軟中上犯當作是知。如四攝處說。
菩薩於此律儀戒具足成就三正法。得安
樂住。一者方便具足。二者淨心具足。三者本
因具足。菩薩於戒不穿漏。身口意業不
數數犯。發露諸惡。是名方便具足。菩薩為法
出家不為身命。為義為禪定。不為財利。為沙
門為涅槃。不為非義。不為懈怠。精進不退。不
雜眾惡不善之法。煩惱受有熾然苦報及未
來世生老病死。是名淨心具足。菩薩本餘生
時。廣修諸業於今獲得。衣食床臥湯藥眾
具。能修惠施。是名本因具足。住律儀戒菩
薩具足三正法者。名安樂住。與此相違。
名具足三不正法。當知苦住。是名略
說。廣說在家出家一切戒。當知此一切戒分
別為難戒等。


難戒者。略說三種。一者菩薩具足大財大勢力。
能捨出家受菩薩戒。二者。菩薩若
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不令缺減。況具
足犯三者。菩薩於一切修行一切
正受一切憶念。心住不亂。乃至盡壽。於細
微戒不令缺減。何況重者。。
一切門戒者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性戒。
三者習戒。四者方便成戒。正受戒者。菩薩已
受三種律儀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
生戒。性戒者。菩薩性自賢善身口業淨。習
[005-0917c]
戒者。菩薩本餘生時於。三種戒已曾修
習。以本因故。一切惡行心常厭惡。樂
修善行。方便成戒者。菩薩依四攝事。於諸眾
生行善身口業。善人戒者有五種。一者自持
淨戒。二者授與他人。三者讚歎淨戒。四者見
同法者心生歡喜。五者設有所犯如法懺
除。一切行戒者彼六種七種略說十三
種迴向大菩提。廣攝戒故。是名為廣。貪著
欲樂。自身苦行。離此二邊故。是名無罪歡喜
處。盡其壽命常不還戒。一切利養行外道
邪論。煩惱諸纏不能侵欺。亦不能奪故。
是名堅固戒。莊嚴成就故。當知戒莊嚴。謂聲
聞地。離殺生等。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
戒。順戒不順戒。護隨護戒。大人相報戒。增上
意報。善趣報。利眾生報。除惱戒者有八種。菩
薩初作是思惟。我不欲令他殺盜邪婬妄
[005-0918a]
語兩舌惡口無義語。手石杖等觸惱於我。如我
不欲。彼亦如是。云何以此加於他人。
以是不殺於彼。乃至不以手石杖觸。
作是思惟已。不以八事觸惱眾生。


此世他世樂戒者有九種。遮處則遮。開
處則開。攝處則攝。應降伏者則降伏之。菩薩
於彼身口業。是四種戒。又檀波羅蜜得戒。
羼提波羅蜜.乃至.般若
波羅蜜俱戒。是五種戒。如是略說九種戒。
菩薩自己及他。現法樂住及後世樂。是故
名此世他世樂。


清淨戒者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為沙門為
菩提不為身命。二者終不退減起於疑悔。三
者亦不過持戒起非處疑悔。四者離諸懈
怠不樂睡眠。日夜精勤成就善法。五者攝心
不令放逸如前五不放逸說。六者修習正願不
願財利及生天上。常修梵行。七者攝持威儀。
善於威儀所作眾事。方便修善。如法身
口行正命具足。諂曲邪命種種過惡皆悉遠
離。八者離於二邊離隨順欲樂及諸苦行。
九者修習出要。異學諸見皆悉遠離。十者於
所受戒不缺不減。是名清淨戒。是名菩
薩大戒藏得菩提果。菩薩依此戒已。滿足尸
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未成
無上正覺得五種福利。一者常為一切諸佛
所念。二者終時其心歡喜。三者捨身在所生
處。常與淨戒諸菩薩眾為善知識。四者無量
功德藏戒度成就。五者今世後世性戒成就。
[005-0918b]
如前所說。自性等九種戒。當知三戒所攝。所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又三種戒。
略說能為三者律儀戒。能令心
住。攝善法戒自成佛法。攝眾生
戒成就眾生。是名菩薩一切事。所謂現法。心
得樂住身心不惓。能具足佛法成就眾生。是
名菩薩戒。是名戒福。是名戒所作無餘無
上。過去一切諸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
學。未來當學。現在今學。
《菩薩地持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