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07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唐-尊者世友 (T@SHENG)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二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諸智品第二之餘



何故道智是道智全?答:道智知聖道道、如、行、
出故。何故道智是法智少分?答:道智知欲界
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何故道智是類
智少分?答:道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
道、如、行、出故。何故道智是他心智少分?答:道
智知聖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何故道智是
盡智少分?答:道智自遍知我已修道故。何故
道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道智自遍知我已修
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盡智是盡智全?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
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故。何故盡
智是法智少分?答:盡知自遍知,我已知欲界
繫諸行苦、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欲
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盡智是類智少分?答:盡智自遍智,我已
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繫
諸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
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何故盡智是苦
[002-0696a]
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故。何故盡
智是集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斷集故。
何故盡智是滅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
證滅故。何故盡智是道智少分?答:盡智自遍
知我已修道故。


何故無生智是無生智全?答:無生智自遍知,
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
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無生智是法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
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
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繫諸行
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
復當修故。何故無生智是類智少分?答:無生
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不復
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
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
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何
故無生智是苦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
已知苦不復當知故。何故無生智是集智少
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故。
何故無生智是滅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
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故。何故無生智是道智
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
故。


如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答:一有漏,八無
漏,一應分別。謂他心智或有漏、或無漏。云何
有漏?謂知他有漏心心所法。云何無漏?謂知
他無漏心心所法。如是十智,幾有漏緣、幾無
漏緣?答:二有漏緣,二無漏緣,六應分別。謂法
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云何有漏緣?謂緣苦
[002-0696b]
集。云何無漏緣?謂緣滅道。類智、盡智、無生智
亦爾。他心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云何有漏
緣?謂知他有漏心心所法。云何無漏緣?謂知
他無漏心心所法。世俗智,或有漏緣、或無漏
緣。云何有漏緣?謂緣苦集。云何無漏緣?謂緣
滅道及虛空、非擇滅。如是十智,幾有為、幾無
為?答:一切是有為,非無為。如是十智,幾有為
緣、幾無為緣?答:四有為緣,一無為緣,五應分
別。為法智,或有為、或無為緣。云何有為
緣?為緣苦集道。云何無為緣?謂緣滅。類智、
盡智、無生智亦爾。世俗智,或有為緣、或無為
緣。云何有為緣?謂緣苦集道。云何無為?
謂緣擇滅及虛空、非擇滅。


《品類足論》辯諸處品第三



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此十二處,幾
有色、幾無色?答:十有色,一無色,一應分別。謂
法處,或有色、或無色。云何有色?謂法處所攝
身語業。云何無色?謂餘法處。此十二處,幾有
見、幾無見?答:一有見,十一無見。此十二處,幾
有對、幾無對?答:十有對,二無對。此十二處,幾
有漏、幾無漏?答:十有漏,二應分別。謂意處,或
有漏、或無漏。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
處。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
有漏、或無漏。云何有漏?謂法處所攝有漏身
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云何無漏?謂法處所
攝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虛空二滅。
此十二處,幾有為、幾無為?答:十一有為,一應
分別。謂法處,或有為、或無為。云何有為?謂法
[002-0696c]
處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云何無為?謂虛
空二滅。此十二處,幾有諍、幾無諍?答:十有諍,
二應分別。謂意處、法處,若有漏,是有諍;若無
漏,是無諍。如有諍無諍,世間出世間、墮界不
墮界、有味著無味著、耽嗜依出離依、順結不
順結、順取不順取、順纏不順纏應知亦爾。此
十二處,幾有記、幾無記?答:八無記,四應分別。
謂色處,或有記、或無記。云何有記?謂善不善
色處。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色處諸餘色處。
聲、意、法處亦爾。此十二處,幾有覆、幾無覆?答:
八無覆,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有覆、或無覆。云
何有覆?謂謂不善有覆無記色處。云何無覆?
謂善無覆無記色處。聲、意、法處亦爾。如有覆
無覆,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應知亦爾。此十
二處,幾應修、幾不應修?答:八不應修,四應分
別。謂色處,或應修、或不應修。云何應修?謂善
色處。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處。聲、意處
亦爾。法處,或應修、或不應修。云何應修?謂善
有為法處。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處及
擇滅。此十二處,幾有異熟、幾無異熟?答:八無
異熟,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處。云何無異熟?謂
無記色處。聲處亦爾。意處,或有異熟、或無異
熟。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處。云何無
異熟?謂無記無漏意處。法處亦爾。此十二處,
幾是見、幾非見?答:一是見,十非見,一應分別。
謂法處,或是見、或非見。云何是見?謂五染污
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云何非見?謂餘法
處。此十二處,幾內、幾外?答:六內,六外。此十二
[002-0697a]
處,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三無執受,九應分
別。謂眼處,或有執受、或無執受。云何有執受?
謂自體所攝眼處。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
攝眼處。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此十
二處,幾是心、幾非心?答:一是心,十一非心。
此十二處,幾是心所、幾非心所?答:十一非心
所,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是心所、或非心所。云
何是心所?謂有所緣法處。云何非心所?謂無
所緣法處。此十二處,幾有所緣、幾無所緣?答:
一有所緣,十無所緣,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
所緣、或無所緣。云何有所緣?謂諸心所。云何
無所緣?謂非心所法處。此十二處,幾是業、幾
非業?答:九非業,三應分別。謂色處,或是業、或
非業。云何是業?謂身表業。云何非業?謂餘色
處。聲處,或是業、或非業。云何是業?謂語表業。
云何非業?謂餘聲處。法處,或是業、或非業。云
何是業?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思。云何非業?
謂餘法處。


此十二處,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八無記,四
應分別。謂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
謂善身表業。云何不善?謂不善身表業。云何
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業諸餘色處。聲處,或
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謂善語表業。云何
不善?謂不善語表業。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
語表業諸餘聲處。意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處。云何不善?謂
不善作意相應意處。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
相應意處。法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
謂法處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并擇
[002-0697b]
滅。云何不善?謂法處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
善受想行蘊。云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
虛空、非擇滅。


此十二處,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幾非所斷。答:十修所斷,二應分別。謂意處,或
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云何見所斷?謂
若意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
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處。云何修
所斷?謂若意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
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
處。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法處,或見所斷、
或修所斷、或非所斷。云何見所斷?謂若法處
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
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
心不相應行。云何隨所斷?謂若法處學見迹
修所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
相應法處,彼所等起身語業,彼所等起心不
相應行,并不染污有漏法處。云何非所斷?謂
無漏法處。


此十二處,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
無學?答:十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謂意處,或
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學作意
相應意處。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非學非無學作意相應
意處。法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
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云何無學?謂
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云何非學非
無學?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
行蘊,并無為法。


此十二處,幾欲界繫、幾色界
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二欲界繫,十應分
別。謂眼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云何欲界繫?
[002-0697c]
謂若眼處欲界繫大種所造。云何色界繫?謂
若眼處色界繫大種所造色。耳、聲、鼻、舌、身處
亦爾。觸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云何欲界繫?
謂欲界繫四大種及欲界繫大種所造觸處。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四大種及色界繫大
種所造觸處。意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
色界繫、或不繫。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
相應意處。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
意處。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作意相應
意處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
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云
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法處所攝身語業、受想
行蘊。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法處所攝身語
業、受想行蘊。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受
想行蘊。云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受想行蘊
及無為法。


此十二處,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
答: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
法處,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此十二處,幾苦諦攝、幾集諦攝、幾滅諦攝、幾
道諦攝、幾非諦攝?答:十苦集諦攝,二應分別。
謂意處,若有漏,苦集諦攝;若無漏,道諦攝。法
處,若有漏,苦集諦攝;若無漏,有為道諦攝;若
擇滅,滅諦攝;若虛空、非擇滅,非諦攝。


此十二
處,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
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答:十修所斷,
二應分別。謂意處,或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或
非所斷。云何見苦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
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
[002-0698a]
二十八隨眠相應意處。云何見集所斷?謂若
意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
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處。云何見
滅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
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相應
意處。云何見道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
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
十二隨眠相應意處。云何修所斷?謂若意處
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
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云何非所斷?
謂無漏意處。法處,或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或
非所斷。云何見苦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
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
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
相應行。云何見集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
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
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
應行。云何見滅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
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
九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
行。云何見道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道
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
二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
行。云何修所斷?謂若法處學見迹修所斷。此
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
所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并不染污有漏
法處。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


五蘊十二處,為五攝十二、十二攝五耶?答:十
二攝五,非五攝十二。何所不攝?謂諸無為。五
[002-0698b]
蘊十八界,為五攝十八、十八攝五耶?答:十八
攝五,非五攝十八。何所不攝?謂諸無為。五蘊
二十二根,為五攝二十二、二十二攝五耶?答:
二蘊全二蘊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
二蘊全二蘊少分。何所不攝?謂一蘊全二蘊
少分。五蘊九十八隨眠,為五攝九十八、九十
八攝五耶?各:一蘊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
十八隨眠攝一蘊少分。何所不攝?謂四蘊
全一蘊少分。十二處十八界,為十二攝十
八、十八攝十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十二處
二十二根,為十二攝二十二、二十二攝十二
耶?答:六處全一處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
根攝六處全一處少分。何所不攝?謂五處全
一處少分。十二處九十八隨眠,為十二攝九
十八、九十八攝十二耶?答:一處少分攝九十
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處少分。何所不攝?
謂十一處全一處少分。十八界二十二根,為
十八攝二十二、二十二攝十八耶?答:十二界
全一界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十二
界全一界少分。何所不攝?謂五界全一界少
分。十八界九十八隨眠,為十八攝九十八、九
十八攝十八耶?答:一界少分攝九十八隨眠,
九十八隨眠攝一界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七
界全一界少分。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為二
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二十二耶?答:互不
相攝。


《品類足論》辯七事品第四



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六界、十大地法、
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
[002-0698c]
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
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


十八界云
何?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
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
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十二處云何?謂眼
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
處、意處法處。五蘊云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
蘊、識蘊。五取蘊云何?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
蘊、行取蘊、識取蘊。六界云何?謂地界、水界、火
界、風界、空界、識界。十大地法云何?謂受、想、思、
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十大善地法云何?謂
信、勤、慚、愧、無貪、無瞋、輕安、捨、不放逸、不害。十大
煩惱地法云何?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
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掉舉、放逸。十小煩惱地
法云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五煩惱
云何?謂欲貪、色貪、無色貪、瞋、疑。五觸云何?
謂有對觸、增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
觸。五見云何?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
戒禁取。五根云何?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
根。五法云何?謂尋、伺、識、無慚、無愧。六識身云
何?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觸身
云何?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六受
身云何?謂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
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六想身云何?謂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
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意觸所
生想。六思身云何?謂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
思、鼻觸所生思、舌觸所生思、身觸所生思、
意觸所生思。六愛身云何?謂眼觸所生愛、耳
[002-0699a]
觸所生愛、鼻觸所生愛、舌觸所生愛、身觸所
生愛、意觸所生愛。


眼界云何?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色
界云何?謂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眼識
界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為增
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已正當了別及
彼同分。耳界云何?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
同分。聲界云何?謂聲為耳已正當聞及彼同
分。耳識界云何?謂耳及聲為緣生耳識。如是
耳為增上、聲為所緣,於耳所識聲諸已正當
了別及彼同分。鼻界云何?謂鼻於香已正當
嗅及彼同分。香界云何?謂香為鼻已正當嗅
及彼同分。鼻識界云何?謂鼻及香為緣生鼻
識。如是鼻為增上、香為所緣,於鼻所識香
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舌界云何?謂舌
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味界云何?謂味為
舌已正當嘗及彼同分。舌識界云何?謂舌及
味為緣生舌識。如是舌為增上、味為所緣,於
舌所識味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身界云
何?謂身於觸已正當觸及彼同分。觸界云何?
謂觸為身已正當觸及彼同分。身識界云何?
謂身及觸為緣生身識。如是身為增上、觸為
所緣,於身所識觸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意界云何?謂意於法已正當了及彼同分。法
界云何?謂法為意已正當了。意識界云何?謂
意及法為緣生意識。如是意為增上、法為所
緣,於意所識法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眼處云何?謂眼是色已正當能見及彼同分。
色處云何?謂色是眼已正當所見及彼同分。
[002-0699b]
耳處云何?謂耳是聲已正當能聞及彼同分。
聲處云何?謂聲是耳已正當所聞及彼同分。
鼻處云何?謂鼻是香已正當能嗅及彼同分。
香處云何?謂香是鼻已正當所嗅及彼同分。
舌處云何?謂舌是味已正當能甞及彼同分。
味處云何?謂味是舌已正當所甞及彼同分。
身處云何?謂身是觸已正當能觸及彼同分。
觸處云何?謂觸是身已正當所觸及彼同分。
意處云何?謂意是法已正當能了及彼同分。
法處云何?謂法是意已正當所了。


色蘊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受蘊
云何?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
生受。想蘊云何?謂六想身,即眼觸所生想乃
至意觸所生想。行蘊云何?此有二種,謂心相
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心相應行蘊云何?謂
心相應法。此復云何?謂思、觸、作意、欲、勝解、念、
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
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
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
心相應,總名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云
何?謂心不相應法。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
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
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
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三種
合名行蘊。識蘊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
意識。色取蘊云何?謂若諸色有漏有取,於此
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
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
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云何?謂若諸受想行
[002-0699c]
識有漏有取,於此諸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
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
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受想行識取蘊。


地界云何?謂堅性。水界云何?謂濕性。火界云
何?謂煖性。風界云何?謂輕等動性。空界云
何?謂隣阿伽色。識界云何?謂五識身及有漏
意識。


受云何?謂受等受、各別等受、已受、受類,是名
為受。想云何?謂想等想、增上等想、已想、想類,
是名為想。思云何?謂思等思、增上等思、已思、
思類,心作意業,是名為思。觸云何?謂觸等觸、
觸性等觸性、已觸、觸類,是名為觸。作意云何?
謂牽引心,隨順牽引、思惟牽引,作意造意,轉
變心、警覺心,是名作意。欲云何?謂欲欲性
增上、欲性現前,欣喜希望樂作,是名為欲。勝
解云何?謂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性,是名
勝解。念云何?謂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
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為念。定
云何?謂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
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為定。慧云何?謂
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
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
那,是名為慧。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二
[002-070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