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4 釋摩訶衍論-姚秦-龍樹菩薩 (T)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對治邪執正解門。次說分別發趣道相
門。


本曰。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
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略說發
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
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信成就發心者。依
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
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
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
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
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
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
因緣故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
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
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
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
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
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
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
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
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
[007-0646c]
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復
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
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
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
拔一切眾生苦故。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
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
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
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
鍊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
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
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淨。以垢無
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
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
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
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盤。以隨
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
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
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懃
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
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
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
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
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
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盤。
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
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菩
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
[007-0647a]
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
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
轉法輪入於涅槃。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
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
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繫。以有大
順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
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
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又是菩薩一
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
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
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
槃故。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
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
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
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願修行尸波羅
蜜。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
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慢怠故。
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
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
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證發
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
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
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
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
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
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
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
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
[007-0647b]
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
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
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
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又是菩薩
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
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
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又
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
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
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
利益眾生。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
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
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
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
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
稱法性故。不能了知。諸佛如來離於見
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
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
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
故得名一切種智。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
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
其身若覩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
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
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眾生
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
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總標總說門。二者別釋散說門。是名為二。第
[007-0647c]
二門中自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三種發心
分剖門。二者發起問答決疑門。三者因論生
論問答門。是名為三。說相可觀。言總標總
說門者。為欲顯示即此分別發趣道相門
中。無量無邊三世諸佛。所誓願海所行因海。
所證果海所化徒海。無量無邊三世一切諸
菩薩眾。如是如是如如隨踐順行應轉。如
其次第不超數量不過位地趣入義故。復
次為欲顯示如一切諸佛無趣向則。一
切菩薩於彼無有趣向則中如如行故。
如本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
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故。已說
總標總說門。次說別釋散說門。此中三門。
如其次第應審思擇。就第一三種發心分
剖門中即有三種故。自有三種門。云何為
三。一者信成就發心門。二者解行發心門。三
者證得發心門。是名為三。如本略說發心
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
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故。就初門中即有
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發起開問總標門。二者
顯示答釋廣說門。三者發起問答決疑門。是
名為三。第一二門有二種重。應審觀察。就
第一發起開問總標門中即有四意。云何為
四。一者假者意。問能修人故。二者行相意。
問所修行故。三者自分意。問得成就故。四
者向上意。問勝進相故。是名為四。如本信
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
就堪能發心故。


已說發起開問總標門。次說顯示答釋廣說
[007-0648a]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隨
問次第答釋門。二者舉劣顯勝生解門。是名
為二。就隨問次第答釋門中即有六門。云
何為六。一者顯示修行假者門。二者自然本
有熏習門。三者顯示修行功能門。四者信心
成就時量門。五者顯示發心因緣門。六者顯
示得益位勝門。是名為六。言顯示修行假者
門者。謂雖所化眾生無量無邊。而今此處中
且取不定聚攝十信眾生故。所以者何。為
欲令使化不定聚三品眾生。十種信心具
足成就。決定安立十住菩薩初發心住。金剛
不變之位中故。如本所謂依不定聚眾生
故。言自然本有熏習門者。謂如是眾生相
續中。從無始世來。常有本覺藏佛。眾生善
根常恒熏習令增長故。如本有熏習善根
力故。言顯示修行功能門者。謂不定聚
種種眾生。信因業果報似有不空因緣和合
之道理故。知十惡過失。起不應作意。觀十
善功德。起當應作意。厭繫縛地求解脫
城。漸漸出離向菩提故。如本信業果報能
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
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故。言信心成就
時量門者。謂顯示其信心成就。時節遠近差
別相故。即此門中十五契經各各異說。云何
名為十五異說。一者一切諸法因緣無主契
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
尊者從具縛地入不定聚。一切行者經幾
時節。十種信心具足成就。漸漸轉勝定不退
位。於是尊者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諦聽
[007-0648b]
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解說信成就時
節分際。善男子一切行者從具縛地入不定
聚經一萬三千劫已訖。即便成就十種信
心。決定菩薩初發心住。二者攝無量大乘契
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佛子信地假名菩薩。六
萬四千劫量已滿。即便成就十愛樂心定金
剛地。三者慧明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不
定聚眾生多經八萬一千五十劫已訖。信心
成就決定不退。四者法門名字契經中作如
是說。復次信樂地位毛頭凡夫。經二萬六千
劫已訖。便信成就無所闕失。五者清淨三
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若有眾生入難角地
修行信心。當九萬劫滿足已訖信品成就。六
者金剛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信成就量
四萬八千六十劫量。七者大智慧光明契經
中作如是說。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為欲
成就功德善根父母天地。當經十剎那量
已訖。即便信地平坦無草。八者實相本際決
定不動契經中作如是說。信位成就。信心發
起初剎那中。十種信心具足圓滿。九者文殊
師利圓滿因海大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三
阿僧祇大無量劫經過已訖。即便信位具足
成立。十者甚深菩提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
建立信地唯三萬劫。十一者大方便智善巧
契經中作如是說。信行菩薩九千劫量。決
定成就清淨信心其思極樂。十二者菩薩光
明遍照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金剛慧菩薩
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無上菩提初種子地。
經幾時節決定淳熟。菩提之芽出生增長。佛
[007-0648c]
言若為成就初種子地。當經七萬五千六
十劫。初種子地具足建立。十三者授記平等
契經中作如是說。信心成就非遠非近非
無非有。非高非下非本非末。非去非來
非大非小。非三世非非三世非位非地。
非善非惡非非非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是故名為真實信心。十四者如來藏本識契
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白
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廣大圓滿功德父母信
地品耶。佛言。十信十信十解十信。十行十信
十向十信。十地十信佛地十信。乃至具縛惡
種子地。及一切二乘皆悉十信。無量無邊一
切諸法。無一一法而非十信。以此義故名
為廣大圓滿信地。十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
契經中作如是說。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
十善法。決定安立信成就處。是名十五異
說契經。如是諸經以何義故如是差別。謂
眾生心無量無邊各差別故。隨其心品說信
行相如是不同。應審思擇。今此文中且依
本業解釋而已。如本經一萬劫信心成就
故故。言顯示發心因緣門者。謂已信心成就
行者。為欲發起第一住心。當待緣力而發
起故。於此文中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
勸請因緣。二者救度因緣。三者護法因緣。是
名為三。言勸請因緣者。所謂無量無邊一
切諸佛及大菩薩眾。出現種種勝妙教法契
經之海。信位行者勸請教化。超不定地。決
定安立不動域故。如本諸佛菩薩教令發
心故言救度因緣者。所謂緣無量無邊種
[007-0649a]
種眾生之一切苦海。以之為因發起金剛不
退廣大清淨大慈悲心故。如本或以大悲
故能自發心故。言護法因緣者。所謂諸佛
教法欲破滅時。以種種方便隨宜隨應隨
當。隨時隨處不惜身命。救護佛法大因
緣之力故。自能發起金剛不退廣大清淨大
久住心故。如本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
緣故能自發心故。言顯示得益位勝門者。
所謂信成就得解行者。具足十名無退失
故。云何為十。一者名為無憂惱人。遠離退
還墮於凡夫具縛煩惱地怖畏心故。二者
名為大富貴人。蠲除煩惱之荒。收藏涅盤
之果故。三者名為種性高勝人。遠離凡夫
之下劣種。已入如來尊高種性中故。四者名
為手足具備人。執般若炬遊行法界廣大
庭故。五者名為作大江水人。無礙直流入
薩婆若之大海中故。六者名為宮殿建立人。
已超不定地決定安住如來家中故。七者
名為真實佛子人。遠離凡胎已入聖胎故。
八者名為大福田人。出離煩惱獨清淨故。
九者名為徒眾無量人。法界眾生皆悉以為
自眷屬故。十者名為無障礙人。隨心轉故。
是名為十。如本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
相應故。


已說隨問次第答釋門。次說舉劣顯勝生解
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舉
劣顯劣形相門。二者舉勝顯勝形相門。是名
為二。言舉劣顯劣形相門者。所謂善根微
[007-0649b]
薄煩惱深厚凡夫眾生。雖值摩訶衍之因緣。
而起小善根種子故。如本若有眾生善根
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
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故。言舉
勝顯勝形相門者。所謂若有眾生求摩訶
衍之甚深微妙法門。其心即便不能決定。
值順因緣恍惚若進。遇逆因緣自然若退。
無定心故。如本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
若進若退故。若不能定。云何名為勝高人
耶。雖不能定。而所望法極最高故復次望起天人二乘之種子故。自此已下顯示信
心成就無定時。解釋十四經之大意焉。所
謂若有眾生供養諸佛。信心成就其時不定。
或極極遠。或極極近。或中間故。所以者何。
隨緣有無信熟生故。如本或有供養諸佛
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故。自
此已下造作別釋。顯示發心因緣之相。於
此文中即有四種發心因緣。云何為四。一
者見佛因緣。因見如來妙色之身。而能發
起廣大心故。如本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
心故。二者供僧因緣。以種種具供養眾僧。
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因
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故。三者慚愧因緣。見
聞二乘之人教法慚愧其劣。因此因緣而
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因二乘之人教
令發心故。四者隨兼因緣。隨他兼心。因此
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學他發
心故。是名為四。自此已下作其因緣。顯示
十種信心不定聚形相。及總結前所說之十
[007-0649c]
信決釋分焉。以何義故十種信品立不定
稱。所謂若值順當因緣隨向善趣。若遇
逆違因緣應趣惡道。譬如經毛隨風所吹
東西轉故。如本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
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故。


已說第一重二種門。次說第二重二種門。
言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者。即是發
起開問總標門。謂發開問總問所為故。略
說有三種者。即是總標總答焉歟。云何為
三者。即是總舉總問焉歟。自此已下直明
顯示答釋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三種。云
何為三。一者正智方便門。二者福德具足門。
三者安樂成就門。是名為三。於此三中初
通二利。中唯自利。後唯利他。復次初二唯自
利分。後一利他。復次三種皆通二故。皆悉
各各具足標釋。應審思擇。言正智方便門
者直心。為正體智有作方便故。如本一者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言福德具足門者
深心。為一切功德有作方便故。如本二者
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故。言安樂成就
門者悲心。能善救度一切眾生無量苦惱。令
得安穩廣大樂故。如本三者大悲心欲拔
一切眾生苦故故。


已說第二重二種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
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前後
相違難問門。二者開通會釋消難門。是名為
二。言前後相違難問門者。謂舉上下之二
文相違。難其差別相故。云何相違。謂上文
中作如是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相
[007-0650a]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於下文中作如是說。二者深心樂集一切
諸善行故。上下二文如是相違。是故發問
難其異相。應審思擇如本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
學諸善行故。


已說前後相違難問門。次說開通會釋消難
門。就此門中即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正
答決斷彼難門。二者修善行者得益門。三者
修行善巧方便門。四者顯示發心功德門。五
者揀擇上下顯異門。六者通契經文決疑門。
七者讚歎發心功德門。是名為七。就初門
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開示譬喻善
巧門。二者合說契當安立門。三者顯示法說
生解門。是名為三。就譬喻門中即有四種。
云何為四。一者寶喻。二者性淨喻。三者垢染
喻。四者人眾喻。是名為四。言寶喻者。謂即
大摩尼珠之寶。如是珠寶當有何處。如是
珠寶當有黃石。如是珠寶其色如何。謂深
黃色。其身形相當如何耶。謂如方座。無長
短。故大小之相其量云何。謂一丈故。如是珠
寶諸黃石中皆悉具足無有黃石而無摩尼。
其止住相次第如何。謂第一珠。第二黃金。第
三石體。此摩尼珠一丈量者。彼諸黃石或有
極小或有極大。各各差別。豈可得言皆遍
一切。此摩尼珠有殊勝力雖一丈量。遍於
大中小中無餘無所障礙。亦可得說遍
一切處。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應
[007-0650b]
審觀察。是名寶喻。如本答曰譬如大摩尼
寶故。言性淨喻者。如是珠寶其體性甚極
明白。遠離塵累故。是名為性淨喻。如本體
性明淨故。言垢染喻者。如是珠寶能為金
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現明白相故。是名
為垢染喻。如本而有鑛穢之垢故。言人眾
喻者。謂極窮貧極懈怠故。不求寶人。并及
精進樂求寶人故。是名為人眾喻。如本若
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鍊終無得
淨故。


已說開示譬喻善巧門。次說合說契當安立
門。寶喻中言大摩尼珠者。當喻何法。喻本
覺佛性故。所以者何。本覺佛性隱藏眾生相
續身中。似彼珠故。言黃石者當喻何法。
喻一切眾生相續故。所以者何諸眾生身藏
裹佛性似彼石故。言色黃者當喻何法。
喻彼佛性不變義故。所以者何真如佛性堅
固不改似彼金故。言如方座無長短者。
當喻何法。喻真如法平等無增減故。所以
者何。此真如法一味平等。無有差別似彼
座故。言一丈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法具足
圓滿無闕失故。所以者何。真如法身具足
萬德無所闕失。似彼丈故。言如是珠寶
得黃石中皆悉具足。無有黃石而無摩尼
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性遍諸眾生種種身
中。無有眾生而無真如本覺性故。所以者
何。此真如性離不遍過似彼珠故。言第一
珠第二黃金第三石體者。當喻何法。喻俱
有次第法漸漸麁現故。所以者何。從本覺
[007-0650c]
智流轉。建立四相海時。如其次第漸漸麁
現似彼三故。言此摩尼珠有殊勝力雖一
丈量。遍於大中小中無餘者。當喻何法。
喻真如本覺有不思議業。遍蚊龍等小大身
中無妨難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其性平
等。遍凡聖中似彼珠故。言於彼石中有
此寶故其石色黃者。當喻何法。喻諸眾生
悉有本覺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眾生
有覺心故有了別識似彼石故。


已說寶喻合說契當門。次說淨喻合說契當
門。言如是珠寶其體性甚極明白遠離塵
累者。當喻何法。喻性淨本覺清淨明白離
垢故。


已說淨喻合說契當門。次說染喻合說契當
門。言如是珠寶能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
出現明白相者。當喻何法。喻自性清淨心。
為無明之沂隱覆。不能出現無漏性德
故。


已說染喻合說契當門。次說人喻合說契當
門。言二種人者當喻何法。喻求佛法寶
極精進人極懈怠人故。如本如是眾生故。


已說合說契當安立門。次說顯示法說生解
門。於此門中如其次第。法說合喻生行
者解應審思釋。文相明故不須別釋。如本
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
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
淨以垢無量無邊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
行以為對治故。


已說正答決斷彼難門。次說修善行者得
[007-0651a]
益門。謂若有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
然自在得真如三昧照達無明之闇夜。無
所疑畏故。如本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
歸順真如法故故。


已說修善行者得益門。次說修行善巧方便
門。就此門中故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一
切修行根本門。二者制伏惡業不生門。三者
出生善根增長門。四者誓願無邊平等門。是
名為四。如本略說方便有四種故。就第
一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般若成
就無住門。二者大悲成就無住門。是名為二。
言般若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
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皆無所
有。不住生死故。如本云何為四一者行根
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
住生死故。言大悲成就無住門者。所謂
觀察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故。因果不空業報
亦有。緣無量無邊眾生界之海。為究竟取
攝不住涅盤故。如本觀一切法因緣和合
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
不住涅盤故以隨順法性無住故者。即是
示緣及結兩種不住道行。修行法門雖無有
量。而不住道其最根本。是故說言行根本方
便焉。


已說一切修行根本門。次說制伏惡業不生
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發起
慚愧等清淨心品。防止一切無量惡作。漸漸
損滅不令增長故。如本二者能止方便謂
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故以
[007-0651b]
隨順法性離諸過故者。總結其緣。


已說制伏惡業不生門。次說出生善根增長
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一切
三寶恭敬供養。禮拜讚歎隨喜勸請。增長信
心消除業障。志求無上大菩提故。如本三
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
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
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
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故。以
隨順法性離癡障故者。總結其緣。


已說出生善根增長門。次說誓願無邊平等
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發起
十方世界之塵數廣大誓願海。修習十方世
界之塵數行因海。攝取十方世界之塵數眾
生海。成就十方世界之塵數果滿海。一切皆
悉無有餘故。如本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
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
餘皆令究竟無餘涅盤故。以隨順法性無
斷絕故者。總結其緣。自此已下顯示隨順
殊勝之相。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通名
隨順法性。為欲顯示法性虛空。其體性廣
大圓滿無有邊際。其相用無礙自在無有
始終。修彼四門一切行者。亦復如是順順
如如。其阿世耶廣大圓滿無分際故。如本
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
此究竟寂滅故故。


已說修行善巧方便門。次說顯示發心功德
門。此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初發心住菩
薩。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圓滿心故。相似
[007-0651c]
觀智見法性身。見法身故願力自在。由願
力故緣無量無邊法界之眾生而起大悲
心。由大悲心極甚深故。出現八種安樂化
相。隨時隨處隨宜隨應。順順如如利益安
樂故。如本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
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
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
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盤故。


已說顯示發心功德門。次說揀擇上下顯
異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揀異地上門。二者揀異具縛門。是名為二。
言揀異地上門者。謂發心住菩薩。唯名幻
化影相身。不得名真如法身菩薩故。所以
者何。此菩薩無始餘業猶未出離。隨受生
處與微細苦相應不離。地上菩薩此相違。
故如本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
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
微苦相應故故。言揀異具縛門者。所謂
初發心住菩薩。無繫縛俱轉業因相。無繫縛
受生果報故。所以者何。大願方便具足轉故。
如本亦非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故。


已說揀擇上下顯異門。次說通契經文決疑
門。就此門中自有五種各說契經。云何為
五。一者文殊師利歡喜陀羅尼契經中作如
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常大眾
中唱如是言。五十子心莊嚴果海行因之
本。一切行者當經此道成等正覺。如是五
十子心中。幾是退分幾是定分。唯願世尊為
我解說。於是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007-0652a]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善
男子十種真地名為金剛般若住地。前四十心
名為頗梨珠隨轉迴向地。汝當應如是知應
如是觀。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大
士十地。已得真證域名不退分。自此已前
四十種心。未得證智名為退分故。二者本
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佛
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為節退相者。此事殊勝
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夫初發意菩薩等
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薩至心勸請。佛即
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退相者。謂信心。發
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四處皆名為退分。
各彼中間皆名為不退分。是故說言節退相
焉。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佛法大
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三者大證得陀羅尼
契經中作如是說。十種安心決定不退無退
失理。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十住
菩薩。發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善根故。決
定安住金剛位故。四者五明契經中作如
是說。十種定心非退非進。非來非去非出
非入。圓滿萬德無所闕失。是故說言自然
住心。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十住
位中果德已滿。更無所進復無所退。自然
常住無闕事故。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契經
中作如是說。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
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
住乃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
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
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已前名
[007-0652b]
為退分。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
勸策下劣懈怠眾生。為令增長勇猛心故。
今此論中且據本業而作會通。應審觀察。
如本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
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
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故。


已說通契經文決疑門。次說讚歎發心功德
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發心菩薩遠
離二怖畏。其心決定不動故。云何名為二種
怖畏。一者下生怖畏。生下劣道極怖畏故。
二者上生怖畏。聞殊勝境其心怯弱極怖畏
故。離此二怖。是故名為發心功德。如本又
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
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
乃得涅盤亦不怯弱故。以信知一切法從
本已來自涅盤故者。即是總結二種功德之
因緣焉。從上已來信成就發心決擇分已焉。
自此已下種種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