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0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宋-智圓 (T)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卷第二


宋錢唐沙門釋智圓述


次約二義釋消伏者。前約一義唯就圓論。今
[002-0983c]
約二義偏圓合辯。部屬方等故須兼含。消除
即不斷是圓義。消滅即斷是別義。滅謂死滅。
如殞蛇虺之命也。此斷不斷若約界內外。即
四教也。界內斷即是藏。不斷是通界外。別
圓已如向說。除伏即斷平伏即不斷。前以除
對滅則滅死除生。今以除對平則平無所移。
除猶改動。故須以平對不斷也。不無輕重者。
有人三障俱重。須此三番。有人報障偏重。餘
二障輕。但治其重輕者隨去。餘例可解。無礙
陀羅尼者。如法華明三陀羅尼一旋即旋假
入空。二百千萬億旋即從空入假。旋轉分別。
三法音方便。即是二觀方便得入中道解一
切言音。亦能一音說法隨類各解。得此三者。
即入無礙陀羅尼。具足一切陀羅尼故云第
一也。三昧或三摩提。此云正定。王三昧者。即
首楞嚴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名王三昧
也。然陀羅尼是慧性。三昧是定性。不二而二
故分二別。因中修一心止觀。果上證此二法。
法華疏云。三昧與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
為三昧。持用名陀羅尼。今引大論正顯此經。
神呪是中道無礙陀羅尼也。又引王三昧者。
意明此慧。即定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耳。遮三
障等者。以遮惡不起是消除義。故經云。消
除三障無諸惡持善不失。是調伏義。故經云。
五眼具足成菩提。呪即是願者。即解經題呪
字義。謂大聖說此陀羅尼。只是呪願眾生如
佛。譬若蒲盧呪螟蛉也。然則陀羅尼既是梵
語。呪字即當華言。經題華梵雙舉。故云陀羅
尼呪。若爾何故云陀羅尼翻遮持耶。答古人
[002-0984a]
見祕密不譯。例如此土禁呪等法。便以呪名
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義。何者。呪既訓願。
如菩薩四願。二願拔苦即遮惡義。二願與樂
即持善義。故知呪與遮持義歸一揆。經者教
也者。謂經即言教訓法訓常。有翻無翻俱指
舊釋。即古來人師解義也。今唯訓教則四教。
俱經。言略意周不竢餘說。餘疏即指普門玄
義也。然雖指彼不無小異。辨體不同已如前
記。又彼此雖俱感應為宗。彼是法華正約圓
機感於圓應。雖明三教意在開權。今經方等
帶偏明矣。彼明普門示現。乃以慈悲為用。則
與拔雙明。此顯舍離求救。乃以救危為用。則
拔苦為正。彼明教相即偏而圓。此明教相偏
圓相隔。宜在區別無得雷同。四義既指餘疏。
而復辨感應之宗者。以今經以感應為要。機
通十界應通四教。各備四句其相難知。故此
略示四句者。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
機顯應。四顯機冥應。若過去善修三業。現在
未運身口藉往善力。名為冥機也。雖不現見
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
是為冥益也。二冥機顯應者。過去植善而冥
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為顯益。
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甞修行。
諸佛照其宿種自往度之。即其義也。三顯機
顯應者。現前身口精勤而能感降。故月蓋曲
躬聖居門閫。又如行人道場禮懺能感靈應。
是顯機顯應也。四顯機冥應。如人一世勤苦
現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此是顯機冥
益。若依法華玄義。更開四句。以成三十六
[002-0984b]
句。機應等在彼文詳之。題下譯人名者。司馬
氏。都於建康是曰東晉。竺難提此云喜。西域
人也。以第十一主恭帝元熙元年歲次巳未。
至此土。翻傳焉。或時等者。即他人分經。今
依前者。今師以第四呪是護經故。屬流通生
起三段。如別文者。光明疏云。序本序於正通。
正本正於序通。通本通於序正。即生起也。居
一說之初者。如是等六事在一經之首。故神
光駭集者。如法華放光動地。淨名合蓋現土。
駭驚也。集謂集眾。言論激發者。如法華文殊
彌勒問答釋疑。淨名寶積說偈述歎。皆名述
敘。引例云云者。他經為例如向引文。若的
約今經則以舍離病苦為由。月蓋請佛為述。
同有次序者。六事同故。應云由藉敘述各異
不言。敘述文略耳。如他經多以瑞相為由。騰
疑為述。此經以重病為由。求救為述。故云各
異。此則束前三序為通別二序也。初釋。次
序中疏文存略。通指舊解。今依諸疏六義科
釋。一切諸經皆以此六居首者。大論云。佛將
涅槃。阿難問佛。一切經首作何等語。佛答阿
難。應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與
某大眾。非獨我法如是。三世佛經初亦然。故
知六義即是通序。初如是者。即所聞法體也。
佛如法相而說。阿難如聞相而傳。故言如也。
佛如法相而解。阿難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二
我聞者。即聞持之人。阿難與聽眾述佛遺旨
親承不謬。故云我聞。三一時者。聞持和合也。
眾生感法佛慈赴教。機應之時故云一時。四
佛者。能說教主也。佛陀此云覺者知者。謂自
[002-0984c]
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
覺滿異菩薩五住。毘舍離者。此云廣博嚴淨。
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嚴故名嚴淨。觀
解者。一心三觀能觀心性。猶如虛空。即具福
慧二種。莊嚴無染無著。菴羅樹園者。菴羅
是果樹之名。以樹目園。故云菴羅樹園。其果
似桃。或云似柰。此樹開華華生一女。國人歎
異以園封之。園既屬女女人守護。故言菴羅
樹園。宿善冥熏見佛歡喜。以園奉佛。佛即受
之。而為住所。觀解者。三觀觀心心性不動。而
修道品。因起悲誓善根牢固。成諸總持即住
園也。疏云。如是者。者應云等。謂等取餘五事
也。大林精舍等疏文唯存理解。然向下消經
多無事釋。隨病隨機凡有四意。一執教忘行。
二得事失理。三義易觀難。四情局性遍。示
行示理從難從遍。且就理明義。例明一家觀
心。不出三種。謂約行附法託事。約行則存乎
止觀。事法則遍在諸文。然應深曉止觀所談
心性三千遍攝一切大小理惑智行位教。若
依若正不離己心方了。諸文隨事表對其旨
有歸。是知觀雖有三意唯在一。以附法託事
扶成約行耳。今釋大林精舍。即附事觀心也。
故萬德之言並約己心非指他果。若指他果
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
了此境自尚成他。況觀他耶。問淨名疏釋毘
舍離等。皆約三義。一事釋。二約法門。三約觀
心。直爾表對是約法門。以三觀攝事方名觀
心。今疏以包含二諦故名大等。乃是約法門
釋。應非附事觀心。答文義隨便不可一準。以
[002-0985a]
淨名經中有法喜為妻等文。文云。諸佛解脫
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既有二文。故分二釋。若
諸文只以法門表對。即是觀心如止觀普賢
白象方等。旛壇此皆直爾表對法門。而義例
指為附事觀心。故須隨文豐約唯變所適。故
今所表即是觀心。包含二諦者。即邊是中故
曰包含萬德。下果上萬德因理本具故。指本
具名為叢林。精無八倒者。中道精純非二邊
雜故。離常無常等八種倒也。如涅槃即大經
陳如品。觀色不淨者。應云觀色淨不淨。淨即
有不淨即空。獲得常色即是中道。真常能破
二邊。此真常亦名非常非無常也。今文從略。
若具論者。應云觀受是苦是樂。因滅是受獲
得常受。乃至觀識常無常。因滅是識獲得常
識。仍是且論常德。樂我淨三亦復如是。今於
五中略舉色陰故。云觀色。於八倒中略。舉不
淨。於四德中略舉常德。具論必備也。五陰是
所執之境。八倒是能執之心。四德是所顯之
理此理顯處即此五陰。名五涅槃。一陰通除
八倒者。約境別觀總而論。故觀一陰能除八
倒。十八空者。空唯是一破十八。有名十八
空。謂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也。
重空觀者。以中道正觀。空生死之有空涅槃
之無。名重空觀也。經與大比丘去。第六聞持
之伴。此證阿難與大眾共聞。豈謬傳也。所以
先聲聞次菩薩後天龍者。二乘滯空。凡夫滯
有。菩薩不滯。常行不二故處其間。有五下云
云者。應分經為五。一數。二位。三歎。四名。五
結。初數中與者共也。千二百五十者。三迦葉
[002-0985b]
有弟子千人。優樓頻螺有五百。伽耶有三百。
那提有二百。身子目連有弟子二百五十人。
迦葉舍利弗等先並事火。翻邪入正。便得上
果。感佛恩深常隨侍佛。故為同聞眾也。比丘
此翻除饉。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
所饉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
果之饉乏也。或言無翻。名含三義。一破惡者。
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儀。故
言破惡二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恐其出我
界域化我眷屬。故生驚怖。三乞士者。出家
之人內修道德遠離四邪。告求資身故名乞
士。此之三義通初後心。經家所列皆後心耳。
二位阿羅漢此翻無著。或言無翻而含三義。
謂不生殺賊應供也。無明糠脫後世田中不
受生死果報。故言不生。九十八使惑盡故名
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應供。
三歎中五句經文。初二句約所破歎。次二句
約能破歎。後一句約果用歎。初所破者。即
世間因果也。諸漏是因後有是果。諸漏謂三
漏欲有無明也。成論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癡
人造業開諸漏門。毘曇云。漏落生死。論律語
異而同明漏義。漏盡是因滅也。後有即二十
五有生處也。現因既盡後果不生。是果亡也。
次能破者。即無漏定慧也。如鍊真金者。珠叢
云。鎔金使精曰鍊。煮絲令熟曰鍊。故字宜從
金。疏云。是總歎者。即總歎。修定學慧猶如
鍊金。數數入定轉轉明淨也。又鍊金是約喻
歎。澄靜是約法歎。喻總而法別也。合云澄即
歎慧。靜即歎定。今云澄即歎定等者。文誤。色
[002-0985c]
界下約有漏無漏解諸定也。四禪四空是有
漏定。八背捨是無漏定。前三背捨者。一內有
色相外觀色。位在初禪。能捨自地及下地故。
名背捨。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背捨身作
證後五背捨者。四虛空處背捨。五識處背捨。
六無所有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八
滅受想背捨。此八通名背捨者。智論云。背是
淨潔五欲。捨是著心故名背捨。若發真無漏
慧。斷三界結業盡。即名八解脫。故云。故知得
解脫等者。身心澄靜也。云云者。謂八勝處十
一切處等諸無漏禪。皆是身心澄靜也。經六
通無礙是果上之用也。六通謂天眼天耳知
他心宿命身如意漏盡。四名經文略舉十三
尊者。身子智慧第一故。以大智標之。舍利弗
具云舍利佛羅。此翻身子。以母好形身身之
所生。故言身子。又翻珠子。其母於女人中聰
明。聰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名珠子。時
人以子顯母為作此號。新云奢利弗呾羅。奢
利云鶖。即百舌鳥。亦云春鸎。弗呾羅言子。以
母才辯喻如鶖鳥。此是彼子以母顯之。故云
鶖子。目犍連姓也。翻讚誦。文殊問經翻萊茯
根。真諦云。勿伽羅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
以命族。新云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採菽氏。
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
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因以為名。
得大神通。揀餘諸姓故云大採菽氏。名拘律
陀。拘律陀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名焉。新云
從父。本名名俱利迦。亦云拘隷多。摩訶迦葉
此翻大龜氏婆羅門種。其先代學道。靈龜負
[002-0986a]
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又翻飲光。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迦葉是彼之
種。以姓為名。故名飲光。言大者。簡餘迦葉。
摩訶迦旃延此云文飾。亦云扇繩。母戀此子
不肯改嫁。如繩繫扇。新云摩訶迦多衍那。須
菩提此翻空生。生時家中倉等等皆空。占者
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或云善吉。阿㝹
樓馱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樓豆。皆梵音奢切。
此翻無貧。昔於饑世贈辟支佛稗飯。獲九十
一劫果報充足。故名無貧。新云阿泥律陀。此
云無滅。劫賓那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禱房星感
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翻房宿音夙佛與
同房宿化作老比丘。為之說法因而得道。故
云房宿。慈恩云。房星房星現時生故。憍梵波
提此翻牛呞。無量壽經稱牛王。增一云。牛迹
過去因摘一莖禾數粒墜地。五百世作牛償
他。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新云笈房
鉢底。此云牛相。畢陵伽婆蹉此翻餘習。五
百生中為婆羅門惡性麁言。今雖得果。餘習
尚在。如罵河神故名餘習。新云畢轥陀伐蹉。
薄拘羅此翻善容。以色貌端正故也。年一百
六十歲無病無夭。有五不死報。後母置熬盤
釜中。水中魚食。刀破皆不死。昔堅持不殺戒
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為貧人施病比丘
一訶梨勒。服已病除。故今無病。新云薄矩羅。
難陀此翻善歡喜。亦云欣樂。亦喜根本。是放
牛之人。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
獲阿羅漢果。阿難陀此云歡喜。亦慶喜。世
尊成道內外咸慶。當喜時生故名慶喜。羅睺
[002-0986b]
羅此翻覆障。真諦云。羅睺本名修羅。能手障
日月。翻此應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
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捨故言覆
障。新云羅怙羅。此翻執日。所以新舊語殊者。
皆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梵萊傳來。方今有
異。例如此土後漢都於洛陽。東晉遷于建業。
儻漢籍先傳於身毒。必以北音為正。晉人後
往於竺乾。必以南語為正。故於所說不無矛
盾。以此明之古來梵語。未必盡訛略也。五結
眾所知識者。聞名欽德為知覩形。敬奉為識。
菩薩眾下注云云者。應分經為四。一數。二歎。
三名。四結。約因者。且如圓教初緣無作發心
至等覺邊際智滿。悉名為因。隣果者。佛果。如
十五日月。等覺如十四日月。相隣近也。大智
下總釋四句。此之解行悉在分真。目足備者
目故能見喻解。足故能行喻行。目導足行故
有所至。涼池喻三德涅槃也。若約下三教當
分俱有大義。若望圓教前三非大故。大論云。
我今如力欲演說大智彼岸實相義。當知大
智即是觀諸法實相之觀也。亦有一切智下
恐闕道種智三字。總別之異名者。觀中道是
總。照二邊是別。即別而總邊即中故。二智即
一切種智。即總而別。中即邊故一切種智即
是二智。三智圓融總別一體。例如下舉小為
例。十六諦即四諦下十六行也。四諦是總。十
六是別。總別雖殊只是小教一切智耳。意顯
圓教三智總別不同。只是圓頓一切種智。修
行為語者。約自行也。從行以入理者。即住前
修行至初住位。分證本理趣本之行。故云本
[002-0986c]
行。化道者。約化他也。故引勸學證之。從本起
行者。依智修行也。是則智為行本。智家之行
故言本行。如般下彼經既皆勸學般若。驗知
無智諸行不成。則是從大智本一心具足諸
波羅密也。金光明云。一切種智而為根本。無
量功德之所莊嚴。亦此意也。當知稟教生智。
以智導行行必入理。故與前釋共為表裏。珠
為寶本以珠喻智。以寶喻行。皆成下釋皆悉
成就也。約四種等者。謂四菩薩果雖未滿。因
行已圓。故言成就。藏初緣生滅四諦發誓名
大智。行六度名本行。相業成名悉成就。通緣
無生起誓名大智。檀三事空乃至般若名本
行。十地如佛名成就。別緣無量生解名大智。
行無量波羅密名本行。等覺名悉成就。圓緣
無作發心名大智。一心萬行名本行。等覺智
滿名悉成就。是則解行俱成就。故云皆悉。大
經下六波羅密中雖有智慧。由在地前非是
真證。故屬福德。登地真證乃名智慧。真雖有
福從勝故也。以證此文滿足六度唯在福德。
六中智慧則約地前。五度通真故並屬福。故
今福慧悉在分真。故云成就及以滿足。今依
下標示也。諸度即六度以修六故。根方調伏。
如金下約圓正明金剛至檀義者。彼雖通三。
今唯約圓。捨色名檀者。所捨乃同能捨則異。
由能捨異故分教殊。今之能捨即圓三觀檀
義。下明檀義該攝。言攝三者。三字恐誤。應云
攝六。金剛論偈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無著云。若無精進
疲倦故不能說法。若無禪定即貪信敬利養
[002-0987a]
染心說法。若無智慧便顛倒說法。故約下述
意也。由檀攝六故。今但約檀釋。又經下明檀
以慧導。無慧導者不趣菩提。有慧導故即成
正覺。斥無方便者者。即無慧導也。三事皆空
者。謂不見施物施者受者。若準下疏文即以
根塵識為三事也。若是下簡小也。無方便空
者。不能即空是假是中名無方便。菩薩下顯
圓也。是空亦空者。以有叚中方便故不滯於
空。即是能空於空。故曰是空亦空。由有方便
故無染著。而能下由無染著故。即空而假。具
修萬行通達佛道者。達彼萬行即三諦理。乃
由此智引趣菩提。但眼下結示三性。若論本
性自具三因眼根。即中是正。即空是了。即假
是緣。今作一性二修示之。但眼之本等者。即
指本具中理為正因。此即合性為一也。了此
等者。謂修觀了達也。能捨下謂不著三事方
捨塵勞。此乃合修為二以說。若各開者。了眼
亦具於三。能捨亦具於三也。荊谿云。智亦具
三照本有三。福亦具三助智嚴本。約此下類
通三法略舉三種。應知一切三法皆三因之
異名。四位者。位應作教字之誤也。下文放此。
分別一切色者。即十法界色也。色非色不二
者。色即是事非色即理。事理相即如波與水。
故云不二。事穢理淨事即是理。故云常淨。問
一家談理既具性惡。何名淨耶。答性中之惡
惡全是善。理體無差豈應隔異。如云清具濁
性濁全是清。珠具寶性寶即是珠。思之可見。
調伏下云云者。應以諸根例眼釋出。如思益
下約眼根明餘五度也。應各論四教。於中廣
[002-0987b]
略不同。忍進備四。禪分大小。戒慧二度。雖則
直明義亦含四。不為六塵所傷者。今約眼根
應言不為色塵所傷。言六者通舉耳。凡夫著
色則為所傷。無防非義。三藏了色無常。通了
即空。別了假名。圓了中道。四教當分俱不為
傷。能忍至名忍。標示忍義從順也。於因下約
四教明忍。捨六下標示進義。應云色塵眼根
言六通舉也。亦於下約四教明義云云者。謂
藏了根塵生滅。通了即空故不染雜。別不染
雜於空。圓不染雜二邊是精義也。離憂下標
示禪義。初禪下約四教明禪也。初約四禪即
藏通。後得六根互用即別圓。他住初禪等
者。約支林功德以辨也。初禪五支。一覺。二
觀。三喜。四樂。五一心。二禪四支。一內淨。二
喜。三樂。四一心。三禪五支。一捨。二念。三喜。
四樂。五一心。四禪四支。一不苦不樂。二捨。
三念清淨。四一心。心與定法名一心支。四禪
俱有心及定法。故具有此支。三禪有喜支。今
云除喜未詳。六根具禪者。從便言六。意具顯
眼。究竟盡者。藏通究竟盡見思。別盡塵沙。圓
盡無明。當分而論各名究竟。如是下總示向
文正顯眼根六度也。八相謂下兜率託胎降
生逾城降魔成道說法涅槃。以諸佛垂應皆
示此八而成佛道也。威儀者。左傳云。有威可
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論四下明四教。
俱有佛威儀也。謂三藏後心。通十地。別初地
已上。圓初住已上。此四種智慧覺了俱能八
相成道。名佛威儀而非具也。何者。別教妙覺
但圓第二行。藏通極果唯齊六根。故並非具。
[002-0987c]
然前三教果上無人。今之所論且約權說。但
名下具佛威儀。但名其圓教等覺耳。問等覺
未極。何得言具。答果雖未滿因行已圓。故得
云具。各有大義者。如前以四教釋大智也。三
雖名大望圓仍小。故云而非究竟也。今中下
正示圓智。乃名如海。列名者雖歎勝德不的
顯名。莫知其人故略出七人。皆的約中道者。
約事則繁就觀釋名。足知大況經。文殊師利
此云妙德。若見佛性即具三德不縱不橫。故
云妙德。童子者。內無法愛。如世童子情無欲
染。寶即下實智者。常住不移寶可貴重。故
表實相實智。權者暫用還廢。如月盈復虧。故
以月表方便權智也。月光約智斷者。從一日
至十五日光漸漸增。譬智德。從十六至三十
日光漸漸減。譬斷德。即涅槃月喻三昧義也。
經寶積者。觀心雖空具足萬行。萬行眾寶積
之於理故云寶積。經日藏者。中道正觀如日。
具足諸法名藏。眾賢位極者等覺名賢。讓極
果為聖也。佛是聖首等者。四十二位俱名為
聖。妙覺為其上首。居聖人之極經十六人者。
即賢首之同類也。經彌勒云慈氏。無緣大慈
攝諸法故。然諸菩薩俱具諸德。引物歸心各
彰一號。能如是解。乃於自心見諸菩薩。淨名
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斯之謂也。
列凡夫眾者。順古立名也。若準今家。應云雜
眾。以其中凡聖兩兼道俗相間故。即有八部
名。四種眾者。即經云。四眾天龍八部。天謂
欲色諸天。龍是畜趣。正報似蛇依報如天。亦
能變為人像。八部即四天王所領。東方領二
[002-0988a]
鬼揵闥婆富單那。南方領二鬼薜荔多鳩槃
茶。西方領二鬼毒龍毘舍闍。北方領二夜叉
羅剎。共領八部不令惱人。四眾者。舊云出家
在家各二合為四眾。此名局意不周。今於一
眾更開為四。即各有當機等也。當機是五百
等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故謂當機。五百
即同類五百長者也。後得道即斯那等發起。
謂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就利益。
如月蓋致請及下文身子白佛云。佛說禪定
第一等。影響謂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隱其圓
極匡輔法王。雖無為作而有叵益。結緣謂力
無引導擊動之能。德非伏物鎮嚴之用。過去
根淺三慧不生。現在聞法無四悉益。但作未
來得度因緣也。經人非人者。人即四眾。非人
即天龍等。或云人非人。是疑神。經恭敬圍繞
者。修謹曰恭。崇仰曰敬。周迴曰圍。坐遍稱
繞。或作行遶。即表機動。四句者。一戒乘俱
急。戒急受人天報。乘急見佛得道。即此經天
人在會是也。二戒緩乘急。戒緩生惡趣。乘急
值佛得道。今龍鬼在會是也。三戒急乘緩。戒
急得人天身。乘緩不得值佛設得值佛亦不
聞法得道。如舍衛六億及著樂諸天不來聽
法。皆是也。四戒乘俱緩。戒緩墮惡道。乘緩無
解脫期。釋由序中初標文出意。就事下分二。
初約事消經。如淨名疏中者。略如前記。經舌
噤渠飲切。謂不能言也。眼主等者。白虎通云。
肝繫於目。肺繫於鼻。心繫於口。脾繫於舌。腎
繫於耳。故知經云舌噤無聲。即心脾二藏病
也。無聲是口不能言。故主心病。此即肉團心
[002-0988b]
也。腹內為病者。腹屬身故。意識即慮知心也。
五根不利者。根應作藏。字之誤也。謂五藏
不利外應五根。成病惱也。此約病從內出。亦
可下約病從外入。如久視久聽。乃至飲食皆
成病。故具論者外入。乃是病緣。入傷五藏。五
藏既病。外應五根。五根亦病也。夜叉新云藥
又。此翻勇健。能飛騰空中。舊翻捷疾鬼。
致令國人病惱者。即是鬼為病緣。由鬼氣外
陵五根。入傷五藏。五藏成病還應五根。經鉤
牙上出者。鉤或作狗。字之誤也。經律異相賢
愚經觀佛三昧海經。並作鉤牙。鉤字從金。從
扌。並通。喪大記曰。妻於夫拘之。經典釋文
音溝。古經字或從扌。故誤為狗字也。經吸
人精氣者。普門疏云。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
養精神。鬼噉一滴令頭痛。三滴悶絕。七滴即
死。二約理重釋。一念三千即空即中。彼彼互
遍故云無邊。三障即三德障。性是善故云性
善。十種下以十種行人釋一切人民也。十種
行人不出三諦法界。如一切人民不出毘舍
離國。受苦報人即人天受苦者。如廣嚴重病
之比。亦攝四惡趣世間善法。即人中行五戒
十善之者。二乘則兩教合說。菩薩則四教開
論。愛見即界內見思。藏通內外凡。別圓外凡。
俱未斷故而致病者。即依三種色聲等。致貪
瞋癡病也。變易土者。即方便實報。別位三十
心者。且總舉耳。七住已上方生方便土。受
變易身也。圓教十信及藏通斷惑盡人。同別
三十心。別教登地同圓初住。文雖偏舉而義
必具攝。地地者。所依曰地。通指諸位。皆
[002-0988c]
有愛見者。即界外同體無明也。四句即四
門。是無常等者。等取兩亦雙非常即有門無
常即空門。餘二可知。是事實等者。以己解一
門為是。斥他解三門為非。問月蓋屬何行人。
答經是方等不可定屬。應知月蓋本是第十。
或示為圓教初心。或通示前八。推理起見名
為夜叉。見不出五故。經云。而有五眼五見如
前記。鉤牙等者。牙既從下向上。能傷害人。
業亦從見而起。傷害法身因見起業。為生死
因。業體黑闇故云如墨。經五百長者。風俗通
云。耆年德艾事長於人。以之為長者也。彼國
有五百家。悉曰離車。傳禪去聲為王。離車翻傳
授國政蓋由此矣。此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
土人民莫不歸德。而月蓋為首者。爾時為國
主也。故維摩香積品云。於是長者主月蓋從
八萬四千人來。是也。經頭面作禮者。智論云。
禮法有三。一者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
至地。至地名上禮也。耆婆此云故活。影堅王
之子。善見庶兄柰女所生。出胎即持針筩藥
囊。為世醫師也。謂此為是為術也者。以己執
為是斥他執為非也。因緣事相即攝。有見外
道。外之妙術者。外謂外道。非四句外。不能救
治等者。初一但醫身病。後三醫心。反增見愛
之病。五眼不明者。眼應作根。明謂明利。外為
五塵所侵。故不明利。云云者。謂十種行人為
見愛所害。故請觀音。觀音亦十種不同。經天
尊者。諸天世人無能過故。故曰天尊。亦曰世
尊。古者譯經二名互用。唐杜行顗譯佛頂最
勝經。皆稱聖尊。
[002-0989a]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