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3 雜集論述記-唐-窺基 (CBETA)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七論本五六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等無間緣中有二初論本釋論以二義解後問一切
心無間乘解無間義今大乘准唯識於現在心心所
為無間緣除涅槃心彼引瑜伽云若此識等無間彼
諸識決定生即說此為彼等無間緣故如唯識第四
諸說及唯識第八四緣中解然六十九諸心相生顯
揚十八亦有然與小乘少別可作十二心三界相生
謂欲界善心無間生十心謂欲界中四色界善有覆
心謂潤生心無色亦二六十九說若久習者欲善後
生無色善心及生學心無學心六十三說若次第者
色界心後生學心學心無間生無學心若自在久習
者欲界心後亦得生也此欲界善心從九心無間生
謂自界四色界善無色善學心無學心若色界染起
染心已起欲善心防彼染故然此准小乘解大乘無
文不善心無間生自界四亦有間生上地見道以後
起上心從八心無間生謂自地四色界二善心及隱
沒心大乘論云又諸異生退先所得世間靜慮無色
定時由染汙心現前故退此下地染汙心從上地善
染心無間生起亦從無色二心善染心生如色界說
有覆無記無間生六心謂自地四色無色無覆無記
[007-0098a]
此約正命終命終心是無覆無記上地生下下有覆
心後生故正命終心必自地故此約自地一切心為
論不約別識為論若約別識此生六心即是正命終
是第六識師義若說第八師即無間生四故或異第
七為論更加色無色界隱沒心及無覆無記心入人
空觀時若入無漏觀復生無漏即生十心若唯屬第
七無漏有四心下應一一准知此從十心無間生即
自地四上二界各三謂善有無覆瑜伽說從上地沒
生下地時從上地善心為生得善為加行善染汙無記心無間
唯有下地染汙心生故無覆無記無間生九心自地
四色界三生彼善心者欲界變化心生彼善心故瑜
伽云又從欲界無記心無間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
欲界變化心此約似欲界心實是色界於欲界化故
別實欲界無記則不生色界善心生彼染心者如欲
無覆無記次有生彼潤生心故瑜伽云欲界得生上
地時欲界無記心無間上地染心生生彼無覆無記
心者據第六識為正命終及受生心為論以中有初
心上異熟故若以第八識為命終受生者此義即非
是次第生無色界染汙心無覆無記心如色界說若
說實欲界心唯生八心不生彼善故若以第八為命
終受生唯生六心不生上二界無覆無記故此從九
心生自界四色界三從彼善心生如前說色界果欲
界變化心如瑜伽說其從上二界染心生者以潤生
染心後生欲界第六命終心為論從彼無覆無記生
[007-0098b]
者如前說中有初心等若第八識為命終等如理除
之色界善心無間生十一自地三欲界四生欲界善
者出定心等生欲界不善有覆無記者據自地命終
生下時及據退起下地煩惱時生無覆無記者據變
化心說若實欲界無覆則不然生無色善心及有覆
無記心有覆無記心約將命終心說又生學無學心
此色界善心從九心生自地三欲界二謂善及變化
心如前說無色二善及有覆以無色煩惱所惱入色
界善心防之此准小義大乘無文從學無學心生有
覆無記心無間生八心自地三欲界四生下善者為
防護故如前說染汙二心謂命終及退生無覆無記
者據欲界沒生色界第六識為正命終心說生無色
界無覆無記心謂從無色沒生色界第六識為命終
心說亦從八心生自地三欲界二謂善無覆無記謂
欲界命終生色界染心故下地雖從生染不伏然不
說從生無論文許也從無色三心生謂據退時及從
彼沒生色界時無覆無記無間生八心自地三欲界
三謂二煩惱心據色界沒生下界時生者此義不然
但有無間生下界潤生心何義得生不善心也生下
無覆無記心者據下界中初心是第六識者義生無
色界二謂有覆即潤生心及無覆無記心謂下沒生
無色第六識為正命終心從無色染潤生心故無色
界善心無間生十心自地三欲界三謂善及二煩惱
心據退及受生為論色界二善及有覆無記心次第
[007-0098c]
定及潤生心故又生學無學心此從七心生自地三
欲界善久串習者理應爾故色界善學無學心有覆
無記無間生九心自地三欲界三二煩惱心退及受
生及無覆無記心以下生上潤生心生下第六識正
命終心色界三謂善起防護心故及染汙心退及受
生故無覆無記心如生欲心說。


問何故入定有久習超界入起防護心則不從染心
後生欲界善心耶答善心久習增退者必無久習故
無此失然說大乘無文故為此難此從七心生自地
三欲界二謂善及無覆心色界二謂如欲界二心說
是潤生心無間能生無覆無記無間生八心自地三
欲界三二煩惱心此據受生說此亦不然如色界無
覆心破又生無覆無記心謂下界沒生無色潤生心
後第六命終心說生色界二即有覆無覆二無記心
謂命終潤心是此從七心生自地三欲界二謂有覆
無記無間生即上將生下時潤生心生彼第六命終
心說從欲界無覆心生者下沒生上以第六識為命
終受生說雖無中有生有初心亦無覆故從色二心
生謂二無記受生命終潤生如欲界說學心無間生
五心謂三界善學無學心此從四心生除無學心以
無學人不退作學故瑜伽說次第者初從色界心生
學心無色善心亦生學心若久習者欲界心後亦生
學故無學心無間生四心除學心彼從五心生如前
說此中應為偈頌束三界也。
[007-0099a]


十力分為四初三自在未自在者入出相第四定差
別相次五退起惑等相後一身邊生起相初三中初
一自在入出相次一未自在出相次一未自在入相
應從第三串習為初以自在勝彼先說一一應思。


超地作法以四門分別一明超地多少二約處分別
三約根四約人一超地如文及顯揚論第十八伽第
十二等說二約處唯在三天下有說法人故非北洲
此約二乘若菩薩通欲色二界除無想北洲無色三
約根分別唯不動利非餘地前菩薩迃迴利根能超
直往菩薩八地以去根齊等者能超四約人者此有
二說一云唯第八地已去能超餘不能瑜伽為正第
二二乘利根亦能唯二乘無學超離惑勝故非學人
菩薩通學八地以去無功用無相超第二即能未能
無相如大論第十二說出第二劫菩薩及佛據實唯
得如自上生顯揚十八云欲界心生色界心等上界
菩薩二乘超地起下心名唯起自上心亦非下有已
猒故樂欲中有下地心出古云變化心此不爾欲界
無變化心亦可非通性定通引通亦得起下異熟生
心威儀工巧心等無色界中許定心亦得起下無覆
無記異熟生心不起下地善心若有漏智生得不異
地起故若自在入在無漏有漏心中可爾隨生上地
皆爾方便力中初未至有無漏必須先入第二未至
等不定聖者不入異生先入九十三卷說可勘等。


至力明定四謂退分住分勝進決擇退分生退及住
[007-0099b]
不生餘二住分生住及勝進并退分不生決擇勝進
生住分及決擇不生退決擇生決擇及勝進不生餘
二又說退生三不生決擇住及勝進各生四種決擇
生三不生退此二說中初約次第入定作法後約超
禪作法此中言淨生淨四禪定相出入也生染者若
依下品等說從退分定生入煩惱心若據超定說從
住分定入染汙此約中品修定說瑜伽十二有四分
定無相入出大乘之中無決定種類故此義應思是
諸方便根本定中義如超禪定不依初退分非退性
能超故諸門分別如理應思。


九種命終心顯揚十九五十九說一切煩惱皆能結
生何故此中唯說於愛潤生有二位一明了三性位
容起一切煩惱若明了有覆位唯起於愛又望正命
終有近有遠遠通三性近唯是貪此中如別抄及自
本說十論第一有凡聖潤生及五十九等說何故十
二支中愛初取後此中末後唯說愛種五十九說約
潤有愛中有等位起餘煩惱故一切煩惱皆名為取
不定取愛如五十九說相狀不還潤生為二解一亦
用現生自地者如初二果二唯用種曾得滿道故正
命終戒賢師唯第八勝軍亦有第六然唯識有二義
在十證中即古師說菩薩受生唯悲願者彼云即瑜
伽云七智所引即諸菩薩唯在悲願智力也即若生
有死有中有初心及末心一向是善此亦不然若說
第六受生命終可有此義然豈無異熟耶即唯將死
[007-0099c]
中有末心唯是善故若說第八命終受生即無是義
唯說潤生俱是善故簡別諸人所緣緣中薩婆多等
緣有生心無非所緣故依經部緣無生心心橫計故
今大乘說本質可無影像必有不同二也依五十二
說及觀所緣唯識第八等說好。


若義是似此顯現心心所生因者彼云義者是相分
義似此見分顯現以相分不離見分故即此顯現相
分與見分心心所作境界牽生心因彼相分既從見
分生已此見分還能執著彼相分為人法等此見分
照知相分名作顯了內證以相離見無別體故名內
證又解是影像義似此本性相顯現能與見分心心
所等作境界牽生心因彼見分既生已還能執著此
相分境顯了內證等如前解此即以顯現相分為行
相雖有此義若緣無本質法何所似也又先未說本
質如何即名曰此故以義為此然前解非善以見分
為行相義准可知今解義者總談境界行相有二一
影像相即似本質二見分似影像故心心所者若依
前解似實自證分等皆名心心所若依後解似唯自
證分等名心心所以見分入能似故或亦有見分變
異上解所緣心起帶彼相故生因者前解緣義能生
心後解通真如緣一切無本質緣彼現生因謂能緣
心執著者非量顯了比量也內證者現量也此二十
九所緣或有所緣名所緣識體為所緣隨義應釋無
想定心心所法能滅心故名為威勢餘准可知無所
[007-0100a]
緣中如唯識第七卷抄一境應四心等如別抄明。


三同分彼同分中舊云十八界種子皆是本識緣故
一向是同分若現五根五境本性相一向本識緣同
種子若過未者望本識是彼同分色等五境若五識
緣即起唯是同分五識不緣即不起亦彼同分真如
與法非即非離絕諸戲論是故於真如不可說同分
彼同分五十六云唯內界中思量同分等非於色等
外諸界中以無根識合取境故法界有所緣心所如
心說無所緣者如色等說論言不離識者明眼根不
離自分識言彼相似根者彼者取識同時相似根以
大乘識共根一和合假說名見識與根更互說相似
亦可彼者彼見色眼前後自類相似於其色境相續
而生此釋同分眼離識眼自類相似相續生是彼同
分眼根與識俱識相似者明識前後自類相似相續
生准此文五識是相續生即同瑜伽六識望六識是
等無間緣若說五識非相續者此中文約六識合解
同分法此偏約意識前後相續就勝而說若據五
識不可說前後相似相續此解同分今解與字或通
下謂與識俱與識相似非根至相似俱為同分果境
識相續名相似此義為正此論不說識為同分不說
識自相似故又准前釋彼者謂作識義與識相似根
者今識根俱同分如瑜伽若彼與根自相似此論說
斯為同分故今識相似若與字通下即根唯是同分
不同瑜伽若但言識自相似即同瑜伽根識俱同分
[007-0100b]
此中五識唯同分無彼根具二種者今云解內界思
量同分等故下解彼同分然彼師意云謂文說諸根
離識自類相似相續生何處說識相續生義今解分
者類也同者相似諸根識俱識根相似類應名同分
心所亦爾此中意說同取境類故離識根目相似相
續生是彼同分五十六說唯根所攝法思量同分彼
同分法界有所緣如識無所緣如色故識唯同分無
未來識等故准此六根界六識界法界小分名同分
彼同分餘不說也先與識合取境義故此中但說五
根為同分者識不起即無起必同分根通彼同分此
中顯具二門唯說五根瑜伽五十六以心心所有同
分故合說亦不相違然不說識界但根次說又此觀
答初問五根心心所互相似故後答第二問唯舉五
根具二門故五根為我與識相應不相應今言是根
非是我耶執受中此唯能生於受即五根四境五十
六說通十色界成唯識第二說通種子然五十三說
執受有二義一若識依執名有執受謂識所託安危
事同二以此為依能生諸受此中約後義故九界除
聲瑜伽約現行唯初義故通十色界唯識通現種依
執義說故通種子也大好。


問唯現在非過未髮毛等雖現在亦非如成唯識第
二卷中已解身自在轉我疏有二解今解外道我於
身上法轉自在納受捨者已執受令除斷也是身根
等自能生取執我也二十二根六門分別一說根意
[007-0100c]
二釋名三體性四廢立五約界地處成不成六諸門
分別義異初婆沙相應蘊尼乾說一謂命根是故彼
不飲冷水不斷生艸吠世立五根眼耳鼻舌身僧伽
說十一根謂五量根眼耳鼻舌身五事根謂手脚大
便小便根及意根或立百二十謂二眼二耳二鼻舌
根身根意根命根五受信等五根如是等有二十六
趣各有二十故成百二十也復有外道說百二十主
不說根天主龍主修羅主人主等經百二十處然般
涅槃為止彼意故說等也實體有十六廢立對無為
有為於有為五蘊中識受全想全不立餘色行少分
立之。


問何故色中少分外色等不立根也答若是內處依
相有情數大威勢立之餘故非非唯有情數故受中
何故捨不分二者如唯識第五解想蘊何故不立為
根無根相故根者自力自功用立之想不爾故又為
他所覆善想慧所覆又憶不忘世言是智慧故不善
想為顛倒所覆故如無常常想顛倒行蘊中何故煩
惱非也煩惱威勢力少故雖復能令淪沒生死遠離
涅槃以是下賤法可訶法故若爾何故染受立也答
受於惡有威勢力如獄正雖所任下與其勝交通故
觸等及餘善等何故非根耶根有二義一是道方便
二通禪道信等具二觸等非道方便亦非禪道故輕
安及捨雖入禪道然非道生義不遍故不立根。


問何故受三性皆根慧念等唯善耶答受於染淨用
[007-0101a]
勝齊立為根念等但於出要中勝唯善中立如染汙
慧邪見斷善故不相應中何故命立根餘二十三非
耶無根相故命一向是總報從業生故無想天唯別
報非總眾同分等同二故非也無為何故非也究竟
之處無有根是無為也如是蘊滅非蘊故三苦苦苦
者下苦別名上苦通稱性自逼迫更增逼迫逼迫中
逼迫其壞苦體亦爾然此增故獨得其名或下通名
上別稱是逼迫苦痛之苦勘疏有二解今復亦爾此
復解故有三共根相應名苦苦可爾如何境名苦苦
相從故根中如五識及七八根餘壞苦等在何識處
相離皆如理思成實論一識一所薩婆多一識多所
上座部多識一所麤細二識轉大眾部多識多所然
非自類。


四食一釋名二出體三辨廢立四界地五斷之分位
六諸門佛地論云任持是食義六釋釋名體如唯識
第四攝論第十及對法第五皆略有四種一不淨依
止住食等二乘因果相望准知廢立中何故受想非
食耶非任持故無漏損有非食可於無漏者身六十
六有七因任持明廢立九十四卷亦明食若依方入
蘊經涅槃經等並明中有四禪等並具三食約麤說
故瑜伽中有四食有細段食故本地第五六十九五
十七亦然通見修及不斷四句分別者段物亦食也
等如六十六諸門中一三性可勘攝論第十等二漏
無漏三內觀察門如瑜伽說四過患門如涅槃第三
[007-0101b]
十八如曠野食子肉及婆沙說瑜伽三食為因三苦
生起三苦中一出體二釋名三相攝四界繫五三性
顯揚十五說瑜伽第一說勘相違等文以法為依先
離苦苦次離壞苦後離行苦以法為依離者顯無諸
苦無憂惱故此明出苦相解體合有三苦廢立如顯
揚十五因論生論何故五識苦生必由他引起緣意
識苦根由種引生以有差別難應齊以於引之應思
我有情等如八十三解攝品十一如五十四相應中
初三種即三種不相離如大論第三六十九說彼師
不解此文然彼師三種成就亦錯可勘五十四大好
與此少違。


斷善根一名體二能所斷分齊三明品數起不起四
明斷善邪定四句分別五明善根相續差別順益名
善能生名根邪見在身善根不續目之為斷此中亦
以不和合非得為體既屬本識唯無覆性先明能斷
中一明人欲界異生起大邪見非上二界唯人趣非
餘四三天下非北男女俱能唯見行者瑜伽第一云
謂利根者故二明見邪見居斷壞一切事故非餘惑
唯苦集下有漏緣惑或通迷四諦有漏緣惑自界非
他界謗因果俱能謗因如無間道謗果如解脫道前
與成就得俱滅後與不成得俱生次明所斷種體唯
有漏羸劣可斷故成邪見無無漏故唯生得非方便
為三界為一界如婆沙二說唯斷欲界者是欲令數
滿所以說三界為現行為種子但現非種如大論第
[007-0101c]
一說品數者為一品為九品雖有二說今大乘九品
斷勝九品現行可斷故不起餘心而能斷九四句分
別有二四句如婆沙。


續善根以七門分別一續時近遠二辨續品漸頓三
斷續多少四現未兩續入聖不聖入五斷續識異六
約煩惱分別七約有無邪見正見分別瑜伽第一有
續善根及俱舍說阿顛底迦畢竟義不得涅槃處生
死也一闡底迦樂欲義樂生死故阿闡底迦不樂義
不樂涅槃故如所緣緣種子三解如常。


等無間緣中無間隔等無間者此中准唯識三釋一
云五識唯一念自他前後不相續故自他相望皆非
此緣必第六識所引生故唯以意識為此緣第六識
以前六識為無間緣七八二識唯自類為緣釋此文
云中間但無隨一識間故是此緣此師之意前念一
識與後六識為緣前六識與後一識為緣第二師意
五識相續自他相望俱得為緣第六意識以前六及
七八為緣出定等心由七八引故釋此中云入定心
望出定心不以此為證師子覺文故七以六七二為
緣八以六七八三為緣第三護法正義唯自類為緣
此中言無間隔者無自類識為間雖不取釋文為證
然解此釋云中間無異心隔者非餘七識名異識但
與此剎那識異即後自類異識如第一念非與第三
念為緣中間有自異第二念識故不爾如何下文入
定與出定心為緣中間有七八間故瑜伽第一說退
[007-0102a]
有五緣一性輭根是總句此引發力二數思惟形相
故即此憶念作意二力三受行順退法故即此境界
力四煩惱所障故即此因力此中但有自緣無彼惡
友攝故或彼受行亦攝此引發力受者境界行者習
行故引發力其彼性輭根即此五本性此文不足無
種性及惡友然此五即彼若縱性輭及逢惡友無引
發力等亦不退故彼思形相此開為二境有曾得未
得別故開彼總是思惟故合相續力中何故第七有
分齊唯緣一處故第八無分齊緣多處故此依正義
若餘師義隨應可說。


有異無異中五識同故不說唯意別故說有無事中
但略舉見慢明人我中取我見慢其法執中即邪見
或邊見等及非五見餘一切邪慧餘無明愛等在相
應中一處解成差別境非真慮起證真智不成故隨
三慧轉引三慧故此言安立謂境假施設非後得智
安立說也等餘二類二類取定境類及幻等類若義
義性成或二一物或初是境後是道理成就簡擇者
等攝論云得奢摩他修法觀者總是一人今簡擇謂
入真無漏有智得定謂得後得智修法觀也或初是
聞思位後兼修慧位。


增上中有九初三通增上後六別增上一切為依止
緣總名任持勢力相招彼名引發同時助力名俱有
餘者可解此出三緣不攝增上此中五識五根及隨
彼心所解同分彼同分可知之其意識與五同緣者
[007-0102b]
名同分不與五同緣者望五識是彼同分即此意識
自心心所緣餘境故不起定已起必有同亦名同分
望五根識境緣別故名彼同分其第七識准五識一
向彼同分第八識於五亦同彼同分同緣用不同緣
用故其第七八識自類一切非為同分俱起故其意
識與五識俱通緣境者望同五識可名同分望緣餘
境一切是彼同分六望七同緣者同分不同緣者亦
名彼同分第六望第八亦緣第七八一切非同分唯
彼同分由此互為依作用同者可名同分故縱今諸
根互用五識雖同境亦非同分不相似依彼唯現在
有同分彼同分非過去無體故。


問苦苦體即逢苦緣所生苦受及根相應等總為苦
苦體其義可知其壞苦體即樂自相及根境等為體
其此樂無後苦三苦中是何苦苦苦相易知故逼迫
生故問若爾樂無後不生苦其樂應非壞苦答種類
故是又如菩薩等樂無不生苦設有苦受當為利起
故非苦苦及壞苦今據體性並是何妨故菩薩受苦
是苦苦雖無彼報亦有彼體故入變壞心初樂受相
應此變已與憂相應或愛不相應但有憂起亦有壞
苦愛苦根非定苦苦樂喜根定壞苦即三禪下有隨
心簡四禪顯揚十五初二苦唯欲界後一通三界以
八苦攝三苦故愛離求不得唯在欲故生等四苦雖
通三界彼無外緣俱行苦故下界有外緣通苦苦攝
問若順苦受境亦苦苦者緣樂為境壞已苦生此樂
[007-0102c]
何苦收答體壞苦相從苦苦苦受等亦爾一切應思
行苦中但是第八釋論論師據勝一切位中定故下
答中二門中除三界少分一切皆苦故十五界全行
苦也此依二乘等說佛則不爾故勘瑜伽論談說三
苦忩忩不果勘之食中後四句略無欲界異生依欲
界離欲者今第二為明顯故已證大威德菩薩依第
四食入第三句依於三食入第四句故攝論不違。


復次蘊界處差別略有三種謂遍計所執相差別等
者中邊第二劵此蘊等十各有三義且色蘊中有三
義者一所執義色謂色遍計所執性二分別義色謂
色之依他起性此中分別以為色故三法性義色謂
色之圓成實性正立此同此中下文云當知此中依
三自性及多分依數取趣無我理說三種相者辨中
邊云為除十我見故說十善巧以謂一執一性二執
因性三執受者性等此中標名說蘊等法各有三相
故依三性體說三義相既破我見故依數取趣無我
理說此三義相別義依總理故能執別故說所執三
科差別據實所執實無差別體實無故有當情現故
所分別相者色等離名分別安立為三科故名所分
別或所遍計故名所分別此中相者義也體也非相
狀相分真如無故四差別中相者體也分別義也依
止身也依身辨異故相續者剎那起盡也初破我執
次破聚想謂一合執破衛世師一合執或謂法體但
隨一聚實有今分別之非一聚實第三若一切有情
[007-0103a]
蘊等無別不作便得雖作而失他受思故。


攝聚有二初明攝後明攝利初中有二初頌本釋論
依法體義合釋十一攝後釋師依事及法別明六種
攝初中有三初總攝舉數次隨別解後釋論師諸所
明攝然十一攝中分為五一體用相以攝初三門是
第二相從隨順攝次二門是第三依假辨體攝次二
門是第四全半體用攝次二門是第五世俗勝義攝
次二門是瑜伽五十四初明蘊處界互攝即此第十
彼論後明十攝此餘十總十一攝彼論相攝以自共
相所攝以二相攝三別法今以體攝體自共相不離
體故各據一義彼論界攝現行為種所攝此論第八
識攝界明現行即種所攝餘八皆同種類攝者中邊
第二三義解蘊一非一義其十一種故二總略義如
是一切略為一聚三分段義說名色蘊等各別安立
色等相故界處等皆有解者如彼義說伴攝者如一
切有色等是互眷屬便無彼事第四破安立住想謂
常相安住不滅故故知四中第一破我第二破法第
三破順世等計界同四大起盡常住還於四大不作
而得作已不得第四破僧佉等常住之計。


六種中有二初二依界別後四依身別凡身一類總
立為一聖有眾多故開三種其等持既法非外門便
內門攝勝彼理故或此通二句界繫異順理故通二
六種攝中不流散攝諸三摩地攝餘心心所與觸何
別令心心所同觸境故定攝流散觸來對塵故二別
[007-0103b]
也本地出體三科故通無為後之三品辨差別所以
不通無為無為體非差別故其相應品有二初釋相
應後解勝利初中初標列後隨釋六中初三辨色聚
相應體用相順故第六辨心心所聚相應具四等故
中間二種五蘊相應俱有相應者一身五蘊同起盡
故或大四相或剎那相諸有為五蘊是起盡必同必
無心法正生色法正滅必無此事勢用等故極迅速
故今且舉一身作事相應者異五蘊作業同故亦說
相應五蘊皆然以相順故如五根同觀二業齊作五
塵令用色三相應中第一是同處不相離第二和雜
不相離第三相雜不相離如瑜伽第三五十四六十
五說同行相應中有十五種初是相應之中體義具
四等故後十四別十四別中分二初之四箇相應一
切心心所通相應道理必須他性非相違同合同類
方相應故後之十相應隨增義說然分為五初三是
定不定相應次一依三受顯相應次二依位相應有
心無心無心之時非相應謂相應之法為他間故非
前後相應次二依界後二依曾未曾相應同行者行
相也依本質同一故又行者緣也同緣一境故即通
一切無為及本質所緣故相應中曾未得者此中依
種類而說一切有漏種類皆曾得一切無漏皆未曾
得若依勢增名未曾修舊名曾得有漏別脫定俱戒
等名未曾諸佛第二念已去無漏皆曾得是修舊故
前分位相應唯取心心所不取餘蘊此中上下同故
[007-0103c]
能念染淨識蘊此四執皆名執著今皆捨之此乃偏
釋心心所不論初五相應以勝故前同是餘。


得品亦有二初別解得非得後辨勝利初中有二初
明得非得後釋善根斷非得初中有二初標後釋標
中有二初指前相後列差別種子成中有二初體用
合說成不成後唯辨染法體成不成初中有三三界
別故生得成唯云隨生地者以說種體定成三界起
現行用唯在生地不同煩惱等彼可起上故種子成
中不說無記准義應有如五十二及此下文自在中
唯言一分無記以略故不說二性勝故說今又解今
此為不同瑜伽瑜伽染法生得善法唯依生現用說
成不成所以言定伏邪見斷無記依斷緣縛說所以
云聖道不害種子中說無記此論據體用二門三乘
通說非唯依佛無有不起用及無體位所以隱不說
據實准下是其種子成就不成就論初依體用令後
起對治道下正依體解此中初依世道見修煩惱及
依識分別修惑中理事惑等皆應思准名成不成自
在成中世出世總也靜慮者四禪也解脫即四無色
解脫或八解脫或一切無漏定皆名解脫三摩地且
三界等持聞思修也三摩鉢底等至唯上地修慧等
者等等引等一切功德既有世出世隨應有性無性
有性身無漏依有用無用有漏善中亦依有用無用
皆應廣說若已斷善根者前煩惱種子論師以他地
可他地現行故即通論一界三界種體用成不成生
[007-0104a]
得善決定唯起自地但論成於自地他地等義准即
在成就中然未論自地成不成故今對說邪見種名
不成此緣有性人總說體成用不成若非涅槃法者
無漏一向不成有漏者不斷人體用俱成斷人體成
用不成其斷善人加行善斷用生得善根斷用亦名
不成共定不能生現故餘如理思。


斷善根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所依四品數
如舊抄五依識所斷通六識能斷唯意識瑜伽第一
說故一釋名者瑜伽第一云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
貪瞋癡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
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即現種有漏自欲界三
善根皆名善根非無漏未有用故唯生得非加行先
已不起故非上界果不起上界生得善根言斷三界
者能令無由起故先未起邪見種子勢力能令現行
有相續起瑜伽云由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
行法故即是因力隨順彼惡友故即是緣力彼邪見
纏極重圓滿至究竟故即能斷自性彼於一切惡現
行中得無畏故即以無慚無愧而為助伴無哀愍故
即以無慈悲為性力引能斷善根善根之斷名斷善
根二出體即以欲界增上現種邪見為體如種不得
染汙因名為非得果性自是煩惱同亦名不得不得
聖性故此以染汙非得為體古人同小乘唯非得為
體彼由善根不起之位假呼召故不以為體若爾煩
惱斷應以非得為體亦非唯現行邪見為體現行不
[007-0104b]
起善應續故亦非唯種未起現行先善根應斷故今
取增上品種能生現行用現行心為無間解脫能害
善根亦可言邪見種名得善根種名非得非得為體
損其用名非得體有故得應名有善根其用無故非
得為體此以假法為體此種依在本識隨所依無覆
無記然通四諦邪見總撥無四諦行相故或唯取苦
集二諦下自界緣無因如無間道無果如解脫道邪
見能斷瑜伽說增上邪見至究竟故三所依者唯欲
界非上二唯人趣非餘四三天下非北洲男女非餘
身唯見行利根故餘一切無惡見故以出離堅固煩
惱亦同故。


續善根以五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時節四品數
五識瑜伽第一云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
詣善丈夫聞正法故此二緣力故因生猶豫證決定
故因力也還續善根猶性利根逢見勝緣心生疑惑
為有為無故能還續以欲界生得善法種子能生現
用及現行為體不以現為體不生意應不續善不以
種為體後善緣不行應名續善根故通以現種為體
如前所斷可假名得為體二釋名者由能令種有生
起用現行續往善根而起者續善根善根之續往善
根名善根今善名續善根即續今善根也二釋皆得
三時節今後俱得造無間不造無間皆得阿闍世王
今身續故不同小乘造無間者今身不續然涅槃經
云入地獄時出地獄時續善根者輕者入時重者出
[007-0104c]
時緣力因力二輕重故又言中有受不受報以論輕
重受者重故死時續不受輕故生時續若見與報相
生故或有由常見斷死時續斷見斷生時續四品數
九品一時續斷難續易然次第起必以生得初續五
續識者唯意識瑜伽第一云意不共業由疑續故然
初續起如此第六識。


論本第六卷


就解決擇分中大文有二初彰此分總有四品第二
隨標廣辨於諦品中大文分三初總標諦決擇有四
次隨標釋後於第十卷解道諦已問答分別十六行
世出世間有何差別或分為二其問答十六行屬道
諦故於苦諦中有二初出苦諦體性後辨苦諦四行
初中有二初略唯顯體相後廣顯諸經所說諦相差
別初中復二初解苦諦相二解無漏淨土相或分為
二初總標後別解別解中分二於第二器世界中分
為染淨餘別分段一一應知。


第二明其四行中分二初解四共相後問前說無常
下重逐前難解初中有二初標後釋釋中分段一一
應思重逐難釋中分二初廣前無常後略有八種下
廣前苦廣無常自有二一逐難釋外器無常二釋麤
細色前苦相中有二略有八種下廣內苦內苦中分
二初總廣內苦後廣死生苦。


淨土以五門分別一出體三土體異二釋名得名三
能生因四能生人五諸門維摩經螺髻梵王語舍利
[007-0105a]
弗勿謂此佛土以為不淨等佛足指案地梵網經說
千葉華事十地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涅槃經
第一云爾時三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耎無有坵
墟土石沙礫等第三因中有漏無漏隨本末因諸識
所變別無垢稱云布施是淨土等依觀經孝養父母
等為因依涅槃二十一下塗掃佛法地等生淨土中
觀經云臨命終不遑念佛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
往生佛地無性皆言勝出世間善根所起餘並遠因
此為近正因諸門者即十八圓滿等義天親往生論
二乘種不生觀經云中品已得阿羅漢彼論據定性
不生經據不定性往生論女人根缺不生觀經韋提
希等五百女人同皆往生彼云修因通女生彼男身
此亦難解鼓音王經無量壽母名殊勝妙顏如何通
無量壽經五逆罪不生觀經說逆罪得生彼者造逆
斷善者不生造逆不斷善者即生又善趣已前常沒
造逆以為下故善趣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如闍
王等亦懺悔等令罪滅生彼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
佛所覺即唯自受用土及佛所變受餘受土尚非得
靜慮者等者為非二乘等知謂一切菩薩所見之土
況得尋思者能知之又靜慮者即隨下人所得妙定
不知上人土故又諸菩薩名得定者亦不知佛土本
所因故生苦瑜伽六十一有五一眾苦所隨謂地獄
一向苦傍生鬼界及胎生卵生生時即此名苦所逼
此狹彼寬此必胎位逼迫故依人道令生厭故彼通
[007-0105b]
實說彼第二麤重所隨故即三界煩惱種子隨逐生
故此說三攝八故不說之上界無苦苦故彼第三名
苦所依即此第二第四煩惱所依及第五不隨所欲
此中不說彼近故非苦苦故又此即此餘苦所依攝
盡餘一切法如理披准彼老五衰退總是此中變壞
攝五謂盛色氣力諸根受用壽量五十五三八相攝
有二復次初門同此後門前七苦為苦苦因七生煩
惱是壞苦故據實三八相攝中前生苦等四為麤重
所隨等上界非無以多逼迫說顯苦苦壞苦二唯下
有依欲界立前七苦依三界立後一亦無爽安立真
如門者謂依行苦為門前方便道施設觀真如後後
得智證知行苦名彼境界或後得智差別安立真如
理而得為門證知此為行苦故名勝義由理無之門
知逼迫故。


十二種無常中分三初七通內外次三唯內後二唯
外初七中分二初一觀所無次六觀所有觀所有中
分三初二觀微細無常次一觀外麤無常後三觀世
無常現在當來過去如次次三觀內中初觀總自體
次觀分段轉變後觀微細心行外二中可知麤相四
大變病也時分變老也壽命變今處死也器世成壞
勘瑜伽第二第四於中有三一所成壞二明災頂三
明小中劫火壞下起水風俱從上從上成至空居四
天後方乃成地天等劫究竟滿小三災出謂減末劫
方出故瑜伽二十劫增減此唯十八向減向增故不
[007-0105c]
相違由此劫數顯色無色天壽量者據壽分初禪下
同欲界壞以六十劫為梵天壽故福盡死中貪定上
界死福力減盡欲界死壽盡死等如瑜伽第一及第
五壽福業盡死如瑜伽第一有三死前二同此第三
與此別彼依九種緣死謂食無度量等然論三界總
異熟盡名壽盡死別福力盡名福盡死不但別異熟
一切善福勢盡皆是如彼乏少瑜伽唯依此說福盡
死貪定亦爾業盡依身總報業盡不說現報非總故
不說不定不定故然初二皆雖是業以現壽命福力
二增得別稱於二時定總報與斯業有業生此無業
不生。


苦相中有二初辨別指前後釋經意經意中有二初
引經後釋釋有三復次初以三無常釋次以苦品生
樂品亦滅捨品俱總不過二法所隨中有八苦故佛
言無常皆苦此則不然與初解別今解有生滅二相
所隨行中有八苦性說為無常故苦前以三分無常
故苦今以有生滅二無常故有八苦第三段一切有
為中有八苦相可了知者名無常苦簡別無漏有為
初大段中有二初釋後即依此義下引證成前空相
無我相何差別空相遣行猶遠方便無我行者存行
近方便也觀蘊界處非我相故三乘隨應生法差別
以此為門入真觀故。


廣無常中有二初立無常相後立麤細色大種造色
慧折故云無常有八故初六以色准心後二以後准
[007-0106a]
前六中初五散色准後一定色准散色中初四內色
准後一外色准無常體中有二初釋大造後解極微
初中初問後答答中初總答次別答別答中有二初
正解後多少廣苦中初處依後明苦分位明死有三
等或八不寂靜等宗明本有次明死有次明中有後
明生有或八種苦初五異生後三依聖或初七依實
後一非實初中初三欲界後二上二界欲界有寂靜
苦當決定能寂靜苦故或解脫分位即名寂靜與餘
異生不同然唯說欲界其上二界不說此種解脫者
即此寂靜攝與前類同故不說或上二界於此生果
必定無能寂靜苦義死苦有二初明將死正死後明
死相即上下漸冷是無記心死中明利心位即二時
謂三性心時潤生愛時不明利位即正死位或由闕
二緣自立加行不能思量前造善不善故或無他力
引生善不善故無記或由加行無功能者此有二義
一云自心力微弱不能自照量前所造善不善設有
他教亦不能起善不善起工巧威儀異熟生無記心
而死二云前發二緣三性心位此是即我愛心位見
諦已去對治力強初二果雖起當損力故微弱不違
全無異生力弱貪強盛起善功能一一損力所貪伏
故起無記釋論云當知依我愛相應心位前說者此
通論三性心位其此正命終心及我愛心略而不說。


中有十門分別第一現前相瑜伽將死死已二相別
此中通論第二現前處所在欲色界正受生位正受
[007-0106b]
生位必有中有故無色命終生下位非生無色位或
正受生位即欲色界死還生下二界於中有正生處
即今身死處現無色界死生有色界時即無色界死
處現死處雖無別處即曾於欲色界死生彼之處即
於彼死處受無色異熟故雖經劫成壞彼處中有現
故言命終後位勘此文意前解為是欲明三界有無
中有故所以涅槃或說有中有或顯無中有欲界速
者無有中有如人變為大虫等無故陷身入地獄地
獄邊起無故不將人身入地獄受苦故近彼死或轉
彼異熟不為業脫異熟熟故如人為大虫等第三眾
名中瑜伽云亦名趣生故名為等第四壽限者勢力
故極七日欲色界皆爾有解云資香設七日色界者
如何彼不過七日生決定故不待父祖等處故此名
尋香唯在欲界色界不爾無香可尋但名中有等故
隨義可知勘隨願往生經百日齊等事第五中有造
業隨先串習十業俱作等應分別勘之云何有殺盜
等入胎經菩薩中有中教化中有故勘之第六覩見
同類有情瑜伽第一分別善惡趣第七中有形似當
生處形俱舍言天首上三傍地獄頭歸下瑜伽云人
天趣面傍三惡趣面覩下第八所趣無礙其見亦遠
過神通境不如生西方過神通量思勘第九終沒結
生瑜伽廣說其相第十起惑資生瑜伽亦說其相生
有中瑜伽受生相及第四卷處胎相等如彼。


四生以諸門分別何界趣具定業因等緣證入位如
[007-0106c]
瑜伽第二卷釋名勘部執抄。


集諦體者佛觀緣起老死有二生因麤生細生俱名
集諦即有漏苦皆名集諦若依唯識十二支皆苦諦
苦亦集諦若依此文異熟果及外增上果名苦業煩
惱名集初門分別體次門通別體後門各別體集諦
有二初問後答答中有三初總略答次煩惱者下廣
分別答後明四行相初中復初明二法為集後釋違
經愛六遍行緣起下卷亦釋遍行次解四愛如五十
五准下世遍行愛三世何故過去不說唯言四種據
增行說據實緣過去亦有體境二愛或過去現行同
入已得體境門故唯說四三求欲求婬欲以名唯眼
妙欲境勝故有求二界內身自體勝得總有名邪梵
行求邪求解脫不脫生死正法正求脫生死故不入
三求第三求通三界俱求解脫故欲求通善染有求
唯善邪求遍善染無想善等亦是善故相中六相古
云疑見慢癡貪瞋如次是六相此即亦根本自相故
五十九云煩惱有二相一自相即貪嗔等自性所攝
即此六是二共相即前生時不寂靜是三差別相謂
結縛等大論第八亦有共相今解不然此是釋論說
六共相唯識第六有師解云此散亂等是煩惱共相
非自相即前第一卷已解訖或借其隨煩惱六名顯
諸共相故或八大隨惑遍染心王合諸煩惱六不寂
靜顛倒一一應合有我知二合相放逸是懈怠放逸
二相無耻不信相如不自耻顛倒者皆隨所應迷理
[007-0107a]
事故無耻者此通三界共無耻故非無慚愧也染心
亂皆有微薄不羞耻故。


煩惱緣起有三瑜伽第八有六彼第一第二第六即
此中三彼第三親近第四邪教第五教習此中不說
此說決定內緣彼說內外故不相違。


境界中有四初總明緣煩惱及事第二明下上相緣
第三明無漏緣第四明有無事緣諸煩惱相緣中見
道十互相緣亦能為因通緣五門修道自類相緣不
緣見道者不爾見修便無差別此中文總瑜伽第五
十八亦言十煩惱互相緣及事事者境也理事俗事
事者體也煩惱所依所緣事上緣中意取唯識第六
會之此中除貪嗔慢我見不緣上地依多分麤相說
非盡理邊見隨身見後生故其中唯說相應無明緣
他地者亦據多分亦有不了上地癡故上煩惱不緣
下依多分說或隨轉故緣無漏如唯識此中總故分
別所計境不離分別者依無體用境故一切唯心有
無緣中五十九與前第五卷同五十八說見所緣名
無事餘名有事順正理引經說無事有事緣經云見
道所斷名無事修道所斷名有事一釋薩迦耶見名
緣無事生餘之九種以此為本從本而說名緣無事
修道不然無薩迦耶見故言薩迦耶見一向增益邪
見一向損減俱不攝實事故名無事貪等從此本名
為無事修惑不爾故名有事三說見惑迷理無麁現
事名緣無事修道煩惱緣事而起麁現事境故名有
[007-0107b]
事今大乘不爾如唯識樞要中說此卷據決定中隨
一一增勝故說身邊見。


相應品中貪不與嗔相應諸文皆同與餘慢等五十
五如唯識會瞋不與慢相應唯識瑜伽論約於樂蘊
慢不生瞋故苦蘊慢嗔俱見中據二取全三見少分
說不相應其實三見少分俱故瑜伽說相違與餘相
應者謂癡疑如唯識會說慢中唯說不與嗔疑相應
者餘皆准知。


差別中瑜伽第八有根及大此論所無故稱云等此
但有二十五能合苦故名為結據實一切煩惱皆能
和合苦九唯增故此九結中嫉慳二種能令出家貧
智在家貧財故諸隨惑中獨立為結餘之七種即本
煩惱以見結為種作意思惟取結為種方便故故開
立之餘各自立合為二愛恚慢慳在家起結無明見
取疑嫉出家者障愛恚慢三結俱有因慳後有中貧
財因愛恚情非情起慢唯於情上生無明見取三為
邪親近即種聽聞思惟方便三故疑於正法無勝解
嫉貧其智故立有情非減非增俱舍云二唯不善自
在起故立為結又二數行為貧財因遍顯隨惑故惱
亂二部故如二十一俱舍說無明結中但言三界無
智遂言於苦集不解了據實亦於無漏無為不了舉
重迷自他界者略無餘也以云和合苦故見結中論
我當解脫等是我見我當常住等是邊見於佛法中
定無解脫等是邪見見取中棄捨八道執薩迦耶見
[007-0107c]
等是見取及彼為先若戒若禁為清淨道見取為先
所起戒取三縛中據實一切皆名為縛即相應識縛
是今據於三隨增故非增減釋論師解由貪嗔癡於
樂等受常隨眠故隨眠是隨增染說在未來迷一皆
如是於善加行不自在名縛又大論第八及八十九
廢立同下二喻初喻於善不隨所欲後喻於生死三
受隨增七隨眠據實種子一切皆有若別相增亦隨
增諸法及現起諸根本隨增略七增故。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