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3 成唯識論料簡-唐-窺基 (CBETA)




唯識論料簡下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顯小乘合說總明第一異計自下第二辨大乘者大
乘宗義隨教無邊且論空有二宗各別所以者何由
諸有情無始執我淪沒受苦無救無依故佛世尊為
除我執說無有我但有法因復由無始妄執實法隱
覆真理障聖智心世尊為除彼法實執密意總說一
切皆空又聞說空不知密意乃謂諸法性相都無故
我世尊顯了解釋諸法性相有空不空深密等經如
前已說佛既滅已諸聖弟子各隨所樂結集流通大
迦葉波與阿難等最初結集聲聞藏教令小根者依
法修行文殊師利與阿難陀復別結集諸菩薩藏令
大根者依之習學然諸有情初聞小教執法實有鬪
諍便興一味真詮分成多部有大菩薩名曰龍猛佛
滅度後第二百年南印度境出興於世依般若等密
意教門廣造中觀十二門等破初凡愚實有法執其
別神德具如傳說同時即有提婆菩薩等諸大論師
助其揚化所以無相大乘此後盛行於世諸有情類
念智漸減依教修學不知密意便撥諸法一切都無
於所修行任情放捨。


佛滅後九百年中復有菩薩名
曰無著中印度境出興於世親承慈尊十七地等依
[002-0362a]
深密等顯了教門廣造顯揚攝大乘等具明諸法除
次執空同時復有世親菩薩等諸大論師助其揚化
所以法相大乘此後世廣流布教雖前後義旨不同
然由聖者任持大乘猶未乖諍至後像法初起千一
百年有清辨等出不了般若等經龍猛等宗密意教
義將為顯了造般若燈掌珍論等破無著等同時即
有護法親光及安慧等依深密等經無著等宗造廣
百論成唯識等破斥清辨從此已後鬪諍便興故於
空有二宗各別如過去佛正法流行同未涅槃各各
有異今我世尊千年聖教還同未滅亦有三時故正
法中未令乖諍千歲之後和合並無。


清辨宗云世俗諦中諸法可有隨情建立許非無故
勝義諦理一切皆空就智所緣性非有故然名空者
遮俗非無不說言空別有空體此理微妙唯聖智知
但假名空實無言說故大經言一切諸法皆本性空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戲論不行分別永絕雖本性空
無有一法然諸愚夫迷謬顛倒於空有中起別異相
謂色等法異本性空不如實知諸法本性由不知故
執著色等由執著故便於色等計我我所由妄計故
受後有色身不能解脫生老病死往來三有輪轉無
窮一切菩薩依本性空學已證得無上菩提為有情
說本性空法若一法性不空者不應修空而證菩提
為有情說本性空法三世諸佛無不皆以本性空義
而為佛眼定無諸法離本性空而出世者諸佛出世
[002-0362b]
無不皆說本性空義所化有情要聞諸佛本性空義
分得無上菩提涅槃經文彼云若有說言於勝義中
有一法性而不空者當知是人與一切佛共興諍論
又與一切菩薩共諍即彼經中因佛說空有多處文
菩薩聲聞各各起難若說諸法一切皆空何故世尊
處處自說有染淨法教令修斷世尊總以一義答云
我依俗諦先作是言有染淨法應可修斷今依勝義
說一切空故前後言不相違也彼經始末皆可為證
餘大乘教亦有多文建立廣成如掌珍等故掌珍論
第一頌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
起似空華。


護法等云既於真俗分別有空應先了知二諦差別
然二諦相差別無邊總說不過有其二種一依法體
以明二諦於諸法中微細難知名勝義諦麤淺易了
名世俗諦由此真俗各有四重諸法體相麤細別故
瑜伽等論廣說應知其義如常不能繁述。


或於諸法總作二門於二門中復有多義一常無常
異二漏無漏殊三色心差別四假實不同此乃諸法
真如名勝義諦依他緣起名世俗諦諸無漏法名勝
義諦有漏諸法名世俗諦心心所法名勝義諦色聲
等法名世俗諦有實體者名勝義諦無實性者名世
俗諦由法性相麤細有殊故此多門皆不違理。


二約迷悟兩智境殊真俗二諦對心成別謂佛菩薩
勝智所知一切皆名為勝義諦二乘異生世情所度
[002-0362c]
一切皆說名世俗諦故涅槃經第十三云善男子如
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世俗諦
此意總說無漏智境皆名勝義有漏所緣咸稱世俗
不簡有為無為差別問答廣釋瑜伽七十六深密第
二釋勝義無自性性云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
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
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
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
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此即
唯說根本智境名為勝義非本智緣即名世俗然經
部宗同涅槃說故俱舍論二十三云先軌範師作如
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淨智所取諸法名勝
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或深密經同涅
槃等若長讀者義說如前開說云於諸法中若是清
淨所緣境界義顯示彼以為勝義依他起性雖非根
本淨智所行後得淨智所緣境故亦得說名勝義無
性亦依前解以之為勝。


總說二諦雖有兩門彼此二宗有許不許且依法體
二諦不同唯護法宗非清辨許彼依勝義一切皆空
世俗隨情法無別故依迷悟說兩宗俱有然於義理
彼此復殊護法勝義俱俗相無非俗相無令無法體
清辨勝義了俗相無非真相無亦無法體所以者何
建立俗諦有差別故護法等云妄情所緣通執非執
若是所執體相都無非執所緣虗幻可有故證真智
[002-0363a]
相雖不行據體言之但無所執清辨等云但妄所緣
皆由情執非於妄境執非執殊既俗所緣理無情有
非於所取有空不空故正智生遣妄所取由是俗境
說體全無比有學徒說清辨義於勝義諦非體全無
若爾即應同護法說兩宗義異故但如前既真俗諦
體義不同有空之宗隨義應說且依法體二諦門中
唯世俗諦可說有空所執我法唯世俗故於勝義諦
不可言有依他圓成非所執故故依法體唯所執無
隨情施設性非有故依他圓成二性真是有理緣生
體不無故二性雖復通二諦収麤細言之體皆是有
雜染因果苦集二諦清淨因果滅道二諦總撥一切
其體皆無諸佛說為不可治故三乘行者知斷證修
四諦法皆不成故由此法體二諦有殊不爾染法應
皆無故又於法體二諦若無如何契經說三性別不
應法體無別有三契經說三但依俗立俗諦隨情真
理非有可唯所執寧得有三又二性無亦無所執如
何經說有三性殊由能遍計染分依他妄執二性所
遍計境方可建立所執性故解深密第二卷云由得
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
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
及有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若於二相
見為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說彼誹撥三
相既楞伽等說三性殊故知法性體有三差別由是
法體二諦不同不應但隨迷悟建立故於法體二諦
[002-0363b]
門中所執隨情可說非有二性真俗不可名無然雖
無不離名詮表故經亦說非有非空若寄言談遮性
非有但可稱有不得名空由是法體俗通有無以有
所執及非執故勝義唯有以勝義請非所執故若依
迷悟世俗非無隨妄情乃至我法可言有故勝義非
有聖智證空一切諸法相皆無故雖後得智緣有無
為證法有空亦名勝義然今且依根本智境故說勝
義一切皆空真智所緣無俗相故雖緣如起可說名
空證如無相無所得故故下論引阿毗達磨契經義
云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深密亦
云出世聖智證真如時都無有相亦無有所得諸論
所說其義皆同故迷悟門勝義非有俗隨妄意可說
不空若清辨解有為無為恒隨俗情假名安立證真
智起了俗都無故於所緣無一切相如深密等遍計
所執護法等云諸法法性非唯妄情證智合如故俗
相無非由正智不緣相生即說諸法都無自相如色
等智不緣聲等非聲等境性相都無聲等智生有聲
等故不應說言我亦如是依智境說故道皆空不言
俗境性相非有緣俗識生有俗相故汝說俗相唯有
妄情設相識生相無不起我宗俗相從因等生雖體
不堅非如所執所執隨情可說非有因等生相體不
全無如緣塵繩智相雖無豈繩同虵性都非有地隨
妄意可性都無繩塵眾成如幻是有繩雖是有由覺
慧心緣塵識生亦遣繩相故真智起諸相皆無不由
[002-0363c]
相無法體非有般若等言本性空者彼依密意義說
如前。


問依何密意經作是言密意難知今應分別答總說
性空意唯所執言總意別是密意言問諸法甚深假
言方詮分別顯了智尚難知何故世尊密意宣說而
不顯了分別有空答由諸有情無始執有迷境真性
正智不生世尊為令觀空證實依真智境說一切空
法相言之二性是有故今唯說所執性無此即深密
等經依法性相唯說所執空依他圓成有般若經等
依真智境言依勝義諦一切悉皆無此由依他起性
虗幻非實圓成實性有相不行然諸愚夫不如實解
於真俗境妄執便生世尊為除此迷妄執生真境智
總說皆空非說法空全無二諦但令觀察除有相心
故仁王經二諦品云有無本性二譬如牛二角照解
見無二二諦常不即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
二諦一非二何得於解常自一於諦自二通達此無
二入真第一義菩薩瓔珞本業經下卷云佛子二諦
者世諦有故不空真諦空故不有二諦常爾故不一
聖照空故不二此論亦云雖知諸法有空不空然諸
愚夫於彼增益世尊為除彼增益執於有及無總說
無性非性全無解云總說性無為觀察不爾密意所
以者何解深密經及瑜伽等皆有此文廣如下說。


問法性空虗幻既不全無為除妄執應說非實如何
總令觀一切空答依他虗幻證真方了正智契理要
[002-0364a]
藉空門總觀令空為生真智後得智起方了依他故
厚嚴經伽他中說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
事等雖有而非真深密第一心意識品攝大乘等處
處皆同。


問真如之理性不空無如何要說藉空門顯答性雖
不空然離戲論故諸有相分別不行必假觀空斷諸
有見修行正道方乃證真故大般若勝天王分法界
品初云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學深般若波羅蜜
多有妙慧故親近善友發勤精進乃至以敬重心修
習空行修空行故遠離諸見遠離諸見故修行正道
修行正道故便能如實通達法界又涅槃經二十六
云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有法性以是見故
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
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彼經又云
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由菩薩修空三昧然後方見
又寶雲經第四卷云修空觀故除諸假名除假名故
能向正道能向正道故能見真實何謂真實所見不
虗名為真實何謂所見不虗所謂如實非不如實云
何名為斷見如實佛言此法唯可心知難以口說非
是文字所能宣釋如是等文處處非一故真如加行
要總觀空除有相心方證真理不可法相有空不空
觀者修空唯除所執所以者何由執二性妄執便生
不觀有空豈能除執又所執性離有別無如何別觀
所執非有又真如理在有法中不觀有空如何證理
[002-0364b]
又有漏相相縛所收若不觀空如何除遣又證真理
有相不行不總觀空豈能盡相故依教理今發誠言
法相雖許有空不空證真必由總觀非有故大般若
第三百二十八卷約真如理廣說色心等諸有為法
皆悉甚深色等真如與色等法非別異故為於色等
證見真理又真理差別相無為遣相縛證真如理故
經說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甚深作此說已善現白
佛言世尊甚奇微妙方便為諸菩薩遮遣色等差別
執故顯示涅槃說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甚深乃至
彼第二百二十九云佛告善現諸菩薩眾應於如是
諸甚深處依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理趣審諦思惟
稱量觀察乃至彼云若諸菩薩能於如是諸甚深處
依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理趣審諦思惟稱量觀察
如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說而住所說而學起一念心
尚能攝取無數無量無邊功德超無量劫生死流轉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况能無間常勤修習又言於如
是等諸甚深處如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說而住經一
晝夜所獲功德若此功德有形量者殑伽沙等三千
大千諸佛世界不能容受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皆
有此文求大智者應勤修學。


問既由教理總觀法空除有相心方能顯理色心等
法現證非無以何加行觀察非有答此加行道余未
曾修教理之間頗經遊意今依所學少分指陳其修
心者應善觀察且有為法色心既殊加行遣除方便
[002-0364c]
亦異色相麤顯折大以觀空心質無形分時而觀盡
或由因起義通色心就緣推求雙除色心色又有為
無實幻等義成約喻遣除通遮心色此即依他己相
方便多端隨樂修行無違理教然無為之理非妄識
之所親緣展轉依言所計即自心之相心相既非常
住還若有為遣除但觀者常相空有常之相安在又
無為之理不離色心有為之因推求無為之相自遣
又以不起方便除遣無為之心清辨有文亦可修學
問真如之理二相俱無空有雙除方能證會有相除
遣可說如前空相遣除由何加行答加行修空非唯
遣有若取定相還以空除謂觀行者以修空故於自
心內空相遂生即以空心作意除遣故於所慮空相
亦無故深密經第三卷中說空作意遣除十相彼第
十云即於彼相對除空性相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
此由空空能正除遣處處經論皆有此言故說修空
能除諸見若云以有相心除其空相空相雖遣有相
還生既爾乃名增之分別於所取境何名遣除故欲
雙亡有空之相唯依空行非有相心此修行非唯上
位從初發意即如是修故大般若第三百六十一及
第三第四第五分皆有此文當舊大品經漸次行漸
學品並言從初發心乃至上位皆依如是空無相學
由如是義應作是言密意空經名為了義以能顯了
真如義故法相有教名不了義觀有不能顯真理故
故了不了由義有殊學者於中不應驚怖。
[002-0365a]


問如解深密第二卷中佛為勝義生菩薩依遍計所
執說三無性已經言說此法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
眾生發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
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永盡諸漏心得解脫七十
五千菩薩得無生忍此經既依法相道理說無所執
二性非無時眾聞經各成果證如何乃說法相有教
不能顯理名不了耶解云經依所執說三性無所詮
顯了名為了義然了三性無不觀二性有要總觀察
三性皆空方能了知無三所執故彼時會為了所執
空總觀諸法無方獲果證由此顯理還藉空言豈由
有道而能得果故諸有教不能顯真說不了言亦何
[怡-台+左]責如契經說無常等時亦有三乘悟道得果豈無
常等親生聖心唯依生行方入聖故皆等皆依遠緣
方便歎教利益說得果言理實皆由總空加行方能
親生三乘聖智如二乘者起空行時唯緣我性空尚
不觀法有此共相觀非自相故況諸菩薩修空加行
但觀無所執而不遣依他故欲修行諸相皆捨伏除
分別方乃證真然亦不可定判諸經相隨空有言名
為了不了深密經等亦說空故般若等教亦明有故
若依多分即應說言般若等經名為了義多依勝義
諦說一切空故深密經等名不了義於諸法相中空
有別說故。


問若說證理要總觀定非由別觀所執非有具違教
理如何會通教相違者二十唯識敘外難云若知諸
[002-0365b]
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
立論主解云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為入法無
我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
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
我解云此既唯觀所執性無入法無我如何乃說觀
一切空攝大乘論第六復云由四尋思四如實智便
能入三種自性無性解云於加行時推求行見假有
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知假有實無所得決定
行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世親二種一說亦同彼論
頌云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
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則入
三性無性菩薩廣解釋已於後總顯二頌意云此中
但遣遍計所執名別心境伏除分別不無其事若不
爾者繫縛解脫俱不應成淨與不淨皆無有故此論
亦云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施設有實不
可得此等聖教多處皆同觀依他起假施設有不說
觀察依佗性無如何總令觀空顯理又此論第八深
密第一瑜伽七十四依所執等三種自性如次安立
三無生忍所謂自性自然惑苦又如次立空無願相
三解脫門如前所引攝論頌文亦於三性次第悟入
此等復說皆別觀察三種自性證三無性如何要說
觀三性無方能證真達無所執亦不應言由所執性
無別體故不別觀察又攝大乘第四卷云此中何者
圓成實相謂即於彼依地起中由似義相永無有故
[002-0365c]
無性釋云依他起上遍計所執永無所顯真如自性
當知是名圓成實相彼論多受所說皆同。


若總觀空方能顯理即應圓成依他起上依他所執
二無所顯何故但說所執無答諸聖言教可以義尋
不應隨文而生執著此等或依法相道理或依菩薩
遠加行心或約真空後得智故於觀境所說不同理
實親能引生聖智要總觀空為加行也豈雙印如何
但說印空相耶若爾忍生印所執故忍生位但說印
空所執相現無忍位尚除遣依他現有相如何不印
空不可說言加行位中非實遣依他故忍位不說加
行位中於所執性亦非實證空寧說印非有七十四
說如實悟入所執性時當言隨入圓成實故既忍生
時唯印空相證圓成實復遣依他故總觀空方生聖
智如瑜伽論七十四云問諸觀行者通達遍計所執
時當言行於相耶行無相耶答以世間智而通達時
當言行於相若以出世智而通達時當言行於無相
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當知亦
爾解云彼論既說出世聖智通達三性皆行無相非
行於相故知加行要總觀空聖智方生行三無相不
爾聖智即應唯於遍計所執行無相也加行但觀所
執無故。


又解深密第三卷慈氏菩薩云世尊修奢摩他毘鉢
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言
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
[002-0366a]
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
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解云真如作意謂無相心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者法
謂能詮義謂所詮此即顯示真如作意除遣遍計所
執之相若於名等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相者謂
於所執名及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執所依依
他起相七十四說遍計所執以依他起相名分別為
所依故對法十四六種知觀中說所執性名為迷乱
依他即是迷乱所依故知依他名所依相所言界者
器世界有情界法界所調伏方便界或如舊經即十
八界此經既說遣除所執法義相時亦不觀彼所執
所依依他之相如是遣不總觀空如何除遣不可說
言彼所依相非依他起若爾次應問答由此依他後
方問答圓成何故彼經不說依他遣所執後即問成
實故彼經中次下問云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
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
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故所依相即依他起攝大
乘第四卷云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者無性
釋云虗妄分別所攝諸識是遍計所執能取所取顯
現因緣故名所依世親釋云言所依者是計所執能
取所取顯現所依是所因義一有性無所得二彼躰
無所得三不顯現無所得無所得者推求諸法不得
自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然依遍計所執自性無所
[002-0366b]
得時亦不觀彼依他自相故知所依即依他起。


又彼經云世尊如是了知諸法菩薩為遣諸相勤修
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善男子有十種
相難可除遣空能除遣以十八空別除十相一一如
彼經中廣說說已復云世尊如是除遣十種相時遣
何等相從何等相而得解脫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
行影像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解云既
說由空所除諸相是三摩地所行影像此影像相豈
是所執故知前說所依相者所執所依依他起相。



云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雜染相亦云除遣豈彼
相縛是所執耶若彼相縛是所執者應三摩地是[夕/鹿]
重縛若三摩地所有心觀是麁重縛而應菩薩加行
所修勝奢摩他昆鉢舍耶不能伏除相麁重縛不見
所除即能除故故三摩地所行影像雖是相縛非所
執性所執性亦不名縛唯有躰解脫處故如何所執
說為相縛故知縛性皆依他起緣染汙名麁重縛有
漏所緣名之相縛止觀伏除麁重縛故所執相無名
遣所執遣相縛故名遣依他加行三慧既如是修真
無漏生解脫二縛於二自性無見無得故顯揚論第
十六云由能解脫二種縛已於二自性正無所得及
無所見所以者何由遍計所執自性畢竟無故正無
所得依他起自性雖復是有不取相故正無所見深
密第一亦有此文由是故知修止觀者所執依他並
湏除遣對法十一亦同彼經由持任等四種修習能
[002-0366c]
得第五清淨轉依第三鏡者謂緣持任所多聞境有
相三摩地由此三摩地猶帶所知影像相故又能照
察所知事質故譬於境第四明者謂能取所取無所
得智由此智見道所攝現觀轉故彼論顯示由第四
明除前第三鏡所取相既同深密以空遣除豈不觀
察依他起無相下論別觀能取所取即是廣釋明相
差別此論三忍即彼文意說所執名為所取依他起
性名為能取攝大乘等義並不殊非能取取皆唯所
執攝論第六亦有此文彼論斷除四處中第四斷除
分別障云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
無所分別斷分別故世親釋云謂加行無分別智轉
時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諸相作意分別皆斷乃至
謂於現前色等現住及骨鎻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緣
諸境界相皆不作意無所分別由無分別方便能入
若異分別終不能入解云既說斷除定心分別故同
深密由空作意遣三摩地所行影像是故於彼分別
永無無性雖說於諸法中執著分別悉能永離此依
勝障故說執心理實非執取相定心皆名分別此位
亦遣故隨朝譯世親論云謂觀者修無分別智時在
正思惟位滅此等一切寂靜分別或無性意同安慧
宗諸有漏心皆名法執故定分別亦名執著然梁攝
論判分別云謂於現前色等現住此顯散心取相分
別及骨鎻等定所安立此顯定心取相分別既諸處
文皆說定心無性獨云執著分別故依勝障非盡理
[002-0367a]
言或同安慧有漏皆執又解無性言執著者即是分
別取相異名所謂一切諸法法義相不取名不執著
非執著言即顯法執不爾第四何異第三於所聞思
離法我執又如彼論以依他起圓成實覺別除所執
依他起覺若不觀察依他起空如何論說除依他覺
彼論長行廣解釋已別頌云於繩謂蛇智見繩了義
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彼論既說以圓成覺遣
依他覺故知加行亦遣依他若不觀空如何除遣何
理復名圓成實覺若但觀察所執性無即此說名圓
成實覺依依他起覺亦遣所執應得說名圓成實覺
復不可言圓成實覺依止悟證要先加行思惟真如
後方能證圓成實故前深密等即為證文諸處聖言
亦復非一既知如是故於有無總觀為空方得名為
圓成實覺於此能證圓滿真如。


問如前所引深密等文遍計所執及依他相同說真
如作意除遣何故攝論說依他覺別除遍計所執覺
耶答攝大乘論於遠加行所取能取漸次伏除從麁
至細初修者說解深密經依久修學真如作意觀二
取空引發真智親近行說謂初觀察依他假有由此
能遣所執實無次復觀察影像相無由此伏除依他
幻有論依初後二覺別除經約頓修同真如遣初除
所執名遣所取後遣依他名除能取雖於所取及以
依他二相皆有能取所取然所執性是能執心妄所
計故但名所取依他影像心所引生不離能緣總名
[002-0367b]
能取如於𤏙等四善根中𤏙頂二位觀所取空即緣
名等依他假有遍計所執有等實無是依他覺遣除
所執忍世第一觀能取空即除依他名等假相是圓
成覺除遣依他實理二觀諸位具修且依成滿𤏙等
別說諸人於此既不了知說能所取皆計所執至下
第九當自廣成故於聖言應審思擇故攝論云如是
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
識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論本解云
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爾時菩薩
已遣義相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
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
相應而住乃至故名悟入圓成實性悟初二性如文
易了。


悟圓成實無性釋云為顯悟入圓成實性故復說言
已遣義相即是已能除義相義一切似義無容得生
者即是都無有能似義而生起義故似唯識亦不得
生者所取無故能取亦無即是唯識所成之義亦不
轉義乃至廣說世親釋云一切似義無容生者謂無
如是品類實義可似其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謂
唯識相亦不得起乃至從是已後現證真如此現證
位不可宣說內自證故乃至廣說無性釋論依唯識
門故依他性名為能取世親釋論法相語故於依他
但名識相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
者彼二論中皆無有釋唯梁釋論是釋之云若菩薩
[002-0367c]
依初真觀入依他性由第二真觀除依他性則捨唯
識相此釋意云意言所聞契經等法所謂唯有似義
意言聞此熏習起唯識相此唯識相名初真觀已能
除滅所執義相由此相故未能證真復依第二勝義
真觀觀察依他唯識相空由此滅除唯識之相即能
如實通達法界即同於繩謂虵智等。


比見學者所傳皆道真諦三藏所翻釋論除依他性
失論所宗隨朝唐朝無此言故世親不無依他起故
此等評人非真於義不融亦未識真諦意遣依他言
自論觀境非是法相說依他無故梁朝論第六卷說
分別性顯現似法然與依他躰性不同若同躰者有
多過失長行及頌廣如彼說彼下論文若無依他性
真實性亦無若無二性則有無染汙及清淨過失此
二品非無是故非一切皆無別經論云諸佛世尊於
大乘中說[鞥-合+白-日+田]佛略此經中說云何應和分別性由說
無有品類云何應知依他性由說如幻事等云何應
知真實性由說四種清淨法釋論云若有染汙則有
清淨若兩法悉無則一切皆無此一切無即是撥無
生死涅槃義不可立由染汙及清淨品可見故是故
兩法顯現若撥言無則成邪見亦名損滅謗是故分
別性是無依他性不可撥言無解云此既廣成依他
性有如何說彼翻論乖宗故知下文說除遣者但依
觀境非說法無遣作佗言雖非本論申此真諦善得
論宗故說乖宗無有未得意故密嚴經亦作是說名
[002-0368a]
為遍計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


又七十四復說云若觀行者隨入圓成實自性時當
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此經及論說遣依
他亦應乖宗非是順理如前所引顯揚攝論解深密
等所說皆同彼依觀境說遣依他故知真諦無違理
教者即執彼遣依他言說舊論中依他起性亦不存
有若爾如何前廣成立此等狂言雖不可說傳者既
眾錄示未聞有學之徒應已呈試前來意說將悟圓
成除滅所執及依他相由是因緣於所緣境分別不
行住無分別方能悟入圓成實性故知加行亦遣依
他不由觀空如何除遣又攝論等所引分別瑜伽論
頌謂菩薩於定位等又如彼引莊嚴論頌福德智慧
二資糧等又如前引名事互為客等又四尋思如實
智等觀本論意皆於依他定心所行二覺漸次除所
能取初觀名等假有實無以依他覺除遣所執後觀
依他空無所有圓成覺除遣依他世親釋論多與本
同無性釋文時乖本意有披讀者應共審詳於聖教
文善須取捨故前所引無性難詞觀二性空無染淨
者菩薩觀空但遣心相豈由遣相法性皆無若由觀
空便無染淨應由執我有法生執有既唯自心顯現
都無所執實我法生故觀空但遣心相寧說一切染
淨皆無由此悟迷遠空執有法無失壞亦不有增契
經說有增損謗者但隨心行非法損增不爾菩薩根
本智生境相皆無應無染淨故瑜伽論七十三云問
[002-0368b]
若於爾時分別假立皆悉斷滅即於爾時相事隨遣
若爾隨一獲得聖智一切相名分別所攝情非情數
內外事物皆應永滅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等諸
物或由不共分別為因或復由共分別為因若由不
共分別所起無分別者彼亦隨滅若共分別之所起
者分別雖無由他分別所任持故而不永滅若不爾
者他之分別應無其果彼雖不滅得清淨者於彼事
中正見清淨譬如眾多修觀行者於一事中由定心
智種種勝解異見可得彼亦如是解云大乘問答既
自分明故知無性難不應理況前所引經及論文說
遣依他並相違返然二十論應釋難云雖知諸法一
切種無乃得名為入法無我然識相性法躰不無故
我於中有所安立行者雖復觀諸法空而法性相不
失壞故不爾世親過同無性雖遣外難自壞己宗此
或世親依法相等以遮外難亦不相違如說五根五
識種色等五境唯五識生對破外執略申自宗不說
五識外五根及五境豈無本識所變色耶又如瑜伽
第七十六引深密經第二卷云復次勝義生非由此
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性為自性故
亦非由彼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
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自性及圓
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
性性解云執生既於二性增益尚自不說別緣所執
以所執性無躰性故如何除執乃令別觀遍計遍計
[002-0368c]
自性差別。


又如瑜伽七十四云問遍計所執何智所行為凡智
耶為聖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無相故若執非執皆
許別緣如何聖說都非智境然下文說凡聖智境此
約相似變相而緣謂心變似妄情所執由此執有或
了知空非是別緣所執而起所變似相即依他故然
此變似了知性空或約菩薩遠加行心或依真空後
所得智非是近生聖智加行要總觀空雙除二相方
能引生根本智故故與三忍三空等文如是釋通皆
無違也又如前說依他起上所執永無名圓成者且
說根本智所行理由迷境執心堅着故取於所不達
圓成正智證空遣所執相故說所顯名曰圓成豈不
正由聖道除斷相麁重縛證圓成實故所引論且一
相言或於能執說所執聲謂由圓成迷悟依止迷心
覆相悟即顯真故說執無名圓成實不爾所執於境
恒無如何後無方顯實故於所引聖教多文如前釋
通將無乖反然請諸德一一詳之可共於中以為定
說。


理相違者諸法本空觀空稱境名正觀法通有非有
總觀為無顛倒收答境相不隨心可說名顛倒空引
空相行故非顛倒收謂觀行者緣諸法空自心即變
為空影像如不淨等影像隨心與境相應故非顛倒
由此應了止觀所行皆約自心親所緣說故對本質
設不相應如親所取並非顛倒唯識等皆如是知不
[002-0369a]
爾本質非自心生總觀唯心應成顛倒故雖觀察諸
法皆空如親所緣不除本質既非損減心境相應於
此云何成顛倒不可說言我法二執亦如影像應非
顛倒所變影像似一常故由自所變非實我法執為
我法故成顛倒若爾修空及不淨者自影豈實空不
淨耶此亦不然諸瑜伽者於自所行似空不淨非顛
倒取我法執等於自所緣似我似法顛倒執故又不
應言似我似法非我法謂為我法名顛倒似空不淨
非全空謂不淨觀名顛倒於似空等修空等時除分
別等故名真實於似我法計我法時增妄執心故顛
倒也又涅槃經第三十六因佛解釋由菩薩修空三
昧故難作能作何以故無所見故高貴德王菩薩便
問佛言一切諸法性自空耶修空故空若性自空不
應修空然後見空云何佛言以修空故而見空也若
性不空云何修空而見於空世尊解云善男子如鹽
性醎能醎異物石密性甘能甘異物等菩薩修空亦
復如是以修空故見一切法性皆空寂高貴德王復
云若鹽能令非醎作醎修空三昧若如是者當知是
定非善非妙其性顛倒若空三昧唯見空者是無法
為何所見佛言善男子貪是有性非是空性貪若是
空眾生不應以是因緣墮於地獄又善男子色性是
者所謂顛倒以顛倒故眾生生貪若是色性非是有
者云何能令眾生生貪以生貪故當知色性非不是
有以是義故修空三昧非顛倒也此解意云貪等染
[002-0369b]
心性不是無色等諸境亦是幻有然由有情執境執
心遂生貪等顛倒煩惱於能所取由觀空故依空證
理能斷顛倒故空三昧非顛倒也故此下云善男子
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修空三昧
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
非顛倒也又彼經第三十八離食相中合觀不淨謂
不淨合相同彼迦葉問言世尊智者觀食作不淨相
為是實觀虛解觀耶若是實觀所觀之食實非不淨
作不淨解如何名實若是虗解應是顛倒何名善相
佛言善男子如是相者亦是實觀亦是虗解能除貪
食故名為實非虫見虫故名虗解觀諸法空類亦如
是法雖不空由觀空故既能障倒名正觀也。


問所觀非不淨勝解作意生境界既非空應名假相
觀答不淨事非理異相名為假觀空理顯真實智非
勝解如大慈等四無量心雖不令他實得樂等願欲
令彼得樂等故由善意樂無顛倒故與諸善相應起
故此力能治貪嗔等故雖名假相性非顛倒不空觀
空類亦如是設名假相何理能遮况緣空相心境相
應是真實觀非假相也又彼經云汝言修空三昧唯
見於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一切菩薩凡
地者見有法相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即亦
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
見故則見佛性。


問若爾如何彼經初答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性
[002-0369c]
空何以故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乃至若有沙門及婆
羅門見一切法性不空者當知是人非是沙門非婆
羅門乃至當知是魔眷屬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
空亦因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如一法性無常故
滅能滅之若非無常滅不能滅解云前所言空依空
理說共相空理本自空故然由空行證共相空故修
空方見空也又解前言空者即顯密意總說無性名
自性空不能觀空證真實理說非沙門婆羅門等論
法性者唯所執無不說言空二性非有故下顯相云
性不空又說因空能見佛性故知密意說性自空若
性都空因空何證故第十四言一切空是則名為不
了義也。


上來意說法相雖許有空示空捨妄證真空有俱遣
雖真智境一切皆空法相言之有空自別如前所引
仁王等經於此義中不應疑難知於法相應定說言
所執是空不得稱有妄情施設性都無故真俗是有
不可名空真理緣生躰不無故如何遮簡名無定詮
空有之言亦何定屬依他圓成可說非有於二性中
所執無故遍計所執可說非空當情我法現似有故
故所執性非空非不空由此三性各成四句謂有及
空俱不俱故若細分別自他相望三性一一成三四
句是故大論七十二云如是菩薩於相有性得善巧
故於諸相中善記為有善記為無善記亦有亦無善
記非有非無彼由如是善說別故遠離增益損減二
[002-0370a]
邊行於中道善說法界辨中邊論亦作是言虗妄分
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
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涅槃亦
云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故知諸法迷情發
語四句皆非悟解而詮發言咸是空有之教本無相
違有空之空乖諍何極聞空撥有聞有謗空謗空既
沉淪撥有定當流轉故勸學者應善思擇可捨自見
住正法中不應於茲橫興矛楯廣起能減遺法業因
即令無邊有情墜墮如深密經第二卷瑜伽七十六
菩薩善戒經第二卷瑜伽菩薩地并持地論等聖教
多文恐厭繁廣故今且止應以理教觀察修行須於
正法勿生誹謗上來總是通明諸宗。


自下別明此論宗者謂諸愚夫從無始來虗妄分別
熏習力故執別實有所取外境及有能取外境實心
起惑造業輪迴生死故大悲尊授以甘露外境非實
唯有幻心了義真詮華嚴經等世親菩薩為利有情
令法久住依多教理制三十頌成立唯識文義周圓
未造釋文遂便遷化後護法等復依理教採撮精要
釋彼頌文本釋論合皆名唯識故此論以唯識為宗
雖具明諸法皆不離識意成唯識故唯識為宗識有
非空境無非有非空非有為論所宗有云此以唯識
境行斷障得果總合為宗故論初云為於二空生解
斷障得二勝果所以造論有說但用生解斷障得果
為宗文雖說境意明生解斷障得果故境非宗有云
[002-0370b]
但以行智為宗斷障得果由解生故為令修習唯識
觀起了外境無唯內識有故此觀知為宗今解三說
皆不應理故但如前所成為宗解非所成不名宗也
雖唯識為生解等然觀智等非正所成故但所成名
論宗主然言唯識有其二種一謂能觀二謂所觀其
能觀者即定慧等自性應皆能觀故言所觀者謂一
切法色心等法皆所觀故今此但成所觀唯識以契
經說三界無境外人不了今理教成能觀名心自他
共許若更成立便作相扶故此不成能觀唯識故隨
所立即為論宗唯識行等非論宗也上來至是第六
明論宗旨。


七彰其體性


○第七彰其體性者於中有二初明異計後辨大乘
異計復二初外道後小乘。


言外道者大類言之有其五計一者數論教體有二
一本二末本謂三德即薩埵等一切論法皆三德成
攝末歸本即自性故末五唯中是聲唯量本唯是常
末是無常然是轉變非性滅壞後相壞時歸三德故。


二者勝論德句中聲為教體然是無常無質礙彼說
德句是無礙故。


三者明論謂婆羅門計吠陀論聲是
常住表詮諸法為定量故解一切教皆是無常雖有
少言稱可於法多不實故悉是無常若明論教常聲
為體餘教聲體即是無常。


四者聲論於中有二謂生
及顯其計如下破聲論敘生顯雖別皆悉是常即以
常住聲為教體。


五者順世外道約本而言四大為性
[002-0370c]
彼說諸法界四大故。


言小乘者部雖二十大類分六一大眾部等二一說
部三多聞部四說假部五說一切有部六經量部。



大眾部出世部雞胤部三部同說佛一切經皆是無
漏廣如宗輪說即以無漏聲名句等為其教體。


二一
說部說一切法體非實有雖唯有假名然同大眾說
佛奇聲皆是無漏故以無漏假聲名等為其教體。



多聞部說謂佛五音是出世教決定能引出離道故
設是餘音與五俱起隨順五音亦名出世一切餘教
皆是世聞於彼論中但說五音不言名等故但取聲
以名教體然佛諸教通以有漏無漏之聲為其教體
若五音唯無漏聲又解彼論但說根本不言名等據
實而論通取名等以為體性亦無有失。


四說假部說
聲名等若在處門體非實有以說依緣有積聚故積
聚生長說名處故若在蘊門聲是實有雖積聚義以
釋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緣故非積聚體以名蘊故界
中雖有若依若緣不以依緣說名界故聲名句文說
通蘊等故以假實有漏無漏聲等為體。


五說一切有
部俱舍婆沙皆有二說是故諸師有其三釋有說但
以聲為教體以性是善三無數劫所勤求故名句文
三但是佛教能詮作用非正教體是無記故有說但
用名等為體能詮表故有說音聲及名句文為其教
體諸論皆是名句等如前說故雖有三說今依婆沙
評家正義以聲為體其名句文雖別有體但是作用
[002-0371a]
唯無記故。


六經量部以聲為體故順正理第十四卷
破經部云汝不應立名句文身即聲為體無性攝論
第一亦云諸契經句語為自性亦不應理又以義准
彼不別立不相應行故聲為體然依彼宗有作三釋
一云十二處中實聲為性離聲無別有能詮故二云
於實聲上有假屈曲以云為性法處所收唯是意識
所緣境故三云通用法處聲處以之為性前二義故
問何一宗義相違也答諸部之中經為量者皆名經
部非一部說故無有失上來總是明異計也。


明大乘者復分為二初總相分別後隨勝廣釋總分
別者依瑜伽八十一攝釋分初說體有二種一文二
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
界解云文是能詮義是所詮依能詮文義得顯故故
說文是義之所依文之與義俱生說聽了意識故總
說文義名所知境此中意說文義俱能生解心故故
能所詮名教體顯揚十二亦同彼論文義無別理實
能詮總四法體於彼論中但說文者存略故也既爾
何不隨說餘一顯別作用假不相應略不說聲文是
所依能詮根本故不說餘但說其文又名及句正是
能顯論三種總說亦聲故雖說亦已攝名句為二所
依能詮諸法文是本故。


所詮義者即一切法或唯識
境正行及果境謂二諦三性五法及八識等行謂唯
識能觀之智及以施等諸波羅蜜果即智斷菩提涅
槃如是諸法名所詮體既能所詮皆名教體然諸聖
[002-0371b]
教多分唯說能詮名等為教體者差別生解勝所詮
故又能說者勤心發故瑜伽顯揚別義說故所詮表
亦為教體實理言之表召諸法別生解者其義即非
故諸教中多依能詮聲名句文以辨教體今同諸教
但約能詮聲名句文十門分別一攝相歸性二相性
差別三攝境隨心四心境有異五攝假隨實六假實
不同七蘊等三科八五法三性九漏與無漏十起繫
寬狹。


此中第一攝相歸性門者相謂相狀即依他起諸有
為法相狀故別性謂實性即真如理是諸有為真實
性故由此諸法性即真如故聲名等真如為體亦可
說名攝妄歸真門諸師隨自所宗故淨名云一切眾
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如是等經處處皆有然於
此義無相無為有其三釋一謂清辨說一切俗諦隨
情可說名有依真智境一切皆無空無之理不生不
滅性非虗妄如虗空故說名真如故一切法於真諦
中皆真如也然說真如但隨俗論勝義非有此師意
云俗諦何如不如有故稱之為妄勝義無故名之為
真今攝俗妄歸真勝義故言諸法性即真如非是別
有真如自性是故諸部般若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
空咸同一相所謂無相無相故無生無生故無滅由
此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即是真如法界等故掌
珍論第二卷云於勝義諦真如亦空非別實有正智
所行離言法性若言實真如雖離言說而是實有即
[002-0371c]
外道我名相差別所以者何彼亦計我雖是實有而
離分別以非語言所行處故分別覺慧所不緣故我
相既爾而復說言緣真如智能得解脫非緣我智此
有何別並無言說有實性故唯執朋黨說如是言故
我不能信受如是似我真如二謂此方分別者說真
如自性寂靜離言體性周圓清淨微妙非如清辨其
體空無然俗諦中妄情境界可說有為無為差別於
勝義諦真智所緣一切有為即真如性體無生滅本
來涅槃此意說云約世俗諦差別成妄若真智境一
切皆如今攝俗妄歸真勝義故一切法性即真如由
此成佛斷差別妄唯有真智獨存此方古來涅槃師
等不了經意多作是言第三彌勒無著及護法等諸
論師說法與法性雖不相離然不得言依他諸法即
其如性常與無常能證所證因果聖凡雜染清淨真
妄二境其體非一有差別故。


若言勝義諸法即如一
切皆應成顛倒故如解深密第一說之不能廣引三
劫修因斷妄成佛非緣生法皆斷滅故契經毀責以
諸如來同有為者依法佛說非報化身如經說言若
以色聲求見如來是行邪道不能見佛訶同有為義
亦如是或佛色心唯道諦攝非業煩惱之所為故若
同有部說佛心色十五有漏惑業所攝為是無常者
是人如何舌不墮落不遮佛有清淨色心故經說言
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顯不斷
相續二常凝然常不爾如何說有色等五蘊差別無
[002-0372a]
為法中無差別故。


又若成佛唯有真如無色心等生
滅法者真如之理既即涅槃如何復說有菩提智應
同二乘永入圓寂如何得果二乘涅槃既諸如來菩
提涅槃智斷差別故不得說唯有真如經說三事名
涅槃者由智力故解脫諸惑所顯真理眾德為依故
經總說名為涅槃非說涅槃即般若又所顯理智實
性故又是正智所緣境故說般若名非即般若是故
性相雖不相即然不相離性為根本為性真智斷差
別執所以攝相歸其真性說一切法體即真如依此
後解不可說為攝妄歸真淨分依他體非妄故有作
是說義不相應。


第二相性差別門者諸法性相雖不相離然不相即
故有非如幻別對機能生解者唯聲名等如前已說
然此聲等西方二解一者龍軍論師及己無性佛地
一師皆云如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寂靜涅槃真如
之理無動無轉無說無示但眾生有感於自識心文
義相生謂佛說法佛實無言故無性攝論第一卷云
貫穿絳綴故名為經此中即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
直非直說聚集顯現已為教體此言顯示於八時中
聞者識上有直非直二種言說聚集顯現已為教體
佛地經論第一卷云有義如來慈悲本願緣力聞者
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
強緣名為佛說解云此意顯示由佛本願為增上緣
能聞者於自自心上文義相生已為教體言佛說者
[002-0372b]
約增上緣諸佛如來實無言說故無性云若爾云何
菩薩能說非聞者識彼能說故彼增上生故作是說
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中得論呪等若離識者
佛云何說離識不成是故楞伽第六卷云我從某夜
得最上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
亦不已說今說當說又大般若涅槃經等處處經言
佛無所說華嚴深密復說唯心故知教體為自心變
善順契經不違唯識。


問若言聞者識上有文義相聚集顯現為教體者過
去未來既非實有非有為法生已便住如何識上聚
集顯現所緣之相既無聚集如何得有聚集解生答
熏習力前文義相於後後時識上顯現故成聚集理
不相違何者如前所引無性論說此中即是隨墮八
時聞者識上有直非直二種言說聚集現故墮謂墮
在言八時者相傳三釋一云即是聖教中說八轉聲
時然八轉聲後自分別二云華嚴八會以為八時三
云西方時分晝夜各四故名八時今依後說隨墮晝
夜八時聽聞正法義寬通故。


直非直說亦有三解一
云詮自性故名為直說詮差別故名非直說二云長
行說義名為直說其有頌文名非直說三云十二分
中契經說義名為直說解十一部名非直說今詳第
三不異第二所以者何總言契經有通有別通相言
之十二分教總名契經故涅槃云始從如是我聞終
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別相言之對法等
[002-0372c]
說長行略說所應說義名為契經此雖別相十二分
中但除二頌具含十分如何乃言解十一分名非直
說離所餘分無契經故若依通相皆名契經別相唯
應說除二頌若除二頌故不異前。


又今別解顯了說
者名為直說密意說者名非直說彼論於八時中隨
墮何時聞者識上有直非直十二分經聲名句等聚
集顯現以為教體。


問何等名為聞者識心如何名聚集顯現答初顯聞
者識心次明字名等相後解聚集之義依瑜伽第一
卷等前後說有五心差別一率爾心二尋求心三決
定心四染淨心五等流心略辨相者且如眼識初墮
於境名率爾心意與眼識同時生起先未緣此境亦
名率爾心既初緣境未能了知為善為了知故思惟
前境名尋求心既尋求已了知先境名決定心既決
定已於差別善惡無記三性心生名染淨心有說染
淨不通無記不應正理如二量章即此染淨引後同
性諸識生起名等流心然此五心彼瑜伽論隨其相
顯但約六識而分別之七八相續五心相隱所以不
說是故彼論第一卷云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
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是意
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
轉而彼不由自分別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
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即轉如眼識生乃至意識
應知亦爾第三又云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無
[002-0373a]
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廣說如彼及五心章
二字等相者如顯揚論第十二說有字非名即字界
阿阿等聲無所詮故有名非句謂一字名及二字等
所成之名但詮自性非差別者二字等名詮差別者
即名為句如說色常色無常等有云依梵本語一字
無詮二字已去方有詮表故無一字所成之名若依
彼說今依唐言故有一字所成名也然勘諸文有一
字名阿之言無處處說故問如以一字詮苦空等既
詮差別何故一字名不得名句答言若合自性差別
即能於其自性之上知差別故可得名句不言自性
但說苦等不知何法是其苦等未詮差別但為名也
此即句必有名名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


然此三法各有多種且於字中一字名字二字名字
身所言身者有其三義謂體義依義及積聚義今此
名身取第三義二字已去所共成者有積聚故若依
前二一字名等亦有體義及依義故故俱舍云云何
名等身謂相等總說婆沙亦云問身者是何義答是
二名聚集義故知身者是聚集義如說字身名句亦
爾唯正理師約體以釋故正理論七十六云即三自
性名之為身自性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相隣雜
為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說身言顯別有體解云此正
理師為簡境別故約體性以釋身名非成身名由此
三體故約體釋不離前非三字多字身四字名四字
多字身五字名五字多字身然三字已去皆名多字
[002-0373b]
身為顯差別須約數辨下名等相亦准此知。


於其名中亦有多種有一字所成名二字三字四字
五字所成名三字已去亦得說為多字所成名然欲
別者應言三字多字所成名四字多字所成名五字
多字所成名等一字所成名中復有多若一个一字
所成但得名一字所成名二个一字所成名一字所
成名名身三个一字所成名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
身四个一字所成名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五个
一字所成名一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二字所成名
中亦如是說一个二字所成但名二字所成名二个
二字所成名二字所成名名身三个二字所成名二
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名二字所成
名四名多名身五个二字所成名二字所成名五字
多名身三字所成亦同此說一个名三字所成名二
个名三字所成名名身三个名三字所成名三名多
名身四个名三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五个名三字
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字所成五字所成作法皆同
不能繁述然於句中辨差別者准名字說義亦無違。


三聚集義者如聖教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
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四句之中且約初句以明聚
集如言諸時餘惡等宗並在未來唯有一字及依一
字所成之名如是二相於聞教者識心上現此即一
字成名之義然有一字不成名者非此所謂。


次言惡
時餘者等字並在未來其前諸字雖入過去然由前
[002-0373c]
念熏習力故仍於此念聞惡字時心上顯現是故即
有二个一字一个字身二个一字所成之名一个一
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之名合有七相又言
者時餘莫等字亦在未來其前二字雖入過去還由
前念熏習力故至於後念聞者字時自心上現遂有
三个一字二个字身一謂諸惡二謂惡者二二合說
下應准知不可隔越故無諸者合名字身隔越合者
無所詮故字及字身雖不能詮若隔越者即不能詮
與名等為依止故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
之名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如前字身二二合說一
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二个二字所成之名亦
二二合准前作法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
所成之名合十六相聞者字時心上顯現。


復言莫時
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亦二二合准前應知二个三
字多字身三三合說更可除初及後一字一个四字
多字身四个一字所成之名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謂二二合說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謂三三
合說更可除其初後一字一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
名身三个二字所成之名謂二二合說二个二字所
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二个三字
所成名亦更可除初後一字如前理說一个三字所
成名名身一个四字所成之名合此相於莫字時自
心上現。


又言作時有五个一字四个字身謂二二合
說三个三字多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
[002-0374a]
字身至此總說字及字身并多字身合十五相五个
一字所成之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謂二二合說
三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謂三三合說二个一
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更可除其初後一字一个一
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名謂二二合
說三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多
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字所成
之名謂三三合說二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
所成名三名多名身二个四字所成名更可除其初
後一字一个四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五字所成之名。


至此總說名及名身并多名身有三十五并前字等
總說合有五十法相又當句五字圓滿詮差別故復
有一句及以五字各別音聲并前五十合五十六聖
教之相於作字時聞者識上聚集顯現若其一頌乃
至一部字及名句隨應緣者聚集顯現理即無邊如
是且約能詮說之若亦說彼所詮之義隨其名句所
詮自性及以差別如理應思是故大乘雖無過未由
前所說諸惡等字熏本識已至後後字從本識生於
心上現乃至末後聞作字時由熏習力前已滅字皆
五識上聚集顯現故聞法者聚集解生。


若爾如何涅
槃二十九云如人誦書所誦字句不得一時前不至
中中不至後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滅以久修
故而得通利答彼約現行滅已無體故云所誦前不
至中中不至後今由熏習後念種生故與彼經不相
[002-0374b]
違也若薩婆多說惡字時諸字已滅乃至作字前字
已滅次第而生不俱起故既無薰習後不現前故彼
能詮教不成立亦非由前字等勢力末後字等能生
顯名過去無體又無熏習由何勢力末後之字生顯
名等又如一名念聲發既不聚集如何發生不可一
名分分生故亦應言如待過去諸表剎那末後剎那
能生無表如是由前剎那勢力於末後念能生顯名
無體無熏如前有失又應但聞最後念聲於所詮義
即能解了若言由語生久久生名句方能顯義過失
亦同以諸念文不可集故況名等假生顯不成故唯
大乘教義成立。


問如前所說聲字名等於率爾等五心之中何心具
足聚集顯現答於此義中相傳多釋一云說諸字時
初領受聲率爾耳識及此同時率爾意識并此剎那
尋求之心唯有諸字聲相顯現所以者何名等非是
五識境故五俱率爾是現量故不緣名等故無餘相
若尋求心尋前率爾所緣境界亦不緣彼字之與名
雖此三心所變聲上皆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緣故
不說聚集至決定心即有三相謂聲名字然有說之
初聞諸字無決定心所以者何諸字所因謂一切惡
惡字未生未決定知諸字所目故於諸字無決定心。


今依前說初言諸字以目一切何要說惡方是所詮
又若諸字要詮惡者未說惡時即應諸字無所成名
既有許名明知諸字以目一切故應說有決定心。



[002-0374c]
言惡時率爾身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唯得惡聲准
前可知決定心生有九相現謂字及字身名及名身
有其七相并二字聲合有九相於決定心聚集顯現
至說者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唯得者聲
准前可知決定心生字及字身并多字身名及名身
并多名身有十六相及三字聲總十九相於決定心
聚集顯現至說莫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并尋求心
亦唯得聲准前應知決定心生字及字身并多字身
名及身并多名身合三十相及四字聲合三十四於
決定心聚集顯現有云莫字但有二心未決定知莫
何所莫為莫作耶為莫斷耶故無決定此准前理決
定非無雖未能知莫之所莫然已了知莫者勿也故
於莫字亦有三心說作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尋求
心唯得聲相亦准前知決定生已字及字身并多字
名及名身并多名身有五相五字圓滿更有一句并
五字聲總說合有五十六相於作字時決定心上方
得具足聚集顯現此後乃有染淨等流然聚集相與
決定心更無增減決定所緣已圓滿故此即總顯所
緣聚集若所經心極略說者凡二十心方得具定謂
於五字各有四心即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尋求決定
若并末後染淨等流有二十二然相具足唯二十心
第三十心已具足故又解但別經十五心即得具足
何者其聞五字率爾耳識雖同緣然所緣者非是故
體非名身等義為境故故除耳識五率爾心若不爾
[002-0375a]
者應約耳識以明聚集既不如是故別除之若意必
與耳識同聞何不許耳識心者意亦以與本識同聞
此中如何不說本識由彼非己名等為境又聲名等
亦無聚集故不說者耳例應然若餘法師於諸莫字
既無決定即十三心个既不依故說十五。


第二說云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不緣名等義如前說
尋求已去即非現量由斯亦得緣名字等又決定心
於尋求心所緣境中而得決定若尋求心不緣名字
何故後心乃於名字得決定耶故尋求心必緣名等
此五尋求次第得前決定心境所得多少一准前說
若依此釋更除五心但經十心即得具足聚集顯現
謂於五字各有二故又解雖尋求得緣名等然尋求
已必起決定由是於前四字之上各有三心至第五
字尋求心中方得具足故此說者經十四心不爾豈
於四字之上皆無決定瑜伽論說若不散亂必定意
識決定心生故。


第三解云耳識率爾唯得聲相率爾意識亦緣名等
若不爾者尋何等名由此道理說諸字時率爾耳識
唯得諸聲餘非境故同時意識有三種相謂聲名字。


然此說中有其二解云五字率爾五字之心各得三
相如說惡時不緣前諸聲及名字廣說乃至說作字
時不緣諸等聲及名字所以者何五識同時率爾隨
心皆是現量許緣者豈散心現量得緣過去故定不
緣但得三相至尋求心其前諸等聲及名字隨其所
[002-0375b]
應方得聚集第五尋求乃得圓滿二云率爾之心亦
得緣前已滅之字聲及名等若依此釋即率爾心隨
其所應緣前諸等聲名字等於第五字率爾心上方
得具足聚集顯現。


問同緣率爾既名現量如何說得緣過去境有人解
云容非現故得緣無失今解不然同緣率爾說非現
量違教理故若現量者如何得緣答彼諸字等雖已
過去然熏習力於後後字率爾之心聚集顯現然此
所現與彼過去相狀相似是彼類故說緣過去理實
所緣並皆現在故率爾心雖許緣前諸聲名等仍名
現量如說念緣曾受境生五識雖不緣曾受境所緣
現境是彼類故說緣曾受與念相應念意亦爾。


問若如是何得有心緣過去境親所緣緣皆現在故
答雖親所緣並皆現在疎所緣緣若久滅者名過去
境若其散心緣久滅者必假分別故非現量若非亦
滅無分別緣亦可得說名現量也。


問因明說離教分別方是現量如何因緣率爾之心
說緣名等答緣名等依緣取境分別轉故即非現量
率爾之心雖緣名等不分別故名現量也由此得作
四句分別有緣名不分別如前因緣及諸定心有分
別不緣名如第七識未轉依時有分別亦緣名如第
六識尋求心等緣聲名等而分別者有俱非如五八
識等四句之中初後現量中二非也又解論說聞者
識上聚集但不約聲解聚集相名句文三離聲無體
[002-0375c]
如何聲外別明聚集又若名等有別相者應有別體
既無別體別相亦無故但應說前已滅聲於後識上
聚集顯現已為教體然聲聚集亦不如前於一一字
皆有多念如何五字聲相唯五故於諸字有多念聲
前熏後生在心上現如是一句相即無邊由聲短長
不應定數雖知名等無別體性由假實異非即聲故
既說法詞境有差別如何聚集唯許說聲聞如何但
言聞者識上聲等聚集以為教體何不說言見者識
上色等相現為佛身耶答影略言之何要具責依此
唯有自受用身與所化為勝增上於自識上佛影現
前故經說云諸佛正遍知海從心相生是故汝等心
相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華嚴十二及三十八大般若經第四百卷
賢護經等皆同此說若爾契經說西方等國立清淨
佛身微妙教令想念此云何通答猶諸有情不了唯
識常行穢行不修淨因故大悲尊隨凡所解別指方
所令其繫心漸斷穢因分修淨行次第修學其相若
成即令了達唯識無境故欲修習應依聖言先隨一
方取相觀察如自意樂相現分明無別境生名為善
相相既成已觀察唯心如夢所緣皆自心變前如境
相隨自想生後觀唯心易了知故了既唯識外境無
審諦思惟遣除所取次於識相作意思惟以空除之
名遣能取故此成者隨願法生諸佛威神無能遮止
此即取相之心作唯識等加行其唯識等觀所取相
[002-0376a]
心空若不繫念隨方唯識等觀難立如但竪其外境
心空之理令乖學者於中應善觀察若爾罪者終時
念佛相未成就不了唯心能所取空豈自觀察如何
經說亦得往生解云修心定生淨土不言得生佛國
要須一切觀成故彼經言不惶念佛但稱名號亦得
往生廣如念佛三摩地章具分別之不能繁述。


問影略言如何不說見者識相以為二身影知教體
在聞者識答此不應通不離難故教為生解欲令聞
者了達唯識故說識現唯識方成身出佛體若言識
變敬心不生故不說變方生敬仰上來總是龍軍論
師佛地一師無性等說二者護法親光等說一切如
來皆說名等本願成佛以教逗機令所化生得安樂
故故佛地論第一卷云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
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
起名為佛說解云彼論意說眾生本願願聞佛說如
來識上文義相生是故世尊實說文義二十論云展
輪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
續差別識上展轉互為增上緣故十地亦云說者聽
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善字又般若論世
親說云如經言如來無所說法者此義云何有一法
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故又瑜伽論第六十四卷引
升攝波葉喻經云佛取樹葉以問阿難比其林葉所
有多少復告阿難我未所說乃有爾所已所說者如
手中葉涅槃第十三迦葉亦引此事以難世尊若言
[002-0376b]
四諦攝法皆盡何故昔言多所未說又解深密及金
光明如來轉三種法輪所以如來教傳法者經首皆
置我聞等言故不可云佛無言說若爾如何前師所
引諸聖教文皆云不說答此依別意作如是言實非
如來絕無言說何者一依諸佛自性法身故言不說
法身如來無言說故二依諸佛自受用身故云不說
唯佛所知非餘境故三約諸佛所說無異故云不說
佛不說異諸佛法故四佛不說墮字文法故云不說
佛知諸法離文字故五約圓成真如之理故云不說
真如理中無言說故六約依他緣生之法故云不說
緣生虗幻非實說故七約遍計所執自性故云不說
妄情計度性都無故八佛所說非聞者識親所緣緣
故云不說親所聞者自所變故以此八門釋佛經中
不說法言攝義皆盡法身如來不說法者如金剛般
若及涅槃經第十四等自受佛不說法者既諸解境
義准知故無異說故名不說者如般若論及涅槃經
三十九等不說墮文字法名不說者如楞伽經第八
卷等約圓成中名不說者如大般若三百六十四及
五百七十一等約依他起名不說者如涅槃經第十
四卷及無垢稱第一卷等約所執性名不說者如涅
槃經第二十六及般若等處處皆說約非親聞名不
說者諸經所說唯識皆是此即如來由知想力於一
名中說無量義故言不說自有多端未可隨聞即執
為定。
[002-0376c]


問若言佛說何成唯識答謂佛所說但為疎質非聞
者識親所緣緣於自識上文義相生是內所慮名親
所取故云佛說不違唯識音聲及以名等即以此義
諸聖教言聞者所緣有親疎別所言疎者有其二種
一謂佛二謂聞者自第八識佛聲同處所變聲等親
亦有二一謂聞者與質同處自意識變聲及名等二
謂耳識所變音聲。


問但以諸佛菩薩聲聞所說等為疎所緣自耳意變
為親所緣不違佛說唯識亦成何假聞者本識所變
答如論第二護法正義阿賴耶識於他有情亦變似
彼扶根依處不爾便無受用他義然不變他眼等五
根解云自識不許依他根故於他根自不變眼等諸
識緣他起故必變似他扶根准此即知聞聲教時自
身本識於他聲處亦變似彼不爾便無聞他聲義故
疎所緣有其二種然今教體約能說者唯取本識所
變等不取說者耳識等變影像聲等無實用故但為
自境非生他解又解由在所變影像亦有實用前三
智品能現佛身說法等故故約能說除佛餘人唯取
本質以之為教佛所說者通質及影雖有說言他用
變化用前三智擊鏡智起依擊發緣三智現今以義
通不依彼說因位第八不緣心等果位自在即能遍
緣故知因位七識所變雖無實用果位變色實用非
無如第十卷自當分別若約能聽唯意識所變影像
聲等為體不取本識耳識所變所以者何本識所變
[002-0377a]
但為疎質非親能生自意故。


問教為生解唯取影像器為受用應非本質答器通
身及心受用故有礙方得為心依故通取質及影像
為身受用故須本質復為識用故須影像教但取生
意識心親能生者唯影像故聚集教唯在意識由此
本識及耳識境無聚集故皆非教體又非名等義為
境故。


問既約能聽唯取意識影像聲等以為教體意識取
境質通自他如何亦以說要他聲處自本識受教義
方成答前約五識故作是言。


問耳識所現既非教體意識明了取現五塵必假五
識五識不緣意不明了故說必藉本說所變又解且
依親生聞教意識故說教體非餘識生若依具緣通
取本識及以耳識所變之聲義實遍也總而言之雖
有說聽親疎不同然正教體唯取諸佛菩薩所說清
淨界平等流故聖教既然佛報化身應知亦爾謂莊
嚴論攝大乘等皆云平等及成事智如次能現受用
變化二佛身故又華嚴經梵網經等說盧舍那佛在
蓮華藏世界海中說心地故亦說變為千億佛故故
他受用及變化身非無如來利他無漏善根所起清
淨色身經說眾生心所現者就其親緣密意趣說謂
本性境雖非心生影像所緣皆自意起為令觀察所
取唯心說外境無皆從識變由此密意總說唯心不
言唯心教無外境故隨法相本質雖非無行者修心
[002-0377b]
要總觀唯識如論法性雖有空不空行者修空必總
觀非有密意唯識理在斯焉甚深空門由茲更顯問
答解釋已說如前不爾教體及報化身皆成有漏或
染無記此即護法親光等說。


又解無性且約親緣說自心現以為教體非無佛等
所說本教故無性論第四卷云十地經於彼經中宣
說菩薩十種地義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識
所變現聚集為體謂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為
增上緣聞者身中識上影現似彼法門如是展轉傳
來於今說名為教又第五卷說四清淨名圓成實彼
第四淨云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
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清淨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
性若非佛說如何等流又彼論云受用變化即是後
得智之差別故知佛身亦化所變說自心現亦依親
言。


問既言佛說佛無熏習如何識上聚集顯現答由佛
世尊具陀羅尼於一念中解一切法是故念念聚集
解生剎那遍知一切法故問既言佛說三身之中何
身所說答法身無言如前已說既爾楞伽第八卷說
如何會通彼云法佛說法者內證聖行境界故解云
彼約為境發生證智生解義同故名為說非言說說
故不相違有古說云此由報化皆依法身二身說法
歸於本故名法身說若爾二身說一切法如何但言
內證行智境由此定非應如前說自受用身既非餘
[002-0377c]
境界境周圓不假言說故以名等令物生解唯他受
用及變化身然此二身依楞伽經復有差別彼云應
佛說法者謂以神力現眾法門能令對者隨根得益
化佛說法者說施等行令生修學解云此即應身多
以神力現不思議解脫法門令大根者聞見如來神
通境行念慧增長如華嚴經有多文說即由神力現
眾法門能生他解名為說法非唯現此寂莫無言盧
舍耶佛說心地故化佛所化根鈍難調一一別說諸
對治門於所修行方能悟解故言化佛說施等行故
維摩詰答香積世界諸菩薩曰此土眾生剛強難化
故佛為說苦切之言此是地獄是此餓鬼此是畜生
乃至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
心乃可調伏上來至此總是第二相性差別門。


第三攝境隨心門者清辨說云謂一切法真性皆無
但隨妄情色等是有故聲名等體即妄心非離妄心
有別性故如護法等遍計所執據理實無隨情名有
離情無體可說即心故大般若第五百九十五云菩
薩摩訶薩如實通達一切諸法顛倒所起虗妄心現
本性空寂分別者云世俗諦中妄情之境有色心等
差別不同依勝義諦真智所緣一切皆唯本淨心性
及聲名等即淨心本性淨心之所起故此師意說真
如之理隨虗妄緣起色心等諸有為法以相從性體
即真如故說聲等即生淨心護法等云是識所緣皆
識所現不離識故說識名體不言識外更無別法但
[002-0378a]
親所緣是識現故若唯一識寧有十方凡聖尊卑因
果等異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厚嚴經伽陀中說心
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深
密等經成證非一故諸聖教若依根本能說法者即
以無漏心等為體若取於末能聞教者有漏無漏識
心為體後得無漏亦聞法故簡異清辨如前宗說又
亦不可說緣心生即真如性清辨已說是外道我名
想別故又諸外道說自在天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虗
空我等是一是常能生諸法爾說真如隨妄緣合起
色心等與彼何殊又數論師三德性隨我思緣起造
諸法所成大等相雖有異後轉變時還歸自性故說
大等皆無滅壞今說真如起色心等息妄歸真還即
真性然說性常色等生滅此乃所立劣數論宗故滅
學徒不應依止然說諸法皆唯妄心又言一切即真
如性初依所執後約圓成是密意言非顯了說明空
加行顯示涅槃妄識真心教意如是。


第四心境有異門者清辨等說義應思擇護法等云
聲及名等雖識所生論其自性體非即識能所緣等
有差別故既說聽言正能生解則以聲等為其教體
第五攝假隨實門者一切假法無別自性但隨別義
施設建立故云所依實法為性如瓶盆等四塵為體
如不害等即無嗔等諸不相應色心差別即以所依
實法為體名等既假離聲體無故一切教但聲體故
對法論第一卷說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聲不說
[002-0378b]
名等名成所引然有古德說云名等隨實以想為性
想能施設名味句故隨實者以想為體此由不了由
想能取境分齊相隨相施設種種名言所起名言但
依聲假立若隨實者體即聲乃隨根本以想為體若
如攝論名有二種一言說名二思惟名然思惟名可
想為體想能施設立名勝故。


第六假實不同門者名等離聲雖無別體然假實異
亦不即聲蘊處界門各別攝故故名句文及所依聲
假實四法以之為體。


第七蘊等三科門者此三科法如餘處辨今於此。


明依處且五蘊中依第一攝相歸性體既知真如即
非蘊攝真如無為非積聚故若依第二相性差別能
別生解既聲名等故體即是識蘊此中識言亦攝心
所若隨能變四蘊所收若依第四心境有異同前第
二色行蘊也依其第五攝假隨實名等無別體即色
蘊若依第六假實不同同第二四色行蘊攝處界門
者攝相歸性法處法界相性差別聲處聲界法處法
界攝境隨心且約心王意處意界及意識界心境有
異聲處聲界法處法界攝假隨實聲處聲界假實不
同同心境別。


第八五法三性門者先明三性後明五法三性之中
所執性無不別相攝依他圓成各有二種依他二者
有漏無漏圓成二者常與無常有漏諸法唯依他起
諸常住者皆是圓成空等說常依真性故無漏有為
[002-0378c]
通二性攝藉眾緣生名依他起清淨離倒亦圓成實
故攝論云若說四清淨是圓成實故約二性以明教
時其前第一攝相歸性體既真如圓成實餘之五門
並通二性若有漏者唯依他起若無漏者亦圓成實
其五法者相名分別正智如如攝相歸性體唯如如
餘之五門依諸聖教義即不定若依瑜伽七十二等
無漏五門皆正智攝彼說一切無漏有為皆正智故
若有漏者攝境隨心即是分別除之四門既取能詮
皆名中攝若兼取所詮亦相中收故下第八釋彼論
云彼說有漏心心所法變似所詮說名為相似能詮
現施設為名能變心等立為分別無漏心等離戲論
故但總名正智不說能所詮若依中邊第二卷說無
漏五門亦名正智其有漏者攝境隨心亦名分別餘
之四門皆相中收故下論云彼說有漏心及心所相
分名相餘名分別若依楞伽第七卷說無漏同前有
漏五門皆名分別故下論云彼說有漏心及心所相
見分等總名分別虗妄分別為自性故若依世親攝
大乘論第五卷說無漏同前有漏五門皆名中攝故
下論云彼說有漏心心所法相見分等由名勢力成
所遍計故說為名雖諸聖教相攝不同初所說者實
為顯了故下論云諸聖教中所說五事文雖有異而
義無違然初所說不相雜亂。


第九漏無漏門者攝相歸性體唯無漏真如無為非
有漏故餘之五門通漏無漏且性相別體既四法若
[002-0379a]
依本教佛所說者聲名文句皆是無漏集論等云十
八界中十五有漏名句文三自性無記者依隨轉門
二乘等說今依大乘佛所說法聲名句文真善無漏
佛地第六此論第十皆云十八通無漏故別有釋如
論應知十地亦云說者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
者聲二善字金剛般若天親論云汝法是無記而我
法是記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十地菩薩二乘說
法聲名句文即唯有漏等三性唯無記攝異熟識所
變現故雖不同識性是異熟然隨見分無記性同約
能說者非影像故顯揚等說隨能發心色聲二種雖
通善惡但由假說實非善惡今論實性故不相違若
能聽者識上所現且說意識影像相教隨能變心通
漏無漏一切二乘七地已前無漏後得八地已去識
所變者唯善無漏是無漏心影像相故故第十云無
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俱善無漏純善無漏因
緣所生是道諦攝非苦集故異生二乘七地已前有
漏之心所變現者皆有漏故第十云有漏識上所變
現者同能變識皆是有漏純從有漏因緣所生是苦
集攝非滅道故於有漏中三性義者有人解云聲唯
善能聽教者善心起故名等無記論說名等唯無記
故第十亦云善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緣雜引生
故故能變識雖是善性所變之相通善無記即自問
言名等依聲聲既是善如何名等唯無記耶解云聲
是語業隨能發心即成善等名等非業復非心發故
[002-0379b]
雖依聲仍是無記引婆沙云名句文三唯無記性非
造業故思起故今解若其許聲通三性者名等依聲
非唯無記名等若別體亦應殊體既不殊如何性異
又若性別有別種不若言別種即違論說假法如無
非因緣故若不別熏無別種子善聲生時如何得有
無記名等不可善種生無記故若言對法說無記者
應十五界不通無漏既說隨轉門無記應知亦爾又
若說聲名為語業隨能發心成善等者此亦不然語
業是表影像相聲無表示故不可名表若本質聲非
善心起設意引生但假名善本識所變唯無記故故
許聲善即非表業若是表者必無記性如何乃將大
乘所說同薩婆多以為正義故知名等隨所依聲善
等性同無別性故故能聽者影像相教聲若是善名
等倒同集論等說自性無記依隨轉門非大乘義。


問本質之聲唯無記性影像與質種子性同許作因
緣能生本故此即五境性唯無記如何名等隨聲說
善答今因此總分別之謂一切相無本質者與見性
同三性所攝由見引生分別強故此或有說與見同
種或雖同性種子各別但由引力與見性同若有本
質或異或同何者若緣自身蘊處界法相分與質善
等性同熏種為因生質影故若緣他身蘊處界法與
見同性自身相種不可為因生他身故又若不爾二
乘無學緣他染法與質性同應熏染種離欲聖者緣
欲染法質影同性應熏欲染然於他身自識變者所
[002-0379c]
變影像亦質同性彼扶根塵影種生故然緣自身所
變影像有分別此同外器言五識末那相唯無記所
熏成種能生質影種子無別性必同故其第六識若
五同緣是現量者亦同於質唯無記性若是比量及
獨頭生分別行施相見同性所熏成種唯能生影由
斯影像色等五塵許通三性名等隨實非唯無記今
詳此義理未必然意識相分所熏成種作十八界名
言種子如何但與五同緣是現量者相分為因能生
本質說同性耶。


問若不許爾如何名等說隨所依通三性攝答但不
許聲有三性別名句文三性無記不遮聲名唯無記
攝又解緣過未等相與見同說通善等前以說故故
說名等隨聲性別意識所變許杖自杖他質者與見
性同如前說故雖意與五心俱同緣聲境質各別故
耳識聞聲杖自質起意識同取緣他質生同處二質
前已說故故意識相性與見同名等隨聲說名善等
雖作是解理實難知如何同緣所杖各別此亦無失
根識境同所取尚異根取本質識緣影像二識同境
何妨質殊雖有說言五識所變皆有實用根取識變
說名同境五識設然意識質異亦無過失行寬遍故
總是第九漏無漏門。


第十起繫寬狹門者初起次繫後明寬狹依薩婆多
五地起第二定上雖無尋伺借下尋伺而起彼故依
經部宗亦五地起然於五地自有語因彼尋伺通九
[002-0380a]
地故四空無色雖有語因彼不發語許色無故其大
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四部同說色無色界既
具六識故六根境九地皆具由此名等通九地起然
於語因未見有說義離諸識亦通九地尋伺多隨五
識有故今同大乘古德有說同大眾等涅槃經等說
無色界亦色非色又彼經云有色無色非二乘等所
知境界故無麁色名為無色細色非無故有名等餘
經亦說無色有情從佛菩薩而受化故依今說者無
色色無同有部等唯有四蘊業色無故聖言有者依
定果說故起名等准下五地三定借下尋伺生故。


次明繫者通諸地繫如其業諸部不同若薩婆多通
五地計如其語業自有二說一云總論聲處隨身亦
通五地二云隨語上三定無二說雖殊已後為正由
心力生身力劣故依經部宗語通五地能發諸因諸
地有故大眾部等遍通九地前說無色具根境故大
乘諸聲許通五地隨能變心非尋伺故論其名等諸
部之殊薩婆多宗有其二說一云隨身通五地繫二
云隨語唯初二地故婆沙云有說名隨語地繫彼作
是說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語身語及名皆是欲界所
說義或三界繫或不繫若作初定語彼欲界身語名
初定義如前說生初定者作初定語身語及名皆是
初定義如前說若作欲界語彼初定身語名欲界義
如前說生上三定者作欲界語彼三定身語名欲界
義如前說若作初定語彼三定身初定語名義如前
[002-0380b]
說。


問若爾上三定有名不有說無有說有而不可說評
曰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已無用故有說名隨
補特伽羅地繫謂名與身同在一地餘義如前問若
爾者無色界有名不有說無有說有而不可說有而
不可說評曰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別說已無用故
如名文句亦爾問三界所繫如論評家隨語隨身二
說何正解云隨語繫勝以語起聲生顯名故如善等
性能起心故三界繫亦隨能發若爾何故俱舍論說
法無礙解通五地耶解云據能緣心說通五地理實
名等隨語二地若爾彼說詞無礙解何唯二地非五
地耶解云以緣言詞難故唯緣自地又解法無礙解
通五地者此乃是彼隨身繫義或准彼文隨身為正
然依前解理即為勝若經部宗名等即聲隨語隨身
皆通五地彼說語因通五地故大眾部等通九地繫
隨身隨語義皆通故若大乘宗名等雖假依聲立故
唯可隨身通五地繫有實用聲本議變故本識所變
必影像同地故繫等同質種故。


後寬狹者薩婆多宗經界處門義寬名狹十七界全
一界少分十一處全一處少分四蘊全一蘊少分攝
彼義故一界一蘊少分攝彼名故又彼名等及義此
即能詮唯名句等若論所詮通一切法如所能緣能
緣唯心等所緣通一切若依詮門名寬義狹如醫方
說於一一法各有千名世尊又於一義之中以多名
[002-0380c]
說故名等寬評曰如是說者前說為善名等設多法
攝狹故經部大乘雖未見文可作三釋一云名之與
義寬狹相似所以者何具攝持者於一名中說無量
義又於一義說無量名故義齊無有寬狹二名寬義
狹名於諸方不定同故色等法義即可同故三云義
寬名狹蘊處界中義攝寬故又名即義故義寬名狹
總雖十門辨於體性應知後四即是義門。


八顯其所依


○第八顯其所依者初顯依藏次明依教後辨依乘
初依藏者所立法藏諸教不同依涅槃經佛所說法
真實不虗外道所說悉皆妄語佛所說者有字有義
外道所說有字無義佛所說教皆順法印外道所說
違三法印故以佛教對外道言總立一藏名正法藏
機義相應非顛倒故外道所說義不相應其理顛倒
皆非正故又諸論說佛教根本依淨法界大定智悲
所流出故故無差別攝立一藏又瑜伽等諸論皆說
有其二藏一謂聲聞二謂菩薩由獨覺教少於聲聞
從多為藏名聲聞藏。


又解獨覺之人初發心時亦依
聲故從聲入道名聲聞故法華云若有眾生內有智
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自然慧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又普曜經及阿闍世
王經等說三藏一謂聲聞二謂獨覺三謂菩薩前以
獨覺無多別教又從聲入攝在聲聞故但說二今據
機行及果有殊故別開三不相違也又聖教別說有
三一素怛攬藏二毗奈耶三阿毗達摩藏如三次第
[002-0381a]
詮定戒慧有差別故又總詮三成立定戒及慧別故
又解三藏皆成三學從多分說如次成之又諸聖教
說有六藏菩薩聲聞各具三故故法華云不得親近
小乘三藏學者獨覺教少無別戒律故無三藏可分
成九或可說九普曜經中說約三機別說成三此各
有三故總說九然無聖教不可即依且約自乘略明
增減諸餘門義如三藏章此論即是正法藏攝二藏
之中菩薩藏收詮上乘故非聲聞藏依普曜經亦菩
薩藏素怛攬等對法藏收研覆推究諸法相故六藏
之內菩薩藏中對法攝。


次依教者十二分教義說如章若依本教十分所收
本事唯詮弟子往事本性但說佛過去生故非本事
本生所攝依末教者唯論義收餘十一分獨佛所說
論義一經通門人故。


後依乘者諸聖教中建立增減及古諸德多說不同
有說一乘如法華等故往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諸大乘經處處皆有然於此義學
者相傳有其二解一云由佛方便說有諸乘究竟皆
歸無上大乘餘乘即是一乘方便故說二乘即是佛
乘無有二乘名究竟者故勝鬘云聲聞緣覺乘皆入
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乃至廣
說又法華經云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
滅度之想入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智
度論云有淨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
[002-0381b]
又涅槃經云善男子隨小王之住處名曰小城轉輪
聖王所住之處名為大城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
二萬一萬住處名為涅槃非大涅槃無上法王聖王
住處乃得名為大般涅槃第十一復云須陀洹人人
天七反永盡諸苦入於涅槃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
當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辟支佛人煩惱無餘入於涅
槃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菩提以此故
知無有二乘自果究意畢竟滅者二乘尚然豈有一
類無種性者名人天乘此但鈍根未堪入聖佛為彼
說淺近之行令離惡道上生人天謂五戒等名人天
乘故涅槃云一切眾生悉有心者皆得成就阿耨菩
提二云理實非無五乘差別各於自乘證果究竟彼
諸聖教說一佛乘約別意言非實唯一故攝大乘論
第十卷本云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如彼論中一一廣說由十因故佛說一
乘法華論說聲聞有四一者寂相二迴向菩提心亦
名退菩提心三者應化四增上慢世尊唯為第二第
三授菩提記不爾便違涅槃經大般若經無上依經
菩薩善戒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稱讚大乘功德等亦
違瑜伽顯揚對法莊嚴攝論法華論等故涅槃言我
於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說須陀洹乃至阿羅
漢皆得佛道我諸弟子不解我意於大眾中唱如是
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若皆作佛
[002-0381c]
即解佛意何故稱為不解佛意故性相言如今所說
廣引理教如乘章說。


有無聞說橫計度云經自說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故知三乘皆非究竟破三別歸一
究竟乘故華嚴經第八卷云一切世界諸群生尠有
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
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說言求大乘者猶
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故知別於大乘之外有難信
者名為一乘又二十九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少明利
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饒益於眾生
有大慈悲心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
為示於佛乘說無量佛法既言有大慈悲心為說菩
薩道故知即是三乘內大乘有無上心者說無量佛
法故知三外別有一乘此所立者但隨自性所引教
文謬解非正所言無二亦無三者義應說言無第二
第三必三乘中獨覺為第二聲聞為第三為引不定
任持所餘方便說無第二第三亦非真實令無二乘
何故大乘說是所破。


經又說言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者二謂第二三謂第三非經總說二乘三乘名二三
也故經自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少乘
濟度於眾生若破三乘三外有一何故但言餘二非
真不以小濟亦應說言餘三即非真不以三乘濟又
亦應言世間無有三乘人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
[002-0382a]
耳為止息故說三涅槃何故但言無有二乘為息說
二經既但云餘二非真不以小濟無有二乘為息說
二明知大乘非所破也又先說三今但云一數無三
故破三無爽非總破別顯有又一大等是相待名形
二形小名一大故既無二無小一大亦無如長短等
學者共知雖無一大之名非無一大行果是故一乘
大乘行等非所破也。


若言破三三中之大即火宅內所許牛車後出門外
總與牛車若破先牛別與後牛二牛何別又三中大
即顯頓悟既言無大會令入一豈令頓悟成漸悟耶
又大乘一乘發心修行及以得果有何差別而言捨
大別取一乘耶法華說新發意菩薩疑網皆已除者
顯未聞經將退大意既聞經已大心堅窂非前學大
乘今求一乘也退菩提心有其二種一者已退如舍
利弗等二者將退如此新發意由聞經已前熏發心
後意堅窂法華論說退菩提心應知即是將退已退
由前理教彼所成立三乘之外別有一乘但隨妄情
全無由據。


若言由華嚴說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
即顯三外別有一乘是究竟乘名難信者次下經言
況能受持正憶念如說修行真實解此即難信猶為
易能受持等更復難應須別立第五乘等然彼經緣
求大乘者雖初發起大菩提心已過二乘言甚希有
信是法者顯聞大乘而不誹謗過初發心言甚為難
[002-0382b]
次復受持復難信法次復修行更難受持最後實解
復修行等展轉文量後勝於前非顯信法過初發心
即於所信別立乘也不爾受持既過信法修行實解
展轉過前如是皆應別立乘故彼文中一顯初發心
二顯生信三顯受持四如說行五能作證謂由菩薩
行有淺深信法等難發心等易非後難者即別立乘
不爾十地施等相望後勝於前皆應別立乘者發心
因行殊得果別形對於餘別立乘故一切菩薩起二
利心行二利行得二利果義既是同不應別立然唯
約行別別立乘隨行有多亦無過失故莊嚴經第六
十云或有一世界聞說一乘名或二三四五乃至無
量乘智慧行有異解脫無差別。


若言迂迴入大位者名為大乘若直往者所行大位
名為一乘此亦非理廣智名大遮餘說一非是一大
體性不定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本為二乘豈由直往
名尚未了義安在焉故勝鬘云聲聞緣覺乘皆入大
乘大乘者即是佛乘見故三乘即是一乘又彼所引
二十九文推其意由亦未為證彼經意說若有慈悲
心欲饒益眾生為說菩薩道增長慈悲故菩薩道者
即是四攝四無量等若有無上心決定求作佛為說
佛功德增長欣樂故佛功德者即是十力四無畏等
前為增長救眾生心後為增長求菩提意豈復別說
有一乘也由此應知攝大乘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
餘等故佛密意唯說一乘尚非實無二乘究竟何有
[002-0382c]
佛乘非究竟耶故華嚴終二十七初第二地中勸諸
菩薩令住十善道何以故由是十善道與智慧和合
修行若必劣弱樂少功德厭畏三界大悲心薄從他
聞法至聲聞乘若行是十善道不從他聞自然得智
能具足而能除入眾因緣法至辟支佛乘若行是十
善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無邊於眾生中起大
悲心有方便力志願堅固不捨一切眾生求佛一智
慧淨菩薩諸地淨諸波羅蜜入深廣大行則能得佛
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悲乃至具足一切種智
集諸佛法此即顯示由十善道具得三乘若別有一
何故不說豈彼非由十善道得法華第二火宅品中
說諸有情三乘根異大集第一說所化殊亦同義嚴
不能廣引然彼說者不自知非遂改佛經隨自愚意
花嚴經六十卷或十二十八及第六十并大集經第
一卷後四處經文皆有改處披撿之者應細尋之所
改經文不能具述廣以舊本而比審思三外一乘無
有非直解行不殊大乘即是一乘亦微三階無別。


有依前義解釋一大行殊有已此途廣談三一階別
行殊即顯一大不同階別復一言三乘異此等雖有
相似之文然己義觀多非文意豈得依彼頓陳常途
不順聖言隨異妄說一一度破如別抄中前來總是
唯說一乘。


有說二乘一菩薩乘二聲聞乘說二所由同前二藏
此又說名大小二乘聲聞獨覺機行及果皆非廣大
[002-0383a]
同狹劣故合名小乘菩薩之人若根若行及所得果
皆廣大故名為大乘或說三乘同普曜經說三藏意
不別開出不定性者究竟亦唯三乘中攝所得之果
不越三故又不別說人天乘者同是淺近非究竟運
有漏之果非可樂故有說四乘三乘之中別開不定
由隨緣轉果不定故如大般若有多教說又勝鬘經
亦說四乘前四中除不定性所得之果不過三故人
天為一故成四種無種姓中殊勝生故行能廣運惡
道苦故人天合者由機行果同淺近故有說五乘定
不定性別說為四并合人天故總稱五如稱讚大乘
功德經及楞伽經第八卷說又瑜伽等亦說五乘別
說人天已之為二受果報類有差別故合不定姓不
越三故何故不開有性為四無性為二說六乘者諸
教共說五種性故設云六者義亦無違然未見文故
但說五不說七等無別類故略明增減解義如章。


若辨所依此論即是一乘所攝說有二乘非究竟故
二乘之內菩薩乘收四乘五乘俱是第一前來第八
辨所依也。


九辨教得名


○第九辨教得名如別抄說。


十判釋文義


○第十判釋文義至文當知。


結語


上來多依諸德傳授設有少別義或可觀鑒者覩之
請詳其致。


唯識論料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