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3 成唯識論料簡-唐-窺基 (CBETA)


No.806


唯識論料簡上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前文


初發論端十門分別一教起所因二漸頓時分三輪
益差別四義益不同五所被情機六所明宗旨七彰
其體性八顯其所依九辨教得名十判釋文義。


一教起所因


○此中第一教起所因者於中有二初通明諸教興
起所因後別顯此論起之因由。


初通明諸教興起所因者聖教無邊總略有二一者世
間二出世間依宗輪論多聞部等說佛五音是出世
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
出離道故如來餘音是世間教不能定引無漏道故
設是餘音與五俱起隨順五音亦名出世。


若依大乘
即不如是但說人天三歸五戒十善等法名世間教
文義淺近易可了知俗智境故非性無漏是有對治
方名世間佛一切教皆無漏故但說二乘有學無學
智斷法等名出世教文義深遠難可了知聖智境故
非性無漏是能對治方名出世菩薩二乘所說勝教
詮智斷者亦出世故問一切諸法本離名詮何故如
[001-0346c]
來廣興言論答由諸有情迷真俗境生死流轉受苦
無依故佛世尊假名詮表令愚迷者悟真俗境除斷
苦因解脫生死證無餘滅清淨轉依如有頌言諸法
真俗相平等離言思為解脫有情隨宜方便說問佛
教如何有二差別答隨所化生機感異故為令出苦
得安樂故何者三途逼迫苦人天適悅樂俱易了知
皆名世俗解脫寂靜樂人天流轉苦並難知故總名
勝義然此苦樂得捨由因非如外道無因成就亦不
如彼立由一因所言因者謂善不善此各有二准果
應知行有細麤難易別故為令有情斷世不善離三
途苦習行世善受人天樂說三歸等世間之教復為
令彼斷勝義惡離生死苦修勝義善得解脫樂說滅
道等出世之教然契經言佛唯一音無別說者此密
意教至下當知除佛教已外道俗典出世因果一向
全無世俗善中亦不能具設有少分皆佛法餘彼無
聖眼自能知故然由於義不如實知又無諦寶可歸
依故雖說善法仍名邪教故經說言外道所說有字
無義說名為邪佛所說者有字有義稱之為正又云
於佛法中有真諦故說名為正外道所說真諦無故
稱之為邪又論云佛及弟子最清淨故其所說法亦
可歸依故名為正外道餘天有障煩惱故彼所宣說
及彼眷屬不可歸依名之為邪故唯佛教廣大如空
眾善普被清淨無染獨名為正一切皆應歸依修學
外道俗典執見情偏違背正理多不實故總名為邪
[001-0347a]
有識之徒皆應猒捨。


二別顯此論起之由致者如論初文三師異說樞要
第一並抄第二瑜伽釋等應遍尋之。


二漸頓時分


○第二漸頓時分者於中復二初總明諸教後顯論
所歸。


明諸教者古今諸德各說不同後魏時有三藏法師
名菩提流支此云覺愛彼說聖教唯有一時無有前
後世出世間漸頓等異所以者何由佛本願欲令眾
生證大菩提及涅槃故既成佛已便得自在於一切
時一音演教都不起心說有前後世出世間漸頓等
異譬如大樂隨眾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末尼隨意所
求雨種種寶故佛無心有差別說眾生機感有差別
如月影別故隨何時處聞各不同謂水像現亦似面
像逐鏡等生影像雖復不同月面本無有異異由水
鏡非月面殊故佛言音異無差別故華嚴經第六十
一云如來一音說各隨其所應滅諸煩惱病令住薩
婆若乃至彼云如來微妙音如空無異相隨應所化
者所聞各不同佛以過去行得一微妙音無心於彼
此而能應一切維摩亦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
類各得解又無量義經云我得道來四十餘年常說
諸法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無此無彼無得無失一相
無相但由眾生悟解不同所以各各得諸果異法華
又云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由此
如來所有聖教但總一時無別一教定頓定漸世出
[001-0347b]
世異亦無前後時分差別約機悟解雖復不同廢機
論教故無有異如法華經藥草喻品及華嚴經第三
十六並第六十廣明此義餘大乘教亦有多文更於
此中不能繁引然有非云若在一會有大小機可如
所說若唯被大如勝鬘等或唯被小如阿含等或有
諸經始終多分大小不同又金光明及解深密瑜伽
論等皆說三時今但言一便違理教由此彼立義不
可依今設救云所說聖教有大小殊深密等說三時
別皆約眾生悟解不同非佛本教有大小別此即說
一會中對三種機亦有大小漸頓等異未必前後方
說三時覺愛意云若隨機感教非無三我立一時但
約如來隨本願力常說頓教然由眾生自根欲力悟
解不同設一會中唯被大機或唯被小皆由聞者根
欲有異廢機以辨教仍一時故前所成實無乖返。



有非云多質同處唯識義成教體非多便乖唯識此
難亦非若佛一教聽者親聞可違唯識本教雖一聞
者同處各自變之何相違也問實理無餘乘可說教
唯一既有五乘別經非唯一又理行果既自不同如
何說教獨唯有一解云諸乘差別由機感約機辨教
實可分廢談教立一時故與五乘不相返即隨機理
行果有殊本教能詮何有差別。


問諸佛言教本欲被
機機行既自有殊何故教唯說一答此由諸佛意樂
殊勝欲令所化得最上乘故機雖復不同本教體仍
一也。


問雖所化機不同隨勝意樂唯說一時亦可雖所
[001-0347c]
化機差別隨勝唯應現報身答現身令他見隨機有
化身若爾說法亦令他聞機教非一由此又解諸佛
之身唯有真報隨機見異說有化身依本言之皆無
差別此解同下勝軍等說立理非破至下當知然諸
教說許有二身以教例身豈得唯一故如深密實有
三時說一時言依別意也別意者何且法華經無量
義等化不定姓說教無差究竟同歸一佛乘故二乘
即是一乘方便依此密意說教無三彼經自說為三
乘前後漸頓人說各異故第一二三等文極理分明
至下三時自當引說若依維摩及華嚴等此讚佛力
能非明說教唯一謂佛一時不共法力唯現一身但
說一教令諸眾生見聞各異非一切時身教唯一故
佛處處經中說言為有情故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皆
為證也。


有立二時於中復異且依此方古德共說佛教有二
一頓二漸為諸菩薩大根大莖頓悟者說大不由小
起故名為頓即華嚴楞伽大雲法鼓勝鬘等是始從
道樹終至雙林從淺至深漸次說法初說人天善法
謂三歸五戒等次說二乘人空之教謂阿含等次說
大乘法空之教謂般若等次說一乘無二教法華經
等乃至雙稱為除四倒說佛法身常樂我淨佛性常
等初說人天施等善法令離惡趣次為二乘說無我
等令出生死後般若等令求大果然於其中由先執
有初為說空所執既除說無一果又先未迴知無我
[001-0348a]
即說常樂恐彼疑生故涅槃時方為演說此等諸教
從淺至深大由小起故名為漸。


如是立者其義可然
定判諸經即不應理所以者何如華嚴經入法界品
初五百聲聞同在于會亦歎聲聞真實功德如來普
為現大莊嚴又文殊師利從大會起與諸大眾遊化
南方舍利弗與六千弟子從自房出至文殊所見文
殊師利相好莊嚴一切皆發無上道心文殊師利為
說十法皆得無礙淨眼三昧楞伽亦有聲聞在會法
鼓復說窮子之言同法華經信解品故華嚴等非是
首末皆被大根非漸悟者如何乃言皆名為頓。


又云
華嚴所說聲聞但是應化非實二乘所以知者成道
七日即說華嚴三七日後聲聞方度故知應化非真
實也。


今解不然彼經八會非是首末相續說故初之
七會成道即說故在初七未有聲聞入法界品後時
別說故第八會亦有聲聞如大般若雖云一部非十
六分相續說謂佛成道終至涅槃所說大義相似聖
者結集以為一部故佛化內諸有難思雖前後說合
為一部由第八會後時別說於事及理皆不相違上
古諸師種種異解脫未悟此所以皆非故華嚴經通
被頓漸不應唯說是頓教收。


又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云佛說如來壽量品時八世界微塵眾生發菩提心
如是等文處處非一如何定判名為漸法華經等唯
被漸悟是故不應如是定判若立頓漸隨於何部約
機及理說者無違。


又菩提流支法師依楞伽經亦立
[001-0348b]
二教謂三乘之人皆漸次學從淺至深方得究竟故
所學教總名為漸如來自在一時頓說一切法盡名
之為頓此即約學就行並名為漸依說自在悉名為
頓無別一教定漸定頓如是釋者理亦不然彼經以
佛能頓說法以說為頓三乘之人漸次修學以行為
漸非約所說所聞之教以為漸頓故不可依。


又曇無
讖依涅槃經立半滿二教故涅槃經言云何解半字
及與滿字義又云為聲聞乘說於半字為菩薩乘而
說滿字然有非云彼經自約所明之理有盡不盡非
是約機直往迂迴以明半滿故非理者不然若不約
機有盡不盡所以者何正由對機詮行有異彼經方
說有半及滿故經說云為諸聲聞乘說於半字為諸
菩薩而說滿字然此半滿依勝鬘經說為有作無作
四諦瑜伽等說名為安立非安立諦諸論亦說名生
法空此等說皆據義立名皆不違理然隨己情立故
總撥將為不可。


又立三時如大唐三藏依解深密經瑜伽等論諸有
情由無明故迷執有我起惑造業淪沒無依故大悲
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菀轉四諦輪說阿笈摩生空之
教除我有執唯有其法憍陳那等最初得道彼及餘
生聞四諦教雖不執我法執由生故於法空不知趣
入智障盲闇覺慮無方世尊為除彼法有執修習善
巧趣入法空次於鷲峯密意演說諸法空教般若等
經有聞世尊密意言教便謂二諦性相皆無以所執
[001-0348c]
空為真實理由斯群品互執有無迷謬競興未契中
道如來為除此空有執於第三時顯相演說了義言
教深密等經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無法遍計所
執無內識非無依他圓成有遍計所執無故我法俱
遣依他圓成有故真俗皆存我法遣故破其有執真
俗存故除彼空執離有無邊顯示中道故諸聖教總
有三時深密等經第三時也如瑜伽論第七十六解
深密經第二卷說於彼經中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
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說相無自性性依依他起上
無計所執自然生故說生無自性性及即依此依他
起上說無遍計所執自性又非清淨所緣境界二空
所顯法無我性名為一分勝義無自性性依圓成實
上無遍計所執故又說一分勝義無自性性說三無
性皆遍計所執性已勝義生菩薩深生領解廣說世
間毗濕縛藥雜菜𦘕地熟蘇虗空諸譬喻已世尊讚
歎善解所說時勝義生復白佛言世尊在昔初於一
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
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為希有一切世
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
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
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
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
上有取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
[001-0349a]
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
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
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金光明
經亦說三時如其次第名轉照持世尊初說四諦有
教名轉法輪於十二相差別轉故獨得轉名次第二
時說空行教能生觀照證真理故名照法輪次第三
時說空說有三眾之人皆可修持名持法輪。


如涅槃
經說有醫師令服乳藥而謂於病皆服乳故國人多
死竟毉諫王總教斷乳總斷乳故諸人皆差後王疾
痰毉教服乳王責問之毉人具說有病服死有病服
差餘人不知我皆具委王宜服乳故不欺王佛教三
時義亦如是依初教修能除我執依第二教斷妄證
真依第三時了法性相故諸佛教總此三時對病不
同皆成甘露。


問若此三聖教前後何若依深密已判三時十地經
等如何會釋十地經初說佛成道過初七日即說十
地大乘之教亦云佛子三界唯心如何深密言第三
時方說大乘唯識等教又華嚴經第三十六寶王如
來性起品云譬喻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
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人處及餘眾生諸住處
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先起菩薩
語行智慧次起緣覺聲聞智慧及餘眾生一切善根。


又彼三十七復云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
[001-0349b]
照一切大山次照一切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
地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
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
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決定善根眾生
隨應受化然復悉照一切眾生乃至耶定為作未來
饒益因緣。


又涅槃經第三十三迦葉品初佛已多喻
說教菩薩聲聞闡提先後次第謂如三子三由三器三
病三馬受施三人廣說如彼此等聖教先為菩薩後
為二乘如何深密說初一時唯多聲聞說阿含等後
為菩薩說般若等解云理有淺深機有漸次理即從
淺至深機亦大由小起對機及理依漸教門故深密
經說三時別。


如法華經第五卷云譬如強力轉輪聖
王兵戰有功賞賜物髻中明珠不以與之若有勇健
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與之如來亦爾以禪定智
慧力得法國士王於三界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
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
種法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
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
是法華經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
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既知眾生得其力已
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第一二三皆有此文即顯示今釋迦佛前後時分初
小後大漸次說法。


又第三卷過去世時大通智勝佛
初成道已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
[001-0349c]
轉十二行輪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說是法時無量眾
生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
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爾時十六王子俱
白佛言是諸無量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
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
學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
說是法華經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
有信解此即過去如來亦於前後漸次說法雖不別
說三時不同然漸次初小後大故深密經前後三時
初小後大依漸教門次第而說由根及機有漸次故。


若非漸悟而入道者大根大莖諸菩薩等能頓悟深
理大不由小起為彼演說即無三時聖教前後故初
成道華嚴等經已說大乘及唯識等故深密經與華
嚴等據義各別非是相違即依此理華嚴等據義各
別非是相違復言先為菩薩次緣覺等。


問依頓教門可無三時前後次第如何約此先為菩
薩後緣覺等答實理而言於何乘善根熟者即先為
說平等慈悲無簡小大隨應為說離四失故但由大
乘菩薩善根行慧有必先熟先熟者多故先照彼次
由二乘有善熟復言次照緣覺聲聞後由一切差別
善根皆悉成就故云然後普照一切涅槃經等皆准
此知理實亦有先照二乘漸悟之者提謂經說二百
賈人最初聞法得初果故亦有機照頓悟菩薩法華
經等亦有頓悟聞壽量等得勝利故故約頓悟先為
[001-0350a]
菩薩此從勝者多分而說理亦無違。


問般若經中勸三乘學時會亦有聲聞得道如何深
密言第二時唯為發趣修大乘者答此亦應言且從
勝者多分而說理實亦為發趣二乘如云初時唯為
聲聞實亦通為菩薩演說故大般若最後分初善勇
猛言我今哀愍一切有情為作利益安樂事故請問
如來甚深般若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攝聲
聞獨覺菩薩及正等一切法故唯願世尊哀愍為說
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
自無漏地於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
而得出離於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
正等菩提唯願如來為答所問又彼第六勝天王分
廣說如來初轉法輪三乘於彼同獲果證故知初分
非唯二乘於第二時非唯菩薩問豈聲聞等亦修法
空如何般若為三乘說答經既自說具攝三乘故知
非唯詮法空理由彼具說人法二空三乘各依自空
學故若依此說具攝二空般若非唯是法空教故彼
說我有情等薀處界等若我若法悉皆空也有處唯
說是法空者一對小乘二從勝說又解更彼經中三
乘同聞說色等空各得自果故知二乘於加行位為
證真理亦修法空由一法空得三乘果故說般若具
攝三乘非約別詮人法空行依此攝彼具攝三乘雖
彼所詮具二無我然從勝說但名法空。


涅槃三十佛
訶菩薩計非非想以為涅槃廣說諸法無明實相上
[001-0350b]
智中智下智同觀各於自乘得果有異賢護第二亦
有此文如是聖教諸處皆同。


經部諸師亦說法似一
說說假法但有名如何法空獨為菩薩然由一乘非
如菩薩總緣無相悟入真如各各別緣安立諦故所
以諸論雖不說理實亦修別經法觀若爾二乘應生
法智斷所知障證法空如此亦不然但說菩薩所成
智斷由修法空非修法空皆生法智斷所知障證法
空理菩薩修習法空般若尚有退墮在二乘中謂無
善巧修習法空理住空中墮二乘地如大般若多處
說之況二乘等豈有修法空能生法空智斷所知障
既許二乘修習法空如何智斷獨說非有。


解云根有
利鈍智有明昧障有麤細理有淺深故雖同行一行
而智斷不同非由智斷不同而加行要異此謂三乘
同修法觀由根利鈍善巧有無故於智斷所成各異
如大般若第三百三十二等廣明故涅槃說三獸渡
河淺深有異同觀實相得果有殊然大智度論云為
小乘說眾生空為修大乘說法空者此依殊勝能作
證說所餘諸教類此應知。


有立四時如真諦三藏一四諦法輪謂阿含等二無
相大乘謂般若等三法相大乘如楞伽等廣明五法
三種自性八識二無我諸法相故四觀行大乘如華
嚴等廣明四十二賢聖觀故如此所立隨多分說義
雖無失然依此名判教前後即不應理觀行大乘最
初說故又無聖教故不知可依。
[001-0350c]


有五時如波頗三藏一四諦二無相三觀行此三如
前四安樂大乘如涅槃等詮大涅槃最安樂故五守
護如大悲大集仁王經等諸天龍神國王大臣受佛
付屬護正法故此所立亦依多分義無有失即依此
名判教前後亦不應理安樂大乘最後說故既無聖
教亦不可依。


又晉時有居士劉虬亦立五時諸教前
後第一時者佛初成道三七日中為提謂波利等五
百賈人但說人天三歸五戒及十善等世間之教即
提謂經是第二時者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說三乘
有行之教未為說空即阿含等小乘經是第三時者
十二年外三十年中唯說三乘空行之教即般若大
乘經是第四時者三十年外四十年中破二歸一說
法華等然未分明說常樂等次第五時於雙林中說
佛法身常樂我淨對治四倒大涅槃經等是故諸聖
教總有五時。


然此所立菩提流支已廣折破故亦非
理今者依彼略敘一二且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
五戒先自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罪得四大本淨五
陰本淨六塵本淨吾我本淨提謂長者得不起法忍
三百賈人得柔順忍二百賈人得須陀洹果四天王
等得柔順忍三百龍王得信忍自餘天等無量眾生
發無上道意又普曜經云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賈
人施佛[麩-夫+少]蜜佛與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皆同一
號名曰齊成如何但言第一時中說世間教次第二
時唯說有教者是亦不然佛成道已五年即說大般
[001-0351a]
若經廣明無相又第七年為八菩薩說般舟三昧經
亦明眾生五法本無至第九年說抰堀摩羅經第十
年說如來藏經皆明如來佛性常住又提謂普曜經
明菩薩行亦與價人受記成佛又大般若第六分說
佛在鹿野轉四諦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
發緣覺心無量眾生發無上道心行六波羅蜜無量
菩薩得無生忍住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無量
一生補處菩薩於十方界一時成佛又初成道即說
華嚴如何乃言十二年內唯說有教阿含經等不說
大乘具如十地經與沙彌塞律法華經皆云佛成道
竟七日不說法十地論主釋云顯示如來自受法樂
故欲令眾生於如來所增愛敬心我始坐道場觀樹
亦經行於三七日中常思惟是事我寧不說法疾入
於涅槃若依此經佛成道竟三七日中不說法也依
四分律及薩婆多傳云過六七日梵天來請方乃說
法度五比丘此即四十二日後方說法十二由遊經
云佛成道竟五十七日不說法有人解云五十个七
日與十二由遊經云一年不說同如此經律論及傳
記說佛成道不說法日猶有不同共得與自己情記
十二年唯說有教不說大乘非但與上正理相違亦
違前來所說多緣。


今依相傳敘破初二自餘三時廣
如菩提流支法師別傳所破不能繁述。


前來皆是總明諸教漸頓時分自下第二別顯此論
何教所收依古諸德漸頓教者若約漸悟即漸教收
[001-0351b]
其漸教者依多分說解深密經說唯識是若約頓悟
即頓教收其頓教者依多分說華嚴經等說唯心是
此論雖是世親等說然即根本佛經義故若依半滿
即滿教收詮非安立法空理故依三時者若約漸悟
即有三時年月前後第三時者依多分說解深密經
說唯識是此論即是第三時收若約頓悟即無三時
前後次第依多分說華嚴經中說唯心是此論即是
初教所收菩提流支立一二時真諦四時波頗劉虬
同立五時前德不依故不應據。


三輪益差別


○第三輪益差別者於中有二先明異計後辨大乘
明異計中復分為二初依宗輪敘引諸部後明異計
差別不同。


宗輪論說佛涅槃後百有餘年無憂王時佛法初破
出家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
二上座部言四眾者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
四大德眾其五事者如彼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他
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後即於此第二百年
大眾部中分出八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鷄胤
部四多聞部五說假部六制多山部七西山住部八
北山住部并本大眾合說有九其上座部經爾所時
一味和合三百年中方有乖諍上座部中分出十部
一說一切有部二犢子部三法上部四賢胄部五正
量部六密林山部七化地部八法藏部九飲光部十
經量部并本上座合有十一然上座部分破已後轉
[001-0351c]
名雪山兩部本末有二十部若除本二部唯十八真
諦三藏所翻部執總說十八於上座部本異合說有
十一部大眾本末唯有七部此說謬也但由真諦法
師相傳聞說有十八部若言二十恐有他非遂略根
本大眾不言於中復減西山住部欲成所說十八部
故文殊問經雖說二十然翻譯家於大眾部但說為
八上座部內開為十二於雪山外別說上座新舊部
執皆言上座亦名雪山非離雪山別有上座於上座
既為十二於大眾部乃總云八但是譯家不悟上座
與雪山同遂開二部略去大眾取分一部若如真諦
說十八部但違新部執亦乖文殊問經彼經偈云十
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若
依舍利弗問經從上座部出十三部從大眾流出八
部此亦違論及經還是譯家錯也餘論餘經皆言二
十唯彼經中說二十三以是故知非梵本文。


第二正明異計者即依彼論相傳解云其多聞部雪
轉部薩婆多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
山部化地部經量部十部同說非諸佛語皆轉法輪
唯八道教名為法輪世尊所言非皆利益未必如義
八聖道教咸名利益其必如義見道因故又已轉者
如是引生見道果故名法輪也佛所餘教不名法輪
如問慶喜天雨不耶問諸比丘乞食易不氣力安不
少病惱不此等聖教有何利益又如經言逆害於父
母王及二多聞誅國及隨行是人說清淨此等聖教
[001-0352a]
何必如義故諸佛語非皆轉法輪有不能生他聖教
道故又已轉者解心生故其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
部鷄胤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
藏部飲光部十部同說佛一切語咸有利益無不如
義皆轉法輪非唯八道教方名轉法輪輪摧伏動轉
義故佛語轉動至他身已摧伏他身無知惑等故一
切教皆轉法輪如問慶喜天雨等事為令阿難生審
諦故佛無不知尚問天雨況未圓智而不審耶亦除
餘人增上慢故佛知尚問況不知者於餘未了而不
諮問生已得想而自高耶為此多義問天雨等顯佛
慈悲善巧方便問諸比丘乞食易等令生喜心踴躍
修道彼賀悲問懃加修學亦令未來學習此事順世
俗故問諸弟子故此等言非無利益其密語經雖詮
世間苦可極重罪惡文字轉變密顯清淨義故所以
者何若愛若業若有取識戒見二取眼等六處及所
行境如其次第名父母等若能永斷故名清淨廣如
對法第十六釋故此等言非不如義由此佛說一切
言教皆悉名為轉正法輪生他正思及聖道故能伏
能斷諸煩惱故此總是初明異計也。


辨大乘者同大眾等諸部所說佛一切語皆為利益
無不如義悉轉法輪故無垢稱經第五卷云告阿難
以要言之諸佛所有威儀進止受用施為皆令所化
有情調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又涅槃經第十四云。


復次善男子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名為轉法輪
[001-0352b]
也譬如聖王所有輪寶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
者能令安穩諸佛世尊凡所說法亦復如是無量煩
惱未調伏者能令調伏已調伏者令生善根由此世
尊所有言說教皆令所化煩惱調伏一切皆轉法輪
也所以者何佛所發言稱可道理咸為利益是故一
切皆離四失名轉法輪何以故其四者何一無非處
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處謂處所應利益處
能化所化在此可益必於此中作利益故時謂時分
利益時節於此生此中此時可益應時而說不失時
故器謂機器所逗之機應機而說無疎謬故法謂教
法戒定慧等應利益法可益必已逗機無錯亂故准
此乃至世間言教三歸五戒人天乘等既有利益亦
名法輪由能摧伏惡趣煩惱令得出離生人天故故
涅槃經次後復云復次善男子譬如聖王所有輪寶
下上迴轉如來說法亦復如是能令下趣諸惡眾生
上至人天乃至佛道。


問若爾何故維摩但言三轉法輪於大千等法華亦
言即趣波羅奈轉無上法輪瑜伽九十五復云佛三
周轉十二行相聖智法輪得所得已為欲令他於自
所證生信解故為陳那等五比丘說既施鹿林若後
若前皆有言教並名法輪如何但言為五比丘說方
名轉法輪又大般若第六分中諸天子眾聞說般若
咸作是言等今見佛於瞻部洲為諸天人眾第二轉
法輪又深密金光明等說佛三時轉正法輪又法華
[001-0352c]
經第二卷說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今復轉無上
最妙大法輪又涅槃經第十四云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如來昔於波羅奈城轉正法輪今復於此抅尸
那城方處轉於無上法輪若佛所有一言說皆轉法
輪如何此等諸聖教中各別指解此等經皆依世尊
顯相宣說差別言教故別別指名為轉法輪不言所
餘非法輪也且維摩等約其顯相天人皆知佛成道
已於施鹿林為諸比丘說四諦法故說此言名轉法
輪提謂等經說有賈人聞法悟道提謂長者得法忍
等此皆如來隨宜密教非諸天人皆悉聞知不得名
為轉法輪也故初成道雖說華嚴聖者聞知非餘所
見不名法輪諸教不說故涅槃經第十四說我於昔
日波羅奈城為諸聲聞轉于法輪今始於此拘尸那
城為諸菩薩轉大法輪由此應知諸佛世出世若說
三乘必依聲聞四諦言教顯相說者名轉法輪依此
世尊唯施鹿林一時說名轉法輪故佛名經第八卷
云七佛之中初之二佛三集聲聞第三一佛再集聲
聞後之四佛一集聲聞如法華經大通智勝佛所說
四會及佛名經第六卷中諸佛說法有唯一會乃至
十會皆應准知並是如來為聲聞人顯相言教名說
法會名轉法輪彌勒三會亦然佛智一故前後別說
利益不同昔說諸法有今言一切空將空教對有故
說名第二若大般若中依空有教故諸天子自稱我
今聞佛第二轉正法輪不言所餘非法輪也應機為
[001-0353a]
利益故若深密等由第三時說異前二相對明異謂
初說有次說皆空今言諸法非空非有故指三時名
轉法輪法華第二意顯前來未分明說唯有一乘今
於此經方唯說一且舉初教歎今所聞故云昔轉四
諦法輪分別說法五眾生滅今轉最妙無上法輪是
法深奧少有信者若涅槃經文殊白佛初後二時法
輪相異故下世尊有多復次釋初及後法輪差別所
以且舉初後二時不說中間非法輪也故下文中自
以喻說加前所引皆轉法輪故諸聖教文雖有殊若
以理通並無乖反由此佛語乃至俗論皆悉名為轉
法輪也問天雨等如前應知然正轉法輪唯八聖道
教近生聖道摧諸惑故。


問所轉法輪其體是何如何言教若轉法輪答見修
無學三無漏道瑜伽論說名為法轉謂佛世尊轉自
所證無漏聖法置他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
隨轉更置餘身如是展轉名轉法輪此聖法輪必由
言教為增上緣方得轉故故佛聖教名轉法輪由教
能令法輪轉故依此聖教是法輪因非體即為法輪
性也。


又解佛教亦名法輪由展轉往他有情身令於
所詮能生正解乃至能伏諸煩惱故瑜伽且依親能
斷惑故說聖道不言教非然薩婆多但云見道經部
有說體唯是言有說聖道皆法輪性如法輪章廣分
別之總是第三輪益差別。


四義益不同


○第四義益不同者於中亦二初彰異計後辨大乘
[001-0353b]
言異計者薩婆多等十部同說佛所說經非皆了義
佛自說有不了義經故四依中勸依了義如契經說
不信不知恩斷密無容處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
此而名為不了義也由是諸經皆非了義大眾部等
十部同說佛所說經皆是了義咸有利益皆法輪故
其密語經名了義者此說世間極下劣義所有文字
轉變密顯自證諦理不信他言能最上義謂無學者
能知圓寂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永棄後業名為斷密
若果不生是無容處雖受資具由如食吐能如是者
名上丈夫亦如對法第十六廣釋解密意經釋皆順
理無非了義准此應知既爾如何四依中說勸諸弟
子依了義經謂勸彼依佛所說教不令弟子依外道
教非是佛教有不了義此即是初明其異計。


辨大乘者諸教不同若依涅槃第十四卷無垢稱經
第五卷等如前所引佛所說經皆是了義咸令所化
有情調伏皆名佛事皆法輪故依涅槃經第六卷有
五復次說聲聞名不了義則大乘之法名為了義後
總說言聲聞乘法何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
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
子聲聞乘法猶如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經
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是名了義
若依此說諸大乘經皆名了義聲聞乘等名不了義
依解深密經第二卷瑜伽決擇第七十六皆云世尊
往昔第一時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
[001-0353c]
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然是有上有容是未了義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以隱密相
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依此即顯諸大乘經非皆了義經論自說
第二時教非了義故決擇分第六十四顯揚第六兩
處同說不了義經者謂契經應頌記別等教豈大乘
中無契經等故知大乘亦有不了由此聖教雖無正
文了不了義四門分別一法印非法印門二詮常無
常門三顯了隱密門四言略語廣門。


初法印非法印門者法印有三種一諸行無常二諸
法無我三涅槃寂靜若一切教詮三法者為此三種
理印取印名為了義違三法印名非了義或一切教
以三理印印定諸法名為了義非三法印名不了義
由此道理三乘三藏十二分教無非了義皆為三種
理法所印以三種印印定諸法能令永捨惑業苦故
諸外道教並非了義非三印印不能永捨三有為故
故瑜伽論六十四云問歸依有幾何緣但有爾所歸
依答歸依有三謂佛法僧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
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
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正行
供養方歡喜故由佛如是其佛所說法毗奈耶亦可
歸依非餘天等涅槃復云一切外道所可言說悉皆
妄語是諸外道癡如小兒不能了達常無常等於佛
法中取少分義虗妄計有常無常等而實不知常無
[001-0354a]
常等故唯佛教唯是了義經順三法印可歸依故外
道所說名非了義違三法印不可歸故然佛經教是
了義經中說有常樂我淨等者是依法身佛性理說
非說諸行即是常等故與三印義不相違若有說言
一切諸行即真如理皆常等者此違三印不同外道
宗非為正教不可依止然經中說三寶眾生悉是常
等此有別意至下當知。


二詮常無常門者若經中說十二因緣無生無滅一
切諸法性即真如佛是法身常住不變非雜食身名
為了義與此相違名不了義故涅槃經第六卷云又
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
常變易食所長養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非
食長養是名了義然此一往依宗所明說聲聞乘皆
非了義諸大乘經名為了義非諸大乘無不了義聲
聞乘教都無了義以下二門自當知也。


三顯了隱密門者若諸經中依法性相顯了而說詮
理究竟名為了義若非顯了隨宜方便密意趣說不
究竟故名不了義故深密經第二卷中佛自說云善
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
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勝義生復云世尊
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以隱密相轉正
法輪雖更甚奇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
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顯了相轉正
[001-0354b]
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
諍論安足處所瑜伽七十六與彼文同顯揚第六云
隱密者謂當隨三種自性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由
無量經中一切如來隱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隱密語
言皆隨三種自性方可悟入彼義故。


又瑜伽論四十
五云云何菩薩修正四依乃至廣說又諸菩薩於如
來所深植正信深植清淨一向澄清唯依如來了義
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毗
奈耶不可引奪何以故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
門辨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故唯識亦
云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皆名
了義非小乘中無有了義若隱密說皆名不了非大
乘中無不了義是故若言一切無常一切是常一切
皆苦一切名樂一切皆空一切不空一切無我一切
是我此等聖言皆非顯了是佛密意隨宜總說無簡
別故皆名不了若簡別云有為法無常無為是常住
諸有漏皆苦無漏可名樂遍計所執空依他圓成有
生死身無我法身是真我此等聖教性相言之分別
顯了此名了義故涅槃第六卷云若於如來隨宜方
便所說法中有生執著是名不了義若不能住如是
等中是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如經
中說一切燒然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
無我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
生隨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
[001-0354c]
者謂如來說涅槃亦說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
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由此應知清辨等說勝義皆空龍軍等言法皆真性
此並如來密意趣教將為顯了相性而言違理及文
義皆不可故涅槃經三十四五六云如來世尊為眾
生故於諸法中不定宣說此不定說皆是如來隨自
意語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是人亦名謗佛
法僧。


四言略語廣門者瑜伽決擇六十四云何等名為不
了義經謂契經應頌記別等教世尊略說其義未了
應更當釋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顯揚第一
亦同彼說此義意言雖此是大乘明顯之教契經等
中初但略說談理未圓名為不了以此即知聲聞乘
中餘自說等語周圓故亦名為了此依說義言有廣
略名了不了非約所詮理盡不盡亦不約能詮顯了
與隱密如前。


第一為令有情捨耶歸正出生死苦名
了不了一切佛經皆是了義外道所說名為不了第
二為令捨小歸大名了不了一切大乘皆是了義諸
小乘教名為不了第三為令捨隱歸顯名了不了大
小乘教顯了說法皆是了義其有隱密名為不了第
四令知法廣略名了不了諸契經等言略未終皆是
不了餘自說等說名為了且依相傳總四義釋別對
諸教如理應思。


然大菩薩藏經第三十八卷以九復次釋二差別初
[001-0355a]
一復次依能所詮明了不了後八復次約能詮教廣
分別之故彼經云舍利子諸菩薩等善能通達所有
廣文名不了義如是廣文不應依趣所有廣義是名
了義如是廣義則可依趣解云此初復次一切佛經
其能詮文皆名不了但所詮義即名為了此謂能詮
本為表義若不觀義能詮何為生解之中所詮親勝
故所詮義總名為了若能說者對心所發表召諸法
生他解者即能詮勝非所詮義彼依親生行者解心
故說所詮名了義也即依此義瑜伽顯揚說能詮皆
為經體至下當知下八復次唯約能詮明了不了勸
諸弟子依了義經隨其所應當善思說不應隨聞而
生執著於佛餘教起厭背心造作增長違正法業遠
離三乘者乃上來第四義益不同。


五所被情機


○第五所被情機於中有二初總明諸教所被後別
顯此論之機。


諸教所被總有五種一聲聞種姓謂由身中唯有聲
聞無漏種子二獨覺種姓三菩薩種性准前可知四
不定種姓謂具有三乘無漏種子或闕隨一種有餘
二種由緣轉變成果不定故五無種姓謂無三乘無
漏種子故瑜伽論第二說云復次一切種子識若般
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
三種菩提種子又瑜伽論三十七云謂所成就補特
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於聲聞乘應可成
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於獨覺乘應可成熟
[001-0355b]
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姓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
伽羅四者住無種姓於生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諸佛菩薩於此四事應當成就然於此義諸聖教文
取捨差別如理應思。


後明此教所被機者五種姓中唯被菩薩及不定姓
故此論引阿毗達摩契經頌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
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論主釋云得真現觀
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
或說地前亦名勝者雖未證解而信解故又引深密
契經頌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
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論主解云凡即無性
愚即趣寂故此大乘但被菩薩及不定姓若廣分別
義如別章此即第五所被機也。


六所明宗旨


○第六所明宗旨者於中亦二初總明諸教所宗後
別顯此論宗旨明諸宗中先明異計後辨大乘明異
計中初彰外道後顯小乘。


言外道者彼類雖有九十五種大意不過十六異論
廣如瑜伽第六七卷顯揚第九及十卷彼二論中皆
說頌云執因中有果顯了有去來我常宿作因自在
等害法邊無邊矯亂計無因斷空最勝淨吉祥名十
六異論彼二論中皆無引名次第解釋一一別破今
但略敘本宗破斥具如彼說一因中有果論宗云一
切因中皆先有本雨眾外道作如是計所以者何由
教及理為定量故所言教者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
[001-0355c]
聞傳授展轉至今演說因中先已有果所言理者彼
諸外道尋思觀察如穀生禾一切世間皆共了知穀
是禾因非餘麥等又諸世間欲求禾時唯種於糓從
糓求亦非麥等又共知禾定從穀生不從餘生故知
穀中先已有禾不爾一因生一切果或應一果一切
因自如餘餘如自故。


二從緣顯了論宗云一切諸法
性本是有從眾緣顯非緣所生謂即數論及聲論等
作如是計數論師云一切諸法自性本有但從緣顯
非緣所生若非緣顯果先是有復從緣生不應理故
然由功用方得於果豈非唯為顯了果耶聲論師云
聲體是常無生無滅然由數數宣吐等緣方顯了之
故亦名顯。


三去未實有論宗云去來實有由如現在
類同小乘今取外道此勝論等並作此計謂由未來
有苦樂果故現在因能招彼果未來果無如何現因
說招當果及由過去有苦樂因現受彼果過去因無
如何現果過去因滅又過未無唯現在有諸法自性
應非真實唯一念故若如是者不應道理四計我論
宗云有我有薩埵有命者有生者等我是實是常謂
勝論等一切外道皆作此計謂若無我見身色時即
應於身唯起色覺不應起於有情之覺如是乃至於
心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薩埵之
覺既於五蘊各別見已不起蘊覺起有情覺故知決
定實有我也又無我者不應起覺我能見色或復起
心我不當見如是乃至謂我以身當觸諸觸或復起
[001-0356a]
心我不當觸又於善業我當造作或復止息不善亦
爾如是等受皆由我覺行為先導故定有我又如此
論破我之中由憶識等故知有我又涅槃經第十三
卷別有餘因如彼廣說。


五計常論宗云我及世間一
切諸法皆是常住伊師迦等作如是計即四全常一
分常論彼計因緣至第六卷自當分別極微等常皆
此計攝涅槃第十三亦有此計廣立其因具說如彼。


六宿作因論宗云現在未來所受苦果由過去宿作
業若現精進便壞舊業舊業既盡眾苦皆滅眾苦滅
盡即是涅槃離繫外道作如是計謂世間有修正行
而受苦果有造邪行而到於樂若此苦樂由現在因
因果相望應成顛倒故知皆己宿作為因涅槃四十
須䟦陀說正與此同別有餘因如彼廣說七自在等
作論宗云謂諸世間士夫所受苦樂果等或以自在
變化為因或以自然大梵時方虗空我等而作其因
不平等因論者作如是計見諸世間於因果中不隨
意轉故作此計謂見有情欲修淨因不遂本心反更
為惡欲生善趣反墮惡道意求受樂反受諸苦既不
隨意與受相違故知別有作者生者。


八害為正法輪
宗云若為祀祠呪術為先害諸生命能害所害及以
助伴並隨喜者皆得生天然此不由觀察道理作此
建立但諍競劫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為欲
求食妄起此計。


九邊無邊論宗云世間有邊無邊俱
與不俱謂住有邊無邊等相諸外道計謂有外道得
[001-0356b]
世間靜慮便於世間住有邊等相故作此計即見趣
中有邊等此計。


十不死矯亂論宗者即見趣中四不
死矯亂計。


十一計無因論宗云我及世間皆悉無因
即見趣中二無因計。


十二計斷宗者即見趣中七斷
論計。


十三計空論宗云因果皆空無有施與受養祀
祠乃至無有真阿羅漢即邪見外道作如是計謂依
靜慮得宿住通見世施主一期壽命恒行惠施從此
命終生貧賤家故知世間無施與等復見有人恒行
妙行墮於惡趣恒行惡行反生善趣故知亦無妙行
及二異熟乃至廣說。


十四妄計最勝論宗云諸婆羅
門是最勝種性剎帝利等是下劣種諸婆羅門是梵
王子口腹所生梵王體胤謂鬪諍劫諸婆羅門作如
是計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聰慧故性具戒故又貪
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計。


十五妄計清淨論宗若我
解脫名為清淨謂於諸天微妙五欲隨意受用則名
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即見趣中五現涅槃計故復
有外道起如是見作如是論若有眾生於殑伽河等
沐浴支體所有罪障一切除滅第一清淨復有外道
計持狗戒或牛戒等同為清淨。


十六妄計吉祥論宗
云謂若世間日月薄蝕星宿失度所欲為事皆不成
就苦彼隨順所欲皆成由此應勤供養日月及諸星
宿若能如是最為吉祥謂有獲得有漏靜慮世間同
謂是阿羅漢有求富樂便往請問然彼不知業果之
相但答彼云汝等應勤供養日月上來總是明外道
[001-0356c]
宗。


顯小乘者依宗輪論束二十部合為十一義類同故
一者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說一切如來無有
漏法佛身壽量悉無邊佛化有情心無厭定解云此
同大乘佛十八界皆是無漏佛身壽量悉無邊際現
丈六身入涅槃等隨宜化現非真實故有情界無盡
利樂心亦然無利以息故無厭足一剎那心了一切
法有一念能知諸法故非如有部相續方知又餘此
同宗云佛身一念不能了其自性相應俱有今此一
念皆能了之。


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
往解云諸部宗說得忍已去不生惡趣此四部宗聖
者猶生然唯菩薩由悲願力生非是二乘及惡業力
所以者何有四緣故一為令彼苦微薄故猶如輪王
出眾生皆受樂菩薩在惡趣彼生皆苦少二為增益
厭怖心故生惡趣中雖極重苦願於生彼增厭怖故
三為引發平等慈故不救惡趣唯救善趣救拔之心
不平等故四為堅固忍辱行故若無苦時如何安受
故興悲願而往受生然有三位一不定位謂即初劫
二決定位即第二劫三受記位即第三劫初劫有願
未得生彼後二位內隨意能生。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解云有染者有煩惱有離
染者有聖道然有二說一云但為意識引生離染非
能斷染五識無漏不明利故二云既許五識體通無
漏說離染於理無違前說善無加行故然修道中起
[001-0357a]
此五識見道位內五識無故。


色無色界異六識身解
云三界之中皆許有色微細根大無色亦有故無色
界具六識身准知上界亦有香味二境必有自界境
故即色無色具十八界彼論文略不言根境根境無
者識應無。


故問無色既有色何名無色界答有細無
麤色故名無色問色界色非麤應許名無色答色色
雖勝欲然劣無色色但可名色界不得名無色問道
色勝無色應說名無色答道色非業果雖勝非業果
色業果中微故說名無色無色於業果中有極細色
無麤色者名無色故亦非無表得無色名非有對中
最極勝故若爾應唯有頂諸色名為無色非下三空
下三空隨墮界業果非極勝故若言四空非下根境
故總說四名無色者即四靜慮所有色身非下地根
所能取故與彼何異不名無色若謂欲色有欲有色
隨義立名不名無色無色有色非隨義立名乃名為
無色此有何理彼亦於此無理別由故無色言非善
成立廣破彼計如俱舍論第二十八文理極精。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眼不見色乃至身不覺觸解云
無別淨色名眼等根肉團不淨故不見色唯識能見
非根有能乃至觸境應知亦爾問若識見者識無對
故壁等不礙應見障色答於被障色眼識不生識既
不生如何當見問眼識於彼何故不生許眼見者眼
有對故於被障色無見功能識與所依一境轉故可
言於彼眼識不生許識見者何緣不起答彼反難云
[001-0357b]
眼豈如身根境合方取而言有對故不見彼耶又頗
𦙁迦瑠璃雲母水精等所障云何得見是故不由眼
有對故於被障色無見功能問若爾所執眼識云何
答若於是處光明無障於被障色眼識亦生若於是
處光明有障於被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故不能
見然經說眼能見色者是見所依故說能見如俱舍
論第二卷諍。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解云第八地者謂預流向羅漢
第一乃至初向名為第八彼引證云如須達多一時
施食供養眾僧空中有天而語之言此預流向竟後
云此預流果既云初向出觀受施明知亦得久住向
中雖知彼宗一心見道斷惑未盡亦得出觀如先觀
欲四真諦理斷欲界惑而且出觀受須達施後復入
觀雙斷上故除此餘宗無有見道十六心中而得出
觀乃至姓地法皆可說有退解云姓地法者即世第
一法如毗婆娑第三卷說以許世第一法多念相續
許有退非如諸宗定唯一念。


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
無退義解云初果但以一見無漏而未別修又於身
餘惑未盡聖道未圓故未堅窂可有退義其第四果
與此相違故無有退第二三果類亦應然彼論文略
但說初退若大乘宗四皆不退一切有部後三可退
經部初後必無退理其中二根有二道別無漏得者
亦無退理有漏得者退可起惑由不斷惑伏惑得故
無漏已斷心不退故。


無無記法解云隨一一境所望
[001-0357c]
不同善惡業感各有異故善感名善惡感名惡故於
色無有無記問上二界惑其性是何答唯不善通果
變化其唯是善威儀工巧或善不善隨能起因如異
熟說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解云十惡業道
預流由造唯除五逆無間之業已極重故聖者不為
問如何初果得不壞信性戒順成就猶造十惡答入
觀證淨出觀行惡故不違理若爾入觀不疑三寶出
觀便疑答疑但逆理初果總無十惡業道其事微細
初果猶有。


無為有九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虗空四空無邊處五
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
性九聖道支性解云初之三種同諸宗說四無色者
彼界所依別有無為是滅諦攝能依細蘊自是無常
下蘊非細界非極勝無別此依非如無色又下界心
能緣上下無隔礙故無別所依無色不然唯緣自上
有隔礙故別有無為緣起支性即生死法性謂生死
法定無明等後方有行等老死等前有生支等無有
行等非癡等生非緣餘法惑無緣起此理決定由所
依常故所依理說是無為攝其無明等十二差別自
是無常是有為攝。


聖道支性即聖法性一切聖道性
能離染此理決定由所依常故所依理是無為攝其
八差別自是有為此由生死及以聖道各別有理為
隔礙故故二相違能所治別。


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所染汙說為不淨解云無始
[001-0358a]
時來心體自淨由起煩惱故名為染煩惱非心無始
本性故說客名問既稱心性本淨寧非淨耶答心性
無始煩惱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聖問有心既即名
染應非心性本淨答心性與染雖實俱時染非心性
故稱本淨問心性與染既俱時如何說染名為客答
後修道時染即滅盡唯性淨在故染名客。


隨眠非心
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
自性與心不相應纏自性與心相應解云隨眠即是
貪等隨眠有十種非心心所故無所緣纏謂現纏隨
眠與彼其性各異纏是心所與心相應隨眠不爾無
相應義故十隨眠名不相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解
云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去來體用無故並非實有曾
有當有名去來故。


都無中有解云彼宗捨命無間即
生故無中有問隨於何界受生處異無中有者如何
得生同處可許無間生故答識心無礙此死彼生生
即色俱於此何失七有經等此上皆是如俱舍說。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解云無漏道方能斷結故伏諸
惑亦得靜慮大乘經部其義亦同薩婆多等無如是
等四部本計又末計云有於一時二心俱起道與煩
惱各俱現前解云末計一時二心俱起根境作意緣
力齊故故不同本諸識不俱又解本計無細意識末
計許有故說二俱麤細二心一時俱故本計雖許別
有隨眠然道起時不許同念末計隨眠既許恒有故
聖道起各俱現前如煩惱得與道俱故今言煩惱即
[001-0358b]
是隨眠理非現纏染淨相相違無俱義故又解既末
許二心俱起麤識有漏道細心何無惑俱亦如二乘
生空觀品雖六無漏七有漏故。


種即為芽色根大種
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解云彼宗說色現在
長時同正生滅故種子體轉即為芽非種滅已方有
芽起復由長時故許轉變如乳轉變以為酪等心心
所法剎那生滅故不轉變前為後法心遍於身解云
即細意識遍依身住觸首及足俱能覺受故知細意
遍住於身非一剎那能次第覺心隨依境卷舒可得
解云諸部等依緣皆定大境小境大根小根諸識無
始皆已定屬此部不然無先所依所緣定識若依大
根又緣大境心隨根境便即言舒若依小根又緣小
境心隨根境亦即言卷意顯諸識逢境即緣逢依即
起非如諸部先定依緣四部所宗大義如是。


二多聞部宗說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
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餘是世間
餘義多同說一切有部解云謂此五教聞皆利益稱
可於體為教體故非不了義亦定出世道所餘教不
爾不名出世。


三說假部謂苦非蘊解云苦體非實故不名蘊在蘊
門中皆實有故十二處非真實解云以說依緣皆積
聚故雖積聚假義說名為蘊體非積聚故不名假無
依緣故所依所緣要體積聚方能生故是假有意處
雖無有積聚義然現在識不名為意入過去時方名
[001-0358c]
意處體非現在故非實有同大眾等過未無故問十
八界中亦有根境依緣既別為假為實答十二是假
義准知故六識界實故略不論或十八界雖有依緣
不為依緣生識名界種族因義種類別義是界義故
雖有二說後說為勝此部所宗蘊界是實唯處名假
若經部宗處蘊是假唯界名實俱舍論主處界是實
唯蘊是假一切有宗三科皆實問答立破具如俱舍。


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立為苦解云待適悅故假立
名為苦或可下界待上名苦乃至有頂諸行待無漏
故有頂名苦問下待於上下名為苦說苦名假上待
於下上名為樂樂體非實答彼宗義云樂可別受故
樂名實苦性非受故名為假問適悅名樂既有別受
逼迫名苦何無受性答此不能通宗有過故又解說
苦名假依行苦說謂有漏行麤細相形與苦性合謂
由無常違聖心故故名為苦非實苦受或可壞苦義
亦如是謂未壞時諸行皆苦多生苦故非實苦受理
實非無苦受自體欲界中生名苦苦也雖苦苦體苦
受相應俱者五蘊總名苦苦能逼迫受名為苦苦是
實非假理亦應然若依俱舍第二十二有說苦實樂
受是假故彼論云有餘部師作如是說定無實樂受
唯是苦云何知然由教理故云何由教如世尊言諸
所有受無非是苦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於樂受又
契經言於苦謂樂立為顛倒云何由理以諸樂因皆
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煖等事諸有情類許
[001-0359a]
為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
應樂因於增盛位或雖平等但由非時便成苦因能
生於苦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增盛時其相方顯威
儀易脫理亦應然又治苦時方起樂覺及苦易脫樂
覺乃生謂若未遭飢渴寒熱疲欲等苦所逼迫時不
於樂因生於樂覺故於對治重苦因中愚夫妄計此
能生樂實無決定能生樂因苦易脫中愚夫謂樂如
荷重擔暫易肩等故受唯苦定無實樂論主破云且
應反徵撥無樂者何名為苦若謂逼迫既有適悅有
樂應成若謂損害既有饒益有樂應成若謂非愛既
有可愛有樂應成一一廣破所引教理具如俱舍不
能多述。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解云非老病緣有橫死者名非
時死諸非時死皆業所得無由橫緣過去行此橫業
故今方橫死故無非時若大乘中許非時死藥師經
說有九種橫死謂一切身中無勝業得病雖輕便中
夭故。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解云唯業殊勝方能
感果得等餘法不招異熟要業功能得果時其相用
增長為異熟因方感果故餘即不爾。


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可修解云現見修道不能得聖故知聖道不可
修成但由持戒布施等福得聖時至方成聖果故不
可修慧力得聖問現見修道不得聖即說由福成現
見有施不成聖應說由修得。


道不可壞解云一得道
已更無退失是故四果皆無有退不同餘宗聖果有
[001-0359b]
退。


四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三部宗說謂諸菩
薩不脫惡趣解云三劫皆是異生攝故猶生惡趣。



窣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解云以無情法不能受
施利益施王令生歡喜故無大果少福可成准知施
法亦無大果如是。


五說一切有部說有總有二種一法一切二時一切
法一切者謂心心所法色不相應及三無為時一切
者去來今如是一切皆悉是有是一切有皆二所攝
一名二色色蘊麤著總得色名四蘊無為其體微隱
以名方顯故總稱名此土有聞今不多述。


六雪山部宗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解云同薩婆多三
劫俱是異生。


菩薩入胎不起貪愛解云異一切有悲
願生故無貪愛。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解云以耶教理
無得通者設有能成靜慮無色定慧不均亦無通起
現見能飛知宿住等皆是呪藥神鬼等力非是通力
內法異生依內教修可有得者。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解云以天女色勝過人故故生彼者無住梵行准此
聖者欲天皆無或初二果有亦無有餘義多同一切
有部。


七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五部宗
說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解云有我與蘊不即不離
亦非無為非有為故不可說藏攝若此實我即蘊者
蘊滅我滅應是有為又應成斷若離蘊者蘊滅我有
[001-0359c]
應是無為又應常住佛說無我但無外道即離蘊我
既不可說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有受者乃至成佛
此我非無。


諸行有暫時住亦有剎那滅解云心心所
法燈焰鈴聲皆念念滅色法隨應或長或短身表命
根器世界等一期之中住不滅故非久不滅總名暫
時。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解云現見外道有修得故教
理耶故但無出世由能成就禪無色故故有外道成
就五通。


五識無染亦無離染解云無分別故但有無
記染及離染由分別生故五識身無染離染。


若已得
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心說名住
果解云別緣四諦各有三心謂欲界苦有其三心一
苦法智初觀欲苦二苦法忍重觀欲苦初見此諦見
理未周故復重觀三苦類智合觀色無色界苦以苦
諦三界盡故不重觀四諦各三總有十二心觀三界
四諦第十三心有說第十二道類智心第二剎那名
為住果有說十二別觀四諦第十三心總觀四諦故
最後念方名住果前三類智無二念故於二說中此
後應勝。


然密嚴經第一中說唯十二心名為現觀故
彼頌云苦法苦觀智及苦隨生智集智三亦然滅道
亦如是如是十二種名之為現觀理實大乘三乘現
觀真唯一念相乃十六說十二種依隨轉門或可大
乘於相見道三心十二十三十六隨意樂力起亦無
違至下第十當廣分別。


八化地部宗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四聖諦
[001-0360a]
一時觀解云空無我行隨一總緣故四聖諦一切現
觀容餘行但自相是聖道前修故道生不爾無由現
起。


異生不斷欲貪嗔恚解云異生既無無漏聖道有
漏六行不斷煩惱義如經部亦似大乘然彼且舉欲
貪嗔恚實亦不能斷上二界。


定無中有無阿羅漢增
長福業解云實無中有乾闥婆等是作樂神引七有
經如俱舍說以無煩惱可生長有漏業故延壽轉福
分等但是故業。


六識皆與尋伺相應解云同薩婆多
非唯意識亦有齊首補特伽羅解云謂不還者齊者
至也至生死首故云齊首謂不還者生有頂天心不
起下無漏聖道斷自地惑取無學果至命終時煩惱
自盡得阿羅漢入般涅槃故此名為至生首以至極
故更無生處雖聖道不生必盡生死入涅槃故非如
餘部生餘地中雖不起下淨無漏定聖生有頂必起
無漏無所有處能盡自地所餘煩惱自地無聖道欣
樂起下故然無所有最隣近故起彼現前盡餘煩惱。


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解云有漏慧伏煩惱故推
求名見得正見名世間信等不堅固易改轉故以非
增上不得根稱然且舉初餘四亦爾故無世間信等
五根。


無出世靜慮解云靜慮是麤外道異生多皆共
得故唯有漏此靜慮言通色六地理實亦無無漏無
色彼論異生說色無色別有天住等無漏九地聖者
別起入見道等不名靜慮及無色故。


無無漏尋解云
尋是麤故體唯有漏伺是細故可通無漏然思惟支
[001-0360b]
唯是有漏助道支故說名道支或正思惟亦名無漏
但是思慧非體即尋。


善非有因解云實非是善正因
而能感生死以義應言善非為因若助不善令感人
天亦爾。


色無色業性類是何解云皆是不善微薄業
能感勝報故無有失即有漏果皆不善皆招行苦故。


無為有九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虗空四不動五善法
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聖道支真如
九緣起支真如解云彼說無為九體各一不動無為
於上二界斷定障得亦總立一定障名動今由斷得
故名不動其性皆善。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
非別施佛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一切行
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此等皆是
彼本宗義。


末宗云過未實有亦有中有業實是思無
身語業尋伺相應解云意業體思身語由思發故非
業性六識皆與尋伺相應。


大地劫住解云同犢子等
色法長時有不滅故。


九法藏部宗說佛雖僧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解云
若別施佛心極殊勝若佛在僧亦兼施者心即寬慢
故別施佛果大非僧。


於窣都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
解云以佛舍利安在其中見此處時如見於佛極生
歡喜故有大果。


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解云
解脫所證可說名同聖道能證明昧有異。


阿羅漢身
皆是無漏餘義多同大眾部說解云無學身非漏依
故雖為漏境此疎遠故非如有部他緣亦成漏但非
[001-0360c]
所依故名無漏得無學時捨有學蘊然別有一類無
漏蘊故無學身並皆無漏有說後退無學果時捨無
漏蘊有漏蘊生此義非理彼說餘義同大眾部大眾
部說預流者身非漏依故。


十飲光部說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則
有解云法謂煩惱未斷遍知過去有體無間已斷解
脫遍知過去煩惱其體即無不同有宗但不成就於
過未世其體非無。


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解
云諸異熟業若果未熟過去有體果若已熟過去即
無唯有果體由前勢力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俱舍二
十亦同此說故彼論云若人唯說有現在世及過去
世未與果業說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彼可許
為分別說部然彼論中第三十卷敘經部宗文稍相
似義即不同彼云於此義中有差別者異熟因所引
與異熟果功能與異熟果已即便謝滅同類因所引
與等流果功能若染汙者對治起時即便滅壞不染
汙者般涅槃時方永謝滅以色心相續爾時永滅故
有人解云異熟因所引與異熟果功德與異熟果已
即謝滅者此同飲光果未熟時過去有體已熟即無
今不如是經部過未其體都無如何乃言果未熟時
過去有體今解釋云異熟種子由愛取等相續轉變
引起差別與果功能隨業一期與異熟果與果功用
謝滅即無非業種體亦今非有故論俱言功能謝滅
雖有種體後設遇緣更不招果無功能故非如同類
[001-0361a]
固遇緣轉變引自果已後若遇緣更復轉變重能生
果問經部師宗不同有部一業既許招得多生。


如何
業種更不招果解云但業勢力感多生已功能方謝
說與果已功能謝滅非感一生功能皆無若爾功能
有長時力如何身命數死數生解云業盡功能非應
長遠由異熟合數死數生又解業有功能雖可未盡
一期法爾分分不同故有中間數生死義又有解云
言引多生由多念業依相續說得一業名故言一業
能引多生此說不然一念唯招得一生此同有宗第
二師說經部一念許引多生故不應言念念別引大
乘於彼理亦不違至第八卷當分別之或飲光部說
業異熟已無者非果初起其體即無唯有果體相續
而轉隨果究竟業體方無非如餘宗已受果業但更
無能非無體性諸行以過去為因無以未來為因解
云此同諸部無有果前而因在後將因對果或前或
俱以果望因或俱或後彼論文略但說過因理應說
言過現為因故彼部宗義因經部因唯過去無俱有
因故但說行以過為因。


一切行皆剎那滅諸有學法
有異熟果解云彼宗學法通漏無漏皆能招感樂異
熟果如初二果未離欲染故有漏業能感欲生生上
不還未離上染漏無漏業能招上生故有學法有異
熟果或彼學法通漏無漏有異熟者說有漏法。


十一經量部宗說非離聖道有蘊永滅解云諸有漏
道但伏非斷。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者即細意識無始
[001-0361b]
時來一味而轉無有間斷及轉易故此四蘊非色攝
根邊蘊者細意即名根是生死根故由此為根有五
蘊起故名根邊是五蘊邊故。


異生位中亦有聖法解
云謂無漏種法爾成就非異生位無漏現行執有勝
義補特伽羅解云計有實我唯聖者知然不同彼犢
子部等所計之我非即離蘊此計別有然體微細不
可施設餘義多同一切有部今此所論略陳宗要若
廣述者如宗輪論問如來設教本為除諍諸弟子眾
同稟為師何因去聖未淹廣興鬪訟共受遺訓言義
便乖答諸佛出興實為含識所化機別故教有殊見
者不同隨聞生著於餘未達起不忍心然百歲前雖
有異見由有聖力眾為己宗人及法殊唯分成異故
涅槃經三十四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定
知諸根力是故能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利鈍差別
知現在世眾生諸根亦知未來眾生諸根如是眾生
於佛滅後作如是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或不畢竟
入於涅槃乃至彼云或有說言有十方佛無十方佛
知其如來具足成就知諸根力何故今日不決定說
佛解意云正由如來知諸根故所以於法作不定說
諸比丘等不解我意隨所聞已作決定說廣解如經
即顯異計皆有聖言由不了知即各別執上來初彰
外道後顯小乘合總明第一異計。


唯識論料簡上
[001-036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