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5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 (CBETA)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六
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檢校大保行崇
祿卿總秘大師賜紫沙門 覺苑 撰


【疏】爾時即入重玄等者謂此第二院唯是諸菩薩大
悲上求下化之位若以赤色勤勇心中進修萬行至
第八地住於法愛貪著寂滅爾時十方諸佛以七事
勸從此發起離著之心得度菩提心難處即是第一
重玄門又以黃色入如來念處萬德開敷是第二重
玄門菩薩入此第二重漫荼羅時以赤黃二色為門
故曰入重玄門故瓔珞經云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
地時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為是住大
涅槃於萬行休息爾時十方諸佛以觀自在三昧道
發起其心得度菩提心難處從此三昧門中念念進
趣佛地故云入重玄門也言居寂光上者謂第三重
漫荼羅釋迦為主名釋迦漫荼羅釋迦此云能寂其
漫荼羅唯以白色為界色即光也今第二重漫荼羅
在第三院能寂白光之上故名居寂光上言乃至至
不識一人者謂此第二院皆是位極諸大菩薩其數
無量已近中臺三點眷屬猶如靈山從地踊出諸大
菩薩是故至如彌勒等迹居補處尚居因故而於彼
[006-0587a]
中不識一人矣。


【疏】而諸眾生等者如來大悲漫荼羅雖三重五色差
別不同究竟即是華臺之義若諸行者證知之時無
有淺深之異然隨眾生趣入不同有漸入者亦如彼
乘羊有超昇者喻如乘馬有頓入者猶得神通雖所
乘不同而所至是一故也。


【疏】夾門廂衛者夾持也廂門東西曲也衛護也即是
持門左右置護衛處如世帝王宮門左右皆置護衛
以備不虞今茲亦爾三重漫荼羅皆四面開門通門
左右皆置護衛以防魔事故也餘門皆以金剛線而
閇斷之其通門南頰廂曲置優波遜那守門者北頰
置遜那守門者北頰置遜那守門者第二院南頰難
陀龍王北頰拔難陀龍王近中一院南頰不可越護
門者北頰相向守門者自餘名位如疏於此排列故
以圖示之。



[006-0587b]


言一廂六橛至二十八枚者謂通門屈曲狀如凸徒沒
字餘門直開是故置橛成二十八恐人難解以圖

示之圓環而為橛也。


【疏】若作深密釋等者若依淺釋其漫荼羅四面方相
離於斜曲及不均等乃得離過若深釋時四方即四
念住能離四倒今四調直定慧均平則能持後法言
四門是四靜慮等者門是入出之通由行者入初禪
時即得出憂入第二禪即出於苦入第三禪即出喜
入第四禪即出於樂言亦是四攝法者門謂無擁義
四攝攝物無滯礙故言門幖是四梵住者幖謂標幟
顯現之義能令行者識知部類出入之處無錯謬故
若深釋時四門幖即四梵住所謂慈悲喜捨內心漫
荼羅門之幖幟也東門以慈為幖南門以悲為幖西
門以喜為幖北門以捨為幖猶如今之城門以牌書
名而幖識之如安東朱萑等夫欲趣中臺由門得入
若不覩其門幖則疑惑莫進行者於此梵住門幖之
下隨以一門而入則見自心漫荼羅中臺毗盧遮那
矣言廂曲是正勤者若淺釋時每於曲際皆置金剛
之橛并五色線而為護衛一切頻那夜迦等不敢逼
近而作障難五色者白黃赤黑青次第即是信進念
定慧根力法門也線者連持義連持眾德使不斷故
若深釋時謂於心漫荼羅四靜慮門左右廂曲若不
以四正勤而守護之心為懈怠頻那夜迦之所侵害
四正勤者勤遮二惡勤生二善斷已生惡法猶如除
[006-0587c]
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增長已生善如溉甘
果栽未生善為生如鑽木出火正勤有四帶數立名
言四維是四真諦者維隅也淺釋如上若深釋者謂
內心漫荼羅四隅即是無明幽暗之處若不以苦集
滅道四諦之理而守護之則為生住異滅四種頻那
夜迦之所浸擾故云四維等。


【疏】其普門之迹遠而逾廣者竪極三際曰遠橫遍十
方曰廣中間逾字兩度用之逾者超也越也謂超乎
三際越彼十方故曰遠而逾廣。


【疏】豈煩漸超四處者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也。


【疏】以大勤勇聲者如來師子奮迅大精進力名大勤
勇從此勤勇以威猛大勢發誠實言故云大勤勇聲。


【疏】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一切遍知印也作三角形名
三角印三角是降伏義其銳下向若有受持之者能
除無間中無量怖畏等。


【疏】謂心與佛塔者若秘釋制底之義即心及佛塔也
謂心及塔皆有所依之用俱得制底之名若心名制
底即為法身舍利所依若塔名制底即為生身舍利
所依故云心與佛塔也梵語塔婆或云偷婆皆訛略
也正云窣堵波此云高顯若層級高聳名窣堵波若
橫鋪壯麗名為制底皆為所依故云謂心與佛塔也。


【疏】如大海等者如世間大海潮必應時即十地經說
海有十德一次第漸深二不停死屍乃至第九潮不
過限十普受大雨此當第九德也又如經說海中有
[006-0588a]
珠名為月愛至十五夜月圓滿時珠力功德能令海
潮未嘗過限如來大海亦復如是眾生信心珠月因
緣有感斯應嘗不過限。


【疏】此是一生所繫者上生疏云然諸菩薩有三種生
一者一生所繫二者最後之身三者坐道場身今當
第一故云一生所繫菩薩也又瑜伽云一生所繫者
謂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又維摩詰謂彌勒
言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菩提等今此宗中
言一生者依真如法性有十轉開明并佛地為十一
轉俱名法性生今當第十地菩薩轉法性生至如來
地是故疏云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等既爾法
性無殊云何而有十一差別答智證有異就障分故
金光明經亦說十一彼疏引攝大乘論顯證十種平
等法性隨地各證乃至佛地圓滿成就為轉依果問
金光明等既說法性亦成十一何獨今說異於餘宗
答彼約階差故不名一生也隨用有異故無相濫也
又解更有一轉法性生者謂從大悲婀字之性轉生
大空究竟暗字即補佛處也。


【疏】梵音質言之等者謂經云住於業地業者梵音羯
磨即質言之也若巧說時應云迦囉䭾囉尼此云作
地作地者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等故曰梵音質言
之言作地者即第十地也。


問此是金剛心即等覺
位在十地外何故復言第十地耶。


答雖越十地仍
在地攝故又對法第十一說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猶
[006-0588b]
在初劫攝十地滿已修何妨十地收又瓔珞經說三
大劫滿已修相好仍在劫中收今十地滿已脩應於
十地攝也不爾既非十地又非佛果在何位耶第十
地收其理無違言重玄門者謂寂滅三昧即無相三
昧也於八地中已入玄門今十地滿隣於佛地寂滅
三昧門再得趣證故曰入重玄門也。


【疏】堅住佛地者前住業地即當身住今言住者但約
心住謂專緣佛地無動散故次云與前住字義有殊
也言補處三昧道者補處是所趣三昧為能趣補處
之三昧道又解堅住佛地者謂前業地中專希佛果
更無異緣名之為住猶彼渴乏須水之念凝注一心
是名補處三昧道也今此堅住乃最後心希望都息
名之為住猶如渴者已到清流既上攀求安心不動
故此兩處住字相望有殊也。


【疏】然未能絕起用等者。


問曰八地菩薩名無功用
住亦純無相觀云何未絕起用之迹。


答仍對上位
名有用迹所以知者故結云分為二印耳即八地與
補處為二印也又解分二印者謂初入此八地上不
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沈空多時名無相三
昧印諸佛勸起以如幻三昧起種種利益眾生之事
名為有相三昧印故為二印也。


【疏】此中應說初法明門等者通釋妨難也謂此十地
之中初地得初法明道故上品云此菩薩菩提心門
名初法明道謂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
[006-0588c]
光明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以為名此當阿字菩提心
句也從次第二地至八地已來名之為大悲為根即
字句從八地已去至補處方便為究竟即暗字
大空句其菩提心句在初品已明。


【經】聲聞眾住有緣地者聲聞之人於三昧中觀世出
世間法皆有因緣名住有緣地簡異世間故世間三
昧繫屬他主他主即是神我至論究竟皆是滅壞因
果也言識生滅者謂四諦法有其四種一生滅二無
生三無量四無作於四種中以人法心淺故但識生
滅未識於餘故云識生滅也言除二邊者謂除世間
所執斷常二邊故也謂世間外道雖有觀空智慧以
未知緣起法故不離斷常然佛法中以知因緣有故
則離無見以觀因緣自性空故不生有見今聲聞眾
除彼世間二見故曰除二邊也。


【疏】如阿毗曇等者阿毗曇此云對法即對法論也言
九想者謂不淨觀也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四濃
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此是
觀身作不淨想如是皆為對治人執亦是發起禪定
之想言八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
入息念死具如智度論所明言背捨者即八背捨背
謂厭背捨謂離著摩訶止觀云厭下地及自地淨潔
五欲捨是著心故名背捨一內有色外觀色者不破
不壞內色謂內觀白骨皮肉名內有色而外觀死屍
等如前九想名外觀色是名內有色外觀色如止觀
[006-0589a]
中具明二內無色觀外色背捨折骨四微知從心生
心如幻化骨人自滅名內無色外觀色如前已明名
內無等三淨背捨身作證謂初禪二禪非遍身樂四
禪無樂言淨者諦觀白骨無復筋血如珂如貝故云
淨背捨四空背捨謂呵色緣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
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聖人深心直去不迴故名背
捨第五若緣空多則散捨空緣識名識所背捨又識
生滅無常虗誑無復所緣但有能緣故云第六無所
有處背捨又識處如㿈無所有處如瘡捨識無識即
是第七非想非非想背捨又此無想猶有細煩惱今
捨能緣非想之受想亦無復能滅之受想由定法持
身泯然無想如氷魚蟄蟲故名第八滅受想背捨若
要具悉如止觀脩證中說言勝處者八勝處也謂能
觀之心勝於所觀境界故名勝處又名八勝知見謂
此心勝色不謂色所縛心能轉色故言勝知又淨不
淨等皆於己心自在觀解成就故名勝見若勝處成
時身尚不惜況財物他身耶仁王疏云一內有色想
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
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又內無色想觀外青黃
赤白足前成八等言一切入者即十一切處也謂周
遍觀察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以空識二無邊處於
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隟名十一切處又以青遍
一切時黃來入青亦遍一切處青黃本相不失相入
又不相濫餘色相入亦爾是名一切入等言三三昧
[006-0589b]
等者三昧名等等有三故仁王疏云知法實相謂畢
竟空名空三昧知法實相無相不受不著名無相三
昧知法空已不觀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無名無作
三昧故下疏云此三即一體其實無二性以是等故
名三昧耶也下言等者若上等時等於九想乃至三
三昧若下等時等彼三空三解脫等故。


【疏】世間以集為因以苦為果者為無明行愛取有此
五和集以為因故而招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之
苦果故言出世間以道等者道是對治無明老死等
方便即出苦之聖道也以此為因故無明乃至老死
即得盡滅滅即是果故云出世間等。


【疏】諸法從緣起等者諸法即十二因緣謂苦是識名
色等五及生老死等七支集是無明行愛取有等五
支道是對治因緣方便滅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
言從緣起者此等諸法無不從緣生起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等又緣謂因緣即是無明諸法
無不從是生故又一切諸法皆以無明而為本故故
云諸法從緣起言如來說是因者對果名因謂對老
死等俱得名因一一次第而為因故推功歸本皆以
無明而為因故言彼法因緣盡者謂彼因緣所生之
法以道諦對治盡時即是滅義言是大沙門說者結
成佛說也如是法印唯佛法有故曰是大沙門說也
又諸法從緣生者苦諦也如來說是因者集諦也彼
法因緣盡者後二諦也此之法印如來親說故云諸
[006-0589c]
法等又下疏云此偈攝三藏義故天竺相傳謂之法
身舍利也。


【疏】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等者法華經云是法不可
示言詞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等由是世
尊初成道時但自受法樂三七日後以方便力方乃
起說故云此是一切世間等。


【疏】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者五位者第一重有
三謂中臺鬢蘃八葉也并第二第三院名為五位或
取如來菩薩金剛二乘諸天如下真言支分中之所
顯示。


【疏】薩婆若有三種名等者即天台四教中後三教各
有八事一教二理三智四斷五行六位七因八果此
薩婆若即當第三智字也且通教智者謂同得巧度
一切智也別教智者道種智也圓教智者一切種智
也言此三種智至即是阿字義者釋成不二也。


【疏】與大論語等字等等者謂如上真言聲字攝餘諸
字與大論亦同彼論云復次菩薩摩訶薩之行者所
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何等為字等語等諸字入門
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囉字門一切法離垢故波
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遮字門一切法終不可得故
那字門一切諸法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乃至荼字
門入諸法邊境處不可得故不終不生故彼論釋曰
字等語等者是陀羅尼於諸字平等無有憎愛又此
諸字因緣未會時亦無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
[006-0590a]
住吾我心中憶想分別覺觀心說是散亂心語不見
實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畢竟空涅槃同等
菩薩以此陀羅尼於一切諸法通達無礙是名字等
語等。


【疏】名謂以此字門等者謂名詮自性然有一字為名
者如阿之言無二字為名者三迷云等多字為名者
阿三迷乃云無等也疏中欲顯多字為名故曰共成
一名也。


【疏】如初句云等者謂阿三迷云無等此之三句各是
集法滿足句如說不生亦不滅等隨句義雖未圓亦
名為句以法滿足故也。


【疏】多名共成一句等者謂諸行無常等四句成偈即
是顯義周圓句也。


問真言之體必是依聲何故此
中但言名句耶。


答此辨真言通相就能詮顯自性
差別故說名等若望所依亦不離聲故十地論說者
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善聲二者善字成唯
識云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法緣名等詞緣
於聲豈無聲耶又為此宗依字發聲如行者於心圓
明中觀字從字發聲方顯義故由是直取字等不言
其聲覽者可悉。


【疏】以此佉字門等者如金剛頂經說受觸金剛吞滅
種種諸穢即斯義也然此密意所謂吞滅一切眾生
五濁煩惱垢污故云以此佉字等。


【疏】又其真言唯說十二等者其真言即縛字也此縛
[006-0590b]
字詮一切諸法語言道斷義若法本來不生則離諸
因緣是故語言道斷故下疏云以辟支佛智慧深利
見一切集法皆是滅法故名證寂然界住此三昧時
能觀諸法如涅槃相無可宣說名極滅語言三昧以
此因緣不樂說法欲滿眾生願故但以神力加此一
字以為真言淨除於業生者謂能淨除因緣造作之
生令得大空智生故曰淨除於業生也。


【疏】法住法位等者真如住在諸法之中名為法住法
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此約理事差
別或真如法即所住即法位唯約理明言性相常住
者謂真言如實體性真言如實行相有佛無佛而常
有故亦可性是常住相是無常既爾云何言性相常
爾答性相無二故又性常是常相常是無常不由如
來出世故問常住音聲可爾無常音聲言說豈非如
來說耶釋曰法本無常但由佛顯故。


【疏】隨一一真言等者謂如來以普門加持現出普門
之身隨一一身皆有真言故名一一真言名成立中
者謂一一真言或廣或略於其中間或將一字義成
立一切字義如以迦字成立一切字者迦是無作義
若以此字成立一切字時者一切字皆成無作具如
下疏言皆如因陀羅宗者謂天帝釋自造聲論彼中
有如是義故又或如天帝釋殿上網互相涉入重重
無盡故言皆如因陀羅宗也。


【疏】無苦集等者謂入阿字本不生門故即了苦集滅
[006-0590c]
道本來不生而但有真諦如水結成氷氷即是水無
別水也但以眾生迷於苦集失法性水若入阿字門
了達苦集本來不生即會法性而但有真諦故云無
苦集等。


【疏】又知八倒等者一切眾生由迷倒故計一切法是
淨是樂是常是我今觀念處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
無我如是念處除四倒已若執不捨復成四倒今入
阿字門故了知念處本來不生但是法界成真實念
處故云又知八倒等言知四如意等者四如意者欲
勤心觀也一切神通由此發故仁王疏云欲勤心觀
以定為體性又寶積經云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
蜜多故獲是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如是勤
心觀三摩地斷行成就菩薩摩訶薩依如是等欲勤
心觀助發定法極善修治極善成立自在轉故能善
修習四如意足成就四種如意足已隨其願欲證得
現前能示非一種種神變菩薩摩訶薩雖現無量神
通變化皆為度脫諸眾生故等言本不生者謂如是
神足以阿字門四句求之皆無所得即知本來不生
全是法界故得成就法界神通爾言知是處非處等
者知是處非處即佛十力第一力也若出體時尅性
以慧為性若取相應即兼心等四蘊為性若取眷屬
五蘊為性即定共道共無漏色等助成慧體故謂知
諸法因果相當名為是處因果相違名為非處寶積
經云言是處者有所攝受謂離殺者能感長壽離不
[006-0591a]
與取能感大富離邪欲者感貞良妻如是說者斯有
是處言非處者無所攝受返上可知言知自心等者
謂一切眾生本有佛知見性由不如實知故名為無
明失佛如來種種智力若如實自知時即名之為明
等者等取大悲及方便故言本不生者謂眾生等雖
知佛有如是智力但是信知不能成於諸佛如來自
然智力若了阿字本不生故即是如實而知自心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不由他悟故言六蔽本不生等者
乖違理性障蔽真言即是六度所治貪等六種煩惱
但從妄起推入阿字達本無生離彼中流故昇彼岸
也言知十八種法者即是不共餘乘所有法也大寶
積經云第一諸業無有誤失不共佛法所謂如來身
業畢竟無誤失故若往來坐臥威儀端嚴身光極照
觸彼眾生令與樂受身無過相如來語業無有誤失
為實語如義語等如是一切語言無有過相如來之
心無有誤失不捨甚深定法於一切法無礙智見任
運而轉是名諸業無失第二言無卒暴不共佛法謂
如來一切言音本無卒暴何以故久已永離愛恚諍
訟等故第三念無忘失不共佛法謂如來正念無忘
失故何以故蓋住於靜慮解脫三摩地等不廢忘故
觀有情心行如其所應宣說妙法於諸義法訓詞辯
才無礙解中無忘失等第四無不定心不共佛法謂
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食若語若默常處深定
無出離時何以故由如來證得甚深三摩地無障礙
[006-0591b]
靜慮等永離散亂之心故第五無諸異想不共佛法
謂如來無諸異想乃至於持戒者其心無愛於犯戒
者其心無恚等故名如來無種種想第六無揀擇捨
不共佛法謂如來已脩聖道而證此捨非未脩道而
有證故如來捨者能轉梵輪悲愍眾生無高不遠離
二邊超過一切思量揀擇等第七志欲無減不共佛
法所謂如來善法志欲無減大慈志欲無減大悲志
欲無減說法志欲無減等第八正勤無減不共佛法
所謂不捨所化眾生正勤乃至不緣食飲相續說法
中無暫廢等第九念無退減不共佛法謂如來證得
菩提無間觀察一切眾生去來諸心相續知已如來
於中畢竟了知無有忘失等第十三摩地無有退減
不共佛法所謂佛三摩地乃至若生死際平等即涅
槃際平等以如來證入如是平等性故於三摩地而
無退減等第十一智慧無減不共佛法所謂如來具
悟入一句百千大劫說無盡智於一切處無障礙智
等第十二解脫無減不共佛法謂薄伽梵遠離一切
執著二邊故得解脫如是解脫前際無縛後際無轉
不住現在故等第十三身業智導不共佛法所謂如
來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等第十四語業智
導不共佛法所謂如來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
轉等第十五意業智導不共佛法謂如來一切意業
智為前導隨智而轉等第十六過去無礙智不共佛
法謂如來以無礙智能知如是無量無邊過去世中
[006-0591c]
所有諸佛國土若成若壞等第十七未來無礙智不
共佛法所謂未來世中所有如來或當出現或當滅
度等彼一切相如來於此悉能了知等第十八現在
無礙智不共佛法謂如來於現在世十方一切諸佛
土中所有諸佛諸菩薩眾諸聲聞眾諸獨覺眾若干
差別悉能了知等是名十八不共佛法復以此法入
阿字本不生故則不共之義尤異餘宗也。


【經】謂阿字門等者凡開口最初皆有阿聲即此阿聲
為一切眾聲之母能生一切真言之聲故名為母又
此阿聲生十四音成十二章疏中不顯故須區別依
涅槃經本母抄略示方隅分之為三初釋章題二釋
章數三釋音數且初題云悉曇章梵語悉曇此云成
就准聲明中即是男聲八轉中屬於業聲業謂造作
以此為本而能成辦諸章文字及名句等故云成就
又古譯為吉法應云悉達磨悉是娑字從女聲呼詮
妙善等義達磨是法故云吉法上皆不正具足應云
悉曇囉窣堵此云成就吉祥章第二釋章數者此悉
曇章句總而言之不出四十五字所為和會音有十
二字除助巧等毗聲有二十五字超聲有八字此等
諸字展轉能生一切聲字由是分十二章一切言音
收攝皆盡謂先以短聲阿字流入短聲迦佉誐伽仰
遮車若社壤吒咤拏荼拏多他那䭾曩波頗磨婆莾
野囉羅嚩撦洒娑訶等三十三字中歷呼一周即為
第一章抄文傷略應更將長聲阿字似前短聲阿字
[006-0592a]
流入長聲迦字乃至末後長聲訶等三十三字更以
伊字流入枳嵠儗岐嶷止齒耳誓仍徵癡𠰒遲抳
底體你提𩕳比庀未婢銘伊哩里尾屣始枲呬等三
十三字乃至從惡字流入脚却[虍-七+一/匚@一/乳-孚][酉*虍-七+一/匚@一/乳-孚][虍-七+一/匚@一/乳-孚]酌綽弱杓若
卓逴橈濁搦跢托惱度諾博濼毛薄莫藥洛洛縛
灼朔索郝等三十三字如上歷遍方成第一章體乃
為盡理不爾則音義不足矣次明第二章上第一章
若以阿阿等單單為頭歷下諸字遍而為一章今第
二總以十二音歷下諸字為第二章謂先以阿阿伊
縊至暗惡聲歷下三十三字一一相梯循歷俱遍如
迦迦枳鷄矩俱計蓋句嬌劒脚等一周竟次以佉字
為頭如上輪次而作一周謂佉佉企溪乃至欠却如
是三十三字循歷周遍即為第二章若和會者阿阿
即迦迦伊縊即枳鷄乃至暗惡即劒脚等次明第三
章即複呼章謂以迦字次第歷配下三十三字如迦
短二合迦佉長二合吉企二合吉溪下同屈齬屈驅枳契枳
愷屈去屈𧽂訖欠訖却次歷誐伽仰乃至訶字遍為
第三章次以此下誐字却從迦字歷配如誐迦誐迦
誐枳誐鷄至誐劒誐脚如是三十三字配歷遍為第
四章次以齒音五字最後若字從迦字歷直至訶字
為第五章如是取舌上音第五字舌頭音第五字脣
音第五字一一為頭歷配迦字至訶字一周竟為第
六第七第八章又以超聲野囉攞嚩四字一一為頭
如前歷配作四周竟即是第九至第十二章大般涅
[006-0592b]
槃由此立十二章今抄釋此章雖支體鈎鏁上下分
明似有未周且如毗聲二十五音先取迦字次第合
配佉字直至訶字又於五類音中各取一字合配迦
字直至訶字而為六章足前單呼二章共為八章次
於超聲八字以野字從迦字合配次以囉囉嚩三字
如前合配都成十二下有捨洒娑訶四字不取為頭
合配諸字若俱取之章數則成十六是故不取若不
取者則有取音不盡之失今為改之謂以阿阿
伊縊塢烏翳藹污奧暗惡
十二之音如是依平上去入位次調停令其不差名
和會音和諧會通毗超等音不雜亂故成十二章先
短聲阿字流入短聲迦佉誐伽仰乃至娑訶即成第
一短聲阿字等章次以長聲阿字流至長聲迦佉誐
伽昂乃至次第直至娑訶即成第二長聲阿字等章
又以伊字流至枳企儗祇倪乃至洗呬為第三伊字
等章又從縊字流入鷄溪倪祇霓乃至斯奚為第四
縊字等章又以塢字流入短聲舉齬語瞿虞乃至蘇
虎為第五塢字等章又以烏字乃至脚字隨音流入
次第如前即成烏字乃至脚字等名十二章以此確
定十二章數然後更以二二合三四五合等一音為
主餘音為伴則有無量音聲之章如天帝網不相妨
礙若如此者則無取字不周之失覽者知焉後釋音
數者分二初總後別且初悉曇之字不但開之為一
十二章亦總能收攝一切音類謂阿阿乃至暗惡如
[006-0592c]
此方十六聲以為定矣。


問如上阿阿二字乃至暗
惡即有一十二字何故經言十四音耶。


答謂此十
二字後有助巧聲哩狸里狸四箇字故若爾更添四
字應成十六然此四字不得為母但為助巧隨於彈
舌直呼之中各取二來故成十四如以迦字合哩狸
時梵書即是此但西方凡俗通用之字若聲明
中梵書即是又如以迦字合里狸時梵書即是
若助巧者梵書即是若知四字收攝之處
本體即是囉羅二字故不俱取有取十二音中後之
二音為助巧音非也後別釋者謂此一十四音字輪
品中但列其音未顯其義令觀行者支分不具今別
釋之且第一短聲阿字者有三義一約不破壞者
謂一體三寶體性堅固猶如金剛以不壞故無有盡
滅故無盡滅故即是真常真常即是大般涅槃二約
不流者如來九孔無漏失故九孔者二眼二耳二鼻
語門二隱竅也即五根無失如來法身五根名言尚
不可得況有流耶真常之體即是涅槃三約依功德
者非謂積功累德但是本有性淨之功德故此即所
顯真常涅槃由此三義故名為阿次明第二長聲
阿字門即是本不生之行也梵語阿字詮阿闍梨義
阿闍梨有四義一者依教授義令生善故即親教者
二者依制度義阿毗曇也顯諸大乘戒威儀故三者
依聖人義梵語阿哩也二合此云遠惡義翻為聖人總
目十地諸聖人故四者依教誨義即教示誨導止惡
[006-0593a]
脩善故由此四義故名為阿第三伊字門者約聲明
中是女聲也謂伊字所顯即佛法也佛法有二一證
法二教法證法有二一所證謂涅槃真理二能證即
正體智教法亦有二一者通即總舉三乘二者別即
大般涅槃依是教法淨脩梵行正智圓滿證大涅槃
今伊字中詮顯此法故曰伊者即是佛法也第四縊
字門者縊者自在義依二種釋初總明自在後別明
護法且初言自在者借喻以顯以自在天外宗所計
能生一切即自在天為世間之父母故名為世尊如
理趣經說外道微未底聞佛說諸法無生本來清淨
即作是言此義不然自在天常而是一切萬物父母
能生諸法能作能造安立世間於是如來以種種道
理詰難於彼而理不通因得正見今諸佛妙法若對
自在天時塵沙陪數豈可為喻以自在天世人知故
故引為喻上來總明自在下別明護法者一約大梵
二約護世三約能說四就所為五就所斷且初言自
在者名為大梵即大梵天王也然色界四禪總名梵
世初禪第三亦名大梵今此所引即第四禪梵王此
梵天王以縊字為種子謂所流之法名曰自在若受
持者即名護法此外道所計也若佛法中大梵無過
真常佛性自然皎潔況之如天自在無礙有若於王
若受持者則名護法護法有二一自受持依之脩證
二令他受持同適真趣任持弘護令不斷絕是真護
法是故縊字名曰自在二又自在者名為護世即四
[006-0593b]
天王也以此四王能護世故言四王者東方名為持
國是乾闥婆主南方名為增長是鳩盤荼主西方名
為醜目或名廣目是諸龍主北方名為多聞是藥叉
主此四天王及諸眷屬常護世間皆能擁護如來之
法亦能為他敷揚宣說又四護世者表四無礙解亦
是四無量四攝法等由依此等即能自護及能護他
故曰依護世也三約能說者又縊者是能自在說也
即證大涅槃得真解脫名為自在大解脫中有八自
在為令眾生得是自在故施設一乘令勤脩習故言
能自在說也四約所為者謂此縊字詮於所為能自
在故謂修集方等經典也方等是經典之所詮樂修
方等常習是經典依是經典悟方等理如是修悟本
為何耶為欲證得大般涅槃大自在故故曰就所為
故五就所斷者謂此縊字詮於所斷能自在故所斷
法者謂嫉妬纏是自在障故須斷之即隨喜功德是
能持之妙藥諸有情類自無始來業垢深重見他得
利或他勝己心生熱惱常欲摧彼令不如意由是繫
縛長淪三界不得自在諸善功德悉被穢之若欲出
離得自在者必須斷之若除斷已一切諸善皆得圓
滿故能宣揚大般涅槃法故曰就所斷也是故縊者
名為自在次明第五塢字門者塢字詮一切法譬喻
不可得故若有譬喻不為勝上即大涅槃於諸方等
最上教中更出過故亦云上上故云譬喻不可得故
第六烏字門詮無慧念義良以無義正念於一切法
[006-0593c]
妄計有我故使世間多多有情於秘密藏而生謗毀
秘密所謂涅槃真我一切有情迷之妄計猶如王子
失寶刀喻寶刀王子持去貧者讇言真乘菩薩詮之
群生妄計由是別開方便破彼執情顯示諸法實無
有我除彼無慧念故云烏者詮無慧念也第七翳字
門詮一切法求不可得義謂佛性涅槃遠離性相心
言罔及非可求故金剛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曰翳者詮一切法
求不可得也第八藹字門藹者二義一者詮一切法
自在不可得義言自在法對待立之對抅縛故說名
自在今佛如來得真解脫是真自在言不可得者謂
真常理中縛解二名皆不可得即是藹字如實之義
二藹者是威儀勝聲如來威儀進止無非利益一切
眾生故曰藹者是威儀勝聲等第九污字門詮煩惱
義煩謂煩擾惱謂惱害由此或能煩擾行人惱害功
德即是根隨俱生分別分別麤淺入見即除俱生細
故佛果方盡又呼此字時有執取聲執取是漏漏者
名之為流如來不流不流者即不動不動即無生佛
體真常本無生滅無生無滅名大涅槃故此污字詮
一切法煩惱不可得也第十奧字門者詮大乘義大
乘義者即是真常是真常者即是究竟今究竟義但
是所詮大乘有二一者通取一切大乘於前九部中
得為究竟故謂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二者明此
涅槃所顯圓極以為究竟又外道經書對於內教得
[006-0594a]
名為諸所顯法近皆非究竟今大乘經所顯之義稱
理盡性皆名究竟故曰奧者詮大乘義等第十一暗
字門者能遮不淨物義謂金銀寶物正是所遮世間
貧者乃曰沙門觀念修行用祛貪愛由金寶等是世
所珍凡情覩之皆生愛著由是牽生諸有漏業故名
不淨諸佛弟子皆應捨之捨有二種一以自所有施
於三寶二於他處有不起貪愛若不捨者終日防護
疑阻他人於己修行全成無暇故趣道之流必須棄
捨又不但能捨一切寶等諸不淨物然實事捨一切
煩惱故成就品云又於他月悉捨內外所有即此義
矣由是此字亦能顯大菩提果義也故曰暗者詮能
遮不淨物義第十二惡字門者詮一切法遠離不可
得義謂始覺智生即無不覺爾時始覺即是本覺始
本不二名究竟覺是故證涅槃時無明轉為明無明
即明故無所離菩薩入涅槃時見一切眾生本來寂
滅以證諸法無所離故故名入證大般涅槃故曰惡
字詮一切法遠離不可得義也又文殊問經字母品
云阿字是無常聲阿字是遠離我聲伊字是
諸根廣博聲伊字是世間災害聲塢字是多種
逼迫聲汙字是損減世間多有情聲𠴊字是直軟
相續有情聲𠴊字是斷染遊戲聲力字是生法相
續聲𡃖字是三有染相續聲曀字是起所求聲愛
字是威儀勝聲汙字是取聲奧字是化生之聲暗
字是無我所聲惡字是沈沒聲然上略明十二字義
[006-0594b]
正此所要故疏序云此中有一二重缺者莫由此乎。


【疏】如諸外道計等者謂有外道諸論師等離因計有
作等和合故有果報若行者三密之中見有作等則
有同外道且作乃作者相因待生則無決定之相若
執為決定則不異外道故中論破云汝謂作者有作
即為無因無因故不能生果等。


【疏】中論觀六種等者六種即是地水火風空識也今
正取空如彼論偈云有相無相中相則無所住離有
相無相餘處亦如是此顯有無二相皆無所住空既
如是餘五亦然又偈云是故知虗空非有亦非無非
相非可相餘五同虗空等今佉字門於一切法有相
無相皆無所住如虗空等故故云中論觀六種等。


【疏】復次若人不動本處等者彼論問曰汝雖種種門
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見有去住答曰肉眼所見不
可信也是故疏云若人不動本處即是所詣處也。


【疏】而言毗婆舍那等者毗婆舍那此云勝觀未審屬
何勝觀能破煩惱耶若屬觀品觀品是慧慧是能歒
煩惱是所歒此正辨戰歒之體總此問意云然一切
法中如諸論所破我義皆不得成故智慧煩惱畢竟
屬於誰人今時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耶。


【疏】明暗畢竟不相及者謂相違法理必不俱云何能
破此文正難不可說斷若論斷義性相不同故華嚴
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後此約性也三際求之不可說
斷則無斷也十地論云譬如燈焰前中後取故此約
[006-0594c]
相也三時齊取可說斷斯則經論相反意旨相成何
者以論假三時乃知無性方合經意以非初非中後
即是無性是則性相無礙無斷之斷也。


【疏】又一切法本不生者此下約頓一向全真更無斷
義立戰歒者就世間談論也。


【疏】所起慢心等者謂吒字門一切諸法慢不可得入
此門者不見彼此勝劣之相若起高下不平等見名
之為慢唯識論云云何名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
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於有德處心不謙下由
此生死轉轉無窮此慢差別而有七種一慢於他劣
朋友等而生高舉名慢二過慢為於等中謂自勝他
三慢過慢於他勝中謂己勝故四我慢於五薀中執
我我所故五增上慢於一切殊勝功德未得謂得故
六卑慢於他勝中自不如他却於他慢如奴欺阿郎
七邪慢於無得中生其高舉或於增上法而起邪見
等故此吒字門能對治也。


【疏】今觀諸法無生等者謂欲對治如是七種慢故而
觀諸法本來不生言乃至者復觀諸法本無造作如
虗空性遠離去來一合之相諸行遷流心之影像因
緣所生如是等法皆不可得則知阿耨菩提於法平
等無有高下也。


【疏】由此五字門等者一本不生即阿字也二離言說
即嚩字也三自性清淨即囉字也四無因緣即訶字
也五如虗空相即佉字也何以故由此五字門長養
[006-0595a]
不可得謂此五字門即是地水火風及虗空故地能
持種水以潤之火以溫之風以皷之虗空不礙從種
滋長乃至華果名為長養由本不生故長養亦不可
得也。


【疏】無量義經等者今疏指彼經釋成女人是梵行者
怨彼經云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
賞賜半國之封悉以與之持經之人亦復如是於諸
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歒自然
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言半佛國寶者
即屬菩薩七地位也又彼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發
菩提心與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
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
生死煩惱一時斷壞旨第七地大菩薩位是為半佛
國寶也。


【疏】娜字門等者梵語正云難那此名施也又不空
羂索經云解一切法離名字相不可得故梵語娜麼
此譯云名娜具多義各隨義辨不相違也。


【疏】如人為縲紲者論語孔注云縲黑索紲攣也所以
拘罪人也今借喻之言若息念時等者謂阿脩羅被
天帝縛念欲還宮縛不得脫若息鬪心之時其縛自
然除矣是知縛解但在自心非由他也言何況業煩
惱等者業煩惱縛謂凡夫等無為縛謂二乘也意生
縛謂菩薩也。


【疏】婆字等者謂此字門詮一切法有不可得又准不
[006-0595b]
空羂索云解一切破壞性不可得故梵語般若此云
破壞言破壞者即是有不可得但以性字義有別也
謂此有不可得復不可得故云解一切法破壞性不
可得若差別者此中以阿字門遮一切有名一切法
有不可得彼中并能遮阿字俱皆不存故彼云解一
切法破壞性不可得也。


【疏】有謂三有等者言三有即欲色無色也乃至者超
越九有謂六欲天及人為一四禪四空處共成九也
言二十五有者謂四州四惡趣大梵六欲天無想五
淨居四禪四空等也。


【疏】即是三昧王等者謂婆字門詮一切法有不可得
故又以從因緣有故具足一切字門故即是三昧者
由勝諸三昧故名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者准涅槃
經說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所
謂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得無退三昧能壞畜生
有乃至得我三昧能壞非想非非想處有是名菩薩
得二十五三昧斷二十五有如是三昧名諸三昧王
入此三昧王時若欲吹壞須彌山王隨意即得等今
此婆字三昧復為二十五三昧之王獨能破壞二十
五有是以疏云今觀諸有從緣即是本不生義乃至
能破二十五有也。


【疏】由此義故名為破有法王者謂由此一切法有不
可得及無作無行等義故即是三昧王三昧釋迦如
來住此三昧而現出世加持之迹能破二十五有眾
[006-0595c]
生覩此號為破有法王然實阿字門中二十五有本
來不生更何所破又一切法皆入阿字體即法界若
一切法體即法界本來不生二十五有亦即法界本
來不生釋迦牟尼亦即法界本來不生既一切法皆
是法界本來不生即同虗空何有虗空能破虗空何
有虗空被虗空破者若如此解時即是解婆字門一
切法有不可得及解羂索經中一切法破壞性不可
得義也若如是者此與羂索為一為異究竟無異此
中阿字即是彼中性字彼中性字即是此中阿字阿
者詮一切法本不生義本即性也思之。


【疏】中論以種種門等者即彼論說二十餘門謂觀因
緣觀六情觀五陰乃至觀四諦觀十二因緣為門名
種種門言識觸受愛四法皆無等者謂眼見色時即
有識生次起於覺觸觸有澁滑受遂領納於可意境
生於愛染今見可見法無故識等四法皆無是故十
二因緣分亦無也又一切有情非如木石無所識知
無所觸受但隨境分生諸識等成十二因緣真言行
者以三密方便得見不思議境界時雖有所識知所
觸受由以囉字淨故而不生愛執以無愛故十二因
緣亦無也。


【疏】如中論三相等者彼論說有為法有三相謂生住
滅相無為亦三謂不生不住不滅今觀有為無為法
體體性皆空與誰為相耶及十二門廣說三相不勞
繁引。
[006-0596a]


【疏】如彼三昧者若近指者嚩字門名為語言道斷三
昧若遠指時即三昧王三昧故不思議也。


【疏】如說日可令冷等者謂娑字諦不可得諦者實也
如諸法真實相知離於顛倒如日可令冷月可令熱
世尊誠諦之說終無差異故藥師云日月輪可令墮
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疏】亦空亦假亦中者謂娑字門中遠離二諦四諦等
相本來平等亦空亦假亦中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
相妨礙但隨根施設強立三名入此字門即知一切
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無一二三是
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若無遮無照即是
娑字門諦不可得。


【疏】因有六種等者此訶字門詮一切法因不可得謂
六因五因等六因者俱舍頌云能作及俱有同類與
相應遍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五種者一生因即是
業煩惱等及外草木子是名生因二和合因如善與
善心和合不善無記亦爾三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
壞內有四大無量煩惱眾生得住四增長因由衣服
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
食則得增長如諸沙門婆羅門等依因和尚善知識
等而得增長等五遠因譬如因呪毒不能中依憑國
王無有盜賊如水鑽人為酥遠因父母精血為眾生
遠因等。


【疏】當知最後無依等者謂前諸字皆依後字展轉待
[006-0596b]
因成故當知此最後訶字則無所依還以阿字無住
之體而為其本過此無字可說是故更無所依也言
故說無住為諸法本者謂到此無言說訶字處則無
所住即此無住名大涅槃涅槃以無住而為本故。


【疏】但以種種因緣等者如以迦字無作乃至訶字無
因等義觀本不生或以幻焰水月乾城等觀本不生
名為種種因緣也。


【疏】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一切字者即五箇故
字也此五故字一是迦字無作二是佉字虗空無相
三是誐字無行四是伽字無合此取毗聲五類音中
第一牙音例下四類及超聲八字但取最後一字故
稱乃至五是訶字無因即以此等諸字成立本不生
阿字故云云何一切等。


【疏】云何逆順旋轉等者以阿成迦字乃至成訶字名
為順成還以訶字展轉反成阿字名為逆成逆順既
爾釋破例然。


問今言相成行相云何。


答為此諸
字各具有空中三種之義今疏顯示以中成中如以
阿字本不生義成迦字本無作義乃至訶字本無因
義或以訶字本無因等義還成阿字本不生義准此
理應更有以中成有以中成空以有成有以有成空
以有成中或以空成空以空成有以空成中之義更
有交絡超間相成更互釋破無盡之義如理思之。


【疏】如是以八種之門等者即釋立破為六加逆順成
八種故於前六門中具含六相但疏秘密如初一字
[006-0596c]
釋一切時即是同相義相順故成立相易知破義是
壞相次疏指餘三相也為一切法者即是總相依般
若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一別異說之即別相異相
也前後互舉六相備焉。


【疏】心門轉故者心即菩提等心門即無擁之義謂前
以八種之門旋轉說之依摩訶般若別異說之則義
有無量今約真言住心品次第分別謂以薀處界等
對治我法二執開示心之實相名開心實相門更約
違世順世等八心次第說之名心門轉又約百六十
心麤細極細歷三劫說之皆有淺深顯密之相復從
菩提心門轉入大悲心門從大悲心門轉入方便心
門等如住心品廣說。


【疏】如彼論四念處品廣說者彼說四十二字此當初
五乃至末後第四十二之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
得波荼秦言必也故云必不可得也。


【疏】如觀鏡等者如人臨鏡則面像現此由因緣和合
故有謂以質因鏡緣而影法生若是推研色塵之相
現前不謬即是假名又此研字應從於女美惡之相
現前不謬義似愜當種種推求此法非從鏡有何以
故質未到鏡則無像故又非面作何以故未有鏡則
無像故又非執鏡者作何以故無鏡無面故如是推
尋求覓都不可得即是其空又非無因緣而得顯現
故名為假假不異空空不異假即是其中故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006-0597a]
是故三相不同而同不異而異此兩句名具遮表不
同者三相有別以遮同而同者表一體故不異者遮
三體故而異者表三相故是名法界不思議中道緣
生非是世間論師等所能思議耳。


【疏】如涅槃經等者涅槃經云俄者一切諸行破壞相
故若者是智慧義若南智也拏者非是聖義喻如外道那
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喻如門閫摩者是諸菩薩嚴
峻制度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是名為摩已上四字皆
有結句又准文殊問字母品仰者是五趣清淨聲[口*欀]
者是制伏他廣聲拏者是除諸煩惱聲曩者是遍知
名色聲莽者是息憍慢聲此與涅槃各據義別不可
一准。


【疏】即是常故不流者一一三昧門等皆是加持之相
覈其至極但是寂靜涅槃之相法爾已來恒常如是
即是常故不流此常不流句是涅槃經涅槃真常故
不可遷流若有流動即有出生今既不流即是無生
以無生故即無盡滅無生無滅即是本來堅固之體
堅固之體即是法身此法身者即是涅槃雖常處生
死教化眾生而不捨涅槃之性故肇公云旋風偃岳
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等言即是諸佛加持身者
身者積聚謂此聲字一一皆是入佛三昧之門而能
圓滿一切自他之願諸功德法所積聚處故名為身
又從佛加持現起即是諸佛加持身也。


【疏】具足眾勝願者前云圓滿一切願梵云薩嚩奢即
[006-0597b]
所希求之願今梵云嚩嚧即是能與之願謂自願已
滿轉受於他即與前願字義不同也。


【疏】假使十方等者即十方諸魔化作佛身說相似法
等令轉易其心仍不疑惑等。


【疏】若謂此說不然等者謂具足眾聖願真言決定義
住不思議果即是世間難解難信之法故佛說偈引
諸佛道同勸信印成若真言行者從師稟受如說脩
行悉地無疑若為如說修行不獲如是悉地者即十
方三世諸佛有違負本誓欺誑眾生本誓者三昧耶
戒也謂三昧耶第四戒誓於一切眾生不應作一切
不利益行諸佛大悲欲令眾生同證此果若諸眾生
依法修行必定獲得如是如是不思議果若謂不然
即不得名為真言矣故但有智信受無智疑悔譬如
手執仙方不從明師稟受又不知修煉之決不肯服
食却謗白日上昇者以為虗誕令成不可故須深信
爾又違大誓者凡一切真言終句有莎訶者即大誓
也梵語娑嚩二合訶此云本誓謂諸佛如來同一大誓
故。


【疏】韋陀世仙者韋陀云明外道四韋陀也世仙即是
成就世間長年隱形自在之者號持明仙等也。


【疏】一一皆入等者謂真言聲字三重漫荼羅中其相
甚多故云一一如是一一真言由行者如理諦觀無
不入於蓮華臺藏阿字之句此句是一切真言之本
謂三重漫荼羅真言自迹皈本究竟寂滅之理是止
[006-0597c]
息教迹處也。


【疏】今此字輪亦爾等者如上於佛身上布作三重字
輪漫荼羅法由如來身與字輪相作故名不思議也。


【疏】採集以為鬘者謂採集眾華而為飾好梵云摩羅
此譯為鬘按西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
以為循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
飾好等。


【疏】紫礦并虫食等者紫礦是樹汁作法乾之名之為
礦即波羅奢樹汁其色甚赤用染皮氎又凡諸香物
若有虫食者皆不得用為塗香又智論說塗香有二
種一者栴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㨶以為
末用塗其身及熏衣服并塗地壁也。


【疏】薰陸者出於西方即樹膠夏天日炙鎔滴沙中在
地有香謂之薰陸。


【疏】三種辛藥者謂薑胡椒蓽苃也。


【疏】然後依供養法等者供養儀式品攝頌云如是正
業淨其身住定觀本真言主以真言印而召請先當
示現三昧耶真言相應除障者兼以不動慧刀印稽
首奉獻閼伽水行者復獻金剛座次應供養華香等
去垢亦以無動尊等此是攝頌總攝一品之事向下
次第而別顯之文廣如彼又准金剛瑜伽念誦法云
復結金剛縛契竪忍願二度為針置於心上即誦密
語曰三摩耶薩埵此即是發悟一切諸佛及諸弟子
等密語乃至作三界威力契誦不動明王其密言如
[006-0598a]
經彼印真言若有諸魔作障礙者皆悉遠離又以印
觸諸香燈飲食等隨觸得清淨等行者臨時取以用
之。


【疏】先用囉字等者囉字詮一切法垢不可得故供
養品云現前觀囉字具點廣嚴飾謂淨光焰鬘赫如
朝日暉念聲真實義能除一切障解脫三毒垢諸法
亦復然先自淨心地復淨道場地悉除眾過患其相
如虗空如金剛所持此地亦如是等。


【疏】或依本教所說等者或者不定或依何等本教所
說隨行者意或廣或略兼用召請真言及印且准阿
彌陀如來念誦觀行儀軌所說行者每於定中見極
樂世界七寶為地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無量莊嚴如
經所說無量壽如來在大菩薩眾會聞說無量契經
行者即結寶車輅印想印成七寶車輅想此寶輅往
彼極樂世界請無量壽如來并諸大菩薩眷屬乘此
車輅不散此印便請來至道場住虗空中又結迎請
聖眾印及真言奉請故無量壽如來赴此三摩地所
成淨土道場受行者供養速得上上悉地等如彼廣
說是名依本教請也言即示三種三昧耶等者一佛
部三昧耶二蓮華部三昧耶三金剛部三昧耶且佛
部者二手虗心合掌開二頭指微屈各附中指上節
又開二大指各捻二頭指下第一文是也次蓮華部
者二手虗心合掌二大指二小指各頭相著餘六指
微屈如開敷蓮華葉形是也後金剛部者二手左覆
[006-0598b]
右仰合背相著以右大指叉左小指以左大指叉右
小指中間六指博著手腕如三股杵形是也言及與
敷座等者准前蓮華三昧印稍屈指令圓滿即是結
此印已想從印流出無量金剛蓮華遍漫荼羅中一
一諸佛菩薩金剛眾聖各各得此金剛蓮華為座等。


【疏】淨以不思議法界心者即囉字置空點想在頂上
作心沐浴是也。


【疏】然後住瑜伽座者即前五輪所成最上金剛地方
輪是也言一心誦部主真言者部主有三如來部以
大日為主蓮華部以大精進觀世自在菩薩為主或
以馬頭為主金剛部以執金剛秘密主為主也。


【疏】略為宣說等者彼經云菩提心者謂如實知自心
乃至云心虗空菩提三種無二故經意欲令弟子發
起斷樂心故欲令識知自心相故欲令遠離邪妄念
故弟子若解了時即是知自皈依所能作真正發心
等也。


【疏】今正明本心常佛等者且成佛義如前已辨今就
自宗本心常佛者故上經偈云我覺本不生阿字本初不生
出過語言道縛字語言道斷義諸過得解脫麼字解脫繫縛義

離於因緣訶字害煩惱離欲義知空等虗空法字出一切佉等虗空義如實
相智生跛字無能勝義已離一切暗伽字是稠林闇冥義第一實無
羅字淨法界心義又上八字更互相釋且以下七釋成上
一者先徵云何我覺是阿字本初不生耶次第釋謂
語言道斷故乃至是淨法界心故又經云云何菩提
[006-0598c]
謂如實知自心等華嚴經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
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涅槃論云
身外有佛亦非密身內有佛亦非密非有非無亦非
密眾生是佛故微密言故以淨字甄之者世間最淨
無如虗空故上經云越百六十心生廣大功德其性
常堅固無量如虗空不染污常住本來寂無相無量
智成就正等覺顯現故云今正明本心常佛也。


【疏】所謂五所者即五支分謂四支及頂也。


【疏】故譯者兼智至兼舉者謂淺釋時是金剛杵若深
釋時是金剛慧故得義用兼舉也故下護摩品偈云
復次秘密主我於往昔時不知諸火性作諸護摩事
我今成菩提演說十二火智火最為初名大因陀羅
等。


【疏】當用乳木等者乳木謂木中有乳汁者名為乳木
若用無乳木為此木者火天不饗不獲吉祥言謂桑
[穀-一/禾+釆]之類者穀是楮也楮之有實謂之為[穀-一/禾+釆]此之二木
有乳有[穀-一/禾+釆]護摩用之表獲吉祥非此之類是中不取
故云當用乳木等。


【疏】藉以生茅等者且茅之為物薄而用可大今阿闍
梨方以智火燒弟子心垢受法王子灌頂若不誡慎
或為魔得便故今以生茅為座表慎之至也此之表
像俗諦亦有周易云初六藉用白茅無咎象曰藉用
白茅柔在下也子曰苟錯諸地錯謂錯雜即嚴飾也而可矣藉
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
[006-0599a]
可重故阿闍梨君子不得不依與疏三義第三相當
行者由是因故當得四王奉座經云四天王言此上
人將來成正覺時我等獻草即斯是也。


【疏】第二句阿揭娜曳者此翻對與梵本不同也今此
四字上下二字正應梵本中間二字與梵本及字門
不相契會謂梵本二字即是二合仡誐曩二合也今譯
為揭娜揭字通朅竭二音與誐字聲形不同聲形既
然不同名義亦乃有異若顯示者梵本誐曩誐詮行
義曩詮大空若揭娜者朅字當字門佉字詮一切
法如虗空不可得義又竭字當字門伽字詮一切
法一合不可得義為此乖訛所以疏主留置梵本在
先一則順於古譯二乃要從師授已下例然。


【疏】或本伽是行義等者伽字正音誐字此已下釋成
誐字無行也從若是無師自覺已下釋成曩字大空
也從故與娜等七字釋成誐曩二合之意也從以諸
法無行已下釋成曳字義也言爾乃為大乘者大字
應是火字謂此真言即是火天乘故也。


【疏】重釋前句者謂以此鉢囉至若多九字二句釋前
扇底羯囉作寂之義也且以鉢囉[目*焱]摩最勝義釋者
謂以扇底一寂畢竟不可得故羯囉常作之又以羯
囉常作畢竟不可得故扇底常寂由此寂而常作作
而常寂故一切世間不能思議故故云鉢囉[目*焱]摩最
勝也又以達磨[嗨-每+臼/工]若多法生義釋者如文易知。


【疏】以動寂畢竟等者動作也寂靜也此二畢竟無二
[006-0599b]
故從本不生阿上字菩提心句中具生阿長字
大悲根莖枝葉從此以無所得為方便故能證暗
字大空之華果言猶如火界能燒能養者能燒者謂
以囉字二點之火畢竟淨除而證惡字大般涅槃
能養者即以字三昧之水而溉灌之即成噁字
利他方便如是從因至果都合為一菩提樹王也下
釋寶缾與此大同。


【疏】凡息灾護摩先須作降伏等者謂若不先作降伏
必為頻那野迦等之所留難故也言則當依法增加
者謂於息灾真言之末莎訶之上加揭㗚佷拏或佉
陀耶鉢吒也等句便成降伏相應之用爾。


【疏】先用漫荼羅主真言者此漫荼羅即護所也謂是
聖賢受是供養大會之所也故下疏云若無漫荼羅
當遶爐作一重漫荼羅置諸尊座位也言主者即火
天也此中以火天而為主故言真言者即前火天真
言是也。


【疏】第三所成就物者謂是真言門中求悉地事所成
就物准下經謂是計覩朅伽傘蓋履屣真陀摩
尼寶安膳那藥眼藥等。


【疏】如食金剛等者華嚴經云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
銷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
而同住故於如來所種少分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
切有為諸行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所何以故此少
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為證可知。
[006-0599c]


【疏】復次普賢是遍法界至後段名法王之子者此亦
是前八心之義也謂普賢至菩提心是最初種子心
又慈氏至莖葉謂從此發生根芽是第二心莖字當
第三疱種心葉字是第四葉種心又除蓋障至開敷
是第五華種心及第六成果心又除惡趣至窮盡是
第七受用種子果復成種心又是故以此至名法王
之子是第八無畏依嬰童心也。


【疏】次用三種三昧耶等者如下說一入佛三昧耶持
明二法界生真言三金剛薩埵真言何以知耶彼處
結云故此三種皆名三昧耶也由初三昧加持故在
於胎藏不令夭折由次三昧加持故初出胎時離諸
障㝵由後三昧加持故能傳家業備諸伎藝。


【疏】一一歌詠至密印者謂此宗中一一名言皆有淺
深二釋若淺釋時一一歌詠一一舞戲皆是供獻唄
德節則之謂後漢書詔云歌所以詠德舞所以象功
毛詩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
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蹈之蓋情動之極也法華經云歌唄頌佛德又馬
鳴菩薩自奏賴吒和羅曲五百王子聞之同時捨家
入道前法華即是讚德後馬鳴即是說法此中即當
密呪及印如常供養用四歌舞各有真言及印法故
真言語業密印身業二初作意乃當意業即是三密
加持之義也故曰一一歌詠等。


【疏】吉慶阿利沙偈者阿利沙名如前釋行者授灌頂
[006-0600a]
時一切世間有無量吉慶之事即同釋迦牟尼所有
之慶也由此諸天咸共讚歎有十一偈前三偈皈依
三寶次七偈八相成道然於八中而今涅槃如下疏
指彼一偈總結三歸。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