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5 大日經義釋演密鈔-遼-覺苑 (CBETA)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二
燕京圓福寺崇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崇祿卿
總秘大師 賜紫沙門 覺苑 撰


後正釋疏文分為三段初解題名次旌作者後釋本
文初文分二初疏題如前後指卷次者即卷第一三
字卷即紙卷四塵為性是體是實第者次居不亂一
者數之首唱是義是假義不離體假不離實第一即
卷名卷第一又卷即所依色香味觸四塵疏即能依
聲名句文四法是卷第一之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
加持經義釋名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
卷第一。


次旌作者即沙門一行述記此中分三初
沙門二字標釋子之通名次一行二字彰疏主之別
諱後述記二字顯述作之謙稱且初言沙門者是略
梵語具足應云沙迦懣曩翻就此方即云息惡謂息
[002-0535b]
塵垢之惡故總有四種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
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今此疏主若居凡地即屬中
二若在聖位通前三種也。


次釋別諱者如前已明。


後顯述作之謙稱者述謂敘述記謂記錄以我疏
主敘述記錄諸教及三藏所說文之與義成斯疏矣
非自作也故云沙門一行述記。


後釋本文者。


【疏】梵音毗盧等者此名義雙標也毗云遍盧遮那云
光明照為順此方云光明遍照故華嚴疏云身智能
所合為一身圓明獨朗具德無邊故立斯號言是日
之別名者如此方呼日為靈曜或云朱明大明陽烏
等今亦如是或云普光普明大光明等皆日之別名
也言即除暗等者謂以身智二光除滅無明暗障照
見心法明道覺自心本不生其心常住生大慧光明
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除暗等也。


【疏】然世間至而無所增等者總有三喻初云然世間
日則有方分者方謂方所分謂分限謂有內外晝夜
等方所分限故。


【疏】復次日行等者第二喻也日行者日之行度也閻
浮提者正云閻浮那提即是林名謂此南州從林立
名呼云南瞻部州今就省略但云閻浮提也。


【疏】又如重陰等者第三喻也究竟諸法實相者且佛
心之日久離戲論一切眾生為無明煩惱所覆障故
見有生滅斷常去來一異之相若知諸法本來平等
遠離八不唯是一法界體時即是究竟諸法之實相
[002-0535c]
也此之三喻前一是相大次一是用大後一是體大
又初是報身次是化身後是法身思之。


【疏】以如是等者釋通妨難也如有難云且世間之日
則有方分晝夜照不照殊生滅等異遮那之日既無
方分晝夜等殊壞滅始生等異如何得將以為喻耶
故通釋云以如是等種種因緣而實世間之日不可
為喻縱也奪云但取其少分相似不全取以為喻故
加以大名曰摩訶毗盧遮那故有經云帝釋千目之
身方於如來猶如聚墨又此摩訶應流至於下云摩
訶成佛摩訶神變加持等。


【疏】成佛者者成謂成就佛謂覺者即是成就正覺之
者也准梵文釋時若言菩提但得名覺若言佛䭾也
即云覺者今但略故謂以一切如來從凡夫地始發
覺心或漸或頓修種種德斷種種障功德滿時即於
一念不起而證菩提名為成佛又成佛之說隨教不
同且依顯教總有六種一藏教說一生成佛謂小乘
說菩薩三劫練修仍是凡夫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方
成正覺謂資糧位斷下八地俱生分別盡依第四禪
起四善根入見道八忍八智前十五心見道第十六
心修道四斷忍中一分斷有頂四諦下一地分別不
出第十六心起九無間九解脫斷證有頂九品俱生
以此十八足前十六故三十四心一坐成佛二三祇
成佛唯識論云謂具大乘二種性者本智為二備歷三祇
具經五位方始成佛三相盡成佛終教義也但以染
[002-0536a]
相盡時即說成佛四初住成佛亦終教義即起信論
說初發心位則得少分見於法身隨其願力能現八
相廣利眾生此約悲智無二事理雙修觀行成佛故
華嚴云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
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
他悟五一念成佛頓教義也謂無始妄認眾生一念
悟時全體是佛此門大意無佛可成無妄可遣入其
門者豈不佛乎六本來成佛圓教義也故華嚴云菩
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眾生
心亦爾又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等
然上六說成佛之義如起信鈔後依此宗成佛而有
二種初顯後密且顯說者如下文云越百六十心三
重妄執成等正覺或約百心成等正覺所謂歡喜地
自有十心故華嚴經云謂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
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從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即配四地從第五心至
第八心得度二乘境界即配八地從第九心一向行菩薩
道至第十心名為成佛佛者覺也謂覺自心性淨本
來常寂滅相然此十心從第一至第八名為見道從
第九至第十名為觀道此與常教異也見謂見於諦理約此
進修觀謂一向觀於如來不思議境界秘密功德如
是秘密之境非所見法出過心量故別名觀道也覺
[002-0536b]
者是覺知義謂已度二乘境界了知二乘心與菩薩
心異若入二地時如前初地亦至第四心度五通第
八心度二乘第十心成佛准此有信及入位與初地
十心不異但此十心轉復光顯離垢也乃至第十地
亦有十心即凡有一百心一一轉勝如華嚴真金之
喻可准知耳此初地十心滿即能分身百佛土等如
彼具說但百心成佛是寶炬陀羅尼經所說此經未
到東土阿闍梨親傳已上是依顯明今依密釋者且以四
字略示一隅即是正等覺心真言句也謂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各以無量無邊巧度門種種因緣譬喻言
詞演說諸法統而論之原其旨趣不出四字門故所
謂阿暗惡也以阿字門故一切眾生本有佛
知見性眾生不自覺知如來以種種因緣為彼淨除
眼翳使得開明即法華第一句云開佛知見使得清
淨即是此中淨菩提心也既淨菩提心當廣示法界
藏中不思議境界如善財童子入彌勒閣普見一切
善知識遍學一切諸度門故法華第二句云示佛知
見即長阿字大悲萬行義也已具大悲萬行次以娑
羅樹王華開敷智成大菩提故法華第三句云悟佛
知見即暗字門也既成佛已即以加持方便普門垂
迹導利眾生了知常住之時如來眾迹都盡以無迹
故名般涅槃故法華第四句云入佛知見即是惡字
門也若依字輪對如來方便智更有第五長聲惡字
門以無別體故此中不說又此五字統收一切佛法
[002-0536c]
無有遺餘故名為正等覺心又今且約一途修行次
第作淺深差別說其實此五字各成一切如來智即五
方佛各各統收一切佛法是故下文脩觀行時隨學一

心即見一切如來心即是華嚴如來成正覺時普見
一切眾生皆成正覺也如是一心見一切心旋轉無
礙故名正等覺心也言具足梵音等者成字是唐言
三菩提此云正覺亦名正知准華嚴經無有最字故
彼疏云成最正覺亦能覺智開悟稱覺離倒為正獲
得名成此當相解若揀別者凡夫倒惑佛覺重昏二
乘雖覺不名為正但知法有未知法空但悟我空未
知我有有厭生死空沉涅槃顛倒未除豈得稱正菩
薩雖正有上有修不得稱最設位極稱最亦未名成
佛獨能故云成三菩提。


【疏】神變加持者神是智之妙用變是智之所了又神
即神通變即變化俱屬智也瑜伽云一能變通謂改
轉故二能化通謂化現故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
餘物名為能變隨欲為作諸未有事故名能化今此
中言變不言化者變廣而化狹變具十八化唯三種
變十八者一震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
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顯十
二隱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辯才
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如下
疏云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
頃或演食頃為無量劫延促自在咸適眾根無定相
[002-0537a]
可得即是第一能變通化三者一化為身二化為境
三化為語化為身者化自他身為他自身或一或多
如是等類化為境者化似眾寶飲食資具等化為語
者妙音廣音繫屬自他又下疏云謂將說此平等法
門故先以自在神力感動大眾悉現普門境界秘密
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所謂
莊嚴藏者謂從一平等身普現一切威儀如是威儀
無非密印從一平等悟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
非真言從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尊皆是
三昧然此三業差別之相皆無邊際不可度量如是
毗盧遮那普於十方世界一一皆現佛加持身是一
一身各有十佛剎微塵等菩薩金剛大眾此諸人眾
諸根相好亦復無邊如胡麻中油遍滿法界無空隟
處如是莊嚴相顯時無所從來隱時亦無所去畢竟
平等不出於如即是第二能化通也上是神變言加
持者加謂加被持謂任持佛以如上神力加被任持
現前大眾得見如是不思議莊嚴境界如來若捨加
持之時則不復現神變之加持故云神變加持也。


【疏】然此自證等者然者然前起後之詞言自證者但
是佛佛自證不從他得也故下疏云如是自證之境
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
人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授決之時
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一切心地者有心量之地也。
[002-0537b]


【疏】加持三昧者三昧是定亦名為誓即是住於自在
神力加持之定也。


【疏】因陀羅者帝釋也者梵語因陀羅此云尊帝釋者
帝之一字即是因陀羅梵語訛也正云印涅哩二合
云帝蓋聲勢相近今時帝王順天立號猶得梵名耳
釋者具足應云釋迦囉主也即三十三天之主也今
言帝釋者即尊主也皆就略音故曰帝釋言猶如千
日者謂天帝威德光明類乎千日如經云帝釋所有
光明猶如千日等為釋天之主也。


【疏】次云入真言門住心品者釋此品題分為二段初
別明真言後總釋品目且初文者曲論真言體相不
同一者真言通體即唯阿字通與一切真言教法而
為體故不唯真言至如萬類名言皆有此能詮音聲
下文備顯凡開口之處盡帶阿音如書一字入一切
字中但初下筆若點若𦘕便當阿字輪表體便是法
界本不生性即與諸法而為實體由此梵王世界壞
時吞噉眾字於口角邊唯留阿漚二字阿表於無漚
表於有即當佛法中真空妙有法界體也雖成諸字
而不壞其本體如水全波而不失濕之自性常是隨
緣常是不變二者真言別體即三十四字各各隨其
功義與彼真言而為體性且如五方真言體者東方
以吽字為體南方以怛囉二合字為體西方用迄嘌二合
字為體北方用惡字為體中方用[金*离-禸+ㄆ]字為體若論三
部真言如來部以阿字為體蓮華部用娑字為體金
[002-0537c]
剛部用嚩字為體如下普通真言藏品中明法界漫
荼羅聖眾隨一一真言各有字門而為體故總是辨
真言體次明真言相者或彰句義或辨二合加圓點
以表果滿置傍𦘕而顯因修聲分男女字具界緣既
生不生而無雜乃性非性而有殊具說其相臨文可
知問既以阿字為真言體遍在隨方教法皆有真言
何故但論天竺之音乃曰真言答但如來現出世之
迹始自天竺傳法者且約梵文作一途明義爾如下
疏有此答問曰既約梵文一途明者豈西方梵文俱
是真言耶答曰雖梵文是同而顯密有異若作真言
說處則為密教若作顯言說處則是顯教且如此方
言音亦有顯言亦有呪語如急急如律令等語呪火
不燒呪𤷡令停蓋作呪用不同顯言不可一切言音
都屬呪語都屬顯言既爾且如此經亦有顯言應屬
顯教釋曰密宗一一文言無非字門秘密加持而為
體性雖有顯言從宗體俱屬秘藏如法華陀羅尼品
若隨顯教宗尚俱屬顯教若隨密宗所尚俱屬密攝
或說真言或稱神呪或號陀羅尼但名義有殊皆屬
密藏次總釋品目者入者達解達解真言之道理故
以智為體真言者真謂真實離妄倒故言謂言音悟
眾生故以教為體言是其體真是其用謂此言音之
上有彼離妄離倒之義用舉體就用言即真故攝用
歸體真即言故名曰真言門者無擁義為出入之通
由即是其用謂彼真言體有彼無擁用舉體就用真
[002-0538a]
言即門攝用歸體門即真言名真言門又真言門為
所入入為能入能入從所入以得名是真言門之入
名入真言門依主釋也住心者住謂安住令菩提等
願不動故心者靈明是知見之真實相故又住是三
昧於三昧中即見自心即疏云自心發菩提等住是
能住心是所住能所相望作依主釋又上入真言門
是因住心是果因果相望亦依主釋品者類也別也
即諸品之通名入真言門住心乃此品之別號以通
從別以別簡通是入真言門住心之品名入真言門
住心品或以此品即當經之序品如華嚴世主妙嚴
品故疏云此品統論經之大意也言說竊謂等者竊
者私也即疏主自謂也如有難云此品梵本既有二
題必應義理各殊今略去修行但存住心豈不違於
梵本乖於修行耶答云竊謂入住之義已兼修行故
離繁文但著其一於理無爽。


【疏】自心發等者自心者即本心也以一切眾生雖知
自心本有佛知見性若不練修終難得顯是以諸佛
如來以神力加持說此三密方便為所入門令修行
之者措心有地依教懃行安心彼中而修趣之然後
克證不從他得若離自心執有發修見證終無得理
譬如磨塼取鑒鑽氷求火徒受疲勞耳又此中有六
箇心字前二是因後四是果又前一是菩提心第二
是大悲後四是方便又中間二心是自利後二是利
他前二通二利言從因至果等者謂從初發菩提乃
[002-0538b]
至嚴淨佛國從因至果皆不離自心因亦是自心果
亦是自心心即菩提故云皆以等天台云新佛成舊
佛舊佛成新佛是也又下疏云行者欲知真言行及
果者當於心處求之意云入此真言門者即能識於
自心之處若知是處即得真言之果也又此果字有
本是無字即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謂行者入真言
門修三密時貪著其事則不離我人壽者之相不得
名住何以故有所住故若觀如是三密之相雖從緣
生不異於如即是不住而住住而不住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不由他悟故云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也經
如是我聞等者如來說經有五種成就一信成就二
時成就三教主成就四處成就五眾成就言如是我
聞者信成就也一時者時成就也薄伽梵者教主成
就也住如來加持法界宮乃至大寶王樓閣等處成
就也次云其金剛名曰虗空無垢等眾成就也准智
論又說六成就開信與聞而為二故世親菩薩般若
燈論亦有六義如彼頌云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
一切修多羅其事皆如是言如是者結集者指斥之
詞也謂指此經如我所傳是佛所說故稱如是注無
量義經云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云如是
言我聞者結集者言若從他傳聞不必如是我親承
金口而聞而非謬矣又佛臨般涅槃時侍者請曰一
切經首當置何言佛勅阿難當置如是我聞故大術
經阿難請問四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
[002-0538c]
二依何處住三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一切經首當
置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
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梵壇治之梵法默然不應
打罵但默擯故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一時
者一者簡數之語時者一期之號時無別體依法假
立今言一時謂即簡去四時八時十二時等但取說
聽會遇無差生滅不二故名一時又如來說經時有
無量不能遍舉一言略周故云一時言薄伽梵者翻
就此方或名能破或云持眾德或名有德或名世尊
謂佛地論有二義釋初成德義後破魔義初成德者
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鍊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
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貴義
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癈故
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如次應知後破魔者
謂能破壞四魔怨故如下具明言住如來加持者住
謂居住即是出現之義如來者上言薄伽梵即是毗
盧遮那本地法身今言如來是佛加持身即是應身
謂從加持而現起故加持之身名加持身。


【疏】今此宗等者謂此秘密宗中也對彼稱此謂彼顯
宗之中具足六義都名一薄伽梵更無別義今此宗
中以字義釋之復有多名故云今此言其本末有等
者謂人體上本無能破之名但由執持利器世間之
[002-0539a]
人觀其事相之迹強以之號能破者易云以物得通
謂之曰道以微妙不測謂之曰神以應根變化謂之
曰易總而言之皆虗無之謂也聖人以事名之隨其
義理以立其號矣故云其本等。


【疏】二乘雖破等者此通妨也謂有難云謂佛如來具
大智慧能破無明煩惱稱薄伽梵二乘之人亦能有
之何不名為薄伽梵耶答二乘雖破三毒但破我執
法執仍存雖除種子未盡習氣如盛香器餘氣現在
故曰亦不了了等。


【疏】欲求等者求者希求欲即是求作持業釋如對法
第十六卷即欲界五趣一切種類皆欲求故由欲求
力不脫欲界招欲界苦等此中義別謂善法欲也。


【疏】即是般若佛母者般若即佛母故故大品云欲為
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過聲
聞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等若
得與此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五欲熱
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如擔重易肩何曾有樂又涅
槃經云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憙眠眠即資多躭
婬嗜酒亦復如是等是為此中女人義也言以密教
不可直宣等者不可直說是般若佛母故言女人此
宗多有如是隱密之語修學之者應當觸處類例而
思之耳。


【疏】一切世間至如佛者一切世間者即三世間謂眾
生世間器世間智證覺世間俱名一切今但約眾生
[002-0539b]
名為一切謂眾生世間種種差別無量無邊名為一
切名聲者名謂名號即十號等聲謂音聲即說法等
如法華經神力品云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菩薩及
比丘比丘尼八部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
世一切毛孔放於無數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普皆見
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
見釋迦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見是事已
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虗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
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
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說大乘經等如是名聲一
切世間無有等者或名謂名稱聲謂聲譽即是名稱
普聞無量世界之謂故云一切世間等。


【疏】本地法身者即實相法身也一真實相為萬化之
本猶如於地為萬物之依故曰本地言法身者謂此
實相能軌持萬化即此軌持假名為身法即身故本
地即法身並持業釋又法身有五清涼云一法性生
身言其生則本之法性故二功德法身推其因則功
德所成故三變化法身就其應則無感不形故四實
相法身語其妙則無相無為故五虗空法身稱其大
則彌綸虗空故於此五中今當第四實相法身以別
揀通即本地之法身言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者即
應身他受用也次疏釋成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言
如來心王等者如來是所住心王為能住如一切諸
佛說法儀式皆住於應身即本地身為教主也約別
[002-0539c]
就勝唯是真身故經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推
功歸本言法身說又下說法處即如來身師子座亦
爾依正尚猶無礙豈佛身真應而局定耶亦得名如
來身說國土身說菩薩身說等今但說真應二身如
般若論說有二佛一真佛即法身二非真佛即應化
身又華嚴云諸佛真身本無二應物分形滿世間又
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所現眾色形令入此法
中等然諸經論或說三五九十身等統而明之一法
身也。


【疏】既從遍一切處等者即法界處也即從法界加持
力生故下經云時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疏釋云毗
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
體名為毗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
皆是毗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故名法界加持
也生者出現義又此應身既從本地加持功德力生
即與本地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清涼云如冥室㬢光
隨孔而照光雖萬殊而本是一故曰既從遍等。


【疏】離諸過罪者離四句百非也四句者謂有無亦有
亦無非有非無清涼云四句之火莫焚是也百非者
然眾生迷執雖多不出一異有無四句約此以明百
非謂一亦一非一非非一異亦異非異非非異有無
亦然共成十六三世各十六成四十八斷常二見各
四十八成九十六并本四句都成一百皆違正理故
云非也。
[002-0540a]


【疏】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等者一金剛三昧得此
三昧者能貫穿一切諸法亦無不見是三昧能通達
諸三昧是名金剛三昧二金剛輪三昧得此三昧者
即能持諸三昧是名金剛輪三昧輪者攝持義故三如金剛
三昧得此三昧者能破一切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
如天帝釋手執金剛破修羅軍是名如金剛三昧故
云釋論等。


【疏】所謂如來實相智身者此之法界全是如來實相
之身既是如來實相之身何有處耶由加持故即是
真實功德莊嚴之處也亦是華嚴十身中之智身也。


【疏】故曰宮也者釋名曰宮穹也言屋見於垣上穹崇
然也即高顯皃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代聖人易之以
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此其始也若
以心王所都即佛身名宮若以摩醯首羅住處即是
器界今為如來有應之處無不是此宮即屬應身是
加持住處隨世為名故曰宮也。


【疏】五種那含住處者那含者即不還也此有五種一
中般那含謂處中有而般涅槃者二生般那含謂處
生有及本有中而般涅槃者三行般那含謂加行精
進而般涅槃者四無行般那含謂有速疾道不假加
行而般涅槃者五上流般那含謂從下向上而般涅
槃此般涅槃謂得果義謂阿那含而得阿羅漢名般
涅槃廣如義林言住處者是五種那含所依住處謂
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言淨居者謂離欲諸聖
[002-0540b]
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居故名淨居
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何因得生
為謂聲聞雜修靜慮新造引業故能生於五淨居天
俱舍二十四云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
淨居故名雜修初後剎那無漏中間剎那有漏以初
後心資於中間有漏定心令感淨居名為引果若大
乘說與彼全殊謂初後有漏中間無漏無漏定力展
轉資昔感生業種令勢殊勝生五淨居以初念有漏
而為加行復除定障次念無漏為無間道正除定障
後念有漏為解脫道故熏修滿若以有漏為中無漏
為初後者豈以無漏與彼有漏為加行耶故異小乘
也。


【疏】兼得淺深等者淺謂執持執持金剛杵也深謂任
持任持金剛印也。


【疏】約菩提等者雖法與人能有異然恐難解今以漫
荼羅釋之漫荼羅者聖賢集會之處也謂於漫荼羅
中若但置印名法漫荼羅即是約菩提義即有無量
無邊金剛智印故若於彼中置一切聖賢一一聖賢
復各持其印依位而住即是約佛陀義有無量無邊
持金剛者。


【疏】然以自在神力等者謂如是智德唯佛與佛乃能
持之若諸佛但住如是境界則眾生不能以是蒙益
是故然以自在神力等。


【疏】持大空之戰具者楞伽云大慧何者第一義聖智
[002-0540c]
大空謂自身內證聖智法空離諸邪見熏習之過是
名第一義聖智大空大空即智也今此諸執金剛各
從一門內自證智遍一切處破諸眾生無明障染義
名戰具大空智即戰具名大空戰具作持業釋。


【疏】言之者乃語助詞也或執金剛者各隨一門法界
幖幟謂是杵等是大空之戰具可作依主。


【經】遊戲神變者謂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
疾力三昧行種種諸度門自利利他現諸神變遊履
快樂即是踊躍超昇義或將菩薩身作佛身等或以
涅槃現生死華嚴經云謂以眾生身作剎身而亦不
壞眾生身是菩薩遊戲以剎身作眾生身而亦不壞
剎身是菩薩遊戲或以涅槃示生等皆不壞其相乃
至於定出入自在無礙眼根門中入正定耳根門中
從定出六根六境逆順超越自在無礙是類皆遊戲
也。


【疏】信解者即信謂印忍信向解謂解行一切眾生從
無始來未聞出世三寶但歸依世間外道天神後遇
善知識為說佛法殊妙則能印順忍可名之為信後
發菩提心乃至成佛中間起種種行願名之為解下
文廣釋言始從真正發心者離妄稱真遠邪為正妄
謂分別邪即二邊若有是相不名真正如常發菩提
心已然為顯示真正之相云今所發覺心遠離諸性
相乃至空性圓寂故等若與此相應即是真正發心
儻朱其旨非真正也此等行相下疏備陳宜細體焉。
[002-0541a]


【疏】如善財等者華嚴經云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
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
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
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愽無
量同於虗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
祇門闥阿僧祇牕牖乃至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
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乃至爾時彌勒即攝神力
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言善男子緣起法性如
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
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等疏主今取此文意者若真
言行者見聞觸知此境界時即同善財入彌勒閣中
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處中悉如是見即觀十緣
生句與華嚴宗不相異也。


【疏】上說金剛等者上以金剛法界屬如來智身宮即
如來應身次明樓閣寶王亦是如來身者即國土身
今云師子座即菩薩身如理應思。


【疏】於九十六種者謂西方外道有九十五種若兼佛
法成九十六謂佛法中有人雖披至典不達聖旨心
行理外亦名外道一乘不希大果亦名外道他教廣
序不繁具引。


【疏】問曰佛所說經等者此問意云佛所說經即應直
宣正宗何須先住處及眷屬耶答曰譬如國王乃至
下文易見今又通云謂佛設教必不徒然若不先明
住處眷屬何存若不次辨眷屬當根則闕故五種成
[002-0541b]
就闕一不可是故次第須如是也。


【疏】如淨虗空等者如淨虗空體離一切障翳垢染無
能取也及離一切分別無所取也若於虗空體上見
有障染名為執諍若於虗空上分別是淨是垢即名
戲論虗空不爾故能遠離也淨菩提亦復如是法合
易知。


【疏】次虗空遊步等者即是前遊戲神變義彼中疏釋
云梵云微吃哩抳多是踊躍遊戲神變義謂初發心
已來深種善根起種種願行莊嚴佛土成熟眾生恒
殊勝進不休息故即是超昇騰躍義如是遊戲即是
菩薩自在神通等正與此同。


【疏】復次虗空等者謂此無垢執金剛即是菩提心阿
字門平等種子亦即是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三句
義中第一菩提心為因句言修無住行者即是遊步
金剛長阿字之行此行即是三句義中第二大悲為
根句雖有菩提心願若不起行願必虗故所謂菩薩
發大心決定修諸行言譬如等譬如世間雖有種子
不以播殖方便根芽無由生起雖有菩提因種若不
以大悲萬行播殖方便終不生根言故次明等者結
成所以也。


【疏】如萌芽等者謂由大悲為根萌芽已生四大時節
為緣此上屬大悲句又以虗空不礙令此萌芽念念滋長此屬
虗空生句言菩提心亦如是等者為如萌芽已生雖有水

土等緣若不得空有增上礙不能滋長若得於空無
[002-0541c]
增上礙乃能滋長淨菩提芽亦復如是雖有萬行為
緣若有所得不能滋長今此萬行皆無所得名為大
空善巧方便令菩提芽高出無極名真實生亦名大
空生大空之生故以為名也言所謂大空者即不可
得空暗字門生此空即是三句義中第三方便為究
竟句也。


【疏】如萌芽增等者謂此萌芽念念增長然後莖葉華
實漸次滋繁華果殊芳故名雜也。


【疏】復次以種種法界等者謂種種法界色即是萌芽
莖葉華實染謂莊嚴之染非垢染也言成大悲漫荼
羅者漫荼羅聖賢集會之處萬德交歸之所故下經
云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漫荼羅從因為名
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漫荼羅諸佛無不從此生故疏釋云下菩
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
日皷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
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菩提樹王故以發生
為稱名發生諸佛漫荼羅也。


【疏】曲中者曲謂委曲中謂不失諸佛威儀無不委
曲成就於物雖成於物而未曾失於規矩方圓任器
也或以曲謂隨他意言中謂順自意語皆成佛事也。


【疏】然上來等者通疑妨也問若一切諸法入此如實
智時究竟平等同一實際者何故說有因果自他有
為無為等深淺之異耶答為欲分別令易解故。


【疏】發同體悲愍等者謂直取一切眾生身與己身無
[002-0542a]
異故名同體起信鈔云直見眾生如父母亦未若見
同己身拔苦之心可謂深矣言眾生等者若無同體
方便者尚不能自救況救一切眾生耶言此是如來
一德者謂佛具有四德一行願德二慈悲德三無上
慧德四三昧德今當四中第二德故名如來之一德
也。


【疏】如一闡提等者言一闡提者是樂欲義樂生死故
而斷善根無成佛之壽命故名必死二乘已死者謂
二乘之人於空作證入於[厂@火]斷故名已死如是必死
已死二種之人雖世有良醫見之拱手諸佛醫王則
不如是明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知見性故必定師
子吼師子吼者涅槃經云決定說也決定宣說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也。


【疏】為此一事因緣等者即一大事因緣也清涼云無
二無三故名一佛因佛果故稱大因果幹能令物解
脫並稱為事如來因此故出現爾大事即因緣也又
正因佛性為因緣因佛性為緣了因所了為因生因
所生為緣皆為成於佛果大事大事之因緣也如來
為此大事之因緣故出現於世故云唯等。


【疏】譬如真金體性純淨者頓悟也謂頓悟菩提之心
本離諸障即南宗云明鏡本清淨也言若種種煉冶
者漸修也謂初質尚與微垢共住要假煉冶磨拂方
得明淨即北宗云時時劬拂拭也若得此意者則南
北二宗不相仇讐矣又前離一切障等者此中有四
[002-0542b]
初法次喻三指義四結名今初為始後大心眾金剛
道功德之相以次段刃迅之稱是究竟智也今約因
中具有麤細極細三重妄執障翳菩提即以地前秘
密方便越初一重麤妄執名離一切障出世間心生
見心明道時淨菩提心始得顯現如是練修至八地
時越第二劫一重細妄執名離一切障其菩提心逾
勝逾增更益方便乃至金剛道中越第三劫極細妄
執名離一切障其菩提心與如來等此位但有四分
之一佛地之障存焉次喻譬如真金體性純淨者出
鑛之金也種種練冶眾寶磨瑩者迤邐融明倍增光
彩也三指義初質尚與微垢共任者對彰法喻也謂
金纔出鑛則喻見道見未曾見謂之初質鑛妄已除
細者尚在名為微垢種種練冶得至八地細妄雖斷
極細者俱眾練磨瑩復倍於前至金剛定越極細妄
執唯佛地障解脫道斷故此乃四分之一最後微垢
也是則三劫有物質之實二位遣微垢之妄故曰初
質尚與微垢共住能持已下第四結名可知又解言
初質者謂本覺體根本名初微垢即微細無明也。


根本淨覺自體無染與細障俱也問曰本覺之體既
在纏位應與麤惑共住何言微垢耶答根本無明與
本覺齊覺與不覺相對立故最相近故麤惑枝末與
始覺相當由是本覺斷時先斷細者始覺斷時先斷
於麤義相可解。


【疏】一切難斷處等者此所斷法有多不同即變易生
[002-0542c]
死二障習氣根本無明即是第三重妄執等名難斷
處唯佛可除乃至十地滿心未能斷故唯佛智能斷
名為難斷又下疏云一生補處菩薩尚有一死未離
怨對如來智身本不生故則無有死是永離怨對是
故不動明王能煞灌頂菩薩麤重之身斷其變易之
命況餘三界眾生極暴惡者言難伏處悉滅者總以
三毒為難伏法所謂眾生以貪瞋癡三為根本故乃
至如來為欲調伏閻浮提眾生故以補處身從兜率
天下而轉法輪乃至於舍衛國現大神變制諸外道
及曠野鬼神訶栗底母種種難化眾生世尊初成正
覺於金剛界漫荼羅攝召三千世界普門大眾時有
摩醯首羅天王即是三千大千世界主住於世界最
中以慢心故不肯從命而作是言我是三界之主更
有何等世尊而召我耶於時不動明王白佛言世尊
此有情故犯三世諸佛三昧耶法當以何法治之佛
言可斷其命時不動明王即以左足蹋彼頂上寶冠
半月中右足蹋彼妃首冠半月中爾時摩醯首羅尋
即命絕即於悶絕之中證無量甚深三昧得無生記
乃至深釋者三千大千世界主即是無始無明於一
切生死中而得自在唯此菩提心王能制伏之乃至
煞彼無常之身命令得常命等如下疏引故云難伏
處等。


【疏】如來甲所謂大慈等者謂即諸佛之慈非因位之
慈如釋迦如來菩提場中將成道是時天魔領諸魔
[002-0543a]
屬欲壞菩薩不得成道菩薩爾時被大慈甲魔不能
為害言不為一切煩惱斷傷者降煩惱魔也故下疏
云是中更有難降伏處所謂諸煩惱等魔此等字者等取蘊死
無有形相方所亦無足迹難可覺知於一念中亦

皆殄滅故云不為一切等。


【疏】所謂住大空慧者即無分別之慧也安住此空慧
即是住無戲論言是處等者是處即指緣起實相處
謂於是處不觀生滅斷常去來一異名戲論息即同
於涅槃若真言行者住此空時應深觀察若失般若
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故下疏云此名極無言
說處爾時心住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則墮二乘然以
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不墮二乘也。


【疏】如是妙權等者妙是妙權即是佛加持智此方便
智從如來十力生即十力是能生方便是所生故智
論云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
不可度即智力是能生分別等下是所生下准此知
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
障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
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以
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
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智力分別籌量
眾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先所從來
以生死智力分別籌量眾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
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
[002-0543b]
諦不錯名十力生。


【疏】皆有多聲等者多聲者應云梵語誐誐曩尾羅惹
南誐誐曩尾訖哩柅多南乃至野又鉢底南南者多
聲即是等義眾義如云佛䭾南達磨南僧伽南問又
云佛䭾耶等與此南字一耶異耶答野是假者即目
覺者義無相濫。


【疏】然統其綱要等者謂大本有十佛剎微數塵等今
此統其大領所要用者上首一十九數枝未眷屬皆
悉隨之於此持明宗中通途用者不以為闕少耳又
解宗通之用者然此經宗有通該法界之用若人若
法皆無盡故今言十九既局數數豈不違於宗通之
用耶答若准梵本皆帶多聲即是等言今置等言局
過斯遣矣又此所列一十九眾皆是如來內德所現
為影響眾其當根眾何者是耶故下疏云然此諸解
脫門所現善知識各引無量當根同入法界漫荼羅
即此所引為當根眾也。


【疏】世界海等者上顯如來差別智印其數無量且以
如來十力各對一佛剎微塵表眾會之數未知諸佛
所化分劑由是疏指釋論顯之彼論五十五云復次
三千大千國土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等十
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
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
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
無量是名一佛世界於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
[002-0543c]
一佛所度之分也。


【疏】形色性類皆有表像者形謂凞怡忿怒色謂青黃
赤白蓋分性類差別故表息增降敬餘法門例爾。


【疏】能令三業同於本尊等者謂行人三業即是本尊
三業本尊三業即是行人三業如是本末平等無二
自然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如
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戶行人隨從一門即
須直入但恐門首稽留或外事所牽終不得見如來
法王也。


【疏】復次行人等者謂修行之人雖學於慧若無禪定
但名狂慧猶如將燈安向風中閃爍不定照用不得
分明若置室內停停不動照用即得分明故次文殊
妙慧明除蓋障三昧也。


【疏】佛身四德者一行願彌綸二佛宗不斷三大悲演
法四深定除障如是次第而配屬之。


【疏】大邪見大愛等者涅槃云一切煩惱邪見攝盡謂
破壞三寶焚燒善根戒經十種謗三寶為最重故邪
見稱大若據發潤生死流轉無明愛取為大若據遠
隨現行障無學道我愛慢為大餘可名輕若煩惱當
體相望則十大煩惱為重隨惑為輕等今此智人必
能說法破壞故名摩訶薩。


【疏】此索哆等者前云薩埵直呼於人今云索哆乃屬
人之功業即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言聲明有如是
法者即八轉聲法也謂前云薩埵直目眾生之體即
[002-0544a]
體聲也今云索哆直屬眾生之業即業聲也如言薄
伽梵薄伽伐帝言薄伽梵即體聲也言薄伽伐帝即
轉聲中業聲也聖教多譯為薩埵者蓋相傳習學之
者隨順其言辭耳。


【疏】一者愚童者愚謂愚癡童謂孾童取未會分別也
下經云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疏釋云羝羊是畜生
中性最下劣但念水草及婬欲事餘無所知故順西
方語法以喻不知善惡因果愚童凡夫也法華經第
一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
尾等云云


【疏】二者有識者謂有所識知者也對前愚童故稱有
識也。


【疏】出過一切等者一切之言攝盡內外有諸外道計
我自性即同欲界或同色無色界乃至謂非想處即
是涅槃或言梵王毗紐天等生一切法又如犢子阿
毗曇中說譬如四大和合故有眼法五眾和合則有
人法是人法在不可說藏中又說一切有道人言神
人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如龜毛兔角常無而陰界
入實有自性以如是等戲論法故蓋由不識其心今
此菩提出過如是臆度戲論種種過失一向純淨即
是眾生本心了知此者名之為菩提薩埵也。


【疏】即經所謂越三時至法門也者言越三時者越謂
超越三時即是過現未來三時分也謂超越彼三世
之時分故且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剎那不
[002-0544b]
住脩短之異此遮那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虗空
無有如是差別之相又釋論云諸佛有無礙解脫菩
薩有不可思議三昧能令多時作少時少時作多時
又如說法華經六十小劫謂如食頃云云此說經之時
分復當云何故天台云夫心冥至道則渾一古今法
界無生本亡時分況無涯之說念劫圓融哉故今以
無時之時名越三時矣。


【疏】三十時等者智論云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後
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時十五時
屬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增減五月晝十八時夜十二
時十一月翻此言十五時屬晝三分中各五時也。


【疏】如法華序分等者故法華經序品云爾時佛放眉
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乃至雨
曼荼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
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乃至文殊當知四眾龍
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
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
說大法又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言從地涌出品者經云爾時他方國土
諸來菩薩而白佛言願於娑婆世界護持此經佛言
不須汝等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各
引爾所眷屬護持此經言訖有無量千萬億菩薩同
時涌出乃至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
[002-0544c]
悉當得成佛因此彌勒及諸菩薩壞疑云父少而子
老舉世所不信如來為破此疑方說三身壽量今此
亦爾現普門不思議境界感動大眾因彼疑問說此
平等句法門也。


【疏】內脩般舟三昧者般舟此云佛立摩訶止觀云般
舟三昧翻為佛立三昧佛立有三義一佛威力二三
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
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
名佛立三昧。


【疏】和合亦無者謂行者於般舟三昧中見此不思議
加持境界時作四不生句觀之如是境界之相由自
心淨故生耶若由自心生者即不異外道計一切法
從自性生或計從他生謂計梵王能生等亦不異外
道行者如是觀自他都無所得乃合觀之如是境界
為共生耶若共生者則有二過何以故若謂內心為
自待佛加被而得生者即此自心中先有佛耶為先
無耶若先有之佛之加被則無所用若先無之佛之
加被復何所用故共亦不生也。


【疏】軌匠其心者軌者法也匠者工也匠之作不失於
法也如美玉薀在石璞之中不得良工琢磨則不成
至寶眾生菩提心寶在煩惱石中若遇如來說法方
便軌而匠之則成法器也。


【疏】因陀羅等者因陀羅者即帝釋也如天帝釋殿以
珠網覆上一明珠內萬像俱現珠珠皆爾此珠明徹
[002-0545a]
互相現影而無窮盡今此亦爾一塵剎內萬像俱現
剎剎皆爾此剎體空更相現像像復現像而無窮盡
故云因陀羅等。


【疏】今略舉三聖等者謂有難云上舉四菩薩為上首
表佛四德有所偏闕則不成無上菩提今又舉三聖
有何所以耶故疏通釋云上舉四菩薩前已備彰今
標三聖即表三部謂漫荼羅莊嚴之藏所具聖眾雖
差別無量三聖攝盡所以偏舉也謂執金剛是金剛
部赤色有降伏普賢是如來部白色有寂災觀自在
是蓮華部黃色有增益言舉此三點者即此三聖亦
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謂執金剛般若德普賢法身
德觀音是解脫德又釋三點者即梵書伊字常途釋
云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今又顯之出梵書伊字
也湛三點者此之謂也。


【疏】如外覩漫荼羅等者形內稱外謂大悲胎藏漫荼
羅而分三重從內向外此當第三故以名焉。


【疏】若離如是實相等者謂第三重漫荼羅所現莊嚴
眷屬多是諸天魔梵八部之眾及鬼子母鳩槃荼等
雖現如是種種相狀然皆即是實相之印行者觀行
與此相應以此為門皆見中臺大日之尊若不知如
是秘號皆隨愛見所生與天魔外道作諸塵勞伴侶
耳。


【疏】復次行者初發等者謂從初發菩提心時便得入
於阿字之門即是從如來金剛性生金剛性謂如實
[002-0545b]
智堅固性也言當知之芽者菩提芽也此芽生已中
間運運者地地增進乃至成菩提樹王更無行可增
等。


【疏】唯以一行一道者謂從初發心入菩薩位乃至滿
足十地但以一真言之行一真言之道而成正覺。


【疏】若於異方便門等者謂入佛方便有無量門門雖
無量若開顯密意則皆不離此一實乘矣。


【疏】得至虗空無垢等者猶如虗空畢竟清淨不為一
切塵垢所染心亦爾不為薀處界等諸垢所染故以
為名至下第六無畏處廣明。


【疏】然以四不生義觀之者謂一切法不自生不他生
不共生不無因生如下文說。


【疏】將欲開權顯實說法華經者古有多義且依清涼
故華嚴鈔云謂有問言若會三歸一者為會昔三而
為一耶為會昔三歸今一耶答具斯二義初則會取
昔三為今之一後則癈昔之三立今一故取則昔小
皆取廢則昔大亦廢然開廢等言有局有通局者約
教則廢三立一三教者虗設故約理則開三顯一開
無三理一極自彰故約行則會三為一三乘之行皆
佛因故約果則會三歸一三乘之因同歸一果故通
者唯廢一種則約於教開會等言並通三種言約開
三顯一則三者一者約理則昔說三種閇於一實今
云無三則一理自現故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約行
則昔說三乘行別方便門閉於一實今會為一則方
[002-0545c]
便門開一實顯矣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約果者
昔說三果不同是方便門閉於一實今云三果虗設
唯有極果無上菩提故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則實相顯矣更有多義不煩具引故云開權顯實說
法華經也又慈恩一乘章云雖依諸教總會此四然
法華中顯會教理密會行果會教理者經云諸佛智
慧及智慧門一雨普潤會教也牛車寶所會理也此
以所詮名之為理非要真如欲顯所得甚深難解有
所言說意趣難知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
可測亦無能問者亦顯法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即
是法華開敷秀出密亦通會行果二種乘此寶乘直
至道場即會行故中設化城為至寶所即會果故此
則正顯昔權今實故也言將演遍一切乘者謂次下
文所說種種法門各是一種運生之義又一一門皆
遍一切處名遍一切乘也言自心成佛之教者即是
所說平等句法門也若有行者住於此乘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不由他悟故曰自心成佛之教也是故如
來所現十佛剎微塵數等諸善知識及法界門為表
之也。


【疏】智者見其至宗本者智者執金剛秘密主也秘密
主覩佛示現無盡莊嚴之迹則喻曉如來自證之智
如觀樹之枝葉可以知其根本又如觀水之流派可
以究其源穴。


【疏】其所蹂踐者蹴蹋也龍象蹴蹋非驢所堪象迹喻
[002-0546a]
經云如觀象迹即見象身若究真詮必達真理也又
解既云象跡超絕群託蹂踐復明更方深秘觀迹可
見其大蹂踐亦知其力故曰身力必大也。


【疏】懷山襄陵者此出尚書帝曰咨四岳四岳即義和之四子分掌
四岳之諸侯故以稱焉湯湯洪水方割湯湯流貌洪大割害也言大水方方為害

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蕩蕩言水奔[宋-木+乏-之+友]有所滌除懷包襄上也包山上陸浩浩盛
大若漫天又准尚書正義帝曰咨咨嗟也嗟水災之大也

呼掌四岳之官而告之須人之意欲人治水汝四岳等今
湯湯流行之水所在方方為害人其勢奔[宋-木+乏-之+友]蕩蕩然
滌除在地之物包裹高山乘上丘陵浩浩盛大勢若
漫天在下之人其皆咨嗟其病大水矣今但取大水
之皃。


【疏】曲成佛事者曲謂委曲成謂成就即是委曲成就
所作佛事佛事即化物之事也此出周易繫辭云範
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注曰範圍謂摸範天地而
周備其理也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係一方也則萬物宜得所矣此彰易道乘變無方以況智德物無滯故
曰曲成等言本末因緣等者本者如來三業也末者所現

之相也即本之末即末之本自在難思故曰本末因
緣究竟無礙言照俗之權等者照俗之權即後得達
俗智之方便也契實之境即根本證如智實相也意
云如來所現加持之迹尚如是爾自證真實之境當
復云何。


【疏】若法不然等者法謂如來自證之智然即如是之
詞微謂微淺尋謂尋求今此意云如來自證甚深之
[002-0546b]
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可示人若不如是耳則有微
淺之迹可以尋求言我以等者謂我於加持之迹雖
已盡觀縱也奪云然不知此如來自證之法從何得
之即正是發起疑問之意也。


【疏】阿闍梨意存等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安樂性欲令
去至涅槃安樂處故所以但存如去又去是自利說
是利他故存如說古云如來者到已還乘如實道來
成正覺故名如來也。


【疏】阿羅等者謂羅字是塵義塵即煩惱故訶是風輪
即降伏義降伏即害也謂是應以永害煩惱賊故言
釋論謂之煞賊者彼結頌云佛以忍辱鎧精進為剛
甲持戒為大馬禪定為良弓智慧為好箭外破魔王
軍內滅煩惱賊是名阿羅訶。


【疏】三十六俱胝者起信疏云問六道如環巡歷行相
如何答三界五趣共三十五處所謂三塗四洲六欲
天此界十三處并色界十八天處無色四天處如是
三十五處生死輪轉今開修羅即三十六俱胝梵語
此當百億趣者類也三十六俱胝趣類也。


【疏】性名積習等者由本性故能積薰習之相漸生欲
樂順性起業即當本性住也性先有欲得因緣而生
譬如先有瘡得觸因緣然後血出或時從欲為性者
由欲數數希望不捨遂成其性即習所成也謂若人
今世後世常習是欲則成為性然性與欲而有差別
用性作業必當受報若用欲作業不必受報何以故
[002-0546c]
性在內欲在外性重欲輕性難除欲易捨性名染下
辨性不同謂性有淨染利鈍今明染心事謂事業即
染心為業欲名隨緣起者通染淨緣謂惡欲眾生隨
邪師教常入惡故鈍善欲眾生隨善友等樂道脩助
道法故利或可言染心者非惟不善有覆名染但約
躭著其事名善具通三性性欲之義如釋論明。


【疏】且如有人等者謂如有人志心悕求五通智道五
通者神境天耳天眼他心宿住也言現韋陀者韋陀
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謂聲因醫內等梵志者梵
者淨也謂以淨行為志名為梵志形即身形謂從漫
荼羅第四重內現此梵志之身為說瞿曇仙等真言
瞿曇梵語具足應云喬答摩此云日炙種准五分律
云始從賢劫立共許王自後諸王此王為首乃至最
後大茅草王緣無子息王作是念上世已來皆是仙
種我若不習應斷仙宗作是念已國付大臣便自退
身入山修道後經時歲得五通仙年既將深頭皆自
白有諸弟子取果汲薪去後多時被獸嬈觸弟子來
見以籠盛之後更取汲掛在樹上有諸獵者遙瞻覩
之謂是白鷺以箭射之仙人中箭命乃隨終有兩滴
血墮在地上生二甘蔗因日炙開一生童男一生童
女男名善生女名善賢人貴其種共標剎帝利名從
是以後望在喬答摩即五通仙法。


【疏】無非毒皷因緣者即涅槃經如來性品云譬如有
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之發聲雖無心
[002-0547a]
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皷合涅槃死喻
滅惑不橫死者喻一闡提此況漫荼羅所現之身所
說之乘雖四重差別無量若隨門趣入者無不能滅
惑無不能至涅槃故以相況耳。


【疏】譬如虗空界者界即體性義言離一切分別者夫
虗空體離於分別而眾生分別虗空是青是黃乃至
高下長闊等是有分別乃有病斯起此則麤分別於
此分別境上更增分別謂有質礙無質礙等此則細
分別言離一切分別者遣麤分別也言無分別者遣
細分別也如上麤細二種分別雖遣然能遣空病復
增如鳥履沙未亡其迹故雙遣云無無分別上無是
能無下無是所遣即前麤細二種能遣之空皆不當
情則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當句迹絕是則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如鳥履空故華嚴出現品云了知諸法
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迹故云譬如虗空等。


【疏】所以重言等者劫跛已下應長勢讀之應云劫跛
劫跛夜帝劫跛者分別也夜帝之言即是更義謂分
別之上更生分別也此則於麤分別上更生細分別
是以疏引例云如尋伺等。


【疏】世間八風等者八風者謂是利譽衰毀稱謗苦樂
不動者利譽稱樂干之不喜衰毀謗苦逼之不憂故
曰八風等。


【疏】乃至緣縛皆盡者此言緣縛而有二種一者能緣
縛即所緣境為能緣心縛如阿賴耶名由能執故二
[002-0547b]
所緣縛能緣王所為境所拘名所緣縛又准義燈縛
義多種或說相應縛能緣王所與惑俱時不得自在
為相應法之所縛故相應即縛持業為名或說相縛
心為相所拘名為相縛但有漏相皆名相縛通於八
識或說麤重縛總攝諸文麤重有四一者現行通有
漏諸心心所二者二障三者二障種子四者二障習
氣俱名麤重疏不備舉故云乃至緣縛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