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5 楞嚴經正見-清-濟時 (CBETA)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正見卷第二
住婁東古興福禪寺沙門 濟時 述


【△三即想是妙。】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此中問意極遠。從七徵來。則所依之處不存。推二
根本後。則能依之心頓絕。及至請辯其目。而見又
無所從。如此。全無著落矣。故喻如失乳兒。後見陳
那說客塵去而主人在。又吾言手有開合而見無
舒卷。身有往來而性無動靜。佛皆許之。若然又似
有領略矣。故喻忽遇慈母。雖然。但不知何者即是。
若認即身即心是真。目前又是生滅法。若認即身
[002-0644a]
即心是妄。現前佛又許是不生滅性。於是遲疑兩
楹。目前畢竟是真耶是妄耶。身心是生滅耶不生
滅耶。故請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虗實。現前生滅與
不生滅二發明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夫教有內宗外宗。內宗不出於一心。外宗不離乎
斷常二見。此二見不即一心。乃外起邪見而乖亂
真常。故謂之外。設內宗雖即一心。而無正見。乃著
妄見而混濫內宗。亦似乎外也。故不可不辯。今阿
難被佛劄到斷。說心不得。說性不得。說見不得。說
不見不得。正是難處。是以斯匿出來從旁一拶。要
活阿難之機。以正內外之分爾。波斯匿。此云和悅。
又云勝軍。王是自在之義。又是主宰之稱。佛意謂
學道之人。在五蘊中作得主宰。便是勝軍。於生死
中得大自在。方稱和悅。觀斯匿即是這樣子。故借
以發揮耳。大約文字到盡處。極是難說。是故立像
以明其意。要人向言外承當。不墮斷常生滅之見。
乃是學道得力處也。迦旃延。姓也。名迦羅鳩䭾。執
諸法亦有亦無。毗羅胝子。母名也。別字刪闍夜。執
諸法自然性。總是外道斷見之法。後文阿難以因
緣自然相難者。即此是其章本云。】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從佛告下。佛欲撥開想陰。指出真常。先立二大柱。
一提金剛常住。一提生滅變壞。
今初先述生滅變
[002-0644b]
壞。
從世尊我今下總標。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下別
述生滅之相。
佛言如是下別述變壞之狀。
又佛言
大王下復述二種生死。一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


從王言下述分段生死。
若復令我下述變易生死。


大槩述變易則稱之剎那。述分段則限於年歲。變
壞從形言。生滅因念遷。此一期生滅變壞首尾情
狀不過如此。然文勢極有頓挫。大中有小。粗中有
細。細中有妙。妙至於無聲而止。猶如春陽造化。令
萬卉芬芳。其不知不覺一花一態。至於無形而止。
又如名家畵。師先布勢。令弟子填彩。其不知不覺
至於不可盡而止。要知此段文意亦然。但觀世尊
問。斯匿答。世尊先行。斯匿後隨。亦不知不覺見得
言外底一段意思。】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王言不也世尊。」


【從佛告大王下。次示金剛常住不朽。然有挑有撥。
先匿王敘迦旃延。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佛今
挑曰。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經
過此流。即知是恒河水。
向匿王敘我觀現前念念
生滅。新新不住。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今挑曰。大
王汝說二十衰於十歲。則三歲時見恒河水。至年
十三其水云何。王言與三歲時。宛然無異。於今六
十亦無有異。
前匿王敘我昔孩孺膚腠潤澤。而今
頺齡迫於衰耄。逮將不久。佛今挑曰。則汝今時觀
此恒河。於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
[002-0644c]
世尊。
迹是而論。觀河之見既無童耄。而匿王懼死
之心。豈非徒勞乎。況觀河之性尚無有異。而匿王
憂壞之思。寧非無謂乎。且三歲時。即知是恒河水。
於今思之宛然。而外道斷滅之見是非邪計乎。由
是觀之。若言世諦是真實。吾不信矣。】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撥歸真常之性也。若以世相言之。似有變壞。若
以佛眼觀之。實同金剛常住不朽。故今撥曰。皺者
為變不皺者非變。
若以俗諦考之。宛有生滅。若以
真諦參之。實無生滅。故今撥曰。變者受滅。不變者
元無生滅。於是論之。有為之相不真。而無為之性
實同金剛常住不朽。何外道末伽黎斷滅之說可
信耶。


已上辯想陰即妙。匿王所述者。通篇是想陰。是生
滅法。世尊所示者。通篇是常理。是無生滅法。一挑
一撥。一經一緯。宛似織錦。然觀世尊之意。正如水
清珠入泥潦。明月光迴幽谷。不得不明。不得不清。
妙指徽音。令人注聽無厭。
△四即行是妙。】


「阿難即從座起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此由前云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
合。又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而
佛皆云如是。似為肯我。及至結責。云何汝今以動
為身。以動為境。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如
此深責。又似不肯我。今來見佛告斯匿觀河之見
[002-0645a]
本無生滅。恰恰與我前來見處一般。由是遂起爭
執。復請曰。若此見性必不生滅。云何名我遺失真
性顛倒行事。吁。若如此。阿難不但不知自己落處。
兼不識佛語。殊不知佛之兩個如是。乃是設陷虎
機。又是佛自收機處。葢虎不陷則機不深。機不收
則自宗不通矣。又匿王一說。乃是隔林伏騎。逆料
阿難作如此見耳。】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佛只一臂。而阿難兩處負墮。佛手下指則謂之倒。
佛手上指則謂之正。及問其顛倒名字所在。則又
茫然不知落處。事實可怪爾。不知正又誰道來。倒
又誰道來。於此明得。汝身佛身只一間矣。何倒正
之可云哉。】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前阿難問中有二義。一問身心真妄虗實。一問現
前生滅與不生滅性。匿王一案。便是騐其生滅。垂
臂一則便是勘其虗實。又匿王所問是生滅之相。
如來所指是不生滅之義。而阿難所對無非是顛
倒。如來所示無非是真實。乃今觀如來如是勘騐。
如是指示。而阿難全不知生滅與不生滅。真實與
顛倒。由是佛興慈悲。開示云云。文二。
其一我常說
言下總釋。
其二晦昧為空下別釋。
其一總釋者。色
心二字。總指根塵識三是。諸緣即善惡業等攀緣
是。所使即三界二十五有人天七趣是。此等業識
[002-0645b]
心使。不在別處緣。惟在自心上現耳。今阿難不知
身心真妄虗實者。由向來執妄以遺真。執虗以迷
實。曾不知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
物。悟則全體是真。迷則全體是妄。妄即是虗。真即
是實。如水成冰。冰還成水。一體法爾。豈別有也。

何下責其所失。謂遺自己本妙圓心。而乃執根塵
虗妄幻心。不認悟而認迷。是為大錯也。
其二別釋
者。晦昧為空三句。重釋上色字。色雜妄想二句。重
釋上心字。聚緣內搖二句。重釋上緣字。昏擾擾相
三句。重釋上使字。不知色身三句。是重釋上惟心
二字。槩而論之。妙明心上。一念不覺謂之無明。因
不明。遂成晦昧之空矣。空以色暗謂之頑空。心受
色籠謂之妄想。想隨業感成身。由是分開見覺聞
知。動搖其性。六受用根。奔逸流境。既擾其源。便迷
其本。他且不論。只如今日阿難。攬佛手以為心。援
兜羅以為色。愛白淨軟滑以為緣。計指上指下為
心之使。當爾之時。認佛手則失自心。認自心則失
佛手。兩不可得。故不知顛倒名字所在。殊不知色
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如鏡
含像。像還是鏡。一法所成。非外有也。
譬如下引喻
責迷。漚即是海。海即是漚。而今人祇知是漚。不知
是海。祇知肉團心是我。不知汝身汝心。皆是海中
之漚。鏡中之像。不知指何者為真耶。何者為妄耶。
何者是虗耶。何者是實耶。故曰汝等即是迷中倍
[002-0645c]
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真是可憐愍者。


已上辯行陰即妙。問。既是行陰。何連五陰說耶。曰。
行陰是諸蘊功曹。無此則諸陰不起矣。由行陰起
得諸陰連屬。是故此篇以色心諸緣。及心所使為
示者。正是指行陰說也。
△五即識是妙。】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阿難一往承佛開示以來。識得本覺無覺。若取無
覺。恐墮斷見。故不敢認。始覺有覺。若取有覺。恐墮
常見。故不敢認。若兩倚即是而邊。中位亦是虗設。
總落外見。故不敢認。若都無見識。又沒個出頭處。
今聞如來說法之音。而我悟妙明元所圓滿。湛然
覺了是我之心乎。然亦未敢認者。阿難自先虗步。
以邀世尊作證耳。此阿難不知緣心是比量境。誤
以為現量性。故作如是陳白。問。現量與比量何如。
曰。初五塵到根時。未行意地。即是現量境。一剎那
便過去矣。豈容擬議於其間哉。今阿難所陳。乃是
比量。非真現量也。故佛為其揀云。汝等尚以緣心
聽法。此心亦緣。非得法性。所言緣心者。乃是緣境
托心。非識蘊比量而何。故曰阿難所陳者。乃是比
量。屬於識蘊。非真現量也明矣。】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離諸法緣無分別性。」


【二喻文顯可知。但阿難不觀月而觀指。不悟真而
悟假。是其用心之錯矣。又亭主不同暫客去來。真
性豈隨緣心分別。既有分別。宛是識蘊。非真常之
[002-0646a]
道矣。設彼救云。我現緣心時。不取著聲相。故無生
滅。既不取著聲相故無生滅。則真性自有分別。不
待緣起矣。今離聲相外。何無分別性耶。不但一聲
相如此。六塵之相都如此。離諸法緣。無分別性。性
無分別。而有緣心可說。非是其識蘊邊事耶。較之
外道俱舍。不知認為冥諦。與阿難性無分別。而計
有緣心。要說不同。不可得矣。】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世尊指定阿難心性。乃是緣會而有。緣散則無。云
何是汝主人公。只此一問。便是籍沒了家私。更要
他納物事在。阿難遂口硬說。我之心性各有所還。
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看來雖是箭鋒相拄。
殊不知全身在彀下了也。】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個意思。乃是據客置主人耳。何以。佛在阿難面
前阿難自應見佛。汝見我之見。雖非本來之性。如
第二月。揑所成者。然料非是他人之見。的是阿難
自己見精所見。無庸還也。何以知之。譬如月影從
真月出。可說有還去底道理。今汝見我之見。如第
二月。乃是阿難自己。揑所成者。還於誰耶。脫更弗
信。我今示汝無還之地。】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世尊將欲示無還之地。故先列有還之相。
從阿難
此大講堂下。列八還之相。
阿難汝咸看此下。標八
[002-0646b]
還之處。
此之八相既有還處。汝見八種見精明性。
當欲誰還。只此一問。要阿難自悟自己見性無還
也。
何以故下。別釋無還。以顯有還之相雖差。而汝
無還之見不殊。故結示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
汝還者。非阿難本性而何。則知汝心下。責阿難迷
却自己本妙明淨無還之性。而隨此八種妄想有
還之境。終日受輪漂溺。名可憐愍者。


已上辯識陰即妙。緣心即是識陰。識能分別種種
色相。若離色相無分別性故。聲分別心。分別我容。
全是識心用事。是故還去八種色相。則無還者。非
阿難之心乎。
△四開我道眼五。一開色成道。二開
受成道。三開想成道。四開行成道。五開識成道。


一開色成道。】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前阿難承佛開示。識得有還之相。皆屬塵緣。無還
之性。只是自己。誠弗疑矣。但此見精。既云是我。然
今離了塵緣。便無分辯。只就無還。又難承當。於是
致疑請問。畢竟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阿難不知真性。佛意作三番揀之。初教令自揀。次
佛揀。三師弟同揀。初自揀者。
從佛告阿難下。先列
能見之人。
從阿難且吾與汝下。次標所見之境。

應下勅其自揀。謂能見有三乘五眼之差。所見有
物像昏明之異。異則異於物。不異於見。差則差於
[002-0646c]
人。不差於性。今人性物性。條然現在。汝自揀之。此
是某人。此是某見。此是某物。此是某相。要分個清
楚。為是自性。為是物性。為是自見。為是物見。須要
個分曉。此教阿難自揀之法也。
菴摩羅。此翻難分。
某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


「今吾將汝擇於見中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次佛揀。先標後揀。今我將汝下二句總標。
阿難極
汝見源下別揀。今揀日月宮等。盡是物性。不是見
性。何以故。舉類是物。物中無有見性。故曰咸物非
汝。
從阿難是諸近遠下。揀諸近遠等。皆是見性。不
是物性。何以故。舉目是見。見中無有物性。故曰誠
汝見性。
是則物類雖有千差。而今見性無殊。吾將
揀去前緣物類。全是阿難見性。云何自疑不知自
己真性耶。此是佛為揀之法也。】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三師弟同揀。佛意謂我見如青黃等是有見。汝見
亦是青黃等便成同見。許汝見吾。如月生二。何以
故。汝性中有物。見吾見故。故曰。若同見者。名為見
吾。
設我不見青黃等是無見。汝何不見吾無見之
處。若見無見。便成異見。見吾無故。如月生暈。何以
故。汝性中見佛無見故。故曰若見不見。自然非彼
不見之相。
設我無見。汝亦無見。即是我面前無你。
你面前無我。便成真見。我無我故。如靜夜孤輪。何
以故。汝性中無生故。性既無生。則無虗假。非阿難
[002-0647a]
真性而何。故曰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
何非汝。
夾山曰。目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即是此
段經文註脚。】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結前三義以辨揀之也。
又則汝今下。辯前初義。
夫物與我競。心與境敵。便是不堪矣。故云汝既見
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不成安立。故吾前教令物
還物類。見還汝邊。如是揀之。自有分曉。
第二義同
此。
次阿難下二句。辯前第三義。葢我自我見。汝是
汝見。我見中無汝。汝見中無我。設各有之。便是不
成矣。故曰。若汝見時。是汝非我。我見是無。汝有見
故。故我前揀。若見我不見之處。自然非彼不見之
相。何則。汝性中有我見矣。
見性下二句。辯其真性。
且法住法位。相本自虗。若無執情。性體自周。故曰
見性周徧。非汝而誰。設不承當。是誰之咎歟。故我
前揀。若不見我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由
是而知。但見無我。的是阿難之真性矣。
云何自疑
下結責。阿難前問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
知是我真性。故今結責阿難自疑真性。性汝不真。
取我求實。昔六祖問慧明曰。不思善。不思惡。阿那
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於言下大悟曰。上來密
密語意外。還更有密意旨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
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今阿難不自回光返照。
悟本來面目。乃向外尋覔。取我求實。豈非迷倒之
[002-0647b]
甚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大凡生死起於見不淨。由其挾雜聖凡影子故耳。
所以世尊前面為其揀去物影。淨其凡見。凡見既
淨。聖見猶存。於是復揀去佛影。淨其聖見。既凡聖
情盡。真常體露。使阿難獨悟性真。乃是佛之旨矣。
今阿難不然。凡聖雖忘。猶存見隔。謂是見性必我
非餘。何上觀四天王殿。至娑婆國。如此之大。退歸
精舍。祇滿一室。為是縮大為小耶。為是墻宇夾斷
耶。此誤由佛言見性周徧。非汝而誰上起。於是復
生一疑。為後文鏟見之波陗耳。】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從佛告下總斥其非。何也。前世尊所示者。乃是心
之真見也。今阿難所執者。乃是物之影子也。若計
物之影子。不特四天殿等是影子。連汝根身一切
世間所作事業。莫不是影子。何以故。皆屬前塵耳。
下舉喻以明之。器喻根身。方圓喻影子。虗空喻真
見。
從譬如下。先標喻徵起。
次若定方下。辯方圓。

汝言不知下。法喻合顯。
四阿難下會釋喻意。文顯
可知。
良以虗空無方圓。方圓在器。故虗空隨之方
圓。究竟虗空無方圓。亦無無方圓之相。故曰義性
如是。今謂虗空有方圓。此乃器家之執也。今說見
有大小。此是阿難之執也。阿難之有執見。故見隨
之舒縮。究竟真見無舒縮。亦無舒縮之量。故曰云
[002-0647c]
何為在。
汝若不執器。便無方圓舒縮之相。即說無
方圓。無舒縮。亦不過對汝執汝器而言。豈真空真
見之有方圓舒縮可除耶。故曰。不應說言方相所
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此引喻破阿難之疑。入室見小。觀日見大。妄性之
所執也。真性無之。築墻能斷。穿竇必續。妄見之所
迷也。真見無之。故斥曰。是義不然。謂斷斷無這道
理。】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一切眾生下會通法喻。如虗空無方圓。今見有方
圓者。是器家之所局也。真性無我見。今有我見者。
是眾生之所迷耳。眾生所迷。為物所轉。既為物迷。
妄觀大小。事之必然者也。
若能下。直顯本妙。但情
不附物。眾生同是如來。性不執見。身心本是圓明。
性既圓明。則十方徧攝。見同佛覺。一塵是妙。如是
而觀。何性不顯。何物不真者耶。然言轉物者。是對
眾生情謂耳。


從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
性。至此即是開色成道之文也。但前約物辯見。後
約見辯物。約見辯物。物非其物。物是性家之妙用。
約物辯見。見非其見。見是性家之妙明。眾生本具
此妙明真性。乃拘色蘊妄緣而不悟。如來於是用
金鎞之法。開其本明。復還真性。性既復真。猶有見
[002-0648a]
礙。只得又說喻以明之也。喻空中無方圓之相。見
中無物我之情。若無物我。何性不真。若不執器。何
光不透。如是一用則千用。千體只一體。玄沙云。盡
大地無第二人。教阿誰承當。便是這意思。
△二開
受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承佛逼拶。見性不在物上。若在物上。則著物
見。不在身上。若在身上。則著我見。便為不可。今知
目前山河大地四天王殿等。隨所見處。皆即是我
妙性。返觀自己若身若心。却同見外之物。故曰。今
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且又轉計云。彼之見
性。不能分辨於我。我今身心却是分別有實。若謂
彼見是我。而身非我。若身是我。彼見非我。不爾。彼
見亦是見。我見亦是見。既兩皆見。何如來先所難
言。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雜亂。不成安立。吁。阿
難倒之甚矣。自己一個主人。却作如許分別。猶是
鬼著。雖能應對。然非己出。嗟乎。受蘊之害如此夫。】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阿難下。是斥其非。
若實汝前下。總徵其見。且
今與汝下。別徵其有見之相。
佛復告阿難下。別徵
其無見之性。
葢前來世尊是直指其心。而阿難不
識宗旨。謬謂此性現在我前。佛故與伊截斷曰是
義非實。此一句如利刀相似。不愁阿難不死。雖然。
亦未可放過在。須要問其來處。廼問阿難。且今坐
[002-0648b]
祇陀林。徧觀種種物像。但可有形無不指著。畢竟
何者是汝見性。佛又慮其躲根。先將空見二字與
伊拆開。然後問他討個下落。阿難遂供曰。我今於
此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云云。佛乃印住
曰如是。
又問阿難。汝坐祇陀林。更觀種種像殊。必
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畢竟何者
是汝非見。阿難復供曰。我實徧觀此祇陀林。不知
是中何者非見。我又思惟是萬像中。微細發明無
非見者。佛又印住曰如是。
此兩個如是。便是陷虎
機。這裏還可說有見得乎。說無見得乎。這些要妙。
雖智如鶖子。亦不知佛之落處矣。】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此結前二見以勉進阿難也。惶悚恐懼之狀。變慴
憂懼之相。失其所守。失其所操也。大眾當時見阿
難如此不知落著。故有憂懼變慴之相。學眾見如
來許可不知是義。故有驚恐惶悚之狀。由是失其
所操。難於進趣矣。如來於是心生憐愍安慰之曰。
汝等謂阿難道有見也不是。道無見也不是。乃是
佛法有誑妄也。然佛法非誑妄也。是如所如說也。
汝等謂如來道有見也許可。道無見也許可。乃是
如來有二語也。然如來無有二語也。是真實之語
也。或者疑世尊同外道末伽黎四種矯亂論議。然
世尊不同外道矯亂論議。實第一義論議也。此是
如來見阿難大眾不深思惟。而懷惶悚。不勤參究。
[002-0648c]
而忝哀慕。故作如是安慰以勉策阿難大眾也已。】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文殊問意有三。一責阿難不善悟。二辯其難處。三
正陳問意。大凡小乘以有物即能見。離物即不見。
若是大乘。他開實相眼。凡見色即見自心。故能頭
頭見道。物物全真。此小大之辨也。今阿難到極則
處不能轉。便見心智昏悴。魂慮變慴。是以文殊出
來從傍一問。要顯自家本地風光。不在見與不見
上作活計爾。
從此諸大眾下。先責阿難大眾不善
悟如來之意。乃是其智竭情枯處。從世尊下辯其
難處。葢色空等像。是心境交敵之處。各有一是一
非。謂色空等像若是見者。應有所指。今色空等像
無見可指。謂色空等像若非見者。應無所矚。今色
空等像皆我所見。以此觀之。心境兩礙。是非交錯。
正是難處。故不知是義所歸焉。此無他。是其往昔
善根輕尠故也。
從惟願下。正陳問意。曰。此諸物像。
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此提四
句法為問。四句法者。如見物像等是有法。我見是
無是無法。物像有。見是無。是亦有亦無法。物像是
非有。而見非無。是非有非無法。阿難一向墮在四
句法中。卒不能辯。故文殊拈此四句。併作一問。單
單問諸物像。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
非是。亦如僧問馬祖云。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
西來意。正與此問同旨。】
[002-0649a]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佛答意亦三。初轉釋前四句。次直示其本來。三垂
問文殊。
初從見與見緣下。上見字是根。見緣是境。
想相是識。此根境識三。轉釋上四句之法也。四句
法者。即根境中所揑出也。此揑根元。執即有。不執
便無。非真體有見無見之差。全是眾生自心所造
也。喻如虗空花。花是虗空。虗空是花。病眼則見。病
愈便無。亦非虗空有花無花之異。全是病目自妄
所見爾。故曰。此見及緣。併所想相。如虗空花。本無
所有。
次從此見及緣下。直示本來者。此揑根元。道
見也是阿難。道不見也是阿難。道是也是阿難。道
非是也是阿難。自心取自心。斷斷非他物矣。但阿
難不緣根境中假色。則全體是真。何有是見非見
為你說得耶。問。既是自己妙淨明體。云何有妄有
真。答。譬如人睡熟時。聞杵音謂是鐘響。若醒人聞
杵音還是杵音。更有一人聞杵音不作杵音會。亦
不離是杵音者。此三人聞性是同。覺妄有異。今言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者。乃是對醒人說耳。若是後
一人猶遠在。
三從文殊吾今問汝下。別垂問文殊
者。意謂此中原無是非之相。亦無是非之說。今文
殊言無是非是。未得勦絕。假如汝是文殊。更有是
文殊者乎。為無文殊者乎。佛此一問。總是截斷文
殊脚跟。要與文殊言外相見爾。】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002-0649b]


【佛垂此問。若是他人便見支離。今文殊是作家。乃
自承當曰。我真文殊。此先自站定脚跟。然後揮開
曰。無是文殊。何以故。自己一個妙明體上。若有是
文殊。便有非文殊。却成兩個。故曰若有是者。則二
文殊矣。看他一立一破。一拈一放。却先將是非二
字打開了。然後露個面目曰。我今日非無文殊。此
豈非是其脚踏實地。運自己性靈。而顯本分作用
者乎。】


「佛言此見妙明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此借文殊用處作結案也。當知文殊用處即是妙
明真見。而此妙明真見。即是文殊。又須知妙明真
見。非離了空塵別有妙明真見。亦非即空塵是妙
明真見。古德云。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而
文殊用處葢是如此。故曰。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
復如是。
從本是妙明下。責其迷妄。何也。可惜自己
一段妙明真見不悟。却於空塵上說聞說見。縱然
說得是。如第二月。且既是第二月。又安論其是月
非月乎。
從文殊下。揀定真月。夫舉頭明湛者是真
月。揑目所出者是第二月。水底明圓者是月影。若
水底月影者。說是非不得。若揑目所出者。亦說是
非不得。若舉頭明湛者。亦說是非不得。所以者何。
若與頭明湛是真月。又何擬其是非耶。若水底若
揑出是假月。既是假月。又何擬其是非耶。故曰。但
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002-0649c]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廣結真妄之由也。由阿難不悟自己妙覺明性。
却在空塵上生知生見。謂是是見。謂是非見。此非
其妄想者乎。由此妄想。故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然
此妄想又非他物也。還是自己妙覺明性。因妙覺
明性。方能於空塵上生知生見。指是是見。指是非
見。此非其妙覺明性者乎。由此妙明故。能令汝出
指非指。


從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至此即是開受成
道之文也。阿難一回著物。一回著見。世尊兩處印
其如是者。便是開其受蘊矣。文殊曰。我真文殊。無
是文殊者。然我今日非無文殊者。便是示其道矣。
看他文殊一點便轉。不墮在是處。不墮在非處。真
有排山吸海之力。於此想見。
△三開想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阿難疑難有二。一內外濫同難。二因緣自然相軋
難。阿難年雖在少。歷會已多。記得世尊在楞伽山
時。外道執諸法自然性不從因緣有。何者。因緣非
自然故。世尊說諸法從因緣生。不從自然有。何者。
自然非因緣故。我今觀此覺性自然。似非因緣。若
爾。世尊則有自語相違之過矣。此難因緣自然相
軋也。又阿難性識聰敏。博極群書。曾見梵志所說。
真我徧十方界。性非生滅。今日法王所說。覺緣徧
十方界。性非生滅。梵志法王。則是同旨。在佛法何
[002-0650a]
貴。梵志何劣。若爾。法王則有不極成之過矣。此難
內外濫同也。嗟乎。阿難真是不守本分。却在遊想
上之遶。何哉。世尊今日直提第一義諦示。阿難却
不薦。而反記楞伽山如此如彼。豈非是其遊想乎。
如來今日直指本性示。阿難却不領。而反說先梵
志如何若何。是非其之遶耶。此所謂枯木崖前錯
路多。阿難以之。


梵志外道都名。娑毗迦羅。黃髮人也。冥諦者。謂冥
冥之中有個主宰。即神我之謂爾。投[厂@火]指外道之
苦行。唯識論廣明。】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方便者。約理約事。約喻約法。如是說者。名為方便。
又凡有言句。皆是方便。古德云。葢為慈悲之故。有
落草之談。落草亦是方便也。今世尊曰。我今如是
方便開示。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此亦落
草方便之說矣。
從汝且觀此下。徵其自然體。
從阿
難下。破其自然義。中將明暗等法四字格之。謂自
然性若有。則不容明暗等法。何以。無二體故。謂明
暗等法若有。則不許自然性。何以。多體非一故。俱
存則兩礙。存一不成。如是騐之。無有自然性。為汝
執得矣。】


「阿難言必此妙見虗空云何隨汝執捉。」


【此總結前非以示本法也。
佛言汝言下。徵其因緣。


阿難下破因緣義。破義同前。
所言本法者。非因非
[002-0650b]
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何以故。若有個是。便有個
非。是故曰無是非是。無非不非。又如虗空不容諸
相。然亦不拒諸相發揮。而此事亦然。不取一法。不
捨一法。何以故。若取一法。則心法有剩。若捨一法。
則心法不周。故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
下責其所迷。葢不取不捨者本覺也。以本覺離名
相。離戲論。若執因緣。若執自然。乃是名相矣。若說
是非是。若說非不非。宛是戲論矣。以戲論名相。而
擬至精之覺者。誠見其無益矣。譬如手掌撮摩虗
空。葢虗空不可執。而人或執之者。寧非徒勞乎。以
精覺不可捉。而人或捉之者。是非妄想耶。


從阿難白佛言。誠如法王所說。至此即是開想成
道之文也。而阿難記得先梵志及大慧等云云者。
是其想蘊也。世尊云。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
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乃是開其想也。又云。無非
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即是示其
道也。文意寄在言外。可熟思之。
△四開行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具論則有九緣。此陳惟四。文勢便故也。葢俗諦依
世間相說有因性。真諦中無之。今阿難被佛劄倒。
說自然不得。說因緣不得。想頭不行。心無所之。乃
援漸教中因性來難。謂如來既不許因緣。何故。世
尊與比丘說。見性具四種緣。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等有耶。佛曰。我說世間諸因緣。非第一義。而今乃
[002-0650c]
是直指阿難本性。若是阿難本性。不是自然求得
底。不是因緣會得底。須是言外承當。直見本來。不
滯紆途。方為透徹。】


「阿難吾復問汝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從阿難吾復問汝下雙徵。佛意謂吾如今且不說
第一義。只就汝執。云何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
因日等名之為見。無日等名為不見。據此。若因日
等名之為見。便成斷見。何以故。日等是世間相。是
無常故。若無日等名為不見。便成常見。何以故。無
日等是無見。見是無故。見有見無是外道宗。便成
增減之過矣。
從阿難若無明時下雙難。謂因日等
是有見。無日等是無見。是大不然。若依汝執。就該
明時不當見明。暗時不當見暗。何以故。以暗時明
相已謝。至暗時不應有故。故曰。若必見暗。此但無
明。云何無見。據此。若明時見明。至暗時還見暗。則
是亦有亦無。便成相違之過矣。
從阿難若在暗時
下雙牒。若因日等是明。無日等是暗。則暗時無明
名不見。至明時無暗亦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
見。又明若有見。則暗亦有見。如是二相俱名有見。
然則如今明時不容有暗。暗時不容有明。如是二
相自相陵奪。容則性存。二俱名見。奪則性失。二俱
不見。又明時不見暗。暗時不見明。則是非有非無。
便成戲論之過矣。
是故阿難下雙釋。世人見日等
謂之明。見無日等謂之暗。今則不然。當知見明之
[002-0651a]
時。見非是明。以見上無有明故。見暗之時。見非是
暗。以見上無有暗故。空塞亦然。問。今現在有明有
暗。何得言無。答。現在有者。乃是真如不變隨緣。故
令汝見明見暗。以隨緣不變真如。故令汝見空見
塞。由是論之。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即是自性
明故。見暗之時。見非是暗。即是自體暗故。空塞亦
然。執則成妄。不執成法。故曰四義成就。明非外物
為汝成明暗等爾。】


「汝復應知見見之時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前約俗諦說。故有無相傾明暗相形。宛成四見。故
多違拂。今約真諦論。故有無不立。明暗俱忘。直示
一心。方無諍論。雖然明暗俱忘。猶有見在。有無不
立。猶有心在。以有心在故。是非宛爾。便不是真心
矣。以有見在故。對待儼然。便不是真見矣。故曰見
見之時。見非是見葢真見無見。而真心無住。無住
故不可以擬議。無見故不可以形容。設有形容。亦
形容不及。設有擬議。亦擬議不著。故曰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盤山云。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物。是知心境既忘。言
思不及。如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耶。說因緣說
自然說和合。真同夢中說夢矣。】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汝等下責迷勸進。清淨實相。即是阿難本有之性
而不悟。反著因緣。著自然。何狹劣無識。迷倒之甚
[002-0651b]
耶。問。前云真心無住。真見無見。今何得言清淨實
相耶。曰。不然。譬如日月指其體則曰實相。指其光
則曰無相。何者。以日是一相。光中無有諸相故。又
如鏡子。指其體則曰實相。指其光則曰無相。何者。
以鏡是一相。光中無有諸相故。而本有之性亦然。
指其體則曰實相。指其用則曰無相。何者。以性是
一相。性中無有五蘊妄想故。葢性中無五蘊則是
真心。真心無住。故曰清淨。性中無妄相則是真見。
真見無見。故曰實相。此清淨實相。亦是名。亦是實。
以名召體。因體會道。道既喻矣。則名亦不有。法華
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即此意也。奈何聲聞
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故佛示之。令其自
悟性真。不墮支離之見。故曰當善思惟。若或不然。
說心說性。認名著相。便是不善思惟。世流布想也。
非本旨矣。


從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至此即
是開行成道之文也。何以明之。因空因明因心因
眼。乃是行陰之相。由此故數數煩動。能令人心地
不安。如患瘧相似。一寒一熱。能令人身體不安。行
陰亦如此。一明一暗。能令人妄想不安。如來於是
一一辯破之。使其四見俱消。二諦不立藥病捐除。
是非頓絕。此便是開其行也。至於見見之時。見非
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葢見不及。則心不住。非
真體而何。此便是示其道也。義理曉然。如眂黑白。
[002-0651c]
學者何故不悟耶。
△五開識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心未開者。抑亦有故矣。前破因緣自然中。結
云。當知如是妙覺明性。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
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是非非是。四遣至無。無
是我心乎。我心若是無。而今現對物者又何如耶。
故是一番迷悶。而今佛又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是無見。無見便成空矣。我心若是空。則我如今
了了見者。又何如耶。故是重增迷悶。據此。阿難迷
悶心未開者。全是識心分別用事。非為見道也。圓
覺云。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
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阿難正
類此。伏願下重請。覺心明淨。對前迷悶。由迷悶故。
不能入覺。是故請之。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者。意謂
慧目開。則覺心淨。便可見道。而無餘事矣。意在言
外。可想。】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陀羅尼。三學之都名也。此番為總持。三摩提。此番
正受。又云正定。然非單單是定名。故貫一諸字。實
是總指佛綱宗之用也。經家省文。故作如此之序
耳。
至於告阿難言下。復列出三觀之名。略去禪那
者。非為闕文矣。葢佛既責阿難。不善用心。豈可復
自有漏心者乎。決不然矣。思之。】
[002-0652a]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阿難一切眾生下。列名總標。以理觀之此二妄見。
非從外來。亦非本有。明是眾生見妄所成。當業發
生。當業流轉。然目一妄字。則本來非有。目一轉字。
則眾生實苦。此所謂眾生之顛倒也。
云何名為下。
釋第一別業妄見者。先舉喻以明其妄。如眚見圓
影。然此圓影。乃是眾生病眼所見。何也。無眚之人。
無是影故。此妄見乃是眾生別業所成。何者。真見
之中。無是見故。
於意云何下。破即燈即見。設彼救
云。色在於燈。影從目見。故今破云。若是燈色。好人
何不同觀。若見是色。眚人應當不見。以此推之。汝
說即燈亦不是說即見亦不是。何以故。燈見是實
體故。
復次阿難下。破離燈離見。脫彼救云。此影不
在燈上。離燈別有。而色不在目上。離見別有。故今
破云。影若離燈別有。屏帳几筵何無圓影。色若離
見別有。不當屬眼所見。以此觀之。汝說離燈亦不
是。說離見亦不是。何以故。影眚是燈見故。
是故當
知下。破非燈非見。燈本無圓影。故曰非燈。無眚者
不見。故曰非見。是故當知。無眚則無圓影。見圓影
者乃是病眼矣。病眼見圓影。見無影者。乃是好目
矣。若是好目。不應說是。亦不應說非。何也。見眚非
病故。若是病眼。亦不應說是。亦不應說非。何也。影
見俱眚故。
如第二月下。重喻其妄。影見俱眚。如第
二月。若是第二月。說是非不得。何以故。第二之觀。
[002-0652b]
非體非影。揑目所成。故不應說。若是揑目所成。亦
說離非不得。何以故。此揑根元非形非見。實無體
性。故不應說。
此亦如是下。法喻雙遣。葢揑目所成。
如第二月。乃是無體。故不應說。何以故。形既無體。
可見是虗。即欲說之。更將於何耶。此圓影目眚所
成。亦是無體。故不應說。何以故。影既無體。所見是
妄。即欲說之。更當名誰耶。於是乃知。離即俱空。是
非不有。而今世間所執。我見不見。總一虗妄矣。於
何可說哉。
大抵目本清明。因病有眚。燈無圓影。眚
見重疊。影不離燈。亦非燈有。眚不離目。目元無影。
目喻真見。真見無見。妄喻眚影。影非燈有。妄見不
成。真見無眚。影見終虗。若然者。依妄則有見有影。
依真則無見無眚。據實而論。本一體真。眚影何分。
即是而觀。性元是一。燈見無從矣。今見圓影者。豈
非由眾生病眼乎哉。今見其妄者。豈非由眾生別
業乎哉。由是而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於此曉
然。不待徵詰。自無置喙矣。】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至於三十四十五十。」


【云何名為下。釋同分妄見者。通約外報以明其妄
也。大槩娑婆形量雖大。不出一海之中。世界國土
雖廣。不過閻浮之域。此其大較也。至於大洲以千
計。小洲以百計。或一或二。三十五十。皆隨疆限參
差如此。若夫舉邇況遠。舉少況多。以理揆之。即說
三千大千國土。無非同一妄境矣。但隨眾生業異。
[002-0652c]
而報有差等焉。雖然要之非性中所有。故云外報
也。閻浮提。即南贍部洲。又閻浮提樹名。洲上有此
樹。此名勝金。此林中有河。底出金沙。又樹汁可染
為金。名閻浮檀金。大略海中平陸可居曰洲。眾生
生其間。界而域之曰國。此豈實然耶。不過眾生自
妄所造爾。若細而論之。海比本有之性。洲是不覺
之性。以不覺故。業生其中。業有定分。故封域而為
國焉。一人如此。而多人亦如此。一國如此。各國皆
如此。展轉幻化展轉憑依。何有盡耶。故曰總是外
報。由涉妄境而有也。】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前舉外報。此示業緣。何以知其是業緣耶。廣且勿
論。姑就切近者而言。夫一洲有兩國。此為切近矣。
然一國人。見一切不祥。或見二日。或見兩月等。一
國人本所不見。亦復不聞。此豈陰陽有間而為之
耶。若陰陽有間而為之。則將盡天地而不能相容
矣。何則。物各有體。物自為之也。豈能容彼哉。以物
自無體。故知陰陽不能為咎也。審矣。然今所現不
祥者。由眾生妄心所造。以妄心鼓動於下。故災眚
變現於上。何以知之譬如一釜水。添薪益火則熱。
抽薪去火則寒。水不能為寒熱。寒熱由乎人爾。此
不祥境界。乃是一國人同造惡業。故感不祥。彼國
無之。自然不見。非特不見。抑且不聞。何者以淨穢
不相入故爾。由是知淨土。葢是聖人所居。而穢土
[002-0653a]
的是五濁眾生所住。良由五濁薰蒸。故現有不祥
之相。而聖人無之。法華不曰。而眾見燒盡。我淨土
不毀。於此益信。雖然。一洲兩國猶為遠也。今祇林
園。豈不是一處。佛與大眾同居。佛則無見。而阿難
執因緣見。執自然見。與彼當土眾生所見不祥。又
何異乎。故曰以切近者而言之也。暈適珮玦。日月
之妖也。彗孛飛流。星辰之妖也。負耳虹蜺。陰陽之
妖也。明曰虹。暗曰蜺。背日如負。旁日如耳。芒如帚
曰彗。光四出曰孛。絕迹去曰飛。光相接曰流。邪氣
圍日謂之暈。日月薄蝕謂之[這-言+商]。珮玦者。形如人所
珮之玦也。此皆日月星辰。陰陽寒暑所變之象爾。】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阿難我今下。法喻雙例。將喻例於法謂之進。將法
例於喻謂之退。如是一進一退。以明見是無見也。


阿難如彼下。退今同業之喻。進前別業之妄。以例
於法。何則。一病目所見圓影。雖似前境。非色所造
也。乃是眚勞所成。諸有智者。知此圓影。乃是眚勞
所成。便不執見與不見矣。知影是眚成也。既知影
是眚成。即見亦無咎矣。知眚是病目也。以此例知。
如今世人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似現前
境。非色所造也。乃是無始見妄所成。諸有智者。知
此山河等。是見病所成。便不執見與不見矣。知山
河等是妄見也。既知是見妄所成。即見與見源。亦
無咎矣。知見妄元我覺明也。若爾。說見亦無見矣。
[002-0653b]
見既無見。如何說得我見我不見耶。】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葢世人稱見山河等是所見。稱我見此山河等是
能見。若執能見為見者。即彼目中所患眚翳是也。
若執所見為見者。即彼眚中所見圓影是也。故曰。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殊不知自己本覺明心。設有
覺不屬能緣。設有見不屬所緣。何者。本覺無覺。設
有覺乃是自覺。真見無見。設有見乃是自見。故曰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故知凡有所覺。不是真覺。乃
是妄覺。妄覺成影矣。故曰覺所覺眚。其實本覺無
覺。設有覺乃是自覺。自覺非眚矣。故曰覺非眚中。
如此而覺。謂之真覺。如此而見。謂之真見。故曰此
實見見。見且不及。云何稱曰我見。覺且不立。云何
名曰我聞。而今世人說我見我聞。我覺我知者真
是寐語。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此結齊法喻也。葢不自覺而執妄覺。喻如病眚。若
不自見而執妄見。喻如圓影。以病眚而見圓影。猶
之乎世人執我見矣。他且勿論。只如汝面前見我
是佛是師。我面前見汝是阿難是弟子。如我與汝
如此。世間十類眾生亦是如此。各各執我。各各執
見。又不止今日如此。從無始時來皆是如此。執我
執見。豈非總成一妄乎。與彼眚見圓影何異。故曰
皆即見眚。然此眚影豈好目之人有耶。以好目無
[002-0653c]
此眚翳。即名真見。故曰非見眚者。以好目無此圓
影。即名無見。故曰彼見真精。性非眚者。以是知好
目無眚翳。故即見是無見也。以病目有圓影。故即
見是妄見也。已上法喻理齊。詶前阿難疑見見之
時。見非是見。可謂詳悉委盡。學者不可不深究。而
體玩之也。】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前文中退同分進別業以例於法。例如別業病目
一人。例阿難妄見。又以阿難妄見。同彼世間十類
眾生。今則進同分。退別業。以例於法。例如十類眾
生同分妄見。還例別業一人。又以一病目人。同彼
一國。復以一國例十方諸有漏國。如是展轉例知。
所謂進退合明其法也。一病目見圓影。與彼一國
人見一切不祥何異。一國瘴惡所起妄見。與彼十
方有漏國土。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何異。且眾生是
覺明之漏。十方國土是圓影所成以覺明明極。領
覽不及。反成無明。無明即病眚矣。以明覺為見。見
不能了。遂成妄見。妄見即圓影矣。故知妙明心中。
一半有知成眾生。一半無知成世界。世界即圓影
也。眾生即病眚也。如是展轉成依。展轉成妄。究而
觀之。此諸有漏國。及諸眾生。非色所造也。還是覺
明無漏妙心。妄緣和合有焉。】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前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故今結示曰。若能遠離
[002-0654a]
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問。云何
遠離和合及不和合耶。曰真如隨妄心起滅。故有
生死。若達真如性空。便不與生死和合。故曰遠離
和合。然有個遠離和合。便有個不和合在。亦是生
死圓覺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
幻化。虗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
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
無所離。即除諸幻。此亦如是。遠離諸和合緣。及不
和合。自然滅除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前阿難請中。疑因緣自然和合與不和合。及見見
非見等。佛將同別二喻。已解其見見非見。是當無
惑矣。次當破和合與不和合者。若因緣自然。前開
想中。先以辨竟。不須復言也。故曰。汝雖先悟本覺
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
今從阿難汝雖先悟下。
總標和合與不和合。
次阿難我今下。別破和義。破
中還將前四義格之。便知無和底道理矣。何者。四
塵既假。將何物為和耶。明見若二則為雜。不成和
矣。明見若一則無辨。不成見矣。若說非見。則明亦
是無。若說即見。將何見見。至稱圓滿者。乃是相齊
之義謂見若齊則無明。謂明若齊則無見。共則明
見俱失。誰知和者。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同此破。】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從復次阿難下破合。文義可見。不復更辨。但和是
[002-0654b]
我去和他。故以雜齊二字勘之。約雜則是非和。約
齊則是無見。前義已辨。今乃破合者。合是合成一
體。故以明暗二體辨之。若合明不當暗時復見暗。
若合暗不當明時還見明。以見是一相。故不當有
合明合暗之說。暗通羣塞類此。】


「阿難白佛言世尊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上既破和合。則和合不成矣。今又計非和合者。若
非和合。則有邊徼可指。不可不辨。
從佛言汝今又
言下。先破非和。還以明等四義檢之。必有邊畔。此
非和之體。在明際那。在見畔耶。若在見畔。則自不
知明。若在明際。則見不相及。見既不及。畔云何成。
明既不知。際何由辨。彼暗通群塞。一一勘之。無有
非和之體矣。
又妙見精下破非合若約非和則體
不相入。猶可說也。若是非合。則明見不相到。復何
辨乎。何者。性相乖角。根境俱背。如耳與明。了不相
觸。如見與塵。各不相及云。何甄明以為非合耶。上
來辯同別妄見。即是解阿難見見非見之疑。於今
破和合。即是除阿難見猶離見之惑。又和合非和
合。類同自然。同業與別業。不出因緣。阿難自當性
解。而佛亦不言矣。】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此總結大意。
從阿難汝猶未明下。結別業妄見。謂
見日等是明。無日等是暗。與病眼見圓影相似。此
日等對浮塵根時。真為幻妄稱相。當處出生。隨處
[002-0654c]
滅盡。豈自己妙覺明體。亦同幻相是無耶。葢其中
意思。汝猶未明耳。此結責阿難見見之疑也。
從如
是乃至下。結同分妄見。此眾同分中所起瘴惡。見
諸不祥。與一病目見圓影無異。此病目是一根。如
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對覺明時。實是幻妄
不真。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豈
自己本有真性。亦同幻妄是虗耶。葢其中義理。汝
尚未悟爾。此結責阿難見非見之疑也。
從殊不能
知下。結合非合義。汝見陰入處和合則謂之生。非
和合則謂之滅。殊不知如來藏中本無生滅。元是
妙明常住。汝見明等有。是謂來。見明等無。是謂去。
殊不知真如性中。實無來去。元是不動周圓。葢此
中至意汝宛不知矣。此結責阿難見猶離見之疑
也。
汝見日等明。謂之來。見無日等暗。謂之去。執妄
是為迷。了性是為悟。蘊有則生。蘊亡則死。殊不知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葢個中
深意。汝實不能也。此結責阿難見不能及之疑耳。


從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
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
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至此。即是開識成道之
文也。中間廣明同業別業二顛倒見。此即是識蘊
矣。佛曰。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
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此則開其識也。至云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是非成
[002-0655a]
其妙耶。然文勢如長風鼓發。萬竅怒號。又如雲物
影搖。一輪獨朗。讀者須如此觀。方見指撥之妙矣。
又前破五陰即是發妙明心。後辯五陰即是開其
道眼。從首卷來至此。廣顯人執。至後三科七大。廣
明法執。臨文當辯。問。五陰既妙。何復有開之說耶。
不猶煩重乎。曰非然也。假如珠藏合浦。玉蘊荊山。
玉從荊山。非謂荊山是玉也。珠來合浦。非謂合浦
是珠也。要在虞而出之於掌。乃見其實矣。心藏五
陰。非五陰是妙也。須假佛示之於掌。乃見其妙爾。
故知前破五陰者。乃指荊山合浦之類是也。後辯
五陰而云開者。乃示之於掌類是也。故佛無煩言
之咎。
△二辯法執分五。一五陰。二六入。三十二處。
四十八界。五七大性。
初五陰。】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總標五陰。陰是闇覆性。蔽真如為義。葢五塵對
五根時。若不轉計。原與真如法一。本來無事。良由
真如不守自性。轉計彼青黃長短等相覆蔽真如。
故稱為陰也。若究而觀之。彼五陰即如來藏。妙真
如性。非別有也。
△一色陰。】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下。第一辯色陰者。先舉喻以明其由。以清淨
眼見睛明空者。喻色陰也。葢真如不守自性。乃攬
色以成陰也。惟一睛虗。逈無所有者。喻不覺也。以
真如不覺。故見無所有。無所有。即無明矣。其人無
[002-0655b]
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者。喻轉計也。謂無故不動
目睛。今動而發勞者。即有故矣。是知有故。即轉計
也。則於虗空別見狂華者。喻色陰之相也。以色陰
喻之以狂華。猶真如不守自性。轉計青黃等成其
妄相。故曰。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云何睛空號清明眼。」


【阿難下。別破轉計等相。是諸狂花。非從空來。亦非
目出。謂空若有花出入。則非虗空。便是實體矣。實
體豈容他相耶。如阿難更不容阿難。葢阿難是實
體故。又目若有花出入。當合有見有見不應有翳。
云何睛空。號清明眼。是知空目俱無花。今見有狂
花者。是非其妄相乎。喻真如無青黃等相。今乃有
見者。是非其轉計而成虗妄乎。】


「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雙結。要知狂花是無從。即是睛目瞪
勞。色陰亦無從。乃是真如自性轉計。故識得真如
自性無起。即知色陰亦是無起。原是如來妙真如
性。何有因緣自然為你妄見耶。
△二受陰。】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下。第二辯受陰者。先舉喻以明其由。手足晏
安。百骸調適者。喻受陰也。以真如不守自性而認
空清安樂田地者。即受陰境也。忽如忘生性無違
順者。喻不覺也。忘生云。今者我喪我。遂至於槁木
死[厂@火]而不知者。是其愚也。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
[002-0655c]
空相摩者。喻轉計也。無故者。無事之時也。以無事
故忽然以二手相摩。即有故矣。有故。豈非不是轉
計乎。妄生澀滑。冷熱諸相者。喻受陰之相也。真如
不守自性轉計恬安無事為樂。滅智[厂@火]心為究竟
者。明是虗妄也。故曰。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阿難下。別破。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亦非掌出。何以
故。空若有觸。不應選擇來觸。掌若有觸。應非待合。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必合知。以是知空掌俱無
觸相。今見澀滑等者。是非其虗妄耶。喻真如亦無
不覺等相。今見恬安無事不覺者。是非其轉計。而
成虗妄耶。】


「是故當知受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雙結。悟得澀滑等是無從。乃出於相
摩。受陰亦是無從。即是真如自性轉計。識得真如
自性。受陰亦非他物。原是如來妙真如性。何有因
緣自然為你受得耶。
△三想陰。】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下。第三辯想陰者。先舉喻以明其由。口說無
實。而有水流。懸崖不有。而令足酸者。喻想陰也。想
者像也以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就一。一想像皆
是。自心之變。豈梅崖也哉。故曰。想陰當知。亦復如
是。】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想蹋懸崖與說相類。」
[002-0656a]


【阿難下。廣破。梅不自談。口亦無聞。聞人說梅。口遂
流沫。此何為耶。崖酸類此。由是知真如不變隨緣
轉計為相。有矣夫。】


「是故當知想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雙結。梅崖是無體。即說水酸。亦是虗
妄所習。想陰亦然。全是自心取自心。無體可執。即
如來妙真如性。云何有因緣自然。為你想得耶。

四行陰。】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下。第四辯行陰者。譬如暴流。波浪相續。若說
浪相。則有前後。若說水性。則不相踰越。喻行陰也。
以真如不守自性。隨行遷流。念念不停。新新不住。
究竟出不得自體。與波浪遷流無異也。】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阿難下廣破。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謂空
若能生。十方俱受漂溺。水若有流。體性儼然分二。
喻真如無行相。行相乃眾生轉計相續爾。】


「是故當知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雙結。空水實無流相。而真如亦無行
相。今見行相遷變者。乃是眾生轉計所移也。若了
真如不動。彼行陰即是如來妙覺性。無有因緣自
然。為你所行矣。
△五識陰。】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下。第五辯識陰者。識陰以頻伽喻者。取其形。
[002-0656b]
謂是好音。取其瓶。實是無常。塞其兩孔者。以善惡
業塞之。而成妄有。以理而論。善惡本空。元是無常
故以兩孔言之。所謂一喻而眾理得也。滿中擎空。
用餉他國者。眾生持業往來於六道。喻真如不守
自性。隨業托識往來三界何異。故曰識陰當知。亦
復如是。】


「阿難如是虗空非彼方來開空倒瓶應見空出。」


【阿難下。廣破。擎空餉遠。則彼不增。貯空持去。則此
不減。喻真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生亦不有。死亦
不無。今見聖凡增減生死有無者。乃是眾生情識
轉計也。於真如何有哉。】


「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法喻雙結。虗空無往來相。而真如亦無往
來相。今見三界紛紛。六道擾擾者。乃是眾生之虗
妄也。若見真如彼識陰即如來妙覺性。何有因緣
自然為你識得耶。】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