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84 楞嚴經摸象記-明-袾宏 (CBETA)



No.276-A楞嚴摸象記引



如經所言有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竺-二+帚]其摸腹者
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則云如鼓風槖摸耳則云如倒
垂葉摸蹄則云如覆地杯人執所摸互相是非觀者
捧腹今日譚經何以異是佛已涅槃咨詢無繇出情
識手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譏盲予實慨焉知己
亦盲救獘為急因入盲侶與眾同摸唯首楞嚴於諸
經中更多疑義由是諸盲競共鼓噪交臂[打-丁+兟/曰]指莫可
誰何爰取是經百有餘則略為剖析以例全帙而於
餘經間附二不復繁舉昔佛弟子各陳己見佛謂
眾言汝等所說皆非我意然各當理足以利物則彼
群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雖不得象未嘗非象故不
患摸唯執是患若虗其中不主先入會文切理理恊
文順厥旨自彰象之為象躍如卓如不於摸外別得
一象如執所摸堅壁自持摸之彌勤失之彌遠秪增
戲論成謗法咎則何益矣此特教事其譚禪者為摸
尤甚或有摸馬謂是象者或有摸空謂是象者或有
俱摸謂一切處咸是象者或於一切摸之不得謂無
象者種種異見未易更僕願諸仁者反摸其眼得具
眼已象不須摸。
[001-0482b]


萬曆三十年歲次壬寅千佛澡浴日後學雲棲寺沙
門袾宏書於翠竹山房
[001-0482c] No.276


楞嚴摸象記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楞嚴經



前文


凡看後解先置經文於案上使前後貫穿庶可
尋討又此本為偶論楞嚴而作故楞嚴稍詳然
亦止是於大義未明處眾說不同處或一段一
句一字發其未發而不復為全部銷釋至於餘
經僅舉數部數部之中僅舉一二條以見大意
庶幾就正於有道非曰是己而非人也有罪我
者乎我知明道而已不知其他也


第一卷



譯經


此經般剌密帝稱譯彌伽釋迦稱譯語丞相房融稱
筆授而古本此後有羅浮沙門懷迪稱證譯不知今
本何以不載竊惟譯者最初易梵為華也譯語者成
其章句也筆授者潤其辭致也而證譯者總為參詳
校正也夫參校之功胡可少也後刻經者宜增入之。


科經


此經序正流通三分溫陵長水所定略同而正宗中
開為見修證結助五科亦甚當理初見道分從阿難
啟請以至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使行人最初明見自
[001-0483a]
己常住真心以為修行準的也二修道分從初心二
決定義以至宣說神呪使行人依真見而起真修不
於心外別有造作也三證道分從云何名為乾慧之
地以至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使行人知因真果正因
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四結經分從何名此經至汝當
奉持使行人知五種名義攝今題二十字中也五助
道分從地獄七趣以至微細魔事使行人正助交資
乘戒雙急則能速到薩婆若海也中間細科或小不
同亦無大礙後學只須遵古不必別立新科增益繁
碎。


「大佛頂。」


【大者法佛頂者喻法即常住真心佛頂者頂於人為
至尊無上佛頂則尤為至尊之至尊無上之無上如
悉達太子抱持之人欲見其頂彌仰彌高終莫能得
是也此心竪窮三際不可量其短長橫亘十方不可
測其近遠離諸相見亦復如是若悟此心則如來因
地菩薩行門一言盡之矣有謂此經由佛頂放光宣
呪故名佛頂此可乘帶旁顯而非正意又三字分釋
即是三德大屬法身真如平等故佛屬般若智慧圓
滿故頂屬解脫即相離相故亦即三大如次而分體
相用故。】


「將毀戒體。」


【愚意此摩登伽將毀阿難之戒體也及觀合論補義
先得我心此說甚為當理又令無賴僧不得藉口其
[001-0483b]
益大矣故下云心清淨故尚未淪溺也然則何必神
呪往護蓋阿難心雖清淨道力尚微而摩登志既堅
強魔力偏熾相持既久無救無依則事或不測故須
護也聖既示凡法應如是。】


「佛敕文殊將呪往護。」


【佛呪威神無遠弗屆何俟文殊將之蓋是一往且順
法門儀式如天子詔亦假使臣賷告諸郡邑耳實則
梵音纔舉聲徧十方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文殊大
智表擇魔歸佛返邪從正惟智為先導故也。】


「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初菩提是果次三是因末最初方便是因中先務緊
要工夫也大意謂啟請諸佛得成道果之奢摩他三
摩禪那其中最初方便門也方便斷屬耳根詳辨在
後又此奢摩三摩禪那或有於經文中割截段落而
作配合云某處至某處為奢摩某處至某處為三摩
某處至某處為禪那意以從徵心至同別二見破妄
顯真奢摩也從浮塵諸幻至十八界即妄明真三摩
也從請問中道至七大文畢即妄即真禪那也又一
說從徵心直至七大文畢總屬奢摩其三摩禪那復
在向後雖各不同要之闡析三觀所歸發揮一經大
旨美則美也但恐初學聞此或便死執如是字眼名
目謂一部經妙專在是則不可也且三觀之義隨文
皆具故稱曰妙假如以徵心等文屬奢摩似矣矣細
玩之七處求心心不可得奢摩也其後復言色身外
[001-0483c]
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三摩也真心無處
而含大地山河大地有形而曰妙心中物禪那也豈
不三觀具足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屬三摩似矣細
玩之諸相滅盡奢摩也諸相出生三摩也當處生隨
處滅即生即滅禪那也豈不三觀具足以阿難請求
中道了義屬禪那似矣細玩之佛言故我今時為汝
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云云則上文所
示無非中道明矣況既曰禪那必從空假融會具足
三觀又不待論也若據初文如來將欲敷演三摩而
言汝於奢摩微密觀照心猶未明因引此以證先說
空次說假之意而判初文為奢摩次為三摩空假而
中乃至為禪那等不知向後文中頗多單說三摩者
如此下便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又云諸
三摩提妙修行路又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又云因
入流相得三摩提又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又云欲
攝其心入三摩地又云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又云縱
得心開似三摩地又云若大妄語則三摩地不得清
淨又云令其身心入三摩地又云一切真實入三摩
地又云入三摩地修學法門又云修三摩地求大乘
者又云是清淨人修三摩地又云復有從人不依正
覺修三摩地又云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又云若得妙
發三摩提者又云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又云圓定發
明三摩地中又云斯則如來真三摩地又云又三摩
中諸善男子如是單舉三摩提處皆直以三摩為大
[001-0484a]
定豈拘局三觀必對奢摩而名假觀耶亦有一二處
單舉奢摩他者例亦如是故知不必強割經文硬配
三觀。】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
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阿難以妙相非從欲生以此發心未為不是而不知
即此亦復正是病根蓋內取己見外取佛相相見對
待能所宛然豈非是妄夫如來之相摩登之相雖聖
凡逈異而其為相一也執幻妄不真之相昧常住不
遷之心是生滅為因而欲求不生滅之果也然般若
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今
佛不以是直斥阿難之非顧詰其見與好樂生於心
目方乃漸次破其妄心除其妄見者何也蓋善現解
空阿難著相故且就窠打劫鋤其本根使彼之心逼
至於無處安放彼之見追至於無可奈何智竭計空
情窮理極而忽然自得其本心也化導之妙一至於
是。】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最初徵心阿難擬心在內佛未竟其答即曰有三摩
提等語者何也蓋阿難本意為求三摩提最初方便
佛就其擬心在內處特為詰難當時若是皮底有血
漢纔聞先見堂內便知須見身內不見身內便知心
不在內心不在內便知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亦不
在一切處又何待逐節推尋乃二乃三而至七耶故
[001-0484b]
答語未竟而先舉此指阿難一箇入處此處得入三
摩提最初方便一了百當矣而阿難大權示現若不
喻其旨然重重問答不厭頻煩者為後人作則也。】


「爪生髮長筋轉脉搖。」


【舊解謂心胃內藏縱不能見爪脉外浮云何不知其
意良是但外浮二字不順經文蓋此正破心不在內
不宜說外良由爪髮雖全體彰乎外實從內而生長
筋脉雖影現形乎外實於內而動搖則均之內物耳
特其有生有長有動有搖比心胃等稍異故心胃誠
為難見爪脉應可了知然終不能知心不在內明矣。】


「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
陀林我已宿齋。」


【佛已應匿王之請何又言諸比丘從我乞食解者曰
提獎阿難在赴請日為彼演法事應隔宵然經文齋
畢旋歸提獎阿難至於佛所阿難見佛悲泣請法大
眾俱時承受聖旨明是當日一會如何云是隔宵今
謂佛具千百億化身一身受供王宮一身領眾循乞
亦奚不可故宿齋古謂預齋於理無礙有說此據平
日乞食常儀其義亦通但適來二字不似平日。】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琉璃籠眼眼見琉璃眼根籠心心不見眼設許見眼
眼乃成境但可根見境不可境見境汝前言彼根隨
見隨即分別今眼屬境不能隨見分別則隨義不成
故曰不得成隨如不見眼安得云心在根裏乎又溫
[001-0484c]
陵云事理俱違者事即是喻喻不當法於事不順是
事違也理即是法法中心無潛根之理於理不順是
理違也。】


「外不相知。」


【長水云不字當是又字此說甚正而合論補義謂為
不然則上下文義如何安頓此不字若是則下身心
相知須作身心不知矣有是理乎然止辨明其義而
不敢更易其文者古人慎重之意儒釋皆然也。】


「兼二不兼二。」


【溫陵初以根塵為物心為體末又以塵為物根為體
前後相背似失檢點不必論矣一說首尾皆以塵為
物根為體似乎有理然天如謂佛明言此之心體則
體應專屬心故一說首尾皆以根塵為物心為體雖
較穩順而兼義不明又為後人駁云經亦明言眼有
分別有分別則非物故今融通以上諸說別解如左
兼二者謂雙挾根塵而處其中也不兼二者謂兩離
根塵而孤然中立也今言兼與不兼二俱不可以破
心不在中也云何兼二不可心體有知非無知汝既
言眼有分別色塵無知是眼同心體之有知而惟色
乃無知之物也則心止應兼眼而曰雙兼眼色豈不
物體雜亂夫物非體之有知體非物之無知心體正
以有知敵對無知安得半有知半無知雙挾根塵而
處其中耶云何不兼二亦不可汝既言眼有分別色
塵無知識生其中是心體依根塵而有也今兼二不
[001-0485a]
成不兼根則非知不兼塵則非不知非知非不知心
尚無有將何所指而曰此為在中之相耶故云心在
中間無有是處。】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舊解云因前徵發乃知迷妄求詣真際或謂阿難此
時尚未識妄今說真際亦屬妄心以下文猶認能推
為心乍聞此不是心生驚怖故愚見謂阿難尚未識
妄此說誠然但謂真際亦妄則不可蓋七徵之後阿
難計窮求佛開示心之真實際分此有何過或又謂
七徵文中並無妄字真字然最初文中獨不曰皆由
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乎則真妄二字
在七徵以前顯露多時了也設阿難云我今已知真
際所詣則真際誠妄今云不知亦復何礙若拘執太
過則阿難前問菩提奢摩他亦應是妄。】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言此陀那識精雖名曰識而是識精實即本覺妙明
之體一切諸緣無不從此出生但眾生隨逐妄緣遺
此元明耳夫眾生從無始來終日在此本元明中而
不自知乃成遺失如魚在水而不識水是則名為可
憐憫者或謂不然以本有之明焉得遺失寧知迷其
本有即名為失如力士珠非失成失不見向下經文
佛言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間猶為法塵分別
影事。」
[001-0485b]


【見聞覺知都已滅却斯則外不隨於流逸內獨守乎
幽間此幽間處莫便道得自本心蓋依然是法塵分
別影事也本心似鏡法塵似物內之所守猶為明鏡
中所現之影而已先德云學道之人不識真秪為從
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世人
觀此已知見聞覺知為識神而既滅見聞覺知將謂
不落識神矣寧知質以今經亦復是識神窠窟生死
根本也雖然千百人中且無一二至此即至此十箇
有五雙坐定擺不脫放不下嗟乎此幽間處埋沒古
今幾許豪傑參禪祕要盡洩於是學人勉之哉。】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
開合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此處文義甚難銷會舊解雙斥凡小言凡夫不知身
境有動見性無動無足論矣然身亦不動汝今云何
以動為身境亦不動汝今云何以動為境故曰於常
計無常也雖亦有理但如來此處方許其悟客塵二
字正應以動為身以動為境故兩印以如是奈何忽
爾反斥其非況前後文了無照應似乎自語矯亂今
別為一解只順經文略加點掇佛意謂今此大眾以
搖動者名為塵以不住者名為客故觀阿難頭自動
搖動搖者塵也客也見無動也又觀如來手自開合
開合者塵也客也見無動也云何如是明知以動為
身以動為境矣却乃自始洎終念念生滅既順生滅
[001-0485c]
則迷性真而以己隨物既失性真復迷境空而認物
為己甘受輪轉豈不哀哉為順經文作如是解未知
是否。】


第二卷



「垂手正倒。」


【舊解竪手為倒垂手為正一說垂手是倒以後文如
我垂手等無有異為據然經文雖止是如我垂手四
字意則通該前文若云如我上來垂手示眾一段因
緣非專指垂手也請以喻明頭以下垂為倒故時時
上竪手既亦以下垂為倒何不亦時時上竪乎又一
說手無正倒一時首尾相換世人妄見生正倒想以
後文名字何處號為顛倒為據此說亦佳但非經正
意良由下文棄海取漚認漚為海本末翻覆故名顛
倒則知海者喻真漚者喻妄妄身在於心內如一漚
至微真心徧乎身外如海水至廣棄真取妄認妄為
真身心顛倒所在正在此耳與觀手者正倒錯亂何
以異哉或謂合論亦云垂手是倒曰合論何可盡從
也如前七徵中文外不相知古人謂不字當是又字
其理甚正合論云當是不字而文義畢竟不通下文
辨見展轉五重合論非之亦不當理。】


「晦昧為空云云趍外奔逸。」


【長水以晦昧為空至結暗為色配三細次聚緣內搖
配前二粗次趍外奔逸配後二粗為煩惱道畢有非
之者然此配合三細多說不同今長水所配下文因
[001-0486a]
明立所等處陰入界大等處迷妄有虗空等處皆如
是說前後經文語意符合蓋渠從清淨本然忽生山
河大地中悟入故認取如是而孤山以文殊覺海性
澄圓偈文與此相對而釋意頗合亦顯長水非無據
而云然前後文義互為照應未可非也又愚意三細
六粗本出起信而將論合經不必拘拘逐句逐字的
配但取大意可也良由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或隨時
增減開合辭不必同而理實無二太拘則反成齟齬
況本論中三細六粗共成九相既而明血脉則又成
八既而原染起則又成六開合增減彼論自不拘死
法引之者獨可拘死法乎。】


「一迷為心。」


【一迷為心者明此不是心迷惑無知錯認此虗妄以
為我心也則知我自有真心也何者上文晦昧為空
空結暗而為色色雜想而為身內搖外趍昏昏擾擾
即於此時認為己心自此一迷為心便生執著決定
惑為心在此身方寸之中牢不可破寧復知此心廣
大圓滿含褁虗空周徧法界乎顛倒如是故名為可
憐憫者有人謂此處是一迷為心下文某處文是二
迷為心又至某處文是三迷為心其說甚謬。】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第二月者非真月也何故不還蓋第二雖非真月然
真月外更無二月此第二月即從真起明眼人固直
下見真月矣見精雖非真見全體即真亦復如是。】
[001-0486b]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長水展轉五重合論直說本意要其歸結總是見既
非物云何非汝真性耳二說一意何必相非。】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
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


【此即重躡上文而斷之也溫陵所解極明言既此在
前之見實是我心而能見物則彼見乃我而此身非
我見在物而不在我是物來見我而非我去見物矣
有是理乎。】


「指非指。」


【或謂指非指是莊子語非也何不看文中連有十處
指字一云非無指示二云舉手指陳三云確實指陳
四云指陳示我五云舉手所指六云指皆是物七云
則汝所指八云受汝所指九云應有所指然後十云
出指非指蓋佛令阿難指點何者是見何者非見故
曰出指非指可指者是物非見不可指者是見非物
出者是非雙泯也問莊子不可用乎肯綮亦莊子語
也答用固無害但此指不是莊子一馬一指之意何
可扭摼強合其肯綮等自非此例故用無害蓋經本
梵語譯為華言不用此間文字則終成梵語矣何名
為譯有闡提人言佛經剽獵老莊果爾則譯佛以覺
伊尹早已曰予天民之先覺矣譯修多羅以經易詩
書等早已名經矣則覺字經字亦是剽獵儒典乎其
說不通無俟多辨。】
[001-0486c]


「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


【此疑佛說見性周徧十方外道亦說我徧十方差別
安在下文惟廣說因緣自然不剖此疑者何也蓋外
道所計不出斷常二見今說緣因自然兩非則斷見
常見雙破而又非和合生非不和合則情窮理極諸
計消亡真我自顯故云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
心本覺常住是佛之所謂周徧也豈外道妄見執有
實我徧十方者可同日而語哉。】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見見古有正解言能見即今見物之見也則下之見
字成所見矣見見之時是見也非尋常見物之見也
故曰見非是見一說謂豈有真見復見妄見之理二
見字平看一真見一妄見此說似是而非二見平看
則之時二字無所著落又下文云此實見見云何復
名覺聞知見如何銷會試以本經語例之經云將聞
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今例云將見見如來何不自見
見又經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今例云不自見物以
見見者如是則其義不辨而自明矣。】


「別業妄見同分妄見。」


【舊解別者一人妄見也同者多人妄見也混而不明
隱而不暢未有發揮者然溫陵有說云別業者起惑
之異同分者感妄之同會解失錄故講者忽焉但溫
陵略出其意而止今更為詳言之譬如世人造種種
罪人各殊科喻之如別後罹王法共入一獄喻之如
[001-0487a]
同今曰起惑者隨心而造妄業也造業別其因由故
名別業曰感妄者隨業而受妄報也受報同其劑限
故名同分近又一說別者見根同者見境亦異舊說
覽者詳焉。】


「進退合明。」


【經云吾今以此二事進退合明而舊解從此處過經
文一百餘字直至如彼眾生處方曰進同例別一病
目人處方曰退別例同進退雖顯而隔前大遠似為
不妥溫陵以法喻互舉為進退合明頗覺穩當但合
明則得進退未恊近索隱謂且置同分而舉別喻次
以法合復置別業而舉同喻次以法合舉者進也置
者退也兼此二說其義甚備。】


「譬如有人云云其人無故瞪以發勞。」


【有謂上有人人字屬菩薩下其人人字屬眾生此說
非是上下即是一人。】


「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
他國。」


【溫陵孤山皆以瓶喻妄身空喻識陰淨覺乃添出譬
如有人之人喻業合論非之是也合論又云空喻識
者無分別為真空有分別為識陰也瓶內之空局故
有分別與外空異也塞其兩孔溫陵謂妄分同異不
知何名同異今謂塞孔者恐物出瓶外也而瓶有兩
孔兩孔俱塞者保護之極其至也空非出入之物而
慎塞之喻識本虗幻而保持虗幻命根惟恐其失也
[001-0487b]
千里用餉者喻多劫飄零死此生彼也。】



第三卷



「前矚塵象歸當見根。」


【此破見不從空生也若從空生則空必前矚塵象乃
名為見蓋空為能見塵象為所見今此眼根實在我
面則我乃塵象矣空應反歸而見我之眼根如其不
能見眼則前矚塵象之義不成矣安得見從空生。】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


【依孤山解穩當見聞逆流者五根順流惟意能旋其
見聞逆流而緣五塵以其逆流故攬塵而為憶也流
不及地者如是逆流所不及之分際則閴然懵然而
無所緣以流不及故失憶而為忘也。】


「聲來耳邊。」


【耳之有聽經明言非聲來耳邊矣今以事證之有可
疑者假如鐘鼓樓介乎城南北之中央南風作則北
城聞之而南不聞北風作則南城聞之而北不聞風
送聲而人得聞如何道不是聲來耳邊人多於此草
草看過無發難者愚意佛言寧有錯乎聲定不來耳
邊心定徧周法界但諸眾生粘湛發聽失本妙圓局
而礙之束而小之是以風順則聞風逆則否反為境
使而不得自在耳之過也非聲之故也以是推之隔
垣聽音響遐邇皆可聞亦復可難既垣不礙音何為
城內一人面城而語城外一人附城而聽乃杳爾無
[001-0487c]
聞乎此亦同前蓋耳之過也非垣與城之故也是以
耳通者徹聽或聽一世界乃至恒沙世界而無盡也。】


「此摩所知誰為能觸。」


【凡物須一能一所彼此相感然後成觸則一有知一
無知也今以手摩頭手與頭各各有知將以誰為能
觸乎若手為能觸頭則木石也今頭亦有知何得名
觸若頭為能觸手則木石也今手亦有知何得名觸
此明身之覺觸皆虗妄也問手摩頭固不成觸矣若
手摩外物豈不成觸答是亦妄分能所也然此意人
所難明故借頭手引起畢竟身觸虗妄皆如頭手耳。】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
識知虗空所在。」


【上文言此識若從色生色滅應與俱滅識既俱滅則
空獨存誰識空者若色滅時識不俱滅則識獨存無
色為侶誰界空者今又重申上意言不但識存無界
假使隨色變滅則識已變滅亦誰與空為界者不但
識滅不應識空假使識不變滅則恒常與色一體與
空無干誰識空者反覆較量眼識不生於色明矣。】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承上文眼識不從眼生不從色生矣既不分二處而
各生得無兼二處而合生乎然汝欲合之彼則中離
矣蓋眼自屬有知色自屬無知有知無知兩相敵對
如之何其可合也若汝欲離之彼則兩合矣蓋眼根
必合色色塵必合眼而後識生其中兩相和會如之
[001-0488a]
何其可離也合之則離離之則合此之體性渾然雜
亂將於何處立共生之界乎前明眼色虗妄今言識
亦虗妄故曰三處俱無。】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


【舊解初句識心是意次二句是識但初句明標識心
何得作意今謂仍以初句為識下二句為意以意屬
思量亦能了別也蓋云今此識心與彼意之思量義
乃了別義同乎異乎若識同意則識即意何得云意
之所生若識異意則識乃無知與意判隔何得云意
之所生若識異意而又能思量了別則意無知而識
有知應當反識乎意而為識意又何得云意之所生
同之不可異之不可識非意生何疑焉而謂以意為
界者非也一說識心與思量之意俱能了別既俱能
了別則同矣何得又問為同為異既俱能了別則有
識矣何得又問無識有識或謂意思量識了別今說
意兼了別何也蓋心意識三古稱義可通用如金光
明言意根分別一切諸法則意兼了別有何不可。】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此節當在空則同無後。」


【如上微妙開示自決擇心見以至發明五陰六根六
塵六識七大皆即如來藏心因此了知自心常住不
滅此是一經大旨趣大眼目誠得此心則我常為主
萬法為客長安雖閙我國晏然彼摩登伽猶如妖狐
忽遇明鏡竄伏無地尚安所施其魔力耶。】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001-0488b]


【此文因自汝整衣四字故解者不一今只依文順釋
其意自顯蓋此是明風不生彼面也言風若生於彼
面則當從彼至此拂汝阿難然今此風自汝整衣現
拂於彼既風生彼面何為不順拂汝而倒拂彼耶故
知風決不生彼面也若以倒拂屬阿難則非明風不
生於彼面乃明風不生於阿難袈裟矣。】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或謂此言見覺無知下文舉見覺空頑作對則覺乃
有知上下矛盾宜以上覺字屬身根下覺字屬知覺
雖似有理然不應一覺兩解今謂無知者非實無知
也以此引起因色空有一句蓋色空不現時見覺寂
然宛似無知因色空現而後見覺有知也孔子曰吾
有知乎哉無知也有問我者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
子實無知誰答問者兩無知相比意極痛快。】


「性見覺明覺精明見。」


【時解七大作一例看初地大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言真妄本同一性全性之色即空全性之空即色猶
言全濕之波即水全濕之水即波也今此見大云性
見覺明覺精明見照上一例文小異而意實同也言
全性之見即明全性之明即見也乃至識大云性識
明知覺明真識亦言全性之識即知全性之知即識
也真俗交互七大一例溫陵後二大與前五不同時
解為是又地等四大用空字麤細之謂也空大用覺
字無情有情之謂也見大用明字見乃妄明明者真
[001-0488c]
明也識大用知字識乃妄知知者真知也。】


「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此明識必不生於空也若生於空則非相非見夫識
應在相見之中今乃處此相見兩非之地將頑然一
空歟空則畢竟同無既無矣識何由發將實然有是
識歟有則同於何物既非物矣識何由發縱許發識
而空本自無分別則其所發之識應與空同豈有分
別乎識不生於空審矣。】


「不歷僧祇獲法身。」


【獲法身吳興謂是實證其說甚詳長水溫陵孤山諸
師皆同此說蓋是分證法身不言五分究竟也即不
通指大眾言阿難證亦復何礙其以阿難後卷文中
僅證二果為礙而曰是解非證又是佛神力故暫俾
得見今皆不必作如是解只依前來諸師言證法身
後卷僅證二果至文自有詳辨。】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空也此有二義其一空決不可銷亡今欲極
言心無動轉取以相形言空尚可銷心必不動如虗
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之類也其二一人
發真歸元虗空消殞則實說空可消殞心不可消殞
如海水可竭須彌可傾之類也劫壞之時海涸山崩
非喻說也。】



第四卷


[001-0489a]


「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即上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超
三界過二乘至妙至玄最尊最上名第一義諦彼四
加亦有第一之名而多世字故通小乘。】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
得聞。」


【文有三轉世間洪音人所易聞蚊蚋之音音之至微
一也至微之音自近聽之則猶可聞今遠百步二也
遠聽蚊蚋聰耳之人猶或難之今復聾者三也如是
則蚊蚋之形且不能見蚊蚋之音又何能聞乎以法
合之微妙諦理旨趣幽玄如蚊蚋音一也地位遼隔
如越百步二也根性狹劣猶如聾人三也如是則此
妙諦尚不能知其所在況能與之默契乎只順理順
文其意自明有人謂蚊蚋身表真諦蚊蚋音表中道
第一義諦夫聲聞見真諦成果何云本所不見又音
從身出亦何得分屬二諦於理不通。】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舊解以妙明明妙為寂照照寂其意雖正但明可云
照而妙字云寂覺未穩蓋妙者通有無兼體用而圓
融不測之謂也何專以屬寂今助一解性覺妙明者
言此性覺是極妙之明蓋寂而常照之明故稱妙明
也本覺明妙者言此本覺是明之極妙者蓋明雖照
而未嘗不寂故稱明妙也則妙明二字既不敵訓寂
照而寂照之意自在其中矣又性覺本覺小異大同
[001-0489b]
性者性分所具不可遷改故本者本來自有不煩造
作故或作真妄對說者非。】


「汝稱覺明云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此文大意為欲發明本清淨心所以出生山河大地
諸有為法者皆由妄起明覺而致然也故先舉平日
所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語而問富樓那言此明
覺義汝作麼生會為是性本自明不須再覺而稱為
明覺耶為是性體有所不明必待覺之而後為明覺
耶富樓那意以覺不明者為是因言不明須覺方有
所明若便以不明為覺則無所明矣佛乃順其辭而
示之曰汝謂不明為覺則無所明矣無所明則無明
覺矣汝言似是然汝但知明不可無猶未知無明之
與有明兩俱非也良由若有所明則非真覺矣不可
也若無所明則正屬無明矣亦不可也蓋無明又非
覺湛明性故也有明亦非無明亦非必如何而可因
斷之曰性覺本自必明特因起妄而為明覺故不可
耳如不起妄則覺明正妙湛明性也亦有何過一說
性覺之體以其必明因此成妄則病在必字於義亦
得於文不通或又引下文覺明為咎以證其妄不知
覺明本無咎因起妄故非咎成咎則兩說異而不異。】


「覺非所明云云無同無異。」


【此處配三細亦復多說不同會解載吳興評斷謂資
中長水等以熾然成異至無同無異配三細其說非
是而以因明為業立所為現妄能為轉然起信所言
[001-0489c]
業相能所未分而今有能所二說俱有未安況由明
而所而能則不應所先能後不曰業轉現而曰業現
轉其說亦有所礙若云業相中不妨說有同異則資
中長水等說亦是若云能所同時不妨說有先後則
吳興所說亦是今依溫陵以妄為明覺為業相而後
不盡用之乃融諸說為一說曰性覺必明此一法界
真心也妄為明覺已屬業相而下曰所曰能曰異曰
同曰無同無異俱是表顯業相一動以後有如是種
種差別却不必板定編排次第等級則三細之意隱
然在中而又不犯如上兩說礙處愚見如是更俟高
明裁之。】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溫陵謂妄覺感於五行故交妄發生遞相為種如土
水生木而曰相待成搖木土生金而曰堅明立礙等
雖甚有理但經止言四大恐不必入以五行又言我
尅為妻必夫劣妻勝而後生子雖日者家有據之論
然此等語經中罕言及之不如只用四大為正蓋四
大所該者廣舉四大而五行在其中矣更有略說載
竹窓隨筆中。】


「彼太虗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


【富那疑諸大勢不俱徧故佛即虗空為喻知虗空不
拒諸相則知識性不礙諸大矣諸相泛論一切有人
謂日照則明下七句的指前文七大而云日照是火
大雲屯是空大霽澄是見大氣凝是識大等凑合而
[001-0490a]
成七大夫日配火大猶可其空見識三者配合甚為
無理太虗空一句已是空大如何又有空大則成二
空況雲屯與日照相對蓋言此空中日照則明此空
中雲屯則暗此空中霽澄則清此空中氣凝則濁雲
也霽也氣也皆空中物與日風一例何得雲配空霽
配見氣配識也若言晦昧為空故以雲屯則暗屬空
此甚不通既是雲屯則暗必然雲散則明是虗空本
不暗矣何得云晦昧為空又引經言識動見澄故以
澄屬見則佛何不直說是見而以霽喻見凡此七大
何不都取一喻乎又言識動則氣凝夫凝者定也定
則不動如何以氣凝喻識動此斷斷乎不可者也又
引吳興註云譬前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以
此為據故配七大不知吳興明說是喻汝今云何作
實法會經意蓋言即彼空中不礙諸相如我性中不
礙七大也是舉一空大中所有之物而作喻也便泥
此文硬作配合圭峯所謂豈識喻焉者也不唯不達
經意亦不達註意矣又以下文中宵雲霧表佛涅槃
不見明曜表入涅槃時火大不現夫雲霧為涅槃則
涅槃乃昏暗不明之相矣涅槃而火大不現則藏性
乃拒彼火大發揮矣有是理乎況向後佛自合法云
真覺妙明亦復如是云云其說甚顯何須此處穿鑿
扭揑。】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云云是即非即。」


【溫陵帶上文滅塵合覺故發真妙妙覺明性接下而
[001-0490b]
如來藏本妙圓心最得經旨言雖滅塵合覺一多小
大相攝相入起大神用而實如來藏中纖塵不立非
一切也雖非一切又萬法悉備即一切也雖即一切
又互泯互存不可思議也尚何疑七大之周徧法界
而不相陵奪也哉其本妙圓心元明心妙妙明心元
三句舊解初真次俗次中其說相承已久唯合論補
註以本妙圓心為總次非一切則如來藏元明心妙
也次即一切則如來藏妙明心元也一是空如來藏
一是不空如來藏而云不必定配三諦其說甚當蓋
元明心妙妙明心元不差一字而文略轉換空假之
意便隱然可見言此本妙圓心中一切俱非者則元
明心妙本如是照而常寂也此本妙圓心中一切俱
即者則妙明心元本如是寂而常照也故二句皆結
屬上文但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八字似上下無交覺
孤別耳今云即一切也妙明心元又雙離雙是者也。】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


【諸經十二緣生滅止曰無無明無無明盡今每句多
一明字遂眾說紛然溫陵謂明無明者緣覺欲翻無
明而為明也一說二明字屬觀智觀此無明生觀此
無明盡也一說上明字屬真從真出生無明也下明
字屬智以智還滅無明也今融會而折衷之二明字
俱作真明之明明無明者由真明而起之無明也而
言非者如來藏中本無如是由真明而起之無明也
明無明盡者由真明而起之無明盡也而言非者如
[001-0490c]
來藏中本無如是由真明而起之無明盡也雖多二
明字原只是無明無無明之意耳。】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
斷故三因不生。」


【諸說不同今直據經文其義自顯經明言以是因緣
世界相續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而鞠其因緣則覺明空昧相待成搖等為世界因緣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等為眾生因緣欲貪殺貪盜貪
等為業果因緣因親緣疎一如常說又總結云皆是
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則均之無明妄
見而已或疑文中云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似因緣正屬三業然殺盜婬三乃業果一因緣耳文
雖止此一句而意該世界眾生若曰如殺盜婬等也。】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舊解菩提涅槃果位尚遠苟非歷劫辛勤何以能得
今解不爾謂承上文極談生滅因緣自然和合皆為
戲論直饒做盡伎倆不出戲論二字必至情亡惑罄
見謝執空死盡倫心方堪湊泊由是而知菩提涅槃
尚遙遠在非恃汝歷劫辛勤所可修證雖有多聞廣
學將安用之徒增戲論而已狂心歇處戲論亡時無
意求之妙果自獲故前云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也庶
與上文融貫照應。】


「流變三疊。」


【此中合數諸說不一有以三世積累重加根本為說
[001-0491a]
者有以五根五塵為說者有以十善十惡為說者而
溫陵吳興直以一十百千增倍合之較於諸說似為
明白簡便蓋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
三俱成十二是一疊也即此十二一各變十則成一
百二十是二疊也即此一百二十十各變百則成一
千二百是三疊也而人在世界之中身所居止前後
左右其數亦四身所經歷已歷今歷當歷其數亦三
三四四三亦兩相涉而成千二百也世界虗幻互互
發生故云織妄世界世界曰器世界我身所有世界
曰眾生世界咸以妄成而自然有此千二百功德六
根各具然六根性中本同而以對六塵用分全闕良
由時方選擇圓通似有優劣耳若夫豪傑之士根根
功德無不具足。】


「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謂三分中止得二分也蓋前二百後二百
共成四百左二百右二百共成四百四方之隅共成
四百是三分也後方不見少其二百後二隅不見少
其二百千二百中共少四百故曰三分之二。】


「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虗空云云說空為一。」


【溫陵謂須陀洹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六銷其
未亡一謂是法執孤山謂是未亡涅槃資中謂是尚
迷六根而為一體今謂只消用本色語經云元依一
精明分成六和合茲乃已銷六和合却守一精明也
然下言除器觀空寧欲除空耶盖不病其空病執有
[001-0491b]
一空也執有一精明亦猶是也併一俱亡方證心體。】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
六根互相為用。」


【向也粘妄發光是由前塵所起知見也則其覺明明
覺必循乎根由是六根各成違礙今也脫粘內伏伏
歸元真是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也則其本明耀性不
循彼根特寄根以發其明性而已由是六根互相為
用是則向之於根乃是實依今之於根不過權寄實
依則賴根而根為王故非眼不見非耳不聞無眼無
耳便成䏊瞽權寄則無賴於根而心為主故眼能作
耳耳能作眼無眼無耳視聽宛然。】



第五卷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
空華。」


【凡重頌多體貼長行長行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
性虗妄猶如空華吳興即真即俗之解欲影射下文
真妄而稍涉牽強掌珍論前二句破有為後二句破
無為意亦影下然味經文上下語意總是發明有為
本空其妄真同妄之語盖以真尚不立何況於妄極
言妄之必空耳解此當以溫陵為正而會解失錄今
略記於此溫陵曰真性之中有為之法皆空則根塵
亦空此頌根塵同源也緣生之法皆幻則縛脫亦幻
此頌縛脫無二也起滅無則妄識亦無此頌識性虗
[001-0491c]
妄猶如空華也今更為貫串其義真性之中有為悉
空所以然者以有為皆因緣所生故如幻也如幻故
無為無為故無起滅無起滅故如空華也。】


「言妄顯諸真云云是故若交蘆。」


【此承上文言有為皆幻將無為則真乎然言妄秪為
顯真言真姑以對妄妄真同妄耳而別真別妄所謂
辨空華之濃淡爭兔角之短長者也故真與非真兩
非則能見所見安在能見根也所見塵也中間識也
若相若見俱無實性豈不若交蘆之互為依倚而其
中實空者哉一說即交為空非蘆中空今兼用之又
顯諸真有人解曰顯眾真以真有多種故不知諸者
猶乎也於也其也文理不通自不必論況止可眾妄
歸一真安有一妄對眾真乎其不通尤甚。】


「當於結心。」


【諸說多指中道為結心盖以文中左右牽掣為斷常
二邊故也然前後文都無此意唯溫陵謂是狂心其
說似勝今更為闡之左右者解於結之末也故勞而
無功結心者解於結之本也故逸而有成良由虗妄
狂心迷而取境因此成結此結心也若不於此結心
中解其餘解法左之右之捨一取一終莫能得則所
謂斷常空有等種種諸法又盡攝於其中矣。】


「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
亦復如是此屬上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此屬下文。」


【結解次第非眼結解已次解耳結次解鼻結之謂也
[001-0492a]
良由六結不能一時齊解必須一根先解次五根者
任運而解也又有以人法為結解次第者其意雖佳
但與上文意不相恊文中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此一句當屬上文是允可阿難之辭原在根上而分
次第此根初解二句當屬下文應別是一意盖上明
結解次第已竟下明結解所得之功能也或又難云
結之解也縱許次第結之成也寧有次第而經稱巾
以一綰得一結名二綰得二結名則今日成眼明日
成耳乎成結不喻六根何疑於解不知喻非死法有
尅實喻者有彷彿喻者六結不同時彷彿喻六根不
同位也結不能一時並解彷彿喻根不能一時盡消
也試玩經中一則曰斯第六名終非第一二則曰如
何令此六結亂名三則曰六結不同四則曰此結非
彼彼結非此根之異位意可見矣若據母腹受胎則
六根生起亦有次第可言而非今正意也若據發通
者或既得天眼乃得天耳或既得神足乃得他心則
六根神用亦有次第可言而與此略同也是故譬喻
不應膠泥死法若泥死法則經云六解一亡而六結
解已一巾儼然安得亡一況佛明言隨汝心中選擇
六根曰隨曰擇非泛舉也正一根在先次及其餘而
以是知六結定配六根何緣更立他說其人空法空
自是六根上之人法也根根有人法二執亦根根有
人法二空也前輩釋此其旨皆然但不點破上下文
段落後人將佛言如是一句聯串讀下致斯難耳愚
[001-0492b]
故以此根初解二句為起下文別是一意也先得人
空等雖有先後而法爾如然非其本意故欲先此後
彼也註引濁水沙土其意自明盖菩薩本意在斷無
明自然麤垢先落無先後中之先後也。】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
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祕嚴。」


【承上賜與華屋請乞入門佛已指陳二決定義今於
決定義中又復蒙佛開示慧覺圓通雖已悟知一六
亡義猶未的曉圓通本根乃思多刼飄零何意今得
值佛如失乳兒忽逢慈母可謂奇際良會實大幸矣
若復因此際會之道終成不虗而使所得密言但只
同於向所悟之一六亡義則圓通本根依然不知與
未聞開示有何差別故願佛大悲更惠祕嚴以成就
最後開示也上云悟知下云本悟上云蒙佛開示下
云最後開示前後照應明白。】


「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
摩地。」


【方便斷屬耳根盖此經自阿難幾陷婬室如來神呪
攝還中間始則曰得成菩提最初方便次曰最初方
便誰為圓通次曰汝今各說最初方便次曰從何方
便入三摩地次曰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次曰方便有
多門次曰詢我諸方便次曰自餘諸方便次曰方便
易成就如是重重所說方便其文義皆與耳根圓通
照應體貼無可疑者又華屋之喻阿難言要因門入
[001-0492c]
門者方便也隨後便說二決定義其一則審因心謂
不生滅心也即聞性也其二則審業本謂六根中誰
為圓通也即耳根也意甚明顯。】


「既不洗塵亦不洗體。」


【塵字一說不洗垢塵一說不洗水塵體字一說勝義
根一說浮塵根浮塵可洗勝義不可洗一說初塵次
根次識三皆空寂為悟水因今謂言塵是垢亦不妨
言體是浮塵根亦不妨不配根塵識亦不妨只重在
悟水因耳因者由也本也此水洗塵乎塵自無體隨
洗隨失何塵被洗此水洗體乎體屬四大彼自洗地
及水火風何體被洗外塵內體內外既無安有中間
為水洗者夫觸之為義本為水之與我兩相交涉而
得觸名今皆無之觸果安在無觸而觸觸實無觸非
因非緣及與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妙觸宣
明也雖然此亦義解將此當悟尚未尚未。】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樂見者深切好樂而願見乎照明之相也略似修淨
土之作日觀也夫瞽人目雖不自照明而今以心目
樂見樂見之極忽得照明此之照明體無時昏物莫
能蔽不失不壞故云金剛也。】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云云寧有雙覺。」


【方足痛時心作是念木石無知則刀割香塗了無所
知矣我今有知知此深痛蓋痛者吾足而吾更有知
此深痛者在也如是雖有覺知之心以覺此深痛而
[001-0493a]
求吾本原清淨覺心不見有痛者不見有覺痛者雖
然我又重思惟之現今有痛者有覺痛者夫痛者一
覺也覺痛者又一覺也則我一身寧有雙覺真疑既
起攝念反觀理極情亡忽然之間身心空寂也緊要
在寧有雙覺上正禪宗參究工夫身心忽空則是悟
處身空故無痛者心空故無覺痛者純覺遺身身心
俱遺不言心者省文也。】


「說多婬人成猛火聚。」


【大三災水從貪致火因嗔生今以多婬為猛火者何
也良以法無定相請以喻明彼多婬者自其婬心漸
潰潤生死根則喻如水自其婬心昌熾枯清淨種則
喻如火無不可也例嗔亦爾自其嗔心猛烈炎炎不
可滅則喻如火自其嗔心洶湧滔滔不可禦則喻如
水亦無不可也又不必將冷煖氣三事配水火風以
重在火大故蓋人身氣有冷煖以多婬心醞釀薰蒸
諸冷煖氣悉皆成煖今以正念周徧審察氣從何來
因何成火觀力所注此諸氣者化為神光神光內凝
向之欲火今成智火向之火者爇功德藏今之火者
燒煩惱薪故曰火光三昧。】


「窺窓觀室惟見清水云云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月光正入水觀童子以瓦礫投之遂致心痛難者曰
幸是瓦礫止令心痛脫其時投以刀劒寧不破肢體
碎腸胃乎是不知經言初成此觀未得亡身以身存
故因有小苦以觀成故雖有小苦終無大害縱投刀
[001-0493b]
劒亦止心痛不能傷也又身未亡者身水猶二有我
之身同彼水也身已亡者身水為一求於我身不可
得也既無身矣復誰能苦之經義分明無俟多難。】


「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只消說求世名利遊世族炷不必配以名相等蓋人
唯不悟唯識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識則攝境歸心視
世間名聞利養一切萬法如夢如幻尚何惑著者哉
而名相等在其中矣故不必配。】



第六卷



「入流亡所。」


【入流二字諸說不同一說流者法性流一說流者生
死欲流一說流者三心中等流一說眾人隨流而出
今此反流而入反流而入似合反聞自性但前偈中
入流成正覺彼意應是入法性流以法性對聲塵不
入聲塵而入法性即反流意故從第一說。】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一說菩薩觀眾生苦惱故悲觀眾生即佛故仰一說
悲屬菩薩下憫仰屬眾生上慕二說俱未穩只依古
解悲仰皆屬眾生悲者悲己沉淪仰者仰他救度眾
生悲菩薩與同悲眾生仰菩薩與同仰所謂以萬物
為一體又云痌瘝切身又云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意
正相似。】


「如幻聞薰聞修。」
[001-0493c]


【萬法虗妄唯是一心聲塵本空聞性常住於常住心
中一切聲塵及與萬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門始
於聞中薰習終於聞中修證無作而作作實無作隨
緣應用本體如如不動不搖不失不壞此三昧者名
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也。】


「若諸菩薩入三摩地云云是名妙淨三十二應
入國土身。」


【此三十二應與法華大同小異彼俱稱得度平等無
二此則種種差別初菩薩獨覺緣覺聲聞梵天則云
解脫解脫者即彼經得度也次帝釋諸天等則云成
就成就者各滿其本所欲也梵亦天類而例居解脫
者以離欲也又天等以下云出倫脫倫者厭本倫而
欲超之也又眾生樂人修人者承上天龍八部中有
樂生人道者也上言欲出未委出此樂生何所故今
曰樂人也所以樂人者經云諸天嘗自思我何時當
得人身生釋迦如來法中受比丘戒裴相國亦云可
以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耳人之為貴明矣故樂
生也或疑均之三十二應何得兩經不同不知菩薩
利生有百千萬億種種方便況此小不同乎。】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
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自猶獨也凡人聽音只觀其音今不獨觀音而復觀
其能觀音者如是旋倒聞機反觀自性則了無諸妄
惟是一真覓樂尚不可得有何苦惱所謂照見五陰
[001-0494a]
皆空度一切苦厄者是也以此神力加被眾生故眾
生聞菩薩聖號之音而一心觀之專注不捨皆於苦
惱而得解脫觀者即持念之謂也而有二義但以事
觀專持名號解脫世間苦惱而獲安隱兼以理觀反
聞自性解脫三界苦惱而得涅槃此與法華不同彼
屬菩薩觀此屬眾生觀也一說菩薩以反觀自性之
力能令眾生脫苦則觀其音聲一句似無著落。】


「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上言刀斷斷壞次言割水吹光夫割水不能壞刀似
與上意不合何也蓋此各為一義上明能斫之刀反
招自損此明所斫之體曾無所損云何無損如割水
而水不痕吹光而光不動是也故與上文語若相悖
而意實相成也。】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
摩提。」


【由從耳根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此入法性流得三
摩地也圓照者一照一切照即圓通也以從觀音故
不曰圓聞而曰圓照緣心自在者凡夫心為緣礙而
不自在今緣隨乎心心任乎緣無不如意觸處自在
所謂他人被十二時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也因此三
昧自在力故入法性流得三摩地。】


「覺海性澄圓云云知覺乃眾生。」


【覺海者以覺性澄湛圓融喻之如海元妙者以圓澄
性絕諸對待不可思議故曰元妙合而言之是名圓
[001-0494b]
澄元妙大覺海也此覺本自常明無照無不照是真
照也所謂本來無有世界眾生者也無端於真照體
上忽生一念妄起照用局為所照此照立而真照隱
矣真照既隱遂成妄想妄想未起空覺不分今因妄
想乃有虗空即此空中妄想之澄凝不動也則成國
土妄想之靈明有知也則成眾生圓澄元妙之覺海
於是乎失其初矣故必假方便門入歸元路而復其
初也。】


「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


【以四正方言之全不見後是明前不明後也依天如
正方各具二百功德則三方止具六百矣以四隅方
言之見前二隅不見後二隅是四維虧一半也依天
如隅方各具一百功德則二隅止具二百矣故成八
百維者方隅之總名對方則維者隅也。】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


【目連神通從旋湛生今揀之謂神通本於宿因非關
依法分別修習而成彼其旋意識而復妙湛亦法分
別也況始聞迦葉談說因緣深義由之發心既屬因
緣則不離物不離物則有所著而安得為圓通也。】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
圓通。」


【佛明言不知常住真心是以流轉又明言生滅為因
無由得不生滅果則念佛乃無常生滅法也薄淨土
而不修者不亦宜乎此勢至念佛因緣彌陀疏鈔中
[001-0494c]
已發大意而專銷彼經無暇及此此義若不辨明初
學必成疑阻有不容終嘿者昔吳興謂勢至都攝六
根則所念之佛必通三身然其子母相憶多就應身
故指同無常生滅也意謂法身念佛者自證真常不
生滅法今是應身念耳此意固善而尚未盡如來法
王於法自在時當耳根則一切法趍耳而眼等諸根
皆在所揀時當眼根則一切法趍眼而耳等諸根復
在所揀四科七大萬法皆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
已彼耳根所以為常為不生滅者以聲有聲無聞性
不隨之而有無也獨不曰念起念滅念性不隨之而
起滅乎惡得謂念佛為無常生滅法也且據此方教
體則云然耳故世人徒知今經獨貴耳根不知他經
云此五根者意為之主則耳根不圓通歟世人徒知
此經獨尚觀音不知他經云正法眼藏惟付迦葉則
觀音不得正法歟持百千萬億觀音名號不如一稱
地藏則觀音不足稱念歟喻如夫子云吾與點也未
聞顏閔之見棄也又云君哉舜也未聞堯禹之不君
也敬母而慢父譽日而毀月拘人曲士之僻見耳尚
何足以語圓通哉。】


「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三決定指戒定慧莫見下文殺盜婬妄各云決定明
誨便謂是殺盜婬況妄語亦曰決定明誨則四決定
矣又決定字亦不必泥前文云有二決定義豈亦指
[001-0495a]
殺盜婬耶然必曰毗奈耶中者何蓋言律中所明三
決定義者決定戒為最先決定定依戒生決定慧依
定生也所謂二字緊緊接下良由以戒為本故曰毗
奈耶中。】


「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噬臍一說用莊子如麝噬臍喻悔之無及也一說經
云如噬臍人不曰獸而曰人則指人不能自噬其臍
喻趂之莫及也而上云求佛菩提下云欲誰成就則
第二說較切。】



第七卷



「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氷霜自不能生一切
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身口意三意乃其主今心與口同名枝葉者何也蓋
為門不同故也語生起而原其內外則意為根本內
起意業外發身口故語罪垢而斷其重輕則四重為
根本重乃最急輕可稍緩故一是生起次第門一是
罪垢較量門也又四種律儀已有妄語何以又曰口
四上四種中是大妄語故下口四中是小妄語故。】


「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當以清淨軌則四字為主而分四段第一壇場清淨
軌則從大力白牛至純燒沉水無令見火止第二享
獻清淨軌則從取白牛乳至燒令烟盡享佛菩薩止
第三像設清淨軌則從四外懸幡至使其形影重重
[001-0495b]
涉入止第四禮誦清淨軌則從七日頂禮至汝問道
場建立如是止皆取其潔淨精微整齊嚴肅而已所
有表法且依自古諸師其中或一二牽強者亦不必
盡依也有人更以己意別立表法牽扯附會硬配天
台十乘觀法理極不通況無旨趣著甚來由費此心
力只如第五知通塞中以蓮華表塞以香爐表通夫
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自古取其清淨解脫自在虗通
乃以為塞理云何通其一如是餘可知矣何況此之
壇儀次第又恰恰與彼之十乘同一次第乎智者時
楞嚴未至十乘之說非為楞嚴設也何扭揑如是。】


「取白牛乳。」


【前文乳酪皆禁今取乳供養者何也此有二意一者
心異二者物異心異者前是奉己今乃奉佛如絹帛
等比丘禁服然亦奉佛故物異者前是常牛今乃白
牛白牛之乳最潔淨故又此牛雖出雪山雪山亦不
恒有蓋瑞物也故其糞可用塗地。】


「一百八徧。」


【經云一時常行一百八徧是行道旋繞數非誦呪數
也有謂跢姪他唵下九句方是呪故一時可誦此數
然經說常行不說常誦又不曾明言呪止此九句故。】


「十方如來因此呪心云云悉得清淨。」


【悉怛多般怛囉華言白傘蓋是全呪之名題謂之呪
心者以此是無為心佛所說心呪故經中或曰心呪
或曰呪心其義一也又此呪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
[001-0495c]
百體之統乎心也有說此六字在一呪之正中而謂
之呪心然以前後文約之又非正中謬可知矣因此
執此乘此以下十段所重在呪言呪有廣大神異功
德故十方如來無不因此執此乘此乃至傳此以成
種種妙用佛且然況凡夫乎今略為十喻因此呪心
者此呪諸佛之母是出生如來之真種子也故佛必
因之以得菩提執此呪心者此呪具大威神是斷邪
惑之金剛王寶劒也故佛必執之以制魔外乘此呪
心者此呪運載眾生脫離生死是出火宅之大白牛
車也故佛必乘之以應塵國含此呪心者此呪包羅
萬德是具足法財之真寶藏也故佛必含之以轉法
輪持此呪心者此呪總持一切善惡諸法是無上覺
皇之正印也故佛必持之以受記記人依此呪心者
此呪為安隱功德之所住處是離怖畏之尊勝幢也
故佛必依之以救苦濟厄隨此呪心者此呪隨順覺
性是從心滿願之如意珠王也故佛必隨之以徧供
恒沙聖賢行此呪心者此呪通達無礙是千聖萬賢
所共適之通衢也故佛必行之以攝親因而開祕藏
誦此呪心者此呪究竟圓滿是法王詔告萬國之嚴
敕也故佛必誦之以成正覺而入涅槃傳此呪心者
此呪永存不滅是普照世出世間無盡之大明燈也
故佛必傳之以垂化萬世以上十種如華嚴十十法
門十者數之成故舉十以表無盡也有人將此十呪
心輳合法數如因此則云是正緣了三佛性執此則
[001-0496a]
云是實相觀照方便三般若乘此則云是理隨得三
乘以下共配十箇三法恐初學信受遞相傳流不得
不辨何者佛本教人持呪今都派作別法本所持呪
反成無用以客為主其過一也呪是密教今成顯教
教體違反其過二也試以呪文從頭點檢何處是正
因何處是緣因何處是了因如不能派則成虧論其
過三也經言書寫此呪貯於香囊或於宅中或帶身
上明是祕章如王密語不得宣泄若果三佛性等何
不直說使人解義其過四也因此乘此屬三因三乘
猶有兩字相同其他執此之為三般若持此之為三
菩提等殊無意況其過五也依此呪心謂是苦惑業
三道然此三是惡法却牽扯三善法以除滅之逈異
餘九於理不通其過六也若云有文字呪有實相呪
此指實相既指實相只宜以楞嚴大定當之不宜妄
立為十蓋呪本是一持誦之功有十而呪未嘗十也
其過七也既云十箇三法則其梵語應一一別豈得
一種梵語而成十類華言其過八也若言經有七常
住果夫經文止云七果何得扭而為十每果渾成一
語何必劈而為三經自經呪自呪何乃割經附呪其
過九也此之十法分屬出何經論何佛所說及何菩
薩之所闡析若其無據安得杜撰匹夫矯詔罪在不
原如何法王容可僭擬其過十也慎之哉。】


「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


【大集經佛明二十八宿攝護國土養育眾生如何舊
[001-0496b]
解以今所說二十八大惡星當之假如第二亢宿云
主出家求聖道者則是吉祥福德之大善星矣又八
大惡星中如羅孛誠為凶曜彼五行未必皆凶故知
今二十八等或別有所指佛未明言不敢強為之說。】


「云何名為乾慧之地。」


【上文讚嘆神呪功德如是廣大阿難聞已不云我當
一心持呪乃問乾慧四十四心而至等覺者何也蓋
經言或有宿習不能滅除應持此呪則知呪為修道
之助乾慧而至等覺是正修成佛之大綱大要也。】


「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或見此文結處云由此建立世界眾生謂此統論二
種顛倒其云何名為眾生顛倒之文當在後段今不
須爾蓋世界眾生兩不相離眾生必依世界而居世
界後因眾生而起言眾生不妨先說世界喻如言草
木亦不妨先說大地也況下文世界顛倒亦帶說十
二類生兩相交互其義明甚又見下文世界中有十
二類生復疑此世界是眾生分中世界亦非也由性
明心者言眾生何所由由性明心也性明心者一法
界真心也此性明心本非凝然之物其體圓融而能
隨緣是以因明故發性性妄故見生而從無成有矣
此能有所有實非因所因言能有無能因所有無所
因也既無因所因自無住所住即此無住建立世界
眾生此處未有世界眾生由此為建立之根本也故
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001-0496c]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
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云云故有眾生顛倒。」


【承上文性明圓故而言迷自本性圓明乃生虗妄雖
云生妄妄實無體妄既無體妄即是真更將誰復汝
欲復真欲已成妄故曰非真真如既知非真猶自求
復如知是幻猶自求幻終竟無有故曰非相何名非
相凡所有相不過生住異滅身受心法而已非生非
住異滅可知非心非法身受可知於本無中虗妄成
有展轉發生此之生力起惑造業造業感果生滅相
因無有窮已是則名為眾生顛倒有配三細者不如
只取大意如前所說不須逐句逐字相配又有以非
真求復配七識八識者尤為不通。】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云云為一旋復。」


【因動而聲而色而香而觸而味而法次第歷然而諸
解不出其由有謂六中隨舉其一餘五從之則經中
次第似為浪說何不曰色聲香味觸法乎惟長水引
前文覺明空昧等釋之頗於次第相恊惜前文止有
從聲至觸而味與法無文可引耳然差勝諸說也窮
十二變為一旋復者上言因味知法換一知字便接
意根次接六亂妄想則六境六情共成十二十二週
已更動有聲而至味法名一旋復則循環無已也。】


「枯槁亂想。」


【枯稿則無想曰枯槁亂想者何也又次云精神化為
土木金石既化土石為有輪迴為無輪迴若有輪迴
[001-0497a]
世間土石皆當受身六趣若無輪迴何云無想羯南
流轉國土蓋枯槁云者特其妄想暫遏不行如草乍
枯根本未絕時至復生則知彼之妄想潛伏於中未
嘗無也精神之為土石亦是以頑定力而成頑物頑
定力過緣觸情生依舊流轉。】



第八卷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此方漸次便曰無生如何乾慧之前已齊八地之位
蓋所稱圓頓行人者正謂此也前云顛倒妙圓真淨
明心具足亂想次云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
則知最初便於本原心體以為因地從真如而出亂
想從即真如之亂想而入真如念念已在真如雖無
生法忍今未即獲而勢在必獲無足疑者故違現業
文中不但曰禁制使不流逸而曰旋元自歸旋元自
歸者一旋轉力何藉劬勞旋何所歸還歸自己圓頓
法門四字之中攝盡無餘矣孤山之言曰漸次者事
漸理圓不同偏漸於六即中乃名字中修能成觀行
乃發真似也從名至真一以貫之妙哉言乎。】


「名信心住。」


【十信位多結住字孤山謂是初住分開則信即是住
吳興非之是矣然不必泥此住字蓋此經四字成文
故信心念心慧心定心皆有住字中間精進心不退
心獲法心迴向心皆無住字至第九戒心第十願心
[001-0497b]
復有住字隨句長短加減住字其理明甚不然既初
住分開句句應有住字何或有而或無也蓋此住即
是位分之意非信住行向地之住也又瑜伽師地論
以地前諸位共為一位十地等覺為十一住如來為
一住共十三住均結住名足可為證。】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不必苦苦與前之乾慧究同究異蓋同而異異而同
者也但順經文看去其義自顯今逐字釋之是覺者
等覺也始獲者言前之乾慧但發其端倪而未獲其
全體今始獲也金剛心者言是大乘心中之慧也乾
慧者言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接也乾慧而必曰初者
正明最初之慧歷信住行向地至此而始獲其全體
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異而同而因非是果果非
是因則同而異也。】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諸說不一溫陵以乾信至等金為十二天如謂其既
以金為能歷又以金為所歷於義不順吳興以信住
行及地為單十迴向為複十加乾慧等覺為十二天
如取之然其凑合未甚安妥而單複義亦不快唯長
水以乾慧暖頂忍世等妙各各獨一為單信住行向
地各各有十為複合之十二而乾慧之單次以信住
行向之複此複後又次以四加行之單此單後又次
以十地之複此複後又次以等覺之單乃至妙覺故
曰重重其說甚妙。】
[001-0497c]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五十五亦有多說惟吳興謂除前乾慧不敘但由
信位至等覺為五十五又自辨云經言真菩提路則
顯乾慧非真妙覺非路此說最當。】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
如來清淨海眼云云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
行首楞嚴。」


【此五名者隨取其一皆可名經譯人撮略捃摭會其
大意而立今名庶幾該括五義矣有人謂此一部經
從一至十挨次配合經題某卷至某處為大佛頂某
卷至某處為如來密因乃至某處為修證了義某處
為菩薩萬行是不知五名皆可名經也使譯人昔取
第一為題則將曰某卷至某處為悉怛多乎某處為
無上寶印某處為如來清淨海眼乎或取第二三等
亦復如是而向來挨次配合皆失之矣豈理也哉。】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合論謂阿難及諸大眾得第二果故言斷除修心六
品煩惱其言雖合教相但楞嚴一經至此五十五位
而入妙覺上文已結經名自後皆名助行則亦至矣
盡矣而所證方止於此何名此經大乘了義教耶惟
溫陵謂是增上頓斷不同小乘其九品之中所餘三
品佛地方斷似得其旨蓋三界九地地地各有九品
煩惱今經文不曰欲界六品而曰三界不但曰煩惱
而曰微細煩惱蓋盡三界而言之乃最後一地之六
[001-0498a]
品矣若曰世尊滅後阿難為迦葉呵責方得無漏今
此應在二果是則是矣亦有二義可辨一者阿難下
有大眾二字不宜以一人之故例抑群聖二者阿難
大權示現前後出沒無定亦不可一途而取也。】


「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想均則為人類矣而人有聰鈍之不同者蓋想屬
明情屬幽明主聰幽主鈍想雖等於情而想之明有
力則明勝而為聰情雖等於想而情之幽有力則幽
勝而為鈍又聰鈍且舉其一推而廣之想正斯善情
偏斯惡想平斯慈情陂斯刻想高斯剛情卑斯柔例
皆然也有說想與情各得五分是為均等其五分以
上為聰其五分以下為鈍則不均等矣。】


「從地涌出。」


【六報俱云入於地獄獨此從地涌出而入地獄則似
先在地獄又涌出而復入矣蓋六根惟鼻具出入息
吸則下入呼則上出故其神識覺得從地涌而上又
從上墜而下方入地獄也從地之地非地獄也。】


「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云云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此分五等其一同造者六根十習具足兼造而造又
同時也其二各造者雖具足而先後不同時也其三
身口意三業造殺盜婬三惡也其四三業中二犯三
惡中二也其五三業中一犯三惡中一也故地獄從
重而漸輕也曰造曰作二事何別造者始於六根發
[001-0498b]
起惡業也作者次於六境成就惡業也見見一根稍
難銷會且依吳興謂能見之眼及眼所見專在一根
也一說上見字作現現見一根也其意亦通但現字
見字俱無謂。】


「參合柔類。」


【或疑以恨為因從地獄畢而蠱鬼而毒類而至人中
為狼類則因果相似矣何傲因者從地獄出展轉至
人乃為柔類傲與柔反今為柔類者何蓋報有多種
有宿習報有反對報則兇狠者化為虎狼貪婪者化
為羊犬是名宿習報奢侈太過者化為貧窮狡猾罔
人者化為愚憃是名反對報今屬反對蓋傲者昔藐
視乎人柔者今為人所藐也柔非溫和善順之謂乃
怯弱委靡人人得而易之者也。】


「堅固服餌云云堅固草木。」


【服餌草木二事似同而異服餌曰食道胡麻蓮芡之
類也食所常用故草木曰藥道黃精松栢之類也藥
所常用故食道止可延年藥道乃能輕舉溫陵不應
以藥餌代服餌藥是第二種中事。】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


【十種仙始於服餌終於變化蓋後後深於前前者也
其第九交遘不可如古解以內坎離外男女為說此
交遘純是內事彼書所謂取坎填離抽鉛添汞乃至
龍虎烏兔嬰姹黃婆等皆喻也尚不許以心腎為離
坎何況男女房術乃下品之下清菴所謂貪婬男女
[001-0498c]
嗜利者為之是大亂之道也安得已當第九超前思
念隣後變化而反作鄙陋猥褻之邪功耶經云此等
亦於人中鍊心但不修正覺三昧故不離妄想不出
輪迴耳使其得遇如來正法一點化之當必有了悟
者如呂巖真人之於黃龍是也。】


「壽千萬歲。」


【南嶽大師發願文其中一則曰作長壽仙見彌勒二
則曰得長命力求佛道三則曰為求大乘入深山願
速成就大仙人南嶽應化聖賢何所求乃楞嚴所不
取良由彼之本願為見彌勒為求佛道為學大乘非
為長年故又言不貪身命發此願也豈世人寶惜幻
軀希冀長生之比哉然其中又有外丹內丹之說愚
人見之或起邪見初學但宜篤信今經佛語南嶽所
云姑置之可也。】


「於邪婬中心不流逸。」


【非謂不斷邪婬但弗流逸而已蓋謂於邪婬法中能
制其心不邪婬也不得錯會經文助發邪見。】


「上升精微云云三災不及。」


【兜率欲界四天曰上升精微曰不接下界曰三災不
及說者謂俱指內院似矣然本天無竟不言及之理
今細味之當是意在言外言正當本天分位者不待
論矣其有超越倫類上升精微乃至三災不及者雖
云內院總之皆號兜率陀天也。】


[001-0499a]


第九卷



「加以明悟。」


【經言清淨禁戒加以明悟雖云明悟非明心悟道之
謂也特悟欲之不足貪好而已下文若於捨心發明
智慧成阿羅漢入菩薩乘此之發明方是正悟。】


「無量淨天云云名徧淨天。」


【無量則徧今分前後淺深者何也蓋前言身心輕安
則外之形骸內之思想二處皆淨故云無量乃徧身
心之無量身心之外未淨也後言世界身心身心正
報世界依報依正咸淨方名徧淨。】


「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


【合論及長水疏謂半分微細屬六識而上二句接下
稍難溫陵諸師皆以半分微細屬末那而溫陵判此
處無復六識則下文識心都滅須通八識不然既六
識已無當滅何識予向據溫陵謂都滅識心未亡識
性故通八識無礙今思終是未妥乃取前論疏意更
為貫穿其說言此中六識麤分已滅唯留根本賴耶
全體末那與六識不緣色空但內緣之微細半分而
已至下識心都滅方滅此半分也雖然半分微細上
須得與彼六識四字方好或者有脫文乎一說六識
流注亦未盡滅且據大分而云滅實似滅而非滅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


【非彼天王決定盡是菩薩也華嚴經云初地菩薩多
作閻浮提王二地輪王乃至六欲天王及大梵天王
[001-0499b]
等多之一字言多分如是則亦有時乎不然矣。】


「一人發真歸元。」


【真對妄言元對末言真雖本具隱而不發逐妄流逸
迷不還元今則發起真心復歸元本也真元之地纖
塵不立如何虗空不成消殞。】


「此十方空皆悉消殞。」


【前言終不聞爛壞虗空矣今云虗空消殞前後語似
矛盾何也此有二義一是虗實相對門世間實法有
生必有滅虗空無形不生則不滅故虗空未聞爛壞
也二是真妄相對門以萬物對虗空則萬物皆妄以
虗空對真如則虗空亦妄迷妄有虗空復真無虗空
矣故虗空亦可消殞也是知虗空本無存泯存泯由
乎自心迷心成境者虗空歷然即境惟心者虗空安
在故一人之虗空消殞多人之虗空不消殞兩無礙
也長安雖閙我國晏然則一人之國土晏然多人之
長安自閙亦兩無礙也。】


「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折水陸飛騰無不
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行人入禪之際諸魔自然見其宮殿崩裂大地振折
本陸飛騰群物驚慴而凡夫昏暗不覺遷訛然此境
界惟魔見而人不覺者固以其昏暗矣人雖昏暗比
物為靈物既各驚人反不覺豈以人而不如物乎今
謂不覺者非全不覺如木石也特不覺是行人三昧
神力之遷訛耳彼世間山崩地震等人亦與物同怖
[001-0499c]
懼故又遷者動轉訛者怪異以三昧時乃凡聖變易
之秋正邪交戰之候故轉動不寧怪異不測也。】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呪汝破佛律儀八萬
行中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
寶覺全身。」


【律儀者戒也八萬行中之一行也此逐句與下文相
對摩登眇劣對諸魔熾盛只毀貪欲一戒對墮汝寶
覺全身未盡有漏之小果對發真歸元之大心小果
而失其本有如民庶之家凋敗猶未足言大心而喪
其成功如閥閱之門籍沒良可嘆也。】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


【色陰中曰精研妙明曰內外精研曰究竟澄徹曰研
究深遠曰研究精極如是數語直揭參禪緊要真實
工夫不厭重疊學人所當凝神殫思猛著精彩處也
色陰若盡雖四陰宛然於佛菩提全未全未而實破
竹之勢已張倒峽之機莫禦斬關奪門進入有路秪
恐得少為足自畫不前耳然破此色陰大不容易非
是說了便休行人須努力死戰一番始得。】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
賓主。」


【醫經以魂屬肝魄屬肺意屬脾精屬腎神屬心今曰
互為賓主與道家所云三華聚五氣朝水火交金木
併如是等語何別此有二義一者彼由作如是因得
如是果今經則惟是精研自性無心求之而自得之
[001-0500a]
者也二者彼方以為玄妙躭著不捨今經則不作聖
解雖有之而漠然若無者也此其所以異也。】


「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不須以抑按等對四分煩惱只就文順說義自明顯
初觀察者審究妄心之起處也次抑按者於其起處
而遏[打-丁+柰]之也然我固抑之彼未必伏次降伏者隨其
所抑皆從順也又恐暫時降伏後復跳梁次制止者
更為防範使不動也今為一喻觀察者如訪賊也抑
按如己捉獲降伏如己服辜制止如又加約束也如
是重重處分超越過甚故妙明逼極煥散發見致虗
空成寶色也虗空寶色即自己心光也。】


「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


【神仙家出神與今所說意略相似而實不同彼有心
求之此無心得之彼自謂妙用此不作聖心與前同
也初色陰中少選之間身能出礙者欲出也次色陰
中遙見遠方逼極飛出者漸出也今受陰中去住自
由無復留礙者妙於出也復想陰中其心離形如鳥
出籠者妙之又妙而能上歷聖位得意生身也彼書
有陰神陽神之說色中二處未別陰陽受陰所說彷
彿陽神想陰所說則非彼陽神所及矣雖彼屬妄想
精魂此修正覺三昧根源自殊然總之止是破得色
受二陰想行識三居然未破亦何足奇而生奇想便
言證聖鼓發魔事不亦宜乎。】


「前無新證歸失故居。」
[001-0500b]


【此言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憶魔生焉下言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憂魔生焉此二何別蓋境同而所以當之
者異也一是見其前後雙脫不欲守前不欲向後從
中別求一路是以晝夜撮心懸思掛念而憶魔入也
一是見其前後雙脫又欲守前又欲退後二念交發
不知何從是以計無所定徬徨愁悶而憂魔入也。】


「於精明中圓悟精理。」


【此言於精明中圓悟精理次下於明悟中得虗明性
此二悟字乃是破色陰而見受陰受陰將空覺得胸
中精一虗朗是受陰中之悟耳餘後三陰尚爾迷昧
而行人有至此便謂得悟大事了畢蓋不知此。】


「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


【六十聖位依孤山三漸次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
四加十地等妙共六十位此於諸說似為穩當又孤
山泥經言雖未盡漏四字遂以七信八信十信判意
生身然經言從此凡身上歷聖位得意生身正明圓
頓行人即凡身而歷聖果耳況歷者聖位之階級途
路言從此定然證聖不曰今即是聖也亦何礙焉准
楞伽三種意生身初在三地四地五地次在八地終
在九地以往何必疑其太高而判以信位耶例如無
生法忍八地方名正得而不妨初住即曰悟無生忍
亦猶是也。】


「貪求契合。」


【此想陰中求善巧求經歷求辨析求冥感求靜謐求
[001-0500c]
宿命求神力求深空求永歲此九或非急務至於求
契合者乃欲融會妙理何故亦起魔事要之病在求
之一字及貪之一字耳善乎先德之解曰忘機寂照
理自玄會希求契合擬心即差從是天魔得其便故
至哉言也雖然若忘機失照則沉死水又宜辨之。】


「讚嘆行婬不毀麤行。」


【想陰文云讚嘆行婬不毀麤行此頗難解有謂讚彼
行婬不毀壞麤行何況細行則以麤行屬善邊事文
義不通蓋毀字二用一是毀譽之毀譏謗也一是成
毀之毀廢滅也古訓毀為隳隳者廢也滅也如仲尼
隳三都是也此二句是二事一者於婬欲法反加讚
嘆二者於諸麤行安意為之不復隳滅麤行者麤陋
鄙褻之事稍次於婬欲即僧殘之類皆惡邊事也。】



第十卷



「夢想消滅。」


【般若心經五陰皆空方曰遠離顛倒夢想今此僅空
想陰亦曰夢想消滅者何也蓋語同而義之淺深異
也今此且據想之一陰而言經云晝則想心寐為諸
夢故想滅則夢滅夢想滅故寤寐恒一也而所滅者
本陰之融通妄想耳行陰之幽隱想識陰之微細想
未滅也彼經五陰皆空其云顛倒夢想則不止融通
而幽隱微細畢盡矣故此經識陰中獨曰顛倒微細
精想顛倒字正與彼經顛倒脗合是可為證又彼經
[001-0501a]
究極而言凡夫於無常計常此夢想顛倒也二乘於
常計無常此夢想顛倒也菩薩多劫修六度萬行而
不入華嚴大威德法門此夢想顛倒也乃至一念之
無明流注一念之夢想顛倒也豈獨夢寐云乎哉此
經則夢乃實夢何以故以正較量五陰則五重次第
有劑限故。】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


【此澄水為對波瀾而言瀾大波也波瀾雖息水未停
流流似不流暫名澄水如後文識陰妄想中言此湛
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其明
證也然不妨亦可喚作澄水但貴知之莫起上慢未
得謂得。】


「死後俱非起顛倒論云云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此下二節吳興謂前節雙亦後節雙非雙亦則俱是
矣經始終言俱非何得添入俱是又自救云文義且
寄雙亦夫文義雙非甚明何必為且寄之說蓋前節
以三陰對行陰明言三陰有而非有行陰無而非無
結尾云死後有相無相者省文也有相則非無無相
則非有也是第一箇俱非也次節推廣從色受想以
及世間一切萬法皆悉遷訛有而非有無而非無者
也於此盡能曉了故曰通悟非無則虗失其虗非有
則實失其實是第二箇俱非也如是望於後際冥冥
沉沉渺渺漠漠道有不得道無不得莫知所之故曰
後際昏瞢無可道故。】
[001-0501b]


「內外湛明云云內外明徹。」


【前文識陰區宇中諸本云內外湛明一本云內內湛
明長水謂內之又內猶深而又深也且向內言至識
陰盡方曰內外明徹此亦有理而前後都云內外亦
自無礙蓋識陰未盡故止曰湛明是雖明而未徹至
識陰盡方曰明徹也湛明僅如止水澄清明徹方似
琉璃含寶月也宜從諸本內外。】


「合開成就。」


【古解根合而不分界開而不隔義猶未快今謂合開
是敵對語如總別闔闢之例也向也行陰雖盡識陰
未盡則六門具在特制伏而不馳逸耳今識盡則源
竭水乾炭[厂@火]火滅始得消磨六根如氷已消渾化而
無質礙也如鏡已磨瑩淨而無垢類也六門消磨故
合開成就合者此之根門雖行布成六六處未甞不
一返流歸源則精明獨存更無餘物喻如鉼鐶釵釧
為一金也是之謂合開者此六根門雖圓融成一一
處未甞不六從體起用則門門相通無有隔礙喻如
一金而為鉼鐶釵釧也是之謂開合開自在名成就
也然下節方在識中何亦曰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乎
蓋止曰合開不曰成就猶屬乍合乍分乍開乍隔如
何便得互用故第五節亦但是六根互用中已得隨
順而已隨順者向而不逆將得而未得之稱也。】


「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


【七珍曰廣寶媛曰多是窮奢極欲也又中雖云自己
[001-0501c]
所化然亦不應恣縱其心如何四陰已盡之人更作
如是去就蓋求菩薩乘利他心切亦有留惑潤生者
但留惑潤生非是小事乃深智弘願過量大人方優
為之其或智慧稍疎願力稍弱則其端一開其勢莫
禦始猶有主終遂沉酣尚自不知執為勝解謂己恒
與欲俱不受欲染喻似久沉廁溷穢惡浸淫過者掩
鼻却道身在旃檀樓閣如李赤然豈非魔哉。】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五十種魔終之以聲聞緣覺夫羅漢辟支聖果也何
為亦與魔列耶吳興謂是二乘違中道理起界外邪
見夫違中則皆墮於偏界外之邪是亦邪也故等之
以魔而實與前之魔異經云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
阿鼻獄其在聲聞緣覺則但曰不成增進而已蓋得
少為足不復求進而安於小果者也梵網不受菩薩
戒者皆名為惡習學二乘者皆名為邪其意亦猶是
也所謂同條而異致者也。】


「識陰若盡云云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經謂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
菩薩金剛乾慧如是乃超信住行向以至等覺入於
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極則語也孤
山泥能入二字乃以七信配位愚謂經意蓋言金剛
乾慧也從何處入從此六根中入也即此便入非循
次漸入也此數語禪宗直指闡露已竟如云但盡凡
心別無聖解又云一超直入如來地正此意耳與前
[001-0502a]
受陰若盡上歷六十聖位其意各別彼言歷此言入
從下望上之謂歷和身已到之謂入也。】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圓滿菩提則似有所得故即繼以歸無所得也菩提
原未曾失今云何得菩提原未曾殘缺今云何圓滿
菩提原無處今欲何歸歸無所得而已是之謂真得
真歸真圓滿也。】


「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云云元無所有。」


【上言彼虗空性猶實妄生因緣自然豈得非妄所以
然者由其知萬法皆從妄起故於妄中說妄因緣而
此妄者若其本有則因緣亦有若妄元無彼因緣者
元無所有因緣亦是假立何況不知諸法從因緣生
求其生而不得推而委之自然是益增其妄計矣。】


「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合論補註云儒曰知命道曰復命佛曰傳命其意蓋
謂三者義同然此三實異不可不察也夫子曰不知
命無以為君子又曰死生有命孟子曰知命者不立
乎巖墻之下則窮通夭壽之謂命非今所謂命也若
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理性之原於穆不已之天
命亦非今所謂命也道家或以臍輪為命蒂或以丹
田為命宮或對性而言則元神為性元氣為命亦非
今所謂命也今所謂命識暖息三事相依而成命也
息依暖暖依識息絕然後暖滅暖滅然後識去識也
者暖之元息之本而命之所由立也全舉則三約言
[001-0502b]
則一識盡之矣故此經言縱汝形銷命光遷謝命而
曰光正識之謂也識之動為想因我心屬想故受生
之際隨彼當生父母之想而以我之想合彼之想兩
想相投由是入胎則前陰之命轉而為後陰之命如
嗣續然不至斷絕故名傳命若心非想則為類既殊
氣味各別寧有水傳火火傳水牛傳馬馬傳牛之理
乎是以妄想盡則生死盡。】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上湛字是行不流逸下湛字則湛了之體如前文言
以湛旋其虗妄又曰反流全一又曰伏歸元真意正
如此而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正八識之邊
涯分際也又前行陰中如波瀾滅化為澄水此水非
真即此湛爾此湛合湛乃識境界而行人乍獲輕安
尚謂得道何況至此四陰已滅惟識獨存豈不暢然
自謂已證涅槃寧知此湛正生死微細根本此之不
盡暗長潛滋由微而著由細而巨依舊再為螻蟻從
頭復作蚊虻直須澄之又澄淨之又淨如萬丈清潭
水天一色方是到家消息耳得少為足烏可哉。】


「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此在禪宗所謂頓悟而漸修者也四句二義皆上一
句指示下一句重明言此五陰之滅有可頓者有不
可頓者可頓者理也蓋理無二致人自迷源故乘此
一悟合併消盡更無遺餘如持火炬入於暗室一明
盡明寧有次第乎不可頓者事也蓋事有萬殊勢難
[001-0502c]
兼舉故從淺至深次第而盡如治垢衣重重浣練漸
漸瑩潔寧可頓盡乎然頓悟之理是即事之理非二
乘斷空之理也漸除之事是即理之事非凡夫著有
之事也頓悟即氷之水漸除即水之氷豈判然二物
哉故善財已發無上菩提之心而必徧參五十三善
知識溈山謂行人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
始習氣未能頓淨皆理悟事除頓漸之說也此十六
字乃千佛相傳之的訓萬世不易之宏規也參學者
宜盡心焉。】


「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知有二義其一知者聞見之知也聞說涅槃為歸依
處念念趨之何戀三界喻如窮子知有故鄉自不貪
戀異鄉而欲久居之也其二知者了悟之知也已悟
涅槃真樂在我何戀三界喻如窮子既返故鄉豈復
追戀異鄉而欲更居之也今人口誦三界火宅之文
而心實孳孳焉躭著不捨者不知有涅槃故也不患
不出三界唯患不知涅槃知之時大矣哉。】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經言將此法門開示未學能使垂入阿鼻地獄者即
成極樂淨[邱-丘+看-目]供養恒沙如來者不及少分功德知解
狂流一見此文生大我慢不復精進寧知佛之一言
自利利他義實雙具今但知將此法門開示人之未
學曾不知將此法門開示己之未學何其不明一至
於是。】
[001-0503a]


附諸經




般若心經



「般若心。」


【賢首疏云般若是法心是喻一說非喻云是般若智
心二各有旨今依賢首良以心為百體之主而此經
以少文攝般若之全義有心象故。】


「觀自在菩薩。」


【據施護譯是大士所說若然菩薩下應有言字今謂
佛說為是什師奘師二譯皆可證。】


「是諸法空相。」


【空本無相欲人識空故於無相中特出其相言無有
生滅垢淨增減者是空相也空相如是而無相之意
益顯矣。】


「揭諦。」


【疏先云神呪祕密不翻次言亦可強翻因云梵語揭
諦華言去也度也蓋揭諦二字合成梵語而其義則
為去為度非以去訓揭而謂揭去惑障也夫既曰強
翻強之為言不得已而然非出乎自然也曷若已之。】



圓覺經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云云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
可說無知覺性。」
[001-0503b]


【疏中知是二句無生死之法亦無二句無免輪迴之
人彼知二句拂觀智知虗二句泯拂心亦不二句遮
斷滅其說甚精萬世不可易者一說知是空華便脫
輪迴有何人法彼知覺者是我真性猶如虗空起心
知空乃是空華如是任意而說亦似省便但以經文
照應體貼上云知是空華次云彼知覺者次云知虗
空者次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末復結云如來藏中
無知見故以五知字前後融貫讀之方知疏之不苟。】


「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圭峯以忻彼極樂為取厭此娑婆為捨蓋為上根遣
著而執之者遂生疑障不願往生然今人止據圭峯
略疏未見諸家詮釋苕水云經言始終等相舉世間
法皆然只如一人之身始終生滅或前有後無或前
無後有四大之聚散心識之起止煩惑相續苦報循
環種種境界或取或捨非指取極樂捨娑婆也鄣南
云取捨約道業言圭峯何意以捨穢取淨銷經耶愚
按此言種種取捨下文彌勒章中即問輪迴有幾種
性而佛答以種種貪欲故有輪迴其種種字前後相
應則取捨乃重有貪欲欲順則取欲違則捨取捨不
休所謂煩惑相續也豈以往生淨土為貪欲乎或疑
慕羨彼土而願往生寧非貪欲不知求仁求其在我
尚謂欲而不貪淨土淨其自心何得名為貪欲故下
文所開貪欲初云貪者謂樂五欲次云貪者謂樂十
善次云貪者謂樂四禪八定曾不言樂淨土為貪欲
[001-0503c]
也如必盡理而言樂求圓覺亦貪欲也豈獨淨土乎
須玩疏云又於根身器界厭此忻彼又之一字是正
解經文已竟而發其餘意耳非專指淨土也故特會
苕鄣二師之說而詳辨之。】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
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
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但諸聲聞者言無論如來大道但諸聲聞修習所圓
滿之境界其身心語言縱皆斷滅終不能至彼親證
所顯現之涅槃夫無心尚不能至小乘之涅槃況有
心乃能入如來之圓覺乎以理反覆較量而知其必
不然矣或疑身心等既已斷滅正謂涅槃何云不至
又既曰聲聞則聲聞涅槃乃其本分中事何云不至
此之文義稍難銷會今詳彼之身心雖云已滅若作
是念我今能滅身心已證涅槃即不名證故金剛經
云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
著我人眾生壽者彼經無得此經不至意正同也言
親證者謂身親證之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豈
有自身至自身所證之涅槃乎且涅槃何物其住何
所而欲至之譬如虗空有人於中竭力馳走欲至空
之極處而為親證窮歷十方備經多劫終不能至亦
猶是耳一說聲聞不能至佛之涅槃如果指佛不合
云彼彼之親證是聲聞所親證也妄得云佛一說金
剛藏不能至聲聞之涅槃如果指剛藏則所圓境界
[001-0504a]
下當云汝今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方可不然是何人
身心斷滅又須於終不能至處文便畢方可不然後
語重前不成文理請從但諸聲聞一氣讀至所現涅
槃自知上下語意血脉貫穿明指聲聞何得扭揑而
云剛藏且初心菩薩猶可謂心雖廣大趨寂證果未
至聲聞而剛藏何如人哉是十地位或等覺流文殊
普賢之等侶也不應劣之反讚小乘為大菩薩所不
能至故宜專就聲聞於理極當疏中以百官宰相庶
民天子巧為比喻精確明快無勞異說矣。】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圭峯謂此譯人之訛當云證諸眾生皆有圓覺真淨
罵斥謂眾生若止有圓覺而不證者畜生常為畜生
人亦不須求解脫矣古今相承咸病圭峯然圭峯亦
自有見蓋經文若云一切眾生能證圓覺而圭峯以
為訛則其說誠謬今經文語局意圓其意實謂一切
眾生皆有證圓覺分非謂眾生見前悉已證圓覺也
圭峯恐狂人據此便擬安坐成佛則上文所云勒斷
二障二障永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者果何為哉其
真淨罵斥亦自有見亦恐狂人由此擅以己意竄易
經文也然則真淨不罵圭峯圭峯不改圓覺兩得之
矣不然自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圭峯何以有是語。】


「非性性有。」


【圓覺本非諸性而諸性必有圓覺喻如金體本非釵
釧鉼鐶而釵釧鉼鐶必有金體也不必更為異說。】
[001-0504b]


「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


【三毒本空即是法性如堅氷本空即是澄水故婬怒
癡與戒定慧同名梵行非謂見前婬怒癡便是梵行
可安意為之也任運三毒之場逍遙成佛是謂腰纏
騎[鴳-女+隹]豈不美哉而寧有是理乎故此文唯如來隨順
覺性中有之上文凡夫隨順未入地菩薩隨順已入
地菩薩隨順曾有此文否又凡夫文中但教永斷勞
慮又後文云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婬怒癡既是梵行
則勞慮煩惱自應任之何須更要永斷更要降伏。】


「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
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起過一
切證者悉為人相。」


【心悟證者一句總標言證是我悟此證者是人也下
乃申明其義言何故悟證者名人悟證是我自不認
我所悟之證既非我則能悟者亦非我矣如是則悟
已超過一切證者非人相而何一切證恐泛說為是
以證有能所及淺深也疏云絕能悟之累夫人相正
屬悟處今非絕悟絕其為悟之累者我相是也。】


「無令求悟惟益多聞。」


【圭峯謂無人教其求悟惟崇尚多聞而已慈室云無
令者禁止辭也戒以心待悟也二說俱通今細翫之
據上文心存少悟皆是我相則禁止之義長據問中
開悟法性頌中若能歸悟剎則無人教令之義勝以
前後悟字不妨文同而意異故故從圭峯。】
[001-0504c]



法華經



「迦樓羅王。」


【梵語迦樓此云金翅文句言世書以金翅為大鵬大
鵬一名鳳凰鳳凰唯食竹實不食生物金翅噉龍故
知非鵬金翅非鵬文句之論明矣未辨鵬之非鳳也
鵬亦曰朋即古鳳字字雖同而鵬實非麒麟鳳凰之
鳳也舜典所載文紀所稱有若所舉以及諸書凡言
鳳者並非是鵬鵬鳳自二鳥耳且鳳身高不過仞故
能儀虞廷鳴岐山棲梧桐若大鵬則莊生謂翼如埀
天之雲齊諧謂于扶搖而上九萬里豈虞之廷岐之
山梧桐之樹所能容乎鵬既非鳳則以比金翅不必
噉龍與不食生物為別但較形之大小其義自顯經
云金翅兩翼相去三百六十萬里則何止垂天之雲
奮翼而飛百千萬億無數由旬尚不足恣其翱翔又
何止九萬里而已哉。】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
佛道。」


【初云散心次云一稱散則不專一則不久不專不久
胡遽成佛有說雖止一稱由其懇切故少勝多如張
善和臨終十念之類是也其說亦是然非經旨況既
云懇切何名散心當知此處全重悟解一乘自性故
散心尚爾況至心者一稱尚爾況久稱者圓機入道
與不圓人日劫相倍正此意也又此乃正作何言已
[001-0505a]
成蓋有二義就事則往昔劫中如是稱佛之人皆已
成佛就理則纔舉口時成佛已竟何待三祇熏鍊抑
豈有佛新成者哉。】


「若草木及茟。」


【此茟字人多作筆硯之筆訛也筆從竹茟從草彼音
畢此音委茟者草木華始生也故曰若草木及茟文
義極明無可疑者經中種種譬喻皆從勝至劣極劣
之善皆成佛道況其勝者乎故上自金銀下至草木
又下而至草木始生之華也諸刻本有作筆者有作
茟者然讀筆者少讀茟者多凡為五種法師當正其
是非毋令初學展轉訛悞。】


「其祖輪轉聖王云云頭面禮足。」


【大通智勝如來既成佛已父率臣民頭面禮足有人
引此以破予正訛集中父母反拜之辨因再辨於竹
窓隨筆猶恐誦法華經者但見彼說不見辨辭倘為
所惑為害不淺何者佛言必依於忠孝而執其僻見
作此逆理敗倫之語又引經以證何怪乎世儒謗佛
氏為無父無君也茲不憚煩再為剖析大通已成佛
道佛者大千世界三聖六凡之慈父也其父雖貴極
輪王亦只是四天下之父而已此何等境界而蠢爾
凡夫纔墮僧數便擬如佛有是理乎故云待汝成佛
受父母拜未晚若言三寶一體者佛具三十二相汝
今幾相佛見父王頂禮涌身高七多羅樹汝今涌身
幾樹以是較之云何一體況涌身虗空者正示不受
[001-0505b]
父禮而汝猶未悟也哀哉。】


「還著於本人。」


【東坡謂呪咀毒藥還著本人則失佛慈悲當云兩家
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明而作此鄙俗語也或記
錄者訛也此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
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大悲神力自然還著譬如含
血噴天還污己身將頭觸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
非觀音加罸於彼而行人亦不宜起心願彼還著也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菩提妙心今以正念觀音
智照神力旋流返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應念化成
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佛遺教經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汝等宜應質直其心。」


【疏云離邊觀中捨事求理皆名諂曲夫尋常言質直
者乃質實無偽正直無邪而已今所明即起信直心
正念真如之謂也何謂離邊觀中蓋執有執無固邊
非中離有無之二邊而處乎其中者亦非也故有但
中不但中但者獨也獨中之為中而邊非中也不但
則無邊而非中矣先德云拈來無不是又云大福德
人執石成寶又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又云咳唾掉
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是之謂即邊觀中也彼事與
理例此可知如是則何等明白簡易真率徑捷法爾
如然無假造作名之質直不亦宜乎回視拘拘然離
[001-0505c]
邊而後中捨事而後理者秪見其牽合遷就迂回委
宛出乎造作而非自然矣名之諂曲不亦宜乎大哉
斯經佛所遺囑言近旨遠不可忽也。】



金剛般若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當也應當無住而生心不當有住而生心也無住
而生者清淨心也若疑心本不生不得言生但看下
文云應生無所住心又云不應住色生心前言應後
言不應正反覆明之也無所住而生者生即無生也。】


「四句偈等。」


【四句諸說不一唯中峯謂經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
乃至字下有等字言於此經中受持一句二句乃至
四句以及十百千句等此說最為穩當況下文云隨
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隨之一字義更明顯。】


「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即不名菩薩。」


【菩薩不莊嚴佛土奈何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莊嚴極
樂此有二義一者為門不同故般若是實際理地不
受一塵法藏是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二者空有不
二故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
化諸眾生是故發阿耨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假使云菩薩作是言我不莊嚴佛土即不名菩薩亦
可也如是滅度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則終
日莊嚴而未甞莊嚴也。】
[001-0506a]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云云於法不說
斷滅相。」


【佛身非相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善現既已了
悟今問不異上而答反似迷顧云可以相觀如來者
何也古有二說天台以此答為邪答下答為領會意
云時情謂然我解不爾則此答時情所擬為邪下答
善現自解為領也但於問同答異義尚未明賢首據
大雲謂前言不以相見是悟色身今言可以相見是
猶迷法身蓋善現已知色身從法身流出則即色身
可觀法身如苗從根出即苗可以觀根也故言如是
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而佛詰以輪王相不異佛
寧可即是如來善現便會佛意謂佛相起於法身而
輪王相雖同佛起於福德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
來乎佛既𠃔之而復恐其淪於無相不知即色即空
故又云莫作是念如來不以相得菩提乃至云發菩
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是則恐彼著相佛即遣相
恐彼著空佛即遣空直至色空雙泯亦復雙存存泯
兩忘遣無可遣而後為般若真空也。】


維摩經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莫見此心淨土淨之說便欲撥無淨土蓋據理則即
心即土心淨是名土淨何須更願往生據事則上之
隨字下之則字因果相應隨心淨則土由以淨隨心
穢則土由以穢也下文舍利弗心作是念世尊為菩
[001-0506b]
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則知心淨為因
土淨為果必有淨土明矣。】


「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是名宴坐。」


【不是身入滅定而又外有一身以現威儀也依然一
念不生自爾萬行具足蓋不以心應物而以形應物
故肇法師云心智永滅而形克八極也是外彌現而
內彌寂也。】


「唯舍利弗。」


【唯字不可圈上聲圈則音當作委應諾聲也不圈則
音如本字助語辭也彼人有語此方應諾今舍利弗
無語維摩詰何所聞而諾之也。】



觀無量壽佛經



「九品往生。」


【有言經列九品教令作觀正為普度利鈍諸根俱得
往生蓋易行道也而知禮法師之鈔此經也全重一
心三觀其旨深玄則反成難行之道予初亦以為然
今知彼鈔原以妙宗為名是欲往生者皆發最上之
心以副如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本意其不能者
任彼但修事觀而已亦利鈍俱收也。】


「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曰孝養父母云云如是
三事名為淨業。」


【經以十六觀為往生正因而此乃言當修三福謂孝
養父母等下文上上品中又說三種心謂至誠心等
[001-0506c]
又說三種眾生謂慈心不殺等不言修觀其故何也
蓋往生多門不必盡修十六觀而生也六度萬行皆
可回向西方而此十六觀為因特切故佛苦口開示
以普度有情耳末又會事歸理則三福等俱入實相
即是妙觀。】



大彌陀經



「觀音補佛。」


【經云彌陀般泥洹時觀音次補佛處夫既有泥洹安
得為壽命無量此有二義一者彌陀原是有量之無
量以壽雖有量然無能知其量處則有量而無量也
二者經云觀音補佛及勢至則永無泥洹豈勢至獨
勝觀音兼勝彌陀耶明是觀音勢至即彌陀一身勢
至永存即彌陀永存也妙宗云菩薩機忘如來應息
名補佛處非前佛實滅後佛定生為補處也又云觀
音補處無量之無量則觀音亦永無泥洹況彼佛乎。】


「其上輩者捨家離俗而作沙門。」


【或疑論道不論迹何為以僧俗別上下輩此有事有
理事則僧者與三寶流號眾中尊先僧而後俗亦自
然之分也理則豈必越門閫而後為捨家棄眷屬而
後為離俗哉超出於煩惱之外而何家不捨解脫於
結縛之表而何俗不離俗名而僧行是真捨家而離
俗者也但能如是捨離豈不即為上輩。】


[001-0507a]


盂蘭盆經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疏中引父母恩重經而間以己意觀者宜善分別使
經疏了然又所云凡夫年長唯貪妻愛頓忘母恩曲
盡人情懇切苦到孝子讀之當哽咽不能為情其忤
逆輩亦惻然激發其久蔽之良心矣講者須力為開
導毋謂此經文淺而忽之也。】


「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


【同者聖凡同會也則知設蘭盆者不是專供過去聖
僧當普供現在凡僧也一心疏開五種心今不若以
定心釋一心為妙若非定心受食何能遽拔餓鬼經
劫之苦下文願七世父母當屬上文行禪定意當屬
下文蓋先呪願彼父母而後行禪定意以受彼食也
若願彼父母行禪定恐理不通二願字若省一字文
更穩順鉢和羅圭峯云當是鉢多羅和字訛也遇榮
鈔云鉢和羅此云自恣食二說俱通自恣食載翻譯
名義未據出何經律如有所出後義為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直過入菩薩位中。」


【經意須菩提問學般若菩薩諸善功德無事不得亦
得聲聞辟支佛功德否佛答皆得但不於中住以智
觀已直過入菩薩位中莫錯會直過二字便謂菩薩
輕藐三乘跳越而過夫二乘聖人斷三界見思惑盡
[001-0507b]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人天福田安可忽也菩薩雖
志在斷無明成佛道然理勢自然必先斷見思故二
乘功德皆悉得之但不住著而直過耳直過之義今
以喻明譬如三人同欲涉遠計其所至路經千里一
人步行一人乘馬一人乘千里馬三人雖殊必皆從
近而遠一里二里十里百里乃至千里特步行最遲
馬行稍速千里馬者為尤速耳菩薩直過亦復如是
於彼二乘之位蓋徑直速過而不留非脫然不過也
留故止宿草菴卒限於二乘位中不留故前達寶所
徑入於菩薩位中也永嘉之言曰二乘何過而欲不
為者哉有明訓矣。】



大寶積經



「不聽聞菩薩藏微妙法門。」


【佛言有樂定菩薩不曾聽聞菩薩藏微妙法門於三
摩中生知足相是人起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
或見此文謂定不當習不知佛意為彼住定自足無
復求進徒守偏空而大法不明祖關不透定力過時
還沉生死耳故極言菩薩微妙法門須聽聞也非謂
習定為不可也。】


「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


【念佛求生淨土正謂篤好深願而寶積十心其最後
云雖念如來相好而又不生愛著者何也蓋此事理
二念中理念佛也知佛相好從因緣生因緣即空因
[001-0507c]
緣既空即我自心心本不生何所愛著不生愛著是
真善觀如來相好者也故下文云於無念中常念彼
佛無念之念是真念佛者也若事念者於佛相好必
須深生好樂念茲在茲觀始成就泥不可愛著之文
悠悠揚揚似念不念觀何由成今經蓋為執事迷理
者言恐其發起魔事故也。】


般舟三昧經



「慈心比丘終不中毒中兵云云亦復如是。」


【佛言慈心比丘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火不能燒入水
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行般舟三昧者亦復如是此
須善會經意所以者何以如是善人萬一中毒如孔
[少/隹]經有比丘為蛇所螫萬一中兵如善友太子為弟
刺其雙目萬一中王難如歌利割截乃至三武滅僧
安在帝王不能得其便也凡夫邪見人便謗佛經為
妄語矣應知此中有事有理事則慈能制兇實有是
事如佛言我以無量劫來修慈忍力於五指端出金
師子而伏醉象是慈力也如持金剛經者逢遇強寇
刃三下而體不傷是三昧力也佛何妄語之有理則
其心普慈惡心永所不興是毒不能施也其心大悲
殺心永所不起是兵不能刃也其心恬寂嗔心永所
不生是火不能燒也其心淨潔貪心永所不染是水
不能溺也其心堅固猶如金剛最劇諸緣強力妄想
無間得入是帝王不能得其便也佛何妄語之有。】


[001-0508a]


楞伽經



「佛在南海濱楞伽山中。」


【楞伽此云不可往山在海中非神通莫能至故異域
僧謂有寶八楞故云楞伽其說無考從古為正。】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云云名成自性。」


【此明三性入五法也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也三
性徧計依他圓成也名相對妄想妄想即徧計也妄
想對分別分別即依他也正智如如對成成即圓成
也此宋譯也魏唐二譯文小不同而義一也有人謂
不然以名相應對依他妄想應對徧計而無奈三譯
經文炳如杲日則遁而歸之唯識然唯識云五法三
性諸聖教說相攝不一故有三說其一依他攝名相
分別正智四法圓成攝真如一法徧計不攝是第一
說無彼人所說也其二依他攝相及分別二法徧計
攝名一法圓成攝正智真如二法是第二說無彼人
所說也其三依他攝分別一法徧計攝名相二法圓
成攝正智真如二法正今經義是第三說無彼人所
說不待言也三說皆無何引唯識為證即唯識誠有
之亦無是論非經之理何以故論必宗經違經立論
成邪外故。】



彌陀經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
阿彌陀。」
[001-0508b]


【經意蓋云彼佛及其人民所有之壽命悉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也亦可云佛之壽命及其人民之壽命悉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也置人民於壽命之下是倒語
法補壽命於人民之下是含語法隨用二法銷文無
不可者有人謂不然言彼佛則誠壽命久遠佛之人
民則其數眾多而無量無邊也非其壽久遠而無量
無邊也審爾則劫之一字如何解釋既取數多何不
曰阿僧祇數而曰阿僧祇劫也為此說者文理不通
故耳不達二種語法文不通也不思法藏本願云我
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壽命無量無有能計其數者而
欲將極樂壽命同於娑婆理不通也恐悞初學疑沮
往生不得不辨。】


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


【或疑世尊成道諸菩薩諸天諸神皆來集會如一人
御極而百辟咸輔也何為適合信住行等法門諸位
此恐寓言非為實事今請以喻明之既知一人百辟
之交相成也則一人御極百辟之中法爾職文職武
職禮樂職刑罸職財用等共佐一人以成一代之治
功也一佛出世而諸聖賢之同時下生者亦法爾為
信為住為行為向為地為等共佐一佛以成一代之
時教也又如一心為主亦法爾內之五臟六腑外之
四肢百骸相與共為一心之佐孰主張是孰造作是
孰施行是例而觀之彼諸聖凡幽顯佐佛揚化適與
[001-0508c]
法門脗合者皆不期然而然所謂不可思議者也但
當信受無容致疑。】


「華藏世界品。」


【或疑世界焉得浮處虗空重重無盡此恐寓言非為
實事然塵沙剎海渺漠難明日月晨辰顯明易見試
觀日月等上無繩繫下無根生豈不浮處虗空而又
前無所引後無所催誰為之運行者凡此亦皆不可
思議又何疑於華藏世界乎。】


「淨行品。」


【先德有以此品令蓮社中人各各持誦蓋是即塵勞
而為佛事不離穢土而已成淨[邱-丘+看-目]者也人各持誦不
亦宜乎。】


「十住品。」


【四教儀註云華嚴十住前無十信位或以十梵行當
之以梵行在十住前故也然經中十住第十五梵行
第十六而晉經亦十住第十一梵行第十二何名梵
行在前又問明品不出十信之名已具十信之事註
者蓋未察耳。】


「隨好光明功德品。」


【阿僧祇品明出世間廣大筭數菩薩尚不能知必佛
自說固矣隨好光明菩薩亦不能知者何也蓋佛有
無量相今姑就足言相有無量好今姑就一好言好
有無量光今姑就一光言即此一光不特菩薩聲聞
天人等蒙其利益而下被地獄眾生又不特脫離地
[001-0509a]
獄生於人世而徑生於天又不特生天而直登十地
如是至神至妙至廣至大超情越量不思議事非佛
金口儔能言之。】


「普賢行願品。」


【華嚴所說十方法界如是廣大不可思議圓頓法門
如是廣大不可思議普賢菩薩為華嚴長子如是廣
大不可思議所發十願如是廣大不可思議而要其
歸宿乃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
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夫不曰見遮那不曰
生華藏而所願在見彌陀生安樂果何為而然哉又
繼之以願於勝蓮華生又繼之以願於佛前授記又
繼之以普願沉溺眾生悉得往生彼剎噫誦是經可
以深長思矣。】


「願我臨欲命終時。」


【十願長行俱曰善男子則知是普賢勸發眾生今頌
中曰願我臨欲命終故清涼大師謂應以願我二字
作是人讀之則文義明顯矣人有因此疑普賢勸人
非其自願遂以往生專為凡夫不知菩薩自利利人
曾無二心勸人如是則自願亦如是又何疑乎經云
佛告彌勒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如彌勒者皆
生彼國乃至無量佛剎菩薩往生普賢何獨不願。】
[001-0509b]


永嘉集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
恰無。」


【此四句先出心體為下文惺寂張本言心體本來如
是故惺寂工夫不可偏廢也恰恰兩解一云恰恰者
用心也依此解亦得但恰恰即是用心何須句句入
此二字一云恰恰者適當也今用此解則常言所謂
恰好也恰好正用心時恰好正無心用不是用心已
過方乃無心即時用心即時無心適當一時之頃也
下二句反覆申明而已先言無心恰恰用者上明恰
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今明恰恰無心時恰恰有心
用也末句又重申之言此不獨一念為然如是恰恰
常用而常無即影射如是恰恰常無而常用也故知
心體本自有無不二下文惺惺寂寂不過復其本體
而豈有所加損哉然此非永嘉語融禪師偈也偈有
八句永嘉截取其四耳偈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
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
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至哉言也非真了了何
能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