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73 圓覺經句釋正白-清-弘麗 (CBETA)



No.262-A圓覺經句釋正白首卷


沙門 羅峰弘麗 著
沙門 在犙弘贊 較


教理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指上之月大圓覺心。是心也。
即根塵。即法界。絕思惟。冥敷量。本一切皆證。而無
分於諸佛眾生者也。爰因迷念皆證之各各不無。
遂各各執有。未思各各不有。斯各各不無。失所無
證之皆證。是曰無明。如所皆證之無證。則曰妙覺。
無明妙覺分名。諸佛眾生立別。然實無所別也。無
明者。無皆證之明。似有不有。妙覺者。妙無證之覺。
真無非無。非無濫同似有。妙覺無明。不有原本真
無。無明妙覺。即此迷。還此悟。法非相待。功無兩操。
是故當經。無明伏斷。妙覺成就。性相雙顯。指空華
比二月。呼醒夢人除於夢事。譬鑽火喻消氷磨明
鏡垢現諸鏡光。漸次非所語也。究竟其須知乎。括
要言之。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離彼我人眾生壽者。
斯則斷無明之元首。潔清明之慧目。涅槃自性清
淨境界。超過化佛幻影。入住法身三昧。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者哉。云何無取。則如眼光曉
了前境其光圓滿之得無憎愛。成就有無俱遣淨
[001-0599c]
覺隨順之因地法行。斯則指上之月大圓覺心。得
不迷悶者哉。若不爾者。離四病法。圓三觀修。了悟
於名言間耳。求實證於根塵之無壞雜。徧滿法界。
自各各不有。自各各不無。如百千燈光照一室融
布無礙者。未之能也。是用前陳教理。以便初心。


宗趣



教殊頓漸。理別宗趣。是經名為頓教。宗趣迥異常
途。一佛因果為宗圓滿覺心為趣。圓滿覺心為宗
圓炤覺相為趣。圓炤覺相為宗永斷無明為趣。永
斷無明為宗圓炤覺相為趣。一佛因果為宗者。婆
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
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乃至云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依此修行
漸次增進至於佛地。圓滿覺心為趣者。文殊圓覺
十一章。展演斷證。修習成就。究竟清淨。又圓滿覺
心為宗者。文殊普覺十章中。所示修習成就。文殊
章云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普賢章云諸幻盡滅覺
心不動。普眼章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又云一切
法性平等不壞。金剛藏章云入於如來大寂滅海。
彌勒章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又云根無大小皆
成佛果。又云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
嚴域。清淨慧章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威德自在章云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
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辨音章云以圓覺慧
[001-0600a]
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淨諸業障章云佛
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普覺章云
盡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圓照覺
相為趣者。文殊普覺十章中。所示修習覺心清淨。
文殊章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
道。又云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普賢章云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普眼章云譬如眼光曉了前
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金剛藏章云生死涅槃同
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彌勒章云與其同事
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清淨慧章云法界
海會照了諸相猶如虗空。威德自在章云此三法
門皆是圓覺清淨隨順。辨音章云一切如來圓覺
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淨諸業障章云如湯消
氷無別有氷知氷消者。普覺章云當求一切正知
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又云所證妙
法應離四病。又云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
同體無異。又云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
切諸相。及圓覺一章。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又圓照覺相為宗永斷無明為趣者。文殊彌勒
五章。知空華。無流轉。木既盡。火還滅。磨垢盡。鏡明
現。銷金鑛。復本金。斷諸障。證圓覺。永斷無明為宗
圓照覺相為趣者清淨慧普覺五章。首已斷。無斷
者。妙法門。隨順覺。頓覺人。并法除。有能入。非覺入。
究竟覺。無取覺。此之宗趣。蓋以法界圓同一覺。十
[001-0600b]
方寧有異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升沈流轉。迷方
性覺。偽號眾生。失本成佛。可深憐憫。是故諸佛以
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開示悟入圓覺自性。令斷
有生之妄見。皆證成佛於本來。是故當經。一佛因
果為宗。然非修習覺心得成就者。得所無修亦無
成就。無能證知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一切眾生皆
證圓覺。是故圓滿覺心為趣。是覺心也。如法界性
徧滿一切平等不動。如鏡照諸像。如珠映五色。在
在全光。一一圓映。本無能所分劑邊際。故極顯發
而極清淨。眾生迷影妄立能所。斯成數量。隔礙法
界失本圓照自性清淨。若其復本圓照離諸能所
幻影像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
發。是故圓滿覺心為宗圓照覺相為趣。失所圓照
根本無明。無明永斷即是圓照。是故圓照覺相為
宗永斷無明為趣。不失圓照何有無明。欲斷無明
還須圓照。是故永斷無明為宗圓照覺相為趣。斯
二者。先後相資。以法本非二者也。誠如磨鏡焉。垢
不盡明不現。明不虧垢不染。若其得磨垢。之方而
未識全明之獲。猶非所語於修習大圓覺心者。是
故當經有如是之宗趣。


章脈



既明宗趣。合詳章脈。得十二菩薩。請問世尊。垂教
漸次。乃修習大圓覺心所不容己之指歸者。
夫求
自性覺果。不識本起覺因。究竟本末隨順修習。則
[001-0600c]
因果乖違。勤苦億劫終歸迷悶。是故文殊請說如
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以及菩薩發心者。終始因
心之本末究竟也。照覺相。斷無明。依因有無俱遣
之隨順覺行。是名如來因地法行。是乃菩薩所因
發心教化眾生者。世尊示之詳矣然。
照覺相以斷
無明。斷無明以證實相。義含而語未顯。末世眾生
蒙昧未解者但聞身心之如幻。未聞離幻妄之身
心即證性覺之清淨。不無迷悶於即幻非所修。離
幻無所修。取捨疑惑不能成法解脫。是故普賢。申
問幻非所修。幻滅無修。無修不成解脫之疑。請教
云何修行圓覺清淨境界。而一切眾生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
滅空性不壞。得承開曉末世眾生。欲證圓覺不動
心源。一於離幻。疑永決矣。
然務離幻。須善思惟得
所住持。成就開悟方便。若其不善思惟轉成迷悶
不能入覺。是故普眼。申問思惟方便。念身無體。念
心無相。知於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真善思惟妙得開悟者哉。世
尊示之詳矣。
若其不善思惟。以輪迴心生輪迴見
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無能免於輪迴。不
可不為末世眾生昭揭開顯也。是故金剛藏。陳疑
申問妄有真成始終三惑。伏請世尊顯貴。皆是輪
迴思惟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令末世眾生。決信思
惟離幻。先斷輪迴根本以求圓覺。
是斷輪迴根本
[001-0601a]
也。是永斷無明之方成佛道者。有所斷。即有所證。
迷於斷。即迷於證。更為明決。末世眾生斯決信於
思惟離幻之正方便以成圓照覺相永斷無明者
哉。是故彌勒。申問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
輪迴根本者。蓋以決之當斷也。及輪迴種性者。蓋
以當斷之所應知也。及修菩提差別者。蓋以因斷
之所現證也。入塵教化方便者。蓋以成就眾生於
斷輪迴。修菩提同入淨覺。見無不成佛之眾生。斯
永斷於無明而究竟性覺也。輪迴故不成聖道。輪
迴因愛為根本。差別性無明顯出。教眾生令捨愛。
化成佛依淨願。有斯世尊詳示。末世眾生。當無不
務斷乃輪迴根本無明。以成佛道者。
設未底至於
如來之決定境界。一切煩惱畢竟解脫。必有所未
斷之無明。然此非示斷能知。要惟語證方曉。是故
清淨慧。請重宣法王圓滿覺性在諸眾生菩薩如
來證得差別。冀令末世眾生。知所證得。以知所伏
斷也。淨解隨順。住覺隨順。滅礙隨順。滿覺隨順。世
尊差別詳示。後教末世眾生。於不起不息不加不
辨之法門。信解受持者。蓋示不落證得之差別。直
斷無明之圓因修習也。
苟圓行不彰。則受持不起
不息不加不辨之法門行人。虞沈空寂。與諸土木
同倫矣。是又一無明也。是故威德自在。申問方便
之非一。成悟覺海之遊戲。世尊垂教以淨覺心取
靜奢摩他。以淨覺心觀幻三摩提。以淨覺心寂滅
[001-0601b]
而禪那。此三法門攝無量方便。要皆根本一淨覺
心。是淨覺心也。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所成悟者
也。
不悟覺心。難語覺行。既悟覺心何乖覺行。寂照
同時。不二隨順。斯成圓覺親近修習。末世眾生可
無惑矣。成就修習於此圓攝法門。以無偏於寂照。
是所求入於圓覺也。是故辨音。申問修習之有幾。
二十五輪頓漸成就。以及末世修習。三七懺悔。依
結開示。世尊示之詳哉。依此能修圓攝無礙。成就
所行之圓攝無量。可不當知此妙法門。非一非三。
而即一即三。乃本起圓覺自性之清淨隨順。無諸
能所者也。無能無所。何修何證。可不當知修習此
心之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也哉。
然而難
言之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末世眾生可輙語於
證悟了覺之四心相。解脫清淨者哉。況也四相深
隱。微細難知。非佛世尊莫能開曉。是故淨諸業障
有染污迷悶不入淨覺之申問。其心乃至證於如
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乃至圓悟涅槃。
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了證了
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
生相。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
如命根。如是之證悟了覺所有心相。是乃無始妄
執之我人四相。成於染污迷悶眾生不入淨覺者。
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但當精勤降伏煩
惱未斷令斷。世尊。其底至之言哉。其決要之言哉。
[001-0601c]
習菩提者。可以知要矣。在究竟清淨於能證心矣。


無能心之可證者。無所法之可取也。不達所法圓
離。難語能心清淨。法因人示。求人依法。尤要要哉。
是故普覺。有求人依法之申問。以及修行去病。發
心之云何者。蓋自利利他。因地法行。之本末究竟
也。求正知見無住相人。彼所證法應離四病之作
止任滅。逢是知識舍身命見。斷憍慢心。供養承事。
是云修行。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
病自他憎愛一切種子。盡於虗空一切眾生皆令
入究竟覺無取覺之我人諸相是所發心。世尊一
一詳示。真不捨無遮大慈。救世大悲。以覺心成就
修習方便。因十菩薩次第興問。標指當時。示筏末
世也哉。
如是修行。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夫復何疑。
未開曉者。道場安居。修觀方便。新學菩薩。更樂有
聞。是故圓覺。申問備此。
賢善首即繼以名字奉持
修習功德。護持流布。申問終焉。是乃毋容紊之庠
序者。更喻明之。文殊問本起之因。如欲桃實枝頭。
索千年之核。普賢決離幻之疑。如示核甲坼而芽
生乃桃實之自。普眼請思惟方便。如示潤土栽埋
灌溉以時乃核甲坼之助。金剛藏陳疑三惑。防求
桃核於土核內外。理窮思惟棄栽種之事。彌勒問
斷修之性。則示無破核出仁以俟芽生。及去蝕芽
之蝤。與桃芳之候。清淨慧請證得之差別。則示紅
熟之桃實裹根苗之桃核。威德自在請方便之非一。
[001-0602a]


章次圖



[001-0603a]


則示華開與華落總垂實之緣因。辨音問修習
之有幾。則示飄風與濕雨總開落於桃華。淨諸業
障問染污之不入。則示毋觀華貪桃實折向瓶中
求老熟普覺。辨人法之正覺。則示老熟垂垂。曾不
供人咬嚼者是全根全苗之桃核也。圓覺問安居
之方便則示如何辨土與夫栽埋之法。於此全根
全苗之桃核也。賢善首之名目等。則謂誰家不有
此桃核哉。如此明示究竟教法以傳。將見遍野桃
芳。枝枝垂實。普界盡誇桃源僊境矣。可不明白了
然於圓覺章次哉。


夫自性覺心。語因果則該徹。語斷證則即離。全該
全徹。全即離全者。自性覺心之因果斷證也。斷證
因果。尤非二也。斷之究竟處。即證之發覺心。是曰
該果。證之究竟處。無斷之最初心。是曰徹因。圓覺
經教章次。實此因果該徹。斷證即離之因次也。管
窺偶竅其明。願充如來使者。植分別半偈之德本。
已詳章脈。宣白如是。猶恐科判全不符於諸疏。不
邀法門之信受。得揚聖旨於末世。因搆斯圖。冀觸
目者一覽即悉全經之章脈。研所標科。因果鋪十
一章之綱。斷證分十章之目。智行性修。列目中之
數。幻覺集行數之叢。攝離備修數之事。能所離而
幻家具盡。始本顯而覺微妙成。如斯為行非斷行
之究竟歟。能所示而攝法門豐。迷正彰而離深奧
極。如斯為修非證修之底至歟。唯修之底至底至
[001-0603b]
於斷之究竟也。故斷有幻之能所。而修有攝之能
所。斷有覺之本始。而修有覺之迷正。以無迷覺者。
無迷夫本覺也。成正覺者。圓滿乎所始覺也。能所
該攝不圓。能所幻妄斯立。此其圓攝無礙。故乃離
幻絕妄。是斷證之行修一如也。若夫斷證之智性
不二。則智斷之顯真。性證之如空。有殊異乎哉。此
十章所分之目。融布自在者也。為徹因之斷證。可
知也。該果之淨觀。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乃定。乃
慧。定慧兼該之修習也。定則因果乎證。慧則因果
乎斷。定慧兼該。則因果乎是斷是證。無斷無證。初
學久習。修圓覺者。無不萃至之寂滅海也。圓覺當
繼普覺而興問於修觀之首方便。以顯該果之修
習。又可知也。是所鋪十一章之綱無紊如也。凡此
者。無字出於胸臆。咸取本於經文。或者圓覺經教
義味。固如是乎。因之信受。隨指觀月。得魚忘筌。圓
覺伽藍。人人徑入。端藉斯圖。
[001-0604a]


圓覺經句釋正白科文



總科




* ○全經開

* 一序分
* 二正宗分文殊圓覺十一章

* 一徹因斷證文殊普覺十章

* 一在斷智行文殊彌勒五章

* 一智斷顯真文殊一章
* 二行斷絕妄普賢彌勒四章

* 一離幻絕妄普賢眼二章

* 一決疑離幻普賢一章
* 二示法離幻普眼一章
* 二顯覺絕妄金剛彌勒二章

* 一決疑顯覺金剛藏一章
* 二示法顯覺彌勒一章
* 二在證性修清靜普覺五章

* 一性證如空清靜慧一章
* 二修證無礙威德普覺四章

* 一圓攝無礙威德辨音二章

* 一示圓攝行威德自在一章
* 二示圓攝修辨音一章
* 二圓離無礙淨諸普覺二章

* 一示圓離心淨諸業障一章
* 二示圓離法普覺一章
* 二該果淨觀圓覺一章
* 三流通分賢善首一章
[001-0605a]


別科



序分



* ○初序開分

* 二通序

* 一指法重宣
* 二表己述聞
* 三分時別聞
* 二別序

* 一尊號顯法
* 二標處彰佛

* 一迴身性土
* 二現行性土

* 一該果徹因

* 一該果光嚴
* 二徹因本際
* 二接因迴土

* 一徧行隨順
* 二現土教授
* 三列眾顯因

* 一初佛與俱

* 一彰數同因
* 二稱名揚德
* 二次眾入住


正宗分



第一文殊章




* △智斷顯真開

* 一序述興門

* 一序門躡次
* 二序門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請教因行

* 一請教徹因
* 二請教了因
* 二結益末世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一讚教因行
* 二讚益末世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因行

* 一如來因行

* 一本起清淨

* 一示所本起

* 一標本惟覺
* 二標起惟覺
[001-0606a]
* 二示所清淨

* 一初標斷妄

* 一示能斷照
* 二示所斷妄

* 一徵釋

* 一初徵
* 二次釋

* 一釋妄性相

* 一妄性真聞

* 一出諸妄性
* 二喻顯迷真
* 二妄性本妄

* 一出諸妄相
* 二喻顯本妄
* 二釋妄因果

* 一迷真因果

* 一迷實相因
* 二迷真性果
* 二立妄因果
* 二結名
* 二次彰清淨

* 一無明本虗

* 一非實有體

* 一標顯
* 二喻明

* 一喻生無體
* 二喻滅無體
* 二本無生處
* 二生死惟名
* 二因地法行

* 一標所修法
* 二示能修行

* 一達妄照覺

* 一達妄本空

* 一妄能所淨

* 一所執妄淨
* 二能執妄淨
* 二妄本性空
* 二照覺如空

* 一照覺寶相
* 二照覺淨性
* 二順覺成行

* 一順覺徧滿

* 一遣惑隨順
* 二釋遣成順
* 二結名成行
* 二菩薩發心
* 二示益末世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如來

* 一挈旨本起

* 一挈旨示所本起
* 二挈旨示所清淨
* 二挈旨因地

* 一挈旨示所修法
* 二挈旨示能修行
* 二挈旨菩薩
* 二挈旨示益


第二普賢章




* △決疑離幻開

* 一序述興問
[001-0607a]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請教所修

* 一正問離幻
* 二反彰離幻

* 一初幻滅難

* 一設難同幻
* 二設難同滅
* 二次迷修難
* 二請益得離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一讚請所修
* 二讚益得難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所修

* 一幻滅覺顯

* 一示幻生滅

* 一幻生因覺

* 一初標
* 二次釋
* 二幻滅還覺

* 一即喻顯空
* 二合喻彰覺
* 二覺示顯

* 一示覺由隱

* 一隱成依幻
* 二釋明依幻
* 二示覺緣顯
* 二離幻除幻

* 一標指應離

* 一應離妄境
* 二本離妄心

* 一推本全一
* 二詳次離用

* 一離能幻用

* 一離六分別
* 二離七執我
* 二離所幻用

* 一離八妄性
* 二離性清淨
* 二喻顯得離

* 一初喻
* 二後合
* 二示益得難
* 三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所修

* 一挈旨幻滅

* 一挈旨幻生因覺
* 二挈旨幻滅還覺
[001-0608a]
* 二挈旨離幻

* 一挈旨標指應離
* 二挈旨喻顯得離
* 二挈旨得離


第三普眼章




* △示法離幻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請教能修

* 一請思惟修
* 二請開悟修
* 二請益方便

* 一前述迷失
* 二次請悲誨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一讚教能修
* 二讚益方便
* 二許荅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所修

* 一修行成就

* 一標果求覺
* 二示因離幻

* 一修行漸次

* 一離幻修行
* 二離幻漸次
* 二思惟住持

* 一離幻思惟

* 一思惟無身

* 一諦審合離

* 一審執和合
* 二審在各離
* 二通達虗幻

* 一知處體虗
* 二了相同幻
* 二思惟無心

* 一審心緣相
* 二決心無相
* 二離幻住持

* 一示滅無滅
* 二喻滅無滅

* 一喻顯
* 二合明
* 二方便開悟

* 一離幻方便

* 一示令知幻

* 一責愚迷幻
[001-0609a]

* 一標顯愚迷

* 一初喻顯

* 一喻本淨覺
* 二喻迷執有
* 二次喻明

* 一合喻顯覺
* 二合喻決迷
* 二彰失離幻
* 二說幻覺迷
* 二結顯方便

* 一正顯方便
* 二反顯方便
* 二離幻開悟

* 一證滅開悟
* 二顯覺開悟

* 一於覺開悟

* 一圓明妙性

* 一妙性圓即

* 一徹性即相

* 一徹性即空
* 二徹性即有
* 二徹相即性
* 二妙性圓離

* 一初法說
* 二次喻顯
* 二圓明實相

* 一染淨一如

* 一凡法染淨

* 一列次淨因

* 一能淨因次

* 一心王清淨
* 二心所清淨
* 二所淨因次

* 一塵色清淨
* 二大色清淨
* 二總彰淨因
* 二聖法淨淨
* 二依正不二

* 一正徹自他
* 二依融一多
* 二於覺成就

* 一成因覺行

* 一標法淨行

* 一一自因果
* 二一他人法
* 二顯隨順覺

* 一法說覺行
* 二喻明覺行

* 一初喻顯
* 二次徵明
* 二成果覺心

* 一成果修證

* 一達本無證

* 一證法本無

* 一果法本無
* 二因法本無
* 二如法無證
* 二得本無修
[001-0610a]

* 一標指無修
* 二彰顯無修

* 一在能無二
* 二在所無二

* 一世界量滅

* 一極數冥量
* 二喻界常寂
* 二眾生惑滅

* 一因淨
* 二果淨
* 二全開覺心
* 二示益方便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修行成就
* 二挈旨方便開悟
* 二挈旨示益


第四金剛藏章




* △決疑顯覺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一讚發生蒙
* 二簡現慧淨
* 二申請後益

* 一陳疑本覺

* 一初疑妄有
* 二轉疑真成
* 三竟疑終始
* 二請益斷疑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一讚教本覺
* 二讚益斷疑
* 二許益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本覺

* 一彰迷生惑

* 一迷輪失覺

* 一迷輪性相

* 一列示

* 一一切輪相
* 二一切輪性
* 二總指
* 二失覺法喻

* 一法說
* 二喻明

* 一初喻

* 一情流轉喻
* 二器流轉喻
[001-0611a]
* 二次明

* 一明喻流轉
* 二明法流轉
* 二結顯生惑
* 二顯覺斷輪

* 一詳顯本覺

* 一列喻明顯

* 一真成無妄

* 一喻顯

* 一性清淨喻

* 一翳除無起
* 二徵釋無起
* 二相清淨喻

* 一華滅無起
* 二徵釋無起
* 二合明
* 二妄淨本真

* 一標法

* 一指相常住
* 二彰性徧滿
* 二示喻

* 一喻顯本成
* 二合明本成
* 二極空明顯

* 一顯本清淨

* 一法我二空

* 一法空
* 二我空
* 二因果無生
* 二示染迷失

* 一斷滅迷失
* 二執有迷失

* 一顯失
* 二喻明

* 一初喻
* 二次明
* 二結要斷輪
* 二示益斷疑

* 一惑果迷因

* 一幻無幻果

* 一先標所因

* 一示本幻心
* 二喻成幻因
* 二次示無果

* 一示本違果
* 二喻成無果
* 二幻非真因
* 二斥問顯益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彰迷生惑
* 二挈旨顯覺斷輪
* 二挈旨示益


第五彌勒章




* △示法顯覺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001-0612a]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二申請後益

* 一請教始覺

* 一能修成就
* 二所修差別

* 一迷悟法性

* 一在迷輪性
* 二在悟修性
* 二教化方便
* 二請益圓悟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一讚教始覺
* 二讚益圓覺
* 二許益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教修圓覺

* 一顯性差別

* 一總明差別

* 一由所妄顯
* 二依能妄現
* 二詳列差別

* 一依現業相

* 一初徵
* 二次釋
* 二成別性相

* 一徵釋

* 一初徵
* 二次釋

* 一正因四性

* 一在纏因果

* 一未成果性
* 二未顯因性
* 二出纏因果

* 一成悟因性
* 二滿足果性
* 二邪因一性

* 一彰本正性

* 一本無殊因

* 一無殊證因
* 二有殊修因
[001-0613a]
* 二同成正果
* 二顯由邪誤

* 一依見墮外
* 二歸咎邪師
* 二結顯
* 二彰化結益

* 一彰化成就

* 一非化成佛
* 二全依淨願
* 二結益成就

* 一發願求佛
* 二斷障證覺
* 二決要斷輪

* 一顯輪令斷

* 一詳示輪迴

* 一初列輪妄
* 二次明種性

* 一彰愛根本
* 二顯欲助續

* 一身命因果

* 一推本發愛
* 二釋明因果
* 二報境苦樂

* 一別示報境

* 一憎嫉業報
* 二捨惡業報
* 三棄愛業報
* 二總結輪迴
* 二明所當斷
* 二彰化結益

* 一彰化斷輪
* 二結益斷輪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顯決斷輪
* 二挈旨教修圓覺


第六清淨慧章




* △性證如空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二申請後益

* 一請教殊證
* 二結益聞教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殊證

* 一差別隨順

* 一住礙隨順

* 一解礙凡夫

* 一標行

* 一從迷開悟

* 一迷妄躭欲
* 二悟覺知勞
* 二息勞解淨
* 二結名
* 二覺礙菩薩
[001-0614a]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寂滅隨順

* 一寂滅菩薩

* 一標行

* 一總彰寂滅
* 二詳示寂滅

* 一心行處滅

* 一初喻顯
* 二次合明
* 二言語道斷

* 一初喻顯
* 二次合明
* 二結名
* 二徧滿如來

* 一標行

* 一總彰徧滿
* 二詳列徧滿

* 一一界徧滿

* 一自覺徧滿

* 一三德因果
* 二一土因果
* 二覺他徧滿
* 二多界徧滿
* 二結名
* 二圓滿覺性

* 一法本平等

* 一一性徧滿
* 二一相寂滅

* 一推本寂滅
* 二發明寂滅

* 一初徵釋
* 二次喻合
* 二行求隨順

* 一因迷成差
* 二果證無二
* 二示益末世

* 一直指頓證

* 一標行

* 一如心無生
* 二開解不疑
* 二結名
* 二彰顯觀誘

* 一彰因久植
* 二顯果現證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圓滿覺心
* 二挈旨差別隨順
* 二挈旨示益

* 一挈旨直指頓證
* 二挈旨彰顯觀誘


第七威德自在章




* △示圓攝行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001-0615a]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二申請後益

* 一請教所行

* 一初喻顯
* 二次合明
* 二資答結益

* 一初資益
* 二次結益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所行

* 一差別法行

* 一推本差別

* 一本覺無二
* 二循業有三
* 二顯行差別

* 一奢摩他定

* 一淨覺生定

* 一初淨覺行
* 二次發定相
* 二顯定結名

* 一顯定彰喻
* 二指定結名
* 二三摩鉢提

* 一淨覺生慧

* 一初淨覺行
* 二次發慧相
* 二顯慧結名

* 一顯慧彰喻
* 二指慧結名
* 三禪那中道

* 一淨覺現中

* 一初淨覺行
* 二次中道相
* 二顯中結名

* 一法說顯中
* 二指中結名
* 二圓攝修性
* 二示益觀修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差別

* 一挈旨推本差別
* 二挈旨顯行差別
* 二挈旨圓攝


第八辨音章




* △示圓攝修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001-0616a]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前法
* 二申請後益

* 一請教能修
* 二資答結益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能修

* 一列示輪數

* 一示相

* 一別攝漸輪

* 一別修成就

* 一修定成就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修慧成就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中道成就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攝修無礙

* 一定修無礙

* 一二法漸次

* 一先定次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先定次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三法漸次

* 一定漸慧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定漸中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三法漸齊

* 一定齊慧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定慧齊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定中齊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慧修無礙

* 一二法漸次

* 一先慧次定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先慧次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三法漸次

* 一慧漸定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慧漸中定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三法漸齊

* 一慧齊定中

* 一標行
[001-0617a]
* 二結名
* 二慧定齊中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慧中齊定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中修無礙

* 一二法漸次

* 一先中次定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先中次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三法漸次

* 一中漸定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中漸慧定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三法漸齊

* 一中齊定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中定齊慧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三中慧齊定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圓合頓輪

* 一標行
* 二結名
* 二教修
* 二總彰輪數

* 一覺果無修
* 二幻修成輪
* 二示益方便
* 二重頌總挈



* △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總彰
* 二挈旨列示

* 一挈旨示相
* 二挈旨教修
* 二挈旨示益


第九淨諸業障章




* △示圓離心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二申請後益

* 一請教迷覺
* 二資荅結益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迷覺
[001-0618a]

* 一詳示不入

* 一指故迷悶
* 二發明迷悶

* 一本妄續妄

* 一前示本妄
* 二後曉相續
* 二迷修迷證

* 一列相覺迷

* 一前列四相

* 一迷識二相

* 一我相

* 一徵釋
* 二喻結

* 一初喻明
* 二次包結
* 二人相

* 一徵釋
* 二喻結

* 一初喻明
* 二次包結
* 二迷智二相

* 一眾生相

* 一徵釋
* 二喻結

* 一初喻明
* 二次包結
* 二壽命相

* 一徵釋
* 二喻結

* 一初喻明
* 二次包結
* 二後責迷修
* 二指行乖證

* 一修染污行

* 一顯迷認我

* 一非法非行

* 一違涅槃法

* 一彰故迷認

* 一示迷
* 二喻失
* 二推顯迷認
* 二背解脫行

* 一徵相
* 二標行
* 二明結乖證
* 二例迷餘三

* 一初例
* 二次結
* 二失隨順行

* 一違拒自他

* 一無自利行
* 二無利他行
* 二明結乖證
* 二總彰染污

* 一種子無明
* 二現行無明

* 一認妄立妄
* 二輪妄證妄
* 二示益末世

* 一教修與記

* 一唯斷成修
[001-0619a]

* 二求悟增病
* 二斷妄圓寂
* 二顯佛印記
* 二誡迷失覺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總彰染污
* 二挈旨詳示不入
* 二挈旨示益

* 一挈旨教修與記
* 二挈旨誡迷失覺


第十普覺章




* △示圓離法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二申請後益

* 一懷憂末世
* 二請教正覺

* 一依覺修習
* 二斷妄成就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依覺修習

* 一人法正觀

* 一求師頓證

* 一頓證覺智

* 一緣師淨覺

* 一前示當求
* 二後詳師覺

* 一無住相心
* 二無侵塵業
* 二成弟上慧
* 二頓證覺行

* 一垂教植行

* 一於自清淨

* 一捐身求法
* 二降伏心見
* 二於他清淨
* 二彰益具行

* 一敬田除惡
[001-0620a]
* 二悲田興利
* 二擇法圓離

* 一示法清淨

* 一證法離病
* 二離病為法

* 一詳列病相

* 一初徵
* 二次釋

* 一能法二病

* 一作求覺病
* 二任求覺病
* 二所法二病

* 一止求覺病
* 二滅求覺病
* 二顯證清淨
* 二別觀邪正
* 二自行入覺

* 一事師成行

* 一身心隨順

* 一畢生歸命
* 二如空降心
* 二自他平等
* 二簡別迷覺
* 二斷妄成就

* 一除病續妄

* 一推故迷覺
* 二顯行除病

* 一人空現行
* 二法空現行
* 二發心離見

* 一教所發心
* 二決能離見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依覺

* 一挈旨人法正觀
* 二挈旨自行入覺
* 二挈旨斷妄

* 一挈旨除病續妄
* 二挈旨發心離見


第十一圓覺章




* △該果淨觀開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聞現益
* 二申請教益

* 一請初方便
* 二資答結益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長行列示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請教益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示教方便
[001-0621a]

* 一安居方便

* 一修自性覺

* 一例見常修
* 二詳示限修

* 一標法

* 一立期安居

* 一修期念佛

* 一修期日數
* 二念佛正觀
* 二懺悔攝念

* 一懺悔清淨
* 二攝念無生
* 二經夏安居

* 一示遠二乘
* 二顯修妙覺

* 一彰辭顯法
* 二彰辭請友
* 二結名
* 二離名言境
* 二修觀方便

* 一示修

* 一修奢摩他

* 一修自性覺

* 一初順覺行
* 二次顯覺相
* 二離名言境
* 二修摩鉢提

* 一修自性覺

* 一依覺觀幻
* 二發願起幻
* 二離名言境
* 三修禪那

* 一修自性覺

* 一自心識觀
* 二世界識觀
* 二離名言境
* 二結名
* 二示益修習

* 一圓修頓證
* 二隨順漸證

* 一先斷妄業
* 二次隨修習
* 二重頌總挈



* △二重頌總挈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說偈言

* 一挈旨示教

* 一挈旨安居方便
* 二挈旨修觀方便
* 二挈旨示益

* 一挈旨圓修頓證
* 二挈旨隨修漸證


流通分


第十二賢善首章




* △流通分開

* 一別詳問答

* 一序述興問

* 一序問躡次
* 二序問周三

* 一序述儀音

* 一序問威儀
[001-0622a]
* 二述請教益

* 一慶前聞法
* 二申請四事
* 二序結終始
* 二序述垂答

* 一初序讚許

* 一讚所申請
* 二許答囑受

* 一囑令諦聽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

* 一名字奉持

* 一先彰經體
* 二後列經名
* 二流布教地

* 一果極佛海
* 二因周法界
* 三修習功德

* 一彰劣顯勝

* 一因度勝劣
* 二果證勝劣
* 二極勝顯勝
* 四護持經人

* 一囑示護持
* 二眾稟護持

* 一道場眾

* 一稟命威儀
* 二陳辭護持
* 二世界眾

* 一諸天祐護

* 一稟命威儀
* 二陳辭護持
* 二諸鬼折護

* 一稟命威儀
* 二陳辭護持
* 二通結信受


圓覺經句釋正白首卷
[001-0623a]

No.262-B圓覺經句釋正白序



自無上法王開大陀羅尼門。即名圓覺。蓋本自性靈
明遍滿一切無二無礙。如月落萬川。處處圓明具足
者言之也。惟末世眾生。悞入根塵緣影。妄執身相心
相。空華幻月。種種顛倒。以至輪轉生死。了無所得。抑
知根者諸識之偶聚。如濕熱之蒸而成菌。塵者六緣
之虗影。如芭蕉之卷而成心。蕉落心空。緣去而識亦
亡。熱謝菌枯。濕盡而形亦壞。使非有真常覺明常清
常照。何以蠲諸妄而登覺岸也哉。惜乎寶道在前。人
可立悟。而善男信女鮮能信手得珠遊大覺海。皆由
厥旨未標門路遮礙矣。爾時世尊。登寶蓮華座。為十
二菩薩宣說玅義。其實悲憫群生及末世一切眾生
億劫迷悶無能了此大圓覺心。乃開陳覺體及漸次
脩習之劣。其教以清淨為宗。以斷無明。離幻妄。信解
受持。不生驚畏。為隨順修習之本。迄于成就正覺心
華發明自利利他照十方剎。則自性涅槃之驗也。善
乎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
悟。楞嚴經云。圓明之知不因心念。揚眉動目早見周
遮。合而觀之。舍性無覺。離覺無性。永斷無明。即性即
覺。其斯為修多羅了義乎。是經也。傳播人間。獲大利
濟。近有羅峰和尚句詮字釋而闡揚之。復有參戎江
[001-0623b]
子信心而刊布之。又為一切眾生。開方便法門。功咸
偉矣。余得從而翻閱焉。恨相見甚晚。雖照未晚也。昔
杜祁公。初不解佛法。會某袖中出楞嚴首軸呈之。公
覽訖索餘軸。不覺遽盡十卷。乃嘆曰。果奇書也。因拉
某同謁張文定公。責其不早以告。文定笑曰。譬如失
物既已得之。不必詰其得之之晚。然則余今日之獲
覩是經。與大眾之受持卒業。亦顧頓漸何如耳。蚤與
晚非所論也。是為序。

No.262-C圓覺經句釋正白序



自解路開而大道晦。昔德山龍潭。遂焚所註金剛疏
鈔。豈不以依離字義為佛魔佛冤耶。故知向上一路
不即文字不離文字。圭峰既悟空華之旨。即全身拶
入圓覺海中。興波作浪。橫說竪說。總不出者圈䙡。我
羅峰大師。為博山嗣孫。早歲曾以儒英執侍余中亟
集生。先生極相器重。其師資淵源有自來矣。大師開
法於嶺南日親山。四方學人被其容接者。如釋重荷
如脫桎梏。其法語行於世。若干種茲。圓覺句釋乃最
後絕筆也。大師盖以悲願力。遊於如來大圓覺海。普
令開示悟入。猶且打翻圭峰窠臼。闡揚洞上宗風。讀
[001-0623c]
是疏者。須煞活全提莫存知解。始不辜大師一片婆
心耳。曾是依離字義。可同年而語哉。是刻也。讐較則
在犙贊禪師。捐貲獨任梨棗。則檀越江公。而首座宗
符華公。始終負荷。不忘付囑。皆力助流通。並宜書於
簡首。以垂永久云。是為序。


丁酉中秋居士王應華拜手題No.262


上之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
白卷上之上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峯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經題



【經題如來廣彰有五。今舉前二。仍略陀羅尼三字。
蓋以大方廣圓覺者法之宗。修多羅了義者詮之
絕。標宗絕詮經義見矣。末世眾生或以獲聞經名
開悟自性圓覺。或以先聞經名不昧向後敷宣得
於佛所彰名曉了真實。有斯饒益。不嫌廣略。所謂
大方廣者。乃圓覺自性常所獨露不遷遍至之也。
非大之外別有方廣大之獨露也。以唯一也。既唯
[001-0624a]
一焉。復何所遷。是為方也。既唯一焉。豈不遍逢。是
為廣也。亦非方之外別有廣大方之不遷也。以恒
在也。既恒在焉。即乃遍逢。是為廣也。既恒在焉。即
乃獨露。是為大也。亦非廣之外別有方大廣之遍
至也。以無外也。普無外焉。即乃恒在。是為方也。普
無外焉。即乃獨露。是為大也。法本非一非三。而即
一即三者也。如斯契會。方得圓覺自性之所為大
方廣者。修多羅梵語。此翻契經。所謂契理契機之
聖教也。了義者。乃極宣之謂。於理於事無不究竟
顯了。全彰一實。不涉餘詮。猶純醍醐。不襍他味。經
之一言。訓常訓法。乃貫乃攝。貫彼極宣之言。攝持
所化之機。塵劫同遵。非可改易。是為修多羅了義
經也。】

序分


【一序分開二。一通序開三。一指重宣法。】


「如是。」


【當文二字。指重宣法。如者圓包之辭。是者當指之
辭。蓋前已標經題顯有成述。故今直圓包當指全
經教理文句綸貫宣說。
二表己述聞。】


「我聞。」


【當文二字表己述聞。稱述我聞表非己語。
三分
時別聞。】


「一時。」


【當文二字分時別聞。尊者多聞荷命流通法藏。今
在結集別別宣說。宜分聞時成立別述防疑生信。
然一切經首置斯六言。乃佛般涅槃時教敕尊者。
[001-0624b]
凡諸經首先唱斯句。是為通序。今在當經順文消
釋。則為如是圓覺教理文句我所得聞此之一時。
合三科文共成通序科竟。
二別序開三。一尊號
顯法。】


「婆伽婆。」


【當文一句尊號顯法。此即薄伽梵殊音。唐言無翻。
乃梵語五不翻中含多義不翻之一。謂自在熾盛
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含斯六義。俱稱佛德。翻攝不
盡。故存梵音為如來之果號。尊稱果號彰顯圓覺
教理文句乃果體如來清淨法身全該報化住持
如來藏中發揮宣說者。以見當經為無上教法。


二標處彰佛。開二一迴身性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當文一句迴身性土。入於者。稱顯如來逆流盡源。
該果徹因究竟底至圓覺自性之辭。神通大光明
藏者。即圓覺自性。應用一切曰神通。包裹法界曰
大。非晦昧之空結暗之色曰光明。深無以測富有
難思曰藏。
二現行性土開二。一該果徹因開二。
一該果光嚴。】


「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當文一句該果光嚴。三昧梵語。此翻正定。即神通
大光明藏之無生滅動搖清淨平等。正受是於正
定中不受諸受名為正受。此之四言心境清淨雙
彰。三昧無生心之境。正受無生境之心。一切全該
[001-0624c]
之辭。如來稱於諸佛。如法界性圓應法界無其增
減者。光嚴稱於諸佛圓照覺相永斷無明成本佛
道者。住持稱於諸佛圓覺海慧圓合一切無離覺
性者。通文一句三昧四字如海凝波。一切八字如
波澄海。波海不別。不共凝澄。非一非二。全彼得此。
全此得彼。
二徹因本際。】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當文一句徹因本際。是者。指實之辭。諸眾生者。以
妄執妄集緣生性之稱。清淨覺地者。無能所性。身
心寂滅者。離諸幻垢。平等本際者。本覺因心。此句
文與三昧句語氣連貫。乃是序顯婆伽婆所得正
受于一切如來之光嚴住持者。即是於諸眾生之
清淨覺地徹其平等本際耳。諸如來非別有所住
持。婆伽婆亦別無所正受。總以彰性土如來之果
徹因心。非證聖有增而處凡有減者也。合文上科共
成證果徹因科竟。
二接因迴土開二。一徧行隨順。】


「圓滿十方二不隨順。」


【當文一句遍行隨順。圓滿者。如法界性應現無方。
十方者。法界全量。不二者。融通自他妙冥凡聖。隨
順者。無諸縛脫即離取捨一切留礙。此如珠光映
色隨方各現妙無違拒隨順一切。
二現土教授。】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當文一句現土教授。於從也。不二境者。無能所境。
現諸淨土者。能所情忘愛憎境寂無方清淨隨之
[001-0625a]
顯發。合文上科共成接因迴土科竟。前合該果徹
因科攝屬現行性土科竟。連合迴身性土管於標
處彰佛科竟。蓋以三身說法居士不同。故當標處
彰顯法說何身。
三列眾顯因開二。初佛與俱開
二。一彰數同因。】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當文二句彰數同因。與大云云一句。十萬人俱一
句。與同也。方便教授已令得入實相住持。菩薩摩
訶薩梵語存略。具云菩提薩埵。菩提此翻覺。薩埵
此翻有情。義兼自他。度自性之眾生。度法界之眾
生。俱云覺有情。摩訶此翻大。合下薩埵云大有情。
信大法解大義趣大果修大行證大道之大心眾
生也。此句機大。十萬人俱者。圓覺自性心王心所
眷屬法數也。此句眾普。蓋乃序顯性土如來無邊
教授現土同居。唯諸大菩薩圓因該果。無復有聲
聞緣覺差別修證。
二稱名揚德。】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
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
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等。而為上首。」


【當文十四句稱名揚德。十二菩薩名十二句。等字
一句。而為上首一句。文殊師利梵語。此翻妙吉祥。
本智破無明有常樂妙德立稱。普賢經論通名徧
吉。本行證實相平等清淨立稱。普眼如眼光圓照
[001-0625b]
得無憎愛立稱。金剛藏證法實性包含法界堅固
不壞立稱。彌勒此翻慈氏。如圓覺慧圓合一切無
違拒性立稱。清淨慧無妄覺明諸礙知見發本明
耀立稱。威德自在常寂常滅隨順無礙立稱。辨音
離名言境圓慧圓修立稱。淨諸業障斷業智依明
了知性立稱。普覺覺心平等無有不覺立稱。圓覺
常覺不住徧滿總持立稱。賢善首覺用智先本成
佛師立稱。夫呼名蓋以召體。十二菩薩總於圓覺
自性行因該果體用性相所有斷證乃彰名號。若
離圓覺無於菩薩無於體性即無呼名故在稱名
屬揚嘉德。等者。未盡之辭。時在會上首菩薩不能
備舉。蓋以圓覺自性本具一切智德。今首舉此以
該一切。然俱各有所眷屬。而此十二菩薩為之上
首。上首綱領也。合文上科共成初佛與俱科竟。


次眾入住。】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當文二句次眾入住。與諸云云一句。同住云云一
句。與諸眷屬者。菩薩同事攝化。隨類現身教授純
熟一切頓機眾生。皆入三昧者。反流全一住清淨
覺平等本際。此句眾入。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者。住
此覺地覺齊佛覺。乃融自他依正不二。履佛現土
平等安居。此句眾住。前合初佛與俱科共成列眾
顯因科竟。顯因有二。一顯行因。二顯法因。法因者。
必三昧之皆入。斯成於如來之法會平等同住。此
[001-0625c]
十二菩薩所以為末世眾生啟教圓覺行因者。惟
三昧之皆入已成於如來之法會平等同住。乃能
啟教圓覺。饒益末世眾生。前合標處尊號科攝屬
別序科竟。連合通序科入總序分科竟。是為六種
成就。一法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侶。凡經序分例
必兼該者。白如是。】


正宗分


【二正宗分開二。一徹因斷證清淨開二。一在斷智
行清淨開二。一智斷顯真清淨開二。一序述菩薩
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文殊章


「於是。」


【此序顯文殊菩薩從同住法會平等本際。一時主
伴果則徹乃因心因則該於果地。無二種性可得
當名菩薩眾生。唯一佛覺究竟遍滿。有所興問希
佛垂教開悟末世菩薩眾生。
二序問周三開二。
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當文三句序問威儀。文殊云云一句。頂禮云云一
句。長跪云云一句。菩薩名義準前釋。在大眾中者。
自他一境中。即從座起者。平等法會各住法位自
冥他寂。今有興問為利眾生彰他境界。故從己座
先現起儀。此句起問。頂禮佛足者。自他感應因果
道交。徹因之頂。至果之足。故必己頂禮承佛足。方
即事理存不二自他成於感應。右遶者。如日流性
[001-0626a]
南盈西[日/亥]。北晦東明。三匝者。環周三世。去現未凝。
是乃趨歸果位順行而至之義。此句禮敬。長跪者。
身則半豎膝乃雙屈。此彰己體因行未徹。卑劣果
德豎極之容。叉手者。指不開舒手不成用。此彰己
體方便未具狹隘果用橫該之相。而白佛言者。直
心達意無於飾言綺語。求佛開示本起遠離清淨。
得果徹因了因方便。此句陳辭。
二述請教益開
二。一請教因行開二。一請教徹因。】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木起清淨
因地法行。」


【當文二句請教徹因。大悲世尊一句。願為云云一
句。大悲者。稱佛無始度生無緣深慈。世尊者。德嚴
十號法界宗仰。此句讚佛。願者。言己意欲。為者。邀
佛方便。此會者。現土同居。諸來法眾者。皆入三昧
住法會眾。說於如來者。徹因之果。本起清淨者。所
本起之清淨。因地法行者。該果之因。此句正請示
教徹因。蓋求證果唯務徹因。不知因地法行所本
起之清淨。則無從徹因原無以圓成果證。故於法
會法眾求佛示教因行本起。令知清淨不迷果證。
是云徹因。
二請教了因。】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當文一句請教了因。欲證徹因須先了因。故云及
說。大乘中者。一佛乘中。發清淨心者。顯發本成佛
覺無生滅心。願令一切眾生入究竟覺。遠離諸病
[001-0626b]
者。開悟圓覺無取覺者。一切我人諸相。此則得果
地覺心無生滅性於因地發心。是云了因。合文上
科共成請教因行科竟。
二結益末世。】


「能使未來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當文一句結益。能使末世者。請所開示菩薩了因
如來徹因昭明修習方便有益末世功能。不墮邪
見者。了達因果不求果外之因因外之果。無於計
取分別諸顛倒見。前合請教因行科共成述請教
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攝屬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文三句序結終始。作是語已一句。結述白佛之
辭。五體投地一句。殞身求誨。五體者。頭面手足五
支身分。投地者。全布於地。此葢彰願隱沒在己卑
劣狹隘之身。顯現同佛尊特圓滿之身。如是云云
一句。如是者。包指長跪叉手白言投地再請之儀。
三請者。列序長跪叉手白言投地申請之極。所以
三請者。願隱沒之卑劣狹隘有其體相用之三。希
顯現之尊特圓滿亦有其體相用之三。故請則極
於三。終而復始者。詳出長跪叉手白言投地具足
以請之式。此句例結。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
周三科竟。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
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
初序讚許開二。一讚請教益開二。一讚教因行。】
[001-0626c]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當文三句讚教因行。爾時云云一句。善男子一句。
汝等云云一句。爾時者。彼時也。菩薩三請當終之
時。善哉善哉者。重言詠讚示乃諦審深許之意。此
句述讚。善男子者。已表成人。具足身相有大德用
之稱。此句呼召與語。汝等乃能者。同居法眾行無
優劣智無高下。一人請教眾人同心。故以等能齊
之。諮詢如來云云者。本起遠離之清淨總屬如來
之因行乃諸菩薩之所由以徹因該果者。此句讚
所請教。
二讚益末世。】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當文二句讚益末世。及為云云一句。不墮邪見一
句及兼至也。葢知於如來因行清淨即知大乘之
所由求無二理致。故云及。此與請語能使口氣相
為照應。亦屬連貫上文為義。得正住持者。入圓覺
海徧滿總持。此句證真。不墮邪見者。究竟清淨無
妄能所計取知見。此句絕妄。雖證真之外無絕妄
絕妄之外無證真。然證真乃絕妄之本。故世尊推
本不墮邪見於得正住持。雙複善其所請。合文上
科共成讚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
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當文二句囑令諦聽。汝今諦聽句。如於諦理而聽
[001-0627a]
乃能因指看月。當為汝說句。當應也可也。如諦而
聽則非唯益多聞斯當可於開示。
二受教默然。】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文二句受教默然。時文云云一句。及諸云云一
句。時者世尊許答囑聽之時。奉教歡喜者。喜得聞
所教益於諸菩薩眾生。此句自受教。默然而聽者。
靜慧湛持圓聞不住。有斯默然乃能如諦而聽。此
句偕他受教。合文上科其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
讚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
二。一示教因行開二。一如來因行開二。一本起清
淨開二。一示所本起開二。一標本唯覺。】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當文三句標本唯覺。善男子一句。無上法王一句。
有大云云一句。無上法王者。稱本法性如來。此句
示圓覺教主。有大陀羅尼門者。稱本性覺該通內
外。大別異旁小。陀羅尼梵語。此翻總持。門通出入
不遺內外。具總持相用。然必非旁門小竇。斯無不
出入。一切該通。故先標大總持。以彰其用。後標門
以顯其相。名為圓覺者。當指相用呼名以召真體。
此句示圓覺法相。
二標起唯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當文二句標起唯覺。流出云云一句。教授菩薩一
句。一切清淨者。無能斷所斷。能證所證。染污因果。
真如云云者。稱佛三德果。證真如法身果。菩提般
[001-0627b]
若果。涅槃梵語。此翻圓寂解脫果。及波羅蜜者。波
羅蜜梵語。此翻彼岸到。彼岸佛土也。到證也。證佛
土。嚴佛果。滿足成就。中含無量清淨法門故云及。
此句彰諸行起性悉本圓覺。教授菩薩者。如來顯
果現土總以教授菩薩悟本清淨自性覺行得乃
該果之因。此句彰圓覺被機。唯菩薩性。合文上科
共成示所本起科竟。
二示所清淨開二。初標斷
妄開二。一示能斷照。】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當文三句示能斷照。一切云云一句。皆依云云一
句。方成佛道一句。一切如來者。從於果位追論起
因。本起因地者。此本起與上本起異。上乃言起因
所本。此乃言最初發覺得清淨因心菩薩地時之
始起初因。此句從果顯因。皆依者。諸佛道同無或
殊異。圓照者。常覺不住。清淨覺相者。諸法實相無
能所性。永斷無明者。寂滅無二究竟清淨。此句示
所徹因。方成佛道者。修證成就得無修證圓滿覺
心。此句示所成果。文中圓照二字。標指斷妄關要。
非有功用行乃根性現量圓光。不失現量境即得
清淨覺境無諸妄覺明所。是故無明永斷。苟或照
不圓現即乃因明立所同異熾然成立無明。無明
者。無圓照之明。若其不依圓照而能斷彼無明無
有是處。
二示所斷妄開二。一徵釋開二。初徵。】
[001-0627c]


「云何無明。」


【當文一句初徵。云何者。言指何者謂之無明。雖乃
徵名實乃責相。故下釋相結名。
次釋開二。一釋
妄性相開二。一妄性迷真開二。一出諸妄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當文二句出諸妄性。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從者。自也。無始者。根本無明。體性虗妄無有本始。
指彼無明業相來者。由此無本始之虗妄迷生虗
妄。歷塵劫以至今日。指彼無明之轉現相。種種顛
倒者。見相惑亂織妄昏濁自他依正。迷己逐物認
物為己。指彼無明智相續執取名字造業。業苦之
六麤妄性。
二喻顯迷真。】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當文一句喻顯迷真。猶如者。譬喻之辭。迷人者。迷
一法界之人。四方易處者。惑東為西。惑南為北。常
住自本己方。而生客作他鄉之想。此喻覺明之明
了知性於本自心相惑妄計取立所生能見有異
同起愛憎心性。成立種子現行無明。猶如迷人迷
己本方之東南西北。乃生易處之東南西北。合文
上科共成妄性迷真科竟。
二妄相本妄開二。一
出諸妄相。】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當文二句出諸妄相。妄認云云一句。六塵云云一
句。妄認者。所立照亡之妄能性。此即業轉現後之
[001-0628a]
智識。四大者。地水火風。為自身相者。迷有和合立
己相分成於色法。不悟四大性本各離無實和合。
此句迷妄有身。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緣影者。由
塵所發之知。乃即攀緣五門落謝塵影之緣慮心
識。為自心相者。迷乃光耀立己見分成於心法。不
悟緣影黏妄發光非本明耀。此句迷妄有心。是為
眾生無始生死色心二法所由立相。總皆出彼妄
認非實有性。
二喻顯本妄。】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當文三句喻顯本妄。譬彼病目一句。見空中華一
句。及第二月一句。譬者比方也。彼者指病目人。病
目者有眚之目。此句喻無明業識。見者即彼妄認
智識空中華者。本無華相。相出病目。此句喻執身
相第二月者。于彼真月。見有重輪。此句喻執心相。
言及者。有見空華之病目。即有見於二月。勢必雙
顯。非見空華之病目。能無見於二月。故云及。此喻
有妄認之身相。即有心相與根本無明為三苦輪
轉之生死。所以華相喻身二月喻心者以華相從
虗空幻影。一期病目對彼常住虗空無有滅空華
見之時。除目復清明與暗室黑夜同羣盲等皆有
見於華相。足當身相。非一期壽盡及離分段生死
無有捨執之地。二月從真月幻影。一期病目於彼
真月隱現不定成對出生二月之相。時或緣集則
見重輪。時或緣離即乃冥觀。足當心相對境生起
[001-0628b]
因緣無定之性。合文上科共成妄相本妄科竟。前
合妄性迷真科攝屬釋妄性相科竟。
二釋妄因
果開二。一迷真因果開二。一迷實相因。】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當文二句迷實相因。善男子一句。空實云云一句。
空實無華者。覺相如空徧滿清淨。病者病目人也。
妄執者不悟虗空無有出生華相。以己病目於清
淨虗空見有亂起亂滅之空華相執以為實不悟
清淨實相。此句是迷真因。此中不及月喻者。眾生
所認之心相。執為在於身內。華相當身心乃從攝。
故不兼出。
二迷真性果。】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當文二句迷真性果。由妄云云一句。亦復云云一
句。由妄執故者。由於執虗妄相乃迷實相。非唯者。
唯獨也猶云不獨。虗空自性者。清淨實相之性。此
句迷相迷性。亦復者兼及也。實華生處者。究竟正
覺心華發明之處。此句迷心。葢以實相由淨性顯
清淨相性本覺心發明。若迷於相則迷於性此不
待言。即乃失本成佛覺遍滿清淨寂滅隨順平等
自心。故有非唯亦復之辭。科云迷真性果者。以覺
成就處乃清淨性究竟處故名曰果。合文上科共
成迷真因果科竟。
二立妄因果。】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當文一句立妄因果。由此者。以迷清淨相性因果
[001-0628c]
乃受虗妄相性因果。妄有者。空華二月也。輪轉生
死者。本末無明種子起現行現行成種子新熏舊
熟如輪環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斷時。前合
迷真因果科共成釋妄因果科竟。連合釋妄性相
科攝屬次釋科竟。
二結名。】


「故名無明。」


【當文一句結名。故名者。原上文句結示之辭。以斯
故立斯名也。無明者。一切眾生總以無始迷無失
明照性。有上無明性相因果。乃二生佛。是故無有
眾生但有無明。無明斷盡即成佛道。前合徵釋科
共成示所斷妄科竟。連合示能斷照科文攝屬初
標斷妄科竟。
次彰清淨開二。一無明本虗開二。
一非實有體開二。一標顯。】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當文二句標顯。善男子一句。此無云云一句。此無
明者。指上當名無明之性相因果。非實有體者。體
該性相因果於四無異騐體真實。今四全虗體何
有實。
二喻明開二。一喻生無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當文二句喻生無體。如夢云云一句。及至云云一
句。如者合樣之辭。夢中人者。夢境所現之人。或自
身變現異本有身。或自身不變接多他身。俱夢中
人。喻彼無明住地。夢時非無者。夢人在夢作用宛
然。喻彼無明現行。此句喻無明生相。及至於醒者。
[001-0629a]
形開寤爽之際。喻時復圓明照。了無所得者。夢人
夢事渾全無狀非無竟無。喻彼住行本空。此句喻
無明無體。
二喻滅無體。】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當文二句喻滅無體。如眾云云一句。不可云云一
句。如眾空華者。自他依正業行因果種種非一。滅
於虗空者。復本虗空自性遍滿清淨。此句喻無明
滅。不可說言有定滅處者。空本無華何有滅華之
處。如斯幻滅何有滅相。此句喻滅無體。合文上科
共成喻明科竟。前合標顯科攝屬非實有體科竟。


二本無生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當文二句本無生處。何以故一句。無生處故一句。
初句徵問無明如夢人空華非實有體之故。次句
釋明眾生自性唯淨圓覺如法界性徧滿平等為
實華生處。更何有處生彼無明故乃無於實體以
本無於生處。前合非實有體科共成無明本虗科
竟。葢於無明達體非實則無諸妄身心。達生無處
則無諸妄境界。身境妄相俱無無明當體全虗成
於開顯。
二生死唯名。】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當文二句生死唯名。一切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
句。一切眾生者。四生九有。於無生中者。夢人空華。
妄見生滅者。夢人空華本無生滅眾生見生見滅
[001-0629b]
非實有見。此句指眾生生死。是故者。妄見非實之
故。說名輪轉生死者。善惡因苦樂果染淨依正一
切輪迴總唯意識境。俱乃名言境。但有言說都無
實義。此句示生死唯名。此唯名彰妄因果清淨。前
本虗彰妄性相清淨。性相因果清淨。即乃一切清
淨。前合無明本虗科共成次彰清淨科竟。連合初
標斷妄科攝屬所清淨科竟。接合示所本起科管
於本起清淨科竟。
二因地法行開一二。標所修法。】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當文二句標所修法。善男子一句。如來云云一句。
如來因地者。指己成佛前居因地中。修圓覺者。修
於自性圓覺令得平等清淨徧滿成就。更無他法
以當修習。
二示能修行開二。一達妄照覺開二。
一達妄本空開二。一妄能所淨開二。一所執妄淨。】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當文二句所執妄淨。知是空華一句。即無輪轉一
句。初句達無生滅性。二句遠離妄境。
二能執妄淨。】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當文一句能執妄淨。是遠離和合性常自照蘊空。
當念無能執永離於業縛。合文上科共成妄能所
淨科竟。
二妄本性空。】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當文二句妄本性空。非作故無一句。本性無故一
句。初句非加功用行無諸妄能所。次句無明無自
[001-0629c]
性無法立能所。原本悉清淨究竟無生滅。前合妄
能所淨科共成達妄本空科竟。
二照覺如空開
二。一照覺實相。】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


【當文二句照覺實相。彼知云云一句。知虗云云一
句。彼知者。彼修圓覺之人自心了達之知。覺者己
本性覺。猶如虗空者。性覺清淨如虗空相。此句圓
照覺相。如虗空者。了達實相。即空華相者。泯諸妄
相。此句證入實相。
二照覺淨性。】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當文一句照覺淨性。亦不可說云云者。修圓覺人
自知於不可說無。乃增進開悟顯發清淨究竟遍
滿平等覺性。合文上科共成照覺如空科竟。前合
達妄本空科攝屬達妄照覺科竟。
二順覺成行
開二。一順覺遍滿開二。一遣惑順覺。】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當文二句遣惑順覺。有無俱遣一句。是則云云一
句。有無俱遣者。通達實相清淨不執空華幻影以
遣於有。究竟淨性遍滿得乃正覺住持以遣於無。
此句性相圓明。是則者。此則也。指上俱遣之辭。猶
云是此則此。非此則不此矣。令知必俱遣乃成順
覺。名為淨覺隨順者。了悟性相寂滅現前無有不
覺名為淨覺。一覺遍滿圓合一切無異同性名為
順覺。此句修習成就。
二釋遣成順。】
[001-0630a]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當文六句釋遣成順。何以故一句。虗空性故一句。
常不動故一句。如來云云一句。無知見故一句。如
法云云一句。初句徵問必俱遣斯成順說之故。二
句虗空性故者。釋覺乃實相性無不清淨故有之
當遣。三句常不動故者。釋覺平等住持常自現前
故無之當遣。合此二句釋覺離於有無所以當有
無之俱遣。如來藏中者。清淨覺也。無起滅者。無妄
能所。此句一相清淨。無知見者。無妄覺明。此句一
性清淨。合此二句釋覺清淨所以離於有無。故當
有無之俱遣乃得名為淨覺。如法界性者顯發虗
空包裹無外。究竟圓滿者。圓滿慧性圓合一切。遍
十方故者。唯一覺境不一不異。此句釋覺常住所
以離於有無。故當有無之俱遣乃得名為隨順。合
文上科共成順覺遍滿科竟。
二結名成行。】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當文一句結名成行。是則者。指淨覺隨順之辭。必
得名為淨覺隨順斯得名為因地法行。葢得名為
淨覺隨順以有無之俱遣。是乃圓照覺相是乃永
斷無明故得名為因地法行。而有其成於佛道者。
此兩是則與前皆依相呼照應。標指如來因地法
行唯一淨覺之隨順圓攝究竟諸妙方便。前合順
覺徧滿科共成順覺成行科竟。連合達妄照覺科
[001-0630b]
攝屬示能修行科竟。接合標所修法科管於因地
法行科竟。綸合本起清淨科該在如來因行科竟。


二菩薩發心。】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當文一句菩薩發心。因此者。因淨覺隨順之因地
法行。大乘發心釋準前。前合如來因行科共成示
教因行科竟。
二示益末世。】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當文一句示益末世。依此者。依猶因也。於如來之
淨覺法行準則以修行也。不墮邪見釋準前。此與
菩薩發心一同指歸如來因行者。以興問如來因
行本為示教菩薩以益末世眾生令善修學大乘
徹因該果。故此標指。前合示教因行科入總長行
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文一句序欲重宣。前已詳示今更約語彰其要
義為益將來俾易開曉。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
旨示教因開二。一挈旨如來因行開二。一挈旨本
起清淨開二。一挈旨示所本起。】


「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二挈旨示所清淨。】


「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001-0630c]


【二挈旨因地法行開二。一挈旨示所修法。】


「 覺者如虗空
 平等不動轉」



【二挈旨示能修行。】


「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二挈旨菩薩發心。】


「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二挈旨示益末世。】


「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攝屬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
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智斷顯真清淨科竟。蓋
以佛道之成在無明之永斷。無明之永斷在覺相
之圓照。無不圓之照斯無不清淨之覺相而永斷
於無明成乃佛道矣。是云智斷顯真清淨。言以智
斷妄則顯於真之清淨也。又本文云如來因地修
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流轉。夫但知即無此顯於
真之清淨也。無所染污屬本智斷。然有智斷即有
行斷。智斷未彰行斷何立。故此章科智斷顯真。存
合下四章科行斷絕妄以總成在斷智行清淨之
因地法行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上
[001-0631a]


上之中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中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峯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普賢章


【二行斷絕妄清淨開二。一離幻絕妄開二。一決疑
離幻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四。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普賢菩薩從如來因行成於順覺。悲念眾
生迷無執有不能俱遣有無不得順覺。無以修習
如來因行。有所興問希佛教益。令不迷無乃不執
有知所離幻成於順覺修習。
二序問周三開二。
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準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請教所修開二。
一正問離幻。】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當文三句正問離幻。大悲世尊一句。願為云云一
句。聞此云云一句。例釋準前。圓覺清淨境界者。有
無圓離。徧滿住持十方隨順如虗空性常不動搖
[001-0631b]
無於起滅知見。云何修行者。請決圓離有無得於
隨順修習。此句直問所修。
二反彰離幻開二。初
幻滅難開二。一設難同幻。】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
於幻。」


【當文三句設難同幻。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云
何云云一句。若彼眾生者。若擬辭。知如幻者。者字
即人字。言知如幻之人。如幻指所緣境。身心亦幻
者。言知幻人之身心亦塵緣影像無有實性。此句
指身心同幻。云何者。疑問之辭。以幻者。以幻身心
為能修性。還修於幻者。遠離如幻之妄境。此句彰
疑幻不能離幻。伏請世尊開示離幻妄之身心。以
成離幻。
二設難同滅。】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
修行如幻。」


【當文二句設難同滅。若諸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
句。若諸幻性者。該指自他依正。一切盡滅者。幻性
虗妄非常住法。則無有心者。如幻之心應同幻滅。
誰為修行者。心為能修。既無於心更誰為於修行。
此句彰滅無修。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者。說修行如
幻則有於修行此之修行更屬誰為。此句彰修非
滅。伏請世尊開示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為所修法。
合文上科共成初難幻滅科竟。
次迷修難。】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
[001-0631c]
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當文二句次迷修難。若諸云云一句。曾不云云一
句。本不修行者。本由也。由於迷妄不務遠離諸幻
境界。常居幻化者。輪轉因果虗妄生滅。此句生死
所由。曾不了知者。無所從有其了知。此以了知原
始於心。既幻滅無心即無所原始。得曾有其了知。
如幻境界者。能所緣境。令妄想心者。能所緣心。云
何解脫者。了知幻妄則除攀緣無所分別息心達
本得乃解脫。既無了境幻妄之知。則逐境生心益
滋妄想何能息滅有其解脫出所輪迴。此句解脫
無因。伏請世尊開示離諸身心之得無所離即除
諸幻。前合初難幻滅科共成反彰離幻科竟。在初
疑難同幻非所修。同滅無所修。次疑難同輪由迷
幻以極彰顯諸幻妄法定非在所修習者。伏請世
尊開示離幻為順覺方便。順覺乃因地法行。是所
修法。連合正問離幻科攝屬請教所修科竟。

請益得離。】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
永離諸幻。」


【當文二句請益得離。願為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
句。作何方便者。教之以修何法成就離幻方便。漸
次修習者。離於所離離乃能離緣塵幻垢增進清
淨。此句請有開示。永離諸幻者。不迷所修隨順淨
覺得乃無離。此句結益得離。前合請教所修科共
[001-0632a]
成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攝屬序述儀
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
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例示開二。初序讚許
開二。一讚請教益開二。一讚請所修。】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
漸次。」


【當文三句讚請所修。通列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
幻三昧者。知一切法如幻體性則不迷輪得正住
持。
二讚益得離。】


「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當文一句讚益得離。合文上科共成讚請教益科
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讚
請教益科共成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
一示教所修開二。一幻滅覺顯開二。一示幻生滅
開二。一幻生因覺開二。初標。】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001-0632b]


【當文二句初標。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皆生
如來云云者。示幻生所因。顯幻滅所還。令不疑幻
滅無心迷於修習。
次喻。】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當文一句次喻。空華雖從空有。然無裂空之空華。
喻明幻化雖依覺生。無有動覺之幻化。合文上科共
成幻生因覺科竟。
二幻滅還覺開二。一即喻顯空。】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當文一句即喻顯空。空性不壞者。無有隨空華滅
之虗空。
二合喻彰覺。】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當文二句。合喻彰覺。眾生云云一句。諸幻云云一
句。還依幻滅者。境生心生。境滅心滅。一切心生由
境幻生。一切心滅由境幻滅。非別有依何別有滅。
此句合明上喻空華滅句。覺心不動者。諸幻生非
動覺生。諸幻滅無動覺滅。此句合明上喻空性不
壞句。以決幻性盡滅無心修行之疑。合文上科共
成幻滅還覺科竟。前合幻生因覺科攝屬示幻生
滅科竟。
二。示覺隱顯開二一示覺由隱開二。一
隱成依幻。】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當文一句隱成依幻。依幻說覺者。本幻影之身心
生滅有無說於覺性有無。亦名為幻者。所說之覺
總屬妄覺生滅知見。故乃隨相生滅乍有乍無。不
[001-0632c]
得名覺總名為幻。
二釋明依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當文二句釋明依幻。若說云云一句。說無云云一
句。若說有覺者。本幻現之身心說有覺知心性。猶
未離幻者。身心幻垢總出無明妄計。今執身心說
有覺性。豈不還依無明。此句有幻。說無覺者。本幻
滅之身心說無覺知心性。亦復如是者。如說有覺
之未離幻。葢身心既屬無明。身心滅但是無明滅。
何關於覺。今乃於身心滅說無於覺。豈不迷無明
以當覺性。此則即是無明故未離幻。此句無幻。合
文上科共成示覺由隱科竟。
二示覺緣顯。】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當文一句示覺緣顯。是故者。依幻說覺未得離幻
之故。幻滅者。於幻無依身心寂滅忘諸能所離於
言說。名為不動者。能所清淨言語道斷即是實相
住持。前合示覺由隱科共成示覺隱顯科竟。連合
示幻生滅科攝屬幻滅覺顯科竟。答所請問之云
何修行於圓覺境界者。
二離幻除幻開二。一標
指應離開二。一應離妄境。】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
虗妄境界。」


【當文二句應離妄境。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應當遠離者。應宜也。決示修習在於離幻。一切幻
化云云者。該指自他依正所有色法。
二本離妄
[001-0633a]
心開二。一推本全一。】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當文一句推本全一。由者本也。堅者。八識堅住不
變體性。執持者。八識含藏種子受熏名目。遠離心
者。七識不緣外境無始時來唯執八識體性為我。
故者。與由字義相呼應。推明得遠離幻由於八七
全一冥用不行。以故六識無依不起分別。隨順圓
照遠離虗妄。
二詳次離用開二。一離能幻用開
二。一離六分別。】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當文一句離六分別。心如幻者。六用意識分別妄
心。亦復遠離者。六識逐境緣生。既知境性虗妄斷
攀緣想。末那歸於種位即除對境分別六識用冥。
故乃遠離。
二離七執我。】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當文一句離七執我。遠離為幻者。七為六依。六離
緣染。依七執內自我緣念真如成性。故七識即屬
遠離心。然七識所內執我屬八見分無自體性故
名為幻。亦復遠離者。七緣六八為相。六離緣染無
於幻相。七離外種半分末那內種半分末那所有
執心亦漸虗明。故乃遠離。合文上科共成離能幻
用科竟。
二離所幻用開二。一離八妄性。】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當文一句離八妄性。離遠離幻者。言離於遠離之
[001-0633b]
幻。以八識妄性屬根本無明。非同七識依他。又性
唯無覆心具徧行於善惡染淨因緣平等無違拒。
非同七識不緣外境。一類執八識見分為內自我。
又八識同五現量。不同七識非量。種種各別。故與
遠離七識異住為離。幻者。八識妄性迷心相有。心
相清淨迷有為妄無體依住安立相分故云幻。亦
復遠離者。所妄生於八識。能妄由七強執。無七強
執八即無於轉現相智相續相無所資熏滋妄種
性。故乃遠離。
二離性清淨。】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當文一句離性清淨。得無所離者。斷本無明住自
覺性照境不二。即除諸幻者。無二能所見相冥寂
顯發清淨得無離性。合文上科共成離所幻用科
竟。前合離能幻用科攝屬詳次離用科竟。以識乃
有為性屬生滅法故云用。連合推本全一科管於
本離妄心科竟。接合應離妄境科該在標指應離
科竟。
二喻顯得離開二。初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厂@火]飛烟滅。」


【當文二句初喻。譬如鑽火一句。兩木云云一句。初
句立喻。次詳喻。鑽火喻應離幻境。兩木相因喻八
七冥一。火出喻離六分別。木盡喻離七我執。[厂@火]飛
喻離八妄性。烟滅喻離性清淨。此中喻意漸次法
因火從木。出猶六依七根。故火喻六。木喻七。[厂@火]雖
木燼成本土質。猶七冥性歸種八識。故[厂@火]喻八。烟
[001-0633c]
本火出。猶諸幻以分別見生。故烟喻諸幻。然常情
法必烟先滅後乃[厂@火]飛。今言[厂@火]飛烟滅者。以[厂@火]存
即土留礙。有土留礙則木依根。有木依根即火存
熾。有火存熾烟何得滅。故必[厂@火]飛始得烟滅。方足
喻當離性清淨。以離性清淨者。離於離性則乃清
淨。離性是[厂@火]飛義。清淨是烟滅義。
後合。】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當文二句後合。以幻云云一句。諸幻云云一句。以
幻合喻兩木相因。修幻及亦復如是合喻火出木
盡[厂@火]飛烟滅。此句合明。諸幻雖盡云云。此句結顯。
以離幻除幻得乃淨覺常住故不入於斷滅。葢堅
執持遠離心是以幻。離諸妄境妄心是修幻。合文
上科共成喻顯得離科竟。前合標指應離科攝屬
離幻除幻科竟。答所請問云何以幻之諸疑難者
連合幻滅覺顯科管於示教所修科竟。
二示益
得離。】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
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當文四句示益得離。善男子一句。知幻云云一句。
離幻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知幻即離者。幻體
無明知性覺照不相對立。不作方便者。決定知即
決定離。若有未離還由未知。葢以幻從無明立知
破無明性幻無依立。故乃即離無功用行不別有
其方便。此句決之務知於幻以離於幻。不須外覓
[001-0634a]
方便答請作何方便之問。離幻即覺者。幻無體性
迷覺建立。不迷於覺斯離於幻。既離於幻原住自
覺。何不即覺。亦無漸次者。全幻全覺無二住地。彼
離此即不異境界。故乃即離即即無於漸次。若未
即覺還未離幻。此句決之務離於幻以即於覺。不
須外覓漸次修習答請漸次修習之問。依此者。依
於離知即覺之為修行。如是者。得能離知即覺以
為修行。乃能云云者。則能離幻清淨得入正覺平
等住持。此句決修離幻。前合示教所修科入總長
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例釋準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所修開二。
一挈旨幻滅覺顯開二。一挈旨幻生因覺。】


「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虗空華
 依空而有相」



【二挈旨幻滅還覺。】


「 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二挈旨離幻除幻開二。一挈旨標指應離。】


「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二挈旨喻顯得離。】


「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001-0634b]


【二挈旨得離。】


「 覺即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方便亦如是者。離即無方便也。重頌文竟。前合長
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
科攝屬決疑離幻科竟。言決疑者。以菩薩問意在
請決圓覺境界云何修行於幻垢身心申所疑難
見諸幻妄非所修所。世尊答教幻滅覺顯乃為決
所修行。】

普眼章


【二示法離幻開二。一序述菩薩興問開
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普眼菩薩從順覺因行有所修行在於離
幻之得無所離。悲念眾生無明癡暗無能知於離
幻有其得無所離之即除諸幻。乃為興問希佛教
益。令正思惟成就修行悟入圓覺。
二序問周三
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請教能修開二。
一請思惟修。】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當文五句請思惟修。大悲世尊一句。願為云云一
句。演說云云一句。云何思惟一句。云何住持一句。
菩薩修行者。離幻修習。漸次者。離幻始終。此句總
[001-0634c]
問。云何思惟者。分別離幻。葢不得所分別了達於
幻無以離幻。此句承佛開示知幻即離知字興問。
云何住持者。覺徧滿相。葢不曉了覺徧滿相。何能
知於諸幻盡滅成就覺顯。此句承佛開示離幻即
覺覺字興問。以有離之知斯有即之覺。乃佛教菩
薩之所依以修行者。眾生恐有未知故又為於別
問。
二請開悟修。】


「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當文一句請開悟修。眾生未悟者未悟乃離幻思
惟以即於覺。作何方便者。即請教示云何思惟。普
令開悟者。得所即覺住持。合文上科共成請教能
修科竟。
二請益方便開二。前述迷失。】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
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當文四句前述迷失。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聞
佛云云一句。即於云云一句。無正方便者。無於離
幻之離。無正思惟者。失乃離幻之覺。此句述生前
迷。說此三昧者。不動覺心。心生迷悶者。迷無離幻
之知。悶乃事理遮障。此句述生中迷。不能悟入者。
覺心不成開顯。此句述生後迷。所以如此前迷者。
欲得佛示正方便思惟簡別妄知邪思故以知性
思心屬虗妄體相非淨覺實性。用之修習。在如鑽
火因木期於火出木盡。若其不知本取木盡。收功
永離諸幻。則是以生滅因求不生滅果。無有是處。
[001-0635a]
普眼菩薩深恐眾生迷悶於此。失能修方便。故為
請益。
次請悲誨。】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當文二句次請悲誨。願興慈悲一句。為我云云一
句。願興慈悲者。如來大悲原以眾生迷覺。故今於
生迷覺請佛興慈運悲。此句求哀生迷。假說方便
者。知性思心究如木盡。今但因之離幻如但因木
生火非執木為究竟法。故云假說。此句請有教益
合文上科共成請益方便科竟。前合請教能修科
攝屬述請教益科竟。連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
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
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
開二。一讚請教益開二。一讚教能修。】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
住持。」


【當文四句讚教能修。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思
惟住持一句。餘釋準前。
二讚益方便。】


「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當文一句讚益方便。乃至者。相因而至之辭。以請
教意本在得正思惟以得正住持。恐眾生不能開
[001-0635b]
悟於正思惟失正住持故兼請說方便。是以如此
加讚。種種方便者。說身心幻垢。及說離諸幻垢。開
示非一。合文上科共成讚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
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讚
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
一示教能修開二。一修行成就開二。一標果求覺。】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當文二句標果求覺。善男子一句。彼新云云一句。
指新學菩薩者。以請教意在云何思惟乃能得正
住持是為初學菩薩興問。故此標指。欲求如來淨
圓覺心者。求本性覺不慕差別果證。
二示因離
幻開二。一修行漸次開二。一離幻修行。】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當文一句離幻修行。應當正念者。中正其念不邪
依倚。前章之堅執持遠離心是為正念。葢七八識
心冥用全一斯能不隨境生心逐物遷轉中中流
入有其正念。遠離諸幻者。幻境幻心一切遠離。此
該行因終始故標修行。
二離幻漸次。】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當文三句離幻漸次。先依云云一句。安處徒眾一
[001-0635c]
句。宴坐靜室一句。先依者。修行本始。奢摩他者。梵
語。此翻止。即定之初名。是寂靜義。能令三業諸惡
煩惱成寂靜故。故下文釋云至靜為行。乃教先依
此行次持戒以固之。然定有大小邪正。故標如來
以別之。若不依定持戒則不能為圓覺方便。又即
此能成定共戒故。堅持禁戒者。身口無犯。是乃先
心而後身口。令三業俱寂而入定住。此句離動相
之漸次。安處徒眾者。各教靜攝不相對偶無於繫
屬。此句離人相之漸次。宴坐靜室者。不煩起作遠
闠閙場令逸忘身。此句離我相之漸次。皆乃息緣
攝身得以攝心。除於事障漸伏理障得以遠離諸
幻。修佛菩提之所必先依者故云漸次。合文上科
共成修行漸次科竟。
二思惟住持開二。一離幻
思惟開二。一思惟無身開二。一諦審合離開二。一
審執和合。】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當文一句審執和合。恒作是念者。諦審諦思無乍
忘時。我今此身者。指自身相。四大和合者。指自身
相所依立處。云大者。地水火風四各周徧。云和合
者。己身若唯地大無水大者如乾[麩-夫+少][厂@火]無團聚理。
若唯水大無地大者如濕油水無堅實性。若唯地
水無火大者如陰處肉團每自爛壞。若惟地水火
無風大者宜不增長無所動搖。今皆不爾。故見己
身於彼四大和合為相。然此乃迷妄身所成執處。
[001-0636a]
今將破執故先從審。
二審在各離。】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
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
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


【當文五句審在各離。四皆歸四句。四大各離一句。
所謂者。審自身分又有其專名定目之所稱謂。髮
毛等之皆歸於地者。以皆具質礙相不可指屬餘
大。此句地大離立。唾涕等之皆歸於水者。以皆具
流動相不可指屬餘大。此句水大離立。暖氣歸火
者。以顯現炙熱相不可指屬餘大。此句火大離立。
動轉歸風者。以明見飄搖相不可指屬餘大。此句
風大離立。四大各離者。既本自歸何相和合故本
各離。此句總承上四明決各離得乃現在身相無
其和合者。於中水火二大云精氣暖氣者。以氣有
潤濕溫暖二相。現二大形。故成分指。又精之在人
身無定屬處。男女欲火熏觸百骸暖氣生潤故有
精出。是精本屬氣分。人身暖氣周徧一身遇觸摩
處更見熱炙。是暖亦屬氣分。故云氣。然氣本和合
有尚見不相和合之大相。四大無於和合誠可明
決。合文上科共成諦審合離科竟。
二通達虗幻
開二。一知處體虗。】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當文二句知處體虗。今者云云一句。即知云云一
句。今者妄身現前身相也。當在何處者。何處安立
[001-0636b]
也。此句求身無處。語意與我今此身二句意相詳
審。以素執現前身相於四大和合為所立處。今既
四大咸各離相無和合處則現前此身成無安立。
即知者。即無安立處知之也。此身畢竟無體者。有
體必有立處。既無於處則乃無體。畢竟無體者。徹
底無有之辭也。此句知乃體虗。
二了相同幻。】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當文一句了相同幻。和合為相者。現前身相。實同
幻化者。雖有實無。此以無處則無體。無體宜無相。
今身無於體處有其形相。此相何相。與諸世間幻
化之相以無體處有實為不異。是乃了相虗妄得
無身見幻垢迷執。合文上科共成通達虗幻科竟。
前合諦審合離科攝屬思惟無身科竟。
二思惟
無心開二。一審心緣相。】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當文三句審心緣相。四緣云云一句。六根云云一
句。似有云云一句。四緣者。業識趣生於父母流愛
四大精血緣因納想立己身分。假合者。四大現在
各離所成身分和合之相實同幻化。妄有六根者。
根依身立身緣既假根相無真。此句審根生緣。六
根四大者。指勝義浮塵二根。中者。勝義根乃明暗
動靜妄塵所發居中之見聞覺知。外者。浮塵根乃
蒲萄朵新卷葉之四大相。合成者。有於四大浮塵
[001-0636c]
根。與映聲映色之勝義根。中外相依乃流逸攬塵
具六根相用。妄有緣氣者。根門中外所吸之塵影。
鼓發之見聞覺知。於中積聚者。攬根門塵影知見
成立緣慮意根於身內肉團空處及五門根中此
句審識生緣。似有緣相者。有積聚之意根。乃發分
別之意識。意根屬能緣相。然此緣相。本根門緣塵
影氣包攬成立。幻化同相非是實有但似有耳。假
名為心者。緣慮意根乃迷情所妄認為心性者。既
相似有。名亦假設。無一真實。總屬妄緣。此句指本
根識緣相為心緣相以見虗妄。
二決心無相。】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
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當文五句決心無相。善男子一句。此虗云云一句。
四大云云一句。於中云云一句。畢竟云云一句。此
虗妄心者。指似有假名之根識心。若無六塵則不
能有者。意識分別全緣境有。無塵發知即無於中
所積聚之妄緣氣不得其似有之緣相立假名心。
此句發明無塵無心。四大分解者。現在相離本無
和合。無塵可得者。無四大和合即無於能吸攬之
根何有所吸攬之塵。此句推明無能無塵。於中緣
塵者。即於中積聚之緣氣。各歸散滅者。緣塵本迷
根大吸攬妄有。今審大解。無根吸塵。無於積聚。還
本各歸。成於散滅。此句推明無所無塵。畢竟無有
緣心可見者。依似有相立假名心。離似有之緣相。
[001-0637a]
更別不得所有之緣心。故云畢竟無。此句決明無
塵無心。合文上科共成思惟無心科竟。前合思惟
無身科攝屬離幻思惟科竟。
二離幻住持開二。
一示滅無滅。】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當文五句示滅。無滅善男子一句。彼之云云一句。
幻心云云一句。幻塵云云一句。幻滅云云一句。彼
之眾生者。指思惟無身心相之眾生。幻身滅故者。
即於四大各離知身無體。幻心亦滅者。即緣塵散
滅無心可見。此句能緣幻心無所依寄。幻塵亦滅
者。即無塵可得。此句所緣幻色一路涅槃。幻滅亦
滅者。無明惑破。此句能所空華得無起滅。非幻不
滅者。實相住持。此句不動覺心清淨當前。句中凡
四故字俱屬推本。三亦字一不字俱屬因致。本此
滅得此滅本此滅得此不滅也。心塵幻滅之滅得
於身心塵之滅者。眾生分中心居身內。境因心生。
所立照亡。原相因迷惑者故今得相因開解。非幻
之不滅得於幻滅者最初不覺迷真非幻成幻無
明。無幻無明即本非幻。
二喻滅無滅開二。一喻顯。】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當文一句喻顯。磨喻離幻。鏡喻圓覺。垢盡喻諸幻
滅。明現喻非幻不滅。葢自性大圓鏡智常照法界。
隱於塵不失於塵。故幻滅不滅是磨垢盡鏡光明
[001-0637b]
現之義。
二合明。】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當文三句合明。善男子一句。當知云云一句。垢相
云云一句。當知者。應以磨鏡去垢之義知所為垢
而磨滅之。身心皆為幻垢者。晦空暗色雜諸妄想
有身心相。此句示知在磨之垢。垢相永滅者。身心
相滅斷本無明。十方清淨者實相開顯平等住持。
此句示知所現之明。葢不知身心為垢相則不知
磨鏡盡垢於何盡之有其明現。若其磨垢不盡而
鏡明現無有是處。合文上科共成喻滅無滅科竟。
前合示滅無滅科攝屬離幻住持科竟。連合離幻
思惟科管於思惟住持科竟。接合修行漸次科該
在示因離幻科竟。綸合標果求覺科統歸修行成
就科竟。答所請說菩薩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之旨。


二方便開悟開二。一離幻方便開二。一示令知
幻開二。一責愚迷幻開二。一標顯愚迷開二。初喻
顯開二。一喻本淨覺。】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當文二句喻本淨覺。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
清淨稱珠自相取譬覺相。摩尼梵語。此翻離垢。稱
珠自性取譬覺性。映色隨現稱珠圓用取譬覺用。
五色取譬五陰。隨方取譬十方。此中喻意。在珠本
一清淨故乃隨映隨現。當於映現見珠清淨。

喻迷執有。】
[001-0637c]


「彼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當文一句喻迷執有。尼摩以清淨故映色。豈實有
色。迷見實有由於愚癡。彼者。簡異智慧之辭。此以
珠無五色人所通曉。迷見實有眾信愚癡。故以為
下愚癡之況。合文上科共成喻顯科竟。
次合明
開二。一合喻顯覺。】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當文二句合喻顯覺。善男子一句。圓覺云云一句。
圓覺淨性合摩尼淨珠。現於身心合映於五色。隨
類各應合隨方各現。此中合意在顯如法界量唯
一淨覺更無他物。
二合喻決迷。】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當文二句合喻決迷。彼愚云云一句。亦復云云一
句。圓覺以性淨故現身心豈實有身心。迷說實有
總屬愚癡。此句正顯愚迷。亦復如是者。如見珠有
色之愚癡也。此句合喻愚癡。合文上科共成合明
科竟。前合喻顯科攝屬標顯愚迷科竟。
二彰失
離幻。】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當文一句彰失離幻。由此者。由說實有身心自相
不悟為幻。乃不見無身相心相以得遠離於幻。前
合標顯愚迷科共成責愚迷幻科竟。
二說幻覺迷。】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當文一句說幻覺迷。是故者。是此不知幻不能離
[001-0638a]
幻之故。說身心幻垢者。破彼迷說身心實有令之
知幻得離。前合責愚迷幻科共成示令知幻科竟。


二結顯方便開二。一正顯方便。】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當文一句正顯方便。對離幻垢者。對幻垢之身心
有離幻之清淨。說名菩薩者。說彼清淨離幻之眾
生不同彼說身心實有之愚癡名為菩薩。葢以圓
覺自性唯一佛之本成更無眾生菩薩之名號。今
以迷幻有者之名眾生。故以離幻垢者名之菩薩。
令彼知幻眾生興仰離幻之名菩薩。一道同離得
乃離幻即覺。是故菩薩為方便之稱。
二反顯方便。】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當文二句反顯方便。垢盡對除一句。即無云云一
句。垢盡者。身心寂滅。對除者。無對菩薩之眾生。此
句示無眾生。即無對垢者。無對迷幻之離幻。及說
名者。無當離幻之菩薩。此句彰無菩薩。二句合顯
唯一本成佛覺淨性圓彰。足見立菩薩之名乃方
便之說。故云反顯。合文上科共成結顯方便科竟。
前合示令知幻科攝屬離幻方便科竟。
二離幻
開悟開二。一證滅開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
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當文三句證滅開悟。善男子一句。此菩薩云云一
句。爾時云云一句。此菩薩者。離垢幻之菩薩。及末
[001-0638b]
世眾生者。修習離幻之眾生。證得者。實離於幻夢
醒翳除之時。諸幻滅影像者。心境虗幻夢人空華。
所有消滅但影像滅無實滅性。故者。推本之辭。言
由證得幻滅乃得覺顯。通文故字俱此釋。此句證
滅。爾時者。證得幻滅之時。便得者。即得也。無方清
淨者。無諸妄相。無邊虗空者。顯發實相。覺所顯發
者。知所清淨虗空根本自覺。此句覺顯乃通達實
相悟本性覺。清淨如鏡開明。虗空如鏡寶光。覺如
寶鏡。然非磨垢盡。不能有其明現。故由證幻滅得。
而先言於清淨。以彰覺顯。次言虗空以彰覺發。本
清淨虗空乃覺之相。覺乃清淨虗空之性。無性何
由生相故得知於所從有其開悟。
二顯覺開悟
開二。一於覺圓明開二。一圓明實相開二。一染淨
一如開二。一凡法染淨開二。一列次淨因開二。一
能淨因次開二。一心王清淨。】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當文一句心王清淨。覺圓明故者。通達實相唯一
覺顯。無有二覺立諸妄覺明所。顯心清淨者。在迷
覺時所執心相本為幻垢。今一覺圓明則更無二
心相明了知性照所生能。唯覺明真識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為之清淨。此清淨心顯正是伏斷根本
無明。是八識心王伏湛元明。
二心所清淨。】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
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001-0638c]
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當文九句心所清淨。心清云云一句。見清云云一
句。根清云云一句。識清云云一句。聞清云云一句
根清云云一句。識清云云一句。如是二字一句。乃
至云云一句。見云塵清淨者。眼光現量同時明了
屬黏塵發。今心清淨故脫黏伏湛發性本明耀無
明暗相形所發之見。此同見精澄元。見清淨之根
清淨者。有發見居中之精性乃於蒲萄朵之浮塵
流逸奔色成根妄用。見既說黏精明內伏更誰結
色為之染污故同清淨。此句根黏圓拔。根清淨之
眼識清淨者。見不超色根不歸元。識乃循根攀緣
立妄。根不偶塵識冥分別。稱性識明知。是為清淨。
此句識用圓離。識清淨之聞塵清淨者。即承眼識
清淨說。以一所從王餘所從所本心數法。又有眼
識之幻影像。乃立聞塵之幻名言。若影識幻冥則
名幻何彰故同清淨。塵義根識清淨因次義三句
例釋準前。識清淨之覺塵清淨者。領起鼻舌身意
俱從於識清淨因次清淨。顯唯識妄成身心幻垢。
識妄清淨故乃無不清淨。此句引例清淨。如是者。
指見聞中之精明浮根了別三法因次清淨。此句
顯例清淨。乃至者。耳以至鼻鼻以至舌舌以至身
身以至意之辭。蓋以耳鼻同聞識耳識圓離鼻識
恒即。即用不廣離用無方。先廣次狹故鼻識次耳。
[001-0639a]
若舌則每從鼻先辨氣後乃納味故舌識次鼻。身
則於舌納味。起饑飽觸故身識次舌。意則攬五根
成立總屬身分故意識次身。此雖屬現行識因然
種子識。由現行熏生不異因次。故得有由耳識至
鼻識。及乃意識之因次。以乃至之辭該之。亦復如
是者。鼻舌身意中所有精明浮根了別之清淨如
於見聞因次之清淨。更無所顯於妄識身相唯一
淨覺圓明此句全例清淨。通文九句總入一無妄
之六知根一時清淨也。合文上科共成能淨因次
科竟。
二所淨因次開二。一塵色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
味觸法亦復如是。」


【當文四句塵色清淨。善男子一句。根清云云一句。
色清云云一句。香味云云一句。根清淨之色塵清
淨者。六塵傳染在根發識。識本用通因根立別。拔
根清淨則無立別之識吸塵染污。塵乃縛脫無二
與根同源因次清淨。故前雖已從根次識。今仍不
於識推故而於根推故者有以也。此句塵相圓寂。
色清淨之聲塵清淨者。色相都無聲響何自。此句
從色聲生起之因次示清淨之因次。香味觸法之
亦復如是者。匪風聲境氣息誰宣。離依緣氣將誰
恬淡不有味著何明合離。若冥合離誰當分別。此
句例相因生起之相因清淨。所云清淨者。各顯實
相平等不動。無他即離如如自性。而六皆云塵者。
[001-0639b]
具相分故。
二大色清淨。】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當文四句大色清淨。善男子一句。六塵云云一句。
地清云云一句。火大云云一句。六塵清淨之地大
清淨者。六塵總色法同源地大。故清淨相次。此句
無別無總。地大及水大者。地水同見分又身分之
地大從父母精血凝實。世界之地大從阿那毗羅
風吹水立。故地大之清淨即水大之清淨。此句無
所無能。水大之次火大者。情器界水俱火變化性
炎烝潤出。火大之次風大者。火風同相分又情器
界火俱無明照相。情器界風俱無明動相。照從動
出。亦復如是者。各相類從各相清淨。為之因次。此
句無體性無相用。清淨釋準前六塵。四俱名大者。
四各徧滿故。合文上科共成所淨因次科竟。前合
能淨因次科攝屬列次淨因科竟。
二總彰淨因。】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當文二句總彰淨因。善男子一句。四大云云一句。
四大清淨云云者。情器世間處界有法皆依四大
發明。四大歸元。如空清淨則根塵之處十二根塵
識之界十八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淨
居四空及四禪之有二十五無不清淨。前合列次
淨因科共成凡法染淨科竟。此科所因總彰能因
列次者。所本能生之總相故一所清淨一切能清
[001-0639c]
淨當於總彰。能出立所之別相一能清淨未定一
切所清淨當於列次。又必總列雙彰者不列次不
見能之清淨之究竟。不總彰不知所之清淨之並
包。故染能所當斯總列。
二聖法淨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一切清淨。」


【當文二句聖法淨淨。彼清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
句。彼清淨故者。該指凡法染淨。十力者。一知是處
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
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乃
諸佛所得如實智用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
俱名為力。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二漏盡。三說障
道。四說盡苦道。此四俱名無所畏者。如來於一切
眾中廣說自他智斷以決定無失故無微畏恐懼
之相。四無礙智者一義二法三辭四樂說。此四俱
名無礙智者菩薩智慧捷疾分別了達無滯故。十
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
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
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
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
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十
七智慧知未來。十八智慧知現在。此乃極地之法。
不與凡夫二乘菩薩共有。故通言不共。三十七助
[001-0640a]
道品者。四念處之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之觀
受是苦。心念處之觀心無常。法念處之觀法無我
四正勤之已生惡法為斷除。未生惡法不令生。已
善法為增長。未生善法為熏生。四如意足之欲如
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如意足
者謂所修法如願滿足。五根之信根精進根念根
定根慧根。言根者如物生有根日能長發。五力之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言力者能成辦善法
破眾惡法之謂。七覺支之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
覺支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支。者分也。謂
支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八正道之正見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言正者不依偏
邪。道者通至涅槃之謂。合此七科三四二五隻七
單八共為三十七。資助入道淺深之氣類故通名
助道品。此句對治染法之聖法。如是者。指諸聖用
清淨。乃至者。包舉多法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八
萬四千陀羅尼門者。此乃諸佛菩薩所得法門名
義皆不與二乘共。然法門無量。今但齊此以對治
一切塵勞八萬四千煩惱。賢劫經中具明法數。此
句翻染成淨之聖法。葢以本對凡迷彰聖智。離染
法成淨法。乃至種種法門。若己染法清淨更何顯
為淨法。無染法無淨法。即染法即淨法。是為清淨。
是同清淨。然此亦在總彰清淨者以凡法為所淨
聖法為能淨。一所清淨眾能清淨法爾如然。前合
[001-0640b]
凡法染淨科共成染淨一如科竟。
二依正不二
開二。一正徹自他。】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
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
淨。」


【當文四句正徹自他。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一身云云一句。多身云云一句。一切實相性清淨
者。即指上凡聖染淨清淨。葢清淨染淨諸法乃通
達諸法之實相如虗空性。無其起滅華相顯現清
淨。一身清淨者。顯現一切實相之法性身。此身本
無染污但以迷於相用有凡聖法之染淨。乃不證
此身之清淨。今既於凡聖染淨諸法一切還本實
相清淨即得此身之清淨。故隨次顯。此句化身清
淨。一身清淨之多身清淨者。法性身不一自他不
二自他。不一故自一多。不二故同清淨。此句報身
清淨。多身清淨之如是乃至云云者。徹見於法性
身之不一不二同歸清淨。復何有其幻垢身之眾
生。是故盡眾生界盡圓覺界。盡圓覺界盡清淨界
矣。此非可以推及故以如是乃至包舉之。十方者。
法界十方也。此句法身清淨。是云正徹自他。

依融一多。】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
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當文三句依融一多。善男子一句。一世云云一句。
[001-0640c]
多世云云一句。一世界清淨故者。即指圓覺清淨。
以本非世非界。唯一圓覺。眾生迷圓覺清淨乃有
世界染污。既證於眾生之圓覺清淨即乃世界之
清淨。是故隨之彰顯。多世界清淨者。世界皆圓覺
世界皆清淨。此句性土常寂。如是者。如一多世界
之清淨。乃至者。包舉無窮無盡之多世界。盡於虗
空者。盡充滿虗空之世界。此言於內之無不清淨。
圓裹三世者。盡無有今古之虗空。此言於外之無
不清淨。一切者。合內合外該盡之辭。平等者。同歸
一相。清淨者。無諸異相。不動者。永離生滅。此句性
土常住。合文上科共成依正不二科竟。前合染淨
一如科攝屬圓明實相科竟。
二圓明妙性開二。
一妙性圓即開二。一徹性即相開二。一徹性即空。】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當文三句徹性即空。善男子一句。虗空云云一句。
當知云云一句。虗空者。諸相之一大總相。此即指
圓裹之虗空。之虗空圓裹。圓裹何物。還圓裹於諸
清淨之虗空依正染淨不遷三世自性法相故有
如是云云。如是者。在染在淨一多依正一切諸相
無不悉本虗空相。平等者。無不虗空之相。無不相
之虗空。清淨者。無出生之相無斷滅之空。不動者。
究竟唯相究竟唯空無於變異。此句出相。當知覺
性平等不動者。無邊虗空本覺所發。在發之相有
此平等不動。必所發之性由來平等不動。是故當
[001-0641a]
知。此句出性。然此示總一實相之真空性。下乃示
一切實相之妙有性。空有雙徹方明圓即。
二徹
性即有。】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
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當文二句徹性即有。四大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
句。四大不動故者。四大清淨乃大大徧滿。大大常
住大大不相到大大不相知之為清淨。清淨四大
本即是平等不動法相故今直云不動。當知覺性
云云者。無方清淨本覺所顯。在顯之相有此平等
不動。必其所顯之性如之平等不動。是故當知。此
句於染徹性。如是者。如四大之不動。乃至者。包舉
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淨法。當知云云者。準前句釋。
此句於淨徹性。合上科文共成徹性即相科竟。


二徹相即性。】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
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
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當文五句徹相即性。善男子一句。覺性云云一句。
根徧云云一句。塵徧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覺
性徧滿者。真空妙有門中一切實相俱覺顯發故
徧故滿。清淨不動者。即指真空妙有門中之諸實
相法。圓無際者。法本即空即有如珠圓轉徧滿法
界覺性之徧滿亦即空即有無有雜異。故者。推本
[001-0641b]
於性之徧滿令知於相之徧滿。當知者。可應知也。
根徧滿法界者。根即覺故。先根句次塵句次大句
次陀羅尼門句者根挾見相成立屬親相分。塵大
全相分本疎相分。陀羅門等屬聖淨法本對治染
法出生故相次應知於一相徧滿得一切相徧滿。
相徧滿義者。以無分性之相唯全性之相。相相全
性。故相相徧滿。餘釋準前。合文順釋則云觀本覺
性如一切空之不動如一切有之不動如斯徧滿
於清淨不動之一切法中圓徹無際之故。乃知本
一切諸相由覺顯發性無二相之故。夫無二相之
性豈有外性之相。是可當知全相全性全性全相。
性既徧滿相亦徧滿云云。前合徹性即相科共成
妙性圓即科竟。
二妙性圓離開二。初法說。】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
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當文三句初法說。善男子一句。由彼妙云云一句。
根塵云云一句。由彼妙覺性徧滿故者。無不相之
性無不性之相。根性塵性無壞無雜者。如性之無
生滅和合一切徧滿。此句染法無礙。根塵之無壞
如是乃至云云者。一切凡法全如於性。一切聖法
亦唯全如於性。非有所壞滅雜和以為聖法。此句
淨法無礙。葢乃發明由全性全相故全相全性即
凡染即聖淨。各各偏滿。各各清淨。無有留礙成於
壞雜得乃圓離。
次喻顯。】
[001-0641c]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當文二句喻顯。如百云云一句。其光云云一句。百
千燈喻一切法。光喻一切法性。照一室喻徧滿法
界。此句舉喻。其光句釋明喻意在光徧滿。以光相
含真空妙有二門。故徧滿故無壞雜。令於真空妙
有得相得性安住覺境。然此須喻開曉者以一切
染淨諸法徧滿法界無於壞雜。非入住三昧受用
性境者不能曉了。故借千燈之光照一室燈燈徧
滿一室。各各住位各各無礙。以成彰顯。合文上科
共成妙性圓離科竟。前合妙性圓即科攝屬圓明
妙性科竟。連合圓明實相科管於於覺圓明科竟。


二於覺成就開二。一成因覺行開二。一標清淨
行開二。一一自因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
厭生死不愛涅槃。」


【當文四句一自因果。善男子一句。覺成就故一句。
當知云云一句。不厭云云一句。覺成就者。圓明性
相無於他物唯一妙覺徧滿隨順無壞無雜。故者。
起下當知之辭。此句以菩薩順覺為行非成就淨
覺有其隨順者不能通達。故此推原。當知者。必定
知也。不與法縛者。不為一切染淨法縛乃冥於境。
不求法脫者。不求一切染淨法脫乃冥於心。此句
示行自在。不厭生死者。無苦集諦。不愛涅槃者。無
滅道諦。此句示報等觀。
二一他人法。】
[001-0642a]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當文二句一他人法。不敬云云一句。不重云云一
句。不敬持戒者。達無持性。不憎毀禁者。達無犯性。
此句冥法染淨。不重久習者。達無菩薩性。不輕初
學者。達無眾生性。此句冥人聖凡。合文上科共成
標清淨行科竟。
二顯隨順覺開二。一法說覺行。】


「何以故。一切覺故。」


【當文二句法說覺行。何以故句。徵問菩薩所以能
於不與不求等之故。一切覺故句。釋明菩薩乃以
順覺成行。此即圓照覺相之清淨法行也。一切覺
有二指。一指諸法以是法相皆覺相故菩薩唯見
覺而不見法。一指菩薩以菩薩常覺不迷故無與
求於諸法。
二喻明覺行開二。初喻顯。】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當文一句初喻顯。眼光指現量圓明清淨見精以
喻淨行菩薩。曉了前境指同時明了以喻菩薩隨
順。其光圓滿指剎那圓照簡非分別明了以剎那
圓照時有同時明了故曉了前境未起意地分別
故其光圓滿以喻菩薩圓照。成喻在此四字。得無
憎愛者。周目一切無趨避於好醜以喻菩薩不與
不求等。
次徵明。】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當文二句徵明。何以故一句。光體云云一句。何以
故者。徵問圓滿見光得無憎愛之故。光體無二者。
[001-0642b]
一光具圓無二立照故冥能所。無憎愛故者。以無
二故無起於憎愛。以無二故無當於憎愛。無起由
無能。無當由無所。方足喻顯一切覺故之旨。此句
釋明。合文上科共成喻明覺行科竟。前合法說覺
行科攝屬顯隨順覺科竟。連合標清淨行科管於
成因覺行科竟。
二成果覺心開二。一成果修證
開二。一得本無修開二。一標指無修。】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
此無修亦無成就。」


【當文三句標指無修。善男子一句。此菩云云一句。
於此云云一句。此菩薩者。指順覺菩薩。及末世眾
生者。成就順覺之眾生。修習此心者。修習圓滿無
二覺心一切如如隨順寂滅。得成就者。得圓滿無
二之成就。此句標修成就。於此者。於得成就之圓
滿。無修者。了因同果。亦無成就者。了果同因。此句
示所成就。葢圓滿覺心因果一如能所冥寂何修
何成。故得成就者必得於無修無成。如此標指葢
令修習覺心之菩薩眾生知所成就不迷中道以
當究竟。
二彰顯無修開二。一在能無二。】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當文一句在能無二。圓覺普照者。覺體照用自性
冥即。以圓而普以普而圓。寂滅無二者。覺寂照滅。
自相一如。即寂而滅即滅而寂。此句有上半句得
下半句有下半句顯上半句。要必有圓普之覺照
[001-0642c]
斯有無二之寂滅。在所寂滅之無二則屬下顯。此
特標所成就之覺心照澄元妙。
二在所無二開
二。一世界量滅開二。一極數冥量。】


「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


【當文一句極數冥量。於中者。於圓普覺照中。百千
萬億阿僧祇云云者。阿僧祇梵語。此云無數。十大
數之第一數。不可說亦數稱。十大數之第九數。包
攝第二無量第三無邊第四無等第五不可數第
六不可稱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諸大數在中。
後舉恒河沙為數當第十大數之不可說不可說。
以極於數。以冥於量。葢恒河本阿耨達池東面象
口流出周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細如麵。今在數如
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
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
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
祇。阿僧祇箇名無量。無量箇名無邊。無邊箇名無
等。無等箇名不可數。不可數箇名不可稱。不可稱
箇名不可思。不可思箇名不可量。不可量箇名不
可說。不可說箇名恒河沙之沙數以為世界之數。
如何窮極。諸佛世界者。世界性本圓覺性。圓覺性
無別種性唯諸佛性故唯諸佛界。
二喻界常寂。】


「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當文二句喻界常寂。猶如空華一句。亂起云云一
[001-0643a]
句。猶如空華者。喻佛世界影現覺中本無生滅常
恒寂滅。此句舉喻。亂起亂滅者。喻諸佛世界隱現
不定無實緣生無實緣滅。不即不離者。喻諸佛世
界常起無所即。常滅無所離。無縛無脫者。喻諸佛
世界不即一切法常無於縛。不離一切法常無於
脫。此句明喻。合文上科共成世界量滅科竟。

眾生惑淨開二。一因淨。】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當文一句因淨。始知者。由照徧諸佛世界如空華
之起滅實無起滅以始其知。此始知即是始覺。眾
生本來成佛者。但是不得眾生相即是本來成佛。
非外有佛為本來成。此本來成即是本覺。葢迷本
覺有不覺時以妄立世界交織成眾生。故今始本
合覺時以照徧世界如空華之無實起滅無諸即
離縛脫即無所織妄之眾生。得乃成佛於本來永
斷無明無因立妄。
二果淨。】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當文一句果淨。生死者。眾生苦集。涅槃者。諸佛滅
道。眾生諸佛為因。生死涅槃為果。猶如昨夢者。生
死以無明發揮。涅槃以無明斷證。發揮無明如夢。
斷證無明如醒。然在夢斯醒。已醒則不更醒。故今
知於眾生之本來成佛則是常醒未夢何得有於
生死涅槃。故如昨夢。以見今之永無也。合文上科
共成眾生惑淨科竟。前合世界量滅科攝屬在所
[001-0643b]
無二科竟。連合在能無二科管於彰顯無修科竟。
接合標指無修科該在得本無修科竟。
二達本
無證開二。一證法本無開二。一果法本無。】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
來無去。」


【當文三句果法本無。善男子一句。如昨夢故一句。
當知云云一句。如昨夢故者。指夢令知。此句推明。
當知云云者。夢人夢事在夢非有醒得本無。何有
非有之生死而有起者滅者本無之涅槃而有來
者去者。此句彰果。
二因法本無。】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
無任無滅。」


【當文二句因法本無。其所云云一句。其能云云一
句。其所證者。在證之法。無得云云者。非有得於涅
槃以失生死非有取於涅槃以捨生死為所證法。
其能證者。在證之行。無作云云者。非有作以取涅
槃止以捨生死。非有任以得涅槃滅以失生死為
能證心。此在當科云因者。以得失等從能所分。能
所是因法。上科云果者。以起滅等從生死涅槃立。
生死涅槃是果法。二合科文共成證法本無科竟。


二如法無證。】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當文三句如法無證。於此云云一句。畢竟無證一
句。亦無證者一句。於此證者。證此之無證法。中者。
[001-0643c]
該指無證法之全體。無能者。心能之本無。無所者。
法所之本無。乃直根證中中字說出。此句疊前所
標指之證法本無顯出無證之旨。畢竟無證承上
句說下。葢有能所則有於證能所俱盡於何有證。
故畢竟無。此句無法。亦無證者。承畢竟句說下。葢
有於證法則立取證心為之證者。既證法之畢竟
無於何立取證心有其證者。故乃亦無。此句無我。
前合證法本無科共成達本無證科竟。連合得本
無修科攝屬成果修證科竟。
二全開覺心。】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當文一句全開覺心。一切法性者。如法界量若依
若正四大根塵諸所有法無生滅性。平等不壞者。
法法徧滿法法常住。此句正所謂山河並大地全
露法王身者。葢在上文之得無修達無證。是乃無
明究竟永斷。是乃覺心究竟成就。故得有此標指。
方彰無修無證之非同於斷滅。前合成果修證科。
共成成果覺心科竟。連合成因覺行科攝屬於覺
成就科竟。接合於覺圓明科管於顯覺開悟科竟。
綸合證滅開悟科該在離幻開悟科竟。貫合離幻
方便科統歸方便開悟科竟。答所請說之方便開
悟也。并合修行成就科入總示教能修科竟。

示益方便。】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
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001-0644a]


【當文九句示益方便。善男子一句。彼諸菩薩一句。
六如是六句。求如云云一句。六如是句者。如於離
幻以修行。乃至離幻以開悟也。求如是法者。求於
離幻修行開悟之徧滿覺性法。亦不迷悶者。得正
方便思惟有其修行開悟成就於平等覺性也。此
以順覺因行全覺為修。因果一致。無別作之方便
漸次。故即所修行開悟。即乃是法。非修之外更別
有證。故一以如是決之。前合示教能修科共成長
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能修開二。一挈旨
修行成就。】


「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二挈旨方便開悟。】


「 不動徧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二挈旨示益方便。】


「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
[001-0644b]
合序述菩薩興問科攝屬示法離幻科竟。言示法
者。以菩薩問意在得正思惟之正方便。以得乃覺
心住持。世尊答教恒念身心求於四大本各離相。
積聚緣氣歸散滅相。無於身心。得乃離幻方便成
就覺心開悟。末世眾生以能修於如來因行。故云
示法。接合決疑離幻科入總離幻絕妄科竟。
[001-0644c]
[001-0645a]


清淨虗空覺所顯發圖



[001-0646a]


當經圓覺。目曰大方廣。彰顯大方廣之覺體相用
則在當章覺圓明故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此段
經文。是所謂覺顯發之無邊虗空無方清淨者也。
清淨無方用之廣也。虗空無邊相之方也。方者。虗
空平等不動之謂也。皆覺所顯發體之大也。是一
切眾生所皆證而當前具足者也。昧者因經列二
十五有之清淨十力四無所畏等陀羅尼門之清
淨。實相性一身多身一界多界之清淨。沒承當處。
遂高推聖境絕己分外。未思如百千燈光照一室。
經喻具在。何不取而自領。燈光如身。室空如界。一
燈光顯一室空。千燈光顯千室空。無億千燈光顯
無億千室空。若止一室空。無千室空。無億千室空。
則一室不能容千燈光與無億千燈光矣。一身一
界。多身多界。意義如斯。秪此物。無他物大方廣圓
覺己分外物哉。惟在當人識取所謂燈光耳。是燈
光也。是諸佛之陀羅尼門。是眾生之二十五有。然
有之清淨即門之清淨非生佛有二法也。總一實
相也。總一身也。總一界也。多身多界皆不出乎此
也。眾生不得有之清淨故失門之清淨及實相身
界之清淨。然眾生分中所有色心諸法情器依正
二十五有該盡矣。得清淨焉。是所謂滿照室之燈
光也。是人人可領取之圓覺大方廣也。因搆為圖
助證圓覺。在經列次凡用極於四大。今不取大並
陀羅尼門而取有者。大偏相分。有兼性相。且大即
[001-0646b]
六塵總分無別大體。已屬有家故有包盡凡用。足
舉並陀羅尼門之包盡聖用。智者詳諸。若在圖所
書字樣則全彰當段經文。覺者。覺圓明也。心識者。
心清淨識清淨也。見根識色等者。見清淨眼根清
淨眼識清淨色塵清淨等也。地水火風者。四大清
淨也。有者。二十五有也。處界不具者攝有中也。門
者。陀羅尼門也。力等不具者攝門中也。此以四大
前之諸清淨經文俱列顯故備書。後之諸清淨經
文屬總顯故容攝。相性者。實相性也。身者。一多身
也。界者。一多界也。身界無異一多。故不具列一多。
空者。虗空圓裹也。在書字有橫豎者。豎彰列次。橫
顯總詳。有內外向者。心法外向。色法內向。本見相
二分對待之義。門有頂接者。凡聖無殊用。性相頂
接者。性相同一法。然相對有。性對門者。微彰聖用
全性。凡用全相。無殊用中之殊用也。果能凡聖同
用斯性相圓明入實相性之清淨也。是作圖之從
因也。願觀者毋忽。】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中
[001-0646c]


上之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下
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 譯
震旦沙門 弘麗羅峯 著
神州沙門 弘贊在犙 較


金剛藏章


【二顯覺絕妄開二。一決疑顯覺開二。一序述菩薩
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金剛藏菩薩從離幻開悟之始知本來成
佛乃本覺開顯。悲念眾生失乃本覺以有不覺。然
不覺非外有即迷本覺有。能於本覺無有疑悔即
無不覺。有所興問希佛教益究竟顯覺。以決生疑
得住覺境。
二序問周三開二。一序述儀音開二。
一序問威儀。】


「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開二。
一讚發生蒙。】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
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


【當文三句讚發生蒙。大悲世尊一句。善為云云一
句。與諸云云一句。次句通讚世尊所答文殊普賢
[001-0647a]
普眼三章教理。與諸眾生者。垂教菩薩如來因行
漸次方便。本以遺範末世眾生。開發蒙昧者。聞淨
覺隨順之因地法行則不蒙於因果一覺得無計
妄能所墮諸邪見之昧。聞諸幻盡滅之覺心不動。
則不蒙於順覺修習得無執幻身心空華妄相之
昧。聞思惟住持之離幻方便。則不蒙於能修成就
得無迷悶不入圓覺之昧。此句端本所興疑問專
為本妙覺心未成開顯之蒙昧眾生。故前讚佛宣
揚本以開生蒙昧。今彼眾生於本覺心仍有未斷
之疑還乞究竟開顯。
二簡現慧淨。】


「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瞖朗然慧目清淨。」


【當文一句簡現慧淨。在會法眾者。同住法會眾。幻
瞖朗然者。了達無明空華影滅。慧目清淨者。瞖除
華滅圓覺開顯。此以在會法眾皆入住三昧已永
伏斷無明。於本成佛覺幻瞖清淨。寄簡所申疑問
專為未出輪迴末世眾生除疑生信。合上科文共
成慶聞現益科竟。
二申請後益開二。一陳疑本
覺開二。初疑妄有。】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當文三句初疑妄有。世尊一句。若諸云云一句。何
故云云一句。若諸句擬是。何故句疑非。猶云眾生
若本佛。即當無無明。今諸眾生有其無明此則何
故。何故者。何所由故此本成佛之眾生。又為有無
明之眾生。此一疑問即是疑於本成佛覺。但迷真
[001-0647b]
原以執妄。故先從妄興疑。
二轉疑真成。】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當文二句轉疑真成。若諸云云一句。何因云云一
句。若諸句擬是。何因句疑非。猶云無明若無故起。
即屬本有。本有無明之眾生即非本成佛之眾生。
此則何因緣故如來得說本來成佛。求因緣故說
本成佛。即疑非本成佛矣。此一疑問從疑妄有之
所轉出者。
三竟疑終始。】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
一切煩惱。」


【當文二句竟疑終始。十方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
句。十方異生者。一切眾生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而生。又諸眾生有胎卵濕化四生之異。本成佛道
者。指佛顯說。後起無明者。據生現有。此句疑真有
終。一切如來者。以當生之本成佛道。何時云云者。
以當生之後起無明。此句求妄所始。葢以生無無
故有之無明。如來無妄說之本成佛。必生本成佛
道如來乃得顯說。無明有於後起眾生乃有煩惱。
此則眾生本成之佛即是今之一切如來。本成之
佛有後起之無明。一切如來豈無復生之煩惱。此
一疑問從上二疑妄有真成俱難取決。故乃求於
終始以成兩立。究本疑端則總由蒙昧本覺展轉
妄度有期三惑。合文妄有真成二科。共成陳疑本
覺科竟。
二請益斷疑。】
[001-0647c]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
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當文二句請益斷疑。惟願云云一句。為諸云云一
句。惟願者。乞願於佛也。不捨云云者。世尊顯說眾
生本來成佛圓同引住平等法會乃無遮大慈。故
今更請不捨此之大慈。此句請佛許說。開祕密藏
者。本成佛覺圓滿淨性法法住持為藏。無壞無雜
為祕密。除疑生信為開。如是者。指所開顯之本成
佛覺。修多羅云云釋準前。永斷疑悔者。決了真妄
有無終始圓明本覺淨信。此句請斷所疑。前合陳
疑本覺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連合慶聞現益科
攝屬述請教益科竟。接合序問威儀科管於序述
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句釋例前。前合序問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
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
開二。一讚請教益開二。一讚教本覺。】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
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


【當文四句讚教本覺。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是
諸云云一句。甚深祕密者。本成佛覺無起滅性。究
竟方便者。達妄無始知真圓常。此句讚所陳疑請
[001-0648a]
教。最上教誨者。圓明淨覺生佛平等。了義大乘者。
成就覺心得無修證。此句讚所請教彰益。
二讚
益斷疑。】


「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
永斷疑悔。」


【當文二句讚益斷疑。能使云云一句。永斷疑悔一
句。能使十方云云者。真妄惑破淨信斯成。乃修學
之通門。得決定信者。開悟成就信本成佛。此句悟
真。永斷疑悔者。永斷無明不迷悶覺。此句除惑。合
文上科共成讚請教益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
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讚
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
一示教本覺開二。一彰迷生惑開二。一迷輪失覺
開二。一迷輪性相開二。一列示開二。一一切輪相。】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


【當文二句一切輪相。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一切世界者。該指情器。始終者。分段相。生滅者。壽
命相。前後者。時位相。有無者。隱顯相。聚散者。離合
相。起止者。作息相。此十二相凡諸妄法一切皆有。
非見始終即見生滅。非見生滅即見前後。非見前
[001-0648b]
後即見有無。非見有無即見聚散。非見聚散即見
起止。非見起止即見始終。輪迴顯現。曾無脫離。此
以在疑妄有真成始終三惑。同此十二為相。故全
標指令見迷妄輪迴。未可以辨圓覺。
二一切輪性。】


「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


【當文一句一切輪性。念念者。體性不常。相續者。前
念未滅後念續生。循環往復者。攀緣無定。種種取
捨者。愛憎立別。是乃輪迴心之生住異滅性。初四
字生性。中四字住性。後四字異滅性。有此之輪迴
性。斯有前之輪迴相。前屬所相。此屬能性。眾生輪
迴總屬此性成立。即所在生之三惑。亦乃取捨心
未忘。故爾辨於真妄有無成就終始。合文上科共
成列示科竟。
二總指。】


「皆是輪迴。」


【當文一句總指。皆是者。通指上文所相所性諸法
皆輪迴法。令見在問所惑未出輪迴。前合列云科
共成迷輪性相科竟。
二失覺法喻開二一法說。】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
無有是處。」


【當文三句法說。未出云云一句。彼圓云云一句。若
免云云一句。未出輪迴者。指在問之妄有真成始
終。未離諸上性相。而辨圓覺者。求本成佛覺。此句
迷妄求真。彼圓覺性者。迷輪之人之本成佛性。即
同流轉者。不得開悟成就平等清淨住持。此句迷
[001-0648c]
真作妄。若免輪迴者。設辭反顯。無有是處者。本理
正破。此句不能斷妄。葢圓照覺相斯永斷無明。若
猶在於迷真如何得能破妄。惟直同於流轉耳。喻
如人惑南方作北方。惑未破時。不見南方。唯見北
方。在見之北方。本即是南方。今成見為北方。是為
同於流轉。
二喻明開二。初喻開二。一情流轉喻。】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


【當文二句情流轉喻。譬如云云一句。又如云云一
句。動目者。緣照之目。能搖湛水者。湛水澄清由目
數動如波搖蕩。此句能轉彼所。定眼者。澄見之眼。
猶迴轉火者。猶尚也。在定之眼尚猶迴於彼之轉
火。葢微火環旋本無輪相定眼對之則有赤光成
於輪相。是乃眼光迴火相續為輪。故云猶迴。此句能
因所轉。詳二喻意立在眼目有知見之能情。乃情世
間正報流轉。失圓覺清淨。自性住持。
二器流轉喻。】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當文三句器流轉喻。雲駛月運一句。舟行岸移一
句。亦復如是一句。雲駛者。雲奔走之相。月運者。因
雲奔走顯月運行。夫日月繞須彌雖亦自有流轉
然非妄動之相。今雲駛北則見月運南。雲駛西則
見月流東。是乃因雲之運。非月自有之運。此句所
轉彼能。舟行岸移者。因舟不住見岸遷移。此句所
因能轉。亦復如是者。雲駛月運如目搖彼湛水。舟
行岸移如火迴於定眼。此句合前喻意顯見能所。
[001-0649a]
詳二喻意立在雲岸無分別之所相。乃器世間依
報流轉。失圓覺清淨。自性住持。於中月舟當喻能
情者。月明舟載具能性故。合文上科共成初喻科
竟。
次明開二。一明喻流轉。】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當文二句明喻流轉。善男子一句。諸旋云云一句。
諸旋未息者。有眼目動定雲岸奔移之能所未冥。
彼物先住者。無於水火之搖迴月舟之運行。尚不
可得者。曾未之能得無彼搖迴諸相。此句發明。隱
彰物異覺性平等隨順。諸旋又非根本輪迴。尚此
旋彼轉。況覺於一切法平等隨順。生死垢心又乃
輪迴根本同為流轉足可明決。故上下文有尚字
何況字相為呼照。
二明法流轉。】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當文二句明法流轉。何況云云一句。觀佛云云一
句。何況者。不同彼諸旋妄性之辭。生死垢心者。根
本無明。曾未清淨者。有於取捨真妄分別。此句未
出輪迴。觀佛圓覺者。本成佛覺。而不旋復者。即同
流轉。此句免輪無處。葢以真妄非對待法。故無并
立。若立有妄即無真成。展轉謬亂求於終始。實成
流轉。合文上科共成次明科竟。前合初喻科攝屬
喻明科竟。連合法說科管於失覺法喻科竟。接合
迷輪性相科該在迷輪失覺科竟。
二結顯生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001-0649b]


【當文一句結顯生惑。是故者。以輪迴心旋轉圓覺
之故。便生者。因便從生。乃即因緣於輪迴之心有
三惑心生。三惑者。初惑妄有。次惑真成。三惑始終。
此葢示知三惑所生本由迷輪失覺。令清淨於生
死垢心出乃輪迴以入圓覺。前合迷輪失覺科共
成彰迷生惑科竟。
二顯覺斷輪開二。一詳顯本
覺開二。一列喻明顯開二。一真成無妄開二。一喻
顯開二。一性清淨喻開二。一瞖除無起。】


「善男子。譬如幻瞖妄見空華。幻瞖若除。不可說言此
瞖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瞖。」


【當文四句瞖除無起。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
幻瞖若除一句。不可云云一句。幻瞖喻妄性。空華
喻妄相。由有幻瞖乃見空華。故瞖既除無復更起
華相。此句推原所起令知所除。幻瞖若除者。斷妄
能性。此句正喻。不可說言此瞖已滅者。此瞖即幻
瞖。何時更起一切諸瞖者。諸瞖即空華。華出於瞖
之妄見。故云諸瞖。此句結顯。
二徵釋無起。】


「何以故。瞖華二法非相待故。」


【當文二句徵釋無起。何以故一句。瞖華云云一句。
何以故者。以何之故瞖除無華。此句徵問。瞖華二
法者。能所性相。非相待故者。所之華由能之瞖出。
非各體性相對待立。得殊起滅。故瞖除無華。此句
釋明。合文上科共成性清淨喻科竟。
二相清淨
喻開二。一華滅無起。】
[001-0649c]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


【當文二句華滅無起。亦如云云一句。不可云云一
句。空華喻妄相。滅於空時喻達本實相。此句正喻。
不可說言云云者。迷本實相乃生妄相。既達實相
何更有於妄相。此句結顯。
二徵釋無起。】


「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當文二句徵釋無起。何以故一句。空本云云一句。
何以故者。以何之故虗空更無華起。此句徵問。空
本無華者。華出幻瞖非出虗空。非起滅故者。有華
則有起有滅。既本無華何有起滅。故達本虗空永
無起滅。此句釋明。合上科文共成相清淨喻科竟。
前合性清淨喻科攝屬喻顯科竟。
二合明。】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瞖。」


【當文二句合明。生死云云一句。妙覺云云一句。生
死者。妄有。涅槃者。真成。同於起滅者。說妄有。說真
成。總同空華之起滅。未是達本實相清淨。實相本
無於華。何有起滅之生死涅槃。此句合明相清淨
喻。妙覺圓照者。無所立照亡之妄能性。離於華瞖
者。永斷無明。逈絕對待。葢由有華瞖。乃有起滅。離
華瞖性。何起何滅。此句合明性清淨喻。前合喻顯
科共成真成無妄科竟。是乃明顯本成佛覺。不可
言於妄有亦不可言於真成也。
二妄淨本真開
二。一標法開二。一指相常住。】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
[001-0650a]


【當文二句指相常住。善男子一句。當知云云一句。
當知者。令即虗空以成開悟。非是暫有者。虗空無
所始。非是暫無者。虗空無所終。此乃承上無於華
相起滅之虗空。決令當知。
二彰性徧滿。】


「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當文一句彰性徧滿。況復者。尊勝之辭。如來者。本
成佛覺乃果體妙覺。圓覺隨順者。徧滿十方不二
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者。無方虗空覺所顯發。
此以無所始終之性。徧滿平等。難於標指。本非暫
有無之虗空。引況令知。合文上科共成標法科竟。


二示喻開二。一喻顯本成。】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當文五句喻顯本成。善男子一句。如銷云云一句。
既已云云一句。經無云云一句。不應云云一句。如
銷金鑛者。喻離垢幻。金非銷有者。銷但去鑛現金。
非銷成金。喻佛覺本成。此句喻破疑修成覺心。既
已成金者。喻幻滅覺顯。不重為鑛者。喻永離諸幻。
此句喻破疑妄起覺心。經無窮時者。喻無終始。金
性不壞者。喻無變遷。此句喻破迷常住覺心。不應
說言本非成就者。不應說以銷去鑛不重為鑛之
金非本來成就之金。此句喻結顯佛覺本成。

合明本成。】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001-0650b]


【當文一句合明本成。如來圓覺者。本成佛覺。亦復
如是者。如不壞之金性。但以銷去鑛非以銷有金。
不可說言非本成金。合文上科共成示喻科竟。前
合標法科攝屬妄淨本真科竟。是乃明顯本成佛
覺之不可言於終始也。連合真成無妄科管於列
喻明顯科竟。
二極空明顯開二。一顯本清淨開
二。一法我二空開二。一法空。】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當文三句法空。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本無
云云一句。一切句標覺。菩提者。道諦。涅槃者。滅諦。
此二屬法。今彰本無正顯法空。
二我空。】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當文一句我空。成佛以菩提涅槃成。不成佛以不
菩提涅槃不成。既菩提涅槃之本無。何有以之菩
提涅槃不以之菩提涅槃故無成不成之佛。有成
不成之佛即是因法立我。今無成不成之佛則是
無法無我。合文上科共成法我二空科竟。
二因
果無生。】


「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當文一句因果無生。妄輪迴者。六凡因果。非輪迴
者。四聖因果。今皆本無。葢以有法有我。則有凡聖
無法無我。何凡何聖。凡聖法我之皆無。是為清淨。
前合法我二空科共成顯本清淨科竟。
二示染
迷失開二。一斷滅迷失。】
[001-0650c]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
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當文三句斷滅迷失。但諸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
句。終不云云一句。但諸者。但凡也。言凡諸聲聞乃
該指之辭。聲聞所圓境界者。境界不圓。總由所立
照亡。失圓澄性。若無明伏斷。一分惑淨。即一分界
圓。二乘人達本人空。入空性圓明法中。脫分段生
死。離三界繫縛。於諸世間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倐
然隳裂為所圓之境界。此句乃所證法。身心語言
云云者。二乘破七識行蘊為身滅。斷六識分別為
心滅。此二識乃名言境。無實體性。斷此二識即離
名言計度為語言滅。此句乃能證我。終不能至云
云者。指迷本妙圓滿覺心。彼之親證者。出二乘本
有之圓妙覺心。此以二乘所證法我未忘。猶立能
所。非本親證。在本所有妙覺之無法無我能所俱
空。斯為親證。二乘人證不到此。所現涅槃者。即寂
滅現前。以一切皆覺顯發。一切皆清淨實相。一切
皆無生滅性。凡在所現。皆為涅槃。無生無佛。俱可
無礙隨順。彼二乘人躭空休寂。以集為苦。以滅為
樂。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此句即下文
如來圓覺境界句。無有異同。乃顯有於修證。失無
修證之本成佛覺旨趣。
二執有迷失開二。一顯失。】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當文一句顯失。何況云云者。顯劣之辭。以凡夫所
[001-0651a]
有之思惟心乃輪迴根本。苦集諦法。二乘遠離此
苦集諦乃證斷滅諦。尚失於己本成佛覺。況以此
苦集諦之思惟心分別圓覺如何能得。此中思惟
心之測度即指在問之妄有真成始終三惑。

喻明開二。初喻。】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當文一句初喻。螢火無焚燒性。喻思唯心無實體
相。須彌梵語。此翻妙高。妙高山皆四寶所成。喻圓
覺光嚴住持。終不能著者。螢火不能燒一切況燒
須彌。極顯思惟心之無能測度圓覺境界。
次明。】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當文一句次明。輪迴心。即有思惟心。所謂念念
相續循環取捨者。輪迴見。即所求之妄有真成始
終三惑。入於者。以輪迴心見入之也。如來大寂滅
海者。眾生本成佛覺。即如來之滅度一切眾生實
無一眾生得滅度之究竟覺。終不能至者。如螢火
之不能燒於須彌也。合文上科共成喻明科竟。前
合顯失科攝屬執有迷失科竟。連合斷滅迷失科
管於示染迷失科竟。接合顯本清淨科該在極空
明顯科竟。極空云者。顯本科之法我二空因果無
生。示染科之空有俱失皆是極圓。空覺成於明顯。
令除三惑。更綸合列喻明顯科統歸詳顯本覺科
竟。
二結要斷輪。】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
[001-0651b]
本。」


【當文一句結要斷輪。是故者。承上之辭。即列喻科
之覺離華瞖。虗空性之非暫有無。極空科之本無
法無我無生。一切聖凡所執空有俱不能至大寂
滅海之故。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斷所主宰無明
之本輪迴心。以不起於輪迴見。則乃永除三惑成
就本覺淨信。前合詳顯本覺科共成顯覺斷輪科
竟。連合彰迷生惑科入總示教本覺科竟。
二示
益斷疑開二。一惑果迷因開二。一幻無幻果開二。
先標所因開二。一示本幻心。】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
實心體。」


【當文三句示本幻心。善男子一句。有作云云一句。
皆是云云一句。有作思惟者。分別妄識以根塵和
合有非無作性。從有心起者。無明妄性本明照生
所一念成立乃有為法。此句標指諸輪迴心。皆是
云云者。通指妄心性相。不出塵想緣氣。塵是照生
之所。想是所生之能。又塵發之知是分別妄識。想
吸之塵是無明迷有。循環往復所有妄心總此二
法。故云皆是。緣氣釋準前。非實心體者。非無生滅
本妙覺心。全是緣氣幻影。無實體性。此句破明諸
心幻妄。起下喻意。
二喻成幻因。】


「已如空華。」


【當文一句喻成幻因。此明非實有體之諸妄心已
[001-0651c]
如空華非真因性。合文上科共成先標所因科竟。


次示無果開二。一示本違果。】


「用此思惟辨於佛境。」


【當文一句示本違果。思惟全幻。佛境全真。用幻求
真真不成幻。是云本違。
二喻成無果。】


「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當文二句喻成無果。猶如云云一句。展轉云云一
句。猶如空華者。喻用思惟心。復結空果者。喻辨於
佛境。此句顯違。展轉妄想者。空華本妄想生。今求
結空果。更為妄想。無有是處者。發明無有結於空
華之空果。此句結明。此中喻意。是明用思惟心以
辨佛境。乃迷佛境為虗妄果故求之於空華。然幾
有結於空華之空果者。合文上科共成次示無果
科竟。前合先標所因科攝屬幻無幻果科竟。

幻非真因。】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當文二句幻非真因。善男子一句。虗妄云云一句。
多諸巧見者。展轉妄計。不能成就圓覺方便者。失
乃因心之修習方便。此以果從因結。不見無果不
知迷因。故前示無果。此決非因。前合幻無幻果科
共成惑果迷因科竟。
二斥問顯益。】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當文一句斥問顯益。如是分別者。如是之惑果迷
因有所分別。非為正問者。正問明因顯果成就修
[001-0652a]
習。今在所問迷惑因果非可準則以修行者。特乃
旁助顯益之問。然唯有所顯益故前讚善。唯屬乃
旁助故今斥明。前合惑果迷因科共成示益斷疑
科竟。連合示教本覺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重頌總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示教本覺
開二。一挈旨彰迷生惑。】


「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未曾有終始者。決了在問第三疑之真終妄始。此
疑一決妄有真成之諸疑齊決。以迷真終始。乃不
得常住覺心。乃生輪迴妄見。長行所示總此教理。
故頌重挈。
二挈旨顯覺斷輪。】


「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二挈旨示益斷疑。】


「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了此心。了此虗妄心也。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
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合序述菩薩興問科入總
決疑顯覺科竟。言決疑者。以妄有真成終始三疑。
[001-0652b]
不有明決。則循環辨別於本成佛覺轉加迷悶無
能伏斷無明開顯本覺。今有此章問答則全顯性
覺常住無有終始。且不可言於真成況復言於妄
有。知妄無有即乃寂滅身心性相現前常住涅槃
如來圓覺境界。】

彌勒章


【二示法顯覺開二。一序述菩薩
興問開二。一序問躡次。】


「於是。」


【此序顯彌勒菩薩從輪迴心見之不能入於如來
大寂滅海。佛敕先斷輪迴根本。乃是令翻不覺有
其始覺開顯本覺。悲念末世眾生恐未能知究竟
斷輪妄性即究竟顯發覺心。有所興問希佛教益
令普通曉。決志斷輪成就始覺。
二序問周三開
二。一序述儀音開二。一序問威儀。】


「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釋例前。
二述請教益開二。一慶聞現益。】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
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當文六句慶聞現益。大悲世尊一句。廣為云云一
句。令諸云云一句。能施云云一句。於大云云一句。
無復云云一句。廣為云云者。指佛無遮大慈。此句
慶顯本覺。深悟輪迴者。通達輪迴性相。分別邪正
者。不迷真妄因果。此句慶翻不覺。無畏道眼者。知
[001-0652c]
於定本成佛。此句慶成始覺。生決定信者。永除真
妄三惑。此句慶悟淨覺。輪轉境界者。始終生滅等
相。循環見者。思惟取捨分別。此句慶入圓覺。

申請後益開二。一請教始覺開二。一能修成就。】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
何當斷輪迴根本。」


【當文三句能修成就。世尊一句。若諸云云一句此
句標修。云何云云一句此句問斷。云何當斷者。問
以何故欲遊覺海。當先斷乃輪迴根本。此以輪迴
根本屬無明不覺。欲成始覺必除不覺。未除不覺
無於始覺。恐生未知故為申問令成始覺有所能修。


二所修差別開二。一迷悟法性開二。一在迷輪性。】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當文一句在迷輪性。於諸輪迴者。三界生死。幾種
性者。成業因緣。此以三界輪迴差別不一。不請開
示差別種性。即無能知何異何同無以了悟根本
輪迴得所當斷有其始覺。故為申問。
二在悟修性。】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當文一句在悟修性。修佛菩提者。即修習覺心。幾
等差別者。開悟之淺深。此以斷惑開悟有初中後
心之增進。不明差別則無能知於究竟。不二生佛
有其始覺。故為申問。合文上科共成迷悟法性科
竟。
二教化方便。】


「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001-0653a]


【當文一句教化方便。迴入塵勞者。隨類現身同事
攝化。當設幾種云云者。迷悟有其差別。教化雖復
多門。然必有所當設之幾種教化方便成於究竟
指歸。不請開示則無能知何所方便令諸眾生斷
乃輪迴根本遊於寂滅大海。故為申問。前合迷悟
法性科共成所修差別科竟。此以不迷所修之差
別益徹能修之究竟成就始覺。故同申問。連合能
修成就科攝屬請教始覺科竟。
二請益圓悟。】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
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當文四句請益圓悟。惟願云云一句。令諸云云一
句。慧目云云一句。圓悟云云一句。惟願不捨云云
者。輪迴苦果佛所悲救乃開顯本妙覺心成就始
覺。今更請教始覺故云不捨。此句請佛許說。慧目
肅清者。肅恭潔之義。乃清明目之無於華瞖亂起
滅相。照耀心鏡者。大圓智鏡平等清淨徧滿虗空。
眚目對之出生華相失本明耀。清明目照則顯發
清淨圓光本耀。此句請示圓覺普照之寂滅無二
成就始覺。圓悟如來云云者。究竟始覺合本妙覺
無二生佛一切知見。此句始覺成就有於本覺開
顯。前合請教始覺科共成申請後益科竟。連合慶
聞現益科攝屬述請教益科竟。接合序問威儀科
管於序述儀音科竟。
二序結終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001-0653b]


【句釋例前。前合序述儀音科共成序問周三科竟。
連合序問躡次科入總序述菩薩興問科竟。

序述世尊垂答開二。一長行列示開二。初序讚許
開二。一讚請教益開二。一讚教始覺。】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
之義。」


【當文三句讚教始覺。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深
奧者。真妄根源究竟底至窮於思議。祕密者。真妄
性相即離即即唯佛能知。微者。識邊際性非空非
有。妙者。覺徧滿性即空即有。此以始覺之義乃妄
盡全真之義。是深奧祕密微妙之義。故此示讚。


二讚益圓悟。】


「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
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當文三句讚益圓悟。令諸云云一句。及令云云一
句。心悟云云一句。潔清慧目者。潔淨也。乃圓照清
淨覺相之離於華瞖。此句慧朗。永斷輪迴者。破本
無明。此句妄淨。心悟實相者。始覺成就。具無生忍
者本覺住持。此句證覺。合文上科共成讚請教益
科竟。
二許答囑受開二。一囑令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句釋例前。
二受教默然。】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001-0653c]


【句釋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許答囑受科竟。前合讚
請教益科攝屬初序讚許科竟。
次述正答開二。
一決要斷輪開二。一顯輪令斷開二。一詳示輪迴
開二。初列輪妄。】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
有輪迴。」


【當文二句初列輪妄。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從無始際者。無明初際。由有種種者。最初無明八
識精性迷自心相動念生取立知見性。以至六用
識精對外六塵迷相生取起攀緣心。麤細貪愛難
於窮算。故云種種。恩愛者。內心。貪欲者。外境。故有
輪迴者。挈總輪迴從於愛欲成業。故有由有四字
緊相呼應。明顯示人。
次明種性開二。一彰愛根本。】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
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當文二句彰愛根本。若諸云云一句。當知云云一
句。若諸者。比喻令曉之辭。世界者。一切四生所托
處之依報世間。一切種性者。一切四生立命情識。
即下所正之性命。胎卵濕化四生該盡六道輪迴。
天及地獄化生。鬼通胎化。鬼子及地行羅剎胎生。
餘皆化生。人具四生。毗舍佉母卵生三十子。常人
胎生。柰女從枯老柰樹中濕處生。劫初人化生。畜
亦四生。金翅鳥及龍具四生。餘一切獸胎生。餘鳥
卵生。別類濕化而生。皆因婬欲者。婬謂婬染愛著
[001-0654a]
但是情染總名為婬。即在化生亦依業染。且約欲
界輕重以觀。地居交會夜摩相抱兜率執手化樂
共笑他化相視四天王天同四洲人。餘諸異類卵
濕胎形。心染氣傳誰離婬欲。故以皆因該之。而正
性命者。正字標根本義。與下助發助字相映。所謂
正者乃凡事成具關要因緣主宰居正中立之稱。
此正字是彰能緣心。皆因之婬欲是所緣境。葢以
一切種類受生稟命莫不三緣和合。父母情境己
情想同時包裹不先不後乃立身命因果。雖有父
母情境無己情想納受。即不成就因果。可見有生
性命於父母婬欲時有所居正以立性命者。性命
指日用明了識性與一期壽命。然即三緣和合之
妄緣氣。己分情想緣氣為性。父母分情境緣氣為
命。人性有利鈍乃緣氣之清濁。父母情境己納受
時俱有情有想。以己想緣納父母想境緣氣乃清。
以己情緣納父母情境緣氣乃濁。人命之長短乃
緣氣之盈虗。納受父母情想時有靜念自持不即
立能所發揮則氣聚而盈。無靜念自持即立能所
發揮則氣散而虗。是故有生性命總屬己念根幹。
若其平日了相虗幻不妄貪欲。所在納想入胎無
不稟氣之清且盈者。執相纏縛多妄貪欲。所在納
想入胎無不稟氣之濁且虗者。是曰正。此句指現
前眾生生理。當知輪迴愛為根本者。於皆因婬欲
而正性命以當知之也。此句指令開解。葢婬欲為
[001-0654b]
因性命誰正。非本所愛心於何有其能正者。故指
令開曉以見輪迴之根本。
二顯欲助續開二。一
身命因果開二。一推本發愛。】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當文二句推本發愛。由有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
句。由有諸欲者。四生婬欲傳染情想以及緣塵一
切生貪諸幻妄境。助發愛性者。引發愛心生於計
取染著情想有其現行貪欲乃立身命。此句推發
愛因。是故者。是此助發愛性之故乃有眾生生死。
不斷輪迴成於相續。此句推成愛果。
二釋明因果。】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當文六句釋明因果。欲因愛生句。有愛取之心乃
見可欲之境。此句因。命因欲有句。納想父母情染
乃有一期身命。此句果。眾生愛命句。納想受生以
及樂欲長壽一切情見。此句著果。還依欲本句。欲
本即生欲之愛心。以所愛之命全是欲境。有欲即
有愛相依成立者。故云還依。此句滋因。愛欲為因
句。於愛生欲為因。此句釋明即愛為因非別有因。
愛命為果句。於愛立命為果。此句釋明即愛為果
非別有果。總以顯見唯一愛心循環往復為於輪
迴種性。更無他物。合文上科共成身命因果科竟。


二報境苦樂開二。一別示報境開三。一憎嫉業報。】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001-0654c]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當文三句憎嫉業報。由於云云一句。境背云云一
句。是故云云一句。起諸違順者。起是愛心分別。違
是非所愛欲之境。順是乃所愛欲之境。此句因境
生心。境背愛心者。違於己之愛心所欲之境。而生
憎嫉者。不愛心之所現念初務欲厭離之故憎。繼
思欲損害之故嫉。造種種業者。憎嫉心之所成立
一切惡行侮慢乖惱殘毀賤辱欺詐傷奪身口意
業。此句因心成業。是故云云者。以憎業報惡趣。果
由因致無別異故。復生者。昔方脫離今又重至。顯
見輪迴不一往返。此句隨業受報地獄餓鬼畜生
三惡趣道。夫具上品十惡報在地獄。中品餓鬼。下
品畜生。今在文隱沒畜生者。以順辭略文故攝在
獄鬼句中。
二捨惡業報。】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當文三句捨惡業報。知欲可厭一句。愛厭云云一
句。復現天人一句。知欲可厭者。知貪欲生嗔乃開
障之門引業三塗為可厭惡。此句起斷欲心。愛厭
業道者。言愛於厭彼業道也。乃心樂脫於苦果以
厭惡業因緣為快意事。此便是所潛伏之愛根。捨
惡樂善者。捨十惡業之身三殺盜婬口四之妄言
綺語惡口兩舌意三之貪嗔癡。樂十善業之不殺
不盜等與諸在家禁戒律儀。悉止諸惡而持眾善。
此句勤斷欲行。復現者。顯在現已復隱隱已復現
[001-0655a]
乃輪迴報境。天人者。諸天及人也。若具上品十善
得欲天報。與定相應得色天報。修四空定得無色
天報。若具中品十善得人道報。下品得阿修羅報。
今不言阿修羅者。文略也。亦攝天人句中。此句隨
業受報。
二棄愛業報。】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
增上善果。」


【當文三句棄愛業報。又知云云一句。棄愛云云一
句。便現云云一句。諸愛可厭惡故者。由愛生欲為
起貪之本。愛生欲界是可厭惡。此句發離愛心。棄
愛樂捨者。棄彼愛心樂欲捨法。即四禪中捨支。四
空中厭色緣空。捨空緣識。捨識依無所有。捨無所
有。緣非有想非無想處。還滋愛本者。有捨不異有
取。總是無明知見無明為生愛之本。今乃以捨為
樂欲則是熏習無明長養生潤。此句成滋愛行。便
現者。即樂捨報現無別功能。葢乃全因全果根愛
輪迴不二種性。有為者。色無色界識為界性是有
為界。增上善果者。色無色界依正殊勝從定報得
過於欲天是增上善之果。此句隨業受報。合文上
二科共成別示報境科竟。
二總結輪迴。】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當文一句總結輪迴。皆輪迴故者。指有為之增上
善果同諸苦樂報境。皆無明發揮一類種性愛欲
因果。不成聖道者。非圓覺方便是故當斷乃輪迴
[001-0655b]
根本以修圓覺。前合列示報境科共成報境苦樂
科竟。連合身命因果科攝屬顯欲助續科竟。接合
彰愛根本科管於次明種性科竟。綸合初列輪妄
科該在詳示輪迴科竟。
二明所當斷。】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當文二句明所當斷。是故云云一句。先斷云云一
句。是故者。發愛滋愛所有因果皆屬輪迴不成聖
道之故。欲脫生死者。悟無生忍。免諸輪迴者。住持
實相。此句標所求果。先斷貪欲者。絕相續因。及除
愛渴者。刳根本性。此句示所斷因。葢貪欲不斷則
發愛不休無能脫於生死。愛渴不除則根本伏惑
無能永息輪迴。此則全體不覺何以有於始覺。得
能脫三界縛離生滅法成就圓覺平等自性。是故
在所當斷。愛云渴者。以無始愛根從無明計取棄
海認漚見己不足乃生愛貪。如人勞渴思飲濟活
相似。前合詳示斷輪科共成顯輪令斷科竟。

彰化結益開二。一彰化斷輪。】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
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當文三句彰化斷輪。善男子一句。菩薩云云一句。
但以云云一句。菩薩變化者。迴入塵勞逐類隨形
之菩薩。示現世間者。示現在於世間同諸眾生身
命依正無有別異。非愛為本者。愛乃輪迴根本教
化菩薩久已永斷。故非以愛為根本入於塵勞。此
[001-0655c]
句示菩薩斷輪根本。但以慈悲者起幻慧用。令彼
捨愛者。教化眾生令知輪迴根本捨諸愛渴。假諸
貪欲者。諸指父母。貪欲指父母情染精血二滴。葢
菩薩入胎受身但借父母精血為四大緣種成立
色身。無己情想緣染婬識執持命根。欲去則去欲
來則來生死自在。而入生死者。色身四大非常住
實相本生滅和合因緣。菩薩知而故入。以便同事
攝化。此句示菩薩隨緣幻智有斯彰化開示者。以
所問教化方便本問教化眾生斷輪迴修菩提所
當設之方便。故今於示斷示修之後即示以菩薩
之所教化眾生者。斷則唯愛根本修則唯佛菩提。
以彰一性因果。無二斷修。
二結益斷輪。】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當文四句結益斷輪。若諸云云一句。能捨云云一
句。勤求云云一句。於清云云一句。能捨諸欲者。無
於發愛斷相續輪迴。及除憎愛者。無滋愛本斷根
本輪迴。此是能斷。永斷輪迴則是所斷。合成句理
是能斷妄始覺成就。勤求如來者。遠離聲聞取證。
圓覺境界釋準前。此句是由始覺究竟本覺。於清
淨心者。平等徧滿無能所性之本成佛覺。便得開
悟者。始本合覺淨性成就。此句是得無修證。有斯
結益者。以在問中請益一切修行圓悟如來知見。
而如來知見眾生本具。不由外證。能斷妄輪究竟
[001-0656a]
即乃證真究竟。可斷證雙彰。亦可斷證偏顯。非斷
之外又別有為證者。故今於斷於修各為結益。令
見斷即斷為修。修乃修於斷。此益即彼益。無二理
致。是故欲遊如來寂滅大海。必先斷乃輪迴根本。
葢以離斷妄處無入覺處。合文上科共成彰化結
益科竟。前合顯輪令斷科攝屬決要斷輪科竟。


二教修圓覺開二。一顯性差別開二。一總明差別
開二。一由所妄顯。】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
別不等。」


【當文三句由所妄顯。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顯出云云一句。由本貪欲者。根本愛心是無明智
相。發揮無明者。發是揭露出來揮是分布開去。葢
無明迷真性時業轉現相三細潛生智相未起無
明體性深隱難知。由本愛貪智相相續執取後乃
彰顯有所無明。故云發揮。此句示有妄用顯有妄
體為所斷妄之染污性。顯出五性句。是有所斷妄
之染污性乃有在斷修之清淨性。為於顯出。差別
不等。後文具悉。此以眾生皆證圓覺何有差別菩
提之修習性。故示妄顯差別。一令知修佛菩提不
離斷妄。二令知有修菩提猶未離妄。若諸妄清淨
究竟始覺則悟眾生本來成佛。無於修證。
二依
能妄現。】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001-0656b]


【當文一句依能妄現。二種障。下文具悉。而現深淺
者。現行之二障深則菩提之修習淺。現行之二障
淺。則菩提之修習深。由本無明貪欲伏斷成現。是
妄性功用。合文上科共成總明差別科竟。以有染
緣性斯有淨緣性。無染緣性。無由立淨緣性。故從
妄能所而示顯現之差別性。
二詳列差別開二。
一依現業相開二。初徵。】


「云何二障。」


【當文一句初徵。不明二障不知在伏在斷未伏未
斷之深淺。故當徵顯。
次釋。】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當文二句次釋。一者云云一句。二者云云一句。理
障者。迷乃真性根本無明。正知見者。生本成佛圓
明妙覺。礙者。無明分顯妙明分隱猶如華瞖非相
待法。此句迷智。事障者。迷乃實相枝末無明。即諸
欲境違順愛憎。續諸生死者。輪迴三界。此句迷識。
合文上科共成依現業相科竟。以此二障伏斷與
未伏斷乃依現五性之差別業相。
二成別性相
開二。一徵釋開二初徵。】


「云何五性。」


【當文一句初徵。不明所差之性相。不彰能差之伏
斷。故當徵顯。
次釋開二。一正因四性開二。一在
纏因果開二。一未成果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001-0656c]


【當文三句未成果性。善男子一句。若此云云一句。
名未成佛一句。若此者。直指理障知見事障生死
之辭。二障未得斷滅者。全體無明具足凡夫一切
煩惱。此句標行。名未成佛者。眾生本佛。由事理障
不成開悟。如在鑛之金未銷去鑛名未成金。非本
無金若銷去鑛即全金現。若伏斷障即佛本成。故
此立稱。以彰生佛同性寄簡本無外道種性。此句
結名。
二未顯因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
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當文四句未顯因性。若諸云云一句。未斷理障一
句。但能云云一句。未能云云一句。若諸者。設擬之
辭。永捨貪欲者。斷見思惑了境虗幻無愛取心。先
除事障者。脫三界縛離分段生死。此句淺行。未斷
理障者。未斷根本無明。未能寂滅隨順。此句深障。
但能悟入云云者。以永捨貪欲則無集因除於事
障。乃離苦果修道證滅。二乘涅槃由之成就。故云
悟入。然於苦集為能斷於道滅為所證。此則猶落
修成。非本成佛之無修證性。故以但能寄簡。彰失
自性圓覺之因地法行。聲聞緣覺者。俱二乘名目。
依語發解名聲聞。因緣開悟名緣覺。此句與小。未
能顯住云云者。二乘所圓境界未能至本親證所
現涅槃成就寂滅現前故云未顯。又寄簡二乘位
中多菩薩權現隨類設化。內祕高行故云未顯。菩
[001-0657a]
薩境界者。於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如眼圓照之無
憎愛隨順自在。今此未能顯住則是理障未斷猶
住無明境界。此句奪大。合文上科共成在纏因果
科竟。
二出纏因果開二。一成悟因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
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當文五句成悟因性。善男子一句。若諸云云一句。
先當云云一句。二障已伏一句。即能云云一句。欲
泛云云者。泛乃虗舟蕩漾隨波順流無於風濤險
阻櫓楫勞動之時。以喻得本如來隨順寂滅無礙
自在之法界海慧。此句標欲。先當發願者。發菩薩
清淨大願求佛圓覺立正知見免誤墮彼旁小計
取。勤斷二障者。除事理障盡斷本末無明則得人
我法我俱空菩薩淨願因之成就故發願斷障連
次標指。發願當立志斷障當成行。此句示修。二障
已伏者。由斷根本先凋枝末無智相發揮無明細
相失所潤生漸次滅絕深隱無狀。乃生滅滅已當
得寂滅現前。未即寂滅現前之時故云伏。此句顯
行。即能悟入云云者。已滅生滅即不迷於寂滅迴
光照寂究竟始覺合妙本覺成順覺行。菩薩境界
者。一切覺境無二憎愛也。此句成悟。
二滿足果性。】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
及大涅槃。」


【當文二句滿足果性。若事云云一句。即入云云一
[001-0657b]
句。事理障已永斷滅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此句
彰行。即入如來者。全斷是證無別功用。不同菩薩
猶有能悟心相。乃障已永斷伏之殊分。已伏猶所
斷未忘。故能照還立。永斷則所斷全寂即能照無
生。故爾殊異。微妙圓覺者。微即一切法。妙離一切
相。二言合句蓋於全即全離法相彰顯圓覺淨性。
滿足菩提者。法界海慧。及大涅槃者。自性大定。此
句全彰祕藏三德徹因成就。微妙圓覺者法身徹
因。滿足菩提者般若徹因。及大涅槃者解脫徹因。
合文上科共成出纏因果科竟。前合在纏因果科
攝屬正因四性科竟。
二邪因一性開二。一彰本
正性開二。一本無殊因開二。一無殊證因。】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當文二句無殊證因。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
皆證圓覺者。眾生本來成佛。何有不證之圓覺。唯
眾生有皆證圓覺之證性。故如來無證圓覺之證
性。何以故。如來即是眾生。既本皆證何有更證。是
故滿足果性唯在二障之永斷滅。即斷言證。是為
無證。是為皆證。
二有殊修因。】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當文二句有殊修因。逢善云云一句。爾時云云一
句。逢善知識者。所親教師。依彼所作因地法行者。
師所修法。此句殊因。爾時者。從師成修之時。修習
便有頓漸者。漸修有三乘。頓修惟一乘。然有漸修
[001-0657c]
乃顯有頓修。不然唯一乘修何頓何漸。今有於頓
漸則是殊因之所從始。葢乃因師有。非性本有。此
句殊果。原以求佛菩提在自斷障究竟清淨。非是
依他有作。依他作修故殊頓漸。故經文中以依彼
所作爾時便有名句彰顯。合文上科共成本無殊
因科竟。葢知證因之所無殊。修因之所有殊。則可
知有殊皆妄。而本無殊之正因性。了達當前。

同成正果。】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當文二句同成正果。若遇云云一句。根無云云一
句。若遇如來者。慶幸之也。無上菩提者。入究竟覺
圓滿自性。正修行路者。發願斷障成就開悟。此句
圓因。根無大小者。人法俱空平等清淨。且無根者。
何有大小。皆成佛果者。悟本自心海慧寂滅。此句
圓果。前合本無殊因科共成彰本正性科竟。此以
正性彰顯邪性由誤可知。不然則本有於邪性之
眾生。即不得云皆本成佛之眾生矣。是故世尊先
此標指。
二顯由邪誤開二。一依見墮外。】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
外道種性。」


【當文三句依見墮外。若諸云云一句。遇邪云云一
句。是則云云一句。雖求善友者。求正導師。此句寄
簡生因本正。遇邪見者。計著證取能所因果。未得
正悟者。發邪知見違涅槃道。此句依師成迷。是則
[001-0658a]
者。指實之辭。此以外道無種性。執見則成邪。故此
指實。令知邪性之所由種。此句結名。
二歸咎邪師。】


「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當文一句歸咎邪師。眾生原本成佛。誤逢邪師失
所修證致成邪外。非眾生本有自性之邪外。故過
謬在師而不在眾生。有此歸咎益彰顯於眾生之
本來成佛全無迷性。但有誤修。知善求師得正修
行路則該果徹因無不佛之眾生矣。合文上科共
成顯由邪誤科竟。前合彰本正性科攝屬邪因一
性科竟。連合正因四性科管於次釋科竟。接合初
徵科該在徵釋科竟。
二顯結。】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當文一句顯結。是名者。指上所顯之五性。眾生者。
無明之果號。五性由本貪欲所發揮之無明顯出。
非覺本有。故今指歸差別於眾生。無乃眾生之無
明即無乃眾生之差別性矣。是故得三無差別。即
乃無佛性立稱。今有佛性在稱。則是有眾生對顯。
故總五性屬本眾生。前合徵釋科共成成別性相
科竟。連合依現業相科攝屬詳列差別科竟。接合
總明差別科管於顯性差別科竟。
二彰化結益
開二。一彰化成就開二。一悲化成佛。】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
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當文三句悲化成佛。善男子一句。菩薩云云一句。
[001-0658b]
乃至云云一句。唯者獨也。言獨以一乘教化眾生
大悲方便者。開佛知見善巧教授。開發未悟者。迷
本妙覺未破無明之諸眾生。此句化迷。乃至者。包
攝之辭。示現種種形相者。逐類隨形四生九有無
形不稟無相不現。逆順境界者。入聖而現淨為順。
入凡而示染為逆。與其同事者。同凡聖業。染法淨
法。隨順不異以便攝化。化令成佛者。皆令入究竟
淨覺無餘涅槃。此句證覺。是乃示知菩薩教化。於
一切眾生唯一佛道無有岐修。故於示現種種上
以乃至之辭包攝。下以化令成佛歸結彰顯。

全依淨願。】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當文一句全依淨願。皆依者。稟形現相逆行順行
同事攝化一切道中悉不外此。無始清淨願力者。
菩薩初發心便願令一切眾生入究竟覺無於我
人眾生壽者知見。而此菩薩所發之心是自本覺
心非因緣性。故云無始。此示以菩薩所持行於教
化道中之能教化者。乃斷盡無明以起因行。葢非
無明斷盡則無能發四相盡捐之清淨願力。非依
此願力以入一切。則於逆順境界不能無礙自在。
非自疑畏即有誤墮。大心菩薩數入生死。得不疑
畏。又無誤墮者。由於淨願成就之力。合文上科共
成彰化成就科竟。
二結益成就開二。一發願求佛。】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
[001-0658c]
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當文五句發願求佛。若諸云云一句。當發云云一
句。應作云云一句。求善知識一句。莫值云云一句。
起增上心者。發成就覺心之得無方清淨無邊虗
空無證取心。此句標欲。當發者。應發也。菩薩清淨
大願。釋準前。以發菩薩清淨大願。是究竟淨覺以
斷無明。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故當發。此句示願。
應作是言云云者。標顯所發之願令成開曉。住佛
圓覺者。法界海慧圓照清淨得知眾生皆本成佛
滿足菩薩清淨大願。此句是願得所依之無取證
法。求善知識者。求大悲導師。此句是願得所師之
正知見人。莫值句。寄簡殊修不入覺海。非增上心
之所希求。
二斷障證覺。】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當文二句斷障證覺。依願云云一句。障盡云云一
句。依願修行者。遠離四相證取知見。漸斷諸障者。
理事二障次第伏斷。此句悟入菩薩境界。障盡願
滿者。永斷無明徧滿清淨。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者。
一佛法界身土清淨。證大圓覺妙莊嚴域者。普佛
法界身土清淨。斯則圓滿清淨。成就覺心。此句即
入如來境界。合文上科共成結益成就科竟。前合
彰化成就科攝屬彰化結益科竟。二科攝屬一科
[001-0659a]
立目者。以菩薩入塵教化。本為開悟眾生。眾生發
願修行。全由菩薩教化。二本相資。故經文語氣自
相連屬。連合顯性差別科管於教修圓覺科竟。接
合決要斷輪科入總長行列示科竟。
二重頌總
挈開二。一序欲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句釋例前。
二述說偈言開二。一挈旨顯決斷輪。】


「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憎愛屬現行。貪瞋癡屬種子。然無愛則無貪。無憎
則無瞋。無貪瞋則無癡。癡屬根本無明。根本無明
由現行愛憎。發業貪瞋。滋養熏生。乃種子不斷。若
無現行愛憎。發業貪瞋。去所滋養。即乃斷滅。故先
頌能斷於憎愛。後頌及與貪瞋癡。及與者。由斷憎
愛至及之也。不因差別云云者。以若能二句。是永
斷無明相。無明永斷即成佛道。更何差別性之可
因。長行示五性差別本由發揮無明顯出。無於無
明即無所顯故無可因。此之頌意全彰即斷是證
別無證者。
二挈旨教修圓覺。】


「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001-0659b]


【重頌文竟。前合長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連
合序述菩薩興問科攝屬示法顯覺科竟。言示法
者。以知斷于輪迴根本則無明伏斷知修性差別
由本無明顯出則知本覺之全無修證不迷本覺
伏斷無明斯得有其始覺以無不覺。無乃不覺斯
開顯於本覺成就圓滿清淨。接合決疑顯覺科管
於顯覺絕妄科竟。言絕妄者。以有本覺之決疑則
無初念之不覺建立無明。有始覺之示法則無後
念之不覺乍起無明。無明前後際斷。斯乃淨覺成
就得以隨順修習顯於覺以絕於妄也。綸合離幻
絕妄科該在行斷絕妄清淨科竟。然必先有離幻
之絕妄後乃顯覺者。眾生迷性由迷於相。故先決
疑示法使離諸幻。得乃遠離諸相。圓照於清淨覺
相。後乃覺可開顯以之永斷無明。成就如來因地
法行。是故通合四章。彰科云行斷絕妄清淨。言行
斷者。性有一切相有一切。不迷一切性一切相。總
一覺心之所顯發無有二三幻妄能所。斯則通達
自性覺行正修行路。貫合智斷顯真清淨科入總
在斷智行清淨科竟。葢以能斷智所斷行無不清
淨。斯成如來因地法行。永斷無明。究竟斷因。若夫
斷因不明證果難宣。故有此之五章。斯有下之五
章在證性修清淨為徹因之斷證清淨云。白如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卷上之下
[001-065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