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 (CBETA)






7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二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下教勸。謂教
其事友之方。文有四段。皆約喻顯。一教念
友勝德。於中先歎勝。後常當如是下結勸。
二復次汝承事下。教起事友心行。有二十
一句。文顯。三復次汝應於自身下。身友對
辨文有十句。句各四事可知。四善男子汝應
發如是心下結勸成益。於中二。初正勸。後
[060-0955c]
何以下舉益釋成。於中亦二。先正釋事友
之益。後復次下。重讚友為能益故宜承事。
第三善男子舉要下。雙結誡勸二門。謂別
說難窮故結廣從略。於中亦二。先寄數結
多。後我復略說下總收結多。既通一切何
但百千。明知前云十不可說意顯無盡耳。
第六時善財下戀德禮辭。自下大文第三慈
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前既會緣入實。定
堪成佛故。辦一生補處成因之義。文唯五
段。以補處位極顯彰闕謙推故。第一依教
趣求中二。初標念前趣後二自憶下。別生
勝念悔往修來。於中四。一觀昔非以行
對治。二復觀此身下。觀其現苦策進當善。
諸修行者願審此倣之。三作是念時下。明
觀念之益。益其勝觀。四如是一切下結益所
屬。第二善財童子以如是下見敬諮問。於中
二初見敬後諮問。前中亦二。先見依後見
正。各有申敬。前中二。先入定申敬。後出
定敬讚。前中三。初結前標後。二別顯定用。
三總結成益。今初。位念者標定。思察者定
加行。信願者是定因。入遍下辨定名相。二普
現下別顯定用。即雙運定慧。於中二。一明
即智定之妙用。於中先羅身雲於法界。後等
虛空下契法性之真源。二又決定知下明稱
法界之深觀。於中三。初了法從緣。次離
於斷下智契無性。三知一切法如種生芽
下會歸中道。此三無礙即三觀一心。今初
報酬善惡故云業起。果自種生云從因
起。自修成佛信為道源。感他化身敬心便
[060-0956a]
現二契無性。中離顛倒見者。通三四倒。四
倒謂常計無常是名顛倒。見於實理則無
斯倒。若以無常為常亦非。見如實理以壞
相故。自在見者。謂自在天能生萬物。故知
由自業故不由他。離自他見者。單執自
他則乖緣起。邊執見者。堅執生死等有其
始末故。離有無者。從無之有名生。自有還
無稱滅。體無生滅何得有無。知空無生約
理遣法。知不自在約緣遣法。知願力生約
因遣法。三會歸中道者。然隨一句皆離
上諸過。今且通說。如種生芽者。從水土等
緣生故非無。此如初段。緣生則無性故非
有。如第二段。非有非無即是中道。如是
離斷常等可以思準。種芽橫喻萬法。如印
生文即豎喻諸法。涅槃云。此陰亦滅彼陰續
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等。自下諸句通
於橫竪。了世心現亦唯心觀。以心為緣現
而無性。即中道觀。餘並可知。三善財童子下
總結成益。第二從地而起下出定敬讚。於中
三。初以身敬繞。次作是念言下以心敬念。
後偈頌中以言敬讚。二中舉能住者德歎
所住樓閣。初句具顯故。此大樓閣之言貫通
諸句。於中分十。初約境顯勝。二是入一切
甚深下約德顯妙。三是以一劫下。約用顯
自在。四是於一切眾生前下約行顯勝。五
是能住難知法下約觀顯深。六是住大慈悲
下約對治顯勝。七是雖住四禪下約止觀
明自在。八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下。約利他
行顯勝。九是雖行九次第定下。約護小乘
[060-0956b]
行明自在。十此大樓閣下結德所住。於前
九中除初二及五。餘皆約權實事理雙行。
第三偈以言讚中。五十五偈分二。前三十
四偈七言舉德歎處。後二十一偈五言指處
明德。前中二。初二總歎。一約行位。一約名
德。餘偈別約德行。於中四。初有七偈。約自
利。行勝。二有十偈。歎利他行勝。三有八
偈。歎功德勝。四有七偈。歎方便勝。後五言
指處明德中。雖復語依意在歎正。於中
六。初二下化。次二上觀。三有五偈。明三昧
自在。四有七偈。明智慧廣深。五有一偈。顯
其平等。六有四偈。結德申敬求哀請加。
第二爾時下見正報中二。一見二敬。見中
二。先翹心願覩。後乃見下正覩慈尊。言別
處來者。攝化就機故。還來歸本故。亦顯慈
氏應念而至。不著處故。第二善財見已下
明設敬儀。於中五。一身心敬禮。二時彌勒
下讚德記別。三爾時彌勒下重申敬儀。四
時彌勒下再讚再記。五時善財下慶遇念恩。
二中有二。先長行。指示者令眾同覩倣而
行故。後偈正讚有百一十三頌分三。初一
指眾總歎。末後一偈略示後友。中間諸偈別
歎勝德。於中三。初二十二偈直對善財歎。
於中亦三。初九讚德善來。次二明來因緣。
以外由善友內具德行故。後十一偈明來
所為。二汝等觀下二十六偈。對眾令勸讚。
於中五。初四總讚。次四讚其即智之悲。次
七歎即悲之智。爾焰者此云所知。入大乘
論云。爾焰地者。是第十地。此約盡斷十種所
[060-0956c]
知障故。次六偈總歎諸德。後五偈讚妙果
當成。三汝行下重對善財讚。於中分五。初
二十六偈歎其當果德。初二總餘皆別。二汝
於下七偈雙歎當現德。三諸根下八偈讚其
遇友德四有五偈歎速成位行德。五有十
七偈。總明諸德結歎令欣。第三重申敬儀
中三。初辨敬因聞讚德故。次善財聞下身
心悲敬。後以文殊下華供展誠。言文殊心念
力者。表由信智故。華因德立瓔珞行成。
云盈手者。信智滿故。散彌勒者。攝成因故。
辦當果故。第四再讚再記。第五慶遇念恩。
文並可知已下入第七十八經第二爾時善財童子合掌
下。諮問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我未知下正
問法要。於中三。初標所問次大聖一切如
來下。歎慈氏有能答之德。即以此德亦為
問端。初總後別。別有五十句。皆因圓果滿
德。三大聖菩薩下結問請說。兼顯問意。第
三爾時彌勒菩薩下。稱歎授法。於中二。先
稱歎。後授法前中二。先為大眾讚歎善財。
即是歎人。後為善財讚菩提心。即是讚法。
前中亦二。先指人示眾。後諸仁者此長者子
下正讚其德。於中四。一明求友精勤。二明
所乘廣大。三明具德無缺。四明速證超權。
初中二。先總顯精勤。後諸仁者下別示精
勤之相。謂一時之勤猶未可歎。自始暨末
一念無懈。故為可稱。言一百一十善知識
者。古有多釋。一云理應具有。但文脫漏賢
首云。前後諸友總五十四位。分出德生有
德為二。則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故
[060-0957a]
有一百一十。若依此解則違此已言。既云
經百一十已方至彌勒。彌勒等三。非百一十
之數明矣。有云。減數十耳。實唯一百八人。
謂此前除遍友。但五十一人。各具主伴成
百二人遍友指示眾藝。雖非主友而是伴
友。為一百三。更加無厭足王處。空天瞿波
處。無憂德神摩耶處。蓮華法德身眾神。及
妙華光明神。守護法堂善眼羅剎。合前總
有百八。以空天等相問答故。得在友數。
非前主友稱名指示故。非主友但名伴友。
若爾則違下餘城之言下自釋云。前至童
子童女。已經一百一十。今更後文殊所故
云餘也。謂若此為百八。加於慈氏尚始百
九。并後文殊方正一十。何有餘耶。若會通
者三釋皆得一種。取前更加不動處覺悟菩
薩如來使天。足成一百一十。則餘義亦成。
以彼二聖亦教善財。故得為伴友其餘己
之言。但是譯者之意故。晉經無有已字則
通取前後。於義無妨然下復云百一十城。
又云過百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
表故。謂除佛位取其證入十地等覺為
百一十。一中具十故。亦顯位位十十相融。
設有三賢亦唯具十。若合等覺屬十地勝
進。則開十信為一故。進退行布及與圓融。
皆順百一十言。何必剋定前後。第二諸仁者
此長者子甚為難有下。明所乘廣大。於中
三。初總歎希奇。二如是之人下別明難遇。
於中二。先標舉。後何以下徵釋。釋意云。
悲濟深廣故。即開前總中救護眾生。於中
[060-0957b]
二。先明總護一切。後為被四流下約類別
明。汩者流急之貌。言界城者。即十八界。一
一根境識中別別解脫故。言界地者。即地
等四界六處空聚癡闇無人。不以智光引
之。必為塵賊所劫。三諸仁者此長者子恒
以下。總結所作。第三諸仁者若有眾生下。
明具德無缺。有十三句。有一在已已為希
有。況有二三乃至全具。故云展轉難有。又
復後後難於前前。故云展轉。第四諸仁者
餘諸下。明速證超權。以依實教修行
故。謂即凡身一生亦解行生故。千年之鳥不
及朝生之鳳。普賢生位互融攝故。依實修
者。悉皆能爾。胡不勉旃。文有十句。初二總
明具諸位行。三入十住。四五入十行。六入
迴向。又上四句亦皆十地行。又上四義義
含通別。下四句通諸地位。第二爾時彌勒下
為善財歎菩提心。文分二別。初結前生後。
後告善財下正歎。於中四。初標歎發心。二
汝獲善利下歎其發心之器成益。三何以下
廣舉菩提心德釋成四善男子菩提心者成
就如是下。結釋所屬前二可知。三中先徵
意云。所以歎善哉獲善利者何耶。釋意云。
菩提心具德故。文有二百二十一句皆通三
種發心。頓具諸位功德。且分為二。初一百
一十八句明菩提心。遍該諸地。後得無畏藥
下一百三句。明菩提心頓具諸位功德。又
前多明信成就。及解行發心。後段多明證位
發心。故文多云得。又前段明菩提心殊勝功
德。高齊佛果。後段喻菩提心自在功德。廣
[060-0957c]
多無量今初段中分二。先別明。後總結前中
文通橫竪。橫則一一發心。皆具諸句之德。
竪則別配諸位發心。以從菩薩種性至於
究竟。不出三種發心故。光統配十二住。初
三句即種性住。故云如種如田地。皆是種
生之義。二如淨水下六句。明勝解行住中
之益。三淨目下十六句。極喜增上住。皆初地
中義故。四如大海下七句戒增上住。五調慧
象下十句。增上心住。六善見藥下十句。覺
分相應增上慧住。中云毘笈摩者。此云普
去。七如意珠下十句。諸諦相應增上住。八
利刀下十句。明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住。
九臥具下十句。明無相有功用住。十命根
下十句。明無相無功用住。十一好種性下十
句。明無礙解住。言壽行者。梵本云則為
磁石。不吸聲聞解脫果故。十二淨瑠璃下
十六句。明最上菩薩住。梵本云因陀羅網。
網取煩惱阿修羅故婆樓那風此云迅猛風
也。其中文義皆與彼位相應。恐繁不屬
故。始於種子終於惑習。明竪義彰矣。然
斷習等推功歸本。由初發心。則橫具諸德
於理明矣。二善男子下總結。即功成由於始
簣故。初心具於諸德。況復初後圓融。第二
善男子譬如下。一百三句明菩提心自在功
德。文中各有喻合。說聽之人所見深遠故。
所引喻多非凡境。亦顯不共菩提心故。雖
通橫竪且竪分五段。初有七句攝十住
德。覺心自性離惡覺等故。二無生根下十
喻攝十行德三。帝釋著摩尼下九句。攝十
[060-0958a]
迴向德。四有寶名淨光明下。六十喻攝十地
德。即分為十。初四攝初地德。二如自在王
下三喻攝二地德。持戒頭陀等淨功德故。三
善調龍法下四喻攝三地德。入諸禪定離
惑熱等故。四須彌山下四喻攝四地德。同
一切智焰得無漏故。五椰子樹下四喻攝
五地德。利人不染俗故。六一燈下六喻攝
六地德。般若現前頓破闇故。七迦陵頻伽下
五句攝七地德善入方便得自在故。八如
人學射下十四喻攝八地德。無功發心能滅
相惑等故。九服延齡藥下十喻攝九地德。延
壽益生等故。十譬如有藥為呪所持下六喻
攝十地德。深除惑習成一切佛法故。五金
剛非劣惡器下十七喻攝等覺位功德。以金
剛智終成菩提故。其間梵語具如音義。第
四善男子菩提心者下。結釋所屬謂上來多
德。釋獲善利之言故。第二善男子如汝所問
下正授法界。於中四。一授法體。二顯法
名。三窮嚴因之本源。四覈正報之性相故。
初中四。一攝入方便。二加令證入。三見
所證境。四事訖起定。初中先牒問勸證
已下入第七十九經後爾時善財下求證方便。第二爾時
彌勒下加令證入先約緣加。令其就法亡
言會旨。則佛法門開故云前詣等。即開理
智門。示令其悟入也。後善財心喜下。約因
自證悟佛知見。則入法界。從迷之悟加行
趣入。有門理之殊。證已契合能所兩亡。即
妄而真更無入處。故云還閉。第三見其樓
閣下明見所證境。於中二。先別明所見。後
[060-0958b]
總顯見相。前中六一見依報。二見正報。三
見伴菩薩。四見諸佛。五見閣中主閣。六總
見嚴具作用。然此六皆是悲智之中所有。今
初先見。後益前中三。一直見一重莊嚴。有標
列結。同虛空者稱法性故。次又見其中下依
中有依。一中見多即微細門。亦主伴門。後
善財童子下一處見多即相在門。二爾時下
明得益。第二纔始稽首下。見正報中二。
先總標。所謂下別顯。於中五。一見初發心
時。二或見初得慈心下。見其修行得法時。
三或見彌勒為轉輪下。隨類攝生時。四或復
見為護世下。見處會說法。於中先明所處
會殊。後或見讚說初地下。顯所說之法。五
或見彌勒於百千下。總見行用。第三或見諸
菩薩下。明見伴菩薩身雲演法。即前與無
量眷屬。第四或復於中見諸如來下。明見
諸佛攝化之德。第五又復於彼下。見閣中
主閣。別明慈氏一生當作。於中先見。後爾
時下得益可知。第六復聞一切下見聞嚴具
作用。於中十段。一聞網等演法。於中三。一
近聞。次又聞某處下遠聞。後善財下得益。
二見寶鏡作用。三見寶柱放光。四見寶像
威儀。五見瓔珞等出生。六蓮華重現。七寶地
現像。八樹現半身。兜沙羅者。此云霜氷。
九半月現光。十壁現本事。於中初見慈氏
修行隨類攝生。後又見下覩所事友勸喻善
財。二爾時善財下。總顯見相。先法後喻。今
初。謂何力能見。以何眼見將何智見。依何
位見。於何處見。如經屬之。及結前來所
[060-0958c]
不說境。後譬如下喻顯見相。所以有十喻
者所喻別故。然有二意。一喻能見因緣不同
故。二喻所見境相別故。具初意者。十中初
一總喻能見所見皆如夢事。大小無礙等。如
喻合文尋之。餘九皆別。二喻自因力隨自
業故。凡命將終故。三四並喻緣力龍鬼所
持故。然鬼持自他不同。龍持自他同體。
五喻友依報力。六是定力。七喻性空力。八
喻法界自在力。九喻智定無二力。大智海
印之三昧故。十幻智自在力。二約所喻境
相別者。亦初總餘別。別中一臨終現業喻。喻
所見冥應。二非人所持喻。喻所見能說。三
龍宮淹久喻。喻念劫圓融。四梵宮廣現喻。
喻一多無礙。五遍處定境喻。喻所見明了。
六乾城依空喻。喻事理無礙。七同處異見喻。
喻隱顯自在。八海現三千喻。喻頓現遠近。
九幻現眾多喻。喻所見純雜無礙。第四爾時
彌勒下事訖起定。於中四。一警覺令起。亦
彈指者前來得旨。所謂忘言。此中得旨令
不滯寂。二法性下略示體相。初句標。此是
下釋所見之相。從法智緣生。緣生故無自
性。故云如是自性如幻夢等。悉不成就者。結
成上義。從緣無性故事不成就。無性從緣
故。理不成就。由不守自性故能從緣。成
上之法。雖成不離法性故。即事得云法
性如是。亦是性自具故。三爾時下得旨而
起。四彌勒告下問答所見。約問親證推之
在因。云住不思議。答中謙敬推之在緣。
云善反力。師資互推反常情也。第二聖
[060-0959a]
者下顯法名。先問後答。答中先明主門。後
善男子下眷屬。前中三世一切境界者。即此
所入所見之境。不忘念智者。即能入能現之
智。良以三世。一如故念劫圓融。隨一世中
現三際之境。智入三世了法空寂與如冥
契故。一念之中無所不見。莊嚴藏者有二
義。一以法性嚴故。一莊嚴中包含出生無
盡嚴具。如一閣中見多閣等。二以無礙智
契圓融境。嚴如來藏則本具諸法故。上
云法性如是。非是新成故。此門中具不可
說解脫。第三善財問言下窮嚴因之本源。
於中有二問答。初番窮其所歸由上覩
希奇攝力之後。忽然而失。故問其去處。答中
以從本流末故來。攝末歸本故。去去不異
來故引之於來。一時併答。後番彰其本起。
於中先問。雖蒙引歸來處既不究。終歸寧
知本起。故復尋之。答中先法後喻。法中先
相後性。謂智力緣作故來。智力緣加故住。
既從緣來則無來去。故此嚴事非在閣中
而住。亦非別處持來。從緣而來故非集。緣
謝則滅故非常。若先定有來處則墮常過。
先有今無則為斷滅。既離斷常何有生滅
一異等相。故云遠離一切。後喻有二。先龍
王降雨喻。偏喻無來之來。合中不住內者。菩
薩力故不住外者自善力故。以內外因緣互
奪。則內外兩亡。後幻師現幻喻。雙喻來去
則無來去。第四善財童子言大聖下。覈正報
之性相。於中二。先問從來。後問生處。前中
先問。後答問中。上見慈氏從餘處來。遽即
[060-0959b]
設敬問法。未遑諮問所從。故此因前嚴事
之來。便問來處。答中有三來處。一約體實
法身。即無來之來來即無來文有十對思
之。二善男子菩薩從大悲下。約相實報從
萬行中來。亦猶淨名從萬行道場來矣。三
汝問我下。約用化現。隨機熟處而來。此三
即法報化身。亦體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
後唯事中一具理事。摩羅提者。具云摩羅耶
提數。摩羅耶者。此云鬘施。即山名也。提數
云中。謂其山在此國中故。或國中近此山
故。瞿者地也波羅云守護。即守護土地及心
地故。第二善財下問答生處。問中由前云
從生處來故。今窮之。答中二。先通明諸菩
薩生處。後別顯慈氏生處。前中三。初正答
生處。次明生緣眷屬。後校量顯勝。今初有
十。皆上句為能生之行。下句為所生之家。
謂若發菩提心。則是菩薩名為生家。若有
深心則見善友。若得諸地則滿諸度。教化
眾生即是覺他有智慧故了法無生。有方
便故不取無生之相。不滯二乘之寂。故生
無生忍家。餘可思準。又上句亦通所生思
之。二善男子下明生緣眷屬有二十句。般
若為母方便為父者。略有三義。一實知虛凝
與陰俱靜。權智流動與陽齊波故。二親生
法身。實由般若。若無方便多共二乘。成菩
薩種乃由方便故。三者內解外濟如父母
故。次檀以福資尸以防護。餘可思耳。三善
男子菩薩如是下。校量顯勝於中二。先總
辨生家勝。後生於如是尊勝家下。別彰智
[060-0959c]
勝。第二善男子我身下。別顯慈氏生處。於
中二。先彰實報等周法界。文有十句。初句
總次八別。後一結。二我為化下顯為順機
當現生殊。於中先明現生。拘吒者此云樓
閣。此聚落中多樓閣故或慈氏閣在此中
故。後我為隨順下明當生。於中先正顯當
生所為。如蓮華者有三義。一釋迦下種彼華
開故。二昔因含果如華未開。因亡果現故
如蓮華開。三聞熏含實如蓮未開。見實亡
言故云開悟。智論云。菩薩善根不遇如來
智慧日光。翳死無疑通證前義。後我願滿下
結會三聖。言俱見我者亦有三意。一俱助
化故。二善財表行。文殊信智。成正覺時俱
證此故。三者文殊古佛善財當佛。慈氏現佛。
三世圓融浩然大均。故云俱見。第四善男子
汝當下。指示後友中三。初勸往教問。次何
以下釋勸所由。三是故善男子下結勸重釋。
初中令往文殊者。因位將極令反照心源
故。二中先徵意云。文殊已見何為勸往釋
意云。彼德深廣宿緣重故。於中二。先明行
廣。後顯緣深。今初。出生菩薩功德者。主
信法門長養一切善。故為佛母者。主般若
門住甚深智見法實故。為菩薩師者。具
善巧智通達解脫究竟普賢行故。後是汝
善知識下。顯其緣深已多成益。三結勸重釋
中三。初結勸具上二義應往勿疲。次徵釋。
先徵意云。何以的知具前二義。後釋意。云
已所成益皆是彼力。故知德深緣重。若當
見者獲益尤增。後文殊下結德究竟。前
[060-0960a]
見為信之首。後見為智之終。故云一切究
竟。第五爾時善財下戀德禮辭已下第八十經。自下
大文第四明智照無二相。顯前因法生果體
無分別。絕境智等諸二相故。又善財障盡惑
除未始動念。是故反照唯是初心。更無異
也。即信智無二文但有三。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聞證入。第三轉遇勝緣。今初言經游
百一十餘城已者。百一十義已見上文。然
此游城復有二義。一但從彌勒至於文殊。
自經百一十城。非連取前。二者加前百一
十友。故云餘城。即通取前友。普收諸法歸
一照故。若爾前友此城豈得同耶。亦有二
義。一者友必依城。則一城一友。二者或於
一城值於多友或求一友歷於多城而。要
具一百一十以。順表法故到。蘇摩那者此
云悅意。即華名也。謂智照一性悅本心故。
即德生城。有本云至普門國。顯攝諸差別
歸無二相。即普門故。言住其門所者。顯解
心已極將入般若無二之門故。第二是時文
殊下見聞證入此。下即是所漏脫文義。如
前說然。以極照無二心境兩亡故。略無敬
問。信解雙絕故。不見現身而反照。未移信
心故申右手。又不見乃為真見。但了自心
空般若故。文中三。一摩頂攝受。過百一十由
旬者。徹過前位故。始信該於極果。故曰遙
申。隨順行成故曰右手。然過城約超封域。
由旬明超數量。又前越諸位斷德。後越諸
位智地。按頂表於攝受。亦以普法置心頂
故。信至極故。二作如是言下誨示法門。即舉
[060-0960b]
失顯得。謂若離信根等不了法性等。反
顯善財有信根等。能了法性等。於中先列
所闕行法。文有九句前七闕因。一闕行本
故。二求小故。心劣處生死而憂悔。三橫不
具。四豎不進。五滯一善。六不廣求。七不
起無住行願。後二闕緣後不能了下。不能
成益中有十五句。前六約所知理事。後
九約能知分齊。例前諸文思之。又前九
中。初一信根是所闕因。餘皆不能成益。約
法功歸於信。約人前友之法皆由文殊。
三是時文殊下結益歸本。於中十句。前九
結益甚深。初一總餘八別。前智光明即般若
方便。後無邊智即智波羅蜜。普賢行道場者。
舉足下足皆與普賢行相應故。自所住處者。
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無住住故。又普賢道
場即法界理。自所住處即文殊智。此亦義
同。示於後友普賢之境。後一句攝用歸本。
所作竟故信窮智境。信相便亡故云不現。第
三於是善財下。轉遇勝緣修行敬事。然此
諸友及後普賢皆無指授者。表證法界離
此彼相故。此三千友乃有多義。一者成前
尚是文殊之益。二者順後為入理方便。又通
論諸友更分三分。初文殊一人為信心之
始。次至後文殊為智滿之終。故此總見三
千等友。後之普賢理智無二。又前諸友一
一各逢即是純門。此中諸友一時頓見。即
顯雜門。後普賢一人具前諸友。即純雜無
礙。又此諸友所得法門受行各別。文所不
具結廣從略。故總云三千耳。大文第五增
[060-0960c]
長趣求下。顯因廣大相。以前照理無二顯
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以隨一一因
皆稱法性故。文殊般若即攝相歸體。普賢
法界即祕密重重。若以二聖相對。則文殊
為能證。若以二聖對善財。則文殊亦為
所證。未得般若今證得故。文中分三。初
依教趣求。二聞覩前相。三見聞證入。今初
有二十六句。初一標求佛果。後一總觀圓
因中間諸句義通前後。皆是趣佛之因。並
是普賢解脫境故。就中間攝為十對。初四
四等普周寂靜即捨故。次二福智無外緣境
是智故。次二入正增助次二修因知果。次
三入法現生。次二證願修行。次二照上增
下。次二得實照權。次二智周身遍。後三摧
障入理。其入無礙法向上成無二礙。向下
即成無礙法界。其住平等地即前文殊自所
住處。後總句觀普賢境。即前普賢行道場。
以是顯因廣大相故。文殊通指善財普觀。
不同前文一友指於一友。良以普觀方
見普賢故。第二即聞普賢下聞覩前相。於
中先聞後覩。今初有十三句。初一聞人
名。後十二聞行位。即聞二字貫下諸句。此
中聞者。非從一人多人聞之。即稱法界而
聞耳。諸地者。普賢位中自行依地。及圓融所
攝地也。此句總下八別。一地方便者即加行
也。二即入心。三出心四住心。五即修施戒
等。六即遍行真如等為所證境。亦是所得
分齊之境。七即神通作用。摧邪攝生等。
八即同依佛智而住。二渴仰欲見下明覩。
[060-0961a]
於中二。先仰德修觀。後覩見希奇。今初。初
聞前人法故生渴仰次。即於下修觀。菩提
場者是所觀處。金剛藏者約表。即於本所信
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內。起一切因陀
羅網普賢心觀。約事即前其地金剛。而蘊德
具嚴故名為藏。然此經體勢應具十會。以
順無盡。又始起覺場義應歸本故。今且依
文。對前本末二會。即是攝末歸本之義。是
以善財不假別指。便於初會始成之處如來
座前。而起觀求。後起等下正顯觀心。有十
一句皆稱普賢境。而起於心故後得見。二
善財下覩見希奇。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兼
顯見因。後見十種下正覩希奇。於中二。一
見瑞相十句五對。各先所依淨土。後住處眾
生。二覩光明前瑞。則直見一重淨剎。此明
重見。又前麁此細。前體相此業用。然皆是
普賢依報之剎。第三時善財下見聞證入。於
中三。初結前生後。由覩前相生必見心。
二於時善財普攝下起觀增修。初攝散住
定。次策勤無退。次觀其體遍以法界為
身故。次悲智橫廣。次願行豎窮。後得果圓
因。此乃總攝諸觀。行人欲見當倣此修。離
此觀心見亦非勝。三時善財下正明見聞證
入。於中二。先正見聞證入。後聞佛德難思。
前中亦二。先顯得益圓因。後位滿齊佛。
前中分四。一見身得益。二摩頂得益。三
顯因深廣。四觀用無涯。初中二。先見
勝身。後得深益。前中四。一總見勝德身
相。二別見毛孔出生。三重觀體內包含。四
[060-0961b]
結通周遍。今初由前於菩提場師子座
前起勝想故。二見普賢身下。別見毛孔出
生廣遍法界。實則重重無盡。略顯二十重。
亦對前善財渴仰所起十一心故。其初等
虛空廣大等五心。遍此諸句。餘之六心別生
諸句。且除初一句。次之五句。由前觀道場
明了心故。出雲等皆嚴道場。次歎菩提心
下三句。由前入佛法海心。次一句及最初一
句。由化眾生界心。次四由前淨一切國土
心。亦兼化眾生心。後六句由前住一切劫。
及趣如來十力究竟心。並如文思之。是知各
由自心所見分齊。三爾時善財下。重觀體內
包含。於中二。初結前生後。後重觀下正顯。
於中亦二。先見三千。後如見此下類通十
方三際。四如於此毘盧下結通周遍。文有
四重。舉類未結。塵中普賢。是知前則身中
包含法界廣無邊故。顯其普義。今則全此
含法界身。潛入塵中調柔無礙。明其賢義
內外周遍。限量斯盡故名普賢。二善財童
子見下明得深益。既得智度已彰地滿。況
十表無盡耶。第二善財童子既得下。明摩
頂得益。於中三。初摩頂。次既摩下得益。前
向外觀故得智度。此摩頂親證故得三昧。
後如此娑婆下結通。良以善財等普賢故。
第三爾時普賢下明因深廣。因深則果厚故。
文分為三。初問答審見。二顯因深遠。三結
因成果。二中三。一別明求菩提行。於中二。
先順顯所行。後善男子我於下結離過成
德。二我莊嚴下通明悲智行。三我法海中
[060-0961c]
下。別明求法行。於中先反顯無不能捨。一
文尚無所不捨。況全部耶。以一文即。一切
之一。如海一滴故。後我所求法下。顯求所
為結說無盡。第三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
下。結因成果。於中先結因。以有成果之
功故云力也。文有十句。初四緣因。次二了
因。後四通於緣了。後得此下成果。謂由了
因故得法身果。由緣因故得色身果。第
四善男子汝且觀下觀用無涯。於中三。初
舉益勸觀。次觀見奇特。後校量顯勝。今
初有標釋結。初標可知。二我此下釋中二。
一明難見聞。二若有眾生下明見聞皆益。
於中三。初明不退菩提益。次或有眾生下善
根成熟益。後我以如是下總結多門。皆不
退成熟。於中先多門皆不退。後若有眾生
見聞下。種種皆成熟。淨剎可生身云何生。
此有二義。一約法性身剎。則與剎為體名
清淨剎。與身為體名清淨身。從能依有
殊。欲顯所依體一。故言生身。二約相用
淨剎是所依之剎。淨身則身內之剎。欲顯
身土互融故言生淨身耳。後汝應觀下總
結。第二爾時善財下觀見奇特。於中三。初
見毛內含三世間。次又見普賢下。見普賢
身遍諸剎中出生大用。後時善財童子下。
自見己身等普賢化。第三又善財下校量
顯勝。於中三。初校量善根。二從初發心下。
校量所入剎海。三善財童子於普賢下。雙
顯上二超勝之相。於中二。先別明橫竪深
廣。於中有三世間。一器世間。一步超過顯
[060-0962a]
橫廣。盡未來劫明竪窮。猶不能知顯深遠。
藏約包含。普入約廣遍。餘可知。後善財童
子於下。總結平等周遍。不於此沒彼現者。
以沒現相如法性故。以此彼相相即故也。
第二當是之時下明位滿齊佛。於中初句
明自得。餘皆等上。初一等因圓。次一等果
滿。一身下別顯等相。此即義當等覺。因位
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不辨更求。此則
一生頓成。行布亦足。非唯但約理觀初後
圓融。上明見聞證入竟。第二從爾時下明
聞佛勝德難思。前長行但顯因圓。此偈方
陳果用。非頌前文。然有二意。一對普賢。
普賢意云。上見我難思。尚是因位。今示汝
果尤更甚深。二對善財。善財等佛但是因
圓。以果海離言故不說成佛。今寄現佛之
德。以顯善財果相故。長行偈文因果綺互。
文中三。初偈頌標德。誡聽許說。二爾時下
長行舉眾渴仰欲聞。三爾時普賢下。廣陳
德相令眾求滿。於中二。先長行重誡許說
分齊。後偈頌廣顯佛德難思。九十五偈分
二。先九十三偈別歎佛德。後二偈結德無
盡。勸信勿疑。前中前八十偈法說。後十三偈
喻明。然通讚毘盧遮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
殊勝功德。即分二十一段。初有二偈。即於
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謂佛無障礙智。於
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礙故。二有一偈。
明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
謂了真如無二故無動念。三有三偈。即無
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謂住佛無住處作
[060-0962b]
佛事不休息。故云或見等。四有十五偈。即
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謂由
諸佛所依智同。益生意樂同。報化作用同
故。前經云得佛平等。亦同攝論四種意趣中
平等意趣故。此廣列諸佛皆互相遍。此釋
已妙。今更以文理證。此諸佛皆遮那之身謂
此文言。此三十界阿閦在中。阿閦本在東
方。今云在此明不異此。又無量壽佛月覺
如來。皆遍十方豈容隔此。又皆言或見。則
知一佛隨見不同。若言別讚餘佛。直言阿
閦在此。何成讚德。況華藏剎海皆遮那化
境。無量壽等未出剎種之中。豈非是此佛
耶。法華央掘並說十方分身。故知法藏別緣
十六王子皆方便說。以理推之。皆是如來
海印所現。何緣不說自所現佛而說他耶。
故知賢首佛等。皆本師矣。然此段文。亦兼
顯第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文中三。初八主伴嚴土攝生同。次四微細
含容轉法同。後三總攝多門結前生後。五或
見釋迦下三偈。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謂一
切時常修覺慧。治六蔽等故。既云已經多
劫。則不定始成。六有三偈即降伏一切外
道功德。於中初二即教證二道。後一現所摧
同類之身。七或現兜率下十六偈。即生在
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於中初五八相
現世無礙。次三處天宮殿無礙。次六隨世
巧化無礙。後二結無礙智之能遍隨機。八如
來住下有十八偈。明安立正法功德。於中
初四偈。立三乘法輪兼顯業用。次三明立
[060-0962c]
六度道品對治法。次七明一音隨類聞法不
同。乃至無量。後四明平等語業而應一切。
九具足下三偈明授記功德。謂記別過未
如現在。故云悉明見。十有四偈。明示現受
用變化身功德。十一或持下二偈。明斷一
切疑功德。謂於一切境善決定故。能斷他
疑。十二有九偈。令入種種行功德。謂遍了
一切有情性行。隨根令入故。十三如來無
礙智。一偈即當來生妙智功德。謂佛知久遠
故。十四有五偈。隨其勝解示現功德。謂
隨解現身故。十五有三偈。即無量所依調
伏有情加行功德。意云。佛智為無量菩薩
調伏眾生加行之所依故。十六如來清淨下
二偈。明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然
同攝論法身具五種相。初句白法為相。以
是極果圓滿自在故。次二句不思議相。次一
是無二相。次一無依相。次句常住相。次句二
喻者空畫喻無依。夢喻非有無二相。餘不
可喻。或略不喻。十七有一偈。明隨勝解示
現差別佛土功德。既隨解而現故不可喻。
此偈亦總拂前喻。如山等必不依空。有等
必不能喻佛。十八一偈。明三種佛身方處
無分限功德。十九一偈。攝三種功德。同法
性等。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
等。虛空即無盡功德等。實際等即究竟功德。
以如實際之際窮未來際故。後二偈結德
無盡。亦是別顯無盡功德。雖是總結即當
別文。於中前偈結德後偈勸信。古德亦有
將此二偈為一部流通。已如前說。
[060-0963a]


「 法性深廣難思議
 我已隨分略開解
 願斯功德同實際
 普令含識證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