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69 四教儀集解-宋-從義 (CBETA)




天台四教儀科解卷中會永嘉記入於觀師本文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天台四教集解卷卷中


「自下明化法四教。」


【二自下明化法四教文分二初總標自者從也。】


「第一三藏教者。」


【二第下釋為二初明如來說四教法分四初三藏
教又三初標此教所明因緣生滅正化小乘傍益
[002-0558a]
菩薩。】


「一修多羅藏四阿含等經二阿毗曇藏俱舍婆沙等論三毗尼藏
五部律。」


【二一下釋分二初釋教法二初示三藏名義四初
列名梵云修多羅此云法本亦云契經出世言教
之本故云法本契理契機故云契經修多羅有通
別之義如上已明阿含經中多明修行故三學中
即是定也梵云阿毗曇此云無比法聖人智慧分
別法義不可比之故云無比法論中多明問答研
覈義理故三學中即是慧也梵云俱舍此云藏也
藏以包藏為義此論包藏諸勝義等是故云也婆
沙此云廣說亦云五百說也等論者等小乘諸論
也毗尼者此云滅也佛所制戒眾生持之能滅身
口七支之惡故三學中即是戒也南山云毗尼飜
滅從功能為名非正譯也正飜為律律法也從教
為名斷割輕重開遮持犯非法不定故以飜之今
家諸文且約功能故云滅也五部律者一曇無德
此云法密亦云法藏大集經云顛倒解義隱覆法
藏隱覆即是密義故也法名四分二薩婆多此云
一切有以計三世皆實有故法名十誦三彌沙塞
此云不著有無觀以由不作地水火風虗空識相
法名五分四迦葉遺此云重空觀說無有我及以
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法名解脫此有戒本五
婆麤富羅此云犢子上古有仙染犢生子故從種
[002-0558b]
姓以立其名然而律文未至於此是名五部僧祇
部者即根本也行解虗通不生偏執此亦名總餘
五名別如來滅後迦葉阿難末田和修優波五師
體權通道故不分教後優波有五人弟子各執一
見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為五部焉出曜經云佛在
波羅奈國最初為五人說契經修多羅藏佛在羅
閱祇最初為須那提說毗尼藏佛在毗舍離獼猴
池最初為䟦耆子說阿毗曇藏由此觀之則三藏
教皆是佛說故阿毗曇是佛自說何所疑哉故大
論云阿毗曇門或佛自說如云比丘於諸有為不
正憶念得世第一以至四果無有是處能正憶念
得世第一至于四果斯有是處若諸羅漢於佛滅
後造阿毗曇解釋其義不可混同佛所說也問佛
說名經那存論號答佛說名經弟子所作名之為
論此乃一往大判之耳。】


「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


【二此下揀大取小大小之義如前已明言此之者
指上辭也若但指於經律論三此乃可云名通大
小以大小乘皆經律論若指毗曇俱舍等論何曾
通大若依此義是則應云三藏之名名通大小一
家諸部文義咸然焉。】


「大智度論云迦旃延子自以聰明利根於婆沙中明
三藏義不讀衍經非大菩薩又法華云貪著小乘三
藏學者。」
[002-0558c]


【三大下引論經證大論正明摩訶衍門故斥三藏為
小乘也非大菩薩者非是衍門大菩薩也是則三
藏名小菩薩矣故大論云佛滅百年阿輸迦王作
會諸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從是至姓迦旃延婆
羅門道人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語作
發智論八犍度等後諸弟子作[鞥-合+白-日+田]婆沙又云聲聞
法中摩訶迦旃延子說菩薩相義如是摩訶衍人
云迦旃延子輩是生死人不誦不讀摩訶衍經非
大菩薩不知諸法實相自以利根智於佛法中作
諸論義乃至論中處處皆以摩訶衍門對斥三藏
名小乘也故迦旃延從姓立名此云文飾善讚詠
故又亦應引成實論中我今欲明三藏實義況法
華去小乘三藏是則二論一經皆以三藏名小乘
也。】


「依此等文故大師稱小乘為三藏教。」


【四依此下引大師判具在諸部。】


「此有三乘根性。」


【二此有下明教所被機文分二初通標三乘此三
藏教所被之機有三乘人根性不同雖通標三至
下別釋且置餘二但釋聲聞及夫下文明行位中
三乘具足矣。】


「初聲聞人依生滅四諦教。」


【二初下且示聲聞文分為三初正辨聲聞四諦教
又二初通標依生滅四諦教者此中應引四念處
[002-0559a]
文八三之義理教智斷行位因果此八皆約三乘
辨之理三者聲聞理在正使外緣覺理在習氣外
菩薩理在正習外教三者聲聞四諦教緣覺十二
因緣教菩薩六度教智三者聲聞總相智緣覺別
相智菩薩總別相智斷三者聲聞斷正使緣覺斷
習氣菩薩斷正習行三者聲聞為自修戒定慧緣
覺為自修獨善寂菩薩為眾生修六度位三者聲
聞住學無學緣覺住無學菩薩三祇登道場因三
者聲聞帶果行因緣覺望果行因菩薩伏惑行因
果三者聲聞斷正使如燒木為炭緣覺斷習氣如
燒木為[厂@火]菩薩正習盡如燒木無炭[厂@火]苦集滅道
四也一一審實不虗諦也此四皆名生滅者迷真
重故從事得名苦則三相遷移所謂一期及以念
念二種三相三相則是生異滅也三相改變故云
遷移集則四心流動謂貪嗔癡及以等分四種妄
心流動不住也是則苦集遷移流動皆生滅矣道
則對治易奪以實有道治彼苦集故云對治有苦
集時則無有道若有道時能除苦集故云易奪滅
則滅有還無滅有因果還歸無餘是則道滅亦生
滅矣又有苦集則無道滅若有道滅則無苦集菩
提煩惱更互相傾名生滅也若無生無量無作下
文當辨夫四種四諦其名本出大涅槃經聖行品
中荊谿問曰何故立四種四諦之殊答諦本無四
諦只是理理尚無一云何有四故知依如來藏同
[002-0559b]
體權實大悲願力隨順物機不獲已而用既機宜
不同致法有差降從一實理開於權理權實二理
能詮教殊故有四種差別教起涅槃實後暫用助
圓故須具用四種四諦矣。】


「言四諦者一苦諦。」


【二言下別釋分四初苦諦為三初牒通標別四諦
牒通別標苦諦所言苦者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
行帝為無常之所逼惱苦有三種一苦苦二壞苦
三行苦此之三苦有通有別別則三受別對三苦
三受者何所謂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
也二樂受樂若壞時名壞苦也三不苦不樂受常
為無常之所遷流遷流屬行名行苦也此乃別論
三苦三受若通論者是則三受通有三苦何者三
受之心自是其苦從苦緣生通是苦苦三受之心
通為壞相即是壞苦三受之心通是運動不停之
相名為行苦若通若別無非是苦審實而有故名
諦也又生在欲界苦等三途故云苦苦三界已苦
欲界復苦故云苦苦樂壞時苦等於三途故云
壞苦處中苦者名為行苦通至無色又復三苦通
徧三界又諸論文多以三途名為苦苦諸天衰相
天樂壞時生於大苦名為壞苦人間行苦念念苦
故。】


「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


【二二十下釋別分二初示苦諦體二十五者下文
[002-0559c]
自列所言有者二十五處所有因果而不滅亡故
云有也六界國土名依報也六界五陰及以假名
是正報也苦諦之體其唯斯矣。】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
處無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王天成十五四禪四空處成二十三無想天
及那含天成二十五。」


【二言二十下解釋分二初列別名數東弗婆提南
瞻部洲四牛貨洲北俱盧洲名為四也水中可居
名為洲也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名為四也因中造
惡果感不善名為惡也修羅一界或善或惡下品
十善名之為善是故諸文云三善趣三惡道也然
雖行善欲勝他故因時猜忌故使果上怕怖無極
是故亦為惡道收也趣者往也到也所謂業因令
諸有情往到彼也四王忉利夜摩兜率變化他化
名為六也如此六天通有四欲一情二色三食四
婬名為欲也欲者希須也梵者此云淨也即娑婆
世界主也娑婆界主即是初禪大梵天王也毗曇
云二禪已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若瓔珞經禪禪
之中皆有梵王但是加修四無量心報勝為王無
統御也初禪中有覺觀語言則能主領是故名為
娑婆界主準薩婆多宗唯有十六天以梵輔無想
無別處故若依經部約於身量立十七天以大梵
梵輔身量別故若上座部乃約因果立十八天上
座部者取結集時窟內迦葉上座故也梵王乃以
[002-0560a]
無尋伺為因果無想乃以無心為因果也言經部
者立義依經故也佛滅度後四百年初從一切
有部復出一部名為經部凡所明義以經作證不
依律論大梵身長一由旬半梵輔身長一由旬也
初二三四名為四也禪是梵語此云棄惡亦功德
林又思惟修故名禪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
想處此之四天既皆無色名四空也若於此四唯
最初天名空處也色界之中第十三天是無想也
外道所居一期之間心想不行名無想矣五那含
者無煩無熱善見善現及色究竟此之五天第三
果居名五那含那含具云阿那含也此云不還或
云五種那含所居名五那含五那含者中生有行
無行上流所以梵王別立為有者以常見外道計
於梵王為生萬物之主違之則生死順之則解脫
為破此計立為有也外道又計無想無心名為涅
槃計五淨居為真解脫是故立有有則生死未亡
何解脫之可計乎四趣苦多眾生不樂著故別立
為有人則四洲不同故各立有也於四無色又名
處者為破外道執空處為無身涅槃執識處為無
邊意涅槃執無所有處為淨聚涅槃執非非想處
為世間空窣堵波涅槃佛破此計說為生處非真
解脫故云處也。】


「別則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


【二別則下束別為總分二初正示。】
[002-0560b]


「一地獄道梵語捺落迦又語泥梨此飜苦具而言地
獄者此處在地之下故言地獄謂八寒八熱等大獄
各有眷屬其類無數其中受苦者隨其作業各有輕
重經劫數等其最重處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經
刧無量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二一地獄下釋分二初釋六道二釋生死初六道
中文自分六初地獄道然六道有身壽劫數四生
等事具如俱舍今不暇引所言梵語及此飜者佛
生天竺乃是中國刧初之時梵天下生身有光明
是故天竺言語書等皆承於梵故云梵語飜即飜
譯禮記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
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
方曰譯佛教本自西方而至合云狄鞮今云譯者
或以漢世多事北方漢明帝時初傳佛教自後放
之皆云譯也或是最初從北方來又復初從北天
竺至義皆通也譯者傳言也又易也變易梵語同
華音也如飜錦綺背面雖異其華是一背面猶如
華梵之殊其華是一佛意同也餘如大部補注中
示獄者婆沙云多分在於瞻部洲下過五百踰繕
那乃有其獄也故地下獄非適今也其字從言從
二犬者所以守也若此方獄皐陶所造也。
言八寒
者一頞部陀此云皰也謂諸眾生被寒逼故身如
瘡皰也二尼剌部陀此云皰裂也三頞哳吒四臛
臛婆五虎虎婆此乃皆是眾生被寒逼故但作如
[002-0560c]
此等聲故也所以從聲以立三獄之名也六嗢鉢
羅此云青蓮華七鉢特摩此云紅蓮華八摩訶鉢
特摩此云大紅蓮華此等皆是被寒逼甚其身乃
作青紅等色故以身色以立三獄之名也言八熱
者一等活眾生受苦涼風所吹等初活故二黑繩
謂先以黑繩絣量肢體後方斬鋸也三眾合謂眾
多苦具合來逼惱也四嘷叫謂眾苦所逼異類悲
號也五大叫謂眾苦所惱發聲大叫也六炎熱謂
火熾炎熱逼害眾生也七極熱謂火中之熱此為
極也八無間梵云阿鼻也此中受苦無有間息故
云無間也此八寒熱名為大獄更自各有眷屬小
獄其類無數然諸文說一一自有十六小獄以為
眷屬是則都有二百七十二也又有孤獨獄者在
於山間曠野空中及樹下等言上品者作業最重
其心猛盛名上品也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
僧出佛身血事不順理名五逆也身行殺盜婬口
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乃起貪嗔癡而違於
善故云十惡也四解脫經名為火途即地獄道
矣。】


「二畜生道亦云傍生此道徧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
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互相吞啖受苦
無窮愚癡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二畜生道畜褚究許六向究三切竝通若作褚六
切者即六畜也六畜即牛馬鷄豕犬羊也亦云傍
[002-0561a]
生者婆沙云形傍行傍故名傍生何者以由心行
業不正故感畜生道名心傍也身多橫住如牛馬
等名形傍也又畜生者亦名徧有五道之中皆徧
有故故四王天已上諸天皆悉有之如天所乘象
馬等也故大論以三類攝之謂晝行夜行晝夜行
又復有三謂水陸空行也因此須知眾生之義中
阿含云劫初之時光音天下生于世間無有尊卑
眾共生世故云眾生又以眾陰有假名生故云眾
生又復處處而受生故故云眾生新譯恐濫稱為
有情雖揀無情三義咸失身披等者身披其毛如
貓狗等頭戴其角如牛羊等鱗如龍魚甲如龜[敝/龜]
羽毛如飛鳥四足如牛羊多足如百足有足謂之
蟲無足謂之豸不別因果但作惡業故云愚癡其
心劣前名為中品四解脫經稱為血途即畜生道
也。】


「三餓鬼道梵語闍利哆此道亦徧諸趣有福德者作
山林塚廟神無福德者居不淨處不得飲食常受鞭
打填河塞海受苦無量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
感此道身。」


【三餓鬼道常飢曰餓鬼之言歸尸子曰古者名人
死為歸人又人神曰鬼地神曰祇也。
闍梨哆者此
云祖父眾生最初生於彼道故名祖父若後生者
亦名祖父或居海岸或在山林及餘處等故云此
道亦徧諸處形或似人或如獸等心不正直名為
[002-0561b]
諂誑劣前愚癡故名下品四解脫經稱為刀途即
餓鬼道也。】


「四阿脩羅道此飜無酒又無端正又無天或在海岸
海底宮殿嚴飾常好鬬戰怕怖無極在因之時懷猜
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四阿脩羅道飜無酒者於四天下采拾眾華醞在
大海所冀成酒而為魚龍業力所變其酒之味不
能成故由是發誓而斷於酒故云無酒其形醜陋
名無端正常與諸天共相鬬戰而多失利如此乃
是不有諸天故云無天此脩羅在餓鬼道攝故居
海岸畜生道攝故在海底首楞嚴說四種脩羅一
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脩羅從卵而生
鬼趣所攝二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
月此阿脩羅從胎而生人趣所攝三者持世力洞
無畏能與梵王及以諸天爭勝鬬戰此阿脩羅從
變化生天界所攝四者別有下劣脩羅生大海心
此阿脩羅從濕氣生畜生界攝所感之處宮殿嚴
飾良由因中行於五常十善故也常好鬬戰怕怖
無極良由因中行於猜忌嫉妬故也五常具如次
文所辨身三口四意三對治十種之惡故云十善
也猜者疑懼也詩傳云以色曰妬以行曰忌害賢
曰嫉也。】


「五人道四洲不同謂東弗婆提〔壽〕五百歲南閻浮提壽一百歲
西瞿耶尼壽二百五十歲北[鬱-山+止]單越壽一千歲命無中央聖人不出其中即八難之
[002-0561c]
一皆苦樂相間在因之時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義
禮智信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行
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五人道禮記云人者五行之端說文云天地之性
最貴者也尚書云惟人萬物之靈孔氏傳云天地
所生惟人為貴是故人字象臂脛之形也。
弗婆提
者亦云毗提訶此云東勝身洲良以身形勝餘身
故閻浮提者亦云瞻部無熱池側有瞻部林樹林
高大此方無故所以不飜若準西域記音中飜為
穢樹也。
瞿耶尼者亦瞿陀尼此云牛貨劫初之時
須彌山西有一寶牛以此寶牛而為貨易故以名
焉。
[鬱-山+止]單越者亦云俱盧此飜勝處於四洲中此最
勝故。
四洲文下注壽歲者東南西三亦不局定爾
許之歲今從極分而說之耳然南洲壽最不定也
唯有北洲壽定千歲故俱舍云諸處有中夭除北
俱盧洲以壽定故以樂極故以執堅故所以聖人
不出其中。
言八難者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北
洲五無想天六佛前佛後七世智辯聰八生盲瘖
瘂北洲即在八難中一然則若論果報最勝北洲
為上南洲為下若論值佛得聞正法南洲為上北
洲為下故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
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是故生於南洲值
佛聞法名為上上因緣仁義禮智信五也百王不
易常也仁者忍也好生惡殺善惡含忍也又博施
[002-0562a]
濟眾愛人利物也義者宜也裁制其事合其宜也
禮者體也事得其體則君臣父子進退撙節若無
其禮則非法也智者知也照了博察無所不明也
信者忠也誠也驗也夫人之言既忠且誠可以驗
用無虗妄也又愍傷不殺仁也清察不盜義也防
害不婬禮也持心禁酒智也非法不言信也不殺
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五也能防身口名為
戒也餘如下辨大論十二十三廣釋法界次第亦
略示之然此五戒前四是性後一是遮即是在家
受已而為清信士女也一不殺者云何名殺知是
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是名為殺若不如是名
不殺也二不盜者云何名盜知他之物而欲取之
去離本處是名為盜若不如是名不盜也三不邪
婬者云何名邪婬若在家女父母兄弟姉妹夫主
王法守護若出家者戒法守護乃至自婦受一日
戒有娠乳兒及非道處如是犯者名曰邪婬若不
如是名不邪婬也四不妄語者云何名妄語欺誑
於他言無真實若不如是名不妄語也五不飲酒
者酒有三種一穀酒二果酒三藥酒穀酒可見果
酒者蒲萄阿梨咤樹果等名果酒也藥酒者種種
藥艸和米甘蔗變成酒味不飲斯等名不飲酒也
能行五常及持五戒則人道不失矣故堯舜禹湯
以五常而治于天下仲尼軻雄祖述之則君臣父
子夫婦正也夫人王以五常而治世法王以五戒
[002-0562b]
而化物不殺則仁不盜則義不邪婬則禮不妄語
則信不飲酒則智是故五常五戒名異而義同也
世之君子謂佛之道無益于天下者豈其然乎豈
其然乎昔宋文帝元嘉年中問侍中何尚之曰范
泰謝靈運等皆云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
以佛經而為指南如其率土皆純此化朕則坐致
太平矣何尚之對曰臣聞渡江已來王導周覬宰
輔之冠盖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郄超王謐王坦
王恭或稱獨步或號絕倫謝敷戴逵范汪孫綽皆
致心於天人之際靡非清淨之士皆謂釋氏之教
無所不可何哉且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
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周徧天
下則仁人百萬矣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
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則陛下之言
坐致太平是也。】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初欲界六
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須彌山腹二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已
上二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天五化樂天六

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
天分為四禪初禪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禪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禪三天少淨無量淨徧淨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已上三天凡夫住處修上
品十善坐禪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處上〔之〕九天離
欲麤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坐得禪定故得禪名三無色界四天空處議處無所有處
非非想已上四天只有四陰而無色蘊故得名也。」

[002-0562c]


【六天道天之名義如前已明二十八天者三界豎
論也注文顯矣。
四天王天者東方提頭賴吒此云
持國居黃金山領二鬼一名乾闥婆此云尋香行
天帝俗樂之神也二名富單那此云臭餓鬼中勝
者也或云主熱病神也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長
居瑠璃山領二鬼一薜茘多此云祖父餓鬼中劣
者也二鳩槃荼此云甕形似冬瓜即厭魅鬼也西
方毗留博叉此云非好報居白銀山領二鬼一毒
龍二毗舍闍此云噉精氣鬼噉人及五穀之精氣
也北方毗沙門此云多聞居水精山領二鬼一夜
叉此云輕捷飛行疾也二羅剎此云可畏亦云暴
惡也居須彌山腹者須彌此云玅高四寶所成名
玅出七金山名高此山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
八萬四千踰繕那山之半腹去地四萬二千踰
繕那準樓炭經須彌山半廣二十四萬里若讀文
句須知此說俱舍頌云玅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常憍大王
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二忉利天忉利此云
[002-0563a]
三十三也故須彌山頂有四峰一峰八天四八乃
成三十二天帝釋居中成三十三俱舍頌曰玅高
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中
宮名善現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勝殿
周千踰繕那所言自有三十三者謂此山頂自有
故也非謂除帝釋外別自有也單修十善者若夜
摩已上兼修定力此中無定但修十善得生其中
故云單修也三夜摩天夜摩此云時分亦云善時
以此天中時時多分唱於快樂也四兜率天兜率
此云喜足亦云玅足以此天中於五欲境生喜足
故五化樂天於境變化而自樂故六他化自在天
於自他境皆能自在變化故也已上四天悉空居
者良由因修定力故使果報居空未到定者亦云
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現前而能離欲故云
未至未到也故止觀云若端坐攝身調和氣息泯
然澄靜身如雲影虗豁清淨雖復清淨而猶見有
身心之相是則名為欲界定也從此已去忽然不
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牀鋪事等猶如虗空冏冏
安穩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如
是名為未到地相無所知人忽若得此謂無生忍
性障猶在未入初禪豈得謬計無生忍乎言性障
者欲界惑也。


次色界中十八天者然此乃是清淨之色不同欲
界垢染色也初禪三天一梵眾者梵眾即是梵王
[002-0563b]
民也二梵輔者梵輔即是梵王臣也輔者弼也助
也三大梵者世界之主故名大也二禪三天一少
光者居二禪初其光且少名少光也無量光者光
明勝前無有限量名無量光也光音天者此天語
時口出淨光也音語音也又復彼天無有覺觀及
以語音但以光當語故云光音也又火災之焰至
此天際初生天者悉皆怖畏舊天語云勿怖勿怖
以念火光故云光音也新譯謂之極光天矣。
三禪
三天一少淨者居三禪初少分清淨名少淨也此
淨勝前無有限量名無量淨也其淨周徧名徧淨
也四禪九天一無雲者此從所依以立名也三禪
已下雖云空居然其所依猶有雲故從四禪去諸
天居空而無有雲此天居四禪之首在無雲之初
是故從初名無雲也有福德力乃生此天果上說
因名福生天也所感之果廣而且大名廣果天也
無想天義如向已明無煩天者煩謂煩雜生此天
中無諸煩雜名無煩天也無熱天者生此天中無
諸熱惱名無熱天也善見天者色身殊勝善相見
故名善見天也善現天者色相轉勝善變現故名
善現天也色究竟天者色界諸天此天最上終極
無過名色究竟天也離欲麤散者謂欲界之色麤
而心散而今離之得色界之色細而心定也未出
色籠者在於色界為色所[ㄇ@人/卓]未得無色四空之處
名色籠也坐得禪定得禪名者謂根本四禪也此
[002-0563c]
之四禪亦云四定諸文中云四禪八定四在八數
而重列者若色無色二界相對色界名禪無色名
定故云四禪四空定也若色無色對欲界散則上
二界俱受定名故云四禪更云八定或云八禪亦
上二界通名為禪定對欲亂禪亦名靜故諸聖教
隨用不定三無色界有四天者揀異色界故云無
色然無色界宗計不同故大眾部云有細色但無
麤色故名無色故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空
量地界阿含經說無色界天淚下猶如春月細雨
佛邊側立皆是化作隨時大小非業果身仁王經
列無色天眾涅槃經說無色界色非諸聲聞緣覺
所知故大小乘皆說有色又毗曇云無色界中有
道共戒道共戒是無作色法無漏緣通故此戒色
隨無漏至無色界也成實論云色是無教不至無
色故無色界有色無色宗計不同欲知成論色是
無教不至無色須讀天台大部補注又中陰經說
如來至無色界中無色諸天禮拜世尊華嚴經云
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有色無色審自詳
之言空處者行人厭患色籠如牢如獄心欲出離
乃修觀智滅三種色得生此天空無所有名空處
天言識處者行人厭患虗空無邊於是修觀捨其
空處更緣識處名識處天言無所有處者行人厭
於識處無邊於是捨之入無所有名無所有處天
言非非想者捨二邊想而入定者名非非想行人
[002-0564a]
厭於無所有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更有上
定名非有想非無想處於是乃捨二邊求生此天
亦云凡夫外道得此定時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
云非有想也佛弟子眾如實知有細想煩惱故云
非無想也得失合論故名非有想非無想矣受想
行識四也能覆真理陰也蘊者聚也四言陰色言
蘊文互現耳舊譯謂之陰新飜謂之蘊。】


「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非想天雖然苦樂不同未免
生而復死死已還生故名生死。」


【二上來下釋生死故前束別為總文云六道生死
如向六段釋六道竟故今乃釋生死之說人多不
知所以云爾。】


「此是藏教實有苦諦。」


【三此是下結成苦諦以三藏人所解諸法是實有
故摩訶衍人所解諸法皆如幻故七種二諦豈不
思乎。】


「二集諦者。」


【二集諦分三初標列會同分四初標名二集諦者
即標名也所言集者以招集為義也則是心與諸
業相應聚集招於生死之果也故集有三種業一
善業即十善也二不善業即十惡也三不動業即
四禪八定也四心流動見思煩惱與前業合定能
招聚三界生死之苦果矣。】


「即見思惑。」
[002-0564b]


【二即見思惑一句是集諦體也見思惑者界內四
住也若約界外即五住焉見思名義前文已明。】


「又云見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無知又云取相惑又
云枝末無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內惑。」


【三又云下列異名集諦之體有種種名是故列之
言見修者見即見道所斷煩惱即見惑也修即修
道所斷煩惱即思惑也言四住者見惑若斷無有
前後是故合之為一住也思惑且分三界次第所
以離之為三住也住者著也以有見思則住三界
不能出於火宅故也又云染污無知者文中作污
字之誤也見思二惑能招生死名為染汙於境不
悟名曰無知然小乘中立二無知染汙無知無明
為體不染汙無知劣慧為體謂味勢熟德時數量
耳大部補注已引注之又云取相者即起信論六
麤是也所謂智相計名字相執取相相續相起業
相業繫苦相也或云見思取生死相名取相也又
云枝末無明者枝末乃對根本得名皆從喻也故
別圓教障中無明即根本也障真無明即枝末也
不了法界名曰無明無所明也何者法界中道喻
如大地迷中道故名為不了即是無明如樹根本
依地而生故云根本然而復迷根本無明於茲更
起虗妄取相猶如枝末從根本生即是障中微細
無明而生障真見思惑也又云通惑者通惑即對
別惑得名通惑即是枝末無明別惑即是根本無
[002-0564c]
明若塵沙惑亦別惑收文句記云二障只是煩惱
所知此之二障若別論者在別地前無知唯是界
外塵沙若通上下無知即攝內外無知及以無明
故知但是開合異耳故地持中明煩惱障及似智
障今家乃依大品大論開為三惑是故智障兼於
事理障事智者是塵沙惑障理智者是無明惑若
以通惑通於四教別惑別在別圓教者且如塵沙
既是別惑通界內外及以四教豈得謂之別在別
圓須知通惑通於三乘兩教二乘四教菩薩皆須
伏斷見思惑故別惑別在菩薩所斷四教菩薩皆
斷塵沙但前二教不斷無明之別惑耳夫通別二
惑及通別習氣一家教部所明斷位其說不同何
者止觀云初信破見二信至七信破思八信至十
信斷習引華嚴云初發心時正習俱盡界外未盡
界內盡耳輔行云八信至第十信習盡者習通界
外塵沙無明引華嚴者初證初住却望十信故云
界內正習盡也光明文句云二乘斷通菩薩斷別
若通若別究盡在佛引地持云若入第九清淨淨
禪通別惑累正習皆盡有人釋云通惑正使圓七
信盡習氣至佛同別習盡又云佛地不唯別盡通
亦窮邊以由見思徧十方故又有人云通盡已久
望前總說云皆盡耳余謂此說得輔行釋初住却
望十信習盡次第意也又有人云通別惑累至佛
盡者此約界外自分通別又有說云通惑正習圓
[002-0565a]
住前盡別惑正習初住已上至佛盡者約豎說也
通別惑累至佛盡者約橫說也今謂止觀所明十
信界內習盡且順教道次第云耳若依圓玅是則
須明六即之義何者五品即是觀行三觀六根即
是相似三觀初住已上分證三觀玅覺即是究竟
三觀是則通別不出三惑三惑諦觀位位既玅何
得前後橫豎落耶光明文句正示圓玅故云通別
至佛方盡況輔行云從初已來三諦圓修與次第
義永不相關此論麤惑任運斷處與次第齊若乃
圓玅豈可只破通惑者哉位位圓玅如何解耶又
云界內惑者以有見思故生界內通惑若盡則生
界外此約大教云界外耳。】


「雖名不同但見思耳。」


【四雖名下會同上來所列種種異名雖然不同葢
是隨機篤論其意體是見思故云雖名不同但見
思耳。】


「初釋見惑有八十八使。」


【二初釋下別釋見思文分為二初釋見惑又二初
通標名數初釋見惑是標名也有八十八是標數
也。】


「所謂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已上利使
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已上鈍使。」


【二所謂下別釋其數文自分二初列十使為本一
身見者於五陰身立以主宰名身見也二邊見者
[002-0565b]
從身見上復計斷常執斷非常執常非斷隨計一
邊名邊見也三見取者於非涅槃而生取著執以
為勝名見取也四戒取者於非戒法謬有執持如
外道持雞狗等戒名戒取也五邪見者邪心取理
撥無因果名邪見也六貪乃是引取無猒。
七嗔名
為忿怒不息八癡良由無明不了九慢斯葢自恃
陵他十疑只因猶豫不決上五名利下五名鈍利
則造次恒有鈍乃推利方生何者如計主宰名之
身見讚而順之便起貪愛毀而違之乃生嗔忿於
茲不了是故愚癡以此陵他因而起慢迷惑不決
所以生疑身見利上五鈍既然邊及邪等準思可
見問貪等五鈍既是思惑云何在於見惑收耶答
夫論思惑乃有三種一俱生思與形俱生如女在
於母胎之時於父生愛於母起恚男在母胎於母
生愛於父生恚法爾如此非推之然名俱生也二
推見解而起於思即見惑中五鈍使是雖是思惑
從身見起是則還為見惑收也三界繫思即是三
界九品思惑修道位去之所斷也若俱生思及推
身見而起思者初果見理一時無餘故玅玄云斷
見諦惑而復兼除四思又止觀明五利豈唯見惑
何甞無恚欲耶故利中有鈍斷見惑人但名斷利
利中之鈍名背上使見諦斷時正利既去背使亦
去又云五鈍何必是貪嗔如諸蠕動實不推理而
舉螯張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夫何甞執見行住坐
[002-0565c]
臥恒起我心故知五鈍非無利使雖起於利此利
屬鈍從於鈍使背上而起正鈍既去背使亦除是
故見思咸通利鈍況復又約未發禪來所有十使
悉皆名鈍因定發見所有十使一時名利輔行料
揀未得禪來縱起宿習所有煩惱及因現陰起於
我見仍屬鈍使初果所斷凡夫共有冥伏在身障
真無漏若見諦理此惑自除故不同於禪後所起
若外道等由未見諦得禪定已雖斷鈍使仍未曾
斷一毫見惑見惑現行故不同於未發禪來所有
見惑及冥伏者是故不以八十八使見惑為例應
知思惑既有俱生見惑亦爾如諸凡下恒起我心
法爾如此豈非與形而俱生耶故瑜伽云於五取
蘊心執增益見我我所名薩迦耶見此復二種一
者俱生二者分別言俱生者一切凡夫乃至禽獸
竝皆現行言分別者如諸外道計度而起況界繫
思亦名迷事故迷事思不同推見所起思也。】


「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


【二此十使下約界示數文自分三初通示言歷三
界四諦增減者問上標集諦體唯見思今何以云
歷四諦耶答所迷之境須歷四諦能起惑體但集
諦收問苦集容有惑道滅何所論答由迷苦集道
滅亦昧是故四諦竝屬所迷既俱所迷乃俱起惑
故不可以苦集在迷道滅是悟而致妨也復次須
知集惑與業以為能迷苦果生死以為所迷能所
[002-0566a]
咸迷道滅俱惑是故見惑須歷四諦。】


「謂欲界苦十使具足集滅各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
道諦八使除身見邊見四諦下合為三十二。」


【二謂欲界下別明又二初欲界言欲界苦十使具
足者良由苦是有漏之果果報形質眾生不了妄
立主宰身見遂生復謂陰果有無斷常隨計一邊
故有邊見然又於此執劣為勝計是涅槃故有見
取更以其身持非禁戒故有戒取復以此身行其
邪法撥無因果故有邪見執身見等猶預不決故
有其疑無明迷闇故有癡惑故此七使皆於苦果
身上而生其相親近名親惑也若貪嗔慢三種之
惑但從前七違順陵他而有此三是故此三於苦
諦境其相踈遠名踈惑也問戒禁屬因苦諦是果
何以苦下有戒禁取親惑生耶答計多苦行執非
禁戒望實為因故在苦諦親惑攝也集滅各七除
身邊戒三種惑者良由集是有為有漏之因滅是
無為無漏之果皆非從身苦境而有是故集滅除
身見也既無身見邊及戒取亦乃不存何者以邊
見是於苦果身計斷常故戒取乃是於身所持非
禁戒故是故此二依身而有身見既無此二何有
故集諦下七使之惑有親有疎見取邪見及以疑
癡此四種惑附集而生其相親切名之為親何者
有漏集因本是劣法執此劣法以為涅槃故有見
取計此有漏邪妄之因撥正因果故有邪見於茲
[002-0566b]
猶豫是故有疑無明迷闇所以有癡故此四種名
為親惑若貪嗔慢三種名踈例上說之無別意也
滅下七使四踈三親親則邪見及以疑癡此三種
惑名親者何邪心取理撥正因果故有邪見疑癡
二惑亦例前云是故此三名為親惑若貪嗔慢三
種名疎亦如向說今滅諦下見取之惑名為踈者
良由見取體是執劣以為勝故且此滅諦自是無
為真勝之果非是有為虗偽劣法是故見取滅諦
疎矣若苦集下見取親者以苦集體本是劣法執
以為勝故名親也道諦八使除身邊者道是無為
無漏之因且非依身故無身見既無身見邊見亦
無問既無身邊應無戒取今道諦下何故有耶答
苦下戒取依身而起名之為親道下戒取但從邪
見而生此乃名為趺惑何者道諦八使三親五疎
疎則於前苦集三疎滅下四疎更加戒取故有五
疎何者以由道諦本是真因不是戒禁非因之因
故不當立戒取親惑此戒取等五種之惑但是從
於邪見疑癡三親而生俱為疎惑何者貪嗔與慢
及戒禁取此四名疎如前所示若乃見取名為踈
者以此見取體是執劣而為勝故今此道諦本非
是劣是故見取亦為疎也若邪見等三名親者以
執邪道而為真道撥除正法故有邪見親惑而起
疑痴名親亦例前說又復應知苦道二諦存戒禁
者本在內道見苦能斷本在外道見道能斷問此
[002-0566c]
四諦下所起諸惑依何教耶答依阿毗曇苦下十
使足集滅除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


「上二界四諦下餘皆如欲界只於每諦下除瞋使故
一界各有二十八。」


【二上二界下色無色界言只於者謂於色界及無
色界四諦之下各除嗔也金光明云三十三天生
嗔恨者此欲界耳非上界焉上界何故不行恚耶
毗曇論云上界無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靜故心
滋潤故所以無嗔也別圓極果三毒乃亡何故上
界不行恚耶須知此乃小教權說故不可以大乘
極難且無色界既無色陰何故却立身見等耶無
色界中有色無色其義如前。】


「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為八十八使也。」


【三二界合下結示文可知。】


「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


【二釋思惑文分為三初通標名數故前見惑乃從
意根法塵而起思惟惑者則於五根五塵而生又
於六塵而不計我皆是思惑有計我者名見惑焉。】


「謂三界分為九地。」


【二謂三界下別釋分二初總示九地言九地者一
欲界五趣雜居地二初禪離生喜樂地三二禪定
生喜樂地四三禪離喜玅樂地五四禪捨念清淨
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
九非非想地問夜摩已上既皆居空何以云地答
[002-0567a]
通以所依故受地名非謂泥沙土石地也。】


「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
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欲界下約地辨數文又分二初欲界言有九品
貪瞋癡慢者應知此四各有九品今且總云有九
品耳上上等者先須了知三大品惑謂上中下於
上品中復有三品故云上上上中上下上品既然
中下亦爾。】


「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


【二上八下色無色界。
言除瞋者須知除嗔九品惑
也此思惟惑何故無疑見道已斷理無疑故見惑
既歷三界四諦思惟何故不歷四耶若準見惑四
十里水此緣一諦應是十里不橫起故稱之一渧
重數甚多亦可十里四十里水既是四諦所斷之
惑斷思但直緣一真諦或四諦中隨緣一諦如十
里水故大經云初果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
如一毛渧也見八十八思八十一為定然乎教門
赴機或廣或略何必定也如云三結及五上分五
下分等見思數無量無邊。】


「故成八十一也。」


【三故成下結文可見。】


「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


【三上來下結成集諦。】
[002-0567b]


「三滅諦者。」


【三滅諦分三初標名所言滅者滅無為義結業既
盡則無生死一切患累故名為滅又發無漏見思
斷故名之為滅業煩惱滅名為有餘因滅故果滅
名為無餘也。】


「滅前苦集顯偏真理。」


【二滅前下示滅諦體由苦集滅真理現前言偏真
者不具俗也。】


「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三因滅下揀辨但是因滅而會真理非謂此滅便
是真諦何者真理如月苦集如雲道如却除滅如
却已故四諦外別立真也當知苦集但是能覆不
能惱染道滅能顯而理本淨是故真理非逆非順
然而約行能順能顯所以因滅而會真空苦集為
俗道滅為真此乃約於逆順而說苦集逆真故云
俗也道滅順理故云真也非謂道滅是真理也。】


「四道諦者。」


【四道諦分二初標名所言道者能通為義正道助
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道也三十七品緣理
慧行名為正道種種對治及諸禪定名為助道又
復忍智無礙解脫名為正道方便對治三十七品
名為助道。】


「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


【二略則下釋分二初標略廣廣論雖有三十七品
[002-0567c]
略之不出戒定慧三何者且四念處念即是觀豈
非慧耶五根五力第四名定八正道中正命離邪
豈非戒耶此從名自顯然而對應自約義委明三學。】


「此三十七合為七科。」


【二此三十下釋廣文分三初標科三十七者三四
二五單七隻八也品者類也眾也法也三十七法
眾類不同故云品矣夫論道品乃有四種一者相
生次第相生不雜亂也如觀念處則生正勤因正
勤故定慧均等生如意足復生五根無能動壞又
生五力及七覺支見八正道此相生也二者對位
如四念處對念處位正勤對煗位如意足對頂位
五根對忍位五力對世第一位七覺對二果位八
正對初果位三者當分此三十七品品當分各各
皆通行人修之豈可皆令行人具歷三十七品始
悟道耶四者相攝且如念處之外更無餘法故此
念處能攝諸法念處既然餘科亦爾故三十七一
人所修如相生也多人修者當分是也若七覺支
在八正前名相生也若七覺支在八正後名對位
也又復道品通於正道及以助道亦通有漏無漏
亦有漏亦無漏如止觀中廣分別說。】


「一四念處一觀身不淨色蘊二觀受是苦受蘊三觀心無
識蘊四觀法無我想行蘊二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
二已生惡令滅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三
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四五根信進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覺
[002-0568a]
念擇進喜輕安定捨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二一四念下列數。
一四念處者身受心法不淨苦
無常無我境觀各四謂之四也念即是觀處即是
境故云念處也問四念既是慧云何從念受名答
為初學用念持慧不妄受異緣念為增上從念受
名也。
一觀身不淨者以由眾生迷倒之故計著我
身謂之清淨聖人化此用不淨法破其淨倒令達
空理故云觀身不淨也須知此是正道實觀正實
云何故現在之身有五種不淨何等為五一種子
不淨父母交會赤白二渧成此身故二住處不淨
在母腹中生熟藏間種種汙穢故三自相不淨從
於尿道出生之後服臥糞穢九孔常流故四自性
不淨其中唯有𦳊尿之聚大小腸肚筯纏血塗故
五究竟不淨老病死後捐棄冢間如朽敗木故。

觀受是苦者亦由眾生計六根受以之為樂不知
其樂乃是苦因是故令其諦觀六根受六塵觸皆
悉是苦如何觀察且受不出三一者苦受二者樂
受三不苦不樂受苦受從於苦緣而生情覺是苦
故見苦受是苦苦也樂受順情樂壞必苦不苦不
樂平平之心即行苦也是故六根受六塵法皆有
三受三受咸苦焉。
三觀心無常者眾生不悟謂之
常存故令觀心但有名字剎那不住念念遷流出
息尚乃不保入息豈可識心而常存耶。
四觀法無
我者法名軌則即善法惡法無記法也眾生皆於
[002-0568b]
此法計著其我謂我能行善行惡及以無記是故
麤須於此法中一一觀察何處是我我住何所為
善法是我惡法是我無記法是我若諸法是我我
則無量若非我者云何執之而自迷倒如是推求
我乃匹得五陰中即想行二陰名為法也由想故
行行善行惡是故云也問若論五陰心識最末念
處何故心居第三答此乃各從言說便耳無別義
焉。


二四正勤者捨邪名正無怠曰勤。
一未生惡令不
生者諸煩惱惑雖然未起後必生故是以勤修令
不生也二已生惡令滅者煩惱業等既其已生故
勤正行令其滅也。
三未生善令生者根力覺道善
既未生故修正勤令其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長者
根力覺道善既已生應正勤護更令增長勿使失
也。


三四如意足者意心意也如其心意而滿足故名
如意足何者念處正勤智慧增多定力甚少今得
欲念進慧四種定力攝心智定既等所願皆成是
故名為如意足也或引瑜伽如有足者能往能還
亦如意足所欲如心也一欲者樂欲也樂欲得定
令行成故二念者心念得定令行成故三進者進
求其定無間雜故四慧者法界次第及以止觀皆
云思惟思惟念處所觀之境由思惟故心不馳散
定力成就今云慧者以如意足是有慧之定故舉
[002-0568c]
慧彰定也或恐慧字當為思字即思惟也。


四五根者能生名根難可動故此之五法如物有
根邪倒難。
動故信正助故名為信也進求正助名
為進也念求正助名為念也求正助法無有散亂
故云定也為正助故善修其慧名為慧也。


五五力者力用義也此之五法有斷惡排障之力
焉是故根力大意不殊但有能生排障之別故分
為二焉。


六七覺支者覺名覺了支謂支分也一念者覺了
定慧使令平等不見一念有浮沈也二擇者能善
揀擇真偽法也三進者精進修行離邪行也四喜
者心得善法生歡喜也五輕安者輕利安適也法
界次第及止觀中皆云除覺心浮動時即便除之
以除浮動心得法味除身口之麤故輕利安適也
又是新舊飜譯不同耳百法疏云遠離麤重調暢
身心故云輕安遠離豈非是除義耶六定者禪定
現前不生見愛也七捨者捨諸妄謬求真實也。


七八正道者非邪曰正能通名道言正見者明見
四諦也言正思惟者思忖惟度無漏智也言正語
者口不邪言也言正業者修諸淨業也言正精進
者離邪苦行也言正定者求無漏定也言正念者
念正助道也言正命者離五邪命也言五邪者一
為利養故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
利養故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四為利養故高聲現
[002-0569a]
威令人畏懼五為利養故說己所得供養以動人
心。】


「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


【三已上下結名。】


「然如前所列四諦名數通下三教但是隨教廣狹勝
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不同耳故向下名數更不再
列。」


【二然如前下示四諦名通大乘言名數者苦集滅
道名即數也言廣狹者藏通四諦境只是六法界
名為狹也別圓諦境通該十界名為廣也言勝劣
者藏別拙故名為劣也通圓巧故名為勝也又四
教迭論唯圓獨勝也言無生者迷真輕故從理受
名也從理者何無生之謂也所謂苦無逼迫相集
無和合相滅無生相道不二相良由苦集滅道之
事即真理故所以苦無逼迫乃至道不二也既即
真理真理豈有逆順者哉是故苦集等事名之為
生生即無生無生是理故云無生從理受名也言
無量者迷中重故從事受名也所謂苦有無量相
十界之果不同也集有無量相五住之因有殊也
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一也道有無量相恒沙
法門有異也言無作者迷中輕故從理受名也所
謂陰入皆如無苦可捨塵勞本淨無集可除邊邪
是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是以苦
集之事有所作為即事而中無思無念無所造作
[002-0569b]
以即中故無苦可捨及本淨等故名無作也問玅
玄云以由迷於涅槃菩提乃有苦集以由解於涅
槃菩提名為道滅此與止觀無作四諦有同異耶
答雖云迷解迷解即中乃名無作故玅玄云即事
而中無誰造作也迷是逆修解是順修逆順二修
自是其事無作之名自約其理即理之事何妨逆
順迷解之殊即事之理方名無思無造作也然而
理具即理之事迷解不二由即理故是則玄及止
觀同而不異焉人情持論種種不同有識之人請
依祖訓。】


「然四諦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諦為世間因果苦果集因
二諦為出世間因果滅果道因。」


【三然四諦下辨四諦因果文分為二初正示。】


「問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耶。」


【二料揀分二初問。】


「答聲聞根鈍知苦斷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


【二答聲聞根鈍知苦等者對緣覺利先因後果也
利則先斷其因苦果自滅鈍乃知苦方始斷因何
者以聲聞人要先了知二十五有苦果之後始斷
集因又慕滅諦無為之果乃修道諦無漏之因也
然此且約聲聞而辨因果前後若通別圓三種四
諦不可以此而論前後也如玅玄中生滅四諦果
前因後又以道前而滅在後無生無量竝云苦集
道滅無作四諦集苦道滅又如華嚴四諦品中亦
[002-0569c]
只列於苦集滅道玅玄又以果麤在前因細在後
辨其次第涅槃疏云鈍根小乘望果修因滅前道
後中乘利根道前滅後此亦無在四念處云聲聞
帶果行因緣覺望果行因以由聲聞帶於初果行
二果因二果三果亦如是說緣覺修行不立分果
所以望果而行其因隨文用與不可局也。】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與位。」


【二略明下釋行位三初通標。】


「初明聲聞位分二初凡二聖凡又二外凡內凡釋外
凡中自分三。」


【二初明下別釋又三初聲聞亦三初標位分科。】


「初五停心一多貪眾生不淨觀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癡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
生念佛觀。」


【二初五停下釋分二初凡為二初釋又二初外凡
分三初五停心三藏教中所明停心七賢七聖乃
是依於阿毗曇論有門而說若成實論空門所明
二十七賢聖毗勒論亦空亦有門車匿入道非空
非有門等竝略而未明也此五停心玅玄智玅所
列名目與今不殊但以數息而為初耳若位玅中
但云五停而不具列釋籤指在止觀第七對治文
中故今消釋多依止觀大本四教中但云界方便
不立念佛門問何不以不淨觀為初答若依數人
即以不淨觀為初若依禪門辨次故以數息居先
[002-0570a]
也以隨人病有先後豈可定其次第乎若四念處
所列五停與玅玄大同但以界方便治我居第四
耳諸文同異不可昧也玅玄云有定故言停有慧
故言觀四念處云停名停住淨名玄云停名停止
斯乃即是修於五法止住五過焉須知此是假想
助道與四念處觀身不淨正道實觀而不同也。


多貪眾生不淨觀者如貪女色作蟲膿想貪婬不
息作蛇口想貪可食物作於蟲想貪好美羮作穢
汁想貪乳酪等作髓腦想貪所著衣作於皮想然
所貪境乃有四種一顯色二形色三玅觸四供奉
皆應作於不淨之想不淨觀成淨倒滅矣又四念
處明不淨門有九想八背捨等婆沙中云一切不
淨觀者不能於佛身作不淨想以佛身無垢故唯
佛自能作不淨觀也。


多瞋眾生慈悲觀者所嗔之境乃有三種怨親中
人怨親各三謂上中下并及中人故有七境於此
七境各與三樂謂上中下故毗曇云慈者從親起
謂從起慈心時於一切眾生立為三品謂怨親中
親復分別上中下品先於上親起真實希望謂父
母及餘尊重謂彼久習惡故饒益心至還攝心作
饒益想如是乃至上怨得正正住名慈心正受悲
喜亦如是捨心乃從中人起也輔行中云所謂初
修令上親得下樂次修令上親得中樂中親得下
樂次修令上親得上樂中親得中樂下親得下樂
[002-0570b]
次修令中親得上樂下親得中樂中人得下樂次
修令下親得上樂中人得中樂下怨得下樂次修
令中人得上樂下怨得中樂中怨得下樂次修令
下怨得上樂中怨得中樂上怨得下樂次修令中
怨得上樂上怨得中樂次修令上怨得上樂修慈
既爾悲喜亦然若修捨心從中人起若先捨親恐
生愛著若先捨怨恐生嗔恚是故修捨乃從中人
於怨親中怨易捨故次捨怨人於怨人中先上次
中次下次捨親人先下次中次上婆沙中問為與
眾生何處樂耶答有云與三禪樂樂中勝故有云
與四事樂己曾得故有云與曾經行處所有樂至
所住處思惟令得大乘之中或有說云諸佛菩薩
諸天等樂為上中下問怨親中人指何人耶答上
親父母上怨害父母也中親兄弟中怨害兄弟也
下親眷屬下怨害眷屬也中人謂泛常朋友不怨
不親也。


多散眾生數息觀者禪門口訣禪波羅蜜明息有
四一風二氣三喘四息有聲曰風結滯曰氣出入
不盡曰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綿綿若存守
喘則勞守氣則結守風則散守息則定有師云先
數出息則氣不急身不脹滿身心輕利易入三昧
有師云先數入息隨息內斂易入定故斷外境故
身力輕故有師云出入無在隨便宜故已上所論
竝皆不許出入俱數以生患故息是所數心是能
[002-0570c]
數攝心對息從一至十令心不散名數息也若不
滿十或至十一此皆數息有增減失善巧數息心
則不散易入定故數隨止觀及還淨等具在諸文
此不煩錄。


愚癡眾生因緣觀者眾生迷倒不了因緣撥無因
果生愚癡心欲治癡心則須觀察三世二世一念
因緣具如法界次第列釋諸文中說治癡之觀亦
乃不同何者如毗曇云著見行人以界方便而為
對治愚夫不了宿業煩惱積聚五陰以愚惑故於
緣計我或時修行近善知識得聞正法起正思惟
能於自身以界方便觀察破之所謂地等六種界
也彼地界者為水所潤而不相離彼水界者為地
持故而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壞風界動故而
得增長空界空故食得出入有識界故方能造作
由眾緣故悉無我也若準大經著我多者則為分
別十八界法此與六界總別之殊毗曇論中四大
界是十色界半論識界是七心界半加一空界與
經異耳若準禪經乃以因緣而破於我三世因緣
破其斷常三世相續是故不斷三世迭謝所以不
常又過去破常未來破斷現在因果雙破斷常二
世破我何者現未二世具十二緣於父生愛於母
生嗔名為無明父遺體時謂是己有名之為行乃
至老死其說可思前十現在後二未來於中觀察
何有我耶一念因緣破其性執即一念心具十二
[002-0571a]
也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造業名行乃至
老死故了因緣性執亡矣是則著我及與斷常并
計性實此三種孰竝是愚癡教門隨機治法有別
今準禪經乃以因緣治愚癡耳大論問云十二因
緣甚深難見愚癡之人於淺近法尚不能了云何
復言觀於因緣答曰愚癡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
痴是人欲求佛道初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
癡應當觀於因緣此因緣觀與辟支佛觀於因緣
其義有異此中但是助道之觀支佛乃是正觀因
緣又此為治愚癡略觀三世因緣支佛利智觀逆
順等百千萬世因緣。


多障眾生念佛觀者若止觀中乃云睡障若念處
等乃云逼迫障言睡障者睡障起時當須念於應
佛相好緣相分明即能破障言境界逼迫障者修
定之時身上卒痛自見無頭及手足等并諸外境
地水火等逼迫之事應念法佛無相無形何有境
界而逼迫乎次第禪門多障有三一昏沈闇塞念
應佛治二惡念思惟念報佛治三境界逼迫念法
佛治彼文又立貪嗔癡散能治所治皆悉各三今
不具引玄及止觀所明念佛與今文同若四念處
云界方便沒却念佛問何故不明念佛治耶答作
五度門是故不立作六度門須用因緣對治等分
念佛對治境界逼迫上來所示約對治也若轉治
者如摩訶衍論明多貪人教修慈心多嗔不淨多
[002-0571b]
癡教思邊無邊等若不轉治反此可知若兼治者
病兼一二藥亦一二如有貪欲復有嗔恚須以不
淨慈心治之若第一義治者正觀法性治諸病也
具如禪門及止觀中以明斯義學者尋之。】


「二別相念處如前四念處是。」


【二別相念如前道品文中已明。】


「三總相念處一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觀法
無我身受心亦無我中間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資糧位。」


【三總相念今文但明境總觀別略而不辨境別觀
總境觀俱總何者夫修念處須明四句一境觀俱
別即別相念也二境總觀別如今文是也三境別
觀總者如云觀身不淨觀身是苦觀身無常觀身
無我觀身既然乃至觀法無我亦爾四境觀俱總
者如觀一境即見四境如用一觀即備四觀是則
境觀俱別尚乃淺麤後之三句彌復深細故得境
觀以至於四言總別者以一為別以四為總若境
若觀無不咸然言三科者科條也品也猶節段也
未見法性心行理外無異凡常名外凡也言資粮
者從喻立也如人遠涉必備資助身命粮食行人
亦爾欲越三界須修五停念處粮食資養五分法
身命也。】


「二明內凡者有四謂煗頂忍世第一此四位為內凡亦名加行位又
名四善根位。」


【二明內凡漸見法性心游理內名為內也凡者常
[002-0571c]
也故此內凡自有四位煗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道世第一離生煗但有一謂下頂有二
謂下中忍有三謂下中上世第一有一謂上具如
玅玄及諸論說一煗位者從喻立也譬如鑽火用
功不已火雖未現先有煗相故毗曇云智於所知
如鑽燧相研能窮盡諸有生無漏智火是故名為
煗又如夏季聚華乃生煗氣修行之人亦復如是
用前念處加功不已真諦法性雖未親證其如性
火煗相先現故云煗也應知煗位有於二義一離
界地二退墮地然而此位不斷善根二頂位者居
煗位上故名為頂故毗曇云不動善根彼住此頂
離諸過故能入忍中若不然者還退住煗如人登
山若不至頂則墮四邊是故頂位自有退者以由
行人來住頂位多諸煩惱而生退轉其不退者乃
是行人外近善友內增念處更求上位故無退墮
三忍位者毗曇問日忍是何義答云彼於四諦無
常等行樂欲增長是故名忍又復應知於四諦法
堪忍欲樂名之為忍又復忍名忍可忍伏忍耐故
也觀慧既深諸業煩惱忍可忍伏而不起焉此忍
位中自分為三一者下忍徧觀三界上下四諦而
為所緣三十二行而為能緣一一分明了了無謬
欲界苦諦苦空無常及以無我色無色界亦復如
是欲界集諦集因緣生上界亦然欲界滅諦滅盡
玅離上界亦然欲界道諦道正跡乘上界亦然作
[002-0572a]
此徧觀三界八諦三十二行名下忍也觀陰緣生
名為無常為無常逼名之為苦一異相亡名之為
空我我所滅名為無我能招苦果故名為集觀於
六因故名為因照於四緣故名為緣受後有苦故
名為生一切苦盡故名為盡諸煩惱滅故名為滅
一切第一故名為玅超過生死故名為離能至涅
槃故名為道非顛倒法故名為正聖人行處故名
為迹運至三脫故名為乘舊云空盡正迹乘新云
不淨靜如行出更有料揀略如輔行二中忍者此
乃須論減緣減行減者縮也緣者所緣之境即三
界八諦行者能緣之行即八諦下苦空等也欲界
單論四諦色無色界合論四諦故有八諦而為所
緣之境每一諦下皆有四行四八故有三十二行
以為能緣之行若減緣者餘皆減之唯有欲界苦
諦決不可減留之以為所緣故也若減行者三十
二行中自有八行與緣名同亦與緣同減是故但
云二十四行其八諦下二十四行餘亦減之唯有
欲界苦下四行隨人不同何者以由行人有著見
者有著愛者著見根利復有二種一者著我留無
我行而對治之餘之三行則須減也二者著我所
乃留空行而對治之餘三行亦減也二者著愛著
愛根鈍復有二種一者著慢留無常行而對治之
餘三行亦減也二者著懈怠留於苦行而對治之
餘三行亦減也此則名為七周減緣二十三周減
[002-0572b]
行也其相如何應知始從欲界苦諦等次色無色
界苦諦等次欲界集諦等次色無色界集諦等次
欲界滅諦等次色無色界滅諦等次欲界道諦等
次色無色界道諦等至此道下四即減一乘行如
是又從欲界苦諦起觀減盡上下七緣及行唯留
一行二剎那心觀於欲苦名中忍位三上忍者次
更增修念處之觀但有一行一剎那心觀欲界苦
名上忍位四世第一者故毗曇云於世間中最為
第一名世第一此亦用於一緣一行一剎那心於
上忍中轉增勝故為世第一此世第一約一人辨
則無三品約多人明乃分三品身子為上目連為
中餘皆在下世第一後生苦法忍苦法忍者十六
剎那從苦諦起一忍一智如其次第至道諦時初
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名十六心即初果也
十六心者每一諦下各一法忍及一法智又一比
忍及一比智故八諦下八忍八智此名無漏一十
六心斷四諦下見惑若盡即是初果色無色界忍
智名比也言加行者謂外凡中已修念處故今內
凡但是增加念處之功行耳言善根者修無漏之
善根也。】


「上來內凡外凡總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


【二上來下總結言方便者從進趣為名也上之七
位是入初果之方便也亦云七賢賢者善也鄰聖
之謂賢也。】
[002-0572c]


「次明聖位亦分三一見道初果二修道二三果三無學道
四果。」


【二聖位分二初分科言見道者見真諦理無漏道
也二修道者重修無漏之道也三無學道者析法
研真名之為學惑盡真窮名為無學成論明見道
是十六心即初果也二果為修道耳諸阿毗曇竝
明見道在十五心修道在十六心故云十六心道
比智相應證須陀洹須陀洹者此飜修習無漏也
今詳若云見道在十五心約初而說若云見道在
十六心據後而論修道亦爾如止觀云三地斷見
約初四地斷見約後例十六心言見修等今文以
見道是初果準成論也應知聖位自有其七一隨
信行二隨法行即鈍利人十五心入見道也三信
解四見得五身證即信法行入修道也六時解脫
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即信法行入無學道也玅
玄釋七聖云聖者正也苦忍明發捨凡入聖見真
理也荊谿云捨凡入聖者至苦忍已次第無間必
入初果今從後說通云聖人是則七聖初之二位
皆十五心從至初果十六心說通名聖也若直自
就十五心者尚未名聖且在因也故十六心雖皆
無漏至十五心但名向耳。】


「一須陀洹此飜預流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
真諦故名為見道又名聖位。」


【二列釋分三初見道言預流者即是初預聖道法
[002-0573a]
流涅槃疏解初果名流有逆有順一生死流須陀
洹人即逆此流眾生順之二者道流須陀洹人順
入此流故預流義須準此釋或云入流又云溝港
皆是譯人用意不同也此初果位見亡理顯更不
生於四惡趣矣。】


「二斯陀含此云一來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斷前六
品盡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


【二修道分二初二果欲思九品已斷六品下三品
存故更一番來生欲界而斷之也應知斷於欲惑
九品有三種人一任運斷即是任運經於七生斷
盡九品二者次斷斷二必三斷五必六次第斷也
三者超斷此則不定或五六品八九品等止觀中
說次斷五品名斯陀向六品名為斯陀含果七八
品者名那含向九品名為阿那含果超斷五品名
為家家至於六品名一往來至第八品名一種子
輔行之中先以九品對當七生所謂上上能潤二
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生中中中下共潤一生
下之三品共潤一生準俱舍云斷欲三四品三二
生家家斷五至二向斷六一來果仍自問云何故
一品二品五品不名家家答中斷二必三斷五必
六以由聖者起加行故此次斷義與今文同是則
斷二必至第三斷五必六名次斷者與今文止觀
次斷義同俱舍既以三四品盡名為家家所以難
云一二五品何不名為家家義耶須知此是以次
[002-0573b]
斷義難超斷也故至答文乃順於問答出次斷故
云此次斷義與今文同是則一二五品不名家家
是次斷義二必至三是故然耳則顯斷三四品名
為家家超斷焉此之超斷即是止觀下文小超本
在凡地未得色定或修欲定欲惑未斷此人至十
六心超斷五品名為家家此之五品同四品故豈
非止觀超斷家家與俱舍頌斷三四品生家家者
其義同乎豈非俱舍斷五二向斷六一來與止觀
中次斷五六名為向果其義同乎此則且取超次
之人家家向果名有過德說必抑揚所以云耳若
乃考其超次損生多少對果高下是則超次俱通
家家及以向果故云若超若次進斷三四後於天
中三二處生或有說云斷三名次斷四名超然則
超次及俱舍頌人情不同消釋多異余尋文意故
如上云大綱既顯綱目可知止觀明超凡有四種
一本斷超本在凡地三界思惑隨以禪定及以世
智斷其多少至十六心隨其本斷品之多少而得
名為那含果等二者小超如向所引三者大超凡
地聽法一聞善來成無學也四大大超正習頓盡
即如來也。】


「三阿那含此云不來此位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
思。」


【二三果欲惑九品今已斷竟更不還來欲界受生
名不來也梵王三果而下來者準寶藏經只是不
[002-0573c]
來欲界受生非謂不得暫下來也故暫下來與受
生義區以別矣言進斷上八地思者即色無色七
十二品故此須明般那含義所謂五九三六七八
五種般者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
上流般三種般者合向生般有行無行而為一般
中與上流各仍本也九種般者準俱舍論於向三
種各開為三謂速非速及以經久如迸火星喻意
可知此五三九般那含義皆色般也六種般者五
種如向更加現般七種般者六種如向加無色般
八種般者七種如向加不定般若俱舍中不立現
般須知現般在欲界收三五九種在色界收無色
般在無色界收不定般者通於諸般故毗曇中先
列五種次於中般開為三種并五成七更加現般
及無色般并不定般委如輔行釋籤中辨然不定
般一家諸文雖引其名未釋其義學者人情不無
曲說余讀新譯大毗婆沙始見其義故婆沙云不
定般者或於欲界色無色界而般涅槃若在欲界
即現般攝若在色界即五種攝若在無色即無色
般此與余說不定般者通於諸般若合符節昧者
不達惑耳驚心。】


「四阿羅漢此云無學又云無生又云殺賊又云應供
此位斷見思俱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名有餘涅槃
若[厂@火]身滅智名無餘涅槃又名孤調解脫。」


【三無學道無生殺賊應供果上三義也破惡怖魔
[002-0574a]
乞士因中三義也因中破惡果上無生因中怖魔
果上殺賊因中乞士果上應供言破惡者持於淨
戒破七支惡言無生者不受二十五有之生言怖
魔者初出家時怖於天魔以其道成化其民屬言
殺賊者依義立名也謂害物曰賊爾雅云蟲食苗
節曰賊三界結蟲食無漏苗故阿羅漢飜為殺賊
也言乞士者出家清淨以乞自活離邪命也言應
供者應赴人天之供養也言子縛者見思煩惱即
是五陰果家之子繫住行人在於三界故云子縛
也言果縛者陰果即是子家之果形質所拘其身
未亡故云果縛也若羅漢身在但斷子縛。
[厂@火]身滅
智果縛乃無故見思斷寂滅惑累更有身在名為
有餘此身若亡名無餘矣涅槃此飜滅度也問有
餘無餘涅槃與有為無為解脫同耶異耶答大異
小同也有為解脫者無漏智相應也無為解脫者
一切煩惱盡也是則有為無為只是有餘涅槃所
收耳。
[厂@火]者死也滅也[厂@火]身者戒身定身及二解脫
也滅智者慧及知見也所言戒身者無學道共戒
也定身者滅盡定也慧者無生慧也解脫者有餘
解脫也解脫知見者照解脫智眼也謂自知是初
二三四果也身子入滅佛問均提均提答佛五分
法身而不滅者以無作業至未來世名不滅也何
者形俱無作戒體雖謝無作戒業得得不滅以隨
業道至未來故獨得解脫名曰孤調聲聞為自修
[002-0574b]
戒定慧以戒自淨以定自調以慧自度又自調者
從因立名自度乃是從果立號。】


「略明聲聞位竟。」


【三略明下結。】


「次明緣覺亦名獨覺。」


【二支佛分三初雙標所言緣覺亦名獨覺者應云
梵語辟支迦羅此云緣覺亦名獨覺非謂緣覺便
是獨覺也良以緣覺出於佛世獨覺不值佛出世
故部行緣覺師徒化訓亦在無佛出世時也若不
說法非部行焉慈恩基師引仁王經列獨覺眾又
云釋迦出世五百獨覺從山中來至於佛所學者
如何消釋此耶四念處云緣覺獨覺俱有大小小
者在人中生時無佛法自證初果七生若滿不受
八生自悟成道此人不名為佛亦非羅漢論其道
力不如舍利弗等大者於二百劫行行三多倍隆
智慧又強得三十二相或三十一相等此等因中
若聞因緣修性念處成小辟支修共念處事理純
熟具足三明及八解脫成大辟支言三多者長阿
含云三多成就一近善友二聞法音三惡露觀大
般若云多供養佛多事善友於多佛所請問法要
玅經亦云有福供佛求法等三或以福田時節種
子名為三多是則三多大小皆有然三多義解者
鮮矣余今所示其必然耶。】


「值佛出世稟十二因緣教。」
[002-0574c]


【二值佛下別釋分二初緣覺又二初標所稟十二
因緣者此十二法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籍名緣。】


「所謂一無明煩惱障煩惱道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三識託胎一分氣息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觸出胎七受領納前境好惡
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八愛愛色男女金銀錢物等事九取凡見一切境皆生取着心
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十一生

未來受生〔事〕十二老死此是所滅之境。」


【二所謂下解釋分二初通列所滅之境一無明者
過去之世未有智慧無所明也言障道者弊塞智
明謂之障能通苦處謂之道二行者所行所造一
切諸業故云行也所言支者支即支分支派義也
亦名十二重城十二棘園十二牽連等具如玄籤
及以諸論三識者既有惑業一念妄識託母胎也
言氣息者託胎時三一命二識三煗隨母氣息上
下出入名為壽命即息風也不臭不爛名為煗也
是中心意名為識也四名色者心但有字故云名
也色乃質礙故云色也五六入者在母胎中生眼
耳等而為識心之所涉入亦名根者能生於識故
云根也六觸者即出生已六根觸著六塵境也七
受者根塵既觸所以領受八愛者以因領受則生
染愛九取者以染愛故求而取之十有者業因成
已能有果焉十一生者因既有果是以受生十二
老死者形既生矣老必死焉故此十二境通逆順
而推破之故云通列所滅境也。】
[002-0575a]


「與前四諦開合之異耳。」


【二與前下辨開合二初正辨二初標示。】


「云何開合謂無明行愛取有此之五支合為集諦餘
七支為苦諦也。」


【二云何下徵釋所以五支合為集者此之五支體
是業惑業惑是因因即集也餘七支合為苦諦者
七支即是現未之果果即生死之苦故也問十二
因緣與苦集二而辨開合道滅如何論開合耶答
若修道品滅除苦集斯乃道滅論開合矣何者且
所滅之集苦既合十二而為之能治之道滅豈其
不爾哉。】


「既名異義同何故重說。」


【二既名下釋疑分二初疑故有疑云十二因緣與
夫四諦開合名異因果義同云四諦已何故重說
十二因緣。】


「為機宜不同。」


【二為機下釋分二初釋只為聲聞緣覺二人機宜
不同可發為機相應曰宜聲聞根鈍總觀四諦可
發相應緣覺根利別觀十二相應可發況復因果
先後不同故機宜異是以開合非煩重也。】


「故緣覺之人先觀集諦。」


【二故緣下正示境觀文自分二初標。】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


【二所謂下釋分三初順推境。】
[002-0575b]


「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二若滅下順推觀然諸文說緣覺之人觀十二支
逆順有異何者若阿含經始自無明終至老死名
為順觀始從老死終至無明名為逆觀荊谿云若
支佛人自起觀者應如何含生滅逆順止觀禪境
有支在初此於坐中緣其善惡善惡是有故先有
支釋籤先以受支起觀此乃且順四諦之義輔行
判云觀十二緣凡有二種一者推果知因如先推
受以至無明既知無明生於受等是則不起受心
等也二者推因知果如推有支必定招於未來果
也然雖有於因果先後但緣覺人多先推因以知
於果故四念處云緣覺觀十二緣凡有二義一愛
二見初觀愛者復有二義一推尋二觀破初推尋
者此人聞正因緣生滅之法信解分明了知一切
皆屬貪愛煩惱是以觀之入空求自然慧達於本
源修五停心得諸禪定知愛煩惱推此貪愛因何
而生即知此貪從受而生受因何生因觸而生觸
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行行因無明無明乃
因過去煩惱此名逆推若順推者推此貪愛能生
於取取能生有有即生生生即生老死如是逆順
推尋二世三世十世百千萬世十二因緣了了分
明此謂所觀所滅之境二觀破者觀此愛支即是
汙穢五陰觀受六入及名色等即是果報無記五
陰觀於無明即是去過汙穢五陰又觀取是汙穢
[002-0575c]
煩惱觀有是善不善五陰乃至未來生老死等此
名逆順破諸顛倒顛倒滅故無明乃至未來生死
悉滅無餘此是逆順推尋觀破愛十二因緣也二
破見者亦有二義一推尋二觀破初推尋者若見
世間神及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見即四取逆尋此四取因
四愛四愛因四受四受因四觸乃至四行因四無
明若順推者推四取支生四有支乃至未來老死
支等二觀破者觀此四取身邊四見如是次第以
至無明破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
如去非不如去身邊二見汙穢五陰又順觀四取
以至未來生老死破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
有邊非無邊身邊二見汙穢五陰如此逆順推尋
觀破名為破見十二因緣也。】


「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


【三因觀下結名四念處問支佛宿世根利自能悟
道何須佛說答聞說疾得不說未悟又問支佛何
不制果答聲聞根鈍故制果支佛根利不制果聲
聞根鈍先觀苦支佛根利先觀集又問支佛何不
立方便道答支佛利智未值佛已悟道何須前方
便入道耶問支佛自悟還受戒否答若發無作未
必更受然般若經明獨覺向獨覺尚自有向緣覺
例亦如是大乘同性經明聲聞十地一受三歸地
二信地三信法地四內凡夫地五學佛戒地六八
[002-0576a]
人地七須陀洹地乃至第十阿羅漢地支佛十地
一昔行具足地二自覺因緣地三覺四諦地四深
智地五八聖道地六覺法界虗空界地七證寂滅
地八六通地九祕密地十習氣漸薄地菩薩十地
與諸經同佛有十地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乃
至第十智海藏地問聲聞總相支佛別相與前念
處總別相念如何分別答聲聞總相支佛別相各
具念處總別相念二種總別如向已明是故總別
不可一準。】


「言獨覺者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
故名獨覺。」


【二明獨覺此不值佛無師自悟未必一向獨宿孤
峰但是自悟名獨覺耳故大論云有一國王出園
游戲清旦樹林華果茂盛甚可愛樂時王食已即
便息臥王諸女等皆悉采華毀損樹林時王覺已
見其如是即自思惟悟一切法悉皆無常無漏心
生成支佛果華嚴云菩薩下兜率放光照之覺即
捨身不覺徙之徙向何處向無佛處設在此界亦
是佛教所不及處其得神通亦乃知之但護物機
以是應知世無二佛願見佛故既不捨身亦不被
移如諸文辨。】


「兩名不同行位無別。」


【三兩名下辨同異分二初名異位同二人名異俱
生滅行位無優降故不別也。】
[002-0576b]


「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


【二此人下與聲聞辨同異分二初斷正使故同。】


「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二更下侵習氣故異習即慣習氣謂氣分即是慣
習正使氣分如久鎻脚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尚
有習在又如香在器中雖除其香餘氣猶有如大
經云我衣我鉢我去我來即見惑習猶云我故舍
利弗嗔畢陵伽慢即思惑習存嗔慢故聲聞於此
全在支佛少分除之故云支佛侵習氣也部行化
他必斷塵沙豈不侵習學者詳之委明習氣恐煩
且止。】


「次明菩薩位者。」


【三菩薩位分二初標梵音具云摩訶菩提質帝薩
埵又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舊飜大道心眾生上
求大道下化眾生故也新譯乃云覺有情矣。】


「從初發心緣四諦境發四弘願修六度行。」


【二從初下解釋分二初約行因又二初總標然他
宗中所明二乘不分小衍菩薩亦乃不分四教如
何消釋經論之文三藏菩薩最初發心緣於生滅
四諦之境立四弘願修六度行若無諦境願行何
依發心僻越萬行徒施若無弘願何異二乘若無
其行心則虗發境願具矣六度興焉廣普之緣名
弘自制其心名誓志求滿足名願布施持戒以至
智慧六也從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
[002-0576c]
度也因中說果所以云耳故此菩薩伏惑行因義
同凡夫亦不全如凡夫之人沈沒生死所以然者
良由三藏正化二乘斷惑出界傍化菩薩云伏惑
耳若云斷惑必須出界菩薩慈悲在三界內教化
眾生則二乘人必定謂之菩薩斷惑尚在三界我
等莫不亦如此耶是則妨於二乘之人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所以但云菩薩伏惑若摩訶衍正化菩
薩故通教中斷結受生別教法性神通受生圓教
所說法身應生淨名疏云三藏菩薩帶結願生或
用神通示五道身教化眾生婆沙論云三僧祇劫
在生死中以願力故生惡道內。】


「一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此緣苦諦境二
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此緣集諦境三未
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此緣道諦境四未得
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緣滅諦境。」


【二一未下別釋分二初釋諦境弘願故須了知三
藏菩薩於四門上治其六弊明了四諦起四弘願
伏惑化他何者且六弊初即是其慳慳弊體即煩
惱集諦集招餓鬼生死苦諦菩薩審知自己昔迷
又見眾生而今不覺由是發心內觀無常專行布
施破諸慳弊令他及自脫離苦集行於布施是名
道諦慳弊息滅是名滅諦慳弊既爾餘亦復然有
門我人求不可得唯有實法迷此實法橫起苦集
實法不住分分生滅空門我人本來無有雖有實
[002-0577a]
法浮虗不有餘如向說亦有亦無門我人假無與
前不別但是實法亦有亦無耳非空非有門但離
有無耳餘皆如向是以菩薩折空伏惑徧學四門
發心願行故至成佛名正徧知真俗究竟見思塵
沙正習咸盡問前列四諦苦集滅道今文那云苦
集道滅答前是聲聞今約菩薩故荊谿云又復四
中苦集皆以苦前集後道滅竝以道前滅後者生
滅等四巧拙雖異莫不皆先知苦斷集先習道法
後取涅槃故與常儀所列稍異又復隨機先後無
在如前引文問四諦是聲聞菩薩何故觀答一往
分對且在聲聞究論其義實通三乘問十二因緣
通三乘耶答如大經云觀因緣智凡有四種下智
觀故而得聲聞中智觀故即得支佛上智觀故而
得菩薩上上智觀得佛菩提問六度亦可三乘行
耶不然豈有慳貪破戒乃至愚癡二乘者哉答二
乘為自修行六度菩薩化他而修六度自行化他
與奪不同故諦緣度或通或別。】


「既已發心須行行填願。」


【二既已下釋六度行分二初結前生後發心結前
行行生後若但發心斯則甚易但其行之乃為難
矣填者塞也加也滿也。】


「於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


【二於三下正釋分二初標。】


「言三阿僧者且約釋迦修菩薩道時論
[002-0577b]
分限者。」


【二言三阿下釋分三初釋三祗六度又三初別舉
釋迦俱舍等論二十僧減為一中劫八十增減為
一大劫金光明云梵天三銖衣三年一拂四十里
石盡為小劫八十里盡以為中劫百二十里盡為
大劫不於此劫而修學者則非菩薩又瓔珞云一
里十里方廣之石天三銖衣人中日月歲數三年
一拂此石盡名小劫至四十里亦名小劫至八十
里梵天中有百寶光明珠為日月歲數三年一拂
此石名為中劫至八百里淨居天衣重三銖者以
淨居天千寶光明鏡為日月歲數三年拂盡此石
名為一大阿僧祇劫劫有二種菩薩地持經云一
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
無量故名阿僧祇菩薩所過大劫僧祇名三阿僧
若準俱舍云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謂六十數
中第五十二數名阿僧祇積此大劫成三無數既
積無數何以云三非無數言顯不可數故知其實
亦可數矣四解脫經有六十數俱舍論但引五十
二其餘八數論云失也五十二數俱舍備矣所言
且約釋迦等者三藏菩薩佛佛示為故今別舉釋
迦明之良由釋迦已成佛果欲令眾生知果由因
故諸教中凡說行因多就釋迦若談佛果多約彌
勒欲令眾生知因感果大四教云菩薩初發心乃
至不斷結使坐於道場正習俱盡此是佛說故龍
[002-0577c]
樹云菩薩不斷結是佛方便說初僧祇不知作佛
二僧祇知而不說三僧祇知而亦說此非佛說乃
是羅漢作毗婆沙之所說也龍樹欲明摩訶衍門
所以一一彈破斯義若就小乘三藏明義雖非佛
說亦可用之法華文句引阿含云菩薩不斷荊谿
云既阿含中亦明不斷大論斥權非謂全無論云
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及所計者說言分限者分
局定限也。】


「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從
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常修六度然自不知當作佛
若望聲聞位即五停心總別念處外凡。」


【二從古下正釋分三初初僧祇今此釋迦昔作陶
師值古釋迦入城乞食相好奇特乃發善心而興
供養對於彼佛作是誓云願我將來成佛之時如
今無異大論云釋迦先世曾作瓦師名大光明爾
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亦名身子目連佛及弟子
至瓦師舍于時瓦師布施艸座燈石蜜漿三事供
養便作願言我於當來五惡之世作佛與今釋迦
無異釋迦姓也此云能仁又度沃焦尸棄具云罽
那尸棄亦云式棄準俱舍中飜為寶髻又云寶頂
亦云持髻準大論中此云火也常離女身及四惡
者此文甚簡輔行中云離於五事一離惡道位不
退也二離貧窮三離女身四離形殘行不退也五
離喜忘得五功德一生貴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
[002-0578a]
四諸根滿五識宿命念不退也至第三祇橫得此
三離五障時三義皆得故第三祇通至百劫所以
通於三不退也是故至此名上忍焉淨名疏以煗
頂忍是三不退也數論乃以下中上忍為三不退
成論中以念處為位煗頂為行忍為念也故大論
云菩薩雖有上玅五欲不生貪著以有無常之觀
故也然自不知當作佛者以此菩薩位居外凡未
有理水霑潤其心雖行六度未知作佛言若望者
良以七賢是聲聞位今明菩薩修行時節次第淺
深是故乃寄外凡內凡以明其義故云望也菩薩
戒疏云菩薩不論階位不斷煩惱唯修六度若論
次位只可準望小乘作深淺耳從初發心起慈悲
願觀察四諦以道諦為初門專修六度檀破餓鬼
尸救地獄忍濟畜生進[托-七+友]脩羅禪靜人中慧照天
眾。】


「次從尸棄佛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
祇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得受記莂號釋
迦文爾時自知作佛口未能說若望聲聞位即煗位。」


【二次從尸下明第二僧祇然燈佛者大論云太子
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然燈以至成佛亦
名然燈亦云錠丁定切光有足名錠無足曰燈錠字
或作定字非也七莖蓮華布髮掩泥得受記者瑞
應經云錠光佛時我為菩薩被鹿皮衣見王家女
名曰瞿夷持七枚青蓮華菩薩追而呼曰大姉且
[002-0578b]
止即以五百銀錢買其五莖蓮華王女自留二枚
女又言曰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以二華寄上於
佛菩薩許焉須臾佛到國王臣民各散名華華皆
墮地菩薩見佛即時散於五莖蓮華便止空中無
墮地者後散二華又乃挾住佛兩肩上佛知其意
因記之曰汝後九十一劫當得作佛號釋迦文菩
薩即時身昇虗空去地七仞從上下來稽首佛足
見地濯濕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遂乃解
髮布在地上請佛蹈之莂應作䇷分䇷也分契也
釋迦文者亦云釋迦牟尼釋迦文尼梵音不同耳
文尼此云寂默也自知作佛口未能說者良以菩
薩位居煗法漸有理水故得內心自知作佛然於
四諦未至分明故不能說。】


「次從然燈佛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
僧祇滿此時自知亦向人說必當作佛自他不疑若
望聲聞位即頂位。」


【三次從下明第三僧祇毗婆尸者此云勝觀亦云
淨觀又云勝見又云徧見亦向人說必作佛者良
以菩薩位在頂法內有理水外了四諦故得自知
又向人說若準優婆塞戒經云我於釋迦最初發
心於寶頂佛滿初僧祇於然燈佛滿二僧祇於迦
葉佛滿三僧祇此與俱舍諸文異者應知正滿在
毗婆尸已滿在於迦葉佛所又復或是隨機異耳。】


「經如許時修六度竟。」
[002-0578c]


【三經如許下結此中所明菩薩之義竝出大論俱
舍婆沙。】


「更住百劫種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


【二更住下明種相好分二初正明種者修也即百
劫中修相業也問初種何相答有云初種足下平
初安立故有云先種眼先以大悲觀眾生故雖有
此義未必全然合時便種何前後耶。】


「福義多途難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等。」


【二福義下釋福義問幾許為一福答有云輪王於
四天下自在為一福也有云帝釋於三十三天自
在為一福也有云唯除補處餘一切人有所為者
為一福也有云大千眾生共得一福也有云大千
盲人治差為一福也有云大千人死救得為一福
也有云無可為比良由菩薩入第三祇心思大行
種相因緣其福無量唯佛能知況復菩薩修於十
善各有五心所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發五心
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為百福成於一相福
義多途為一福等等此故也然俱舍中與大論明
菩薩有異何者俱舍論云道樹已前四波羅蜜滿
至佛果位二波羅蜜滿由讚底沙佛乃超九劫故
從毗娑尸佛九十一劫禪智二波羅蜜滿若大論
云三僧祇時六波羅蜜滿如此不同云何和會須
知大論三僧祇時六度滿者但是事禪事智滿耳
若至樹下亦須緣理禪智故也若俱舍中因時已
[002-0579a]
斷八地惑竟然而有頂惑未斷也所以只用有漏
而已故大論沒有漏之名至樹王下方云用於三
十四心斷見思也然俱舍中取修禪時已斷惑竟
不復更斷大論依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故至
樹下但斷非想八地皆得名為無漏故知從部不
同致令二論有異。】


「修行六度各有滿時。」


【三修行下明六度滿相文分二初標。】


「如尸毗王代鴿檀滿普明王捨國尸滿羼提仙人為
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大施太子杼海并七日翹足
讚弗沙佛進滿尚闍棃鵲巢頂上禪滿劬嬪大臣分
閻浮提七分息諍智滿望初聲聞位是下忍位。」


【二如尸毗下釋釋迦菩薩本作國王名曰尸毗得
歸命救護陀羅尼視諸眾生猶如一子時天帝釋
知命將終求佛問疑偏求不得時天巧師毗首羯
磨謂天帝曰有大菩薩滿足六度不久成佛天帝
乃云須往試之天帝化為鷹毗首變作鴿鷹逐鴿
至王之掖下鷹語王言還我鴿來王曰我非汝前
而受此鴿我先發願度諸眾生豈還汝耶鷹言我
豈不是一切眾生而奪我食耶王曰汝何食乎鷹
言我食血肉王即思惟我此身者恒受老死不久
腐爛我當持刀割肉與之鷹又謂曰須逐道理令
輕重等勿見欺也王即稱鴿鴿身轉重王肉漸輕
王乃於是以手攀稱盡對於鴿于時諸天歎云菩
[002-0579b]
薩為此小鴿如是救之當斯時也天地大動海水
揚波枯木生華天雨香水鷹語鴿云真是菩薩菩
薩都無憂惱之心於是身肉平復如故準西域記
尸毗迦者此云與也舊略迦字檀那此云布施也
普明王捨國尸滿者此依仁王經中所說若準大
論乃是須陀摩王葢華梵之異耳此王持戒常依
實語不以妄言欲出游觀始至城門有一淨行來
求乞云王是福人愍我貧苦王曰待我還國於是
來至園中游戲時有鳥王名曰鹿足與山神誓取
一千王唯少一王乃從空來捉王將去時須陀摩
涕零如雨鹿足語云汝大剎利何故泣耶須陀摩
云我不畏死自恨生來不曾妄語向出城時許淨
行施而今失信自負其心鹿足聞已放須陀摩還
國七日王行施已詣鹿足所鹿足見來心喜讚曰
汝實語人不失其信時須陀摩廣讚實語呵貴妄
言鹿足由是信心清淨遂放諸王各還本國仁王
經中稍異於此尸羅此云好善持戒行善故也羼
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者此仙在於林
中修忍時歌利王將諸女等入園游戲飲食訖已
王乃息臥時女采華入於林中供養仙人仙人乃
為諸女說法女因聽法久而忘歸王臥息已不見
諸女持劒尋之遂見諸女在仙人前王問仙曰汝
作何事仙答王云我修慈忍時王以劒斬截仙人
手足耳鼻而謂仙曰汝若不嗔是名忍也仙人答
[002-0579c]
云我無嗔矣王曰誰信仙云我若實行忍者血變
為乳果如所言王遂怖畏將女還宮羼提此云忍
辱也歌利此云惡世無道又云鬬諍也仙遷也老
而不死遷入山也故字從人從山也大施太子杼
海并七日翹足讚弗沙佛進滿者大施太子為國
人民入海采寶得如意珠海神因其寑臥之時奪
珠還海大施發誓抒海求珠以濟眾生諸天問之
乃答天云生生不休諸天念其行精進故助其神
力抒大海水海水減半龍見水減送珠與之止觀
作杼與今文同輔行竝諸文作抒杼抒竝神與切
正用抒字除也酌取也杼橡也亦直呂切竝非今
意也抒亦徐呂切渫水也婆沙云爾時有佛名曰
底沙有二弟子一名釋迦修利他行機緣先熟二
名慈氏修自利行機緣後熟彼佛念云迴多人就
一人則難以一人就多人甚易欲令釋迦先成道
故佛乃捨二弟子入山釋迦由是入山尋師正行
之次忽然見佛在於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行
次於是忘下一足經于七日而說一偈歎本師云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
沙門尋地山林徧無等因此精進乃超九劫在彌
勒前而成佛也若大論云讚弗沙佛天上天下無
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
有如佛者翹者舉也底沙弗沙梵音不同亦云富
沙又云底迦淨名疏云弗沙乃是二十八宿中鬼
[002-0580a]
宿名也菩薩生時與此相應故也清涼觀師云弗
沙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達勝義故也底沙亦云
提舍此云說度說法度人也或云說辯才無礙也
超九劫者百劫超九是故但有九十一劫準舊婆
沙及俱舍論九劫九十一劫竝是大劫也涅槃經
云超十二劫緣宜不同佛增減說耳法華文句指
大經云超九劫者恐文誤也尚闍棃鵲巢頂上禪
滿者螺髻仙人名尚闍棃有人𦘕像作僧形者非
也而此仙人得第四禪出入息斷坐一樹下兀然
不動鳥見不動謂之是木於頂生卵仙人定起乃
覺其鳥生卵頂即思惟曰我若起行鳥母不來卵
必破壞乃再入定鳥子飛去方起游行劬嬪大臣
分閻浮提七分息諍智滿者劬其俱切符真切菩薩
大心思惟分別如劬嬪陀婆羅門大臣分閻浮提
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盡作七分
劬嬪陀者未聞飜譯此事禪智但是伏惑若乃斷
惑須是緣理禪智故也問此事六度既未斷惑豈
可得名波羅蜜耶答雖未斷惑因中說果豈不得
云波羅蜜哉前云三祇修六度竟而今又云修行
六度各有滿時應知此釋六度滿時即是前云六
度竟相竟即滿也言望聲聞是下忍者菩薩戒疏
云若過三僧祇種三十二相業準望此是下忍之
位但今所明六度滿時合在前文修六度竟文後
示耳。】
[002-0580b]


「次入補處生兜率託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為
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位。」


【二次入下約成道釋分四初明前五相前佛既滅
而此菩薩即補其處故云補處一從兜率下二託
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若前四相漸初文中已
具明之五降魔相此約小教若約大乘如起信論
不云降魔但加住胎為八相耳良以大乘體法魔
為法界故也若文句記云四教佛皆降魔者此約
化儀不可廢也小乘降魔具諸經論故大論云夜
半出家六年苦行菩提樹下破萬八千億鬼兵魔
眾已成無上道又瑞應云天魔與佛共相詰難佛
云丈夫會當鬬戰死終不身在為他降魔云比丘
何求坐樹下樂於林藪毒獸間雲起可畏杳冥冥
天魔圍繞不以驚佛云古有真道佛所得恬惔為
最除不明斯誠最勝法滿藏吾於斯坐快魔王大
論又云淨居諸天住三面立看佛共魔難詰鬬戰
天魔退走乃至鐵圍猶尚不已佛語魔云我三祇
劫修習苦行乃得菩提汝但設一無遮之會報為
天主何得與我興斯戰諍魔云此事誰為證之佛
手指地云是知我地神出證虗空神傳乃至梵世
天魔遂降得不動三昧成無上道也中忍縮觀緣
於欲苦故如兜率下生託胎至降魔也剎那此云
一念也故降魔已一念之間即是上忍入世第一。】


「發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坐木菩提樹下
[002-0580c]
生艸為座成劣應丈六身佛。」


【二發真下明第六相三十四心者八忍八智九無
礙九解脫也此依大論因時未斷至樹王下通總
斷之云三十四若準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初
修禪時先已斷竟非想九品見思全在用九無礙
及九解脫餘如向引具在輔行。】


「受梵王請三轉法輪度三根性。」


【三受梵下明第七相正法念云昔有國王第一夫
人生一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俱留孫探得
第一籌釋迦第四籌以至樓至得第千籌第二夫
人而生二子其第一者願作梵王請千兄佛而轉
法輪其次願為密跡金剛護千兄教故瑞應云佛
放眉光照第七天大梵知佛欲般泥洹乃悲三界
悉皆衰苦以不得知度世之法從久遠來今始見
佛諸天歡喜欲聞法故故法華云爾時諸梵王及
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請我轉法輪三轉法輪者
維摩詰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一曰示轉示其相狀也謂此是苦是謂滅道二曰
勸轉勸其令修也謂此是苦汝應知之集汝應斷
滅汝應證道汝應修三曰證轉引己證彼也謂此
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乃至此是道我已修不復
更修轉者度也運也輪者摧碾也以此之法度入
他心摧彼惑累故一一轉皆生眼智明覺十二行
也具如法華化城喻品文句及記度三根者即三
[002-0581a]
乘也。】


「住世八十年現老比丘相薪盡火滅入無餘涅槃者
即三藏佛果也。」


【四住世下明第八相應知如來示年八十雖約小
教然大乘見亦乃無妨故梵網云七歲出家三十
成道乃至法華大般涅槃所以亦云父母生身少
病惱等及以尊特他受用也既云八十即老比丘
比丘此云乞士也薪盡火滅者佛身名薪智慧為
火慧依報身身滅智亡此約小乘與今文同若大
乘者以機為薪逗應名火眾生機盡佛應亦亡是
則皆約譬喻立也須知小乘定有生滅圓頓大乘
實非生滅示現生滅不滅而滅滅而不滅具如諸
文此不多說。】


「上來所釋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然同斷見思同
出三界同證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三上來下總結因中說果是故菩薩云斷出等亦
是斷竟乃成佛也然真諦理不具諸法故云偏也
亦云但空矣由旬亦言踰繕那也此云限量又云
合也應也或四十里十六里也如此方之驛焉玅
經中說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止觀云此有三義
一約生死處謂三界果報為三百也二約煩惱謂
見惑為一百五上分為一百五下分為一百成三
百也掉舉慢無明色染無色染五上分也身見戒
取疑貪嗔五下分也三約觀智空觀知三百所以
[002-0581b]
經云知諸生死煩惱惡道有一導師善知通塞上
下五分如文句記及補注中。】


「略明藏教竟。」


【三略明下結。】


天台四教集解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