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科文卷第四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 ○第五明識通塞二
* 初標
* 二亦名下釋二
* 初來意二
* 初明異名
* 二如上下正明來意三
* 初法二
* 初略明來意二
* 初正明來意
* 二不得下誡勸
* 二何者下釋
* 二如除下譬
* 三若爾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舊云下通由旬二
* 初破舊三
* 初正破六
* 初破第一師
* 二攝大下破攝師
* 三地人下破地師
* 四復有下破第四師
* 五有人下破第五師
* 六有人下破第六師
* 二此之下通經判失二
* 初通經
* 二諸師下判失二
* 初總斥諸師
* 二初家下別判成失四
* 初判諸師失
* 二攝家下判第二師失
* 三地家下判第三師失
* 四次家下判第四師失
* 三人師下引論釋疑二
* 初徵起
* 二論有下正釋疑
* 二今明下正解二
* 初正解
* 二又諸下結諸師失
* 二今論下正解二
* 初標
* 二橫者下釋二
* 初正解三
* 初正解二
[015-0912a]
* 初明縱橫三
* 初橫
* 二竪通下竪三
* 初但明竪
* 二今當下以橫織三
* 初空觀二
* 初明折空二
* 初示通塞相二
* 初示橫三塞相三
* 初明苦集
* 二既不下無明
* 三不滅下六蔽二
* 初正明蔽相
* 二大經下引證
* 二若於下示橫三通相
* 二當用下示檢校相
* 二復次下明體空二
* 初明通塞三
* 初明觀相
* 二如羅下舉況
* 三若計下示通塞相三
* 初苦集
* 二若不下無明
* 三若愛下六蔽
* 二用即下明檢校
* 二次用下入假觀二
* 初標
* 二於病下釋
* 三次用下入中觀二
* 初以無明等三為通塞
* 二一一下檢校
* 三若作下結責竪失二
* 初正責
* 二大經下引證
* 三復次下橫別二
* 初法二
* 初明別三觀三
* 初空觀二
* 初觀相
* 二若初下檢校
* 二又云下假觀二
* 初觀相
* 二若初下檢校
* 三又云下中觀二
* 初觀相
* 二若初下檢校
* 二如此下況結責
* 二大論下譬二
* 初譬
* 二初觀下合
* 二若竪下明一心二
* 初斥權二
* 初先列通塞
* 二法相下況斥
* 二若一下明一心四
* 初破橫竪
* 二良以下正明一心功能
* 三若於下辨一心通塞
* 四若於下明檢校
* 二於無下以通塞度入餘門
* 三是為下判位
* 二問答料簡○
* ○二問答料簡二
* 初料簡異名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通
* 二亦有下別二
* 初釋
* 二金光下引證二
* 初引證
* 二知字下釋正
* 二料簡通塞二
[015-0913a]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立二意
* 二然者下釋二
* 初一往
* 二若二下二往
* ○第六明修道品二
* 初標
* 二道品下釋四
* 初略釋四相二
* 初列四名
* 二一明下釋四相四
* 初明當分二
* 初釋相狀
* 二又云下引證
* 二二明下明相攝二
* 初釋相狀
* 二引釋下引證
* 三三約下明約位
* 四四相下明相生
* 二所以下明來意二
* 初略立
* 二真法下解釋三
* 初法
* 二如釀下譬
* 三大論下明須道品意
* 三問答料簡五
* 初簡大小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反質
* 二淨名下引證
* 二若大下釋疑二
* 初別顯大乘道品
* 二如四下以四諦例
* 三又有下分別五味
* 四或言下分別正助
* 五又若下分別漏無漏三
* 初徵難
* 二法華下引法華為難
* 三此應下分句解釋二
* 初列三句
* 二如大下解釋三
* 初釋有漏二
* 初引論
* 二云何下申論意
* 二皆是下釋無漏二
* 初釋
* 二從來下指大論結酬
* 三而婆下釋第三句二
* 初引論文
[015-0914a]
* 二何以下解釋
* 四諸道下正解六
* 初明去取
* 二大品下正解七
* 初明四念處二
* 初正解三
* 初引證三
* 初引大品證四念
* 二華嚴下引華嚴釋大品
* 三法華下引法華釋華嚴
* 二常途下斥舊二
* 初斥非
* 二卉木下示正
* 三今一下正解二
* 初牒前妙境
* 二若觀下正示念處相五
* 初明念處之相四
* 初觀色二
* 初趣舉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 二若觀下觀受二
* 初趣舉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 三若觀下觀心二
* 初趣舉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 四若觀下觀法二
* 初趣舉一界作境
*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 二如是下明念處兼廣結成秘藏二
* 初標
* 二先性下釋四
* 初色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觀色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 二法性下受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觀受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 三法性下心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又心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 四法性下法二
* 初以空假破倒
* 二觀法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 三治倒下以三諦釋名
* 四一切下結成所表
* 五秪一下結成一切法
*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 二勤觀下明正勤二
* 初正明行相
*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 三欲精下明如意足二
* 初正釋
*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 四信三下明五根二
* 初正釋
*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 五信破下助五力二
* 初正釋
*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 六心浮下明七覺二
* 初正釋
*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 七更以下明八正道二
* 初正釋
* 二因是下總結功能
* 三如是下總結○
* 四今以下舉譬○
* 五復次下通三脫○
* 六又華下結判麤妙○
* ○三如是下總結三
* 初結示初心可修
* 二大論下引證
* 三故知下功能二
* 初為入位功能
* 二如此下有助大功能
* ○四今以下舉譬二
* 初別約無作道品三
* 初譬
* 二法性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結果下明果上異名
[015-0915a]
* 三道品下結
* 二若通下通約三觀二
* 初別對三觀
* 二若總下總對三觀
* ○五復次下通三脫二
* 初明來意列名
* 二若從下正釋二
* 初總釋三
* 初明王臣二
* 初定為王慧臣
* 二若由下慧為王定臣
* 二或可下明伏斷
* 三或可下明名體
* 二若三下歷教釋四
* 初明三藏
* 二若通下明通教
* 三若別下明別教二
* 初通約三觀
* 二復次下別約出假
* 四別約下明圓教二
* 初引論總比決三脫不同
* 二智者下正釋二
* 初比決空異智別以顯圓空二
* 初總序空體不同
* 二又二下別明十八空異二
* 初明小
* 二今圓明大
* 二如前下正示門相四
* 初寄觀三假以釋三空
* 二如是下明三門相即
* 三又四下明三門中三脫互融
* 四如此下更寄四教以辨不同
* ○六又華下結判麤妙三
* 初約五味以判
* 二又云下用大經意借人結成以顯所表
* 三若入下結所表以成秘藏二
* 初結成五解脫
* 二不即下結成三佛性
* ○第七明對治助開二
* 初標
* 二釋論下釋六
* 初明來意二
* 初立三昧以為正修即是所助二
* 初引論正行為一切行本
* 二若入下別明為今文行本
* 二根利下辨助道須不
* 二夫初下況釋
* 三助道下剋出助體
* 四若人下正明用治二
* 初正明對治二
* 初別明六治六
* 初治慳
* 二修三下治破戒
* 三修三下治瞋心
* 四修三下治懈怠
* 五修三下治散亂
* 六修三下治愚癡
* 二諸蔽下總明蔽相以辨輕重
* 二若用下明四隨轉迴轉二
* 初總示
* 二如治下別示迴轉之式
[015-0916a]
* 五於助下明正助合行之式以指廣三
* 初明指廣
* 二有人下出異解
* 三大經下正解合行之式三
* 初引二經明理度攝法
* 二若得下略示
* 三如禪下正明開合
* 六今明下明助道攝法四
* 初列十二科
* 二云何下正解釋十二
* 初明攝道品四
* 初明攝道品六
* 初明檀度六
* 初總明攝法
* 二若三下別列四教四
* 初明三藏四
* 初略明事檀
* 二大論下引論徵問
* 三捨能下答
* 四又捨下明檀能成五
* 二若通下明通教
* 三若別下明別教
* 四若圓下明圓教二
* 初正明圓捨二
* 初略立
* 二何以下釋
* 二不二下引證二
* 初明殃掘二
* 初列經
* 二有邊下釋經意
* 二故金下引金剛
* 三如此下斥偏行事理之失三
* 初斥互失
* 二今明下明得相
* 三若人下廣明失相
* 四今於下立行請加
* 五心若下蒙加獲益
* 六是為下總結得益正助道成
* 二若如下明尸度六
* 初明尸攝法
* 二若三下具列四教
* 三理觀下斥失
* 四思是下立行請加
* 五心誠下蒙加獲益
[015-0917a]
* 六是名下結得益相
* 三如上下明忍度六
* 初明攝法
* 二若三下具列四教
* 三若人下斥失
* 四既知下立行請加
* 五佛放下蒙加獲益
* 六是為下結得益相
* 四若如下明進度六
* 初明攝法
* 二大論下列教
* 三而今下斥失
* 四當發下立行請加
* 五感佛下蒙加獲益
* 六是為下結得益相
* 五若如下明禪度二
* 初總約禪度五
* 初總攝
* 二但是下列教
* 三若無下斥失
* 四為是下立行請加
* 五感佛下蒙加獲益
* 二大論下別約五門二
* 初明來意
* 二若禪下釋五
* 初數息
* 二若緣下不淨
* 三若攀下慈心
* 四若攀下因緣
* 五若睡下念佛
* 六若如下明般若五
* 初明攝法
* 二此是下斥失
* 三應當下立行請加二
* 初立行二
* 初通明四念觀法二
* 初總明念處有破倒之功
* 二諦觀下別明四念處四
* 初明觀身不淨三
* 初列
* 二所謂下釋五
* 初種子不淨
* 二居二下住處不淨
* 三既出下自相不淨
* 四其中下自性不淨
* 五一旦下究竟不淨
* 三如是結
* 二又復下觀受是苦
* 三又復下觀心無常
* 四又復下觀法無我
* 二若修下結三乘行異三
* 初聲聞二
* 初法
* 二麞聞下譬
* 二若鹿下支佛二
* 初譬
* 二緣覺下合
* 三若大下菩薩二
[015-0918a]
* 初譬
* 二菩薩下合三
* 初通明行相
* 二經云下引證
* 三多修下結行成
* 二自行下請加
* 四諸佛下蒙加獲益
* 五是為下結得益相
* 二若全下示合行之意二
* 初先重斥失
* 二若理下正明合行之得
* 三所以下釋成事治之意三
* 初法二
* 初舉昔化
* 二又佛下舉今化
* 二如富下譬
* 三佛有下合
* 四六句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別約度品二
* 初列三對
* 二如上下釋三對三
* 初相破
* 二若修下相修
* 三六度下相即
* 二通論下通約諸法
* 二明調伏諸根○
* 三明攝佛威儀○
* 四攝四無所畏○
* 五攝不共法○
* 六攝無礙智○
* 七明攝六通○
* 八明攝三明○
* 九明攝四攝○
* 十攝陀羅尼○
* 十一十二攝相好○
* 三當知下總結
* 四助道下舉況
* ○二云何下明調伏諸根二
* 初正釋四
* 初藏教二
* 初釋
* 二此是下結
* 二復次下通教二
* 初釋
* 二此是下結
* 三若眼下別教二
* 初釋
* 二此是下結
* 四復次下明圓教二
* 初釋二
* 初約根二
* 初正釋二
* 初眼根廣明二
* 初引殃掘二
* 初引經
* 二彼是下釋經
* 二又具下釋六度
* 二乃至下以餘根例
* 二於二下結成眼智破徧
* 二根既下例塵
* 二是為下結
* 二此則下明合行二
* 初正明合行之相二
* 初正明合行
* 二當知下結徧
* 二大品下引證二
* 初引
* 二應是下釋三
* 初立
* 二自他下釋
* 三二破下結
* ○三云何下明攝佛威儀二
* 初標
* 二今遂下釋攝十力五
* 初正釋
* 二是一下釋疑二
* 初釋四種疑
[015-0919a]
* 二問十下釋因果疑四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引大論釋不應住
* 二又菩下釋是分得
* 三若爾下重難
* 四若依下重答二
* 初華嚴
* 二又地下地持
* 三道品下結攝
* 四十住下釋名
* 五然佛下重釋疑
* ○四云何下攝四無所畏四
* 初正釋
* 二道品下結攝
* 三大論下引大論釋名
* 四十住下引十住釋疑
* ○五攝十下攝不共法二
* 初正釋
* 二結成下略結
* ○六攝四下攝無礙智二
* 初正釋二
* 初初釋
* 二又法下次釋
* 二結攝下結攝
* ○七攝六下明攝六通
* ○八攝三下明攝三明
* ○九攝四下明攝四攝
* ○十攝陀下攝陀羅尼
* ○十一十二攝三下攝相好四
* 初明三藏
* 二若通下明通教
* 三復次下形斥
* 四無量下明別圓
* ○第八明次位二
* 初來意
* 二終不下正釋四
* 初明藏教
* 二通教下明通教
* 三別教下明別教二
* 初正釋四
* 初辨異
* 二一往下略指經
* 三但別下示別位相二
* 初引經
* 二又菩下引論六
* 初明諸論不同
* 二那得下破執
* 三今明下今家述論
* 四此方下準此望彼
* 五經言下引證
* 六得此下結
* 四上破下指廣
* 二又今下引十意融通四
* 初總標
* 二一明下別釋意十
* 初顯體
* 二教門下教相
* 三經論下釋名
* 四若知下辨用
[015-0920a]
* 五結正下明宗
* 六於六下次第
* 七開章生起
* 八帖釋下帖釋
* 九翻譯下翻譯
* 十一一下附文成觀
* 三唯翻下斥奪
* 四次位下結示
* 四若圓下明圓次位二
* 初明遠方便二
* 初通明圓來意
* 二若四下別明方便來意四
* 初明辨通別
* 二先知下明用五悔意
* 三懺名下正明五悔五
* 初懺悔
* 二勸請
* 三隨喜
* 四迴向
* 五發願
* 四今於下明五悔功能
* 二若能下正釋圓位三
* 初明入品位二
* 初正釋五品五
* 初隨喜心二
* 初正釋
* 二分別下引證
* 二又以下自受持讀誦二
* 初正釋
* 二文云下引證
* 三又以下勸他受持讀誦二
* 初正釋
* 二文云下引證
* 四又以下兼修六度二
* 初正釋
* 二文云下引證
* 五又以下正修六度二
* 初正釋
* 二文云下引證
* 二若爾下辨同異
* 二復次下約陰入明位
* 三又假下明品後諸位二
* 初明信位
* 二次入下明住後
* ○第九明安忍二
* 初標
* 二能忍下釋五
* 初明解發為起障之由三
* 初法
* 二若鋒下譬
* 三初心下合
* 二若懷下明安忍之意
* 三但錐下明障所由之相
* 四初對下明障起有損
* 五武津下誡勸令修三術使行成就七
* 初南嶽誡
* 二大論下引證釋疑
* 三若此下舉喻勸修三術令行成就安忍外障
* 四若被下正結勸用術
* 五若名下修三術安忍內障
[015-0921a]
* 六設使下舉喻勤修內術
* 七若得下結前生後
* ○第十明無法愛二
* 初明觀來意
* 二毗曇下正釋二
* 初前三教
* 二既不下正明圓教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不著下合二
* 初合停
* 三若破下合一去
* ○六今止下總結示
* ○二是十下舉大車譬三
* 初正釋喻四
* 初略標
* 二云何下列經文
* 三止觀下釋
* 四此大下結
* 二復次下重結十乘法
* 三今人下斥邪
* ○二端坐下歷緣對境二
* 初序意
* 二略辨下正釋二
* 初歷緣二
* 初廣釋行緣二
* 初正釋二
* 初用十法成乘十
* 初觀不思議境
* 二達此下起慈悲心
* 三安心下巧安止觀
* 四心既下破法徧
* 五又善下識通塞
* 六善知下修道品
* 七又善下對治助開
* 八深識下知次位
* 九能於下能安忍
* 十法愛下無法愛
* 二十法下亦以大車譬
* 二是約下結成佛事
* 二行緣下以餘緣略例三
* 初正例
* 二三三下釋疑
* 三昔國下事證
* 二對境下對境二
* 初對眼根一受三
* 初廣明十法十
* 初明境二
* 初可思議境三
* 初結數引例
* 二又彌下引證
* 三若如下結非
* 二若觀下不思議境二
* 初正明境二
* 初眼智四
* 初引經總立三智五眼
* 二四句下別釋二
[015-0922a]
* 初釋成三觀三
* 初空觀
* 二如彌下假觀
* 三假不下中觀
* 二雖無下釋成五眼
* 三故佛下引證
* 四以三下結成一心
* 二於眼下互用
* 二問答釋疑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淨名下引證
* 二我眼下起慈悲心
* 三欲滿下巧安止觀
* 四能以下破法徧
* 五於眼下識通塞
* 六於眼下修道品
* 七學諸下對治助開
* 八明識下知次位
* 九若德下能安忍
* 十法愛下無法愛
* 二其疾下破大車
* 三若眼下結成佛事
* 二眼色下餘根餘受例二
* 初明例二
* 初例餘受
* 二餘五下例餘根
* 二若從下明大事及佛事
* ○二若能下明勸修二
* 初總二
* 初法
* 二雖聞下譬
* 二今以下別二
* 初標
* 二疋夫下釋三
* 二初疋夫文武譬二
* 初譬
* 二學禪下合
* 二又如下野巫大醫譬二
* 初譬
* 二學禪下合
* 三又如下學義問答譬二
* 初譬
* 二觀行下合
* ○第二觀煩惱境二
* 初標
* 二上陰下釋二
* 初總三
* 初結前生後
* 二前訶下辨同異二
* 初法四
* 初與上訶欲辨異
* 二棄蓋下與棄蓋辨異
* 三觀於下與上陰境辨前
* 四今觀下明今境異前
* 二如鐵下譬
* 三又報下辨難易二
* 初更牒前欲蓋及陰總辨難易
* 二何者下與前三種辨難易三
* 初正明相對辨異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煩惱下明發所由由觀陰故
* 三若不下結觀
* 二觀此下別二
* 初列
* 二初明下解釋四
* 初釋相八
* 初總釋名
* 二此一下判利鈍名名通體別二
* 初正判二
[015-0923a]
* 初明通名
* 二今約下明位別
* 二如兩下引例
* 三若發下簡示境體
* 四若利下判根條
* 五若開下明開合
* 六三毒下明障不障二
* 初引毗曇二
* 初舉毗曇立義
* 二經云下引大品證成
* 二成論下引成論三
* 初引成論立
* 二若爾下今家難
* 三今釋下正明今意
* 七但煩下明用法相不周之意二
* 初辨意
* 二若爾下釋疑二
* 初疑
* 二為持下釋
* 八復次下明判通別
* 二明煩下因緣二
* 初指後文
* 二起相下略以四句分別三
* 初列四句
* 二第四下釋
* 三因緣下正明因緣三
* 初列
* 二習者下釋二
* 初別譬三
* 初明習因種子二
* 初法
* 二如駃下譬
* 二業者下舉擊作業力二
* 初法
* 二如何下譬
* 三魔者下魔所扇動二
* 初法
* 二如大下譬
* 二若就下總
* 三魔業下簡示處所
* 三明治異二
* 初明大小兩治法不同二
* 初用小四
* 初標列
* 二此五下示所闕文處
* 三對治下正釋五
* 初對治下對治
* 二轉治下轉治
* 三不轉下不轉治
* 四兼治下兼治
* 五具治下具治
* 四是名下結
* 二大乘下用大
* 二小乘下悉檀以判大小
* 四修止觀○
* ○四修止觀二
* 初正明十法三
* 初標十法
* 二初簡下釋二
[015-0924a]
* 初正明十法十
* 初觀不思議境二
* 初思議境二
* 初釋二
* 初廣約貪欲分十一
* 初地獄
* 二為欲下畜生
* 三又為下餓鬼
* 四為欲下脩羅
* 五又欲下人
* 六又欲下天
* 七又觀下聲聞
* 八若觀下緣覺
* 九若觀下六度菩薩
* 十若觀下通菩薩
* 十一又觀下別菩薩
* 二其餘下略例餘三分
* 二次第下結
* 二不思下不思議境二
* 初釋二
* 初消諸經意以顯不思議義二
* 初依經立境
* 二如是下釋二
* 初略明進不
* 二不斷下引淨名轉釋無行二
* 初引不斷等以釋不隨等意
* 二不住下引不住調伏等轉釋不斷等二
* 初引
* 二所以下廣釋調不調等三
* 初略釋經意開為四句以顯妙境二
[015-0925a]
* 初釋經斥過二
* 初斥凡小住第一第二句失二
* 初明失二
* 初凡
* 二二乘下小二
* 初略斥小
* 二阿羅下重釋
* 二菩薩下對失辨得二
* 初雙立
* 二勇於下雙釋二
* 初釋有勇
* 二不味下釋不味
* 二不斷下斥邪偽住第三第四句失二
* 初斥住第三第四二
* 初正明兩句失六
* 初立正句
* 二今未下立譬斥邪
* 三無智下合
* 四此是下譬結
* 五經云下引證二
* 初證乖法之失
* 二大經下以非證往驗
* 六此人下結斥
* 二復有下重辨第四句失
* 二北方下結北方備二
* 二又初下結失三
* 初正結
* 二周家下舉事顯失
* 三如是下總結
* 二今言下廣開八句以立妙境二
* 初正列釋八句二
* 初列兩四句
* 二何以下釋二
* 初釋不住四句
* 二雖不下釋住四句翻對相即二
* 初翻對
* 二何以下釋
* 二用此下結示
* 三如是下寄能乘人釋調不調以顯妙境二
* 初明得二
* 初引經
* 二云何下釋三
* 初約近益以明得二
* 初釋
* 二如是下略結
* 二如喜下約遠益以明得
* 三巧觀下總約遠近自他
* 二若不下辨失
* 二若一下正示不思議境○
* 二準上下引例
* 二如是下起慈悲心
* 三為滿下巧安止觀
* 四若眼下破法徧
* 五於即下識通塞
* 六又觀下修道品
* 七若遮下對治助開○
* 八於未下知次位
* 九若內下能安忍
* 十得是下無法愛
* 二得一下以大車譬
* 三是名下結
* 二亦名下會異名○
* ○二若一下正示不思議境二
* 初法
* 二經云下譬三
* 初譬理性闇中有明
* 二智障下譬智障明中有闇二
* 初正以智障為譬
* 二亦如下以初燈助顯二
* 初正助顯智障
* 二如是下觀明暗法性二
* 初譬二
* 初立譬
* 二何以下釋譬
* 二雖無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不受下出行相
* 三若世下譬神珠中道智光
* ○七若遮下對治助開三
* 初標來意
* 二外貪下釋文四
* 初治貪
* 二違法下治瞋
* 三計斷下治癡
* 四明利下治覺
* 三助道下結成三脫
* ○二亦名下會異名二
* 初略
* 二廣說下廣三
[015-0926a]
* 初明煩惱即涅槃三十六句二
* 初正釋三
* 初總標列及根本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二句句下正解三十二句二
* 初十六句入二
* 初正釋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謂下釋
* 二次句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謂下釋
*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謂下釋
*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謂下釋
* 二此說下結數
* 二又下十六句出二
* 初根本
* 二一一下正釋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一謂下釋
* 二第二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一謂下釋
*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三若各下明根本同異
* 二問三下料簡出別圓句意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明通別
* 二根本下釋二
* 初略釋二
* 初明入二
* 初明根本
* 二於一下出生二
* 初約悉檀成十六句
* 二又更下約門復生門成十六句
* 二依四下明出二
* 初徵
* 二謂不下釋
* 二三十下準例諸法三
* 初列根本同異
* 二此則下徧該大小
* 三若得下徧例諸法
* 二問若下諸法般若三十六句三
* 初問起二
* 初問
* 二答通別
* 二諸法下正釋二
* 初根本四句
* 二初句下釋三十二句二
* 初明境發智四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二第二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句下釋
* 二次說下明智照境四
[015-0927a]
* 初四句二
* 初列
* 二初謂下釋
* 二次明下二四句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釋
* 三次明下三四句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釋
* 四次明下四四句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釋
* 三是為下辨根本離合
* 三問此下四身三十六句二
* 初問起
* 二答般下釋二
* 初略釋
* 二又法下重釋二
* 初釋二
* 初根本四身
* 二於一下釋三十二身二
* 初明起十六身
* 二又從下明入十六身
* 二合前下明所以
* ○第三明病患境二
* 初標
* 二夫有下釋二
* 初總二
* 初略辨權實二病二
* 初實
* 二諸佛下權
* 二病有下簡判二
* 初雙標
* 二若偃下雙判二
* 初權
* 二今所下實四
* 初明世界二
* 初正明實病以為觀境
* 二上智下明來意二
* 初次
* 二如躃下譬
* 二夫長下明為人二
* 初立
* 二經云下引證
* 三復次下明對治
* 四又機下第一義
* 二觀病下別二
* 初列章
* 二一病下解釋五
* 初病相六
* 初明用脉意
* 二夫脉下明五藏脉相
* 三若身下明四大病相
* 四又面下明五藏病相
* 五若肝下明五藏相剋病相五
* 初肺剋肝
* 二若心下明腎剋心
* 三若肺下明心剋肺
* 四若百下明脾剋腎
[015-0928a]
* 五若體下明肝剋脾
* 六又若下明六神病相
* 二二明下病因緣二
* 初列
* 二四大下釋六
* 初四大不順
* 二二飲下飲食不節五
* 初辨食宜不
* 二若食下明於身損益之相
* 三又身下教於身調食之相
* 四世諺下引證示身所宜
* 五次食下約藏增損
* 三三坐下坐禪不調四
* 初明身儀不正
* 二次數下數息不調
* 三若發下數息與發觸相違二
* 初標
* 二八觸下釋五
* 初明有觸之由
* 二重如下辨觸相
* 三此八下對觸辨息
* 四若發下正明用息違
* 五又但下明用止觀不等二
* 初止
* 二次用下觀二
* 初五藏二
* 初明生病二
* 初生病之由
* 二今坐下生病之緣二
* 初生相之由三
* 初以五塵別對五藏
* 二復次下以二根塵具對五藏
* 三此乃下總結
* 二若就下相尅
* 二若五下明占法
* 二又觀下四大
* 四又專下用觀悞動病
* 四四鬼下明鬼得便七
* 初辨有無
* 二有一下引證
* 三鬼亦下明鬼之由
* 四兜䤈下鬼病之緣
* 五則意下鬼病之相
* 六此非下判屬鬼病
* 七若不下明鬼功能
* 五五魔下魔所為五
* 初與鬼辨同異
* 二亦由下明有病之由
* 三魔現下魔病之緣
* 四入心下正明成病
* 五此病下略指治法
* 六六業下業相起二
* 初明病相二
* 初明犯戒病相三
* 初明業為病由
* 二還約下明驗病知業
* 三毀五下明病差之由
* 二若今下明持戒病相
* 二夫業下略明用治之方
* 三三明下明治法○
* 四四明下明損益○
* 五五修下明止觀○
* ○三三明下明治法二
[015-0929a]
* 初明辨同異二
* 初不同
* 二眾治下誡勸
* 二今約下正明用治二
* 初列
* 二用止下釋六
* 初用止十
* 初止臍
* 二正用下止丹由
* 三或痛下止三里
* 四痛又下止脚橫文
* 五頭痛下止脚間境界
* 六若因下止心於坑
* 七又常下止足
* 八又隨下止病處
* 九又未下止所剋藏二
* 初引皇帝秘法明相生相剋
* 二如金下明用治之法
* 十又用下治四大
* 二二用下用氣二
* 初列
* 二皆於下釋二
* 初教作氣方法
* 二若冷下教用治方法五
* 初治四大
* 二六氣下各治一藏
* 三又六下共治一藏
* 四又口下教用治意
* 五若平下教吐納法
* 三三用下用息四
* 初明來意
* 二先須下簡主伴
* 三當求下教用息之儀
* 四用息下正明治病二
* 初明用報息意
* 二次別下明用依息三
* 初列名
* 二此十下明同異三
* 初與報息以辨同異
* 二前六下與六氣以辨同異
* 三前明下明用依息所以
* 三上息下正釋
* 四四假下假想
* 五五觀下用觀心
* 六六方下方術三
* 初明世術二
* 初正用治病
* 二術事下誡用術之人
* 二三十下出世術二
* 初治三十六獸
* 二初得下治六神失守
* 三若赤下更用世術二
* 初正用治
* 二此復下明用治意
* ○四四明下明損益四
* 初明漸頓
* 二夫世下傷歎
* 三能具下今依十法三
* 初列
* 二信是下釋十
[015-0930a]
* 初信
* 二信而下用
* 三何意下勤
* 四何謂下恒
* 五何謂下別
* 六何謂下方便
* 七何謂下久
* 八何謂下知取捨
* 九何謂下知護
* 十何謂下識遮障
* 三若能下結
* 四若善下舉深況淺二
* 初正以深況淺
* 二如帝下引例釋
* ○五五修下明止觀二
* 初標
* 二先簡下釋二
* 初明十觀十
* 初觀不思議境二
* 初思議境二
* 初釋五
* 初三惡
* 二若人下三善
* 三若遣下聲聞
* 四又觀下支佛五
* 初推現果知往因
* 二有從下推現因知現果二
* 初觀現有支以至名色
* 二觀此下推現名色以至於識二
* 初推色二
* 初推色從緣生故無自性二
* 初推五行二
* 初橫推因緣
* 二又觀下豎推因緣
* 二觀外下推五藏二
* 初橫
* 二此之下豎
* 二如是下推色從識生故無自性
* 二此之下推識二
* 初推四心無自性
* 二識從下推現識由往業故無自性二
* 初正釋
* 二經云下引證
* 三如狂下觀果息因二
* 初譬二
* 初譬推
* 二亦復下譬息
* 二南走下合二
* 初合推
* 二如是下息
* 四若不下現因息故十二支息
* 五既不下結成
* 五又觀下菩薩三
* 初三藏菩薩二
* 初列六蔽
* 二今以下明行願二
* 初願
* 二捨無下行
* 二又觀下通教菩薩
* 三又觀下別教菩薩
* 二如是下結
* 二不思下不思議境四
* 初法
[015-0931a]
* 二如如下譬
* 三病亦下合
* 四遠病下功能二
* 初正明功能
* 二金光下引證二
* 初正證不思議境
* 二復有下證用下九法之意
* 二一切下起慈悲心二
* 初起誓之由
* 二隨見下正起誓五
* 初約次第三觀以結示一心二
* 初寄次第三觀三
* 初空觀四
* 初以誓願自調
* 二心調下慈悲現生
* 三因以下現生得益
* 四是名下結教觀名
* 二又觀下假觀四
* 初以誓願自調
* 二心調下慈悲現生
* 三因以下現生得益
* 四是名下結教觀名
* 三又觀下中觀四
* 初以誓願自調
* 二心調下慈悲現生
* 三因以下現生得益
* 四是名下結教觀名
* 二如是下結示一心
* 二唯彼下引人為證三
* 初引二人二
* 初淨名
* 二唯彼下文殊
* 二夫眾下以所化顯能化
* 三故方下兼結果人以顯功能
* 三誓願下正明弘誓之體
* 四慈悲下明功能
* 五若發下明得失
* 三安心下巧安止觀
* 四破法下破法徧
* 五識通下識通塞
* 六道品下修道品
* 七助道下對治助開
* 八作此下知次位
* 九安忍下能安忍
* 十設得下離法愛
* 二十法下譬大車
* ○第四業相境二
* 初標
* 二行人下釋二
* 初總二
* 初明來意
* 二疑者下料簡下引證二
* 初正料簡釋疑
* 二光明下引證
* 二明業下別二
* 初列
* 二因緣下釋四
* 初相發因緣三
* 初示因緣有內外三
* 初標
* 二內者下釋二
* 初內
* 二外者下外
* 三是名下結
* 二若得下明識相益他
* 三今但下明立境所以
[015-0932a]
* 二二明下正發相二
* 初總解三
* 初列六意二
* 初列
* 二諸業下結意
* 二云何下釋因果三
* 初明習因習果
* 二報因下明報因報果
* 三數家下更明判果小異
* 三若坐下簡判
* 二善相下別解二
* 初度二
* 初正明六度二
* 初明度相六
* 初檀相
* 二戒相下尸相
* 三忍相下忍相
* 四精進下進相
* 五禪相下禪相
* 六智慧下慧相
* 二六度下結意
* 二諸方下判報不同二
* 初正判
* 二此釋下引證
* 二次明下蔽二
* 初簡示
* 二慳蔽下正釋二
* 初正示蔽相二
* 初二蔽廣二
* 初慳
* 二破戒下破戒五
* 初穀
* 二若見下婬
* 三若見下盜
* 四若見下妄語
* 五或見下飲酒
* 二餘四下四蔽略
* 二復次下兼示四分
* 三三料下料簡七
* 初約障不障三
* 初列四句
* 二非障下釋四句
* 三若非下判二
* 初約生滅
* 二若約下三諦
* 二復次下約性與無作三
* 初約性與無作
* 二復次下約十法
* 三又三下約三相
* 三復次下約三時
* 四夫發下約有解無解
* 五若自下約師證
* 六問道下約釋現相疑二
* 初問
* 二答
* 七復次下約釋法相闕略疑
* 四四修下修止觀二
[015-0933a]
* 初標
* 二云何下釋二
* 初明十法十
* 初觀不思議境二
* 初思議境二
* 初明六道二
* 初略列
* 二如是下結
* 二今觀下明四聖三
* 初聲聞
* 二若觀下明支佛
* 三若觀下菩薩二
* 初通教
* 二若觀下別教
* 二不思議下不思議境二
* 初重比決
* 二觀一下正用觀觀境三
* 初出境
* 二華嚴下引證
* 三今法下結成
* 二既深下起慈悲二
* 初寄次第
* 二若深下約一心
* 三安心下巧安止觀
* 四破法下破法徧二
* 初引二論二
* 初毗曇
* 二成實下成實
* 二今觀下正解三
* 初空二
* 初推三世二
* 初約三世
* 二若言下約現在世推時及者
* 二三世下結成空觀
* 二而言下假
* 三所以下中
* 五識通下識通塞
* 六道品下修道品二
* 初引二論二
* 初正引論二
* 初成論
* 二毗曇下毗曇
* 二若一下結類
* 二今觀下正解
* 七助道下對治助開
* 八如是下知次位
* 九又當下能安忍
* 十若發下無法愛
* 二是大下譬大車
* ○第五明魔事境二
* 初標
* 二行人下釋二
* 初來意四
* 初世界意
* 二又當下為人意
* 三又慮下對治意
* 四知魔下第一義意
* 二今明下釋二
* 初列
* 二同異下釋五
* 初分別同異四
* 初與前境以辨異
* 二然四下與四倒辨異
* 三若界下約界辨異
[015-0934a]
* 四若華下引教辨異
* 二二明下明發相二
* 初通辨民主
* 二一者下開為三類二
* 初列
* 二𢟋惕下釋三
* 初𢟋惕
* 二二時下時媚四
* 初辨權實
* 二若邪下正明法相
* 三今欲下以時驗獸
* 四深得下辨得失
* 三次明下魔羅二
* 初內三
* 初略明破意
* 二大論下引論正明破相二
* 初引論
* 二五根下解釋
* 三以是下結妨
* 二復次下外二
* 初略二
* 初明入相
* 二昔諸下示事中調法
* 二行者下廣二
* 初明入相四
* 初令墮惡
* 二又魔下令墮善
* 三若不下令墮小
* 四又化下令墮惡空假
* 二阿難下示調法三
* 初舉況釋有魔無魔
* 二若知下正明理觀
* 三大經下引證
* 三三明下明妨損三
* 初列三妨法
* 二病有下釋三法三
* 初合人病
* 二失觀下失觀心
* 三邪法下得邪法二
* 初正釋二
* 初標
* 二有者下釋
* 二以是下結歸示數三
* 初結邪相
* 二一根下結數
* 三雖九下結示
* 三夫𢟋下結三法以對三魔
* 四四明下明治法三
* 初治𢟋慯
* 二治時下治時媚
* 三治魔下治魔羅
* 五五止下修止觀二
* 初標
[015-0935a]
* 二思議下釋三
* 初明十法十
* 初觀不思議境二
* 初思議境
* 二若即下不思議境三
* 初正明妙境
* 二如此下妙境功能
* 三緣修下比斥結示
* 二魔界下起慈悲心
* 三欲滿下巧安止觀二
* 初釋
* 二但次下結
* 四隨魔下破法徧二
* 初略明破徧
* 二三藏下重歷教明破徧之位四
* 初藏教
* 二通教下通教
* 三別教下別教
* 四圓教下圓教
* 五於上下識通塞
* 六道品下修道品
* 七門若下對治助開二
* 初明治蔽
* 二若雜下明治煩惱及業
* 八若小下識次位
* 九若欲下能安忍
* 十若入下無法愛
* 二復下判通別
* 三問魔下問答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違問答
* 二釋論下引論文順問答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四
[015-093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