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03 無量壽經起信論-清-彭際清 (X)


無量壽經起信論卷下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三輩往生第二十二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
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
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
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
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
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其
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
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
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
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
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
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
智慧。次如上輩者也。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
[003-0130c]
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
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
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
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右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眾生信樂發願迴向
等願所攝。首言一念至心迴向。即得往生。行者誠
能於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勳。一切眾生流
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
正覺。惟此一念。亦無二念。大智度論云。行般若波
羅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
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一念之力。不可思議。如
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內非外。無縛無脫。
盡山河大地十方虗空。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
佛現身說法處。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
藏。經中略說等差者。為方便接引故。其上輩專屬
沙門。一切眾生由愛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
有國土。捨家棄欲。愛渴淨故。幻身亦淨。幻身淨故。
國土亦淨。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志性好遊諸
佛國土。應遠離居家。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以能
遠離不淨故。次言發菩提心。大般若經善現言。如
來常說菩提。以何義故名為菩提。佛言。證法空義。
證真如義。證實際義。證法性義。證法界義。假立名
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不可
破壞。不可分別。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
[003-0131a]
本源。眾生之慧命。纔發此心。巳成佛道。以與佛智。
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
智。相應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頗有初心勝後心不。
世尊告曰。阿羅漢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心一切
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菩
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
無量有情。皆令發心捨諸煩惱。輾轉饒益無量有
情。是為初心勝後心義。次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念佛有二。一觀相。如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
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
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諦觀彼佛。想彼佛者。
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
彼華上。見像坐巳。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
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
上。眾寶羅網滿虗空中。具如經說。問。既是心是佛
何須更立他佛。執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為初機
權示方便。假彼勝緣。成我淨土。然即相非相。同歸
寂滅。妙觀自在。現量無餘。所以大集經云。若欲成
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
淨水水晶明鏡。用是四物。觀巳面像。善惡好醜。影
現分明。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
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
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復思惟。今此佛者。
[003-0131b]
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
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如是
窮盡細微。情忘分別。豁然無寄。頓徹本來。是為觀
佛中道了義。一持名。如何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
課。每日或千聲。或萬聲。或十萬聲。從少至多。由散
入定。隨其念力。俱可往生。問。名字性空。云何持者
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
繫縛。眾生以有所得心。輪轉無盡。今此佛名。不從
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諸法實相。故知持名功德不
可思議。然念佛不難。一心為難。直須念念分明。心
心絕待。如是四威儀中。乃至上牀下牀。大小便利。
俱不得捨。一切是非得失愛憎喜怒關頭。惟一佛
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見思自落。三昧現前。是為
念佛究竟了義。次言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行者
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
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
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不必棄捨有為。乃名專念。以
佛性徧一切處。有棄有捨。不名念佛故。如觀經言。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003-0131c]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
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
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兼五眾而言。上中二
輩所修功德。足以攝之。昔袁中郎晚歲專修淨業。
著西方合論。既卒。其弟小修夢遊淨土。見中郎在
焉。語之曰。我淨願雖深。情染未盡。初生此間邊地。
今居淨土矣。終以乘急戒緩。僅地居。不得與大士
升虗空寶閣。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論。讚嘆如
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遊諸剎土。
聽佛說法。此實為勝。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止
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
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天龍八部去。予所親
見多矣。語具珂雪齋外集中。故知淨土資糧。全憑
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
土淨故。復明發願者。須早晚向西禮拜。如朝帝主。
日近日親。發深重誓。願命終時決定往生。慈照宗
主有勸人發願偈。最為深切。偈云。萬法從心生。萬
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
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回。輾轉難脫
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得聰明。亂心難
出離。不如念佛好。現世無名利。行坐不多羅。則是
阿彌陀。發願持戒力。迴向生樂國。如是名行持。千
中不失一。釋迦金口說。彌陀親攝受。諸佛皆護念。
諸天善護持。見此念佛人。與佛不相遠。應當坐道
[003-0132a]
場。轉於大法輪。普度無邊眾。譬如貧家女。腹孕轉
輪王。諸天常愛護。貧女自不知。腹中有貴子。今此
念佛人。其意亦如是。憶佛常念佛。不久當成佛。諸
佛善護持。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却要來後世。
再得生人中。譬如貧人家。地內有伏藏。藏神常守
護。不令其有失。貧人自不知。家內有寶藏。逐日趁
客作。求衣食自濟。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
念佛人。具足如來藏。自說我無分。反要生人中。譬
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藥。不知妙藥性。不能自治病。
每日牀枕邊。病苦受無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
是。不知念佛心。能滅貪嗔癡。能為大醫王。能為大
寶藏。利濟一切人。能為大法王。覆護一切眾。將為
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後世願為人。輾
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常作如是說。
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畢竟難出
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
百蹉。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豈是
虗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因風吹於火。用
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願超三界。逢寶不取寶。
遇食苦長飢。咄哉大丈夫。不見真實意。我今略勸
讚。輾轉傳與人。伏我廣流通。作於如來使。真是諸
佛子。真名報佛恩。普願如說行。同生極樂國。如是
誠言。可謂披肝露膽。諸修行人並應信受。中下二
輩功德有殊。而同發菩提。同一念佛。同願往生。故
[003-0132b]
臨終見佛往生。等無差別。維摩詰語長者子云。汝
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名
具足。當知念佛之人。亦復如是。是故。不發菩提。一
切願行。無從發起。有願無行。如瘠土之材。不成普
蔭。有行無願。如覂駕之馬。無所適歸。行願相資。導
以念力。則如草木之滋。更逢甘雨。騏驥之馭。重遇
王良。疾滿菩提。徑登極樂。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
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業。若自佛
者。想力所成。虗妄不實。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
成戲論。人我相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
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虗無實。唯一真
如。周徧法界。眾生依於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
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撤屋蔀。天日豁
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首楞嚴經云。一切世間生
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
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故知眾生想力不可思議。
問。前發願言。但得聞名。便獲利益。此何獨約往生
而論。答。聞名雖獲利益。然未得往生。終非究竟。以
生死未斷故。何如一念往生。直超三界。其為利益。
孰可比倫。問。觀經下品。俱係生時積惡。末後回心。
此云惟除五逆謗法。何以不同。答。如實回心。一念
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但恐障深罪重。善
友難逢。信願難發。日光皓皓。不照生盲。恒河滔滔。
[003-0132c]
難消渴鬼。是可懼也。】


十方稱嘆第二十三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於彼東方恒河沙佛
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
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
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 東方諸佛國
 其數如恒沙
 彼土菩薩眾
 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彼土菩薩眾
 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
 各齎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嘆最勝尊
 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雲
 恭敬遶三匝
 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
 微妙難思議
 因發無量心
 願我國亦然
 應時無量尊
 動容發欣笑
 口出無數光
 徧照十方國
 迴光圍繞身
 三匝從頂入
 一切天人眾
 踊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
 整服稽首問
 白佛何緣笑
 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
 當授菩薩記
 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003-0133a]
 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受決當作佛
 道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
 諸佛告菩薩
 令覲安養佛
 聞法樂受行
 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國
 便速得神通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巳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名顯滿十方
 奉事億如來
 飛化徧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若人無善心
 不得聞此經
 清淨有戒者
 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
 則能信此事
 謙敬聞奉行
 踊躍大歡喜
 聲聞或菩薩
 莫能究聖心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涯底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淨慧知本空
 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
 盡壽猶不知
 佛慧無邊際
 壽命甚難得
 佛世亦難值
 人有信慧難
 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
 則我善親友
 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
 必過要聞法
 會當成佛道
 廣度生死流」



【右明諸佛稱歎。及十方菩薩往修供養。受記作佛。
即前文無量諸佛悉稱我名。及他方菩薩聞名得
忍。諸願所攝。覺了一切法下十二句。是為淨土正
修行路。先達法性。本來無我。則一切空寂。不與佛
[003-0133b]
土而生違礙。次建妙願。具諸功德。則一切圓成。不
於自心而生限量。有志淨土者。須從此證入。世有
執心是土。不信淨土者。不知由心穢故。斯現穢土。
由心淨故。斯現淨土。若無淨土。應無淨心。既不疑
心。何復疑土。亦有執心是佛。不肯念佛者。不知未
了之心。終不成佛。未成之佛。何由了心。惟了心者。
方名成佛。必念佛者。方能了心。是諸菩薩。若巳授
記。今授記。當授記。尚乃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承事
如來。嚴淨國土。爾是何人。敢逃化外。更有雖聞經
法。而自生鄙劣。絕意往生者。不知一種佛名。除八
十億劫生死之罪。具足無上功德。佛有誠言。安可
不信。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福
力。故云。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又云。更曾見世
尊。則能信此事。大眾珍重。莫負提撕。】


補處菩薩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
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
生。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
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
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
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是國土修菩薩行。命
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
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
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
[003-0133c]
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
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
也。」


【右明菩薩聲聞究竟成佛。即前文諸菩薩天人種
種殊勝。及不更惡道諸願所攝。觀音勢至二菩薩。
常侍無量壽側。亦從本師轉輪。故知東西二土。交
相造化。娑婆為華。極樂為果。果必因華。華不異果。
何以故。諸佛菩薩依於眾生而起菩提。依於菩提
而成淨土。若無穢者。淨亦不成。以菩提心不自起
故。是則不離眾生有淨土。不離淨土有眾生。淨土
眾生。心心作佛。眾生淨土。念念往生。故觀音云誦
持大悲神呪。若不生諸佛國土者。我誓不成正覺。
勢至云。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皆與無量壽同一願
故。】


菩薩出供第二十五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
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
衣葢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輙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
之眾。在虗空中。化成華葢。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
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
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虗空中共奏
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
佛巳。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003-0134a]


【右明菩薩出諸供具。普供諸佛。即前文供養諸佛。
及所欲如意諸願所攝。】


無量說法第二十六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
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
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
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
聲聞之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
當斯之時。熈怡快樂。不可勝言。」


【右明無量壽佛為眾說法。即前文隨願聞法諸願
所攝。問。無量說法。為是純說一乘。為是兼說三乘。
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眾等。若兼說三乘
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國。答。純是一乘。別無三乘豈
獨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華中。一一
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三乘。
如妙法蓮華經云。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
三。特以眾生根智有差。所聞各異。所證不同。故前
文言。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
無我聲。乃至甘露灌頂等聲。其得聞者。或證須陀
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不退轉
地菩薩。具如他譯本說。是即順餘佛土。寄四果名。
實則決定成佛。不取有餘涅槃。以能回小向大故。
佛本願故。】
[003-0134b]


菩薩功德第二十七



「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
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
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
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
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葢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
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
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
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
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
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
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
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
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
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
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
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
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
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虗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
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汙故。猶如大乘。運載羣萌。出生
死故。猶如重雲。振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
[003-0134c]
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
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
如優曇盋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
眾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
善調伏故。如獅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虗空。大慈等故。
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
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
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
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
以安羣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
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
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
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
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
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
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右總明菩薩所有行業以盡前意。如是功德。如是
願力。如是智慧。如是神通。不離諸佛。普度羣生。為
欲嚴淨一切佛土故。為欲成就普賢大願故。是諸
菩薩。莫非十地位中一生補處。五濁眾生。名且不
聞。況乃得遇。今以念佛因緣。生彼國巳。徧參知識。
同覲法王。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如斯方便。希有難
[003-0135a]
逢。粉骨碎身。莫酬罔極。問。諸佛各有四土。謂凡聖
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今往
生者當居何土。答。藕益法師云。若執持名號。未斷
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
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
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九
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
報。究竟寂光。據此約現果而論。既生彼國。即同居
淨土。亦具上三淨土。因無量壽佛勝願所攝故。無
量壽佛勝願。國土嚴淨故。所以超出十方同居。百
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
及一。】


勸進往生第二十八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
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
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
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
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何不
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然世
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
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
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
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
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
[003-0135b]
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
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
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世間人
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
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
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
怨。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
死。獨去獨來。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
化。殃福異處。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
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
去。不可常保。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
慮。各欲快意。癡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
狠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巳。哀
哉甚可傷。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
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
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
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
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
人後也。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彌
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語。
貫心思之。世人實爾。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諸天人民
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佛為法王。
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
[003-0135c]
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佛告
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
久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
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游步三界。無所
罣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
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彌勒當知。汝從
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巳久遠。從汝得道。
至於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
永劫巳來。輾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
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
快哉甚善。吾助爾喜。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
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
修巳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
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亦須臾
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
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
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
之道。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
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彌勒
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右明世人以欲因緣。受苦無量。為令行者心生厭
離。速求出苦故。如大涅槃經言。菩薩摩訶薩觀諸
眾生。為色聲香味觸故。從昔無量無數劫來。常受
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
[003-0136a]
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
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
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
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不可稱計。摶
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原其所自。
皆由不能一心念佛。求生無欲國土。遂至從迷入
迷。愈趨愈下。如來大慈悲憫。為說此經。教人斷欲
因緣。一心念佛。直往西方。橫截惡道。一切世人以
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
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
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
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
知生者滅所因故。是知無有即無無。無得即無失。
無聚即無散。無生即無滅。是名極樂。是名淨土。斯
二法者。孰真孰妄。何去何從。定應自決。莫更因循
一失人身。萬劫淪墮。】


五惡五善第二十九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
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
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
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羣生。
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
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何等五惡。何等五痛。
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
[003-0136b]
長壽泥洹之道。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
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戮。迭相
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
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瘂。
愚癡弊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世有常道。王法牢獄。
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免出。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故有自然
三塗。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
或短。當獨值向。相共從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巳。殃惡
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
可言。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
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
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是為一大善也。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
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驕縱。各欲快意。任心
自恣。更相欺惑。[佞-二+〦]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
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臣欺
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
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巳。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
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天神尅識。別其名籍。壽終
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
世世累劫。無有世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
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
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得
[003-0136c]
度說。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處年壽命。無能幾何。
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婬泆。煩滿胷中。愛欲交亂。
坐起不安。盼睞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
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
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
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
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
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
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
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
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
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
鬬亂。憎嫉善人。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
誠實。尊貴自大。謂巳有道。不畏天地神明日月。自用
偃蹇。謂可常爾。如是眾惡。天神記識。壽命終盡。諸惡
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
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
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
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
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
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
大善也。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
[003-0137a]
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
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耽酒嗜美。飲
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
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心常念惡。口
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
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
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鬬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
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
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
明。[懨-猒+火]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
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
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
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
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
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
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
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右明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即觀無量壽經教人深
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諺云。種粟得糧。
種蘭得香。凡事盡然。況於善惡。乃至念天得天。念
佛得佛。即以一念為因。還以一念為果。何以故。十
世古今不離當念故。五惡之義。特準他經。配以十
[003-0137b]
惡。其一惡者。殺業所攝。其二惡者。盜貪所攝。其三
惡者。婬業所攝。其四惡者。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所
攝。其五惡者。瞋恚邪見所攝。反是即為五善。亦名
十善。如他譯本云。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
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一者不得殺
生。二者不得盜竊。三者不得婬泆。四者不得調欺。
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
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貪饕。不得
慳惜。不得瞋怨。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中
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當作至誠忠信。當信受佛
經。當信作善。後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虧失者。
在心所願。可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十善本為天業。
今以念佛因緣。迴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何
以故。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重重誨勉第三十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
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
或其現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
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
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
結縛。無有解巳。厚巳諍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
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坐
勞苦。久後大劇。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綱維羅網。上下
相應。㷀㷀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世間
[003-0137c]
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
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
之道。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
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
勅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
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無量
憂怖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
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
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毫髮之
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
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
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
相欺紿。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吾
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
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
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灾
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我
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
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
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
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
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
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法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
[003-0138a]
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受佛
重誨。不敢違失。」


【右復引申前意。教人為善去惡。精心求度。世出世
間。法法不同。莫不以為善去惡而為基本。淨土。即
至善之地。求生淨土。乃止於至善之功。不入淨土
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何以故。眾生
無始積習。熏染識田。結成五濁。如不淨器。糞蛆滿
中。少加蕩滌。便成美食。臭穢如故。生淨土巳。見佛
聞法。證無生忍。既杜惡源。斯獲善本。然後回入塵
勞。宏宣正教。攝諸眾生。往生極樂。是為善與人同。
是謂明明德於天下。問。禪者恒言無善。儒言至善。
何以不同。答。有善之善。對惡而名。惡既不立。善亦
不居。唯一真心。徧周法界。恒沙萬德。寂爾周圓。聖
不可知。所過者化。無善之善。斯為至善。至如口但
說空。行在有中。惡業熾然。妄稱無善。是行尸肉。是
地獄渣。吾末如何。佛所不度。】


禮佛現光第三十一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於
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
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
聲聞大眾。說是語巳。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
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
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
不現。滉瀁浩瀚。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
[003-0138b]
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爾時
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
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
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
汝見彼國從地巳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
自然之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巳見。汝寧復聞
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
唯然。巳聞。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
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對曰。巳見。彼國人
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巳見。其胎生者所處宮
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
利天上。亦皆自然。」


【右明無量光明徧照一切。極樂娑婆。同一法界。本
無彼此。安有東西。山河大地。皆是眾生目眚所成。
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剎。三塗
六道同時解脫。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
及諸依正。即今末法眾生。但能入此法門。不離當
念。疾得見佛。華嚴經云。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
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是
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名為見佛。實無見者。何以
故。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胎生者。謂處蓮胎中。
經久乃開。不如化生者。即得見佛聞法故。】


疑惑胎生第三十二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
[003-0138c]
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
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
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
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
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
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
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
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
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
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
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
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
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
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
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
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牀帳。懸諸繒葢。若有諸小
王子得罪於王。輙內彼獄中。繫以金鏁。供養飯食。衣
服牀蓐。華香妓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
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
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
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
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
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
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所。恭敬供養。
[003-0139a]
亦得徧至無數無量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
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
無上智慧。」


【右明發願求生。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方
得見佛。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聖一
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不於
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迴向。是名唯心淨土。疾
得見佛。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
雖修眾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所
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
有。惟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
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
生極樂淨佛土中。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
功德。具足成就。又如寶積經。佛告淨飯王言。一切
諸法。皆是佛法。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
是名陀羅尼門。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
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於他。時淨飯王等
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世尊現微笑而說偈曰。釋
種決定智。是故於佛法。決定心安住。依於無所得。
當得上菩提。曉知一切法。人中命終巳。得生安樂
國。面奉無量壽。無畏成菩提。故知有決定智。方能
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
失大利。】


菩薩往生第三十三


[003-0139b]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
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
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巳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
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
往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
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
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
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
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
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
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
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菩薩皆當往
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
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
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
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巳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
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
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
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
生。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
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
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
[003-0139c]
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
明所攝。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
及觀經題目。合掌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
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
戒定熏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奄
然而逝。唐法照上五臺。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
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
念佛。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
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正
徧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云。當云何念。文殊曰。此
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
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二大菩薩因與
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土覺。若善
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
至健䭾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
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
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
行。他如天親無量壽論。馬鳴起信論。智者十疑論。
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
殷勤讚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悞人之事。何況我
等生當像季。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若復
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燈。如魚處涸。曾不需
[003-0140a]
時。大苦隨後。各宜猛省。無待他求。】


獨留此經第三十四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
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
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
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
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吾今為諸
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
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
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
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
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
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
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四。釋流通分者。自此至終。名流通分。此經具無量
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於此信入。即具一切
佛智。故曰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
滅盡。此經獨留。眾生遇者。皆可得度。是知三乘十
二分教。一網全收。更無餘法。所以佛慈加被。殊異
餘經。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聞經獲益第三十五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
[003-0140b]
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
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
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
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紛紛而降。佛說經巳。
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
一切大眾。靡不歡喜。」


【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
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凡有眾生遇斯經者。其所
獲益亦當如是。如云發無上菩提之心。乃至於將
來世當成正覺。各在當人。非為分外。即今靈山一
會。不異曩時。無量法音。熾然常說。但能深信。決定
往生。化導有情。普成正覺。】


五迴向極樂



釋經巳竟。教旨粗明。普與羣生。迴向極樂。繫以偈
曰。


「 覺海周圓徧十虗
 諸佛國土從中現
 如影如響亦如電
 畢竟安住常寂光
 歸命西方大導師
 我此身心不可得
 平等清淨絕思議
 幻出光中一一華
 一一華中一一佛
 普現一切眾生前
 佛身無量眾無邊
 交參寶網惟心見
 願我命終正智彰
 上品蓮華生彼國
 七寶堂前擊法鼓
 聞中獲盡陀羅尼
[003-0140c]
 奏諸天樂散天華
 供養百億恒沙佛
 於諸佛前受記巳
 疾滿普賢大願王
 還入娑婆度眾生
 一彈指頃成極樂
 我今念佛佛念我
 我佛一體非去來
 須彌可碎海可塵
 我此願王無動轉」



無量壽經起信論卷下

No. 400-B


無量壽經起信論後序


知歸子撰無量壽經起信論。既成。予得而讀之。為之
讚歎曰。是能旋轉萬流。歸於淨土者乎。知歸子邀予
宿其家。屬筆點刊。翼日而竟。是夜夢乘人輿。度大橋
梁。既歸家。室中忽聞佛香。滿二日。予之於知歸子法
事中出聲誦彌陀佛號也。先夢入一金地。禮拜七佛
像。翼日偕知歸子入文昌禪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
七佛揭。予出外。嘗夢眾星聚為寶塔。橫亘天中。比歸
乃知先妣為予誦彌陀佛號。硃填畫塔。滿而焚之。即
是夜矣。子之默誦彌陀佛號。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
欲解散時。一念彌陀。色身頓得堅固。再度於萬人如
[003-0141a]
海中。以拙酬應故。回光念佛。一念彌陀。人我相頓入
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論歸。發歡喜心念佛。一念彌
陀。頓證入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三昧。因知念佛法門。
但得一念相應。有不可思議功德。況念念相應者哉。
知歸子以予識淨土香氣。既屬予刊定。得屬予序之。
予諾為後序。序曰。知歸子本願。以度生故。述此論。或
有眾生。忽起妄見。以為由知歸子之願。其將空却此
方眾生耶。予解釋之曰。文殊師利不云乎。十方諸佛
世界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恒沙眾生。皆入涅槃。
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
或有眾生不通文字般若。自憾不能讀知歸子起信
論。得開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師利有偈曰。一念淨心
是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究盡塔為塵。一念淨
心成正覺。實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歸子起信
之指。盡在是矣。偈見賢首宗五臺無著禪師傳中。流
傳未廣。望見者聞者。持誦書寫。為修淨土者作眼目。
知歸子之願也。是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吳汪
縉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