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3 雜集論述記-唐-窺基 (X)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第十二至十六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六到彼岸者十門別釋上巳四門修為第五初問後
答答中初標後牒釋依止意樂修中有二初標列後
別釋別釋有二初釋施後合釋餘五第六差別有二
初問後答答有二初十八任持依度辨差別後七種
施依位辨差別初文有三初明十八任持次以六度
各三差別釋前任持當知財施下逐難釋初文有三
一標二徵三顯逐難釋中有二初十八差別中開二
配任持後釋四任持於中各有二初說後例後七差
別中有二初標後釋七位中初三在地前即菩薩地
[010-0139b]
種姓發心自他利三品次三二釋一云無執受從初
地至七地無攝受在第八第九地中隨所應在第十
地二云無執受在初二地無攝受在三地至七地隨
所應在八九十地第七攝門中初標後釋釋中有二
初舉數後別顯第四勝義攝有二初以如智攝後例
餘攝初中有三初標次顯後結例餘者謂初行攝以
布施攝之如般若論說施度攝六等或福攝智攝等
一切皆知智攝四中初三智攝餘五後一自體攝不
攝餘自體故第十决擇門有二初標後辨方便中初
施後餘度初中初總後別差別中有二初標四門差
別後別解施體通局屬種殖差別顯示中初標後釋
釋中有二初以諸度相對為二四句初後修別故後
以純雜為二四句初標後解解中初施後例。


第二大段方廣違乖中有二初不解生怖後生解不
出後中初問後答答中初理答後引證理答中有三
初標二義次別釋二後結成引證中初總後別顯別
顯中初徵二十八見次別解後釋由。


第三大段密意中有二初解無自性後解無生無滅
等經初中初問後答答中有三初唯依依他解次依
三性解後總結成初中復二初標四門後釋其義依
三性中初標後釋解無生無滅等初問後答答五轉。


第四大段解決了有二初解意趣後解祕密初中初
標後解解中初徵列後別釋祕密中亦二初標後解
解中初徵列後別釋。
[010-0139c]


第五大段明五果分二初列五果後明五修初中初
問後答答中有三初總標答次別列答後廣釋答廣
釋答有二初標依三種稱讚說後各別釋方便中由
無畏施一切處有者且據一施通在六中其實法施
亦等四意趣第一除佛障第二除懈怠障第三除輕
聖法障多百千佛所修行方聞此經等是第四除五
障如文可知攝論不及此然聞多寶佛與此自出別
四祕密等分差別餘義大同善住顛倒彼知四倒是
倒此翻倒為倒各據一義亦不相乖七種差別一種
姓者大智度論舍利弗六十劫行菩薩道依瓔珞經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信等十行得入十住劫有
大小時節無異優婆塞經舍利弗八萬劫行菩薩道
所以退者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聲聞緣覺利根
者未至十住第七正心住故此中應勘自他利行在
何位勘菩薩地今且依七地解種姓則種姓地發心
施即勝解行地攝受施是淨勝意樂地初攝受自他
故無執受施即二三四五六七地彼行正行地一切
地雖巳無執受此位雖二利初地創二利勝此六地
不執受三輪淨勝名觀真實義證實攝故無攝受施
謂八九二地即决定行地并先之七地雖能變現資
財等施然未自在猶修攝受積畜以施此位不爾故
名無攝受隨應施謂第十地即究竟地一分一分是
此第七如來故真隨機宜而施雲雨說法等故異熟
果中大財一善趣二無怨三無壞四所作善門無破
[010-0140a]
壞故多諸喜樂五靜慮果有情中尊加行智果無損
害無分別智果不為自他分別故大果後得智果攝
他有情故依攝論大果是忍果今正解云有情尊是
慧果內身無損害廣大果有外六處勘瑜伽第三。


依止意樂修中明六意樂如攝論具三作意此愛重
作意謂愛重此六種意樂受功德味二隨喜作意謂
隨喜六種意樂三欣樂作意謂欣樂自他六種意樂
行六到彼岸願我與此恒不相捨離及轉增勝六意
樂皆具三作意如攝論第七卷廣明此論初明無猒
次明廣大意樂彼論初明廣大次明無猒法體二論
不同立名各有異意彼論約奉施如來從初發心乃
至成佛一一剎那捨一切身命一一剎那於熾火中
常乏諸具一切威儀行六波羅蜜無有猒足約一一
剎那故捨一切義初名廣大其實亦是無猒足則此
以無間修亦名為長時意樂即無猒足異名也此論
約遍捨施一切有情猶無猒足即前體上約義不同
名無猒意樂即長時之異名約長時修習遠至菩提
無一剎那有退斷等名為廣大無差別論第四名恩
德彼論名荷恩此異名也施有情時不希報恩當來
異熟名無染是此論意廻施有情皆得勝果是名大
志是彼論意此論不希有情報恩名無染彼論約有
情自得勝果名大志第六彼名純善此名善好此異
名也此六意樂近六到彼岸一一作意皆通意樂故
亦近六到彼岸其餘少分大有不同文繁稍異所以
[010-0140b]
不引六意樂三作意攝一愛重二隨喜三欲樂依止
方便修中法師云依止謂無分別智方便謂地前地
前學地上無分別三輪故言方便又依止方便即無
分別智以此為方便三輪得清淨又因正智與果正
智為方便行三輪清淨故能得果滿故。


次明依止自在言三輪者法師云二釋一曰身語意
清淨名三輪二曰施者受者及所施財物名三輪十
八任持即經中初有勢句加行精進謂善根圓證任
持由此加行能證菩提圓證之時靡不由此即無怯
弱行精進時心有彼苦無退屈故他惱不動名無退
轉無懈勤修名無喜足即經中云有勇堅猛不捨善
軛此中意如緣世俗慧名證入大地任持由此為加
行故其更有文前後不同勘攝論第七知之十八任
持佛具幾也施云並具足戒中別解脫通無漏佛身
即有別別防非遠分對治故若唯有漏佛無別別防
非即不具也據義具時具餘二戒佛無怨害及苦安
受約義用有設有無妨諦忍亦具精進及定義用而
論亦得具足隨相起位如攝論者唯有第三精進而
無前二慧中緣世俗慧以加行智故佛身無有若無
漏加行八地以上亦有佛約義有與後得無異縱有
無妨據無時好此十八任持通論可爾唯有漏地前
者云何具幾任持耶釋曰若隨境作相亦得具十八
若以體者有具不具且如忍中諦察法忍緣諦生智
第九卷解諦察法忍若在地前名苦法智若入地上
[010-0140c]
方名為忍地前即如前第八卷釋加行道燸頂等乃
至名順諦忍亦約義有似地前非於諦生忍巳生忍
與地上何異故知定無有又如慧中緣勝義者此唯
無分別智若地前緣理是法即義說尅體即非又與
緣世俗慧何異以論文云由此證入初地故故知地
前體亦無有若約十六或可漏無漏此前二種於理
未明若約義用具十八若約起位依論文更有不具
者細讀尋之。


六波羅蜜各三種中大論七十八戒中一轉捨不善
戒即此中律儀戒七支無作戒二轉生善戒即此中
攝善法戒若約此即前律儀望善而論名攝善法戒
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此中文意亦即前戒轉義能
生如攝論解律儀戒中云即此能攝建立後二尸羅
由此防護能修供佛等今第二戒及能饒益有情即
第三戒以此而論也初生後二未必即以前律儀為
體又精進中一云一種與無益第二一種即言轉生
若約此體一種位分成多前戒應然言轉生故由如
精進既由前釋轉生後者何故轉上不言轉生以此
而論未必即前體也以此中依生故言轉生非同體
也思聞如彼攝論亦是次第轉生定中大論云無分
別智寂靜極寂靜無罪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此
論直言現法樂住若約此論由漏無漏者得大論唯
言無漏初地以去約勝者論以有無分別等言故第
三亦言引發此論無心定能引生益有情故或次第
[010-0141a]
相生名引有無如前會更思問六波羅蜜體性者財
以四塵五塵為體施以無貪性無畏施依下文以五
波羅蜜為性戒中饒益有情戒忍中耐怨害忍精進
中饒益有情精進定中饒益有情定慧中緣有情慧
俱利有情義說或義乃至隨慧相應知名慧如下會
釋法施下文以六波羅蜜為性順後句門中攝善法
戒通六種即戒中攝善法戒攝能令得力無畏等一
切佛法名戒即忍中諦察法忍精進中加行或別取
被甲定中引發神通慧中緣世俗慧或緣勝義慧或
施皆以無貪性如十一卷以三業為體或以慧為性
或以欲數為體或無畏通六者於施中一分餘五皆
無畏法施但六皆法施或義隨六中有無畏義法施
義相應者即此體不相應者隨自波羅蜜之體問大
智度論舍利弗修菩薩道經六十劫優婆塞經舍利
弗八萬劫退者以未得解脫分法依瓔珞經若一劫
二劫乃至十劫修信等十行得入十住法師云攝善
法戒准下文以菩提心聞思修慧及三業為性十波
羅蜜同此饒益有情戒同前二戒為體以用此戒安
立有情於善趣及三乘故准下文別出體者以四攝
四無量等純利他行為體餘體廣如別章種姓習性
廣如別處釋。


論云威德者唯取八九兩地不取第十以成就位是
第十地故功德五果中解異熟果如大論七十八解
深密經亦有六種與此文同。
[010-0141b]


論云一者得大財富如攝論第七卷富貴攝者是施
勝利二者往生善趣攝論云大生攝者是戒勝利三
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攝論云大朋大屬所攝是忍
勝利謂行忍者一切歸輔故無怨害故此文意說具
般若者一切眾生咸歸屬故所望別也四者為眾生
主此中言有情中尊攝論云廣大事業加行成就所
攝者是精進勝利廣大一事業謂輪王等於中䇿勵
名為加行所作皆辨故名成就五者身無損害攝論
云無諸惱害性薄塵垢所攝者是定勝利由定故感
法威力即此定起故諸惑伏不生故塵垢性薄六有
大宗葉即此中廣大宗族攝論云善知一切工論明
處所攝者是慧勝利彼依自利此依利他勘攝論此
文非異熟果是增上果以善知工論明處非無記故
大論釋異熟果故言廣大宗葉攝論汎解勝利亦無
相違又善知工論等是慧增上勝利由此故為餘小
智學者所輔故有廣大宗葉亦是異熟果以此細勘
得定無惱害等未必是異熟果通上總別報異熟細
諳委問差別言勸勵義是口業隨喜是身業慶悅是
意業或但總言勸他令學而隨喜慶悅有文釋此忘
不知處可覓般若論云檀度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
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無性云施性中現有六波羅
蜜多財施無畏施法施所攝故論云施是財施無畏
謂餘五財非五體故言施是財施用餘五以為無畏
體故言無畏謂餘五以別財施故不言六即無畏財
[010-0141c]
施皆名法施故言法施通六其用任持十八中或總
取或別取如上會者此文勢既不簡餘五三種並無
畏餘六總皆是法常所不簡即溷相師不然差別應
知如前巳會看一行門但或皆施故似總取菩薩地
第五决擇七十八廣說純雜中唯自行不望他為純
對他為雜論文自有若唯依施名純若對戒名雜施
得三句餘五四句以後待前前不待後故有三句四
句等七十八三學相攝初三是戒學定一是定學慧
是慧學精進通三學與此不同如第十卷八道支中
會釋福德智慧攝者戒學是福德慧是智慧精進靜
慮通福德智慧或有處前五是福後一是智或有前
三為福後三為智或有處初三及定是福慧一是智
精進通二也或有處初三及定為福精進及慧為智
或有以定伏惑隨慧說智或尅自體說福或有約利
他名福隨順前三以自利說智說後一或有以精進
遍三學通福智或有前以通相論遍䇿表精進亦福
或有據實遍䇿三學通福智或有以䇿慧增義說智
隨相應知如攝論抄會何因餘但有四波羅蜜以為
前六助伴故前三以方便為助伴前三攝有三以方
便為助伴故願為精進伴以不能引發定慧神通無
間修習彼又下界修習者於未來世彼便發願乃至
煩惱微薄願為精進伴得上界勝解轉劣意樂成勝
解轉於內心住有所堪能力為靜慮伴聞思生修修
能發智由此智故發生出世慧智為慧伴即有漏修
[010-0142a]
慧生無漏智又若佛身等者以正智生後得故一一
波羅蜜皆有七清淨廣如彼論乃有多復次釋異門
等尋之無種姓廣如別章不可繁引。


二十八空見中定異不異者二釋一謂以因有為望
擇滅涅槃為異廣如前論二異熟因果性各異故名
異增上因果同性者名不異此解為勝此解依他性
故不解無為又有因果法異不異又諸法同類名不
異異類名異誹無遍計所執名損減者此損減其名
即施設者是名亦號聲如攝論多說聲或說為施設
即此者是廣如大論決擇說若於其執即是損法增
益論人法塵體體即是無唯有其名誹無名故即名
損減諸論不同皆如此會攝論同此此二十八為一
人起為多人起方成二十八耶一人具足亦無妨多
人起亦得又六十二見二十八云何相攝至六十二
見處當廣釋又此唯內凡愚癡者起非唯外道別當
與六十二見及諸見等相攝。


論問說一切法無自性中無自然性者若准解三無
性即依他起上有自然生性依他不遮待緣生性唯
遮自然生性又唯次二破過去現在此初即破未來
有謂未來性定有來世諸法非性定有未緣生故無
自然有性若緣生時方有不遮待緣性云何言未來
法有自體性此未來體性若自然有即同外道非謂
緣生若巳緣生云何言未來廣破未來如引顯揚更
說。
[010-0142b]


論云於遍計所執自性相無性等者如顯揚第十六
成無性品中先明三自性次明三無性當知無性不
離自性三自性體者如古師或有多種出體情事理
門染通淨門塵識理門等如此皆虗妄計度不如理
故依西方唯有二重一常無常門二漏無漏門若以
常者為圓成實無常者為依他起者如顯揚無性品
云依他起者所謂諸法依諸因緣所生自體此文即
證無常者為依他起圓成實者所謂諸法真如自體
此文即證常者為圓成實是則佛果一切功德皆依
他性若有漏者是依他起如攝大乘論第五卷頌云
若說四清淨者是則圓成實四清淨者一自性清淨
謂真如二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得此道
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四生此境清淨謂
諸大乘妙正法教是則佛果一切功德皆圓成實當
知此文即證有漏者是依他起無漏者是圓成實其
唯有擇滅非擇滅虗空不動想受滅難知大義此等
並無體唯心所變且如擇滅不動想受等三唯惑斷
不生即顯如理如理之上假建立不生名擇滅等若
論本性以真如為體二重出體皆圓成實若約從心
變作不生法隨二重體即兩處收虗空非擇滅廣如
第二卷解無為中釋此二無體唯於頑空之處假立
虗空諸法𨷂緣假立非擇滅若約本體是無唯有從
心所變是依他起性若以常無常門是依他起性若
以漏無漏門此雖無記亦不為漏所漏是無漏即圓
[010-0142c]
成實收若以一切諸法皆以真如為體即圓成收又
空有二一理空即圓成實二事空即此所明者是。


次明三無性者如無性品頌云三無性應知不離三
自性由相無生無及勝義無性不離前三性也即遍
計所執唯有名無體相名相無性非是除遍計所執
別有相無性即依他起上有因緣生據自然生執名
生無性亦非除依他外別有生無性勝義即體是無
性又諸法無性為自性故言勝義無性即遍計所執
也此三無性出體如三自性遍計依他無所取二性
之相生故名無性圓成自體即無或無遍計諸法有
此遍計無性名勝義無性此等但無所執名無或有
設於遍計名亦生執及依他上生實緣生執等此皆
是無但對外執除非故且說相生等無性執虵起繩
如第一卷抄解若廣分別如決擇分第七十三顯揚
第十六攝論第四五廣明讀者尋之其與五相攝廣
如別章如第二卷解五法義中解論云一切法無生
滅等中如無性攝論第五云如始從常乃至自性涅
槃無二且如常無常等者是依他起法性真如體是
常住遍計所執自性分邊體是無常此常無故此性
常無名無常非有生滅說名無常此意說依他起上
真如如常非實有生滅如遍計所執法據實非常非
無常二分所依說為非常亦非無常又解苦樂無二
圓成分是樂遍計所執分是苦無二者是依他起分
如是即釋此文無生等類解彼論類之。
[010-0143a]


四意趣攝論第五云遠觀於他欲作攝受名為意趣
即為教初發心名為意趣近觀於他欲令悟入說名
秘密即發心巳為令入道名為祕密以此之義故有
差別初意趣即治輕佛障外謂佛始有非久巳聖我
師久巳成道故說曾為彼佛等如彼論釋即彼佛言
如云有意緣互相似性第二意趣謂治懈怠障故令
念佛等謂由唯發願得生極樂國土者此別時意不
障行願相扶若行願相扶至初地故如但由一錢而
得於千三別義意趣為治輕法障此論文唯說無自
性等如攝論云若巳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於大
乘法方能解義以證相大乘與教相大乘甚有差別
謂眾生輕法大乘法亦爾未為甚深故言之云若逢
事多佛方能解義隨言義內證義甚有差別第四意
趣為除小善生足貪慢行惡作不意性等說攝論唯
有除小善生足障而無餘者據一隅故稱讚佛土等
以貪世間富樂故故讚淨土多諸富樂恃巳強力與
叡財等故稱讚佛以曾造罪恐不生天故除惡作障
引不定種性聲聞廣如別抄章記及顯揚第十六等
廣說四種聲聞等。


四祕密名如前釋初為怖斷障說心常者於諸無性
障故說即於聲聞乘說色等有是二為除愚癡執障
說三無自性等三為除八障故說四為除顯語障故
說密語此等或依論文或不依說攝四意趣唯在第
三以八障故第三八障以佛法為次故佛後說法據
[010-0143b]
四意趣法是第三即不依次阿毗達磨以性相求故
餘准次第配四意趣。


善巧菩薩相中由五因故而說五果者此乃義因因
由之因非因果因也其五果如文次第諸論無諍言
五修而得五果者大義自如攝大乘論云一集總修
謂集一切總為一聚簡要修習即法能生惑滅不生
銷融麁重果勝進輕安無斷絕故二無相修於離眾
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別而修習故此修能生離種種
想得法菀樂果三無功用修離作功用任運轉故此
修能感了知無量大法光明果顯照行故四熾盛修
即是增勝此修能感順清淨分無相現行果能引佛
果故五無喜足修於下不生足於上多欣後此但能
生法身果因能生圓滿果法身故又若此修據實而
論地地皆有入住出心亦復皆有以差別論其初二
修入地心作未入地時有漏行故未能集總簡要修
習亦未能生勝進輕安而不能斷所依麁重又有諸
相未證真如於真如法菀中未能無相是故入地有
此二心此二皆是正智觀心其住地作第三四未住
地時雖正智觀未緣契經以慧照了由有功用又未
能引順清淨分不能增勝故住地心作此二行此皆
後得皆緣事等所生於滿地心作第五修未滿地時
但為前修於真法界由未圓淨於地滿心方真證淨
此即二智之所並作地地皆有入住出心准思類解
又初地至六地修菩提分及波羅蜜多故皆名集總
[010-0143c]
修第七地中方名無相以前之地並有相故不得名
為有無相修其此七地雖有無相由有功用於第八
地說無功用修於此地中未得四無礙辨才故第九
地說熾盛修以得辨才熾盛修故於第十地名無喜
足修法雲降雨常無猒足故以增勝而論此義不就
實義若實義者地地皆有如前可知。


論本第十三得品


貪行等如大論二十六廣釋此中唯取勤而不利及
俱句是餘二句等分薄塵中收下復次乃說其相等
分中彼論云如彼事貪等現行若上品境上品貪等
現行是前二句與境相稱亦等分收又釋但二句即
前門收此中唯取前二行。


薄塵中如大論二十六云於上品境起微劣貪是薄
塵於中品下品境貪專不起此文又中品起下欲豈
非薄塵行此中且據一品語非全作法語思准應知
言法隨法行者廣如上釋一曰教名為法行者名隨
法隨教法而行名法隨法行又滅諦名法道名隨法
隨滅行故名法隨法行又有如如是法正智名隨法
云云如上會釋。


論解獨覺中云或先未起順决擇乃至先巳得果下
云未起決擇分未得果此二迴心成麟角所餘成眾
出者此中巳得順決擇分與未得果何異雋法師云
今大乘云未得決擇分迴心者唯此成麟角餘三句
成眾出何巳次言未得果巳對句成故此義不然如
[010-0144a]
下解又從聲聞迴心入緣覺從燸頂忍迴心不至世
第一法位以前三位有多剎那世第一法唯一剎那
故不得轉時若如毗婆沙使揵度又如俱舍論偈曰
轉三餘釋曰轉聲聞三善根成異正覺獨覺乘等不
世第一法亦一剎那不迴心故此小乘義今大乘不
然義曰世第一法亦多剎那何以得知即此前論文
云世第一法即此生故非一剎那若以此義四位俱
得迴心又世第一法不得出觀唯在觀中云何得迴
心亦不得也唯前三位又以不定性人各有三乘種
子若迴心巳即獨覺種子生獨覺果以羅漢等迴心
亦成獨覺故若巳聲聞六十劫修習解脫分迴心入
獨覺時成眾出若至獨覺解脫分等善根位等中更
四十劫練者成麟角此大智度論云巳得決擇分成
眾出者約不練根入涅槃語此中言未起決擇分及
未得果迴心成麟角者此中有義曰若未起決擇至
迴心者皆成麟角大小乘咸然此義決定疑曰若巳
六十劫未迴心時修習及迴心巳更四十劫修習可
爾若雖巳六十劫修迴心巳更不四十劫練根又先
非六十劫人但三生人等迴心後復不修習雖未起
決擇分巳不多修習故此人成何者義曰此人一向
利根先未修習巳迴心及未㢠心時巳六十劫修習
迴心必經獨覺位或百劫或四十劫修習必成麟角
無異文故如決擇分六十四文解其巳入決擇分位
迴心者有二人一巳經六十劫修習及未修習迴心
[010-0144b]
巳更四十劫及百劫練根此人定成麟角故論云稱
未得果者有成麟角二經六十劫巳迴心及未六十
劫巳迴心迴心巳不經四十劫乃至百劫修習者此
人成眾出故論云巳起順決擇分者成獨勝部故論
云有巳起順決擇分成眾出未得果者成麟角有此
二文不同非餘三果向迴心成麟角為巳得果故其
迴向時三乘各於何位等者大義曰若二乘人迴心
向大者從初發心乃至得二乘無學巳來皆得其有
成果不同如前釋若大乘獨覺退等者至下退中釋
又其迴心時至所迴心取果處何位釋曰大乘並至
初行位其有迴心取獨覺者以緣境位行與聲聞相
似故隨何位解脫分迴心即次第至獨覺此位又還
至獨覺初行位以根性異故不可超位若巳得決擇
分善及果巳去者皆隨次第至獨覺此位問其取獨
覺果時須取那含果後方取獨覺果以非想地非有
漏心所猒故廣如前釋。


大乘根性人中言淨佛土受大記者謂住第八地得
無生忍故佛地論謂初地得無生忍智度論有二無
生忍一初地同佛地論二八地同此文以變易分段
不同故說八地以證理故住無住處故說初地又無
漏等相續故說八地得無漏故說初地問修淨佛土
類所受記有多種或地前受伹總當成佛未受城邑
國土門徒父子等大別記或八地受別記乃至第一
弟子名某甲等方名大記勘問顯揚第八有六記資
[010-0144c]
糧論有五同顯揚五唯無有時限一即前四故首楞
嚴經亦說五類未具等三種解脫分及三種決擇分
中除隣近決擇分一剎那解脫分及世第一法外皆
有三位且如一燸巳定生時或即此生時入道或復
有忍未定生不即此生入見道雖位在後入道時疾
雖位在前入道時後以此理故不可如文便謂燸等
為初位乃至忍即為後位一一位中有三未具等人
故其第一法以論云即此生故便謂多剎那雖多剎
那仍是一觀相續又正義解即此世第一法生起巳
定入見諦非離此一生也故唯一剎那就退文中。


言中下解脫分決擇分可退唯除決擇分中世第一
法者以燸等別有四位收前三各三品一唯一品以
此故除餘增上忍及解脫分中上品者以決定并前
故非下中品得有決定退中言中下雖退唯退現行
不退種子者此以現行不成就義說非失種子由如
七支戒不新生名捨非其舊種此中下位雖退仍不
新造惡業然墮惡道故說佛言願等此中退者便不
決定二乘位中說非向大乘若決定者定得所趣非
上位退以此義故於燸等位有退不退如上未具等
三人唯知緣覺准斯可解又有解如疏云忍不退入
惡趣决定故今言增上意樂非必一切下品解脫分
皆退故若大乘退者依優婆塞戒經舍利弗巳曾八
萬劫修習至十住第七心退菩薩本業瓔珞經四十
劫退智度論六十劫退其實皆亦至第七心說劫數
[010-0145a]
不同故有多少勘問若純業說六十劫若雜業說八
萬等順解脫分中從善法欲即解脫分體以愛菩提
等故名善法欲其當未具等三人者以義准思初二
未具第三第四依下二次第問文大義曰五停心觀
總別念心下品決擇分方便是決擇分收今以燸等
四善根本說決擇分其實五停心觀等亦是非解脫
分耶勘中邊說六決擇分前三隨自乘即未具等三
隨次配屬其第四即此位中決定不定種姓者為迴
向最勝菩提及諸獨覺轉趣餘生是名餘轉順決擇
分法師云即用聲聞燸頂忍三善根迴求獨覺如前
可知即聲聞燸頂迴求菩提以聲聞忍得生非擇滅
故不求菩提法師雖別迴心獨覺與大乘別仍未得
法師意問獨覺迴求菩提准可知此中論言迴心者
前三句皆迴心若前三句皆迴心是則未具資粮等
三中云何前言巳具資粮決定不退彼前言不得退
何論迴心此言三句皆得迴心非巳具人有退也若
迴心向大等如此若獨覺人如前退中釋其世第一
法唯退不得迴心一觀一剎那故第三句亦名一生
第五句亦名一生此何異也法師云第三轉下中根
得上根通達現觀據轉根人語第五據不轉根人語
云何此中言轉不轉豈有在決擇分巳從下中而轉
上品乃言不轉本是上品若不轉根本是上品應取
未定生等方至此第五一生若從未定生方至一生
者云何言不轉以此義故更作異思第三句謂從發
[010-0145b]
心未迴心巳來望自乘語第五既迴心隨所迴心見
道更語故有差別既言轉根前三句是轉根未必是
未具等三人未具等但轉生非轉根以此義故亦隨
前解第六一句通定不定故判云前三句通定不定
性人隨望自乘語第四五句唯迴心巳人語第六一
句亦通二種。


隨信法行中論云謂資粮巳具性是鈍利根等者大
論五十八相違如前第九抄二十六唯二復次釋文
雖多不及此解法師云既言資粮巳具取一生解脫
分善根人定入決擇分者既不定久但言資粮巳具
何廢得取一生一座解脫分人又唯取決擇分善根
資粮巳具一生一座定入見道者是則𤏙頂等皆是
隨信法行以皆具生等故大乘義曰唯取決擇分善
根一生者以隣近見道殊勝故一座者即向故非此
中收隨信法行從師不從師異如二十六二復次廣
釋問何故此二人不入果差別義曰為未至果故問
曰若爾者前三向人亦未至果亦應不入果差別中
義曰言前三向雖未至果巳近聖道巳得果故此非
切難又問曰隨信法行是決擇分位不入果中收初
向取一座決擇分應非是果攝義曰隨信法行取一
生非即一觀證果故故非果差別中收初向雖取四
善根一觀得果果中攝無違更難思之信解見至即
前利鈍人巳至於果隨四果皆是如二十六云即隨
信法行信解因他教等見至自緣法教觸證沙門果
[010-0145c]
名見至解故知取四果。


身證中言具證八解脫方名身證若不具得八解脫
唯得一二乃至六七不名身證如大論二十六云有
二復次如下復次云謂身證人於八解脫身作證具
足住而未獲得諸漏永盡乃至列八解脫名巳能順
逆入出自在乃名身證故知不具得不名身證准前
第九論云四句中斷三禪下惑伏以上惑方得滅盡
定此那含人方名身證若雖斷三四禪乃至無所有
處惑不得滅定及斷初二禪惑不能伏惑得滅定者
不名身證問此人為作餘那含謂有行等人不答曰
不作或作樂定上流生於非想而般涅槃若伏惑得
定退滅定時亦生第四禪廣如前四句中釋仍亦生
無色不作有行等色界人流於色界必得滅定故又
若不定性人即於欲界而迴心故問何故不作生色
界巳而般涅槃要生無色義曰巳於欲界得滅定故
至色界巳方要修滅定若非退人但為無色樂定那
含此義為真廣如前說。


慧脫俱解脫具證八解脫名俱解脫唯得一二解脫
及全不得者非俱解脫是慧解脫何以得知要具證
八方名為俱及不具證名慧解脫釋此二人中論有
具證字故慧解脫中唯言究竟斷慧障故知雖得一
二乃至七解脫斷定障不究竟斷故非是俱人如大
論二十六兩復次釋。


預流向中取前云順決擇分中第六一座以此觀入
[010-0146a]
見諦非前位故言十五心者此隨順相論以下准此
義知又即隨信法行人得一座及定不定性一座者
皆是若迴心巳一座不是初向即燸等四善根皆是
初向並有一座故若在燸頂位是信法行後得一座
忍等𤏙頂二位即非初向除此巳外即初向收又初
向有二種一超越二次第次第可知超越者謂先伏
五品後入見諦未至道損亦初向若次第伏斷五品
是第二向餘准此作之易解。


預流果中論云未離欲者入正性決定得預流果雖
少分離欲亦名未離欲謂在凡位以世間道伏欲界
五品等煩惱入見道依此文但總言不分別且以一
道理謂六行時唯伏五品現入見道方斷種子即取
此論文為證問曰三界見惑障初果入見道時可斷
種五品修惑不障於初果何故說入見斷種釋曰先
以世間道伏五品現行巳種子力劣雖非障果入見
道亦斷又斷此乃知我共傳法師引顯揚第十九云
先以世間道伏無所有處以下惑入見道唯斷欲界
九品種初禪以上不斷以不障第三果故依此道理
准彼初果亦不斷彼五品修種以不障初果故如第
三果此文屢尋未見問曰上惑下智斷上智斷下惑
修惑既細如何以見道下智斷修道下惑耶法師三
說一說即與見道惑同時斷但為一見無間解脫如
次初果取第四果以下智斷非想第九惑不下惑故
無過是利智故二說如十六行至道法忍方斷八修
[010-0146b]
惑細故三十六心斷見惑訖不出觀起修道智斷五
品等惑其修惑修道斷雖一惑一無間道今隨見道
五品等惑但為一無間斷今雖三說意取最初如前
伏惑初果超越第二三果應如理知其先伏惑得初
果人若但斷三四品以下入見道經生是家家若伹
斷五品等修唯有餘四品惑云何潤生於欲界經生
亦復是何人釋曰此人既斷五品第六品惑微劣豈
不次第初果斷五品時必斷第六以心增故此惑勢
劣故今伏惑初果人雖先斷五品先智勢用強故此
品惑勢劣故必定須斷第六品惑方可經生等無有
即住斷第五品惑而經生者若爾即以七八品惑潤
生是不還果及一間等仍疑未決定問以此妨故先
以世間道伏惑入見道不斷經時義無妨故若爾云
何潤生未離欲聖者以現行潤今此人巳伏現行唯
有種子第六品以去現行得有若以前五品種子潤
生即與未離欲聖者論文相違若用第六品現行種
子潤生前五品既有種子不斷潤生之力云何乃成
一來人不用前五種子潤且義曰還用前五種子潤
若爾云何釋未離欲聖者文述曰言未離欲聖者等
論文據次第初果不伏惑人語何妨伏惑未離欲聖
者以種子潤如論云凡夫以現行種潤無想天後生
下界時無心不廢唯以種子潤雖欲界聖者以現行
潤何廢別有唯以種子潤極問又且如初果人更未
用無漏修道唯以欣上厭下乃至得初禪以上此人
[010-0146c]
命終云何潤生欲種未斷不可即生上界以得上定
復不退故下界復須以現行潤既無現行應無下界
生等義曰如前熏禪人准釋臨命終時必定須用無
漏道斷修惑生上界不然須退失上定又必無未用
無漏道而唯用有漏道欲界命終者此據不退人若
退人欲界生死無妨若唯退三四禪等不退初二禪
即命終亦無此人亦必用無漏道不然即並退若退
乃至唯有伏欲界一二乃至七八品等如前不斷種。


初果得一來果名倍離欲者欲界修惑總有九品下
三未斷以下三望六是倍離欲又以前三望六是倍
可知。


初果斷三結中言我我所者此見道我見我我所乃
至或二十句六十五句可知修道末那中我見如前
文釋三結如此論有二復次如小義以見斷四諦故
言我見收苦下一切我見苦根本故言戒取收道下
一切以道下戒取為道故言疑收四諦下及集滅一
切使故世間因出世果皆疑故以增用故故說三結
又隨因故如身見邊見隨生說身見邊見隨戒取者
見取隨疑邪見隨故說三合因因生三有六餘四鈍
使因此三而生故但說三結永斷唯次第初果增斷
煩惱人非先伏惑人廣如前說若經生成家家不經
生即此向二體別故又此向未經生是向若潤是向
進皆得一來果潤生不潤取斷六惑為一來故不還
向如一來向准知。
[010-0147a]


不還果中其超越入如前說不伏斷上界惑等亦如
前說身見戒取疑下三趣因雖見道斷以此處斷苦
集故說人天由貪嗔為因故說不越下界雖見道時
亦斷此修道中從究竟盡故言三結收見惑一切盡
言貪瞋收修惑一切盡以二處斷苦集那含是一處
集故又超越人見修俱時斷故說或其次第人應不
言斷五下分結以此義故如前說勝如顯揚第十九
說伏惑等未見文此第三果下界不經生成有行等
那含以欲界未經生故先以曾潤生聖厭生苦即不
生上界如下廣釋又不斷第七中惑及第六識中我
見如別章及第一卷抄第四向人亦次第斷惑者非
伏惑入見道者如前說成上流等隨所斷地則不受
生即第三果帶果行向等如第二第三向等准釋如
伏惑入見諦不斷種即無帶果行向人唯有次第向
人若超越斷惑人作帶果行向人故。


第四果中五上分結若二處斷苦集即說一切結盡
不爾唯說上分結二界愛為二分無明掉慢為五以
增勝故唯取爾數如論文言疑者以疑說無明於疑
時無明增故或法執疑即疑杌為人是無明體非疑
使也如前第九卷四無記根中說此果及前三果向
等悉皆通隨信行法行等此第四果離後六種無學
及俱慧解脫人外無體廣釋如別處其斷煩惱生上
界廣如第二卷滅定中。


論極七返中大乘無別文廣如毗婆沙一名妨問曰
[010-0147b]
何故名七生以極生不過七故二應多妨問曰何故
作是說述曰以人天中生有并中有合有二十八以
本有等而言皆不過七生如三轉十二行法輪一諦
有十二行合四十八行以一諦各十二不過十二故
但說十二行輪此亦如是三應至八妨問曰何故但
七不至八耶答增減者皆有疑不以疑故迷於法以
業力故唯受七有以聖道力故不至第八若七步虵
以四大力得七步毒力故不至八若又至八者便是
佛法外在凡夫身必受八生等業今得非擇滅唯有
七生在如世人中七世相是眷屬若過七生者以非
佛眷屬於增上忍除七生外一切生得非擇滅若不
爾一一業受無量生故此據決定性人為論或有不
滿七乃至天二生人一生人二生天一生說極為論
故有七生四若數得道生應有二十九生不名七生
妨以七生合有二十八故違施設論彼云須陀洹受
二十八有故若以此義即不說得道生人中得道天
上涅槃天中得道翻人即是五七生中若起聖道應
有入涅槃妨七生中得起聖道以業力故不入涅槃
此聖道非斷惑但遊觀故不入涅槃六若有佛在世
七生滿巳成阿羅漢應出家相若無佛世應無出家
相妨以羅漢必受出家相故若無佛世要當於餘法
中出家方得果有義在家亦得果得果巳不住家於
餘法中出家受法服有五百辟支本是聲聞於彼出
家亦得若無如前說如俱舍論若佛不出在家得羅
[010-0147c]
漢果巳必不住家法爾必得比丘威儀又有說或作
別道人威儀七九品業共潤生建立諸果過去何潤
生法師云古有二說依法師云景法師休法師說以
十四生為論上三品類共潤四生中三品類共潤二
生下三品類共潤一生上上品獨能潤十四生中四
生上中上下共潤四生中上品獨潤二生雖復共潤
皆有潤四生之義故云類共潤四故雖斷上中品時
上下品獨有二生自力羸上第獨借力中中中下共
潤二生如上三品釋下上品獨潤一生下中下下共
潤一義曰若斷三四品餘二生三生明知斷上三品
時有三生在若斷中上品時餘二生在故知上三品
潤四生斷時四生無但有三生在若斷中上時餘二
生在故知能潤二生若樂慧不還等准應知妨曰上
中上下既共潤四生何故斷上中時上下品仍潤二
生既獨能潤二生何故言共如前解並巳從弱道之
強獨潤弱共潤又上中上下中上三品潤生既等云
何名三品休師云法師云念師說以七生說上上潤
二生上中下共各潤一生雖斷上中時上下仍潤一
生中三品本無位故一切法但有上下故中三品或
分屬上或分屬下中上品屬上品故猶潤一生中中
中下共潤一生以屬下故麤上同上三品細者同下
三品下三品共潤一大生潤既爾損亦爾若以中品
無別位屬上下者其上中上下二品有別位何故相
似潤一生八若唯有七生一來應無迴向大不定性
[010-0148a]
人妨述言七返者有二種一決定性人如前說二不
定性以得初果時未迴心合是七生人巳依生故雖
七生巳迴心以從因說亦是七生者若不定性迴心
向大如佛地論第二卷或更不經生則受變易報云
何作或得第四禪地無漏邊定潤變易生故或九品
業前忍時雖得非擇滅以大乘非擇滅法更得受生
故更經多生受分段變易報方得佛果廣如佛地論
第二卷同是七生必潤不潤生者非若預流果經生
者是不潤生者非。


家家中大乘無文斷一二三四品俱家家相若五必
六若六即一來故論云極受二有未由煩惱品故生
如極七返有九品並在或受一二生豈由惑品潤也
又斷七八時猶有一生故亦可一來無有斷五必斷
六理如超越果有斷五入聖者故答曰一間唯出欲
界故無斷五品忍不至六今解有之故亦無妨唯斷
二三品潤生者是其潤生如前說二不說斷五及初
二品潤生妨應在第三述曰若斷一二品即潤生者今謂
無此人以論文不別立賢聖故如大智度論斷一二
品潤生者名中間須陀洹今大乘不立以無此人故
彼隨順文豈以不立即無此人耶如無色那含難述
曰無色即此中樂定上流是何故為例復是難不可
以一例多人然若斷五品必增斷第六第六法羸劣
故不能作留難趣果心猛非餘三四品等為例以不
趣果故彼惑作留難故惑體強故三云何家家應在第二
[010-0148b]
家家有二種即如大論二十六云有二種一天二人
即如下引一人中家家謂人中生或一天下二天下
三天下生或一天下一家二家三家生二天中亦爾
或生一天二天三天或生一天一家二家三家等得
聖四家家因緣具三緣故方名家家闕一不可故雜
心云若斷三四種一斷結成就彼對治二以根謂無
漏根餘二生三生三以業既為潤生不同斷二品五
生在斷三品二生在廣如前說五聖人造業不義曰
不造總報造別報如說世尊說彌勒成佛時事會中
有未離欲有學人聞是說巳皆共立願使我聞見是
好妙事巳方般涅槃此云何通答曰此須臾時於所
須物無所乏少不為苦痛所逼而有所願若為苦痛
所逼於一切生處更無願求我若能如鳥食於空者
願於今日而般涅槃若作是說聖人不作欲界受身
造業者彼作是說彼家家若二生三生造業者於凡
夫時若斷三種四種結或凡夫時斷謂先世間或聖
人時斷謂因得無漏故復有說者聖人作欲界受身
造業者家家須陀洹造二生若三生必受總業或凡
夫時造或聖人時造斷三種若四種結或凡夫時斷
或聖人時斷今大乘凡夫時用六行非永斷心伏故
在忍位亦可爾設有此義無妨造業唯凡夫時非聖
人時六初二三果若經生生上界者不厭生死妨故
義曰一間種子謂此間得正決定此間畢竟謂一間
漏盡乃受七有家家一來果一間現般涅槃如此聖
[010-0148c]
人不生色無色界以聖道舊住身品厭生處故聖人
易世必有三事一不退二不練根三不生色無色界
七釋妨難謂合有現般謂此身得果此身般涅槃論
今不立理實有之今義思不越四果即前四向果中
收所以不立若不以此義則別合立之此人果上不
經生非七生向中不受生非家家更不經生得果非
不定故合立之又合立不定般於後果後向中經生
得涅槃者此名不定初果人住果經生雖不滿七及
雖未受生決定作七生此人七生所攝且如上流住
欲界梵天雖未流者亦名上流決定上流故若家家
因緣具決向中受生雖未受生亦名家家前三不攝
於後向中經生巳去身第三果等者今以義准得皆
名不定文雖不說理必有之以此推尋二皆全有雖
爾今立二十七賢聖不立有此二人如不定般人謂
約第二向斷一二品及先斷五品入見諦經生是今
大乘決定無有此人如前釋若有何故不立妨何以
唯三家家等以義准家家相以三天下生故廣如前
述。


一間人如大論二十六卷說此即二種一斷七品二
斷八品即大論云謂即一來果行不還果向巳能永
斷欲界上品中品唯餘下品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
於彼處而般涅槃問曰若斷七品餘有二種子在云
何名一間義曰不以一種在名一間以一有間在名
一間有說唯斷七品結名一間非斷第八名一間以
[010-0149a]
斷第八品時必能離第九品故如斷第五品必增斷
第六不能障礙留難離欲結故復有說斷五品增斷
六品以不能障礙留難非不斷八品成一種子問曰
第九種結性亦羸劣不能留難何故有斷八不增斷
第九品名一種子答曰若斷五品時未離欲界結盡
故猶可受生不能留難非斷第八增斷第九以離欲
結盡故能為留難以於下界不受生故有三時煩惱
業能極障難一謂頂向忍時諸惡趣決定業能為鄣
礙若起忍時此業於何處受生二聖人離欲界時欲
界決定業能為障礙若離欲者此業於誰身受報耶
三得無學時決定應受未來有業能為鄣礙若得羅
漢此業於誰受報也以此義故有斷八結一間必無
斷第五家家者二明受一種受者故論云人中子者
人中一生分天中子者天中一生分此據二處皆得
果向入涅槃如此論及大論二十六云唯云於天中
得涅槃此據人中得果也於天入涅槃非約天中得
果語若論大乘唯於天上得涅槃人中得果者豈無
天中得果人也若有即於人中入涅槃一種子業為
凡夫時造為聖人造有說唯凡夫時造聖人時不造
斷七八結時或凡夫時先斷或聖人時斷或說聖人
時造亦凡夫時亦造一種子一生必受報業或凡夫
時斷或聖人時斷如前說今大乘唯凡夫非聖人以
厭生故廣如別處釋四聖人欲界經生者必不生上
界此一間欲界潤生故不生上界前一往來人若次
[010-0149b]
第斷結得果不經生住斷六結位後能增斷欲結生
上界者住斷六結位中亦名一來果或若次第若超
越斷六結必經一生者是一來果若欲界有一業在
定經一生可名一來雖住斷位後增斷欲結欲界不
經生生上界者云何名一來上界多生故義曰豈以
後能增斷欲界結生上界者住斷六位非一來果耶
如不還果人除現般涅槃者生上界巳者更不下生
名不還云何住斷六位後能增斷下結生上界而名
一來耶義曰此住斷六位下界經生不上生者別名
一來但以住斷六位雖後能增斷生上界在此位故
從名一來更難無極思之。


問何故中般無現纏中有未潤心受故不受當果生
正知入胎即中般中言生結者如下文謂現有當果
生謂經生不還盡此為聖者遠盡獨覺之染正知亦
爾此煩惱巳斷者是以聖人生上界中有潤生有時
以現行潤此惑巳斷起結者如下文唯由隨眠力中
有續起者是以聖人生上界者死有潤中有時以種
子潤此種子未斷即第三果人欲界不經生者生色
界此中有即色界繫也勘俱舍論。


問曰何故上界一地死生上界一地時無中般唯下
界死生上時有中般者必初捨欲界身住色界中有
者以猒三苦心極利及猒生上界長壽故能得涅槃
捨色界身生色界者無苦可猒非初捨下界身故是
故無中般言有苦可猒者此中有是色界繫初巳起
[010-0149c]
猒故名可猒非正得般時有苦可猒捨色界時亦雖
猒苦非如中有深起猒意若以捨欲界身有苦可猒
即得中般者須斯二果應有中般以第三果久修聖
道聖道成就惑品微劣唯有斷無記煩惱故所以有
中般非初二果久修聖道雖有苦可猒無劣惑易除
有得中般故俱舍論有四復次釋由道未成就故由
思不現前故隨眠不劣品故欲界難出離故毗婆沙
師說如此又所應作事甚多一應滅惡無記性煩惱
二應得第二第三沙門果三應出離三界若在中有
不能成就此事若以無記煩惱易斷故立中般者第
三果色界死有應立中般無不善等猒故亦非初捨
欲身故過如前又若以無不善可猒不得中般者未
審彼金剛心無不善可猒故述曰彼生身起聖道力
強先來不妨彼樂中有起聖道今乃然也以非初捨
欲界身故不同金剛心生有身強故。


問曰生有力強而得有起道下界中有起聖道不得
生有起無漏以中有起故義曰不然豈以生有起道
雖別得中有如下界豈由中有起聖道生有得起耶
不然六行伏惑等中有中得耶答曰雖無文解亦不
得問曰何故不得以中有心劣故所以不得問曰聖
道中有由起何故不為六行述曰以今有曾起無漏
所以中有起聖道。


問曰如巳伏欲界欲生初禪初禪中有起在於中有
中何故不起六行義曰諸法師云但以心劣解妨難
[010-0150a]
無窮盡義曰以中般要須初捨欲界身故所以中有
別有中般者不以初捨解得六行是故中有無六行
者一切中有無作六行者中有起聖道少故不別其
生結如小乘畢竟非擇滅更不復生今大乘不定若
決定性生結乃畢竟不生其不定性人生結後必定
生。


問曰中般人何時迴心而生結還生義曰亦如義當
中般道惑合然其捨命時大乘根熟迴心發願生結
還生三大僧祇受生死報又說纔至中有將般涅槃
善緣現前大乘根熟迴心入大生結還生。


問曰中有之身何故得有現前善緣大義曰且如經
說佛處中有二十年間教化有情以此准之中有之
中亦得迴心若如前解中有即不迴心雖佛處中有
教化諸眾生不可即有中有迴心者以諸生結畢竟
非擇滅故若作後解任取詳之既無別文理難一准
其迴心受分段變易身者如變易中解如佛地第二
卷勘如下上流中總釋若許生結更起無色聖者亦
有下生舊非擇滅法亦更起故不爾彼無化故化無
色生者非大乘義思之又言生結起結者非但唯愛
取潤生時說生起結且義釋曰亦可中有生有一業
所招此業功能招中有者有感生有者無但以生有
中有二殊說生結為煩惱說起結為隨眠故下論文
煩惱巳斷謂生結隨眠未斷謂起結或取潤愛義釋
如前或業潤同亦無乖妨任意思准。
[010-0150b]


此三人者如大論二十六云有三喻如小札火微星
纔舉即便謝滅此喻初人如䥫搏鋋炎熾赫然鎚鍛
星流未下便滅即喻第二如彼熱䥫鎚鍛星流下未
至地即便謝滅此喻第三如雜心中亦有此義以論
云七善丈夫趣經者謂七丈夫如雜心云即色界五
人中般分三人及無行等四合名七種。


生般中二結者謂生起二結廣如前說但般有餘非
無餘此小乘義今大乘若以相分亦可同此身滅智
盡方般無餘若約實說金剛心時巳得無餘未來諸
果令業不感故種子不生故相說同前此人但起苦
集八行即般涅槃若相說如俱舍云此滅有餘有餘
說具二涅槃者不然於捨命時不自在故義曰此隨
相說又小乘義乃至如雜心皆爾亦違此文如此論
文不言無色界如大論二十七生彼界巳若約此文
唯生色界有生般無色即無大論言彼界者即是色
界若以義理思之如身在欲界未經生斷第四禪以
下結命終巳生空處即生空處巳入涅槃此即是何
人答曰此即樂定上流問曰非經色界等生故合當
小乘無色那含若名樂定上流收者如斷第二禪等
巳下結生第三禪等即般涅槃豈非樂慧上流所收
何故立生般俱不經二禪地生故答曰若以此義合
有生般故大論總言生彼界者是此論唯據色界論
任取一理前據勝問定不定性人可知迴心受分段
等與下三人同至下上流中總釋。
[010-0150c]


無行有行般大乘無行為勝以不作加行而得般故
有行為劣作功用行方得般故即並前生般色界之
上纔生便般名為生般既生彼巳不起加行而般涅
槃名無行般生彼處巳起作功用而般涅槃名有行
般俱舍論非婆沙多義與此論同薩婆多有行為勝
以為有行緣三諦故作有漏行緣二諦故無行般亦
二緣無為唯滅四緣無漏滅道二而得涅槃有漏難
緣得般無漏易緣得般故有行勝無行劣今大乘不
然義如前說無色界合有此二人難如生般中定不
定性如下說今大乘有行得緣四諦理以無文遮故
斷惑時得緣四諦理般得有餘無餘涅槃如生般。


上流中有二種一樂定二樂慧即生色無色界有差
別耶如論可知此二種人皆有全超半超一切處沒
且如樂慧中三人一全超者謂從初禪命終生色究
竟二半超謂生初二三等禪一二地巳方生色究竟
三一切處沒者謂色界諸地地地皆各受生方生色
究竟此論唯言地地中者唯據一切處沒作法此熏
禪要在欲界熏生初禪生初禪巳方始修熏上諸禪
下界初熏色界為後熏故數四禪以下色界方成三
人熏禪超禪者生初禪巳後離下三禪欲得第四禪
方始熏滿足如全超人初禪命終巳為巳熏第四禪
業故生第四禪名全超若熏不成或退者生二三禪
後更熏習名半超或前熏時唯得第二禪熏命終巳
即生彼處如是漸生生一切處名一切處沒此等人
[010-0151a]
唯避梵天俱舍論云以是僻見處故所以聖人不生
此同雜心故云受一生如俱舍論唯望淨居以說超
等准思可解不繁廣引有人令雜心同俱舍者解雜
心云何故說生初禪以三禪巳下凡聖皆得熏禪恐
不知有熏故故說極下處云生初禪釋此論云言地
地者謂五淨居此解有妨以宗義別不可抑然相同
雜心義理無妨樂慧人既爾樂定人准知俱舍論樂
定人唯望無色界作此不還人欲界經生得不還果
者是不定攝欲界凡身得果更不經生得般者是現
般義如前說凡身得果雖未捨欲界身若決作中般
身即屬中般生中三人理亦如是決作上流者即屬
上流所攝何以得知者雜心四句初句云當進非不
進謂住欲界梵天身住欲界未流向上即上流收故
知餘人理亦如是初二果上准此則知此不還人約
根地種性性處所離欲等分別乃有無量雜心頌曰
根地及種性處所廣建立此等上流望前不還根性
是鈍不能早般故若上流中利根不退者未必熏禪
以根鈍者恐退故故熏禪且如身在下界不還人巳
斷下界欲未離上欲伏惑得第四禪起熏禪業此人
命終當生何處如此妨難如第二卷解滅定中解。


五品熏禪中云何進義無漏滋有漏令增勝如以華
莊嚴支提今云制多是大論第十二熏何天准四分
定中熏決擇分定與無漏心次第流相生勝進等無
妨又四分定中最勝故若煩惱熏者謂退分道熏者
[010-0151b]
謂決擇故淨禪者有二熏禪所依以第四禪為所依
下三禪為能熏熏彼第四禪以最勝故下三禪雖有
熏非勝故得第四禪下三禪方能熏為淨居業不然
不是依第四禪熏下三禪若爾即為熏下禪業若最
勝依依第四禪熏下三禪方名勝熏熏法次第雖先
得下三禪及至熏時要先熏第四禪方能熏下以當
地無漏熏當地有漏然後下地亦復如是以一切禪
中最勝故先熏第四禪若欲生淨居時作此熏也若
次第人即先熏下地次第四地熏也方便無間道等
熏禪之法若有漏無漏皆有加行無間解脫道皆緣
四諦作十六行觀初多剎那有漏無漏後二剎那有
漏無漏乃至成時一剎那無漏一剎那有漏品數多
少者熏禪之法果有五品惑有九品九品之業云何
生果下三中三業性各唯能感一天生果上三品業
體增猛故各別生一果合前五業若無漏合說總有
十五心俱舍論說言心有四十五後合說前理思可
解。


問曰且如七生九惑中上等上中下何故今者中三
遂同下三惑果義曰七生九惑生多惑多五果熏禪
惑多生小何得惑品同九理一難之問曰五果七生
果雖不等如何九惑感果不齊義曰七生上三業利
故感生多五果業中如何同下感義曰七生之果果
等業感異五天之果果異熟業不等從下至上果漸
勝故非彼七生生漸增勝也小乘愚者攝以蟬翼之
[010-0151c]
風乍謂同濶土大衝冠烈鳵而問大乘達士曰如前
所說微妙甚深大小理融凡愚難測雖爾自白駒東
馳年紀既久多穿鑿異滯者此巳緣覃思麤唯疑不
定種性根熟迴心分段變易難究詳妙請申未聞以
開愚昧何者且如極七返有七外無生可知迴心趣
大受何生死未得無漏邊際變易之報理乖分段劫
滿三祇七生云何受報家家一間一來不還理如斯
說義等前妨又中般涅槃生結巳盡唯此起結何義
迴心妙覺既處人天中般應無根熟又無色上流無
身無相生彼大乘根熟無佛何以迴心且略敘斯之
餘疑巳義決余昔日毗耶緘口以明得意之由未詳
仁者之情定如息言摩竭勿窺越劒能擊千夫事在
否臧何須大小麤見前疑得決今謂還然願猶審思
詳其理也於是大乘慈悲普運愍彼聾瞽安詳而慰
之曰勿以曾觀螢光今驚明日之照實似迹中涓派
疑同洪海之波其竊聞重弩千斤不為鼷鼠發機洪
鐘萬石豈為蓬芒振響余既踵杖癡靈任持佛日誠
矜愚下為汝說之諦聽諦聽勿異思也夫非擇滅法
謂有二端一更不生二還復起雖七生外生皆得非
擇滅以願無漏力滋感現身因於三大僧祇修行菩
提行令感此身業多時受生死乃至成菩提此有何
過失其非擇滅得復生故中般迴心更得經生此復
何過故經中說如來處中有經二十年間教化諸眾
生以此理為證又解其中般涅槃人由如樂定上流
[010-0152a]
皆並決定性以彼無化故未有根熟佛不化故若彼
有根熟佛說應往化佛無巳往化明知無此人若非
決定性者中般是居本有無色人曾居下界巳迴心
訖以此理教何處生妨。


詰曰中般無色人聽任此理其七生人若巳經七生
可如斯解未經七生或一二生巳即迴心云何通釋
曰迴心趣大通學無學無學待後釋且釋學曰或隨
煩惱感生勢力感彼生巳於最後生伏諸煩惱起定
願力資後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迴心巳即伏
煩惱起定願力資現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徵曰
何故感生巳迴心言滋後身因迴心伏煩惱云感現
身因義曰巳伏諸煩惱不可滋生果故感生巳者言
滋後身因迴心伏惑訖言滋現身因此二種皆永伏
故。


問曰此為分段報為變易報慰曰諸用無漏定願資
助皆不思議變易身攝若煩惱力所感異熟分段身
攝此據實聲聞非變化者難曰此變易身何界繫義
曰隨欲色迴心即此界問曰此變易身何人得見答
曰由非天見何況於人唯諸聖者之所能觀問曰受
此變易時為捨分段答曰不捨即以此身轉令清淨
微妙難知為變易生死。


問曰若不捨者何故舍利子迴心巳法華會上化火
[厂@火]身義曰為欲勉勵眾生發菩提心知舍利子而般
涅槃故別作化身化火焚燎其本實身轉令清淨其
[010-0152b]
量廣大其任隨樂不定遍在處所值遇諸佛等無學
中方釋愚者正容而愧曰道理仲玄非愚曾見除疑
未決重請明之是諸聲聞皆出生死何故不取寂滅
法為說令趣大菩提耶變易生死於三大僧祇受生
死苦惱義曰[厂@火]身滅智自利小見成佛度生利他兼
濟故勸迴心變易位中無苦無過。


問曰行苦既有云何無過義曰雖經此苦令得三身
功德無極大喜大樂故無有過詰曰一切大樂不過
涅槃彼巳證得復何所少更求菩提耶義曰涅槃雖
有寂滅安樂而無受樂三菩提樂斷受樂等無量功
德佛有五樂涅槃為一樂受數為一樂即受用淨土
受法樂等三菩提為一樂即照理智會如之樂斷受
為一樂即滅盡定斷受想故問曰巳得涅槃無為之
樂何用行苦有為樂耶義曰三菩提等有為無漏是
無漏故猶如涅槃非行苦攝又若成佛能化無量所
化有性出生死故問曰有為無漏以無漏故同彼涅
槃非行苦者有為無漏有生滅故以有生滅由如苦
集定是行苦何故以無漏例彼涅槃而非行苦又巳
成佛者有化眾生能何故須更化義曰有為無漏雖
有生滅巳順理故違生死故而非行苦苦集二諦順
生死苦違真理故故是行苦我以彼生死體是無漏
由如涅槃豈得以生滅便同苦集又能化所化無始
時來法爾道理有相屬者不相屬者故勸成佛化彼
所屬不相屬者即不迴心又不教化於是小乘先生
[010-0152c]
一悲一喜而長歎曰余久流無明海未知等覺之源
以雖有聞何如此矣譬似百餚之饌乍吞善一味猶
言至道先聞巳奇誰念婉轉彌幽徘徊轉妙雖研精
自古難得聞是理焉實謂前賢所不覿曩哲所未聞
其達士舉手摩頂善慰之曰世士頑騃不可笑乎唯
見善而從寔為奇特識機達理今古所喜覩理不從
自貽伊咎汝既遊佛海須識素璞之岑探[厂-一*臣*頁]挺奇惟
貴珠而兼濟豈不聞小乘神化惡知識等早可迴心
發弘大願悟者長跪禮足而退曰豈非宿緣有幸感
惡斷賢既蒙進大能不聞唯命幸甚幸甚耳其現般
等人義思在初果若迴心者或如七生人迴心巳伏
惑者滋現身因以現般不肯伏惑如前解有妨若爾
如七生巳迴心人滋後身因此後身為此受果為後
身受果若此身受果云何後身業令感今身果若感
後身果應捨身而取後報有防問釋曰捨此身受後
身方作無漏無妨也其文亦有不定姓人及餘上流
生中三人等准思解以上據佛地論第二卷如大論
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云若預流練時得練根亦得一
來不證不還對治難得故所應得義極廣大故若先
用世間乃至伏四禪入現觀得不還先修練根時進
難故亦不證無學如前因故根轉巳後一切皆證若
以義預流何故不得不還也。


退法以下釋六種羅漢此六種前五隨信行後隨法
行若有六種中得一切法巳更不能勝進即般涅槃
[010-0153a]
此文中言不練根乃至必退等定者是也此據決定
此六種中各別種性若有從初退法轉化不動者此
非六中決定各別性人以信行能轉化法行故前五
既不得現法樂住是慧解脫人後一有定莊嚴是俱
解脫若望轉化等如前此六人據雜心二說一說六
種中前四唯欲界以必定退不能練根住法不動性
是利根通三界有以退者依退具故上界無退具二
說何必退者必定即退以種性而論故言退以種性
故彼六通三有又此六通定不定性生無色界必非
不定性以無善友可發心無語言故若下二界不定
性者依第四禪邊際無漏勝定以定願力數資昔感
現身因令於長時生果相續漸漸增勝乃至成佛功
能方盡此報雖說有漏因感然由無漏定願資助名
不思議變易生死以無漏定願不思議故如楞伽經
無明為緣無漏業為因者此以無漏勝資故故說無
漏為因有大力故無明若無無漏不能資故藉無漏
力方能資業資業無明其實親因以假他資故故說
為緣廣解如別章言無明者謂小乘無學執有實佛
可求眾生可度等問曰此無明即現所作不染無知
何故資此令業相續義曰以無明為業助緣故無漏
資時能令業增壽行此無明即似助緣如小乘無學
定力知將欲涅槃以衣鉢捨與眾僧為此有漏業事
後以無漏邊際定資此善根令今此身多時得住此
義稍有相似又無明者即昔此身業問如顯揚十六
[010-0153b]
云迴心聲聞依變化身而得佛果非報身得問三義
品依無漏定資名變化身非實變化身同也其身雖
住由如變化故廣如別章餘義如上廣如佛地論第
三卷說。


四種聲聞迴心等文如別記問退法中言欲自害者
謂如瞿塠比丘自害等此中言退者不如小乘退却
至初果如大論二十六此中唯退有漏定名退非失
果名退廣如下得果捨向中明乃護法心可知。


住不動中練根者以下乃至是利根故以來此中意
言此人不能練根練根巳即成利根故下不動是第
六人既是利根不說能練根此却遮成練根巳更不
練根明知練者謂練下成上又釋言此中意明鈍根
方練成上根有鈍根者不能練根以成上利是故
此不動法不說能練根是利根故可具讀之以不說
言取安二處謂不說能練根不說是利根故此不動
雖是鈍根不能練根言不動法者即是此住不動語
略故言不動法非是第六不動法人如此論但言一
人練根如大論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云一切有學及
無學五即退思護住堪達此人能練根非諸獨覺亦
非菩薩性利根故今此論不動亦利根故不練根彼
論約大分為論故不言此不動何故此論一無學練
根謂堪達大論五人也且義曰此論堪達一種進次
第得練根作法餘四唯得決定此退思等人更不練
根者作法彼論據實知前五人皆得練根次第六人
[010-0153c]
亦巳說訖又此中言非諸獨覺及諸菩薩能練根者
如下此論第十四卷末自會之獨覺與菩薩相似如
大論二十六云此六人合為二一時解脫即容退靜
慮廣如彼釋二謂不動法即第六人若以此義前五
人中雖鈍有不退者故非一切皆是時若鈍義解時
前五容爾謂細分別由三種滿一根滿不動法人二
定滿如前應知三一切無學皆由果滿如大論五十
七廣說。


論云遊散見敘攝心思惟義如文釋如雜心有二方
便一常二頓退思二種皆無二方便退法相似但思
法以堪能思願為異俱並持刀自害護法人具常方
便住不動人具頓方便既更無解不知具常方便不
以前人具故此亦合故准知堪達人亦具常頓與前
護法練不練根為異第六一種性即利根具二方便
廣如彼解大論第六十四有十三補特伽羅同此彼
無此菩薩無生無色界欲色界菩薩中謂與滅離無
色界生靜慮相應者謂入真巳去菩薩不生無色界
以彼無利他行故故菩薩滅離無色界生而此菩薩
與勝定相應故滅離無色界又勝靜慮樂而菩薩與
此相應住此靜慮而生欲色離無色界生。


言最勝威德者大論等皆云最勝是八地以去無生
法忍菩薩若依此解第二僧祇菩薩不生無色彼無
教也初地以去菩薩同證真理生佛淨土居最勝威
德以具五分法身超初劫故大論七十八初地以上
[010-0154a]
地地皆有威德此解八清淨中文今義准初劫菩薩
修菩提行亦能利他恒須聽法居燸等位是色界繫
亦不生無色此論得自在解如初劫菩薩修得無色
定為未自在亦可生無色初地以去位得自在故言
不生若據願意知彼無利他故亦不生彼據勝位語
故不生彼住靜慮以下謂此菩薩善巧迴轉於欲色
界隨願即生以不為業煩惱所繫由如毒藥巳被呪
訖不能為害若約此義八地以去名最勝威德非無
分段於下二界處處利生故。


云何得言八地以去捨虫身而得變易如大智度論
初地巳去何妨亦同變易身也以非業繫得勝意故
為約此義大義曰初地以去菩薩得自在故或受變
易或受分段若於淨土聽法或行利他行須使天人
見豈不作分段身也以變易身非天人見故言八地
以去者據無功用相及無漏相續語據實直往菩薩
初地得變易須捨即得而取分段亦得如佛地論迴
心人資現身資後身等其迴心人得初地巳得如是
分段受生得自在故隨願生故未有直往及迴心人
不得第四禪者雖不斷修得定無妨又此菩薩命根
隨受生處繫非如變易身在別為一分段身生彼色
界此命根欲界繫若隨見身相色界繫如第六卷菩
薩受生非愛潤生唯以願力故得下二界隨處即受
生三惡趣亦以善業果亦善業果願生彼故如鬼傍
果亦不善報故其獨覺雖無佛時出世出世巳即佛
[010-0154b]
出世佛出世即便來就如來教化此據不定性人若
定見佛不見佛俱般涅槃廣如前釋。


不思議如來中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行等此說八
相諸論不虗傳勘問如別記以如來純無漏出三界
不可思議不同菩薩等。


頓二滅中上來別解七種補特伽羅此下第二顯其
二果於中有二初標列後別釋別釋為二第二頓中
分三一顯頓行相二引證三釋不定行相中初論本
後釋師唯依未至地等如唯識樞要引證中初問後
答有二初引行相經後引二果潤行相經中初引後
釋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者無常苦空無我四行加
行如次配之後正起四行依如是觀下釋此論文第
三釋不定中此通定性不定性定性者臨終辨旨得
阿羅漢不辨者不定性轉為獨覺必無定性經生進
者但可不定性得阿羅漢更練根成眾出此義應思
阿羅漢得眾出有何差別若不定性必不得阿羅漢
轉得眾出無別相故或此取二果唯不定性人根利
故所以說不辨轉成眾出何故不須經生正成阿羅
漢以經修習隔生勝修練根性故生欲界速般涅槃
也潤生猒心勝故此非別求必生上界不定性人上
界無故根性利故非復徵惑而生修故。


第二大段釋現觀中大文分三一明現觀二明現觀
所修法第三雜明現觀位諸義初中有二初明十現
觀次明差別初中分二初標列後別釋此中現觀明
[010-0154c]
上地信唯識等通有漏信現觀十一種中與攝論第
六次第名字不同此中增眷屬彼處無此此少彼斷
煩惱彼第六七總名清淨差別與修治佛土一處明
故此以少淨因中未足在果方圓斷煩惱習在果差
別彼明清淨有二所治淨所修淨二體別故不論眷
屬此中勝生別名生別生如來家故此中生差別彼
云受生差別意不相違。


得品第十三初問後答答初略後廣補特伽羅雖非
實有下為廣有三初廣補特伽羅能證次建立現觀
略有十種下廣現觀所證後第十四卷解一切種妙
智意云復次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下合
聊簡二能證所證廣建立能證中有二初立所由後
正建立所由有三初標次列後釋建立中初問後答
答中有三初列七類次隨列顯有二初列後結後別
牒釋有二初別牒七類釋後釋預流漸頓出離別解
中病行差別前標七今為四一貪二例三等分四薄
塵出離差別有三任持中前標有三今分為二初解
脫決擇各三後如是下聊簡初分為二聊簡中有二
初合聊簡二位後別解二位合解中有四初解二位
各三之相次解二位差別之相次解決擇三品之位
後解二位退不退相。


二十七聖果差別中分六初二依加行差別次一依
定差別謂得八定故次二依障差別斷定障異故次
八依道差別次八依生差別後六依退不退差別此
[010-0155a]
依瑜伽二十六說彼初雖解二十七然自下解後六
位中以隨信法行為加行別不說信解見得今解即
彼二人至果名信解等故亦可名加行差別彼論解
退不退名時解脫不時解脫此開為六亦復何爽然
六無學六人各一此說住名約不練根故五十七說
五人練根不動亦練望自性非他性即是如第六不
動望自果不練望獨覺菩薩即練菩薩亦爾以望自
果即練如此第十四末說。


家家七返等中古有二解一空法師等為十四生二
餘德為七生上上損益二生上中上下各一中上損
益一中中中下共損益一下三品共一生今大乘或
可不然一切全界煩惱生潤生故互皆相資但由道
漸上時惑漸斷盡生自然少非品定損益故有斷一
品二品五品家家於理無爽瑜伽伹言天人家家不
同小乘說斷惑品三緣立故一以業二以道三以斷
結故三四品成就彼對治餘二生三生即三緣故不
思議如來中若法報身不可論界故化身中說欲界
行相華嚴八相如法華疏。


第二大段廣現觀所證中分三初總明現觀次明現
觀差別後明諸功德現觀所攝初復有二初標列十
後隨別解現觀差別中與攝論第六名字前後有少
不同第三現觀所攝功德中有三初問答次隨前各
以五門解釋後明功德作業初中有二初問後答答
有二初答攝後列其名。
[010-0155b]


五門釋中有二初標五門顯示其相後隨別釋無量
有二初列後釋釋八解脫勝處遍處合文有二初別
解後釋次第初解脫有三初標指次別釋後聊簡別
釋有五合四無色解脫相故瑜伽第十二解脫勝處
遍處皆悉明之廣應如彼。


此下一紙應在品初以闕題卷故安此後得品前前
修行今獲果圓有尅有證故名為得前成就品通漏
無漏曾及未曾趣未發趣三性諸法今此宗明無漏
未曾發趣善。


法品有二初問後答答中有二初標人法後廣分別
初中有二初論本文後釋師解釋師解中分二初解
二所以前為能證等是後補特伽羅者釋妨難謂持
自體故名法可有所證既無有常一我誰為能證也
菩薩地說所學法如是學能修學此三名菩薩地前
法品等所學法此現觀法如是學補特伽羅能修學
也無量色等差別法者所詮法無量也無量差別相
想法者能詮名想法無量也古人解云初色蘊無量
後色蘊處無量此不順文云何稱想又解前為所緣
文想能緣取故分齊相勝故也雖有此解不及名體
總立一數取趣或無量色等差別即是無量色中想
唯有心想解故都非實有。


二十七賢聖總有六類由因根性得果差別立二謂
信解見得由滅定差別立一身證由道果差別立八
四向四果由生差別立八謂極七返家家一間中般
[010-0155c]
生般無行般有行般上流由退不退立六謂退思等
退有自類故開為五由障立二謂慧解脫俱解脫煩
惱障及定障二離不同故。


果差別中方便示現成等正覺等者攝論第九說八
相之中此雖有住天宮彼無勘問。


如經中說四無量等下第二大段明現觀所攝一切
諸法有二初問後答答中初答攝後別徵顯別徵顯
中分二初徵後釋釋中有三一別名二釋論生下各
五門釋後隨別釋隨別釋有三初明五門別解次明
引發後別明此二十功德作業五門別解中分十七
段解脫勝處遍處三一處明故相隨好一處明故瑜
伽第十二說一切為三有情一無苦樂二有苦三有
樂次第起初三於三起於離欲貪瞋等故所緣廣大
故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果無量故由此三義名無
量住具足者圓滿清白名具足所修觀行日夜專注
時專注故名注故此下文云利樂行相圓滿名住具
足。


第三十四論以無欲無瞋無貪三法為體如次緣三
種有情故顯揚論第四唯以無貪瞋二以除違損二
位故彼緣如次三有情故又審勘四無量大智度論
謂前三無瞋為體後一無貪為體與樂拔苦喜益三
位淺深成別佛地論云是平等智佛果無漏二乘地
前唯有漏七地巳前通二八地以上此無漏此下第
十四起用後得世俗智攝自性無分別智攝智度論
[010-0156a]
此四緣眾生緣緣假似名名眾生法緣緣五蘊無緣
緣畢竟空涅槃第十五眾生緣緣貧家眾生法緣緣
一切資生起無緣緣如來菩薩地四十四說初與外
道共有我相故次與二乘共有法相故後不與共佛
地論依初發心起眾生緣正行位菩薩修法緣大乘
教法為境此二多有漏無生法忍菩薩修無緣緣法
界故悲喜捨亦爾涅槃經說故菩薩地第三十四說
三行相以通四種大好仍所治與古涅槃不同相違
此中論說利益安樂與四十四准論中同十二云同
一切處四十四所緣法者亦緣五蘊身別別法有情
假者法是別法無緣謂真理與佛地不同會之十一
切處涅槃經不說火加無所有處其勝解行中前論
本唯言三品忍位以取滿位分彼第一法唯一剎那
故不說三十心為忍非決擇分中忍地前五忍中伏
忍攝故又解准下四善根為三品忍燸為下頂忍為
中第一法為上唯有此勝地位短者據彼說增上意
樂攝論等唯初地以初得無漏故二地者名有相地
此中據不同初得但無漏者說通十地。


二果中何故二三果中不作乃至有頂取上品惑斷
成第四果而治斷惑唯初果耶有此分臨終等時辨
聖者者謂初果得第四果時未知緣覺斷惑為地次
第為如據羅漢九地九品此中妨問思之。


其十現觀初者有云唯有漏三慧為體第二決擇分
為體今解有二以六中思慧為初今初二以思慧為
[010-0156b]
體此有初後初緣教起後緣義生從境為名名以法
義體即思觀由此思識諦察忍成三種一云初是前
方便三慧後是四善根與十八相攝中善根稱現觀
取其真後不同此依見修為真後唯識等依本後二
智亦不相違牙據一義應思勘之或法者思現觀雖
亦緣理以法增故依法觀諸法故義即四善根修慧
緣義生故唯識等以作用狹故不說此以親生無漏
故說諸功德如顯揚三十九增減多少廢立下釋其
義現觀以修慧為體未知此六觀中何者收其自解
如喜根等思之此品現觀問以依地說界等如大論
七十三顯揚十七卷此中真後各以正智後得智為
體與大論相違勘其真現觀中得修修俗智小乘三
諦以道諦類智是修道今大乘四諦以道諦見道故
何故修道無漏智邊不修俗智耶四無量慈心無瞋
悲心不害喜心不嫉捨心無貪瞋如顯揚二十及第
四菩薩藏經說慈中有三種謂有情緣法緣無緣有
情緣者緣眾生起法緣緣三輪清淨除執起無緣者
謂佛緣其涅槃以無貪是慈體以從法緣中資具說
境界唯欲界所依唯六地色界近遠怨等勘大論七
十三顯揚等八解脫觀大論五法中世間智收以慧
為體下勝處遍處亦爾若如前三解脫無貪善根性
後四四蘊性大乘五蘊性滅盡唯以滅盡定為體皆
通漏無漏大論七十三云異生得故法師解大論世
間正智二說同異生又是有漏若爾以後得智為所
[010-0156c]
遺漏此有理觀謂正智中義有攝故如大論七十二
二十二十二說成實論云是無漏非究竟謂解脫究
竟非無漏謂遍處俱者謂勝處是無漏非果故非究
竟果中有體非無漏是究竟非無漏是果體無漏俱
說同薩婆多此中初言依解脫造修以解脫為先等
者此依始觀說成實論以遍處為因者是成就者說
即此中解脫究竟大論六十二同以解脫為果如彼
抄會得起時依定斷障勝處及諸遍處等大精前二
解脫成實論通四禪薩婆多唯初二禪今法師云看
下文聖多住此二同薩婆多唯初二禪未知竟有何
意問有人云以近欲界故此緣下界三禪有樂名順
解不說第三解脫唯第四定以成滿故其空處等皆
以九品解脫離諸下地欲時為體小乘廣論現在修
六未來三故知唯第九品解脫道為空等解脫其空
法師於同地振響廣論現在修一未來三故知皆九
品解脫為廣論文錯不取無間道以趣向故非順解
脫內凡夫亦得此淨定能順無漏非如外異生外道
故雖得淨定不順無漏非解脫寂靜解脫者法師二
釋一謂得無漏二有漏定上勝下故說超色無色勝
處中後四不說外無色唯說內無色有何意說從第
三解脫流出故遍處中涅槃經取無所有處不取火
大法師以唯壞世間故不取大論等取者以無所有
處少緣非遍故不取聲香味三塵者以上界無故非
遍不說如大論解六十九諸智攝智三解脫門攝十
[010-0157a]
智等中諸功德並在中大精。


論本第十四卷


其前所說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
通皆共二乘有相隨好巳下唯佛獨成。


十九功德中無諍第五及願智如顯揚第四六十九
俱舍二十七等解各并彼抄解無礙解如菩薩藏經
第十七顯揚第四四十五等解十地論極解勘第九
地神通廣如前第五瑜伽第三十五二十七四十三
六十二六十九九十八顯揚第四第二十菩薩藏經
第十五十地論第五法華法師功德品薩遮尼乾子
經相隨好顯揚第四瑜伽四十九五十七大般若經
數處第五百如諸經疏四清淨顯揚第四瑜伽四十
九七十四等解十力菩薩藏經第四佛地第五顯揚
第四二十瑜伽第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九智攝四無
畏藏經第五顯揚第四瑜伽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九
及法華疏引華嚴菩薩四無畏念住不護顯揚第四
四十九無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顯揚四四
十九五十七六十九七十九大悲藏經第五顯揚四
四十九六十九七十九九十一十八不共法藏經六
顯揚四七十九五十七六十九等說解四無畏有三
一標列二別解三料簡料簡有二初解二利後解四
相念住有三一標二牒三結捨念正智為體中唯念
者不護亦三標釋結不護即三業無忘失亦念斷習
是如真能斷謂正智所起用謂三業大悲無瞋無癡
[010-0157b]
為體如五十七不共法有四初標廢立次解名次別
釋後釋前標初文有三初標次徵後明廢立一切種
妙智五十說能知三事義非義俱聚云何引發下第
三總釋所作業有二初所依後作業初中初問後答
答有二初辨所依後又如是功德下辨作用自性初
中有二初明所依得人後結成三此中顯示下是初
中有三初明內外共法次明大小乘共法後明引發
所因後中有三初標三所顯示次問引發方便後明
彼相明彼相中有三初標次指後例力中有三初標
此中下釋後此十名力者釋力名合辨能證所證。


第三大段有五初得果捨向二三乘涅槃差別三辨
不可記事上來所問應記別故便問不可記四何非
初三果是第四果不五辨應修五種善巧初文有二
初明得果捨向非向類故向不捨向是巳類故由此
菩薩得上地不捨下非果故此亦不然論本但言得
勝捨劣釋師指如得果捨向非諸菩薩得勝地不捨
前劣地亦非巳類故第二別牒又於得果時集斷作
證如說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究竟集處說五善巧
中初標五後別釋方便善巧應如瑜伽十二種善巧
釋。


第十散亂分別有二初總後別內道所起名如理所
引別中有三初標列十分別次引經屬後釋無分別
中有二初標列次別釋釋第三無戲論無分別中有
二初總解後離五相離五相有二初標解離五相後
[010-0157c]
釋無戲論無分別相初文有三初標列次別釋後結
成後解無戲論無分別中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


第十五利他論品有二初略問答後廣別釋義決擇
有二初標後釋釋中初列後辨成因者謂現量可得
不可得等正說所攝者於宗等中不與現量相違名
可得不與比量等相違名不可得正說五種業如前
第七卷說。


第二釋決擇有二初總釋釋決擇後別釋別釋有二
初以六義釋後以十四門十四門中諸經緣起所由
也所以道理也句義所詮因也次第前後也意趣所
歸也釋難除妨也。


十二暇總集經者明十二有暇得入聖位總集諸行
經翻以無暇入聖故我知我見我說漏盡遮止第一
者我知者得盡無生智故我見者得無學正見故說
斧柯喻遮止第三如人執柯漸漸自盡執行修慧怯
弱自除說船筏喻遮止第四如船筏行必須資粮資
粮若𨷂無所能濟故行智舟故須資糧資糧若闕不
至彼岸故。


安立差別門有二初標後釋釋有二初依五蘊後依
所作巳辨初中復有二初色後四蘊門理趣門有二
初標後釋中初列後辨由如是三轉如實遍知者謂
前所說愛味過患出離三也或後門所說遍知相有
三差別是一味二出離三遍知遍知即第三轉故能
依所依相屬相者謂顯示真實相等為後後所依性
[010-0158a]
即前真實相為應知依遍知立即永斷依永斷為作
證依作證為修習依即苦集滅道次第為依力無力
有功能名力無功能名無力。


引發門有三初標次顯後結顯中有二初引經四句
後各出引四句初中有三初總標次顯四句後釋四
所以釋四所以中有三復次初除四障次顯斷治及
離下劣等後明福智資粮資粮中釋後三有二復次
初令入三乘門後二緣差別謂慈心俱於生心無礙
說證正行攝益菩薩眾說教正行廣開法施別別生
四中皆初標後釋釋中初總後別別中所依皆是初
差別皆後三次第配之一行中若就眼亦耳處耶四
句乃至意處亦爾不然身與眼何得有四何有識眼
非身處此中大判非有是理云如理應說第四等論
決擇有三復次初問答等二立破等三法門等即中
初標後釋練根應為章門所依六中解四不解第五
三成就如前第二得中解不釋四雜染如前苦集諦
中釋識等有六一六識二三受三二十根如瑜伽二
十六末解四七作意五十智如前第三六九遍知如
顯揚第三有廢立智斷遍知此九唯斷七清淨亦如
顯揚三有九淨如大小共論若依揚論二乘唯八淨
除第九若唯據因故說七淨第八唯無學故入一切
法有八如前心所行相解通達有五一有相文字顯
揚第三開二一字二字相二能攝所攝通達彼開二
能取所取三遲四速五法依定後生故名通達圓證
[010-0158b]
有四果等隨別義如餘處說二十引發開相隨好故。


論軌勘大論第十五大有差別及如因明抄會明了
言為簡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現前境者第十五有
三障覆隱嗼如彼說泰抄有八如餘論未詳二多聞
者西國國王多供養二多聞人故以為喻等所集等
者依人依教依理為名故。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



斯疏第五巳降文間繁亂且有非疏主手筆者日
者南都空海寺寂真沙彌寄以一本此是延應二
年所寫校讎輿本非無稍異今酌其宜以繡於梓
讀者更詳正焉。